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造影(精选10篇)
下肢静脉造影 篇1
0 引言
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下肢静脉阻塞、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静脉发育畸形等均可以引起静脉曲张[1,2,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其创伤较大、风险较高、费用较高、操作复杂[4]。多普勒彩超对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评估较有优势,但对医师的诊断经验和操作手法要求较高。胃肠透视机下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术已经应用较为成熟,可以动态观察下肢静脉血流,评估静脉瓣膜功能,操作简便、风险小、创伤小,但患者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较大,而数字化胃肠机下行下肢静脉造影技术是随着数字化成像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减少了患者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并且可以实现图像的数字化处理、传输和存储,目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评估。本文总结30例患者42侧下肢静脉造影影像,旨在探讨数字化胃肠机下行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对诊断和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0例42侧下肢,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5岁。临床症状:全部患者均有下肢浅表静脉曲张,其中23侧继发皮肤色素沉着、7侧继发皮肤溃疡、3侧下肢肿胀伴疼痛,所有病例均经DSA或手术证实。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 AXIOM Iconos R200数字胃肠机。采用静脉顺行性造影方法:患者平卧检查床,于脚踝和股根部束缚止血带,选取足背浅静脉向脚趾端方向穿刺7~9号头皮针,在2 min内手动持续推注碘海醇造影剂50 ml。检查床头高脚低位倾斜30~35°,透视下根据静脉显影情况,依次摄小腿正位片、膝关节正位片、膝关节侧位片和小腿侧位片。检查床放平,嘱患者松解股根部止血带,透视下动态观察由膝关节向上至髂静脉汇入点静脉血流情况并迅速摄大腿正位和骨盆正位片。检查床再次取头高脚低位,倾斜30~35°,并同时嘱患者配合作深吸气—屏气动作(Valsalva试验),观察造影剂向足端回流时大腿深静脉瓣膜和隐股瓣情况,并摄髋关节正位片和大腿正位片。
1.3 图像分析
由2位放射科医师读片,对下肢静脉通畅情况、深静脉瓣膜结构和功能、交通静脉瓣膜结构和功能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等作出评估和诊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影像学诊断结果和手术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影像学诊断结果
(1)正常下肢静脉3侧(7.1%)。全下肢静脉通畅,深静脉瓣膜影清晰,瓣窦对称性膨出,瓣膜下见弧形透亮带,整个静脉呈“竹节样”外观,Valsalva试验阴性,可见股静脉瓣膜关闭,无血流向足端逆流,小腿部位无交通静脉扩张,无造影剂由深静脉向浅静脉的逆流(如图1所示)。
(2)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0侧(23.8%)。小腿深浅静脉均显影,侧位片示深浅静脉之间交通支开放扩张,交通静脉瓣膜不显影,透视下可见造影剂由深静脉向浅静脉逆流以及相应浅静脉曲张,深静脉瓣膜显影正常(如图2所示)。
(3)隐股瓣膜功能不全3侧(7.1%)。Valsalva试验时,血流自股静脉由隐股瓣向大隐静脉逆流,大隐静脉显影、曲张。
(4)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4侧(57.1%)。股静脉瓣膜数目减少、瓣膜影模糊,瓣窦不膨出,严重者股静脉全程呈管状扩张,失去“竹节”样外观,Valsalva试验阳性,可见造影剂由瓣窦漏出,向足端逆流,瓣膜下透亮影消失(如图3所示)。
注: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导致交通支开放扩张(黑箭头)以及相应的浅静脉曲张
注:深静脉直筒样扩张,瓣膜影模糊,失去“竹节样”外观
(5)深静脉栓塞2侧(4.8%)。不完全闭塞的静脉管腔狭窄,造影剂充盈缺损;当完全闭塞时,病变段静脉不显影,血流受阻;栓塞后再通的静脉管壁毛糙,粗细不均匀,可有血流改道形成侧支,侧支多迂曲扩张。
2.2 手术结果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结果其中正常下肢5侧、阳性下肢37侧,与影像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曲张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的常见病征,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栓塞及其后遗症以及下肢静脉畸形等均可以引起静脉曲张[5,6]。不同的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案,比如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采用瓣膜修复术,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常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辅以大隐静脉剥脱术,单纯性的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采用包括扩张的交通静脉在内的浅表静脉剥脱术,而深静脉栓塞多采用介入治疗和自体带瓣膜静脉段移植术等[7,8,9]。因此,静脉曲张病因决定了手术术式、手术部位以及范围的选择。数字化胃肠机采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储和传输图像,能够做到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静脉显影情况,并且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非常小,非常适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术前诊断和评估[3,4,5]。
3.2 下肢静脉造影过程的讨论以及注意事项
在行下肢造影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造影剂可能引起患者过敏的预防,目前认为碘过敏试验并不能预防过敏的发生。一般在造影前嘱患者禁食6 h可以减少过敏性呕吐引起的窒息等情况的发生;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可以减少过敏发生概率;急救人员、药物和抢救设备的准备是行造影检查的必备条件。足背静脉穿刺方向为从足背前半部向脚趾方向穿刺,这样可以顺应血流方向,有利于深静脉的充盈。推注造影剂时间控制在2 min以内,过长的推注时间可能会导致造影剂已经从下肢流失,错失最佳显影时间。检查床取35°左右头高脚低位,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延长造影剂在下肢静脉的停留时间。检查过程中,患者要由健肢支撑体重,患肢始终处于不负重松弛状态,防止肌肉收缩造成造影剂流失过快。止血带松紧度需适当,脚踝止血带目的是压闭浅表静脉,促使造影剂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防止或者减少下肢浅静脉的显影,从而减少深浅静脉的重叠,有利于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的显示和定位,但结扎过紧,会使深静脉充盈不佳[6,7]。大腿上段止血带目的是为了延长造影剂在下肢停留时间,在大腿止血带解开后,放平检查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静脉内血液向心回流,如有深静脉栓塞,可以看到栓塞段深静脉血流受阻,静脉管壁狭窄、闭塞以及周围曲张的侧支等。在大腿止血带解开后,造影剂的流失很快,因此要迅速观察完深静脉血流情况后使检查床恢复头高脚低位,嘱患者配合做Valsalva试验,观察大腿深静脉瓣膜以及血流逆流情况。
3.3 数字化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
