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2024-08-15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精选12篇)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1

目前,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患者以育龄妇女为主, 年龄30~50岁,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相对较多、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延长、下腹坠胀、白带增多、腰酸、腹胀、肌瘤增大, 出现压迫症状等, 患者大多选择药物治疗。因此, 对其实施药物治疗护理十分重要[1]。为进一步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药物护理方法和效果, 选择我中心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9例和对照组8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确诊, 年龄30~54岁, 平均年龄41.5岁, 均已婚。子宫肌瘤在子宫体12例、长在子宫颈4例、合并卵巢肿瘤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后, 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首先药物治疗过程中, 要引导患者在接受常规饮食干预、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 通过实施药物干预来提升疗效。[2]因为不同药物干预的作用时间、起效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医护人员需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 并且对药物使用量加以控制, 保证达到最佳疗效, 还能够降低患者出现其他副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次, 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入院接受系统的治疗后, 医护人员要能够不断提升患者以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从根本上树立患者战胜各种疾病、康复的信心。结合时间护理理论分析, 9:00~15:00人的内心较为活跃, 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态度较为随和, 容易沟通。[3]所以, 医护人员可以选择在这一时间段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使其掌握子宫肌瘤疾病的发生、治疗、发展、转归等知识, 从而让患者能够养成积极主动调节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提升药物疗效[4]。最后, 在饮食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状况, 结合时间原则来为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计划, 科学安排患者就餐次数以及时间。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痊愈:患者子宫肌瘤直径缩小超过80%, 生命各项体征恢复正常, 阴道出血症状消失, 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显效:患者子宫肌瘤直径缩小为50%~80%, 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 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比较满意;有效:患者子宫肌瘤直径有所缩小, 未超过50%, 阴道出血量得到控制, 对于护理工作基本满意;无效: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 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 两组患者均产生显著的效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优质护理属于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中新兴的护理方式一种,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状态、疾病形式进行对症护理。[5]医护人员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来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进行安排。优质护理的实际运用逐渐成为护理学飞速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并和其他科室紧密结合。[6]本次研究中, 优质护理措施运用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护理过程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子宫肌瘤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患者临床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兰萍.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02:129-131.

[2]刘梅.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15:57-58.

[3]陈春花, 贺志辉.中西医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子宫肌瘤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8:20-21.

[4]关玉梅.3 0例子宫肌瘤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1:135-136.

[5]李国燕.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21:1939-1940.

[6]谢建军, 李健和, 易利丹, 曹俊华.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01:16-18.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2

处方1、化瘀破癥汤

【方药与用法】海藻45g,丹参、瓜蒌各30g,橘核、牛膝、山楂各20g,赤勺、蒲黄、五灵脂各15g,三棱、莪术、延胡索、血竭、连翅、山甲珠、桂枝、半夏、贝母、香附、青皮各10g:上药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30剂为1疗程。患者出现肝郁,宜加柴胡15g;产生闭经,宜加入红花10g;月经量过多,可加入地榆炭30g;白带增多,应加入菟丝子20g同煎。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以此方治疗31例患者,治愈31例,服药最多者 65剂、最少者15剂,平均煎服此方30剂,随访3~6年未复发。

处方2、加味生化汤

【方药与用法】当归24g,川芎5g,益母草30g,桃仁、炒荆芥穗各9g,炮姜、 炙甘草各3g;上药水煎2次口服,每日1剂。伴出血者,可以生姜6g取代炮姜;伴有多结节者,可加三棱6g、莪术6g、肉桂3g:如于月经期或出血量较多时煎服,应尽量减少方中桃仁、当归、益母草用量。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温中止血;主治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等。

【疗效评估】现已报道,以此方治疗子宫肌瘤24例、子宫肥大症46例,患者年龄在30〜50岁者约占93%;治疗时程在6个月至不等,服药最少10剂、最多86剂。观察结果证明,24例子宫肌瘤治愈者8例、显效者13例; 46例子宫肥大治愈者25例、显效者18例。

处方3、地黄通经丸

【方药与用法】熟地黄10〜30g,水蛭6~12g,虻虫3~6g,桃仁9~ 18g,丹参15〜30g,穿山甲9〜15g,香附12〜15g;上药水煎后,分早、晚空腹温服;每日1剂,连服10剂为1个疗程。若气虚,可加黄芪30〜60g,党参15〜30g;若少腹痛,可加延胡索9〜15g,制乳香、制没药各9〜12g;血瘀明显者,宜加三棱、莪术各6〜12g。

【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化瘀破癥;主治子宫肌瘤。

【疗效评估】曾有报道,以此方68例患者,年龄在25〜49岁,平均37岁。煎服40剂后,临床症状解除、瘤体消失者共39例,临床症状好转、瘤体缩小1/2以上者共28例。

处方4、软坚散结汤

【方药与用法】海藻、昆布、海浮石(打碎先煎)、生牡蛎(打碎先煎) 各30g,山慈菇、夏枯草各15g;上药水煎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20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化痰软坚,消肿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30例患者,年龄最小者33岁、最大 者50岁,煎服此方3〜4个疗程后,显效者7例,临床症状消失、子宫缩小、硬度适中、外形规则、月经正常:有效者21例,症状减轻或消失、子宫略增大、外形仍不规则、硬度较适中、经血基本恢复至正常。

处方5、桂苓消瘤丸

【方药与用法】桂枝12g,茯苓15g,牡丹皮、桃仁、穿山甲各10g,赤苟、鳖甲各12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成药丸,每丸约重10g:治疗时,每次1丸口服,早、晚各服I次,连用1个月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化瘀软坚;主治子宫肌瘤。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以此方治疗30例患者,年龄最小40岁、最大50岁,平均服药时间为1〜2年。结果痊愈者18例、显效者5例、可有效控制者5例,总有效率达93%以上。

【简释】此方为《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伍用鳖甲和穿山甲。有时也可加入海藻、山慈菇、三棱、莪术、夏枯草等实施保留灌肠治疗。

处方6、消瘤丸

【方药与用法】党参、白术、莪术、赤芍、桂枝、牛膝各15g,茯苓20g,三棱25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成药丸,每丸约重9g,每次1丸口服,早、晚各服1次。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化瘀散结;主治子宫肌瘤。

