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2024-10-12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共7篇)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篇1

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 (AM) 患者42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42例AM患者为观察组, 年龄25~47 (平均32.5) 岁;同时选择同期42例采用传统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年龄24~45 (平均31.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临床表现

84例患者均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经期较长, 并伴有痛经, 其中重度痛经66例, 占78.57%;肛门坠痛4例, 占4.76%;性交痛13例, 占15.48%;检查子宫明显增大, 其中超过孕10周以上者41例, 占48.81%。

1.3 诊断情况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及阴道B超检查, 确诊为AM者63例, 占75.0%;血CA125测定结果阳性者58例, 占69.05%。

1.4 手术方法

(1) 观察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取仰卧位, 切入点选择下腹中线耻骨上三横指处作一长7~8cm的弧形切口, 逐层切开进入腹腔, 提拉子宫, 于子宫峡部无血管区打孔, 用止血带在子宫峡位置扎紧暂时阻断宫体供血, 并记录阻断时间, 不得超过30min, 切除范围距病灶经0.5~1cm, 根据患者年龄决定子宫内膜的保留量, 彻底止血并冲洗腹腔, 用1号可吸收肠线间断缝合创面, 确认子宫浆膜层对和好, 子宫创面无出血点后逐层关腹, 本组42例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的2例术后用普维拉治疗3~6个月。 (2)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 全身麻醉, 取头低膀胱截石位, 常规CO2人工气腹, 维持腹腔气压15mm Hg, 经阴道向宫腔内置姚氏举宫器, 采用三孔法于切除子宫后由阴道取出。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 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 观察患者3、6、9、12个月雌激素 (E2) 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雌激素 (E2) 水平及疗效

从两组手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雌激素水平变化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雌激素分别为522.3±98.2、520.8±107.5pmor/L,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手术后观察组E2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变化, 而对照组术后3、6、9、12个月E2值持续下降, 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12个月,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无1例有异常回声。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AM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1], 患者常合并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 是女性育龄期的常见病[2]。AM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月经过多、痛经及不孕等, 部分患者伴有肛门坠胀。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子宫全切除术, 对女性的心理与生理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此, 在对病灶进行清除的同时保留部分子宫及子宫内膜, 是一种人性化的手术方式。本研究对观察组42例AM患者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4,5], 术后随访12个月, 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超声检查观察组无1例有异常回声, 且保证了患者术后的雌激素分泌维持在术前水平。结果提示, 对于AM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 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可清除病灶[6,7], 保留部分子宫功能, 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子宫大部分切除术的优点是保留了部分子宫, 子宫动脉上行与血管得以保留, 从而使卵巢的血供得到了保证, 术后卵巢功能影响较小, 因此未影响到雌激素E2的分泌。

E2是影响女性身体、生理的重要激素, E2过低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8]、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子宫大部分切除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 不影响雌激素E2的分泌,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彭超, 周应芳.子宫腺肌症318例诊治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0l, 2 (2) :72-74.

[2]林琬君, 张娜.子宫腺肌症374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2, 1l (3) :198-199.

[3]王宏, 冷金花, 郎锦和, 等.子宫肌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的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6, 15 (7) :493-496.

[4]陈春林, 刘萍, 吕军, 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2) :77-79.

[5]Fujishita A, Masuzaki H, Khan KN, et a1.Modified reduction surgeryfor adenomyosis.A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transverse H in-cisiontechnique[J].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4, 57 (3) :132-138.

[6]李秀岩.谷部婷.绝经前子宫切除与围绝经期综台征的关系探讨[J].黑龙江医学, 2006, 6 (2) :413-414,

[7]石一复, 薛凤霞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诊断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3) :163-165.

