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2024-10-11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通用10篇)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60例, 采取术后常规护理加术后心理护理加术后康复指导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60例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 有效33例 (55.0%) , 显效24例 (40.0%) , 无效3例 (5.0%) , 总有效率95.0%。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护理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乳腺癌根治术是针对乳癌患者采取的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 也是乳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术后完善的综合护理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康复等的重要保证[1]。本研究对本科收治的6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 发现有效提高了手术疗效,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促进康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本科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60例, 全部为女性, 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50岁, 左侧28例, 右侧22例, 双侧10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单纯癌25例, 浸润性导管癌16例, 腺癌14例, 髓样癌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 做好详细记录, 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给予面罩吸氧, 注意观察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术后6 h病情平稳后半卧位, 以利于呼吸和伤口引流;术后切口处用胸带加压包扎, 为了防止创面腔隙积液。注意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脉搏, 防止因包扎过紧导致患肢皮肤发紫, 皮温低, 脉搏扪不清, 包扎过松又易发生皮瓣下积液, 使皮瓣与胸壁分离不利于愈合;术后常在皮瓣下不同位置放置引流管, 防止创面积血积液, 利于伤口尽快愈合。应妥善固定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受压、弯曲或打折, 避免引流液过重导致脱管, 始终保持引流装置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 保证渗液被有效引出。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引流量超过100 ml/h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处理;指导患者合理摄入有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常吃抑癌食物, 如西兰花、蘑菇等。少吃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和高脂肪食品。

1.2.2 术后心理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后, 由于手术切除组织多, 伤口创面大, 使胸部外形发生改变, 加之癌症的威胁, 高额的医疗费用, 大多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自卑、绝望等消极心理。因此术后应关心、尊重、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和要求, 积极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应经常与其家属沟通, 尽量使患者在家属那里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温暖, 还应说服家属配合医生鼓励患者坚持完成后续治疗,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术后康复指导[2]

术后24 h内即可开始进行手及腕部活动;3 d后进行肘关节的活动, 用患侧手练习挤压皮球以促进淋巴回流[3], 避免上臂外展;1周后进行轻微肩部活动;9~10 d可抬高患肢, 做梳头、洗脸等动作。根据病情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活动度。

2 结果

60例乳腺癌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 有效33例 (55.0%) , 显效24例 (40.0%) , 无效3例 (5.0%) , 总有效率95.0%。

3 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 根治术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根治术的范围是将整个患病的乳腺连同癌瘤周围5 cm宽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大小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4]。由于手术切除组织多, 伤口创面大, 因此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采取术后常规护理加术后心理护理加术后康复指导的综合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俊英.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 :191-192.

[2]张秀峰.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44 (9) :1121-1122.

[3]柴西英.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8) :1902-1903.

[4]郭仁宣.乳腺癌外科学.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58.

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体会 篇2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放疗

术后辅助治疗能有效降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的复发率。术后放疗前应充分了解术前患者的肿块大小、部位,与周围有无粘连,皮肤改变情况,腋淋巴结大小、数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腋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及阳性比例。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30例放射治疗方法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30例,年龄47~76岁,平均57岁。左侧乳腺癌12例,右侧乳腺癌18例。

1.2 方法 原则上伤口拆线愈合良好后即可放疗,以术后6周内为佳。延迟后照射仍有价值。根据手术部位和临床分期制定照射野及加速器能量。

2 结果

30例乳腺癌患者均完成放疗,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25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食欲差,10例发生血象变化。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

3 讨论

随着放疗技术的提高及全身治疗在乳腺癌患者的广泛应用,术后放疗对生存率的影响需重新认识。以往的文献大多认为术后放疗对提高生存率无益[1]。其原因是:照射技术落后使心肺疾病死亡率上升,抵消了放疗带来的生存率的提高;剂量偏低,范围过多,影响疗效;对潜在远处转移者未加用化疗。

目前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术后普遍接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在这种前题下,术后放疗主要适用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高危复发(25%~40%)的患者。包括:T3及 T4者;腋淋巴结阳性≥4或病理证实转移性淋巴结占检查淋巴结总数一半以上;1~3个腋淋巴结阳性,但腋窝清扫不彻底;1~3个腋淋巴结阳性而腋窝清扫彻底者是否也行术后放疗,尚需进一步评价。原发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3cm,尤其有腋淋巴结转移者。

