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2024-10-11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共8篇)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1

相关统计表明[1],直肠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约4%~46%,一般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的难度较大,目前临床普遍采用放疗。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采用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53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6~75岁,平均56.4±2.4岁,病程3~12年,平均5.6±1.2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骨、肺、肝等远处转移,放射治疗前均采用MRI检查或盆腔CT检查,明确肿瘤复发部位。病理性质:低分化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36例,黏液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期:B期3例,C期24例,D期26例;局部复发部位:吻合口1 1例,会阴部20例,盆腔2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采用四野同中心放疗,给予40~46Gy剂量,每次2Gy,1次/天,每周5次。结合患者CT检查结果,根据模拟机定位确定临床灶,局部剂量应追加10~20Gy,所有剂量56~60Gy,共治疗28~30次。部分患者采用全盆腔三野同中心放射治疗,两侧野和后野合并,剂量比例控制2:1:1,和上述缩野方式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瘤体变化

参照国际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个月后对比腹盆腔CT和放疗前CT检查结果,可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有效为CR+PR。

1.3.2 疼痛缓解

参照患者主诉,采用自身对比法对疼痛分级,完全缓解:完全无痛;中度缓解:疼痛较治疗前显著减轻,患者睡眠没有明显影响,基本可以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但存在明显疼痛,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无效:疼痛较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瘤体变化:放疗1个月后,53例患者CR3例,PR27例,SD16例,PD6例;有效30例,占56.6%。疼痛:放疗前伴疼痛42例,放疗后疼痛完全缓解4例,轻度缓解8例,中度缓解17例,疼痛缓解率为69%。正常组织急性反应:膀胱放射反应4例,均属于Ⅰ级且患者耐受;急性反射性直肠炎30例,其中Ⅰ级24例,Ⅱ级6例。结束放射后2~3周均缓解。

2.2 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随访3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6%、37.7%、5.7%。死因:肺转移7例,肝转移30例,多发远处转移10例。

3 讨论

直肠癌术后2~3年内最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本研究患者复发时间约4~66个月,大部分在2年内复发。因此,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应密切随访,建议每隔3个月行胸部X线、纤维结肠镜、B超、钡灌肠等检查。盆腔CT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病灶,可辅助进行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检查、癌胚抗原监测。直肠癌术后患者存在疼痛、阴部坠胀等症状,或伴有分泌物增多、阴道硬结等应考虑局部复发。据报道[2],没有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如果肿瘤较小、一般情况相对良好,则预后尚佳,临床症状缓解率约85.3%。本研究表明,放疗1个月后有效率为56.6%,疼痛缓解率为69%,正常组织急性反应较轻,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随访3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6%、37.7%、5.7%,可能与患者均进入晚期有关。

综上所述,直肠癌术后患者应在2~3年内定期回医院复查,发现局部复发应采用放射治疗,适宜放疗剂量推荐56Gy(40Gy+16Gy),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刘有恩,窦昭峰,郭保昆,等.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0,22.

[2]Guiney MJ,Smith JG,Worotniuk V,et al.Radiotherapy treatment for isolated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of rectosigmoid cancer following definitive surgery:Peter MacCallum Cancer Institute experience,1981-1990[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7,38(5):1019-1025.

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2

摘要:目的 探究直肠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提高救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来救治的直肠癌患者30例,采用手术18人,放射治疗12人,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有效率为83.3%;放疗有效率为41.7%。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放疗。 结论 临床上主要推荐手术治疗。放疗对结肠癌无效,但可使直肠癌缩小,便于手术切除,有利于保肛手术的施行。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

关键词:直肠癌;手术治疗;放疗

0引言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左右 ,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由于成因和症状的相似,直肠癌通常和结肠癌被一同提及[1]。因此关于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比分析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和放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来救治的直肠癌患者30例,采用手术18人,放射治疗12人,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其中男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60岁;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3-65岁。患者临床除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痛,体重减轻、贫血等外,尚有6例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术,低位保留括约肌的手术和腹会阴直肠切除术进行治疗。

