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2024-11-25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共12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篇1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现将我科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33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33例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年龄49.5岁, 住院天数10 d~25 d, 均行非手术治疗。患肢胀痛, 广泛性肿胀, 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B超显示股静脉和 (或) 静脉内径增宽, 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 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 好转后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1)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 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 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 勿让其感到孤独, 多沟通交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 动作要稳、准、轻、快, 以增加患者的信赖, 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需要, 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 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1]。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 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同时膝关节微屈15°[2], 肿胀明显时, 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 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 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 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 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 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 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程如继续发展, 肢体极度肿胀, 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 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 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 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 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 若不及时处理, 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2.4 药物护理

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抗凝及改善循环等治疗, 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 左右交替, 注射针应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 必须监测血小板计数, 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一般改善微循环药物,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 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 要及早活动下肢, 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另外要定期到门诊复查, 以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

3 讨论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骨折, 活动受限容易发病,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我科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 用药过程中, 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 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 加强用药观察, 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2]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3]罗琼, 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 2005, 24 (5) :805~806

[4]李永光, 刘珍.使用分级弹力袜预防深静脉栓塞[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02, 15 (9) :553~554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篇2

如何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鲜红色,前后,色素沉着,如果皮肤出现破溃糜烂渗液,还应该适当地甩动,可导致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周围皮肤红仲消退有色素沉着,其临床表现可分,阻碍了伤口的愈合,溃疡蔓延由小到大,前后。避免久站久坐等,局部气血运行失常,青筋显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不时脱屑,使下肢血液循环通畅。

如何护理

①、老烂腿怎样彻底治愈很多老烂腿患者到处求医,坏死组织的溃疡面只会扩大,创面肉色灰白,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色素沉着,感到瘙痒小腿中下段前方。

②、避免久站久坐等,局部气血运行失常,青筋显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不时脱屑,使下肢血液循环通畅。

如何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段时间的坚持治疗,避免老烂腿对我们的危害,骨头就露出来,最终将皮肤全层烂坏溃疡周围皮肤发生萎缩,颜色发黑。

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篇3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3.3+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61-02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将造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均可发病并使静脉瓣膜受损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临床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且好发于下肢[2]。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科通过自2000年1月~2007年10月对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抗凝药治疗的基础上施以精心的专科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为我科收治,诊断明确。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髂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静脉造影:静脉充盈缺损,全下肢(或节段)深静脉阻塞或狭窄;静脉再通,呈扩张状,管壁毛糙,管腔不规则狭窄,瓣膜阴影消失,侧支循环形成,呈扩张扭曲状。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胀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产褥期6例,下肢骨折石膏固定6例,各种手术后3例,长期吸烟6例,酗酒4例,肥胖症3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2例,冠心病5例,贫血2例,肢体瘫痪2例,静脉曲张史3例,外伤史3例,肿瘤3例;40岁以上32例;长期(14~56d)卧床28例。

2 专科护理

2.1 基础护理 ①健康指导:详细讲解DVT的发病原因及常见症状;嘱患者避免高胆固醇饮食,进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饮食;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予低盐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为预防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病早期(10d左右)特别避免突然用力及急剧体位改变;②卧床休息:为预防栓子脱落,早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抬高15~30°,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0~15°,此体位可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血流瘀滞状态,缓解肿胀疼痛;③促进血液回流:患肢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治疗用弹力袜应具有远侧高而近侧低的压力差,以利回流[3,4];④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保持皮肤清洁,每2小时更换1次肢体受压部位,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栓子脱落;避免穿刺水肿皮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DVT急性期严禁患肢冷热敷,因为热敷可促进组织代谢,增加受累组织氧耗量,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二者均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支循环;⑤输液注意事项: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应尽量避免下肢输液和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同一静脉不宜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情如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2.3 抗凝药物的应用与护理 患者曾行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抗凝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不能用于肌肉注射,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左右交替,注射针应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示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必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尿激酶时,要求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以避免局部出血或血肿,将尿激酶50万u加入100ml液中,30min内静脉滴注,1次/d。上述治疗视病情使用3~10d。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脉率、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应立即停药,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4 康复训练 起病初期护士或家属应帮助患者按摩患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具体方法为:左手固定踝部,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环转运动,每天20~30次。待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后,指导其尽快行腿部及足踝主动运动。具体方法:髋膝关节的屈伸运动,足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及上述环转运动。髋膝关节运动15~20次/min,足屈伸、内外翻运动20~30次/min,环转运动15~20次/min。急性期后可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以利下肢静脉回流,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2.5 出院指导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详细说明患者持续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过量服药可能增加的出血性疾病发生风险。嘱患者严格遵照医嘱剂量按时服药,配合医院做好院外随访,定期复查血凝指标以及血管彩超等专项检查。

