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2024-08-10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通用8篇)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1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 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杨 俊4071101

2【摘要】在传统媒体日益成熟发展,新型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媒介整合已成为受众需求下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产生最后环节的新闻编辑,如何实现自我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适应新环境的发展,练就适应新环境发展的素养,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文要浅谈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素养

一、媒介整合的现状与背景

伴随着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推陈出新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媒介融合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了媒介发展方向研究的重要话题。

媒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其技术和功能/形态的整合,必然

第1页

也会带来其承载的内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等新的变化。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层面的整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媒介整合”这一术语现在也被广泛用在经济学上,描绘媒介产业上的整合,即原本不在同一个领域经营的企业合并(或经由其他形式转化)为一家公司,通过集团化和规模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目前从资本的层面来看,排名世界前列的媒体集团,没有一家只靠一种业务的,都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同领域资本的进入也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改变。可以说,“媒介整合”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它最早的内涵,转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但无论其外延如何拓展,媒介整合的核心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变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在这种动因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现实化的运作。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也是新环境下新闻编辑素养研究的主要背景。

首先,新闻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记者、编辑以及相对专业的通讯员,他们是新闻的主要来源和生产方。虽然也有通过新闻热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源,但是其比重和质量还都比较低。而进入

媒介融合时代后,由于网络媒体的加入,使普通大众能够利用

WEB2.0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博客、论坛、RSS聚合等方式发布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信息源,媒介发展逐渐呈现出了传者受众一体化的趋势。

其次,新闻媒体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面临改变。通过在美国进行的“坦帕”试验,人们已经预见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的采编工作不再仅仅是单一媒介的工作方式,而是多种媒介协同工作各取所需、各自发挥所长的新方式,这不仅仅要求各种媒体单位实现联合,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环境的协同工作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最后,随着媒介融合,不同媒介的性质差异也需要互补和提升。传统媒体较高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以及新兴媒体庞大的信息量和极速的更新频率,需要加以整合。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媒体的更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也要优化团队提高信息质量。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

新闻编辑在传统媒体中所坚持的素养和要求,在媒介融合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同时,面对新环境也应该有所变革和发展。

首先,新闻编辑要在深化后期编辑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强新闻前期策划组织的能力。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前方记者发来稿件的选择、润色、编排,虽然也有编辑

给记者指导、建议的部分,却并不突出。编辑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加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还十分注重多篇同主题稿件的编排,尤其在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等方面,需要有人来协调和组织记者的采访活动,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事件、新闻媒介的总协调,理应在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通关全局,指定采访目标安排采访活动,后期整合采访资源,推出高质量、新颖独特的连续报道、专题报道。这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

其次,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新闻编辑熟悉各类媒介的属性,以发挥所长,扬长避短。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IPTV、手机报、楼宇电视等多种媒体覆盖下的传媒网络,再全方位的及时传播信息的同时,各种媒介自身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位有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编辑,必须能优化组合采编团队,熟悉各种媒介所擅长的呈现方式,让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媒介上有所侧重的呈现出来,满足受众的要求。新闻编辑此时应该由原来的文字写手变成一位“多面手”,既能组织文稿撰写评论,又能出镜报道、编辑音频视频,还能及时上网发布信息,有效的实现媒介的内整合,即不仅仅是媒介自身的整合,也是新闻编辑自身对不同媒介能力要求的整合。

最后,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编辑要更加注重原有的“把关人”角色的充分发挥。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源的扩大,大众参与的新闻信息往往在水平、质量和公正性上相比较专业记者而已有所欠缺。新闻编辑在保证扩大新闻源头、丰富新闻内容、增大信息量的同时,更多的加强对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把关中,以期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和发挥媒介公信力,提升媒介的行业水平。

结语: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素养问题是伴随着媒介融合产生而产生的,必将伴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而继续深化。媒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闻编辑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视野、人情媒介现状和对工作的反思的基础上,培养职业素养,深化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媒介研究》2006.9

2.蔡 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媒介研究》2006.5

3.应金泉《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编辑》,《新闻实践》2009.5

4.宋素红《媒介整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出版》2004.2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2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生产环境的改变

(1) 编辑理念由传播者本位变为受众本位。新媒介的受众发展十分迅猛, “不到十年就接近报纸、电视和广播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1]新媒体背景下, 公众可以绕过编辑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公开发布新闻、传播信息。以用户为中心, 是确立新的编辑理念的基点。强调受众本位的编辑理念不代表否定编辑的把关作用。相反, 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编辑具备更高的素质。“海量”是网络的优势, 同时也是网络的劣势。在信息过剩, 而受众的注意力和时间却十分稀缺的今天, 如果编辑不能很好地筛选、整理信息, 那么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只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2) 编辑流程由静态线性变为多元互动。传统媒介下的编辑流程大体上包括新闻策划、分析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排版校对等多个环节。“在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合成、播发的过程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 直接影响着媒体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改变。”[2]编辑流程的多元互动具有不同层面上的意义, 包括不同类型编辑间的互动、编辑与受众的互动、记者与编辑的互动等, 其中不同类型编辑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多元互动的编辑流程就是所有的多媒体都首先将新闻素材发布在全媒体编辑平台上, 在同一个平台上编辑通过新闻发布时间的先后设置以及新闻内容的相互嵌入, 不同媒介编辑之间应实行联动的发布模式, 制作各种形式的产品, 实现全媒体新闻报道, “一次内容生产, 多种媒介发布”。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的角色转变

传统报业认为编辑是新闻作品的筛选者、加工者和把关者, 他们用敏锐的眼光、精确的判断对记者的稿件进行处理, 完成出版之前的最后一环。随着媒介融合的到来, 编辑工作环境的改变, 编辑将拥有新的角色定位。

