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子宫切除

2024-07-12

根治性子宫切除(共7篇)

根治性子宫切除 篇1

近年来, 难治性产后出血已经成为产科临床重大难题之一, 属于严重的产后并发症。该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1]。子宫切除术一般用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 且患者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本文为探讨子宫切除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 现选取2012 年2 月—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64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2 月—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64 例, 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等, 并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 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 例。对照组患者中剖宫产19 例, 阴道分娩13 例;年龄28 岁~41 岁, 平均年龄 (30.1±2.4) 岁;孕周37 周~40 周, 平均 (38.9±1.2) 周;产次0~2 次, 平均 (1.5±0.4) 次;出血量1 700~4 600 m L, 平均 (2 093.1±149.5) m L。试验组患者中剖宫产20 例, 阴道分娩12 例;年龄27 岁~41 岁, 平均年龄 (28.6±2.1) 岁;孕周38 周~42 周, 平均 (39.7±1.4) 周;产次0~2 次, 平均 (1.3±0.5) 次;出血量1 500~4 530 m L, 平均 (2 173.5±151.9) m L。2 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一般在使用保守治疗、按摩子宫以及缩宫素等常规治疗方法后治疗出现无效, 为及时救治患者生命的前提下, 进行子宫切除术。根据正常子宫切除术的步骤, 将患者子宫提起, 并在患者输卵管峡部、左侧圆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处断扎, 同时将膀胱下推, 并将部分主、骶韧带和子宫血管断扎;对侧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 在绕宫颈环进行子宫切除, 并将其取出, 最后将子宫残端缝合。对照组采用阴道分娩, 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运用手或相关医疗器械, 将纱布填塞在患者的宫腔内, 但对于采用剖宫产患者, 则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方式进行填塞, 要把整个空腔塞满, 最后将其宫腔缝合好。在填塞后, 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脉搏、体温以及阴道出血情况等, 并注意患者是否仍出现出血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均治疗成功, 治疗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成功21 例, 治疗有效率为6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1, P=0.02) 。试验组手术输血量为 (1 783.0±153.5) m 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136.0±161.4)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1, t=0.01) 。

3讨论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患者临床表现为其产后出血量大于1 000 m L, 且在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出血情况未出现好转的迹象。难治性产后出血不但严重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还会对孕产妇的身体状况造成损伤[3]。

一般来说, 引起孕产妇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胎盘植入、胎盘前置、胎盘粘连、阴道或宫颈裂伤、子宫破裂或孕产妇出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4]。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量较大, 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 严重影响产妇的生命健康。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种, 一般采用药物治疗, 如米索前列醇、缩宫素、重组活化因子Ⅶ等;手术治疗, 如Cho缝合术、B- Lynch缝合术等软产道缝合、缝扎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等;其他方法如热敷、子宫按摩、压迫性止血、宫腔填塞、介入治疗等。难治性产后出血为严重病症, 出血量大, 医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彻底止血。一旦发现产妇出现难治性产后出血情况, 应立即进行子宫按摩和使用缩宫素, 若治疗无效, 要进行压迫性止血或宫腔填塞, 再进行子宫血管结扎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若治疗仍然无效, 且出血量较大, 血库存血量有限, 产妇情况较差, 为了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 需要考虑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造成手术创伤面较大, 手术后康复慢, 身体瘢痕明显, 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因此, 当选择子宫切除术时,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必要性, 及时、有效把握手术时机。

在行子宫切除术进行止血时, 首先要帮助患者实施抗休克治疗, 同时配合对患者身体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评价, 并对出血量进行评估[5]。主要分析的情况有患者出血大出现的因素和出血情况、产妇在生产前、生产期间、生产后的具体情况, 血源的供应数量和速度。在子宫切除术期间, 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控和护理力度, 避免患者再次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同时, 要详细了解引起再次出血的因素, 如患者出现非继发性的凝血功能障碍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非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要进行相应的内科治疗, 纠正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情况, 对于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要进行剖腹检查。参与整个治疗的医生需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可以顺利进行手术, 为患者治疗争取最佳的手术时机, 有效进行止血。