药物治疗能使子宫肌瘤消失吗 篇3

湖南 张萍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20%~30%的成年女性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肌瘤。治疗该病的方法有很多,但具体应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轻重、身体状况以及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等因素来决定。目前,治疗子宫肌瘤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一般来说,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可先进行药物治疗,若能控制住肌瘤的生长和月经量过多的症状,就可不必进行手术治疗;若通过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肌瘤的生长或月经量过多的症状,就应该进行手术治疗。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子宫肌瘤患者均应先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主要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达那唑、三烯高诺酮、米非司酮等。这些药物对子宫肌瘤都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控制肌瘤的生长,使瘤体缩小,同时还能缓解患者月经量过多和经期腹痛等症状。然而,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广告说某些药物可以彻底治愈子宫肌瘤,使瘤体消失。这就不对了。临床研究发现,光靠药物治疗是不可能使子宫肌瘤消失的。这是因为:

1.目前被公认为对子宫肌瘤最有效的药物(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可使子宫肌瘤的体积平均缩小50%左右。但子宫肌瘤患者在停止服用此类药物4个月后,其病情就有可能反复,有的其瘤体甚至可反弹至治疗前的大小。

2.有些子宫肌瘤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子宫的功能会恢复正常,月经异常和腹部疼痛等症状也会消失。但这并不等于其子宫上的瘤体已经消失。

3.确定患者子宫肌瘤的存在与否可用治疗前后的B超检查结果作依据,单凭临床医生的指检等简单的检查,是无法确定子宫肌瘤是否消失的。即便有些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而未发现子宫肌瘤,也不能说明其子宫上的瘤体已经彻底消失。这是因为,B超的精密度与检查医生的技术水平等都会给检查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而且如果子宫肌瘤瘤体的直径小于1厘米,通过B超检查也很难发现。

4.从病理学的角度看,已经形成的子宫肌瘤是不可能消失的,除非通过手术将其摘除。药物治疗即使再有效,也只能将瘤体缩小,而不能使其彻底消失。另外,药物治疗主要是对肌瘤的瘤体起作用,这就使治疗后的子宫局部会留下瘢痕。这些瘢痕的存在也会影响子宫肌层的正常功能。

由此可见,对有些子宫肌瘤患者来说进行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使子宫肌瘤完全消失,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对有些广告上的宣传我们不可以轻信。■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研究:以2 0 1 4年1月-2 0 1 5年8月, 妇科门诊就诊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认知精神正常; (2) 可配合调查; (3) 年龄2 5~5 5岁; (4) 知情同意。共入选对象1 2 6 4例, 年龄2 5~5 4岁, 平均 (4 3.3±1 0.3) 岁。其中诊断为子宫肌瘤2 7 3例纳入病例组, 余者纳入对照组。对照分析研究:以2 0 1 4年1月-2 0 1 5年1月, 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参照《妇产科学》第8版中有关子宫肌瘤诊断标准临床确诊[1], 采用超声、妇科专科、实验室检查、病史、临床特征诊断确诊; (2) 一般状况尚可, 以肌瘤就诊, 未合并其他类型重大生殖系统重大疾病; (3) 无药物禁忌证; (4) 初次治疗, 非手术治疗后复发; (5) 年龄2 5~5 5岁; (6) 非特殊类型肌瘤, 如变性肌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7) 非特大性肌瘤, 无手术治疗适应证; (8) 可获得随访; (9)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近6个月流产史; (2) 存在药物禁忌证; (3) 近6个月阴道流血病史; (4) 肌瘤变性; (5) 联合聚焦超声等其他方法治疗; (6) 近期有生育需求; (7) 黏膜下肌瘤; (8) 无法获得随访。退出标准: (1) 非疗效等原因医师要求终止治疗; (2) 严重不良反应; (3) 失去随访; (4) 采用聚焦超声等其他疗法; (5) 违反科学研究; (6) 出现严重的负性事件, 如近期连续熬夜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突发内科疾病住院治疗; (7) 误漏诊。共入选对象2 0 0例, 年龄3 5~4 9岁, 平均 (4 1.5±6.2) 岁。肌瘤体积2~1 1 c m3、平均 (8.5±5.3) c m3。单发8 4例、多发肌瘤1 1 6例。主要肌瘤 (最大直径肌瘤) 位置:肌壁间1 2 4例、浆膜下7 4例。合并生殖道感染1 1 4例。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1 0 5.6±3.2) g/L。已婚1 5 4例, 孕产史1 6 4例。临床表现:月经改变2 8例, 腰腹坠胀痛1 6例,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据入院顺序, 随机对照分组,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 0 0例, 两组对象年龄、肌瘤大小与位置、婚姻状况、合并生殖道感染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前瞻性研究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不记名调查, 1 0 m in回收问卷。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居住地、身高体重指数 (B M I) 、初潮年龄、合并症、月经史、痛经、经期紊乱、生育史、节育史、用药情况、经济压力、实验室检查[黄体生成素 (L H) 、睾酮 (te s to st e r o n e, T) 、血清促卵泡生成素 (F S H) 、雌二醇 (E 2) 、泌乳素 (P R L) 、空腹胰岛素 (F I N s) ]水平。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2 对照分析研究

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 月经来潮后1~3 d, 睡前口服, 5~1 2.5 m g/次, 1次/d, 2次/周, 周一、周四, (或周二、周五, 或周三、周六) 连续3个月, 复查阴道或腹部B超声, 若疗效未达到预期、症状较明显, 可继续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联合宫瘤消胶囊, 3次/d, 3~4粒/次, 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3个月后, 评价疗效 (1) 痊愈:肌瘤完全消失; (2) 显效:最大肌瘤体积降幅≥6 0.0%; (3) 有效:最大肌瘤体积降幅2 0.0%~5 9.0%; (3) 无效:肌瘤体积降幅<2 0.0%。总显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 0 0%。

