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管理

2024-10-01

公共财政管理(精选12篇)

公共财政管理 篇1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经过数十几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逐步建立了财政监督的体系, 为经济的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发达国家数百年的修改完善, 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管理。本文针对财政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措施, 以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我国财政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财政监督法制建设, 我国涉及到的有关财政监督法规有很多, 如《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会计法》等, 但没有专门编制《财政监督法》。财政监督的有关法规零散的分散于其他法规的条款中, 系统性有待加强, 导致在实际的财政监督中缺乏一个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依据, 其强制力度和效果均大打折扣。

(二) 财政监督的职能定位不清

财政监督从属于财政管理中, 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方式是将其融入到公共财政管理的体系, 而目前的财政监督职能游离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与公共财政管理明显的不够契合, 管理缺位情况严重。

(三) 缺乏科学的监督决策机制

目前财政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主观和经验法。前者是针对已经发生, 且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 相关人员按照领导的指示与安排进行财政监督, 基本是事后监督, 缺乏有效的预判作用, 使财政违法行为主观性很强, 震慑效果有限;后者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对一些存在较大的资金流的行业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 缺乏有效的指标评价的理论指导。另外, 许多公共财政收入与支出公布的数据真实性不够或出于某种原因未能公开, 不能为监督决策提供科学的判断, 人为或主观能性较大, 不易较全面的加强财政监督。

(四) 财政监督专项资金缺乏

财政监督涉及的内容众多, 如财政收入与支出、预算与核算、国有资产和会计等, 但目前财政投入的人力与财力严重不够, 因此不可能全方位、多行业的财政监督, 往往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 不能满足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的要求。资金的缺乏影响了队伍的建设, 如充足的人数、有效的业务培训及监督的办公设备购置等, 使得监督专员不堪负重, 不能对被监督单位实时监控。

(五) 财政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

财政监督的根本作用是使财政管理更加有效, 但由于调研力度不强, 对发现的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更不能提出有用的合理化建议, 从而导致只能发现及表层解决问题, 没有融合监督与管理中, 不能为防止类似情况再出现的措施。财政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还体现在宣传力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 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其违规操作的法律后果, 威慑力大大降低, 应该将违法乱纪者广而告之, 起到监督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财政监督的措施

财政监督是一种财政改革和管理的手段

(一) 提高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批相关财政法律的逐步完善与实施, 财政监督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得不到法律全方位的保障, 如审计、税务和会计均有对应的相关监督法律。我国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及系统性不够, 因此, 首先要完善我国监督法律法规, 要有一部权威综合的《财政监督法》, 给财政监督创造良好的法律条件及赋予其职能更多的内涵。

(二) 规范财政监督方式

我国财政监督主要是直接检查为主, 突出微观而忽视宏观, 偏向收入而轻视支出监督, 重专项检查而少常规监督, 多事后而少事前监督等, 这样就导致财政违法层出不穷。针对这些监督方式的缺点, 笔者认为有必要规范财政监督方式, 防止游离于法外的事屡禁不止, 使财政监督科学有序。因此, 财政监督必须进行财政全程监督, 要加强对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效监管, 对公共收入及支出均需监督, 及时发现资金的违规使用情况, 要建立资金征收入库及支出的全过程监督机制。财政监督要立足于具体财政活动的全程, 加强常规监督, 及时发现及完善不足之处, 要以日常监督为主, 专项检查为辅。

(三) 倡导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

预算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方向, 会计保护资产的正确使用, 这二者在财政监督的过程中要同时抓, 不可偏废。我国实行部门预算, 财政监督要着重紧盯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及其真实完整性, 降低随意性, 使预算更为细化与规范。作为财务监督人员要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系统, 监督相关单位的资金分配及拨付动态, 要敏感及时的发现资金的滥用现象, 并迅速将存在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反馈至被监督单位。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即决算的监督要及时完整, 要避免减征、免征和缓征预算收入现象的情况发生, 避免私自截留、占用、挪用及“小金库”行为, 更要杜绝巧立名目、虚报、谎报及瞒报行为。

财政部门要对会计有效监督, 要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 确保各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减少人为因素的弄虚作假。要加强对会计中介、会计信息及相关单位的行为监督, 要按照相关行为标准及执业行为规范认真监督管理, 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预算与会计监督体系。

(四) 明确部门内部职能定位

财政监督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实施监督管理各单位在财政过程中合规, 从而确保财政收入支出正确。在此过程中, 往往要涉及多部门监督, 如审计、税务等监督, 有时难免会出现工作重叠, 出现推诿的现象发生, 因此在财政部门内部要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定位, 实行部门内部的监督机制。多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要互相配合, 通力合作, 做好被监督单位的监督工作, 同时也能有效的建立起事前调查、事中跟踪及事后检查的全方位财政监督体制,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

(五) 建立严格财政监督执法机制

严于律己, 方能服人, 财政监督必须首先要做到对待工作公平、公正、公允, 不可凭自身的主观直觉, 按自身的意图监督执法。财政监督执法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按章执法, 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 不越位执法, 更不能监管缺位, 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在财政监督管理部门内部要建立起绩效考核体系, 从严要求, 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要加强公检法的联合办公, 对内部人员知法犯法, 懂法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严肃打击, 使财政监督管理人员自身能先过法律关, 才能为财政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 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

财政监督队伍作为法律法规的践行者, 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正派的工作作风, 才能使监督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组建并完善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就要求知识结构均衡、年龄搭配更为适宜、政治觉悟更为高尚及处事交流更为稳健, 方能使财政监督更能服人。要经常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交流及比武练兵, 从政治思想、职业技能及道德责任心上下功夫, 使其能经得起现实工作的考验。

三、结语

财政监督能够防止预决算及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失真而带来的各种失误, 通过科学、规范的监督体系建设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公共财政风险, 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保障, 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及财政的合理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聂丽君.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 2011 (04) .

[3]胡传印.我国的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07 (38) .

[4]苏明.我国公共财政监督问题研究[J].大家论坛, 2008 (08) .

[5]阮班清.构建地方财政监督机制的思考[J].财政监督, 2006 (12) .

