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细胞

2024-12-09

子宫肌瘤细胞(精选7篇)

子宫肌瘤细胞 篇1

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 的病因有多种种假说, 其中经血逆流学说仍然是被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观点。研究报道:经血逆流在育龄期女性中达到了90%, 但并不是所有有经血逆流的女性都会因此而患上EMs, 而只有约15%有逆流经血的女性患上了EMs[1]。由此可见, 经血逆流只是导致子宫内膜在腹腔种植的因素之一, 而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研究证实, EMs本身在位内膜的异常是导致子宫内膜EMs发生的根本原因[2,3,4]。因此, 为了探讨EMs发生的内在病理因素, 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生长计数和有丝分裂指数计数法比较分析了EMs患者在位、异位内膜和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人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采集得到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授权, 同时得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两院生殖内分泌科进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EMs患者21例, 年龄23~47岁, 无其他内、外科疾病。既往月经规律, 术前6个月未用任何激素类药物治疗,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EMs。按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EMs分期标准 (r—AFS) , 全部为Ⅱ~Ⅲ期病例, 获得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1份 (均取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 同时获取其中在位子宫内膜组织6份。获取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6份, 取自同期因卵巢恶性肿瘤行子宫全或次切除术的患者, 病理检查证实均无子宫内膜病变。行无菌取材后放入培养基内后迅速转移到实验室进行细胞处理和培养。

1.2 方法

1.2.1 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

将子宫内膜组织剪成0.5~1mm3大小的碎块;加入0.2%胶原酶消化50min;用含2%FBS的DMEM (细胞培养液, 含100IU/mL青霉素, 100μg/mL链霉素) 漂洗3次并悬浮, 经细胞计数后根据需要接种于放置有盖玻片的6孔或96孔板中。

1.2.2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细胞传代后以1×104相同密度接种在96孔板中, 每组细胞各接种15孔, 各设3个复孔, 接种当天进行细胞计数, 每隔24h取出3个复孔, 用胰酶消化, 充分混匀, 取少许加在细胞计数板上进行计数, 重复2次, 取平均值进行生长曲线的绘制。

1.2.3 细胞分裂指数检测

细胞传代后以相同密度种在预先放置有盖玻片的六孔板中, 每组细胞设3个重复孔。间隔24h每组各取出3张盖玻片, 甲醇固定30min, PBS冲洗3次, 加Giemsa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One-way ANOVA法进行分析。结果用SE来表示。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长曲线的绘制

3组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没有显著差异。自种植后第2天开始, EMs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速度较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明显增快 (P<0.05) , 从第2天开始到第4天增长最快, EMs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较其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生长速度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2.2 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比较

EMs的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在接种后的第2天开始较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分裂期细胞数明显增加 (P<0.05) , 从第2天开始到第4天每24小时分裂期细胞计数为:EMs异位子宫内膜细胞2.26%、5.81%和7.68% (P<0.05) ;EMs在位子宫内膜细胞1.81%、3.76%和5.97% (P<0.05) ;而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1.42%、2.45%和4.29% (P>0.05) 。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其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研究显示, EMs的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和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在细胞结构、增殖能力、激素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基因表达及蛋白产物等方面均有不同。表明EMs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与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本身的内在差异可能是EMs发生的病理基础。细胞粘附、生长、增殖能力的异常是导致EMs发生的基本机制[3]。

Johnson[5]和Tanaka等人[6]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发现, 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上PCNA的表达高于其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 提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其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并认为这种高增殖能力可以增强随经血逆流而来的子宫内膜细胞在腹腔内的种植能力, 引起血管反应, 最终导致子宫内膜细胞在子宫体腔外种植存活。

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发现, EMs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确实具有比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显著高的增殖能力。有专家指出, 这种具有高增殖能力的子宫内膜细胞经经血逆流入腹腔后, 在腹腔内异常环境因素的作用下, 有可能促进了子宫内膜细胞在腹腔内的粘附和种植, 内膜细胞获得了某些肿瘤细胞的特性, 如细胞浸蚀性显著增强等, 而最终导致子宫内膜细胞在异位病灶存活并持续生长。应该进行更多的体内和体外试验, 模拟EMs患者体内的环境, 来研究EMs的具体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Halme J, Hammond MG, Hulka JF, et al.Retrograde menstruation in healthy women and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J].Obstet Gynecol, 1984, 64:151~154.

[2]Burlev VA, Pavlovich SV, Il, yasova NA.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ve activity in endometrium during peritoneal endometriosis[J].Bull Exp Biol Med, 2006, 141 (2) :204~207.

[3]Sharpe-Timms KL.Endometrial anomalies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J].Ann NY Acad Sci, 2001, 943:131~47.

[4]Ulukus M, Cakmak H, Arici A.The role of endometrium in endometriosis[J].J Soc Gynecol Investig, 2006, 13 (7) :467~476.

[5]Johnson MC, Torres M, Alves A, et al.Augmented cell survival in eutopic endometrium from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expression of c-myc, TGF-beta1and bax genes[J].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05, 3:45.

[6]Tanaka T, Umesaki N.Endometriotic patient serum enhances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viability:a preliminary study[J].Int J Mol Med, 2003, 12 (1) :103~108.

