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甲状腺腺瘤(共8篇)
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对采用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切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的26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该组全部治愈, 无神经损伤、血肿、窒息等并发症, 随诊1例 (3.8%) 复发。结论 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切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美观确切、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值得开展和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次全切除,多发性甲状腺腺瘤,体会
甲状腺腺瘤是头颈外科常见病之一, 容易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变, 一般以手术为主, 但易复发。本文搜集整理了2005年3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切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26例, 疗效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24例中男性为6例, 女性20例, 男女比例为1∶3.3;年龄24~65岁, 平均37.2岁;病程3月~11年, 平均3.5年;手术时间50~110min, 平均75min;住院时间4~7d, 平均5.7d。
1.2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发现颈前部肿块就诊, 其中自己发现12例, 他人发现10例, 体检发现4例;有吞咽不适感7例, 有疼痛感5例, 影响呼吸1例;均经颈部超声或CT诊断, 腺瘤数目2~4个不等, 2个15例、3个7例、4个4例;左腺叶12例, 右腺叶9例, 单侧+峡部1例, 双侧4例;其中急性囊性变3个、高功能腺瘤1例。
1.3 术前准备
术前除了行颈部B超或CT检查、和T3、T4、TSH、核素显像、甲状腺吸碘试验、基础代谢率测定等甲状腺相关检查外, 还需常规行心电图、胸片、颈部正侧位片、食道钡餐摄片、声带检查, 高功能腺瘤术前需按甲状腺功能亢进行术前准备。
1.4 手术治疗
采用颈丛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垫高双肩, 常规消毒铺巾单后, 在偏患侧的胸骨切迹上方1cm沿皮纹方向做低领弧形切口, 长约3~4cm, 双侧发病时可稍延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 向切口上下方游离皮瓣, 处理颈前浅静脉, 纵行切开颈白线, 在甲状腺真假包膜之间游离, 牵开颈前肌群, 显露甲状腺;探查腺瘤部位、数目、大小、质地、性质等情况, 确定手术方式;先解剖腺体外、下、内侧, 最后处理上极血管, 且甲状腺下动脉应采用内结扎法处理[1];连同腺瘤一起将瘤体周围的甲状腺大部分予以切除, 并作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严密止血后连续缝合残存的甲状腺组织, 放置负压球吸引, 皮肤行可吸收线皮内缝合;腺瘤位于峡部时一并将峡部切除, 另一侧腺瘤较小时同时行对侧甲状腺部分腺体切除术。
1.5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适当防治感染、对症治疗, 减少吞咽动作;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切口渗血肿胀等情况, 特别是高功能腺瘤和切除范围较大的患者;术后常规行病理切片检查。
2 结果
本组26例病例全部治愈, 术中无大出血及神经损伤, 术后无切口下血肿、切口感染、窒息、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甲状腺危象等并发症;病理诊断为:滤泡状腺瘤15例, 乳头状腺瘤7例, 急性囊性变3例, 高功能腺瘤1例。术后均随访1~3年, 无甲减病例;有1例 (4.2%) 于术后1年复发, 是一位左侧3个腺瘤、右侧一个小腺瘤, 行“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右侧部分切除”的病例, 经再次手术行右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5年后未再复发。
3 讨论
3.1 疾病特点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肿瘤, 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 有完整的包膜, 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肿瘤生长缓慢, 大部分人无任何症状, 多为单发, 一般在颈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 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少数乳头状腺瘤囊壁血管破裂时可短期内迅速增大并有痛感;约有20%的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10%可恶变, 故应早期行包括腺瘤的患侧甲状腺大部或部分 (腺瘤小) 切除[2]。黄涛认为, 无论肿瘤大小, 目前应做患腺叶次全切除, 而不宜行腺瘤摘除术, 另外约25%的甲状腺腺瘤为多发, 临床上手术中往往仅能查找到较大的腺瘤, 所以单纯腺瘤摘除会遗留小的腺瘤, 日后造成复发[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重视外在形象美, 传统甲状腺腺瘤手术切口长达6~8cm, 术中、术后无论采用何种措施, 均不可避免地在颈部暴露部位留下手术疤痕, 影响美观[4];而微创手术要求高、代价昂贵, 故我们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和皮内可吸收线缝合技术, 得到患者的欢迎。
3.2 术前准备
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 对于儿童期、年轻男性、短期内突发性肿块等情况尤其要注意;除了做三大常规、血凝功能等以外, 要通过体格检查、颈部B超或CT检查等手段详细了解腺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光滑度、有无压痛、毗邻、是否有瘘管或窦道、周围淋巴结等情况, 进行初步诊断;作T3、T4、T3/T4比值、TSH、TRH、核素显像、甲状腺吸碘试验、基础代谢率测定等甲状腺相关检查, 了解甲状腺的功能、肿瘤的性质;必要时在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可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想鉴别[5];摄胸片和心电图检查, 了解心脏有无扩大、杂音或心律不齐;行颈部正侧位片和食道钡餐摄片, 了解有无气管受压或移位;作喉镜检查确定声带功能, 对于高功能腺瘤应按甲状腺功能亢进做相应的术前准备;术前应备血、适当支持治疗、准备气管切开包,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 手术心得
(1) 要熟悉颈部特别是局部解剖, 动作细致轻柔, 切忌强力牵拉和挤压;沿颈部皮纹作小弧形切口, 减少疤痕、注意美观; (2) 游离甲状腺时应沿疏松结缔组织间隙 (真假包膜) 分离, 不做集束性结扎和切断, 以免形成硬结和粘连; (3) 不行腺体上极分离切除, 可简化手术, 避免因分离腺体上极而引起喉上神经损伤和出血并发症[6];其背侧面可适当保留, 处理后内侧时不要过深, 以免损伤喉返神经; (4) 在处理血管时, 在腺体内切断、结扎血管就比较容易, 损伤后不会引起严重的大出血而妨碍手术, 出血的血管细小, 也容易止血; (5) 甲状腺保留一般不少于30%, 切除腺瘤周围的腺体不得少于1~3cm, 以免复发, 本组资料中复发的1例患者就是这个原因; (6) 如遇术中出血时, 可用纱布轻轻压迫或用止血钳点夹, 钳夹和缝合时不可过多和过深, 以免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 (7) 术中应常规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不能排除恶性时应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 待石蜡病理切片报告后做相应处理[3]; (8) 要及时检查切除后的甲状腺组织内有无甲状旁腺组织, 如有应立即植入胸锁乳突肌内; (9) 术毕创面应严密止血和放置负压球引流, 减少切口内出血; (10) 术后密切观察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必须在床边备置一个气管切开包, 以防窒息。
综上所述, 我们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术前精心准备、术中精细操作, 外形美观、疗效确切、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得到患者的欢迎, 值得临床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吕雪松, 马跃.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2) :299.