公共财政管理 篇2

公共财政管理工具有三个:信息、流程和规则。在现实中,公共财政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那些管理公共财政的人——管理财政事务的官员、分配的管理决策者、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这意味着,要转变政府中每个领导者和工作者的行为——将挥霍者变为节俭者,将计划制定者变为计划评估者,将服务提供者变为绩效专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治经济学文献认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改变激励机制——人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动机和动力。

事实上,改变激励机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影响行动和绩效的因素很多,公共财政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其中并不起主导作为。更为重要的是,从激励机制到行为变化之间不存在确定的路径。否则,很多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将会更加“节制”,政府将会更为科学地进行项目拨款,高效服务将成为常态。为此,可以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概括为:要改变行为和结果,政府必须改变参与者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对参与者行为的约束。

一、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管理就是信息管理。

在这一流程的各个阶段,信息被开发、分类、汇编成文件,并转化为政策、行动和财政成果。那些从事公共财政管理工作的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改变信息的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公共财政管理者的行为。每个早期确定的目标都需要有自己的信息库,每一公共财政管理创新也是如此。随着政府影响力的扩大,对公共财政管理的信息需求已经上升到这种程度:信息组合量如此巨大,以致削弱了公共财政管理改变行为的能力。

强加给公共财政管理者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被忽略。通常来说,管理者可以从基本信息中分辨出有用信息。基本信息通常是精心准备的,比理想信息更及时、更易于应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本财政年度信息质量要比对未来预测更高,以及为什么输入的数据往往比计算出的数据更加可靠。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将信息从“有用”转化为“必要”。政府规则可以使理想的信息变为必要信息吗?这一做法似乎很有吸引力,因为现成的信息容易被忽视,而由规则规定的信息却很难被忽视。

二、流程在公共财政管理中,流程是将信息转换为决策、行为或文件的过程。

(一)每一个重大的公共财政管理创新,都会改变一个甚至多个步骤,这些改变通常与信息的改变相关。

为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程:一类流程是许可性的,即可供政府选择使用的;另一类流程是强制性的,即政府必须运用规定的方法。公共财政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大部分流程年年重复,变化很小。例如,审计者的常规流程包括审查账目及编制财政状况报告,预算制定者的常规工作是分配资源和监督支出。常规流程的这种重复性能够减少冲突、简化任务、稳定角色和关系、协调大量琐事。

参与者不必每年为流程争执或者临时建立新的流程。一般来说,这部分常规性工作在做出单一决策前就已经完成了,除非决策周期中的一些流程做出了新的调整。这些常规流程让公共财政管理平稳,并有助于及时开展。只有当一项公共财政管理创新被植入到公共财政管理步骤时,才可以说完成了这项创新。检验新步骤融入常规流程的程度,是评估创新是否真正融入公共财政管理的有效手段。政府每年都需要决定是否进行项目评估,但项目评估不可能成为资源配置工作的全部。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是少数有效利用项目评估的国家之一,因为澳大利亚有一个评估策略,能够定期将有价值的发现纳入预算决策过程中。

相对于常规流程本身,其连接新旧流程之间的方式可能更重要。例如,一个中期预算框架作为独立的流程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当它被整合到年度预算中时,它才能对当前的决策产生约束作用。常规流程还有另外一面,它能缓和冲突,但却无法吸引政治家和管理者给予支持和关注。在年检中需要关注常规流程可能引发的风险。改革者频繁地对其创新进行修补,以保持流程的活力,从而避免因流程太过常规化而丧失影响力。公共财政管理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在保持政治领导人和管理负责人参与热情的前提下,将创新嵌入到常规流程之中。用临时措施丰富常规流程,可能是一种既能保持流程正常运转,又能吸引高层关注的明智之举。

(二)决策框架处理财政数据的第一步是将信息进行分类,以用于决策或其他行动。

一般来说,改变信息分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制定决策的方式。一般预算注重资金的.投入——如工资、差旅、食宿以及其他项目支出金额。把预算方式从一般改变为项目预算后,则关注重点是各项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支出多少以达成减少贫困、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其他公共目标。然而,流程与决策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改革者所认为的那样显而易见,因为所有较为复杂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都有多重分类。各国政府通常依据明细项目(即使他们有项目预算或绩效预算)、行政单位、经济类别和职能部门来安排支出。其他分类可能依据区域、性别、年龄、接受者的收入,这些分类可能是强制的,也可能是自定的。

然而,尽管政府可能维持多重分类标准,但只能以一种分类方式作为制定权威性决策的基础。常见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错误,是将陈述误当做决策,例如,将项目中的预算陈述或存在的绩效模板,作为政府拥有此项预算的依据。大多数国家是按行政单位对会计核算、预算和其他财政管理流程进行分类的。预算支出机构(而非项目)提供服务,并为主要的问责对象。而真正的项目预算应该无视机构的界限,把服务于相同目标的所有活动与支出划归于同一个类别。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政府虽然宣称他们有项目预算,实际上他们仅仅将项目与可确定的机构单位相联系。例如,他们可能将水质项目归于水务局,但是没有把其他开展水质工作的行政主体纳入项目中。

公共财政管理 篇3

【关键词】平台;新预算法;预算编制;信息化

2012年11月,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不仅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更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金融、税务、政府、教育、医疗、司法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可以说,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强力推进。2013年12月,财政部楼继伟部长提出财政工作要“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2014年4月,河北省财政厅正式下发《河北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财政管理全过程、涉及所有财政资金的一体化财政信息系统。

1.“平台”建设目标

唐山市财政局自2013年6月开始谋划启动“唐山市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同年7月开始系统调研,10月完成项目立项,11月完成招标采购,12月成立了由局领导和各处室(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各处室(单位)业务骨干紧密协作的“平台联系人制度”,同时为项目承建方用友政务提供了办公场地和设备,建立了必要的沟通渠道。“平台”建设工作自2014年1月开始全面展开,“平台”建设目标是通过财政业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打造科学、安全、精细、高效的一体化财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管理体系,建成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预算单位,公开透明、服务便捷、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政府公共财政门户,全面提升政府财政运行与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阳光财政。

2.“平台”系统功能

2.1“平台”系统划分

“平台”按逻辑功能可划分为四部分,即一个中心、两个门户、三个展现和十一个功能系统,共17个子系统。

2.2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是解决各业务系统间数据衔接、共享、协同问题,它是依据财政部下发的《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2.0》制定出“唐山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根据“规范”将数据分类、提取、加工、重新编码后存储在数据中心,形成唐山财政业务数据“值集”,提供给其它业务功能系统使用。

2.3两个门户

两个门户即财政门户和预算单位门户。财政门户是财政用户的集成登录环境,单位门户是预算单位用户的集成登录环境,集成环境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用户一次登录即可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业务系统。

2.4三个展现

三个展现即财政决策分析系统、预算执行监督系统、综合业务查询系统。财政决策分析系统能够查询、分析业务数据,以动态图表的方式反映财政综合收支状况,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预算执行监督系统可以把预算执行和单位财务核算环节衔接起来,实现管控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动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综合业务查询系统能够根据业务处室自定义需求提取数据中心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满足用户查询要求。

