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直肠癌根治术(精选5篇)
经腹直肠癌根治术 篇1
直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2,3]。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肿瘤, 直肠癌的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离肛门的距离确定[4], 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Miles) 是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不良心理应激反应是患者在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经常出现的。手术后结肠造口改变了患者原有正常的排便方式, 需要终生使用人工肛门, 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 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有效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舒适程度, 本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共实施的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58例, 其中出现严重心理应激反应10例 (17%) ;中度心理应激反应26例 (45%) ;轻度心理应激反应22例 (38%)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普外科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32个月~74岁, 平均 (2.3±1.1) 岁;手术时间2.2~3.8 h, 平均 (0.5±0.1) h。
1.2 临床表现
本组研究5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心理应激反应的28例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和担心手术后生活质量下降;中度反应的32例, 表现为不积极配合各项外科治疗和护理措施;重度心理反应8例, 表现为精神萎靡、自闭、不与人交流和沟通, 失去治疗和生活信心。
2 结果
2.1 重度心理应激反应发生率
58例患者中有10名患者 (17%) 发生重度心理应激反应。
2.2 危险因素分析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尤其以担心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自我形象改变以及造口处的异味和不能正常排便。
3 预防患者直肠癌手术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护理防范措施
3.1 加强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Miles手术患者术前护理的重点集中在心理护理和术前造口定位两个方面。患者心理负担来源于对住院的恐惧, 以及对个体形象改变的担忧、厌恶由腹部排泄的事实, 术前出现抵触、恐惧、绝望、紧张或抑郁的心理[5]。由于患者在手术后不能正常排便, 需要从腹部造口处排便, 个体形象发生严重改变, 手术前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确定造口的位置, 即要方便自我护理、造口器材的佩戴也要兼顾到患者的接受能力, 尽量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向患者详细介绍拆除造口底板、裁剪和粘贴造口袋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同时介绍造口袋的种类、特性、价格, 指导患者试用合适和偏好的造口袋。讲解如何正确使用造口附属产品, 如皮肤保护膜、皮肤保护粉、防漏膏的使用[6]。
3.2 心理护理
老年人在直肠癌手术之前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 手术中的风险也比较大, 在手术之前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精神压力过大, 这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手术之前, 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 将直肠癌手术的操作者、操作方法、术前的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讲明[7,8],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同时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积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迎接手术。
3.3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制定适合的心理疏导方案, 耐心细致的劝导和增强患者生活的信心,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和家属消除不良的情绪, 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以及造口的必要性, 通过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各项护理操作;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手术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患者耐受手术的能力。
4 讨论
在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 担心的主要原因是造口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还有患者担心造口给身体带来不舒适感和社会的接受程度。造口术后, 患者与社会接触明显减少, 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 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功能限制, 同时造口部位的异味、无节制的排便排气也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在实际治疗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 术前详细讲解造口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护理, 术后协助患者逐步养成有规律的排便, 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心理负担。应对上述分析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和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 尽量降低患者的不舒适感和提高患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甘肖勤, 叶兰兰.人性化护理在直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134.
[2]刘燕.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保肛治疗直肠癌围术期护理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 :30.
[3]王永菊, 高焕新.直肠癌腹腔镜下Miles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及效果.中国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7) :793.
[4]徐洪莲.造口护理与造口师的研究进展.上海护理, 2009, 9 (3) :93-95.
[5]林惠兰.Miles术后的造口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3 (3) :149.
[6]朱守林.68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切口及造口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2) :1162-1163.
[7]常晓巍, 于颖, 马喜娟.老年直肠癌2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1) :2773-2774.
[8]闫莉.老年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当代医生, 2010, 16 (12) :106-107.