难治性产后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 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生命健康威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4 例患者的病情, 了解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及时进行彻底止血, 有效救治患者。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子宫切除术对于治疗该种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但子宫切除术对于患者的伤害较大, 在有其他治疗方法可以选择时, 应尽量避免应用。减少采用子宫切除术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提高妇产科医护人员的相应专业素养, 丰富临床相关知识, 通过进行操作技术的培训,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治疗的熟悉程度, 详细掌握宫腔填塞、使用缩宫素、止血缝合等技术。②定期进行健康宣教活动, 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其保健意识, 避免出现非意愿的妊娠情况。③加强对高危妊娠群体的管理, 严格监控剖宫产指征。④不断促进医院之间的相互沟通, 引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医疗技术, 定期进行医疗器械的更新和升级, 提高剖宫产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64例, 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行手术切除, 对照组患者行宫腔纱布填塞。结果 试验组患者均治疗成功, 有效率为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试验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子宫切除术对难治性产后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但其对于患者的伤害较大, 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时, 应尽量避免应用。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宫腔纱布填塞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凤莲, 王静娴, 华秀兰, 等.子宫切除术应用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7) :17-18.

[2]廖丽娜, 王淼.产后出血紧急子宫切除术临床探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18 (5) :719-721.

[3]冉丽萍, 冉爱冬.产科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2) :3399-3400.

[4]丁光勤.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附12例临床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18 (1) :52.

[5]刘珺, 刘宁.产科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5) :2284-2285.

根治性子宫切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保守疗法治疗无效的6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 (院内组) 及外院转入本院的作紧急切除子宫后的40例患者 (转入组) 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院内组患者年龄在23~39岁, 平均 (29.5±5.4) 岁;孕周平均 (38.9±1.0) 周;平均产次为 (1.2±0.3) 次;转入组患者年龄在22~40岁, 平均 (30.2±4.8) 岁;孕周平均 (39.1±0.6) 周;平均产次为 (1.3±0.2) 次;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平均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共102例患者的紧急子宫切除情况及造成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原因

通过对院内组与转入组患者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发现, 胎盘因素为院内组的主要病因, 共35例 (56.5%) ;而转入组的主要病因为软产道损伤18例 (45.0%) , 其次为胎盘因素10例 (25.0%) 。

2.2 手术方式与术后转归

院内组62例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 (2200±200) m L, 其中行全子宫切除术18例 (29.0%) , 行次全子宫切除术44例 (71.0%) ;转入组40例患者平均出血量为 (3400±300) m L, 其中行全子宫切除术29例 (725%) , 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1例 (27.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转入组中有12例 (30.0%) 患者在外院作紧急子宫切除术后腹腔引流发现活动性出血, 转入我院后再行剖腹探查, 在患者腹腔发现多处创面渗血, 最终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见表1。

3 讨论

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超过1500 m L, 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后不佳, 一旦发生休克, 即使抢救过来患者亦会落下较为严重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因此对于保守疗法对出血控制无效时, 应立即行子宫切除术,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主持, 原则上要做到稳、快、准, 否则患者一旦发生循环功能衰竭, 手术造成的创伤可能对其造成致命性的打击[2]。此外, 手术时间过长或凝血功能受损均可造成盆腔表面组织渗血会使出血继续, 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据业内相关学者建议, 产科子宫切除术应多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 当一旦出血点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处, 因胎盘异常或前置胎盘所引起的出血, 因存在子宫动脉的宫颈分支, 出血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就不能考虑保留宫颈[3]。紧急子宫切除术后再失血问题不容忽视, 术后需加强监护, 对发生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迅速作出处理;如因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造成的出血, 应行内科治疗, 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非凝血功能障碍造成的出血, 及早行再次剖腹探查术及动脉栓塞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 院内组难治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依次为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及软组织损伤, 其中胎盘因素为院内组的最主要病因, 共35例 (56.5%) ;而转入组的主要病因为软产道损伤18例 (45.0%) , 其次为胎盘因素10例 (25.0%) ,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院内组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比例显著小于转入组;本研究转入组中有12例患者在其他医院作子宫切除术后仍存在活动性出血而转入我院, 此过程已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最终因出血过多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4,5]。因此, 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紧急子宫切除术时应密切关注手术指征及时机, 合理手术, 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 才能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挽救患者生命。

