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根治术

2024-08-29

肿瘤根治术(通用7篇)

肿瘤根治术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 以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肾肿瘤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 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与开放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 但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肾肿瘤根治术,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临床效果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手术器械的不断问世, 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微创、安全的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1]。我院比较了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在肾肿瘤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肾肿瘤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ASA分级为Ⅰ~Ⅱ级, 并排除合并心、肺、肝、脑功能异常、出凝血功能障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肾脏局部解剖结构畸形、妊娠期女性、腹腔镜手术禁忌证等患者。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对所接受的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患者68例, 年龄40~72岁, 平均年龄 (53.74±6.21) 岁;体质量50~78 kg, 平均体质量 (60.56±5.43) kg;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26例;肿瘤位于左侧肾35例、右侧肾33例;肿瘤直径2.5~6.1 cm, 平均直径 (4.63±1.26) cm。

观察组患者68例, 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 (53.63±6.25) 岁;体质量49~80 kg, 平均体质量 (61.03±5.57) kg;其中男性患者43例, 女性患者25例;肿瘤位于左侧肾36例、右侧肾32例;肿瘤直径2.6~6.0 cm, 平均直径 (4.72±1.33) cm。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 取健侧卧位, 抬高腰桥。取第11肋间或12肋下切口。分离肾周脂肪, 分离并断扎肾蒂、输尿管, 完整切除患肾、肾周脂肪和肾门淋巴结[2]。

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健侧卧位, 抬高腰桥。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约1 cm处作一2 cm切口。钝性分离至肾周间隙, 置入水囊扩张器以扩张肾周间隙, 充气600~700m L, 维持5 min, 建立后腹腔间隙。分别于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腋前线肋缘下进行穿刺, 分别置入10 mm和5 mm套管。建立CO2气腹, 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 Hg。置入腹腔镜探查后腹腔, 推开肾旁脂肪, 显露侧锥筋膜[3]。沿腰大肌外缘切开侧锥筋膜, 分离肾周筋膜背侧面。将肾脏掀向腹侧, 钝性游离肾门处脂肪, 游离肾动脉。钛夹夹闭肾动脉、肾静脉, 以超声刀分离肾周筋膜、腹膜至肾门前方。分离肾上极, 将肾脏和膈肌分离至肾门。在肾下极腰大肌前游离输尿管至腹主动脉分叉处, 钛夹夹闭切断[4]。将切除的肾脏放入标本袋中, 扩大腋前线肋缘下切口以便取出标本袋。再次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 止血后喷洒生物蛋白凝胶。经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穿刺孔放置引流管[5]。

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肾肿瘤的治疗首选根治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身心痛苦。近年来腹腔镜手术以其微创、安全的优势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逐渐替代开放性肾肿瘤根治术的趋势。术中有效控制肾蒂血管是肾肿瘤根治术的关键, 在游离肾脏之前结扎肾动脉和肾静脉可防止肿瘤血行播散。注意保持肾脏包膜、Gerota筋膜完整性, 以防肿瘤细胞局部种植。需要注意的是, 如肿瘤过大, 直径超过7 cm者不宜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包括经后腹腔和经腹腔两种手术途径, 经后腹腔、经腹腔手术的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经腹腔途径操作空间大、解剖标志清楚, 但易损伤腹腔内脏器, 引起术后并发症。经后腹腔途径手术操作空间小, 解剖标志少, 操作相对复杂, 但对腹腔内脏器干扰小, 术后并发症少[6],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经后腹腔途径手术。

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 这可能与后腹腔镜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等因素有关。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 提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对患者预后有利。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术与开放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 但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学朝, 方烈奎, 杨江根.经腹腹腔镜与开放肾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6) :622-624.

[2]黄兴, 石洪波, 王蕾, 等.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0, 2 (1) :16-18.

[3]张雪培, 王耀锋, 魏金星, 等.腹腔镜与开放行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26 (4) :298-300.

[4]方冬, 李学松.经腹腔与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疗效比较[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3, 2 (11) :121-122.

[5]陈伟, 王林辉, 杨庆, 等.腹腔镜与开放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a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2 (9) :942-945.

