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胃切除(通用10篇)
根治性胃切除 篇1
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可侵犯胃壁的不同广度和深度[1]。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人,中国约占41%,死亡人数约80万,中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中老年人也逐渐成为胃癌病高发人群,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本研究对老年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23例,男37例;年龄60~72岁,平均(68.5±5.6)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及便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其中贫血8例、腹胀20例、腹痛24例、黑便22例、呕血8例、体重下降45例、上腹包块13例;根据胃癌TNM分期标准分为: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32例,Ⅳ期9例;术后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24例,黏液腺癌11例,乳头腺癌3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患者呈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自剑突下到脐部腹正中处开口进入腹腔[4];在手术中需要增大切口者,选取脐左侧并向下,了解病灶后并分离血管,之后切断十二指肠,将食管下段和胃底暴露,切断贲门,切除全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措施,明确吻合口和血管结扎的稳固性,观察淋巴结周围组织器官是否有转移的现象,给予患者氟尿嘧啶和温生理盐水灌洗腹腔,留置引流管,逐次进行关腹并结束手术[5,6,7]。
1.3观察指标统计所有患者体重结果,对患者术后的进食情况、体重变化及术后的生存率进行观察与分析。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果和并发症情况60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其中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5.0%(3/60),吻合口瘘发生率8.3%(5/60),切口感染发生率3.3%(2/60),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3.3%(2/6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其中以吻合口瘘发生率最高。
2.2体重变化和进食情况1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腹泻、疼痛不适及上腹饱胀等症状,术后2个月内的体重下降4~5 kg;45例患者术后可进流食、半流食甚至普食,术后2个月体重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
2.3术后患者生存情况对患者术后随访1~5年,第1年生存率为53.3%(32/60),第3年为33.3%(20/60),第5年为21.7%(13/60),术后1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3、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全胃切除手术的适应证老年患者起病比较隐匿,难以发现,并缺少特异性,到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而治疗晚期胃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施全胃切除手术,而该手术的适应证主要有:(1)年龄小于80岁,机体和其他器官功能正常运行且无基础疾病;(2)残胃患者;(3)胃窦癌伤到胃体患者;(4)皮革样胃癌患者;(5)复发性胃癌患者;(6)胃底贲门癌累及到食管下段,且食管下段小于15 cm患者[8,9,10]。
3.2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人一般对手术的耐受性比较差,若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则会导致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因此根据老年人胃病的特征,在术前需进行全面地评估和检查,详细地了解患者心、肺、肝、肾等功能和凝血、血糖情况。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需进行术前的个体化治疗,调整好患者的状态,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围手术期需密切关注和监测血压,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稳定[11,12,13];对于合并心脏疾病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24 h动态心电、营养心肌及扩冠等治疗,若术前心肌出现明显损害且心功能差,术后需使用扩血管药、静脉滴注强心药及心肌营养药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围术期内需安排内分泌科医生调整血糖;对于心功能Ⅱ级的患者,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必须停止手术[14];对于慢性肺疾病患者需术前进行各项肺功能的检查,并要求患者戒烟、锻炼深呼吸,使用雾化吸入及茶碱、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对于贫血患者需给予输血维持血红蛋白在100 g/L以上,并及时治疗低蛋白血症。
3.3消化道的重建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全胃切除会对患者的消化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恢复情况及免疫功能都将受到不同的影响,所以需要重建消化道[15,16]。目前建消化道的方法较多,本次采用的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主要是为了能够增加胃容量,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瘘症状的发生,其可以替代胃提供食物存储处,能够使代胃内的食物停留时间延长,进而能够使食物进入小肠的速度逐渐减慢,让患者更好地保持体内营养和体重,因此食管空肠Roux-en-Y的建立非常重要[17]。
3.4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造成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是与吻合技术不匹配、吻合口血运不良、吻合口张力大及患者身体情况较差等有关[18]。经相关资料证明,在早期出现的吻合口瘘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吻合技术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中后期出现的吻合口瘘大都是吻合口线穿孔或者是感染所导致的。为了能够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手术前就要对患者的身体营养进行改善,此外还要积极改善手术操作的方法[19]。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胃切除时一般患者的身体状况差,且手术时间比较长,术中创伤面比较大,术后不进行及时地处理,将会出现肺炎、腹腔感染及胸腔等并发症,故在术后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围术期的处理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出现[20]。本研究对老年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治疗,经过分析发现,无一例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其中以吻合口瘘发生率最高。