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栓(精选9篇)
下肢动脉血栓 篇1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较常见病, 如不及时诊治, 则有截肢和死亡的风险,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该病的关键。传统的内科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欠佳, 外科治疗创伤较大且并发症多, 介入治疗渐渐受到了重视。本研究分析总结了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6例急性下肢体动脉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 女性6例, 年龄42~67岁。患者均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 如患肢疼痛麻木, 动脉搏动消失, 皮肤苍白发凉, 功能障碍等。其中动脉病变右股动脉8例, 右髂动脉3例, 左股动脉3例, 左髂动脉2例。阻塞段最长者从右髂动脉起始到远端足背动脉。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在介入室局麻下行健侧股动脉穿刺, 成功后, 将5F猪尾巴导管置于腹主动脉行造影, 观察腹主动脉及患肢髂动脉情况, 然后将5F小弯头导管超选入患侧髂动脉行造影, 明确血栓部位及长度。然后用导管导丝捣碎血栓, 再更换7F~8F的大腔导管, 送至血栓处, 用50mL注射器, 保持负压连同导管一起缓慢抽出体外, 将抽吸内容物用纱布过滤后, 可见细小血栓块, 冲洗导管后重新送至血栓处, 反复抽吸数次, 直至导管内抽吸无血栓。更换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 将尿激酶25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 于25min注射完毕, 并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通常留置导管回病房继续经导管泵入尿激酶, 每天尿激酶用量控制150万U之内, 观察溶栓情况, 同时密观出凝血情况, 一般保留管3d。3d未溶开的血栓或有动脉狭窄处, 需球囊导管扩张动脉, 必要时行支架植入。首次溶栓术中给予5000U肝素抗凝治疗, 术后维持静滴肝素12500U/24h, 后改为皮下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 7d后改口服华法林2.5mg/d, 共3~6个月。
2 结果
16例急性下肢血栓栓塞患者中15例血管完全复通 (见图1~10) , 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 合并支架治疗4例。表现为患肢疼痛症状迅速消失, 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 皮温转暖, 足背动脉搏动恢复, 动脉造影见原病变处血流通畅。1例患者因患糖尿病远端血管未能开通, 后行足部截趾术。术后随访6~24个月, 均未再出现缺血症状。
3 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是常见病, 起病急骤, 最常见症状是下肢剧烈疼痛伴肢体麻木, 肢体缺血出现的体征, 如肢体苍白、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治不及时, 可造成严重后果, 轻者截肢, 重者引起死亡。Dotter等[1]首先提出了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后罗鹏飞等[2]改进了插管方法, 将导丝深入血栓内, 由于导丝导管的机械作用, 使血栓与药物的接触面增加更容易溶解。本组均采用导管吸栓术+溶栓术, 部分病例采用球囊扩张术合并支架植入术, 16例的有效率为93.8%, 比相关文献报道成功率高[3], 可能与病例样本较少及发病早期病例 (3h~5d) 也有关。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d后开始机化, 约经2周左右完全机化, 机化后血栓和血管壁紧密粘连而不易脱落, 溶栓成功率较低。故溶栓的时机对预后至关重要, 新鲜血栓效果最好, 从1~3d为佳, 一般以10d为界, >10d效果欠佳[4]。本组病例均为发病7d内的早期病例, 溶栓成功率较高, 且本组病例溶栓前均经导管抽吸血栓, 效果明显。可见对于早期急性动脉血栓栓塞使用介入综合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因此, 现在认为局部血管内溶栓术配合抽吸血栓可作为急性血栓性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但在导管抽吸血栓过程中操作一定轻柔, 有部分血栓不易抽出时, 停止抽吸, 避免损伤血管内皮, 造成继发血栓的形成。
对于血栓性病变的治疗抗凝和溶栓必须结合在一起[5], 使用抗凝药物既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又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 再使用溶栓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这样才能达到对血栓的有效治疗。溶栓药物主要作用在已形成的血栓上, 如在高凝状态下, 使用溶栓药物即使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在溶栓药物代谢后, 血栓可以再形成。为了溶栓的疗效, 必须在介入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抗凝治疗。
介入综合治疗作为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微创技术, 如正确操作, 严密监测,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均进行导管吸栓术+溶栓术, 单纯球囊扩张5例, 合并支架治疗4例。结果 1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6~24个月, 未出现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综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见效快, 效果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Dotter CT, Rosch J, Seaman AJ.Selective clot lysis with low-dosestreptokinase[J].Radiology, 1974, 111 (1) :31.
