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瘤

2024-12-13

子宫平滑肌瘤(精选9篇)

子宫平滑肌瘤 篇1

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10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处理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要点及其预后,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来本院就诊并手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10例患者, 年龄39~60岁, 平均46.8岁, 其中2例为绝经后。生育:孕1产11例, 孕2~3产12例, 多产6例, 未生育1例 (男方不育) 。

1.2 主要症状

经量增多, 腹部肿块, 阴道异常出血。10患者中经量增多或伴经期延长5例, 发现下腹肿块3例 (其中伴下腹痛1例) , 绝经后阴道出血2例。术前妇检:所有患者均子宫增大, ≥3个月妊娠子宫3例, <3个月妊娠子宫5例, 其中2例宫旁有肿块凸出。术前阴道彩超提示子宫多发性肌瘤8例, 肌瘤内血流丰富者7例。

2 方法与结果

2.1 手术方法

10例患者术前均未诊断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误诊率100%。误诊为普通肌瘤, 共8例, 另2例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 其中全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4例, 次广泛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2例, 全子宫切除加单侧附件切除1例, 全子宫切除1例, 次全子宫切除2例。

2.2 病理表现

10例中有8例大体剖解具有典型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理变化特征, 肌层内见多个灰白色大小不等结节, 且周围有明显的腔隙, 其中4例呈蠕虫状沿脉管穿透肌壁间进入宫旁血管, 切断子宫动静脉时发现内有白色条索状物;1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肌瘤玻璃样变;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合并子宫间质肌瘤。另外2例无典型的大体病理特点, 但镜下见子宫平滑肌瘤的结节状腔隙内衬有脉管内皮细胞, 且免疫组化CD34受体阳性, 可确诊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2.3 随访

70例中6例术后2年无异常;2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盆腔包块;2006年收治的2例术后至今无复发。

3 讨论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 淋巴管亦可受累, 其病变范围局限于子宫肌层静脉内, 也可超出子宫, 沿静脉游走、蔓延至下腔静脉、髂静脉、肾静脉, 甚至右心室、右心房或形成多发的肺转移灶, 因其可引起静脉或心脏阻塞给治疗带来困难, 从而导致致死性后果。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量增多。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 一种来源于子宫肌瘤向静脉内生长形成;另一种是脉管内平滑肌瘤源于子宫脉管壁, 向静脉延伸而形成。另外有报道认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作用密切相关, 发现其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浓度是正常子宫肌层雌激素受体浓度的10倍, 说明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生长和蔓延有关。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与其预后关系密切,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本治疗措施, 手术范围因年龄而异。一般认为, 在45岁以下且无子宫外脉管浸润者, 行全子宫切除术。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雌激素有关, 年龄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者, 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同时切除子宫外肿瘤, 此种方案可减少复发, 改善预后, 但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分析处理。对于有心脏转移病例, 已有联合手术治疗成功报道。Uchida等报道, 通过进行心脏和开腹联合手术, 成功的根治性切除了右心室巨大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本病术后必要时可加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也有报道术后10d, 患者血雌二醇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未给予抗雌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 本病由于其生长方式的特殊性, 具有转移和复发倾向, 手术时应仔细检查, 发现可疑及时冰冻切片, 彻底切除病灶。对于术中未发现, 术后证实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手术范围不足的病例术后应密切随访, 复查妇检和B超, 必要时CT或MRI检查,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以免累及下腔静脉甚至心脏, 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Bodner K, Bodner-Adler B, Wierrani F, et al.Intravenous leiom yomatosis of the uterus[J].Anticancer Res, 2002, 22 (3) :1881~1883.

[2]Kanno M, Tatebayashi T, Tezuka M, et al.Intravenous leim yomatosiswith cardiao extension in an elderly woman:report of a case[J].KyobuGeka, 2001, 54 (9) :791~793.

[3]马水清, 白春梅, 于晓红, 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 :34~37.

[4]席勇, 邓燕杰.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29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10 (24) :10, 609~611.

脉管内平滑肌瘤病2例 篇2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48岁,因“经前腹胀,月经改变半年”,于2007年8月23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前腹胀,月经量增多为原来的2倍,有血块,色暗红,经期延长至8~9天,月经周期不变。患者月经19岁(5~6/2~26天),2007年8月18日,G2P2L2A0。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于入院后2天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子宫如8+个月妊娠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多个大小不等的肿物突起并延及左侧宫颈部,质软,血管丰富,双侧附件无明显异常,行子宫全切术,分离左侧输尿管时见其受积压,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约1000ml。术后病理:弥漫性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病,血管内平滑肌瘤病。

例2:患者,女,52岁,因“自扪及下腹包块9个月”于2007年12月3日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意中自扪及下腹部有包块,大小不清,活动好,质硬,伴尿频,无尿急、尿痛,未治疗。21天前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5天,前来就诊。彩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大小约7.4cm×12.5cm,患者月经来潮16岁(5~7/25~28天),2007年10月26日,G4P2L2A2。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于入院后2天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宫体如5个月妊娠大小,宫底部有13cm×9cm的肌瘤,质软,双侧阔韧带内沿血管方向有多个大小不等肌瘤,大者约4cm×4cm,质软,宫颈两侧见两个肌瘤,直径约为4cm×4cm,质软,压迫双侧输尿管,子宫血管增粗,变形。行子宫全切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约800ml。术后病理:血管内平滑肌瘤病。