锁骨区是乳腺癌照射的必须靶区,腋淋巴结阳性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为20%~26%,阴性时只有5%。对腋淋巴结阳性的病例,预防性区域照射可降低区域淋巴结复发率。乳腺癌根治术后腋淋巴结阳性,未作区域放疗最终有20%~25%的病人出现锁骨区复发,而放疗者复发率为2%~7%。照射条件及剂量,采用Co60或加速器4、6、8MV X线和适宜能量(12、16MeV)电子束,各给一半剂量,总量50Gy/5w。深度在锁骨上窝水平,按前后径的1/3深度计算。常规分割每次1.8~2Gv,每周5次。

胸壁野是乳腺癌术后有照射指征者的必须靶区。胸壁是乳腺癌最常见的局部复发部位。一旦发现胸壁复发,无论经过何种治疗,90%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远处复发。胸壁照射对减少胸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对Ⅰ、Ⅱ期乳癌根治术后胸壁照射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Ⅰ期病人术后单独照射淋巴引流区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及58%,加照胸壁者依次为90%及74%。Ⅱ期病人术后单独照射淋巴引流区者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4%及36%,而加照胸壁者依次为71%及49%,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因此,术后放疗时将胸壁作为必须靶区有可能提高疗效。射野范围在上界与锁骨区野下界相接,内界与内乳野相接,下界在乳房皱襞下2cm,外界腋中线[2]。应包括根治术时手术游离区。下界和外界应根据情况变动。照射条件及剂量可用6~9MeV的电子线,垂直于胸壁照射。选择能量前应用B超测定胸壁厚度,常规照射每周5次,每次1.8~2Gy,总量40~45Gy,4~4.5w。如无电子束,可用Co60或高能X线,但必须用切线照射,精心设计保护肺组织不受损伤。

腋窝根治术后的争议靶区。腋淋巴结阳性率受原发肿瘤大小的影响,T1患者腋淋巴结阳性率为15%~30%,T2为48%,L3~4时则达70%以上。如腋淋巴结≥2.5cm或者融合時,其组织学阳性率达90%以上。由于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时,腋淋巴结易清除,腋窝区控制满意,复发率低,仅占局部复发的5%。以前将腋淋巴结阳性≥4个作为腋窝照射指征,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术后腋窝放疗对降低复发收益不大,也不增加生存率,而且还会导致同侧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明显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不建议行腋窝放疗。射野范围为一般设锁腋野同时照射,上界和内界与锁骨区野相同,下界在第二前肋骨端,外界应包括腋窝在内。照射条件及剂量同锁骨区野[3]。但锁骨上区剂量参考点为皮下3cm,而腋窝剂量参考点为腋窝前后径中点,不足剂量通过腋后野补充。

【参考文献】

[1] 蒋国梁,主编.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59-567.

[2] 沈镇宇,绍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8-233.

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后,心理护理,情绪变化,自我效能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年来的报道显示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且死亡率高达5%[1]。确诊为乳腺癌后, 手术治疗是一个重要环节,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和最有效的乳腺癌治疗方法,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但由于乳腺癌治疗的复杂性、康复周期长、医疗费用昂贵、治疗后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 病人往往存在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 而乳腺癌患者更要面对术后乳房的残缺、形体的改变, 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 许多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紊乱等现象。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 乳腺癌患者康复期间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术乳腺癌治疗的女性患者50例, 卡氏功能评分>60分, 预计存活时间大于半年。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研究对象全部已婚, 年龄在33~78岁, 平均年龄46岁。高中以上学历21例, 高中以下学历29例。

2 研究方法

2.1 提供康复信息, 调整认知

以乳腺癌的基础防治知识为基础, 针对不同乳腺癌患者的实际问题编制《乳腺癌康复知识手册》包括:乳腺癌基础知识、促进康复的方法、乳房外形修复等。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和电子信箱, 对患者的疑问及时给与解答。

2.2 加强情感和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不快和苦闷, 通过劝慰、启发建议等方式使其消除疑虑, 建立康复信心。研究者与患者或家属提前约定时间, 隔周进行现场或电话随访, 每次15~20min, 讲解情绪状态对康复的影响, 增强患者和家庭应对能力。