(1) 由“新闻编制者”转变为“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随着多媒体的快速发展, 编辑要从功能单一的“新闻编制者”向复杂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要强化加工职能, 要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整合, 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 使新闻和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和服务领域, 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 形成新的内容产品, 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3]媒介融合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不同媒介间的介质壁垒, 不同新闻机构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 共同打造具有更大价值的新型新闻产品,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编辑对自身的要求不能仅局限于掌握一种媒介的编辑技能, 对于其他媒介的传播特性、编辑方式也应熟练把握。面对新闻素材, 要能够判断出它适合用那种媒介来传播, 同一素材怎样在不同媒介间多次利用。打破单一媒介背景下编辑在思路和技术上的局限性, 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来进行策划、处理。编辑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策划型与专家型编辑人才将更有市场。

(2) 由“新闻把关人”转变为“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论坛主持人”。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公众获得了强大的新闻生产传播能力, 新闻传播的流程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能在任何时间, 通过任何媒介方便地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或信息。”[4]作为“新闻解析者”, 编辑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决定素材的取舍问题, 而是要对素材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和分众化解析。更加需要专业编辑对信息进行整合、诠释。此时, 编辑工作已经从“把关”转向对新闻多层面内容进行合理“解析”。除了作为新闻解析者, 编辑的职能还应当进行横向扩展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 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这样的论坛可以是报纸、电视, 以及更具交互性的网络。在公众论坛中, 编辑担当主持人, 利用网络的及时性组织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 吸引公众参与到其中。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需具备的素养

(1) 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对编辑人员的新闻策划能力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一项新任务, 编辑人员首先要思考该内容是否具有多种媒介综合报道的潜力, 在形式上能否满足文、图、声、像多角度制作的要求, 怎样操作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等问题。除了应具备多媒体策划理念外, 编辑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多媒体策划能力。不仅要制作出一份总的策划书, 还要将总任务清晰地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策划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与单一媒介新闻报道策划书相同的内容, 而且要将各子任务分别准备通过何种媒介进行传播、如何传播这一内容进行详细的策划。编辑人员必须熟悉各种媒介的运作成本及流程, 根据各自的特点统筹策划, 合理分配, 力争实现“一次内容生产, 多种媒介发布”。新闻策划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各种媒介之间能否实现完美对接, 做好新闻策划可以有效降低部门间的协调成本,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2) 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匮乏。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世界进入了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 编辑可以采用的素材可以是记者采访的稿件, 作者投稿的邮件, 网民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以及公众的博客、微博等内容。素材众多且来源广泛, 信息的传播价值参差不齐, 各种媒介对素材的要求不同……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素材采集和编辑工作变得难度特别大。这种环境下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超强的素材资源控制能力。

(3) 努力成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情况下, 编辑人员的工作将会与其他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 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术业有专攻”, 做好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 而且还要实现“一专多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编辑任务。信息时代的编辑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各种能力。例如, 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所需资料的能力;操作计算机对素材进行多种媒介之间转换的能力;一定的图像、视频剪辑, 音频视频混编等能力。努力让自己在熟练掌握一种媒介编辑能力的基础上, 成为“全能型”复合编辑人才。

(4) 不断创新产品形态。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主编马全应曾说, 实行媒介融合后, “编辑的自主权大了”, “对稿件有更多选择余地”, 但对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在对素材的筛选、配置、加工过程中, 编辑应当具备敏锐的价值判断力和思维创造力, 要能够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以及不同用户的需求生产出不同内容的报道,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编辑工作的要义在于提供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的新闻产品, 因而在产品生产时, 不仅要提供全面性的报道, 还要提供多样化服务, 产品形态也要努力创新。例如, 编辑在网络上设置话题讨论, 通过网络及通讯工具与公众进行互动, 从讨论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编辑加工为新闻素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应对数字化冲击与市场竞争时, 纷纷选择走上相互合作的融合发展道路, 这一举措具有先锋意识和导向作用。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这种趋势给编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未来, 编辑的素养仍将不断提高, 编辑素养的提升将会反过来促进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伴随新媒介的发展而产生的“媒介融合”, 是目前大众传媒领域影响最大、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传统编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地位、作用与功能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融合的发展大趋势给编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编辑应在新闻策划能力、海量信息掌控能力、产品形态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角色,素养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5.

[2]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J].国际新闻, 2007 (3) :55.

[3]蔡雯.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从新闻采编到知识管理[J].新闻与写作, 2007 (4) .

[4]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 2009 (5) :25.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媒介相继出现,较早的新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后来又相继出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均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受冲击最严重的主要为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等。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对移动互联网提速降费政策的落实,广播、电视媒体也正受到更大冲击。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迫使它们改变传播模式,充分融入到新媒体浪潮中,运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新闻编辑的工作现状分析

(一)对新闻编辑的专业要求提升

在网络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影响是深远并具有决定性的。随着网络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变,媒体编辑人员需要更高的专业水平以制作出适合受众口味的新闻报道。新媒体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媒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统新闻编辑的工作难度,他们必须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并更好地将新做法运用到工作当中。与此同时,新闻编辑也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报道真实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二)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已经变得非常丰富,因此传统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捕捉信息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1]目前传播新闻的渠道,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以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也日益繁荣兴盛。这其中纸质媒体的传播速度最慢,最快也需要在一天之后发布内容;电视媒体最快能够在几十分钟后发布紧急新闻,但常规新闻通常需要几小时甚至一天后发布;网络媒体的发布速度最为迅速,有时甚至不需要文字编辑而是直接附上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包括照片和视频。传统媒体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中,也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传播新闻。

二、新闻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变

(一)新闻编辑对传播的控制权弱化

新媒体相比起传统媒体来说,具有两大优势:第一,传播速度快,几乎可以做到当时发布信息;第二,资源量大,不受报刊和电视节目版面、时长的限制,可以发布巨量信息。正是因为这两大优势,网络媒体正逐渐从传统媒体中抢夺越来越多的传播控制权。[2]新媒体平台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捕捉到重要新闻,并且能够同时发布几乎不限量的新闻内容,导致大量受众更多地从新媒体平台获取资讯,传统媒体正逐渐失去新闻传播的控制力。