子宫肌瘤细胞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科因子宫肌瘤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者27例, 取手术切除新鲜子宫肌瘤标本进行原代培养。患者年龄29~45岁, 术前3个月均未接受激素治疗, 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诊断。所取标本患者均知情告知, 本研究通过东南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细胞培养及鉴定

无菌操作下取子宫肌瘤瘤核组织数块, 每块约1 cm3大小, 立即置于D-Hank's中, 低温密闭转运至实验室。采用本实验室前期的方法进行细胞培养[2]。培养过程中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 并定期取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 (α-actin) 的表达, 以鉴定细胞。

1.2.2 CCK-8法观察细胞活力

取培养3~5代对数生长期密度为2×105/ml的子宫肌瘤细胞, 接种于3个96孔培养板上, 100μl/孔。根据文献叙述BPA在一定范围内对细胞有促增殖作用[3], 将细胞分为不同浓度BPA组 (1.0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 、溶剂对照组 (含等量无水乙醇, 体积分数为0.1%) 。每组各设5个复孔。实验终止前2小时每孔加入CKK-8试剂10μl, 培养结束时以酶标仪检测吸光度 (A450值) , 按公式计算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率, 重复操作3次。增殖率 (%) =[ (对照组平均A450值-实验组平均A450值) /对照组平均A450值]×100%。

根据CCK-8结果建立的药物浓度-效应关系、时间-效应关系, 设立3个浓度BPA组 (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 和溶剂对照组 (含等量无水乙醇, 体积分数为0.1%) , 作用72小时后分别提取RNA和蛋白, 用于检测ER、IGF-1、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 法检测ER mRNA、IGF-1 mRNA、VEGF mRNA的表达

取经无酚红DMEM (含10%胎牛血清) 培养后的子宫肌瘤细胞, 以Trizol裂解后提取总RNA。分别测定RNA在分光光度计260 nm和280 nm的吸收值, 计算浓度并评估纯度。进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 紫外透射光下观察, 以检测RNA纯度及完整性。参照Ta KaRa RNA PCR Kit (AMV) Ver.3.0说明书行逆转录, 反应产物c DNA用以扩增或-20℃冻存。扩增反应条件:94℃预变性2分钟, 然后94℃变性45秒, 56℃或57℃退火45秒, 72℃延伸45秒, 进行35个循环扩增, 再以72℃延伸7分钟, 进行35个循环, 收集荧光数据。mRNA表达的△荧光域值 (△Ct值) =样本目的基因Ct值-样本内参Ct值。实时荧光定量PCR使用引物序列见表1。

1.2.4 Western Blot法检测ER、IGF-1、VEGF蛋白的表达

蛋白样上样行聚丙烯酰胺凝胶 (SDS-P AGE) 电泳。电泳结束后, 凝胶于转移缓冲液中平衡10~20分钟;将NC膜和滤纸分别浸泡于去离子水和转移缓冲液中约5分钟;安装电转移装置, 用半干转移系统将蛋白移至NC膜上。丽春红染液对NC膜进行染色, 标记笔标记蛋白分子量标准各条带所在位置, 按目的蛋白大小剪膜, 再用去离子水洗去丽春红。NC膜用10%脱脂奶粉室温封闭2小时。一抗稀释于5%脱脂奶粉/TBS缓冲液, 4℃孵育过夜, 洗膜缓冲液 (TBST) 摇洗3次, 每次15分钟。HRP标记的二抗稀释于5%脱脂奶粉/Tris-Hcl缓冲盐溶液 (TBS) (1∶2000稀释) , 室温孵育1~2小时, TBST摇洗3次, 每次15分钟。按0.1 ml/cm2面积将增强化学发光 (ECL) 混合液加至NC膜上, 在暗室内把X线片与NC膜一起置于暗盒内, 曝光5分钟, 然后显影, 定影。根据内参β-actin将对照组调整为1, 计算蛋白表达的灰度值。

1.2.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数据结果以±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和最小显著差异 (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法进行组间比较。两变量关联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计算r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代细胞培养及鉴定

细胞接种约24小时后开始贴壁, 36小时左右开始出芽, 呈小棱形细胞, 以后胞体变长。体外培养生长良好的子宫肌瘤细胞呈梭形成束的细胞呈带状平行排列或放射状, 单层生长, 部分区域重叠生长成多层, 约3~6天后, 细胞长满瓶底, 融合达80%~90%。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传代细胞也呈长梭形, 椭圆形细胞核位于中央, 细胞融合后平行成束生长 (见图1) 。建立可传至第7~9代的子宫肌瘤细胞有限细胞系。取培养3~5代对数生长期的子宫肌瘤细胞用于本实验研究。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子宫肌瘤原代细胞进行平滑肌肌动蛋白抗原 (α-SMA) 染色, 证实为平滑肌细胞 (见图2) 。

2.2 EEs对子宫肌瘤细胞体外增殖效应

2.2.1 BPA作用后的细胞活力

CCK-8法绘制BPA对子宫肌瘤的效应曲线, BPA在1.0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对子宫肌瘤细胞均有促增殖作用, 且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的增加, 促增殖作用更明显。见图3。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BPA组72小时后ER、IGF-1、VEGF mRNA的表达

