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精选10篇)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 篇1
基于web3.0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个体话语表达的最佳渠道, 给予了公民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但同时情绪也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并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 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中国足球自从出现“假、赌、黑”事件后, 其网络舆论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情绪化的色彩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 除了一些深层的社会心理根源外, 更不可忽视新媒介环境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新媒介环境下情绪化表达的具体表现
“媒介环境”一词是由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同时强调“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 媒介作为人类感官的延伸使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构建。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媒介的功能, 基于web3.0网络技术的发展, 新媒介的迅速成熟再次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 媒介环境出现了新的特征。新媒介呈现出大众传媒不可比拟的互动性, 双向甚至是多向传播模式使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收地位, 而是进入了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得到了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同时能获得及时的反馈与交流, 参与感和情感诉求也同样得到满足, 所以新媒介滥觞之时, 就成为个体话语表达的最佳渠道。但是, 在信息从各个角落渗出的同时, 个人情绪作为主观信息的附属品, 同样也开始泛滥。
所谓情绪, 在普通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情绪化的表达就是这种心理活动最为直接的外在表现,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网络舆论中俯拾皆是, 以中国足球的网络舆论为例, 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 以充满攻击性的语言进行宣泄
面对一些热点事件, 网民通常会跟风发言, 不自觉地进入了情绪的传染过程中。6月15日国足在与泰国二队对战中惨败后, 网络舆论立即爆炸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至16日23点, 仅新浪微博关于此主题的微博数就达到了1137120条, “耻辱”、“恶心”等词几乎充斥着整个微博。有网友声讨“主场1︰5!绝对耻辱日!国足不要脸!”类似于这样的嘲讽和充满攻击性的情绪化表达随处可见。
(二) 调侃与恶搞
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平台上, 除了宣泄之外, 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网民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的生存方式。“看英超要钱, 看国足要命”、“正确使用数字电视机可有效预防国足”等诸如此类的调侃语言在网上屡见不鲜。除此之外, 更是有网民用当下流行的歌词或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来揶揄国足。
(三) 盲目猜测和判断
人们在对某一事件充满愤怒与不满的状态下, 倾向于用“阴谋论”来解释此事件, 进行“自我审判”, 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疏解这种愤怒与不满。在输掉比赛之后, 许多网友都臆断球员是故意输掉比赛, 目的在于“做掉主帅卡马乔”, 也有猜测比赛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黑幕。一名为谷瑀的网友在16日发出微博称是赌徒直接操纵了比赛结果, 欧洲博彩公司赔付了多笔来自中国大陆同一代理的投注, 竞猜泰国队净胜3球以上获胜, 支付超过280亿的奖金。此微博在数小时内经过了23300多次的转发, 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尽管最后被证明这只有为了引起公众效应的谣言, 但在新浪的调查中, 依然有42.4%的人认为此事的真实性很高。
情绪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极强的感染性、积累性与附着性。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而这种暗示机制对于群体来说更为有效。新媒介不仅为情绪的传播提供了介质, 同样也为群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使得情绪的感染性进一步加强;舆论散去, 情绪并不会消失, 而是隐藏于潜意识中, 不断地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足球情绪化网络舆论不断反复的原因;处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 社会利益纠葛和矛盾层出不穷, 所产生的负面社会情绪需要一个附着之地, 于是就迁怒于有着腐败前科、一直处于失利状态的中国足球。根据情绪的这些传播特性, 很容易就会形成市场, 不可避免地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绪化的网络舆论“阴魂不散”地萦绕着中国足球呢?
二、新媒介环境下情绪化表达的成因
(一) 网络媒体报道的“自媒体”倾向诱导
相对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在于筛选与过滤信息以确保其权威性与可信度, 因此采用严谨而具有理性的逻辑的语言。而在网络媒体中, 把关人角色淡化, 为了吸引和迎合受众, 其报道就出现了“自媒体”倾向, 采用个性化的语言, 突出报道的戏剧性与娱乐性, 对空穴来风的消息进行渲染。
对于6月15日国足的失利, 各大网络媒体可谓是大展拳手, 对于实事求是地分析赛事早已失去了耐心, 而是在标题和版面策划上挖空心思进行讽刺。《中央级媒体批评国足网友:检讨?直接送去挖煤》、《网友:国足踢得一点精神都没有应该就地解散》、《主场1︰5!绝对耻辱日!国足惨败泰国二队不要脸》, 在新浪、网易等一些门户网站上, 类似于这样直接引用网友的评论经过“零编辑”的标题随处可见。网易新闻客户端更是别出心裁将此次的赛事列为《每日轻松一刻》, 整合了网络上恶搞国足的段子以及图片, 以“小编”为第一人称, 直截了当地进行讥讽——《今年最大的冷笑话!没有之一》, 完全以自媒体的形式呈现。网络媒体报道的这种弱信息、强情绪营造出一种充满娱乐化的网络氛围, 让网民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不再担心自己过激的情绪化表达会被谴责。此外, 媒体还出现捕风捉影的现象, 对于空穴来风的消息大肆渲染, 对于6月15日的比赛结果, 《新民体育》发布微博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比赛, 目的是想置某人于死地。不管教练员的水平如何, 用这种完全不顾国家形象的方式输球, 中国足球不是踢得臭, 简直是丑陋!某些队员应该比卡马乔先离开国家队!”新浪在比赛结束第二日于专题头条处展示《输球变相兵谏?要做卡马乔吗?》。这样的报道无疑激化了网民对国足的憎恨。
(二) 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传播
在对中国足球情绪化的表达中, 其舆论主体有着球迷群体和网络群体的双重身份, 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心理特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阐述群体形成的条件是“个性消失, 其次是他们的感情或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球迷是不同身份的人因相同的兴趣而聚集起来的群体, 相互影响, 构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与足球相关事件的发生或改变都将对这种心理状态与倾向产生影响。网络打破了一般群体的物理空间限制, 在新媒介环境下, 虚拟空间的存在更容易使得寻求价值观认同的人们构成网络群体。
首先, 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 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传递会越来越强大。比赛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使得球迷群体陷入失落状态, 他们急切地期待着暗示, 能够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新媒介环境下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 接受到暗示也变得轻而易举, 这时, 任何关于中国足球的非理性批判都将成为情绪化表达的导火索。
其次, 群体相信一切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事情, 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 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于是谣言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情绪化的表达也有了发酵的温床。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 球迷群体和网络群体选择相信阴谋:国足失利是因为中国球队参与了巨额的赌博, 而对于谣言的理性分析则置若罔闻, 除此之外, 碎片化的接受方式使得群体对于长篇大论的分析报道失去兴趣, 所以在经过辟谣后依然有将近一半的人继续相信谣言并传播谣言。
(三) 意见领袖成为情绪放大器
意见领袖思想最初来源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正式概念形成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一书, 意指那些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特殊影响力的人, 他们拥有改变个人或团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通常意见领袖对于信息有着更为敏锐的嗅觉, 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名度使得自己传播的信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新浪微博“大V”是新媒介环境下典型的意见领袖, 他们的关注度高, 拥有众多的粉丝数, 影响面广。虽然在新媒介平台上人人都有话语权, 但并不等同于人人都有话语传播效力, 所以话语权优势更多地掌握在意见领袖手中, 那么, 他们在传播主观信息时, 也容易成为情绪的放大器。
中国队在1∶5惨败泰国二线队后在微博上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谴责。知名新闻制作人许文广直截了当的讽刺:“说好不再看国足比赛的, 怎么又犯贱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上嘲讽地写了一句:“我做了一个梦, 一个中国梦。梦见我成了国足的教练。”这些一时的宣泄都有着成千甚至上万的转发量, 网民的评论和互动迅速将这些负面情绪点燃起来。
三、结语
新媒介环境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带, 负面情绪的宣泄有了更多的渠道。但同时, 情绪化的表达淹没了理性的呼声, 中国足球于是就被舆论所绑架。前几年足坛的“假、赌、黑”事件能够如此彻底的解决, 不可否认, 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环顾国足的网络舆论环境, 用“可怕”二字形容亦不为过, 长期处于被责骂之中的中国足球鲜有良好的心态向前发展。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意见领袖, 都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球迷群体和网络群体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为中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伟, 嵇玲.中国媒体掀起足坛反赌风暴——论新媒介环境下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J].新闻知识, 2010 (4) .