摘要:目的 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危害及紧急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患者的来源将10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分为院内组 (62例) 和转入组 (40例) ,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盘因素为院内组的最主要病因, 共35例 (56.5%) ;而转入组的主要病因为软产道损伤18例 (45.0%) , 其次为胎盘因素10 (25.0%) ;院内组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比例显著小于转入组 (χ2=50.230, P=0.000) ;转入组中有12例患者作子宫切除术后仍存在活动性出血而转入我院, 延误了治疗时机, 最终因出血过多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应密切关注其手术指征, 及时合理地选择紧急子宫切除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紧急子宫切除术,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

参考文献

[1]韩丽英, 王玉振.难治性产后出血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 2012, 20 (6) :421-422.

[3]苏春宏, 陈敦金, 王天红.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1, 32 (18) :2430-2432.

[3]刘凤莲, 王静娴, 华秀兰, 等.子宫切除术应用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7) :17-18.

[4]龚琼华, 曾丽, 邵勇.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35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19) :1934-1935.

根治性子宫切除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64±5.03)岁;孕周37~44周,平均孕周(39.52±1.36)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7例;自然分娩13例,剖宫产22例。对照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9.07±4.17)岁;孕周35~43周,平均孕周(40.08±0.94)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9例;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2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经保守治疗、应用缩宫素、对子宫进行按摩等措施治疗无效且需挽救生命的情况下应用紧急子宫切除术,手术过程同常规子宫切除术:提起子宫,断扎卵巢固有韧带、左侧圆韧带、输卵管峡部;下推膀胱,断扎主韧带、髓韧带、子宫血管;左右两侧应用相同的组织处理方法,围绕宫颈对子宫进行环切,将子宫取出后缝合子宫残端。对照组:若为阴道分娩,则临床医师借助医疗器械或手于宫腔中填塞纱布以止血;若为剖宫产,则从上至下填塞纱布。当填塞好纱布后仔细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以及是否持续性出血,并详细记录血压、体温、脉搏、出血量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出血原因,观察产妇治疗前后的出血量变化,并比较两组总输血量和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出血原因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各项出血原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的输血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输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输血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总输血量和挽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难治性出血是指产妇娩出胎儿后的24 h内的出血量超过1 L,并伴发低血容量,临床表现为阴道感染、阴道大量出血等症状的产科危重症[2]。引起该病的因素很多,包括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宫缩乏力等,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宫缩乏力所致出血比例可高达34.29%,说明导致该病的主要诱因为宫缩乏力[3]。之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于宫腔中填塞纱条,促使子宫压力上升,从而止血[4]。该法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主要适用于出血量小的产妇,大量出血的产妇会发生持续性出血等情况[5]。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B-Lynch、介入治疗等方法,这极大程度降低了子宫切除率,但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位[6]。

本研究分析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输血明显少于对照组,总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子宫经切除后会明显降低卵巢的血液供应,导致孕产妇缺乏营养和卵泡退化,严重影响其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并且切除子宫后还会出现女性性功能衰弱、盆腔组织粘连等并发症[7,8]。故在行子宫切除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自身情况并严格把握手术禁忌症和手术时机。若产妇在经保守治疗、按摩子宫、B-Lynch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子宫动脉结扎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孕产妇的子宫严重破裂、病情加重、合并感染时则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9,10]。

综上所述,紧急子宫切除可有效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抢救成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紧急子宫切除术,对照组在宫腔中填塞纱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输血明显少于对照组,总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切除,产后出血,产科

参考文献

[1]苏春宏,陈敦金,王天红.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18):2430-2432.