1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术后2个月内体重下降4~5 kg,45例患者术后可进流食、半流食甚至普食,2个月后体重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1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3、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老年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要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工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全胃切除手术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胃癌采取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调查,详细分析患者并发症、体重变化、进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手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其中吻合口瘘发生率最高为8.3%;1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术后2个月内体重下降4~5 kg,45例患者术后可进流食、半流食甚至普食,2个月后体重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1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3、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胃癌患者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手术,效果
根治性胃切除 篇2
关键词:近端胃切除;远端胃切除;远期;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9-02
临床上对胃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的治疗时多实施胃大部的切除术,并按照患者的肿瘤患处不同实施近端的胃切除术或者远端的胃切除术,而患者进行胃大部切除术之后因自身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情况,实施近端的胃切除术及远端的胃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多存在差异[1-2]。本文对近端胃切除和远端胃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观察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部肿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的为对照组,实施远端胃切除术的为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患者的年龄为47~71岁,平均年龄为(60.4±3.2)岁;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为46~70岁,平均年龄为(61.3±3.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相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实施近端胃切除术的40例患者均接受近端的胃切除术、食管胃的吻合术、淋巴结的清扫术,自左胸入路的患者有30例,自腹入路的患者有10例。实施远端胃切除术的40例患者均接受远端的胃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或者胃空肠的吻合术、淋巴结的清扫术,接受胃空肠的吻合术的患者有35例,接受胃十二指肠的吻合术的患者有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实施以氟尿嘧啶为主的临床相关联合化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即术后2~4周)发生相关远期并发症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消瘦及营养不良、反流性食管炎等远期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炎、吻合口溃疡、吻合口狭窄、残胃癌、粘连性肠梗阻、倾倒综合征及输出袢梗阻的情况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一般胃大部的切除术之后因患者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而会使患者表现出多种的并发症,而且,不同术式之后的并发症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吻合口炎及吻合口的溃疡是进行胃大部切除术之后最为常见的两种并发症反应,主要是由于吻合口处于酸碱的交接处且其黏膜比较薄弱,治疗的方法较为简单,可于排除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后,使用抑酸剂或者黏膜的保护剂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3-4]。消瘦和营养不良、反流性的食管炎是实施近端的胃切除术之后比较常见的一种远期的并发症情况。 [5]胆汁反流性的胃炎是实施远端胃的切除术之后比较常见的一种远期的并发症情况[6]。
本研究显示,实施远端的胃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消瘦及营养不良的情況明显低于实施近端的胃切除术的对照组患者(P<0.05),可能由于患者的胃腔缩小、胃起搏点被切除而引发胃排空方面的障碍、抗反流的屏障不再存在,导致患者进食之后容易存在反流,而引起患者的惧食和少食的出现,和患者的胃迷走神经被切断、残胃的泌酸及运动方面的功能降低存在一定关系,可指导患者进行少食多餐,进食一些营养价值比较高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使用消化道的动力药进行一定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反流性的食管炎是由于实施近端的胃切除术时将患者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切除抗反流的屏障作用消失而引起的,胆汁反流性的胃炎是由于实施远端的胃切除术时将幽门切除而引起的,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对局部的组织进行游离时将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切断,降低了患者的胃排空能力,均是胃肠道顺行性的运动障碍
所致,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及动力药进行治疗,对于出现反流性的食管炎的患者可增加使用抑酸剂,但需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碱性反流的症状,为避免患者术后存在碱性的反流情况,有条件的可测定患者食管下段的胆红素吸收值对患者是否出现胆汁的反流进行一定的指导治疗;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炎、吻合口溃疡、吻合口狭窄、残胃癌、粘连性肠梗阻、倾倒综合征及输出袢梗阻的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总之,近端胃切除和远端胃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麦聪,唐云强,赵宏宇等.远端胃切除术后毕Ⅰ式与Roux-en-Y消化道重建远期疗效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5):449-452.
[2] 康悦,魏玉哲,薛英威等.全胃切除后间置空肠代胃与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比较的Meta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2):135-139.
[3] 李海军,孟宪飞,董志意等.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比较及术后随访[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2):133-135.
[4] 黄哲,徐飞鹏,周才进等.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2):51-52,55.
[5] 罗生.胃全切术治疗近端胃癌的远期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4):517-518.