[6]韩振华, 张晓阳, 涂果, 等.32例肾癌根治术采用腹腔镜与开放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J].重庆医学, 2009, 38 (17) :2167-2168.

肿瘤根治术 篇2

在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写字板、图片、手势语等各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来达到有效的沟通目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逐步掌握心理学理论及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质量下降,喉癌患病率逐年上升,我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占耳鼻喉科疾病的3%。目前喉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化疗,喉癌根治术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失语,因此行之有效的沟通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我科针对此类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法,获得了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及必要性为(1)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因突然不能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害怕和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2)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有时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不能有效的呼吸。如果只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交流方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气管导管脱落,坠床等。

2 沟通的主要方法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喉癌根治术后失语患者的心理特点逐步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2.1 写字板的应用 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写下自己的需求,护士给予及时的解决。此种方法可以使护士更好的把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2.2 图片的应用 对于术后几日最痛苦而又缺乏书写能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喜好,自制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予以合理解决。

2.3 手势语的应用 手势语适合文化程度低无法书写的患者,患者只需用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当然,这时可能需患者较亲近的家属帮助解释。

2.4 呼叫器的应用 病房床头备有呼叫器,患者只需轻轻按下呼叫器,护士即来至患者身边,解决患者的各种需求。

2.5 其他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其他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如触摸,空间效应,体语,类语言等。护士可以通过微笑,坚定的眼神,各种动作语言,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护患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 体会

肿瘤根治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ASAI~Ⅲ级, 胸腔、腹腔、盆腔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6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5:1。所有患者经过检查符合诊断依据, 并且均没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BIS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排除精神病、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用Philips MP50监护仪, (BIS) 电极接触区域以酒精脱脂, 5min后记录清醒时的BIS值作为基础值。两组均用咪达唑仑0.2mg/kg、舒芬太尼0.4u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2mg/kg进行诱导, 胸腔肿瘤采用直视下双腔支气管插管, 纤维支气管镜定位, 术中单肺通气;腹腔、盆腔肿瘤根治术插普通气管导管, 术中舒芬太尼、维库嗅铵、依托咪酯维持麻醉, 对照组只用常规监测, BIS组用常规加BIS监测。

对照组根据常规监测和手术情况调节用药量;BIS组根据BIS监测值调控依托咪酯用量, 根据常规监测和手术情况调整舒芬太尼、维库嗅铵用药量, 术中BIS值维持在40~50之间, 手术结束前10min, 调节麻醉药用量使BIS上升至70~80之间, 术毕BIS值>80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分析两组间麻醉药用量及苏醒时间的差异。

1.3 BIS值判定

一般认为BIS值85~100为正常状态, 65~85为镇静状态, 40~65为麻醉状态, <40可能呈现爆发抑制。为确保无术中知晓, 麻醉深度宜维持于BIS<50。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剂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两因素多水平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中生理参数变化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 BIS组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出汗流泪人数, 还是身体躁动人数上都低于对照组;BIS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手术知晓人数上, 对照组显著高于BIS组。结果表明, 在手术过程中, 使用BIS进行监测效果良好。

2.2 两组麻醉药用量情况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示两组间舒芬太尼、维库嗅铵、咪达唑仑的用量无差异 (P>0.05) , BIS组依托咪酯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BIS是指测定脑电图线性成分 (频率和功率) , 同时分析成分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位相和谐波) , 把能代表不同镇静水平的各种脑电信号挑选出来, 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处理, 最终转换成为一种简单的量化指标。BIS是目前以脑电来判断镇静水平和监测麻醉深度最为准确的方法之一[3]。是以脑电波形显示脑细胞群自发的, 有规律的电活动, 多数用波幅、频率以及相位等特征描述。当对手术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时, 脑电图频率会随着麻醉程度的变化而呈顺序变化, 数值与麻醉药浓度成正相关关系, 所以可以用来描述麻醉的深度。有研究发现BIS监测仪器的抗干扰性能较差, 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此外, 快到手术结束时, 由于肌松作用的消退, 额颞部肌肉恢复收缩, 也会对BIS值产生影响。正是因为BIS具有这样的特性,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太过于依赖BIS的结果, 而是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留意, 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 肿瘤根治术采用气管插管普鲁卡因静脉全麻, 1996~2000年采用气管插管, 丙泊酚静脉全麻或静吸复合全麻。