2.3 行为训练

在指导练习行为训练时, 保持室内环境相对安静, 患者静卧于床上, 采用一对一指导的方式教会患者和家属放松训练的方法。

2.4 调查方法

心理护理前应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 (POMS-SF) 及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SES) 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测评, 心理护理3个月后再次进行心理测评, 分别比较护理前后2组患者心理指标的差异,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前后情绪的变化

护理组POMS-SF各分量表及总分得分都要好于对照组。前5项及总分得分均低于护理前, 第6项得分高于护理前。结果见表1。

3.2 心理护理前后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差异

心理护理前护理组GSES得分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组GSES得分提高幅度较大, 与对照组得分提高幅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2组患者GSES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干预组升高的幅度较对照组升高的幅度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本研究运用认知干预, 针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 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和《乳腺癌康复知识手册》的学习, 提高患者对乳腺癌的认识, 矫正患者不正确认知, 增强感增强自信心、主动性和对疾病的控制。通过参加联谊活动、晨练、郊游等增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采用激励卡片的形式, 通过家人和自我激励与暗示, 激发对生活的信心。通过对患者实施提高自我效能的干预方法, 调动患者潜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纠正错误认知, 妥善管理和宣泄不良情绪, 增强其自我护理的能力和治疗康复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抗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索娟, 耿寅卯, 王晓春, 等.乳腺癌病人术后抑郁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 20 (2) :33~35.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前列腺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控尿

【中图分类号】R73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43-1

前列腺癌根治术是前列腺癌的首要治疗手段,由于欧美国家前列腺癌高发,前列腺癌根治术至今已非常成熟。近年来,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选择范围从T1b-T3a扩大到T3b。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逐渐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控尿功能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6例,年龄从55岁至75岁,平均年龄68.5岁。术前6例患者PSA(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12.0~25.0ng/ml之间,全部患者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前列腺癌诊断,肿瘤临床TNM分期T1b~T2c,Gleason评分≤7。盆腔CT、MRI及ECT未见前列腺外浸润或淋巴结及骨转移。6例前列腺癌患者均行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前三天开始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前晚上清洁灌肠,术晨灌肠一次。

2结果

手术时间4.0~6小时,手术时间平均4.5小时。术中出血平均450ml。术后尿管留置14~21天,平均15.5天。手术后发生轻微尿漏1例,于28天痊愈。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18个月,控尿完全恢复时间为术后3周~2个月,无完全性尿失禁,阴茎勃起功能在6~12月内全部恢复。

3讨论

1947年,Millin开创了耻骨后径路前列腺癌根治术,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尽管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术野开阔,操作简便,也能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除等,但仍存在许多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等,因此防治并发症已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要点在于结扎耻骨后血管复合体,沿前列腺包膜锐性分离前列腺尖部,保留尿道括约肌和尿道直肠肌;正确判断前列腺与膀胱颈交界部,保护膀胱颈环状肌环;横行离断膀胱颈后唇,在狄氏筋膜和膀胱肌外层之间向膀胱颈近端方向适当游离膀胱颈后唇;精细吻合后尿道与膀胱颈,将吻合口的前壁与耻骨后血管复合体固定。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适应症定位于T1~T3b,否则将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由于前列腺体积太小(<20g)或太大(>80g)会影响手术操作,太小时前列腺的解剖标志不是很明显,太大时则游离前列腺两侧壁视野会较小,如果盆腔又深又窄则更为明显,而且前列腺体积太大会有一部分突入到膀胱颈内,这在切断膀胱颈时要保留膀胱颈括约肌纤维难度就会增加。禁忌证包括严重心肺疾患和无法纠正的出血性疾患(不能耐受全麻)、恶性肥胖、前列腺体积过大(>100g)、盆腔放疗史等。

保留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一高难度手术,因为它不仅仅是切除前列腺,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精细的重建手术,必须满足切除病灶和恢复功能的基本原则。手术过程相对复杂,前列腺后部的游离;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的处理;保留血管神经束;尿道切断和前列腺尖切除;尿道膀胱吻合以及淋巴结清扫,任一步骤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原因有术中损伤尿道括约肌(包括内、外括约肌)、括约肌去神经损伤、膀胱颈挛缩、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等。长久以来,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被认为有助于增强患者术后尿控能力,因为耻骨前列腺韧带使尿道保持在盆底的正常位置。最近,一些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者都开始尝试保留或重建耻骨前列腺韧带。

