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子宫肌瘤

2024-10-20

绝经期子宫肌瘤(精选10篇)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1

子宫肌瘤即子宫平滑肌瘤, 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也是一种导致全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1], 其多发于30~50岁的女性, 其中尤以40~50岁为最多见。有文献表明[2], 如果子宫肌瘤患者能够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则有望免除手术, 因此对子宫肌瘤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和生长与孕激素有着密切关系,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药拮抗剂, 已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应用米非司酮治疗90例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对其疗效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90例, 并均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证实为单发性子宫肌瘤, 且均经诊断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病变。该组90例患者中, 年龄43~51岁, 平均年龄 (46.8±3.1) 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病程 (1.5±0.5) 年;妇科检查子宫增大<60 d妊娠;其中除5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外, 余下85例患者均有经期延长、经期缩短、经量增多、痛经及不同程度的贫血等症状。因该药使用说明书中无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 使用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 达到知情选择。该组患者均为自愿参加药物治疗, 均无心、肝、肾疾病等米非司酮禁忌症, 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验正常, 并于治疗前6个月未使用任何激素治疗。

1.2 治疗方法

该组患者均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 12.5 mg/d, 于每晚饭后1 h口服, 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妇科检查, B超复查子宫及子宫肌瘤大小, 同时复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 并观察患者在服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3]拟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瘤体体积缩小>40%;有效:瘤体体积缩小≥20~40%;无效:瘤体体积缩小<2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该组90例患者中, 显效32例 (占35.6%) , 有效47例 (占52.2%) , 无效11例 (占12.2%) , 总有效率 (显效率+有效率) 为87.8%。治疗后明显缩小了瘤体体积、子宫体积,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明显提高了血红蛋白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该组9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8例轻微恶心, 12例潮热, 6例阴道分泌物减少, 10例食欲减退, 均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全部患者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2.3 症状改善情况

该组90例患者有2例在治疗期间有少量不规则阴道出血出现, 余下88例患者均在治疗期间出现闭经, 其中当月闭经者49例;停药3个月内月经逐渐恢复者61例, 其中月经量较治疗前减少者有41例, 月经量无变化者有20例;其中经期缩短者45例, 经期不变者16例。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具有孕激素孕体 (PR) 和雌激素受体 (ER) 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以往, 肌瘤一直被医学界认为雌激素与其发病主要相关, 这是由于雌激素能够促进子宫肌瘤生长。但是近年来, 许多资料表明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孕激素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刺激子宫肌瘤细胞核分裂, 使肌瘤生长得到促进, 是肌瘤发生的启动因子[4],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组织中被发现, 且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肌层组织。有研究表明[5], 药物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依据是围绝经期生理特点和肌瘤发生病因学, 这是由于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在围绝经期阶段日趋减少, 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绝经期综合征和月经改变。

米非司酮为孕酮受体竞争性拮抗剂, 是药物流产的常用药物, 亦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物。有研究[3]显示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3.3%, 而该研究为87.8%, 与之相近, 说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缩小瘤体体积。另外, 该研究还显示, 该组患者治疗前的子宫体积为 (126.8±72.1) cm3, 血红蛋白为 (66.3±3.3) g/L, 而治疗后分别为 (92.5±18.6) cm3和 (91.4±7.6) g/L, 可见其子宫体积经治疗后得到了明显缩小 (P<0.05) , 其血红蛋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P<0.05) , 且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米非司酮与孕酮争夺孕激素受体主要是通过与孕激素相似的结构来实现的, 从而使孕激素的活性受到抑制, 以使黄体溶解, 随之降低体内孕激素水平;同时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还能够受到它的抑制, 以使靶组织中孕激素受体的含量降低, 阻断孕激素对肌瘤细胞的促生长作用以及扩张肌瘤血管作用, 从而有效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并使肌瘤缩小;其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还能够破坏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抑制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从而导致无排卵, 诱发闭经;另外, 它还能够通过使子宫动脉血流减少以使瘤体血供减少, 从而缩小肌瘤体积。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重视子宫的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和身体的完整性, 对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药物治疗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且保留子宫有利于内分泌调节, 对保证器官完整性、保护女性生理和心理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 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缩小瘤体, 缓解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能够有效保持子宫完整性的保守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陶文兵.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33) :135-136.

[2]孙伟.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56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4) :52.

[3]琚晓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196-197.

[4]辛秋杨.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2) :138-139.

