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2024-07-19

高科技时代的佛教(精选3篇)

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篇1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在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上体现了很大的兼容性, 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主体意识。

一、佛教的早期传播

随着元朝对西藏的统一, 西藏也和中原内地正式发生了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与此同时, 西藏的文化也传递到内地来, 佛教的传入说明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藏地区在元代之前与内地都有在经济, 宗教文化, 政治上发生过紧密的关系, 但是这一切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变化发展而来。

因为内地和西藏地区的民族渊源相同, 所以它成为佛教传入内地最基本的文化契机, 和最根本的文化因素。根据考古去分析, 在人类的远古时期, 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事实上在新石器时期即五千年之前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地往来。

大量的文献记载都表明了汉藏是同一民族渊源, 在《西藏通志》《新唐书吐蕃传》中都有表示藏族和汉族同属一系, 藏族是起源于羌族, 在古代羌族的活动范围很广, 跨有多个地域, “羌”可能是代表不同氏族的相同表达的一个字, 主要是在西南等地区, 通过对羌、藏生活习俗和沟通方式, 语言方式等多方面的分析, 可以得知藏族人是羌人的繁衍, 所以很多的生活习俗, 原始文化相同也是合理的。根据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来看, 羌族是汉族的前身, 属于华夏民族, 也就是说藏族和中原内地的华夏民族有着血缘关系, 客观上讲这是藏族和中原建立密切关系的根本所在。在古时羌人对保持中原和藏族地区的紧密关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形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关系纽带, 让藏族的文化通过这些羌人和中原文化发生了紧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元朝佛教传播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元代时期佛教在内地传播、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

元代时期中央和西藏地区行政推崇僧俗并用的机制, 以便发挥僧人的积极作用, 来加强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和管理, 在许多西部地区建立等级行政区, 反映出了一个统一多个民族的国家的地方行政机构的形式是相同的, 只是设立机构, 任命官员, 优奖惩罚都是在于元朝中央。利用佛教的传播来加强对地区的政治上的管理, 并且元朝还在传播路线的道路上建立驿站, 清查户口, 以便加深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发扬, 正是因为佛教的发展使得元朝对西藏等地区进行施政更加的便利, 让西藏的各个方面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佛教在内地的发展也是史无前例的。元朝利用佛教的发展使得得到一个管理西藏的工具, 在元代的政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元代利用佛教去安抚人心, 安定天下, 巩固边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 所以在族人的生活, 政治, 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内地对佛教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元代借助着强大的信仰的力量去安定四方。

一般种族的融合往往都伴随着战争和牺牲, 但是源于佛教本身的包容性和超越性, 让其外来的民族一个进入中原的理论依据, 达到了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 和意识上的隔阂, 在意识形态上发挥的了相当积极的作用。由于大都佛教的发展迅速, 并且在统治者的支持下, 很容易产生多宗教的共存的情况, 改变了先前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又一次让华夏文化得到推进和充实。在元末一代中无论是文化上, 还是生活中, 佛教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转变, 丰富了佛教的艺术性, 加强了汉藏的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在元代时期由于大量的修建寺庙, 举行大型的佛事, 加上佛教在传播上的某些局限性, 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比如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给国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财政危机, 政治和法制的腐败和破坏。始终佛教在汉族人中没有真正的根深蒂固, 在元朝灭亡之后, 佛教的传播停滞, 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

根据以上的论述, 总结元代时期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和时代背景的关系有以下这些方面:第一, 元代佛教的传播主要发挥在政治上。本来通过宗教来建立的政治关系, 所以佛教的传播也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 元朝为了更好地团结各个民族以及顾及社会的安定。利用佛教的传播来进行对西藏等地区的管理, 从事一系列的佛事行为, 但在这些佛事行为中不免发现它们都是对元朝的统治及统治者的精神服务的, 包含有思想, 生活, 文化, 政治等方面, 导致了失去了真正的信众, 随着元朝的推出, 佛教的传播也停滞。第二, 由于地区的差异, 导致佛教传播上程度的不同。依据元朝南北的重心不相同, 他们与佛教的传播作用的关系也不相同, 在推行佛教的过程中, 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佛教事务机构中大量的派任西夏人, 无疑对佛教的传播事业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西夏人以帝师为首的同时一起帮助元朝推行佛教, 使佛教传至大江南北。第三, 由于元朝的管理制度的缺陷。元朝的管理是将行政, 宗教混在一起进行管理, 很多僧人在其职不谋其事, 导致政治上的管理混乱, 破坏了法制法规。由于佛教的传播给国家的经济造成很重的负担, 赋税受到很大影响, 兴建寺庙, 支持佛教的传播各种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花销。第四, 原来的文化和新文化的冲突。元代建立初期一直推崇的是儒家思想, 但是佛教的进入无疑给元代的文化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多个宗教的制度发生了冲突, 但是儒家和佛教始终是以相互融合为主导, 冲突还是比较非主流, 主要还是统治者的重视, 在很多地方佛教的地位是高于儒家的地位而产生的冲突。由于当时元代的时代背景所以导致了佛教最终没有根深蒂固, 但是正是因为佛教的进入内地, 给内地带来了生活习俗, 文化, 经济, 政治, 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也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明代时期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历史基础