[2]吴再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5.
[3]黄涛.甲状腺腺瘤60例手术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2) :1863-1864.
[4]常东民, 张勇, 陈德强, 等.超低位颈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和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3) :476-477.
[5]赵玉沛, 姜洪池.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48.
[6]萧超贤, 董德寿.改进操作方法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20) :2401-2402.
甲状腺腺瘤200例手术分析 篇2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腺瘤手术的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甲状腺腺瘤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其中28例一侧腺叶全切除术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为3.6%;96例甲状腺摘除术患者复发9例,复发率为9.4%;76例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6.6%。结论:单纯甲状腺摘除术复发率较高,而患侧腺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复发率较低,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甲状腺腺瘤的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切除术;外科手术
Thyroid gland gland lump 200 surgical operation analysis
Chen Bateer
【Abstract】Purpose:Relapse a circumstance after method and Shu of the analysis thyroid gland gland lump surgical operation.Method:Review analysis 200 thyroid gland gland the general data of the lump, surgical operation method, Shu empress relapse a rate etc. circumstance.Result:The empress of the Shu with visit for 12~36 months, 28 among those examples one side gland the whole resection sufferer of leaf relapse 1 and relapse the rate as 3.6%;96 thyroid gland take off in addition to the Shu sufferer relapse 9 and relapse the rate as 9.4%;76 all of the thyroid gland times slice Shu a sufferer to relapse 5 and relapse a rate 6.6%.Conclusion:The pure thyroid gland take off in addition to the Shu relapse a rate higher, but suffer from the whole resection of the side gland leaf's whole resection and time to relapse a rate lower, reasonable of choice surgical operation way can decrease the thyroid gland gland Shu of the lump empress relapse a rate.
【Key words】Thyroid gland gland lump;Thyroid gland resection;Surgical operation
甲状腺腺瘤为外科常见的甲状腺部位的良性的肿瘤,其癌变几率较大,常会伴发甲状腺功能的亢进,占位性压迫气管,临床以手术切除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1]。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200例甲状腺腺瘤手术的一般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例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131例,年龄22~71岁,平均38.3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2.2年。术前均经B超、CT、MRI、ECT等检查确诊,其中左腺叶68例,右腺叶98例,峡部8例,双腺叶26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有颈部肿大或肿块,生长缓慢,少数包块可见生长迅速。可出现情绪变化,吞咽困难,食欲变化,声嘶,多汗,消瘦,心悸等情况出现。
1.3 手术方法:沿颈前低位的顺皮纹行弧形切口,避免横行切断肌层。充分切开上下颈白线,良好显露术野。以肿瘤做为中心行甲状腺的次全切除,切除范围依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切除范围超过周围正常腺体1cm。
(1)25例患者腺瘤位于上极,切除上部腺体,以保留下极腺体的正常。
(2)22例患者腺瘤处于下极,切除下部腺体,以保留上极腺体正常。
(3)29例患者腺瘤处于腺体的中部,切除中部和下极腺体,以保留上极腺体的正常。
(4)96例患者腺体过大,行甲状腺摘除术。
(5)28例一侧腺叶多发腺瘤,行一侧腺叶全切除术。
所有手术时间1~2小时,出血量<250mL,术后行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术后留置引流管24小时,并给予相应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6小时患者可进食流质饮食,并可下床活动。
2.结果
所有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后患者住院12~21天出院。术后随访12~36个月,其中28例一侧腺叶全切除术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为3.6%;96例甲状腺摘除术患者复发9例,复发率为9.4%;76例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6.6%。
3.讨论
甲状腺腺瘤为甲状腺部位肿瘤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甲状腺腺瘤发病较为缓慢,多在数年以上病史,大部分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其表面触摸光滑,可有明显的边界,且质地较为韧实,无周围组织粘连,按压无明显疼痛,可随着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一般直径为3~5cm,也有少量的巨大肿瘤发生[2]。当瘤体体积增大会压迫邻近器官,而不会侵犯邻近器官。有报道成少数患者的肿瘤内部由于出血刺激会使瘤体增大速度迅速增加而出现胀痛,之后会由于出血减少而体积减少。部分腺瘤可发生囊变。大部分病史较长的流体会犹豫钙化而坚硬;部分腺瘤也会进展成为功能性腺瘤,从而引起功能亢进,严重的可发诱发癌变,癌变率有报道称达到10%~20%。甲状腺癌多表现为质地坚硬的结节,表面可触及凹凸不平,而且边界无法触摸清楚,并可扪及淋巴结的肿大,伴有声嘶或霍纳氏综合症[3]。
甲状腺瘤确诊后应于早期进行手术切除。而由于甲状腺所处颈部位置较特殊,无法长时间耐受手术创伤,周围神经及血管分布丰富而密集,麻醉多采用颈丛麻醉或高位的硬膜外麻醉,保持术中患者清醒,以配合手术的操作,以避免术中的神经血管损伤,电刀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减少术中的出血,手术结束时为保持切口美观可采取皮下缝合的方法。目前甲状腺腺瘤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手术,依据肿瘤的大小,多主张行患侧的叶切除及次全切除术,腺瘤摘除术的复发几率较大而不被推荐使用,而由于甲状腺腺瘤约25%左右为多发性[4],所以临床上术中常只能找到比较大的瘤体,因此单纯的腺瘤摘除常会遗留一些小腺瘤,也造成了日后的复发。另外由于甲状腺保密和临近正常组织能帮助患者术后的恢复[5],所以术中操作应尽量保留,减小手术对身体的损害。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200例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情况,得出术后一侧腺叶全切除术,复发率为3.6%;甲状腺摘除术复发率为9.4%;甲状腺次全切术复发率6.6%。由此可见单纯甲状腺摘除术复发率较高,而患侧腺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复发率较低,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甲状腺腺瘤的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李正江,唐平章.甲状腺肿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0):3-6.
