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鼻内镜

2024-10-01

根治性鼻内镜(共10篇)

根治性鼻内镜 篇1

在耳鼻喉科中, 难治性鼻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常见急症, 其出血部位隐蔽, 出血点难以查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判断出血部位时可以利用鼻内窥镜, 同时鼻内窥镜还可以进行非常有效的治疗。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采用鼻内窥镜治疗4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 其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龄20岁~ 69岁, 平均年龄 (43.8±1.9) 岁, 患者均为单侧出血, 由于反复间断性出血或治疗后仍出血不止而住院。在出血点上有22例患者为鼻咽部、15例患者为嗅裂部、10例患者为中鼻道后端、9例患者为鼻中隔后部、11例为下鼻道喉部、10例患者为鼻底部、3例患者不明。患者入院后, 先进行常规检查, 凝血功能均正常。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2组患者的年龄、出血部位以及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治疗:1患者仰卧之后, 采用1%的地卡因加上0.1%肾上腺素棉片对鼻腔黏膜进行局部麻醉。2采用鼻内镜吸引患者鼻腔内出血, 并且进行鼻腔探查来寻找出血点, 操作一定要轻柔。3成功定位出血点之后, 采用18~22 W的双极电凝进行3 s左右的电凝止血。4采用凡士林纱条进行鼻腔填塞, 1 d~2 d内取出填塞物观察是否出现再出血现象。5针对活动性出血症状, 可以依据血流的方向寻找出血点, 然后在内镜下直接使用射频来止血, 直到黏膜变为白色后方可停止。6针对可疑的出血点, 采用吸引头慢慢地、轻轻地吸引可疑出血点附着的血痂, 诱发出血之后立即采用烧灼止血。7针对非活动性的出血, 利用棉片进行处理之后, 适度广泛烧灼渗血黏膜以及可疑出血点的位置。再使用明胶海绵、膨胀海绵或可吸收棉等进行填塞止血。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鼻腔填塞法进行治疗:1将长度为20 cm~30 cm、宽度为1 cm的无菌凡士林纱条进行折叠, 形成一头长一头短的纱条。2将其中短段放入患者鼻腔上方, 长段平贴患者鼻腔底部并且进行填紧处理。31 d~2 d内取出填塞物观察是否出现再出血现象。4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叮嘱患者半卧位休息, 同时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1.3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再出血率、鼻黏膜恢复时间、术后恢复通气时间进行比较。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 治愈指在术后48 h内出血停止;有效是指在术后48 h出血的次数和出血量有明显减少;无效为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率+ 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愈29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5% (39/40) , 再出血率为2.5% (1/40) ;对照组治愈21例, 有效9例, 无效1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5.0% (30/40) , 再出血率为22.5% (9/40) , 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χ2=8.54, P<0.05) 、再出血率 (χ2=7.31, P<0.05) 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观察组的总出血量、恢复通气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难治性鼻出血是一种多发疾病, 其出血部位较隐蔽, 出血点的确认也比较困难。难治性鼻出血主要是由于局部黏膜炎症破坏了血管所引起的疾病[1], 对于老年人, 其血管较薄且脆性高, 更容易发生。所以, 针对此类患者, 必须明确出血部位, 并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方式进行治疗[2]。

鼻腔填塞法通常使用额镜来反光照明, 视野比较狭隘, 很难寻找到具体出血位置, 填塞或者压迫出血点时不易到位, 导致止血不彻底。填塞过程中, 患者会感受到较大的痛苦, 会出现鼻源性头痛、缺氧症等现象。而对于难治性鼻出血, 经过多次的鼻腔填塞, 患者已经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恐惧心理[3]。所以, 针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 由于其出血位置较隐蔽的缘故, 采用填塞法、压迫法无法获得理想的疗效。本次研究中, 对于观察组患者, 采用鼻内镜下止血能够快速、精确地查找到出血部位或出血点, 利用少量填塞物来填塞, 直接压迫出血点, 有效避免了由于盲目填塞而损伤患者鼻腔周围组织[4]。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上, 针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施行鼻内镜治疗法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叶, 李娜, 于龙刚.难治性鼻出血129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54 (10) :92-93.

[2]张维天, 王磊, 于栋祯, 等.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14 (8) :279-280.

[3]李长清, 黄忠会, 张友骥, 等.隐蔽难治性鼻出血诊疗策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56 (5) :589-590.

[4]徐世翔, 粱锦丽, 张继屏.液氮冷冻治疗鼻出血12 385例回顾性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18 (11) :251-252.

鼻内镜:镜小乾坤大 篇2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有,那就是应用鼻内镜技术。

什么是鼻内镜技术?