[8]姜红叶, 姚书忠, 陈淑琴, 等.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59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10) :788-790.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腺肌症并被切除全子宫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 每组各25例。常规组年龄35~45岁, 平均40岁;护理组年龄30~50岁, 平均40岁。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再进行围术期护理。对护理组患者采取的围术期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等。

1.2.1 心理护理

对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全子宫切除手术, 通常会给患者心理带来一定影响与伤害, 使其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和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向其介绍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效果等, 以缓解患者情绪, 使其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 为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 对于患者对手术治疗容易出现的疑问与问题, 护理人员要进行耐心讲解, 以尽可能平复患者的不安情绪。

1.2.2 疼痛护理

术后患者常会出现疼痛, 疼痛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手术方法、患者的心理因素等。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减轻患者的痛苦,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疼痛发生的具体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因手术方法而造成的疼痛, 可以适当叮嘱患者服用一定的药物, 对于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疼痛感的患者则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以消除其不适心理, 更好地促进恢复。

1.2.3 并发症护理

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这给患者的恢复带来了难度, 而且极易使患者产生对手术效果的不信任感。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耐心分析与讲解, 还需要在必要时, 采取有效的措施, 配合医生进行及时的处理, 增强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信任感。并发症的护理宜早不宜迟, 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接受护理之后, 患者病情基本痊愈, 没有出现并发症以及焦虑、抑郁情绪;好转:接受护理之后,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有少量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无效:接受护理之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没有好转, 甚至还有加重倾向, 有较多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焦虑、抑郁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显效10例, 好转5例, 无效10例;护理组显效18例, 好转6例, 无效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并发症发生, 护理组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3 讨论

综上所述, 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患者在接受围术期护理之后, 不仅恢复效果较为明显, 而且出现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因此, 围术期护理对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小红.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82例围手术期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 2012, 10 (8) :23-24.

[2] 杨长丰.子宫大部分切除治疗57例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3) :34-35.

[3] 马敏.基于心理干预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2, 26 (12) :3404-3405.

[4] 罗银莲.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下旬刊) , 2013, 29 (1) :73-74.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 年1 月~2015 年4 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94 例为此次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 例。对照组年龄26~47 岁, 平均年龄 (38.24±3.05) 岁, 其中剖宫产史者23 例, 异位妊娠史者3例;观察组年龄25~48 岁, 平均年龄 (38.14±3.11) 岁, 其中剖宫产史者24 例, 异位妊娠史者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 全身麻醉后于腹部行切口, 并于病灶边缘行梭形切口, 确保病灶可完全切除, 同时可将包绕病灶的肌层进行折叠缝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促性腺激素治疗, 月经来潮第1~3 天, 于腹前壁给予亮丙瑞林注射剂 (3.75 mg) 皮下注射, 间隔28 d后重复给药, 连续进行3 次治疗。

1. 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对比两组患者痛经疼痛评分及术后复发率。

1. 4 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后, 患者痛经情况消失, 阴道彩超检查显示恢复良好, 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痛经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为有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 对照组为80.85%,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 2 两组患者痛经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对比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痛经疼痛评分为 (5.47±1.24) 分, 对照组为 (5.51±1.31) 分,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痛经疼痛评分为 (1.21±0.37) 分, 对照组患者为 (2.64±0.41) 分,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复发5 例, 复发率为10.64% ;对照组治疗后复发11 例, 复发率为23.40%,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主要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存留于子宫肌层, 引发周围肌层细胞发生代偿性增生或肥大的临床症状[3]。相关报道表明[4], 子宫肌瘤的发生还与妊娠及分娩次数、高雌激素血症及宫腔手术操作史具有较大联系。例如在人工流产或剖宫产手术中, 可能会对子宫浅基层及子宫内膜造成损害, 造成子宫基底层内膜侵入子宫肌层, 引发子宫腺肌病。鉴于此, 临床在进行妇科手术操作的过程中, 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及操作规范性, 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

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由于受到子宫腺肌瘤并无包膜、周围组织分界模糊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该种手术治疗方法并不能彻底清除病灶, 增加了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促性腺激素可有效释放激素激动剂, 有临床研究表明[5], 在经由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后, 选用该种辅助治疗药物, 可有效调节患者体内雌雄激素状况, 同时改善免疫活性, 促使病灶发生萎缩, 由此达到消除、抑制手术残留的微小病灶的目的, 在预防术后复发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治疗,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痛经疼痛评分及术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高。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促性腺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 (46/47) ,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85% (38/4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疼痛评分及复发率分别为 (1.21±0.37) 分、10.64%, 均低于对照组的 (2.64±0.41) 分、23.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在子宫腺肌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促性腺激素

参考文献

[1]夏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腺肌病26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3 (2) :262-264.