根治性胃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高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因上腹疼痛不适、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乏力、消瘦等症状来院就诊, 经电子胃镜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 均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同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能异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史、智力低下、严重听力或语言障碍、已发生远处转移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60~88岁, 平均 (75.46±4.33) 岁;体重49~76 kg, 平均 (58.74±5.12) kg;近侧胃癌4例, 全胃癌6例, 胃体癌15例, 残胃癌5例;文化程度包括高中6例, 初中12例, 小学10例, 文盲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8例, 冠心病1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 低蛋白血症7例。
观察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62~85岁, 平均 (75.73±4.58) 岁;体重48~75 kg, 平均 (58.69±5.21) kg;近侧胃癌4例, 全胃癌5例, 胃体癌17例, 残胃癌4例;文化程度包括高中5例, 初中13例, 小学11例, 文盲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2例, 糖尿病7例, 冠心病14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 低蛋白血症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胃癌病情、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做好心电监护, 加强巡视,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指导患者戒烟戒酒,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2]。
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从心理疏导、后续治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几个方面加强护理。
首先, 真诚与患者积极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对已知病情的患者讲解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必要性和预后情况, 向其介绍既往成功的病例, 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术后的后续治疗和护理对降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使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 各种护理操作前预先告知, 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对不知病情的患者尽量不向其提及病情, 做好其家属沟通,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3]。
术后在患者清醒之前, 应加强对命体征的监测, 定时测量患者体温、血压、脉搏等指标。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氧气吸入, 保证患者的正常呼吸。患者清醒后, 调节床位呈30°倾斜, 以利于患者腹腔积液的引流, 必要时腹部绑缚腹带, 以缓解切口疼痛程度[4]。术后需对患者进行肠胃减压处理, 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颜色, 如未出现出血症状, 且肠道恢复状况良好, 则将引流量控制在450~850 ml, 观察1周后拔除。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发生受压、扭曲、脱出等意外, 准确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5]。如患者发生发热、腹痛和腹膜刺激症状, 腹腔引流液突然增加、胃管引流液突然减少时应考虑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及时将异常情况报告医生, 并做好手术准备工作。鼻肠营养管应盘好后置于患者耳廓处, 采用胶带固定, 防止发生滑动, 定期更换固定胶带。配制营养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防止发生污染[6]。
胃癌患者常营养状况不佳, 多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后胃肠减压间禁食、禁水, 指导家属采用棉签蘸水帮助患者湿润口唇。待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后给予少量饮水, 之后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 待患者肠功能恢复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以改善营养状况, 促进切口愈合。忌食生硬、粗糙、辛辣刺激性等食物。对于不能口服或口服摄入量不足者应酌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7]。
指导患者适度运动, 术后每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并辅以雾化吸入治疗。指导患者卧床期间主动活动双下肢,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下床活动, 第1次下床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陪同下进行。下床活动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确定, 不可操之过急[8]。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护患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患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胃癌的发病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群,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污染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胃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临床首选根治性手术作为治疗胃癌的有效方式。全胃切除术作为一种损伤性手术, 对患者的伤害较大、麻醉风险较高。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而言, 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等基础性疾病, 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较大, 因此术后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对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十分重要[9]。
优质的护理干预还有助于增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体谅, 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操作。本研究通过对高龄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从心理疏导、后续治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几个方面加强护理。首先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除心理压力, 缓解不良情绪,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增加其治疗依从性, 使各项护理工作更易于开展。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以取得其配合和支持, 使家属共同参与到对高龄胃癌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后续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术后恢复, 加强巡视和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并发症, 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急救处理, 尽量避免或减少严重不良后果。通过合理饮食指导, 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使患者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消化道。通过适度运动指导, 使患者在身体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功能恢复, 防止肠粘连、肠梗阻、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高龄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有助于降低并发症, 增进护患关系,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摘要:目的:探析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以供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高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均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护患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高龄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有助于降低并发症, 增进护患关系,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周锁琴.循证护理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9) :1772-1773.
[2]武月娥.全胃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3) :2926-2927.
[3]曹翠霞.心理干预在胃癌胃大部切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2) :156-157.
[4]康玉华, 蔡水仙.胃癌胃大部切除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0, 17 (10) :64-65.
[5]吴海燕, 刘燕, 刘东霞, 等.胃癌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经口饮食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9) :2364-2365.
[6]朱海涛, 吴云飞, 徐惠绵.早期进食在胃癌全胃切除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7, 14 (4) :370-373.
[7]孙田杰, 金莹, 赫金玲, 等.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3A) :620-621.
[8]龚凤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3A) :140.