BPA 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浓度组ER mRNA表达的△Ct值高于溶剂对照组 (0.748±0.038)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0μmol/L组的△Ct值 (1.904±0.027) 高于2.5μmol/L组 (1.284±0.085) 、5.0μmol/L组 (1.495±0.019)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BPA浓度的增加, BPA促进ER mR-NA表达的作用更明显, 呈正相关 (r=0.968, P<0.01) 。BPA 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浓度组IGF-1 mRNA表达的△Ct值高于溶剂对照组 (0.837±0.037)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0μmol/L组的△Ct值 (2.018±0.092) 高于5.0μmol/L组 (1.587±0.034) 、2.5μmol/L组 (1.294±0.073)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0μmol/L组的△Ct值高于2.5μmol/L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BPA浓度的增加, 其促进IGF-1 mR-NA的表达作用更强, 呈正相关 (r=0.983, P<0.01) 。BPA 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VEGF mRNA表达的△Ct值高于溶剂对照组 (0.738±0.093)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0μmol/L组的△Ct值 (1.383±0.038) 高于2.5μmol/L组 (0.902±0.07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0μmol/L组的Ct值 (1.793±0.009) 高于2.5μmol/L组和5.0μmol/L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BPA浓度的增加, 其促进VEGF mRNA表达的作用也更明显, 呈正相关 (r=0.984, P<0.01) 。

2.2.3 Western Blot法分析BPA组72小时后ER、IGF-1、VEGF蛋白的表达

BPA 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浓度组VEGF蛋白表达的灰度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0μmol/L组 (2.384±0.075) 和10.0μmol/L组 (5.383±0.012) 灰度值高于2.5μmol/L组 (1.237±0.031)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0μmol/L组灰度值高于5.0μmol/L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PA可以增加VEGF蛋白的表达, 且该作用与BPA浓度呈正相关 (r=0.972, P<0.01) 。BPA 3个浓度组IGF-1蛋白表达的灰度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0μmol/L组 (1.738±0.049) 和10.0μmol/L (2.174±0.054) 组灰度值高于2.5μmol/L组 (1.275±0.05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PA可以增加IGF-1蛋白的表达, 且该作用与BPA浓度呈正相关 (r=0.988, P<0.01) 。BPA 3个浓度组ER蛋白表达的灰度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0μmol/L组 (2.338±0.073) 灰度值高于2.5μmol/L组 (1.473±0.046) 和5.0μmol/L组 (1.584±0.05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PA可以增加ER蛋白的表达, 且该作用与BPA浓度呈正相关 (r=0.987, P<0.01) 。见图4。

3 讨论

虽然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但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其中“雌激素学说”是研究的热点。EEs是指环境中存在的具有雌激素样活性, 可模拟内源性雌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 具有拮抗雄激素效应的物质。EEs来源于杀虫剂、塑料、洗涤剂、燃烧产物以及农业产物等, 包括双酚A (BPA) 、辛基酚 (OP) 、壬基酚 (NP) 等[4]。在本课题前期对子宫肌瘤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接触化妆品和塑料制品及食品添加剂是患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5]。因此, 研究EEs对子宫肌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BPA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成为人们经常能接触到的物质, 其安全性问题成为了公众的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 BPA可促进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的增殖[3]。我们前期对子宫肌瘤患者及对照者的尿液、血液进行定量检测也发现, BPA在子宫肌瘤人群中暴露水平明显增加[6]。

本实验通过CCK-8法探讨BPA对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作用效应, 根据相关文献参照选取的5个浓度分别作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 发现BPA对子宫肌瘤的促增殖作用与BPA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表明, BPA对子宫肌瘤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

本实验发现, BPA有促进ER mRNA基因和相应蛋白的表达, 且该作用随着BP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研究表明, 在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中均有ERαmRNA和ERβmRNA表达, 但子宫肌瘤组织中ER的含量要高于正常肌层组织[7]。Greathouse等[8]发现, BPA可参与诱导子宫的ER基因传导途径和雌激素相关效应基因的表达, 对子宫起到致瘤作用。另外, 有研究表明, 外源性雌激素可通过ERα刺激IGF-1或者IGF-1R的途径来引起子宫肌瘤细胞的增生, 但外源性雌激素对ERβ无明显的影响[9]。IGF-1由70个氨基酸组成, 是一种主要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合成代谢的物质, 并且调节许多细胞中生长激素 (GH) 的生物学效应, 在子宫肌瘤中高表达IGF-1mRNA及蛋白[10]。近来研究发现, VEGF在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乳腺癌细胞中BPA、OP等外源性雌激素可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明显上调VEGF的表达[11]。本研究发现, BPA有促进IGF-1 mRNA、VEGF mRNA基因和相应蛋白的表达作用, 且该作用也随着BP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验证了ER、IGF-1、VE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与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相关联, 且这些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增加可以促进子宫肌瘤的增殖。

研究已表明, BPA可能通过发挥其类雌激素作用从而促进ER的表达, 且ER可能通过刺激IGF-1、上调VEGF表达等途径, 最终诱导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本研究结果再次提出, BPA对子宫肌瘤的发病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其为今后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的阐明及临床流行病学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Mc Lachlan JA, Simpson E, Martin M.Endocrine disrupters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J].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20 (1) :63-75.

[2]李芙蓉, 蔡云朗, 任慕兰.双酚A对离体人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4) :311-313.