放疗:术前5天用2000 cGy,随后立即手术。5周用4500 cGy,休息7周待肿瘤缩小。

1.3 疗效评估

有效:病变结肠完全切除,癌细胞得以控制。

无效:癌细胞扩散。

2结果

3讨论

3.1直肠癌切除术

直肠癌手术治疗的目标是切除肿瘤、切缘满意和一期吻合。然而,一期吻合要求吻合口血供良好、吻合口无张力和肛门括约肌正常,三点缺任何一点都只能改选Miles手术[2]。目前认为,直肠癌远切端至少距肿瘤下缘2 cm(分化差的肿瘤例外)。由于这一观点改变加上管状吻合器的发展,使得一些低位直肠癌可以切除吻合,不必行永久性结肠造口,也不影响生存率。

3.1.1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术

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下部和肿瘤下缘2 cm的直肠,在直肠上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根部结扎切断,并切除其系膜,保留乙状结肠边缘动脉弓,行乙状结肠直肠对端吻合术。Dixon术适用于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癌。广泛采用管状吻合器后,Dixon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切除肿瘤下缘2 cm的直肠后肛管直肠环保留完好且肛提肌上残留直肠长度超过2 cm者,应首选Dixon手术;残留直肠长度存1~2 cm者,可试用吻合器性低位吻合术。直肠中1/3的癌肿用目前的方法和器械,绝大多数可以用Dixon手术处理。

3.1.2低位保留括约肌的手术

主要包括直肠经腹切除、结肠拉出切除术或直肠经腹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手术)[3]。切除范围包括肿瘤上方10 cm的乙状结肠至肛管直肠环以上的直肠,在直肠上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根部结扎切断,并切除其系膜,保留乙状结肠边缘动脉弓,剔除齿状线上方残留直肠之黏膜,将乙状结肠经残留直肠肛管中拖出固定或在会阴部行乙状结肠齿状线吻合术。本法适用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切除肿瘤下缘2 cm的直肠后肛管直肠环保留完好者,但肛提肌上残留直肠长度不足l cm而又不能用吻合器性行低位吻合术者。

3.1.3腹会阴直肠切除术

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下部、全部直肠、肛管、肛周2.5 cm的皮肤、肛管内外括约肌、坐骨直肠窝脂肪和肛提肌,在直肠上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根部结扎切断,并切除其系膜,保留乙状结肠边缘动脉弓,在左下腹行乙状结肠造口。Miles术适用于累及肛管直肠环的癌、肛管癌以及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切除肿瘤下缘2 cm的直肠,在充分游离直肠后,肛管直肠环难以保留的病例。

3.2直肠癌放疗

放疗对结肠癌无效,但可使直肠癌缩小,便于手术切除,有利于保肛手术的施行。术前放疗主要适用于≥T3的病人。多中心前瞻随机临床研究表明,对各期直肠癌做术前放疗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已经成为直肠癌的标准治疗(N Eng。ZJ Med l997;336:980)。直肠癌术前放疗有两种在生物学上等价的剂量选择:术前5天用2000 cGy,随后立即手术。5周用4500 cGy,休息7周待肿瘤缩小。对术前未采用放疗者或对手术切除的满意度有疑间者,主张用术后辅助治疗。术后放疗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小肠损伤和结直肠吻合口的损伤。目前,人们主张经直肠内超声(ERUS)或MRI,若确定为cT3N0直肠癌,可以不做新辅助放、化疗。

综上,放疗对结肠癌无效,但可使直肠癌缩小,便于手术切除,有利于保肛手术的施行。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

参考文献

[1] 黄安振.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 [J].中外医学研究, 2014,19:160-162.

[2] 郑宏伟.直肠癌Miles术与保肛术疗效对比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 2014,12:125-125,126.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3

参考文献

[1]Price JP, Valentim V.Raltitrexed Concommitant With Radiotrherapy AS Adjjuvant Treatment for patient with Retal Cancer[J].Eur J cancer, 1999, 35 (1) :19.

