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瘤病

2024-10-15

子宫平滑肌瘤病(精选8篇)

子宫平滑肌瘤病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IVL) 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6例IV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IVL瘤细胞SMA、CD34、ER和PR等的表达情况。结果:6例术后病理确诊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结论:IVL是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病变, 术前诊断率低, 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提高术中确诊率、彻底清除病灶以及术后全面随诊有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理,免疫组化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IVL) 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子宫良性平滑肌肿瘤, 其沿静脉蔓延生长, 从宫旁附件血管可以侵入下腔静脉甚至心脏导致死亡。由于病理诊断直接影响临床术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 笔者回顾了本院4年来收治的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旨在探讨IVL临床病理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4月来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并手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IVL的6例患者资料, 年龄41~60岁, 均已婚已育, 体检发现2例经量增多, 1例下肢浮肿, 3例无症状, 术前阴道彩超提示子宫多发肌瘤6例, 其中合并腺肌瘤1例, 均提示肿瘤血流丰富, 1例瘤体与右侧髂血管关系密切。其中4例肿瘤行术中冰冻, 3例确诊为IVL。术中除常见的子宫多发肌瘤、腺肌瘤形态, 在双侧宫旁、阔韧带内或附件区血管内可见条索状组织盘绕成团, 甚至包括宫旁静脉、卵巢静脉或以及膀胱腹膜反折处静脉均可触及。其中病例3, 52岁, 外院子宫全切术后2年, 未行病理检查, 现下肢浮肿, 影像发现盆腔肿块, 行剖腹探查术。其术前螺旋CT提示盆腔肿块与膀胱分界不清, 包绕直肠。术中看到在既往手术区旁有团索状肿块, 膀胱输尿管壁、直肠系膜、卵巢静脉、髂内、髂总静脉内均可触及肿瘤。

1.2 方法

手术取材, 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实验中使用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4、SMA、ER、PR等相关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免疫组化采用SP法, 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使用已知阳性的组织标本作为阳性对照。阳性细胞/总细胞数>30%为阳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相关的病理特点。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除典型子宫多发肌瘤、腺肌瘤形态外, 肌层和宫旁组织内见肿瘤呈蠕虫状或分支状穿行于肌壁间腔隙内和宫旁静脉内, 直径0.5~2.5 cm, 抽出组织后见内壁光滑的空腔, 部分与肌壁间肌瘤相连, 部分区域水肿、囊性变。

2.2 病理镜下检查

静脉内增生的瘤结节, 为成熟的平滑肌细胞, 分化良好, 核分裂像罕见, 腔内壁和肿物表面被覆单层扁平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CD34阳性, 肿瘤内有厚壁的小血管, 可伴有水肿、玻璃样变或囊性变。6例均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其中伴多发平滑肌瘤4例, 合并腺肌病1例。6例均累及宫旁静脉, 2例累及卵巢静脉, 1例累及髂内静脉;病例3累及膀胱、输尿管壁间小静脉、直肠系膜以及髂总静脉。

2.3免疫组织化学

波形蛋白Vimentin (+) 、结蛋白desmin (+) 、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 , 以上结果证实肿瘤来源于平滑肌细胞。肿瘤表面和腔壁内皮细胞CD34 (+) , 雌激素受体ER (++) 、孕激素受体PR (++) 、S-100 (-) 、EMA (-) , CD10 (-) , CD117 (-) , Ki-67 (+) (<5%) 。

3 讨论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特殊类型平滑肌瘤, 目前该病组织起源尚不明确, 有两种说法, 一是来源于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 二是子宫平滑肌瘤侵入邻近的子宫壁静脉或宫旁静脉。IVL较罕见, 发病年龄28~80岁, 临床症状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IVL价值有限, 临床表现类似于子宫肌瘤, 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腹腔包块、部分出现下肢浮肿。术前超声提示子宫多发性肌瘤或腺肌瘤。

本病典型病理改变为静脉内见蠕虫样、条索状瘤体, 可抽出, 镜下呈良性平滑肌瘤的形态, 不侵袭静脉壁。肿瘤极具有特征性的大体形态对诊断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术中、冰冻中对临床和病理医生均有关键的提示作用。IVL镜下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相似。在鉴别诊断方面, IVL除与一般的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外, 还需与子宫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如子宫平滑肌肉瘤伴血管侵犯时, 组织学上可以表现为脉管内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的瘤栓, 但同时具有瘤细胞明显异型, 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及凝固性坏死等恶性特征,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侵犯血管时, 在免疫组化上CD10 (+) , 平滑肌标记阴性可与IVL鉴别。

IVL的生物学行为类似恶性肿瘤, 沿静脉系统蜿蜒生长, 主要蔓延途径是沿子宫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浸润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 亦可从卵巢静脉到下腔静脉及右心系统, 此外, 淋巴管也可受累[1], 如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受累可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栓塞症状, 如肿物侵及右心, 可引起呼吸困难、大量腹水等右心衰表现, 甚至晕厥、猝死。

手术是IV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Ahmed[1]等报道IVL术后复发率高达30%, 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的内源性雌激素有关, 主张作全子宫、双附件及子宫外肿瘤切除。只行肌瘤剔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复发率高, 仅适于年轻妇女。本病术前诊断多为子宫平滑肌瘤或腺肌瘤, 病理医生术中冰冻确诊率对临床医生术式选择非常重要, 最佳方案是一次性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静脉内瘤栓如不能完全切除, 应高位结扎患侧卵巢动、静脉以阻断瘤栓向下腔静脉蔓延。术后密切随访, 及早发现复发灶, 即使复发、转移的病例, 彻底切除肿瘤后预后仍然满意。Kokawa[2]等推测, IVL可能为雌、孕激素依赖性生长, 术后辅以雌、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有助于避免复发。本院6例IVL肿瘤均检测到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 关于激素及生物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Ahmed M, Zangos S, Bechste W0, et al.Intravenous leiomyoma tosis[J].Eur Rad io, 2004, 14 (7) :1316-1317.

[2]Kokawa K, Yamoto M, Yata C, et al.Postmenopausal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with high levels of estradiol and estrogen receptor[J].Obstet Gynecol, 2002, 100 (5Pt2) :1124-1126.

