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素养教育

2024-10-09

新媒介素养教育(通用12篇)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1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有些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权利的行使,而有些则会误导大学生,甚至使大学生成为非理性言论的牺牲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基于大众传媒对受众的负面影响而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但是,新媒体环境有别于传统媒体环境,对于特殊性较为明显的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创新。

1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征

1.1 以娱乐为重要导向。

新媒体带给大学生很多的信息检索和使用便利,但是,娱乐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不可忽视。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虽然以信息使用为目的的比例为35.6%,但“娱乐”和“打发时间”的比重仍然占到24.9%。事实上,考虑到大学生在问卷回答和访谈中的表演性因素影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新媒体获得娱乐的比例更高。

1.2 媒介求助已成新选择。

由于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求助新媒体。调查发现,22.7%的大学生会积极使用媒介求助,有时会使用新媒体的比例为31%。新媒体可以在利益诉求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成为一种依赖,将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1.3 存有隐私泄露恐惧。

以微博、人人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传播速度快、门槛低,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隐私泄露的事件。大学生在参与这些媒体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自己的隐私暴露,尤其是那些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交媒体丧失道德理性。而且,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对既参与又保护隐私的“度”拿捏不当,最终干脆就产生恐惧意识。

1.4 信息甄别意识明显

虽然新媒体使得大量的信息流通成为现实,但出现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观点,有些还是比较隐蔽的。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甚至对某些错误的思潮有着批判能力。但是,他们在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的时候,语言表达又往往陷入非理性状态。

1.5 围观仍是基本状态

虽然在很多网络群体事件案例中,有不少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而且扮演着负面的角色。但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的新媒体参与是“认知分裂”的,即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不会轻易参与进去,基本上还是以“围观”为主。这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大学生变得理性,但同时大学生又丧失了在参与中提高公民意识的机会。

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意愿及影响因素

2.1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重要管道,如果远离或不参与新媒体,大学生就会失去竞争力。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独特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思潮在新媒体空间彻底铺开,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大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点不管承认与否,它都在发挥作用。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病毒、信息犯罪、信息渗透、网络侵凌等问题,在新媒体空间日益严重。新媒体的破坏力不仅表现于此,还表现在,它不但可能给大学生展示一个错误的世界,而且能对社会运动起到巨大的动员功能,使大学生夹裹其中,给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所以,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否则容易迷失方向。

2.2 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意愿

虽然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面临一些问题,但是他们具有主动接受媒介素养的意愿吗?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认为“很难说,视个人情况而定”的占比51.4%;认为一般重要的占比22.9%;而认为“十分重要”和“没有太大必要”的大学生占比都较少。在具体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表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绝对的,如果能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或者是现在所学习的专业有一定关系最好。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是功利的,并没有上升到人格完善和公民意识提高这个层次。

2.3 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感知

媒介素养教育尽管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但大学生对实践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的经验感知是什么状态?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清楚,而且比例达到了56.9%。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做这方面工作,尽管有的未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但是相关课程里面都会有这样的内容。但是大学生对此的经验感知不高,其原因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影响力有限。

2.4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媒体以及公益组织等多个方面但是它们发挥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政府部门的影响最大。因为,在我们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发展,大政府、小社会是基本格局,没有政府的支持,任何事情都无法取得成功。学校尽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单位,但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学校在这方面缺乏动力。

3 新媒体环境中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创新

由于新媒体环境和传统媒介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别,既往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和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创新。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3.1 理念创新:从思想教育转向公民教育

应当承认,我们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大学生不重视或不接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鲜活的东西,是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媒介素养教育也有自己的规律,尽管它们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尊重这种差异,那媒介素养教育是搞不好的。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公民,即具有理性参与精神和能力的新时代公民。例如,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使用新媒体参与社会事务,理性发表各种意见,但是对待错误思潮、非正义事件又保持清晰而有力的批判意识。

3.2 平台创新:从单一转向整合

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依赖学校进行,当然学校做这方面的事情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他单位或机构无法取代学校,但是当我们过于依赖学校资源的时候,就会使得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真正的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在政府鼓励框架之下,以学校为基本平台,整合大众媒体和社会组织而形成的综合、立体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平台。不过,其中的难点在于,这些力量的积极性并不容易激发。虽然等待社会机构的不断成熟是一种办法,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将此项工作是为公共事业,推出多种有效的激励政策。只有这样,大学生媒介素养创新平台才能从单一转向整合。

3.3 方法创新:从讲授转向参与

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参与性、互动性强,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就不能一味局限于以往的方法。在我们调研中发现,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多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尽管有些互动,但总体上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我们强调全互动、全参与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者,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协调者和资源的提供者,以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最终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新媒体在给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新媒体有着自身的特征,以往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创新,否则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使用,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2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罚;

4、当孩子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明显学习提升了,要给予鼓励和赞许; 当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我们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以身作则既是捷径也是有效的办法,当发现孩子通过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某方面有提升后,一定要鼓励支持,培养孩子的兴趣点,提升自己的阅历和素养!

三、值得注意的几点

1、一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有害信息(孩子玩手机不一定就没用,相反孩子看书不一定就没害);

2、有兴趣点,适当支持深入,提升孩子的素质;

3、角色融入,当孩子的同学,一起经历;

4、从众心理的正确认识(大家认为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信息太多,我们自己都会被迷惑)

四、需要学校的支撑,家校齐努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知识储备各方面非常有限,所以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支撑,家校加强交流,个人感觉建立QQ群就非常好!希望自己也能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进步!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传媒新常态;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5/16-0156-03

传媒新常态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紧迫性分析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省时,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新常态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状态。

随后,传播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与研究了传播新常态的特征,笔者将其特征总结如下:①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传播活动构成要素的变化,即传播主体的草根化、传播客体及内容的碎片化、传播形式的图像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媒边界的模糊化,以及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等。②传媒经营的新常态。传媒发展由过度追求规模、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③传播理念的新常态。互联网思维成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理念。④传媒管理的新常态。网络强国战略使网络舆论进入新常态,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舆论引导的焦点。

传媒发展新常态格局使人的传媒化生存特征逐渐明显,人们与传媒的关系日渐紧密。因此,人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这样则需要准确地评估每个人受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而衡量媒介素养教育的成败,指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过程四方面展开分析。

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对象,以提升评估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培养优质公民的教育,其效果评估对象包括所有社会公民。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不同人群利用传媒的方式不同,需要具备的媒介素养也不同(如下表)。

第一,普通人群有参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的需求和机会。针对这类人群,媒介素养教育多从保护立场出发,试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保护青少年、少数民族、老年人群、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使其免于负面信息的侵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媒介信息传播的利用方法。笔者认为普通人群是比较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他们需要具备基础的媒介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能力。而在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传媒活动无处不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对象需要不断拓展。