[2]汤钊遒.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546.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7月本科接受治疗的40例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7~63岁, 平均年龄 (51.4±3.2) 岁;其中17例鳞癌, 3例腺癌。观察组患者年龄38~61岁, 平均年龄 (51.3±3.9) 岁;其中16例鳞癌, 4例腺癌。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宫颈癌, 均采取放射性治疗, 体外照射盆腔以及宫旁, 1次/d, 照射剂量为2 Gy/d, 放射治疗5次/周, 总放射治疗5次/周剂量≤50 Gy。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 遵医嘱为患者使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进行灌肠, 1次/d。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腹痛情况, 如腹痛部位、持续时间等, 并记录患者的排便次数, 粪便性状等。如出现异常则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予以对症治疗, 以免病情恶化。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 (1) 心理护理:因宫颈癌属于恶性肿瘤, 加之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会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故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甚至可能出现对治疗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心理情况为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工作。 (2) 饮食干预: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指导, 为其制定营养科学的食谱, 嘱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且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如有必要则应采取禁食处理对其进行营养支持。 (3) 肛周护理:因患者排便次数的增加会加大对肛周皮肤的刺激, 故护理人员要嘱其家属在患者每次便后使用清水冲洗肛周以及会阴部, 注意不要使用碱性的清洁剂, 使用柔软并具有较好吸水性的毛巾轻拭肛周, 确保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必要时予以涂油保护。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观察并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 , 表中共设36道题目, 总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越理想[2];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 共设20道题目, 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3]。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率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

2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放射治疗对控制宫颈癌疾病进展, 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 放射性直肠炎是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 其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有显著增加, 而放射性直肠炎不仅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 而且也可能影响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从而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诊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十分重要。有研究发现重视对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心理干预、肛周护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提高临床治疗及护理质量[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对策。方法 40例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患者, 依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宫颈癌,放射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护理

参考文献

[1]吕素珍, 楼望丹, 张丽珍.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及护理.护理与康复, 2014, 19 (11) :1053-1055.

[2]李香, 马菊.宫颈癌放疗致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7) :280.

[3]崔展翅, 李雅慧, 兰麦侠.宫颈癌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5, 22 (4) :90-91.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年龄、病程等指标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5~65岁, 平均年龄 (40±1.2) 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8~68岁, 平均年龄为 (42±1.5) 岁。选取研究对象的标准为: (1) 接受放射治疗后, 在肠镜检查后均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 病变的部位明显; (2) 患者均具有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 能够明确说出治疗中自己的感受。而排出的标准则为: (1) 年老体弱患者, 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 灌肠药液在患者体内时间<2 h; (2) 病变的范围超过直肠部分的患者; (3) 有其他肛肠疾病的患者; (4) 合并直肠阴道瘘或膀胱瘘的患者。在该研究中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中, 宫颈癌患者25例, 子宫癌患者12例, 卵巢癌患者3例。

1.2 方法

首先对该次研究的40例患者进行灌肠治疗试验, 也就是在患者排便后, 将一次性导尿管插入患者肛门8~15 cm, 并滴入药液50 m L, 温度保持在37~39℃, 让患者采取半俯卧位和半坐卧位相互交替的姿势, 观察组患者保留药液2 h以上, 对照组患者保留药液不足2 h。两组患者在年龄、照射剂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后对两组患者采取药物灌肠的方法, 灌肠药物为复方黄柏液50 m L加生理盐水50 m L, bid。对照组灌肠方法为:患者保持侧卧位姿势, 并将其臀部抬高10 cm, 从患者肛门处插入导尿管15~20 cm, 滴入药液60 m L。患者进行左、右侧卧位与俯卧位的交替, 并保留药液2~5 h;观察组:患者保持侧卧位姿势, 从患者肛门插入一次性导尿管8~12 cm, 连接灌肠器, 缓慢滴入药液60 m L, 温度为37~39℃。滴入药液后患者抬高45~60°半俯卧位和半坐卧位交替的姿势, 保留药液2~6 h[2]。在对患者灌肠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聊天, 分散其注意力, 尽量延长药物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两组患者均在晨起排便之后进行灌肠方法, 7 d为1个疗程, 弱治疗2个疗程后无效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

1.3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为:治愈:患者腹痛以及小腹下坠感消失, 肉眼观测不到血便, 便潜血试验为 (-) ;显效:患者腹痛以及小腹下坠感消失, 肉眼观测不到血便, 便潜血试验为 (+) ;有效:患者腹痛消失, 排便时偶尔会有下坠感, 肉眼观测不到血便, 潜血便试验 (++) ;无效:患者腹痛程度减轻, 肉眼能够观察到血便, 潜血便试验 (+++)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见表1。