肺平滑肌瘤病一例临床病理分析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401-02

中图分类号:R 728.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70

肺平滑肌瘤病是一种较常见的肺内良性肿瘤,多为个案报道或少数病例报道,对其命名及生物学评价仍存在争议,本文报告1例肺小部分切除,病理诊断为肺平滑肌瘤病,随访2年病情无明显进展,现对肿瘤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因单位组织体检发现肺部阴影。CT示:肺弥漫多发结节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最大直径1.0 cm,考虑肺部转移瘤可能性大(见封四图1)。行全身各脏器CT扫描未发现异常,追问病史8年前曾有子宫肌瘤剔除术,现子宫未见肌瘤复发,复查原切片显示子宫肌瘤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织状排列,细胞较肥胖,无核分裂像(见封四图2)。肺内多发结节瘤细胞短梭形或多角形,围血管腔排列(见封四图3),较大结节可见上皮细胞衬里的裂隙和腺样结构(见封四图4),结节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此次检查患者无呼吸系统自觉症状及体征,纤支镜检查未发现异常。为明确病变类型及性质,行胸腔镜下取小块肺组织送检。术中冰冻病检考虑为良性肿瘤,具体类型待常规病理检查结果。病理大体检查: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肺组织一块,3.5 cm×3 cm×1.0 cm,表面凹凸不平,可触及多个质硬结节,多个剖面切开后,见结节边界清楚,直径0.1~1.0 cm不等,较大结节容易从肺组织中剥离出来,切面灰白、实性、质硬。常规切取数块制

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镜下检查:除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结节外,镜下可见肉眼及影像未发现的小结节,结节由短梭形细胞、多角形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围血管呈同心圆状排列,较大结节周边见腺样结构,内衬柱状上皮。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像,虽无包膜,但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免疫组化:瘤细胞SMA(+)、Desinm(+)、CD34(-)、CD10(-)、TTF-1(-)、HMB45散在阳性、ER(+)、PR(+),腺上皮CK(+)、EMA(+)。病理诊断为肺平滑肌瘤病。

讨论

肺平滑肌瘤病是肺内多发结节性或弥漫性增生性病变,大部分患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于临床体检时发现。查找国内外近10年文献,仅有少量病例报道,而对这一病变的诊断、命名、来源均存在争论。许霞等人[1]报道的2例肺平滑肌肿瘤,通过对患者有子宫平滑肌瘤史、细胞形态、免疫组化表型等分析研究,认为该病是多中心发生的良性原发性平滑肌瘤。孙显露等[2]报道1例43岁女性患者肺内2个平滑肌瘤结节,通过对其子宫肌瘤及肺内肿瘤的细胞形态、排列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诊断为真性肺纤维平滑肌性错构瘤。也有学者[3]认为该病是由子宫良性平滑肌瘤转移来,发生于育龄妇女,大部分患者有做过肌瘤切除、部分子宫、全子宫切除的手术史。此类肿瘤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双肺内的多发性结节影,边缘光滑,可有分叶,也可出现空洞,无法与转移瘤鉴别。大体观为双侧、多发、圆形,边界清楚,切面灰白色,质实,无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组织形态结构一致,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织状和漩涡状排列,虽然无包膜,但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瘤细胞无周围浸润性生长倾向,瘤组织内可见上皮细胞衬里的裂隙和腺样结构,可见周围增生的肺泡上皮向瘤内延伸的现象及周围受挤压的肺泡结构;瘤细胞分化成熟,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像[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梭形瘤细胞表达Vimentin,desmin和SMA,不表达CK、EMA、S-100、NSE和嗜铬素A,腺样结构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4]。电镜显示梭形瘤细胞的胞质内有肌丝和粗面内质网,肌丝间有密体,质膜下有密斑,有细胞连接,显示分化良好;细胞外有大量的胶原纤维;腺样结构内衬细胞器发达的腺上皮[4]。

本文患者8年前曾有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复查原切片,子宫肌瘤瘤细胞呈梭形,束状、交织状排列,细胞较肥胖,无核分裂像(如图2)。肺内多发结节瘤细胞短梭形或多角形,围血管腔排列(如图3),较大结节可见上皮细胞衬里的裂隙和腺样结构(如图4),结节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与文献描述一致[1-6],通过分析比较,本文多倾向于原发性肿瘤。肺平滑肌瘤病主要与以下肿瘤区别:①平滑肌肉瘤,细胞非典型性、细胞核分裂像是区别的关键。②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两肺弥漫分布薄壁小囊状病变,呈蜂窝状改变;镜下平滑肌细胞绕淋巴管和小气道生长,其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孕激素受体呈强阳性表达,雌激素受体呈弱阳性表达[5]。③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X线也为双肺多发结节,镜下结节破坏肺正常结构,细胞少且硬化,在肺泡内生长。④平滑肌瘤性错构瘤,除有平滑肌组织,还有其他组织成份。

综上所述,尽管对该病的诊断命名不同,但组织学大致结构是一致的。明确了肿瘤的良恶性,人们最关心的是治疗问题及预后问题。此类肿瘤早期对肺功能的影响不大,本例随访2年,病情无明显进展,未做特殊治疗。但个别病例病变发展迅速,后期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终因呼吸衰竭死亡[6]。如肿物个数不多且较大,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病变较弥漫,对雌激素、孕激素敏感,可应用激素治疗。有学者认为,治疗方面最好采取外科手术与激素的联合治疗[7]。

参考文献

[1]许 霞,刘 倩,许基成,等.肺平滑肌瘤病2例报告[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4):693-695.

[2]孙显露,徐爱凤,刘 晖. 肺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5):461-462.

[3]谢飞来,林清华,余英豪,等.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987-988.

[4]易祥华,张容轩,朱美芳,等.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组织发生学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4,23(1):55-59.

[5]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0.

[6]张秀兰,曲 飞,赵 东,等.肺平滑肌瘤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5):288-289.

[7]Koh DM,Burn PR,King DM. 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with Intracaval Leiomyomatosis[J].Br J Radiol,2000,73(868):435-437.