[5]林晓军, 杨凯燕.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0, 16 (6) :729-730.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均为本院妇科门诊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年龄为43~ 56岁,平均48.2 ± 5.7岁; 均未采用过刮宫治疗,且在3个月内均未使用激素药物治疗;除3例患者严重贫血外,其余的均伴有轻度贫血; 子宫内膜厚度为12.67 ± 0.98 mm,血红蛋白为 52.64 ± 7.12 g/L,经刮宫诊断确认均为单纯性的子宫内膜增生,并通过其他常规检查排除妇科器质性及全身性疾病。

1.2 方法 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A组: 21例,给予单独妈富隆治疗,于诊断性刮宫术后的5th天给药,1片/天(口服)。B组:21例,给予单独的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12.5 mg/d。C组:21例,给予妈富隆和中药联合治疗(妈富隆的服用方法见A组)。D组:20例,给予米非司酮和中药联合治疗(米非司酮的服用方法见B组)。中药的配方以调经为主,治疗原则:益气,固本,止血方药组成:黄芪30、白术10、陈皮6、升麻6、柴胡12、当归12、党参15、女贞子9、旱莲草9、茜草9、仙鹤草10、炙草6、防风10、生地9、炮姜6、香附6,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所有的药物均在睡前服下,且疗程设置如下:第一疗程为期21天(诊断性刮宫术后的5th天);第二疗程为期21天(停药撤退性出血第3-5天);第三疗程为期21天。四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情况均没有差异,可以进行相互比较。

2 疗效评价与标准

2.1 疗效评价 在3疗程后,采用B超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以及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并由专人记录治疗期间不规则阴道流血、闭经和止经人数。

2.2 诊断标准 依据月經量、月经期、月经周期这3个指标的情况分为3个标准,治愈:3个指标均恢复正常,并维持3个以上(包括3个)月经周期,或者绝经闭经者;好转:3个指标均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无效:3个指标均没有恢复,且阴道出血无改善。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进行处理,以 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各组的病情改善情况 A组和B组,以及C组和D组的各标准均没有差异(P > 0.05);但C组和D组的治愈率和无效率均好于A组和B组(P < 0.05),且好转情况与这两组没有差异(P > 0.05)。

4.2 各组的病情改变情况 除了不规则阴道流血情况外,C组和D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闭经和止经人数的情况均好于A组和B组(P < 0.05)。

4.3 各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A组和B组均伴有恶心,呕吐症状,C组和D组没有该症状,并未见其他的不良反应。

5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疾病,对于该病的治疗没有较好的方法 [3]。中药作为一种不同于西医的治疗理念,重视对疾病的调制,不仅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而且从整体入手,对于多种妇科病均有较好的疗效[4],但见效慢。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

病具有“取长补短”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于疾病的恢复和各项指标的改善要好于单纯的妈富隆和米非司酮组,尤其是其对于不良反应和血红蛋白的改善情况。本中药的配方主要以益气,固本,止血为主,其成分对于稳定经期,改善激素水平,以及补血益气、补气健脾、补益肝肾、收敛止血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少,并可改善配伍妈富隆和米非司酮使用时的不良反应。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子宫内膜增生,可能的原因是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效提高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体内下调的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亚型水平,达到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丽明,刘丽.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血清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检测[J].广东医学,2005, 26 (7):975-976

[2] 周奇志,胡杏林.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67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 17 (5):56-58.

[3] 刘玉,韦丽君.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药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 26 (1):42-45.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我院的患者选择的是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 一共100例, 患者年龄40~55岁, 经过B超证实患者均为子宫肌瘤, 部分患者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肿瘤大小为2~7cm, 子宫的形状大小如4~9孕周。

1.2 治疗方法

医院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自行选药进行保守治疗, 口服米非司酮12.5mg, 每日一次。在服药3个月期间患者不服用其他任何激素药, 期间所有患者几乎没有出现米非司酮的毒副作用。服药3个月后来医院进行复查, 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超声测量子宫及肌瘤的大小、全血分析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结果经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所得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分析

2.1 症状改善情况

我院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服药, 3个月期间只有1例患者出现不规则性阴道出血, 所有患者在服药期间的月经均为闭经, 经过停药处理后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 其中停药后3个月内没有出现阴道出血的患者约占15%, 月经复潮中有70%患者的两明显少于平时的月经量。大部分患者的痛经症状已经消失。见表1。

2.2 子宫变化情况

患者在治疗之前的子宫的形态大小像4~9孕周的孕妇的子宫, 子宫肌瘤大小为2~7cm, 在我院进过治疗后患者的子宫、子宫肌瘤的体积明显缩小。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子宫肌瘤数目及体积均减小30%~70%的患者有75例 (占75%) , 治疗后患者的子宫肌瘤缩小不明显但肿瘤数减少较明显的患者约有21例 (占21%) , 两者均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有4例 (占4%) 。见表2。