[2]刘凤莲,王静娴,华秀兰,等.子宫切除术应用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7):17-18.

[3]褚艳梅.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3:150-151.

[4]尚玉兰.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3,07:119.

[5]杨华卿.紧急子宫切除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6):443-444.

[6]陈皓.紧急子宫切除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41-42.

[7]卢超.紧急子宫切除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83-84.

[8]王彦菊.紧急子宫切除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4):3046-3047.

[9]孙小红.紧急子宫切除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100-101.

根治性子宫切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8月~2013年8月我院产后难治性出血患者4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7.3±2.4岁,平均孕39.6±0.9周,平均出血量2200.4±234.5mL,产妇15例,初产妇5例,剖宫分娩17例,自然分娩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1±2.1岁,平均孕39.5±0.7周,平均出血量2129.9±256.7mL,产妇14例,初产妇6例,剖宫分娩18例,自然分娩2例;两组患者年龄、出血量、生产情况、孕周、产次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方法,主要在宫腔内进行填塞治疗,剖宫产患者直视下从上到下地将宫腔塞满,子宫切口进行连续缝合,中间打结[2],填塞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手部及器械清洁规范,避免造成患者二次伤害;医生用手伸进自然分娩患者宫腔内填塞,或使用填塞器,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观察组产妇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均无疗效行子宫切除术,按子宫切除手术常规步骤操作。观察两组救治成功率。

1.3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对照组救治成功13例,改行子宫切除术7例,救治成功率为65%;观察组救治成功20例,救治成功率为100%;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产科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产后出血占80.9%,晚期产出后血随剖宫产率的上升日渐增多,剖宫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由80年代0.17%上升到90年代0.40%[3]。子宫切除术虽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患者永远丧失生育能力,对其身体和心理都造成巨大伤害。剖宫分娩的产后出血症状明显多于自然分娩,主要与剖宫术后合并感染有关,因此产妇减少剖宫分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医学技术、社会因素及产妇自身原因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国剖宫分娩的产妇数量明显增多,进行有效的性知识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以减少多次流产或反复妊娠造成的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须首先加强医疗知识及性知识教育力度。

目前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少,主要因为子宫切除不但影响月经,更影响妇女日后的生育能力。子宫是体内的分泌器官,可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并供血给卵巢,行子宫切除术后卵巢供血量降低,会导致多方面损害,如营养不足,卵泡退化等;子宫切除后组织粘连导致女性性功能障碍。因此,_行子宫切除手术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其必要性所决定,病情严重紧急者可以采用子宫切除手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产后出血致死的孕产妇占25%[4]。一旦基础治疗无效,须采用子宫切除手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死亡率。研究表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子宫切除手术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杨华卿.紧急子宫切除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6):443.

[2]苏春宏,陈敦金,王天红,等.紧急子宫切除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18):2430-2432.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02.

根治性子宫切除 篇5

本研究分析比较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切除术后复发性小PLC (≤3cm) 的临床病历资料及其远期预后, 为临床的诊治选择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中心的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的52例手术切除后再次复发的单个小PLC (≤3 cm) 患者, 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后病理报告均证实为肝细胞肝癌, 并经两种以上影像学诊断为复发性肝癌。手术组病人共25人, 其中男 / 女 (18/7) , 肝功分级情况A级 /B级 (14/11) , 肿瘤中位直径2.0cm (1.0-2.8cm) ;RFA组病人共27人, 其中男 / 女 (15/12) , 肝功分级情况A级 /B级 (14/11) , 肿瘤中位直径2.3cm (1.2~3.0cm)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7 (8~43) 个月。