[2] 高力,谢磊,叶学红,等.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180例甲状腺癌的手术体会[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300-303.
[3] Castro MR,Gharib H.Continuing controvers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ryorid nodules[J].Ann Intern Med,2005,142:926.
[4] 屠规益.甲状腺外科的国际动向及评价[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4):310-313.
[5] 许金星,王建群,陈世权.甲状腺腺瘤156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2006,28(3):89.
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瘤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B超、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激素检查,明确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瘤。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的颈部或甲状腺疾病;(2)患者不同意进行随机分组,拟选定特定手术方法者;(3)细胞学检查发现恶变或其他病变;(4)患者不具备术后随访条件。最终入组100例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采用SAS 12.0生产随机数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7.13.8)岁;肿瘤数目:单发:40例,多发10例;部位:左侧14例,右侧29例,峡部7例;肿瘤直径1.0~5.8 cm,平均(2.81.9)cm;病理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21例,甲状腺腺瘤29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6.93.1)岁;肿瘤数目:单发:38例,多发12例;部位:左侧16例,右侧29例,峡部5例;肿瘤直径1.5~6.0 cm,平均(3.81.9)cm;病理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腺瘤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数目、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同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行全麻插管麻醉,于胸骨柄正中上方1.5~2.0 cm处沿皮纹横切一长度约5.0 cm大小的手术切口,双侧甲状腺瘤者适当扩大切口,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的氯化钠溶液15 mL预防皮下出血,常规分离皮肤、游离皮瓣、皮下、颈阔肌,尽可能保留纵向肌群完整性,沿颈白线切开暴露甲状腺,对疑似恶变者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采用7~0线大圆针缝合良性肿瘤,切下甲状腺腺瘤,充分止血后关闭手术切口,采用无创缝合线缝合手术切口,稍加压包扎即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切除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术后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疼痛,手术切口美容评分[2]、术后不良反应。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手术切口美容评分采用10分制,10分表示于术前一致,0分表示极度丑陋,由患者本人及医师分别做出评分,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WILCOX检验。检验水准定位α=0.05,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术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切口美容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血肿,1例声音嘶哑,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1,P=0.04)。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目前,医学界认为该病为单克隆性肿瘤,通常情况下,该病表现为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质地柔软、生长缓慢、无脉管浸润的实体瘤[3]。该病的恶病发生率约为10%,但如果及时有效处理可有效避免疾病恶化或癌变,因此早期发现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
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采取大切口的手术治疗,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瘤患者对于手术美容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如何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手术切口长度,保护颈前肌群,降低因为手术对颈部美容学的改变程度。
我院采取小切口手术,该手术在不切断颈前肌群的前提下,通过颈部白线暴露甲状腺,避免了对颈前浅静脉群的缝合与结扎,有效地降低手术的创伤程度,有效地避免了创口浅静脉与淋巴回流系统的损伤,从而显著缓解创口的水肿程度,减少了刀口的隆起高度,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4,5]。
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行甲状腺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同时,由于研究条件有限,本研究尚缺乏对手术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因此,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价值,尚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肖刚,刘立新,李丹.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50例甲状腺瘤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3):1086-1089.
[2]屈军,段宇.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58-60.
[3]王震宇.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58-159.
[4]严景辉,韦文,邹凤,等.改进的甲状腺肿瘤微创腺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2):272-273.