参考文献

[1]龙伟清,钟武平,郑淑华.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6:110-112.

[2]郑田春,程久芬,周云,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血栓治疗[J].血栓与止血学,2006,12(1):16-17,20.

[3]罗琼,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4]李永光,刘珍.使用分级弹力袜预防深静脉栓塞[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2,15(9):553-55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4

参考文献

[1]张柏根, 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4) :197-200.

[2]黄志强, 黎鳌, 张肇祥, 主编.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33.

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 篇5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1—0065—0

2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目前

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复发率高,常遗

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影响行走功

能,对生活质量有着长期影响,还有可能发生肢体坏

疽等并发症,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pe),甚

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将近几年法医鉴定工作中遇到的3例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

【案例1】冯某,女,4o岁,工人。2000年1月14

13因车祸就诊,查:左小腿后见15cm长裂口。血肉模

糊,下腹部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i-),双下肢拒

动。x线检查:双侧坐骨、耻骨骨折伴分离移位,右髂骨

骨折。入院后在硬麻下行骨盆切开内固定术。l8个月

后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左股深静脉通畅并见细线状透

亮阴影。诊断:左股深静脉近端有血栓形成。21个月后

右下肢血管造影:右股深静脉变细,部分造影剂进入

大隐静脉回流入腹股沟以上深静脉内。诊断:右股深

静脉通而不畅,血管变细,右股深静脉有血栓形成。活

体检查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侧髋关节功能受限。

【案例2】 陈某,男,54岁,农民。2003年2月26

日因高坠就诊,查: l1. 棘突部压痛,椎旁叩击痛阳

性,双下肢肌力i级,感觉正常,双小腿后外侧麻木

感。ct检查:l1 压缩性骨折(为粉碎性骨折),骨折

片突入椎管内致椎管狭窄。入院后行椎体切开复位内

固定术。出院时双下肢无麻木。肌力i级,感觉正常。

伤后48天彩超检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总、股浅、股深、胴静脉),右侧股浅、胭静脉轻度返流。活

体检查见腰部活动受限。左下肢略肿胀,小腿中下段

皮肤色素沉着,胫骨中段内侧见一皮肤溃疡愈合瘢

痕,约1.0 cmx0.6 cm大小.右下肢见静脉曲张。

【案例3】刘某,男,6l岁,医生。2003年4月29

日,因车祸就诊,查:颈部两侧压痛,左膝青紫肿胀、压

痛。颅脑ct未见异常,x线片未见骨折征象。入院后

予抗炎、止血、脱水、降颅压等治疗,伤后29天感右小

腿胀痛加重伴淤紫,站立后明显。彩色多普勒检查提

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后36天彩色多普勒检

查提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段静脉周围可

见侧循环血管)。近2月ct检查:右额、颞、顶部硬膜

下血肿形成(慢性),脑中线左移约1.0 cm。先后行下腔

静脉滤过器置放术、钻颅血肿引流术。近两个月后出

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不全性血栓,行

介入血栓消融术。活体检查见双下肢肿胀,沿浅静脉

血管可扪及散在索状物,皮肤颜色如常,皮温正常。复

查彩色多普勒:双下肢深静脉栓塞伴栓子机化后部分

再通,双下肢深静脉瓣功能差,双下肢浅静脉稍增宽。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及辅助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经足背静脉顺行静

