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肿瘤根治术(精选7篇)
肾肿瘤根治术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 以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肾肿瘤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 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与开放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 但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肾肿瘤根治术,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临床效果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手术器械的不断问世, 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微创、安全的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1]。我院比较了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在肾肿瘤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肾肿瘤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ASA分级为Ⅰ~Ⅱ级, 并排除合并心、肺、肝、脑功能异常、出凝血功能障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肾脏局部解剖结构畸形、妊娠期女性、腹腔镜手术禁忌证等患者。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对所接受的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患者68例, 年龄40~72岁, 平均年龄 (53.74±6.21) 岁;体质量50~78 kg, 平均体质量 (60.56±5.43) kg;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26例;肿瘤位于左侧肾35例、右侧肾33例;肿瘤直径2.5~6.1 cm, 平均直径 (4.63±1.26) cm。
观察组患者68例, 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 (53.63±6.25) 岁;体质量49~80 kg, 平均体质量 (61.03±5.57) kg;其中男性患者43例, 女性患者25例;肿瘤位于左侧肾36例、右侧肾32例;肿瘤直径2.6~6.0 cm, 平均直径 (4.72±1.33) cm。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 取健侧卧位, 抬高腰桥。取第11肋间或12肋下切口。分离肾周脂肪, 分离并断扎肾蒂、输尿管, 完整切除患肾、肾周脂肪和肾门淋巴结[2]。
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健侧卧位, 抬高腰桥。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约1 cm处作一2 cm切口。钝性分离至肾周间隙, 置入水囊扩张器以扩张肾周间隙, 充气600~700m L, 维持5 min, 建立后腹腔间隙。分别于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腋前线肋缘下进行穿刺, 分别置入10 mm和5 mm套管。建立CO2气腹, 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 Hg。置入腹腔镜探查后腹腔, 推开肾旁脂肪, 显露侧锥筋膜[3]。沿腰大肌外缘切开侧锥筋膜, 分离肾周筋膜背侧面。将肾脏掀向腹侧, 钝性游离肾门处脂肪, 游离肾动脉。钛夹夹闭肾动脉、肾静脉, 以超声刀分离肾周筋膜、腹膜至肾门前方。分离肾上极, 将肾脏和膈肌分离至肾门。在肾下极腰大肌前游离输尿管至腹主动脉分叉处, 钛夹夹闭切断[4]。将切除的肾脏放入标本袋中, 扩大腋前线肋缘下切口以便取出标本袋。再次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 止血后喷洒生物蛋白凝胶。经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穿刺孔放置引流管[5]。
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肾肿瘤的治疗首选根治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身心痛苦。近年来腹腔镜手术以其微创、安全的优势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逐渐替代开放性肾肿瘤根治术的趋势。术中有效控制肾蒂血管是肾肿瘤根治术的关键, 在游离肾脏之前结扎肾动脉和肾静脉可防止肿瘤血行播散。注意保持肾脏包膜、Gerota筋膜完整性, 以防肿瘤细胞局部种植。需要注意的是, 如肿瘤过大, 直径超过7 cm者不宜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包括经后腹腔和经腹腔两种手术途径, 经后腹腔、经腹腔手术的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经腹腔途径操作空间大、解剖标志清楚, 但易损伤腹腔内脏器, 引起术后并发症。经后腹腔途径手术操作空间小, 解剖标志少, 操作相对复杂, 但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小, 术后并发症少[6],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经后腹腔途径手术。
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 这可能与后腹腔镜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等因素有关。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 提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对患者预后有利。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与开放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 但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学朝, 方烈奎, 杨江根.经腹腹腔镜与开放肾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6) :622-624.
[2]黄兴, 石洪波, 王蕾, 等.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0, 2 (1) :16-18.
[3]张雪培, 王耀锋, 魏金星, 等.腹腔镜与开放行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26 (4) :298-300.
[4]方冬, 李学松.经腹腔与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3, 2 (11) :121-122.
[5]陈伟, 王林辉, 杨庆, 等.腹腔镜与开放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a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2 (9) :942-945.
[6]韩振华, 张晓阳, 涂果, 等.32例肾癌根治术采用腹腔镜与开放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J].重庆医学, 2009, 38 (17) :2167-2168.