根治性胃切除 篇4
【关键词】肾癌;腹膜后腹腔镜下;肾切除
【中图分类号】R73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03-01
肾癌是泌尿外科肿瘤中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肾癌的发病率也是逐年提高。肾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现今已得到应用。为了探索这种治疗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现将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0肾癌患者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肾癌患者30例。按照人为+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42~64岁,平均(52.5±6.4)岁;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43~65岁,平均(53.3±6.4)岁。观察组病程0.4~6.2月;对照组病程O.5~6.4月。观察组左侧6例,右侧9例,其中肾上极5例,中极6例,下极4例;对照组左侧7例,右侧8例,其中肾上极6例,中极4例,下极5例。观察组肿瘤平均直徑3.6 cm;对照组平均直径3.7cm。对照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癌细胞位置及肿瘤大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膜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全身麻醉,留置气管插管和导尿管。患者侧卧体位固定,消毒后建立操作通道,在腹膜后建立腔隙,正确切开腹膜和结扎后分离肾动脉、肾静脉。切除癌变肾脏取出后止血和保证正常腹腔气压。留管缝合伤口后,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
1.3 疗效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12个月后并发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24.1±15.6min,对照组为91.3±6.3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为100.2±16.3ml对照组为172.0±31.3ml。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为7.40±2.52d对照组为11.10±2.18d。12个月后并发症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6.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肾癌的患者越来越多,肾癌的治疗也以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手段。但是常规传统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它治疗时间长、手术出血量大、术后疼痛、创伤大、术后恢复进食的时间长及并发症率较高等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患者的质疑和越来越多的泌尿外科医生的思考。开放根治性治疗肾癌的手法有两种手术入路,经腰部和经腹部。理论上是腹部比较合理,因为腹部入路可以先阻断肾血管和清除淋巴结,但是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腹部种植癌细胞的可能性。这样来看腰部入路更合适。但是腰部入路也存在很多问题。医学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也在一直发展中,后腹腔镜下行肾癌根治术的诞生解决了这些难题。在1990年,Glayman等首次的腹腔镜肾切除术报道揭开了腹腔微创肾切除的新的一页。从此该方法越来越来广泛应用,这也为现今的后腹腔途径奠定了基础。随着设备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得到迅速发展。在1993年Gaur等和Kerbl等两组都在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上取得成功。后腹腔镜肾切除技术从此在肾癌的治疗上逐渐被运用。它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也愈来愈完善。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已经成为肾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且有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方式的趋势。
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清晰的解剖步骤程序,一些隐蔽的部位可以在直视下手术,它具有开放治疗腹部入路的优点:能够优先阻断肾血管,清除淋巴结。又避开了其腹部易植入癌细胞的缺点。现在已经大量的运用在肾癌的治疗中。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其手术中患者出血量少,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进食快,并发症少,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5例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27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58.2±6.21) 岁。有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15例患者合并心脏病, 高血压, 5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在手术进行前对75例患者全部通过胃镜与消化道钡餐检查, 其中全胃癌患者16例, 胃体部癌32例, 残胃癌9例, 近侧胃癌18例。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在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前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手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沟通, 介绍一些手术成功、恢复效果好的成功案例, 有助于排除患者由于手术产生的心理顾虑, 并详细讲解有关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 使得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支持与理解, 并能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态度平和、语言平缓, 满足患者的合理性需求, 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消除其手术前的恐惧感及消极心理, 提高治疗效果。
1.2.2 营养支持
由于胃癌对患者的身体消耗极为严重, 并且患者患病时消化不良等原因, 引发患者食欲不振, 导致其贫血或者营养不足等问题的发生[2]。所以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使其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的食物。为个别患者无法进食而提供TPN支持, 或者进行静脉输入, 为其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电解质以及维生素等, 尽量对术前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改善, 增强其在手术中的忍受力。
1.2.3 肠道准备
手术3 d前应嘱咐患者少食用多渣食物, 多食用米汤、牛奶等全流质食物, 并口服一些如诺氟沙星胶囊、庆大霉素片剂或者甲硝唑片等不容易被吸收的抗生素。手术前日晚间与手术当日早上采用呋喃西林以1 ∶ 50000的比例为患者进行清洁灌肠。
1.3 术后护理
1.3.1 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术后反应及时咨询, 掌握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并进行专人陪护, 加强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以及体温的监测等有针对性的全面护理。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动作,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协助咳嗽等,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勤翻身与下床活动。
1.3.2 腹腔管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每一个半小时挤捏一次腹腔引流管的频率来保证引流的通畅度, 要避免引流管因管道过短产生脱滑或者过长产生扭曲的情况发生, 护理人员需记录好患者体液颜色等症状, 若发生引流液情况异常,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1.3.3 胃管的护理
胃肠减压对于手术后的胃癌患者来讲十分重要, 其有着对胃肠壁的血液循环进行改善的作用, 能更好的吸出在患者胃肠道积聚的液体与气体, 提高胃肠的恢复能力。护理人员应该将胃管妥善固定并保持其通畅无阻, 尤其要注意不要使其发生受压、折叠或扭曲等状况。胃管出现堵塞时, 可以使用较少量的生理盐水对胃管进行冲洗。同时对患者密切观察其是否有腹胀、腹痛等情况发生, 最后要注意对胃肠减压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进行记录, 在手术10天后, 若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发生, 便可停止对患者进行的胃肠减压[3]。
2结果
7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经本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 平均住院时间为 (17.2±3.8) d, 未有感染、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
3结论
通过本次对75例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研究, 让我们了解到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75例患者,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的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营养支持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给予护理措施。结果 无一例患者有感染、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均安全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结论 对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胃癌
参考文献
[1]田萌, 刘玉芬, 梅山荣, 等.胃癌手术患者不同途径留置胃肠减压效果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229.