1.4 统计学处理

以W P S E x c e l数据表录入数据, 采用S P S S 1 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描述统计, 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 (K o lm o g o r o vS m i n m o v) 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M a n n-W h itn e y U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以数 (n) 或率 (%) 描述统计,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4 0岁、农村、超重或肥胖、初潮年龄、盆腔疾病、月经紊乱、累计哺乳时间>2年、经期≥7 d、有生育史、不良孕产史、母病史、盆腹腔手术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见表1。将前文获得的有意义的统计量作为自变量, 按照是 (n=1) 或否 (n=2) 赋值, 将是否发生子宫肌瘤作为因变量, 是赋值为1, 否赋值为2, 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4 0岁[O R=3.5 4 5, 9 5%C I (2.9 6 5~7.7 3 2) ]、农村[O R=-0.3 4 3, 9 5%C I (0.6 6 4~0.7 6 3) ]、超重或肥胖[O R=3.5 4 1, 9 5%C I (1.4 8 7~3 5.3 7 1) ]、盆腔炎症[O R=1.3 4 5, 9 5%C I (3.7 0 5~4.5 6 4) ]、不良孕产史[O R=3.4 7 2, 9 5%C I (3.0 5 4~1 0.4 7 8) ]、哺乳累计时间>2年[O R=-2.0 5 4, 9 5%C I (0.4 7 2~0.2 7 1) ]、母病史[O R=1.4 7 2, 9 5%C I (1.5 1 2~3.8 7 0) ]成为独立影响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2.2 子宫肌瘤药物治疗疗效

对照组退出3例, 观察组退出6例, 主要为用药不依从性、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显效率为9 0.4%, 高于对照组的4 6.4%;观察组无效率为0.0%, 低于对照组的1 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肌瘤体积 (3.1±2.5) c m3, 低于对照组 (5.7±4.1) c m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两组均见数例恶心、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减少米非司酮剂量、对症处理后消失。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较复杂, 其属于肿瘤范畴, 而肿瘤属于多因性疾病, 近年来基因蛋白组学、D N A研究越来越深入, 大量研究显示肿瘤受致癌、抑癌基因影响, 有关肿瘤的基因蛋白组学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4]。本次研究也证实, 母体肌瘤病史成为独立影响因素, 当然这可能与环境关联效应有关, 母女生存环境存在相似性。从本次研究来看, 年龄≥40岁、农村、超重或肥胖、初潮年龄、盆腔疾病、月经紊乱、累计哺乳时间>2年、经期≥7d、有生育史、不良孕产史、母亲病史、盆腹腔手术史成为子宫肌瘤的影响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年龄≥40岁、农村、超重或肥胖、盆腔炎症、不良孕产史、哺乳累计时间>2年、母亲病史成为独立影响因素, 再次证实子宫肌瘤是多因性疾病。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年龄呈明显相关性, 40~50岁属于高发时期, 可达到6%~10%, 而25~30岁不足1%, 围绝经期激素代谢、生殖系统功能明显减退, 更易出现激素紊乱, 机体抗氧化、抗炎症能力、免疫明显下降, 雌激素保护作用减退, 众所周知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 同时具有肿瘤许多共性, 与炎症、氧自由基大量释放等有关。农村地区子宫肌瘤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农村女性体力活动更强、生殖卫生状况相对更好有关, 近年来城市地区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有上升趋势, 城市地区人工流产率上升、性生活提前, 这些都可能增加肌瘤发病率。超重或肥胖、盆腔炎症, 这些都影响子宫微环境, 超重或肥胖者常出现子宫血流动力学障碍, 还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进而影响激素分泌, 增加肌瘤发生风险。不良孕产史往往伴随着子宫内膜损伤、激素分泌紊乱, 这些损伤有时是永久性。哺乳有许多益处, 有助于降低体重、降低腺体组织含量, 还有助于维持自然的生殖与性激素分泌状态[5]。

3.2 子宫肌瘤药物治疗

子宫肌瘤药物治疗主要可分为中药、西药两类, 西药以米非司酮为代表, 其可竞争性抑制孕激素作用, 调节肌瘤生长。唐勇等[6]一项Meta分析显示, 米非司酮治疗中国人群子宫肌瘤疗效较好, 有效率可达90.0%, 小剂量疗效与大剂量相等。Gn RH-a是一种生长抑素, 可刺激垂体LH、FSH释放, 可快速缩小肌瘤体积, 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经验丰富, 基于辨证治疗, 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要治则, 兼活血化瘀祛痰等治法治疗兼证, 调整全身气机, 改善子宫微循环, 现代医学证实, 这些中药中往往含有抑制血管生长、提高血小板功能、抗氧化等作用[7]。一项Meta分析宫瘤清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增进疗效,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8]。但需注意的是, 无论采用何种药物治疗, 都不能保证肌瘤不会复发, 则药物治疗痊愈率较低, 有报道显示药物治疗肌瘤2年内复发率可达50.0%, 即使采用手术治疗2年复发率也可达10.0%。从肌瘤的病因来看, 有必要在妇科提供生殖保健服务, 开展健康教育, 医嘱对象注意劳逸结合、积极控制体重、积极运动、积极治疗生殖系统合并症, 年轻女性还应培养健康的生殖卫生理念, 洁身自好, 产科还应提倡母乳喂养。

3.3 小结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复杂,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进疗效, 药物治疗痊愈率低, 有必要加强干预, 建立疾病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谢幸.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10.

[2]刘丽, 许艳瑾, 尹伶.我国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2) :204-209.

[3]徐珠屏, 韩代华, 梁裕杰, 等.我国女性生殖健康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5, 34 (1) :53-55.

[4]陈庆云, 张小燕.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12) :950-954.

[5]李红, 李朋, 陈震.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9) :1097-1099.

[6]唐勇, 蔚秀敏, 马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中国人群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 2014, 30 (11) :144-148.

[7]韩凤娟, 腾杨, 王秀霞.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14, 20 (16) :51-54.