由于元代的佛教的传播的东传, 为明代进一步宣扬佛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佛教本身的特性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表现出来了, 由于明代的成功管理制度, 是佛教在内地发展的前提。

在政治上, 因为元朝在治理西藏等地区的时候建立的依靠中原政权的体制给明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是促使了佛教再次向内地发展的根本。在利益关系的牵扯下, 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向内地进行经济文化上的沟通和交流。其次到了明代时期, 中央很大程度上接受佛教, 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认同感, 这种内向的文化心理为明朝在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和发展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根基。

在历史上明朝的君王都极其推崇佛教, 从侧面上也推动佛教在内地的发展, 明代的皇帝对佛教的研究在政治的管理上都有表现, 对佛教的供养和优待导致很多僧人留在京师, 大都等地方, 给佛教在内地的发展给予了更为直接的动力。在南京, 北京, 五台山都有很迅速的发展。

四、明代时期佛教在内地发展的特征及影响

明代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同时也是作为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 所以在文化上不但接受儒家的思想, 对佛教, 道教思想也是相当的重视。在统治者自身的需要的原因下, 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佛教在内地的发展的特征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 从统治者到信众的发展方式。明代的极力地支持, 给佛教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发展成了从上到下的发展趋势, 佛教的发扬先是在大都, 或者是宫廷里面, 然后才开始走向群众, 相比起元代佛教的发展, 在明代佛教没有主要依靠政治去发展, 而是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又有自上而下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 不但是统治者的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也是群众的精神需求, 所以佛教的传播及其发展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又满足了信众的需求, 适合不同地位的人们的需求。第二, 在明代, 佛教的发展开始正规。寺院的规模化, 正式化和僧人的增多, 都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大众接受佛教文化的程度。僧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经书, 加深汉藏的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 文化, 政治上的深入发展。

佛教在明朝的统治政治地位中有所发展, 但是这样对僧人的优待不但造成国力的损失, 还严重危害了朝政, 明帝迷信, 好逸恶劳, 最后导致朝政的腐败。由于对僧人的大量封赏, 积极的推崇, 导致破坏了国家的礼制, 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法制上和社会秩序的破坏。部分僧人的持宠自傲造成了极其消极的社会影响。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对内地的文化影响上都有一分为二的影响, 但是无法否认佛教的传播对明代的佛教艺术, 生活习俗, 经济, 文化, 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在元明时期佛教在内地的发展总的来说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朝代佛教对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无论是从政治, 文化, 经济, 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上,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和对中华文化的推动作用。在历史的潮流中, 元明时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的重要阶段, 佛教在内地的发展不但加强了汉藏民族的文化交流, 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 对于统治者的管理, 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中原文化多元一体化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摘要:佛教的传播中, 元明代是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重点讲述元明时期佛教在内地的发展以及与当时时代背景的关系。

关键词:元明时期,佛教,内地发展,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王启龙.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西藏研究[J], 2001 (4) .

[2]孙悟湖.元代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J], 2005 (2) .

[3]陈庆英.明朝对藏传佛教的管理.中国藏学[J], 2000 (3) .

[4]达藏宗巴.班觉桑布著.汉藏史集[M].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0.