[2]Diaz de Liano A, Yarnoz C, Aguilar R, 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adenectomy in a specialized unit.Cir Esp, 2008, 83 (1) :18-23.
根治性胃切除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两院共同收治进展期胃癌30例, 均无远处转移、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及早期癌, 经手术探查无巨大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36~78岁, 平均55岁;贲门癌14例 (46.7%) , 幽门癌16例 (53.3%) 。
1.2 手术方法
1.2.1 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 (30.0%)
沿横结肠边缘用超声刀离断大网膜, 左至结肠脾曲, 右至肝曲, 向上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包膜, 清扫结肠中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 解剖胃网膜右动静脉, 根部上钛夹后切断, 并清扫周围淋巴结。右上腹纵切口5cm进腹, 放切口保护圈, 切除远端胃, 手工做毕I式吻合, 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后关腹。
1.2.2 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 (46.7%)
同前自横结肠中部向脾曲离断大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 根部切断胃网膜左动静脉, 暴露胃脾韧带, 用超声刀贴近脾门清扫至贲门, 清扫淋巴结, 切断前后迷走神经干。取上腹正中切口5~7cm, 于贲门上方3cm处用荷包钳切断食管, 放置抵钉座, 将胃拖出腹腔外, 远端距肿瘤6cm横断胃, 置入圆形吻合器从胃后壁穿出行胃食管吻合术。
1.2.3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7例 (23.3%)
常规腹腔探查后, 游离全胃 (取顺式或逆式切除) 、处理血管、清扫淋巴结方法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脾胃韧带用超声刀离断。取上腹正中切口, 长5~6cm, 将胃提出腹腔外, 剥除横结肠中段大网膜及系膜前叶至胰腺下缘, 距贲门口上方2~3cm做荷包, 切除全胃, 常规用吻合器行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 放置一条右上腹腔引流管。
1.3 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 近期疗效良好。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02min, 平均清扫淋巴结l4.8枚, 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3.4±1.1) d。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85min, 平均清扫淋巴结16.6枚, 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3.1±1.3) d。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20min, 平均清扫淋巴结20.5枚, 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3.9±1.4) d。
2 讨论
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限制了该术式的广泛开展。根治性切除术的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充分切除原发灶及罹患的周围组织器官, 保证足够的切缘 (肿块型>4cm, 浸润型>5cm) 。 (2) 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 尽管关于淋巴结清除范围在东西方存在较大争议, 但多数研究显示D2根治术 (D2表示手术范围, 淋巴结清扫至第二站淋巴结, 胃切除范围有远端、近端和全部) 。能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的长期生存率[1,2]。新版的日本胃癌治疗规约将D2根治术定为胃癌的标准根治术, 并要求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这也是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难点所在。术者需熟悉胃周微创解剖的特点, 即胃后壁筋膜与胰腺前后叶、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胃周血管间筋膜移行的关系, 务必在正常的解剖平面进行手术, 这样方能保证淋巴结清扫的顺利实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3) 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4], 术中尽量做到坚持和开腹手术一样的肿瘤根治性原则, 包括足够长度的切缘、争取达到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整块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非接触原则及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
胃的离断大部分在腹腔外进行, 减少了腹腔感染及肿瘤细胞脱落种植的机会。应沿特定的筋膜间隙对胃周进行淋巴清扫, 尽可能减少出血量, 以最终保证肿瘤块的整块切除。主要手术方法: (1) 幽门下淋巴结:提起胃仔细观察沿胃膜右静脉干直至中心的部位, 再在胰十二指肠前下静脉外侧的位置或胃十二指肠静脉处的位置进行结扎, 注意胃网膜右动静脉的结扎要分开进行。 (2)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从肝门处用直角拉钩拉起, 以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 剪开胆总管右侧的腹膜, 一直向上至胆囊管下, 再向左上方近肝门的地方剪开肝蒂前面被膜及下1/3部的小网膜。接下来, 剪短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侧的腹膜。 (3)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打开十二指肠侧腹膜, 推开胰腺头部, 以暴露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清扫淋巴结, 分离大小网膜, 再清扫腹左动脉左侧的食管淋巴结。
我们认为, 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 手术效果日趋满意, 只要选择合适病例, 术中严格遵守标准的根治范围和无瘤原则, 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腹腔镜辅助行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需求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经验还不够, 对于进展期的胃癌案例, 还需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关根, 许国权.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48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11, 33 (8) :1223-1225.