(二)编辑获取及处理信息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巨大的信息量和多种传播渠道使得传统新闻媒体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如何有效避免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当前传统新闻编辑主要考虑的问题。传统新闻编辑具有更专业、更权威的优势,因此他们能够有效筛选海量信息中的有价值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获取信息的方式可以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对新闻信息的处理也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数字设备实现。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一)提高政治素养,准确把握新媒体定位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在定位上比较单一,就是要把握正确、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新闻信息,不能有效参与其中,而信息的选取和传播又为媒体主导,因此新闻编辑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需要对受众的想法作过多考虑。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渠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现代新闻编辑的信息把关作用已明显弱化。在此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准确定位,把握时代特点,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在此形势下,新闻编辑应确保新闻产品的质量和时效性,站在受众的立场考虑问题,重新设计产品,同时分析市场需求。

(二)时刻保持良好的应变状态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还应充当公共论坛主持人的角色。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编辑主要是幕后工作者,不需要走到台前,而只需要将新闻素材整理加工后发布出来即可。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时刻保持应变状态,转变思想,培养更多新的技能。

首先,新闻编辑应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下,受众逐渐不愿意对海量信息作过多的判断和思考,他们开始变得依赖专业的新闻评论对信息进行的整合和解释。基于此,新闻编辑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整合的能力[3]。

其次,新闻编辑也应具有网络沟通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需要通过网络与受众沟通交流,此类沟通并不局限于采访活动,还包括评论回复等。例如,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创建网络社区,不仅能够从中获取大量素材,还能够发布素材供受众讨论,编辑人员从留言中提炼信息或受到启发。

(三)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正不断增加,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受众不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但他们缺乏专业、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传统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为受众提供更专业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充分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新闻编辑者应制作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使更多受众通过新媒体了解、理解并转发,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当然,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编辑也需要具备发布速度上的优势,应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掘更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

(四)具备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决定新闻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新闻编辑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正确而精准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创造与再生产的方式加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和非新闻工作者之间也存在广泛竞争,例如很多时候第一手的资料不再由新闻媒体提供,而是由现场目击者通过拍照或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并发布到微博,然后新闻媒体才跟进报道。[4]因此新闻编辑不仅应从这些非新闻工作者那里或平台上快速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报道,还应正确判断区分信息来源,避免发布虚假信息。新闻编辑不仅应提升自己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提升自己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报道一些具有积极作用的新闻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改善社会风气。

(五)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总结、精炼分析,是他们和新媒体平台编辑人员相比最明显、最有意义的优势所在。作为信息的处理者,新闻编辑应紧密联系群众,除了从新闻本身发掘价值以外,更应估计受众的喜好和感受,同时借助自身的新闻素养,制作优质的新闻报道,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和理论知识,剖析新闻报道内容,挖掘事实真相,使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具权威性。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且迅速的时代,信息的内容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新闻编辑应涉猎更广阔的的领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并改变观念,提升素养,促进媒体的良性发展。

注释:

[1]张力文.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2):399-399.

[2]张亚文.新闻APP来临,美术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呈现探讨[J].中国记者,2015(9):130-131.

[3] 郑青华.澎湃新闻,能否成为新闻客户端的标杆?——对澎湃新闻的几点思考[J].编辑之友,2015(1):72-75.

[4]孙义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探讨[J].科技传播,2015(1):67-68.

(作者单位: 池州广播电视台)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4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和媒介融合

姓名: 刘天兴 学号: 200908020094

年级专业: 09级广播电视编导二班

指导老师:王超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发展和媒介融合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进行了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尝试,早期的电视新闻直播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形式,只能是以零散、随意的方式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管制阻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电视新闻节目才重新恢复。20世纪60年代,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是电视新闻节目可到长足的发展。70年代是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从影片形式向磁带录相转化的时代。从此世界进入了电子新闻采集的时代。80年代卫星新闻采集方式出现了。新闻可同步向全球播放。90年代,丰富的电视频道资源和激烈的新闻竞争,电视新闻进入了新闻频道时代。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开始于美国的《60分钟》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平面媒体与电视的融合,第二次是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不仅获得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深刻的改变着观众看新闻、参与新闻的方式。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诞生。15年来,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经历了高收视、高关注后,也出现了弊端和不足。

关键词: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 媒介融合 网络 《60分钟》 《东方时空》 《日界线》

新闻杂志型节目是“电视屏幕上的综合性新闻性节目。它在固定栏目时间内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式,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这类节目由主持人把内容串联为有机整体,并对重要的新闻作简要的评述,有利于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

创立与第一次融合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创立之初,就有着媒介融合的特点。中央电视台于1993年5月1日创办《东方时空》,成为全国影响特别大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世界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类型,它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类节目借鉴杂志的特点是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以《60分钟》为例,《60分钟》每期节目的开头部分是本期节目介绍,用几分钟的时间把当晚将要播出的报道中的精彩段落展示出来,以声音和画面的最佳组合来吸引观众。随后《60分钟》的记者们一个个出现在黑色背景前自报家门,每位记者分别担任自己采访的节目的主持人。

节目在形式上是一本打开的杂志,以大号字标明报道的题目,中号字注明制片人,下有几行小号字,似乎是杂志中新闻故事的报道。三则新闻报道结束后,主持人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上,以几句简洁而有趣的话引出当晚的评论。最后,主持人会出现在一张堆满信件的工作台前,介绍前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发来的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意见。

整个节目由一只滴答走动的跑表来衔接各个小段落,它的出现既告诉观众还剩下多长时间的节目,又提醒观众30秒至1分钟的广告已经结束,报道即将开始。

这样的形式具有很突出的特点,整期节目用杂志的形式串联各环节,环节编排上极具杂志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杂志式”结构,给予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紧凑而完整的特点,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思维连贯性。可以说,杂志与电视的融合,最初的表现就在于此。

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是播报新近发生的事件或突发性新闻,更是围绕着当前社会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报道。