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并不复杂,但在进行伤残等级评

定时。往往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

塞性疾病。经典的virchow三大致病因素为静脉血流

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的损伤

使内皮细胞(ec)的天然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促凝因子和物质,如内皮素(et)、vwf因子、血小板

活化因子(paf)等,这些物质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血

管收缩、纤溶功能下降,形成血栓;血流滞缓尤其在静

脉瓣处,缓慢的血流易在瓣膜凹陷处停滞和发生涡

流。有利于血小板的沉积、黏附和聚集,且加重血管壁的损伤,促进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等可引起全血黏度增高、血

小板激活、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出现高凝状态,促进

血栓形成。[”

创伤的患者(如案例3)既有血管壁的损伤,又涉

及卧床制动导致血液滞缓,止血药物应用以及损伤后

应激反应、血液成分的改变、下肢功能活动不够、卧床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4-),男,江苏省东台市人,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法医学鉴定工作。tel:+8 5l5—5275679.e-mail:wang-000453@163mm

· 66 ·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篇6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3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危害大,如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因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患者常因大面积肺梗塞而死亡[1]。我科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选择非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在早期积极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住院天数5~15天,均行非手术治疗。20例患者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其中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合并胃癌晚期患者放弃治疗,余19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1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7例。其中60%病人有吸烟史。全部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同时进行患者功能锻炼,持续抬高患肢,后期给予口服华法令6~12个月。

2护理干预措施

2.1心理护理: 因起病急、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及对此病知识缺乏,本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疏导。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并安排治疗成功的病友与其沟通,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本组20例患者,除放弃治疗1例外,其余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均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配合及护理

2.2.1静脉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时的护理: 长期输液的患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现配现用、单独给药,并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必须精准,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输入,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治疗期间配合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随时做好记录。滴药过程中,若出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通知医生。

2.2.2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胸痛、胸闷、咳嗽、咯痰带血、恐惧感等症状,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需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指数。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床边备好急救车,保持吸痰装置处于功能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2.3患肢护理

2.3.1密切观察: 患肢皮肤温度、色泽、疼痛、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患肢供血障碍,可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了解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指压患肢皮肤在15s内转红说明局部侧支循环有改善,治疗有效,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2.3.2每日测量: 患肢周径要每日测量并同健侧对照,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测量方法:在髌骨上缘15cm,胫骨结节下10cm处分别测量周径,减少误差并记录,严格交接班。

2.3.3抬高患肢: 患者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患肢抬高25°并制动,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膝关节微曲5°~15°[4],避免膝下垫硬枕及过度曲髋,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避免保持同一姿势,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可缓解静脉的牵拉。严禁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治疗10天左右在床上活动,指导患者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以不引起患肢不适为宜,避免剧烈活动。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5]。治疗期间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用药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前次静脉穿刺点渗血、血尿、大便或痰中带血等情况时,及时报告医师,防止大出血的发生,如患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急剧升高等表现时应警惕颅内出血引起的颅内高压。做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采血或静脉穿刺后按压5min以上,减轻患者痛苦。

2.4.2预防重要脏器栓塞: 因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血栓脱落后逆流有发生其他器官栓塞的可能,如心、脑、肺等,所以在血栓行成1~2周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床尾各15~25°,这样可以控制血流速度,能起到防止脱落栓子上行的作用,告知患者禁止剧烈活动及按摩患肢,同时须密切观察患者伴随症状。

2.4.3预防肺部并发症: 每3~4h翻身1次,同时对患者背部进行叩拍,由外而内、由下往上,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或行雾化吸入,每4~6h一次,能有效松解粘滞的痰液,有利于排出,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2.5健康宣教

2.5.1饮食及生活指导: 指导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指导患者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排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2.5.2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保暖患肢,坚持穿弹力袜至少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及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防复发[6]。向患者宣教出院后药物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嘱患者禁烟,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告知患者持续口服抗凝药对预防血栓的重要意义及过量服用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的危险,严格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3小结

今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也在逐年增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比率也相应增高,积极的防治对该疾病的预后尤为重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患者及早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预后明显改善。本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除1例因胃癌晚期放弃治疗,其余因在疾病早期积极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11例痊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培华主编. 临床血管外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洪波.下腔静脉滤过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3):177.

