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检塞(通用3篇)
下肢静脉检塞 篇1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一种常见的的静脉疾病, 根据病变的具体的部位分为大隐静脉曲张与小隐静脉曲张。而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常见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 血栓可通过大、小隐静脉及交通支静脉蔓延至深静脉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严重时血栓脱落出现肺栓塞, 危及生命。对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卧床、非手术治疗, 最终使病变的静脉血管逐渐机化形成纤维条索而吸收。我科对2004年3月至2009年5月收住的105例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进行了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患者, 男性63例, 女性42例;年龄35~70岁;左下肢76例, 右下肢29例;发生于大隐静脉的98例, 小隐静脉者7例。105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都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多年, 下肢均可触及条索状皮下硬结, 表面皮温高, 压痛明显, 出现下肢静脉炎至入院时间最短10小时, 最长1周。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术前均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 彩超证实98例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7例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深静脉通畅。其中10例因左小腿轻度肿胀, 行患肢静脉造影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前应用一定的抗菌药物及活血消肿药物, 待炎症控制后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方法:硬腰联合麻醉, 患肢常规消毒铺巾: (1) 对于大隐静脉曲张在股部小切口暴露大隐静脉主干, 结扎近心端及属支, 在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切口, 结扎远心端静脉, 近心端插入剥脱器上行, 输送至股部, 全程剥脱大隐静脉主干, 如无法全程剥脱大隐静脉主干, 可分段剥脱; (2) 对于小隐静脉曲张则在腘横纹处切小口暴露小隐静脉主干, 结扎近心端, 在外踝小隐静脉起始处切口, 结扎远心端静脉, 近心端插入剥脱器上行剥脱小隐静脉。在血栓明显处切小口, 去除血栓, 同时彻底切除有炎症的曲张静脉。对于小腿轻微静脉曲张有复发的可能处行激光或电凝治疗。术后予以抗菌药物, 同时抬高患肢, 予以活血消肿药物, 对于静脉血栓严重近股静脉处者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 结果
术后105例患者浅静脉曲张消失,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出现。切口术后10d拆线, 均Ⅰ期愈合。随访102例2~3年, 均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炎复发。
3 讨论
下肢浅静脉曲张形成主要是先天性静脉壁薄弱, 或静脉瓣膜减少和缺失, 静脉壁弹性和收缩力下降, 瓣膜不易完全合拢, 从而出现继发性血液反流;在长期负重、久坐、久站等状况下, 血柱变直, 下肢肌肉收缩挤压作用降低, 因此血液反流, 由上向下, 由深向浅, 下肢静脉扩张、伸长以至迂曲, 逐渐出现下肢静脉曲张[1]。由于静脉曲张的变化及瓣膜关闭不全造成浅静脉血流缓慢及淤滞, 血氧含量下降, 同时在严重静脉曲张时由于下肢皮肤, 尤其是足靴区皮肤长时间承受缺氧的改变而形成静脉淤滞性皮炎, 同样也可使曲张的静脉发生缺氧及病理性改变。在多种因素综合存在下即可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2]。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形成后, 局部触及皮下条索状硬结, 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的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患者局部有炎症, 不宜手术, 应在炎症完全控制后再手术。但是由于局部血栓及感染的存在, 抗菌药物在局部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抗菌治疗效果差, 往往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另外浅静脉血栓逐渐机化自然病程较长, 需要1到数月, 且由于浅静脉曲张的存在, 容易反复发作;如果血栓性静脉炎严重, 血栓有蔓延的趋势, 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情况, 这将给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麻烦, 严重时危及生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与深静脉血栓共存者为6%~55%, 浅静脉血栓侵及深静脉者2.6%~15%, 并发肺栓塞者0%~33%[3]。因此, 对于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人, 在诊断明确, 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患的情况下, 积极控制炎症的同时, 及时行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血栓, 剥脱曲张的静脉及大隐或者小隐静脉主干。术中应当首先高位结扎大隐或者小隐静脉主干, 避免在剥脱器上行时导致浅静脉血栓脱落进入深静脉。对于血栓位置较高, 蔓延至隐股静脉交汇处时, 应当高度重视, 避免盲目钳夹导致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仔细游离大隐静脉主干, 近心端预制阻断带, 纵行切开大隐静脉后用蚊式钳取出或小头吸引器吸出近心端血栓, 见近心端静脉血涌出时, 再收紧阻断带, 双扎近心端。综上所述: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 在积极抗菌治疗的同时, 在遵循彻底去除病变静脉和浅静脉血栓的原则下, 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105例, 采用下肢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及浅静脉切开取栓术。结果 105例患者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出现, 随访102例2~3年, 均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和静脉炎复发。结论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 外科手术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景在平, 赵君.下肢倒流性静脉疾病的病因及分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261.