第二,传媒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人人都是传播者,而传媒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专业优势,又要有专业的媒介信息生产素养。因此,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评估指标应区别于普通人群的评估指标。

第三,媒介管理者要具备媒介组织的管理能力。媒介管理者的素养需要具备四个维度,即传媒事业的价值观,一流的执行力,处事手段与方法,推动媒介发展的创造力。

第四,政府官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及利用媒介进行危机公关的能力。媒介素养高的官员能够理顺传媒舆论,梳理政府形象,疏通所辖人群的生活琐事,并为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奠定舆论基础。

丰富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主体,以提升评估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三种实施模式:一是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有规范的、连续性的评估制度);二是大学通识教育(没有专门的考评);三是传媒实务界的在职教育(由业界管理机构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并实施考评)。广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由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行为向人们间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另外,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对媒介的功能与使用技巧等展开的介绍,也归为广义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围。

上述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适应传媒新常态的社会需求,而适应情况如何,主要由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学者、政府官员等做主要判断,这是因为:第一,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丰富,能够全面地判断、评价对象的素养具备情况。第二,媒介管理者对其他媒介管理者的潜质具有评判能力,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检验也具备丰富的经验。第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能够理性、客观、系统地从理论角度评价社会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第四,媒体素养较高的政府官员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其他政府官员与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估主体构成应包括上述四类工作者。

当然,针对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对象,评估主体的构成比例可以调整,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调整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以提升评估效果

随着媒介类型与评估对象的变化,媒介素养评估的指标设置也要随之调整,从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1.评估指标体系设置需要细化,并提高可操作性

部分研究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还有研究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①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掌握媒介的使用方法;②学习如何判断信息的意义和价值;③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④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上述媒介素养评估的内容属于整体规划,在实施具体的评估时,指标仍需要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不同的评估对象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如前文所述,媒介素养教育对象包括普通人群、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其他政府官员等。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评估体系,从而准确评估其媒介素养情况。

针对不同人群,媒介素养教育设定的教育目标不同,其教育效果评估自然需要不同的评估指标。例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只有细化微观的指标设计才能准确评估。

规范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过程,以提升评估效果

部分研究者指出,媒介素养实证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范式,调查报告大多流于现状描述,对现状的解释则少有涉及。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评估过程逐渐从以解释性研究及现状调查为主的感性跟风阶段向以开放研究和评价研究为主的理性探究阶段过渡。同时,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定性研究及主观分析向定量研究转移,走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混合式研究。

1.媒介素养评估方法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媒介素养评估过程需要系统的量化指标,并客观公正地评估不同群体使用媒介的素养特征。评估主体要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解读和评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感性认知描述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状况是不可信的,而过度地相信统计数据,缺乏对调查数据的合理解读同样不利于媒介素养调查与评估。

2.问卷发放方式影响实际评估效果

在评估过程中,如果通过问卷星发放的问卷不符合随机抽样要求,所选的样本也不具有典型性,那么调查所得的数据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会严重影响评估效果。

3.指标设置存在偏差

评估时,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存在交替的现象,草根群体经常参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其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的接收与解读能力,同样包括信息传播能力。因此,评估者不仅要关注评估对象接触媒介信息的广度及利用媒介信息的深度,还要考察其利用媒介信息改善自身生活、工作或学习的情况。

结语

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信息传播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很深。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必须从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过程等几个方面协调发展提高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评估效率,并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最终改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推动普通公民、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对于传媒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敬文.习近平“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Z/OL].中国经济网,[2014-08-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8-10/6477530.shtml

[2]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3]胡智锋,刘俊.传媒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论要[J].新闻记者,2013(11).

[4]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5]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 [C].Toronto: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6]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7]谢金文.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浅谈[J].新闻记者,2014(11).

[8]曹小杰,孔林久.媒介素养“因子分析”模型的提出及验证——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EB/OL].人民网,[2009-05-07].http://www.southcn.com/nfdaily/media/content/2009-05/07/content_5129986_4.htm

[9]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作者简介:王亿本(1977—),男,安徽省霍邱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非言语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4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 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 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 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 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 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6.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估标准,并且定期进行评估。

总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业界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我国的传播学学者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例如为一些传媒大学或师范大学中的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这对英语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具借鉴意义的经验。但如何把这些好的经验移植到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让英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工作尽快、全面、系统地展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23.

[3]陈力丹.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87.

[4]喻国明.从青少年拍卖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3.7.

[4]袁文丽.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05.5.25.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篇5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第一篇: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本文简要论述了新媒体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诶韩,以陕西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详细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如何有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学策略

近年来,大众媒体传播业发展迅速,范围覆盖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故被称为“社会公器”,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来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传递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情绪、挑战着他们的思想认知,给社会大众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媒介消费的核心群体,由于缺乏对大众传媒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就被舆论误导,甚至将错误信息误用于现实生活当中,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新媒体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新媒体是指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依托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兴媒体,具体形式包括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数字电视等等。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所处的校园媒体环境是综合性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并存,其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受大学生们的青睐。

所谓的“媒介素养”包括传媒素养、媒介认知与解读能力等诸多内容,关于媒介素质教育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随后的几十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部分官方组织机构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介入,媒介素养被正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并且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本国的教育体系当中。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群体鉴别、处理各种各样传媒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大规模的教育运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成立。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被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教学模式和教材等也趋于完善。

与国外相比,媒介素质教育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起步较晚,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极少数的新闻专业院校较早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大多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开始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增强他们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文以陕西省的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调查了解了其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情况,着重研究了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由于新媒体信息的来源具有隐匿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各种网络平台上经常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

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拥有出色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在是非辨别方面的能力却较差,很容易就受到一些虚假不良信息的误导。

此外,再加上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权威信息往往抱有一种质疑,甚至于排斥的心理,因而也就更加容易被网上虚假信息所吸吸引并产生一定兴趣,不会主动将垃圾信息过滤掉,导致无法以正常思维来进行理性思考。

高校通过开展媒介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更新,能够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尤其是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鉴别、处理所获取的信息,

这对于大学生由直观信息深入挖掘潜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去伪存真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自媒体形式都是大学生主动传播信息的渠道,而在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大学生常常感到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有选择性地去进行传播,缺乏主动思考,辨别信息的能力。

而媒介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综合素养,培养他们传播积极健康、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意识,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能够主动对传媒信息进行思考与判断,有针对性利用丰富的媒介资源不断完善自身,在传播信息时,做到准确、高效且合乎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当中。

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进步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媒介素养教育这门课程能够引导大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时采取更加快速便捷的渠道,保证其学习效率与所获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与积极性。