[2]李金芯.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89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1) :561-562.

[3]李鼎恒, 徐铵烨, 寿坚, 等.腹腔镜下腺肌瘤病灶切除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疼痛53例观察.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2010, 5 (3) :331-334.

[4]李金芯, 洛若愚, 廖仕翀, 等.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89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3) :207-211.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86例, 患者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4例) 和对照组 (42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3~42岁, 平均年龄 (31.9±6.5) 岁;其中26例有剖宫产史, 12例有子宫肌瘤剔除史;12例合并不孕症。观察组患者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 (31.3±6.2) 岁;其中25例有剖宫产史, 14例有子宫肌瘤剔除史;13例合并不孕症。两组患者年龄、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史、不孕症发生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全身麻醉之后于腹部做一手术切口, 于病灶边缘做切口 (形状为梭形) , 尽可能彻底切除病灶, 手术后以1号线缝合腔隙, 之后对子宫肌层、浆肌层缝合, 对切口清理后完成手术, 术后易抗生素对感染进行预防。之后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 而观察组在术后首次月经时第2天, 于腹前壁皮下给予亮丙瑞林注射液3.75 mg, 且于1个月后重复给药1次, 共给药6次。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对患者月经量、痛经状况进行调查记录, 其中痛经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系统 (VAS) 表示,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定期展开阴道彩超检查,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查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展开1年随访, 统计患者复发情况, 并对有不孕症合并症者随访其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情况及月经量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痛经评分分别为 (5.6±1.3) 分、 (5.8±1.5) 分, 治疗后对照组为 (2.4±0.6) 分, 观察组为 (0.8±0.3) 分;两组治疗前痛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下降, 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随访,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减少22例 (52.4%) , 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减少36例 (81.8%) , 观察组治疗后月经量减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复发及妊娠情况比较

经1年随访, 对照组复发16例 (38.1%) , 观察组例复发5例 (11.4%) ,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前对照组12例患者合并不孕症, 1年内妊娠2例, 妊娠率为16.7%;治疗前观察组13例患者合并不孕症, 1年内妊娠5例, 妊娠率为38.5%;观察组治疗前合并不孕症患者1年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已有研究[4]提出, 子宫腺肌病发病和高雌激素血症、宫腔操作、多次妊娠与分娩等有密切联系。本研究选取患者中大部分有剖宫产史或子宫肌瘤剔除史, 论证了这一观点, 据推断可能是在进行宫腔操作时, 可造成子宫浅肌层、子宫内膜受损, 导致子宫基底层内膜向子宫基层侵入生长最终引发该病, 因此, 临床医师应对剖宫产指征、宫腔手术操作指征等严格把握, 降低妇科手术率, 从而对子宫腺肌病加以预防。

当患者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时, 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措施。过去子宫切除术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 然而很多患者处于育龄期, 此时切除子宫不仅会给其生理、心理造成影响, 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生育, 因此其临床应用相对受限。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相对广泛, 然而子宫肌瘤并无包膜, 其和周围组织之间缺乏清晰界限, 在手术时通常难以彻底切除病灶, 部分患者有微小病灶残留并继续生长, 因此极易复发。有研究人员[5]提出术后应辅助药物对残留病灶予以抑制或消除, 从而对疾病复发加以预防。亮丙瑞林注射液这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属于治疗性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可对机体造成刺激, 使其激素释放速度加快, 并促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加快, 对残留病灶加以消除或予以有效抑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相应治疗后, 两组患者痛经评分均明显降低, 且月经量均有所减少, 而观察组痛经及月经量的改善相较于对照组更为明显, 说明病灶切除术后加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 对子宫腺肌病有更为明显的疗效。另外, 两组患者1年复发率、治疗前合并不孕症者1年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观察组治疗方法对疾病复发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同时还可促使不孕症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得到适当调整, 提高其妊娠可能性。

综上所述, 子宫腺肌病患者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书铔, 汪炼.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进展.重庆医学, 2015, 44 (23) :3278-3280.