本文分析病例的结果显示,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证实的结果一致,并且,影像学检查可以在术前判断下肢静脉曲张的不同病因。如: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例,表现为股静脉的直筒状扩张,瓣膜结构不显示和整个静脉“竹节样”外观的消失,Valsalva试验时可见血流向足端逆流,有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例,可以在Valsalva试验时看到血流自隐股瓣逆流,大隐静脉显影;单纯性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例,深静脉的瓣膜结构正常,“竹节样”外观存在,而小腿深浅静脉均显影,交通静脉曲张显影,无瓣膜结构,动态下可见血流从深静脉向浅静脉逆流,并有相应浅静脉的迂曲扩张;深静脉栓塞的病例,可以看到血流回流受阻,栓塞段静脉的狭窄、充盈缺损、闭塞以及周围网状的侧支循环。因此,术前的下肢静脉造影对于病因的诊断、病变位置的确认和手术的指导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另外,本文采用的数字化胃肠透视,相较于传统的胃肠透视优势明显。首先,采用数字化信息采集方式,成像需要的X线剂量降低,可以大幅度减少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其次,相较于传统透视机,可以采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提高了图像的宽容度,利于临床医师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局部放大、对比度调整等操作;再次,数字化图像可以方便地通过影像科甚至是院内网络系统传输,方便临床医师在不同的工作站进行调阅;最后,数字化成像技术也利于图像的存储和归档,是患者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数字胃肠机下行下肢静脉造影,可以明确静脉曲张的病因、病变静脉的位置、受累静脉的范围,评估静脉瓣膜的功能,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切口位置和范围的确定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胃肠机下行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化胃肠机对30例患者42侧下肢行下肢静脉造影,分析其影像学结果和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42侧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浅表静脉曲张,其中正常静脉3侧,单纯性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0侧,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4侧,下肢静脉血栓及其后遗症2侧。结论:数字胃肠机下行下肢静脉造影能够了解下肢静脉的解剖、病变和瓣膜功能等情况,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静脉造影,静脉功能不全
参考文献
[1]曾伟,何春水,张丽峰,等.下肢静脉造影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35(10):664-666.
[2]王占鳌,袁玉春,朱力,等.CT肺血管造影联合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在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436-440.
[3]孙岩,何玉祥,张十一,等.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5):752-754.
[4]黄文华,王一波.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下肢静脉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84-85.
[5]林心琛.数字化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6):411-414.
[6]胡晓文,陈昀.数字胃肠行下肢静脉造影与临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92-93.
[7]卢一飞,张纪蔚.下肢静脉造影分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8(3):190-193.
[8]倪良军,薛建昌.下肢静脉造影X线资料分析:附120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4):307-308.
[9]黄剑,周大勇,沈利明,等.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小腿穿静脉功能不全评估方法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1):907-911.
静脉肾盂造影的护理体会 篇2
静脉肾盂造影又称排泄尿路造影,系由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浓缩后,自肾集合管排出后显影。不但可以观察整个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而且可以了解分泌功能以及各种尿路病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泌尿系X线检查方法。为了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和检查的顺利进行,对其进行充分细致的準备和护理是很关键的。我院影像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计静脉肾盂造影12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造影前护理
1.1.预约检查 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性疾病、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等情况,向病人讲解肠道清洁的目的和意义,取得配合,嘱咐以下相关注意点:①检查前2—3天进食易消化、少渣、产气少的食物,禁用不透X线的药物,如钡剂、铋剂等,检查前12小时禁食、禁水,适当多运动。②检查前1天晚上番泻叶开水冲服。③造影前排尿,避免膀胱充盈。
1.2.造影前准备 造影前病人和家属应签署“特殊检查同意书”,讲解包括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和预后,让病人了解检查目的、意义,检查的过程和检查的安全性,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备齐抢救药品和器械。
2 造影中护理
2.1.心理护理 协助病人摆好体位,此项检查要用腹带压迫,病人会有些不适,护士主动安慰患者,解释压迫的目的以及检查的必要性,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并关好门窗,做好保暖工作和防护工作。
2.2.静脉注入造影剂的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静脉推注造影剂时速度要适宜,当注入造影剂1—2ml后应减慢速度,观察2—3分钟后如无反应即将造影剂在2—3分钟内注射完,过程中防止药物外渗,密切观察患者神态、面色、脉搏、呼吸,如病人诉有不适感,应减慢推药速度,或立即停止推药,并密切观察给予相应处理。
2.3.过敏反应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症状,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师及时处理。①轻度反应:主要症状为面色潮红、灼热、恶心呕吐,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嘱病人深呼吸,放松,自觉症状可缓解。②中度反应:面部水肿,反复呕吐,轻度喉头水肿和暂时性血压下降,一般遵医嘱给予口服抗阻胺药,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20mg,并严密观察。③重度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昏迷,应立即按过敏性休克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对喉头水肿严重,窒息者应做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准备,待病情稳定后转重症监护室。
3 造影后护理
检查结束后仍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迟缓过敏反应的发生。一般要让病人留置观察半小时后离开,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4 体会