2.3 停药后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 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其中的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均得到改善, 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 经过复查, 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正常, 与服药之前各项指标均差别不大。

2.4 不良反应

患者在治疗后, 出现轻微潮热的患者有10例 (占10%) , 出现轻微恶心或者食欲减退的患者有17例 (占17%) , 阴道出现少量分泌物的患者有5例 (占5%) 。见表3。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经过研究证实, 孕激素具有促进肌瘤进行有丝分裂的作用, 能够有效刺激肌瘤的生长。由于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药物, 能够有效与孕激素的受体进行竞争, 从而达到抑制的作用, 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子宫肌瘤, 在育龄期妇女的治疗中极为常见且效果良好。我院将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的10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资料调出, 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的治疗措施, 对患者的治疗采用米非司酮进行保守治疗, 即患者坚持服用米非司酮12.5mg/d, 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 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子宫肌瘤也明显缩小, 在治疗期间患者均出现闭经, 贫血症状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我院患者在服药后经量减少、经期也缩短。

临床上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肿瘤的数量和大小, 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经过阴道和腹腔镜手术进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概率, 因此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上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将我院的10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资料调出, 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的治疗措施, 即口服米非司酮12.5mg, 一共服用3个月, 观察我院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结果 我院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子宫肌瘤也明显缩小。结论 临床上用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效果明显且毒副作用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林晓军, 杨凯燕.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0, 16 (6) :729-730.

[2]谭燕玲.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6) :2015-2016.

[3]金细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 3 (4) :70-71.

[4]亢奇, 亢飞, 张乔, 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2) :119-120.

绝经后子宫出血47例临床分析 篇4

临床资料

标准:以绝经1年后子宫出血为绝经后标准。排除外阴炎、阴道炎、药物因素及全身出血性疾病所致的出血。

年龄:46-72岁,平均56.8岁,其中46—50岁占20.21%,51—60岁占60.64%,>60岁占19.15%。

绝经年限及流血情况:本组绝经年限为1~30年,其中≤10年34例占72.34%,11~20年11例占23.4%,>20年2例占4.26%。阴道流血多表现为少量不规则出血,有3例多于月经量。

结果

病因分析:本组47例中,肿瘤18例占38.3%,其中子宫肌瘤6例,子宫内膜癌6例,子宫颈癌4例,卵巢肿瘤2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0例占42.55%。炎症9例占19.15%,其中子宫颈炎6例,子宫内膜炎3例。

绝经年限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本组恶性肿瘤10例,绝经≤10年33例中,恶性肿瘤3例,发生率9.09%;绝经11~20年12例中,恶性肿瘤5例,发生率41.67%;>20年绝经的3例中,恶性肿瘤2例,发生率66.67%;说明绝经时间越长,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

宫颈刮片及诊刮结果:47例均进行刮颈刮片及诊断性刮宫。宫颈刮片检查结果:巴氏分级Ⅰ-Ⅱ级38例,Ⅲ级5例,Ⅳ~Ⅴ级4例,诊断性刮宫结果。子宫内膜癌6例,不典型性增长2例,增殖期23例,分泌期3例,内膜萎缩9例,炎症4例。

讨论

绝经后出血是老年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危险信号,从本组结果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占第1位(42.55%),肿瘤占第2位(38.3%)(其中恶性肿瘤占21.28%),其次为炎症占19.15%。根据国内相关报道,在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中,炎症居首位68.85%,这与将阴道炎等所致的出血统计在内有关,本组资料恶性肿瘤病21.28%,且从统计看,绝经时间长度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5

关键词: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亮丙瑞林,治疗,效果

随着年龄的上升,女性机体当中分泌雌激素的量却在降低[1],导致女性机体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现象并提高了功血的发生概率,从而引发围绝经期功血,而在此类患者当中,极易伴随子宫肌瘤疾病[2]。故此,该文当中对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110例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共收集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10例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单双号编号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55例为一组。观察组(双号编号组)当中,年龄范围是35~50岁,年龄平均是(40.76±4.16)岁。对照组(单号编号组)当中,年龄范围是36~51岁,年龄平均是(40.56±4.73)岁。对2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年龄跨度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二者科学的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给该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在患者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胶囊(国药准字H20080450 86901802000239),服用12.50 mg/d,3个月为治疗1疗程,治疗2个疗程[3,4]。观察组使用亮丙瑞林药物作为临床治疗的方案。观察组当中,给该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使用亮丙瑞林(国药准字H20093852 86900717000426)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1.88 mg/次,用药时间为患者的月经第1天,按照1次/个月给药频率,3个月1疗程,共计治疗6个月[5,6]。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月经情况和肌瘤情况,以此测评治疗的效果,同时记录2组的复发概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等。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的效果划分为3个项目标准:显效—患者的子宫出血情况得到控制,内膜萎缩或转化,肌瘤缩小。有效—患者的月经情况改善,肌瘤没有增大现象甚至缩小。无效—达不到上述的标准。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总有效率为总概率减去无效概率的差值。患者复发的测评标准为:患者存在月经量多且无规律、肌瘤出现增大情况,或者是患者在绝经或闭经的状态下,子宫内膜厚度依然超过5.00 mm且宫颈评分超过5分。