[3] 胡德英,田莳. 血管外科护理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4]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5] 汪忠镐,张福先主编. 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 男9例, 女16例;均经多普勒彩超显像观察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年龄56岁~82岁, 平均68岁;25例病人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 均治愈,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 体位护理

急性期病人建议卧床7d~14d, 卧床期间患肢需要抬高, 高度为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 膝关节处于稍屈曲位[1], 以减轻疼痛, 促进炎症反应消退。

2.2 患肢的观察

观察患肢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皮肤颜色, 每日测量患肢与健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并进行比较, 以判断疗效。一般以膝下15cm和膝上20cm处周径作为观察指标, 并观察病人腓肠肌松软度和霍曼征。

2.3 饮食护理

如病情许可予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因血液黏稠度增高, 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便秘而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

2.4 病情的观察

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溶栓治疗的护理, 应配合医生做好凝血时间, 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 禁止按摩、热敷、推拿患肢, 以防血栓的脱落, 造成肺动脉栓塞。如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 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2], 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配合。

2.5 心理护理

由于静脉血栓病程长, 其并发症和后遗症均可使病人产生恐惧, 并且疾病给家庭、工作、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其顾虑重重, 表现为失眠、焦虑、易怒、精神不振等。要耐心安慰病人, 正确对待静脉血栓, 倾听病人的诉说, 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知识, 以增加病人的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 使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2.6 预防血栓的形成

2.6.1 早期锻炼

长期卧床病人应加强翻身叩背, 定期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 直腿抬高运动。被动运动:从踝关节由下而上按摩双下肢, 或用下肢功能康复仪进行患肢运动, 循序渐进, 不要在小腿下及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 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回流。

2.6.2 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意识

注意尽量不使用下肢静脉输注, 瘫痪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 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 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 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的技术, 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3], 加强巡视, 如出现局部肿胀、静脉炎等应及时选择新的静脉通路。

2.6.3增强抗病能力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病, 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4]。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各种类型, 存在症状体征各异和不典型, 易延误早期治疗时机而导致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因此, 进一步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认真做好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科普宣教和细心有效的护理, 是减少长期卧床病人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2]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01-502.

[3]李秀华.徐庆贤.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9S) :66.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篇8

1 卧床休息

为控制水肿, 减轻疼痛,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 同时抬高患肢20 cm~30 cm, 适当使用利尿剂, 但不要过度伸展下肢或在膝下垫枕致膝关节屈曲, 以防压迫静脉。须嘱患者切忌用手按摩和摩擦患肢, 禁止施行对患肢有压迫的检查, 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 即可进行适度的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2 饮食护理

进食低脂、低盐、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减少因大便困难导致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嘱患者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止吸烟以防对静脉血管的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重要脏器栓塞

血栓脱落, 有逆流到心、脑、肺而发生栓塞的可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1], 因为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周~2周内最不稳定, 极易脱落, 所以在血栓形成1周~2周及溶栓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突发的胸闷、气急、咳嗽、咯血等异常症状。如有应立即将患者平卧, 避免翻动及深呼吸、咳嗽等剧烈活动, 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 积极配合抢救。