[2]汪忠镐.血管外科学[M].浙江: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8.
[3]Blattler W, Schwarzenbach B, Largiader J.Superficial vein thromb-ophlebitis-serious concern or much ado about little?[J].Vasa, 2008, 37 (1) :31-38.
下肢静脉检塞 篇2
1.机械方法 旨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以循环驱动器或节律性正压或负压驱动仪均能有效地促进肢体循环。术后鼓励病人及早做踝关节和股四头肌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早下床活动则同样显得重要。术后穿用有压力差的医用弹力袜,如小腿4.0kPa(30mmHg)、大腿2.67kPa(20mmHg)压力者亦起到循环驱动作用。
2.药物预防法 首先是小剂量皮下肝素疗法。综合资料说明,皮下肝素疗法使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由25%降至7%;大型肺栓塞的发病率由6%降为0.6%。小剂量肝素之所以发挥预防作用的机制并未完全了解。经皮下途径减缓了药物的吸收,使机体较持续地保持了一定的肝素浓度可能为主要原因。使用方法一般是在术前2h皮下注射50mg,以后每12小时 1次,每次50mg。抗血小板疗法主要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在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可酌情每天静脉滴注500~1000ml。
下肢静脉检塞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6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按照国际静脉联盟修订后的CEAP [ 临床(Clinical)——病因 (Etiology)——解剖(Anatomy)——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y)] 分级标准[4],临床分级为2~6级。术前均经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确定深静脉通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重度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既往均无下肢血管手术病史及硬化剂注射史,无全身其他无法耐受手术的疾病。排除术前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者、有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病史者及对低分子肝素过敏者。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手术均由同一手术专业组医生完成,盲法为单盲。611例患者中,男329例,女282例;年龄25~80岁、平均(55.1±5.6)岁;体质量55~104kg、 平均(69.7±11.3) kg; 体质量指 数23.3~29.2kg/m2、平均(24.9±1.7)kg/m2;2级141例,3级156例,4级162例,5级76例, 6级76例。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288例,对照组32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及临床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方法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接受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对照组患者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于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万脉舒,国药准字H20063910),1次 / 天,连续4天, 注射剂量均为4100IU/天。停用低分子肝素的条件:非手术部位皮肤黏膜出现出血表现, 血小板降低并低于100×109/L,肝功能指标异常。
1.3观察指标于术后第1天观察包扎敷料有无出血表现;第3天打开弹力绷带换药,并观察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情况。若有软组织张力增高等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立即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于术后第5天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以了解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受损和(或)血小板减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比较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5结果研究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7例 (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9例(10.1%),血小板减少1例(0.3%),肝功能异常4例 (1.4%),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21例(6.5%),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31例(9.6%),肝功能异常3例(0.9%),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4.6%), 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均无肾功能异常、 截瘫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获访598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 其中研究组获访279例,对照组获访319例。 随访期间死于车祸伤1例(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12例(研究组5例,对照组7例),隐神经损伤14例(研究组7例,对照组7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 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 其主要原因在于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以及机体的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肺梗死,甚至危及生命[5,6,7]。近年来, 腔内激光闭合术逐渐得到普及推广,该手术方式的优点是微创、治疗彻底,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结合可降低复发率,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1,2]。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临床常用于预防动静脉内血栓形成[7,8,9,10],但是由于担心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临床上将其用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1,12,13,14]。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存在争议[15]。因此,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2组患者的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而且较安全。 但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赖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嘱患者尽早下地行走。另外,鉴于曾有关于术前就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病例的报道[16],因此,笔者不建议于静脉曲张手术前及手术当天就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