1.4 统计方法

2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核对后,用[n(%)]表示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复发概率、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等,并用χ2检验,以P<0.05为对比2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2.73%,高于对照组的数据,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复发概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数据,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医学临床上,围绝经期功血主要是指的是更年期功血,其诱导原因主要是因为月经期不规则出血,卵巢衰退导致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足是诱发不规则出血的重要因素。月经不调以及月经期出血断断续续是该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若不经过全面的护理和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极易出现合并症,盆腔良性肿瘤中的子宫瘤则是该病的主要合并症状之一。

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症状时,可有效调节患者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殖,同时可以改善贫血状况。但治疗中该药对患者身体具有损害性,不能保证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且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都相对较高,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以上诸多劣势使米非司酮在临床中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意义受限。

当围绝经期功血患者伴随子宫肌瘤疾病时,如若采取子宫切除术方式治疗患者,则可能给患者进一步造成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影响,故手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7],而大多数围绝经期功血伴随子宫肌瘤患者更乐于接受药物治疗方案[8]。该文当中,通过将米非司酮和亮丙瑞林作为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出后者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伴随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更为可观。

亮丙瑞林(一种新型抗妇科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产生一过性垂体,促使患者机体当中性腺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机体当中的垂体生成状态受阻、促性腺激素不能释放,从而能够使得卵巢降低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功能[9],亮丙瑞林药物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可以形容为通过药物性方式切除卵巢,使得患者子宫肌瘤萎缩,达到治疗的目的[10]。

根据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在采取亮丙瑞林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2.73%,而对照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口服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仅有72.73%。此外,观察组复发概率仅有29.09%,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仅有5.45%,均少于对照组的数据,P值小于0.05。由此可见,2组在治疗效果、维持预后、安全系数等方面,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患者的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值小于0.05。在吴敏红[11]学者的《亮丙瑞林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一文当中,观察组采用亮丙瑞林的临床治疗概率为90.63%,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的效果概率为70.31%,且对比复发概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28.13%、62.50%,与该文结果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功血子宫肌瘤疾病使用亮丙瑞林治疗,能够在保证较高安全系数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霞.醋酸亮丙瑞林预处理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8):1293-1295.

[2]金凤斌,任波,谭凤美.醋酸亮丙瑞林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63例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154-156.

[3]邓农.米非司酮、甲基睾丸酮和亮丙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3):143-144.

[4]邓农.米非司酮、甲基睾丸酮和亮丙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148-150.

[5]叶丽华.国产注射用缓释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子宫肌瘤60例的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2012,33(21):12-13.

[6]董梅.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亮丙瑞林治疗绝经前期子宫肌瘤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9):69-70.

[7]葛海艳.散结镇痛汤联合亮丙瑞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疼痛感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5,35(12):3143-3145.

[8]宋改敏.亮丙瑞林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前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5):70-71.

[9]刘展.亮丙瑞林、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10-1911.

[10]郭美芳.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13-114.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6

关键词: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癌,超声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主要发病人群以绝经期和更年期的妇女居多,糖尿病、少产、未婚、肥胖伴原发性高血压等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症状表现通常是排液增多、阴道出血不规则等,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并配合孕酮抗雌激素药物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进行联合诊治[1、2]。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的及时发现,因此,尽早诊断子宫内膜癌十分重要。笔者分析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体检的364例绝经期妇女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医院体检的364例绝经期妇女临床B型超声检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47~68(56.86±5.48)岁;其临床症状大部分表现为经期不规律、月经过多、阴道出血不规则等。

1.2 方法

采用美国生产的GE LOGIQ-500彩超诊断仪进行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内膜检查,探头频率9~11MHz。患者检查前排空膀胱,并在膀胱截石位阴道内置入B型超声探头进行多角度扫查,探头要紧贴在阴道穹窿及宫颈部位,其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子宫附件的形态、大小、占位病变情况以及子宫内膜的厚度、光滑程度、肌层浸润情况等[3]。