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在切断膜部尿道时、分离结扎并切断前列腺血管蒂时及游离精囊时损伤神经血管束。我们在手术时由膀胱颈向前列腺顶端进行,将前列腺先翻向一侧,沿尿道两侧细致游离前列腺尖部尿道和膜部尿道,完整剥下盆侧筋膜,使神经血管束不受损伤。然后在直视下可进行前列腺顶端往直肠方向的分割,用手指钝性分离前列腺与直肠之间的间隙,再转向两侧将盆侧筋膜从前列腺包膜侧后方摧开,以保护其中的神经血管束。将盆侧筋膜分开后,在其前方切开,注意其中包含的前列腺血管蒂,应尽量在靠近前列腺包膜的位置切断此血管蒂,这样既保留了神经血管束又切除了前列腺前方与侧面的盆侧筋膜。在游离精囊腺时,应小心分离精囊腺尖部与盆丛之间的组织,应紧贴精囊腺,从精囊腺顶部的外后方绕过,此处应避免大块结扎和电烧。如发现肿瘤组织穿出前列腺包膜或侵犯到神经血管束时应放弃保留或保留一侧神经血管束。

总之,选择哪种途径应依赖于术者的经验。研究手术细节、提高手术技术并加以改进远比选择何种手术途径更为重要。我们认为在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关键是对前列腺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了解,清晰良好地显露手术术野,准确控制盆内筋膜切开、耻骨前列腺韧带分离及阴茎背静脉丛横断等出血部位的操作,改善保护尿控神经技术和膀胱尿道吻合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这种手术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 高太林.临床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132例[J].中国医学创新,2009,6(6):143.

[2] 高新,邱剑光,蔡育彬,等.控尿技术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3):176.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0例, 随机分成2组。其中观察组40例, 25~73岁;对照组40例, 26~76岁;2组年龄分布、手术方式、病理分类、分期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腋窝置橡胶引流管一根, 局部胸带加压包扎。观察组: (1) 取16号硅胶鼻管125cm2根[2], 两管在内置部分各距2~3cm在不同平面剪4~6个侧孔。 (2) 引流管放置:腋下引流管置于腋静脉下方背阔肌前缘, 自切口下2cm的腋前线处戳孔引出;胸骨旁引流于胸骨旁第二肋间下行, 通过剑突凹陷钝角折转与第一管同孔引出。以7号丝线分别缝扎固定, 分别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 (3) 手术创口适度包扎。引流量<10m L/d, 颜色淡红色或微黄, 皮瓣下无积液时拔除引流管。所有术后病人均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支持治疗。

1.3 疗效标准

Ⅰ期愈合:胸壁皮瓣全部存活无缺损、无死腔或胸壁皮瓣大部分存活, 经外科换药处理, 残留皮瓣爬行愈合;Ⅱ期愈合:胸壁皮瓣坏死, 经Ⅱ期植皮伤口愈合。

2 结果

实验组40例, 39例切口Ⅰ期愈合, 1例皮瓣坏死, 经Ⅱ期植皮愈合。对照组40例切口Ⅰ期愈合者31例, 9例皮瓣坏死, 经Ⅱ期植皮愈合。实验组皮瓣伤口I期愈合率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3 护理措施

3.1 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中流量吸氧, 避免缺氧。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患者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 则有皮瓣下出血的可能, 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检查切口是否有渗血, 皮瓣颜色是否呈暗紫色, 如有应立即清除血肿、止血, 重新缝合伤口, 并放置引流, 否则皮瓣下积血, 容易感染, 影响皮瓣的血液供应而导致发生皮瓣边缘坏死。

3.2 腋窝及创面包扎

腋窝采用纱布团填塞的方法, 将腋窝填平, 再加压包扎, 将无菌纱布块抖平, 折叠成团, 一团一团地压塞在腋窝内, 胸带包扎时, 上部第一根胸带向上斜拉, 将腋窝部纱布团压住, 力量适中, 可避免腋窝纱布团脱出, 产生腋窝部皮瓣漂浮及皮下积液。胸部创面大, 肋间隙向内凹陷, 易产生积液, 亦将纱布块抖开, 一层一层地压在创面上, 胸带包扎, 力量适中, 过松起不到压迫止血、预防皮下积液的作用, 过紧影响皮瓣血运。