[2]罗鹏飞, 邵培坚, 陈晓明, 等.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7) :485.
[3]薛冠华, 梁卫, 黄晓钟, 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9) :715.
[4]戴放, 唐玉新, 田君成, 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1) :109.
[5]王江红.肝素在血栓性病变介入溶栓治疗中的作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1, 10 (6) :328.
下肢动脉血栓 篇2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无疑发病急骤、发展迅速,理应施以最有效的方法。
静脉应用肝素,虽可立即起到抗凝作用,从而通过调动内源性胞浆素原发挥溶栓作用,但与直接溶栓剂相比,似显得较为被动。故作者对急性病例将纤溶制剂定为首选药物。由于链激酶具有抗原性,静脉用药后常有致热原性反应,因而主张用尿激酶。常用每天10万~20万U,溶于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入,分2次投予。要求监测纤维蛋白原在200mg%以上,优球蛋白时间在80min以上。加上抬高患肢,常在1~3天内患肢明显消肿。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00万~200万U时停药,改为静脉肝素3~5天,分为静脉连续滴注法或分次给药法,总量约为每天200mg,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或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2~3倍。此后采用口服抗凝法(华法林或醋硝香豆素片)2~3个月,保持凝血酶原活动度在30%~40%之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应用及通过头端多微孔导管向病变所在连续灌注纤溶药物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
静脉取栓法的指征是在上述治疗过程中病情仍急剧发展者,尤其是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急剧减弱病例,但对已是静脉性坏疽者则取栓术为时已迟。静脉取栓术主要顾虑在于取栓过程中发生肺栓塞问题。为此,取栓术前最好经颈内静脉置下腔静脉滤器,以可靠地防止由术中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至于文献中已介绍,作者自己也用过的首先自健侧股静脉插入球囊导管,使之挡于下腔静脉分叉处的方法并不可靠,因取栓后此囊仍要撤出,残留或被暂时阻挡的血栓仍可脱落。即或如此,作者自患侧股静脉切开以F-5或F-6 Fogrty球囊导管取栓时,仍令助手压迫腹部,经10余例治疗,未见严重肺栓塞的发生,但有3例术后发生呼吸困难1~3天。近心侧取栓完毕后,远心侧由于股静脉瓣膜的阻挡,Fogarty球囊导管常无法逆向进入,因而用的是以驱血带自远侧向近侧挤压的方法,也即Milking法,此时可见血栓自股静脉切口被挤出。髂-股静脉取栓不完全主要发生在左髂总静脉部,因该处可能早已或多或少地受到左髂动脉的压迫,使局部狭窄难以解除。其次,肢体远端中、小静脉内的血栓难以完全清除。在切开股静脉前自然要使病人处于肝素化状态。取栓完毕,或直接缝合股静脉,或加作暂时性远侧股动静脉瘘,以提高手术疗效。术后需以肝素经静脉抗凝3~5天,再改为口服法2~3个月。
一旦股青肿发展至坏死期,只有做广泛的肌间隙切开,使坏死组织得到充分引流。抬高患肢,频繁更换敷料,也许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作者以近1年时间,曾治愈了1例如此重症病例。急性期不能得到缓解,则发展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后
下肢动脉血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述纳入标准:患者伴有明显的下肢症状(低足温,下肢存在静息疼痛);患者股动脉闻或胫后动脉波动减弱;患者ABI指数(踝肱指数,标准值≥0.9)<0.9,TBI指数(趾肱指数,标准值≥0.6)<0.6;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肢存在动脉硬化病变或闭塞性病变。
1.2 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均进行常规治疗以稳定病情,如抗凝,并监测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内蒙古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0001,20μg·支)以10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次一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广东远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081,2ml·70mg),每次2ml,以100ml氯化钠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4d,且每周至少一次检查患者凝血水平。
1.3 疗效评判标准
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下肢动脉脉搏恢复,ABI指数≥0.9,TBI指数≥0.6;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开始改善,下肢脉搏开始恢复,ABI指数、TBI指数增加幅度为0.2~0.3;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未发生变化,下肢脉搏未发生变化,ABI指数、TBI指数未发生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以t及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5,P<0.05)。详细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ΔP<0.05
2.2 两组患者TBI、ABI指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ABI指数(0.98±0.13)、TBI指数(0.55±0.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5±0.17)、(0.50±0.1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23,P<0.05)。详细数据见表2.