(收稿日期:2013-03-30 修回日期:2011-05-31)

子宫平滑肌瘤病 篇3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6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DUL 8例。同期因子宫肌瘤收住院手术病例共9997人次,DUL 占同期子宫肌瘤的0.08%。

1.2 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

8例患者年龄29~51岁,平均年龄37.75岁。7例患者均已生育;1例患者未生育,有生育要求。1例有经量增多、贫血症状,2例有单纯腹痛表现,2例同时有经量增多、腹痛及贫血症状,3例无症状。1例合并妊娠,余7例均子宫增大如孕2~3+月,表面有凹凸不平感。

1.3 诊断

依据病史、体征结合B超检查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被误诊,其中误诊为单发性子宫肌瘤1例,子宫腺肌病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5例。B超检查探及边界清晰的单个低回声团块2例,多个中低回声团块5例,仅1例提示肌壁内布满大小不等中低回声团块。术后病理检查标准参见文献[1]。

2 结 果

2.1 手术及随访情况

8例患者术前均有明确手术指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2例,其中1例患者29岁,有经量增多、中度贫血症状,尚未生育,有生育要求;术中见子宫前壁多个肌瘤样结节融合成团,界限不清,宫腔内布满直径0.5~3 cm大小肌瘤,予尽量剔除肌瘤,保留其生育功能;术后避孕时间未足2年,尚在随访中。另一例患者48岁,有保留子宫的愿望,无临床症状;术中见单一界限欠清的包块,仅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目前已随访3年,未发现复发。1例DUL合并妊娠患者,34岁,既往无不孕史;本次因胎膜早破、横位行剖宫产,术中发现肌瘤弥漫性布满宫腔,无法剔净;已有子女,征得家属同意后,行次全子宫切除。另外5例患者年龄29~51岁,伴或不伴经量增多、贫血、腹痛等症状,但均已生育,无再生育要求;术中见子宫肌层或宫腔布满多发结节,遂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的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好,如期出院,未再进行随访。

2.2 病理检查

大体表现:仅1例见单发结节,边界欠清;其余7例均见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和(或)宫腔布满或多发结节,直径0.1~4 cm,其中3例结节切面呈现漩涡状;7例中有1例有典型的DUL大体表现,即肌壁间弥漫布满细小瘤样结节,直径0.1~2 cm。镜下表现:2例剔除肌瘤患者肌瘤与肌瘤之间相互融合;6例切除子宫患者子宫肌层呈弥漫性结节样增生,宫体全层被平滑肌瘤累及,无细胞异型性和异常有丝分裂,无脉管内生长。8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DUL,其中2例提示伴局灶富于细胞,1例提示伴子宫腺肌病。

3 讨 论

3.1 病因及发生率

DUL发生原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DUL是一种良性肿瘤性疾病,是多发性子宫肌瘤一种生长极度活跃的状态[5],同一个肌瘤结节内所有细胞都是单克隆来源。Lai等[6]发现使用醋酸炔诺酮后,DUL生长迅速并发生缺血坏死。故目前多认为,DUL的生长是孕激素依赖性的。DUL非常罕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都以个案报道为主。本组资料中DUL占同期子宫肌瘤的0.08%。

3.2 临床病理特征

发病以育龄妇女为多,本组平均年龄为37.75岁,与文献报道相符。临床表现可有月经过多、继发贫血,多数患者伴有腹痛、腰酸或盆腔压迫症状,有的无症状。本组资料中3例有经量增多、贫血症状,4例有腹痛表现,3例无症状;7例患者子宫增大如孕2~3+月,表面有凹凸不平感。

病理大体标本表现[2]:①子宫均匀性增大。②肌层弥漫性增厚,布满数量众多、边界不清的细小肌瘤结节,多呈融合状,切面多呈现漩涡状;偶有个别有较清晰边界,直径大于3 cm,形态类似普通肌瘤。③宫腔形态异常。但本文1例患者术中见单发结节,边界欠清;其余7例患者术中均见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和(或)宫腔布满或多发结节,其中3例结节切面呈现漩涡状;7例中有1例术中见到典型的DUL大体表现,即肌壁间弥漫布满细小瘤样结节(直径0.1~2 cm)。镜下特点[1]:子宫肌层呈弥漫性结节样增生,宫体全层被平滑肌瘤累及,肌瘤大小不等,小者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肌瘤与肌瘤之间,肌瘤与正常肌层之间相互融合,无细胞异型性和异常有丝分裂,核分裂象多<3个/10HPF,无脉管内生长。本文中8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与文献[1]符合。文献报道[5]免疫组化检查DUL标本的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肌层,而雌激素受体、Ki-67指数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由于对本病认识尚不足,本文中8例均未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分析。

3.3 诊断

该病术前诊断率低,多被误诊为普通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B超检查亦常仅仅提示为宫壁的多发中低回声团块,回声不均,考虑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或子宫肌腺病。本文8例B超检查探及边界清晰的单个低回声团块2例,多个中低回声团块5例,仅1例提示肌壁内布满大小不等中低回声团块。 8例患者术前均被误诊为普通的单发性或多发性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均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DUL,其中2例提示伴局灶富于细胞,1例提示伴子宫腺肌病。

3.4 治疗

DUL治疗上,由于无法剔净肌瘤,应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经典术式为全子宫切除术,预后好,无复发。而肌瘤剔除术的主要问题有[2]:①肌瘤边界不清,无法剔除干净,术后容易复发;②肌瘤数目众多,出血量大,术后粘连严重;③破坏肌层完整性,增加子宫瘢痕妊娠、妊娠子宫破裂等风险;④对内膜损伤大,存在术后宫腔粘连或闭经可能。对于年龄较大、无再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全子宫切除术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如何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DUL合并妊娠者,围生期多会出现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剖宫产不可避免,术中因肌瘤无法剔除干净或为了止血往往需切除子宫。本文8例中,2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1例患者尚未生育,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避孕时间未足,尚在随访中;另一例患者已生育,大体表现为单发肌瘤,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目前未发现复发。余6例患者均已生育或无生育要求,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均恢复好。

总之,DUL的发生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妇产科医生应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随着超声技术的提高及MRI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DUL的早期诊断将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提供有力帮助。本研究中样本量偏小,大多数未正规随访,对结果分析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能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则可为今后DUL的诊治方法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DU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情况,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DUL患者,从临床情况、诊治、病理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37.75岁。3例经量增多及贫血,4例腹痛,3例无症状。术前被误诊为单发性子宫肌瘤1例、多发性子宫肌瘤5例及子宫腺肌病2例。2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例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仅1例见边界欠清的单发结节;余7例均见子宫肌层和(或)宫腔布满或多发结节,其中1例见肌壁间弥漫布满细小瘤样结节。8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DUL。结论:DUL临床表现无特殊,术前诊断困难,需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病理特点为子宫肌层呈弥漫性结节样增生,宫体全层被大小不等的平滑肌瘤累及,无细胞异型性和异常有丝分裂,无脉管内生长。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

关键词: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吕燕,冷金花.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2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2):155.