[2]陈凛, 王宁, 卫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进展[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2) :20-22.
[3]吴涛, 李国新, 丁白海, 等.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胃背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形态特点[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 25 (3) :25l-254.
根治性胃切除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月随机选取进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患有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患者30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55~79岁, 平均 (68.91±9.12) 岁。其中食管癌胸上段切除12例, 中段切除6例, 下段切除12例。30例患者通过左颈胸切除、经右胸三切口切除、经左胸一切口切除, 游离胃端。通过颈部吻合12例, 胸主动脉弓上方进行食管重建13例, 下方的5例。30例患者在拔管7~8 d后出现恶心、呕吐、吐出黄褐色物体。紧接着出现胸胃排空障碍的症状, 胃的引流量过大, 超过500~1 000 m L, 进行肠胃减压之后上述症状减轻, 取消后症状恢复, 且患者出现肠胃不通气、无便等症状。胸部X片显示以及泛影葡胺造影均为典型术后胸胃排空障碍。所有患者均签署自愿参与协议。
方法:1手术方法:30例根治性食管癌患者左胸颈两切口切除、经右胸三切口切除、经左胸一切口切除方法先行胸部病灶切除, 后采用经打开膈肌或仰卧腹部正中切口游离胃, 并对胃大弯、小弯以及腹腔干周围的淋巴结进行清除。松解幽门括约肌周围纤维条索带, 充分游离幽门, 扩大膈肌裂孔。接着对患者进行食管重建术。2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一般的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 肠胃蠕动减缓或者消失是其常见的现象, 一般在术后4~5 d之后恢复。一些患者在术后5 d还没有恢复肠胃正常蠕动现象以及患者出现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呕吐物呈现棕黄色等症状就可以考虑患者出现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做钡餐之后行X射线检查, 钡剂仍停留在胃或极少通过。3对策:首先采取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患者进行持续的肠胃减压, 肠外营养支持,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平衡, 利用多潘立酮等促进肠胃蠕动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例如胃肠黏膜变质、脱落等继续胃管引流加鼻饲肠内营养的同时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的所有数据均采用数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 采用Logistic系数进行分析。
结果
利用Logistic系数对30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到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 见表1。
讨论
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发生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概率只有0.1%~1.31%[2], 而胸胃排空障碍有很多种, 包括功能性、机械性, 均属于单纯胃排空障碍。而造成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发生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上述的年龄构成、性别、伴发疾病的影响、不良心理反应、手术时间、手术时机、食管重建方法、术中出血量、肠内营养时间、不良进食方式、补液量等11项因素[3], 对这11项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系数进行分析, 分数越高表明影响比较大。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 对于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发生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中比较大的有伴发疾病 (7.29) , 食管重建方式 (6.31) , 术中出血量 (6.33) , 肠内营养时间 (7.10) , 不良进食方式 (7.54)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在临床上为了避免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 主要需要从以上方面进行相关管理和特别关注。
在本次研究中, 手术时间对于胸胃排空障碍的Logistic回归系数显示为5.99, 对于患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首先手术时间过长的患者因为食管癌病灶更加复杂, 所以进行手术时切除的范围过大, 在手术中容易损伤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等增加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伴发疾病的Logistic回归系数为7.29, 也是胸胃排空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先伴发疾病对患者有很多生理功能的损伤, 患者的抵抗力低使得手术时间延长, 增加手术的风险, 同时患者伴有低血压、贫血、低血红蛋白等增加术后吻合瘘的形成, 同时患者容易发生幽门水肿阻塞, 所以使得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明显提高[4];术前的不良心理因素也是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Logistic回归系数5.41, 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会造成患者本身的水、电解质紊乱增加手术的风险, 同时患者不良心理情绪造成交感神经兴奋使得肠胃壁神经丛抑制肠胃的蠕动, 增加功能性胸胃排空的发生;而不良的进食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Logistic回归分数7.54, 患者不听医生的嘱咐过早进食油腻、高蛋白的食物造成胃的负担, 使得胃过度扩张, 使胃动力紊乱, 增加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5]。
以上各种因素对于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后发生的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都是值得临床医疗过程中高度重视, 以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6]。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得出以下几个应对方法:1对于患者的伴发疾病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患者各方面的检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营养, 同时协调各科室做到安全手术。2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 询问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 如果出现患者术前过度焦虑、紧张, 必要时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调节, 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 如果过于严重, 可以推延手术时间。3完善手术前的相关准备, 缩短手术时间。
总之, 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因素有很多,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能够大大减少发生率, 在临床上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公, 王涛, 周勇, 等.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江苏医药, 2011, 9 (16) :1974-1974.