常规监测主要是监测心电图、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 由于临床医学的发展, 麻醉深度的监测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其中应用颇为广泛的技术就是BIS。BIS技术对于完善肿瘤根治术中麻醉监测技术有重要的意义, 其监测精度可以达到数值, 使临床上对患者的用药量控制更加的合理和科学。依托咪酯乳剂可更好地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依托咪酯乳剂对术前糖代谢正常的患者术中糖代谢无明显影响[6]。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感觉, 手术过后没有记忆。其提供了快速清醒和拔管的指证, 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后患者苏醒的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意外的发生。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把BIS监测调控依托咪酯输注技术用于肿瘤根治术, 可以直观的显示麻醉深度数值, 精确的指导依托咪酯输注, 麻醉维持更为平稳, 无术中知晓。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BIS监测调控依托咪酯输注技术在肿瘤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完善肿瘤根治技术中麻醉监测技术。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 选择ASAI-Ⅲ级, 胸腔、腹腔、盆腔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 精神病、高血压病人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各30例。用Philips MP50监护仪。对照组只用常规监测, BIS组用常规加BIS监测。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麻醉。结论 在手术过程中, 使用BIS进行监测效果良好, 有利于手术过程中对依托咪酯输注的调控。

关键词:BIS监测,依托咪酯,输注,肿瘤根治术

参考文献

[1]Doi M, Gajraj H, Mntzaridis H, et al.Prediction of movement at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sertion:comprison of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bispectral index, spectral edge frequency and median fre-quency[M].Br J Anaesth, 1999, 82:203-207.

[2]Berkenbosch JW, Fiehter CR, Tobias JD.The correlation of the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 with clinical sedation score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J].Anesth Analg, 2002, 94 (3) :506-511.

[3]余守章.BIS和AAI用于麻醉深度监测与调控的研究进展[A].曾因明, 邓小民.2007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5.

[4]顾勤, 刘宁, 葛敏, 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 (2) :101-103.

[5]孙来荣, 沈宗丽, 朱月清, 等.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对老龄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6 (2) :124-128.

肿瘤根治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至2011年来我院接受右半结肠癌治疗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患者10名,最高年龄66岁,最低年龄31岁,平均年龄(45±5.8)岁;女性患者9例,最高年龄59岁,最低年龄32岁,平均年龄(47±5.9)岁。这19例患者中,其中1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根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剩下的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手术根除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根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术前使用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呈大字状,于患者脐下方将气腹针刺入,并维持压力气腹为12mmHg,同时留置10mm套管作为观察孔;于患者左侧锁骨中线脐上5cm处留置12mm套管,作为主操作孔;分别于患者左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处及右侧对应部位、右侧腋前线肋缘下2cm留置5mm套管,均作为牵引孔,使患者肝脏暴露。手术时先处理血管,游离结扎回结肠动脉,结肠右动脉及结肠中动脉右支,然后使用超声刀将患者大网膜及肠系膜游离。将患者横结肠粘连切断后,自右往左、自下而上,进行钝性推开,并扫除相应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完毕后,术者将患者升结肠外侧腹膜切开直至盲肠外侧部,与内侧融合筋膜间隙贯通,完成结肠的游离过程。腹腔镜下操作完成后,解除患者气腹,于患者右上腹做一长约5cm旁腹直肌切口,使用塑料套进行切口保护。将患者游离出的肠段提出腹腔外,切除右半结肠,再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用蒸馏水冲洗腹腔,关闭患者腹腔。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根除法进行治疗[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感染人数、治愈率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的详细结果见表2、表3。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肿瘤的患者,手术根除术为其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传统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恢复缓慢等缺点,因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使用微创方法进行治疗,早期的消化道肿瘤,其粘膜内的癌淋巴转移率一般较低,为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目前国内外有越来越多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报告。较之传统的手术根除法,微创手术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手术时操作平面多,可克服血管处理困难的情况[4]。 (2) 可极大的减少术中患者的出血量。 (3) 手术视野较广,手术操作灵活。 (4) 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说明了微创方法对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可行性;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创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感染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说明了较之传统的手术根除术,微创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对患者损伤小的优点。

总之,微创手术方法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陆秋云, 戈之铮.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9, 28 (2) :133-135.