下肢静脉造影 篇3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下肢深静脉造影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髂静脉受髂动脉压迫, 引起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 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又称Cockett综合征。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12~2007-12 62例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造影表现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 男26例, 女35例。年龄19~80岁, 平均54.7岁。病程3个月~30年。临床主要表现: 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32例、下肢浅静脉曲张58例、小腿皮肤色素沉着16例、小腿和足靴区慢性溃疡18例。大隐静脉手术史3例。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R200多功能X线机透视监视下点片。经患肢足背浅静脉穿刺, 于踝关节、膝关节以上10 cm处各扎一道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回流, 取30°斜立位, 一次性快速推注对比剂 (30%碘海醇100 ml) , 在电视监视下, 自小腿深静脉丛起由下至上逐段摄取已显影的下肢深静脉影像, 随后放平患者, 同时继续向上摄取显影的深静脉影像, 重点摄取髂总静脉影像 (53例采取2帧/秒局部连续动态摄影) 。
2 结果
本组62例均较清晰地显示了髂静脉。62例均出现了多种征象, 2种征象者17例、3种征象者15例、4种征象者30例。其中, 左髂总静脉受压段管腔横径增宽伴局部显影密度低38例 (图1, 2) 、局部可见点状或条状充盈缺损或密度减低14例 (图3) 、左髂总静脉完全闭塞2例 (图4) 、左髂总静脉周围侧枝循环58例 (图2~4) , 多为髂内静脉、骶前静脉丛及腰升静脉、左髂总静脉受压段远端造影剂排空延迟现象49例, 侧枝静脉内的造影剂排空延迟更为明显。
3 讨论
3.1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解剖及病因、病理
双侧髂总静脉于第5腰椎体中下部平面的右侧汇合成下腔静脉沿脊柱上行, 右髂总静脉几乎成直线与下腔静脉连续, 而左侧髂总静脉则自骨盆横行向右, 经腰骶椎之前几乎成直角与下腔静脉汇合。腹主动脉自脊柱左旁下行, 于第四腰椎体下缘平面左旁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右髂总动脉跨越左髂总静脉的前方向骨盆右下延伸。右髂总动脉与髂-腔静脉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1,2], Ⅰ型: 右髂总动脉跨越并压迫左髂总静脉起始部;Ⅱ型: 右髂总动脉跨越并压迫下腔静脉下端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Ⅲ型: 右髂总动脉跨越并压迫左髂总静脉干。Ⅰ型最为常见, 故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见于左侧、右侧、甚至双侧, 而以左侧最为常见。髂静脉在右髂总动脉与腰骶椎共同压迫作用及腔内形成粘连结构基础上, 静脉回流受阻, 血流速度减慢, 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管腔部分阻塞、甚至完全闭塞, 侧枝循环开放, 长期静脉高压继发出现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从而出现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小腿色素沉着、慢性溃疡等临床表现。
3.2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单纯顺行深静脉造影表现
正常的左髂静脉在单纯顺行深静脉造影中表现为 (图5) :左髂总静脉横行于腰骶椎之前, 向左与左髂外静脉相延续, 向右以直角汇入下腔静脉, 管腔宽度均匀, 管壁光整, 造影剂密度均匀, 无侧枝血管显影。而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在单纯深静脉造影下可表现出:⑴直接征象:左髂总静脉受压段管腔横径增宽、局部造影剂密度减低、充盈缺损及管腔闭塞。⑵间接征象: (1) 侧枝循环形成。侧枝循环大部分是髂内静脉的属支, 常见的侧枝循环有骶前静脉丛、子宫附件静脉丛、腰升静脉、脊柱旁静脉丛、骶中静脉及阴部静脉等。 (2) 造影剂排空延迟。髂静脉受压段远端及侧枝静脉中造影剂排空延迟, 提示髂静脉回流不畅。
3.3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方法
单纯静脉造影中左髂总静脉与腰骶椎的影像重叠, 因此需要有良好对比的影像才有助于诊断。已往我们参照有关资料[3,4], 采用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 患者取30°头高足低位, 足背静脉穿刺, 快速推注40%泛影葡胺40~60ml, 电视监视下自小腿静脉丛起由下而上逐段拍摄至造影剂所充盈显影的深静脉影像, 然后放平患者, 继续向上观察显影的深静脉但上述方法, 大多数患者髂静脉无法良好显示, 分析其原因有: (1) 大多数来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患者都出现了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及浅静脉曲张, 静脉造影时, 部分造影剂通过浅静脉回流, 减少了深静脉内造影剂的流量; (2) 髂静脉位置高, 管径较粗, 造影剂排空较快, 且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须从小腿深静脉丛起由下至上显示下肢全段深静脉, 常常由下至上观察至髂静脉时造影剂都已大部分排空。为克服以上不足, 本研究对造影方法进行了改进: (1) 在膝关节上方加扎一道止血带, 以进一步减少浅静脉回流。 (2) 将造影剂用量加大至100 ml, 延长造影剂的排空时间, 提高了深静脉管腔内造影剂浓度。采用此改进的方法后, 大多数患者在保持斜立位时已能显影至股总静脉, 部分患者甚至能显影至髂外静脉, 如此在放平患者时能重点摄取髂总静脉影像, 并有可能固定视窗采取局部连续动态摄影, 提高获得的影像信息量。
3.4 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
用于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检查方法较多, 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最为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5]。下肢静脉造影又包括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及插管造影。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不足在于较难得到显影满意的髂静脉影像。本组62例采用了改进的造影方法后髂静脉均得到良好显示, 各病例或多或少都获取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为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且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较股静脉插管造影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费用低等优点, 并能同时观察全下肢深静脉情况, 排除下肢深静脉其它病变, 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之, 只要提高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髂静脉显影质量, 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本研究结果提示, 单纯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可以作为疑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渝, 杨文军, 时德, 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解剖基础.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12) :745
[2]盛华均, 孙善全.左髂总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3, 23 (6) :612
[3]张云亭,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7
[4]郭劲松, 李晓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造影表现.解剖与临床, 2005, 10 (4) :297