[2]卞丽红,周锦英,于薇,等.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1例及文献复习[J].军事医学,2011,35(7):559.

[3]Yen CF,Lee CL,Wang CJ,et al.Successful pregnancies in women with diffuse uterine leiomyomatosis after hysteroscopic management[J].Fertil Steril,2007,88(6):1667-1673.

[4]Lapan B,Solomon L.Diffuse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 precluding myomectomy[J].Obstet Gynecol,1979,53(3Suppl):82S-84S.

[5]Baschinsky DY,Isa A,Niemann TH,et al.Diffuse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a case report with clonality analysis[J].Human Pathol,2000,31(11):1429-1432.

子宫平滑肌瘤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临床诊断子宫肌瘤通过手术切除治疗的485个病例。全部病例标本均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诊断。年龄在23~62岁之间, 以40~52岁病例占大多数。其中23~30岁有18例, 占3.71%, 且以剖宫产时发现肌瘤予以核除居多;31~40岁13例、占2.68%;41~52岁428例, 占88.25%;53~62岁26例, 占5.36%。其中单发肌瘤55例, 占11.34%;多发肌瘤424例, 占87.42%;腺肌症6例, 占1.24%。其中肌瘤伴子宫腺肌症的46例, 伴有卵巢肿物的115例, 伴有子宫内膜增生的35例。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失调, 月经量增多, 贫血, 痛经, 腹部肿物, 腹痛、腹胀, 腰酸, 尿频、尿急等症状。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于剖宫产或体检时发现。

3 治疗

均施行手术切除, 子宫次全切手术286例, 占58.97%;子宫全切手术177例, 占36.49%;核出肌瘤手术22例, 占4.54%。其中同时行单侧附件或单侧卵巢切除的92例, 行双侧附件切除的23例。

4 病理检查

4.1 肉眼大体检查

肌瘤大部分位于肌壁间, 少数位于浆膜下或黏膜下, 极少数位于宫颈处, 且大部分为多发性、混合性的肌瘤。肌瘤直径从0.5~22.0cm不等, 多数为3.0~10.0cm, 有受压形成的假包膜, 边界清。切面绝大部分呈灰白色、质地硬且韧, 少数是黄白色或灰红色、质中等, 切面呈编织状或漩涡状, 少数切面较细润、呈灶性的黏液状。非平滑肌瘤者宫壁一侧或局部增厚, 质地变硬, 边界不清, 有的可见出血点。恶性者多呈弥漫性, 与肌层无明显界限, 且失去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 见出血坏死, 质地较软且脆。同时行附件切除的大部分为卵巢囊性肿物, 极少数是实性。

4.2 镜下检查

(1) 良性平滑肌瘤463例, 占95.46%。瘤细胞分化好与正常的平滑肌细胞相似, 呈梭形, 核多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染色质纤细, 胞浆淡粉染。瘤细胞较密集, 呈纵横交错或束状、漩涡状排列。其中268例平滑肌瘤发生继发性改变, 大部分为局灶性, 且多为透明变性及黏液变性或两者混合, 少数为红色变性。 (2) 平滑肌肉瘤1例, 占0.21%。 (3) 平滑肌瘤亚型的19例, 占4.33%;主要见以下几种类型: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15例, 上皮样型平滑肌瘤1例, 黏液性平滑肌瘤1例, 核分裂像活跃型2例。 (4) 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瘤2例。 (5) 切除的附件肿物, 病理诊断有卵巢浆液性囊肿、卵巢滤泡囊肿或黄体囊肿、卵巢纤维瘤等。

5 讨论

以上结果显示, 子宫平滑肌瘤41~52岁发病率较高, 平滑肌肉瘤少见。但病理检查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全面。肉眼大体检查时注意肿瘤的界限, 质地, 切面颜色, 有无继发性改变。伴有出血坏死或较大的肿物要多做剖面、多处取材, 多发性肌瘤应逐个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1,2]。一般常见的子宫平滑肌瘤结合临床、肉眼大体及镜下所见较易诊断。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较为特殊的病例, 从本组资料综合分析, 需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5.1 有少数患者术前B超及临床医师均诊断为子宫肌瘤, 但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为子宫腺肌症或腺肌症与子宫肌瘤并发。

诊断腺肌症标准是距内膜基底层以下至少一个低倍视野 (10×10, 约2mm) 深处的肌层中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5.2 平滑肌瘤的组织学亚型:

(1) 富于细胞型, 细胞丰富, 轻度异型性, 核分裂像0~4个/10HPF; (2) 奇异型, 细胞丰富或不丰富, 细胞异型性明显, 见多核瘤巨细胞、核奇异深染, 有假包涵体, 可读性核分裂像0~1个/10HPF; (3) 核分裂像活跃型, 细胞丰富, 异型性不明显, 核分裂5~10个/10HPF; (4) 上皮样型, 细胞圆形或多角形, 轻度异型性, 核分裂0~2个/10HPF; (5) 黏液性平滑肌瘤, 细胞丰富或不丰富, 广泛黏液样变, 核分裂较少; (6) 血管平滑肌瘤:特点是肿瘤中有大量肌性血管, 被水肿、黏液样或透明性的间质分隔。

5.3 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瘤, 也称交界性平滑肌瘤。

(1) 有可疑的地图状肿瘤坏死, 任何的核分裂像, 有或无细胞非典型性; (2) 没有地图状肿瘤坏死, 核分裂像>15个/10HPF, 没有非典型性; (3) 没有地图状坏死, 核分裂像接近且<10个/10HPF, 有弥漫性或多灶性的显著的非典型性。 (4) 上皮样或黏液样平滑肌瘤具有非典型性。

5.4 子宫平滑肌肉瘤:

新的诊断标准强调肿瘤细胞的凝固性坏死, 结合瘤细胞的非典型性、核分裂像增加, 并称为“新的诊断三征”。

据我院情况来看, 子宫肌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超诊断子宫肌瘤准确率高, 基层医院能普遍开展, 结合妇科检查, 术前诊断不难。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对于交界性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注意术后随访, 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恶变或转移, 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重视。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485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标本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显微镜下病理诊断。结果 大部分为肌壁间平滑肌瘤或为浆膜下及黏膜下多发性、混合性的平滑肌瘤, 宫颈平滑肌瘤少见。结论 子宫平滑肌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肿瘤, 高发年龄41~52岁, 大部分为良性, 交界性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较少见。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症状,病理检查,核分裂像

参考文献

[1]侯琼梅.79例子宫肌瘤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 20 (1) :78-79.