超声误诊重复肾为肾肿瘤1例 篇2
超声检查: (膀胱充盈) 右肾明显增大, 约18.0 cm ×7.4 cm ×7.9 cm, 上极可见大小约9.2 cm ×8.3 cm 的包块, 呈不均质低回声, 形状欠规则, 边界尚清晰, 其内可见部分无回声区, 最大范围约4.6 cm × 4.5 cm, 内见细弱点状回声。此包块向肾外凸出, 向肾内直达集合系统中部。在输尿管上段区域, 未探及管状无回声与包块内无回声区相通, 膀胱各壁及三角区未见异常回声, 输尿管下段未见异常扩张。肾门区可探及2个近圆形低回声, 大小分别为0.7 cm ×0.8 cm, 0.6 cm ×0.8 cm, 边界清晰。CDFI:包块低回声区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 PSV:35 cm/s, RI:0.65。左肾大小形态正常。
超声提示:右肾占位, 考虑肾肿瘤。
后经其主治医考虑:该患无明显疼痛、消瘦、贫血等肾肿瘤典型症状, 建议做逆行肾盂造影:见右输尿管在上段处分叉, 呈“Y”型, 分别进入2个肾脏, 上位输尿管入肾盂处明显变细, 造影剂进入少量, 下位显示正常。
明确诊断:右侧重复肾。
肾肿瘤根治术 篇3
关键词: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临床疗效
肾肿瘤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 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1,2,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后腹腔镜下的肾部分切除术术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4,5,6]。为评价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将该院住院部在时间段2010年8月—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肾肿瘤患者共62例纳入研究范畴, 随机分组后, 对比开放肾部分切除术 (对照组) 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实验组) 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住院部在时间段2010年8月—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肾肿瘤患者共62例纳入研究范畴, 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研究内容与方法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编号奇偶性方法进行分组, 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实验组, 两组平均分配31例。其中, 对照组男性18例, 女性13例, 年龄38~70岁, 平均 (49.5±2.9) 岁;实验组男性20例, 女性11例, 年龄36~70岁, 平均 (48.7±2.6) 岁。两组基线资料经对比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为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取健侧卧位, 开放性切除, 剥离肾包膜两侧, 显露待切除病灶平面, 切除肿瘤组织后常规放置引流管[7]。
1.2.2 实验组
实验组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取健侧卧位, 升高腰桥。手术路径为三孔法, 直视状态下于患者腋后线肋缘下方取第一穿刺口, 沿皮肤纹理做手术切口, 切开皮肤后对腰背筋膜做钝性分离, 置入间隙气囊扩张器, 充气500 mL, 维持3~5 min。于前线肋缘下方切开皮肤组织并置入套管, 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并形成气腔。再于患者腋中线髂嵴上方2 cm置入观察镜。沿腹壁背侧肾周筋膜内向上方逐步分离, 探查可见肾周围脂肪囊并直接切除, 再用超声刀切开肾血管鞘部, 对肾动静脉进行处理。最后紧贴肿瘤表面对病灶组织进行彻底清除。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效果 (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 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腹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下气肿) 。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对比
实验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详细数据如表1。
2.2 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 (3/31)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详细数据如表2。
3 讨论
有相关临床报道中指出:肾脏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0%左右, 且死亡率较高。近来年, 肾脏相关肿瘤病变发生率不断上升。如何对肾脏肿瘤病变进行合理且有效的治疗, 并改善患者预后, 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课题。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辅助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优势得到了大量报道的证实,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肾肿瘤疾病的外科治疗中, 手术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 已逐步替代传统开放式手术成为肾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该研究中数据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 (127.1±18.3) min、热缺血时间 (19.6±1.3) min、出血量 (98.3±12.5) mL、住院时间 (7.2±1.0) d, 并发症发生率15% (3/31) ,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该研究结果与唐亮等人在《无结式连续缝合术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中转开放手术者, 缝合过程中无需打结操作, 平均热缺血时间仅21min (17~23 min) ”基本一致, 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与实践性。同时, 经后腹腔镜手术入路不会对患者腹腔组织其他器官功能造成干扰, 故而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下大量操作需要以腹腔镜为操作视野, 对患者腹腔组织周边区域的显示准确, 故操作更为准确与针对。
该研究中还有体会:在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患者时, 需高度重视热缺血的问题。热缺血时间越长, 肾损伤可能性越高。为降低肾损伤发生率, 热缺血时间应控制在0.5 h内, 即肾肿瘤自手术入路~病灶组织部分切除的时间应低于热缺血时间。同时, 肿瘤切除时必须沿组织边缘切除, 贴近边缘, 以确保组织切缘的阴性。在切除肾脏部分时, 与肾脏薄膜间的间隔距离应当在0.5 cm以上, 切除肿瘤后及时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 并放置引流管进行术后引流。
综上可见: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本林.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治疗早期肾癌16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15 (19) :84, 85.