下肢血栓可选用“静脉滤器” 篇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管疾病,从足部跖静脉丛向上到髂股静脉系统之间,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血栓形成。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有时可以导致死亡。这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脱落的血栓沿下肢深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依肺动脉栓塞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轻重之分。较细小的血栓脱落后,可以仅仅阻塞肺脏的周边小动脉,临床上往往不一定出现症状,常常被忽视。血栓稍大,阻塞的范围稍广时病人可以表现胸痛、胸闷、气短、咳嗽、咯血、烦躁、焦虑、惊恐等。较大的血栓脱落后可以突然阻塞肺动脉的主干,使肺动脉的血液供应完全中断,肺泡萎陷,肺不张;右心室后负荷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肌缺血,左心室排血量骤减。患者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表现,可以在数分钟内死亡。
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特别要注意预防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周大爷安装的下腔静脉滤器,是近些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防止大块的血栓脱落造成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适用于高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又存在溶栓治疗禁忌的患者,以及经溶栓治疗后仍反复出现肺动脉栓塞,手术取栓前的病人。
医生说,这种滤器植入有严格的适应证,不是每一个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都可选用。滤器植入后通常无排斥反应,但可能会导致滤器下血栓形成。一般情况下,对于滤器植入后如果病人不存在长期抗凝的禁忌证,依从性好,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以预防滤器下血栓形成。
医生告诉周大爷,滤器植入后,饮食及运动锻炼上没有特殊要求。如果出现下肢肿胀加重、腰部疼痛等不适反应,应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超声或CT检查下腔静脉,明确有无新的血栓形成,以及滤器位置和形态有无异常,及时进行必要的治疗。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主任)
(邹君杰 整理)
下肢静脉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共对85例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运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进行了诊断。其中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45例, 年龄在47~80岁, 平均年龄55岁。临床研究的85例患者都同时做下肢静脉超声波检测, 主要症状除了1例因为哮喘病而伴有呼吸困难85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一边下肢有正在发生的性肿胀。85例的患者检查期全部保持在一周之内。
1.2 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机器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扫描。64排螺旋CT扫描机器的电压为120V, 电流保持在450mA左右, 扫描的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保持在5mm, 在对扫描影像进行处理分析时要利用到50%的图像重叠的方法。扫描的范围是从踝关节到髂骨部分。直接的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扫描方法是利用高压注射器将碘佛醇注射到足背的经脉中, 并用橡胶带将注射过欧乃派克的踝关节绑紧, 防止注入液体在静脉内不经过吸收就直接回流, 在注射完欧乃派克后的1min左右后开始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如果在检查中出现回流现象就要延长吸收的时间, 再进行扫描。而间接的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扫描方法就是将静脉注射的部位有足背部位移到静脉中, 扫描顺序为在注射后的20s左右内对肺部静脉进行扫描, 在注射后的150秒左右的时间里再进行一次对下肢静脉的扫描, 扫描时间持续5秒左右[3]。
1.3 观察指标
在扫描结束之后, 扫描结果会呈现在扫描的图像之上, 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的扫描的结果即病情的状况。静脉血栓的多层螺旋CT的检查诊断标准有三个, 分别是: (1) 静脉呈小段性的中断和部分狭窄。 (2) 静脉内的造影剂不够充分。 (3) 静脉的远处顶端部位或者周围表层的浅小静脉出现扩张。
1.4 统计学分析
以直接法和间接法的对比分析, 判定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分析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准确性。
2 结果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除了1例由于下肢慢性静脉的功能不健全外还有84例患者, 并把由于肺功能的原因已经在做造影的患者合并了肺栓塞的患者1例, 84例发生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中他们的静脉发生病变的部位都不相同, 其中有74例患者的静脉发生病变的是股静脉, 7例是腘静脉, 另外3例是股深筋脉。从7例同时用了间接法和直接发进行检查的患者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 间接法比较有利于髂总静脉和股深静脉内的血栓被肉眼看到, 显示比较突出, 而直接发的侧重显示部位股腘静脉内的血栓, 尽管如此, 但是由于直接法的多层螺旋CT检查时常会在检查时注射入的药物试剂时常会在大静脉内出现回流, 而这些回流液在和大静脉的汇合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假的阳性血栓, 从而引起误诊的发生。
经过多层螺旋CT机的监测, 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和慢性的静脉淤血的症状表现为静脉内的造影剂密度低不够充分, 从而造成了静脉内腔的形状不规则, 静脉周围可能会呈现出以造影剂为中心的低密度血栓, 并呈现出扇形。
利用超声检查和利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 (CTV) 诊断结果的对比如下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下肢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对深股静脉血栓的显示敏感度为100%, 效果极好。
3 讨论
通过上述方式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使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技术与传统的超声检查技术相比具有无创性, 敏感度高的优点, 可以作为下肢静脉血栓病变的常规检测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4]。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5例下肢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患者, 这些患者同时要做下肢静脉的超声检查, 1例患者由于肺部功能的原因还同步进行了肺动脉CT造影。病例在5mm厚度的层厚间距的环境下进行扫描监测, 增强了扫描效果, 得到的扫描后的图像经过1.25mm层厚和重叠的效果处理后进行图像分析处理。结果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除了1例由于下肢慢性静脉的功能不健全外还有84例患者, 并把由于肺功能的原因已经在做造影的患者合并了肺栓塞。检测结果与超声检测对比, 分析得出利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极好, 极为明显。结论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 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和超声检查的效果一样好, 并且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下肢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洪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0, 36 (7) :605-608.
[2]王照谦.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9, 20 (3) :190-194.
[3]陈杰.CT静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5, 20 (3) :205-208.