子宫平滑肌瘤病 篇5

1 研究对象

收集2002年9月至200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29例,患者平均年龄46.8岁(39~60岁)。绝经1例。无孕产史3例,G1P17例,G2~4P1 15例,多产4例。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15例(51.7%)患者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为主诉;12例(41.4%)以盆腔包块为主要表现,其中4例伴下腹痛;以尿频、下腹痛为主诉者各1例(6.9%)。妇科检查:22例(75.9%)子宫2个半月至4个月妊娠大小;3例(10.3%)子宫5至6个月妊娠大小;1例(3.5%)为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1年,宫体缺如,包块占据整个盆、腹腔;3例(10.3%)患者子宫大小正常。B超检查:17例(58.6%)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其中1例盆腔实质不均包块;3例(10.3%)为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8例(27.6%)为子宫肌瘤囊性变及其他变性;1例(3.5%)患者右侧附件实质不均肿物。13例(44.8%)患者彩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内血供丰富。

2.2 诊断

29例患者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术前B超均提示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术前均未确诊。29例中20例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16例诊断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余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2.3 治疗

29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2例(41.4%)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0例(34.5%)全子宫切除术,1例(3.5%)全子宫及左附件切除,2例(6.9%)全子宫及左卵巢肿物切除,3例(10.3%)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3.5%)子宫肌瘤剔除及子宫残端切除。保留附件患者均予抗雌激素治疗。

2.4 病理检查

2.4.1 标本肉眼形态

肿瘤最大直径20 cm,大部分为子宫肌壁间肌瘤,其中6例(20.7%)为子宫肌壁间合并阔韧带肌瘤,合并粘膜下肌瘤3例(10.3%)。剖视肌瘤:12例(41.4%)有典型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理变化特征,子宫肌壁切面可见数个灰白色结节,结节周围可见扩大的脉管腔隙。肿瘤切面见多个囊腔,质软,肿瘤呈蠕虫状、条索状和蚯蚓状,有蒂与脉管壁相连,切断血管发现脉管内有条索状物,可见沿血管走行多处发生的肌瘤。11例(37.9%)肌瘤剖面灰白色,呈旋涡状结构。6例(20.7%)肌瘤剖面结构消失,呈囊性或部分囊性,质脆或伴淤血状。

2.4.2 镜下检查

22例(75.9%)病理诊断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其中伴红色变性者3例,伴玻璃样变6例,1例合并巧克力囊肿;2例(6.9%)合并子宫腺肌病;3例(10.3%)病理诊断为(单纯)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2例(6.9%)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2.5 预后

随访13例术后3年无异常;3例术后2年出现复发盆腔包块;2004年收治的2例术后至今无复发,其余病例失访。

3 讨 论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淋巴管亦可受累[2],其病变范围局限于子宫肌层静脉内,也可超出子宫,沿静脉游走、蔓延至下腔静脉、髂静脉、肾静脉,甚至右心室、右心房或形成多发的肺转移灶[3,4,5],因其可引起静脉或心脏阻塞给治疗带来困难,从而导致致死性后果[6]。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低,本文2年中发生29例,可能因我院病例量较大,且该病发生率近年有所增高。

3.1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有两种可能的来源,一种来源于子宫肌瘤向静脉内生长形成;另一种是脉管内平滑肌瘤源于子宫脉管壁,向静脉延伸而形成[7]。另外有报道认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作用密切相关,发现其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浓度是正常子宫肌层雌激素受体浓度的10倍,说明高浓度的雌激素受体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生长和蔓延有关[8]。Quade等[9]通过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除与激素有关外,还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相关。

3.2 临床特点及诊断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可有月经改变及腹部肿块,本研究中15例(51.7%)患者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12例(41.4%)患者以盆腔包块为主要表现,另外尚有少数患者表现为尿频、下腹痛等症状。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妇科检查多发现子宫体积增大。B超检查多提示子宫增大,肌层内有多个结节,彩超检查提示瘤体供血丰富。马水清等[10]报道,7例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患者术前均以盆腔包块为主诉,4例子宫增大,术前超声检查均提示为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当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达心脏时,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晕厥、心脏杂音、心动过速、面部和下肢水肿等症状体征[6]。本组病例中,术前B超检查均提示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术前均未确诊。术中20例行冰冻切片检查,16例确诊,余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说明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明确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但如在术中见到子宫表面暗红色结节或阔韧带内有结节,宫旁静脉、卵巢静脉等变粗,质变硬时,均应考虑到本病。

3.3 病理特点

3.3.1 大体标本特征

典型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术中切开肿瘤,剖面可见多个结节,结节周围有腔隙,分离腔隙内肿瘤见有蒂或与管壁相连,肿瘤呈蠕虫状、蚯蚓状或条索状,尤其切断静脉,肿瘤可从静脉腔内拉出来。如在术中见到这些病变特征,则高度怀疑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应及时进行冰冻病理检查,以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本组中12例有典型的上述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肉眼特点。

3.3.2 镜下特点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由形态学良性的平滑肌细胞组成,衬有内皮细胞生长在脉管内,细胞无核分裂象或仅有少量核分裂象,一般核分裂象<2/10HPF,肿瘤表面覆盖有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如果核分裂象2~5/10HPF,为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具有潜在恶性,核分裂象>5/10HPF为平滑肌肉瘤侵入脉管内[2]。本组病例肿瘤组织在镜下均呈良性平滑肌细胞形态特征,细胞无异形性,生长在衬有内皮细胞的脉管中,扁平细胞覆盖其表面。