1.3 观察标准[4]

1.3.1 子宫内膜正常:主要是子宫内分泌期内膜、增殖期内膜、破碎内膜、萎缩期内膜的情况正常。

1.3.2 子宫内膜炎:主要是子宫内膜出现不同部分、不同程度的炎症。

1.3.3 子宫内膜增生:主要是子宫内膜出现息肉、简单型增生(囊腺性增生)或者复杂性增生(腺瘤性增生)等病变。

1.3.4 子宫内膜癌:主要是子宫内膜出现癌变,如小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或者透明细胞癌等。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64例绝经期妇女均经B型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病症患者以及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RI值患者例数≤0.4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图像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均匀程度同其他被检查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正常、内膜炎、内膜增生比较,*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多出现在绝经期妇女群体中,是妇科疾病中第3大致死性病症。早期临床症状,多以异常性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为主。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因此,对它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早期的发现、确诊和治疗。经过本次调查分析显示,当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时,其子宫内膜癌的确诊率也就越高,因此,利用B型超声检查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能够有效的在早期对子宫内膜癌做出较为正确的判定。

参考文献

[1] 叶建红,周坚红.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1,6(9):475-476.

[2] 李慧林,边静,李秀丽.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2(1):77-78.

[3] 迪丽努尔·买买提明.经阴道超声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10(7):1430-1434.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7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厚,病理,绝经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女性人群日趋扩大,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成为仅次于宫颈癌的妇科常见肿瘤[1,2]。由于绝经期妇女存在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缺乏的状态, 常常导致子宫内膜增生。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 部分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易诱发患者恐癌心理, 导致沉重的思想负担。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15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155例, 年龄46~72岁, 平均年龄 (60.4±10.7) 岁。绝经时间1~28年, 平均 (13.5±6.9) 年, 子宫内膜厚度5~21mm, 平均厚度 (9.3±2.6) mm。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测显示子宫内膜增厚 (≥5mm) , 且排除既往绝经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者及乳腺癌术后规律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治疗患者。根据患者有无阴道出血分为A组 (无症状组:66例) 和B组 (阴道出血组:89例) 。

1.2 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并记录患者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情况。两组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加消毒避孕套, 行阴道B超检查, 并观察患者子宫长、宽、厚的具体数值, 通过纵横双向扫描记录子宫纵切面内膜最厚处作为子宫内膜厚度。B超检查完毕后, 行分段诊刮术, 并行病理组织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子宫内膜厚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但B组患者为有阴道流血症状者, 其年龄明显低于A组, 绝经年限也明显短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的体重指数偏高于B组, 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病理结果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

B组患者肥胖、肥胖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及内膜癌的比例高于A组。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老年妇女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妇科普查工作的广泛开展, 人们对该病的防范意识也逐渐增强。阴道B超检查技术的普及成为筛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3,4]。研究报道, 18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5mm者多达186例, 仅1例<5mm, 另有多项研究均与该报道一致[5~7]。因此, 目前临床上多以子宫内膜厚度>5mm或结构无法辨清作为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指征。由于部分绝经后妇女虽有子宫内膜增厚, 但无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而难以被发现。而阴道B超的普及则为早期发现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提供了条件。

对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医师多建议患者重视, 并行诊断性刮宫术取病理检查, 上述建议及措施虽有利于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 但也容易造成患者心理负担, 不利于病情发展。研究发现, B超检查发现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有无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 病理结果差别很大, 有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阴道出血患者。本研究以子宫内膜厚度≥5mm绝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 无症状者66例, 有阴道出血者89例, 阴道出血患者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 而无症状组多以老年性子宫内膜和单纯增生为主, 异常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0。

本研究还分析了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年龄、绝经年限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即阴道出血患者年龄更小, 绝经年限更短, 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更高, 这可能与患者绝经后子宫内膜较长期地持续性受雌激素刺激, 缺乏孕激素的对抗, 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 导致增生状态持续有关。另外, 国内外文献报道[8~10],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均是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 体重指数与子宫内膜厚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的体重指数偏高于A组, 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这可能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有关。但经统计显示, 阴道出血患者肥胖、肥胖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有病变 (包括复杂增生和内膜癌) 者的比率高于无症状者, 这可能与绝经后肥胖患者长期受高水平的雌酮影响有关。上述结果提示, 对于年龄较小、绝经年限较短、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绝经后若存在子宫内膜病变, 即使无阴道出血, 临床医师亦应提高警惕, 定期行B超检查, 建议行分段诊刮术, 确定病变性质, 必要时可施行宫腔镜检查。