具体地,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发起提问、留言、求助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解读与判断,满足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需求。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平等对话、交流的沟通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在思想碰撞的同时也加深了大学生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的反省意识。

高校在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时,还可以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尽可能地使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形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师生之间还能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对话交流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空间,从而有效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正确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了解新媒体,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并了解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主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媒介素养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当中。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并适当引入新媒体技术,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借助新媒体,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空间

校园媒体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熟练操作QQ、BBS、MSN等新载体的能力,积极探索既高效又能为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喜爱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媒介教育的教学空间。

借助新媒体,营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校园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新媒体监控机制,构建良好教育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在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时应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保证高校教育环境的健康。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崛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

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完善信息传播的相关制度,对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进行合理引导与监控,从而为高校的媒介素质教育提供良好健康的教学环境。

自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研究 篇6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素养

[作者简介]李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孙文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传播系;汤书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基金项目]《跨媒体数字出版技术集成标准及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AH91f03)。

自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自媒体(We Media)研究报告以来,至今已经有十年余的时间。在这十年间,中国的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用户数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大大超出了许多研究者之前的设想。正如美国当代社会理论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所言:“虽然大众传播仍然强势,但自媒体式的大众自我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自媒体被认为是所有人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它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成为普通公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然而,这些新媒体的发展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不成正比,这使得由于自媒体的不当使用而产生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也对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提升公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新媒体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自媒体的力量

自媒体被认为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普通公众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的产生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的主体是普通公众。从 MSN、ICQ、QQ 等即时通讯出现到博客、微博、微信等交互平台的勃兴,自媒体不仅全面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更深深触动了其他媒体的神经。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互联网替代了相当多的文牍工作(stationery),同时又使我们困守在电脑前不能移动(stationary)。”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第一代桌面互联网所带来的“先天不足”。 移动互联网既是互联网的延伸和“移动化”,同时也代表着它塑造的一种生活形态。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即时性和无缝与碎片化等特征真正实现了个人成为世界“中心”的理想,也将自媒体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公众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这都得益于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从功能手机到增强型功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强,呈现互联网应用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移动互联网引发的自媒体革命正在对公众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媒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公众在传播信息中的被动地位,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公众不仅可以随意表达与发布自己关于私人生活的片段,还可以通过微博爆料、披露关于公共事件的信息,从而大大激发了公民对新闻的参与意识。微信中基于地理信息位置和个人信息的 “查看附近的人” 的功能还使公众的社交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然而,早在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自媒介事实上已成为一柄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在给受众带来信息便利之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伪难辨、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困扰。因此,公众有必要学习和了解自媒体相关知识,提高利用自媒体传受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的兴起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与其学生桑普森的论文《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的发表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诞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立即得到了欧洲、北美以及大洋洲众多发达国家的响应和跟随。虽然各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动机各异,但普遍认同需要通过对公众的媒介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尤其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意识,以便能合理地欣赏、解读与批判媒介及其信息,并自主地使用媒介,而不受媒介及内容的支配,通过媒介素养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尤其随着数字革命的完成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会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模式发生巨变,个人的媒介观念与交往方式也随之改变,直接导致了大众传播研究的焦点与范式的转移,受众对媒介及信息的认知、解读、批判与使用的主体性与控制权问题得以凸显。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开始复兴,并随着欧洲文化批判主义的媒介研究传统,极大地冲击了美国主流的实证经验主义传播学研究。

信息时代的来临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自主性与交互性,而受众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也面临着信息爆炸与知识迷雾的挑战。因此,受众不仅需要具备媒介素养,而且应该超越传统媒介素养。马斯特曼将这种转变形象地比喻成从“免疫”到“赋权”,大众传播研究自此走向视野广阔的新范式——媒介素养范式。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地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与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进行思考,并认为传统的素养是对仅限于语言与印刷媒介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而现在新的媒介不断涌现,因此对素养的理解必须拓宽,而这种素养便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

nlc202309020511

最终,在媒介素养范式下,学者们普遍达成了以下共识:受众确实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使用与满足);受众的需求、机会与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批判文化主义);内容能够指导行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人们必须实际地估计出,他们与媒介文本的互动会怎样影响这种互动在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功能(文化理论);人类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处理能力(认知与生物科学)等。因此,要发挥媒介的功能(而不是让媒介功能不良),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即媒介素养。

三、新媒介素养的发展:从媒介批判到媒介管理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这是传统媒介素养定义的典型代表。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与媒介形态的发展,社会文化与传播模式再次发生变革,传统的媒介素养的理念已无法解决由此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罗杰斯在《创新与扩散》中指出:“新技术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并刺激人们去开展研究或开发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解决问题或需求的创新措施。”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而有所提升和创新,并开始与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等逐步融合,有学者就提出 “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

20世纪末,在媒介素养研究进入中国的时候,互联网技术已经席卷全球。作为继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的第四大媒介,互联网不仅影响了个人与社会的传播方式,它还塑造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建构着社会的运作机制与文化形态。随着新传播科技与新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介与个人、社会及文化形成一种循环互动的影响,个人在其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这一循环的核心。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受众创造了“赋权”与“释放”的机会,新媒介的产生改变了传受双方的权利与信息失衡,搭建了网络的传播模式与数字平台,创造了民主参与的文化形态。新媒介素养在概念内涵与结构、媒介运用与表现、媒介教育与发展等方面同传统媒介素养都存在显著不同。

然而,人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总是滞后于媒介科技的发展。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和“热媒介、冷媒介”等著名媒介理论,但最被人忽视的是他的“媒介四定律”。我们从他的一段话中能找到一点原因。他说人们忘记了“严密地观察和追踪”媒介,而他却想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1)一种媒介提升了人的某种官能;(2)新媒介使用或取代了旧媒介;(3)新媒介能推陈出新并再现以前某种旧的形式;(4)到一定程度时,新媒介就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他还告诫人们不要当“媒介盲”,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化”的人。他的媒介定律四位一体,不可分割。简言之,就是提升、取代、再现和逆转。在这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中进行数字化生存的公众,亟须培养与媒介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缺乏这种新媒介素养,个人将被社会所淘汰,而社会将被技术所左右。自媒体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前者可以囊括前者所具有的所有传播方式并将传播生活化,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任何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站、手机媒体等新媒介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传者对信息的垄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独立的记者,及时地发布自己获得的信息并对其他公众所发布的信息发表评论。在接触信息、传播信息、理解信息与运用媒介上,集传者和受者于一身,这对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当代公民素质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内涵的发展将是文化素养与管理策略的双轨趋势,前者突出民主交流的传播素质,后者强调科学决策的知识管理。例如,追求传受双方的交互平等,整理庞杂无序的信息,使其成为有用的知识加以认知与共享。新媒介素养参与和交互的赋权理念取代了传统媒介素养中理解与批判的免疫理念,其研究和教育重心应该从培养媒介批判能力提升到培养媒介交往和信息管理的综合能力上来。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倡媒介教育以来,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媒介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而我国还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随着自媒介的汹涌而至,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也须实现向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转向。传统媒介时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新媒介的出现给青少年带来的媒介依赖等问题,让家庭与学校开始注重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但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学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不应该以自己的判断和体验代替受众的判断和体验,而是应该在双方互动的交流与学习中一起理解媒介的内容与影响,帮助受众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个历史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一个确定的范畴或标准,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必须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发展体系当中,并建构一个由政府、学界、企业、学校、家庭与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体系,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多元的媒介教育手段,促进公众新媒介素养的快速提升。