讨论

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极为罕见,多见于45岁左右,表现为不规则出血,腹部不适,盆腔包块。是指从子宫平滑肌瘤组织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除血管外还累及淋巴管,以进入静脉管内多见。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变主要在子宫肌壁或盆腔静脉内,但可以超出子宫,甚至延伸至下腔静脉至心脏,瘤栓可见于下腔静脉、肺内等;脉管内平滑肌瘤在组织形态上是良性的,但在临床上平滑肌瘤可呈蠕虫状生长入下腔静脉,可引起死亡。国内外文献均有过平滑肌瘤长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引起心力衰竭的报道。

子宫平滑肌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临床诊断子宫肌瘤通过手术切除治疗的485个病例。全部病例标本均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诊断。年龄在23~62岁之间, 以40~52岁病例占大多数。其中23~30岁有18例, 占3.71%, 且以剖宫产时发现肌瘤予以核除居多;31~40岁13例、占2.68%;41~52岁428例, 占88.25%;53~62岁26例, 占5.36%。其中单发肌瘤55例, 占11.34%;多发肌瘤424例, 占87.42%;腺肌症6例, 占1.24%。其中肌瘤伴子宫腺肌症的46例, 伴有卵巢肿物的115例, 伴有子宫内膜增生的35例。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失调, 月经量增多, 贫血, 痛经, 腹部肿物, 腹痛、腹胀, 腰酸, 尿频、尿急等症状。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于剖宫产或体检时发现。

3 治疗

均施行手术切除, 子宫次全切手术286例, 占58.97%;子宫全切手术177例, 占36.49%;核出肌瘤手术22例, 占4.54%。其中同时行单侧附件或单侧卵巢切除的92例, 行双侧附件切除的23例。

4 病理检查

4.1 肉眼大体检查

肌瘤大部分位于肌壁间, 少数位于浆膜下或黏膜下, 极少数位于宫颈处, 且大部分为多发性、混合性的肌瘤。肌瘤直径从0.5~22.0cm不等, 多数为3.0~10.0cm, 有受压形成的假包膜, 边界清。切面绝大部分呈灰白色、质地硬且韧, 少数是黄白色或灰红色、质中等, 切面呈编织状或漩涡状, 少数切面较细润、呈灶性的黏液状。非平滑肌瘤者宫壁一侧或局部增厚, 质地变硬, 边界不清, 有的可见出血点。恶性者多呈弥漫性, 与肌层无明显界限, 且失去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 见出血坏死, 质地较软且脆。同时行附件切除的大部分为卵巢囊性肿物, 极少数是实性。

4.2 镜下检查

(1) 良性平滑肌瘤463例, 占95.46%。瘤细胞分化好与正常的平滑肌细胞相似, 呈梭形, 核多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染色质纤细, 胞浆淡粉染。瘤细胞较密集, 呈纵横交错或束状、漩涡状排列。其中268例平滑肌瘤发生继发性改变, 大部分为局灶性, 且多为透明变性及黏液变性或两者混合, 少数为红色变性。 (2) 平滑肌肉瘤1例, 占0.21%。 (3) 平滑肌瘤亚型的19例, 占4.33%;主要见以下几种类型: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15例, 上皮样型平滑肌瘤1例, 黏液性平滑肌瘤1例, 核分裂像活跃型2例。 (4) 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瘤2例。 (5) 切除的附件肿物, 病理诊断有卵巢浆液性囊肿、卵巢滤泡囊肿或黄体囊肿、卵巢纤维瘤等。

5 讨论

以上结果显示, 子宫平滑肌瘤41~52岁发病率较高, 平滑肌肉瘤少见。但病理检查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全面。肉眼大体检查时注意肿瘤的界限, 质地, 切面颜色, 有无继发性改变。伴有出血坏死或较大的肿物要多做剖面、多处取材, 多发性肌瘤应逐个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1,2]。一般常见的子宫平滑肌瘤结合临床、肉眼大体及镜下所见较易诊断。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较为特殊的病例, 从本组资料综合分析, 需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5.1 有少数患者术前B超及临床医师均诊断为子宫肌瘤, 但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为子宫腺肌症或腺肌症与子宫肌瘤并发。

诊断腺肌症标准是距内膜基底层以下至少一个低倍视野 (10×10, 约2mm) 深处的肌层中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5.2 平滑肌瘤的组织学亚型:

(1) 富于细胞型, 细胞丰富, 轻度异型性, 核分裂像0~4个/10HPF; (2) 奇异型, 细胞丰富或不丰富, 细胞异型性明显, 见多核瘤巨细胞、核奇异深染, 有假包涵体, 可读性核分裂像0~1个/10HPF; (3) 核分裂像活跃型, 细胞丰富, 异型性不明显, 核分裂5~10个/10HPF; (4) 上皮样型, 细胞圆形或多角形, 轻度异型性, 核分裂0~2个/10HPF; (5) 黏液性平滑肌瘤, 细胞丰富或不丰富, 广泛黏液样变, 核分裂较少; (6) 血管平滑肌瘤:特点是肿瘤中有大量肌性血管, 被水肿、黏液样或透明性的间质分隔。