注:χ2=6.56, P=0.03。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宫颈癌患者在进行方式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原因主要为放射线损伤到患者的直肠黏膜血管, 以及周围的组织和黏膜上皮等部位, 使人体肠壁的一些部位发生缺血的症状, 最终坏死脱落, 并形成溃疡[3]。在人体的众多器官中, 直肠具有的动脉最为丰富, 提供充足的血液, 肠道中如果上药会在最快的时间中进入到血液中,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 肠道的吸收液体的能力即使处于病理的状态下仍然很强。目前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方法为保留灌肠给药, 此种方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势, 并能够使药物直接到达患者的肠粘膜部位, 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对于放射性直肠炎能够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4]。

保留灌肠给药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肠粘膜的吸收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药物在病变部位停留时间的长短也对治疗效果有着很深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在临床治疗中药物保留方法应让患者采取俯卧位或者平躺的姿势, 灌肠时尿管的插入深度约为15~20 cm。而在本次的研究中, 通过缩短这种插管深度, 改变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位置, 能够有效延长药物保留的时间, 便于直肠黏膜的有效吸收, 充分发挥出药物的作用[5]。与此同时, 在药物灌肠的过程中, 还需要对患者采取缓慢滴药的方法, 动作要尽量轻柔, 治疗中医护人员还应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更加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该次的研究中, 将研究对象分文对照组和观察组, 并采取不同的药物灌肠方法。通过研究实验表明,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人数为18例, 总有效率为90.0%, 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人数13例, 总有效率65.0%。并且通过缩短插管的深度, 观察组的治愈人数为6例, 远远多于对照组的2例。由此可见, 通过缩短插管深度的方法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缩短插管深度的方法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广泛推广, 但值得注意的是, 治疗时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并不建议采取此方法。

参考文献

[1]石晓婷, 尚菊战, 钱英净.不同插管深度对药物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11 (3) :309-311.

[2]尚玉萍, 陈程, 刘桂荣.保留灌肠法防治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6 (21) :14-15.

[3]龙江珍.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9 (8) :28-29.

[4]蒲继红.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12 (7) :640-642.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均有放射治疗史, 治疗组中男3例 (前列腺癌2例, 肛管癌1例) , 女17例 (宫颈癌15例, 阴道癌1例, 外阴癌1例) ;对照组中男2例 (前列腺癌1例, 直肠癌1例) , 女16例 (宫颈癌14, 阴道癌2例) 。根据内镜下Sherman评分标准[1], Ⅰ级23例 (黏膜充血、血管扩张、组织变脆, 容易出血及触血, 可伴糜烂无溃疡) , Ⅱ级10例 (溃疡形成, 表面附有灰白苔样坏死物, 边缘平坦或隆起, 有周堤形成疑有癌变) , Ⅲ级5例 (除有溃疡外还存在各种程度直肠炎, 可伴肠腔狭窄) , Ⅳ级2例 (除溃疡、直肠炎外, 伴瘘管形成, 可见直肠瘘) ;根据病理分期标准[1],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符合亚急性病变期改变, 平均在放射治疗后2~6个月发生的病变。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 m L加康复新液 (内蒙古京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50 m L加温至38℃保留灌肠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硝唑注射液100 m L加黄连素片0.2 g溶解后加温至38℃保留灌肠治疗;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略抬高, 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约18 cm将药液缓慢推入, 每隔0.5 h将体位转为平卧位和右侧卧位, 使药液在肠内均匀吸收。其中内镜下Sherman评分Ⅰ级者, 给予日一次睡前保留灌肠, Ⅱ~Ⅳ级者, 给予日二次保留灌肠, 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判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肠镜的表现评判疗效结果。 (1) 显效:1周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2个疗程后复查肠镜病变处好转>50%; (2) 有效:1周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 2个疗程后复查肠镜病变处好转>30%; (3) 无效:1周内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 2个疗程后复查肠镜病变处好转<30%。

1.4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2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放射治疗时, 患者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高而引起, 与放射剂量大小有一定关系。