自媒体的发展已经使得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呈现出融合趋势和一体多功能的态势。微博、微信的使用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还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微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争相发展的阵地。跨入2014 年之际,自媒体视频脱口秀主持人罗振宇,凭借团队精心打造的微信账号“罗辑思维”,号称在一夜之间将百万现金吸入囊中。这促使很多公众都开始做起了自媒体的发财梦。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更促进了电子政务、政务微博的发展。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提升将直接拉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科技方面,新媒介素养促进了公众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将推动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这有利于科技的传播与进步;新媒介素养还让商业信息的流动更加顺畅与快捷,提高了资金的周转与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气候,而且新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社会权利共享与平等交流的对话机制,必将推动社会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进程;自媒体使公众可以通过信息互动参与到整体社会文化的构建中,这种民主参与、平等对话、共享交互的文化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性社会的基础;而新一代的公民将在这样的文化中实现社会化并形成学习型社会,并再次通过新媒介素养实现个体的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介素养联系着个人与社会的各方面,而新媒介素养教育必将成为推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1]曼威·卡斯特,陈韬文等:对话曼威·卡斯特[J]. 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1):15.

[2]邓新民. 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02):134-138.

[3]新华网. 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

01-16)[2014-03-01]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4]张晨阳. 自媒体时代微博热的喜与忧——基于受众角度的分析[J]. 中国出版,2011,20:18.

[5][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 曹书乐译.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 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69.

[6]孙文彬. 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7]余秀才. 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2):116.

[8]何道宽. 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5):99.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理念虽确立, 具体落实的方法途径仍待有效突破。 如何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探索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法, 有针对性地取得教育成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一)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人”的素质, 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积淀、 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二)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的资源动机, 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与态度, 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 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当代大学生与媒介有着亲密的接触, 媒介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众媒介在不断满足社会变革过程中日益多样的公众需求的同时, 逐利的商业本能导致泥沙俱下, 弊端丛生,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众面对庞杂的媒介信息时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

(三)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大量的媒介资源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影视作品、电视栏目、甚至公益广告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大众媒介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第二课堂”, 对人文素质课堂教育可以作极好的补充。 在媒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对媒介的选择能力、批判能力、行动能力, 使他们能在丰富的媒介资源中主动接触丰富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用自我教育的方式不断完善人文知识, 欣赏并理解各种媒介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人的人文修养, 外化为个人的人文情怀,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紧密结合的结合点, 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较好地发挥现代媒介的教育功能, 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新拓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新拓展

(一)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1.以媒介选择习惯促进人文素质提升

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介接触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传播媒介所编织出来的一张大网中, 传媒无处不在。 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亲密结合, 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 大学生普遍过于频繁地接触手机新媒体, 影响了学习, 也危害了身心健康。 就现状来看, 大学生媒介接触的动机偏重于获取资讯、人际交往、 休闲娱乐等方面, 而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的动机不足, 因此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改善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动机, 培养媒介接触的良好习惯。

在媒介选择方面, 降低单纯的娱乐休闲、感官刺激的媒介接触动机, 增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本领的媒介接触动机; 减轻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 走出虚拟世界, 更多地接触社会、拥抱自然、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把握选择媒介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不疏离传统媒介, 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书籍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在媒介信息选择方面, 能理性地面对浩瀚的媒介信息, 从容地选择, 远离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 改变整天刷微博, 刷消息, 看八卦, 浏览论坛的浮躁不安状态, 多接触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益的媒介产品, 吸收其中的养分, 少接受一些垃圾信息, 少一些“快餐式浅阅读”, 提高阅读的质量, 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籍上, 体验真正的阅读, 而不是仅仅选择那些图片、视频、碎片式的讯息。

2.以媒介批评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升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 据批评学者考证, 在各国的语言里, 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鉴定, 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 从本意上讲, 批评就是判断, 它包括两个方面, “判”即分辨与选择, “断”即价值的认定。 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是非、好坏、对错、正误、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 大众传媒提供的多样性选择, 能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批评的意识, 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评判、 欣赏能力, 提高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增强汲取营养成分的能力和抵御不良内容的能力。

提升对媒介产品进行辨别、分析的意识, 了解大众媒介向受众输出的是其精心构建的产品, 媒介产品作为精神产品,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因此, 大众传媒往往会因其自身的主观立场、经济利益、传播目的等取向去加工制作媒介信息。 作为媒介产品的接受者既要从大众传媒上获取信息, 又要能对这些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 获得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结论。 例如互联网时代媒介负面信息大量传播, 它的积极功能是能引起人们对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反思, 通过对污浊的、消极的现象的揭露, 给人以警醒;它的消极功能是破坏、瓦解、腐蚀、煽情、败坏情绪、煽动人心, 引起担心、恐惧, 让人失去信任,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负面信息。

提升对媒介产品进行评判欣赏的能力, 电影故事、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 都像一篇文章那样, 可以进行文本解读和文本分析。 学习把传媒作品作为一个文本去分析, 对作品的优劣作出价值判断, 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养成一定的欣赏品位, 从对大量的媒介作品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人文知识, 获得人文关怀, 内化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情怀。

(二)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1.顺应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当前国际、国内流行的“新教育理念, 在此之前教育理念经历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两个阶段, 但不管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都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功利教育。 人不仅要适应社会, 应付生活, 还要感受生命, 享受生活, 提高生存质量。 因此, 新教育把教育的主题从应对外在的物质生活转变到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上, 注重学生内在的反思和体验。 学习内容上, 突破了教科书的局限, 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介如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上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体验、反思、讨论等多样化方式获得知识并内化知识。

2.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实际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组成, 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 全面发展, 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 则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媒介素养教育是对新教育的呼应, 具有新教育的特点, 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把媒介承载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从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反思能力, 倡导批判性思考意识, 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促进受教育者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 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学校教育, 自我教育的形式要多于学校教育, 主动的自我教育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大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汲取各种媒介中丰富的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媒介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 成为生活的要素, 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辨识与使用能力, 成为媒体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有助于大学生较好地使用媒介资源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升华人文精神。 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突破, 拓展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 适应时代的发展, 吻合人文素质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6.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9.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8