注: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3讨论
PAD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患者动脉血管内皮组织收到损伤,进而导致脂肪堆积、血小板黏附作用增强,造成动脉狭窄、肢体缺血,形成闭塞情况[2]。因此PAD的临床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下肢缺血症状为主,进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前列地尔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MP含量,实现血管扩张[3].此外还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通过对细胞的刺激,可以产生t-PA物质,具有溶栓作用,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动脉病变疾病的有效药物。
血栓通则是一种三七总皂苷药物制剂,对由ADP因此的血小板凝聚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此外还可以实现脑血管的扩张,增加脑部血流量,具有明显的抗栓和抗凝作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5,P<0.05)。研究组ABI指数(0.98±0.13)、TBI指数(0.55±0.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5±0.17)、(0.50±0.1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23,P<0.05)。
综上所述,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瑜,王兵,李金旭.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2,1(1):4-6.
[2]骆曦图,杨澄宇,夏金堂.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12):151-152.
[3]彭庆弟,周凤明.前列地尔与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5(10):45-49.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危害 篇4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危害:
1、皮肤色素沉着,严重影响肢体美观。
2、下肢水肿疼痛,限制患者活动。
3、身体消瘦,机体无力。
4、伤口容易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5、患肢局部恶臭流脓,严重影响患者社交。
6、有的患者疼痛剧烈,生活不能自理,使其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有轻生念头。
7、如果大块血栓脱落,随下肢深动脉流回心脏,再经由心脏流回肺部会导致肺栓塞,造成猝死。
下肢动脉血栓 篇5
1病历简介
患者, 男, 67岁。因右腘窝肿物1年, 伴右腿疼痛就诊。超声所见: 右腘窝肿物中央呈无回声区, 大小约5.0cm×3.9cm, 有搏动,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无回声区内红、 蓝相间的血流信号 (图1) ;横断面扫查, 显示右腘动脉与无回声区相交通, 交通口可测得高阻力型高速湍流频谱 (图2) , 右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 顺着管壁见多枚斑状强回声, 直径0.2~0.4cm。诊断: (1) 右腘动脉假性动脉瘤; (2) 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手术切除右腘窝处肿物, 术中见肿物为局限性扩张的动脉, 动脉后壁受侵破裂, 遂行人工血管补片动脉重建术。术后远端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术后8个月患者以右大腿肿物再次来我院就诊。超声所见: 右大腿根部见一混合性包块大小约4.2cm×3.5cm, 壁较厚, 周边见低回声, 内呈环行强回声, 中央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图3, 4) 。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呈五彩血流, 与股总动脉相通。超声提示: 右股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发血栓形成。
后经血管造影证实。
2讨论
假性动脉瘤瘤壁由动脉内膜或周围纤维组织构成, 瘤壁失去动脉壁的各层结构。瘤腔内血流缓慢, 超声可见涡流或呈现旋转的血流信号, 表现为一半为红色而另一半为蓝色。血流通过破裂口与动脉相通, 频谱多普勒在交通口可测得高速湍流频谱。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外伤性, 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等[1] 。该患为老年男性, 无外伤史。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使管壁弹性降低, 管壁中层受损, 动脉壁破裂, 在周围软组织内形成局限性血肿[2], 致使假性动脉瘤形成。当假性动脉瘤内有大量血栓的形成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使瘤体形成了较厚的壁, 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止血作用。肢体假性动脉瘤并不少见, 但一年内连续多发实属少见, 如大量出血, 可致休克而死亡。该病例提示: 应注意假性动脉瘤与血肿的鉴别, 无论在任何部位发现血肿, 尤其是有液性暗区的血肿, 一定用彩色多普勒观察, 如发现血肿内存在红、 蓝相间的血流信号, 可断定为假性动脉瘤, 但必须追踪血流来源。如血肿内无血流信号, 与邻近动脉无交通, 则为血肿。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715
下肢动脉血栓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5年10月间就诊于我院,符合本研究入选及排除标准的8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接受血栓通注射液静点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联合曲美他嗪及血栓通治疗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6.68±3.16)岁;左侧患肢者23例,右侧患肢者17例;病程2~8年,平均病程(5.18±1.22)年。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6.81±3.33)岁;左侧患肢者26例,右侧患肢者14例;病程2~9年,平均病程(5.22±1.16)年。