鼻内镜技术是随着腔镜技术(如腹腔镜、胸腔镜)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指借助鼻内镜及配套的影像监视系统、全自动切割吸引器及相应微创手术器械,经鼻腔进行鼻腔、鼻窦、鼻颅底及鼻眼相关区域的外科技术。医生把纤细的鼻内镜送入鼻腔、鼻窦,通过高清监视器观察术区情况,再通过配套的手术设备,精细地去除病变,保留正常组织与结构,从而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借助鼻内镜及配套设备,用相对较小的局限性的手术,解决相对广泛的鼻腔、鼻窦病变。微创、低副损伤、高治愈率是鼻内镜技术的优势。

鼻内镜技术能治疗哪些疾病?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鼻内镜手术的适应症也逐渐扩展,除鼻普通疾病外,手术范围已从鼻腔鼻窦延伸到鼻眼、鼻颅底、鼻咽等周边区域,对某些鼻眼相关疾病、鼻颅底—鼻神经外科疾病和鼻腔鼻窦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鼻普通疾病: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窦囊肿、儿童腺样体肥大(睡觉打呼噜)等我们熟知的鼻科常见病多发病早已能够通过鼻内镜技术得到完美的解决。

2.鼻眼相关疾病:目前鼻眼相关手术主要包括慢性泪囊炎的泪囊鼻腔造口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眶内脓肿的鼻内切开引流术、眼眶减压术等。特别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通过精确定位的鼻腔内造口,使许多难治性慢性泪囊炎得以治愈,成为该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而鼻内镜下进行视神经管减压也是该疾病最有效、最微创的手术方式。

3.鼻颅底-鼻神经外科疾病:包括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脑膜脑膨出整复等。较传统手术相比,鼻内镜下的此类手术免除了开颅手术及鼻外切口的风险及损伤,具有手术损伤小、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

4.鼻腔、鼻窦肿瘤:需要提及的是,尽管鼻内镜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手术。对某些复杂、特殊疾病,侵润广泛的鼻腔鼻窦肿瘤,传统的开放式手术仍然是必需的。但在鼻内镜技术辅助下的传统手术方式,对于减少副损伤,提高手术精细程度及手术疗效仍有很大帮助。当然,由于鼻内镜手术的操作空间解剖关系复杂,交织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所以手术风险仍然存在。鼻内镜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手术适应症的严格掌握,术者需要有娴熟的解剖知识、窥镜手术操作技巧以及相应的设备条件支持,各种条件的综合运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根治性鼻内镜 篇3

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难治性鼻出血仍是耳鼻咽喉科的难治病症之一, 主要原因是出血点难以找到, 盲目填塞下仍不能止血。我科于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鼻内镜治疗住院及急诊留观11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例难治性鼻出血均为, 经常规前鼻镜下检查, 未发现鼻出血。并且经规范鼻腔填塞 (前鼻孔填塞或后鼻孔填塞) 仍未能控制的鼻出血。11例患者中, 其中男8例, 女3例。年龄39~69岁。其中10例并发有高血压病史, 1例合并肾功不全, 无外伤史及血液病史。11例均接受鼻腔填塞, 其中5例接受后鼻孔填塞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先用吸引管清除鼻腔凝血块和积血。然后用2%的普鲁卡因加0.1%盐酸肾上腺素少许混合液制成的棉片充分麻醉收缩鼻腔黏膜。在出血状态下沿出血方向, 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 充分暴露下鼻道穹隆顶部、嗅裂鼻中隔部以及中鼻道上部等区域, 多可探明出血点, 若出血为间歇期, 可根据棉片血染部位明确出血部位。对可疑部位应用吸引管触探寻找出血点。明确出血部位后, 采用电凝、微波止血, 亦可采用明胶海绵压缩填塞。如仍无法控制, 可于出血部位行凡士林沙条微填塞。

2 结果

11例病例中, 一次治愈的10例 (90.9%) , 仅1例 (0.09%) 于微波止血治疗后于次日再次出血, 后行鼻内镜下出血部位凡士林沙条微填塞后二次治愈,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本组对难治性鼻出血定义为:常规前鼻镜下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点, 并经规范鼻腔填塞 (前鼻孔或后鼻孔的填塞) 仍未能控制的鼻出血。对于难治性鼻出血, 以往多笼统认为此类出血主要来源于鼻腔后部的Woodruff静脉丛、鼻中隔后段及鼻底部[1][2]。这种沿用已久的观念实际上并非正确, 目前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3]。Woodruff静脉丛的出血, 临床实际很少见, 可能因为以下几个情况:①根据血流动力学理论, 动脉压高于静脉压加上血管壁粥样硬化, 其破裂出血的可能远较静脉大得多;②临床证实, 心脑血管破裂主要为动脉性出血;③鼻腔后部所受的物理、化学刺激较少, 故Woodruff静脉丛远不象鼻腔前部Kiesselbach静脉丛那样容易损伤出血[4]。并且鼻中隔后段及鼻底部的出血, 因位于总鼻道, 只要正确掌握规范的鼻腔填塞技巧, 经过规范鼻腔填塞, 止血并不难。故此类出血未列入难治性鼻出血。