(一) 新媒体的概念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 不仅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和经济, 而且在微观上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体一词最早于1967年出现在美国CBS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业计划书中。对于新媒体的概念, 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比较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的看法, 他认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目前, 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 (1) 从这一概念可知, 在技术上新媒体是数字化的;在传播特征上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在传播过程上新媒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 也可以是不同步的。新媒体的外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网络类, 比如搜素引擎、各类网站 (社交网站、论坛、网络社区、视频网站等) 、博客、播客、微博、网络图书等等;二是数字广播电视类;三是手机等其他媒体。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

新媒体的日益兴盛, 不仅方便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及方式, 而且也造就了更多新颖、灵活、高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使得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过程扁平化, 这是新媒体产生的积极效果。不容忽视的是, 如此纷繁多样的媒介传播,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多样的媒介文化, 其中一些较为消极、具有负面影响的媒介信息必然会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必然会对社会主流价值及道德文化造成较大的冲击, 比如一部分媒介所刊发的信息或新闻中常常存在诱导性的广告, 或者涉嫌有偿新闻, 掺杂着虚假报道, 另外一些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 对一些社会影像和社会知识经常采取断章取义的片段报道, 这些片段堆积在一起往往是肤浅并且也是不连贯的。在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微博、博客、网络社区等的兴起, 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直观, 但由于大学生毕竟在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上都还远远不够丰富, 所以往往会对媒介信息不加辨别地、盲目地进行全盘接受, 误认为只要是媒介发布的信息就都是权威的、真实的, 以致被消费都浑然不知。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实状况

(一) 关于媒介素养概念的基本界定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研究其媒介素养教育而言是一个前提和基础, 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争议。有西方专家认为,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应对媒体信息时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创造等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 (2) 我国有学者认为, 媒体素养不仅是对传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延伸, 也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3) 虽然中西方学者在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研究和界定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 但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共性, 归纳起来, 媒介素养可以大体界定为是对媒介信息和技术的认识了解、操作使用、过滤鉴别以及道德养成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 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现状

1. 媒介操作使用较为理性, 但也受到多种诱惑

大学生的媒介操作使用, 主要包括对媒介内容、类别的选择以及对媒介的接触时间。在媒介类别的选择上,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 各种传统媒介、新兴媒体和网络媒介对大学生而言都具有较高的普及程度, 比如在网络上打发时间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另外, 网络还具有虚拟交往的特点, 在使用上大学生也难以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 比如网页上充斥的一些充满暴力、色情、游戏等污浊的画面对大学生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大学生还容易收到各种虚假广告和网络购物等不良商业促销行为的刺激和诱导。

2. 对媒介基本知识有所认知, 但对深层知识掌握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多样, 对于媒介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等基本常识都有一定的认知, 对于传统媒体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关于手机、数字播放器等新媒体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大学生中甚至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 就是认为只要利用好媒介就行, 其他的包括媒介知识要不要掌握都无关紧要。当代大学生大都能意识到广告在大众传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大众传媒怎么盈利, 以及其盈利的模式和利润的配备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却不甚了解, 比如大学生认为网站盈利的主要来源是网络注册收费和网站广告, 但对这些利润在各个商家即网络的运营商、服务商及其制作商之间的分配方式, 大学生中所知者甚少。

3. 媒介意识有所增强, 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这里所说的媒介意识, 主要是指媒介利用意识、媒介监督意识和媒介参与意识等。所谓媒介利用意识, 就是指积极主动借助媒介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意识。当前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在寻找相关的信息时, 主要集中在人际、网络和资料三个主要渠道, 而求助网络渠道的趋势在上升。媒介监督意识是指大学生通过合法的途径或方式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他人或自己的利益进行制止的思想和行为。从现状来看, 我国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监督意识还相当薄弱, 认为媒介的失当行为应由法律去约束, 自己的监督和投诉并不能制止失当行为, 除非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危害。媒介参与意识主要是指积极参与并能够通过媒介影响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媒介参与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博客、微博、网络社区等以语句或者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影响并不是很大。

4. 媒介辨别能力具有一定基础, 但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媒介辨别能力是媒介素养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拥有较好媒介辨别能力就能够清晰地辨别不同媒介类别、媒介形式和虚假信息。一项调查显示, 有76%以上的大学生对新闻类的广告可以清晰辨别出来, 有68%以上的大学生对客观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新闻事实评论能做出较好的辨别, 只有6%左右的大学生会把新闻类的广告误当作新闻并深信不疑, 5%左右的大学生会把一些专家或流派的观点当作客观新闻报道;而在辨别虚假信息的问题上, 只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虚假信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还有20%左右的大学生对虚假信息无法辨别, 46%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对这个问题不太清楚。

三、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发挥媒体的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 既给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机会, 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媒介的平台。第一,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 是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媒介和大学生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通过媒介信息来进行的, 而媒介信息的产生与过滤要遵守公正标准、客观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 即不管是信息的产生还是传播, 都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对信息进行不公正的报道, 对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 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绝对化, 宣传高尚进步的社会事实, 不能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等低俗内容。第二, 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来进行媒介知识的广泛传播, 比如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 加拿大媒体观察组织Media Watc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也可利用类似的媒体组织形成网络舆论中心, 对网民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受众能够予以积极的关注, 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监督和读写能力。第三, 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的机会。在传统媒介方面, 类似报刊、稿件的撰写等, 大学生要参与其中可能具有一定难度, 但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手机媒体的日益兴起, 是大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机会,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 全面、公正、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报道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还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参与意识以及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媒介的意识, 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 不制造、不发布虚假新闻, 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 不传播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何信息等。

(二)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发挥学校教育

毫无疑问,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肯定是学校教育, 但当前学校对媒介素养的教育却相对滞后。要发挥学校教育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 明确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着眼于目前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所具备的现实条件,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媒介基本知识, 培养媒介操作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客观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意识。第二, 明确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一是对媒介机构的相关认识, 即传播主体、传媒内容和传播目的;二是媒介的类型以及承载媒介信息的文本形式与文体形式等;三是媒介技术, 包括媒介信息的产生、媒介技术的使用以及他们带来的影响等;四是媒介语言, 包括媒介生成的意义、规范、惯例和叙述的结构等;五是媒介表达, 即媒介再现自身主题的方式, 包括文本和事实、事件和思想的关系, 成见与其后果等等。第三, 学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形式和途径, 可以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公共选修课进行试点, 力求使其成为各大高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 并且辅以专题讲座、修选课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教育的形式。