经腹贲门癌根治术60例临床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共60例经腹贲门癌根治术患者, 男性37例, 女性23例, 年龄段为49~77岁, 平均年龄为61.5岁。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 接下来的症状都出现在数个月内, 60例患者手术前都接受了气钡双重造影及胃镜确定部位, 并根据检查结果确诊为贲门癌, 手术前并未发现向其他主要脏器转移。
1.2 手术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都使用气管插管麻醉方式, 使用上腹部正中切口进腹, 腹腔悬吊拉钩使上腹部充分暴露, 观察到肿瘤大小及胃受侵范围, 腹段食管受侵长度, 并检查周围脏器有无粘连及转移。确定肿瘤可以切除的患者, 首先游离胃, 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及血管弓, 结扎切断胃左动、静脉, 切断胃短血管时, 注意保护脾脏。切除部分食管横膈反折处腹膜, 切断两侧膈肌脚, 扩大食管裂孔, 游离食管下段并向下牵拉, 一般可游离4~6 cm, 食管切断处距肿瘤3~5 cm, 胃切断处在肿瘤远端5 cm以上, 然后行残端胃与食管下段吻合, 均采用管状吻合器[1]。
2 结果
本文研究对象均无围手术期死亡, 无吻合口瘘、出血、幽门梗阻, 术后并发症包括肺不张2例, 肺部感染2例, 占全组病例的6.6%, 通过有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手术后1例在1个月后吞咽时感觉疼痛, 积极改变进食习惯, 通过服用消肿合剂配合治疗, 疼痛感逐渐消失。本文研究对象中, 其中有53例患者在本院进行常规化疗, 随访调查时间长达7个月~4年, 调查访问率达到了71.2%, 其中有9例患者死亡。与同时期经胸贲门癌治疗方式的60例患者相比较, 这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约为2周, 术后肺不张4例, 吻合口瘘2例, 乳糜胸1例,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产生率相比较, 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 经腹吻合组与经胸吻合组相对比, 手术后并发症差异性较大, 具有统计意义 (χ2=4.21, P<0.05) , 从而证明了贲门癌进行切除手术时, 经腹手术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方式。
3 讨论
贲门癌进行手术时由于肿瘤位置的特殊, 在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有经胸、胸腹联合和经腹三种手术方式。手术路径的选取不仅要考虑到肿瘤和移转性淋巴组织是否能够完全清除, 又要考虑到手术对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 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生活水平为理念。经胸切口有助于切除较长的食管以及清除食管周围的淋巴组织, 然而对腹腔胃周各组淋巴清除难度较大, 而胸腹联合切口创伤大, 并发症多, 恢复时间长, 特别是对年龄较大的具有其他病症的患者难以承担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然而经腹手术创伤较小, 术后并发症较少。
手术切除贲门部肿瘤, 除了肿瘤病理类型及分期外, 对于医生来说, 切缘状态及淋巴清除范围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有关学者指出, 食管切缘距肿瘤边缘的长度在体内原位状态下不<5 cm, 在切除标本上>3.8 cm预后效果较好[2]。经腹手术清除腹腔淋巴结效果较好, 尤其是对于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时, 其具有的优点更能发挥作用, 然而经腹手术也出现了纵隔处肿瘤清除不完全以及切缘界限不符合肿瘤治愈的要求等问题。
总之, 对于贲门癌的治疗采用经腹吻合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 患者恢复时间短,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等优势, 也能够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及降低手术死亡率, 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大、体质较弱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增加了手术治愈肿瘤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沈学远.经腹治疗40例贲门癌手术体会.重庆医学, 2010, 39 (10) :1324-1325.