两组性别、年龄、分别部位及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入选标准:(1)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标准[5];(2)年龄≥6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出血倾向者;(2)接受下肢静脉介入治疗者;(3)存在恶性肿瘤者;(4)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者;(5)存在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静点治疗。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血栓通注射液(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国药准字:Z44020285,产品批号:0501015)300mg,日一次静点,治疗时间为2周。观察组接受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曲美他嗪(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465,产品批号:040902)20mg,日三次口服治疗,治疗时间同样为2周。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于患者入组时及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及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B及NO含量差异。血液标本均采集自空腹肘静脉,TB含量测定应用矾酸氧化法,NO含量测定应用硝酸还原酶法。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改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肢体疼痛消失,皮温皮色正常,无活动后疼痛者为显效,以肢体疼痛好转,但步行后仍感疼痛者为有效,以病情未见缓解者为无效。以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此外,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认真观察患者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作为统计分析软件,并以均数±标准差及百分率表示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以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统计结果中,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TB及NO含量变化分析
两组入组时TB及NO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2周后,观察组TB及NO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在接受2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接受2周治疗后,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所形成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属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下肢表现,可受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后可抑制血管内多种因子的释放,而严重影响血管的内皮功能。因TB属抗氧化剂类物质,具有着预防动脉粥硬化的作用,而NO具有着抑制血管平滑肌增值及抗氧化作用,在动脉粥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8,9]。因此本研究选取了TB及NO两种内皮因子作为观察指标,以分析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及曲美他嗪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两组入组时TB及NO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接受治疗2周后,观察组TB及NO均高于对照组。而在完成2周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间在血栓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此外,通过本研究同样可见,在接受联合曲美他嗪及血栓通治疗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见明显增加。由此可见,联合血栓通及曲美他嗪治疗后,可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间,均以血栓通注射液作为基础治疗药物,血栓通注射液是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注射剂,近年来基础研究显示,三七总皂苷具有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具有着显著的疗效[10]。而观察组在血栓通治疗的同时,将曲美他嗪联合应用,曲美他嗪不仅有着抑制3-酮酰基,增强葡萄糖氧化而达到增加ATP生成的效果,同时也有着清除自由基及抑制内皮素释放的作用,可达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11,12]。
但是因本研究中所观察的患者均以老年患者为主,故尚无法评价曲美他嗪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在非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完善此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鹏,冯惠岗,陈汉威.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预后因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18(6):1091-1094.
[2]付前广,任为,张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腔内治疗前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2):168-172.
[3]张川林,牟绍玉,赵渝,等.不同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患肢微循环及主观感受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1):25-28.
[4]张川林牟绍玉赵渝,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肢抬高体位对足部血流灌注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1):25-28.
[5]周承校,胡何节,方征东,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C、D型病变的腔内治疗[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526-528.