(三)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大学生及其主体性和主体经验在媒介素质上的提升, 这种提升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等途径表现出来。首先是对媒介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提高。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具备的媒介素质和外在的媒介知识预先做个对比, 然后划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范围, 形成大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容, 最后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第二, 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一是操作能力的自我培养, 如信息的检索、各种网页的制作、信息的撰写与发表、网络的沟通等能力。二是对信息鉴别和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媒介信息的不全真性和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观复杂性, 都对大学生的甄别鉴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三, 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通过反省、克己和慎独来提升大学生媒介品质, 而反省是大学生通过对自己媒介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责备, 克己是指大学生要对自己存在的弱点进行克制, 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 克服自己人性上的弱点, 慎独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没有道德约束的媒介之时要保持道德上的高度自觉。现代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处在现实道德和法律规范约束之外的虚拟世界中, 只有保持道德上的高度自觉才能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 反省、克己和慎独是培养大学生媒介品格和进行媒介素养修炼的的重要途径。

摘要: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 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的现状, 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 国际新闻界, 2008年第6期

[2]朱小蔓金生魏.道德教育评论.200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互联网,传播

1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49亿,学生是目前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总占比23.8%,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为21.4%,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举足轻重,因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大学教育作为切入点。

为了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性,本次论文进行了问卷调查,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未包含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本次调查选取石家庄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每所学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89份。

1.1 对于媒介素养大概念的陌生

处于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生活中与新媒体联系密切,但在调查中发现,近2/3的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不太了解或是完全不了解。媒介素养包括对于新媒体的接触动机、对新媒体的接触使用频率、参与新媒体的传播制作能力以及对新媒体的评价与批判能力,受调查大学生全选这4项的仅有57人,占比19.7%。

1.2 新媒体信息接受碎片化,信息鉴别能力差

在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体传播信息是海量。76.1%的同学(220人)表示在网络中得到的大部分信息是碎片化的,而信息的分散导致信息的准确度大大下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难对某些事件形成一些比较独特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观点。

1.3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要更多地与新媒体进行接触,而且是要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下进行高质量地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也要多接受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认识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是比较缺乏的。

1.4 公共媒体公信力降低

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部分媒体为了浏览量或是销量而忽视了所发布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长此以往的信息侵袭,大学生容易产成一种新媒体信息传播不准确的印象,导致新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调查结果显示,55.7%的学生(161人)认为微博部分账号所转发的信息并不可靠,这种行为已经给大学生造成了这样一种固有印象,公信力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与思考程度。

2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提高的方法

2.1 新媒体传播特征利于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自主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者的主力军,需要使自身接触大量的新信息才能保证自身不被网络时代淘汰,他们想自己的观点被接受被传播成为中心,就必须使自己的观点不断权威化。新媒体的融合特征决定大学生需要对各种媒体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报网融合,报纸本身在深度报道方面有优势,网站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丰富性优势更加明显,大学生只有了解了这种传播方式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

2.2 技术建设,屏蔽网络素养低下行为

互联网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需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信息传播过程的维护同样也需要,特别是涉及到媒介素养方面的维护。对于网络中一些不当言论或是淫秽色情的内容,互联网的技术开发人员可以进一步开发相应技术,与人力相结合,对于一些不当内容进行屏蔽。

2.3 高校重视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开设相关课程

在媒介素养研究方面,外国学者起步较早,相对于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较为权威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发展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于国外的理论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借鉴,深入研究,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其一,媒介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二,高校应大力推进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 课程。

2.4 媒介加强公信力建设,发挥把关人作用

媒体从业者应加强媒介素养,并发挥公众引领和示范作用,媒体从业者,除了自身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再消化吸收,同时也应加强观众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包括受众地位、需求等各个方面。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需要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在报道中增添更多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公众意识和良好的舆论形成,提升公众形象。

3 结束语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是属于“快餐式”的消费,长此以往,受众容易疏于信息的思考与整理,很可能会沦为信息的奴隶,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话题变得越来越热门,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被提在前列,这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而且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其他群体的网络规范行为。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其实是比较缓慢的,把媒介素养教育扎根于大学生乃至整体国民的思维意识的过程,将会是一个漫长但有意义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霍华德·莱因戈德.网络素养[M].张子玲,老卡,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10

1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1933年, 英国学者李维斯和学生汤普森在其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最先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意识、方法和能力。”

20世纪60年代, 随着大众媒介本身的演化, 媒介素养的内涵逐渐由抗拒向辨别利用转变。此后, 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 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产生, 全世界已无可争议地先后迈入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的“第二媒介时代”, 对媒介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目前, 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 公认的定义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 即“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在新媒体语境下,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也逐步丰富为教会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一定的媒介知识和相应的策略、方法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和思考, 以辨别事物真相, 同时还具有自己动手生产媒介信息、参与社会行动的能力。

2 加强消防官兵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 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和时间在迅速增加。近年CNNIC数据都显示, 网民群体中最大的群体是青少年群体。但作为消防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青年消防官兵由于管理制度和工作性质等原因, 在接触和使用媒介的频率和能力上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这本身就要求消防部队必须充分重视。

2.1 学会理性解读才知是真是假

“新闻报道是由真实事件而引发, 但新闻作品却是记者们对现实的再建构。”[2]人们知道, 新闻产制 (新闻采集发布经营的过程及运作机制) 基本上是一项不断受到特殊条件 (包含组织常规、个人认知与语言结构) 制约的社会行动, 在人物选择、主题界定、事件发生原因的推论或情节铺陈方面, 新闻报道内容均与此——隐藏之制约行动 (implicit rules) 息息相关[3]。

消防部队通过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训练, 提高消防官兵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 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媒介、认识媒体报道和事实真相的关系。这样一来, 当面对媒介报道失实、提供的信息资讯有失公正时, 他们才有可能理性思考, 从多个新闻源去验证事实真相, 或按照媒体运行规律向社会公众证明事实真相, 不盲从、不偏听、不偏信, 也不茫然、不轻视、不失措, 从而减少非理性言行影响消防部队形象的事件发生。

2.2 学会参与互动才能正确应对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流行, 其交互性、参与性的特征, 让泛媒介时代的受众能够更自主地提供和分享信息。笔者认为, 新时期消防官兵的媒介素养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其参与媒体运作以及和媒体互动的能力。

据《解放军报》报道, 在2008年抗震救灾行动中, 消防部队98%以上的团以上主官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媒体采访。[4]毫无疑问, 高水平的参与媒体运作以及和媒体互动的能力, 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在互联网平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缺乏媒体应对技巧等媒介素养的“短板”则会使消防官兵“有话说不出, 有理讲不清”, 甚至出现不作为或错误作为现象。可以说, 消防官兵良好的媒介素养既可以提振部队士气, 也为解决敏感问题奠定了根基[5]。