4 溶栓及抗凝治疗的观察

病程不超过72 h者, 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给予溶栓疗法。溶栓期间每15 min~30 min观察生命体征1次。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 踝关节上4指及小腿中部扎止血带, 使溶栓药物尿激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 增加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 提高了治疗效果, 采用此种治疗方法者, 每10 min更换一次止血带位置。按时准确抽血送检凝血四项。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如鼻、牙龈有无异常出血及有无血尿和黑便) , 必要时取尿及大便送检。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 观察其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 以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倾向, 观察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用药后严密准确测量记录患肢不同部位的周径, 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以判断疗效。对病情加重者, 应立即报告医生。

5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褥疮发生, 更换合适卧位, 保持床铺平整无皱折, 整洁无碎屑。协助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6 做好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更多关心, 多讲解促进疾病痊愈的知识, 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9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33~76岁;发病时间为2d~6个月。均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 其中17例为左下肢, 13例为右下肢。全部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 (PE) 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先为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 (IVCF) 置入术。均先行超声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 再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和经健侧股静脉行下腔静脉造影。依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放置IVCF入路途径。本组均从股静脉入路, 每例放置IVCF 1枚, 均放于双肾静脉开口下方。IVCF放置术后, 即行积极的介入逆流溶栓治疗。经健侧股静脉穿刺插入导管至患侧髂股静脉或股、腘静脉血栓深部内, 脉冲法缓慢推注尿激酶。术后留置导管3~5d, 回病房后继续经导管使用微泵恒速注入尿激酶75~100万U。同时进行顺流溶栓, 经患肢足背静脉或小腿下段浅静脉穿刺, 使用微泵恒速注入尿激酶25~50万U, 共用3~10d。给药时膝上扎止血带加压。并在介入治疗前、治疗期间, 予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及术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治疗。

1.3 结果

30例经IVCF置入术、介入逆流溶栓及经足背静脉加压顺流溶栓、持续抗凝等治疗, 肢体疼痛均消失, 肿胀明显消退, 活动自如。

2介入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 消除其恐惧的心理, 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可指导患者听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

2.2 一般护理

给予患者进食低脂、含丰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腹内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3 病情观察

及时观察患肢的温度、皮肤颜色、下肢肿胀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予对症处理。严防肺栓塞: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动作过大, 术前禁止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并密切观察是否有肺栓塞症状出现, 一旦出现, 立即嘱平卧, 避免做深呼吸、咳嗽、移动患肢或剧烈翻动, 以免血栓继续脱落。同时予高流量吸氧, 准备抢救用物、药物, 并报告医师, 配合抢救。

2.4 卧位

嘱患者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20~30cm, 但避免膝下垫枕而致膝关节屈曲, 以防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情况, 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周径测量的部位为髌骨上缘10cm、髌骨下缘10cm、踝上5cm, 可用龙胆紫或油性笔作好标记。

3术中护理

3.1 患者制动

术侧肢体妥善固定, 防止患者坠床。

3.2 患者的体位

护士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 双手自然放置于床边。用支架承托患者输液侧手臂, 告知患者术中制动的重要性。根据需要更换体位或姿势, 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3.3 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

急救物品及药品应准备齐全, 放置合理, 方便取用。

3.4 术中的监护与急救

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的观察, 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4术后护理

4.1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介入治疗结束后, 应压迫穿刺点15~30min后加压包扎, 告知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和用力排便, 以免腹压骤增而引起穿刺点出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及皮下血肿形成, 如有及时更换敷料。

4.2 体位与休息

给予平卧位, 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6~8h, 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 保持血流通畅, 防止血栓形成。为减轻患者的痛苦, 护士应协助患者翻身, 翻身方法是患者用手紧压穿刺处向健侧转动体位。避免屈膝、屈髋。术后拆除绷带可下床活动, 要尽量避免做下蹲及增加腹压的动作。

4.3 饮食指导

术后2h无恶心、呕吐, 可进食,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 每天在2000ml左右。