本组11例病例出血部位为:下鼻道顶部出血1例 (0.09%) ;嗅裂鼻中隔部出血6例 (54.5%) ;中鼻道后上部出血2例 (18.1%) ;未发现明确的出血部位的鼻腔难治性鼻出血2例 (18.1%) 。

对于难治性鼻出血, 如何确定出血部位, 是有效控制出血的关键。应用鼻内镜鼻腔寻找出血点时, 应对中、下鼻甲作相应的骨折, 以便于发现难以发现的鼻出血部位。寻找出血点时, 应着重观察以下3个部位, 即:①下鼻道穹隆顶部;②嗅裂鼻中隔部;③中鼻道后上部。如遇出血间歇期, 则应根据棉片血染的位置, 并结合年龄因素, 在上诉相应的部位进行寻找。

对于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规范鼻腔填塞 (前鼻孔或后鼻孔的填塞) 后, 仍不能控制的选用手术结扎颈外动脉及筛前、筛后动脉。但此类患者病情较复杂, 多伴有其他疾病, 手术风险高, 合并症较多, 面部遗留瘢痕, 且费用高, 患者难以承受。并且鼻腔出血部位在未进行血管造影前, 多不能清楚判断出血来源血管, 动脉结扎亦不可靠。应用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有以下优点:①方法操作简单、视野清晰、较易发现出血部位;②局部电凝止血、微波微止血及明胶海面填塞、凡士林沙条微填塞, 安全止血可靠;③局部电凝止血、微波微止血及明胶海面填塞、凡士林沙条微填塞, 患者痛苦小、避免局部瘢痕、并发症少、费用低, 患者容易接受。④止血及时, 避免患者在进行血管造影前, 因鼻腔出血而出现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疗效可靠, 治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植, 张小伯.耳鼻咽喉科治疗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439-443.

[2]徐源.355例鼻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2, 42-43.

[3]颜永毅, 许荣, 封新荣, 等.鼻内窥镜下寻找鼻腔深部出血点的体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35:383.

根治性鼻内镜 篇4

【关键词】复杂性鼻出血;诊断;鼻内镜下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12-01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同事也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复杂性鼻出血,出血量极大,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可随时危及患者生命。我科总结2007年至2010年80例复杂性鼻出血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男55例,女25例。年龄20~80岁,平均28岁。患者反复鼻出血来就诊,78例单侧出血,2例双侧。60例发生于冬春季,20例发生于夏秋季。60例合并高血压,出血部位嗅裂区35例。中鼻道后端18例,鼻中隔后端8例。鼻咽静脉丛7例,下鼻道后端10例,鼻咽部2例。

1.2 临床检查治疗

患者仰卧,1%丁卡因+O.1%肾上腺素棉毛鼻腔填塞5分钟,用O度或30度鼻内镜检查鼻腔,活动性出血点可见粘膜搏动性出血。静止期可见粘膜处红色小节结,轻触即可再次出血。找準出血点后,电凝出血点至粘膜成白色,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用涂有湿润疗伤膏或凡士林软膏的明胶海绵贴覆创面。对于出血较剧,无法电凝者,行膨胀海绵填塞2—3d后取出,所有患者均检查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

2、结果

复杂性鼻出血,出血部位比较隐蔽,且有全身伴发疾病,多见于冬春季,男性,老年人,有高血压者为高发人群,疗效标准:治疗1~3个月内患处未再次出血为治愈,80例患者中,一次性治愈76例,二次治愈4例。总有效率为100%。

3、体会

复杂性鼻出血的病因与体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气候干燥和寒冷,高血压为主要诱因,冬春季气候干燥寒冷,使鼻腔粘膜纤毛功能减退;长期高血压,小动脉壁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形成颗粒样动脉瘤,在血流动力因素发生恶化时,破裂出血。复杂性鼻出血的治疗,及时综合性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寻找出血点,鼻内镜具有良好的照明及放大观察作用。可准确及时了解鼻腔出血部位,局部电疗,直接作用局部病变部位,致组织细胞产生剧烈的分子运动,发生内生热效应,使病变区出现无菌性良性反应,血栓形成而出血。创面贴覆涂有烧伤膏或凡士林明胶海绵,具有抗感染作用,促进创面愈合,吸收渗出物,明胶海绵能自行吸收,不造成鼻腔异物,免除了反复换药对鼻粘膜的损伤。