2.5其他功能系统

其它十一个功能系统相对独立。OA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电子化办公,营造机关办公无纸化环境,还预留远程办公、移动办公功能接口;预算编审管理系统支持预算定额、非定额化管理,滚动项目库管理,生成政府采购预算计划、预算文本等功能,支持各业务处室在线审核单位预算,完成“二上二下”流程,最终形成年度预算指标;预算调整管理系统与预算编制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共同完成调整预算任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支持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帮助财政部門掌握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支持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网上开立、审批、变更、撤销、备案、年检等日常管理;经建项目管理系统帮助财政部门掌握基建项目的申报、立项、建设、结算,管理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决算;投资评审管理系统支撑评审中心全部业务流程,满足评审管理需要;汇总报表系统支持各类报表的定制、下发、填写、上报、汇总、查询,是财政部门采集数据的有力工具;财政集中监管系统可以接收预算执行系统产生的凭证信息,满足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需求,还具有监督、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功能;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建立起预算执行和政府采购的有效连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人员编制和工资信息,满足财政管理需要。

3.“平台”业务功能

3.1财政业务改革发展需要“平台”

财政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财政为政府服务,为政府管钱,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对本级政府负责,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2015年1月1日起实行新预算法,新预算法规定本级财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开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情况作出说明,还要向社会公开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并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事项作出说明。将来,财政部门还要编写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等于把政府的钱袋子晒到了阳光下,将黑盒子变成了白盒子。如果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够规范,那么核算政府成本,科学统筹项目资金将变得困难。这会降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质量,干扰政府判断自身财务状况,影响政府资金、资产、发债、融资等管理事项。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能够说清楚政府想做什么事,事情怎么做,做事的钱从哪里来,怎么花出去。统筹政府部门各类需求,统筹财税资源,实现最大效益,这就是财政部门的管理需求。“平台”就是用于完成这类需求的有力工具。“平台”整合业务数据和功能软件,表面看是技术整合,实际上是财政业务整合,它充分利用原有业务系统,以此为基础,针对原有系统不能满足的需求进行再次开发,考虑现行财政体制,做到在政策和制度的框架下,准确把握好不同财政业务间的内在联系,将各类业务基本要素、控制流程通过程序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得到既符合政策体制,又满足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新系统。

3.2“平台”具体应用举例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功能分类是说明政府做什么事,经济分类是说明政府做事时付出怎样的成本。在“平台”中,经济分类处于控制功能的最底层,起到的作用最大。预算编制是财政业务的龙头,从这里入手解决业务问题会更有效。举例来说,2014年以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用专项经费中的某某业务费、某某调研费等项目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导致预算编制比较含糊,预算执行无法控制。现在,使用“平台”编制2015年预算,编制公用专项经费必须细化到经济分类末级,这样项目数据才能成功保存,待财政部门批复项目后,该项目自动生成多条预算指标进入预算执行环节,且该项目的标识信息全程体现在计划、额度、支付、清算、记账环节。这实现了项目预算编制、执行、会计核算三个环节的统一,有效的解决了前面遇到的问题。

3.3“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编制2015年预算时,基本支出分为两块,一块是定额管理部分,如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等,方法是先通过调研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分类分档方案,然后把预算单位对号入座,按照类档标准计算支出;另一块是非定额管理部分,据实安排预算,如水电费、暖气费等,方法是预算单位先填报数,然后财政部门提却数据中心存储的历史数据,用基数法计算出一个结果,将它作为批复预算的重要参考,随着预算年度的增加,计算结果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实际。编制项目支出时,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取,支出功能分类跟项目,项目跟经济分类,经济分类到末级且必填,系统还支持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项目加以考量,即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所有项目都归集在13个一级大类和100个二级小类中,支持项目常态化申报和全流程管理,支持跨年项目滚动管理,并为所有入库项目生成唯一编码,通过这个编码,数据中心能够追踪了解项目在全部业务环节中的所有业务数据。

4.小结

公共财政管理 篇4

一、经济变化对社保资金运行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关系着改革、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 尤其是低保和就业两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实施, 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受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 省财政各项社保补助资金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省级补助资金过渡到省级引导性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的资金配比模式, 一方面省级各专项社保资金补助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进而不断提高低保、就业、三方面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待遇水平, 加上地方城市、农村低保、“4050”人员等享受范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扩面, 从2010年—2012年三年的收支情况看, 已逐步从以前年度略有结余到现在入不敷出的状态, 在国家财政吃紧和地方财政严重困难双重压力下, 亟需进一步提高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

二、社保资金三年收支情况分析对比

1. 城市低保资金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开始启动城市低保工作时得到了上级财政的全力支持, 资金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当年收支还有结余。但近几年城市低保资金当年收支出现了资金缺口情况。

形成城市低保资金当年收不抵支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城市低保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2010、2011、2012年月人均补助水平依次为285元、322元、358元, 2012年比2010年提高了73元;二是享受人员范围逐年扩大, 2010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9659人;2011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0220人;2012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0435人;三是收入和支出的增幅不同步, 2012年较2010年收入增幅28%, 支出增幅为36%, 上级补助资金相对支出水平呈减少状态。

2. 农村低保补助资金

农村低保资金于2007年下半年按上级要求进入财政社保专户管理。平均月享受补助人数为272人, 月人均补助水平为53元。从2010年起因享受人员不同程度的扩面也出现了收支缺口, 当年筹措资金19.5万元, 支出23.3万元, 年末收支缺口3.8万元, 2012年平均月享受补助人数为885人, 每月享受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了110人。2012年支出较去年增加120万元。

3. 就业再就业资金

就业再就业资金包括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养老保险补贴、医疗保险补贴;“4050”人员的养老保险补贴、医疗保险补贴;下岗职工、失业等人员岗位培训补贴等。就业资金具有享受人员范围广;补贴标准增速快 (补贴水平每半年提高一次) ;补贴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

2010年共筹措就业资金3343万元, 当年支出3382万元, 本年收支缺口39万元;2011年共筹措就业资金4231万元, 收入比上年增加888万元, 收入增幅27%;就业支出随着“4050”人员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而节节攀高, 当年支出为4395万元, 同比支出增加1013万元, 支出的增幅为30%;2012年共筹措就业资金4840万元, 当年支出4844万元, 收入比上年增加609万元, 收入增幅14%, 同比支出增加449万元, 支出的增幅为10%。

三、财政社保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全力筹措资金, 整合资源, 打牢基础

一方面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 积极争取省级补助资金, 专项彩票公益金、税改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另一方面加强本级财政社保资金的预算安排, 按规定的标准足额配套低保、就业、等资金, 做到年初预算足额安排, 按月落实及时到位, 确保资金来源有保证, 保障各项社保资金连续、有效的运转。