[2]余娜, 韦红, 吴克利, 等.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8例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5) :2994-2995.

[3]池畔, 林惠铭, 徐宗斌.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3) :221-224.

肿瘤根治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胃癌53例, 结直肠癌79例。术前检查无远处转移, 患者心肝肾功能正常, 无化疗禁忌证。术后证实区域淋巴结均有转移。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术中给不同处理方案。5-FU缓释剂组68例, 男性36例, 女性32例;年龄37~86岁, 中位年龄56岁;胃癌25例, 结直肠癌43例。对照组64例, 男性31例, 女性33例;年龄35~81岁, 中位年龄53岁;胃癌28例, 结直肠癌36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肿瘤根治术。两组术中均先用约3000ml 43℃的蒸馏水冲洗腹腔, 浸泡约15min后用吸引器吸尽。5-F U缓释剂组:关腹前在腹腔内原病灶周围及可能有淋巴转移的区域和可疑微肿瘤转移病灶区域植入5-F U缓释剂8 0 0 m g, 并可将植入剂均匀撒在无法植入区域的表面。两个药物植入点之间距离≥3cm, 每一植药点<150mg, 要求植入药物区域距吻合口3cm以上。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相同化疗方案 (F O L F O X 4化疗方案) :奥沙利铂130mg/m2, 静脉滴注, 第1天;亚叶酸钙 (CF) 2 0 0 m g/ (m2·d) , 在5-F U应用前2h静脉滴注, 第1~2天;5-FU 400mg/ (m2·d) , 静脉注射, 然后再600mg/ (m2·d) , 22h持续静脉滴注;14天后重复治疗, 共1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2周评定疗效, 连续观察患者状况, 检查血常规、肿瘤指标、血生化等, 并行腹部B超、CT或M R I检查。监测5-F U缓释剂的化疗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呕吐、发热及腹痛;白细胞下降、肝肾受损;以及5-FU缓释剂对手术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包括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肠穿孔、粘连性肠梗阻等。检测肿瘤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 统计术后2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均未见肝肾损害及腹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例 (%) ]

2.2 两组化疗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5-FU缓释剂组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 (1.5%) , 吻合口漏2例 (2.9%) ;对照组吻合口漏2例 (3.1%) 。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肠穿孔、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

2.3 术后2年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 (表2)

5-F U缓释剂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 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例 (%) ]

3 讨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较常见。肿瘤侵及浆膜层时, 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同时往往有腹腔内种植转移。胃肠道恶性肿瘤即使行根治术后仍可能有少量癌细胞脱落于手术区或腹腔内残存微小转移癌灶[1]。由于患者术后处于免疫抑制期, 腹腔内脱落少量癌细胞及腹腔内残存微小转移癌灶易增殖, 而致肿瘤复发。术后早期残留癌细胞增殖活跃, 对化疗药物敏感, 因此术后即行腹腔内化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5-F U在体内转变为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与胸腺嘧啶核苷酸特异性结合, 作用于S期, 影响细胞D N A的合成, 导致细胞死亡。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常见的复发部位:腹膜表面、盆底、术野、吻合口、腹主动脉旁、卵巢等;血行转移多是肝脏。在腹腔化疗中, 因为5-F U的半衰期较短, 增加其在腹腔内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 有利于杀死在腹腔内种植的癌细胞。应用5-F U缓释剂可在体内缓慢、恒速释放氟尿嘧啶, 在腹腔内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 持续15d以上, 有利于杀死微小转移灶及腹腔内脱落癌细胞, 减少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同时, 腹腔内90%的5-FU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代谢, 很少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其外周血药浓度低, 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低[3]。5-FU静脉给药时, 呕吐、发热、腹痛, 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受损等毒副作用较明显, 但腹腔植入化疗毒副作用非常轻。本组5-FU缓释剂植入腹腔内, 极少出现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肠穿孔、粘连性肠梗阻, 未增加手术并发症。

局部使用5-FU缓释剂进行区域化疗可以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有利于防止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弥补了全身用药的不足。术中在最有利杀灭残留或微小转移灶以及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第一时间”使用此药, 可显著提高对残留癌细胞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具有缓释和靶点的双重特性;对防止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起到很好的效果, 提高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孙益红.胃癌术前和术后化疗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9) :70-71.