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 篇5

对子宫肌瘤的发生或生长起作用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增加子宫肌瘤风险的因素有:母体妊娠期应用雌激素、初潮年龄小、未生育、晚育、肥胖、非洲裔美国人、他莫昔芬等。减少子宫肌瘤风险的因素有:锻炼、多产、绝经、口服避孕药等。

性激素及其受体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失。研究认为雌孕激素协同促进肌瘤生长。主要机制可能是卵泡期雌激素上调了子宫平滑肌上的雌孕激素受体,随后孕激素在黄体期促进肌瘤的有丝分裂活动,从而刺激了肌瘤的生长。

遗传因素

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的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包括12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片段互换,12号染色体重排及7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等。

细胞因子与细胞外介质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6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药物疗法;辅助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3年3月~2005年3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鏡诊断、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121例,年龄22~46岁。所有病例无服用激素类药物史,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按美国生育协会(R-AFS)修正分期进行分期[2]。所有患者配偶的精液分析均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

1.2 手术方法 1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88例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3例进行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后行腹腔镜探查,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对生育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手术:盆腔粘连分离、单极或双极电凝烧灼内膜异位病灶;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解除输卵管粘连、输卵管美蓝通液术或输卵管造口术;反复生理盐水灌洗盆腔并在术毕置欣可聆(透明质酸钠)5ml防盆腔粘连。所有镜下取出的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

1.3 术后药物治疗 用药组患者均在术后2天开始药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米非司酮组:12.5mg/d,口服;孕三烯酮组:2.5mg,每周2次,口服;诺雷得组:3.6mg,皮下注射,4周1次。对照组不使用药物。

1.4 随访和疗效判断 各组在用药期间、停药后半年和1年进行随访和疗效判断[3]。症状缓解:痛经、性交痛、非经期下腹痛、后穹窿触痛,其中一项或全部症状消失或缓解;体征缓解:子宫直肠窝结节明显缩小或消失或结节触痛明显改善或消失;停药后妊娠率:不孕症患者停药后即监测排卵及月经恢复情况,指导受孕,计算停药后1年内累积妊娠率;复发判定标准:手术和规范药物治疗,病灶缩小或消失以及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且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或加重,或再次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以(本组症状缓解例数加本组体征缓解例数)/本组总例数×100%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诺雷得三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各用药组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或0.01)。停药后1年妊娠率明显提高,但用药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用药组副作用比较 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诺雷得组用药后发生阴道出血的比例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中孕三烯酮组的阴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孕三烯酮组和诺雷得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转氨酶升高的比例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以孕三烯酮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均发生于用药后4~8周内,所有病例副作用较轻微,均能耐受,给予停药和护肝治疗4~6 周后副作用渐消失,恢复正常。各组间疗效、复发率和妊娠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a:χ2=4.79,d:χ2=4.79,P均<0.05;b:χ2=7.56,c:χ2=12.71,e:χ2=7.56,f:χ2=12.71,P均<0.01用药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约15%,且有年轻化趋势,可引起盆腔粘连、改变卵巢、输卵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干扰输卵管的受孕功能,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内异症的诊断也以腹腔镜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腹腔镜可以较全面地观察病变,手术野清楚,病灶可放大,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由于内异症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后复发率高。米非司酮的作用机理 米非司酮为19-去甲类固醇、诺酮的衍生物,第11位上有一个二甲氨基苯的侧链,对孕激素和皮质醇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其抗孕激素作用,用药后造成闭经,使病灶萎缩,有效地缓解症状,降低AFS评分,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且无明显副作用。米非司酮的症状缓解率高、疗效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及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使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中亦愈来愈广泛。孕三烯酮的作用机理 孕三烯酮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药物之一,为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有较强的抗孕激素活性和中度抗雌激素作用,与孕激素受体有强的结合能力,并能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对雌激素受体结合的作用微弱。抑制垂体FSH和LH的分泌,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异位内膜萎缩,对异位灶有显著削减作用并可明显降低评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治疗及对异位症痛经的缓解效果显著。诺雷得的作用机理 诺雷得为性腺激素释放素类似物(GnRH-a)类药物,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激动剂,重复大剂量应用对垂体卵巢起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卵巢功能,使血清雌二醇降至绝经期水平,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消除雌激素对病灶的支持和刺激作用,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使雌激素处于低水平状态,起到药物暂时去势作用,同时防止异位内膜病灶继续发展,并在停药后卵巢即可恢复排卵,给患者创造了生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任务与展望之二[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1(10):649-651.

子宫肌瘤30例药物治疗分析 篇7

关键词:药物疗法,子宫肌瘤,治疗结果

子宫肌瘤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妇产科良性肿瘤, 35-50岁妇女患此病的几率高达75%, 而育龄期妇女患此病的几率超过20%[1]。对于子宫肌瘤症状明显的患者, 临床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及创伤, 如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其生育功能将受到巨大影响。因此, 医学理论界及实践领域都在寻求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随着米非司酮等激素药物研究的深入推进, 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受到临床广泛关注。笔者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院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 均经B超检查及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年龄27~54岁, 中位年龄41.5岁;子宫体积均小于怀孕期4个月的子宫体积, 肿瘤体积直径不超过5cm;14例患者为黏膜下肌瘤, 9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 7例患者为肌壁间肌瘤。将3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平分为3组, 每组患者10例。3组患者在病程、孕产次数、年龄、体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第1组患者每日口服100~400mg的丹那唑, 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第2组患者每次服用10mg的三苯氧胺, 2次/d。第3组患者每次服用25mg的米非司酮, 2次/d。3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 用药前后均使用彩超测量患者的子宫与肿瘤的三维径线[2]。

2 结果

经过彩超检查可知, 3组患者在治疗后, 子宫体积与肿瘤体积与治疗前相比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缩小, 孕激素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 而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比却有所升高。三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与肿瘤体积缩小情况具体为: (1) 子宫体积缩小平均程度, 丹那唑组为35.8%, 三苯氧胺组为25.4%;米非司酮组为48.1%。 (2) 肿瘤体积缩小平均程度, 丹那唑组为32.9 %, 三苯氧胺组为30.9%, 米非司酮组为51.0%。30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 子宫肌瘤是一种具有典型的孕激素受体以及雌激素受体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 其生长需要依靠卵巢类雌固醇孕激素的支持[3]。因此要采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 该药物必须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孕激素拮抗功能。丹那唑、三苯氧胺以及米非司酮均具有较强的孕激素拮抗作用, 它们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分别采用丹那唑、三苯氧胺以及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后患者的孕激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子宫体积以及肌瘤体积也明显缩小。三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分别为: (1) 丹那唑, 患者服用丹那唑后, 丹那唑容易与垂体及丘脑下部的受体发生化学反应, 阻断促性腺激素与GnRH的释放[4], 大大降低脑垂体的敏感度, 因而达到抗孕激素受体以及雌激素受体的目的, 使子宫肌瘤逐步失去生长所依赖的物质, 进而缩小。 (2) 三苯氧胺, 三苯氧胺是一种典型的三苯乙烯衍生物, 其具有明显的双重雌激素效应。三苯氧胺不宜长期使用, 且应控制剂量, 患者长期大量服用三苯氧胺, 会引发子宫内膜癌, 应慎重使用。 (3) 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最常用的药物。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类固醇, 其对孕激素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 米非司酮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使垂体的敏感性降低, 进而降低孕激素受体的活性, 是孕激素分泌减少, 子宫肌瘤因此而缩小[5]。米非司酮的作用时间较短, 一般作为术前的辅助药物, 能起到减少输血、改善贫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利军.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9:9-10.