[2]刘娜.论网媒对公共情绪的化解[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09 (1) .
[3] (法)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 2010.
[4]雷海平.微博话语场中的意见领袖[J].现代交际, 2011 (8) .
媒介舆论合力形成的新模式 篇2
【关键词】同城同名专题 媒介舆论 舆论合力
一、媒介舆论合力形成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品药品安全一直是大众关心的话题。当下的食品、药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从苏丹红到三鹿再到毒血旺事件,可谓是一波接一波。特别是毒血旺事件不仅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眼下的食品药品,还引起了重庆四家都市报纸的共同关注,形成了媒介舆论合力宣传的新模式。此后,四家都市报便采用“同城同名专题”的形式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将食品药品安全打造成新闻话题中的一个重中之重。所谓“同城”就是指《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重庆晨报》皆属于重庆都市报,也拥有较为稳定的读者群,“同名专题”就是指这四家报纸在自己的版面中分别另辟专题板块,皆用“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标题。这在以往的媒介报道中是很少见的。事实证明,这种舆论合力的报道效果确实是显著的。从去年四月份开始,四家都市报就分别报道了“注水牛肉”、“毒豆瓣”、“染色馒头”、“烧碱泡毛肚”、“假茅台”、“毒竹笋”、“瘦肉精”、“假黑芝麻”等事件,报道的力度、广度以及深度都是空前的。
二、“同城同名专题”形成合力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媒介充当的是镜子的作用,它能如实地反映出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自从“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食品药品安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这个经久不衰的热点,四家报纸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做足版面,还会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从而增加报纸的发行量。因此,四家都市报会不约而同地进行报道,形成媒介舆论合力。
2、媒介责任因素
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正面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面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社会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媒介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所谓“人多力量大”,面对食药品安全问题,《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重庆晨报》用“同城同名专题”的形式形成媒介舆论合力,针对食药品安全另辟版块。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可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与监督,对于生产者来说,也起到一个有力的警示作用,让他们知道有众多媒介正在合力监督他们的生产行为,合法的生产行为得到保护和赞扬,而违法生产在“媒介合力监督”这道阳光下无处遁形,使食药品的生产商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自觉杜绝生产有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这四家都市报形成的媒介舆论合力,能够树立文明的社会风气,规范厂商的职业道德,提高群众举报监督力度,增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打击程度以及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媒介舆论环境,从而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媒介舆论合力形成的影响
1、对舆论导向的影响
“同城同名专题”的模式形成了媒介舆论合力,这股合力对于舆论导向而言,起到了一种强大的议程设置作用。所谓议程设置就是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就越高。四家都市报合力关注食品药品安全,从宏观上看,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是单独一家报纸媒介所不能超越的。四家都市报均另辟版块“同名”报道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会让广大读者清楚地意识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一个不得不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引导老百姓把这个问题当成这段时间内最关心的,老百姓一旦时时刻刻关心,再加上四家都市报纸的舆论合力,必定会给一些违法生产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了这种压力,生产商就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生产方式,让他们觉得于其躲躲藏藏、提心吊胆的做劣质食品药品,还不如光明正大、坦坦荡荡的生产出利于人们健康的产品,最终达到舆论的引导作用。
2、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舆论合力的形成,让老百姓在面对成千上万的食品、药品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实施更严格的监督行为,也会让生产商更加自觉的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做到不违规不违法。如果只有一家媒介来关注,那么它面对的是数不胜数的生产商,对于许多违法生产行为的曝光显得心有余力而力不足,一些不法商人也会趁机钻空子,但是如今四家都市报纸结成同盟,形成一个面,最终营造一个自觉的、健康的食品药品生产环境。
四、媒介舆论合力形成带来的启示
1、媒介应该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
媒介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在这次媒介舆论合力形成的事件中,笔者认为这体现了这四家都市报的社会责任感。新闻的价值在于“新”,做到“人无我有”,如果只是马首是瞻或者亦步亦趋,这样的报纸迟早会销声匿迹。但是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四家都市报竟然均另辟专题版块,同样用“关注食品药品安全”来作为标题。虽然盈利是办报的目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报纸应该反映出社会现象,赞扬社会中积极向上的一面,曝光批评社会中消极的、灰暗的一面。版面对于报纸而言是寸土寸金,四家都市报专门开辟版块来报道,如果他们把这个版块用来刊登广告或者报道其他稀奇的新闻,那么他们会收益更多。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社会责任心驱使他们眼前放弃利益来共同关注社会问题。
2、同一专题,表现各异
新闻事件自身有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各家报纸要想在销量上存在绝对优势,就应该报道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往往一个新闻的诞生会造成各家报纸媒介新闻扎堆的现象。各家报纸都会抓住这个重头戏来大肆报道,从事件的起源到结束,再到事件背后的相关知识,每一部分都详尽到应有尽有,而作为读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身边的同一件事。然而这次《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重庆晨报》以“同城同名专题”形式来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虽然四家都市报均用“关注食品药品安全”来作为专题名称,但是它们在内容上却没有重复,从县到区到市再到全国各省市,从个体经营户到产品制作坊再到大型超市,从原材料到制作过程再到成品,四家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行业优势深入报道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重复的新闻,这样的联合新模式,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新闻对大众生活价值性和借鉴性。也可以让大众从四家报纸的联合报道中,更全面、更深层去了解当今社会的食品药品安全到底严重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从而进一步加强生产者的自律性与自觉性,加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打击力度。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规范的饮食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舆论力量 篇3
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重点打造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能够在保障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通过优势互补, 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丰富信息传播方式,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新旧媒体对网络舆论的传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引导社会道德取向,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媒体时代, 需要重视网络媒体舆论的力量, 正确地在新媒体环境下引领社会思潮。