5.3 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瘤, 也称交界性平滑肌瘤。

(1) 有可疑的地图状肿瘤坏死, 任何的核分裂像, 有或无细胞非典型性; (2) 没有地图状肿瘤坏死, 核分裂像>15个/10HPF, 没有非典型性; (3) 没有地图状坏死, 核分裂像接近且<10个/10HPF, 有弥漫性或多灶性的显著的非典型性。 (4) 上皮样或黏液样平滑肌瘤具有非典型性。

5.4 子宫平滑肌肉瘤:

新的诊断标准强调肿瘤细胞的凝固性坏死, 结合瘤细胞的非典型性、核分裂像增加, 并称为“新的诊断三征”。

据我院情况来看, 子宫肌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超诊断子宫肌瘤准确率高, 基层医院能普遍开展, 结合妇科检查, 术前诊断不难。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对于交界性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注意术后随访, 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恶变或转移, 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重视。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485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标本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显微镜下病理诊断。结果 大部分为肌壁间平滑肌瘤或为浆膜下及黏膜下多发性、混合性的平滑肌瘤, 宫颈平滑肌瘤少见。结论 子宫平滑肌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肿瘤, 高发年龄41~52岁, 大部分为良性, 交界性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较少见。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症状,病理检查,核分裂像

参考文献

[1]侯琼梅.79例子宫肌瘤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 20 (1) :78-79.

子宫肌瘤说课文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子宫肌瘤》是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第八版)第30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妇科疾病常见症状,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学好这一节对临床医生诊断及鉴别诊断妇科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妇产科学这门新开的专业学科充满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子宫肌瘤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熟悉子宫肌瘤的发病因素、病理变化及变性。

(3)了解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教学处理: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通过案例、讨论、提问强调内容的重要性。

难点教学处理:思路由各种类型图片变抽象为直观、简单。通过老师讲解难点,病案讨论、提问、总结来强调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 “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指导观察图片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及病例分析,学生学习教材,主动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使知识之间形成链条,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分类及有无变性密切相关。病史、临床表现及B超为子宫肌瘤主要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有无变性等情况全面考虑。

四、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上节讲过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而提出问题: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什么?引出本节的主题——子宫肌瘤。

2.提出子宫肌瘤的病例及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带着问题听课(3分钟)3.介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发病年龄及发病因素与雌激素的关系和其他发病相关因素,国际最新的病因学研究

(15分钟)

4.重点讲述子宫肌瘤的分类,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关于子宫肌瘤的三种分类,提问1-2名学生。

5.介绍病理改变及变性种类,提供图片,举例临床所见病例。并提问1-2名学生。(30分钟)

6.重点讲解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40分钟)

7.总结本课重点,加深印象。(5分钟)

8.病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5分钟)

病例1:患者女,32岁,婚后四年未孕,月经周期正常,量多.有血块。妇检:宫体如孕10周,前壁稍突出,有鸡蛋大的质硬隆突区,双附件(-)。问题:诊断是什么?如何处理?

病例2:患者,35岁,已婚,因“月经过多10个月,头痛头晕心悸3个月”,入院后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无异常;子宫增大如孕3月大小,呈均匀性,质中,活动可,轻压痛;双附件未及包 块,无压痛。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大小8cm×8cm×7cm,宫腔内可见一5cm×5cm×4.8cm大小的肌瘤,宫腔镜 检查示粘膜下子宫肌瘤,实验室检查:Hh:52g/L,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

复习思考题

1.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分类的关系? 2.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3.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及其适应症是什么?

试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临床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来本院就诊并手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10例患者, 年龄39~60岁, 平均46.8岁, 其中2例为绝经后。生育孕1产1例, 孕2~3产12例, 多产6例, 未生育1例 (男方不孕) 。

1.2 主要症状

经量增多, 腹部肿块, 阴道异常出血。10患者中经量增多或伴经期延长5例, 发现下腹肿块3例 (其中伴下腹痛1例) , 绝经后阴道出血2例。术前妇检:所有患者均子宫增大, ≥3个月妊娠子宫3例, <3个月妊娠子宫5例, 其中2例宫旁有肿块凸出。术前阴道彩超提示子宫多发性肌瘤8例, 肌瘤内血流丰富者7例。

2 方法与结果

2.1 手术方法

10例患者术前均未诊断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误诊率100%。误诊为普通肌瘤, 共8例, 另2例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 其中全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4例, 次广泛子宫切除加双附件切除2例, 全子宫切除加单侧附件切除1例, 全子宫切除1例, 次全子宫切除2例。

2.2 病理表现

10例中有8例大体剖解具有典型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理变化特征, 肌层内见多个灰白色大小不等结节, 且周围有明显的腔隙, 其中4例呈蠕虫状沿脉管穿透肌壁间进入宫旁血管, 切断子宫动静脉时发现内有白色条索状物;1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肌瘤玻璃样变;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合并子宫间质肌瘤。另外2例无典型的大体病理特点, 但镜下见子宫平滑肌瘤的结节状腔隙内衬有脉管内皮细胞, 且免疫组化CD34受体阳性, 可确诊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2.3 随访

10例中6例术后2年无异常;2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盆腔包块;2006年收治的2例术后至今无复发。