参考文献

[1] 徐燕颖, 尹利荣, 杨维娜, 等.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 (8) :1739~1740

[2] 刘畅.EphB4受体及其配体EphrinB2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4) :639~641

[3] 张帅, 刘世兰, 张艳军, 等.B超与宫腔镜诊治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12 (8) :710~712

[4] 陆学媚, 彭艳丽.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在异位妊娠与自然流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4) :565~566

[5] 李欣, 张志刚, 贾丽娟, 等.绝经后妇女无症状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2;27 (7) :1070~1071

[6] 曹纯霞.阴道彩超在绝经后阴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安徽医药, 2013;17 (2) :275~276

[7] Van den Bosch T, Van Schoubroeck D, Domali E, et al.A thin and regular endometrium on ultra sound is very unlikely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malignancy[J].Ultrasound Obstet Gyn ecol, 2007;29:674~679

[8] 朱万丽.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8 (2) :72~73

[9] 黄亚青.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958例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36 (6) :68~70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8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厚,绝经期,病理

绝经期女性较为普遍的一类妇科疾病为子宫内膜增厚,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因为子宫腔内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内膜异常增殖[1]。近些年来,阴道超声逐渐普及,该类宫腔镜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电切、组织活检等[2]。本次研究对子宫内膜增厚患者采用宫腔镜辅助检查,并探究其病理特点,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子宫内膜增厚患者60例,经临床诊断后,均被判定为子宫内膜增厚,其厚度均>5mm,均无头孢过敏史,均未服用过雌激素。按照出血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30例,观察组无出血症状,常规组有出血症状。对比观察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年龄、绝经时间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良好的可比性。

检查与治疗方法:①检查:两组患者均行阴道B超检查,3.5 MHz为探头频率。行宫腔镜检查前3 h,于患者阴道内放置200μg的米索前列醇软化患者的宫颈[3],再给予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浓度5%)作为膨宫介质,连续灌流宫腔镜,宫腔压力与电切功率、电凝功率分别为100 mmHg、80 W、60 W[4]。将镜体置入患者宫腔内并仔细检查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情况,后对内膜进行电切,将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②治疗:对于伴有黏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在宫腔镜下行手术切除;若患者伴有出血症状,应立即给予孕三烯酮止血治疗;给予头孢对子宫内膜炎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恶性癌变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等。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恶性癌变的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的统计软件对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良性病变情况(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性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20个月的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良性病变情况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恶性癌变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

讨论

近几年来,子宫内膜癌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且主要的发生对象为绝经期妇女。所以说,对该类疾病及早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十分必要。吴晓端等的研究发现[5],子宫内膜4 mm以下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为0.11%;而当其扩增至5 mm以上时,其发病率明显升高。所以说,应加强对子宫内膜厚度5 mm以上的患者的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

临床研究显示,发生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主要是出现了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等,且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另外一个引起子宫内膜增厚的因素还包括雌酮水平较高等。本次研究显示,经病理检查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分别为53.3%、10.0%、26.7%、6.7%;常规组患者发生上述病理情况的概率分别为53.3%、6.7%、20.0%、3.3%,说明主要的良性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增生。另有叶红蕾等的研究发现[6],子宫内膜癌的出现和阴道有无出血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患者被诊断为阴道出血,其癌变情况明显加剧。从表1可看出,对于伴有阴道出血症状的常规组而言,发生恶性癌变的概率为16.7%,明显高于未出血的观察组(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应做好临床病理检查,并根据实际病情给予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宋力雯,吴帆,秦锦龙,等.官腔镜在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诊疗中的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50-53.

[2]倪小平,雷丽红,蔡雪阳,等.评价子宫内膜血流对绝经期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良恶性判断的预警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116-1118.

[3]张静,刘莉.天然孕酮对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的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3,5(5):72-74.

[4]赵存彦,丁芳,丁里玉,等.补肾活血法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症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50-5551.

[5]吴晓端,孙河清,黄春琴,等.超声检查对围绝经期妇科疾病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14-1815.