1 网络舆论场及其基本特征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扩大了人们的舆论空间, 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参与重大事件讨论, 发布网络信息。
1.1 参与主体的多元分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951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0.3%, 比2014年12月提高2.4个百分点。我国庞大的网民数量, 造成网络舆论声音嘈杂, 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的声音对网络舆论有着不良影响。目前, 网络舆论主要由个人和组织构成, 如普通网民、大学生群体、组织机构、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等都是网络舆论的发出者。意见领袖对舆论有重要引导作用;一些市场化媒体机构, 是舆论的重要推手, 不断地对热点事件进行挖掘和追踪。
1.2 议事热点的碎片化分布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讨论内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 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社会观念冲突和热点事件频发, 碎片化特征显著。在社会舆论的分布领域上, 社会民生、司法执法、反腐等都是网络事件频发领域。随着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 分布的领域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 都是社会舆论覆盖的区域。农村信息化的加速,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热点。
1.3 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化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依旧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新闻网站、政府网站实现了信息渠道大大拓宽。微博、微信改变了信息传播挨踢的形式, 自媒体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新宠”, 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4 利益诉求的功能凸显
群体事件发生后, 民众存在多样化的诉求, 民众利益诉求和政府回应存在脱节, 人们的诉求无法及时满足, 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此外, 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决策处置不及时、决策处置不当等情况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民众更倾向于将目光投向网络舆论。另外, 网络舆论开放性比较高, 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引起人们围观之后, 迫使政府加快利益诉求回应机制建设。
1.5 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社会舆论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想法, 渴望进行表达。大学生在网络围观的过程中, 有些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 难以进行监管, 一些人可能会不注重自己的素质, 在进行网络围观的过程中随波逐流, 不够理性。
自媒体的公开和即时性, 是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发展中, 网络围观推动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 传统主流媒体难以主动应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 网民能够及时参与到舆论的发展中, 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主流媒体。同时新媒体的大量使用, 也造成了信息真实性的降低,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言论可能会带来人们恐慌心理。
2 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舆论力量因素
2.1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
随着网民的围观, 网络舆论不再是“乌合之众”, 公众在热点事件发展过程中开始自设议程。网民对热点事件常常能够发出比较相似的声音, 网络舆论发展呈现多角度、多层次、无中心、真实与虚拟互动的状态。
在过去传统媒体对议程设置有着牢牢地控制权,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 议程设置被越来越多地掌握在网络媒体受众手中。网络传媒对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 能够支配受众议题, 引导舆论。
网络自我设置议题得到社会的关注之后, 传统媒体随之进行跟进报道, 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议程设置得到延伸和补充。
2016年“王娜娜事件”高度类似曾经轰动全国的“罗彩霞案”。王娜娜被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但却被别人冒名顶替。此事件随着网络媒体报道之后, 迅速得到大量关注。随后网民开始各种讨论和追踪, 成为自设议程话题, 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注销了假王娜娜的学历信息。
很多大学生在关注此事件的过程中, 心中充满正义, 想通过发表一些言论来伸张正义, 导致大学生偏向于迎合一些论述和观点, 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2.2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随着人们的关注, 能够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责。新媒体的发展, 匿名网民不断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网络意见突破时间和地区的限制, 挑战者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网民在网络上进行匿名宣泄, 发表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压力, 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功能。
网络的开放、匿名、隐蔽性, 使得更多地人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新媒体下人们内心的公平、自由、民主意识得到激发, 不仅仅针对某个人、某个企业, 还可能针对党和政府, 甚至掌握公权的单位和个人成为了舆论监督的对象。由于舆论的监督, 能够督促监督对象回归本位, 网络监督的主题和客体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2.3 网络媒体舆论意见的反馈
有的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权利的约束, 对舆论反馈不能顺畅进行, 新媒体下公众舆论的开放性, 使得被歪曲的舆论意见反馈中断, 在舆论反馈过程中逐渐消失, 对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自然无从谈起。
网络媒体改变了过去靠一个强势媒体“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个别媒体领导对舆论的引导能力大大降低, 减少了权力对舆论的干扰。网络开放性, 使得每一位网民都成为网络舆论的受众和传播者, 传播的时效更短, 网民意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网络中形成对现实舆论的整合。
网络是把双刃剑,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 会受到网络舆论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 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冲撞, 不再去屈从于某个个别媒体的声音, 在开放的舆论世界里表现出“多元”的观点。
2.4 网络媒体舆论引导与整合
网民常常对社会舆论进行碎片化的理解, 对事件缺少全局的把握, 容易情绪化采取非理智行为, 有时不进行调查就盲目发表言论或者采取措施, 一些狂热的网民会进行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这种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因此, 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舆论进行整合和引导。需要网络媒体自身、传统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 实事求是, 恪守职业道德保持底线, 不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 不触犯法律;网民要用事实说话, 用过程说话, 用当事人说话;政府依法对相关舆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 营造准确、全面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媒体融合时代的舆论形成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2]肖文涛, 黄学坚.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8) :6-12.