[6]杨彤,李亚刚.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7):1777-1778.
[7]单洁.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压、血脂及内皮功能等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5(20):5653-5655.
[8]郑茹瑜,周长钰,孙春明,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2,40(4):349-351.
[9]边宁,龚博君,郭军,等.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3):414-418.
[10]徐丽娟.血栓通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9):114,116.
[11]马湖蕊,张妍,贾云,等.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3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73-2874.
下肢动脉血栓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0—2012年临床高度怀疑PE及下肢DVT患者30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42~86岁, 平均年龄 (56±6) 岁。临床表现为一侧下肢进行性肿、胀、痛30例, 其中并发胸痛和呼吸困难7例。30例均行一站式肺动脉及下肢CTV扫描, 1 d内行肺动脉及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 (US) 复查。
1.2 扫描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容积扫描, 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300~400 mA, 螺距1∶1。重建层厚0.5 mm。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GE Medrad envision CT高压注射系统) , 一号筒抽入30 m L碘普罗胺 (370 mgI/m L) , 二号筒抽入以30 m L碘普罗胺 (370 mgI/m L) 和12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按照1∶4稀释生成的150 m L混合液;扫描计划分两区制定, 第1区扫描自胸锁关节至心脏下缘, 经肘静脉以5.0 m L/s注入一号筒内非离子造影剂碘普罗胺 (370 mg I/m L) 30 m L, 监测头臂静脉起始部, 监测阈值达80 Hu时延迟3 s触发扫描;第2区扫描自踝关节至髂骨上缘, 用橡胶带扎紧患侧踝关节上方皮肤以阻断患肢浅静脉直接汇流, 从患侧足背静脉以1.5~2.0 m L/s的注入150 m L混合液, 延迟40~50 s在持续注射的同时触发扫描。
1.3 容积扫描:
原始图像传送至Vitrea 4.1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容积再现 (VR) 和血管探针技术进行图像处理。
2 结果
2.1 CTV诊断结果:
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6例, 其中6例合并肺动脉栓塞。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分布为:髂静脉10例、股静脉8例、股深静脉3例和静脉5例。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US复查23例与CT相符, 见表1。4例血栓范围显示较CT扩大, 2例髂静脉血栓因受盆腔脏器干扰US未检出;1例静脉血栓因下肢明显肿胀US未检出, 而一站式CTV扫描显示清晰;6例肺动脉栓塞中US发现2例, 未发现的4例肺动脉栓塞均发生在3级以上的肺动脉分支。
2.2 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血栓在横轴位表现:
(1) 血管腔内的条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图1) ; (2) 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血栓的MPR、MIP、CPR及VR图像重建表现为典型的线状高密度造影剂与条带状低密度血栓形成的“双轨征” (图2) ; (3) 完全阻塞的下肢静脉段通过血管探针技术和CPR能清楚地显示静脉管壁和管腔内的栓子影像, 同时也能清楚显示栓塞静脉周围的浅静脉扩张及迂曲的侧支血管 (图3~6) ; (4) 患侧下肢的软组织常见皮下组织水肿增厚。
3 讨论
肺动脉及下肢静脉一站式CTV检查扫描速度快, 可一站式显示肺动脉及下肢静脉内的栓子数量、形状、大小及累及范围, 同时能清楚显示闭塞血管周围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2]。本组病例肺动脉CTA检查采用小剂量非离子型造影剂30m L (碘普罗胺370 mgI/m L) , 注射速度5.0 m L/s, 延迟3~5 s后即行肺动脉扫描, 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充盈影像, 同时, 肺静脉及左心腔、主动脉均未显影, 有效避免了肺静脉影的影响。第一区扫描结束后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第二区的下肢静脉扫描, 由于造影剂是直接注入静脉第一时间充盈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 且造影剂可以在血管腔内维持较高的浓度, 而下肢静脉CTV扫描时造影剂的注入速度较慢 (1.5~2.0 m L/s) , 造影剂注入可以贯穿扫描全程, 所以扫描下肢深静脉时管腔内的造影剂浓度能恒定维持, 更易显示低密度股、静脉血栓, 利用血管探针技术和VR重建能完整清晰地显示完全闭塞的静脉管腔内外影像及周围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显示的肺动脉和下肢静脉内的血栓影像能够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本疾病的循证评估[3], 从而能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 增加了治愈率, 降低了致残率。一站式的检查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受照剂量。
传统的下肢静脉造影 (CV) 在诊断肺动脉及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CV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但仍有大约5%病例因造影剂充盈不良而致诊断不明确, 另有大约10%的病例因诊断者操作技术而致诊断结果不一致[4]。CV虽然也能显示阻塞部位、范围、侧支建立情况, 但CV检查存在造影剂用量大、术中栓子容易脱落、分辨率差以及具有创伤性等缺点不易被患者及临床医生采纳。肺动脉、下肢深静脉一站式CTV检查方法具有快捷、无创、分辨率高、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及安全、方便等优点而容易被患者接受, 且图像可直观显示血栓及管腔内外影像, 而据文献[5]报道, 造影剂浓度降低能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US检查对无自主症状、髂内外静脉、胫腓静脉的检出不敏感[6], 对PE及DVT诊断准确性也受检查者操作技术、下肢肿胀程度、血管周围肌肉厚度及血流声束夹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7], 尽管如此, US检查不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无创、便捷、低价和对股静脉血栓高敏感性等特点, 仍可作为诊断PE、DVT的首选筛检手段。
总之, 肺动脉、下肢深静脉一站式CTV检查快捷、安全、造影剂用量小且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高, 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均具明显优势, 不但能清楚显示栓子的形态、大小及累及范围, 而且还能直观显示病变管腔内外影像及侧支循环是否有效建立等情况, 肺动脉、下肢深静脉一站式CTV检查既有CV的优势, 又弥补了CV、US检查的不足, 因此, 在临床确诊PE、DVT方面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宗生, 王兴卉, 王洪生, 等.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的研究和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6, 7 (4) :255-256.