[2]于学芹.子宫肌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工企医刊, 2009, 4:14.

[3]张祖威, 姚书忠.子宫肌瘤的治疗新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1:34-35.

[4]徐晔.探讨米非司酮配伍内美通与长效GnRH-a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19:27-28.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 篇8

1 无排卵性功血的药物治疗

包括止血及止血后的治疗。

1.1 止血

常用的内分泌药物止血方法有3种:孕激素内膜脱落法、雌激素内膜生长法及内膜萎缩法。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贫血及全身情况而定。前者用于贫血较轻的病例, 后二者用于贫血严重需立即止血者。

1.1.1 孕激素内膜脱落止血法

无排卵性功血的病理基础是缺乏孕激素, 因此用孕激素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 达到止血效果。停药后子宫内膜脱落较完全, 起到药物性刮宫作用。适用于体内己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功血患者。当陈旧的内膜脱落完全, 新的内膜覆盖了创面, 出血便会停止。常用黄体酮20 mg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5 d。为预防撤退出血过多, 在用黄体酮的同时, 可合用丙酸睾丸酮每次25~50 mg。也可用其他孕激素如:安宫黄体酮8 mg/d, 连用7~10 d。炔诺酮 (妇康片) 5 mg/d, 连用7~10 d。甲地孕酮 (妇宁片) 8 mg/d, 连用7~10 d。停药后多在1~3 d内发生撤药性内膜脱落出血, 有时出血量较多, 一般持续7~10 d, 若出血多可辅用其他止血剂。

用孕激素内膜脱落止血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有时这样一次撤退出血可使血Hb下降20~30 g/L, 故此种方法只适合用于贫血不严重的患者, 特别是那种长期淋漓不止但出血量并不多的病例。对严重贫血者不宜用;②一定告诉患者, 停药后会发生撤退出血, 出血量有时会多于月经量, 患者了解后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乱投医, 也会避免反复发生医源性的异常出血;③撤退出血一般持续7~10 d, 若超过上述时间仍不能止血, 应进一步排除其出血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阴道检查或诊刮除外器质性病变;④此法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妇女, 包括青春期、生育期和围绝经期。

1.1.2 雌激素内膜生长止血法

该止血方法的原理是用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生长, 短期内修复创面从而能较迅速止血。常用的方法是苯甲酸雌二醇, 首次剂量2~4 mg肌内注射, 根据出血情况每6~8 h重复1次, 直至血止。一般1~3 d血止。血止后2~3 d开始将雌激素逐步减量, 每次约减前次剂量的1/3, 每次减量维持2~3 d, 减量过快会引起再次出血。当减至每日雌二醇1~2 mg的剂量或相当于此剂量时可以此维持, 直至贫血得到明显纠正后再用黄体酮 (或合用丙酸睾丸酮) 撤退, 用法同上述孕激素内膜脱落法。也可用乙烯雌酚1~2 mg, 每6~8小时一次, 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 维持量每日1 mg。口服大剂量乙烯雌酚胃肠道反应重, 药物吸收慢。大剂量雌激素止血对有血液高凝或血栓性疾病史的患者应禁忌应用。

应用雌激素内膜生长止血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适用于出血多且贫血严重的病例, Hb低于60~70 g/L。急需迅速止血又不适合刮宫者;②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 一般不用于围绝经期功血;③止血的同时应注意纠正贫血, 必要时可行输血或加用其他辅助止血药物。

1.1.3 内膜萎缩法

此法的止血原理为大剂量的合成孕激素或雌、孕激素制剂通过抑制垂体发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巢分泌雌激素, 内源雌激素的降低使子宫内膜萎缩达到出血迅速减少或停止。

①合成孕激素制剂:

常用的药物有:左旋18甲2 mg/d, 炔诺酮 (妇康片) 2.5~5.0 mg/d, 醋酸甲地孕酮4~8 mg/d, 安宫黄体酮10~30 mg/d。一般用药后1~3 d血止或明显减少。血止后可逐渐减量维持。连续用21 d左右, 在此期间积极纠正贫血。待血Hb回升接近正常后, 可停药出现撤退性出血。

②雌、孕激素制剂:

任何剂型的口孕避孕药制剂均可。每日2~3片, 通常在用药后1~3 d血止或明显减少。血止1周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片, 维持21 d左右。也可用三合激素 (黄体酮12.5 mg, 苯甲酸雌二醇1.25 mg, 睾酮 25 mg) 2 ml肌注, 每8~12小时一次, 血止后逐渐递减 (每3日减量一次) 至维持量, 共21日停药。在此期间积极纠正贫血。待血Hb回升接近正常, 可停药撤退性出血。

应用内膜萎缩法止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血多且贫血严重的病例, 血红蛋白低于60~70 g/L。急须迅速止血又不适合刮宫者;②用于任何年龄的妇女, 包括青春期、生育期和围绝经期无排卵功血的止血;③用合成孕激素制剂时若有突破性出血可配伍小剂量雌激素, 如结合雌激素0.625 mg/d或戊酸雌二醇1 mg/d。

1.1.4 一般止血治疗

①止血敏:能增强血小板功能及毛细血管抗力。0.25~0.50 g肌注, 每日1~2次, 或静脉滴注, 每日5~10 g;②止血芳酸或止血环酸:300 mg静脉滴注, 每日2~3次;③维生素C:3g/d, 静脉滴注;④安络血:2.5~5.0 mg口服, 每日3次;或10~20 mg肌注, 每日2~3次;⑤立止血:为一种凝血酶制剂, 每支1U, 可肌注或静脉注射, 每日1次, 每次1~2支。