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7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2011年住院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60例, 年龄20岁~63岁, 平均年龄41.5岁。所用仪器为PHILIPS HD11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L12-3 45 HZ, 应用仪器特定设置的甲状腺条件。检查时,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颈肩部, 充分暴露颈前区, 进行颈部横切、纵切检查, 常规检查甲状腺大小、形状及内部回声。发现甲状腺实质内有结节时, 检测并记录结节的数目、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包膜、周围有无声晕、后方回声有无增强或衰减、周围组织情况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结节的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本组7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中, 单发结节56例, 约占80%,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5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多发结节16例, 约占20%,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1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3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2例。结节内部回声囊实混合型54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5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实质型16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13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囊性型2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结节周边:声晕明显63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6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2例;声晕不明显9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2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节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结节内部可见短棒状或斑片状血流信号65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6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结节周边及内部少血流信号7例, 术后病理证实, 甲状腺腺瘤4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腺瘤1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为滤泡上皮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以单发结节多见, 两侧叶及峡部均可发生, 向外膨胀性生长, 它对甲状腺的影响是局部的, 好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 临床分滤泡状和乳头状实性腺瘤两种。病理上可分为:滤泡型腺瘤、乳头状腺瘤和非典型腺瘤, 其中以滤泡型腺瘤最多见。甲状腺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青年女性多见, 多数无自觉症状, 往往在无意中发现颈前区肿大, 甲状腺局部可触及结节, 结节大多数为单个、无痛、包膜感明显, 并随吞咽与甲状腺一致上下运动。腺瘤增长缓慢, 较大腺瘤易合并瘤体内出血或囊性变, 体积可突然增大, 伴有疼痛和压痛, 少数增大的腺瘤可引起气管、食管或神经受压症状。少数腺瘤功能亢进, 自主发展, 可以引起甲状腺毒症。
甲状腺有腺瘤时, 甲状腺不大或局限性增大, 瘤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可单发或多发, 以单发多见。腺瘤内部回声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混合性, 以囊实混合性多见。腺瘤边缘光整, 轮廓清晰, 周围常伴有厚而光滑的低回声晕圈。这是由于甲状腺腺瘤是一种增殖性结节, 其周围腺体组织受压萎缩, 原有结缔组织残留, 周围组织对腺瘤膨胀性生长发生刺激反应, 有新的结缔组织形成, 将腺瘤包绕, 共同构成包膜。因此腺瘤的包膜较厚、完整、分布均匀, 绝大多数腺瘤存在周边晕环, 环外腺体组织回声正常。CDFI:腺瘤周边的声晕处可见较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 呈环状分布, 最窄处可见花色高速血流, 内部乳头上可见少量血流分布。甲状腺腺瘤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 超声较易确诊, 但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声像图表现与甲状腺腺瘤相似时, 超声容易误诊。本组72例患者中, 1例单发囊实混合性结节, 1例单发囊性结节, 结节形态规则, 边界清, 结节周边有声晕, 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 CDFI:结节周边血流信号丰富, 故误诊为甲状腺腺瘤, 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多发囊实混合性结节, 1例多发实性结节, 结节大小不等, 形态规则, 边界清, 结节周边声晕不明显, 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 CDFI:结节周边血流信号丰富, 结节内部可见短棒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误诊为甲状腺腺瘤。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多发囊实混合性结节, 1例多发实性结节, 结节大小不等, 形态规则, 边界清, 结节周边声晕不明显, 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 CDFI:部分结节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部分结节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 误诊为甲状腺腺瘤。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病程长, 因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增生, 反复交替, 导致纤维间隔及结节形成, 结节是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期, 其结节是在小叶或一群充满胶质的滤泡组织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间隔而形成, 结节可单发或多发, 以多发结节最为常见, 但单发结节术前易被误诊为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也可发生囊性变, 囊性变的结节大小不一, 多伴有粗纤维分隔形成多房, 部分囊肿内有粗大、环状或弧形的钙化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一种增生性疾病, 其结节一般无包膜, 病程长者才形成包膜, 且不完整或各处厚薄不等, 结节周围较少出现晕环, 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CDFI结节周边血流不丰富或无血流显示。但在以实性为主的混合性结节周边常有声晕, 声晕的形成, 除血管外, 与结节包膜部组织受压萎缩, 周围组织炎性渗出以及周围甲状腺组织的粘连等多种因素有关。故结节周边有声晕时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难以鉴别。
甲状腺癌多呈蟹足样浸润, 内部可见粗糙不规则钙化灶及沙砾样钙化, 伴有实性部分后方回声衰减, 并伴有液化坏死区, CDFI瘤体内部血流丰富, 当合并甲状腺腺瘤时超声难以鉴别。
火针治疗甲状腺腺瘤1例 篇5