新闻杂志型节目于普通的报道节目的最显著区别就是其报道内容的深刻性以及话题的针对性。善于对事物本质进行挖掘,揭露表层之下的实质问题。杂志不同于报刊,不及报刊的时效性.所以可以注重多收集近期的重大国内和国际新闻,然后对事情进行大胆深入地评析,评析要有很高的水平,要能够切入重点,有自己的见解,大胆剖析实事真相。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其中《百姓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关注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东方时空》节目中最为接近大众媒体基本属性特点的,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表达对每一个人的尊重,那种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体现的尊重。这样的栏目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专访,而是新闻节目的一种深入报道的方式。看似不如其他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强,但从节目对普通人的深入挖掘中,依然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展现出的问题的深度,是一般时效性新闻做不到的。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诞生和发展初期经历的第一次媒介融合就是杂志与电视的融合,这种融合给予了电视节目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改变电视节目表现方式和内容深度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和人们看社会的视角和态度。

网络时代与第二次融合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娱乐业迅速发展,电视无疑要顺应这一潮流,因此,新闻杂志型节目在娱乐节目迅速崛起的时代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各电视新闻节目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对节目进行重组改革,力争在媒介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许多新闻杂志节目选择了与网络的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普通人与媒体关系的巨大变革,民众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讯息,更是媒体的参与者。电视互动情景剧和真人秀节目的迅速崛起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媒体只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才能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日界线》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该节目于2006年开辟了一个特别板块,其中有一叫“抓捕变态者”系列,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很大成功,收视率一路飙升。该节目组和一民间监察组织合作,其节目的初衷是旨在保护青少年免遭恋童癖者的性侵害。在这一节目中,由来自该组织的志愿者“扮演”未成年少年,在网上聊天室中与那些有恋童癖倾向的成人结识,然后,引诱他们某一时间到某处的一个房屋内与这些“儿童”会面。当这些“嫌疑犯”出现时,暗藏在屋内的摄像机就把整个场景都拍摄下来了。有人指出,这种行为使得《日界线》栏目记者充当的更多是执法人员的角色,而不是中立、客观的报道者。但正是这一引起巨大争议的节目内容激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

“抓捕变态者”系列专题新闻节目包含新闻节目的元素,属于新闻节目的范畴,但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让普通人能参与到节目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节目的主角,这是新闻节目对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一次大的利用。

网络的发达,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作为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如何在资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获得生存的空间,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必须保持其对新闻和社会现象观察的深度,并且把它发挥到极致,然后通过网络把节目更好、更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成为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必然选择。

2005年CBS新闻频道,宣布了自己的宽带网站计划。这对于试图网络化的电视频道,尤其是新闻频道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而作为CBS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也是最早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也在CBS电视台与网络的融合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网站主要的服务,是通过提供众多的新闻报道视频选择,让浏览者有机会自己制作自己的网络新闻报道。这一举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编排不再是由编导说了算,普通观众在网络的一端,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编排自己需要的电视新闻杂志。这样的改变,不仅克服了电视节目单向传播与受众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更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提高了观众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电视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即给网络时代给电视带来的新的机遇,也给观众接收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提供了更加个性、高效的途径。

融合与影响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这两次大的媒介融合。不仅让电视新闻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还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看世界的方式和习惯,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强,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应当还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发展也很迅速,但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明星主持人”的匮乏、节目内容深度不够等等,在创办具有本国特色的新闻杂志型节目的路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

资料取材: 《中外电视史纲要》

《广播电视简明辞典》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5

郑素侠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本文以美国四所高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和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它们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它们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四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密苏里模式;“边做边学”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纷纷探讨应对媒介融合的举措,如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美国开设有新闻传播院类专业的高校中,有50%左右的高校都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1]。本文选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University of Missouri)、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Columbia University)、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 Journalism,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Medill-Northwestern University)等著名新闻传播类高校为研究案例,对这些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做法等进行考察,以管窥媒介融合浪潮下美国高校的应对之道,并从中总结可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媒介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1.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

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新闻传播类人才除了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科学、经济、环境、管理、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媒介融合背景下,专门教育应让位于通识教育。事实上,关于应该将学生培养成“通才”以适应各种新媒介形态的要求,还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才”,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作为美国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高校、并在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媒介融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2]。正如《融合新闻导论》(Convergent Journalism: An Introduction)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单个的背包记者(backpack,即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全能“记者)对于报道较小规模的新闻事件或处于较小市场的地方新闻媒体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大型的媒介集团,或者是报道规模较大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就需要以多人组成的跨媒体的“超级团队”来承担融合新闻的任务[3]。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的这4所著名高校,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遵循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原则。如在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新闻学院,为学生提供的45门选修课程目录中,新闻传播专业课程

只有12到14门,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多媒体新闻记者所应掌握的写作、报道、编辑、生产、视觉、网络新闻技术;其余四分之三的课程都是非新闻专业的课程,如本科生需要在文理学院选修6门课程,在社会科学领域修3门课程,在艺术、宗教、历史、数学、文学、或政治学选修一门课程[4],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为新闻专业的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在多媒体融合的编辑部,记者和编辑的主要工作不仅仅是采集新闻,更多的是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并努力挖掘出这些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实现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与知识管理转变[5]。

作为美国唯一一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在其网站首页宣称其办学宗旨并不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份用以谋生的工作,而是让学生成为优秀的、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事实的真相所在,并能够以一种清晰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传播给受众。在面向全球新闻从业者开设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既设有侧重于技能操作层面的“数字媒体训练”项目,亦设有侧重于跨领域知识传播与管理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每年1月份开始的“Punch Sulzberger新闻媒体行政领导项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战略运用、创新思维、市场营销、人口统计、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等[6],以拓展新闻从业者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对新闻从业者职能转变的要求。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为培养学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技能要求,2010年学院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学界专家、企业法人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技术创新的研发工作,以及一系列议题的分析与探讨,如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商业模式,组织性或社会性的激励机制,制度设计,社会性网络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新闻与信息采集技能,更是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技能。