经腹直肠癌根治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自贡市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所收治直肠癌患者, 选取肿瘤下缘离肛门2~6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 实施CAPR术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41~85岁, 平均年龄 (63.65±13.34) 岁;术前均经MRI检查分期:T3期11例、T4期9例。
1.2 手术过程
CAPR术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 腹部操作:与常规的直肠癌手术步骤基本相同, 先平卧位, 开腹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静脉, 按TME原则游离直肠系膜, 后方到骶尾关节处, 两则肛提肌起点, 前方男性到精囊, 女性到宫颈处。缝合盆底腹膜, 近端腹膜外结肠造瘘, 关闭腹部切口。 (2) 会阴部操作:置患者为俯卧折刀位, 双荷包封闭肛门, 沿肛门梭形切口, 前方在会阴浅横肌处, 后方超过骶尾关节2cm, 两则沿外扩约肌、耻骨直肠肌、肛提肌游离到肛提肌的盆壁起始部, 后方切开骶尾连接, 切除尾骨, 进入盆腔内。由后向两侧自肛提肌起始部, 用电刀切断, 将标本近端拉出, 直视下于Denonvillier筋膜与前列腺背膜融合处分离切除, 若肿块侵犯前列腺和阴道后壁, , 可一并切除, 切缘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关闭残腔, 骶前放置引流管1根, 直接缝合固定。见图1。
2 结果
20例均行根治性切除, 术后病理为:T3N0M0 6例, T3N1M0 5例, T4N1M0 9例。环周切缘均为阴性。术中无大出血及麻醉意外, 发生直肠穿孔1例.手术治疗时间150~390min, 平均手术时间 (205.12±45.26) min。腹部伤口全部I期愈合, 会阴部伤口17例I期愈合, 3例发生感染, 换药2个月后愈合。发生会阴疼痛3例, 对症治疗3个月缓解。发生排尿功能障碍2例, 发生性功能障碍4例, 均为男性, 2例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 2例表现为射精功能障碍, 死亡1例, 死于全身衰竭.。术后随访10-34个月, 平均随访22个月, 无肿瘤复发, 无盆底疝和腹膜疝的发生。
3 讨论
Miles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经典术式。Miles手术切除后的标本狭腰部, 不能保证肛周切缘阴性。患者截石位下, 肿瘤位于直肠前壁时, 手术视野狭小, 解剖不清晰, 担心损伤和出血, 容易造成直肠穿孔, 术者手术姿势容易疲劳。CAPR通过改变手术方式, 以提高Miles手术的效果。
3.1 CAPR切除的适应证
目前CAPR切除主要适用于经MRI分期为T3、T4期低位直肠癌。浸润范围大的直肠癌病例, 尤其是侵犯前列腺和阴道者特别适合本方法。本手术的禁忌证主要是不能耐受手术和腹腔广泛转移的患者, 肝、肺转移目前没有列入本手术的禁忌证[3]。
3.2 CAPR切除的优点
(1) CAPR消除了APR标本狭腰部, 减少环周切缘 (CRM) 阳性率。传统APR手术切除标本呈狭腰状, 不能保证环周切缘的安全性。该狭窄处也容易发生肠管穿孔。这都是造成局部复发转移和生存率低的高位因素[4]。柱状切除不从腹腔内全部切除直肠系膜, 而是将直肠下段的系膜连同肛提肌一并切除, 明显增加环周切除组织。 (2) 减少术中直肠穿孔率。传统的APR手术采用截石位, 显露不佳, 操作困难, 直肠前壁的肿瘤很容易造成穿孔。柱状APR采用俯卧折刀位, 切口宽大, 直视操作, 能从容仔细的将直肠分离, 并且当肿块侵犯前列腺或阴道后边, 可以部分切除, 从容缝合止血。研究表明, 术中无穿孔的病例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术中穿孔的病例[5,6]。
3.3 CAPR手术不足之处
APR术后由于盆底组织切除多, 易发生会阴部切口裂开、盆底会阴疝。盆腔封闭不适合采用合成补片, 可形成会阴部大块硬结及难治性肠瘘[7]。近几年, 标准的盆底重建大多应用取自腹直肌、股薄肌、臀大肌的肌皮瓣[8]。在国外开展的柱状APR沿用Holm教授的臀大肌皮瓣移植技术[2], 可防止盆底腹膜疝、会阴疝, 又可减少骶前会阴部血肿, 但增加了手术难度, 手术时间长, 伤口并发症多。国内有研究使用人类脱细胞真皮基质 (聚丙烯补片) 直接修补重建盆底[9.10、11], 可显著降低手术难度。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通常少于传统APR, 患者会阴部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很低[7]。但人类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价格昂贵, 目前尚未纳入医药保险, 限制了本手术的普及。我们未采用盆底修补, 而是直接将盆底腹膜仔细缝合, 创腔持续负压吸引。国内姜金波等主张将女性子宫后倾或将男性膀胱后壁腹膜向后牵拉缝合于盆壁腹膜, 以加固盆底腹膜[12]。
3.4 手术操作注意要点
盆腔游离直肠系膜勿过深, 会形成直肠的狭窄段而违背柱状切除的初衷。会阴部梭形切口, 既不要过大, 也不要过小, 以免缝合切口时有张力。强调一定要在进入盆腔之前环周解剖出肛提肌。不必过多切除骶、尾骨, 只要能和腹部手术相通就可以。将标本与前方的前列腺或阴道后壁分离时, 勿过大过深, 易损伤盆植物神经和尿道, 导致术后排尿功能不良。均建议在会阴部伤口放置引流管, 盆底腹膜缝合, 一定要确实可靠。