4.4 溶栓护理

(1) 导管的护理:术后应卧床休息, 留置导管肢体伸直、制动持续至拔除导管后6h, 以免导管脱出、移位、打折、弯曲不通畅, 并每天观察导管外露长度。更换穿刺点敷料及输液器时,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注射溶栓药物时排尽空气, 防止空气栓塞, 注射完毕用无菌纱布包扎导管末端, 并用肝素封管, 保持导管畅通。 (2) 患肢加压按摩护理:当IVCF置入患肢后, 在日间经足背静脉顺流溶栓时, 配合患肢加压、按摩效果更佳。先在髌骨上缘10cm处使用止血带扎腿5min, 再顺着静脉回流方向按摩髌骨下小腿25min。若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内大片血栓形成且难溶者, 予加压10min, 再按摩20min。以此为循环持续为患肢加压、按摩, 以延长溶栓药物在患肢静脉血栓处停留的时间, 充分发挥其局部灌注的疗效, 增加了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 加快血栓的脱落与溶解, 并加速下肢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消肿[1]。相关研究表明, 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总体疗效、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经手背静脉给予尿激酶的方法[2]。夜间为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停止此操作。 (3) 用药护理:尿激酶应现配现用, 剂量要准确, 按时给药, 方法正确, 并准确调整微泵的推注速度, 若出现报警, 立即查找原因, 排除故障。

5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 (6~12个月) , 指导患者坚持正确服药, 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 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 以保证用药安全和疗效。嘱其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检查, 有异常及时复诊。保持心情舒畅, 合理饮食, 劳逸结合。

6小结

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重点。而在静脉溶栓时, 给予患肢持续规律的加压、按摩, 可以减少溶栓药物从外周静脉通过, 延长药物在静脉血栓处停留的时间, 充分发挥其局部灌注的疗效, 增加了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 加快血栓的脱落与溶解, 达到增加溶栓疗效的作用;并增加静脉回流动力,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间渗液的吸收, 有利于减轻疼痛与肿胀。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健康教育为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治愈、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预防复发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曦, 雷素娟, 聂利霞, 等.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8) :681.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篇10

关键词:下肢骨折,静脉血栓,预防,综合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患者一旦发生了静脉血栓, 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轻度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静脉血栓的发生会引起疼痛、肢体肿胀、导致功能出现障碍, 患病晚期则会留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以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残缺, 更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的进入而导致肺动脉栓塞, 最终威胁到生命。本文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探讨护理干预的可行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 男72例, 女28例, 年龄在17岁~89岁之间;髌骨骨折12例, 股骨干骨折50例, 胫腓骨骨折28例, 股骨胫骨骨折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分别为对照组 (50例) 和观察组 (50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采取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护士应叮嘱患者保持治疗所需体位, 并且时常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皮肤颜色、身体各项主要体征、患肢的局部疼痛感等临床症状变化, 完善护理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

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1) 临床用药护理:护士在患者的患肢处进行药物贴敷时, 要注意观察药物对患者的反应, 切记避免烫伤皮肤, 当发现患者对此药物过敏时, 应立即揭开。 (2) 饮食护理:护士可以向患者讲述静脉血栓产生的严重性。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正确引导。鼓励患者清淡饮食: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粗纤维食品。忌维生素K含量过高的食物:鱼肝油、蛋黄、大豆油以及奶酪等。 (3) 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下肢骨折病情、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及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会产生的后果。当然, 也要向患者介绍术前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2]。 (4) 术后功能锻炼:下肢骨折患者术后6 h, 可以在医生与护士的指导下, 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如:腓肠肌舒缩运动和下肢肌肉舒缩运动。方法步骤如下:用力伸直并绷紧小腿, 保持7 min左右再松开, 如此反复。术后第2天, 护士可协助患者进行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的踝、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术后1周后, 可引导患者对患肢部位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 每次保持6 min~21 min, 如此反复。这些运动都要在患者可承受的情况的进行[3]。 (5) 无菌操作:对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增强无菌观念, 无论是在手术前还是手术后, 若患者无任何不适, 可以定时变换体位以避免坠积性肺炎与压疮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 高于观察组的2%, 2组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对伤口恢复的满意率高, 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低,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如果患者患肢部位产生了静脉血栓, 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轻度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静脉血栓的发生会引起疼痛、肢体肿胀、导致功能出现障碍, 患病晚期则会留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以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残缺, 更严重的患者, 可能会因为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的进入而导致肺动脉栓塞, 最终威胁到生命。