3.4 鉴别诊断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镜下由圆形或卵圆形内膜间质细胞组成,多呈淋巴管内生长,瘤细胞核分裂多见;而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镜下为形态学良性的平滑肌细胞,且无内膜间质。②伴有血管浸润的平滑肌瘤;肉眼不易察觉,血管生长浸润只限于平滑肌瘤内,瘤外无血管浸润。③子宫平滑肌瘤:肌瘤呈实质性球形结节,与周围界限明显;而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瘤细胞延伸至血管内,在静脉内肌瘤呈条索状或蚯蚓状。④腹膜弥漫性平滑肌瘤:除在子宫有病灶外,在子宫附近的器官浆膜面亦有病变。总之,肿瘤表面覆盖有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诊断、鉴别诊断的依据[8]。

3.5 治疗

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临床处理方式与其预后关系密切,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本治疗措施,手术范围因年龄而异。一般认为,在45岁以下且无子宫外脉管浸润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复发与保留卵巢产生雌激素有关,年龄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者,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同时切除子宫外肿瘤,此种方案可减少复发,改善预后,但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分析处理。对于有心脏转移病例,已有联合手术治疗成功报道。Uchida等[3]报道,通过进行心脏和开腹联合手术,成功的根治性切除了右心室巨大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瘤栓。本病术后必要时可加抗雌激素药物治疗[6]。也有报道术后10日,患者血雌二醇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未给予抗雌激素治疗[3]。本组病例中12例患者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0例患者进行了全子宫切除术,3例患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保留附件患者术后均给予了抗雌激素治疗。

3.6 预后

因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虽是良性肿瘤,但具有恶性肿瘤的转移、复发行为,已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仍可在其他的静脉、淋巴管内发生,且复发率较高。所以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进行妇科及超声检查,如出现相关症状、体征,可行CT或MRI检查等,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Bodner K,Bodner-Adler B,Wierrani F,et al.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of the uterus[J].Anticancer Res,2002,22(3):1881-1883.

[2]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91.

[3]Uchida H,Hattori Y,Nakada K,et al.Successful one-stage radical re-moval of 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extending to the right ventricle[J].Obstet Gynecol,2004,103(5):1068-1070.

[4]Ozer N,Engin H,Akgul E,et al.An unusual case of recurrent mass inthe right atrium: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J].Echocardiography,2005,22(6):514-516.

[5]Matsumoto K,Yamamoto T,Hisayoshi T,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of the uterus with multiple pulmonary metastases asssociated with largebullae-like cyst formation[J].Pathol Int,2001,51(5):396-401.

[6]Kocaoglu M,Bulakbasi N,Ugurel,M,et al.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epiction of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Extendingto the Heart[J].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Inc.2003,27(4):630-633.

[7]Kanno M,Tatebayashi T,Tezuka M,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with cardiao extension in an elderly woman:report of a case[J].KyobuGeka,2001,54(9):791-793.

[8]Kokawa K,Yamoto M,Yata C,et al.Postmenopausal 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 with high evels of estradiol and estrogen receptor[J].Obstet Gy-necol,2002,100(5):1124-1126.

[9]Quade BJ,Dal Cin P,Neskey DM,et al.Intravenous leimyomatosis:molecular and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a case[J].Mod Pathol,2002,15(3):351-356.

子宫平滑肌瘤病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7年8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IVL患者13例, 平均年龄43.3岁 (30~52岁) 。平均孕次2次 (1~3次) , 平均产次1.3次 (1~2次) 。

1.2 主要症状、体征

13例患者中7例患者主诉为发现子宫肌瘤或下腹部包块, 5例为月经增多伴经期延长, 1例为下腹疼痛;主诉腹部包块者伴经量增多2例, 伴腹痛1例, 1例患者11年前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例患者3年前行全子宫切除术。12例中4例子宫增大如妊娠8周大小, 6例如妊娠12周, 1例如妊娠16周, 1例如妊娠20周, 占据整个盆腹腔。

1.3 超声检查

本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 12例子宫增大, 且肌层内可见多发性实性结节, ≥12周妊娠大小者8例, 子宫<12周妊娠大小者4例, 其中5例患者肿瘤内及周边血供丰富 (子宫≥12周大小者4例, <12周大小者1例) , 2例肿瘤内及周边血流呈短树枝样, 检查结果提示为子宫肌瘤, 其中3例伴变性可能;另1例患者超声检查为盆腔实性肿瘤。13例患者术前无一诊断为IVL。

1.4 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4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 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 1例行全子宫+右侧附件切除术, 1例行盆腔肿物切除术。

2 结果

2.1 术中所见

2例患者表现有子宫或宫旁紫蓝色血管增粗, 迂曲成团, 其中3例在钳夹切断子宫血管时发现血管断端有灰白色粟粒样小结节, 另外1例术中见直径0.5cm的白色肿瘤扭曲延伸入子宫旁血管, 抽出达5cm, 其余与一般子宫肌瘤相同:子宫不规则增大, 有一个或多个结节突起, 表面光滑。7例患者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仅5例诊断为IVL。

2.2 病理特点

(1) 肉眼观:子宫或盆腔内见单个或多个典型的子宫肌瘤结节, 可有水肿、囊性变、玻璃样变等表现, 其周边可见“蠕虫状”或“棉絮状”肿瘤组织 (直径0.3~1.0cm) 穿行于肌壁间, 横断面上可见肌瘤组织周围有明显的腔隙, 抽出组织后见内壁光滑的空腔。 (2) 镜下观: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例的肿块表现同一般的子宫肌瘤, 由增生的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丰富的小血管组成, 平滑肌细胞形态大小一致, 未见核分裂相或核分裂相小于2个/高倍视野, 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于静脉内, 表面衬有扁平内皮细胞, 肿瘤呈“蠕虫状”穿行于肌壁间或穿出子宫壁。

由于各种原因4例患者失访, 9例在随访中:1例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10个月胸腔内下腔静脉复发, 开胸手术取出瘤栓后26个月无复发;其余8例患者术后均无瘤生存。