[2]桂涛, 黄美华, 朱利, 等.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16) :2754-2755.

[3]桂涛, 蒋勇军, 黄美华, 等.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因素的研究新进展.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22) :3675-3677.

[4]陈静, 康佳丽, 马奔, 等.两种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12) :1026-1030.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篇5

子宫腺肌症可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种类型, 弥漫型的子宫呈均匀增大, 质较硬。通常子宫增大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 过大者常合并子宫肌瘤。局限型者, 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灶性浸润生长, 形成结节, 但无包膜, 故不能将结节从肌壁中剥出。

超声波检查应用于妇产科临床30多年来, 已使妇产科诊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因其简捷、直观、多角度、反复操作的优点而深受广大医患欢迎。特别是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 亦日趋成熟起来, 使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笔者对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麻山医院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9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B超检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96例均经临床明确诊断, 年龄27~49岁, 平均38.2岁。87例为经产妇, 9例为未婚女性。仪器使用日本东芝SSA-240型B超诊断仪及韩国麦迪逊SA-7700型彩超仪, 探头频率3.5MHz, 按Donald 1936年首次提出的充盈膀胱法, 即检查前饮水300~500mL。待有明显尿意时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行下腹部多方位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形态、内膜及肌层回声及合并症。

2 结果

单纯性子宫腺肌症41例。超声表现:子宫均匀性增大。形态规则, 呈不规则性实质性低回声区、强回声区及小无回声区 (行经期) , 子宫内膜线移位, 多向前移位。CDFI:病变区血流信号无异常改变。

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55例。超声表现:子宫增大, 形态失常, 子宫内出现圆形低回声区, 可见假包膜, 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性增强或减低。后壁回声呈片状增强, 内膜线前移。CDFI:肌瘤周围可见环绕血流信号。

3 讨论

超声波应用于妇产科日趋受到重视, 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教授Hobbins多次指出, 近年来妇产科的进展第一是超声波, 第二是超声波, 第三还是超声波。当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时, 称之为子宫腺肌症或内在性子官内膜异位症, 即子宫肌层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它是由于子宫内膜组织于子宫腔以外生长所引起,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纤维化。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月经不调及巧克力囊肿形成等。本病多发于中年经产妇, 未婚女性少见, 约有半数患者并发子宫肌瘤, 本文为57.3%。异位的子宫内膜以后壁较为多见 (经本文96例检查发现) , 且有半数多合并子宫肌瘤,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病主要症状为患者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渐剧性痛经。B超表现为子宫增大, 肌层回声不均匀, 出现不规则强回声区、低回声区及行经期出现小无回声区, 此小无回声区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即症状重者无回声区面积增大。后壁回声呈片状增强, 内膜线前移。如果并发肌瘤可出现子宫非对称性增大, 形态失常, 出现局限性回声异常区, 有假包膜。本文并发子宫肌瘤55例中有51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本病。通过本文观察, 目前认为超声对于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使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 具有较强可行性。

综上所述, 因超声检查能显示与子宫腺肌症病理改变相称的子宫肌壁间声像图特点, 故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子宫肌壁间的病变, 在本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评价B超在子宫腺肌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仪器使用日本东芝SSA-240B超诊断仪及韩国麦迪逊SA-7700型彩超仪, 在充盈膀胱后对9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进行多方位扫查。结果单纯性子宫腺肌症, 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 形态规则。呈不规则性实质性低回声区、强回声区及行经期小无回声区, 子宫内膜线移位, 多向前移位。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失常, 子宫内出现圆形回声异常区, 可见假包膜, 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性增强或减低。后壁回声呈片状增强, 内膜线前移。结论B超检查对子宫腺肌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B超,子宫腺肌症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篇6