而静脉血栓一般多发生于患者术后, 且多为长期卧床者。多与下列原因有关: (1) 患者的静脉壁受到损伤。由于静脉内壁的内皮细胞比较扁平, 且内皮细胞的覆盖物中含有大量具有抗凝作用的肝素。如果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没有恰当使用暴露关节的拉钩, 那么对股静脉壁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又由于肝素能起到防止血小板黏附的作用, 因此, 在静脉壁内容易造成纤维蛋白的沉积, 最后形成血栓[4]。 (2) 患者术后的身体恢复中, 由于体内的抗凝物质以及抗凝血酶含量的减少, 血浆蛋白与血细胞的变化, 造成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 导致血栓的形成。 (3) 患者静脉血流比较缓慢。患者在经历长时间手术后, 受病情的影响, 需要静坐很长一段时间。在患者静坐期间, 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患者在麻醉、仰卧等情况下, 静脉血流的缓慢进一步造成了血栓的形成。

本文通过对2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的综合护理后, 经过分析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 表明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可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5]。因此, 针对下肢骨折患者, 应遵循严格无菌操作, 对其实施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 不仅可以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还能稳定患者的情绪, 值得在临床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宁, 杨帆, 李宇能, 等.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2) :101-105.

[2]陶树贵.益气活血方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10) :33-34.

[3]刘焕发, 邱淑琼, 刘培秀, 等.中频电疗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18) :1882-1884.

[4]张志仕.血液循环泵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药业, 2015, 32 (12) :48-50.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篇11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6—02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妇科、骨科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肺栓塞以及影响下肢的诸多功能,所以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相当重要。 DVT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多发于下肢手术后。其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3~5 d[1]。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和手术后患者都需要卧床休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造成内膜损害,若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而且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89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3例,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3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股骨干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7例,髌骨骨折7例,骨盆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好转后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由于担心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存在恐惧和焦虑心理,当手术后出现下肢增粗、肿胀、疼痛,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护士应耐心地做好病情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情况、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DVT的原因及不良后果,向其讲解术后早期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消除思想顾虑。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2],肿胀明显时,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患肢抬高15°~30°,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协助和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每日定时测量患肢周径的变化,同健侧肢体比较,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肢末稍血液循环,如肢端动脉搏动及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 骨科大手术DVT高危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下肢皮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术后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静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损害。认真观察和判断患肢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必要时对患肢行超声多普勒检查,以了解深静脉通畅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

2.4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3 预防

3.1 预防知识教育: 对骨折术后的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识性知识宣传,详细地讲解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临床危险因素以及后果,尤其是对于下肢手术后长期卧床从而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龄、女性、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吸烟、小腿水肿等患者,要更加详细耐心的进行讲解,从而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耐心地讲解患者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评估,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及手术前肢体训练、手术后尽早肢体活动的重要性[1]。

3.2 行为指导: 耐心的向患者做功能锻炼指导以及疾病宣教:① 讲解日常饮食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禁酒禁烟、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同时告知患者尽量多的摄入水果和蔬菜、粗纤维食物,并且要保证每日饮水量,定期做患者的腹部按摩,保证定时排便,从而保持大便的通畅。②为患者讲解正确的体位摆放方法和如何进行翻身,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3.3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术后早期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允许情况下及早主动活动踝膝关节,进行踝关节屈伸和环转运动,以加速静脉回流速度。对不能进行主动活动的患者,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定时按摩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注意避免膝下垫枕,以防腘静脉受压,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3.4 预防感染发生: 手术以前、手术过程中均应用抗菌类药物,手术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并为患者彻底止血。手术以后联合应用足量的抗菌药物6~11d,严格做好引流管的管理。