3结语
经腹直肠癌根治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27例,女8例。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2周岁,中位年龄10个月。普通型30例,长段型2例,短段型3例。
1.2 分组
随机分为两组,A组17例,采用经肛门Soave I期巨结肠根治术,B组18例,采用经腹传统Soave巨结肠根治术。A、B两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例
1.3 方法
A组采用经肛门拖出巨结肠根治术,经肛门游离直肠粘膜达盆腔,然后环形切断直肠肌鞘,直视下游离切断直肠、乙状结肠系膜血管,将扩张肥厚的病变肠管切除,然后把保留的结肠由直肠肌鞘内拖出与肛门二层吻合。B组采用经腹路入巨结肠根治术,游离直肠黏膜达盆腔,其余吻合方法同A组。分别比较A、B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组在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A、B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比较在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小肠结肠炎和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手术治疗在传统Rehbein术、Swenson术及Soave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减少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本组35例患者,经患者同意分为A组17例和B组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分型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采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其中3例开腹辅助,手术难度与开腹手术相仿,其的解剖学可行性包括:(1)输尿管、输精管、髂血管均在近耻骨梳韧带上走形,距直肠腹膜反折还有一定距离,黏膜下剥离,不损伤神经与周围筋膜,对排便功能无影响。(2)直肠黏膜下与肌层之间较成人与大年龄儿童松弛,易分离。(3)肛门到腹膜反折5~6 cm,易从肛门进入腹腔。
本组病例经对照实验后体现出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手术优点:(1)无需开腹,结肠、直肠切除吻合均在肛门外进行,盆腔骚扰小,腹腔污染的机会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小肠结肠炎和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都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术式。(2)缩短术后禁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所以患儿术后恢复快,痛苦少,还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3)传统的术式术后腹部有较长的瘢痕,而经肛门术式因为不需要开腹,体表不见手术瘢痕,是一种美容术式,更容易被家长接受,减少给患儿带来的心理影响。因此,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改良术式。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经肛门与经腹Soave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创伤大小和治疗效果。方法:将2005年12月-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并经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分别行经肛门或经腹传统Soave巨结肠根治术,比较两组的创伤大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平均住院日、术后小肠结肠炎和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B组,两组在手术时间、吻合口瘘与狭窄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肛门Soave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在手术创伤、美观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优于传统方法。
关键词: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先天性巨结肠,疗效
参考文献
[1]Neill J,Grosfeld J L,Fonkalsrud E W,et al.Principles of pediatric surgery[M].Mosby,St.Louis,2004:573-586.