根治性鼻内镜 篇5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系统性疾病之一, 是在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等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其患病人数不断增加,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难治性鼻出血是鼻出血的急、重症, 往往发生在鼻腔后部, 来势凶猛, 出血量大, 由于出血部位隐蔽, 多不能明视, 出血点较难寻找。传统的前后鼻孔填塞法对难治性鼻出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易反复发作, 并发症多且痛苦大, 从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因此, 为提高难治性鼻出血的治愈率, 探讨鼻内镜引导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 我院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了鼻内镜下的辅助性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340例, 其中男195例, 女145例;年龄15~79岁。入院前鼻腔填塞止血≥2次192例, 1次148例;鼻腔出血史1~9年。其中立特尔区出血115例, 其中以一侧出血为主53例;鼻中隔偏曲 (棘突或嵴突或突起后部) 出血110例;鼻中隔后部出血60例;下鼻道出血25例;中鼻道出血10例;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出血10例 (均伴有高血压) , 其他部位出血10例。所有患者鼻腔均未见新生物,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德国产Storz鼻内镜, 取半仰卧位进行检查, 撤除鼻腔内的纱条及后鼻孔纱球, 用含1%于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行出血侧收缩、麻醉鼻腔黏膜2~3次, 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及血迹, 在鼻内镜引导下以吸引器在清污的同时寻找出血点, 鼻腔检查顺序依次为:鼻中隔, 主要是黎氏区和鼻中隔中后部;下鼻道和鼻腔底部;鼻腔外侧壁, 重点为中、下鼻甲后端和中鼻道;上鼻道和嗅裂区;后鼻孔和鼻咽部。在明确出血部位后, 根据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 (1) 出血部位清晰且出血量少者采用30%硝酸银烧灼; (2) 凝血功能障碍者采用明胶海绵填塞; (3) 出血较剧者采用明胶海绵加凡士林纱条填塞; (4) 鼻腔术后出血点明确者采用微波或双极电凝。术后鼻腔涂抹湿润烧伤膏, 并继续应用抗炎及止血类相关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全身情况良好, 贫血基本纠正, 原因查明, 鼻出血停止3d, 原出血区鼻黏膜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全身情况改善, 鼻出血次数和出血量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 原出血区鼻黏膜部分恢复;出血区黏膜糜烂;无效:治疗后全身情况无改变, 鼻出血次数和出血量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未发生好转。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结果

340例患者中, 治愈321例 (94.4%) , 好转19例 (5.6%)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321例患者均经一次手术治愈, 术后观察4~7d出院, 而29例好转患者在第2次鼻内镜检查时发现下鼻甲和鼻中隔前端有鼻黏膜擦伤创面出血现象, 经适当处理后治愈, 原发部位无出血迹象。全部患者经随访3~6个月无复发,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难治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危急症之一, 具有出血剧烈、出血部位隐蔽、易复发等特点。由于传统的鼻腔填塞止血法存在心血管疾病 (如虚脱、休克、心肌梗死等) 、局部组织损伤、压迫性坏死和感染等多种类型并发症[2,3]。虽有报道认为结扎或栓塞供区血管后对于治疗动脉破裂出血较为有效且不易复发, 血管内栓塞治疗鼻出血的治愈率为71%~100%, 均因出血部位不明确而具有止血不完全、痛苦等不良反应。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鼻内镜被广泛应用于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 具有治疗精确、创伤性小、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优点。鼻内镜可迅速查找出血部位并给予相应处置。使手术进行到以前不易到达的区域, 从而将以前传统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准确有效止血的基础上, 尽可能保留鼻腔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 而且让治疗伤害性变小。鼻内镜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充分肯定。

本结果显示, 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具有一次性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等优势, 在有效减少出血次数和出血量的同时, 迅速改善了患者鼻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 对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7.

[2]后农生.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11) :516-517.

根治性鼻内镜 篇6

本科利用鼻内镜的照明强、视野广、清晰度高等优点,采用在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查明出血点后,以微波局部烧灼,或以少量的油纱条、膨胀止血海绵等填塞物,在出血部位进行微填塞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从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患者住院患者40例,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8岁,平均为41岁。疗程在5~8 d,均为单侧鼻出血,住院原因均为在本院或他院门诊经鼻腔填塞或气囊压迫后仍出血不止,或反复间断出血。其中出血点位于鼻咽部的1例,嗅裂部的6例,中鼻到后端的8例,鼻中隔后部的7例,下鼻道后部的9例,鼻底部的8例,出血点不明确的1例,伴有重度鼻中隔偏曲的1例,患高血压病的8例,有糖尿病病史的2例。住院后进行常规检查时,本组患者出、凝血时及凝血系列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鼻出血的患者属于急诊患者,特别是有些患者在经门诊治疗后仍未停止出血,极易情绪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医生应先给予安抚,使患者镇静,以避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嘱咐患者切勿将出血咽下,避免呕吐。开始诊治时,医生首先要了解是哪一侧鼻腔出血,或哪一侧先出血。令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用吸引器吸净出血侧鼻腔内积血,以1%的卡因及1%的肾上腺素棉片,分别置于鼻腔顶部、中鼻道、下鼻道和总鼻道中隔侧黏膜表面,进行局部表面麻醉及收缩鼻腔。视鼻腔收缩情况,间隔10 min左右可重复1~2次,待鼻腔收缩好,出血也缓解一些后,在鼻内镜下按顺序从前至后、从下至上仔细查看鼻腔,着重检查下、中鼻道后部,及嗅裂中隔后部,根据出血的方向,判断出血的来源,一般很快能找到出血点。