1.2方法手术组均为全麻下常规开腹手术, 其中10例行规则性肝切除术, 15例行不规则肝切除术或单纯肿瘤切除术, 术中根据情况行肝门阻断。RFA组采用美国RITA射频仪1500型, 经皮穿刺RFA, 采用局麻加静脉辅助麻醉, 其中20例B超引导, 7例CT引导。记录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随访情况, 建立数据库。

1.3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 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以及Log-rank检验, 比较两组的无瘤生存率、总体生存率。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术中及围手术期情况手术组25例病人术中麻醉平稳, 无麻醉相关并发症。肿瘤清除率100% (25/25) , 病理回报均为。全组无手术相关死亡, 4例右侧胸腔积液, 1例病人发生胆漏, 1例膈下积液, 1例病人术后出现房颤及心功能不全, 2例出现皮下脂肪液化。

RFA组27例病人术中麻醉平稳, 无麻醉相关并发症。24例 (88.89%) 完全消融, 3例不完全消融, 残余病灶均及时补充而达到完全消融。无手术相关死亡, 其中3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1例患者出现肝被膜下积液, 1例贴电极板处轻度灼伤。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2147, Fisher精确检验) 。

2.2远期疗效手术组平均随访30 (9~43) 个月, 平均无瘤生存期21.4个月, 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为76.0%、48.0%、32.0%;RFA组平均随访33 (8~40) 个月, 平均无瘤生存期23.5个月, 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为77.8%、51.9%、37.1%,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8) 。

手术组平均生存期35.8个月, 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2.0%、80.0%、68.0%;RFA组平均生存期32.7个月, 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2.6%、74.1%、63.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 。

3 讨 论

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 临床应用及研究证实其对PLC能起到根治性消融的效果, 目前已将手术切除、肝移植、RFA三种方法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应用与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关于RFA与手术切除治疗肝癌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 然而总体的结论仍然是认为对于小肝癌的治疗, RFA与手术有相近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肿瘤直径3cm以下的肿瘤, 远期效果较好[1,2,3]。对于首次治疗选择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 在之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肿瘤复发, 尤其是肿瘤出于单发且直径3cm以下的复发肿瘤应该选择再次切除还是可以选择RFA, 目前仍无明确的结论, 本研究在这一基础上比较射频、手术两种方法对于这一类病人的近远期效果, 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提供思路。

本研究中, 手术切除能达到肿瘤的完全清除, 然而其不可避免地有创伤大的一面;而经皮RFA治疗操作简单微创, 但其消融后肿瘤残余的问题一直未能完全解决。二者手术的并发症中均未见治疗相关性死亡和严重的并发症, 两组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关于手术与射频比较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但结论并不完全一致。Huang [4]等研究显示对于肝功Childs A级的肝硬化病人, 单发的直径≤3 cm的肝细胞癌, RFA与手术切除效果相近, 但射频创伤更小。Molinari[5]利用Markov模型来对比合并肝硬化但不适合肝移植的小PLC病人经射频和手术治疗的疗效, 结果显示手术切除的质量调整生存期更长, RFA局部复发率高, 然而对于老年病人, RFA似乎是最佳的选择。本研究中1、2、3年的无瘤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显示手术组与RFA组,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RFA组与手术组的远期生存率相近。此研究结果也提示对于PLC切除术后复发的直径3cm以下的单发肿瘤, RFA可以作为其再次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本研究中RFA均为经皮途径, 其中有7例在CT引导下完成的RFA, 我们的经验是当肿瘤位置较深, B超引导有困难或由于邻近空腔脏器B超观察受干扰时应选择CT引导或B超、CT联合引导来完成RFA, 尽管可能会增添临床工作的程序和手术治疗时间, 但对于准确确定靶消融区域、提高消融效果、保障手术安全的方面来讲, 这样的麻烦是值得的。

此外, 由于PLC的恶性度高、易复发的特点, 单纯依靠某一项技术达到“一劳永逸”的结果是仍不可能的, 定期复查, 个体化、综合治疗仍是临床医生要时刻谨记的。

参考文献

[1]Lo GH.Updated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logy, 2011, 54 (12) :1113-1114.