3.3 肩关节制动

术后1周内患肘可用三角巾悬固, 使肩关节处于内收位, 禁止外展活动。可进行腕及肘关节的活动。术后1周腋窝部皮瓣未完全贴合在组织上, 上肢外展, 可引起腋窝皮瓣漂浮及胸部皮瓣移动, 产生皮下积液。

3.4 负压引流的护理

术后使负压引流并保持在有效的负压状态,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扭曲、打折、松脱。引流管处于轻度瘪缩的状态, 即为负压存在。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术后第1天, 为200m L, 色鲜红, 逐日减少, 色变淡, 术后3~5d可减至10m L/d, 可拔管;若术后5d仍有大量液体, 色淡黄, 考虑淋巴漏存在, 需加压包扎。

3.5 皮瓣的观察及处理

乳癌根治术后正常皮瓣颜色应当与未剥离区皮肤颜色相同或相近似。若术后皮瓣呈青紫、红、乌黑、黑等颜色, 则提示有血循环障碍或感染存在, 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3.6 皮下积液的观察及处理

皮下积液是指皮瓣与胸壁或胸腔间有液体郁积, 为乳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防止皮瓣感染, 皮瓣边缘缺血, 避免皮瓣坏死。其原因有引流不当;术后创面有出血, 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无法引流, 以至凝血块液化形成积液;伴发感染, 炎性渗液不能及时引出;较大淋巴管损伤形成淋巴瘤;引流管过早拔除[3]。相应的护理措施:用手指在创面轻压, 若有波动感及皮下捻发音, 则皮下积液存在, 可将纱布卷成筒状, 由创面外围向负压引流管部位滚动, 可将积液经负压引流管吸出;若仍不能吸出, 可用针头直接抽吸, 然后创面压塞纱布块, 加压包扎。加强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可有效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王佳, 蒋晓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 :18~19.

[2]洪丽霞.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0) :755~756.

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中乳腺癌患者为34例, 全部为女性, 年龄在35~68岁, 平均年龄为47岁, 其中左侧乳癌19例, 右侧乳癌15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2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根治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 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其中有半数以上患者存在焦虑情绪, 少数患者有抑郁症状。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后由于担心手术效果不好或者是身体外观条件的改变, 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尽快康复有很大的阻碍, 所以在术后必须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向患者讲述乳腺癌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 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与患者家属一起给予患者更多的同情, 让患者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 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使他们勇敢的面对今后的生活。

1.2.2体位护理:

在乳腺癌手术之后, 为了伤口能更好的恢复, 在护理中要保证患者回到病房之后采取平卧的姿势, 让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6 h之后将平卧姿势改为半卧, 防止患者伤口拉伤, 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 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在患者患肢下垫一个小枕头, 保证患者体位的舒适度。

1.2.3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 术后1 d内每隔30 min对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等进行监测, 做好监测记录, 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胸闷、呼吸困难、发热等现象, 如果有上述情况要上报医师及时进行处理。对患者伤口情况做好随时检查, 如发现患者上肢皮肤温度较低、颜色暗红等现象就需要对伤口绷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整, 保证上肢的血液循环[2]。

1.2.4 饮食护理:

饮食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也比较大, 在手术后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强调饮食的重要习惯, 保证患者饮食合理。尽量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蛋、鱼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勿食辛辣食物, 应该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 不能一次性吃太饱, 让食物在口腔中得到充分的咀嚼, 增强食物的消化吸收, 反之, 就会引起腹胀、腹痛等现象。在手术之后, 很多患者有肠胃反应:恶心, 不想吃东西, 针对这种情况要保证食物的丰富性, 合理搭配食物, 保证食物营养均衡。另外, 患者术后的水分补充也非常重要, 在护理中要适当给患者饮水。

1.2.5 功能锻炼[3]:

在乳腺癌手术中因为患者的一些神经会受到损伤, 所以患者的上肢功能可能出现障碍, 在术后要加强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术后帮助患者进行3次/天的握拳活动和肘关节屈伸活动, 每次时间保持在3 min以内;术后3~4 d让患者用患肢手掌摸对侧肩部, 每次4 min;术后5~7 d内让患者进行梳头活动, 每次5 min;患者拆线之后可以让患者进行一些手臂外展和伸直活动。在出院之后, 患者应该加强上肢的旋转和后伸活动, 每天最好进行一次, 每次大约30 min。对于一些身体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术后的上肢功能训练量可以相应减少。