3讨论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 淋巴管亦可受累, 其病变范围局限于子宫肌层静脉内, 也可超出子宫, 沿静脉游走、蔓延至下腔静脉、髂静脉、肾静脉, 甚至右心室、右心房或形成多发的肺转移灶, 因其可引起静脉或心脏阻塞给治疗带来困难, 从而导致致死性后果。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量增多。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有2种可能的来源, 一种来源于子宫肌瘤向静脉内生长形成;另一种是脉管内平滑肌瘤源于子宫脉管壁, 向静脉延伸而形成。另外有报道认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作用密切相关, 发现其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浓度是正常子宫肌层雌激素受体浓度的10倍, 说明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生长和蔓延有关。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与其预后关系密切,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本治疗措施, 手术范围因年龄而异。一般认为, 在45岁以下且无子宫外脉管浸润者, 行全子宫切除术。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雌激素有关, 年龄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者, 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同时切除子宫外肿瘤, 此种方案可减少复发, 改善预后, 但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分析处理。对于有心脏转移病例, 已有联合手术治疗成功报道。Uchida等报道, 通过进行心脏和开腹联合手术, 成功的根治性切除了右心室巨大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本病术后必要时可加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也有报道术后10日, 患者血雌二醇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未给予抗雌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 本病由于其生长方式的特殊性, 具有转移和复发倾向, 手术时应仔细检查, 发现可疑及时冰冻切片, 彻底切除病灶。对于术中未发现, 术后证实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 手术范围不足的病例术后应密切随访, 复查妇检和B超, 必要时CT或MRI检查,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以免累及下腔静脉甚至心脏, 危及生命。

摘要:本文对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治要点及预合。

关键词: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

参考文献

[1]Bodner K, Bodner-Adler B, Wierrani F, et al.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J].Anticancer Res, 2002, 22 (3) :1881~1883.

[2]Kanno M, Tatebayashi T, Tezuka M, 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with cardiao extension in an elderly woman:re-port of a case[J].KyobuGeka, 2001, 54 (9) :791~793.

[3]马水清, 白春梅, 于晓红, 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 :34~37.

子宫平滑肌瘤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7年8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IVL患者13例, 平均年龄43.3岁 (30~52岁) 。平均孕次2次 (1~3次) , 平均产次1.3次 (1~2次) 。

1.2 主要症状、体征

13例患者中7例患者主诉为发现子宫肌瘤或下腹部包块, 5例为月经增多伴经期延长, 1例为下腹疼痛;主诉腹部包块者伴经量增多2例, 伴腹痛1例, 1例患者11年前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例患者3年前行全子宫切除术。12例中4例子宫增大如妊娠8周大小, 6例如妊娠12周, 1例如妊娠16周, 1例如妊娠20周, 占据整个盆腹腔。

1.3 超声检查

本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 12例子宫增大, 且肌层内可见多发性实性结节, ≥12周妊娠大小者8例, 子宫<12周妊娠大小者4例, 其中5例患者肿瘤内及周边血供丰富 (子宫≥12周大小者4例, <12周大小者1例) , 2例肿瘤内及周边血流呈短树枝样, 检查结果提示为子宫肌瘤, 其中3例伴变性可能;另1例患者超声检查为盆腔实性肿瘤。13例患者术前无一诊断为IVL。

1.4 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4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 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 1例行全子宫+右侧附件切除术, 1例行盆腔肿物切除术。

2 结果

2.1 术中所见

2例患者表现有子宫或宫旁紫蓝色血管增粗, 迂曲成团, 其中3例在钳夹切断子宫血管时发现血管断端有灰白色粟粒样小结节, 另外1例术中见直径0.5cm的白色肿瘤扭曲延伸入子宫旁血管, 抽出达5cm, 其余与一般子宫肌瘤相同:子宫不规则增大, 有一个或多个结节突起, 表面光滑。7例患者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仅5例诊断为IVL。

2.2 病理特点

(1) 肉眼观:子宫或盆腔内见单个或多个典型的子宫肌瘤结节, 可有水肿、囊性变、玻璃样变等表现, 其周边可见“蠕虫状”或“棉絮状”肿瘤组织 (直径0.3~1.0cm) 穿行于肌壁间, 横断面上可见肌瘤组织周围有明显的腔隙, 抽出组织后见内壁光滑的空腔。 (2) 镜下观: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例的肿块表现同一般的子宫肌瘤, 由增生的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丰富的小血管组成, 平滑肌细胞形态大小一致, 未见核分裂相或核分裂相小于2个/高倍视野, 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于静脉内, 表面衬有扁平内皮细胞, 肿瘤呈“蠕虫状”穿行于肌壁间或穿出子宫壁。

由于各种原因4例患者失访, 9例在随访中:1例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10个月胸腔内下腔静脉复发, 开胸手术取出瘤栓后26个月无复发;其余8例患者术后均无瘤生存。

3 讨论

子宫IVL 起源于广泛侵入静脉内的子宫平滑肌瘤, 或静脉壁的平滑肌瘤细胞, 病理形态表现与良性子宫肌瘤或静脉壁平滑肌瘤相同, 但其生物学行为类似恶性肿瘤, 可沿静脉在子宫肌层内蔓延, 并可伸展至子宫外, 如阔韧带静脉、卵巢静脉、阴道静脉、盆腹腔静脉、腹膜后静脉和大网膜静脉等处[1];部分超出子宫的肌瘤, 还可通过下腔静脉, 达右心房、右心室及右肺静脉, 引起心脏机械性梗阻而致患者死亡。IVL可以累及静脉, 亦可累及淋巴管, 所以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