[2]徐启良.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诊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9 (10) :1218-1220.
[3]孙超, 石维平, 陆世春, 等.管状胃和膈肌缝合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效果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14, 9 (6) :422-424.
[4]田烨, 周凌霄, 任光国.120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11 (15) :1924-1927.
[5]王静.对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观察与护理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9 (21) :22-23.
根治性胃切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的45例接受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视为观察组) 和40例接受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视为对照组) 的基本资料, 观察组患者45例, 其中男24例, 女21例, 年龄39~71 (57.38±4.15) 岁;对照组患者40例, 年龄38~72 (56.95±3.82) 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经过相关的医学检验, 两组患者全部符合胃癌的诊断标准, 并且排除了患者心肾功能严重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情况, 符合全胃切除术的相关条件。
1.2 方法
在手术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的有效麻醉, 然后做好开腹手术的相关准备工作。对于观察组患者要在患者的腹部的上方的正中位置取一个6cm左右的小口, 然后完成胃切除, 并实现吻合[2]。对照组患者采用反穿刺器的技术来实现食管空肠的吻合。
1.3 观察指标[3]
对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 以此来衡量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使用数字评分法进行衡量, 在患者手术结束1d后和3d后各统计一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没有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疼痛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由术后1d的 (3.4±1.0) 分下降到术后3d的 (1.9±0.7) 分;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由术后1d的 (6.5±1.4) 分下降到术后3d的 (4.2±1.0) 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降低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胃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4]。相关的医学研究证实, 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 比如创伤比较小, 术后的疼痛相对比较轻, 患者的恢复相对比较快等, 因此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癌方面得到良好的推广[5]。虽然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是有部分学者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因此加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6,7,8]。本文基于此为了对全腔镜与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的45例接受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观察组) 和40例接受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对照组) 的基本资料,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 以此来衡量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没有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由术后1d的 (3.4±1.0) 分下降到术后3d的 (1.9±0.7) 分;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由术后1d的 (6.5±1.4) 分下降到术后3d的 (4.2±1.0) 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降低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和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都是安全可行的, 相比较而言, 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小、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 术后疼痛较轻, 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全腔镜与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的45例接受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观察组) 和40例接受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对照组) 的基本资料,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 以此来衡量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没有明显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由术后1d的 (3.4±1.0) 分下降到术后3d的 (1.9±0.7) 分;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由术后1d的 (6.5±1.4) 分下降到术后3d的 (4.2±1.0) 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降低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和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都是安全可行的治疗胃癌的手术, 相比较而言, 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小、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 术后疼痛较轻, 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疗效
参考文献
[1]蔡逊, 叶家欣, 马丹丹, 等.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近期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 (2) :186-191.
[2]全祯豪, 许庆文, 鲁珏, 等.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并D2淋巴结清扫的围手术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6) :14-15.
[3]余佩武, 王自强, 钱锋, 等.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105例[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9) :1303-1306.
[4]黄昌明, 林建贤.腹腔镜胃癌手术消化道重建的难点与对策[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3, 16 (2) :121-124.
[5]牟一平.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及技巧[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5) :339-341.
[6]臧潞.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消化道重建[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8) :787-789.
[7]赵永亮, 余佩武.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18) :1907-1909.