[2]Lencioni R, Crocetti L.Local-regional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2012, 262 (1) :43-58.

[3]Kudo M.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updated review in 2010[J].Onc, 2010, 78 (11) :113-124.

[4]Huang J, Hernandez-Alejandro R, Croome KP, 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versus surgical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lds A cirrhotic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 061 cases[J].J Gastrointest Surg2011, 15 (2) :311-320.

根治性肾癌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术后护理,围术期

肾癌为恶性肿瘤, 起源于泌尿小管的上皮系统, 其在早期并没有症状, 很多患者是通过体检发现的。病情严重者会有血尿、腰痛、贫血、高血压、发热、高血糖、肝功能的异常等[1]。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患者给予护理, 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 探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患者给予护理, 实验组患者37例, 年龄48~74岁, 平均年龄 (56.37±3.15) 岁, 22例患者为左侧肾癌, 15例患者为右侧肾癌;基础疾病:3例患者有高血压, 2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2例患者为冠心病, 1例患者为糖尿病。对照组患者31例, 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 (55.92±3.44) 岁, 20例患者为左侧肾癌, 11例患者为右侧肾癌;基础疾病:2例患者有高血压, 1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2例患者为冠心病, 1例患者为糖尿病。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配合护理, 在手术后给予身体指标的检查和常规的静脉注射, 不给予有关心理方面的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 有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和疼痛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肾癌时, 有严重的心理负担, 会有悲观、恐惧、厌食、失眠的症状, 对治疗没有信心, 终日郁郁寡欢。这种症状既不利于治疗, 也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 可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还可使其与治疗成功的患者进行交流, 从而建立治疗信心。

1.2.2 病情护理

当手术结束后要给予生命体征的观察, 并给予适当的吸氧和动态的心电监护。因为切除肿瘤后, 患者有血压异常的情况, 所以要使患者保持平卧位, 避免搬动。同时给予尿量的记录。手术结束后保持24 h的卧床休息, 当血压和病情都较为平稳后才可选择半卧位的姿势。并要求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的输注, 一直到胃肠功能得到正常恢复后, 才可给予流质、半流质以及软食, 避免生冷刺激的食物。若患者肾脏功能正常, 且没有水肿和高血压的症状, 每天可饮用3000 ml左右的水, 使肾脏得到较好的冲洗。

1.2.3 疼痛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体位进行休息, 防止伤口受压, 并使其选择健侧的侧卧, 要求术侧向上, 对引流管进行良好固定, 避免扭曲、牵拉现象的出现。若切口有渗血或者渗液, 要给予敷料的及进更换。告知患者咳嗽时, 要用手进行伤口的按压, 使张力减少。若患者的尿管被血块堵塞, 会有排尿痛, 则对尿管采用生理盐水进行低压的冲洗, 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心理状态较好, 病情稳定, 没有并发症, 且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患者情绪较为低落, 疼痛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病情基本稳定;无效:患者身体疼痛严重, 情绪烦躁不安, 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37例患者, 护理显效26例, 护理有效8例, 护理无效3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31例患者, 护理显效14例, 护理有效10例, 护理无效7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患者在护理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肾癌患者进行根治性的肾癌切除术后, 身体受到较大的创伤, 需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促进身体得到较好的恢复。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 其中包括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和疼痛护理。首先使患者建立治疗的自信心, 并对生命指标给予监护, 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卧位, 并告知注意事项, 减少身体的不适症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后, 总有效率达到77.42%。肾癌患者在根治性的肾癌切除术后采用整体护理, 可促进身体的良好恢复。