对出血不明显的,可用吸引器管头轻轻触及稍膨隆的黏膜,或疑似出血部位的黏膜,而引发出血。查明出血点后,开始止血。依照现代鼻内镜微创外科的治疗理念,尽可能保留鼻腔的正常结构及黏膜的正常功能,并根据出血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局部出血量少的、速度缓慢的患者,采用微波探头局部烧灼止血;对于出血量大、速度快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以少量的油纱条或膨胀海绵等填塞物进行局部的微填塞。对于严重鼻中隔偏曲且偏曲部是鼻出血的直接原因的,本组只有一例患者,采用先行偏曲部中隔矫正术后,再局部填塞止血。对未找到出血点的患者,也要对可疑出血部位进行微填塞,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抗炎治疗。对高血压的患者,q6 h监测血压,口服拜新彤等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鼻腔局部点用油剂,48 h后撤出鼻腔填塞物,术后5~7 d,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

2 结果

本组搜集的40例鼻出血的患者病例出血部位均在后鼻部,住院后均采用局部表面麻醉下、鼻内镜下微波局部烧灼,或使用少量的油纱条或膨胀海绵进行局部微填塞治疗后,有38例患者没有再发鼻出血,治愈率为95%,查明出血部位者39例,占本组病例的97.5%,无鼻腔局部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实现了采用微创的治疗手段,达到了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理想的治疗目的。

3 讨论

难治性鼻出血与一般的鼻出血在病因上基本一致,通常是局部黏膜的急、慢性的炎症,损伤血管,或气候干燥,黏膜脱水,血管脆性增加,导致黏膜出血。另外,老年人黏膜萎缩,血管变薄,及血管硬化,收缩力差,脆性也增加,易发鼻出血[1]。难治性鼻出血的特点是往往出血部位比较隐蔽不易查明出血点。

鼻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快速查明出血部位,迅速止血,这就要求经治医生熟悉鼻腔的血供分布情况[2]。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支——眼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上颌动脉。眼动脉自视神经管入框后,又分为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两者经同名小孔进入筛窦,横行筛顶,最后进入颅内,后沿筛板通过鸡冠旁小间隙进入鼻腔。本组病例中,嗅裂部出血者均来源于筛前动脉。另外上颌动脉的分支蝶鄂动脉经蝶鄂孔进入鼻腔后,又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后鼻部的出血均来源于此动脉组。

传统的鼻出血治疗方法首选鼻腔填塞、气囊、水囊压迫等方法,难治性鼻出血正是因为出血部位隐蔽、看不到出血点,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时,虽觉鼻腔压力够大了,但止血效果仍不理想。作者认为,看不到出血点盲目填塞,既没有针对性,更没有达到“点对点”的直接压迫,所以通常事倍功半。而本组病例均采用在鼻内镜下先快速找到出血点,在视野清晰的情况下,采用微波局部烧灼或用少量填塞物进行局部微填塞,达到了“点对点”的直接压迫效果,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填塞加压给鼻腔局部及周围组织带来的较重的副损伤。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探头可直接接触出血部位,使组织在瞬间达到高温,产生变性,凝固而止血[3]。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微波手段进行治疗时,要选择适当的输出功率,一般约为40~60 W。凝固时应分多次进行,避免深层烧伤,尤其是用于鼻中隔部出血,否则易导致中隔穿孔。

对于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局部止血治疗的同时,也要兼顾对诱发出血的全身因素的治疗。如对高血压患者,必须密切监测血压,把收缩压一定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为难治性鼻出血常常是动脉出血,所以控制患者的收缩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传统鼻外科向鼻内镜微创外科的转变,要求对鼻出血的治疗要有新的治疗理念,就是在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常鼻腔结构及其功能。在鼻内镜下通过微波局部烧灼及局部微填塞的治疗手段治疗鼻出血,实现了采用微创的治疗手段,取得了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耳鼻喉科医师在治疗鼻出血患者时积极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185.

[2]吕艳萍.鼻出血部位的判断及治疗.国际耳鼻喉头颈杂志,2007,31(1):217.