[2]郭花, 朱金水.胃癌腹腔化疗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8, 46 (1) :10-11.

肿瘤根治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接收并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 其中男31例, 女17例, 年龄均分布在34~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9.5±2.1) 岁,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相关实验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后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2], 对所有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24例患者, 本次研究入列标准: (1) 所有患者术前肝功能检测为Child-Pugh A级或B级, 行根治性切除且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 (2) 无下腔静脉及肝门静脉癌栓现象, 亦无癌细胞近、远处转移; (3)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4) 年龄>18岁, 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以及根治术的适应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案

该院接收并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 按其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根治术之后采用护肝药物 (肝泰乐和葡萄糖) 进行治疗:肝泰乐:口服100~200 mg/次, 3次/d;葡萄糖:是机体各种活动和一切合成代谢所需要能量的主要来源, 口服50~60 m L/d。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根治术之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助抗病毒治疗,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 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本次试验选用干扰素-α制剂, 用量为3×106~5×106单位/d, 连续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或3次/周, 肌内注射。

1.3 观察指标

该次试验主要观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肿瘤复发的影响, 研究起点为患者实施根治术后服药的第1天, 随访期为两年, 研究终点为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或术后死亡, 无瘤生存期是指肝癌根治术后直至肿瘤复发为止的这段时间, 总生存时间为患者术后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的这一段时间[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院接收并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 所有患者实施根治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所有参加治疗的患者在随访2年期间, 其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 观察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随访期肿瘤复发, 1例死亡;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随访期肿瘤复发, 并有5例死亡,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肿瘤, 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是指主要由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慢发展而来[4]。肝癌的根治性切除指根据肝癌所在肝段或肝叶的位置进行整段或整叶肝切除, 包括所属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胆管。术后患者一般还需长期服药治疗, 干扰素 (IFN) 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5]。该次试验选用干扰素-α制剂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 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 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此外,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 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肝泰乐又称葡萄糖醛酸内酯, 是构成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 能与肝脏及肠内毒性产物结合成无毒物质从尿液中排出;此外, 亦可降低脂肪在肝内的蓄积, 增加肝糖元, 临床上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变以及中毒性肝损伤等, 葡萄糖具有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 提高肝细胞内肝糖原的含量, 维持肝脏的正常功能;同时还可抑制肝糖原的合成, 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6]。要注意全面营养, 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少食动物脂肪性食物, 按时就餐, 消化功能差时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保证营养的摄入。根据该次研究随访信息发现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降低肿瘤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存率,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后其无瘤生存率 (79.17%) 与总生存率 (83.33%)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54.12%、62.5%) , 复发例数与死亡例数也低于对照组, 而平均复发时间 (15.3月) 高于对照组 (7.9月)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较大且。综上,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郭宏华, 晁阳, 李岩, 等.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6) :3016-3018.

[2]郭宏华, 晁阳, 李岩, 等.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肝脏, 2012, 17 (2) :83-86.

[3]张天成, 谭龙益.原发性肝癌局部化疗后肝炎及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 20 (1) :36-39.

[4]王鲁文, 孙小梅, 龚作炯, 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及抗病毒治疗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1 (9) :617-620.

[5]徐启桓, 许镇, 舒欣, 等.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31 (3) :381-384..