二、媒介融合的实践

(一)渐进式变革

媒介融合对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使教育界就传统新闻传播课程作出调整。2003年一项对美国46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查表明,85%的新闻传播院系开始开设与媒介融合有关的课程[7]。尽管美国各高校对媒介融合现实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各高校多采取渐进式变革,即大体遵循“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创办融合专业——设立媒介融合研究机构”这样一个渐进式进程。在美国各高校中,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是较早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院系。早在1994年,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就尝试开设供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的数字媒体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上冲浪的技巧、网站设计,接着又开设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报道方面的选修课。2003年~2006年,经过4年的实践,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媒介融合课程体系。现在,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开设有两个与媒介融合有关的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与数字新闻专业(Broadcast and Digital Journalism)和纸质与数字新闻专业(print and Digital

journalism)专业。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新变化,自2007年以来,安南伯格传播学院相继成立了安南伯格创新实验室(Annenberg Innovation Lab,AIL)、安南伯格网络中心(Annenberg Networks Network,ANN)、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CDF)、卡耐特数字媒体研究中心(Knight Digital Media Center,KDMC)共四个新媒体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应用于大众传播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社会影响,并致力于促进学界与业界的合作 [8]。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秋季开始开设媒介融合课程,接着创办媒介融合专业,并将媒介融合专业划分为五个具体的专业方向:融合图片新闻(convergence photojournalism),融合广播报道和制作(convergence radio reporting and producing),融合电视报道(convergence television reporting),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和新闻产业化(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2006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Digital Globe,CDiG),致力于研究关涉全球化、电子商务和数字化的议题,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教学、服务工作。另外,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还开设了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结识到本专业之外的教授和同龄人,与他们分享学术兴趣、共同完成课题。作为一家服务于密苏里州的教育与学术机构,全球数字化研究中心的所有公开演讲、座谈会、学术会议、专家报告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是一所研究生学院,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理学硕士项目(M.S.Program)、文学硕士项目(M.A.Program)等中开设媒介融合课程,如网络新闻的写作、视频剪辑、flash短片的制作等。2010年创办的数字新闻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则是顺应媒介融合潮流而设置的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机构。数字新闻中心为学生讲授引领未来数字媒体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而存在。数字新闻中心由原英国《卫报》新闻与媒体数字内容部主任Emily Bell 担任主管,致力于探讨数字化新闻报道的技能与方法,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服务。

对媒介融合的挑战作出渐进式反应,从开设相关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设置媒介融合专业和研究中心,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或许更适合当今的媒介现实:可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更为可行的应对策略。

(二)将技术融进具体课程中

是将技术性内容融入到一般性课程之中讲授,还是将技术性内容单列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关于这个问题,中美新闻传播教育做法似乎有所不同。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将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单列出来,以独立于有关纸质媒体新闻报道或广电媒体新闻报道的课程。在美国各高校,更倾向于将技术性内容融进具体的课程中,即主张教会学生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不同方面,而不是用不同的媒体重复报道同一新闻。

如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中,将“利用多媒体讲述故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仅所有的新闻报道课程中。这一点,在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融合课程设置中亦得到了体现。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在进行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强调不能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平等放置”,避免将新闻课程改革为零和游戏,而应将新媒体课程在不减损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融合进已有课程中去[9]。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写作课程曾被限制为报纸写作,现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被要求制作三个电视短片;在学期末,学生还要制作一个网页,才算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10]。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应用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技术以一种过渡的方式自然地穿插进新闻写作课程之中。

(三)“边做边学”

在人才培养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 其特有的“密苏里模式”(The Missouri Method)而著称。“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是“learning by doing”(“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是其特色。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课堂和网站、报社编辑部、电视台、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现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拥有的自办媒体包括:VOX杂志、MOJO广告公司(全美最有影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广告机构)、KOMU-TV8(美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商业电视台,同时作为NBC和CNN的附属电视台而存在)、KBIA 91.3 FM电台(全美最成功的公共广播之一)、Columbia Missourian报社(社区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报》)、AdZou媒体策划公司、Global Journalist杂志社、Missouri Digital News中心共8家媒体。这8家自办媒体的主要记者、编辑人员均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的服务对象既有密苏里大学的学生、当地社区,也有少部分商业机构。

在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学生以自办媒体的方式获得了充分的实践训练。该学院学生自办媒体主要有:Annenberg Radio News(安南伯格新闻广播)、Annenberg TV News(ATVN)(安南伯格新闻电视台)、Daily Trojan(特洛伊日报)、Impact(一份电视新闻杂志)、Intersections:The South LA Report(服务于北洛杉矶社区的新闻网站)、KXSC电台、Neon Tommy新闻中心。以上学生自办媒体均创办了媒体网站,并在美国较有影响的社交网站Twitter或 Facebook上进行了推广。

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自办的较有影响力的两大媒体为Medill News Chicago(梅迪尔-芝加哥新闻中心)和 Medill News D.C.(梅迪尔-华盛顿新闻中心)。Medill News Chicago的新闻制作人员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生们完成从调查、采访到写稿、传送的全部流程,为芝加哥及周边地区的多家网站和纸质媒体提供新闻报道。多数新闻报道既配有图片,亦配有音频、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MEDILL NEWS D.C.的主要成员亦为梅迪尔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致力于华盛顿地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议题的报道,如公共政策的社会反响、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等。学生们以专业的、负责任的调查报道,赢得了来自业界的一致认可,曾获得美国专业记者协会以及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基金会颁发的奖章。

三、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主要是体现在新闻业务技能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强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训练就可以应对媒介融合的冲击。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的判断、跨领域知识的把握、新闻记者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等,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影响。从前面对美国4所高校教育理念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面对媒介融合,他们对多媒体技能有较多的强调,但同样没有忽视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融合的信息时代,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知识,并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急需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变革: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类院校来说,独特的“密苏里模式”似乎难以完全复制,但“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思考媒介融合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启发意义。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多媒体实践能力,首先,完善课程设置。一是充实和丰富传统的新闻传播课程,如新闻采访课程与写作课程应充实有关网络采访、网络写作等内容;新闻摄影课程应充实数字摄影的内容,新闻编辑课程应充实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的内容等,将多媒体技术渐进地、有机地融合进传统业务课程之中。二是开设有关媒介融合的技能与实践的新课程,特别是各类新媒介技术操作与运用的实践课程,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介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有如何使用网页软件,如何创建、管理网站,如何使用音频及视频编辑软件等。其次,新闻传播院校可尝试与周边大中型媒体开展共建合作,将这些媒体建成学生的实践基地。最后,可尝试创办校园媒体,如面向大学生的社区网站、校园电视台、手机报、电台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校园媒体的采、编、播可全部由学生完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且全部都是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还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44名教职人员几乎都曾有过媒体从业经验,并获得过各种媒体奖项。他们中有的曾是杂志社编辑,有的是畅销书作者,有的则是富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甚至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殊荣。西北大学梅蒂新闻学院的52名教职人员中,其中至少有28名具有媒体从业经验。他们中有曾经的摄影记者、深度报道记者、杂志编辑,电视编导等。此外,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梅蒂新闻学院有多名教职人员在《芝加哥论坛报》集团的各子媒体担任兼职[11]。