患者, 女, 37岁。2011年10月15日来诊, 自诉左侧颈部肿大4个月, 自觉肿物时大时小, 进食时有梗噎感, 但无疼痛。查体:左侧甲状腺肿大, 可触及一肿块, 表皮无改变, 肿块质软有弹性, 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B超显示:甲状腺左叶1.6 cm×2.0 cm×3.5 cm, 右叶1.6 cm×1.8 cm×4.4 cm, 峡部厚度0.4 cm。甲状腺边界清楚, 包膜光滑, 左叶中下部后缘内可见一近圆形异常回声区, 大小约0.8 cm×1.2 cm, 边界清楚, 形态规整, 周边可见较薄的低回声晕环。显示甲状腺组织内血管中等, 左叶低回声包块周围可见血流环绕, 并向内部发出少量细小分支, 血流形态纤细均匀, 走行自然, 血流速度较低, 甲状腺周围及颈部大血管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甲状腺左叶中下部后缘小腺瘤。同位素放射免疫检查: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0.9μg/mg, 血清总甲状腺素 (T4) 32.3μg/mg。曾服用“左旋甲状腺素”0.2 mg/d, 连用20 d, 未见明显效果, 又不愿手术治疗, 遂前来针灸科就诊。治疗:在肿块局部消毒, 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 左手固定患部, 右手持针, 迅速刺入患部, 立即拔出, 在肿块的不同部位连刺4针, 针完后再用碘伏消毒, 再局部围刺, 捻转得气后接电针, 用连续波中强度刺激30 min, 隔日1次。第3次来诊时, 肿块局部皮肤微红, 但肿块已明显缩小。连续治疗7次, 肿块用肉眼已看不到, 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甲状腺大小正常, 腺瘤消失,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2 讨论
甲状腺瘤临床很常见, 但向针灸科求诊的少之又少。适逢原南京军分区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申一民老先生在我院针灸科坐诊, 才能接诊此患者, 申老在院坐诊半月余才得以观察其疗效。申老一再强调, 甲状腺腺瘤在祖国医学中属“瘿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也属“瘿病”, 用此法治疗也有较好疗效, 但必须排除癌肿。
甲状腺腺瘤多以颈前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 常偶然发现, 生长缓慢, 有时肿物急剧增大, 伴胀痛, 多由于肿瘤内出血所致, 但过一段时间出血吸收后 (一般2个月~3个月) 又会缩小。由于甲状腺腺瘤有癌变危险且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所以临床应该随时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注意观察腺体的变化。少数增大的肿瘤逐渐压迫周围组织, 引起气管受压、移位, 患者会感到呼吸不畅, 此时应考虑及时手术。很少情况下, 甲状腺腺瘤具有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 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这种腺瘤又称为高功能腺瘤, 一经诊断, 应尽早手术。甲状腺腺瘤的癌变率为10%~20%, 当肿瘤很硬、瘤体活动度受限或固定、出现声音嘶哑、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 应当考虑癌变的可能性。其中, 肿瘤很硬是一个很准确的指标, 不过需要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才能作出准确判断[1]。
甲状腺腺瘤主要是内分泌基础代谢失常所造成的, 祖国医学认为, 其发生原因多与情志相关, 情志内伤, 气机不利, 郁结损伤肝脾, 脾失健运, 痰湿凝结于颈前而形成瘿病, 又称“瘿气”, 俗称“大脖子病”, 以理气化痰, 活血软坚, 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病初起多为实证, 即气滞痰凝, 病久则由实致虚, 尤以阴虚、气虚为重, 故初期针刺治疗以泻为主, 病程久者大多用平补平泻或补法。本病案因患者病程日久, 且瘿肿质地柔软富有弹性, 所以以虚论治。
火针疗法, 古称“粹刺”、“烧针”等, 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 快速刺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竭, 无阻则阴独, 复加烧针……”等记载, 这些都阐述了火针的作用和适应证。火针具有温经散寒, 补虚化瘀, 消瘿散结之功, 故此证用火针疗效颇专。因甲状腺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 有甲状腺上、下动脉和其分支与咽喉部、气管、食管的动脉分支之间都有广泛的吻合, 深部又有喉返神经, 故扎火针时不能过深, 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 而且针拔出后针眼要久按。火针刺入时, 速度要快, 即刺即拔不留针。在针刺后, 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 应避免洗浴, 以防感染。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 以防感染。因火针针刺后针眼较大易留瘢痕, 所以针刺时针眼不可太集中。
围刺法:又称环围剿刺法、围针法, 是一种在病变部位进行包围以提高疗效的刺法, 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 常用的围刺法有以下三种: (1) 一般围刺法:此法最多用, 取20~30号0.5寸~1.5寸毫针, 在病灶或穴位边缘皮区刺入, 针尖可呈15°~45°角斜向中心。在围刺的同时, 亦可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 进针可略浅。 (2) 双重围刺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局限性皮肤病或某些局部性疮疖症。先按上述方法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 然后, 再在外围与中心点之间, 用0.5寸~1寸毫针围刺一圈。 (3) 多穴围刺法:选择病灶区周围一圈穴位, 每穴刺1针, 针尖指向病灶区, 形成一包围圈。本例患者的治疗中用的是第1种围刺法, 在围刺的基础上电针连续波持续作用30 min, 以加强围刺的治疗效果。
在甲状腺腺瘤针灸治疗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质地较硬、瘤体大的患者最好选择手术治疗。 (2) 瘤体性质未定的不可盲目治疗, 要说服患者做进一步检查。 (3) 治疗10次效果不明显者建议选择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5-296.
甲状腺腺瘤116例手术疗效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6例患者, 男69例, 女47例;年龄22~64岁, 中位年龄43岁;病程1~12年。病变部位:右腺叶38例, 左腺叶65例, 峡部5例, 双腺叶8例。症状和体征:偶然发现的无痛性结节104例, 气管受压或吞咽不适6例, 结节突然肿大伴疼痛4例, 伴有声音嘶哑2例。全部病例根据术前病情选择行甲状腺功能、颈部透视或X线片、超声、CT、MRI或ECT等检查。
1.2 手术方法
(1) 麻醉后取仰卧位, 戴好无菌帽, 在双肩下垫一薄枕头, 头枕部放一圈垫, 在上达下颔下缘和下唇, 下达两肩和前胸乳头平面常规高效碘伏消毒, 将无菌敷料放置于颈部两侧, 按序铺无菌巾单。 (2) 颈前区常规切口, 高频电刀切开部分真皮、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皮钳夹皮瓣缘, 高频电刀分离皮瓣, 缝扎双、单侧颈前浅静脉, 纵行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真、假包膜, 在甲状腺真、假包膜间钝性加锐性分离。游离颈前肌群直至甲状腺前外侧缘。 (3) 探查见肿瘤后, 用7号线包扎牵引, 小皮肤拉钩把颈前肌群拉向外侧, 显露并切断甲状腺中静脉、下极血管, 切断甲状腺悬韧带, 切断甲状腺锥状叶, 之后切断甲状腺上动、静脉, 将瘤体一侧游离出来后切断峡部, 楔形切除瘤体。如是双侧患者, 同法处理另侧。 (4) 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 (5) 依次缝合各层, 皮下缝合皮肤层, 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器。
2 结 果
本组116例全部痊愈。术后随访1~2年, 1例14个月后复发, 2例23个月后复发, 均为多发性结节者;术后声音嘶哑6例, 呛咳3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滤泡状腺瘤73例, 乳头状囊性瘤41例, 乳头状癌2例。
3 讨 论
甲状腺肿瘤诊断的主要问题是判断甲状腺肿块存在癌肿的可能性。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甲状腺腺瘤具有简便、安全、快速及可定性等特点[1]。对于甲状腺腺瘤患者, 目前主张均用手术治疗, 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议。吴阶平等[2]认为切除腺瘤时应将腺瘤连同其包膜和周围1cm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整块切除, 必要时同时切除同侧大部分腺体。由于甲状腺单结节中的10%为恶性, 而且有时在临床上鉴别结节的良恶性比较困难, 故在选择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方式时, 以不做腺瘤切除术为宜, 应行患侧叶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术。鉴于甲状腺腺瘤约10%发生癌变和20%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因此无论肿瘤大小, 原则上应早期切除, 特别是甲状腺腺瘤与某些甲状腺癌早期难以区别, 而且25%甲状腺腺瘤为多发性, 因此目前多主张患侧腺叶次全切除或全切除, 而不采用腺瘤切除术。如病变邻近峡部可行局限较广泛的切除术, 单纯切除肿瘤的方法不应继续应用, 否则将留下隐患, 也给再次手术增加困难。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喉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3]。术中寻找喉上、喉返神经过程中可致其损伤, 亦可破坏局部血液供应或术瘢痕粘连, 实际上可以认为寻找暴露本身亦是一种损伤。因此勿游离过深, 以免伤及甲状旁腺及喉上、喉返神经。