2. 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资金运作

(1) 根据工作需要, 我们把社保专用资金从国库基本账户中分离出来, 专门设立了社保资金管理专户, 逐渐完善社保资金审批、拨付等制度, 做到了社保资金在专户中封闭管理运行、专款专用, 保证了社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按照低保条例和低保工作规范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低保对象核查工作, 对低保对象生存状况、享受资格进行动态管理, 把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坚决剔除, 杜绝“人情低保, 面子低保”, 低保工作流程实行阳光操作, 坚持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 对低保资金发放对象、发放时间、发放金额、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全程公开, 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使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 对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单位及个人做到严格审批, 符合条件则进, 不符合条件则退;同时, 对下岗职工“4050“人员的两险补助情况进行摸底清查;认真审核享受“4050“人员的资格、条件及两险补助单据, 对申请其他再就业资金 (如普惠制培训等) 实行事前报知、事中检查、事后监督的管理机制, 发现问题, 及时认真予以纠正, 真正落实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惠民工程。

(4) 严把账户设置关, 按省文件要求, 在银行设置低保、医疗救助专户, 低保、就业补助资金由银行打卡统一发放, 专户资金划拨均不发生现金往来。对于审核后下拨到各单位发放的社保资金实行跟踪检查, 检查各项社保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专款专用;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

3.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建立社保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逐步完善评价办法, 并针对重点社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跟踪考评, 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实际支出、财务管理状况、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内容确定指标予以评价, 并以此作为新一年社保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4. 部门协调, 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社保资金的管理需要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才能得以圆满完成, 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反馈相关政策、人员变动、财务状况等信息, 建立规范的相互配合的工作流程尤为重要。每年年初由财政部门根据上年的收入、支出情况编制本年社保预算, 并下达到各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根据预算资金情况开展工作, 在预算资金指标范围内重新核定享受社保补助人员的范围。工作中加强对人员的增减、补助政策变动等信息的审核, 使有限的社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公共财政管理 篇5

罗莎 牛利华

中国财经报 2011-02-01 10:25:

41近日,财政部科研所发布了题为《地方公共财政管理实践评价》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共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省级财政在相关变量的规模、数量和质量上可认为已初步达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地市级与县级财政部门在总体上还存在与省级财政的差距,但预计差距会随着‘两基’建设的深入开展而逐步缩小。”

报告对我国当前地方公共财政管理实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公共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得到有效改进,以预算管理费用为中心,构建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转移支付、管理体制优化及债务管理等一整套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体制和机制;以公正和效率为目标,推动了绩效预算、财政信息化、信息公开和财政监督等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同时,以财政宏观管理与中长期发展为轴心,逐步构建财政政策管理体系和规划战略管理体系,成为提升财政宏观调控的有力支撑。第二,按照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规划和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内在要求,全国财政系统积极贯彻国家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制度完善等方面为公共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各项财政业务的内在控制和管理质量得到了显著优化。以预算编制管理为例,财政部门向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情况的明细程度大大提高,其中25%的样本单位到“类”级,55%的单位明细到“款”级,25%的单位明细到“项”级,而县级有10%的样本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35.3%的单位的社会保障预算已进入试点和全面推进阶段,71.4%的单位已全面开展了项目支出滚动预算,债务预算编制也开始起步,10.5%样本单位开始着手编制并实施。

第四,财政管理的构成框架和运行机制得到明显改善。这一时期,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改革从明晰业务内涵、强化高效处置、规范系统运作和理顺体制等方面着手,全面加强财政管理的公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如在政府采购管理领域,100%的样本单位同时采用了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的运作机制,95.5%的样本单位在管理体制上严格实施“管采分离”。再如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领域,各项管理规则相互衔接,全面规范,有近70%的省级样本单位建立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评估、资产清查、资产处置和国有资产流失防范等细则,管理费用措施既具有操作性,又具有联系性,总体上还形成较好的系统性,大大提升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和效果。第五,财政宏观管理和中长期规划管理在省级财政层面基本形成。至2010年末,我国已有95.2%的省级财政单位建立了财政政策的规范管理制度,90.5%的样本点运用科学方法主动估测政策效果,87.5%的单位建立了规范的政策发布制度,66.7%的单位可以做到几乎与上级财政政策和管理要求的变动而同时调整自身的政策和管理细则。在中长期规划管理上,接近80%的省级样本单位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从各单位“十一五”规划的情况看,完成客户项规划指标的超过了97%,财政规划管理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第六,地方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特殊性和首创精神得到尊重。以上海为例,上海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管理和债务管理等多个财政业务领域都坚持了自身的管理理念、改革思路和措施手段,从综合评价情况看,上海财政管理的科学化

精细化水平并不低,而且部分形成了特大型城市和经济中心财政管理的特殊经验。课题组坚持从过程控制和结果管理的两个层面反映上海的公共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建设基本情况,尊重上海财政系统在财政管理上的独立思路和特殊目标。又如,焦作是我国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预算改革在地市级层面的典型,10年中,焦作财政先行完成了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等一整套预算管理改革,构建了完整的绩效预算体系,试编了差别反应预算,创造了符合焦作经济管理实践的会计委派制度,这些改革实践也在报告中得以体现和反映,或在汇总的基础上提炼、总结。第七,对于东、中、西部地区在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相关主要财政管理指数上差距逐步缩小。第八,在地市及县级财政管理中仍存在重机构与人员建设,轻机制建设的情况。从财政业务的评价指数和问卷结果来看,地市及县级普遍存在强调建立专门机构和补充较多的高素质人员,甚至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管理费用等多个领域超过了省级财政的管理指标值,但在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等环节则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一差异值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关注。

第九,财政管理机制建设中侧重于风险防范和控制,对激励机制和纠责机制的建设明显不足。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中,省级调研问卷显示有16.7%样本单位关注资产质量而对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有5.6%的样本单位对资产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有5.6%的样本单位对不良资产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而没有任何单位对资产获得能力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在纠责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仅有5.6%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与其单位资产的使用绩效情况相挂钩,94.4%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均不与其单位资产的使用绩效情况相挂钩。

贾康告诉记者,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是在财政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之下,在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下进行的。周密细致地追求科学化的实现和精细化的提高,在具体的财政工作现行系统的运行状况下调研,得出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肯定进展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而寻找自身优势与薄弱环节,特别是可以使更多的同志思索怎样进行进一步管理机制的改进。既可以促使整个体制框架深化改革,又有助于思考怎样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回应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要求,三方面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贾康希望此次调研成果不仅能为财政部门及决策层作为决策参考,而且也能为学术界带来理论的数据支撑。

公共财政管理 篇6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完善

一、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有利于加强预算监管,提升预算透明度

在公共财政预算改革制度下,各事业单位职能部门在未来年度的项目优先次序和资源分配都在公共财政预算改革框架中有所设定,将尽可能多的预算安排以预算报告的形式置于社会公众面前,使得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未来几年的政策倾向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便于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行为的监督,以及对于个人资金做出更符合整体宏观经济形式的安排。同时,由于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和所做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建立有效的事业单位工作问责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2.有利于更多财政资金收支安排纳入预算监管范围