放射性直肠炎也是盆腔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妇女宫颈癌、外阴与阴道癌及肛管直肠癌, 应用放射性镭、钴、铯等进行照射治疗, 这些放射性原素对癌有抑制作用, 对正常组织也有损害, 损害直肠黏膜时, 可造成放射性直肠炎。尤其是宫颈癌和阴道癌腔内照射时因放射源距离直肠较近, 并且腔内照射所接受的剂量比外照射高得多, 而肠道上皮细胞对放射线较敏感, 放射治疗损伤黏膜细胞, 引起细胞肿胀、增殖、纤维变性, 最后引起肠腔狭窄、肠壁缺血、黏膜溃疡、糜烂[2]。所以因放射治疗造成的放射性直肠炎, 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放射性直肠炎在病理上分为3期, (2) 急性病变期:指在照射中或照射后立即发生的病变。 (2) 亚急性病变期:放射性直肠炎的亚急性病变期是指照射后2~12个月发生的病变, 黏膜有反复、不同程度的损伤、再生和愈合。血管损伤最为突出。肠黏膜下小动脉的内皮细胞肿胀, 与基底膜分离, 最后发生变性, 使管腔闭塞, 黏膜下层纤维增生, 出现大量异形的放射性纤维母细胞。血管内膜下出现大的“泡沫”细胞, 这对放射性血管损伤有诊断意义。缺血严重可引起溃疡、穿孔、脓肿、肠瘘。 (3) 慢性期病变:指照射12个月后发生的病变。以往放射性直肠炎的放射损伤很难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 做好预防。近些年采用一些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2

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 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肽类、黏糖氨酸, 通过抑制蛋白质及RNA的合成达到抑菌抗感染的目的, 其功能为通利血脉, 去腐生肌, 抗炎、消除炎性水肿, 减少渗出, 从而去除黏膜侵袭因素, 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康复新液还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和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黏膜微循环, 加速坏死组织脱落, 迅速修复各类溃疡及创伤创面。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提高T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 使体内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 值回升, 调节机体的生理平衡[3]。本组病例治疗组中19例患者经过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后, 症状均有所缓解,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中14例患者经过替硝唑加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后, 症状有所缓解, 4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8.8%。通过对比显示, 治疗组应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证明康复新液具有对皮肤刺激小、渗透力强的特点, 加速机体病损组织修复再生的作用[4]。并且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可使药物直接渗透作用于肠壁使药效作用发挥的更直接, 因此, 在临床上应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 能使放射性直肠炎的肠壁损伤迅速愈合, 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三仁.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128-129.

[2]刘宏宇.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 29-30.

[4]李春耕, 李淑娟.中药和康复新液交替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100例[J].陕西中医, 2013, 34 (1) 33.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直肠炎, 放射性,康复新,蒙脱石散,灌肠

放射性直肠炎常见于盆腔癌放疗后, 自2008年7月~2010年11月, 本院采用康复新液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蒙脱石散、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0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因进行宫颈癌放疗所致的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为观察对象, 共60例, 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0例, 年龄35.6~63.4岁, 平均45.2岁;对照组30例, 年龄35.6~62.5岁, 平均45.5岁。2组患者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经放疗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反复解黏液便和/或血便者, 经电子肠镜检查证实直肠无肿瘤侵犯, 但出现直肠黏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局部靡烂乃至坏死即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1]。

1.3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灌肠液灌肠, 采用左侧卧位灌肠, 拔出导尿管后然后取膝胸位2min, 并轻柔肛门。灌肠2小时后排便, 每日2次。2组均以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观察组灌肠液药物组成:康复新液50ml、蒙脱石散6g、2%利多卡因10m L、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灌肠液药物组成: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16万单位、生理盐水50ml。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1]拟定疗效评价标准。痊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黏液便、血便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 (-) 。有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部分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 (+) 。无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等临床症状、体征症状无变化, 大便潜血试验 (++)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76.67%, 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率40.00%, 总有效率63.33%。2组痊愈率、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示2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具有极显着差异 (P<0.05) 。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放射治疗盆腔肿瘤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以大便频数、下坠感、下腹痛或肛门痛、黏液便、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康复新液是蜚蠊科动物美洲大蠊的提取物制成, 具有消除炎症水肿, 改善创面微循环, 促进创面坏死组织脱落,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机体病损组织修复及抗炎的作用[2]。蒙脱石散对消化道的病毒, 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 修复肠道黏膜, 提高防御功能, 平衡正常菌群及局部止痛。利多卡因通过抑制神经纤维的传导达到表面麻醉的作用, 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 从而减轻腹痛、里急后重感。地塞米松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能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从而减轻肠黏膜水肿、充血。康复新液、蒙脱石散、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显着,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GBZ 111-2002) [S].2002-04-08.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35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1个月。均有盆腔、腹腔肿瘤放射治疗病史,经肛诊及直肠镜及X线检查确诊为放射性直肠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坠、脓血便及粘液便。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饮食以无刺激、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原则,限制纤维素摄入。