[2]王成元, 赵振立, 王志勇, 等.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5 (26) :39-40.
[3]马文松, 江文生, 毕学成, 等.腹腔镜下不阻断肾蒂的肾部分切除术20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6) :132-133, 136.
[4]王元林, 徐述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技术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 2014, 22 (2) :78-80.
[5]杨庆, 杜君, 代煜, 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 2014 (9) :601-603.
[6]钱建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9) :51-52.
[7]宋甜甜, 叶国美.高龄患者肾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8) :46-47.
肾肿瘤根治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本研究之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泌尿系超声、CT或MRI等影像检查确诊为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 影像资料显示全部患者均表现有肾脏占位性病变, 无淋巴结、肾上腺与远端转移, 同时均获得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包括男34例, 女30例;年龄32~76岁, 平均 (47.5±9.2) 岁;临床分期T1~T2;肿瘤部位包括左肾38例, 右肾26例;肿瘤直径2.3~8.6 mm, 平均 (5.1±0.8) mm。将该6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后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 每组32例, 分组后组间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部位与直径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后腹腔镜组: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同时进行气管插管, 体位选择健侧卧位, 将其腰不用腰桥托起并留置导尿管。具体手术中共取3个操作孔:第1操作孔 (A点) 选择在腋后线肋缘, 切口长度1.5~2.0 cm, 下行到皮下脂肪层, 接着采用血管钳对腰背筋膜进行钝性分离, 完成分离后将手指探入, 并经切口将自制气囊放入, 对气囊充气700 m L左右以对腹膜后间隙进行扩张以建立起后腹腔, 将左手从A点伸入到后腹腔同时通过手指的引导分别在腋中线髂棘上2 cm (B点, 第2操作孔) 以及腋前线肋缘下 (C点, 第3操作孔) 进行穿刺, 同时将套管置入。之后将10 mm套管从A点置入并对切口进行缝合密闭处理, 腹腔镜由B点进入, 充盈二氧化碳并将压力维持在1.33~2.00 k Pa范围。将另外的2套管置入到相应的腔内操作器械, 并根据实际操作需求将腹腔镜通过A、B点2套管进行观察。将腹膜外脂肪组织推开后可显露后腹膜反折的情况及其与肾周筋膜的界限情况, 首先从腰大肌表面上自膈下至肾下极将肾周筋膜与肾上腺分离出来, 即可对肾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接着采用直角钳或吸引器对肾动静脉进行分离并将肾周筋膜打开, 对肾周脂肪间隙进行钝性分离, 游离肾动、静脉, 对肾动、静脉采用Hemlock夹进行夹闭并离断。沿着腰大肌表面找到输尿管后下行游离至髂血管, 采用双重钛夹处理后再进行离断, 最后即可对肾门淋巴结实施清扫处理, 将切除的整块标本取出并送检。
1.2.2 开放手术组:
所有患者的麻醉方式与手术体位均与后腹腔镜组一致, 切口入路取在11肋间或12肋下, 向下有利并显露推开胸膜, 同时朝内侧将腹膜推开并将肾周筋膜显露出来, 沿腰大肌对肾周筋膜进行分离, 同时在肾周脂肪囊外分别对肾脏进行游离, 另在肾下极腰大肌前找到输尿管并将其游离至腹主动脉的分叉部位, 之后将其切断并结扎处理, 将肾脏向腹侧牵拉以显露肾蒂后再对肾动、静脉进行分离, 采用77号丝线对其进行双重结扎后并切断, 最后将肾脏标本取出。
注:与开放手术组比较, #P>0.05, *P<0.05
1.3 评价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另观察所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通过1~2年随访观察其病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本研究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s) 表示, 对应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对应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 取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后腹腔镜组患者整体上手术时间较开放手术组略有延长, 但比较并未出现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四项指标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后腹腔镜组仅发生2例切口侧皮肤麻木, 经对症治疗后均在1个月内消失, 开放手术组发生4例切口感染, 其余28例均发生不同程度切口侧皮肤麻木, 组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中2组患者均发生1例病灶转移, 组间比较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肾细胞癌为一种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有资料显示[1], 在所有全身性恶性肿瘤当中, 肾细胞癌所占比例高达3%, 同时还表现有逐年不断升高的趋势。另外, 从肾癌病理分型的角度来看, 在所有的肾细胞癌当中, 肾透明细胞癌又大概占到了60%~85%[2], 故深入研究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方法是整体上提升肾细胞癌临床治疗效果水平的重要内容。就当前的治疗方法而言, 肾透明细胞癌当以根治性肾切除术为其首选, 其中又包括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以及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等, 后者由于兼具手术创伤轻微与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 愈发受到临床推崇[3]。
通过本研究, 笔者认为经后腹腔入路对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进行治疗虽然手操作空间的显著而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较传统开腹手术延长手术时间, 但该手术术式却能获得更为可靠的腰大肌及肾动脉搏动解剖标志, 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肾蒂, 同时对T1~T2期肾癌患者而言, 患者在术中所收到的手术创伤更轻微, 恢复时间势必显著缩短。另外, 我们还对后腹腔镜组患者采用了Hemlock对肾动脉进行优先处理也便于可留出更充裕的时间来进行肾静脉的间隔结扎处理, 进而显著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以及减小了用于标本取出的辅助切口。本研究结果显示, 后腹腔镜组患者除手术时间外, 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四项指标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尽管随访复发率与开放手术组无差异, 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较开放手术组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比较而言,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兼具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其整体疗效更令人满意,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伟, 张金平, 王林辉, 等.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应用干扰素辅助治疗免疫功能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3 (9) :1028-1031.