3.1 发病年龄

平均发病年龄多为45岁左右, 与一般的子宫肌瘤相似, 绝经后患者少见,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3.3岁 (30~52岁) 。

3.2 临床表现及诊断

子宫IVL 临床表现与普通子宫肌瘤相似, 主要为盆腹腔包块, 可伴不规则阴道流血和月经量增多, 绝经后妇女可表现为阴道出血, 极少数可沿着下腔静脉向上生长, 出现心悸、咳嗽、下肢肿胀等症状。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病变, 引起死亡与心脏受累有关[2]。子宫IVL声像图多表现为肌壁间多发中低回声结节, 宫旁组织内可有不规则回声紊乱区, 血供较丰富, 彩色血流呈树枝状或条索状。超声检查是子宫肌瘤最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但在IVL诊断上特异性不高。本组8例中2例彩色血流呈树枝状, 无一例诊断为子宫IVL。绝大多数患者子宫IVL诊断依靠术中冰冻或术后病理检查。

3.3 子宫IVL的病理学特点

子宫肌瘤手术中发现以下特征, 应考虑IVL的可能: (1) 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水肿变性, 边界不规则或呈棉絮状, 周围见灰白色组织沿脉管呈蠕虫状或芽状生长, 容易拉出; (2) 宫旁或输卵管系膜内见葡萄样、条索样肿物、沿血管走行, 血管明显扩张; (3) 术中切断子宫血管, 见管腔内粟粒样灰白色结节; (4) 行肌瘤剥除术时, 有部分不易剥离, 强行剥出后见灰白色条索样组织附着。按肿瘤和血管的关系, 子宫IVL可分3种类型:一是血管内型, 又称Ⅰ型, 即静脉内蠕虫样平滑肌瘤, 肿瘤组织位于血管腔内, 来自血管壁平滑肌;二是肌壁型, 又称Ⅱ型, 肿瘤组织主要位于肌层内, 来自子宫平滑肌;三是孤立的肌瘤伴有显微镜下灶状的血管内肿瘤, 即平滑肌瘤伴有血管侵入, 不侵犯子宫外组织, 瘤细胞没有不典型增生。子宫IVL具有沿血管蔓延的生物学特性, 因而有转移、复发的恶性行为。子宫IVL的组织学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组织起源: (1) 来自于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 (2) 平滑肌瘤组织浸润至脉管内。鉴别诊断: (1) 子宫IVL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IVL在子宫静脉内可找到蚯蚓样的平滑肌瘤, 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与瘤细胞间有过渡, 周围肌层在制片过程中或因自身水肿可形成裂隙状腔隙, 易被怀疑为IVL。 (2) 子宫IVL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鉴别: 二者在临床和大体特征上均十分相似:镜下IVL由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 呈漩涡状排列, 而后者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围绕螺旋小动脉呈同心圆排列。 (3) 子宫IVL 与子宫平滑肌肉瘤伴血管侵犯鉴别:平滑肌肉瘤细胞具有明显异形性、凝固性坏死、不规则边界及侵犯周围肌层现象, 可与良性形态的IVL相鉴别。

3.4 子宫IVL的治疗与预后

手术是子宫IV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也是治疗子宫IVL转移病灶的唯一手段。子宫IVL患者手术前诊断多为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腺肌病, 手术中对可疑病例行冰冻切片检查可协助诊断并指导具体术式。术中明确子宫IVL诊断后, 最佳方案是一次性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子宫IVL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复发率高, 预后不良, 仅适合于年轻未育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妇女, 45岁以下或无子宫外脉管内浸润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术, 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内浸润者则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转移病灶切除术, 术中高位结扎卵巢动、静脉, 髂内静脉属支内瘤栓如不能完整切除, 应高位结扎患侧以阻断瘤栓向下腔静脉蔓延, 尽可能切除子宫外肉眼可见的病灶, 可减少复发, 改善预后[3]。子宫IVL预后取决于手术是否彻底, 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好, 可以长期无瘤生存。子宫IVL复发与肿瘤细胞沿血管内游走及雌激素可能相关。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可用抗雌激素药物预防复发, 不宜行激素替代治疗。子宫IVL是具有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良性病变, 提高术中确诊率、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以及术后全面随诊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盛修贵, 李慧芹, 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术后远处转移3例 (J) .中国肿瘤, 2007, 34 (18) :1067-1068.

[2]回中允.女性生殖道病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400-401.