最近的预算报告显示,有关社会保障基金和债务支出等相关内容还没有被纳入预算管理,影响了预算资金收支情况的公开透明性,不利于加强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而这些仍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一般都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行为发生和效果持续时间长,年度预算难以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

二、公共财政预算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现进行具体分析。

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首先,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事业单位由于是非盈利性,因此对于财务管理的态度相对来说不如企业严格,在体制方面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例如资产管理的混乱,财产管理责权不清,清查制度的不完善等等,同时监督机制存在着缺陷,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租等无法全面落实,程序化管理不足。

2.预算执行不完善

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不够规范,经费的使用没有计划性。一些单位预算模式过于落后,简单的采用增量预算法,预算时所需要的数据以及依据缺乏真实性,并且资源配置与预算审批不规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预算透明度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财政资产的配置效率。

3.制度执行的不力

例如票据管理的不规范,如今事业单位多头开户的现象严重,票据管理存在着诸如手续不健全、存根与入账金额不相符、核销监督漏洞等一些违纪问题,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够也体现在对应缴款项的管理和财务结账上,执行力度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行为。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面对现如今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完善制度

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领导者,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首先需加强成本管理,其次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预计把握风险。同时,要建立起单位审计与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加强审计与督查,实行严格的监管分离,规范财务运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并严肃处理,从而提升管理效益。

2.强化监督,加强控制与财政检查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当责任到人,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地账簿记录,严格按照“严格控制、及时清理”要求,加强监督,同时要开展财务活动分析,提升管理的力度与水平,加强对收款、付款项的清理强度,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管理,依法确认坏账并且要及时核销,坚持对财务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同时加大执法的力度。

3.加强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意识,依照“综合平衡、保证重点”的原则,加强经费执行的预算,在经费的实际使用过程当中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建立起完善地预警机制,及时了解经费的超支等情况。此外要加强对经费使用执行的考核,利用考核严格控制限额经费,对于一些经营、服务性收入,要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进行统一的收支核算。同时促进财务部门与监督部门统一认识,确保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管理规范,从而进一步加强经费的使用效率。

四、结语

随着事业单位的公共財政预算改革,财务管理在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在采取以上措施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其他不足,并进行改革和优化,做到与时俱进,以有力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J].中国工会财会. 2013(07).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篇7

早在2003年, 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 并随着时间的发展, 该框架体系不断完善, 其预算管理的理念也由传统的“分配”不断向“管理”转变, 并逐步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公共资源简单分配的方法, 进一步发挥预算在整个财政资源管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 需要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借鉴各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 这在提高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将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该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 背景介绍

在2012年, Z地区开展了市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此项工作的起步较晚, 因此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 并且没有配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科室, 主要由监督检查科室负责相关工作。在2012年5月, Z地区印发了有关地区专项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法, 并对本地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 为整个地区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2013年, Z地区开展了三个项目的绩效评价, 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二) 问题分析

根据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该地区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

Z地区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但是对整个项目而言, 这些项目之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与规范;同时也有研究发现, Z地区在财政绩效分析中存在评价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导致很多评价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最终降低了本地区绩效评价的整体效果, 不利于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 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不科学。

Z地区预算单位在管理中, 一直受到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 忽略了预算管理的作用, 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长期也达不到预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属于一个新事物, 社会接受这个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也是相关单位当前工作的重点[1,2]。

同时, Z地区预算单位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利益的观念, 将财政预算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分离, 在工作中只注重审查财政资金是否符合规定, 没有过多的关注财政资金是否产生结果[3]。一些部门缺乏没有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考核, 再加之绩效考核本身存在缺陷, 导致Z地区在项目操作中存在拖延、应付的现象, 工作尚缺乏主动性。

最后, 由于Z地区开展财政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 因此在操作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 导致不理性的理财行为普遍存在。

三、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Z地区针对自身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法, 显著提高了自身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整体质量, 值得其他单位借鉴学习。

(一) 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保证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基础点, 也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关键, 因此Z地区做好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Z地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建立了有关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

1.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Z地区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制度》、《Z地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与选择制度》等, 对本地区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统一, 保证绩效管理工作能得到快速发展。

2. 在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 并要求其他单位能在绩效管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 形成完整的计划、决策、监督体系。

3. 建立完整的预算保证制度。

包括宣传绩效管理思想、做好预算绩效技术保证、开展业务培训等工作。在加强人们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同时,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4]。

(二) 重视应用结果评价

优于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自身具有特殊性, 因此Z地区在工作中落实了全面的绩效管理结果评价工作, 以进一步促进部门规范化预算管理。

1. 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处置。

目前, Z地区财政单位已经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 会不定时的将预算结果反馈至执行单位;而执行单位在获得结果之后, 应该在第一时间讨论预算工作是否存在问题, 若发现问题, 则会针对性的改进预算资金管理办法, 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5]。

2. 实施绩效问责制度。

为强化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实施问责制度是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工作中, 管理单位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组织、基建等单位的工作相挂钩, 并对于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渎职、失职的行为, 由纪检单位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财政资金的相关负责人员, 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则严格遵照《会计法》、《预算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罚, 这些措施将会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 建立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Z地区为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建立了完整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 负责收集有关项目决策、项目建设、产出效果评价等, 并生成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资料, 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反映预算结果, 还能为持续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在工作中统一收集与绩效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最后将相关问题的资料加入到数据库中。在经过这种处理后, 工作单位会进一步改进绩效评价工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3.所建立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大量收集了各种项目的支出结果、检测数据、评估数据等, 并将各种支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评价相关项目预算结果, 不仅能为Z地区评价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提供帮助, 还能为上级单位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稳定的数据资料支撑。

四、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 本文认为我国其他地区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到本地区在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并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阶段工作的重点;

二是要积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 使其正确认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要点,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 通过构建数据库、信息资料平台等方法收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数据, 为其他部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帮助;

四是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在每次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束后, 能根据开展情况评价本阶段工作的得与失, 总结经验, 讨论不足, 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摘要:目前, 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关键, 在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 先阐述了当前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再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认识, 保证公共财政管理工作能高效开展。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匡小平, 鲍啸鸣.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分析与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 2013, 07:63-67.

[2]徐建中, 夏杰, 吕希琛, 等.基于“4E”原则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框架构建[J].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132-137.

[3]李海南.预算绩效管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J].财政研究, 2014, 03:46-49.