[3]周聪聪.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争取舆论主动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网络时代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篇4
网络执政能力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换句话说,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在成为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施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所谓网络执政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这里要明白两个概念:政府组织,广义上说,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各种国家政权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狭义上说,是国家政权机关中的行政机关。政府组织形象,所谓政府形象是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威机构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施政业绩等客观实在,作用于公众的思想感情而获得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评价。
网络热点事件的演绎路径
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来演绎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路径。2010年,在南京地铁3号线建设中,市政府计划在沿线除市政府站和浮桥站之外的11个站点处移走600多棵树木,其中200多棵是1950年代种植的悬铃木,其余还有樟、臭椿、高杆女贞、栾树等。2011年3月初,南京地铁3号线开始大规模动工。大行宫站附近长江路、太平北路一带有49棵悬铃木被砍去枝干,移植到江宁区麒麟镇某苗圃。
在发现长江路、太平北路等处的悬铃木遭到锯伐后,部分南京市民开始在网上关注此事,而后市民对这一破坏绿化的行为表示抗议。NGO南京“绿石组织”将在街头采访的南京市民对砍伐树木的意见发布到网上。3月19日下午,通过微博的号召,上千南京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抗议政府砍伐迁移树木,抗议人群与事先来到现场的警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这就是南京“梧桐树”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腾讯与360互相攻击、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唐骏“学历门”、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等在各大论坛的转载,均具有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特征。
由此可见,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具有如下特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具有高潮的转折的促发点;事件触痛政治记忆、社会神经、公众情感;通常具有吸引人心的网络修辞意见的标题;最终形成意见领袖、主流媒体的分流和统一。
2008年12月10日,正值楼市低迷之时,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发表了“开发商低成本销售将被处罚”的言论,引起争议并遭到网民人肉搜索。一星期内,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开名车”的“高档消费”被网民一一曝光,“一炮而红”成为“奢侈官员”的典型。舆论直指周久耕与房地产商官商间的权钱关系。12月28日,江宁区委根据区委经研究对周久耕作出免职处分决定。2009年3月20日,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由此可见,媒体关注度与事件进程具有以下关联:具备一定的关键节点;具备首因效应;冰山假设;釜底抽薪原则。杭州海关家庭暴力事件、镇江地税官员打人事件也说明了这些特征。
网络政治的危机
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恰逢改革开放和赶超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政治怨恨叠加交织,网络双刃剑的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外部环境复杂、基础管理薄弱、社会责任缺失、社会心态不良尤其明显。
网络政治中,国家与社会、主流与边缘、贫与富、中央与地方、普世价值与本土价值、中上阶层与弱势阶层、极左思潮与极右思潮这七种矛盾在管理工作中都有集中表现。
中国网民具有年龄、学历、发言者、心态年轻化的特征,中国社会对青年阶层的现实压力较大。网络传播的聚焦、靶向、扩散效应使部分网络青年阶层中存在着诸多消极不良的心态,在网络社区中,麻木、崩溃、迷惘、低俗、虚无、怀旧和绝望的极端情绪时有发生,网民对法治不够健全、言论不够自由、社会不够公平、生活不够安全的批评逐渐升温。
在印刷时代,国家容易形成政府舆论本位、对民众造成沉默的螺旋,而在网络时代,自由出版、匿名发表促使舆论本位分散而不确定,社会对舆论的控制力在与日俱增。
应对网络舆论的基本策略
在处理问题时首要策略是及时性;要生产权威、严肃的网络新闻,赢得公信;采取科学处置,因类制宜方法;在议程设置上,教会公众应该思考什么;坚持媒体作为智者的智慧策略;意识到这是监督与引导的双重博弈;用善意的新闻赢得发展;政府、新闻网站需要与危机公关有关的意识、人才与预案;一些形象力的根源是行政力。
在此,我推荐一个危机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处理,危机处理一般分为三阶段:首先,确认危机-获得正确信息;其次,孤立危机-预防危机的扩散;最后,解决危机-拟定解决策略,检讨并提出改进之道。
我们需要成立一个危机小组运作,进行信息搜集,分析危机类型及严重程度,迅速掌握正确信息。确认问题及目标、确认对手(要应付的对象)进行状况分析。草拟对策、评估何种方案最能适应时间压力,弹性最大,所用资源最少,效果最好?形成一个良好的行动策略,分进合击,跨部门合作协调。拖延对手,保持谈判争取时间,同时与受害者沟通,与公众沟通,与媒体沟通,与内部同仁沟通,寻求第三者支持。在危机管理小组的设置上,依危机的种类及性质而有所调整。危机管理小组成员数不宜过多。须得到信賴与授权。
网络如何执政
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有四个特点:一为民间性,二为即时性,三为互动性,四为常态性。而网络问政的核心类型有民生、自然灾害、法治、官员腐败、社会群体冲突等方面。
网络如何执政?领导干部要充分了解舆情,认知舆情,这是前提和基础;要公开信息,取信于民,赢得公信力;采取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等各种方式,答疑解惑,对话公众;问政于民,向群众请教;采用网络办公、电子政务的形式,以此来强化管理;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高标准要求自身;及时发现危机,并善于化险为夷;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与舆论 篇5
一、网络传播与舆论的形成
无论舆论以什么形态的开始, 都离不开它所凭借的媒介的发展。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 众多网民开始热衷于凭借网络这个媒介进行各种评论和分享。网民在互联网媒体上的角色逐渐由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发布者。网络为分散的人们提供了意见表达更为便捷的渠道, 也是凭借网络所赋予的匿名性的特点, 网络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网络舆论由此产生。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网民更多的渠道去获取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言论, 最终通过这些形态构成了网络舆论的爆炸式发展, 网民将自己变成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体, 舆论涉及方方面面。网络舆论传播正在改变整个舆论的传播形态并使之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网络传播与舆论的特点
(一) 社交工具类
1. 体验感:
用户的唯一登录号使得用户有了一种“私人世界”、“精神家园”的情感倾向。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 用户与好友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越来越多, 进而产生了较高的信任度。
2. 自由感:
在即时通信工具中, 网民想说的任何话只需自己点击回车键便可将信息发送;同时, 信息发送接收不受“现时”限制, 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3. 现实感:
其一, 这种通信模式主要是和现实生活中已经认识熟悉的人交流, 诸如家人、朋友等;其二, 或因商业交易关系、或匿名交友等原因与不认识的人交流。
(二) 公开工具类
1. 独立性:
针对所发生的事件, 它能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去跟进, 通过动态的网络, 并作为独立形式作为媒介去发表自己的舆论。
2. 集合性:
当网民发出帖子或者微博, 能够迅速集合其他网民跟进, 通过多方面的消息针对所发表的事件进行背景揭露, 预测未来事件的走向, 为网络舆论发掘了新的深度。
3. 草根性:
此类舆论传播方式的门槛低, 不需传播者具较高专业素养, 它们没有传统媒体的深度, 却以其自身广度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三) 音像视频类
1. 固定性:
绝大多数视频上传者基本用非专业工具进行视频拍摄, 视频内容一经录制, 几乎不易更改, 在视频内容的真实性上面明显优于图文形式。
2. 直观性:
音视频能给受众带来感官的冲击, 让信息接收者感受到事件当时所发生的情况, 而文字类形态的信息接收者只能看到发布者所希望表达的内容。
3. 自由性: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以观众的意志为转移, 网络视频则突破了这些限制。人们还可以自由上传视频和分享视频, 大大提升传播自由。
三、网络传播与舆论的不足
(一) 虚假信息误导舆论
舆论虚假信息是网络舆论现象中的一个负面问题, 它往往以似是而非、虚无缥缈或者若有若无的信息作为根据, 进而影响舆论。
(二) 恶俗信息干扰舆论
网络上很多恶俗信息其实往往是纯粹为了恶搞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信息, 旨在吸引网络论坛用户的关注, 满足一下自己舆论引导的能力或者抒发内心压抑的情感等;这类信息发布后, 如果有大量的网民关注, 并有人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点评, 则也会形成舆论现象, 只是由于舆论话题形成之初的信息是可以炮制并没有任何意义, 故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舆论也只能算作是恶俗的舆论。恶俗信息虽然不构成舆论话题, 但却干扰了正常网络舆论的传播。
四、网络传播与舆论的发展方向
(一) 提升网民传媒素养
互联网媒体不得不依赖具有较高素质的互联网受众, 正是他们主动地参与信息的报道才使事件呈现公开透明的传播特点。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3页)
(二)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自2008年春节过后, 中国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 许多非法网站被关闭, 许多低俗信息被删除, 这委实有效地规避了当前网络传播中的一些低俗现象, 为网络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健康的传播语境。这为信息传播提供更为澄澈的空间, 也使许多打着新闻的旗号进行商业操作的网站无处可逃。
(三) 严格把关人制度
在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主要是由于把关人制度的缺失, 如今网民众多使得消息的传播和转载的情况变得复杂, 有些网民故意歪曲信息或者篡改事件信息, 而许多新闻工作者在没有核实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充当了传播虚假舆论信息的“帮凶”。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严格网络把关人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成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信息获取和观点分享的重要媒介, 极大地延展了媒体对舆论的传播, 并产生诸多的新闻传播学原理。总之,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工具, 与其他舆论传播形态舆论珠联璧合, 对舆论话题影响力的凝聚、舆论的延展、舆论的塑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 1988.