1.2 止血后治疗

止血后治疗主要包括调整周期和减少出血。调整周期的方案有周期性孕激素撤退、诱导排卵或口服避孕药,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愿望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2.1 调整周期

①周期性孕激素撤退法:每次月经的第15天开始用安宫黄体酮6~8 mg/d, 共用10~12 d, 停药后有规律的撤退出血。此种方案方案可用于没有生育要求的任何年龄无排卵功血患者。只要月经周期没有恢复正常, 此法可一直应用, 无明确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还可减少因长期缺乏孕激素导致的子宫内膜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的风险;②诱导排卵: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积极诱导排卵。在用孕激素撤退出血的第5天开始用诱导排卵药物氯米酚, 每日口服50~100 mg, 连服5 d。同时记录基础体温以监测排卵情况。治疗期间酌情安排不育的其他检查;③口服避孕药: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 希望避孕者或有高雄激素表面者 (如痤疮、油性皮肤、多毛等) , 口服避孕药是最好的选择, 可一举多得, 即调经的同时, 也能达到避孕或治疗高雄激素的目的。

1.2.2 减少出血

对出血量多的患者, 在仔细排除了器质性原因或血液疾病后, 可使用以下药物减少出血。

①加大孕激素剂量和延长孕激素用药时间:如安宫黄体酮10~20 mg/d, 每月可用20~22 d;②达那唑:200 mg/d。应注意皮疹、肝脏受损及男性化等副反应;③口服避孕药, 每日1~2片;④释放孕激素的宫内避孕环:曼月乐宫内避孕环可局部释放左旋18甲基炔诺酮, 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减少出血或出现闭经, 达到避孕和减少出血的双重目的。适合用于月经过多又不希望生育的已婚妇女;⑤GnRH-a:抑制卵巢功能, 使子宫内膜萎缩, 从而减少出血甚至发生闭经。用药期间有效, 效果肯定, 但价格昴贵。有些患者用药期间会出现性激素低下相关问题, 如潮热、出汗等绝经症状以及骨量丢失等, 必要时还需要补充雌激素进行反添加治疗;⑥棉酚、米非司酮及中药等:棉酚萎缩子宫内膜的作用较强。每日20 mg, 2个月后改为每周2次, 每次20 mg。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缓解钾每日3片 (每片500 mg) , 以防止出现低血钾。国内也有应用米非司酮减少子宫出血的经验, 每日10~25 mg, 连续应用3个月或酌情。

2 排卵性功血的药物治疗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9

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原则

该病主要的治疗原则为迅速止血及调整月经周期, 尽量避免贫血及疾病的复发[3]。要注意区分无排卵性与排卵性功血之间的区别, 根据患者的病程、出血量、年龄、体质及对生育的要求, 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中青年患者以达到恢复排卵为治疗目的[4]。对于更年期功血的女性则以控制出血及调整月经周期, 避免复发为治疗目标, 对排卵的恢复不做要求。育龄期的女性有排卵存在, 则有很大生育希望, 应当促进黄体功能的恢复[5]。

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用药物及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治疗本病的药物种类较多, 主要分为性激素类及非激素类药物[6]。

2.1 雌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止血药物又称为子宫内膜修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子宫内膜的修复止血上, 雌激素可以通过增加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 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同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该药物主要适用于血红蛋白偏低的患者, 由于出血时间较长, 无法耐受阴道出血[7,8]。治疗剂量的使用上应当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 剂量从小到大使用, 原则上以最小剂量发挥最佳止血效果。雌激素主要目的在于纠正贫血, 及时止血, 积极的辅助治疗可给予输血, 一般雌激素治疗之后还需要孕激素治疗, 通过一次性月经样出血之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9]。雌激素用于青春期的功血患者, 但并不用于围绝经期的功血[10]。

2.1.1 倍美力

戊酸雌二醇4~6 mg, 倍美力2.5~5.0 mg, 每8 h1次, 直至血止。该方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2.1.2 苯甲酸雌二醇

根据出血情况每6~8 h重复1次, 首次剂量为2~4 mg肌内注射, 直至血止, 该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不多。

2.2 孕激素

孕激素止血的方法又称为药物性刮宫或称为子宫内膜脱落法, 主要用于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作用机制是将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相, 在停用孕激素之后功能层内膜剥离, 在自身雌激素的影响之下修复使子宫出血停止, 以达到止血的目的[11]。孕激素通过控制溶酶体影响花生四烯酸水平, 从而在停药之后发挥止血作用。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为黄体酮, 通过20~40 mg肌内注射, 连用10天, 或者选用地屈孕酮10 mg/次, 2次/d, 可用于止血后的月经周期调整, 可称为后半周疗法, 对于排卵性功血患者可用甲羟孕酮10 mg/d治疗, 共治疗1周, 可减少出血, 促进内膜分泌期发育[12]。

2.3 雄激素

功血治疗的同时可加用雄激素治疗, 其目的就是增加子宫血管张力, 收缩子宫血管, 减少出血量, 单独使用其止血效果不明显, 因此需要与雌激素及孕激素联合使用。配合雄激素减少卵巢源性雌激素分泌, 抑制腺激素分泌, 进而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 但是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主张使用[13,14,15]。

2.3.1 甲基睾丸素

该药物的剂量5~10 mg/次, 通常使用20天, 主要用于出血量较大的绝境过渡期女性。

2.3.2 丙酸睾丸酮

该药物的治疗剂量为25~50 mg/d, 连续使用3~5天, 每个月经周期用量不超过300 mg, 绝境过渡期女性可增加用药剂量。

2.4 米非司酮

20 mg/d, 睡前顿服, 2个月后改为2次/周;或者采用每日或隔日12.5~25 mg, 共使用3~6个月。近年来米非司酮主要用于绝经过渡期功血的治疗, 其疗效较为明显。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调节作用, 可间接抑制子宫内膜芳香化酶的活性作用, 感染子宫内膜增殖及分化, 抑制其与子宫内膜受体结合[16]。