1.2.6 术后并发症护理:

上肢水肿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上肢水肿的预防护理方法如下:术后6 h进行患者上肢的按摩;轻轻拍打患者上肢;用食指沿着患者上肢淋巴走向轻轻对捏, 促进淋巴液流动;对上肢采用中药进行擦洗和热敷。

1.2.7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要保证心情舒畅, 制定锻炼计划, 进行肩部锻炼, 适当进行家务活动。同时要做好乳房的自我检查。另外在术后的1、3、9个月定期回医院复查。

2 结果

通过术后康复护理, 本组资料中47例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良好, 能很好地面对身体缺陷, 肢体功能的恢复也较为满意, 无人出现术后并发症, 术后3个月基本都能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另外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情绪稳定, 睡眠质量较好[4]。

3 讨论

乳腺癌的发生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除了身体上的伤痛之外, 心理上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这就需要做好术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合作给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 开导患者, 帮助患者勇敢面对病魔, 战胜病魔。

总之, 在乳腺癌手术治疗过程中康复护理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尤其术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 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让患者在术后能突破肢体运动障碍, 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摘要:目的 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工作进行探讨。方法 以我院47例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的康复护理为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术后康复护理对患者产生的积极作用。结果 47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 加强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而且能使他们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

关键词:乳腺癌,康复护理,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史航, 尹金金.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 (3) :71-72.

[2]钟艳芝.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3) :196-197.

[3]王交莉.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3) :344-346.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52例全部为女性, 年龄最大的78岁, 最小的28岁, 大多数在32~45岁,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3人, 中学25人, 小学14人。通过多种方式接近病人, 与病人交谈或进行问卷调查方式, 了解病人对乳腺癌根治术的想法和顾虑, 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 患者越年轻, 文化程度越高, 乳腺癌根治术后给她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越大, 发生的自我形象紊乱的几率越高, 因此在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治疗过程中, 除了进行常规的术前术后护理外, 还应该注意自我形象紊乱的护理,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

3 护理措施

随着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也在不断提高,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对健康认识的提高, 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3]。

3.1 评估病人形体改变后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的表现, 病人对形体改变的关心程度, 病人对自我形象改变抱怨的次数、方式, 对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的适应程度。

3.2 建立新型的医患模式, 因乳腺癌切除术后, 由于体形的改变, 病人思想负担重, 为了取得病人的充分理解及密切配合, 应该告诉她们目前的病期及治疗策略, 为她们制定合理的可以接受的治疗计划, 使病人有安全感依赖感, 帮助病人度过心理调适期, 将系统治疗计划落到实处, 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3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癌症不仅给病人带来生理的痛苦, 更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因此患者家庭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强烈的应激和适应阶段, 鼓励病人与配偶讨论形体的改变, 增强相互理解, 引导病人家属在病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 多体谅理解病人, 在生活上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使病人体验到亲人的关心和理解, 力求在达到临床治愈的同时达到心理治愈, 帮助病人重树生活信心。

3.4 功能锻炼。主动讲解术后功能锻炼对促进淋巴回流, 加速创面愈合及预防患侧手臂功能障碍的意义并做示范, 鼓励病人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增加肌强力, 静脉淋巴回流可随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而得以促进。 (1) 术后1~2d (卧床) , 患侧肢体内收, 进行伸指、握拳、屈腕活动。 (2) 术后3~4d, 锻炼同上并练习屈肘。 (3) 术后5~7d胸带松开, 练习用患侧手扪及对侧肩及同侧耳。注意术后6d内患侧上肢禁止做外展动作。 (4) 术后8~10d锻炼抬高患肢屈肘, 初时可用健侧手托患肢肘部, 逐渐抬高患肢肘部与肩平或采用拉绳锻炼。 (5) 术后11~14d, 练习患侧手臂越过头顶摸到对侧耳, 并练习将双手放于颈后, 开始可低头位, 逐渐到抬头挺胸位, 进而做手指爬墙抬高, 每日记录高度, 加强患侧肢体抬高功能。 (6) 出院后可锻炼上肢旋转运动, 以肩关节为中心, 向前向后旋转、后伸、轻度扩胸运动和负重锻炼。功能锻炼期间鼓励患者克服恐惧疼痛和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锻炼的心理, 循序渐进, 不可急与求成, 使患者在此段关键时期达到锻炼的有效性[4]。