总而言之, 对于甲状腺腺瘤手术, 单纯腺瘤切除, 可最大限度保留甲状腺后被膜及甲状腺组织, 术中损伤喉返神经机会较少, 出血少, 并发症少, 这种方法更为稳妥, 也符合微创手术的原则。笔者认为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应局限于那些多发性腺瘤或术前证实已有突变, 但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阴性的病变。至于颈淋巴结阳性的病变, 应是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加对侧叶次全切除, 同时要考虑行区域性颈部淋巴清扫,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疗效。
参考文献
[1]许金星, 王建群, 陈世权.甲状腺腺瘤156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 2006, 28 (3) :89.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21-823.
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84例甲状腺瘤患者,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23~72)岁,平均(43.2±5.7)岁。本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2例患者为甲状腺癌,42例为甲状腺瘤,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 仪器:本文检查仪器选择GE公司生产的Logip 7和Voluson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分别为(9~13) MHz和(6~12) MHz。 (2) 方法:取患者仰卧位,颈部充分暴露于外,行多切面的超声检查。检查内容:甲状腺的大小、形状,病灶部位的大小、形态、边界处、内部回声的特征、血流信号有无、是否有出现钙化灶、病灶的数量、颈部是否有肿大淋巴结等[3]。观察患者病灶周围及其内部的动脉血流信号多少、形状、分布等,均采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频谱多勒观察患者病灶周围及其内部动脉血流信号的最大流速峰值(Vmax)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等情况[4]。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本文所有数据采用(χ—±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声像图特征
(1) 观察结节部位和类型:甲状腺瘤组的42例患者中,其中有31例(73.81%)为单个结节,11例(26.19%)为多发结节,甲状腺癌组的42例患者中,其中有26例(61.90%)为单个结节,16例(38.10%)为多发结节;两组患者结节类型主要为实质性结节、混合型结节以及合并囊性结节,详情见表1。 (2) 观察结节病变样:甲状腺瘤组中有31例(73.81%)结节内部探查到沙砾样钙化灶,39例(92.86%)结节呈现蟹足样,或有明显的毛刺状和不规则边界;37例(88.10%)结节后方有声衰减;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一共有22例(52.83%),均经手术病例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内均未发现有任何沙砾样的钙化灶。甲状腺癌组中有5例(11.90%)结节内探查到沙砾样钙化灶,17例(40.48%)结节边缘较为规则,且还能见声晕;颈部可见淋巴结者,随访2年内无变化者有6例(14.29%)。
2.2 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
甲状腺癌恶性结节中,均能探查患者的血流信号,其临床表现为中心性、穿入性血流,且得出血流信号的多少,明显于病灶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节越大,则血流信号越多,相对于而言,则更为杂乱[5]。根据观察,甲状腺腺瘤病灶中,血流信号分布较多的地方于病灶的边缘,且较为规则,由于病灶内血流量较少,加之伴有囊性病变,因此在较厚的囊性病变位置可见血流信号。通过频谱多普勒观察明显可见,恶性病灶的动脉血流频谱多为高速、高阻力性的,其RI均高于0.7,且频谱较宽,部分患者无法探查到舒张期的频谱,或者是舒张期逆向频谱。但是甲状腺瘤组患者,病灶中的动脉血流频谱多为低速、低阻力性的,其RI低于0.6,无频谱增宽、逆向频谱等,详情见表2。两组患者通过比较之后,病灶周围以及内部的动脉血流信号的Vmax与RI均有明显的升高,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注:与甲状腺腺瘤比较※P<0.05
3 讨论
本文病例资料显示,病灶的二维形态与血流多普勒的特征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上一致的[6]。在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中,病灶结节的检出率大约为4%~8%,其中,良性病灶结节占总数的98%~99%,然而恶性病灶仅占总数的1%~2%[7]。以往有关数据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病例性质较为复杂多样化,其中包括约有60%的乳头状癌、约为10%的滤泡状癌、约为10%的混合性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约为8%的髓样癌、约为12%的未分化癌以及隐匿性癌[8]。因此,造成甲状腺恶性病灶的二维灰阶形态,以及血流供应状态等,相应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通过对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当患者的病灶直径r超过2cm时,一旦病灶越大,则二维形态的变化就越是接近以上所述对病灶的特点;反之,病灶越小,则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的鉴别难度增加。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变化并未表现出随病灶的增大而增多,而穿入性血流和血流走行的杂乱却表现出一定的特征[9]。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甲状腺癌病灶的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和RI值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恶性病灶内,新生的血管呈形成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肿瘤细胞的生长,为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提供足量的养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从而加快[10]。所谓RI值得增高,其反映了病灶内血管的生成情况,以及病灶组织的密度。病灶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和RI值增高对判定病灶结节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采用多普勒不仅能明显的显示出肿瘤内部的细小血管,而且还不受到血流方向的限制。本文数据表明,恶性病灶结节中,Ⅲ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高。然而,甲状腺腺瘤内部未出现Ⅲ级血流,且Ⅰ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两组患者病灶间的血流分级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声像图特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以便为临床鉴别和诊断甲状腺癌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文42例甲状腺癌和4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采用Logip 7和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诊断;根据肿瘤的大小、声像图的表现以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甲状腺癌Vmax为 (51±18) cm/s, RI为 (0.73±0.19) , 甲状腺腺瘤Vmax为 (27±12) cm/s, RI为 (0.52±0.12) , 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状腺癌中, Ⅲ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高;甲状腺腺瘤中, Ⅰ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清晰的观察到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血流状态, 对其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诊断与鉴别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272-277.