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篇2

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不断丰富, 游客的选择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在体验经济到来的大背景下, 旅游景点要想更好的谋求发展, 必须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性, 来促进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北麓, 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对佛教徒影响较大, 是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但东林寺吸引的游客群体主要是佛教信徒, 一般游客的重游率并不高, 原因之一就在于游客来东林寺旅游所获得的旅游体验不够丰富。在体验经济时代下, 要想使东林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胜出, 必须加强其体验旅游的开发。

二、东林寺游客体验的调查分析

在旅游景区规划的过程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迎合游客的意愿, 如果旅游设计不能让游客获得愉悦的体验过程, 就难以得到游客的认可。因此, 在设计之前, 一定要调查游客的意愿。为获取游客对东林寺体验旅游的认知状况, 为东林寺体验旅游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2012年4月, 笔者在东林寺景区进行了游客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200份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为160份, 有效率为80%。

1.游客对体验项目的意愿。

如图1所示, 选择喜欢参加体验项目的游客占92%, 而选择不喜欢参加体验项目的仅仅占8%, 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游客还是愿意参加体验项目的。

2.游客旅游环境体验情况。

如图2所示, 认为东林寺环境很好的游客占28%, 认为环境不错的游客占46%, 认为环境一般的占24%, 认为环境很差的占2%。可以看出, 大多数游客对东林寺的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还有提高的空间。

三、东林寺体验旅游现状调查

1. 东林寺现有体验旅游的状况

(1) 环境体验。

一个景点的环境能够对游客产生显著的影响, 当游客进入景区之后, 首先会被视觉影像所吸引, 因此, 旅游景点的环境将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较大的影响。

东林寺及其附近的环境能够比较好地将游客带入到佛教旅游的意境中去。东林寺的旁边坐落有西林寺, 这不仅能够延伸东林寺的影响范围, 同样也能够提前让游客进入佛教旅游的氛围当中来。游客进入东林寺景区之后, 很容易就被其中的庙宇、僧众、古木等带入到宗教的气氛中去[1]。

(2) 项目体验。

东林寺寺内建筑恢弘, 兼之布局合理, 避阴抱阳, 松竹密植, 石径苔合。徜徉其中, 莫不神清气爽, 心旷神怡, 透出世外桃源, 人间净土之神韵。①旅游项目设置情况。东林寺作为一个宗教旅游景点, 旅游项目大多是与宗教朝圣相关的。一般的主要有拜佛、求签、佛塔、放生、经行念佛、吃斋饭、派发佛书等。②体验旅游项目设置情况。在东林寺的旅游项目当中, 带有游客体验性质的项目主要有求签、拜佛、放生、吃斋饭等几项, 其余项目对于一般游客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主要是僧众及虔诚的佛教信徒参与。总体来说, 东林寺旅游项目设置不是很完善, 游客能够亲身参与的项目不是很多, 吸引力也不够大, 难以激发一般游客的重游欲望[2]。

(3) 文化体验。

东林寺佛教文化彰显不够。很多游客游后对佛教文化不是很了解, 没有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 在旅游活动结束后, 并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也难以产生重游的欲望。

2. 东林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 东林寺具有比较浓厚的佛教氛围, 作为佛教净土宗发源地, 在佛教信徒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但是, 在开发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游客体验项目少, 参与度不高。

在体验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 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欣赏风景, 更加注重旅游过程的体验性。东林寺作为一个宗教旅游景区, 为游客提供的体验项目不是很多。游客除了拜佛求签, 对其他旅游项目的兴趣不是很大, 因此, 游客获得的体验感受不是很强烈, 满意度也不是很高。

(2) 旅游设施不完善。

旅游体验不仅仅包括旅游过程的体验, 也包括服务硬件设施的体验, 所以, 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满意度。东林寺的硬件设施总体来说还算可以, 但是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 周边没有宾馆等住宿的地方, 餐馆也很少, 出售旅游商品的店也不是很多, 而且所出售的商品种类单一, 缺乏特色。

四、基于游客体验的东林寺旅游开发对策

1.东林寺体验环境改善

(1) 自然环境改善。

自然环境不仅会影响景区的整体品质, 而且影响游客的满意度。游客外出旅游都希望看到优美的自然风光, 因此, 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大大提高游客满意度, 使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舒适。

东林寺的自然环境总体不错, 植物葱郁, 古木参天, 鸟语花香, 能够给人一种幽静、雅致的感觉。但是近年来, 随着寺内一些新建筑的兴建, 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些树木被砍伐, 原先的景观被破坏, 对东林寺清净的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兴建房屋的同时, 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不能过度砍伐, 特别注意保护古木。此外, 应在自然环境比较脆弱, 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 多植树, 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