[2]蔡海荣, 刘晟, 张海涛, 等.经后腹腔镜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治疗T2期肾细胞癌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4) :576-652.
肾肿瘤根治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从我院2010 年2 月~2014 年5 月接收肾肿瘤患者中抽选 (共60 例) , 将其分成不同临床处理组, 研究组30 例, 男20 例、女10 例, 年龄35~71 (55.2±3.2) 岁;病变部位:肾上极, 患者15 例;肾中部, 患者5 例;其余10例为肾下极;对照组30 例, 男19 例、女11 例, 年龄36~72 (55.3±3.3) 岁;病变部位:肾上极, 患者16 例;肾中部, 患者6例;其余8 例为肾下极。 2 组肾肿瘤患者年龄段、病变部位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疾病诊断 (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肾肿瘤病症诊断, 均经B超、CT检查确诊;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在4.0cm以下, 主要位于肾脏周围, 未明显性肿瘤转移现象; (2) 排除标准。 临床治疗前期将手术禁忌患者排出本研究。
1.3 方法临床研究组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操作:手术前期帮助患者取侧卧位, 行全身性麻醉处理, 并借助气囊扩张发扩建后腹腔空隙, 通过腹腔镜观察病变位置, 且明确标注。 应用超声刀将肾周围筋膜和脂肪囊打开, 行肾脏游离处理, 找寻肾肿瘤, 于距离肿瘤1.0cm处烧灼一圈, 适当保留肿瘤边缘脂肪, 经由腰大肌对肾周筋膜行分离处理, 剥离血管鞘, 随后使用临床常用夹子游离肾动脉, 依次切除肾肿瘤、肿瘤表面组织等。 检查创伤表面, 用可吸收线缝合;对照组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 于肾包膜下方注射相应剂量的普鲁卡因药物, 促使肾包膜隆起, 然后剥离肾极边缘, 确保切除平面充分暴露, 平切病变肾脏, 若术中于肾盂旁接触到较大的血管, 可借助钳夹结扎处理, 术后设置引流管。
1.4 评定项目临床预后评定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分析围术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 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t、χ2检验, 分别用、百分数表示,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评定调查结果显示, 两组肾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有区别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评定调查结果显示, 两组肾肿瘤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区别 (P<0.05) , 其中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3.3%,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0.0%。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B超技术的不断发展, 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疾病诊断率, 尤其是肾肿瘤病症的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目前, 临床针对此病症患者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特点, 成为治疗肾肿瘤患者的首选方法, 且随着该技术的完善, 在肾肿瘤患者治疗中的适应证亦不断扩大。 这就需要临床手术前期充分把握手术适应证, 以提高整体效果[2]。
调查报告表明,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过程中需格外注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 热缺血时间越长对患者肾脏所造成的损伤越大, 故而术中需尽最大限度的将热缺血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便于减少肾脏损伤度, 本次患者的热缺血时间均在半小时内。 针对预后病症的复发来说, 为有效预防肾肿瘤的复发, 手术过程中需尽量沿着相对正常的组织边缘切除处理。 同时, 临床术中病理检查期间需使用剪刀, 这样不但能提高手术视野清晰度, 还可从根本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度, 为后续的病理检查提供条件[3~5]。此外, 针对创伤表面的止血处理而言, 需使用可吸收线, 并行引流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的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者1 例, 发生率为3.3%;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处理的对照组患者预后并发症者6 例, 发生率为20.0%, 两者有区别 (P<0.05) , 且两组肾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有区别 (P<0.05) , 说明临床针对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作用突出, 可加快康复进度, 减少并发症, 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调查对象从我院2010年2月2014年5月接收肾肿瘤患者中抽选 (共60例) , 将其分成不同临床处理组, 即:对照组 (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研究组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处理) , 预后对疾病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 和对照组的20.0%相比较低, 两者有区别 (P<0.05) 。并且两组肾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有区别 (P<0.05) 。结论 临床针对肾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作用突出, 可加快康复进度, 减少并发症, 值得借鉴。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肾肿瘤,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晓明, 韩晓闽, 马圣君, 等.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21例[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2) :512-513.