绝经期子宫肌瘤 篇9

【关键词】宫腔镜;阴道超声;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34-01

PMB属老年女性常见症状,通常被认为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信号。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PMB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72例PM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TVS及HS的诊断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72例PMB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自然绝经期女性,绝经时间不小于1年;伴阴道出血症状;病理检查确诊前均接受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接受激素治疗者;宫颈因素及阴道因素所引发的出血者;合并严重肺、心、肾、脑系统疾病者。年龄44-72岁,平均(57.62±6.16)岁;绝经时间1年-22年;绝经年龄43-54岁,平均(49.72±4.26)岁。

1.2检查方法

TVS检查:检查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并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设置探头频率5.0-8.0HMz,在探头上带避孕套,避孕套外涂抹耦合剂,注意观察患者子宫大小、形态、内膜厚度、内部回声以及附件情况。

HS检查:检查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并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以及宫颈;应用生理盐水作为膨宫介质(膨宫压力应控制在80-160mmHg);注意探查患者宫腔及宫颈管情况(如宫腔粘膜色泽及厚度,宫腔形态,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占位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及部位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观察指标。对比TVS及HS对PMB的诊断准确率情况。172例PMB患者均先接受TVS检查,再接受HS检查;在进行HS检查时,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了多处取材活检或者诊断性刮宫,然后送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2)评价标准。TVS异常诊断标准:子宫内膜厚度大于0.5cm,且伴内部占位性病变或者内膜不规则增厚即视为异常,应根据《中华妇产科学》[1]对异常情况进行分类诊断。HS检查标准:参照《妇科内镜学》[2]对异常情况进行分类诊断。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172例PMB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如下:87例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病变,32例子宫内膜增生,24例子宫内膜息肉,17例子宫粘膜下肌瘤,12例子宫内膜癌。

2.2TVS及HS诊断准确率对比

TVS的诊断准确率情况:67例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病变,18例子宫内膜增生,14例子宫内膜息肉,9例子宫粘膜下肌瘤,5例子宫内膜癌,诊断准确率为65.70%(113/172),误诊及漏诊率达34.30%(59/172)。HS的诊断准确率情况:84例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病变,30例子宫内膜增生,21例子宫内膜息肉,12例子宫粘膜下肌瘤,11例子宫内膜癌,诊断准确率为91.86%(158/172),误诊及漏诊率达8.14%(14/172)。

HS对PMB的诊断准确率为91.86%,显著高于TVS 65.70%(χ2=35.212,P=0.000);HS对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55%、93.75%、87.50%、91.67%,均显著高于TVS 77.01%、56.25%、58.33%、41.67%(χ2分别为14.479、12.000、5.169、6.750,P分別为0.000、0.001、0.023、0.009);HS对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准确率为70.59%,略高于TVS 52.94%(χ2=1.121,P=0.290)。

3 讨论

据报道,10%左右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伴PMB症状[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加快PMB患者康复进程,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TVS及HS均属临床常见PMB诊断方法。本研究分析两种方法对172例PMB患者的诊断价值过程中发现,HS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1.86%,显著高于TVS 65.70%(P<0.05);其中,HS检查对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阴道超声(P<0.05);与吕超[4]等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下述几点有关:(1)TVS无法直接观察患者宫腔;(2)TVS对直径不足0.8cm的腔内病变不灵敏,故而漏诊率较高;(3)HS可直接观察患者整个宫腔的颜色及形态,无盲区;(4)HS可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具有准确、微创、直观的特点。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HS属侵入性检查,具有一定风险性,临床检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适应证。

综上所述,宫腔镜对PMB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PMB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5.

[2]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

[3]蒋珊珊,胡京辉,沈鹤萍,等.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9):946-949.

绝经后子宫肌瘤73例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73例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年龄最小49岁,最大80岁,平均(57.72±3.72)岁,绝经年龄42~57岁,平均(48.61±3.02)岁,绝经年限1~35年,平均(7.62±2,68)年。其中,以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者27例;以往拟诊为子宫肌瘤24例,其中,在观察中发现肌瘤增大者8例,绝经后肌瘤持续存在无缩小者16例;因腹痛就诊者3例,以往无异常,绝经后发现盆腔肿物的10例,因其他原因就诊者9例。73例患者均无激素替代治疗史,均经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有完整临床资料。

1.2 诊断

依据病史、妇科检查及B超,异常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对诊断有帮助,73例患者中,有36例妇科检查可及子宫增大,最大如孕18周大,16例如育龄妇女子宫大小,余者有不同程度子宫萎缩;B超考虑子宫肌瘤者52例,B超因血流丰富行核磁检查考虑为子宫肉瘤者1例,CT诊为肌瘤者1例,B超考虑附件实性肿物而被手术证实无附件病变而为子宫肌瘤者3例。