1 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试验所选择的70例对象均属于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接收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疼痛患者,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 且各有35例。A组患者年龄为26岁-47岁, 平均是 (35.0±5.0) 岁;患者的平均经期是 (6.8±2.0) d, 平均的月经周期是 (29.5±4.5) d;子宫大小平均为 (120.8±11.2) cm3, 平均腺肌瘤病灶直径是 (3.4±1.4) cm。B组患者年龄为25岁-46岁, 平均是 (34.0±4.5) 岁;患者的平均经期是 (6.7±2.1) d, 平均的月经周期是 (29.0±4.2) d;子宫大小平均为 (120.5±11.0) cm3, 平均腺肌瘤病灶直径是 (3.5±1.2) cm。对比两组患者月经周期、年龄以及子宫大小、病灶直径等资料, 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可比较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单纯应用腹腔镜下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 取患者仰卧位, 全麻后行二氧化碳气腹及闭合式腹腔穿刺, 再借助腹腔镜对患者的盆腔、腹腔进行探查, 对病灶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充分了解[2]。若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则需在肌瘤合子宫交界部位注射6U的垂体后叶素, 减少出血, 然后在最显著突出子宫腺肌瘤的部位进行切口, 采取单极电刀来将子宫腺肌病的病完全切除。如果患者子宫无显著突出则直接采用楔形切除手术。最后对切口进行缝合, 并将病灶标本及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病灶完全切除的标准为:腹腔镜下无病灶可见, 患者子宫体积处于正常值以及创面组织的弹性良好[3]。

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将曼月乐放置在患者宫腔内, 一般选择术后患者月经结束3至7天放置, 如果术后患者残留组织已清除干净, 宫缩良好的话可立即放置, 放置曼月前需对患者子宫进行检查。如果患者患有盆腔炎、阴道炎等炎症需抗菌成功、子宫缩小之后再放置药物[4]。

1.3 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经期、痛经以及月经周期等情况, 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度疼痛但不影响生活与工作为1-3分;中度疼痛可对日常工作、生活形成影响, 通过休息、辅助药物可缓解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 患者休息及辅助药物均很难缓解疼痛且自主神经出现紊乱为7-9分;10分为剧烈疼痛且药物不可缓解[5]。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2 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VAS评分分别是 (6.8±2.4) 分、 (1.4±0.7) 分、 (1.8±0.9) 分、 (3.0±1.0) 分;B组患者治疗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是 (6.9±2.5) 分、 (1.2±0.8) 分、 (0.5±0.1) 分、 (0.4±0.2) 分, 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时,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12个月、24个月后B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妇科临床中, 子宫腺肌病十分常见, 该疾病的好发群体为育龄女性, 其临床症状以经量增多、痛经等, 该疾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不孕[6]。有研究资料指出,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因素比较多, 主要有炎症、多次妊娠分娩等, 导致子宫内膜不断侵入肌层后出现月经过多、痛经等, 最终引发子宫腺肌病。临床上对于该疾病, 目前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 子宫切除手术与子宫病灶切除手术均为主要的手术方式[7]。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可积极采用曼月乐辅助治疗。该药为避孕药物之一, 但其仅释放较低的激素, 因此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8]。本次研究中, B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采用腹腔镜下腺肌瘤病灶切除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 同时联合曼月乐辅助治疗,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消除患者的疼痛感, 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腺肌瘤病灶切除与曼月乐用于子宫腺肌病疼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子宫腺肌病疼痛患者分作A、B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效果。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下腺肌瘤病灶切除与曼月乐用于子宫腺肌病疼痛患者,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腹腔镜,曼月乐,子宫腺肌,疼痛,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永红, 王芸.散结镇痛胶囊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25 (11) :1038-1041.

[2]杨红文, 陈忠东, 谢晶, 等.腹腔镜下腺肌瘤切除术及左炔诺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15 (11) :1766-1768.

[3]尤玉晓, 谢红莉, 冯乔, 等.子宫腺肌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J].河北医药, 2016, 24 (12) :1861-1863.

[4]杨清华.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用于子宫腺肌病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1 (11) :154-155.

[5]赵红.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14 (25) :38-40.

[6]李鼎恒, 徐·烨, 寿坚, 等.腹腔镜下腺肌瘤病灶切除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疼痛53例观察[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11 (05) :331-334.