[3]Hung CH, Yang SN, Kuo PL, et al.Modulation of cytokine expression in human myeloid dendritic cells by environmental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involves epigenetic regulation[J].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0, 118 (1) :67-72.

[4]Calafat AM, Ye X, Wong LY, et al.Exposure of the U.S.population to bisphenol A and 4-tertiary-octylphenol:2003-2004[J].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8, 116 (1) :39-44.

[5]沈杨, 许茜, 徐洁, 等.子宫肌瘤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3) :189-193.

[6]Shen Y, Xu Q, Ren M, et al.Measurement of phenolic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in women with uterine leiomyoma[J].Plos One, 2013, 8 (11) :e79838.

[7]Bakas P, Liapis A, Vlahopoulos S, et al.Estrogen receptor alpha and beta in uterinebroids:a basis for altered estrogen responsiveness[J].Fertil Steril, 2008, 90 (5) :1878–1785.

[8]Greathouse KL, Bredfeldt T, Everitt JI, et al.Environmental estrogens differentially engage the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EZH2 to increase risk of uterine tumorigenesis[J].Mol Cancer Res, 2012, 10 (4) :546-557.

[9]Di X, Yu L, Moore AB, et al.A low concentration of geniste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 interactions and proliferation in uterine leiomyoma cells[J].Hum Reprod, 2008, 23 (8) :1873-1883.

[10]Burroughs KD, Howe SR, Okubo Y.Dysregulation of IGF-I signaling in uterine leiomyoma[J].J Endocrinol, 2002, 172 (1) :83-93.

子宫肌瘤细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妇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行

子宫肌瘤手术296例, 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29例, 年龄22岁~68岁, 平均年龄41岁。

1.2 方法标本经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切片厚度2μm~4μm, 常规HE染色。

1.3 结果观察和判定

参照国内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2], 肿瘤中有丰富的平滑肌细胞, 核较大, 排列紧密, 但细胞形态、大小尚一致, 仅个别细胞有异型, 偶有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视野0~4个, <5~10/HP[3], 间质少, 肿瘤无出血, 无凝固性坏死。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本组29例患者, 既往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 其中19例月经量多, 5例月经量中, 月经量少2例, 月经紊乱2例, 术时已绝经1例。术前行诊刮术8例, 病理检查单纯性增生7例, 子宫内膜萎缩1例, 合并卵巢囊肿3例, 合并子宫腺肌症2例, 合并乳腺疾病3例。

2.2 大体检查

肿瘤大小2 cm×2 cm×1 cm~15 cm×15 cm×10 cm, 边界清楚, 肿瘤多呈实质性, 球形或不规则形团块, 切面多数呈灰白色或灰红色, 质软, 部分质硬, 见编织状和漩涡状结构, 均见假包膜。4例质软, 淡黄色, 包膜不完整;1例形态奇异, 质地糟脆, 细腻, 未见明显漩涡状结构;1例有黏液变性。数目:单发者6例, 多发者23例。位置:浆膜下肌瘤2例, 黏膜下肌瘤3例, 位于宫体者24例。

2.3 显微镜检查

细胞似普通平滑肌瘤, 瘤细胞丰富, 从梭形到圆形, 排列非常紧密, 细胞大小形态尚一致, 核染色质细少, 仅个别细胞有异型性, 部分区域可以见到成束的结构, 间质稀少。6例有厚壁血管, 伴黏液变性1例, 伴红色变性2例, 核分裂象少见, 23例未见核分裂象, 4例为每10个高倍视野1~3个。无出血, 未见凝固性坏死。

2.4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无手术禁忌证, 根据子宫大小, 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 年龄, 贫血程度, 生育要求, 全身症状, 分别采用子宫加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单侧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全子宫切除27例, 肌瘤剔除术2例。

2.5 随访随访26例, 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4年,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复发、恶变、转移等异常情况。

3 讨论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高, 临床表现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相似, 属于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 因镜下细胞可异常丰富, 甚至出现个别异型细胞, 应与平滑肌肉瘤相鉴别, 但预后好。治疗应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并加强术后随访。

3.1 子宫平滑肌瘤非常多见, 总的发病率为4%~11%, 50岁

以上的妇女发病率接近40%[4], 罕见于18岁以下的女性, 绝经后女性也较少发生。子宫平滑肌瘤由梭形的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混合组成, 排列成漩涡状或栅栏状, 纵切面平滑肌细胞呈梭形束状, 细胞质宽, 核杆状, 两端较钝圆, 横切面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 核小中位。而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是常见的平滑肌瘤变性, 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核稍大, 间质少, 没有明显的异型性, 没有凝固性坏死、出血、非典型性和过多数量的核分裂象, 其自然病程似乎与普通平滑肌瘤一样, 需与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肿瘤鉴别。在细胞遗传学水平, 发现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伴有1号染色体短臂几乎整个缺失。

3.2 临床特征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以40岁~50岁妇女最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普通子宫肌瘤相似, 故术前诊断均为子宫肌瘤。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 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子宫普遍较大, 大体检查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与质地无明显区别,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质地较软。

3.3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作为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

特殊类型, 一般预后良好, 但是组织病理学有时与子宫平滑肌肉瘤难于鉴别, 容易误诊, 且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高,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临床治疗时,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不可过度治疗, 也不可漏诊、误诊, 以免延误病情。加强门诊定期随访, 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 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3-326.