下肢静脉造影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 男73例, 女59例, 年龄20~74岁, 平均41岁, 左侧肢体60例, 右侧肢体41例, 双下肢病变者21例。本组病例因下列主要临床表现而做造影检查:下肢浅静脉曲张, 患肢肿胀, 疼痛, 局部色素沉着, 皮肤溃疡等。
1.2 造影方法
本组全部采用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 造影前训练患者做Valsalva呼吸, 常规做碘过敏试验, 造影剂用76%复方泛影葡胺, 为避免患者造影剂严重过敏反应, 术前可常规肌注地塞米松5 mg[1]。患者平卧检查台上, 于踝关节上方及大腿根部各扎一止血带[2], 调整检查床使患者呈30°头高足低位, 常规局部消毒, 经足背浅静脉穿刺, 快速 (30 s左右) 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40~50 ml[3], 嘱患者做Valsalva试验, 屏气后摄小腿及膝关节正侧位片, 然后解除止血带并摄取股静脉片, 造影达到诊断效果后拔出穿刺针, 压迫止血。
2结果
正常下肢静脉12例, 表现为深静脉全程显影, 管腔通畅, 管壁光整, 瓣膜影清晰呈竹节状, 无明显瓣膜逆流征象。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3例, 表现为深静脉扩张, 瓣膜影模糊, 瓣膜稀少, 竹节样瓣膜外形消失, Valsalva试验可见造影剂经瓣膜逆流, 瓣膜区周围造影剂浓度增高。交通静脉功能不全61例, 表现为交通静脉无瓣膜显示, 深静脉血流向浅静脉逆流, 浅静脉扩张迂曲, 呈蚯蚓状改变[4]。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 表现为病变部位深静脉管腔狭窄, 持久性圆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充盈缺损, 或深静脉主干被血栓完全阻断而不显影[5], 侧支循环建立, 或管腔粗细不均, 管壁毛糙, 凹凸不平。深静脉瘤样扩张1例, 表现为局部深静脉的圆形及囊状改变, 其近端及远端静脉未见异常改变。外压性血液回流障碍2例, 表现为深静脉边缘一清晰弧状压迹, 管壁光整。
3讨论
根据本组顺行性静脉造影中的X线表现, 可以总结出下肢静脉疾病主要表现为静脉逆流性和静脉阻塞性疾病。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方法简单, 易于操作, 能很好地显示静脉全程, 加做Valsalva试验能良好显示多瓣膜功能情况, 从而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管腔的梗阻及狭窄做出明确诊断, 从而为临床一线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复发率。因此, 目前一致认为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病变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4经验总结
有时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显影不满意, 原因一是造影剂剂量偏少, 至少要50 ml, 原因二是由于血液流速过快, 造影剂被稀释和出现层流现象[6], 常导致静脉上段显影不满意, 因此要求快速推注造影剂;另外可采用头高足低位, 结扎大腿根部等方法以阻抗造影剂上行过快。但压迫股静脉 (大腿根部) 有导致股静脉血栓脱落的风险, 从而发生肺栓塞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7], 因此, 如果临床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慎用大腿根部结扎法或者仅做踝关节处结扎, 以防意外。
摘要:目的 评价下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132例下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造影X线表现正常占9.1%;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32.5%;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46.2%;深静脉血栓形成占4.6%;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占0.8%。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能为血管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深静脉造影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李丐力, 左世东, 等.下肢静脉造影及其临床意义.放射学实践, 2001, 16 (2) :115.
[2]万智勇.双止血带结扎法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征象分析.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8, 5 (2) :31-32.
[3]陈炽贤.实用放射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98-799。
[4]徐惊伯.周围血管性疾病与X线诊断治疗.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8, 11.
[5]朱预.周围血管疾病专题讨论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 1988, 26 (2) :86.
[6]李彦豪.实用介入治疗技术图解.科学出版社, 2002:54。
下肢静脉造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 男29例, 女21例。病变位于左侧下肢者31例、右侧下肢者10例, 双侧下肢者9例。年龄17~68岁, 平均42岁。症状期 (出现症状-造影日) 3天~42年。主要临床表现按病例的多少依次为: (1) 患腿疼痛、不适感; (2) 部分浅静脉曲张; (3) 广泛静脉曲张; (4) 下肢浮肿; (5) 小腿色素沉着; (6) 小腿慢性溃疡 (俗称老烂腿) [3,4]。
1.2 造影技术
根据X线机功能可以采用两种方法造影[5,6]。
方法一:适用于400毫安以下普通X线照片机, 常规碘过敏试验, 患者平卧X线检查床上, 踝、膝上方各扎一橡皮带。踝扎橡皮带的目的是阻断浅静脉血流, 让造影剂经深静脉上行, 以了解深静脉及交通静脉瓣膜功能情况;膝部扎橡皮带的目的是减慢造影剂进入股静脉, 以便充分显示小腿部深浅静脉。常规皮肤消毒, 用6~7号输液针头经足背浅静脉穿刺, 快速注入30%~40%泛影葡胺100毫升左右。注入50毫升造影剂后摄小腿正侧位 (用14×17inch) 片, 松开踝部橡皮带, 待造影剂注入80毫升时再摄小腿正侧位 (包膝关节) , 然后松开膝部橡皮带, 迅速摄大腿正位片, 观片见造影满意后拔针止血, 结束检查。
方法二:适用于500毫安以上、带电视、可立床式X线机。患者取半立位, 床面倾斜60度, 将健肢站立在半尺厚的硬木垫上, 使患肢下悬完全处于松弛状态, 踝上方扎一橡皮带, 将床放平时常规消毒, 用6~7号输液针头经足背浅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倾斜床面, 快速注入30%~40%泛影葡胺100毫升左右, 在电视下边观察边摄像, 注入50毫升造影剂时摄小腿深静脉像, 随后松开踝部橡皮带, 继续摄小腿深浅静脉及腘、股静脉像。观片见造影满意后拔针止血, 结束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足背浅静脉穿刺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术, 造影后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15例, 深静脉栓塞4例, 浅静脉栓塞3例, 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静脉曲张14例;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静脉曲张5例, 深-浅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重度静脉曲张8例,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静脉曲张2例, 另有1例为小腿血管瘤与深浅静脉相通;1例造影静脉血管未见异常。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的正常解剖与静脉曲张的关系
下腿静脉有深浅两组, 深组为胫前、胫后和腓静脉, 位于下腿肌群之间, 周围因有肌肉保护, 并可在运动时因肌肉的收缩挤压作用而将血液排空, 故不易发生曲张。浅组主要为大、小隐静脉系统, 分布于皮下疏松组织内, 周围缺乏支持组织, 容易引起曲张。深浅两组静脉中都有静脉瓣, 分布在静脉主干和分支的交叉处, 具有使血液单向流通和防止血液向压力较低的末梢回流的作用。由于静脉瓣皆向上, 故静脉内血流只能朝上作向心性流动, 而交通静脉中的静脉瓣则向深静脉开放, 以防止深静脉内血液向浅静脉内回流。此静脉瓣若遭遇破坏或者发生功能障碍, 即可形成静脉曲张。
3.2 静脉曲张分两类
3.2.1 原发性静脉曲张:
系静脉瓣先天性发育缺陷引起功能性闭锁不全而发生。
3.2.2 继发性静脉曲张:
常见原因先是深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 然后再发生血管闭塞。当再灌通时静脉瓣即被破坏, 血液就可以从上向下倒流, 使静脉中压力增加, 以后再形成侧枝循环。浅静脉内因血液回流使其中血流量增加, 而浅静脉的管壁菲薄, 又缺乏支持组织, 在此情况下即易发生静脉曲张, 进而造成水肿, 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等, 统称为静脉炎后综合征。
3.3 下肢静脉造影的价值和意义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静脉疾病[7]。以上两种静脉造影技术已为极大多数作者如徐惊伯、O Donnel等公认[2], 后者甚至认为临床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假阳性率可高达50%。根据我们的统计, 通过造影后诊断的准确率可提高到98%以上。
3.2.1 通过造影可明确深静脉阻塞、血栓形成部位和程度, 以便尽早灌注药物作介入性溶栓扩血管治疗或为手术摘除提供依据。
3.3.2 了解下肢深、浅静脉曲张的程度、范围, 交通静脉瓣膜的功能情况, 有无深-浅“逆流征”, 深静脉是否通畅等, 以确定能否施行浅静脉曲张的结扎手术。
3.4.3对不明原因下肢水肿, 下肢易疲乏或久站行走下肢疼痛, 小) 腿慢性溃疡等通过造影可寻找阻塞的部位和原因。
3.4 深-浅交通静脉瓣膜的功能及诊断意义
由于交通静脉的瓣膜向深静脉方向开放, 以防止深静脉内血液向浅静脉内回流, 因肌肉松弛时, 浅静脉血液压力大于深静脉, 浅静脉血液流向深静脉, 肌肉收缩时, 深静脉压力增加, 但因静脉瓣的作用, 深静脉血液不能流向浅静脉。当造影时, 造影剂出现深静脉向浅静脉逆流时, 即提示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3.5 静脉闭塞假象的形成及识别