[2]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 2010 (2) .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 篇6
最近这些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愈来愈离不开网络,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虽然网络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生活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普通人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能决定其好坏的根本定义,但是网络舆论近些时期着实为人民的关注点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如果这个方向引导人民走向错误,那网络舆论就给我们带来了负面作用。接下来,笔者将对网络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现状和引导对策进行详细介绍。
二、目前网络舆论发展的大致趋势
(一)传播介质向多元化发展
就当前这种发展趋势来说,网络舆论发展已经开始变得大众化和多元化。近几年来,我们已经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1]而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网络媒体一直以一种传统的形式传播,也就是以相对比较完善和主流的网络媒体、网站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体。[2]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世界开始渐渐出现了一些网络论坛,以及一些供网民娱乐的平台。又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很大一部分网民群众开始在这些论坛或者平台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公开性质的谈论,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有着较大区别,传统网络媒体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传播网络信息,而这些新型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个人针对个人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形势下,很容易产生其他问题。由于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传播方式,显然就会有更多的不法分子趁机鱼目混珠,这样就会产生多种虚假信息,助长了网络舆论的产生和传播。这显然不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
(二)网络舆论中心愈加明显化
新生的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会使得网络公民在实现网络生活的同时,延伸自己话语权的长度,因为在如今的网络舆论的发展情况下,网民群众可以获得空前的权利和自由。网民群众在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和抒发自己意见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己在各大论坛、平台中注册的匿名身份,随意说出自己对于话题的看法。空前的自由和不受社会身份、个人信息责任制约的网络平台,往往会让网民忽视对事情、事物本质的看法,对待时事敏感话题也可以侃侃而论。但是这些不受到制约的信息和意见往往会引导不知情的网民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错误的网络舆论中心,这一个中心点不光是公众关注时事的焦点,更是网络舆论的一个引导点。[3]在网络舆论的发展中,这个中心点是格外重要的,如果这个中心点是错误的,那么它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绝对无法估量的,它甚至将大众视线移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三、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网络媒体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
最近几年,网络在全世界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基本工作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网络舆论带来的风险程度也逐渐上升。但网络舆论在带来巨大的风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政府机制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挑战和考验。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要想到的是,所谓网络舆论,顾名思义,可以简要地称为网络的大众视线走向。这样看来,“网络舆论”的产生至少不是空穴来风,网民群众至少是对每一个时事话题进行理解后,才最终制造了网络舆论。[4]想要最大限度地不让网络舆论产生错误走向,最好的引导对策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网络媒介工作人员,努力增强其基本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网络基本素养的教育,提高未来每一个网络公民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使得未来的几代人不容易被网络舆论所驱使,在舆论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真相。
(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
针对如今的发展趋势来说,网络给网民带来的自由性其实是很难控制的,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网民的自由度问题。我们可以在给予网民网络舆论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目的就是不能让任何错误的信息影响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尤其是在新型媒体传播机制和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要着重加强,一个重要的对策就是实施实名制。太多的时候,论坛和平台的匿名机制都充当了不法分子鱼目混珠的保护伞。实名机制可以有效打击不法分子,网络舆论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逐渐呈现一个正确的走向,这样的发展方向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日后的普遍应用都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极大程度地拓宽了网络公民的言论自由,网络舆论的空间也在不断增长。在如今这种公共事件不断发生的情况下,应该利用有关方面的人才对网络舆论的现状进行解释,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处理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适当地改进当代网络环境,进一步加强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俨然已经成为普通人民大众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从一些基本角度来看,网络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人民可以利用网络去关注时事新闻,也可以利用网络得到很多的生活便利。但网络对于我国的广大群众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逐渐涉入人民的生活当中,近年来,网络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介绍网络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现状和引导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新媒体时代,舆论现状,引导对策
参考文献
[1]肖文涛,许小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现状与引导对策[J].行政论坛,2012(06):79-84.
[2]疏宜菲.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日新月异的网络正在使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行为等悄然发生着改变。有研究指出, 18 ~ 24 岁间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多样, 各类门户网站、校园网站、论坛等都是他们经常出现的网络场所, 他们关注舆论事件时, 常常是根据事件本身的发展, 而且会关注多个网络平台渠道。当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引发他们群体内的共鸣或争议时, 就会形成一定规模且意见、态度较为鲜明的态势, 这便是大学生网络舆情。进一步解读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影响, 适时引导, 让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发挥自己智慧和民主的场所, 同时对高校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论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需
(一)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关注内容。高校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看似一切单纯简单, 其实高校也存在较为复杂的事务。大学生思维活跃, 是社会精英群体, 一则网络新闻都有可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不仅靠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 还会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 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和领域, 如本校内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教育、后勤问题, 各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 校园管理及有关大学生利益的问题, 以及自己的爱好或是感兴趣的信息等。
(二) 网络舆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减压场所。大学生常常思想行为冲动, 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对于他们来说, 除了正常的日常表达之外, 网络就成为他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 在网络中, 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能通过照片、语音、视频等更加真实、生动地参与讨论。此外,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大学扩招、就业难等现实状况, 所以尽管社会环境和信息获取量上存在优势, 但是压力却不比之前的大学生少。而网络则成为他们排解生活、学习等压力的场所。在网络中, 他们观看电视电影、阅读书等, 而且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有助于缓解学习以及即将面对的就业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因网络的随意性较强, 致使一些发帖、跟帖或是语言表达方式与其身份不符。这是学校网络管理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新表现形式