肿瘤根治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采用二次根治性TURBt联合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为初发膀胱肿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39例,体检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入院16例。男性37例, 女性19例;年龄53~84岁,平均67岁。肿瘤单发17例,多发39例。多发肿瘤最多达28个,多发肿瘤中体积大的多为肌层浸润性肿瘤,其他多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肿瘤最大直径1.8~5.2 cm,平均3.5 cm。 术前经腹部彩超、静脉尿路造影(intraudio videoe nous urography,IVU)、盆腔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尿道膀胱镜及活检确诊; 影像学检查未显示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肿瘤多分布于膀胱两侧壁的输尿管口外侧,三角区及底部次之, 前壁最少。按2002国际抗癌联盟TNM临床分期: T2aN0M0期35例,T2bN0M0期21例。病理检查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G224例,G332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行高选择性膀胱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化疗药物及用量:多西他赛60 mg/m2联合顺铂50 mg/m2,栓塞使用明胶海绵颗粒。24 h后行初次根治性TURBt,患者取截石位,全身麻醉,使用F24.5奥林巴斯电切镜,电切功率120~140 W、电凝功率60 W,低压4%甘露醇作为灌洗液,膀胱内灌注量控制在100~150 ml。先行膀胱镜检查,观察并记录肿瘤位置、大小及数目,然后电切肿瘤,深度至膀胱浆膜层,周围至正常黏膜1.0~2.0 cm,术后保留尿管7~10 d[1]。初次术后6周行二次电切,对所有可见肿瘤、初次电切疤痕和水肿区给予充分切除,切除深度至膀胱浆膜层。每次术后常规行羟喜树碱20 mg+ 生理盐水30 ml膀胱灌注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如二次电切发现有与初次电切相同病理性质的肿瘤,则定位为初次电切后肿瘤残余。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必要时活检观察有无肿瘤复发。前2年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第3年开始6个月1次。

2结果

56例患者顺利进行超选择性膀胱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术后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严重胃肠道反应。 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中转开放,术后无严重出血,无输血,肉眼所见肿瘤切除彻底。初次根治性TURBt手术时间10~45 min,平均25 min; 出血量5~80 ml,平均22 ml;术后病理报告为移行细胞癌,Ⅰ级6例,Ⅱ级35例,Ⅲ级15例。二次根治性TURBt中30.4%有残余肿瘤。每次术后留置导尿管7~8 d。术后未发现明显尿外渗。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年复发率为16.1%,T2a2例,T2b7例;2年复发率为21.4%,T2a3例,T2b9例。 复发病例为移形细胞癌Ⅱ、Ⅲ级患者。肿瘤复发后4例改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例因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全身化疗,其余患者给予二次根治性TURBt治疗。术后死亡5例,3例死于非膀胱癌所致的重要器官衰竭(第3年2例,第4年1例),2例死于膀胱癌转移(术后第3年l例, 第4年1例),无瘤存活51例。

3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临床最常见的肿瘤,占全身肿瘤的2%.膀胱癌中以移行细胞癌最多见,约占90%。膀胱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是易复发和浸润,所有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常规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难以接受或不能耐受[2]。近年来,临床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方法,试图在控制肿瘤的前提下,保留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有两种,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单纯TURBt因肿瘤进展被迫改行膀胱全切术率高,肿瘤特异性死亡率达47%,因此不推荐。TURBt联合外放射治疗、化疗,肿瘤完全缓解率达60%~80%,使40%~50%患者保留完整膀胱存活4~5年,长期存活率达50%~ 60%,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媲美[3,4]。但TURBt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疗程长、花费高,且副作用较大,如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造血功能抑制等,多数患者难以长期坚持,因此临床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次根治性TURBt是欧美泌尿外科专家10余年前提出的概念,即在初次根治性TURBt后的4~6周内再次行电切术[5]。因为初次电切后肿瘤残留阳性率和术后复发率较高,有必要进行二次根治性TURBt,以清除残余的肿瘤组织,减少复发。但也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膀胱肿瘤的高复发率是由于手术切除的深度和范围不够,规范、高质量的根治性TURBt手术与复发率呈负相关[6]。但目前多数学者支持膀胱肿瘤行二次根治性TURBt,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及时发现残余肿瘤给予处理。根据目的不同, 二次根治性TURBt分为以下3类:1标准性二次根治性TURBt,即首次规范的根治性TURBt,术后病理分级和分期较高(T1G3) 而进行的二次根治性TURBt;2分期性二次根治性TURBt,即切下来的标本中未见肌层组织,进行二次根治性TURBt以保证准确的病理分期;3补救性二次根治性TURBt,即首次根治性TURBt后肿瘤没有切除彻底,进行补救性二次根治性TURBt。目前关于二次根治性TURBt手术并发症的报道很少,最近一项研究报道,二次根治性TURBt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高于初次根治性TURBt(5.7%~9.9%)。其原因可能与短时间内同一器官行2次手术、二次手术时膀胱壁相对较薄以及留置尿管等相关[7],提示在进行二次电切时更应该细心操作,电切过程中膀胱适度充盈,避免压力过高,仔细止血,术后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本研究中, 5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