根治性鼻内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普宁市华侨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诊断参照Elahi等对顽固性鼻出血的定义, 即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其中男性40例, 女20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 (50.3±7.5) 岁, 出血部位下鼻后段顶部15例, 鼻中隔面10例, 下鼻甲表面5例, 中鼻道后15例, 嗅裂15例, 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腔出血。出血原因:鼻外伤35例, 鼻腔术后出血10例, 肿瘤出血5例, 鼻中隔偏曲4例, 高血压病3例, 肝肾功能不全3例。出血量35~1000mL, 平均 (200.1±30.5) mL。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逐步撤除鼻腔内的填塞纱条, 用含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10mL浸透棉片收缩、麻醉鼻腔黏膜2次, 清除鼻腔分泌物及血迹, 在鼻内镜引导下以吸引器边清除该侧鼻腔的血液边寻找出血点, 查找出血部位, 鼻腔检查顺序依次为:鼻中隔, 主要是黎氏区和鼻中隔中后部;下鼻道 (尤其注意外上壁) 和鼻腔底部;鼻腔外侧壁, 重点为中、下鼻甲后端和中鼻道;上鼻道和嗅裂区;后鼻孔和鼻咽部。根据患者的年龄, 重点检查易出血部位。如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时, 可在出血处再行棉片压迫片刻, 更换30°, 斜面朝向出血点。取出棉片后, 在内镜下将双极电凝头轻贴出血点点击1~2次, 在出血停止、周边干洁时治疗效果最佳, 治疗后鼻腔一般不填塞。鼻中隔偏曲严重者行鼻中隔矫正术;个别出血较剧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者, 采用颈外动脉结扎术和筛动脉结扎术。同时行全身支持疗法, 如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输血、补液等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后1~3个月内鼻腔未再出血, 黏膜愈合;有效:创面恢复或出血量、出血次数明显减少;无效:创面无明显变化, 出血量或出血次数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治愈54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9%, 其中无效1例, 再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内镜双极电凝止血治愈。所有患者术后抗生素消炎3d, 并配合止血、镇静、通便等治疗, 鼻腔填塞物24h拔除。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 未再发鼻出血, 也无鼻腔粘连和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部位较隐蔽, 多位于鼻腔后段, 尤其是经多次鼻腔填塞者, 其黏膜擦伤后的出血极易与真正的出血部位相混淆。传统方法为在额镜照明下进行鼻腔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等方法进行止血治疗, 往往不能发现鼻出血部位, 导致不能有效控制鼻出血。另外当鼻出血凶猛时常会采用盲目的前后鼻腔堵塞, 这样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同时也使止血常常不彻底。研究表明[2], 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找到出血点和给予正确有效的止血措施。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 为顽固性鼻出血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痛苦小、损伤小、疗效确切的检查和治疗手段。鼻内镜的亮度强, 视野广阔、清楚, 光线可以折射, 能够检查整个鼻腔, 检查没有死角, 尤其对于比较深在的出血部位, 如中鼻道、鼻中隔后端、鼻腔后段、嗅裂、下鼻道后段等部位, 可以通过配合吸引器, 沿着鼻腔内出血方向寻找出血点。如果已经停止, 还可以通过卷棉子刺激诱导出血部位出血, 准确定位出血部位, 采取有效的治疗。因此应用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具有止血精确、创伤小、痛苦小的优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方法有多种包括化学烧灼、电凝烧灼 (包括微波、激光治疗) 、鼻腔填塞和血管结扎。有学者提出[3]鼻腔填塞只能简单阻断血流, 而电凝止血很有效。双极电凝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血管闭锁达到止血的目的。其最大优点是它产生的热能只在两瓣镊子尖端的很小一个空间, 对组织破坏范围很小, 不会有热的扩散。且其电凝强度调节范围较大, 柄较长, 有弯有直, 易进行深部操作, 头部接触面大适用于较粗的血管出血者[3]。本研究通过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法治疗6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 观察其疗效, 结果表明, 治愈54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9%, 其中无效1例, 再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内镜双极电凝止血治愈。所有患者术后抗生素消炎3d, 并配合止血、镇静、通便等治疗, 鼻腔填塞物24h拔除。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 未再发鼻出血, 也无鼻腔粘连和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出现。

综上所述, 本研究通过鼻内镜检查, 准确定位出血部位, 采用双极电凝, 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痛苦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杰, 蔡岳祥, 张亚铭, 等.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50例[J].医学临床研究, 2003, 20 (2) :145-146.

[2]彭帆, 宋建新.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8) :1171.

根治性鼻内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难治型鼻出血患者52例, 其中男28例, 女24例;年龄在36~74岁, 平均年龄44.7岁, 左侧23例, 右侧26例, 双侧4例。出血部位分别为鼻咽顶部出血2例、鼻中隔中部出血2例, 鼻中隔后部出血16例, 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区出血11例, Woodruf静脉丛出血9例, 下鼻甲后端出血2例, 嗅裂区出血4例。出血原因分别为外伤性鼻出血者11例, 慢性萎缩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11例, 因鼻腔肿瘤出血7例, 鼻中隔偏曲出血8例, 因高血压6例, 冠心病鼻出血4例, 因糖尿病、结核、梅毒鼻出血5例。

1.2 治疗方法

在鼻内镜 (湖南博爱医疗器械厂家) 下操作, 患者体位为平卧位, 以地卡因溶液棉片在鼻腔下进行麻醉, 作用持续5~10min, 以患者实际情况而定时间。清除鼻腔内的血物, 寻找出血部位, 可同时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 嗅裂、下鼻道穹隆及中鼻道后上部等隐蔽区域充分暴露, 明确出血部位或黏膜溃烂处后;用微波进行处理。ECO-100型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 (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功率为25~30W, 用微波治疗头电凝在需治疗部位凝固, 至黏膜颜色变浅, 术后无需鼻腔填塞。术后常规局部治疗, 同时进行全身抗炎处理。