2.5 口服短效避孕药物

该药物1~2次/d, 在止血3天之后逐渐减少剂量至1次/d, 任何一种孕激素及雌激素符合型均有效, 适合长期严重的无排卵型出血患者, 维持血红蛋白上升之后再减少撤退出血[17]。

常用的两种新型避孕药为敏定偶及妈富隆, 该类药物价格便宜, 方便使用。两种药物均含有35μg的炔雌醇, 分别含有孕二烯酮及高效孕激素地索高诺酮, 2片/d, 每6~8 h一次, 通常在2~3天内止血, 之后维持药物至3天。已有研究证实了对于绝经过渡期、青春期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止血疗效, 副作用较小。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 同时存在高雄激素表现及希望避孕者, 该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 在调经的同时可达到避孕目的[18]。

2.6 其他激素类辅助治疗药物

在激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激素类辅助治疗药物, 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及一般情况[19]。

2.6.1 抗纤溶酶药物

其中重要的一类药物为氨甲环酸, 该类药物可与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在出血开始即给予该类药物0.5~1.0 g/d, 连续服用3~5天, 在出血较多的时候使用, 2~6个月出血明显减少后可根据经血量调整药物的用量。另一类药物为氨基己酸, 该类药物可以一直纤维蛋白原的激活, 从而阻碍纤维酶原转变为纤维酶, 进而抑制纤维蛋白的降解, 发挥止血的作用。早期的用量为4~6 g, 静脉滴注, 维持剂量为1 g/h, 使用1~2天, 直至出血停止, 随后可以给与口服2 g/d, 使用7~10天为1个周期。氨甲苯酸, 该类药物同样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20], 静脉滴注, 每天的总用量不超过600 mg;口服剂量为200~500 mg, 每天的最大剂量为2 g。

2.6.2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在功血治疗中发挥着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表明功血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的血管收缩性物质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舒血管物质, 平均可减少40%~50%的出血量, 同时缓解经期疼痛[21]。若患者出血不严重, 不影响日常的正常活动, 可采用萘普生口服0.2~0.3 g, 每日剂量不超过1.25 g, 2~3次/d, 或采用甲芬那酸治疗, 该药物的首次剂量为0.5 g, 每6 h使用1次。

2.6.3 止血剂

维生素K、维生素C、酚磺乙胺、卡巴克络等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其中卡巴克络片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减少细胞通透性, 可使毛细血管回缩, 且该过程不会造成凝血。可口服2.5~5 mg, 3次/d, 也可以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 每12 h1次, 严重时可加大治疗剂量。酚磺乙胺, 该类药物的治疗机制是通过增加血小板生成, 从而增加其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 促进血小板聚集, 增强黏附力, 缩短凝血时间, 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 以减少血液渗出[22]。使用剂量为0.5~1.0 g, 3次/d, 可采用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的形式。

2.7 棉酚

该类药物可促进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萎缩, 一直甾体激素的生成, 尤其适用于绝经期或者绝经过渡期的患者, 以达到早日绝经减少出血的目的。使用剂量为20 mg/d, 连续使用2个月之后改为2次/周, 治疗的同时注意补充钾, 以降低低钾血症的发生[23]。

2.8 促排卵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尿促性腺激素、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对于年轻女性, 尤其是有妊娠需求的女性, 控制出血可采用克罗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 或者尿促性腺激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其中克罗米芬可有效促进卵泡素的增加, 在黄体功能好转之后, 才采用雌激素及孕激素治疗以减少出血, 克罗米芬在月经第5天开始使用, 连用5天;尿促性腺激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给药为自月经第5天开始使用克罗米芬100 mg/d, 连续使用5天之后, 采用150 U尿促性腺激素治疗[24]。

2.9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近年来该药物被越来越多的报道用于功血的治疗, 其具有促性腺激素释放, 对垂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以减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常用于出血量较大的内科疾病, 或绝经期或绝经过渡期的出血, 但是并不适用于手术的功血患者暂时过渡缓解症状。由于该药物价格相对较为昂贵, 因此临床上较少使用[25]。

2.1 0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临床使用, 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药可发挥重要的整体调节作用, 其疗效显著, 副作用较小, 且远期疗效较为稳定, 具有重要的优势。尤其对于青少年功血及初潮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常用的中成药有三七粉、云南白药、血蝎等, 中草药有仙鹤草、墨旱莲等, 另外辩证处方疗效更佳, 且价格相对便宜, 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3 结束语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10

关键词:子宫内膜炎,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炎是指子宫内膜结构出现炎性改变, 主要有下腹反复疼痛、月经不规则、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1], 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若治疗不当, 病情迁延, 可引起流产、子宫黏膜下肌瘤等严重后果[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人工周期孕激素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炎,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在此基础上加用妇科千金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炎患者151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实验室检查均可见中性白细胞及白细胞总数增加, 窥器检查可见子宫口有大量污秽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宫体充血水肿膨大, 有下腹部压痛、月经不规则、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临床症状。患者年龄21~50岁, 平均年龄 (36.8±1.7) 岁;其中已婚129例;病因:产后经期卫生护理不当者23例, 放环术引起3例, 腹部手术引起10例, 人流术引起46例, 引产术导致5例, 药物流产引起64例;病程6个月~3年, 平均病程 (2.1±0.2) 年。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周期雌激素与孕激素阴道冲洗法治疗, 研究组加用妇科千金片与抗生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仅加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前后均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阴道内镜检查。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临床疗效、月经周期及经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基本正常,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经期、经量基本恢复正常, 随访3个月未复发记为痊愈;治疗后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增厚, 炎症减轻, 临床症状缓解记为有效;治疗后B超检查结果无改善, 临床症状、经期经量无好转甚至恶化记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治疗前,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 (3.56±0.41) mm、 (3.47±0.52)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 (5.51±0.78) mm、 (4.43±0.62)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疗效

研究组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总有效率93.4%高于对照组80.0%,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治疗后月经情况

治疗后, 研究组阴道不规则出血例数少于对照组, 经期恢复正常、经量接近正常的例数多于对照组,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炎病情蔓延, 可引起流产、子宫肌炎、盆腔炎等严重后果,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3]。目前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主要方法是人工周期孕激素+抗生素, 有一定的疗效, 但对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效果不明显, 疗效有待提高。子宫内膜炎主要是因细菌侵袭生殖系统引起的炎性病变[4], 中医理论认为, 体内有湿毒、湿热导致阻滞、凝滞是引起患者带下病、腹痛的主要原因[5]。治疗子宫内膜炎应以清热除湿、益气祛痰为主。有千斤拔、穿心莲、金樱根、党参、鸡血藤、单面针、功劳木制成的妇科千金片, 有行血益气、活血止痛、除湿解毒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发现其还可以对细胞及炎症产生抑制作用, 调节子宫内膜炎患者气血, 对其子宫内膜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 妇科千金片辅助常规方法治疗子宫内膜炎, 可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月经状况, 提高疗效, 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靖.抗炎药物联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J].2013, 22 (6) :851-852.