目前,关于膀胱肿瘤二次根治性TURB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上,其在减少肿瘤复发、进展和纠正分期的意义得到认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9]。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但临床工作中部分患者主观不接受或不能耐受该手术方式。以往对该类患者, 只能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不确切,肿瘤难以控制, 膀胱反复出血,患者生活质量差,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低。如何获得有效的治疗又能保留部分膀胱功能,是临床难题之一,这就需要学者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关于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二次根治性TURBt的研究较少。GEAVLETE等[10]研究认为,初次根治性TURBt术后再次行根治性TURBt,并结合化疗与放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助于保全膀胱。根治性TURBt治疗浸润肌层膀胱肿瘤是近年出现的新概念,要求对肿瘤部位切除至膀胱壁全层,并同时切除肿瘤基底部周围1~2 cm正常膀胱黏膜[11]。采用根治性TURBt治疗同时辅以化疗或放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达到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同的生存率[1,12]。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一线化疗方案,而Seldinger法行高选择性膀胱动脉栓塞联合化疗可以减少化疗药物剂量,使病变处药物剂量达到最大, 同时降低化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种植转移发生。更为有效的是,化疗栓塞后能使肿瘤组织大部分缺血坏死,同时封闭供应肿瘤的血管,使手术更加简单、易行,出血显著减少,术野清晰,避免不易控制的术中和术后出血。本研究中,5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因术中、术后严重出血需再次手术止血和输血的患者。因为术后6周不仅患者全身、膀胱局部、心理状况恢复良好,而且在6周时易于发现初次手术未能发现的微小肿瘤,因此本研究选择术后6周进行二次手术。每次术后留置导尿管7~8 d, 使术后膀胱局部组织损伤得到恢复再正常排尿。术后随访1年复发率为16.1%,T2a2例,T2b7例;2年复发率为21.4%,T2a3例,T2b 9例。复发病例为移形细胞癌Ⅱ、Ⅲ级患者。说明复发主要与患者肿瘤病理分级相关。肿瘤复发后,4例改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未增加膀胱癌根治术的手术难度。

对位于膀胱顶前壁的肿瘤,电切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会在这些部位聚集,影响手术操作,严重时可导致膀胱爆炸性破裂。笔者的经验是在膀胱较空虚的状态下,由助手压迫下腹部,并同时将顶部气泡赶往肿瘤对侧面,可便于操作,同时避免在气泡内操作产生的气爆效应,本研究中,肿瘤位于顶前壁的5例患者,术中顺利完成操作。

总之,二次根治性TURBt联合介入栓塞化疗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肿瘤,保留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因随访时间较短,病例样本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二次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6例,肿瘤最大直径1.8~5.2 cm,平均3.5 cm。临床分期T2aN0M0期35例,T2bN0M0期21例。术前行多西他赛60 mg/m2+顺铂50 mg/m2超选择性膀胱动脉灌注化疗后栓塞,24 h后行根治性TURBt切除肿瘤至膀胱浆膜层,范围至肿瘤基底部周围2cm正常膀胱黏膜。术后常规行羟喜树碱20 mg+生理盐水30 ml膀胱灌注治疗。术后6周再次行根治性TURBt,定期复查膀胱镜,观察有无肿瘤复发。结果 56例患者初次手术时间10~45min,平均2 min;出血量3~35 ml,平均12 ml;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G224例,G332例。二次根治性TURBt患者中30.4%(17/56)有残余肿瘤,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年复发率为16.1%(9/56),2年复发率为21.4%(12/56)。结论 二次根治性TURBt+介入栓塞化疗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上一篇:如何上好数控实习课下一篇:电表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