公共财政管理 篇8

一、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建立的必要性

(一)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

所谓公共会计管理体制, 包括会计相关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会计制度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它与普通会计不同的一点在于这里的公共会计指的是特定国家组织和管理会计事物的方式。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公共财政的会计管理体制, 是对政府职能的强调。所谓的公共财政指的就是政府在向整个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对于公共财政的财务会计管理有助于政府公共财政的健康, 让公共财政能够更好的维持社会运转, 造福社会大众, 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1]。

(二)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必要性的。首先,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国家针对公共财政进行适当调控的需要。会计工作可以有效的计算出国民经济情况, 为建立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要保证国家对于公共财政的控制力, 建立一个高效的公共会计管理体制是唯一的选择。而且, 会计工作最讲究诚信和职业道德, 保证整个公共会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也是维护社会良好风气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设想

(一)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任何一个制度都必须要先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制度就不能良好的运转下去。我国已经形成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但是针对公共会计的专门法案没有制定, 这无疑影响了公共会计工作进入正轨的进程, 需要引起相关立法机构的注意[2]。

(二)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管理主体

公共会计管理工作要明确谁是管理的主体。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国国务院的财政部门是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部门。也就是说, 这就是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管理主体。这是因为会计管理的工作关系到财政管理的有序进行, 需要财政部门进行统筹规划[3]。

(三)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管理内容

1. 政府会计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政府会计管理。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建立政府会计的岗位, 只是在进行财政预算时有一个预算会计, 这是不够的。预算会计只能核查预算的实施情况, 而具体的财政收支情况需要专人来管理。这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4]。

2. 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

非营利组织会计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这种组织又叫做事业单位, 也就是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来支持, 并不进行盈利的组织。这种组织包括了气象水利部门、科教文艺部门以及社会福利单位。第二种是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这种组织有的也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有的需要民间捐款, 还有的依靠会员会费等, 不一而足。

3. 企业税务会计管理

所谓税务会计, 指的是以纳税人为主体的会计工作, 让纳税人能够及时准确的上缴税费的同时, 也不违反相关法律。税务会计由税务部门管理, 要依靠他们来取得财政收入。

4. 企业会计管理

企业的会计管理并非是企业自己的财务管理。而是政府对于企业的财政状况监督, 行驶公共职能的会计工作。这种企业会计管理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明确会计的工作职能, 监督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财政部门不能以此为借口干预企业的财政管理。

(四)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管理方式

1. 会计人员管理

建立起一整套的公共会计管理体制, 需要大批专业合格的优秀人才。所以, 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会计人员管理。首先,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和后续教育工作。提高资格认定的门槛能够确保会计队伍的高素质, 加强后续教育能够保持会计队伍的高素质。对于素质不达标的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人才选拔程序来淘汰, 而优秀的会计人才也要有一定的晋升奖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需要工作热情和道德操守的行业, 对于会计工作的任何懒惰和不法行为都会对所在的组织产生巨大的破坏效果。要持续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2. 会计监管

我国的会计监管工作主要由政府来执行, 包括会计监管规范的制定和建立会计监管机构等。具体表现在制定会计制度, 进行会计制度等级的鉴定和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三、结论

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影响到政府对于财政状况的控制,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能否平稳运行。本文首先对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必要性进行了总结和诠释, 对建立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设想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摘要:一般来说, 会计管理体制指的是企业的会计管理, 这是许多人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会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如果只针对企业的会计进行管理体制的研究的话, 那么其他领域的会计工作就没有办法有效开展。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是从公共财政视角论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研究。本文将对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相关意义进行探讨, 对公共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展开研究。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会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廷文.公共财政视域下我国预算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8.

[2]邱添.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思辨: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赵术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问题及改善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 2006.

公共财政管理 篇9

一、PPP模式概述

(一) PPP的界定

所谓PPP, 是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 意为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 出现了PPP的概念, 尽管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但是PPP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 不同的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是不相同的。通过对这些定义分析整理可以发现, 在PPP的界定中, 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 一类是英式界定, 此种类别的侧重点在于对具备的合作方式进行界定;另一类是美式界定, 此种类别的侧重点在于对合作中公共、私人各方面权利、责任、风险的界定。此外, 亚洲开发银行也对PPP进行了界定, 目前有很多的国家采用此种界定方法, 比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实质上, 所谓PPP, 是指在一个项目中, 公有资产及非公有资产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 根据相应合同的签订, 将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进行明确, 以便于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 PPP的组织运作方式

对于某一项公共项目, 当政府确定其展开实施之后, 采用了PPP模式, 在政府批准的特许协议之下, 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通过合作, 来促进公共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整个项目周期之内, 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对项目负责。具体说来, PPP的组织运作方式主要包含五个阶段, 分别为项目的确认以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项目经营阶段以及项目移交阶段。

二、PPP模式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一) 提供融资机会, 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在进行公共项目建设或者公共产品生产时, 通过PPP模式的应用, 地方政府无需一次性的将全部的建设资金支付完成, 地方政府可以支付一部分, 对于剩余的部分, 由私人企业垫付, 当公共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之后, 地方政府可以分期偿还欠私人企业的资金, 当然如果地方政府的资金充足, 也可以在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一次性付清, 具体的偿还方式由合同来决定。在传统的公共项目建设中, 建设的周期比较长, 这时, 公共项目就会长时间的占据地方政府的资金, 进而导致地方政府可利用的资金变少, 不过在应用了PPP模式之后, 使地方政府资金被占用的时间减少, 这样一来, 即使是进行公共项目建设, 地方政府依然可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融资, 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

(二) 提高公共产品生产效率

当公共项目由地方政府单独出资时, 经营管理必然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效率低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设单位秉持着“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的思想, 进而出现散漫的行为, 影响了经营管理的效率。不过公共项目的建设采用了PPP模式之后, 经营管理的效率可以显著的提升, 这是因为在进行公共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私人企业也参与进来,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上述错误的思想, 从而提升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另外, 建设资金由地方政府及私人企业共同承担时, 地方政府会具有一定的压力, 由此一来, 地方政府就会积极地提升工作效率, 进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同时, 公共产品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三) 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地方政府具备宏观调控的职能, 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经济实行宏观上的调节, 在进行宏观调控时, 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刺激经济增长, 比较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支出, 通过PPP模式的运用, 政府财政支出的能力得到提升, 进而可以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增强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另外, 私人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 还需要接受地方政府的监管, 利用PPP模式之后, 监管的效果将会增强, 这样一来,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 管理绩效将会显著的提升。