(2) 寺庙环境改善。

寺庙内的环境应该是清净, 整洁的, 这样才有利于将游客带入到一种宗教氛围中, 产生心灵被净化的感觉。东林寺局部环境有待改善。进入寺庙大门后, 可以看到一个荷花池, 由于管理不善, 里面显得杂乱无章, 参差不齐, 甚至有杂物, 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 反而破坏了原本美丽的景观。因此, 荷花池应加以修缮, 清除其中的杂草及杂物, 种上整齐的荷花, 在荷花凋落季节, 可将枯枝清理后, 种上其他植物。

有些地方堆放了建筑废料, 这不仅有损美观, 而且也是个安全隐患, 因此, 应该及时地进行清除, 以保持寺庙的整洁。

(3) 周边环境改善。

景区周边环境虽然不处于景区内, 但作为一个大环境, 对景区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周边环境如果能与景区环境协调, 那么将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反之, 将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觉, 景区会显得很突兀, 甚至不伦不类, 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首先, 东林寺位于庐山脚下, 森林覆盖率高, 是一个清静之地。东林寺旁边是西林寺, 两大寺庙交相辉映, 这对于东林寺的环境具有促进的作用, 可以营造更加浓厚的宗教氛围。其次, 东林寺远离闹市, 周边是乡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周边建筑不断增多, 村民自建的房屋各式各样, 没有统一规划, 离寺庙距离很近, 这会破坏寺庙周边景观的连续性。为了优化寺庙周边环境, 应对其进行改造, 周边民居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建造, 使其寺庙建筑和谐统一。另外, 东林寺门口有一些售卖小商品的摊位, 摆放不整齐, 又显得有些陈旧, 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统一摆放位置, 这样才能有序[4]。

2.东林寺服务体验改善

东林寺虽然是一个寺庙, 但作为一个宗教旅游景点, 也必须具有标准化的服务, 因为标准化的服务能够带给游客更加愉悦的旅游体验。这里所说的服务质量包括所有与东林寺旅游相关的所要提供的服务行业, 如导游、餐饮业、购物等。

(1) 导游服务体验改善。

目前, 东林寺导游市场不是很规范, 有些导游无证上岗, 这使游客的旅游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一旦发生纠纷, 游客合法利益也将难以得到保障, 导游市场应进一步规范。此外, 导游还应增强佛教知识的学习, 以做到更加规范、准确地为游客讲解佛教知识[5]。

(2) 餐饮服务体验改善。

东林寺的旅游时间大概在两小时以内, 游客一般不需要在东林寺用餐, 且东林寺内也提供免费的斋饭, 但是为了保证游客的饮食需求, 餐饮业的服务水平应该加强。目前东林寺门口的餐馆数量很少, 而且质量不高, 为了加强餐饮业服务水平, 应该规范管理, 适当增加各层次餐馆数量, 保证其服务水平, 做到让游客满意。例如, 可设立佛教特色餐厅, 餐厅装修可具有佛家特色, 为游客提供特色的素食, 使游客感受到不同的饮食体验[6]。

(3) 购物服务体验改善。

作为一个宗教旅游场所, 东林寺及周边的购物场所不是很多, 且售卖的物品种类也不是很丰富, 商品大同小异, 毫无特色, 实用性不强, 且价格偏贵, 难以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应开发出具有东林寺特色的旅游商品, 并按一定要求统一经销, 以保证质量[7]。

3. 东林寺旅游产品活动体验化设计

根据研究和分析, 目前东林寺可尝试开发的体验产品有以下几种:

(1) 净土舞蹈欣赏。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都是喜欢有一些观赏类节目的, 寺庙类的旅游景点多是以清净为主, 但如果过于清净则稍显缺乏生气。

东林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有着独特的净土文化, 也有着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 即净土舞蹈。净土舞蹈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清净、典雅的艺术氛围, 能够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被净化。净土舞蹈表演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 因此对游客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如果能在东林寺内定期举行净土舞蹈表演, 将使游客拥有全新的视觉体验。也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净土舞蹈当中, 更加实际的去感受佛教净土宗的魅力, 这种难忘的经历一定会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净土音乐鉴赏。音乐是最能够涤荡人心灵, 使人产生心灵共鸣的艺术表现形式。东林寺在进行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 应注重加强游客的听觉体验。净土音乐鉴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净土音乐是佛教净土宗所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能够很好的传达出净土文化的内涵。