对于高校来说, 网络舆论搭建起了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平台, 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高校的政策通知等能更快被大学生了解, 如果有意见, 还可以及时反馈给高校管理层, 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大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事务上, 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他们所关注的范围, 网络舆论便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交流场, 这个交流场内, 有理性的建议, 也不乏非理性的暴力建议。也正是如此,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出现了些新特点。
(一) 网络舆论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论由主体、事态、网络媒介、网络舆论数量、对舆论的引导及反应程度等组成。大学生作为高校及网络舆论的主体, 思维活跃、信息素质高, 但这个群体中有部分人因阅历受限及心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未成熟, 所以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遇事极易情绪化。
(二) 话语权得到实质性解放。网络作为新媒体, 对受众的话语权开始有了实质性解放, 受众群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且可以有话语权, 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体现出比其他群体更加独立、活跃的思维, 并且意识和言论也更张扬, 使其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三) 网络舆论主体有明显的差异化和分散化。在网络舆论中, 大学生是舆论的传播者和构造者。但是由于其各自的专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性别等区别, 致使其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差异化和分散化。但是在某些事情上, 他们也会因为相同的态度而联系起来。这也就使得每次网络舆论并不是相同的, 有时部分人趋于此观点的多, 有时候则会反对此观点。
(四) 舆论传播方式多元化。新时代媒体不断发展进步, 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不但文字盛行, 图片、视频、微博、微信和贴吧等都能传递信息, 近几年自拍剧也得到发展, 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红遍大江南北后, 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版的《小苹果》充斥网络, 其中不乏获得较高点击率的版本。
(五) 多向互动、传播迅速、影响大。高校、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以及热点问题符合大学生的好奇心, 一旦事件发生, 他们会最先得知且会以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如果是和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 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及言行上的响应, 他们会跟帖、回复, 以期引发更多同学对此问题的关注。
(六) 难控性。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很大, 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 一些突发事件或是热点问题很容易成为危机事件和各种矛盾的导火索和火药库。如果具有鲜明观点的帖子引起大家的共鸣, 便会迅速扩散开来, 被转帖或是被跟帖, 形成主导性意见, 如果是正确的价值导向, 还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是错误的价值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 就会对高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甚至出现雪崩式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网络舆论渠道众多
(一) 各类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等。
(二) 校园网站。各个高校自己的官方网站。
(三) 论坛、贴吧。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论坛、贴吧, 以大学生讨论、表达意见为主要目的, 涉及内容也比较分散和全面, 较能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
(四) 微博。几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使用微博, 它作为新媒体, 成为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渠道,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微博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也较为私密。近年来也出现虚假消息盛行的现象, 有些甚至造成高校、社会恐慌。
(五) 微信。是近几年开辟的新的通信方式, 它所呈现的是大学生真实的生活, 因其有助于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更容易在大学生群体内引发舆情。
四、高校网络舆论的功能与影响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网络舆论强化和巩固了教育主体的地位, 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提供了平台;也为师生积极拓展了专业知识, 使教育手段出现了改进和变革, 但因为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及参差不齐, 舆论也直接冲击了正常的教学, 加重了教育的危机。
就积极方面而言, 高校的行政、教学科研、后勤、财务等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情况、就业情况, 甚至是学生干部评选、奖学金设置、班费、师生关系等敏感问题都会在网络中有所体现, 因可以匿名, 深受大家喜爱, 很多大学生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管理层也可以参考大家的意见来调整工作, 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消极方面, 网络舆论不但具有信息传播、意见交流、下情上达、和谐高校文化等的积极作用, 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偶尔误导价值取向、深化矛盾、引起混乱、破坏高校及社会秩序等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有时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感, 获得大家的关注, 因此故意在网络上散布学校、社会上的虚假信息, 诽谤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等。如果这种错误舆论被散播, 极易引发其余大学生精神恐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严重的还会影响高校和社会和谐。
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 为大学生营造开放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是特殊群体, 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点, 接受每个大学生的差异性, 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而将各种道理灌输给他们, 要相信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相信他们能进行自我管理,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为他们积极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 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网络舆论也是一样, 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和各种“不同的声音”, 注意舆论内容的开放性。
(二)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领导及时把握和控制舆论的导向, 一旦出现不良消息, 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做到早发现舆论, 早向上级反馈, 早做好应对方案。面对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 一般可采取“堵、疏、移”的方式。堵是指及时删除舆论信息, 不过这种方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使舆论以其他形式散布;疏是指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 对错误的信息进行及时纠正, 这种方式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移是指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 给舆论留出解决的缓冲时间。
(三) 掌握舆论话题的话语权。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展开, 以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高校可以主动营造当下网上的热点话题, 引导大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不妨设置一个 “舆论领袖”, 这个人可以是学生会干部, 也可以是有威信的教师, 他们能得到学生的支持认可, 他们发出正面、积极的声音, 必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可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 化解已有矛盾, 还可以带动相关话题的讨论。此外, 大学生对信息极为敏感, 遇到突发事件或是热点问题, 通常会经过想象后再得出结论, 这些结论往往是赋予了主观色彩的, 不准确的, 因此, 保证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及正确性, 才是制止错误走向的舆论的正确途径, 也才能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反之, 则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舆论攀升。
(四)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喧嚣的校园网络舆论, 高校有责任承担起教育大学生理性上网、提高学生网络素养、规范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任务。首先要将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传达给大学生, 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严肃地使用网络。
(五) 多方配合, 构建大学生新媒体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引导, 仅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工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做好网络信息的审查及监督, 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社会每个人都要加强自律, 传播正面、正确的消息, 不散布粗滥信息;家庭应营造正面的氛围, 不谈论、散布负面新闻, 不轻信网络上的谣言, 给大学生提供相对干净的家庭环境。只有大家相互配合, 大学生网络舆论才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志, 戴建友.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舆情[J].教育旬刊, 2013 (2) .[2张凌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舆情教育的应对策略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2 (9) .