1.3 疗效标准:

显效:鼻腔出血完全消失, 鼻腔黏膜光滑无粘连。有效:鼻腔偶尔见少量出血, 无需处理即自行停止, 鼻腔黏膜轻度糜烂。无效:鼻腔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2 结果

对于52例难治性病例均进行随访, 时间为6周~1年。显效43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鼻中隔穿孔、无鼻腔黏连等并发症。

3 讨论

本研究进行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部出血,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鼻内径下进行手术, 亮度大, 并有放大作用, 观察出血部位从多角度出发, 准确找到出血点, 在直视下有利于给予有效的止血措施, 较传统方法有明显优势。视野宽广, 克服了过去耳鼻喉科检查设备只能观察到鼻腔前端出血的缺点, 可以观察到鼻腔至鼻咽部的各个部位, 有利于手术操作同时还可以进行其他操作, 操作准确, 对鼻腔黏膜损伤少, 患者痛苦少, 避免了复杂的外科操作导致的潜在并发症。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是常用的超高频治疗方法[2]。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频率为300MHz~30GHz, 波长为1mm~1m的电磁波, 微波治疗的原理主要是内生热和热外效应, 利用微波这一特性, 对鼻出血部位进行治疗, 使组织温度升高达65~100℃而产生迅速无炭化过程的凝固,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微波治疗鼻部出血, 穿透力可使病灶部位蛋白组织在短时间内凝固, 血管收缩封闭[3,4,5];而且加热部位深浅一致、均匀, 作用范围, 边界清楚, 有一定地局限性。治疗后无出血, 无焦痂反应;而且操作简单, 设备安全, 且疗效确切。本组52例患者中无并发症治愈率高。

微波治疗难治性鼻炎时, 若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或其它疾病而导致鼻出血时, 应考虑原发病同时进行积极的处理和治疗, 以保证临床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治疗时不宜在解剖结构相距甚近的部位同时热凝, 不宜在中隔双面同一位置热凝或同一部位反复热凝, 应根据患者鼻腔黏膜损伤情况进行选择适当能量和时间, 如果患者鼻腔狭窄, 术后用明胶海绵隔开[3,4,5]。进行微波凝固时要先周边后中间,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量, 更有效地阻断血管之间的交通网。当功率过高, 辐射器直接接触皮肤时, 微波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损伤, 可造成超范围的组织创伤, 因此采用间隙性瞬间治疗, 一般以3s为1个疗程, 以阻止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付航, 陈隆晖.鼻出血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6, 12 (13) :807-809.

[2]彭智勇, 时粉周.微波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进展[J].海军医学杂志, 2009, 30 (2) :180-183.

[3]曹慧琴.微波凝固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4, 36 (5) :382.

[4]陈凯良鼻出血部位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 4 (2) :187-188.

[5]曾斌, 孙军中.孙建设微波治疗鼻出血255例临床应用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 2006, 6 (2) :114-115.

根治性鼻内镜 篇9

鼻衄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一般采用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来治疗鼻衄。但鼻腔填塞纱条止血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痛苦;对鼻腔粘模损伤较重;对老年患者和心功能不良者可出现严重反应,如心肌梗塞或死亡;并发中耳炎和副鼻窦炎;并发视力下降等。在出血部位点涂50%硝酸银或三氯醋酸、电灼、应用激光或冷冻可使其蛋白质凝固,破裂小血管封闭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出血量少的病人。但具有止血不可靠,易造成周围粘模损伤及鼻中隔穿孔的危险。粘模下剥离及瘢痕形成术,由于充分破坏了粘膜下的血管网,所以止血效果较好。但具有术后需行鼻腔填塞;需住院手术,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术者需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等缺点。血管阻断术是治疗鼻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对患者创

伤较大,术者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因此,不到万一,不宜使用。自1999年11月~2004年7月我们采用经鼻内镜局部注射酒精的方法治疗鼻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98例鼻出血患者中,男115例、女83例;年龄12~60岁,平均36岁,初次出血者91例,反复出血病史在一年以内者55例,反复出血病史l~5年者38例。反复出血在5年以上者14例。198例反复出血者中,鼻粘模溃疡糜烂引起出血62例.鼻粘模急性感染引起出血39例。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引起出血21例。不明原因出血76例。Litter’s区出血127例,鼻腔底部出血44例,下鼻道后端出血27例。