3.5 防止血管内膜损伤:避免在下肢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穿刺针头宜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长期输液或静脉途径给药者,应尽量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

3.6 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以加强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高龄、双下肢多发骨折等)应于术前12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的拮抗剂,用药时间不少于7~10d。 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3.7 患者下地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水肿,预防血栓的形成。

4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预防DVT发生的主要措施为:(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每小时练5~10min。(2)卧床期间定时更换体位,每1~2 h更换1次为宜,并督促患者做上肢悬吊抬臀动作。(3)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4)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利尽快康复。 近几年来,骨折手术以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几率一直在逐年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对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险患者,除了应该完成传统的常规护理以外,还应该加强其手术以前的心理护理,并且手术过后在早期便开始对患者进行下肢主动与被动活动的加强,指导患者经常性的变换其体位,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提升其专科理论知识的素质,亦使其临床护理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与此同时,日常护理工作应该具有周密性、全程性、预见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3.

[2]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3] 罗琼,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入院后彩色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男30例, 女10例。年龄44~73岁, 静脉血栓在左下肢30例 (占75%) , 右下肢10例 (占2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采取Seldinger技术, 于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开口下0.5~1.0mm处置入滤器, 确保滤器位置正确。根据身高、体重决定给予溶栓药物的数量。溶栓的同时积极予以抗凝治疗。使用普通肝素, 掌握APTT应维持在正常的1.5~2.5倍, 延长2.5倍以上时则应该暂停用药, 并将其改为运营低分子肝素钠来进行治疗, 该药物与普通的肝素比起来, 具有半衰期长、用药方便、抗凝效果好以及安全可靠等临床优点。

1.2.2 溶栓方法

首先在患者的大隐静脉处穿刺留置针, 并在其踝关节上5cm处, 用7cm宽的弹力绷带加压来进行有效的包扎, 以阻断其浅静脉, 便于使溶栓药物进入到患者的深静脉中。接下来运用溶栓药物, 即20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20ml, bid, 肝素封管后解开绷带, 将患肢抬高至其心脏水平。在溶栓的过程中要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并且不能进行任何的按摩或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回流, 以加速消肿, 避免栓子脱落而导致肺栓塞的形成。溶栓之后, 要注意观察患肢的皮肤和穿刺部位的具体情况, 看其有无异常, 并做好出凝血监测, 观察有无出血或并发症的发生。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 应该运用弹性好、柔软性强的弹力绷带,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态能更好的接受和配合治疗。向患者介绍滤器置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增加病人的自信心, 让患者看、摸滤器, 使其有感性认识, 这样可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

1.3.2 术后护理

术后回到病房, 避免穿刺部位出血, 根据情况沙袋压迫4~6h, 穿刺肢制动平伸6h, 避免弯曲、咳嗽、大小便用力等;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在第1h内每15min观察1次, 第2、3h内每30min观察一次, 以后每小时观察一次敷料, 观察穿刺皮肤的温度、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测量双侧距髌骨上下10cm, 踝关节三个部位的周径并在患肢做好标记, 便于每日测量观察消肿效果。尿激酶不能够用酸性液体来进行稀释以免导致其药效的降低, 或溶解后失活现象的出现。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 用药第2d肿胀、疼痛开始缓解, 第7~10d症状完全缓解。

3讨论

患者出院后, 医生应该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并发放医患联系卡, 与患者保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定期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此外, 医生还应该及时的告诉患者刷牙时要用软毛刷, 以有效的防止牙龈出血。

患者可以使用弹力袜来辅助治疗。在运用弹力袜的同时应精确测量尺寸, 为了减轻其症状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患者应该每天穿着, 早晨起床后穿上, 夜间休息时脱下。

定期复查拍摄腹部X线片, 观察滤器的位置、跨度、有否转移等情况。

摘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及最佳护理方式。介入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并注意患者心理护理与术后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学互动下一篇:动力系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