3 提升消防官兵媒介素养的路径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消防部队发出权威声音, 掌握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但在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 如何让消防官兵们认识到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现行体制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官兵的媒介素养, 消防官兵怎样通过媒介来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关注消防事务, 这些都是当下消防官兵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的内容。

3.1 政策支持, 提高认识

只有对媒介的本质是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以及媒介信息的价值有明晰的认识, 才有可能实现对媒介的真正驾驭。因此, 消防部队, 一是应将官兵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体系, 通过聘请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不定期来单位开展媒介素养专题讲座, 在高校举办媒介素养培训班等方式, 让官兵充分认识媒体;二是应将媒介素养作为消防官兵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核指标, 推动他们敢于、善于利用新闻宣传提高工作实效, 塑造和展示消防部队良好形象, 掌握消防工作的主动性。

3.2 丰富渠道, 培养意识

媒介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需要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教育培训活动, 潜移默化地对消防官兵施加影响。无论是短期内大面积的集中“普及式”培训, 还是针对性的长期专业教育;无论是部队内部协调经验丰富的专家“现身说法”, 还是委托高校或媒体进行从专业视角教授理论或实践知识;无论是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 还是媒体见学、模拟演练、实操培训。这些都可以作为提高官兵媒介素养的重要教育形式, 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消防简报、消防网站、消防办公群、消防微博微信群等传播工具或手段, 整合盘点近年来消防部队的典型媒体案例和社会典型媒体事件, 以提高官兵媒介素养。

3.3 主动学习, 实践锻炼

消防官兵媒介素养教育, 既需要各级组织提供政策支持, 创造教育条件和实践机会, 也需要个人增强学习主动性, 结合岗位实际、任务需要, 将提升应对、使用媒体的能力纳入学习计划, 不断加强自身媒介修养, 并主动到丰富的消防媒介工作实践中接受锻炼。一方面, 组织开展社会消防宣传活动, 通过新闻通气会、记者招待会、消防宣讲会, 以及做客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直播间等形式, 消防官兵可以在和媒体主持人、记者及社会公众的互动中学习实践;另一方面, 在运维消防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的过程中, 不断地与网民平等对话交流,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消防工作、消防现象, 不断争取涉消舆论的主动性, 这些媒介实践不仅培养着消防部队自己的“意见领袖”, 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全体消防官兵和媒介的距离, 增加了他们的实践机会。当然, 消防官兵的媒介实践要受到组织纪律和信息制度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消防部队建立信息搜集、审核、发布、反馈制度, 特别是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发布和反馈制度。明确信息搜集者、审核者、发布者、管理者与反馈者的责任。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 使消防工作官兵在工作中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具备较强的信息判断能力和媒介素养水平[6]。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在技术上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上不断普及, 提高消防官兵的媒介素养对于掌握消防工作的主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新时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特点出发, 论证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消防官兵的重要意义, 分析提高消防官兵媒介素养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消防官兵,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 (2016-05-22) [2016-12-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71SYlj Vt DMY-a Z6LR0_ia E4Ub Pu22LJF62E48Py W-UJh2GHUrkt-1g A4p Hs OJTEK1kqt Gr_30bqm RFh Us6BBn4Zucp67s O4C4M8XYXQz Dm S1i QDQDKh Zkk U9mb Urk MU.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11-112.

[3]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563.

[4]刘永昶.军队应对媒体指南[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11.

[5]薛维虎.新时期消防警官媒介素养特点与培训策略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13 (9) .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11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新京报》刊登评论文章说,互联网正在以其特有的细腻与辽阔,悄悄改变着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疆土。关于互联网引领时代的重要性,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无论是手握鼠标的草根阶层,还是为国家权力掌舵的中央高层,都不约而同地对互联网文化表现出认同。

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博客、播客等2.0概念的日益成熟,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一个“我们有话说”的自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换句话说,正是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孕育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与此同时,必须承认的是,任何工具在其实现传播价值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对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群体心理学所批判的“群体急于行动,而不是推理”等弊病,同样在互联网上不时发酵,这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理性的成长无疑是一个考验。当然,严格说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不在互联网,而在使用者对互联网抱持的态度。

盗版:中国是美国替罪羊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英国前高等法院法官、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法学会主席莱蒂爵士近日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表示,按比例看,全球电脑软件盗版最大源头是美国,中国成了西方盗版问题的替罪羊。

美国电影协会(MPAA)2005年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全球盗版活动每年给美国电影业造成的损失约为61亿美元。就地域而言,发生在美国的盗版活动造成损失13亿美元,高于一直被好莱坞认为是盗版“重灾区”的亚太地区。尽管美国执法机构打击盗版不遗余力,但不法之徒还是铤而走险。在美国大城市中,更有黑社会和犯罪集团卷入盗版“产业”,尤其是与国外市场有较密切联系的少数族裔团伙。

要网络还是要文学?

近日,上海盛大网络宣布,成立盛大文学有限公司。三家著名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成为其下属的全资公司和投资公司。这无疑是国内原创文学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新京报》发表于德清的文章说,现在再去争论网络文学的特征以及主流非主流等问题,已经没有了实质意义。

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体已经淡化了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的身份差别。而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是否可以称之为文学,当然也并不因为其传播载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实质差别并不在于文学属性上的基因突变,而是在于商业模式的不同。盛大在此时大手笔进军网络文学产业,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网络文学产业的盈利模式日渐清晰,原创文学网站已经突破了传统文学产业对图书出版、发行模式的依赖,实现了网上收费阅读与网下产品附加值开发两条腿走路。显然,网络文学可以兼容传统文学产业的商业模式。未来属于谁,已经不言而喻。

文学急功近利何时休?

江西上饶市第一中学高二女生姚牧云,曾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少年美文杰出奖”、“文学少年之星”等称号,日前却被暴多篇文章多处抄袭白先勇、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中外名家的作品及网络作品,被网友称为“姚抄抄”。

《长沙晚报》采访《小溪流》主编助理、经营部主任龚军辉时,他认为:抄袭是目前比较严重的文学现象,很多作家的抄袭事件都不了了之。抄袭现象的发生,主观上是作者道德良知的缺失。当然,编辑是有一定的责任的,但是编辑对于已发表的网络文学作品的抄袭很难拦截,编辑也不可能对国内外文学名家的全部作品心中有数,这是客观原因。龚军辉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卷入抄袭事件,还要从社会风气找原因,目前文坛对所谓“天才作家”、“文学少年之星”大肆鼓吹,引发孩子的虚荣心、家长的功利心,急功近利是“抄袭”的原罪。

“团购打榜”是排行榜上公开的秘密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80后作家郭敬明又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悬赏十万寻找接班人”的同时,郭敬明接受媒体专访,直言不讳“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并自诩为中国最好的作家。而这一番言论一出,立刻遭到网友的集体批评。

更有一位自称了解内幕、同是80后作家的网友写博客暴郭敬明擅长“团购打榜”,“他的‘销售榜第一’来得有点儿蹊跷”,该网友写道,郭敬明之所以不敢在“销售榜第一”前加定语,是因为他背后的出版商最多有能力去一两家有风向标之称的卖场进行“团购”,“团购打榜’是我国图书出版业公开的秘密,在这个细节上,郭敬明的出版商运作得算是比较‘成功’的。”

如何写好“底层写作”?