[3]刘毅, 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 2012 (4) .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 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舆论引导
传统媒介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 在特定群体利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下认真加工, 以形成针对性的传播内容, 并借助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方式向受众传播, 最终形成舆论机制的媒体。然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产生为社会小众群体提供了话语权, 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因此, 当前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促进其快速发展。
1 媒介融合的一般性概述及现实发展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 后来逐渐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相关科研成果不断出现。直到2005年, 我国人民大学蔡雯正先生正式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他认为, 新闻资源的整合工作,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考虑, 新闻报道、新闻媒介经营、媒介集团化是正要的三大因素, 其对资源整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 国内学者也纷纷对此进行研究,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它的特点。比如, 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 所有的媒介都在朝着电子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上发展, 这种趋势的基础是数字技术, 同时受到网络的助力;然而教授高钢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体现在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和功能结构以及形态模式与能量的交换等方面。总而言之, 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使纸媒、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技术不断走向同质化, 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 它改变了以往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将所有收集到的信息置于一个平台上传播, 大大增强了媒介之间的交互性。
媒介融合具有很大的作用, 它会给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影响, 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优势特点, 因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首先, 媒介融合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媒介技术已成为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 对技术的重视也将推动媒介融合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其次, 媒介融合也具有超强的产出整合性能。媒介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把媒介组织和人民大众都引入到资源的整合中来其巨大的资源覆盖性, 有效提升了产出效率。此外, 媒介融合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汇聚性, 媒介融合整合了所有的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和影像资料等, 将其放在共同的平台上播出,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纸媒的发展。
2 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影响
2.1 舆论引导的主体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提高, 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大削弱, 成为了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一度造成广播电视的受众人数减少, 而且在年龄和消费时间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呈现出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再加上有一些人群同时拥护新旧两种媒体, 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广播电视固有的舆论引导主体地位。
2.2 舆论平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的当今社会, 舆论引导在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出现, 打破了广播电视等固有传播模式。比如, 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点对面”的传播模式, 形成了跨时间、空间以及行为方式的传播新格局, 引导受众实时参与。
2.3 互联网形成中心“舆论场”
媒介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舆论场”, 并日益发展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 和传统的广播电视形成了并立局势。与广播电视的“舆论场”相比, 互联网具有更鲜明的“去中心化”的特点, 信息接受者以及传播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例如, 微博的关注度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火爆的程度。
2.4 官方舆论引导格局失衡
传统的广播电视体现出的是以“自上至下, 传者为中心”的格局, 现实生活中这种格局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呈现出失衡状态, 具体表现在对某些大事件的处理上,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官方的言论受到很多群众的不满, 出现非常紧张的局面, 使其处在被动的状态;此外, 互联网在设置公共议程时, 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重视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播电视媒体难以适应新舆论环境, 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
3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
3.1 宏观上不断提升策略
首先,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高度推动我们广播电视媒介机制的发展, 保证了舆论引导能力能够得到稳步提升。具体来说, 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方的巨大作用, 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既要利用政治引导, 还要发挥经济性调节的作用。
其次, 在制作节目的时候, 要注意提升节目品味层次, 不断丰富内容内涵, 使其更加符合道德标准, 还可以对地区性节目适当放宽政策, 鼓励社会上不同声音间进行交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 要想推动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还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为构建全媒体战略不断努力。
第三, 广播电视要切实做到把“内容为王”当做发展理念, 实现广播电视制作和播出的分离, 把市场机制应用到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制作中, 从而把广播电视置于互联网产业链中, 提高节目制作创意;并积极致力于品牌化的构建, 发挥其自身的特色, 进而不断创新盈利模式。
3.2 中观提升策略分析
首先, 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 为了有效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 就要在完善区域化传播及跨区域整合传播上努力。一方面, 我们拥有特色的文化, 可在此基础之上, 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传播内容;另一方面, 也能起到更好的协调作用, 做舆论的引导者。
其次, 要认真分析我国媒体融合的大环境,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 构建新媒体模式, 使节目具备社交化、移动化和视频化的特点。同时, 还要发挥微博、微信等移动设备客户端的优势作用, 最大限度在网络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然后, 广播电视的必须要具有舆论引导能力, 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成为了推动广播电视不断向前发展的极大动力。从国家及社会角度来看, 培养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 可以通过提高受众人群的整体素质来完成, 同时,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还可以把这项内容添加到学校的相关课程当中, 实现社会、学校及家庭教育的结合。
3.3 从微观的角度不断提升策略
第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 要想使广播电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向前发展, 就要创新节目制作, 在传播模式、内容上不断增加新因素, 注入新活力, 从而提升节目内容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整合的优势, 重视融合新闻及数据新闻等, 使二者之间的融合更加深刻, 以此打破媒体组织间的壁垒, 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第二, 要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就要努力创新传播技巧。一方面, 在了解广播电视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坚持“新闻立台”的传统原则;另一方面, 还要在属性议程的设置上继续努力, 有效转变话语方式, 不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使其具备超强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采、编、制等实践技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中记者、主持人的引导作用。
第三, 不断改善广电舆论引导方式, 力图构建大众传播及舆论引导效果的最佳方法。我国广播电视传播范式的构建, 需要建立在广电媒体转型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积极致力于广播的转型。转型过程中可以先从以下方面着手, 比如,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打造名主持、专业评论员等属于广电传媒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 与此同时, 还要保持他们的个性, 允许他们具有自身的特色;传统官方媒体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的需要, 需要给媒体内容添加一些人文化的气息, 努力沿着传统的新媒体方式不断向前迈进, 组织好线上、线下的受众群体, 方便增强双方的即时互动, 此外, 我们还可以在现场组织某个栏目或者名主持的粉丝团队等, 增强与受众人群的亲密接触, 让大家充分感受到节目的亲和力。以实现通过专业化的传播方式, 带动我们最忠实可爱的受众人群的形成, 形成独特的广电舆论引导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新媒体因此受到了巨大影响,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要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转变战略观念, 在技术上不断加强, 整合现有的资源, 力图发挥资源的巨大优势, 为企业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我国广播电视在传播内容方面也出现了各种的问题, 比如, 当某些利益群体之间出现矛盾, 无法正常沟通时, 舆论必须要把握好尺度, 力图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引导受众, 从而建立多元化媒介融合的舆论引导模式, 积极应对全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颖悟, 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 2012 (1) .
[2]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1) .
[3]刘结玲.媒介融合研究新进展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4) .
[4]乔保平, 冼致远, 邹细林.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1) .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 篇9
【关键词】微时代;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也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学生群体数量超过了30%。而由于高校科研教学的需要, 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完善,且高校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多, 其使用互联网的机会也更多,常常通过校园网络来表达自己对校园里发生的各种事件的看法、意见与情绪,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了解校园及社会各方面的消息与现况的主要途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也逐渐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和谐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
1.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涌现,高校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校园事件和校园动态按照个人观点做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言论。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高校学生无形中降低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与责任,他们接收了网络舆论的信息就会迅速传播和扩散, 这些网络观点和言论很大程度上也被一些缺乏调査研究和实际考察的“窥探品”所充斥, 舆论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有待于考察和验证,从而让校园网络舆论出现了很多不良的负面影响。
1.2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的时期,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其发展及引导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交流平台及网络舆论,缺乏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及引导,难以及时准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舆论方向,消除负面影响,容易产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二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比较广泛,设有校园新闻网、校方微博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被转移到各种论坛进行和朋友圈讨论评述,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学生很多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辨别问题能力的局限,对于网上的政治谣言、恶意诽谤等虚假信息很难分清,极易混淆视听,规范的网络舆论制度和专兼职的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另外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应对负面宣传时工作乏力,不能理性对待、科学梳理,出现了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封堵、删帖等情况,往往越堵宣传面越扩大,越删引起关注度越高,造成学生认知混乱,使学校的社会形象受损,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开展。
2.微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
2.1 什么是微时代环境网络舆论
3G、4G网络的上马,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发表微型文字、图片的网络工具应运而生,其内容可以简洁到一两张图片或只有几个字符就能表达发布者的用意。高校学生可以在微博,微信、QQ等手机智能APP软件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想,展示实时画面,并能第一时间得到关注你的人的回应,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即时交流的目的。在微时代环境下手机智能APP软件实时便捷的操作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微时代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论坛应运而生,使用QQ的群聊、微信的朋友圈、微博个人主页等工具互动交流言论的比例越来越大。
2.2 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智能手机APP软件的高度发展,给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带来新的土壤,网络舆论交流的平台前行到一个新的时期,随时随地上网已经成为常态,可以用秒来衡量其实效性,客户端在接受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评论,部分同学甚至在上课期间都会发布一些互动内容,网络輿论内容的及时性、交互性及广泛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3.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3.1 利用微时代交流平台建立一支专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
微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建立起一支理论素养高、政治性强、业务精干、网络技术水平好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一是能保证校园信息平台互动交流,协助解决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在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负面言论对师生的影响。这项工作可以聘请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学工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担任思想政治进网络工作顾问,对网络工作队伍进行相应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特别是要把握好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3.2 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特点和引导策略的理论研究
网络舆论出现的这些问题,有高校的共性原因,也有高校的个性特点,这造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艰巨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校园网络技防的同时,又要从高校实际出发,遵循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从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实际出发,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注重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4.结论
总之,加强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研究和引导,开展多角度、多层次跟踪调查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究,掌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网络舆论不断变化的特点,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适时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好微时代网络舆论平台,发挥其可以实时互动交流的特征,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维护高校各项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梦蕾.微时代环境下如何引导网络舆论[J].新闻世界,2013,(11).