子宫平滑肌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妇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行

子宫肌瘤手术296例, 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29例, 年龄22岁~68岁, 平均年龄41岁。

1.2 方法标本经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切片厚度2μm~4μm, 常规HE染色。

1.3 结果观察和判定

参照国内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2], 肿瘤中有丰富的平滑肌细胞, 核较大, 排列紧密, 但细胞形态、大小尚一致, 仅个别细胞有异型, 偶有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视野0~4个, <5~10/HP[3], 间质少, 肿瘤无出血, 无凝固性坏死。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本组29例患者, 既往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 其中19例月经量多, 5例月经量中, 月经量少2例, 月经紊乱2例, 术时已绝经1例。术前行诊刮术8例, 病理检查单纯性增生7例, 子宫内膜萎缩1例, 合并卵巢囊肿3例, 合并子宫腺肌症2例, 合并乳腺疾病3例。

2.2 大体检查

肿瘤大小2 cm×2 cm×1 cm~15 cm×15 cm×10 cm, 边界清楚, 肿瘤多呈实质性, 球形或不规则形团块, 切面多数呈灰白色或灰红色, 质软, 部分质硬, 见编织状和漩涡状结构, 均见假包膜。4例质软, 淡黄色, 包膜不完整;1例形态奇异, 质地糟脆, 细腻, 未见明显漩涡状结构;1例有黏液变性。数目:单发者6例, 多发者23例。位置:浆膜下肌瘤2例, 黏膜下肌瘤3例, 位于宫体者24例。

2.3 显微镜检查

细胞似普通平滑肌瘤, 瘤细胞丰富, 从梭形到圆形, 排列非常紧密, 细胞大小形态尚一致, 核染色质细少, 仅个别细胞有异型性, 部分区域可以见到成束的结构, 间质稀少。6例有厚壁血管, 伴黏液变性1例, 伴红色变性2例, 核分裂象少见, 23例未见核分裂象, 4例为每10个高倍视野1~3个。无出血, 未见凝固性坏死。

2.4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无手术禁忌证, 根据子宫大小, 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 年龄, 贫血程度, 生育要求, 全身症状, 分别采用子宫加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单侧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全子宫切除27例, 肌瘤剔除术2例。

2.5 随访随访26例, 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4年,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复发、恶变、转移等异常情况。

3 讨论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高, 临床表现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相似, 属于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 因镜下细胞可异常丰富, 甚至出现个别异型细胞, 应与平滑肌肉瘤相鉴别, 但预后好。治疗应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并加强术后随访。

3.1 子宫平滑肌瘤非常多见, 总的发病率为4%~11%, 50岁

以上的妇女发病率接近40%[4], 罕见于18岁以下的女性, 绝经后女性也较少发生。子宫平滑肌瘤由梭形的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混合组成, 排列成漩涡状或栅栏状, 纵切面平滑肌细胞呈梭形束状, 细胞质宽, 核杆状, 两端较钝圆, 横切面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 核小中位。而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是常见的平滑肌瘤变性, 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核稍大, 间质少, 没有明显的异型性, 没有凝固性坏死、出血、非典型性和过多数量的核分裂象, 其自然病程似乎与普通平滑肌瘤一样, 需与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肿瘤鉴别。在细胞遗传学水平, 发现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伴有1号染色体短臂几乎整个缺失。

3.2 临床特征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以40岁~50岁妇女最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普通子宫肌瘤相似, 故术前诊断均为子宫肌瘤。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 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子宫普遍较大, 大体检查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与质地无明显区别,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质地较软。

3.3 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作为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

特殊类型, 一般预后良好, 但是组织病理学有时与子宫平滑肌肉瘤难于鉴别, 容易误诊, 且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高,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临床治疗时,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不可过度治疗, 也不可漏诊、误诊, 以免延误病情。加强门诊定期随访, 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 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3-326.

[2]卓静.子宫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8) :497.

[3]寻克娟.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预后分析[J].苏州大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6 (8) :500.

子宫平滑肌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 (28.51±2.52) 岁。实验组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 (28.36±2.4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子宫黏膜下肌瘤处行单纯摘除术15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14例, 子宫全切除术11例。镜下组织学情况显示:非典型平滑肌瘤2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2例;上皮样平滑肌瘤1例, 细胞均不存在明显异型;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35例, 其中肌瘤细胞无异型25例, 核分裂象为0~4/10倍高倍镜视野 (10 HPF) , 平滑肌瘤细胞有轻度异型10例, 核分裂象为0~4/10倍高倍镜视野 (10 HPF) 。随访1~2年, 患者肿瘤未出现复发情况, 及未出现癌变情况以及肉瘤变情况。实验组子宫黏膜下肌瘤处行单纯摘除术12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13例, 子宫全切除术15例, 随访1~2年, 患者肿瘤未出现复发情况, 及未出现癌变情况以及肉瘤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肌瘤复发率以及肌瘤恶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肌瘤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肌瘤恶变情况。

3 讨论

虽然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 但了解其相关知识,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有研究报道, 目前我国学者将特殊类型子宫平滑肌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其主要特点为镜下瘤细胞十分丰富, 不存在非典型性以及过量的核分裂象[3]。 (2) 非典型性平滑肌瘤。该种子宫平滑肌瘤也称为奇异性或合体细胞性平滑肌瘤, 主要镜下特点为存在较多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 胞质较丰富, 细胞核形状较奇异、深染, 但核分裂象未出现明显增加, 多见于长期服用孕激素的患者。 (3) 上皮样子宫平滑肌瘤。主要由多边形或圆形细胞组成, 排列较规律, 呈条索状, 部分呈片状, 不存在核分裂象[4]。因此, 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相关病理诊断时, 应仔细观察病理检查结果, 认真完成各项相关工作, 切忌盲目诊断。同时, 为顺利对患者实施病理诊断, 临床医师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和病理诊断医生进行沟通交流, 认真谨慎判断肿瘤的性质 (恶性或良性) , 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5]。如对于强烈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 临床医师应建议患者在手术结束后, 到多家权威病理机构完成会诊工作;对于中年或青年患者, 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 应慎重考虑是否需再次对患者实施子宫切除术。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诊断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时, 应改变传统的诊断理念, 认真分析理解病理诊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动与相关人员沟通,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并对其实施严密随访,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达到成功显现病理诊断应用价值的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肌瘤复发率以及肌瘤恶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肌瘤复发率以及肌瘤恶变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属于良性疾病, 诊断时应慎重。

关键词: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岚, 刘易欣, 吴海霞, 等.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J].天津医药, 2012, 40 (9) :932-934.