新媒介素养教育 篇12

1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是让国民能够合理的使用、可持续性的享受大众传播媒介资源。这种教育的存在,使得国民对媒介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还可以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自我修养、参加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传媒的洁净。当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但是这种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课程所受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的课程。与之前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新媒介有众多的优势和特点,比如说突出的个性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选性增强、信息发布更加及时等。

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学生的媒体能力,但是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受阻,便造成很多院校学生在使用和选择媒介时存在很大错误。从大量的点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基础的媒介素养的认知是不够的,面对现如今复杂而巨大的信息潮流,严重的缺乏辨别能力,及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对新媒介的使用存在偏差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在技术上更具有时效性,可以边上网,边进行检索、筛选、发布信息。但是如果在校高职生的自控力比较差,学校管理不严格,一旦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当,意识不够,使用过程随意,这样便会造成学生把媒体当做娱乐的工具,非但学不到知识,而且有可能伤害到自身的思想健康。比如说应用最广的手机,由于具备强大的通讯和搜索功能,因而成为学生作弊最为普遍的工具。有关研究表明,经常接触新媒体的学生,媒体带来的利是远远大于弊的,因为他们只是将媒体简单的当做娱乐的工具,而没有用来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

2)信息识别能力差,分辨能力欠缺,自律自控能力差

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将手机和网络电视看作是一种获取娱乐的工具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甚至借助媒体传播和浏览不健康内容。比如说手机电视,它能够储存、联网观看各类节目、游戏播放等,拥有轻松携带、随时随地观看的特点。这样便很容易造成色情、暴力内容的传播,对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以及校园的风气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调查中,许多在校生对新媒介的使用意向都很积极,愿意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正确、不文明、不符合学生作为的事情通过各种途径或者渠道公之于众。这样做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是否有人考虑到,一旦这种事情没有处理妥当,很容易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上的打击,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留下巨大的阴影,这样的结果并不理想。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对传播内容缺乏分辨能力,这样便使信息判断混乱。

3)对媒介现象的认识缺乏思考,对于处理信息的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分辨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

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其所传播的内容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弱,辨别能力较低,并且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高职生而言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因为未步入社会,所有的认识都处于理论阶段,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所以对媒介中的内容经常会误解,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

在调查中发现,长时间沉溺于打游戏、视频聊天、网上交友等会造成学生情绪和性格的改变,像比较偏激、时不时地动怒、 性情古怪、喜欢独处等严重影响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而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的表现在:网上交友或者是聊天,在虚拟的世界里,不面对真人,畅所欲言。但是回到现实,面对面的交流却发现没有了头绪。另外在上网时使用键盘输入,非常的流利方便,但是当真正的提笔写作时却发现很多字记不住了。这样长时间下去,便会造成思维的简化和固化,使大脑整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而忘却了现实。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媒介素养教育倘若得不到有效发展,将会严重阻碍媒介在未来的发展,对那些处于新媒介下的高职生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所以为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要对媒体的使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媒介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媒介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跟上社会潮流的脚步开设这门课程,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缺失。在当前的形势下,媒介环境日新月异,发展迅速,这就使得传统媒介生存环境越来越狭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课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课程,以适应当前新媒体形势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2.1 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模块

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逐步性、持续性、变化性的特点,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将媒介素养知识逐步渗透在高职院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中,首先将媒介素养知识融于当前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中,例如:数学、英语、语文等课程,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课堂讲座、电视网等形式传播媒介素养知识。

2.2 参与媒介实践,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知识只是实际应用媒介的基础,只掌握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还要加强对媒介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介系统时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新媒体满足实际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对媒介应用能力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参与媒介产品的实践流程,充分了解媒介信息,提高媒介素养。对高职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其批判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在面对不良信息的攻击时,进行有效的抵御。据此,提高高职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批判性教育

批判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批判的接受新媒体知识。在学生学习基本的新媒体媒介知识以及了解具体的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之后,要具备一种基本能力,也就是可以透过新媒体的表面,而了解新媒体本质意义的能力。据多年的实际经验表明,当与媒介的接触十分频繁并且范围越广时,媒介对人各方面的影响就越显著,但是媒介往往只考虑如何扩大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并非反映真实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媒介虽然满足了公众的需要,但是并非客观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求高职学生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眼光对待新媒体信息,在不断的质疑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面对新媒体,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

2 )认知性教育

认知性教育就是通过接触不同的新媒体,使学生认识了解新媒体的性质以及学会使用新媒体的功能。例如:对一篇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新媒体,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各个新媒体报道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还可以对当前比较热门的事件或社会群体,使用不同的新媒体进行报道,然后让学生对报道采用的描述方式进行分析,并在小组内对报道中的事件或社会形象与自身实际了解的情况进行讨论,看看究竟有何差异。

3)评价性教育

评价性教育就是通过发表自己对新媒体的观点或看法,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提高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具体过程就是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自己喜欢或讨厌的新媒体信息,学生只要将这些信息发布在论坛中,老师会定期进行回复,与之交流。并将这些消息进行记录,达到一定程度后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最终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4)结合国情,加快本土化建设进程

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必须要加快改革现行的媒介素养课程,只有通过使用新媒体设备,将图画、声音、与文字结合在一起,才会使课堂教育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知识。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提高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不只是面向高职学生,还应该面向所有的教师,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媒介素养作为评判老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之一。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汹涌而来的浪潮下,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的冲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解决当前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具体措施还要从改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在切实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具备极高的媒介素养,能够将媒介素养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使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作用。希望通过笔者的探讨,能够对我国高职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做出一份贡献,同时也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技术优势逐渐在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样的趋势下,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逐渐变的复杂。媒介素养教育在众多高职院校中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和理论还处于传统的媒介环境,一时不能摆脱原有的框架束缚。如若想突破这个瓶颈,应该大力培养新媒体的信息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撇弃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实际出发构建高职院校知识模块,从而起到加强院校媒介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曦.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01:60-64.

[2]张雪黎,邓旭华.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4:47-50.

[3]张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2013,09:152-153.

[4]周曦.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01:60-64.

上一篇:辅料检测下一篇:建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