[2]刘修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引导[J].东南传媒,2014,(1).
[3]郑瑶,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蒋研川,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1).
基金项目(课题):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项目批准号:2013JYDJLX-YB05022)。
作者简介:
范小春(198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 篇10
媒介融合的发展形成了以网络报纸、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为主的信息传播渠道,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的迅速、快捷, 信息也更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也给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一定影响。其中在传播方式方面,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体平台, 网民可以通过论坛、社区、聊天室等多种形式来发表言论, 或是与更多的网民进行互动, 共同聚合成网络信息, 也即是说网络媒体时代, 媒体人或媒体机构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编辑者和传播者,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自由发表言论。但正是基于此, 会出现言论主体不明, 导向性不足, 言语过于偏激、感性化, 甚至给谣言、谩骂攻击、披露个人隐私提供了渠道, 网络信息传播的范围大、速度快等特点, 使得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舆论导向效果不明显。在传播内容方面, 多样化传播内容中, 不乏暴力、色情等内容, 这些都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涉嫌传播这些低俗、淫秽、暴力网站即使在高压态势打击下, 依然钻法律漏洞, 大有不断扩散趋势, 甚至某些商家为了达到商品宣传效果, 也会以一些色情信息作为宣传内容。另外类似于人肉搜索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不健康行为, 均有可能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向歧途。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网络媒体舆论渗透进政治、经济、文、生活等领域, 其开放性特征, 促使网络舆论成为一把双刃剑, 从正面要求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舆论话语权作用。
(1) 完善法律法规和构建监管机制。为保障网络舆论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尊重人们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发表言论的自由, 首先, 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以引导规范网络舆论的行为。其次,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增强网络媒体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能力。网络论坛是网络焦点事件的土壤。因此, 要重点关注具有影响力的论坛, 及时梳理和掌握舆论的发展动态, 了解网民意愿倾向, 一旦发现有突发网络事件, 要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先发优势, 有针对性、严密性地厘清事实, 引导舆论方向。再者, 构建立体化的控制机制, 结合线上线下联动跟踪、分析、监测、上报、处理机制, 观察分析敏感话题。例如, “社会公平”、“官员腐败问题”、“弱势群体”等网络热点无问题, 关注网络讨论的舆论倾向, 以增强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主动性。最后, 建立权威的网络信息发布机制, 公众具有知情权, 政府应该主动向广大网民发布具有权威性的全面、透明、公正的信息和服务, 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防止谣言的散布和传播。
(2) 合理利用议程设置。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媒介形态的多样化为人们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 但庞大繁杂的信息量增加了人们筛选信息的难度, 所以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让网民来自主选择关注的问题, 并影响进一步的信息传播;通过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社会的注意力方向, 提升网民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例如, “强国论坛”就有设置推荐讨论, 挑选一些比较高水平的原创帖子或热点讨论推荐置顶, 以引导网民发表言论, 能够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网民在最初接收到信息的时候往往从感性和个人主观感受上来做出判断, 缺乏理性和逻辑思考, 在夹杂有大量非理性因素的网络舆论的最初阶段, 通过设置议程来引导, 可以有效抑制网络舆论深化阶段网民态度和行动层面出现不良后果。
(3) 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由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拥有对新闻信息源的垄断特权, 可以先把信息过滤、筛选一遍再传播出去, 受众所接受的信息带有把关人自身价值标准和主观态度特征。但网络媒体是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 人们可以绕过阻碍获取想要的信息, 似乎把关人没有存在的余地。但事实上, 把关人还是存在的, 只是相对作用弱化、更加隐性罢了。网络媒体“把关人”可以是从事传播活动的个人、机构或是政府。例如, 在网络中以网络记者、网络编辑、论坛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些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把关人”, 他们所发挥的舆论引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出现众说纷纭的网络舆论中, “把关人”要以巧妙引导为主, 为网民拨开云雾、指点迷境, 发表具有导向性的帖子, 或是推荐高水平的帖子, 帮助网民走出理解误区, 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进行舆论引导, 以避免虚假信息的产生和流传。
(4) 增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媒介融合环境下, 参与网络发表言论已经成为广大网民生活的一种方式, 网络社区、论坛、微博就像磁场一般吸引着众多的网民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在网络媒体的传播过程中, 各路“意见领袖”成为一种显性的网络力量影响着网民的舆论发表。“意见领袖”可以是普通网民, 也可以是专业新闻传播者, 他们发表的意见往往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因此, 作为“意见领袖”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政治修养, 并且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才能得到网民的信任, 才能增强“意见领袖”言论的说服力, 从而影响网络舆论的导向。同时, 作为“意见领袖”要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较强的道德自律性, 并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以促进健康舆论导向的形成。
三、结束语
媒介融合时代下, 通过网络媒体, 人们更加自由地对社会事件和国家政治事件发表言论, 每个人所表达的观点代表了个人观点的宣泄, 或理性, 或感性, 或客观, 或主观, 这些都会影响到网络媒体的舆论话语权, 一些偏激、虚假、带有煽动性质甚至恶意攻击谩骂的言论往往会将网络媒体导向引入歧途。因此,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媒体更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将舆论引导到健康、有序, 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上来。
摘要:在传统的媒介背景下, 舆论话题和议题可以由媒体主导形成, 但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 舆论主导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共存的状态发展, 舆论引导话语体系也在消解与重构中发生变化。本文将在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以争夺网络媒体舆论的话语权。
关键词:媒介融合,舆论话语权,网络媒体
参考文献
[1]李智.应重视媒介融合语境下的舆论引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16) :38.
[2]乔保平.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现代传播, 2014 (1) :29.
【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舆论】推荐阅读:
网络时代下的媒介审判论文07-08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08-10
新时代媒介环境11-06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09-28
媒介舆论价值10-24
以舆论为媒介05-27
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10-19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09-25
舆论监督的时代作用11-02
媒介发展的新趋势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