[2]卓静.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8) :497.

[3]寻克娟.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预后分析[J].苏州大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6 (8) :500.

子宫肌瘤细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子宫平滑肌瘤患者20例, 患者年龄29岁~53岁, 整理收集患者的富于细胞子宫平滑肌肿瘤细胞切片。

1.2 方法

对20例患者的细胞切片进行光镜观察并染色, 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 使用二氨基联苯胺 (DAB) 显色, 苏木精对比染色。选用抗体h-caldesmon (克隆号CDM01) 、calponin (CLP01) 、CD10 (56C6) 、结蛋白 (ZC18) 和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1A4) 。h-caldesmon、calponin、CD10染色前抗原需经微波高温修复, 观察肿瘤细胞的染色结果及各种抗体的反应情况。

1.3 临床观察

CD10阳性反应见于细胞胞膜和胞质, 其余抗体阳性反应均见于细胞质, 呈棕黄色。细胞抗体实验中记录其阳性细胞数量和比例, 记录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组织结构。

2 结果

经过对20例富于细胞的子宫平滑肌肿瘤细胞切片的光镜观察及染色抗体实验后, 发现肿瘤细胞密集, 分布的状态为弥散状, 细胞分布与临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类似。病灶呈现肿瘤组织内分散存在, 呈现束状, 具体情况见图1。20例中, 11例患者存在可见性血管管腔扩张, 4例存在明显螺旋状小血管, 5例肿瘤细胞可见裂状腔隙。在高倍显微镜下, 观测到肿瘤细胞呈现圆形、椭圆形和梭形, 细胞核较大, 细胞质不明显。20例富于细胞的子宫平滑肌瘤免疫化学检验calponin和SMA均为强阳性反应, 结蛋白强阳性19例, h-caldesmon弥散性阳性反应16例, 见图2。化学检验结果报告见表1。

3 讨论

富于细胞的子宫平滑肌瘤的肿瘤细胞与其他肿瘤类似, 呈现多样性, 外形具有圆形、椭圆和梭形等, 其组织结构呈现束状排列。经过染色之后, 可以观察到其细胞核较大, 细胞质不明显, 通过化学检验, 肿瘤细胞的各种反应呈现阳性, 具有病变特征[1]。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加强对患者的肿瘤细胞化验, 可以帮助我们对疾病进行确诊, 对及早诊断具有良好的借鉴效果[2]。在临床上, 如果患者发生细胞检验结果符合上述情况时, 可以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经过多层次检验和检查, 有效地帮助子宫平滑肌瘤诊断, 以便及早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 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3,4]。

摘要:目的 研究富于细胞的子宫平滑肌瘤的免疫组化分析。方法 收集20例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肿瘤细胞, 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分析, 研究其中的结构组织、病理学分析等。结果 富于细胞平滑肌瘤的肿瘤细胞排列密集, 细胞呈现圆形、梭形等外形, 胞质较少, 细胞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移动。病变细胞可以观察到其呈现束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灶, 可以明显观测到厚壁血管。结果 通过对子宫平滑肌瘤进行检测, 可以帮助患者确诊病症, 同时研究其结构组织也可以对治疗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免疫组化,分析

参考文献

[1]Oliva E, Young RH, Clement PB, et al.A comparative morphologic and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33highly cellular leiomyomas and six 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s, two frequently confused tumors[J].Am J Surg Pathol, 2005, 19 (10) :757-768.

[2]OlivaE, Clement PB, YoungRH, et al.Mixed endometrial stromal andsmooth muscletumors of the uteru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15cases[J].Am JSurgPathol, 2008, 22 (9) :997-1005.

[3]OlivaE, YoungRH, ClementPB, etal.Myxoidandfibrousendometrialstromal tumorsof theuterus:a report of10cases[J].Int J Gynecol Pathol, 2009, 12 (18) :310-319.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篇5

1 概念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也称为肌黑色素肿瘤(myolomelanocytic tumor)。血管周细胞(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s,PECs)不同于血管外被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它是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征性地双重表达肌源性与黑色素生成的标记,电镜观察胞浆内含黑素小体或前黑色素小体。在临床上均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密切相关,多数病例在遗传学上有一致的基因异常,目前文献建议用PECs这一病变家族来认识这些疾病。在2002年WHO软组织新分类中将PE-Coma定义为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明确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的间叶性肿瘤。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肺的透明细胞“糖”瘤(CCST)、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镰状韧带/园韧带的透明细胞肌黑色素肿瘤及胰腺、直肠、腹壁浆膜、子宫、外阴、大腿、心脏等特殊部位的透明细胞肿瘤,而不含脂肪。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 leiomytosis,LAM)是一种少见病,累及肺组织淋巴系统和肾脏,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和形态及表型特征(主要为抗黑色素单克隆抗体HMB-45阳性),而将其归入与PEC相关的病变族。临床表现:肺LAM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呼吸困难、咯血、反复发生气胸及乳糜性胸腹水。肺外症状很少出现,LAM可累及心包、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肝、胰、肾、盆腔、子宫等器官。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腹部CT及超声检查约有76%的病人腹部有阳性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程度与LAM严重程度相关。妇科肿瘤根治手术病例,淋巴结偶见有LAM病变,短梭形细胞容易误认为癌组织转移。