近些年来,受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各新闻传播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愈来愈高,这无疑对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准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但重视师资学历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和能力。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师资队伍除了要精通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外,更要掌握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技术与操作能力。但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师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新闻实践经验缺乏、特别是多媒体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建议在引进师资、特别是媒介融合类师资时,以应聘者是否具有媒体从业经历作为考察指标之一;其次,教育部的新闻传播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中应适当加大媒介融合方面的内容;最后,各高校亦可与当地大中型媒体联合,延请业界人士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讲座。

基金项目:2011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Huang, E., Rademakers, L., Fayemiwo, M.A., & Dunlap, L.Converged Journalism and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ampa Tribune News Stories.Convergence, 2004(4),.[2] 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9(8).[3] 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1).[4] 参见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网页:http:///ojr/ stories/050224pryor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6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层面推进三网融合战略,以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以“体制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变局”。三网融合带来了宏观层面的融合,包括机构融合、业务融合、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流程再造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核心是管理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进行转型的核心人物在于领导者,核心要素在于理念转变,核心运作在于流程设计。

第二个变局来自于竞争变局。由于新技术的不断诞生、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新市场的不断形成,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新进者要求重新划分市场,媒介生态被重塑。媒介竞争由先前的“实物之争”走向“形象之争”;由“独家报道之争”走向“独家解释之争”。竞争变局的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竞争,新媒体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位,比如“SNS整合专员”,主要负责传统媒体业务在SNS平台(社交网络系统)上的扩展与维护。随着微博的大面积流行,新职业“微博媒介经理”也应运而生,在美国,这个职业从业人员62%是女性,38%是男性,年薪3-5万美金,其中,71%的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介于1-4年。他们的工作是早晨5:30就起床上微博,晚上看完最后一条微博才能安心入睡。传统媒体通过设立专门职位来运营他们的新媒体平台,渴望借此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方面湖南卫视先行一步,他们在旗下的北京中心专门设有“新媒体策划经理”一职,负责其传统媒介产品及服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及运营。

二、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

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直接决定着其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能否跟得上技术步伐、市场节奏。理念创新首先来自对新技术发展的清晰认识。纵观历史,媒介发展史即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印刷术创造了“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开拓了“超空间传播力”,影视技术引导了“镜像传播力”,网络技术塑造了“全球传播力”,而手机技术则强化了“贴身传播力”,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媒介演进。从另一方面看,新技术还影响着产业变革以及我们对于媒介的感知,比如乔布斯与他创制的苹果五次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第一次是苹果电脑Apple-I,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第二次是皮克斯电脑公司,改变了整个动漫产业;第三次是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第四次是iPhone,改变了整个通讯产业;第五次是iPad,重新定义了PC,改变了PC产业。乔布斯伟大之处在于:让产品成为媒介--先前是“媒介产品”,现在是“产品媒介”。

此外,还有一系列原有理念的被刷新,旧有定义的重新定义:比如何谓独家报道?独家报道将不再获有绝对竞争优势。随着“云计算”的实现,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A媒体拿到信息与B媒体获得信息的时差几乎为“零”,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被消解掉,媒体竞争从“信息的独家首发权”转向“信息的独到解释权”;

又如,何谓新闻首发?之前传统媒体即使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由于理念问题,新闻首发无疑被保护在传统媒体发放平台内。而未来的媒介竞争是在两个平台上同时展开的,即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媒体的新闻首发不再是传统母媒的特权,而应根据新闻的具体特性,选择媒体矩阵旗下的任一媒介渠道作为新闻首发平台;

再如,何谓内容生产者?先前的内容生产者主要是指新闻专业人士,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UGC(用户贡献内容)出现,于是“用户”+“专业人士”共同成为媒介的内容生产者,扩大了原有的新闻生产队伍。

三、传统媒体新闻管理创新的五个维度

1.日常内容与突发事件报道的管理

随着新媒体的进化以及“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面临着将原有和目前正在生产的媒介产品数字化、数据库化,并将之分层存储,以便分类使用、整合利用。加之主题化的专业电视和广播频率需求增加,使得媒体建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之于管理者而言,要及早制定相应的内容管理方案,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平台性、网络性的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与内容双重考虑,将媒体内部的每一个互联网节点都联通起来,以此实现统一的内容产品架构。

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者而言还面临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命题。以“甬温动车追尾事件”为例,当时浙江卫视、CCTV-2与CCTV-新闻频道反应相对迅速,三个频道采用的航拍画面都来自“非专业”、“非新闻机构”的市民。新媒体时代,UGC这种“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真实且更广泛地发生着。媒介如果想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取得先机,就要在平时的内容管理系统设计上着重考虑,比如,如何能使在场的“非专业人士”最快速度回传报道?如何能使报道尽可能达到技术播出水准?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时,调集多方资源,同屏呈现,丰富报道内容?以CNN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当时CNN画面被分割为5个部分,一个是地震现场主画面,一个是主播通过网络连线日本当地居民诉说地震情景的图像,另一个是日本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同声传译画面,还有两行滚动字幕。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有了UGC加入,专业新闻机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将作改变。