[7]张俊芳.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05) :40-41.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篇7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腺肌症,临床价值

子宫腺肌症以子宫增大、月经增多、不孕、进行性加重性痛经和贫血为主要表现, 主要发生机制是子宫内膜向基层弥漫性生长导致子宫基层出现异位腺体, 并伴有周围组织的增生和肥大[1]。子宫腺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 激素疗法易引起男性性征的改变和骨质疏松;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围绝期综合征提前和不孕。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在X线下将导管插到子宫动脉, 使用栓塞药品对妇科疾病进行微创治疗。本文通过对我院就诊的4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患者46例, 年龄25~50 (32.3±2.9) 岁;已生育43例, 未生育3例。入选标准:根据《妇产科学》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确诊, 经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增大, 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月经量增多、贫血和痛经等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适应证为患者有生育要求主观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和激素疗法;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 造成再次手术困难;激素或药物治疗无效, 副作用大导致身体无法耐受时;患者合并子宫肌瘤[2]。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或可疑妊娠、恶性肿瘤、肾脏的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及其他妇科疾病者。

1.2 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等, 筛查宫颈病变采用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及宫腔镜检查。所有患者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 待穿刺成功后使用4F猪尾巴导管将尖端放入股主动脉分叉处上2cm左右, 进行双侧髂总动脉及分支的影像[3]。当显示双侧子宫动脉时撤去4F猪尾巴导管时将导管插入左侧子宫动脉, 造影显示子宫动脉的形状, 一般显示为增粗、迂回和末梢血管增多、紊乱。最后将栓塞剂和造影剂注入末梢血管, 直至将末梢血管栓塞到不显影为止, 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的主干。使用同法栓塞右侧子宫动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后的月经量, 用电子称称重计算月经量, 超声测定子宫的大小、血红蛋白水平及评估患者的疼痛分级[4], 采用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 手术后疼痛程度下降, 手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小于手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结论

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多次妊娠和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肌层弥漫性侵入子宫肌层, 异位的子宫内膜通过子宫动脉供血, 并受雌激素水平影响。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引起痛经, 而异位的子宫内膜对于缺血缺氧较敏感。子宫的血供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 还有其他多条血管供应。子宫内膜具有较完善的交通血管网, 当子宫动脉能正常血供时交通血管网不开放或仅有少部分开放, 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的交通血管网马上恢复供血。动脉栓塞子宫动脉的临床价值较显著, 子宫腺肌症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切除子宫[5]。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青女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还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 骨质疏松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提前等并发症。还可使用激素治疗和部分剥离术治疗初期的子宫腺肌症, 不良反应是骨质疏松和男性特征的出现。本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阻碍子宫和病灶部分的血供, 导致异位子宫内膜缺血缺氧局部坏死及肌层细胞和结缔组织发生坏死、溶解消失。肌层组织病灶减小使子宫体积减少, 同时使子宫收缩和导致痛经的前列腺类物质释放降低, 痛经的发生程度降低。月经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子宫的体积明显降低, 病灶减小导致子宫变软, 子宫宫腔面减小使月经量少于手术前;同时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坏死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雄激素受体下降, 消除子宫腺肌症的病因从而减少月经量。异位的子宫内膜缺乏基底膜的支持, 坏死后是不可逆的。当栓塞的血管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后缺血缺氧状态改善, 已坏死的内膜组织不能重新生长, 保证了临床效果的稳定性而不易复发。本文使用新鲜的明胶海绵颗粒和PVA颗粒, 不但可栓塞中、小动脉还能栓塞微小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上行支可使子宫短期内缺血, 栓塞3周左右就可溶解吸收而再通。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可以使月经量减少, 子宫体积缩小, 病灶体积减少血供降低, 痛经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并发症小和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毅堂, 徐惟, 吴珂.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5 (11) :154-157.

[2] 顾振鹏, 李吉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18 (8) :813-815.

[3] 夏恩兰, 段惠兰, 张梅.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2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13 (1) :256-257.

[4] 刘萍, 陈春林.子宫腺肌症的血管介入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2 (1) :12-13.

上一篇:择时行为下一篇:债务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