子宫的PEComa是非常少见的子宫间叶性肿瘤,至今文献约有27例报告,国内近年来有各案报告。

2 子宫PECom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年龄:一般发生在40~75岁(平均年龄54岁),多发生在宫体,少数报告在宫颈发生。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表现或发现子宫占位性肿瘤。少数病例伴有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病理大体标本检查:多数病例表现为子宫孤立性肿瘤结节,发生在肌壁间,少数为浆膜下或黏膜下,个别为多发。大小:多数为1.5~5cm,少数报告最大径达30cm。呈棕黄色,肿瘤边界清楚,无包膜。

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圆形,少数为梭形;细胞形态较规则,少数细胞有异型性和坏死。细胞质丰富,透亮,有的为淡嗜酸性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一(0~11个/10HPF)。有的病例表现为肿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呈片状或巢状排列,散在可见后壁血管,管壁玻璃样变性,肿瘤周边呈舌状浸润性生长,酷似内膜间质肉瘤。

免疫组化染色:HMB45弥漫表达为其特点,Vimentin和h-caldesmon常有表达,a-SMA、desmin有的病例有表达,Melan A,CD10和S-100表达阴性。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胞浆内见有黑色素小体或前黑色素小体。

3 鉴别诊断

此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诊断,需要鉴别的肿瘤有以下几种:

3.1 子宫上皮样平滑肌肿瘤

与PEComa的鉴别:Vang和Kemp(2002年)提出PEComa肿瘤分为二组:A组表现肿瘤类似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有舌状浸润性生长方式,由大量透明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组成,HMB45表现弥漫阳性,肌源性标记物灶性表达。CD10阴性表达以资鉴别。B组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而透明细胞不显著。少数细胞HMB45阳性表达。A组、B组与上皮样平滑肌瘤是连续的组织学谱系,A组PEComa位于这一谱系的一端,而上皮样平滑肌瘤在另一端,B组PEComa共同具有这两者的特征,与单纯的平滑肌瘤没有肯定的互相关系。两者的鉴别要依靠免疫组化染色HMB45弥漫阳性支持PEComa的诊断,因此有的认为HE诊断上皮样肿瘤都要作HMB45免疫组化染色。

3.2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与PEComa的鉴别,HE切片十分困难,免疫组化染色仍是HMB45弥漫阳性,CD10阴性。在极少数病例,两种免疫组化均有表达,则更难以明确诊断。此外免疫组化异常表达,为S-100、CK等表达阳性则需要重新考虑诊断问题。

3.3 透明细胞肉瘤

四肢远端发生的透明细胞肉瘤可表现为HMB45和S-100阳性,但在子宫很少发生。

4 PEComa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认为PEComa属于恶性潜能未定的间叶性肿瘤,Mentzel等(2005年)报告26例软组织和女性生殖道(子宫体4例,宫颈2例,阴道1例)的PEComa,临床随诊10~84个月,表现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2例(8%),18例(75%)存活。从复发和转移的病例中他们提出几点判断良、恶性肿瘤有参考意义的指标,肿瘤大小:直径>8cm;核分裂象多于1/50HPF以及细胞异型性和坏死要考虑为恶性。一般的小肿瘤(<8cm)无细胞异型性和坏死,未见核分裂象,认为是良性肿瘤。

Parkash等(2004年)报告1例宫颈PEComa2.2cm,同时在子宫肌层、小肠固有膜及卵巢门均发现肿瘤,他们推荐用“血管周细胞瘤病”(PEComatosis)的名称,表示此瘤可能多灶发生或“区域效应“(field effect),此病人术后随诊35个月没有复发。

子宫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篇6

患者, 47岁, 因发现下腹部包块4月, 阴道流血5周余于2012年8月1日入院。患者月经初潮14岁, 3~4/28~31天, G3P3, LMP 2012年6月15日, 既往体健, 无特殊病史。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包块, 呈进行性增大, 伴腰酸、下腹部坠胀3月余, 无明显腹痛。平素月经规律, 5周前出现阴道流血, 淋漓不断, 伴血块。入院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腹膨隆, 下腹部可扪及一包块, 质地偏硬, 无压痛, 移动性浊音阴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妇科检查:阴道通畅, 血染, 宫颈光滑, 子宫前位, 盆腔检查触诊不满意。血常规示:Hb 73 g/L, RBC 2.97×1012/L, WBC及PLT未见异常。凝血及血生化检查基本正常。CA125121.3 U/ml。B超检查提示: (1) 盆腔巨大混合性包块; (2) 胆囊息肉样病变; (3) 副脾, 脾脏轻度肿大。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镜检查示:回盲部外压性改变。盆腔CT检查示: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 多考虑卵巢癌, 腹腔转移可能。继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 (1) 腹腔、盆腔巨大囊性占位, 内见分隔, 与子宫分界不清, 子宫显示不清, 多考虑卵巢囊腺癌; (2) 大网膜及肠系膜可见结节影, 考虑转移; (3) 盆腔积液。于8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体左后方一包块, 大小约30 cm×25 cm×25 cm, 有包膜, 形态不规则, 呈多囊样改变, 与子宫及左侧卵巢关系密切, 与大网膜及肠管粘连, 抽吸出血性液体约3000 ml, 瘤体质脆, 易出血。行盆腔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膜活检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子宫体正常结构被肿瘤组织破坏, 瘤实质由异型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数量不等的多核与单核瘤巨细胞 (含Touton巨细胞) 构成, 其内混杂少许炎症细胞;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或漩涡状排列, 病理性核分裂像易见;瘤组织浸润性生长, 部分区域可见片状出血坏死。免疫组化结果:波形蛋白 (Vim, +) , α-1抗糜蛋白酶 (AACT, +) , 巨噬细胞 (CD68, +) ,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 , 结蛋白 (Desmin, -) , 可溶性酸蛋白 (S-100, -) , 角蛋白 (CKP, -) , 细胞周期相关核蛋白 (Ki-67) 阳性 (>90%) 。病理诊断: (子宫体肿瘤组织) 恶性肿瘤, 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支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另送大网膜未见瘤组织。最终诊断:子宫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 于术后13天出院。随访患者于术后半年肿瘤复发、恶化而死亡。