1.3 治疗

7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基础病及对手术承受能力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共59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48例同时切除双附件(31例行开腹手术,18例行腹腔镜手术,10例行阴式子宫切除术),4例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10例行宫腔镜手术。手术大体标本可见子宫肌瘤者62例,未见子宫病变11例,术中同时见卵巢或输卵管肿物的11例。术后恢复良好,2例伤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平均住院日12.9天,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出院。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所有术后切除组织均送病理。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肌瘤的68例,发生变性的19例,占26%,其中,8例玻璃样变,3例黏液样变性,2例脂肪样变性,5例钙化变性,1例红色变。肌瘤位置:肌壁间肌瘤55例,占75.3%,阔韧带肌瘤2例,占2.7%,黏膜下肌瘤11例,占15.1%,浆膜下肌瘤9例,占12.3%,其中,同时有肌壁间及黏膜下肌瘤的5例,同时有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的4例。68例子宫肌瘤病例中,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的13例,占17.8%,子宫内膜增生症1例(单纯增生),占1.4%,子宫肌腺症3例,占4.1%,子宫内膜呈现增殖期变化的14例,占19.2%,合并CIN2病变的1例,占1.4%,合并卵巢良性肿瘤的10例,占13.7%。病理提示富于细胞性的5例,占6.8%,其中,恶性倾向未定1例。病理最后诊为子宫肉瘤2例,占2.7%,子宫内膜癌2例,占2.7%,单纯子宫内膜息肉而无子宫肌瘤1例,占1.4%。

2.2 术前诊断与术后符合率

73例病例中,B超诊断52例,符合率76.5%,B超未发现的术后测肌瘤直径均小于1cm,B超术前诊为附件实性肿物的术中及病理证实为浆膜下肌瘤1例,肌瘤钙化2例。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不仅与雌激素有关,孕激素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与遗传有关。绝经后随着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子宫血供减少,子宫及大多数肌瘤可萎缩,但目前研究多认为,绝经后卵巢仍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卵巢含有的合成甾体激素的酶的活性可持续至绝经后25年;而且,绝经后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可在体内脂肪酸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雌酮,使体内卵巢外源性雌激素浓度升高,尤其见于肥胖妇女[1]。高雌激素水平是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肌瘤不萎缩或增大的原因。本文73例病例中,病理14例为增殖期子宫内膜,1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均提示患者体内具有一定水平的雌激素的存在。

绝经后子宫肌瘤除可持续存在甚至继续增大外,还可出现一些特殊变化及更多的变性改变。绝经后肌瘤变性的原因被认为与绝经后子宫肌瘤失去雌激素支持,生长过快加剧血供及营养缺乏,继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有关。(1)绝经后子宫进行性萎缩,而肌瘤萎缩与子宫萎缩不同步,使肌瘤向宫腔内或腔外发展,如突向腔内,易发生感染,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排液。本文73例患者中,有27例有阴道出血,为最常见就诊主诉。(2)随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下降,子宫血液的供应减少,肌瘤变硬缩小,绝经后子宫肌瘤易发生钙化变性。(3)红色性变,较多发生在妊娠期,绝经后静脉阻塞,肌瘤渐进性坏死发生红色变性也常有报道,本文中1例病人有突然腹痛、休温上升,术后证实为肌瘤红色变。(4)绝经后子宫肌瘤可合并子宫内膜癌,当子宫肌瘤有持续子宫出血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同时有子宫内膜癌存在。本文73例病例中,有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占2.7%。(5)子宫肌瘤变为肉瘤者仅0.2%~1%,其临床表现为肌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对绝经后继续增大的肌瘤,应考虑此种恶变的可能。本文73例病例中,有2例发生肉瘤变,占2.7%。(6)由于卵巢内分泌不平衡,常伴发子宫内膜增生及息肉。本文中共有子宫内膜息肉13例,子宫内膜增生1例,共占19.2%。

除上述特征外,本研究中占6.8%的富于细胞性子宫肌瘤也值得关注。富于细胞性子宫肌瘤指的是与周围子宫肌层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细胞数量增加[2]。有学者认为,此类平滑肌瘤应归入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或不典型性平滑肌瘤,以反映其生物学行为上的或多或少的存在不确定性。

可以看出,绝经后子宫肌瘤具有不同于绝经前的独特临床病理特征,子宫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易继发肌瘤变性,易发生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易合并恶性肿瘤,随患者年龄的增加和绝经时间的延长,合并肌瘤变性及恶性肿瘤的比率增加。所以,对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不应一味采取期待疗法,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指导其选择治疗方式,加强已拟诊患者的追访,适当放宽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实现绝经后子宫肌瘤的个体化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处理主要是手术,从本资料看,绝大多数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均良好,因而对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是安全的,不必因恐惧手术而延误了治疗。

关键词:绝经后,子宫肌瘤,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 肖瑾,石馨.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 :1411~1412

上一篇:度量学习下一篇:小型采棉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