[2]李佳.浅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超声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 (1) :65-66.
[3]景香香.甲状腺癌的二维超声特征及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9) :648-649.
[4]陈曼.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超声评估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27 (10) :888-890.
[5]郭世伟.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J].肿瘤学杂志, 2011, 17 (8) :592-594.
[6]王铁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7 (4) :77-78.
[7]李定文.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213-214.
[8]李康.超声探测甲状腺钙化模式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3) :379-391.
[9]邓敏.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Galectin-3、HBME-1和TPO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 27 (8) :843-846.
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 女51例, 男11例;年龄24~74岁, 平均年龄49岁。使用百胜AU4及Philips飞凡彩超仪, 探头频率7.5~10.0MHz, 采用仪器特定设置的甲状腺条件;使用直接检查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略向后仰, 充分显露颈前区皮肤及甲状腺部位, 进行颈部侧切、纵切、横切扫查;在病灶位置重点观察肿块的包膜边界、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周边声晕、后方回声、周围组织回声及颈部淋巴结增大等;彩色多普勒观察腺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频谱多普勒测:收缩期峰值流速 (Vmax) , 舒张期最低流速 (Vmin) , 阻力指数 (RI) , 并打印存储。
2 结果
本组6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中除3例甲状腺腺瘤直径<8mm的患者甲状腺的形态大小正常外, 其余的均表现为甲状腺病侧不同程度的增大, 最大的结节直径30mm×26mm×24mm, 最小的结节直径5mm×4mm×4mm;单发44例, 占71%, 双侧并发18例.占20%, 周边可见声晕56例, 占90%。病理报告中滤泡型腺瘤最多见, 51例占90%, 其中伴退行性变 (囊性变出血) 、纤维化、钙化者36例, 乳头状腺瘤2例, 非典型腺瘤7例。
二维声像图特征:62例甲状腺腺瘤依结节内部回声的不同, 可分为: (1) 实质型回声型12例, 其内呈均匀的低回声或中高回声 (图1) : (2) 混合回声型48例, 其内见囊实成分所占比例不一, 以囊性为主的腔内见点絮状的回声及条状纤维分隔光带, 可伴的散在强光点后伴/或不伴声影等 (图2) : (3) 囊性回声型2例, 囊壁较厚毛糙腔内呈无回声 (图3) 。本组62例除2例囊性回声型及3例混合回声型以囊性为主的周边无声晕外, 其余的均有结节形态规则, 包膜完整, 周边可见声晕, 后方回声无衰减, 周围组织回声正常的共同点, 颈部均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回声。
彩色血流显像特征:本组62例甲状腺腺瘤中, 周边见半环状及断续环行血流信号的49例, 结节直径>8mm的瘤体内有星点状血流信号, <8mm的瘤体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示:甲状腺腺瘤瘤体内血流呈正常的血流动力学频谱, 最大血流速度 (Vmax) 均<30cm/s, RI值0.5~0.7 (图4) 。
手术后病理见瘤体均有包膜, 声像图实质型回声12例中病理报告为滤泡型腺瘤7例.非典型腺瘤5例;声像图表现为混合型回声48者, 剖开后腔内为胶冻状及棕褐色液体并夹杂有纤维分隔及砂粒状物, 病理报告均为滤泡型腺瘤, 合并出血或囊性变36例, 非典型腺瘤2例;囊性型回声2例者, 剖开见单一囊腔内胶冻状及棕褐色液体, 内见粗糙的乳头状突起, 病理报告为乳头状腺瘤。
3 讨论
随着高分辨率高频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超声检查对腺瘤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加之它具有无创性, 可反复检查等优点, 可作为腺瘤早期发现及诊断的首选方法[1]。