2 讨论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MFH) 最先报道见于20世纪60年代, 组织来源及分化方向一直存有争议, 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认为MFH的本质是组织学来源及分化方向仍不明确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UPS) 。MFH常发生于50~70岁, 多见于四肢软组织及后腹膜, 也见于腹部脏器及骨骼, 具有高度侵袭性, 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尚属少见。本病例原发于子宫, 因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 与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卵巢肿瘤鉴别困难, 术前误诊为卵巢囊腺癌, 但术后病理检查支持子宫MFH。

B超、CT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 病理检查结果仍是最终确诊标准,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应用, 从病理学角度对MFH的诊断及其各种亚型有了更深认识。目前较多学者认为MFH可能是未分化软组织肿瘤进展的最终共同途径。

MFH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法, 可行手术加放化疗综合治疗。目前, 手术切除仍是所有软组织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手术切除的范围尚存在争议, 有学者提出[1], 最大限度保留功能的同时行根治性切除并且切缘阴性 (R0, 包括切缘外2~5 cm) 是较合适的切除范围, 以达到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切缘外2 cm切除范围常受到邻近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所限制, 当手术切缘不充分时, 需补充术后放疗, 当肿瘤<5 cm且可行广泛根治性手术切除时, 可不考虑行术后放疗治疗。放射治疗是控制局部复发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尤其当有镜下肿瘤残存阳性切缘 (R1) 或镜下病灶残存 (R2) 应补充放疗。有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治疗辅助放射治疗手段 (术前或术后) 与单纯手术治疗手段相比, 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由于MFH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应用化疗药物的风险高, 疗效亦尚存在争议[2]。有学者研究认为瘤内化疗对四肢MFH的疗效尚好[3]:瘤内注射吡柔比星行瘤内化疗, 可以提高肿瘤内化疗药物浓度, 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分子生物学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因子宫MFH发病率低, 预后差, 为提高患者生存率, 故早期诊断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Nascimento AF, Raut CP.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leomorphic sarcomas (so-called“MFH”) in adults[J].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8, 97 (4) :330-339.

[2]Krikelis D, Judson I.Role of chem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soft tissue sarcomas[J].Expert Review of Anticancer Therapy, 2010, 10 (2) :249-260.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误诊1例 篇7

患者, 27岁, 因“宫颈妊娠”第3次化疗停药23天于2009年4月30日入住我院。患者于2007年7月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 术后恢复良好。术后6月月经复潮并放置宫内节育器 (IUD) 避孕, 2008年9月17日月经正常来潮, 9月28日开始阴道不规则流血, 量少, 伴下腹胀痛, 不伴恶心、呕吐、肛门坠胀等, 未行诊治。11月26日在当地医院测血β-HCG 1945 U/ L, B超检查提示:宫颈管内异常回声。诊断为“宫颈妊娠”, 给予米非司酮口服, 肌内注射甲氨蝶呤 (MTX) 1次, 宫颈局部肌内注射MTX 3次 (具体药量不清) 后, 于2008年12月4日行清宫术并取IUD, 清出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提示“血凝块, 纤维素样物”。术后1周复查血β-HCG 38.5 U/L, 2周后监测血β-HCG从13.7 U/L逐渐上升。2009年1月28日血β-HCG 2046 U/L, 即从1月29日至4月7日, 给予FA方案 (氟尿嘧啶联合放线菌素D) 化疗3疗程。期间复查血β-HCG在50~290 U/L反复, 多次复查B超均提示:宫颈管内少许异常回声, 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遂转入我院治疗。患者入院后查血β-HCG 24.75 U/L;盆腔彩超检查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 原切口处组织残留1.5 cm ×2.0 cm;胸片未见异常。于5月2日至9日给予FA方案 (替加氟联合放线菌素D) 化疗, 化疗第5天时全身麻醉下行子宫切口处病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不大, 前壁原切口处血流丰富, 肌层稍薄, 肌层下见沥青样及蛋清样组织, 手术切除病灶并缝合子宫。术后病理检查示:镜下见子宫平滑肌组织及血凝块, 另见少许坏死组织, 其中可见少许上皮样组织, 未见绒毛结构及明显合体滋养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免疫上皮样细胞 (PCK, +) 、抑制素a散在 (+) 、P63散在 (+) 、CD34 (-) 、HCG (-/+) 。病理诊断: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ur, ETT) 。5月11日复查血β-HCG 22.68 U/L, 26日23.09 U/L, 6月1日24.52 U/L。术后于6月1日至8日行FA方案 (替加氟联合放线菌素D) 化疗, 6月13日测β-HCG 45.67 U/L, 7月1日测β-HCG 76.17 U/L。7月3日至11日再次以FA方案 (替加氟联合放线菌素D) 化疗, 期间于7月6日行子宫全切术, 术中见子宫大小形态正常, 剖开切除子宫见子宫下段近宫颈处有淤血, 下段右后壁见一约0.3 cm ×0.5 cm乳头状新生物。于子宫下段暗红色区域反复多处取材, 镜下在颈管宫体交界处黏膜层见一坏死灶, 周围小血管增生, 仅个别区域见少许上皮样细胞残留, 结合前次病理检查考虑为ETT。7 月9日β-HCG 26.95 U/L, 7月30日β-HCG 24.9 U/L, 于8月2日至4日给予TP方案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 化疗, 监测β-HCG渐正常, 继续以TP方案巩固2疗程。目前密切随访中, 患者一般情况尚好。