3 讨论

子宫IVL 起源于广泛侵入静脉内的子宫平滑肌瘤, 或静脉壁的平滑肌瘤细胞, 病理形态表现与良性子宫肌瘤或静脉壁平滑肌瘤相同, 但其生物学行为类似恶性肿瘤, 可沿静脉在子宫肌层内蔓延, 并可伸展至子宫外, 如阔韧带静脉、卵巢静脉、阴道静脉、盆腹腔静脉、腹膜后静脉和大网膜静脉等处[1];部分超出子宫的肌瘤, 还可通过下腔静脉, 达右心房、右心室及右肺静脉, 引起心脏机械性梗阻而致患者死亡。IVL可以累及静脉, 亦可累及淋巴管, 所以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

3.1 发病年龄

平均发病年龄多为45岁左右, 与一般的子宫肌瘤相似, 绝经后患者少见,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3.3岁 (30~52岁) 。

3.2 临床表现及诊断

子宫IVL 临床表现与普通子宫肌瘤相似, 主要为盆腹腔包块, 可伴不规则阴道流血和月经量增多, 绝经后妇女可表现为阴道出血, 极少数可沿着下腔静脉向上生长, 出现心悸、咳嗽、下肢肿胀等症状。脉管内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病变, 引起死亡与心脏受累有关[2]。子宫IVL声像图多表现为肌壁间多发中低回声结节, 宫旁组织内可有不规则回声紊乱区, 血供较丰富, 彩色血流呈树枝状或条索状。超声检查是子宫肌瘤最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但在IVL诊断上特异性不高。本组8例中2例彩色血流呈树枝状, 无一例诊断为子宫IVL。绝大多数患者子宫IVL诊断依靠术中冰冻或术后病理检查。

3.3 子宫IVL的病理学特点

子宫肌瘤手术中发现以下特征, 应考虑IVL的可能: (1) 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水肿变性, 边界不规则或呈棉絮状, 周围见灰白色组织沿脉管呈蠕虫状或芽状生长, 容易拉出; (2) 宫旁或输卵管系膜内见葡萄样、条索样肿物、沿血管走行, 血管明显扩张; (3) 术中切断子宫血管, 见管腔内粟粒样灰白色结节; (4) 行肌瘤剥除术时, 有部分不易剥离, 强行剥出后见灰白色条索样组织附着。按肿瘤和血管的关系, 子宫IVL可分3种类型:一是血管内型, 又称Ⅰ型, 即静脉内蠕虫样平滑肌瘤, 肿瘤组织位于血管腔内, 来自血管壁平滑肌;二是肌壁型, 又称Ⅱ型, 肿瘤组织主要位于肌层内, 来自子宫平滑肌;三是孤立的肌瘤伴有显微镜下灶状的血管内肿瘤, 即平滑肌瘤伴有血管侵入, 不侵犯子宫外组织, 瘤细胞没有不典型增生。子宫IVL具有沿血管蔓延的生物学特性, 因而有转移、复发的恶性行为。子宫IVL的组织学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组织起源: (1) 来自于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 (2) 平滑肌瘤组织浸润至脉管内。鉴别诊断: (1) 子宫IVL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IVL在子宫静脉内可找到蚯蚓样的平滑肌瘤, 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与瘤细胞间有过渡, 周围肌层在制片过程中或因自身水肿可形成裂隙状腔隙, 易被怀疑为IVL。 (2) 子宫IVL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鉴别: 二者在临床和大体特征上均十分相似:镜下IVL由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 呈漩涡状排列, 而后者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围绕螺旋小动脉呈同心圆排列。 (3) 子宫IVL 与子宫平滑肌肉瘤伴血管侵犯鉴别:平滑肌肉瘤细胞具有明显异形性、凝固性坏死、不规则边界及侵犯周围肌层现象, 可与良性形态的IVL相鉴别。

3.4 子宫IVL的治疗与预后

手术是子宫IVL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也是治疗子宫IVL转移病灶的唯一手段。子宫IVL患者手术前诊断多为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腺肌病, 手术中对可疑病例行冰冻切片检查可协助诊断并指导具体术式。术中明确子宫IVL诊断后, 最佳方案是一次性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子宫IVL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复发率高, 预后不良, 仅适合于年轻未育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妇女, 45岁以下或无子宫外脉管内浸润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术, 45岁以上或有子宫外脉管内浸润者则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转移病灶切除术, 术中高位结扎卵巢动、静脉, 髂内静脉属支内瘤栓如不能完整切除, 应高位结扎患侧以阻断瘤栓向下腔静脉蔓延, 尽可能切除子宫外肉眼可见的病灶, 可减少复发, 改善预后[3]。子宫IVL预后取决于手术是否彻底, 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好, 可以长期无瘤生存。子宫IVL复发与肿瘤细胞沿血管内游走及雌激素可能相关。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可用抗雌激素药物预防复发, 不宜行激素替代治疗。子宫IVL是具有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良性病变, 提高术中确诊率、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以及术后全面随诊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盛修贵, 李慧芹, 等.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术后远处转移3例 (J) .中国肿瘤, 2007, 34 (18) :1067-1068.

[2]回中允.女性生殖道病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400-401.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2例 篇7

例1 患者, 50岁, G3P2。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于2004年4月9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 无避孕药服用史。13年前因“多发性子宫肌瘤”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11年前在我院行左腹膜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左侧腹膜平滑肌瘤。妇科检查:左附件区直径11 cm大小包块, 形态失常, 质略硬, 无压痛, 活动好。B超检查示:左附件区12.4 cm×11.7 cm×7.9 cm包块。入院后诊断:盆腔占位性病变。于2004年4月15日手术探查:腹腔左侧大网膜及肠系膜15个瘤样结节, 直径最大6 cm, 最小0.5 cm, 行部分大网膜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术后患者未行特殊治疗, 仅定期复查。现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无复发迹象。

例2 患者, 20岁, 未婚, 无性生活史。因下腹胀痛4月于2007年7月2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1年前在外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肛诊:子宫前位, 正常大小, 盆腔内可触及多个不规则形包块, 质较硬, 无压痛。CT提示腹腔内沿肠系膜排列多个结节影, 密度均匀。入院后诊断:盆腔肿瘤。于2007年7月8日行剖腹探查, 见肠系膜、肠管浆膜面及大网膜布满瘤样结节, 蚕豆状, 色灰红。最大直径8 cm, 最小直径0.2 cm, 子宫及双附件未见异常。取样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征求意见后行肿瘤切除术。因肿瘤广泛密布, 且部分位于肠壁, 故较小肿瘤未能完全剔除干净。术后标本免疫组化染色:Actin (++) 、SMA (++) 、VIM (++) 、S-100蛋白 (-) 、ER (+) 、PR (+) 。术后给予曲普瑞林3.75 mg, 28天1次, 连续使用6月。术后患者定期复查, 目前无复发迹象。