胃切除10天内饮食最关键 篇9
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有幽门,它能够有节律地进行收缩和松弛,使食物缓慢地从胃排向小肠。当胃切除后,这扇特殊的“门”同时也被切除,新建立的胃与肠吻合口不再具有这种舒缩功能,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因此,从胃切除术后的10天内饮食调整最关键。
手术后1~3天: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人进食后会引起胃胀,甚至呕吐不能进食。此时可以进流汁饮食,每次进食量可由几汤匙到200毫升不等,以不觉饱胀为度。流汁的品种以清淡为主,如米汤、菜汁、去油的肉汤、鱼汤等。牛奶对某些人会引起腹部胀气,不是人人皆宜。有不少家属专门准备了甲鱼汤等,实际上无此必要。因为这一阶段进食的主要目的是促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不是进补和营养。
手术后第4~10天:在这一阶段,可以开始进一些半流汁食物,可选用无刺激性、易于咀嚼及吞咽的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例如粥、面条、蒸鸡蛋羹、菜泥、豆腐、肉糜等。进食量可由小到大,少食多餐。
出院后2~3月:饮食可由半流汁逐渐过渡到软食或正常饮食,但仍应忌烟酒和辛辣食品。如果一次食较多的含糖流汁,有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等不适,这是因为流汁很快进入小肠而造成的。在此阶段,含脂肪较多的如乌骨鸡、甲鱼、黑鱼等仍不提倡吃。每餐的食量可逐渐增加,每天的次数减少。大多数病人在胃手术后3个月时,每餐进食量几乎可与胃切除前相同。有的病友担心进食多了会损伤胃,每餐总是吃得很少,久而久之,胃的适应性就比较差了。
3个月后饮食情况与常人已无很大差别,除了忌辛辣、忌烟酒之外,一般可按照自己原来的饮食习惯,食用各种容易消化的食物,但一定多咀嚼以减轻残胃的负担。
根治性胃切除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胃上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15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为(60.9±6.1)岁,5例为高分化,10例为中分化,13例为低分化;实验组16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为(60.7±6.3)岁,4例为高分化,11例为中分化,13例为低分化,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0.05,可见统计学意义不存在,研究两组对比数据可比性较强,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方法
1.2.1实验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当麻醉发挥作用后,将一个切口做于患者腹部正中位置,探查病灶部位,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手术方式选择,其中有12例患者行空肠Schlatter-食管吻合术,16例患者行空肠Roux-Y-食管吻合术[2]。所有患者均进行第二站淋巴结清扫处理,在术后对患者的呼吸、体温等情况进行检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近端胃切除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当麻醉作用发挥后,做一个切口于患者腹部正中位置,探查其病灶部位,所有患者采用食管-胃后壁吻合术,并给予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操作,在术后对患者的呼吸、体温等情况进行检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3]。
1.3观察指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清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1年后的生存率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方法: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相关对比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整理和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判定标准进行判断,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后生存率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而血清清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计量资料用t进行验证。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了腹腔积液,1例发生了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14%;而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腹腔积液,5例发生了切口感染,3例发生了反流性食管炎,并发症发生率为39.29%,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清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实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清蛋白水平为(35.75±6.70)g/L,而治疗后为(36.31±8.13)g/L,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5.81±25.25)g/L,而治疗后为(110.36±22.14)g/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清蛋白水平为(35.85±6.97)g/L,而治疗后为(40.75±9.60)g/L,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6.70±24.36)g/L,而治疗后为(125.01±27.85)g/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两组患者这两项指标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3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者1年生存情况,实验组患者中27例存活,存活率为96.43%;对照组患者中有26例存活,存活率为92.86%,两组患者生存率对比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胃癌的发生率在我国很高,常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在近些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提升了临床治疗的重视度[4]。胃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其中胃上部癌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在初期很难被发现,而一旦确诊均为晚期,使得最佳时机错过,将治疗难度增加,将患者的生存期缩短,使其生命受到威胁。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关[5]。
在临床上胃上部癌治疗有很多手术方式,可将患者生存期延长,对患者预后有改善作用[6,7],本研究对比了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从研究结果中显示,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不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有利于血清清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在胃上部癌治疗中采用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均有较好的效果,而全胃切除方式的效果更佳,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兴禹,席多宏,李青松,等.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22-23.
[2]姚大勇.近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对胃上部癌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44):102.
[3]王爱东,谢仁俊,李田刚,等.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胃上部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6):3659-3660.
[4]王进超.胃上部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疗效对比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0(4):115.
[5]刘俊松,车向明,李铎伟,等.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7):496-499.
[6]陈红星,施祖群,董明都,等.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预后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10):1475-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