静脉闭塞假象常见于小腿静脉, 可类似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血栓完全阻塞静脉腔造成的静脉闭塞。引起的原因有二: (1) 踝部橡皮带扎得过紧, 使胫前甚至胫后静脉不显影。 (2) 足部浅静脉穿刺部位太近踝关节, 且向头端方向穿刺, 造成胫后静脉不显影。与血栓引起的静脉闭锁区别在于, 这些假象并不持久, 于透视下观察不同体位, 在不同时间的摄片中, 可见该部分静脉逐渐显影。扎踝部橡皮带时避免过紧过松、尽量在足前半部偏内侧穿刺注造影剂, 可减少此征象的发生。
经足背浅静脉穿刺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 操作简单, 无甚危险性, 一般情况下在普通X线机上都可以进行造影检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能明确地确定病变部位, 显示血管病变的性质及深静脉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对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8,9]。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对早期介入溶栓扩血管治疗和手术前准备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下肢,静脉造影术,X线机
参考文献
[1]徐惊伯.周围血管病X线诊断及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3
[2]徐惊伯, 张柏根, 顾小平,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X线表现[J].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 1985;1:1~3
[3][英]Martin Birnsring著, 郑萍译.围血管外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54~156
[4]陈仲武, 张金池, 陈益光, 等.数字化静脉造影在下肢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15 (11) :622~625
[5]张彦荣, 玉鉴, 李锰, 等.下肢深静脉造影及其临床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8;29 (2) :259~260
[6]戈小虎, 李雪松, 阿力马斯, 等.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临床应用体会 (附1113例造影结果分析)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22 (10) :616~617
[7]杨毅, 杨善华.90例下肢静脉造影回顾性分析[J], 新疆医学2010;40;54-56
[8]傅兰兰, 荣阳, 胡晓丹, 等.下肢静脉造影术的诊断价值与进展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 (18) ;105~1059
下肢静脉造影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进入本院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等[2];(2)患者了解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碘过敏试验阳性[3];(2)患者耐受程度差无法继续进行造影。42例患者中男34例,女8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63.18±3.94)岁。
1.2方法42例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超声和造影检查,两种检查时间间隔≤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要求患者采取仰卧位,以此检查患者的大腿、膝部、小腿内径、血管走行,重点了解患者管腔内是否存在异常团块,观察患者血流的色彩方向与性质。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进行该项造影检查之前进行碘过敏试验为阴性,方可进行后续的造影检查。常规注射苯海拉明(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23)20 mg,完成后要求患者采取平卧位,要求检查侧下肢松弛且不负重,在患者的踝关节位置上方结扎止血带,压力控制在5.3~6.7 k Pa,使用7~9号留置针向与远心端穿刺足背浅静脉,然后在2~3 min内用手推注40%~60%泛影葡胺60 ml,快速获取小腿正位片、侧位片,之后进行髂静脉造影。完成造影后将止血带松开,对患者的静脉留置针滴注肝素盐水60 ml,目的在于减少造影剂对人体的刺激,对患者进行留观。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以深静脉造影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的诊断符合率,并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2例疑似患者的诊断灵敏性和准确率进行分析。
2结果
2.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的诊断符合率分析深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133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81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无误诊情况发生,其对大腿深静脉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对小腿深静脉的符合率总体较低。见表1。
2.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2例疑似患者的诊断灵敏性和准确率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大腿的灵敏性和准确率更高,对小腿的灵敏性和准确率总体不高。见表2。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不及时治疗,轻则患者出现肺栓塞等,严重直接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以往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对于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判断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局限性明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与预后[4]。而静脉造影方式是临床中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深静脉造影能够帮助术者了解患者整个下肢静脉情况,让术者获得直接的影像结果。这对于临床中无明显症状的、难以诊断的远端深静脉血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这种直观的影响结果是超声检查无法达到的,远端深静脉血栓之所以难以诊断是因为其血管并非完全阻塞加上血栓小,其临床中展现出来的静脉曲张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不是十分明显,而静脉曲张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超声检查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是在临床中进行静脉造影的危险性要大于其带来的诊断价值,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不适感、过敏反应等,降低了患者的耐受能力。超声检查比起深静脉造影的优势在于能够了解到血管的流量等,整个检查过程无创无痛,患者不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也不会出现过多的负性情绪,具有良好的检查依从性,这些优点促使超声检查仍然是临床中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式。虽然超声检查存在上述诸多优点,但是临床中也存在较多的弊端,如针对体重超重的患者由于评价其血管压缩性和流量十分困难,因此也有可能出现检查效果不佳的情况[5]。另外,超声检查对于深静脉血栓复发患者其检查效果也一般,这是因为这类患者的血管壁已经变硬,而超声检查重点就是针对血管,这种条件下容易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而深静脉造影对于肥胖患者和深静脉血栓复发患者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大腿的灵敏性和准确率更高,对小腿的灵敏性和准确率总体不高。
总之,对于大腿的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率较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其对小腿的诊断符合率总体较低,深静脉造影更具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深静脉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4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使用深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深静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观察超声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大腿深静脉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80.0%、92.0%),对小腿深静脉的符合率总体较低(91.7%、30.4%、53.6%、26.1%),其对大腿的灵敏性和准确率更高,对小腿的灵敏性和准确率总体不高。结论 对于大腿的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率较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其对小腿的诊断符合率总体较低,深静脉造影更具诊断价值。
关键词:深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深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虞晓龙,李尊,郑建刚,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33(1):51-54.