[2]向田能.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6 (8) :364.
[3]Ji Zhigang, Han Jingchao, Li Hanzhong.Analysis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of renal tumors by[J].chin jj, 2011, 32 (5) :303-306.
[4]Lu Qing, Jiang Wei, Xu Enci, et al.Resection of laparoscopic partial49 cases clinical analysis[J].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2, 33 (5) :682-685.
孤肾肿瘤的介入微创治疗 篇6
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 61岁, 2000年左肾肾盂癌, 并行左肾癌根治术, 细胞分级Ⅲ-Ⅳ级, 术后应用白介素Ⅱ100U, 干扰素500万U, 用药3个月, 隔日1次肌注, BUN, CR复查正常。
2003年7月复查发现右肾占位。CT示直径约1.8cm×1.5cm, 类圆形低密度灶两处, 彩超示:右肾中下部占位, 骨扫描及肝CT未见异常, 穿刺活检: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前:BUN8.0mmol/L, CR100.4umol/L。并行介入治疗:ADM20mg MO10mg LIP3m L术后:尿量1800~2400m LBUN 6.97mmol/L, CR 135umol/L。1个月后复查CT介入治疗效果良好。病人每年复查CT, BUN, CR。于2004年5月, 2005年5月因栓塞剂CT检查较前减少, 均再次进行介入治疗。
例2:2004年7月, 女性, 66岁, 先天孤肾发现肾结石直径2.2cm, 肾盂内可见直径1.5cm中等回声, 尿脱落细胞检查:乳头状癌。术前:尿量1800~2000m L, BUN7.6mmol/L, CR 97umol/L。留置D-J管, 骨扫描肝CT未见异常。介入治疗ADM20mg MO10mg LIP3m L术后尿量2000m L。BUN 8mmol/L, CR130umol/L。介入治疗2周后在全麻下行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及电切镜肿瘤切除术, 顺利, 出血少, 留置肾造瘘管, 术后尿量1800m L。BUN8.6mmol/L, CR136umol/L。术后应用羟基喜树碱灌药2次。每半年复查, 未见异常。1年半后复查彩超及可见肿物直径1.0cm。病人因经济原因未处置。
2 结果
例1该患者因肾肿瘤切除左肾, 右肾发现肿瘤, 介入治疗后, 孤肾功能良好, 每日尿量2000m L, 复查CT, BUN11.9mmol/L, CR189umol/L。随诊3年, 病人身体状况良好, 未见复发, 但因CT检查有栓塞剂脱落再次介入治疗2次, 肾功能仍良好。目前病人至今健在。1例2孤肾肿瘤术前介入治疗栓塞肿瘤血管后再行经皮肾穿刺, 电切除肿瘤, 出血少, 未出现因肾盂粘膜损伤导致大出血, 手术顺利。术后1年半, 功能良好, 1年半后复查肿瘤复发, 其间建议病人2次介入栓塞及硬化治疗。因经济原因放弃。
3 讨论
血管内治疗主要是经皮穿刺插管, 经主动脉至肾动脉后超高选择滋养肿瘤血管, 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 (TAI) 与栓塞治疗 (TAE) , TAI是肿瘤局部的浓度要比全身化疗高10倍, 甚至更多, 而全身其他部位的浓度降低, 从而显著提高疗效, 减少了副作用。TAE可以将肿瘤的血管栓塞, 使肿瘤的细胞缺血坏死。同时, 由于肿瘤供血动脉被栓塞是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停留的时间延长, 增加药物与肿瘤细胞接触的时间, 同时组织缺氧可以增加细胞的通透性, 使化疗药物更以进入肿瘤细胞。利用介入技术将分子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局部释放, 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作用, 解决了介入栓塞后肿瘤血管再生的问题。
肾肿瘤治疗原则:除晚期病人外, 应尽早手术治疗, 孤肾或位于肾一极的直径<2.0cm的肾肿瘤, 可行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1]。先天孤肾肿瘤病患无法进行保留肾组织的其它手术时, 应行孤肾切除术, 挽救生命, 术后血液透析2年内复查无肿瘤复发, 可行肾移植术。肾肿瘤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不敏感, 基本治疗是根治性肾切除, 后期免疫治疗, 但肾癌的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至今无统一结论。因此说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介入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他治疗如生物治疗、心理里治疗、营养治疗等, 均是影响肿瘤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不能单纯依靠介入治疗, 要强调综合治疗。在行动脉灌注化疗的同时根据需要选择性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方法即为栓塞, 是化疗药物更以进入肿瘤组织杀灭癌细胞, 并且使局部组织内较长时间的保持药物浓度, 提高疗效[3]。
介入治疗肾肿瘤及介入治疗行经皮肾穿刺肿瘤电切术, 无疑为肾肿瘤的治疗方向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方式。但往往因费用高, 无承受能力。但由于病人不同意或放弃手术治疗, 术后肾移植手术而姑息治疗, 为这一部分病人所采用, 且效果良好。介入治疗肾肿瘤已广泛应用肾肿瘤手术治疗的系统中, 既往肿瘤体积大或中央坏死出血, 术前肾动脉栓塞, 可有效降低手术大出血的风险[2]。
参考文献