经腹直肠癌根治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18例, 女14例。年龄平均60.9岁 (16~81岁) 。术前测量肿瘤距肛缘4~6cm, 平均5.6cm。肿瘤长径2~8cm, 平均4.4cm。癌灶位于直肠前壁10例、后壁12例、侧壁4例、全周6例。术前均经电子肠镜及病理证实。
1.2 手术要点
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经腹游离直肠至肛提肌水平。向头侧牵引肠管, 可见外科肛管与被牵拉起的耻骨直肠肌之间的界限。用电刀于直视下锐性分离该间隙, 可以充分游离外科肛管全层至齿状线水平。当肿瘤远端游离直肠管达3cm以上时, 于至少2cm处钳夹直线型闭合器, 切除直肠及部分外科肛管全层 (本组使用55mm闭合器28例, 30mm闭合器4例) 。然后用33~34mm圆形吻合器行结肠-肛管对端吻合。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对比术前和术中充分游离后肿瘤距肛缘的距离, 经游离后肿瘤远端肠管平均延伸1.6cm (0~4cm) , 其中肿瘤位于直肠后壁者延伸平均2.2cm (1~4cm) , 侧壁者延伸平均1.5cm (1~2cm) , 前壁或全周者延伸平均1.1cm (0~2cm) 。远端切缘距肿瘤平均3.4cm (2.5~4.5cm) , 病理证实远端及外周切缘均无癌残留。吻合口距肛缘平均2.5cm (齿状线上方0.5~1.0cm) 。
2.2 吻合口相关并发症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微小漏1例, 经局部持续冲洗痊愈。直肠阴道瘘1例, 行横结肠单腔造口术后逐渐痊愈。
2.3 复发情况及存活率
全组病例, 随访3年, 无盆腔及吻合口局部复发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4例, 均为Dukes C期患者 (肝、肺、骨转移各1例, 目前带瘤生存) 。全组3年总存活率1 0 0%。
2.4 术后肛门功能
全组肛门收缩力良好。术后1~2个月, 随访32例患者, 15例伴便频、便急、排便和排气辨别障碍等症状, 其中偶尔漏稀便7例, 经常漏稀便1例。术后肛门功能随时间逐渐改善。术后1年随访28例患者, 22例排便1~3次/d, 4例排便3~4次/d, 2例排便6~7次/d。
3 讨论
目前, 距肛缘4~6cm的低位直肠癌一般难以用常规双吻合技术保肛, 原因包括: (1) 常规手术仅游离直肠至肛提肌水平, 无法保证肿瘤远端足够的切除范围。 (2) 传统观念认为, 须保留全部内括约肌才能维持良好的肛门功能。 (3) 对于骨盆狭窄者, 55mm直线型闭合器在盆底不易操作。针对这些因素, 改进游离技巧, 成功地进行了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
3.1 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的可行性
充分游离外科肛管至齿状线水平是本术式成功的关键。肿瘤远侧肠管可获得宝贵的延伸, 还创造出盆底的更大操作空间, 特别是肿瘤位于直肠后壁者延伸最长可达4cm, 保肛的可能性较预期明显增加。因此, 应根据术中充分游离后肿瘤远端游离肠管的长度最终决定能否保肛, 当该距离达3cm以上时, 即可采用双吻合技术行经腹结肠肛管吻合。
笔者体会, 55mm直线型闭合器适用于多数病例。对于盆腔过于狭窄的患者, 则可使用30mm直线型闭合器。由于闭合位置在外科肛管水平, 肠腔直径较小, 并且已经没有系膜组织, 30mm闭合器可安全封闭肠管。本组使用3 0 m m闭合器4例, 效果均满意。
3.2 部分内括约肌切除与术后肛门功能
本组资料和文献的研究显示, 尽管切除部分内括约肌, 患者术后1年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Saito等报道, 只要不损伤耻骨直肠肌, 切除2/3甚至全部内括约肌, 主要表现仅为肛管静息压降低, 而对肛门的远期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距肛缘4~6cm的低位直肠癌的较理想的保肛术式, 能够在根治的前提下保留较满意的肛门功能[1]。对于部分肿瘤距肛缘不足4cm但保肛愿望强烈的患者, 可予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行手术, 能够进一步提高保肛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