[2]冯庆艺,罗艳,苏龙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当代医学,2013,29(12):6-7.
[3]刘滨月,陈金华,宋长滨,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21(9):2012-2016.
[4]柴淑慧.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深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探讨.河北医学,2015,17(6):1003-1005.
下肢静脉曲张疗法大盘点 篇9
女性中,50%以上的人有此烦恼。下肢静脉曲张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健康,被人们称为“美腿杀手”。如今市面上宣称能治愈静脉曲张的办法很多,中药、西药,手术、激光、注射……到底哪个方法最好、最安全、最不易留痕?让专家来告诉大家。
所谓下肢静脉曲张,实际上就是大腿、小腿和足背上的青筋暴露,看上去像弯弯曲曲的蚯蚓。得了下肢静脉曲张后,患者常感觉腿部沉重、疲劳和胀痛,但在躺下或抬高腿部后,症状会好转。此外,患者的足背或踝关节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踝部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还可能有时好时坏的湿疹、皮炎和瘙痒。
一般地说,下肢静脉曲张是无法自愈的。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保守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治疗。细分下来,共有10种方法可供选择。
1.锻炼按摩法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适用于较轻微的静脉曲张,能使症状得到改善和控制,但不能根治。
分析:具体运动方法如下,有需要的患者可尝试一下。以下动作,早晚各做一次,床上动作也可单独在午休时间或其他时间做。
小腿按摩:①坐在椅子上或床边,下面放一只矮凳,双腿架在矮凳上。先按摩左腿,左手掌贴在小腿外侧,右掌贴在小腿内侧,从膝盖开始,双掌夹住小腿往下推,推至踝部后,再往上拉,一推一拉,反复推摩100次。再按摩右腿,方法同前。②四指并拢,拇指分开,用手掌平推小腿血管曲张处,来回推移30次。③用手捏住患腿的五个脚趾,来回按捏30次。4)手掌按摩足底部(以涌泉穴为中心)100次。
踢腿运动:①站立,两手叉腰,左腿先往前踢,再换右腿往前踢,如此交替做16次。②站立,左腿屈膝抬起,双手向前抱膝,然后换右腿屈膝抬起,双手抱膝,如此交替做16次。
甩腿运动:①站立,双腿并拢,双手扶椅背,用脚尖支撑身体,踏步16次。②站立,双手扶椅背,右足独立,左腿抬起,向前后左右做大幅度摆动,先向前后甩,再向左右甩,各甩16次。然后换左足独立,右腿抬起,按上述方法甩动。
床上运动:仰卧床上,两足抬起在空中,像骑自行车一样,来回屈伸50次。
站立踏足:站立时若有空闲,还可进行踏足运动(前脚掌贴地,后脚掌离地,放下,再抬起,次数不限),此方法有助于足部血液回流。
2.压迫法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购买弹力袜需一定的费用支出,适用于轻中度静脉曲张,仅能改善症状,不能根治。
分析: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包扎下肢,对曲张的静脉进行压迫,可阻止血液倒流,降低下肢静脉内的高压状态,改善下肢局部的循环状态。如果在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的同时进行小腿肌肉锻炼,如骑脚踏车、步行和游泳等,则更有利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3.药物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有一定的改善症状的作用,但无法根治。
分析:服用迈之灵、消脱止、爱脉朗等药物,可改善血管壁的弹性,减少渗出,减轻下肢肿胀。
4.注射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注射治疗静脉曲张应慎重,不是人人都能做。
分析:近年来,只要翻开报纸和杂志,就可以看见那些不吃药、不开刀、打一针就能治好下肢静脉曲张的广告,有的还号称是目前国外最新的技术。实际上,注射治疗就是硬化剂加压注射治疗法,这种方法早在50年代就在国内外普遍应用,在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早就有叙述,不是什么创新,更不是什么最新技术。近年来,该疗法因并发症多(如皮肤水肿、坏死、溃疡,血栓性静脉炎,注射局部组织粘连等)、复发率高(两三年内即复发),已逐渐被临床医生弃之不用。
当然,注射疗法也不是完全不能用。目前认为,经下肢静脉造影或超声检查,确诊为比较轻微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由专业医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治疗,有一定疗效。若下肢静脉曲张非常严重,伴皮炎、色素沉着、水肿、溃疡者,一定要去专科医院就诊,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千万不可轻易去做硬化剂注射治疗。
5.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彻底,但创伤较大,术后会留长瘢痕。
分析:该方法是最传统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式,虽然能根治静脉曲张,但术后会留下了一条蜈蚣样的长瘢痕。
6.透光旋切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创伤较小,一般不留瘢痕。
分析:此方法将曲张静脉切除得较完全,仅在小腿上有两个2~3毫米的小切口,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7.激光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手术时间短,无手术切口,不留瘢痕。
分析:该方法耗时15~40分钟,因无手术切口,故不会留任何瘢痕,美容效果好。
8.电凝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创伤不大,一般不留瘢痕,费用相对较低,
分析:此方法创伤较小,仅有2个小切口。患者于手术当天即可下床活动,2~3天后即可出院。由于电凝装置价格相对便宜,故此方法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9.射频治疗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较彻底,创伤小,安全性高,不留瘢痕。
分析:疗效与激光治疗类似,但射频治疗用的导丝有感受功能,可感受曲张静脉的直径,并根据直径大小自动控制发出的能量,使其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不会因为能量过大而损伤周围组织。
10.点式切口微创抽剥术
方便指数:★★
疗效指数:★★★★★
微创指数:★★★
总体评价:治疗彻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一般不留明显瘢痕。
分析:该疗法是在曲张静脉处切数个1~2毫米的点式切口,通过此切口将曲张的的静脉抽出,切口不用缝合,术后加压包扎止血。此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和材料,适合在所有医院施行。患者痛苦小、恢复快,腿部伤口极小,完全愈合后基本无法看出有手术瘢痕。此外,该方法还特别适用于治疗后仍有少许残余曲张静脉的患者,可迅速解决问题。
Tips:下肢静脉为啥会曲张?