1.2.2 治疗方法

取白芨2g、地榆3g、白矾0.6g、甘草2g、苦参3g、黄柏2g、用水200m L浸泡上述药品30min,然后,文火浓煎成50m L药液,过滤后沉淀,取上清液加入庆大霉素针8万U,制霉菌素片50万U,云南白药0.5g,混合后,在温水中浴温到37~39℃,用50mL注射器抽取药液,16号导尿管插入肛内10~15cm注入药液。

灌肠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大便后和晚上临睡前。患者取左侧卧位,由自己或家属协助治疗,灌入速度要慢,以无不适感为准。灌肠后患者平卧15~30min。1个疗程为15d。2个月后统计治疗结果。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自觉症状(下坠、里急后重等)消失,大便无脓血及粘液,直肠镜检查局部无出血、溃疡、水肿、糜烂等改变;(2)缓解:自觉症状好转,脓血及分泌物明显减少,直肠镜检查局部较治疗前明显好转,需继续巩固治疗;(3)无效:自觉症状及直肠镜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表1)

36例患者中,2个月症状完全缓解率为77.8%,缓解率为19.4%,总有效率为97.2%。其中1例无效,问用药情况得知患者因工作等原因未能按时用药。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提高,放射性直肠炎发病率也逐渐增多。其发生与阴道是否狭窄、放射剂量、铯疗技术以及个体敏感性有很大关系。放射性直肠炎主要是在腔内放射治疗时受到最强波的照射,因直肠紧贴阴道后壁,反应开始时相当于宫颈水平面的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溃疡,肠蠕动增加,肠痉挛因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脓血便或血便、粘液便,肛门灼热疼痛等症。急性期多可在1~2周后逐渐缓解,病变主要表现为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又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多于放疗结束后4个月~2年内发生,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直肠局部粘膜受损后再生功能障碍,影响直肠壁粘膜的屏障功能,易出现细菌感染,此外放疗还使直肠壁内皮细胞肿胀或形成泡沫样改变,进而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局部缺血、坏死、晚期可引起肠壁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局部或全部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以后又增厚、变硬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钡灌肠示直肠粘膜呈锯齿样边缘,皱壁不规则,肠壁僵硬或痉挛,有时可见肠狭窄,溃疡和瘘管形成。严重者可出现阴道直肠瘘、阴道膀胱瘘、腹腔脓肿等,部分出现胶原纤维沉积,最终导致纤维化,甚至是增加死亡率的一个因素。

对于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多为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认为放射性直肠炎为湿热毒邪损伤直肠脉络,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加之肿瘤病人本已正气不足,致病情缠绵难愈,气血虚弱。肠道湿热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标本兼顾、扶正驱邪是本病的治疗原则,益气健脾、行气导滞、清利湿热为本病的基本治法。近两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病人36例,疗效显著,其中中药成分白芨收敛止血、化淤,消肿、去腐、生肌;地榆清下、凉血、止血、止泻、解毒、敛疮;明矾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苦参清热、燥湿,黄柏苦寒直清里热,并可燥湿,泻火解毒;云南白药主要用于止血生肌;西药成分庆大霉素及制霉菌素主要目的在肠道局部抗感染治疗,抑制和杀灭肠道病菌。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敛疮、生肌、止痛、抗感染,中西医治疗相结合,相得益彰。

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既可以使药物能够直达病变部位,肠粘膜直接吸收,有直接的消炎、止血、愈合溃疡的作用,使放射性直肠炎迅速得到治疗或明显好转,又可避免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痛苦起到药到病除的疗效。但因观察的例数较少,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90~1591.

[2]卢红梅.保留灌肠法治疗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26例[J].现代医学,2006(9):49~50.

[3]张照辉,贾廷珍.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病例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1):29~30.

上一篇:小型温控系统下一篇:牙科纳米氧化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