3.5 出院指导。 (1) 出院后不宜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 行静脉穿刺, 避免皮肤破损, 减少感染的发生, 防止肢体肿胀。 (2) 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拉过重物体。 (3) 遵照医嘱, 坚持放疗或化疗,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征兆。 (4) 术后5年内避免妊娠 (因妊娠常促使乳腺癌复发) 。 (5) 根治术后, 为矫正胸部形体的改变, 可配戴合适的义乳或行乳房再造术。 (6) 鼓励病人参加社会活动, 注意仪表, 准确自信有益于健康。

参考文献

[1]潘蕴倩, 袁剑云.系统化整体护理临床应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36·

[2]林亚君·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 (10) :453-455·

[3]朱瑞霞, 南菁, 等·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渐进性功能锻炼的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3 (21) :1997-1998·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7月入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31例, 均为女性, 年龄24~66岁, 平均45岁。患者均通过红外线照射、细胞穿刺或术中快速活检诊断为乳腺癌。均行标准根治术。所有病例术前和术后均未使用抗凝剂及促凝血药。131例患者均无皮肤坏死和创口感染, 有1例患者术后有活动性出血, 通过观察引流量及时给予处理后伤口全部愈合。

1.2 置管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彻底止血冲洗创面, 于腋下最深处均放置直径0.6~1.0cm的乳胶或硅胶引流管, 管端避开腋神经和血管, 管周剪不同方向侧孔3~4个, 最底处侧孔在引流管出腋下皮肤稍内侧, 放置完毕紧密缝合引流管引出皮肤处, 使引流管与外界不相通、不漏气, 将手术创面适度加压包扎, 并接负压为2.67kPa, 容量为200 m l的负压吸引球, 返回病房后, 负压持续吸引。对肥胖的患者在锁骨下放置沙袋压迫。置管时间2~7d。

2 观察与护理

2.1 引流量的观察

手术后放置引流管引流积血和积液非常重要, 保持引流通畅、有效是护理的重要环节。术毕返回病房后, 由专人严密观察并记录术后48h负压引流量。采用50mL注射器精确测量每小时引流量。通过观察发现, 术后引流量差距很大, 在术后第1~3天平均引流量分别为73.10mL、33.0mL和17.00mL, 引流量每日递减一半左右, 如引流量出现突然减少现象, 要及时察看引流管是否通畅, 或察看锁骨下肋间分隔死腔, 并及时采取措施, 通畅引流管。在护理过程中除常规固定、挤压引流管, 还要经常察看防止扭折、堵塞, 确保引流管无菌、通畅、持续、平衡的负压。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除可判断创面愈合情况, 还可为拔管提供重要依据[1]。

2.2 引流的护理

患者术毕回病房后, 要立即连接负压引流吸引, 中间引流瓶置于病床边固定, 使引流液流入引流瓶内。要告知患者翻身转动时避免造成引流管折叠、扭曲、脱落, 负压引流器有一小橡胶管, 极易折叠, 使用时应注意将调节器置于该处, 不宜使其折叠, 保持其通畅, 经常查看引流量的多少, 颜色性质的变化, 负压情况, 有无活动出血, 管周敷料有无渗湿, 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根据观察, 术后24h引流量均<100mL, 48h少于50mL。一般24h引流量超过200mL时, 应注意监测血压, 及时报告医师查明原因。如果发生堵管现象, 要及时用注射器抽吸或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 一般每隔2h挤压引流管可防止其堵塞。

2.3 伤口包扎的护理

包扎过深影响胸廓的活动度, 有呼吸困难的危险, 空气不能进入橡胶引流管, 对皮瓣积液不能起到有效引流作用。包扎过松, 皮瓣与胸廓紧贴不够, 容易创面渗血渗液增多, 应根据患者自我感觉症状, 以患者胸廓无紧迫感、无呼吸困难为力度。