[2]崔志鹏, 马爱红, 李天文, 等.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3) :175-179.
[3]黄美萍, 梁长虹, 曾辉, 等.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3) :402-404.
[4]岑人丽, 邓宇, 陈苓, 等.MSCT肺动脉造影联合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技术探讨.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7 (2) :42-45.
[5]张辉, 于咏梅, 李亚敏, 等.下肢血管病变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 5 (3) :32-34.
[6]Cham MD, Yankelevitz DF, Henschke CI.Thromboembolic disease detection at indirect CT venography versus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Radiology, 2005, 234 (2) :591.
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33例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年龄49.5岁, 住院天数10 d~25 d, 均行非手术治疗。患肢胀痛, 广泛性肿胀, 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B超显示股静脉和 (或) 静脉内径增宽, 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 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 好转后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1)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 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 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 勿让其感到孤独, 多沟通交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 动作要稳、准、轻、快, 以增加患者的信赖, 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需要, 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 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1]。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 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同时膝关节微屈15°[2], 肿胀明显时, 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 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 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 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 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 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 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程如继续发展, 肢体极度肿胀, 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 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 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 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 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 若不及时处理, 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2.4 药物护理
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抗凝及改善循环等治疗, 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 左右交替, 注射针应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 必须监测血小板计数, 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一般改善微循环药物,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 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 要及早活动下肢, 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另外要定期到门诊复查, 以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
3 讨论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骨折, 活动受限容易发病,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我科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 用药过程中, 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 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 加强用药观察, 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2]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3]罗琼, 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 2005, 24 (5) :805~80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9
参考文献
[1]张柏根, 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4) :197-200.
[2]黄志强, 黎鳌, 张肇祥, 主编.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33.
【下肢动脉血栓】推荐阅读:
下肢动脉疾病08-22
双下肢动脉栓塞07-10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10-08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0-24
糖尿病下肢动脉12-04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10-2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05-12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11-09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12-05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