甲状腺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 占甲状腺肿瘤的70%~80%, 以女性多见, 以单侧叶孤立性多见[2], 其病理上可分为:滤泡型腺瘤、乳头状腺瘤和非典型腺瘤, 其中滤泡型腺瘤最多见。本组病例滤泡型腺瘤多以混合型回声为主 (48/62) , 少数为实质性回声 (7/62) ;非典型腺瘤7例中5例为实质性低回声结节, 2例为混合回声结节;乳头状腺瘤2例, 均为囊性回声型。正常甲状腺有大小相似具有分泌功能的数以万计的滤泡组成所以回声细密均匀, 通常认为甲状腺腺瘤内的各种回声能反映滤泡的数量和大小、胶质含量、甲状腺内纤维组织的量和成分及血流灌注等情况, 本组62例甲状腺腺瘤与病理对照, 腺瘤实质回声强弱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有关。低回声结节镜下细胞和滤泡细胞小, 排列松散, 胞浆丰富;强回声结节镜下细胞和滤泡细胞较大, 排列紧密, 间质中有丰富的血管及纤维组织, 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滤泡, 内含稠厚的胶样物, 间质成分少, 由于胶质与滤泡的质地不同, 形成多界面反射, 则出现混合型回声型;如合并出血或囊性变, 则切面见囊腔内见胶冻及棕褐色的液体;囊内出血则可见腔内点絮状及液体的回声;不典型腺瘤中镜下见细胞和滤泡细胞小而丰富, 因而超声表现为低回声;乳头状的腺瘤镜下见瘤细胞被覆树枝状分支的纤维血管间质, 形成乳头状物突入囊腔, 故其超声表现为囊性无回声区内壁毛糙, 可见小乳头状突起;甲状腺腺瘤内滤泡均衡增殖其内血管扩张走向正常, 故甲状腺腺瘤瘤体内血流呈正常的血流动力学频谱, 符合张蒂荣等报道[3]的表现收缩期峰值居中, 升降波斜平, 舒张期起始波常在收缩期下降波中点以上, 以舒张未期出现较丰富的血流频谱 (图4) 。
甲状腺腺瘤以外科手术切除为较佳方法,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癌均表现为甲状腺内单发或多发的结节, 但治疗方法、预后极不相同, 所以甲状腺腺瘤应注意与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癌相鉴别:
(1) 甲状腺腺瘤是来源于滤泡上皮的肿瘤, 向外膨胀性生长, 其边界清晰, 包膜完整, 大部分周边可见声晕, 它对甲状腺的影响是局部的故周边为正常的甲状腺组织, 彩超示大部分的结节周边可见断续的环状或半环状的血流信号, 瘤体内血流呈正常的血流动力学频谱;而结节性甲状腺腺肿是甲状腺组织长期慢性反复增生和不均匀修复而致的结节形成, 其边界不清, 无包膜回声, 无晕环周边组织回声增粗分布不均, 彩超示本组结甲周边及其内均无血流信号;本组中的甲状腺腺瘤多发结节部分见包膜、个别结节无包膜, 结节血供无特征的5例超声报告为结节性质待定的甲状腺腺瘤病例, 术后病理报告才得以诊断。
(2) 甲状腺腺癌多呈浸润性生长, 结节周边呈蟹足样浸润, 内部可见粗糙不规则钙化灶及沙粒状钙化, 伴有实性部分后方回声衰减, 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常可见液性坏死灶;甲状腺腺瘤生长较缓慢内部也有钙化但大多是大而规则的钙化, 不伴有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彩色频谱多普勒上甲状腺腺癌的病理基础可能为在肿瘤形成和生长过程中, 宿主局部的微细血管大部分被摧毁, 仅有较大的静脉和动脉可能保留下来, 肿瘤内缺少淋巴网[4]收缩期峰值前移, 收缩上升及下降速度均增快舒张未期常无血流, 故多为湍流, 甚至可以探及动静脉瘘样频谱, RI>0.7可达1.0[3];然对多个小结节每个结节回声均不一又缺乏典型声像特征的甲状腺腺瘤3例患者中我们均发出结节性质待查的报告,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病例在我们基层医院因诊断水平及仪器设备的限制, 目前只得依赖病理诊断。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超声检查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然目前超声能体现的二维声像及彩色多普勒显像等信息对多样复杂的甲状腺结节病的诊断上存在重复与交叉现象[5], 单靠结节的声像图特征作出准确的甲状腺腺瘤诊断尚存在不少的缺憾, 超声声像特征结合术后病理对照分析是提高超声诊断甲状腺腺瘤准确率的最佳方法。
摘要:目的通过甲状腺腺瘤的声像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旨在提高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使用百胜AU4及Philips飞凡彩超仪, 探头频率7.5~10.0MHz, 并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本组62例甲状腺腺瘤依结节内部回声的不同, 可分为实质型回声型12例, 混合回声型48例, 囊性回声型2例, 其中周边见半环状及断续环行血流信号的49例;甲状腺腺瘤瘤体内血流呈正常的血流动力学频谱;声像图为混合型回声, 剖开后腔内为胶冻状及棕褐色液体并夹杂有纤维分隔及砂粒状物;囊性型回声, 剖开见单一囊腔内胶冻状及棕褐色液体, 内见粗糙的乳头状突起。结论本组62例甲状腺腺瘤与病理对照, 腺瘤实质回声强弱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有关, 甲状腺腺瘤内滤泡均衡增殖其内血管扩张走向正常, 故甲状腺腺瘤瘤体内血流呈正常的血流动力学频谱;但单靠结节的声像图特征作出准确的甲状腺腺瘤诊断尚存在不少的缺憾, 结合术后病理分析是提高超声诊断甲状腺腺瘤准确率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声像特征,病理学
参考文献
[1]雷志辉, 王少特, 洪晖, 等.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 9 (6) :362~365.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2:383~385.
[3]张蒂荣, 鲁树坤, 王双双, 等.甲状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 (4) :256~258
[4]唐杰, 董宝玮.腹部及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