2 讨 论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 (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 LPD) 是发生在腹膜的一种罕见的平滑肌非转移性、同源性、多中心性良性肿瘤,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 临床罕见,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 术前误诊率高达100%。

LPD 的病因不清, 据报道与暴露于外源性或内源性高水平的雌激素水平有关[1]。该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 国内文献报道年龄20~62岁不等, 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最常见临床症状: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 下腹胀痛、尿频尿急 (膀胱受压所致) , 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仅在体检时发现盆腔包块或在外科手术时发现。术前B超检查多表现为多发盆腔包块, 低回声或混杂回声。CT及MRI显示病灶为多发性, 平扫信号类似于正常的平滑肌组织, 外缘未见浸润性生长。但影像学诊断无特异性加之病例罕见, 术前很难准确判断。术前确诊的唯一可行方法是腹腔镜下活组织检查, 大多数确诊依靠术中、术后病理诊断。术中所见:腹、盆腔均可见腹膜表面及肠系膜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灰红色结节, 颜色与病程相关, 结节表面光滑、质硬、边界清楚, 由几毫米至十几厘米不等, 数量可达数百个;病变广泛累及壁层及脏层腹膜, 常见的生长部位为大网膜、肠系膜、小肠和结肠浆膜面及子宫表面, 其次为卵巢、输卵管、横膈、膀胱表面及直肠子宫陷凹等, 也有累及阴道及阑尾系膜者, 少数患者可有淡黄色或血性腹水。因肿瘤广泛分布, 大小不等, 故术中有“取之不尽”感。

LPD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接受了瘤细胞减灭术, 切除了全子宫及双附件, 部分患者还进行了化疗。近年来研究已证实LPD具有良性的生物学行为, 因雌激素作用减弱肿瘤会自然消退, 如手术去势、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等。故现多数学者认为可保守治疗, 而对广泛性手术提出质疑。一些学者认为, 对已生育且有明显家族史者, 为解除症状应切除全子宫及双侧卵巢, 且尽可能切除受累组织;对未生育妇女应保留其生殖功能。GnRH、达那唑及类似药物, 因其抗雌激素作用, 可做为术后辅助治疗[2]。LPD虽为良性肿瘤, 但其恶变率远高于子宫平滑肌瘤, 相关文献报道约为10%[3], 故对于该类患者诊断和治疗均应慎重。对已切除组织应进行严格病理检查, 无法确诊者, 可继续免疫组化或电镜检查。治疗宜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 家族遗传倾向及随访条件等因素而定。术后患者应严密随访。随访内容:定期妇科检查、B超检测、CT扫描等。

参考文献

[1]Bekkers RL, Willemsen WN, Schijf CP, et al.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does malignant trasformation occur-Aliterature re-view[J].Gynecol Oncol, 1999, 75 (1) :158-163.

[2] Nappi C, Sardo ADS, Mandato VD, et al.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 in association with Currarino syndrome[J].BMC Cancer, 2006, 10 (6) :127.

子宫平滑肌瘤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 (28.51±2.52) 岁。实验组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 (28.36±2.4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子宫黏膜下肌瘤处行单纯摘除术15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14例, 子宫全切除术11例。镜下组织学情况显示:非典型平滑肌瘤2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2例;上皮样平滑肌瘤1例, 细胞均不存在明显异型;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35例, 其中肌瘤细胞无异型25例, 核分裂象为0~4/10倍高倍镜视野 (10 HPF) , 平滑肌瘤细胞有轻度异型10例, 核分裂象为0~4/10倍高倍镜视野 (10 HPF) 。随访1~2年, 患者肿瘤未出现复发情况, 及未出现癌变情况以及肉瘤变情况。实验组子宫黏膜下肌瘤处行单纯摘除术12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13例, 子宫全切除术15例, 随访1~2年, 患者肿瘤未出现复发情况, 及未出现癌变情况以及肉瘤变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肌瘤复发率以及肌瘤恶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肌瘤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肌瘤恶变情况。

3 讨论

虽然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 但了解其相关知识,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有研究报道, 目前我国学者将特殊类型子宫平滑肌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其主要特点为镜下瘤细胞十分丰富, 不存在非典型性以及过量的核分裂象[3]。 (2) 非典型性平滑肌瘤。该种子宫平滑肌瘤也称为奇异性或合体细胞性平滑肌瘤, 主要镜下特点为存在较多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 胞质较丰富, 细胞核形状较奇异、深染, 但核分裂象未出现明显增加, 多见于长期服用孕激素的患者。 (3) 上皮样子宫平滑肌瘤。主要由多边形或圆形细胞组成, 排列较规律, 呈条索状, 部分呈片状, 不存在核分裂象[4]。因此, 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相关病理诊断时, 应仔细观察病理检查结果, 认真完成各项相关工作, 切忌盲目诊断。同时, 为顺利对患者实施病理诊断, 临床医师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和病理诊断医生进行沟通交流, 认真谨慎判断肿瘤的性质 (恶性或良性) , 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5]。如对于强烈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 临床医师应建议患者在手术结束后, 到多家权威病理机构完成会诊工作;对于中年或青年患者, 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 应慎重考虑是否需再次对患者实施子宫切除术。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诊断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时, 应改变传统的诊断理念, 认真分析理解病理诊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动与相关人员沟通,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并对其实施严密随访,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达到成功显现病理诊断应用价值的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肌瘤复发率以及肌瘤恶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肌瘤复发率以及肌瘤恶变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属于良性疾病, 诊断时应慎重。

关键词: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岚, 刘易欣, 吴海霞, 等.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J].天津医药, 2012, 40 (9) :932-934.

[2]闫西红, 周爱玲, 王海波, 等.宫颈血管平滑肌瘤1例[J].临床医学, 2013, 33 (1) :94.

[3]阮航, 秦翠杰, 李玉华, 等.50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05 (26) :79-80.

[4]闫丽英.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病理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2 (6) :25-26.

上一篇:丝瓜种植技术下一篇:健美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