下肢静脉造影 篇10
患者, 女, 7 岁。生下后即见右下肢外侧皮色呈紫红色改变 (见图1) , 无搔痒不适。1年前右小腿无明显诱因出现静脉曲张;双下肢不等长, 脚底至后侧臀沟左侧51 cm, 右侧51.4 cm。双下肢肢围测量:髌骨上下缘各10 cm处周径左侧上30 cm, 下22.2 cm;右侧上31 cm, 下23.4 cm。脚底至窝长度左侧31 cm, 右侧31.4 cm。右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下肢浅静脉曲张。X线片示:双下肢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右侧软组织较对侧略显增粗, 其内可见迂曲的浅静脉影。右下肢静脉造影 (见图2) 示:右侧大小隐静脉迂曲增粗, 经穿静脉与深静脉相通, 亦可见特有的小腿外侧静脉, 未见明显动静脉瘘形成。
双下肢动静脉CT血管成像表现:两侧下肢股动脉、动脉、胫前后动脉及腓动脉未见异常, 也未见动静脉瘘表现。右侧股静脉及静脉未见显示, 右侧大、小隐静脉较对侧明显增粗, 大、小隐静脉经增粗迂曲的穿静脉与深静脉相通, 并可见特有的坐骨静脉 (见图3) ;左侧股骨段亦可见曲张迂曲的浅静脉及深浅静脉间相通。右侧下肢皮下脂肪较对侧增厚, 内可见大片增多、迂曲的浅静脉, 以大腿后外侧部较明显;右侧股骨、胫骨、腓骨骨皮质较对侧增厚不明显, 骨髓腔未见狭窄, 骨质结构尚完整。
下肢静脉造影:右侧外侧静脉迂曲增粗, 亦可见特有的小腿外侧静脉 (箭头)
大、小隐静脉经增粗迂曲的穿静脉与深静脉相通。可见特有的坐骨静脉 (箭头) 。左侧股骨段亦可见曲张迂曲的浅静脉及深浅静脉间相通
2 讨 论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简称KTS) 又称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是一种复杂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疾患。1900年由法国医师Klippel和Trenaunay首次报道。该病是以“三联征”即表皮血管痣或毛细血管瘤、深部和 (或) 浅静脉发育畸形、软组织和骨肥大性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1]。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系胎儿期发育异常所致, 特别是中胚层发育异常[2,3]。KTS在临床上与Parkes-Weber综合征 (简称PWS) 有相似病症, 但PWS除具有上述典型三联征外, 患肢还存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改变[4]。本病多发生于下肢, 可累及肢体以外部位如臀部、躯干、头颅及淋巴管等, 也可同时侵犯多个部位和器官[5]。发生双侧者少见, 有文献报道31 例病例中, 发生双侧者仅占6.45%[6]。症状多于出生后或幼儿开始行走时出现, 常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就诊。本病诊断一般不难。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上常将本病简单诊断为“静脉曲张”并进行治疗, 其效果不佳。
KTS患者常可发现特有的残存胚胎静脉即坐骨静脉 (persistent sciatic vein, PSV) , 以往文献报道认为小腿外侧静脉是KTS的特征性静脉[7], 邹松等[6]观察其行径与PSV重合, 认为小腿外侧静脉即PSV位于小腿的一段。以往未诊断为PSV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造影常常只对下肢进行节段性的造影检查, 难以观察到PSV全程所致。按Schobinger等[8]的KTS分型法分为四型, 浅静脉异常型 (Ⅰ型) 、深静脉异常型 (Ⅱ型) 、海绵状血管瘤型 (Ⅲ型) 、混合型 (Ⅳ型) 。本例属于Ⅰ型 (浅静脉畸形, 深静脉无异常) 。但由于扫描时间及循环时间的不确定性及考虑患者扫描剂量的问题, 患者右侧股静脉及静脉在CT造影上显示不佳, 但结合患者顺应性下肢静脉造影, 可观察到右侧股动脉及动脉的显示。
顺行性静脉造影被视为诊断KTS的金标准, 但其对周围软组织的显示能力差, 不能提供宏观的整体图像。有文献可见MRI报道[6], 但是MRI不能一次扫描完成整个下肢静脉图像, 必须分段扫描然后进行图像拼接, 并且MRI显示血管狭窄的程度容易被夸大。64层螺旋CT一次扫描就可以同时观察两侧骨骼系统、软组织和静脉血管, 有利于两侧对比观察。64层螺旋静脉成像具有各传统下肢静脉造影的全部优点, 而且通过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和多平面重建像等不同的后处理技术对病变进行不同方向及角度的观察, 为临床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Jacob AG, Driscoll DJ, Shauqhness WJ, et al.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spectrum and management[J].Mayo Clin Proc, 1998, 73 (1) :28-36.
[2]Aelvoet GE, Jorens PG, Roelen LM.Genetic aspectsin Klippe1-Trenaunay syndome[J].Phlebologie, 1991, 44 (4) :809-814.
[3]Baskerville PA, Ackroyd JS, Browse NL.The etiolo-gy of the 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J].AnnSurg, 1985, 202 (5) :624-627.
[4]陈忠, 吴庆华, 苑超, 等.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6, 12 (1) :32-34.
[5]Kuo PH, Chang YC, Liou JH, et al.Mediastinal cav-ernous haemangioma in a patient with 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J].Thorax, 2003, 58 (2) :183-184.
[6]邹松, 沈东挥, 陈幸生, 等.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10) :1019-1022.
[7]Capraro PA, Fisher J, Hammond DC, et al.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J].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109 (6) :2052-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