1.2 止血方法: 患者仰卧位,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抽吸鼻腔血液,寻找出血点。确定出血点后用肾上腺素的卡因棉片进行,麻醉止血。用10ml注射器抽取90%的酒精5ml加入2%利多卡因l ml,配制成浓度大约75%酒精利多卡因液。用长皮下注射针头在出血点的前方粘膜下注射约lml,使局部粘膜发白隆起为止。注射结束后用肾上腺素的卡因棉片止血3~4分钟。检查无出血后在患部涂抹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并放置施必止止血纱布,结束手术。术后注意休息,一周内避免剧烈活动,鼻腔滴药及服用抗生素,止血药。有新的出血情况及时复诊。术后一周,二周各来院复查一次。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注射治疗后出血停止,同一部位半年内无出血;好转:注射治疗后出血停止,同一部位半年内仍有少量出血,出血次数较前明顯减少或注射治疗后仍有少许出血,需用其它止血方法协同止血。但术后检查局部组织纤维化,半年内未见继续出血或出血量及次数均较前明显减少;无效:注射治疗后出血无改变,需经其它方法进行止血,且术后同一部位仍反复发生出血。

2 结果

本组198例中全部术后一周,二周各复诊一次,注射部位全部纤维化,愈合良好,无粘膜坏死及中隔穿孔。痊愈117例,占60%其中经一次注射痊愈77人,占39%,经二次注射治疗痊愈40人,占21%;好转91例,占40%。

3 讨论

根治性鼻内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6例中男48例, 女38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1.5±3.2) 岁,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 (4.7±1.2) 年。所有患者均有前期手术史, 在诊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以及头痛等症状, 利用CT对鼻窦冠状位进行扫描确诊为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 根据中华耳鼻喉科学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标准[2]发现, Ⅰ型15例, Ⅱ型45例, Ⅲ型2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根治性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之前, 为了更好地了解鼻腔内结构和鼻息肉占位情况, 所有患者均给予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及内镜检查。让患者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每天早晨空腹服用0.5mg/kg泼尼松和2次布地奈德喷鼻, 治疗1周。手术过程中, 患者予全麻, 并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法。首先, 在鼻内镜下用切吸器将鼻腔鼻肉切除, 如果有明显的鼻中隔偏曲应先对鼻中隔进行矫正, 待将鼻腔息肉切除后要先找到鼻甲残端。其次, 将残留的钩突切除, 将上颌窦口开放, 充分扩大至上颌窦口, 向上至眶底, 下至鼻甲下缘, 后至上颌窦后壁, 前至泪骨。待手术后, 还要将切除的组织进行检查, 与此同时, 还要用膨胀的海绵将鼻腔填塞, 用浓度为1%的麻黄碱将鼻腔黏膜进行收敛。为了确保鼻腔湿润和畅通, 采用4万U庆大霉素滴鼻。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症状消失, 同时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无脓性分泌物, 则为治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经过内镜检查后, 窦腔黏膜部分区域出现水肿, 含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则为有效;患者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甚至有加重的风险, 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临床疗效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鼻内镜手术, 其中Ⅰ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 Ⅱ型达到82.2%, Ⅲ型达到50.0%。三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由于鼻息肉鼻窦炎病变比较复杂, 病情严重的患者很容易复发, 因此, 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利用传统的手术进行治疗很容易导致重要的手术标志缺失, 因此, 只有重新寻找手术标志才能有效确保手术的安全性[2]。

近几年来,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不断应用, 针对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等较为复杂的手术类型, 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有效达到目的。但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由于病变范围广, 加之前期手术造成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改变增加了手术难度, 据研究报道,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 Ⅲ型术后疗效低于Ⅰ型、Ⅱ型, 且并发症更高[3]。从本文结果来看, Ⅰ型、Ⅱ型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33%、82.2%, 效果均较好, 但Ⅲ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仅为50.0%, 效果明显低于Ⅰ型、Ⅱ型, 与研究报道结果一致, 可知根治性鼻内镜手术在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中的治疗中效果较好, 但各型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尚不一致, Ⅰ型最好, Ⅱ型次之, Ⅲ型最差, 因此, 临床治疗中对于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更应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围手术的综合处理。手术前, 应采用CT对前鼻镜、鼻内镜和鼻窦进行详细检查, 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病变部位, 观察有无解剖变异, 进而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分析, 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应详细掌握和了解中鼻道的三维立体结构, 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择最佳的切口位置, 用剥离器自钩突的前缘自上而下弧形切开黏骨膜, 直至钩突的后下附着缘, 并分离钩突使其上下端仅少许附着后用筛窦咬切钳完整切除, 其后即可暴露筛窦和上颌窦自然开口。术后注意给予综合治疗, 应用抗生素或激素1个月防止术腔感染, 定期复查行鼻腔清理, 以提高疗效、防止病变复发。

综上, 根治性鼻内镜手术在Ⅰ型、Ⅱ型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在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疗效不佳, 需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临床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提高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鼻内镜手术在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鼻内镜手术, 其中Ⅰ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3.3%, Ⅱ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2.2%, Ⅲ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50.0%。三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根治性鼻内镜手术在Ⅰ型、Ⅱ型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中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在Ⅲ型治疗中疗效不佳, 需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尽可能提高效果。

关键词:根治性鼻内镜,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东东, 杜娟, 彭云飞, 等.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和鼻息肉70例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2) :89-91.

[2]高士杰.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6) :130-131.

上一篇:维护使用下一篇:公共财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