2.内容生产流程的管理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作出一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UGC用户贡献内容)如何上浮的问题,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呼叫中心),将受众当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强大的“脑”指挥中心,负责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及其去向;其次是“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为了更高效地实现多介质的统一行动,融媒体的新闻操作平台将在物理上有所突破,一个类似“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各媒介品种围绕“脑指挥中心”协调作战;再次是“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再造的基础是单介质记者向多介质记者转型,一个人身处新闻现场,能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类产品,供融媒体矩阵平台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全方位使用;最后,实现UGC内容的优化与上浮,这意味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UGC机制,鼓励用户方便、快捷、积极地贡献优质内容。如湖南卫视的新媒体平台金鹰网播客栏目--VBLOG,供用户发布自己喜欢的视频,网友上传的节目大都与娱乐节目有关,很好地扩充了其母体平台的内容。

3.内容生产者的管理

融合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者由“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之于“专业人士”的管理除了先前管理理论上常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等理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专业”人士在新媒体时代有可能成为拥有万千跟随者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成就个人及母媒的声望,比如一些新闻主播、评论员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言往往拥有广泛的关注。如何将人们对这一个个分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媒体从业者的关注有效地转化为对于其服务的母媒的高效关注是管理者需要着重考虑的。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创新,关键在于要将媒体从业者看作是拥有启动能量的“发动机”,让他们能自我开掘出一片天地,塑造起一种声望,并将这些关注度与美誉度成功迁移到母媒上去。

融合时代,内容生产者的另一个主力军是那些能“贡献内容的用户”,之于他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多个平台“运营”用户,以使他们对母媒产生信赖感与情感链接。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了多方尝试,举办“金芒果粉丝节”,密切与粉丝的联系;在金鹰网上推出SNS互动社区“芒果圈”,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聚集人气,发动用户贡献内容。

4.用户的管理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以“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细分的受众概念将被全新的“用户”概念取代。未来广播电视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而不是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听众”与“观众”。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竞争,显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之争上,新技术的获得将以越来越短的时间向零成本靠近。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又回到了大多数行业面临的竞争的本质--关系--上来,“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运营关系”,从而使“关系最终创造价值”。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直接的结果就是技术之外的门槛越来越高。Web2.0的运营核心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人”。运营“人”的核心在于“关系”。这也是建立媒体SNS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管理用户时,要关注系统性与回路设计,一方面使用户能方便地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使用户的体验也能及时地通过回路设计反馈回来。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今年10月新改版后,推出《同步你来说》节目,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每期同步跟踪正在进行的事件和网络正在热议的话题,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线索提供及核实报道,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本身就是用户管理的一方面,这使得电台提供给听众的不再仅仅是先前的媒介产品本身,而是一种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全新体验,这有助于与听众建立情感链接。

管理用户的核心命题在于情感,只有用户对媒介产品有了信赖与依赖感之后,才可能产生基于其上的附加价值。新媒体时代,这种情感链接除了在原有平台上运作之外,比如说广播可以通过听友会来与其听众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来运营更年轻的潜在用户,让他们产生黏度。

5.舆论引导的管理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管理创新还表现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创新。未来媒介生态表现出一种“微”特质,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链状系统被连接与组合起来。媒体生存则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未来媒体生活,除了竞争“信息的独到解释权”外,还要在纷繁的“微链”世界中排兵布阵,将记者一个个地发送到“微链平台”上,成为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媒体把关不再是先前铁板一块的“一刀切”,而是在无数个中心节点上的疏通与引导。舆论引导创新主要表现在,媒介依托自身的专业记者与忠实用户建立“微链”传播矩阵,并在关键节点上“排兵布局”,通过“不做中心”而去影响无数个“小中心”,来实现舆论的高效引导。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这种新型舆论引导方式特点更加明显,比如在“甬温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发生开始,微博主导了这场突发事件的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焦点,传统媒体在前40分钟内来不及对事态做出任何反应。如果此前传统媒体已然形成一张“微链”传播格局,在每个中心节点上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通过影响无数个“小中心”而使自己的声音不断扩大,就不至于因为“失声”而失去舆论主导权。微博粉丝500多万的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在甬温事故发生当天连发36条微博,通报浙江省组织救援的情况,赞扬温州“的哥”、“的姐”免费送客人到医院献血。郑继伟副省长、浙江省卫生厅官方微博也实时通报医疗救援的进展,这些中心节点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7

一、新媒体时代影响下新闻传播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 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而言的, 是指利用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 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和手机、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等,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方式。在一定意义上, 把新媒体称作数字化媒体。

(一) 新闻传播的海量性

之前, 人们获取新闻的媒介, 仅依靠电视新闻, 版面有限的报纸以及定点定时的广播, 其局限性并不能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或者数字电视快速游览海量的新闻资讯, 各大新闻网站也已经把各种各样的新闻分门别类, 有时事、社会、经济、体育、娱乐、游戏等类别, 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二) 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在以往的传播媒介中, 新闻的传播往往都是单向的, 人们只是看到了新闻, 然后被动接受, 没有互动可言。而现如今, 这样的模式已经被淘汰了, 读者在阅读游览新闻时, 可以通过评论、点赞以及转发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大加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双向性。

(三) 新闻传播的便捷性

在过去, 读者想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 要花很长时间去翻阅查找, 由于新闻本身的时效性, 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消失找不到了。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便捷性, 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搜索功能直接输入文字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 也可以转载自己所需的信息以便随时使用。

二、分析新闻编辑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 新闻编辑对于新闻传播的掌控被削弱

在传统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新闻发布的垄断者, 对新闻传播的掌控能力特别强, 他有权利决定哪些信息会被放入媒体版面得到传播, 而哪些信息应该直接删除不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可是,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大大的削弱了其掌控力, 因为在新媒体影响下, 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 人们也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时事放到网上经由网友的评论点赞加以传播。比如表哥事件正是一些微博工作平台进行跟进、网友的转发与评论, 使其变成了社会热点。而新闻编辑却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地位。

(二) 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被改变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 新闻编辑者的工作内容是与记者互动, 而幕后再对新闻进行加工与设计。而如今, 各大社会热点被原封不动的放入微博、微信等各大公众平台, 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新闻编辑的工作也由最开始的与记者互动然后幕后制作变成了如今的与读者、观众互动。