(3) 净土素食品尝。虽然东林寺内有提供免费的斋饭, 但是很多游客表示难以适应这样具有严格要求的用餐方式, 毕竟游客不是僧侣。所以应为游客提供更容易接受的一些方式, 如净土素食品尝。可制作种类丰富又可口的素食供游客选用, 且在用餐时可不必用对僧侣的要求来要求游客, 可适当放宽, 关键是要让游客在品尝净土素食的过程中体会到那种独特的佛教净土文化[8]。

(4) 举办“东林寺净土文化节”。现如今, 文化节在各地发展的十分兴盛, 开展的有声有色。文化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方面可以让举办方尽情展现自己,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文化节所想要传递的内涵。举办“东林寺净土文化节”首先可以充分地展示东林寺的净土文化, 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让游客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愉悦的旅游体验;其次, 还可以提高东林寺的知名度, 在举办文化节时, 可以邀请国内、甚至国外的各大寺庙的高僧来东林寺进行交流活动, 无形中就加强了东林寺的影响力;最后, 通过举办这类文化节还能够拉动庐山旅游业甚至整个九江的经济发展。

(5) 净土沙龙。很多游客来到东林寺都是抱着释放心灵的目的, 或是来祈福, 或是来忏悔。然而, 游客在东林寺内几乎难以见到高僧的身影, 总感觉与高僧的距离很遥远。因此, 可以多为游客提供一些与高僧交流的机会, 使游客能够体验到心灵被净化的感觉, 如设置净土沙龙等。交流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交流, 也可以是其他方式, 如电话交流、网上交流等, 总之, 应该拉近僧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增强游客旅游的体验性。

(6) 净土茶道表演。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净土茶道是佛教净土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在东林寺内举办净土茶道表演, 也可让游客亲身参与。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越来越注重修身养性, 因此如果在表演的同时, 向游客宣传净土茶道与养生方面的知识, 一定能够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9]。

摘要:随着体验时代的来临, 游客越来越注重旅游的体验性, 因此, 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的庐山东林寺景区, 在其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体验。笔者首先通过对东林寺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东林寺的体验旅游开发现状, 然后针对其实际存在的问题, 结合游客的体验需求, 提出了东林寺在体验时代背景下的旅游开发建议。

关键词:体验经济,佛教旅游开发,东林寺

参考文献

[1]余化利, 吉世虎.体验经济时代宗教旅游场所的规划布局[J].经济论丛, 2011, (2) :192~193.

[2]林武元.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规划, 广西师范大学[J].网络财富, 2009, (10) :148~149.

[3]许建.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资源环境和发展, 2010, (2) :30~32.

[4]宋杨, 侍晓雅.体验经济下的故事与旅游品牌的关系[J].科技和产业, 2011, (1) :107~109.

[5]李长秋.体验经济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分析[J].旅游经济, 2011, (6) :156~158.

[6]王晓耕, 刘宇青.体验旅游经济中的人文关怀效应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 2010, (6) :115~119.

[7]张颖, 李丽.我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及其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 2010, (21) :58.

[8]金波, 孙鹏祥, 蔡溢.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以佛教旅游为例[J].时代金融, 2011, (3) :116.

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九华山佛教档案开发,池州,旅游

九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除特有的奇秀自然风景外, 更具特质意义的还在于它是地藏文化的发源地和地藏菩萨之道场。九华山收藏、积累的佛教经文、碑刻、铭文、雕塑、书画、佛器、赐品、赠品等珍贵佛教档案不胜枚举。据专家估计, 九华山现存佛教档案有120000余卷 (册、块、枚) , 更有距今约千年的珍贵档案贝叶经。网络时代这些档案的开发途径增多、利用广泛,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尤其在“十一五”期间, 池州市提出“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后, 九华山旅游被提到重要战略发展地位, 九华山佛教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更起到了推动池州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时代九华山佛教档案资源开发推动传统产业的新生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带动地域旅游经济发展