三、PPP模式地方公共财政负债管理措施

(一) 制度供给放在首位

地方政府在应用PPP模式的过程中, 如果不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 那么在应用PPP模式的过程中, 就会伴随着比较大的风险, 对财政安全及负债管理都有着比较严重的影响。当前, 地方在对财政实施分级管理时,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对PPP模式进行约束时, 如果只以地方财政的管理职能来进行, 制约效果就会比较差, 因此, 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首先, 要积极的构建PPP总体制度框架, 在框架中, 应该包含PPP模式准入标准和评标规程、公共资金和信用的接入方式等;其次, 规范格式化文本体系, 在文本体系中, 包含法律文本和合同文本, 通过这两个文本的规范化, 有效的保证PPP模式应用的安全性;第三, 要提供专业化规程设计, 在国际上, PPP模式已经应用的比较成功, 在进行设计时, 可以充分的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同时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 最终设计出规范化的流程;第四, 探索有效的组织与机构保障机制, 在对PPP模式进行管理时, 无论是新建机构, 亦或是原有的机构, 在进行管理时, 都必须要具备专业性, 以便于管理效果具备科学性, 进而充分的发挥PPP模式的积极作用。

(二) PPP项目融资与预算及负债管理的衔接

第一, 公共项目在应用PPP模式时, 应该实行资本净值管理, 同时, 在预算和债务管理体系中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应用了PPP模式的公共项目, 政府在对未来支出和补贴进行核算时, 要以现值为基础, 同时, 还需要对预期收益进行核算, 同样以现值进行核算, 这样一来, 项目资产负债的指数化就可以有效地实现。第二, 建立PPP项目资产负债跨年度平衡表, 对于不同的债务来说, 具备的显化风险是不相同的, 可以此为依据, 对公共项目的负债实施分级管理。第三, 建立财政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制度, 通过此项制度的建立, 有效的对风险进行覆盖, 同时, 对于存在的风险, 也实现了隔离, 进而保证公共项目的正常进行。第四, 在公共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的调节工作是比较重要的, 在对其进行调节时, 需要以固定的周期来进行。

(三) 资产管理与处置

对于PPP项目来说, 整个公共部分投资的拥有者就是地方政府,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一旦不良资产形成, 就需要及时的将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处理, 以便于保证公共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资产管理与处置是风险发生之后降低风险影响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资产处置时, 公共财政部门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打包, 对于资产残值, 进行科学的整理, 以便于保证不良资产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价值;一个是定价, 残值整理完成之后, 需要进行评估和交易谈判工作, 以便于减小不良资产所带来的影响。最后, 再对资产进行处置时, 要结合现代金融体系来进行, 对于PPP项目的专属资产, 打造专门的管理平台, 主要的功能就是收购、管理、处置, 以此来降低不良资产所带来的损失。

四、结论

在应用PPP模式方面, 国外开始的比较早, 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应用效果, 我国与之相比尚处于应用的初始阶段, 因此应用起来还不是十分的成熟。从总体上来看, 地方公共财政在应用了PPP模式之后, 债务问题带来的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同时也提升了政府投融资的能力,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 在PPP模式下,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地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公共财政负债管理模式, 进而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平, 王会雨, 罗文孜.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与政策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 2015, (01) :32-49.

[2]谢理超.构建规范的PPP管理模式助力推进财政改革[J].财政研究, 2015, (01) :37-40.

[3]孙克竞.地方公共财政改革与路径选择中的债务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5, (05) :103-109.

[4]王春成.PPP模式中的公共财政职能实现及角色转变[J].中国财政, 2014, (07) :40-42.

[5]李红娟.财政支持PPP模式动因与路径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 2014, (09) :13-17.

公共财政管理 篇10

一、基层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基层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提高辖区内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 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省级及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补助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的资金。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资金;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等。资金具有精细化、延续性、涵盖面广、资金量大的特点。

二、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到位的时间差

目前因基层机构工作任务的延续性特点, 很多和专项资金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年初就要开始启动, 工作任务的执行会发生一定的经费支出。然而项目专项资金的下达要等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下达文件后, 才能向财政申请拨付, 并且拨付至项目单位也要一段时间, 资金到位的时间差会影响项目具体实施的数量、质量和进度。

2、资金分配项目明细难明确

每项专项资金的下达文件, 从理论上来讲都应明确具体的专项名称和金额。然而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等专项资金, 中央和省级下达的资金文件基本上是采取年初先预拨, 年终再结算的方式。这类资金下达时只有资金总额而没有资金项目明细, 给主管部门向财政部门申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财政部门从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角度出发, 没有项目明细有时不会及时、足额拨付给主管部门。要等到年终结算资金文件下达后项目资金明细一般才会出来, 年底结余结转资金难免会出现过大的现象。既影响项目进度, 也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年内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3、项目单位专项资金支出不规范

2015年各级财政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40元, 因乡村医生原则上承担5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村医可承担的任务主要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任务和部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任务。资金分配时按不少于50%切块给村卫生室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50%分配给基层医疗单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成本支出、医疗耗材、健康教育印刷材料、宣传、重点人群随防、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其他开支。不得用于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会出现, 财政预算人员经费能足额保障的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人力成本开支会很少, 每年会造成经费结余量很大, 财政预算人员经费不能足额保障的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人力成本开支会占经费总额相当大一部分比例, 有的地方甚至会达到50%左右, 支出结构比例明显不匹配。

4、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

各级财政每年对基层单位都会投入一定的项目建设资金, 主要用于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入资金主要是按预算投入主体建设资金, 相当一部分建设资金还需地方配套和单位自筹。而有些地方配套资金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是很难配套到位的。致使项目单位建设项目不能很好地按时间进度进行施工, 造成施工期限长, 施工效果差。也有些项目单位上级来了建设项目, 资金到位了, 但建设用地落实, 图纸设计、勘探、招投标等手续的办理不及时, 会造成项目迟迟不能开工。项目资金沉积在单位时间长, 既不能有效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不符合财政部门盘活资金的政策。项目竣工验收后, 项目单位向审计部门申请工程结算审计时间跨度大, 审计结算报告出来不及时, 也给结算支付带来滞后。

5、专项资金监管难

各级财政下达的基层公共财政专项资金是具有专门用途的, 资金到达基层项目实施单位后, 有些项目怎么实施, 项目资金怎样用, 有些还存在不清晰的现象。要达到项目实施的效果, 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实施细则做比对。正因为项目实施上的概念模糊, 难免会造成有相当一部分项目资金会用于单位的人员开支, 真正用于项目的实施上所占的比重很少, 不符合专项资金的分配的目的和意义。也给主管部门对基层专项资金的使用上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改进方法及措施

1、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培训

专项资金正确的使用和科学的管理是基层单位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工作。怎么用好、管好专项资金, 加强培训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各级对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培训, 把项目实施范围、工作目标、项目内容、主要工作任务、资金筹集、拨付、结算与监管和工作上的要求真正让项目实施单位了解和把握。只有有了一个清晰的项目实施办法, 项目资金才能真正用对、用好, 才能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

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单位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 参考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 年初要根据经常性专项项目实施的任务数、资金支付额进行一个科学详细的测算并及时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和上报工作, 给上级部门下达专项资金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考依据。