[2]闫西红, 周爱玲, 王海波, 等.宫颈血管平滑肌瘤1例[J].临床医学, 2013, 33 (1) :94.

[3]阮航, 秦翠杰, 李玉华, 等.50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05 (26) :79-80.

[4]闫丽英.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2 (6) :25-26.

子宫平滑肌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单纯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肌瘤和子宫平滑肌组织, 患者年龄35~50岁, 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全身代谢性疾病, 术前3个月内无激素治疗史。于同一子宫取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标本。标本采集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1.1.2 试剂和仪器

myocardin抗体购买于Santa公司 (WB:1∶500) , β-actin抗体、胰酶购买于Sigma公司, 无酚红DMEM细胞培养基、胎牛血清购买于Hyclone公司, Ⅱ型胶原酶购买于Invitrogen公司, 鼠源、兔源二抗购买于北京中杉公司。主要仪器包括western电泳仪、western转膜仪 (Bio-Rad Laboratories) 、紫外凝胶成像曝光仪、PCR分析仪、CO2培养箱Galaxy S+ (RSBiotech公司) 、倒置显微镜 (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 。

1.2 方法

1.2.1 原代细胞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新鲜的子宫肌瘤及临近子宫肌组织, 置于超净台内用眼科剪剪成1 mm3的小块。移至50 ml离心管中, 加入适量胶原酶消化液, 置于37℃恒温摇床上震荡2~6小时, 待消化结束后使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 离心使细胞沉淀。用10%高糖DMEM重悬细胞, 以5×105个/ml密度接种到细胞培养瓶中, 置于37℃, 5%CO2细胞培养箱中进行培养。镜下观察, 待细胞长至90%饱和度时即可进行传代, 弃去培养液, 加入胰酶使之消化至细胞变形分离时加入培养基终止消化, 吹打均匀后按1∶2的比例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待细胞传至4、5代即可用于实验。

1.2.2 蛋白印迹 (western blot, WB)

将蛋白按其提取浓度和所需上样量进行分装, 上样 (体积相同) 进行电泳, 100 V恒压电转膜2小时, 5%脱脂奶粉封闭1~2小时, 洗涤缓冲液 (TBST) 漂洗, 加入一抗 (MCD 1∶500, β-actin 1∶5000) 室温孵育2小时或4℃过夜, TBST漂洗;选取对应的二抗 (1∶5000~1∶10000) 室温孵育1~2小时, 漂洗后用凝胶成像仪显影并记录结果。用凝胶定量软件 (Quantity One software) 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统计。

1.2.3 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PCR (q PCR) ]

从细胞中提取RNA,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RNA在260 nm和280 nm的吸光度进行测定, 检测其提取浓度。根据1μg RNA加入20μl反转录体系进行反转录合成c DNA。根据所要检测的基因加入引物, 在real-time PCR检测仪上运行, 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mRNA相对表达量的计算公式为:相对表达量2-ΔCt=2- (Ct目的基因-Ctβ-actin) , 做出曲线图对各个样本量进行比较。

1.2.4 检测E2对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表达的影响

设计E2浓度梯度[空白对照, 0.1 nmol/L (n M) , 1 n M, 10 n M, 100 n M], 并用不同浓度E2作用子宫平滑肌细胞24小时, 进行蛋白及RNA的提取。1 n M E2作用子宫平滑肌细胞2小时和12小时, 进行蛋白及RNA的提取。

1.2.5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对子宫平滑肌细胞中myocardin表达的影响

先用ICI182780处理子宫平滑肌细胞45分钟, 再加入E2 (1 n M) 继续作用24小时。对照组则单独使用E2 (1 n M) 作用24小时, 通过western Blot对其蛋白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双侧α=0.05。

2 结果

2.1 myocardin在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 myocardin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子宫平滑肌组织明显下降, 见图1。

HM:子宫肌组织, HL:子宫肌瘤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myocardin蛋白表达;将myocardin在子宫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设为1, 与myocardin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 P<0.05

2.2 E2对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表达的影响

2.2.1 E2对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表达的浓度依赖性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在蛋白表达水平, 随着雌激素浓度的增加, myocardin的表达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达到一定浓度后又逐渐减低;在1 n M E2作用下达最大促进作用;Real-time PCR显示在mRNA水平得到与蛋白水平一致的结果, 见图2。提示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的表达对E2存在浓度依赖性。

2.2.2 E2对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表达的时间依赖性

结果显示, 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 myocardin蛋白的表达也随之升高, 见图3。提示E2与子宫平滑肌myocardin的表达作用时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2.3 ICI182780对子宫平滑肌细胞中myocardin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 E2单独作用下myocardin蛋白的表达增加, ICI182780与E2共同作用后myocardin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 见图4。说明E2对子宫平滑肌Myocardin表达的促进作用能够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所减弱。