2 讨 论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是近年认识的一种由绒毛膜型中间型滋养细胞组成的滋养细胞肿瘤。多发生在15~48岁的育龄期妇女, 也有报道发生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一般有妊娠史, 肿瘤发生与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为1~18年, 平均6.2年。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流血, HCG轻度升高, 少数可异常增高至148460 U/L[1,2]。ETT多发于子宫下段, 呈分散或孤立性结节样病灶, 可突入宫腔或侵入子宫颈及子宫肌层, 可伴有出血、囊性变。本例患者年龄27岁, 足月剖宫产术后16月发病, 以阴道流血、HCG轻度升高、发现子宫下段病灶为就诊原因, 与文献报道相似。

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诊断主要依赖于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 ETT由相对一致的绒毛膜型中间型滋养细胞形成巢状、索状、团块状, 周围有丰富的玻璃样物质和坏死的肿瘤细胞, 形成地图样外观。瘤细胞呈上皮样分化, 具有丰富的嗜酸性或透明的胞质。核分裂象0~9个/10 HPF, 平均2个/10 HPF。免疫组化可见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E钙黏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呈弥漫阳性反应;抑制素a (a-inhibin) 呈弥漫或局部阳性;滋养细胞特异性标记物HSD3B1阳性[3];而人胎盘催乳素 (HPL) 、HCG、Mel-CAM以及胎盘碱性磷酸酶可有局灶或非常少的细胞阳性。免疫组化研究显示, P63阳性指数在ETT中为45%~80%, 而在绒毛膜癌中为0~5.62%,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PSTT) 中则为阴性[4]。本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CK阳性, 证实其上皮分化, 其他指标与文献报道相似。由于ETT少见,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组织形态兼有滋养细胞肿瘤与癌的特征, 主要需与PSTT、绒毛膜癌、宫颈鳞状细胞癌、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宫颈妊娠、妊娠组织残留等相鉴别, 及时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可予以鉴别诊断。本例被误诊为“宫颈妊娠”, 原因在于基层医院病理检查相对薄弱, 难以为临床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临床医生对ETT缺乏认识, 容易被经验误导, 发生ETT的误诊率极高。

目前ETT治疗以手术为主, 辅以化疗。ETT对常规化疗不敏感, 但认为对于有转移、复发或合并绒毛膜癌病例是必要的。目前对ETT化疗的最佳用药及作用并不清楚, 临床常用EMA-CO/EMA-EP方案。Knox等[5]报道子宫ETT合并绒毛膜癌的复发病例用高剂量MTX、放线菌素D、依托泊苷、甲酰四氢叶酸、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化疗辅以外周血干细胞支持治疗疗效较好。本例因患者已用FA方案治疗6疗程, 其中在我院化疗时, 将氟尿嘧啶更换为替加氟, 后者为氟尿嘧啶衍生物, 作用持久, 吸收好, 毒性低, 但化疗效果均不理想。而EMA-CO方案周期长, 副反应大, 鉴于肿瘤呈上皮样分化, 改用TP方案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 化疗, 其抗肿瘤谱广, 化疗时间短, 化疗反应轻。本例患者化疗期间无明显化疗反应, 监测血清β-HCG值下降至正常。ETT为低度恶性肿瘤, 转移率约25%, 死亡率10%[1]。因相关病例及随访资料少, 尚缺乏良好的预测预后指标。

参考文献

[1]Shih I, Kurman RJ.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a neoplasm dis-tinct from choriocarcinoma and 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ur simu-lating carcinoma[J].Am J Surg Pathol, 1998, 22 (11) :1393-1403.

[2]Macdonald MC, Palmer JE, Hancock BW, et al.Diagnostic challenges in extrauterine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urs:a report of two cases[J].Gynecol Oncol, 2008, 108 (2) :452-454.

[3]Mao TL, Kurman R J.Jeng Y M, et a1.HSD3B1as a novel trophoblast-associated marker that assists in the diferential diagnosis of tropho-blastic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J].Am J Surg Pathol, 2008, 32 (2) :236-242.

[4]Zhang HJ, Xue WC, Siu MK, et a1.P63expression in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correlation with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tic dy-namics[J].Int J Gynecol Pathol, 2009, 28 (2) :172-178.

上一篇: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下一篇:门脉高压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