1999年, 安徽省“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旅游经济在安徽省旅游经济中占旅游总收入的1/3, 在此基础上, 2000年安徽省提出“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 池州市提出“旅游兴市”发展战略, 九华山旅游被提到池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旅游包括两个方面:自然风光旅游和人文名胜旅游。安徽省对九华山旅游的定位是“以佛教名胜为主要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 突出了佛教文化资源对池州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九华山佛教档案, 正是佛教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在网络时代, 九华山佛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广、形式多样、角度新颖, 网络时代, 九华山佛教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建立数据库、网站、网上展厅和在线阅览室、在线论坛等新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并通过在线互动形式搜集用户需求, 选择合适选题进行文献编纂, 大大增加了用户利用的针对性和提高了利用效率。从而扩大了九华山佛文化的影响, 更好地贯彻了安徽省及池州市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利用九华山佛教档案树立九华山佛教文化品牌意识, 重视九华山佛教档案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推介, 可以利用九华山佛教档案办珍贵的档案展、图片展、出版宣传画册、播放电视专题片, 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 如九华山盛产竹木根石等原料, 做成工艺品很精美, 可作纪念的佛教题材的纪念品也是名目繁多, 诸如佛像、金卡 (护身符) 、玉器挂件、盖印、香袋、佛碗、佛珠、木鱼、经书、僧尼衣帽、佛伞、佛仗、佛扇、天竺筷等等。尤其九华山独有的陶瓷纪念品“应身碗” (亦叫百岁碗) , 它是一种蓝花瓷碗, 上有“九华百岁宫”字样, 游客用此碗可以“长命百岁”。网络时代九华山佛教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 使得诸多就地取材并与九华山佛文化紧密结合的旅游纪念品更受到游客的青睐, 自然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活跃。同时, 地方旅游经济的活跃又带来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商业、医疗业、餐饮旅馆业等等。目前, 在九华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医疗业、佛茶业、旅游工艺品和食品业等等。据调查, 以前除有极少量家庭作坊式的佛茶生产外, 其他皆无。“文革”前, 九华山除为数极少的庙栈外, 没有其他什么旅馆饭店,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几家不大的饭店, 而如今旅馆饭店遍布, 仅是星级的就有数个。医疗业也是这样, 昔日九华山长期缺医少药, 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立九华山人民医院。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大大小小的医院、诊所如雨后春笋。再说交通运输业, 以前进山交通极其不便, 除两条古道外, 别无他途。如今进山有公路, 游山有缆车、索道。凡此种种说明池州九华山地区已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依托, 以旅游经济为龙头的新型经济体系。

二、网络时代九华山佛教档案资源开发加深了对地域文化、教育、艺术的影响, 扩大了对外佛文化交流, 刺激着池州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佛教档案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佛文化是九华山旅游的重要内涵。网络时代九华山佛教档案资源加深了对地域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深刻影响着九华山地域文化、地域教育和建筑、绘画、音乐、诗词、书法等艺术文化的佛文化档案是九华山重要吸引力的源头。

1、从网络时代佛教档案文献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上来看

九华山已形成了特有的旅游功能, 佛教档案可以让游客从中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学等知识, 尤其是佛教经卷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 具有知识的吸引力, 既能满足游客的求知、求美、求奇的动机, 还能满足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九华山佛教珍贵的档案已经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是九华山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艺术魅力。特别是九华山的肉身档案更增添了游人强烈的神秘色彩, 能满足游人的猎奇心理而具有极强的旅游功能。地藏信仰者遍布海内外, 这是他们朝圣九华山的重要因素, 与九华山地藏菩萨相关塑像、真身、经书等档案, 让游客在观赏中满足自己的宗教情感。九华山佛教档案的研究为九华山旅游业的再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

2、从网络时代佛教档案文献对地域教育、雕刻等艺术和对外交流的影响来看

首先, 九华山佛教文化历来重视文化教育, 佛教界也积极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国诸多方面的贡献, 有投资办学、资助办学、引资办学等等。如九华山于清宣统二年始建的“九华山初等小学”, 建国初期筹办的“九华山小学”, 以及1990年在九华山僧伽培训班的基础上创办的九华山佛学院等。网络环境下, 九华山佛教界更是致力于佛教档案文献的编纂研究, 开发利用佛教档案信息资源, 有利于更方便快捷全面地宣传九华山佛学文化, 从而积极努力地做好投资办学、资助办学和引资办学工作。并借助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 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同时增加了地方教育引资办学的吸引力。

其次, 九华山是一座文化名山, 历代文人骚客如李白、刘禹锡、杜牧、范仲淹等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纷至沓来, 至今仍保留着20多处“书院”、“书堂”、“书馆”遗址。历代信士、匠人和九华山山民还共同创造了九华山别具一格的寺庙建筑文化和佛像雕刻文化。另外, 九华山目前仍保存着较为完备的绘画、音乐、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档案文献。这些已经作为文化内涵与底蕴深深的吸引着众多游客、专家学者。

上一篇:STM32F103下一篇:乳化沥青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