(三) 新闻编辑的主观价值被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 新闻编辑者失去了原有的对新闻传播的掌控权, 为了迎合市场, 获得市场份额以及更多的受众群, 新闻编辑的主观价值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新闻媒体甚至走上了娱乐综艺化的道路, 哗众取宠, 而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新闻越来越少, 娱乐新闻不断增多。

三、探讨新闻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指:面对各种各样的媒体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质疑、选择、理解、评估、创造与生产能力以及思维的反应能力。而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 需要掌握哪些媒介素养, 具体如下:

(一) 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使得新闻广泛的传播, 但是读者对于新闻的需求并不单单局限在数量上, 更是要求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编辑者再也不能单方面的控制新闻的传播, 而要想自己编辑的新闻得到广泛的关注, 就必然需要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除此之外, 新闻编辑更要学会如何在最短最紧张的时间内, 从海量的新闻资源中寻找出重要的新闻, 并且在发展定位上也要仔细斟酌, 使其形成特色, 吸引更广泛的观众与读者。

(二) 对新闻正面价值的判断能力

新闻的质量多取决于新闻编辑搜索与寻找的能力, 而对新闻正面价值的判断能力则是指新闻编辑对新闻创造与再生产的能力,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势必遇到更多的新闻与各色各样的竞争者, 而想要自己的新闻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得到更多的正面价值, 就必须加强自身对新闻创造与再生产的能力。但是, 绝不可以急功近利, 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决不能随意编造。

(三) 担任“新闻引导人”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以及互动性, 自然与读者和观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 势必就需要从之前的幕后工作者变为新闻引导人, 在新媒体中, 把握好话题的内容, 把读者和观众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舆论方向, 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提高其媒介素质。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可以阅读游览海量的新闻信息, 读者、观众也可以通过互动来进行交流。作为新闻编辑者, 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为读者与观众提供更多质量高、社会正面价值强的新闻信息, 也要引导大家走向正确的舆论方向。只有这样, 新闻编辑才会时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此, 对于新闻编辑的工作要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么, 新闻编辑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点进行总结, 进而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为新闻编辑的工作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最后, 探讨新闻编辑者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娜.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编辑之友, 2014 (09) .

[2]王辉.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3) .

[3]司豪群.自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D].河南大学, 2014.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09-01

一、概念解释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新闻编辑人才,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指策划、编稿、编排等关键环节,从媒体上说包括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新闻期刊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二、目前高校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主要来自各高校的新闻学院。从目前各高校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认识不足,定位模糊。传统的报纸编辑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即强调对编辑业务如组稿、审稿、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微观编辑业务的教学。还没有从观念上树立兼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大编辑”的理念,即达到编辑功能立体化、编辑资源网络化、编辑手段信息化、编辑能力一体化和编辑过程柔性化等五个方面的理念。我国高校新闻院系都是围绕单一形态的媒体进行专业设置的。从媒介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其中最明显的症结就是新闻实务类课程过分细分,人为割裂了报纸、广电、网络等不同媒体业务技能的培养。①

(二)课程设置不当,内容过时。

在一些学校,关于新闻编辑学的教学课程设置过于细化,并且对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导致新闻编辑学仅仅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不但如此,在新闻学院相关学科内部,也存在一些对于新闻编辑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关于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编辑学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内容陈旧。另一方面,对于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关注的不多,这些新媒体的发展没有及时地收录进教材,并很好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

(三)教学方法落后,实践不足。目前新闻编辑教学还是遵循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地学习的理念相差甚远。另外,一些新闻学院(系)的专业老师少,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讲得多,师生之间互动少,讨论也少,这样导致学生一方面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丧失了动手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新闻编辑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编辑人才培养对策

(一)以媒介融合为方向,综合定位。在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式的倾向。这要求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要适应这种需求,重新进行教学定位,以媒介融合为导向,形成复合式的新闻编辑人才。首先,新闻编辑课程的老师要在课堂上把媒介融合的观念讲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形成自身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其次, 培养学生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价值的判断、分析和内容整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媒介融合素养;再次,既要让学生掌握报纸稿件选择和修改、版面设计等传统的报纸编辑内容,也要让学生掌握数字新闻发布系统、网页操作技能、多媒体数字化等新型的媒介编辑技术;最后,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定位。②

(二)改进教学内容,加大实践部分。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重新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可设置编辑的基础实践课程;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开展有关编辑的实务性课程;对于大学三年级学生,通过加入校内外的一些新闻媒体来加强新闻编辑实践;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则通过在相关媒体进行实习来进一步了解新闻编辑的特点。

(三)改进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型教学。

1.案例式教学。新闻编辑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成功或失败的经典的新闻编辑作品为案例开展教学,通过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并根据案例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新京报》早期发展为例,从产品定位、读者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促销定位等不同角度把学生进行分组,围绕《新京报》早期发展讨论,指出其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模拟式教学。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师按照报社、杂志社、网站等的编辑流程,通过把课堂模拟设置成为一个新闻编辑部,依托校内的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按照编辑部的各个流程进行模拟。

3.探索式教学。在新闻编辑教学时,可以通过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媒介融合的教学中,教师把目前媒介融合的现象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去媒介融合的新闻单位进行了解,只给出方向,不给出具体调查的目标,而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要求学生各自讲述他们的发现成果并加以总结,得出自己关于媒介融合的总体印象,加深对媒介融合情况的认识。

注释:

①蒋忠波.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新闻教育, 2010, (04): 118-119

②裴永刚.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探讨[J]. 传媒教育, 2013, (08): 49-50

参考文献:

[1]于春妹.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J]. 新闻研究, 2014, (01): 75-76

[2]蒋忠波.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新闻教育, 2010, (04): 118-119

[3]李建伟.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河南大学学报, 2011, (03): 147-151

[4]裴永刚.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探讨[J]. 传媒教育, 2013, (08): 49-50

[5]张霆. 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2, (08): 56-58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羚羊舞》教案下一篇:父亲60古稀大寿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