3、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上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 制定本地区和本部门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进行项目资金的管理, 应当明确政策目标, 部门职责分工, 资金用途, 补助对象, 分配方法, 资金申报条件, 资金申报、审批和下达程序、实施期限, 绩效管理, 监督检查等内容。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主管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加强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制定相关项目绩效考核工作方案, 明确考核内容、考核对象、考核方法和步骤。注重考核结查的运用, 重大项目的考核结果要及时进行通报, 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及单位主要领导的奖惩依据, 与单位及单位主要领导年度业绩挂钩, 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结算经费挂钩, 并实行奖励和扣减结算经费。

5、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做到“部门管项目、财政管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 项目实施单位平时要做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自查工作, 主管部门要分阶段抽调财务、审计及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单位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做好整改和落实。对财政、审计、监察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归纳、总结并及时整改到位, 实现专项资金检查和信息的共享。为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和专项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从近年来基层公共财政专项资金的各级检查的总体情况来看,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步入规范化轨道。但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也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专项资金管理今后还需要化大力气不断完善和规范, 同时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 才能真正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工作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

公共财政下一步 篇11

记得年初南方雪灾还在紧张抗击时,山东号称以300亿元倾力打造一座方圆300平方公里的“中华文化标志城”,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我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都太想做事,太想做大事。然而,有些时候,它们却不太知道最该做什么。

结合政府的定位和经济学的原理,各级政府在做出任何一项具体选择时,都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点:政府是对谁负责的,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公共资源是有限的。

毋庸置疑,政府是对老百姓负责的。现在我们已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里的“服务”当然是指公共服务;“服务型”则是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要讲效率。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首先来自于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提供公共服务。为此,政府就要节约与自身有关的开支,如公车的开支、吃喝的开支等,而这恰是当下问题最为集中的方面。其次,国际经验表明,公共财政的效率来自于准确地界定其使用范围,科学地制定其提供标准,并使其使用范围、提供标准都公开透明。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上述相关的财政体制改革的难度极大。

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基本是在做增量的文章,也就是说,在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中,尽可能增加对农村和落后地区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科技等的支出。下一步的财政体制改革肯定要触及存量,即要改变原有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地增加各种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相应减少用于政府自身的支出。不难想见,这一伤筋动骨的改革将会遭遇多大的阻力。而且,实施这一改革的主体,首先就要革自己的命,就要减少自身的支出。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一些大手大脚惯了的部门和人员,一定要从立场和情感的高度,并用刚性的预算和制度予以约束,才能切实地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坦率地说,一些部门和人员对公共财政为何物,基本是不甚了了。而且,长期在国有经济比重很高的影响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我们在花自己“赚”来的钱。他们较少有纳税人意识;较少有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共享意识。

现在,既要让他们明白公共财政的收入,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钱,又要让他们用好人民的每一分钱,使之创造更多的公共服务,这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公共财政的成功经验,用全新的理念改革财政体制,以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保证“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公共财政管理 篇12

一、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在公共财政领域的重要性

1.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 财政投资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加强财政投资的规范性、合理性、高效性是控制财政支出的重要课题。通过加强投资评审管理, 直接对财政投资预算、决算加强约束和监督, 有助于保证投资项目的效果, 提高财政投资的回报率。

2.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直接促进财政公共化进程

财政投资作为公共性投资, 首要目的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是服务于社会。因此, 评审财政投资不适合依赖商业评价方法, 而应当结合社会成本效益方法来进行评判。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模式的建立顺应市场化改革潮流, 是建立和完善财政公共化的具体内容。

3.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是政府财政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

财政投资评审对于提高财政投资效率、节约有限的财政资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财政投资必须精打细算。投资评审管理有助于细化预算,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加强对财政投资支出的管理。通过建立投资评审管理机制, 对政府的投资、采购、基本建设进行专业评审, 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的效率。

二、现有投资评审管理模式存在的几点问题

1. 缺乏主体机构和专业性人才

长期以来, 由于政府机构设置中缺乏专门的评审主体机构, 各级单位在对财政投资进行评审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依托于社会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往往看重的是投资收益率, 基本不会考虑财政投资的社会效益, 不符合财政公共化改革要求。、由于我国公共财政领域建设起步较晚, 在投资评审管理方面缺乏有经验的、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投资评审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性, 初次涉足这个领域的评审人员几乎无从下手。

2. 缺乏预算支持和经费保障

现在的投资评审往往依托于外部机构, 即使是有些政府部门成立了评审部门, 现行的评审管理模式也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经费往往根据投资完成后的情况核定, 来源不稳定。尤其是一些财政吃紧的地方, 给予评审机构的预算往往很少, 缺乏对评审人员积极性的调动。

3. 评审结果应用性低、缺乏监督机制

从目前财政部门的职能分工来看, 预算部门对财政控制具有决定权, 财政评审仅仅作为参考, 评审结果往往不被采用。投资评审往往仅仅走了个过场, 缺乏约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大多数评审机构缺乏内部激励机制, 管理模式缺乏弹性,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 目前的评审管理模式缺乏监督机制, 出现问题缺乏对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责任追究。

三、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资评审管理模式

1. 建立专业的投资评审管理团队

投资评审管理要想发挥作用, 必须成立专门的投资评审部门, 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要选择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丰富经验、熟悉法规政策及投资管理业务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在投资评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特别是对重大项目的风险加强评估、分析项目评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决策前征求专家和律师的意见, 将评审风险降到最低。

2. 增强投资评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制订科学的评审方案,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信息化系统, 保证评审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充分运用现代评审方法, 增强投资评审的确定性。充分考虑评审风险,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加强投资评审的合理性。提高评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 保障评审质量。

3. 为投资评审管理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

部门预算编制的重点是支出预算。现在的投资评审管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主要是目前预算编制中往往没有为投资评审活动提供必要的预算。要根据评审管理的实施情况探索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要关注部门预算的完整性, 提高对投资项目规范性的审查。及时把投资评审管理活动中各种投入反馈到预算编制部门,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4. 注重对投资评审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投资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审, 控制项目成本, 提高项目质量, 确保资金效率, 防止投资失误, 为投资结果考核评价提供依据。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树立评审风险意识, 建立评审风险管理体系, 评估投资的潜在风险。建立评审项目数据库, 将评审结果系统化、指标化, 建立风险评价激励机制, 对已实施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综上所述, 投资评审管理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 还存在着缺乏专业机构、专业人才, 缺乏经费保障, 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相信通过建立专业的评审团队, 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提供合理的资金保障, 确保评审结果发挥作用, 一定可以保障投资评审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商东宇.论财政投资评审的组织形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2) .

[2] .刘建河, 李胜.对完善和发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6) .

上一篇:根治性鼻内镜下一篇:高速公路的滑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