[1]黎介寿, 吴孟超.手术学全集[M].肾癌根治术,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2]吴沛宏.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肾肿瘤术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试验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25~56 (31.1±2.1)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5~56 (31.0±2.0) 岁,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 已排除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肾根治术后未接受任何治疗;试验组患者行肾根治术后行免疫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行肾根治术后2周, 联合应用大剂量α-干扰素 (INF-α) 和白细胞介素-2 (IL-2) 行免疫治疗, 为患者皮下注射INF-α (500万U/次, 隔天治疗1次) 、IL-2 (100万U/次, 隔天治疗1次) , INF-α、IL-2不可同日应用, 30d为1个周期, 间隔3个月重复治疗, 视患者实际病情治疗1~4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定时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 并进行骨X线检查。
1.3 疗效评定
对2组患者开展5年的跟踪调查, 统计2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及治疗过程中与治疗后有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5例试验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免疫治疗, 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经5年的跟踪调查, 死亡3例, 其中1例局部复发并出现骨转移于治疗25个月后死亡, 1例出现肺转移于术后26个月死亡, 1例出现肝转移于术后45个月后死亡;试验组肾肿瘤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92.0%、88.0%, 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比较术后3年、5年生存率,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肾癌为恶性肿瘤, 可使宿主发生免疫反应, 研究指出[2], 肾细胞癌中以透明细胞癌最为多见, 本研究中, 50例肾肿瘤患者均为透明细胞病变。
目前, 肾肿瘤术是治疗肾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但患者术后容易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 进而降低患者生存率, 有研究数据显示[3], 肾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为35%~40%, 10年生存率为17~30%。INF-α具有最强的抗肿瘤活性, IL-2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促使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和干扰素, 联合两者治疗肾肿瘤术后患者, 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肾癌发展, 促进患者康复。有学者探讨了免疫治疗在肾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32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93.8%, 5年生存率为87.5%[4], 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说明应用INF-α、IL-2为患者进行免疫治疗, 可提高生存率。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肾肿瘤术后接受免疫治疗, 对照组未接受免疫治疗, 经临床统计, 试验组术后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与相关研究结果近似[5], 提示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 可有效消灭残余癌细胞, 增强患者抗肿瘤能力。
综上所述, 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免疫治疗法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接受肾肿瘤术治疗的50例患者, 按术后接受免疫治疗与否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统计2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比较2组术后1年生存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比较2组术后3年、5年生存率,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 可有效消灭残余癌细胞, 增强患者抗肿瘤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治疗,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刘红春, 克力比努尔·热合曼, 李江伟.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 2012, 10 (09) :1127-1132.
[2] 郑建华, 杜君, 陈旭升, 等.肾癌术后辅助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 (2) :97-100.
[3] 王月生.3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4) :43-45.
[4] 任秀宝, 于津浦.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的新标准[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 18 (4) :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