参考文献

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 篇7

1 临床资料

近年我们对9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根治性切除治疗。其中男性6例, 女性3例, 年龄37~71岁。肿瘤部位:位于直肠下段5例, 直肠中段3例, 直肠上段1例。根据完整的病理资料看, 肿瘤大小为2cm×4cm 1例, 5cm×7cm 2例, 6cm×9cm 6例。这些肿瘤以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居多 (6例) , 早期呈低恶性隆起型癌1例, 高恶性未分化癌2例。肿瘤侵犯至肌层7例, 达浆膜层2例, 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因此, 就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肠壁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而言, 本组病例大多属于晚期患者。

术式选择:直肠下段癌3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造口术 (Miles) ;直肠下段癌2例、中段癌3例行直肠前切除术 (低位Dixon) ;直肠上段癌1例行肠段局部切除吻合术。

结果:术后随访9例患者, 存活不满5年3例, 其中Miles术2例, Dixon术1例。死亡原因:1例死于并发症, 2例死于肿瘤复发。本组病例5年存活率为66.7%。

2 讨论

2.1 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手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一段时期里, 对直

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方式的选择似乎比较一致, 特别1930年Miles提出了“不论直肠癌的部位, 其肠壁外的淋巴扩散都有向上方、侧方和下方三个途径”的观点后, 人们误认为只有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才是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术。根据Miles的观点, 为了保证手术的彻底性, 不论癌部位如何, 都必须切除三条可能扩散的淋巴引流途径, 因而一度Miles切除术成了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唯一合理的手术方式, 以致腹部永久性结肠造口成了直肠癌患者必须接受的手术后果, 为了生存, 不得牺牲肛门。

近年来, 已有大量资料证实, 保留括约肌功能的直肠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其手术彻底性并不比腹会阴切除术差。本组正确选择的病例中, 其5年存活率常高于Miles切除组。笔者认为, 作为根治性直肠切除, 首先必须保证癌的彻底切除, 同时又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肛门, 在决定肿瘤远端肠端及其系膜淋巴组织的切除范围时, 除要考虑肿瘤的位置外, 还应考虑癌的病理类型、浸润扩散范围和恶性程度。对于早期低恶性隆起型癌, 远端切除2~3cm已足够, 对一般恶性的溃疡型癌尤其当溃疡已广泛浸润肠管时则须切除~5cm, 而对早期高恶性来分化癌, 远端最好能切除6~8cm, 对于这类病人似以Miles术为首选。由于直肠在骶凹内呈弧型, 当肛提肌以上的直肠经充分游离, 两侧侧韧带全部切断后, 直肠的长度往往可增加3~5cm, 使原来认为无法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此, 究竟能否施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应在直肠充分游离后才能决定。根据上述情况, 对肿瘤下缘距肛缘6cm以上的病变施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直肠切除是合理和可能的。

2.2 保留括约肌功能手术的选择

在选择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时, 直肠切除后肛提肌以上残留直肠的长度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关键。当残留直肠>3cm时应首先选择Dixon直肠前切除术;如残留直肠在1~2cm时可争取用吻合器作Dixon手术或作Black-Soave式拉出切除术;残留直肠<1cm时可做改良Bacon式拉出切除术或Parks式直肠全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此外, 对腹膜返折平面以下的早期隆起型低恶性癌, 其浸润度不超出黏膜下层, 肿瘤<3cm, 细胞分化属Ⅰ~Ⅱ级者可以选择局部肿瘤切除术。

在选择保留括约肌功能的直肠切除术时, 除作为根治性手术必须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外, 还应考虑最后应具有满意的排便控制功能。这要保障以下两个方面: (1) 应保留肛提肌、肛管内外括约肌及其神经支配, 以保持完整的括约肌功能; (2) 保留下段直肠、肛提肌或齿线以保存完整的排便反射和便意。从这些要求来看, 显然Dixon式手术优于BlackSoave式改良手术。近年来, 随着吻合器的广泛应用, 不但扩大了保留括约肌功能直肠切除术的应用, 使一部分原来被视作必须作Miles切除的病例也保留了肛门, 而且最终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排便控制功能, 从而使保留括约肌功能手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地位也越显重要。

上一篇:健康在旅途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