HM-SMC:子宫平滑肌细胞;将对照组设为1, 与E2浓度为10 n M及1n M作用时的myocardin表达比较, (1) P<0.05, (2) P<0.01

HM-SMC:子宫平滑肌细胞;将对照组设为1, 与E2作用12小时myocardin蛋白表达比较, (1) P<0.05

3 讨论

3.1 myocardin的结构

2001年, Wang等[1]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在小鼠已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数据库中寻找未知的心脏特异表达基因, 从小鼠心脏c DNA文库中分离并克隆得到一个新的血清应答因子 (serum response factor, SRF) 的辅助因子, 命名为心肌素 (myocardin) [2]。人们通常将myocardin以及myocardin相关转录因子 (MRTF-A, MRTF-B) 统称为myocardin家族。人的myocardin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的p11.2区, DNA片段全长约92 kb, 有13个外显子[3]。

3.2 myocardin的作用途径

myocardin是近年来发现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最有力的因子, 该基因在心血管组织如心脏、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等中高度表达。myocardin是一种血清反应因子 (SRF) 依赖性反式激活多种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的转录调节元件, 可与SRF一起选择性调节SMCs分化标志基因表达, 促进SMCs分化表型的形成[1]。myocardin在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中的强制表达可激活内源性SM22、SMα-actin以及calponinh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4,5]。另外, myocardin显性失活的突变体或myocardin的干涉mR-NA, 可以阻断平滑肌细胞的分化[6]。

3.3 myocardin在子宫肌瘤的表达及在正常子宫肌中表达的规律

不同于心肌及骨骼肌这些终末分化的细胞, 平滑肌细胞在其一生中都处于不断分化、增殖的表型转化之中, 通过这种表型转化使平滑肌细胞适应各种生理病理情况。只有处于分化表型的平滑肌细胞才能发挥正常的收缩功能, 其形成和维持与一系列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的分化标志基因的激活有关[7]。Yoshida等[8]认为myocardin是一个调节心肌和平滑肌分化的关键调节因子, 通过形成myocardin/fill血清应答因子 (SRF) /CAr G复合物诱导平滑肌标志基因的表达。

处于分化表型的平滑肌细胞能发挥正常的收缩功能, 而处于增殖表型时, 会出现不论在形态和功能上都与正常肌层细胞不同的平滑肌瘤细胞, 从而导致平滑肌瘤的形成。myocardin是迄今发现的作用最强的SRF转录辅助因子, 与SRF一起选择性调节平滑肌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 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表型的形成。有学者研究指出, myocardin在正常子宫肌中呈强阳至中等阳性表达, 而在子宫肌瘤平滑肌中呈弱阳至中等阳性表达, 提示myocardin低表达在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7]。本实验中myocardin在肌瘤组织中相对表达较低, 得到了与此相一致的结果, 我们猜想抑制myocardin的表达可能在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能是在子宫平滑肌瘤中myocardin表达的下降可能减弱平滑肌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 导致细胞骨架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并失去收缩功能, 使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并丧失原有的功能。

我们的研究发现, 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的表达具有雌激素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在1n M E2浓度作用下, 具有较强的促表达作用,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能够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所抑制。这就提示我们, myocardin的表达与雌激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myocardin的深入研究也许能了解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 从而对进一步指导临床的诊疗工作。

摘要:目的:检测心肌素 (myocardin) 在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及在子宫平滑肌中的表达规律, 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收集30例患者的子宫肌瘤和子宫平滑肌组织, 并进行原代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子宫肌瘤和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myocardin的蛋白表达情况, 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相应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myocardin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较子宫平滑肌中明显降低。在雌激素E2浓度梯度下, 子宫平滑肌myocardin在1 nmol/L E2作用下表达明显增加, 并且E2的这种促进作用能够被其抑制剂所减弱。结论:myocardin对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E2可进一步促进子宫平滑肌中myocardin的表达。

关键词:心肌素,子宫平滑肌,子宫肌瘤,雌激素

参考文献

[1]Wang D, Chang PS, Wang Z, et a1.Activation of cardiac gene expression by myocardin, a transcriptional cofactor for serum response factor[J].Cell, 2001, 22 (8) :805-811.

[2]谢平, 李汇华.心肌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8, 128 (10) :1103-1106.

[3]Greemers EE, Sutherland LR, Oh J, et al.Coactivation of MEF2 by the SAP domain proteins myocardin and MASTR[J].Mol Cell, 2006, 23 (1) :83-96.

[4]Du L, Ip HS, Li J, et al.Myocardin is a critical serum response factor cofactor in the transcriptional program regulating smooth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J].Mol cell Biol, 2003, 23 (7) :2425.

[5]Majesky MW.Decisions SRF coactivators and smooth muscle myogenesis[J].Circ Res, 2003, 92 (8) :824.

[6]邓黎, 谭虎, 梁志清.Myocardin表达载体的构建[J].重庆医学, 2007, 36 (16) :1590-1591.

[7]王佩, 薛菊香, 梁建芳.Myocardin与核因子-κB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表达及关系[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 :29-31.

上一篇:起升设备下一篇:资产组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