[2]包巧红.抗生素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观察及两药协同作用的探讨[J].海峡药学, 2013, 25 (1) :86-87.

[3]王海艳.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8:732-734.

[4]杨莉.不同给药方法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炎疗效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 9 (2) :115-116.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11

【关键词】体位;后屈子宫;药物流产

早孕药物流产是妇科门诊经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避孕失败或意外怀孕的有效补救措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药流失败或不全流产大出血病人中,绝大多数是后位子宫,特别是后屈位子宫[2]。自2012年1月起,我们选取了45例后屈位子宫早孕患者,予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体位干预,对比同期38例同样后屈子宫早孕药流患者,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门诊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停经37~49天的早孕妇女,年龄19~40岁,自愿要求流产,经血或尿HCG及超声检查确诊宫内妊娠,排除药物流产禁忌症,阴道清洁度、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妇科检查筛检出后屈位子宫83例,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年龄、停经时间、孕囊大小、孕产次数及有无剖宫产手术史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片,两组服药方法及时间相同:米非司酮50mg每晚一次,共3天,每次服药前后空腹2小时,第4天早晨空腹来院,于流产观察室顿服米索前列醇600ug。服药后观察组给予头高脚低20~30度俯卧位,嘱其排尿排便更换卫生巾后恢复俯卧位并注意观察妊娠物排出情况;对照组不予干预,自由体位。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腹痛程度及时间、绒毛或孕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量、即时清宫者记录清宫情况。其中服药6小时以内排出妊娠物且阴道流血少不需即时清宫者为效果满意;服药6小时之内无论妊娠物排出或未排出阴道流血量多,均予即时清宫者为效果不满意;服药6小时后无妊娠物排出,无阴道流血或少量流血者为无效或失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普遍自觉腹痛程度较轻,阴道流血少。对照组患者自觉腹痛程度较剧,阴道流血量较多。统计6小时以内妊娠物完整排出继续观察2小时阴道流血少,效果满意安全离院者观察组37例(占82.2%),对照组13例(34.2%);效果不满意阴道流血多即时清宫者观察组6例(13.3%),对照组23例(60.5%);平均排出时间观察组(2.55±1.9)h,对照组(3.92±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早孕药物流产费用低廉,相对痛苦小,经济方便,更适用于有人流高危因素,多次人流,多次剖宫产,子宫过度屈曲等。我院妇科开展药物流产经验成熟,患者反映良好,本次所有病例的处理安全妥善,无一例出血性休克,观察组体位干预处理药流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所有无效病例当日予以负压吸引或刮宫,确保病人安全离院。笔者还发现嘱后屈子宫患者流产或清宫后继续俯卧观察2~24小时,有利于宫腔积血和蜕膜的排出,2周后随访彩超时可发现宫腔残留明显减少[3]。

参考文献

[1]贾丽.药物流产后不全流产的发生与子宫位置关系探讨[J].药物与临床,2010,17(2):223.

[2]王静.子宫位置对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分析[J].西部医学,2008,20(3):485.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在2015年的12个月选取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6例, 根据患者在我院进行挂号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其中挂号顺序为单号的设定为对照组, 挂号顺序为双号的为观察组, 各48例。对照组年龄在23~38岁, 平均年龄为30.3岁, 其中合并不孕4例, 其不孕时长在2~7年, 平均为3.1年;观察组年龄在24~38岁, 平均年龄为30.7岁, 其中合并不孕41例, 其不孕时长在2~8年, 平均为3.4年。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时长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独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在患者手术过程中详细观察患者的病史状况, 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和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 术前做好阴道冲洗, 和手术当日清晨的灌肠[2],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下的静脉麻醉, 让患者处于头低臀高的截石体位, 然后做好常规消毒, 并且结合套管进行脐部的穿刺, 然后注入相应的二氧化碳建立气腹, 然后置入腹腔镜, 对患者进行盆腔探查后做好相应的粘连松解以及卵巢囊肿剔除, 做好相应的粘连松解, 和表面电凝工作, 然后插入相应的吸引器, 并且吸出囊液, 将囊腔冲洗干净, 与此同时将破口撕开, 并且进行囊肿和卵巢部分组织的去除, 做好创面电凝止血后将创面关闭, 术后做好盆腔的冲洗, 避免出现感染[3];观察组患者则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孕三烯酮口服, 患者每周服用两次, 并且服用半年, 然后进行肝肾功能以及雌激素水平的检查[4]。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术后生育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的临床病症分为缓解、改善和复发, 其中缓解为患者的原有病症均消失。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其病症缓解率97.9%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见表1,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4.2% (2/48)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2.5% (6/48) 明显低于对照组18.8% (9/48) 、45.8% (22/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在子宫内膜组织部位会出现子宫以外的部位伴随有周期性出血的妇科疾病, 其发病率较高, 并且近年来有显著上升的趋势。在育龄妇女群体中, 其出现痛经、月经不调以及不孕等症状, 随着病症的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转移、种植以及复发等严重行为, 因此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要很大的负面影响[6]。

本研究中, 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其病症缓解率97.9%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病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并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的增加,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筛选我院在2015年的12个月选取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6例, 根据患者在我院进行挂号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其中挂号顺序为单号的设定为对照组, 挂号顺序为双号的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独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药物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术后生育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其病症缓解率97.9%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病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并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的增加,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参考文献

[1]孔彩霞,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09 (05) :642-645.

[2]叶中慧,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28) :17-18+20.

上一篇:浅部资源下一篇:农民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