2.4 负压器的护理

负压太大易引起引流管塌陷, 引流不畅, 且易造成软组织损伤, 负压太小又不能进行有效引流。引流管的负压程度, 以引流管始终处于半状态为宜, 要经常观察引流情况, 随时调整负压, 保持引流通畅。

2.5 患侧上肢的护理

患侧上肢要保持内收位置一周左右, 肩部制动, 避免由于牵拉, 引起皮瓣滑动而影响创面愈合。要叮嘱患者小范围活动手指和腕部, 可做伸指、握拳、屈腕等动作, 要经常检查患者患肢的活动情况, 及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方法。

2.6 皮瓣的观察

在做好负压引流的同时, 应对皮瓣密切观察。当皮下积液、皮瓣缺血甚至坏死时, 皮瓣区温度可低于健侧, 皮瓣苍白, 颜色紫暗, 表面有浮动或中空感, 严重时可引流出脓性液体。一旦出现此类情况, 协同医师积极处理。

3 小结

通过对13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负压引流性状、引流量的观察和护理, , 及时判断是否有术后活动性出血, 为术后治疗护理提供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由于引流量个体差异, 可根据引流量和性质,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使引流更顺畅, 减少皮下积液、积血, 和感染的概率, 促进患者伤口早期愈合康复[2,3]。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观察负压引流量的必要性及护理。方法 对我科2007年1月2008年7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31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负压引流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引流量变化情况,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有效的观察,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 13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观察引流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可判断是否有术后活动性出血,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负压引流,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彭洪华, 彭淑华, 王晶.静脉套管针接自制负压瓶用于乳癌术后皮下积液引流[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8) :402.

[2]朱庆莉, 姜玉新, 孙强等.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5 (9) :674-677.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篇9

[关键词] 血管肉瘤;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77-03

乳腺根治术继发淋巴水肿后的上臂皮肤血管肉瘤Stewart-Treves syndrome(STS)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本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1岁,7年前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清扫术,术后恢复好,病理报告:左乳腺外上象限浸润性导管癌。左腋窝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0/7),免疫组化:ER(+)、PR(-)。术后切口恢复良好,并给予两个周期的全身化疗,具体使用药物不详,未行内分泌治疗。次年发现左上肢肿胀。在门诊全面复查,未发现明显转移病灶,考虑为淋巴阻塞未给予治疗。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皮下多发包块,有跳痛感,间歇性发作,无规律,夜间发作时影响睡眠,抬高患肢缓解不明显。辅助检查: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左肺病变,结合病史,考虑为转移瘤。血管超声示:左侧腕关节多发偏低回声区,进一步行左前臂内侧皮下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左前臂内侧)纤维组织内见低分化癌浸润。临床查体见左侧上肢全程肿胀,肿胀至手腕。肿胀坚实,无波动感,腕关节上方及手背处可见多处结节,局部有少许破溃,无明显分泌物渗出。

1.2 方法

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乙醇脱水,石蜡包埋, 4 μm厚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采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采用EDTA缓冲液微波修复抗原,常规DAB显色,苏木精复染及中性树胶封固。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单克隆抗体CD31,CD34, Vimentin,AE1/AE3,Ki-67均购自基因公司。

2 结果

2.1 肉眼观

皮肤及皮下组织一块大小为10 cm×6 cm×2 cm,表面可见多个淡红、红褐色结节,大者3 cm×3 cm×1 cm,小者1 cm×1 cm×1 cm,边界不清,表面局部溃烂。切面灰红、暗红相间,大部分为灰红色,小部分为暗红色,部分区域呈海绵状,质地软,多可见大片出血,部分区域坏死明显。

2.2 镜检

肿瘤位于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图1)。部分区域见大小不等相互沟通的不规则的管腔,管壁由肿瘤细胞和玻璃样变性的间质分割,在低倍下呈海绵状(图2)。分化差的实性区域大部分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图3)。细胞间见较多微囊形成,内为单个红细胞或无内容物(图4)。梭形及上皮样细胞胞浆嗜酸性,核染色质粗糙,并可见核仁,核异型,并且核分裂象常见(图4)。

2.3 免疫表型

肿瘤内皮细胞标记CD31均为弥漫强阳性表达(图5)。CD34 为部分阳性表达(图6)。Vimentin为弥漫性阳性表达。Ki-67呈部分阳性表达,AE1/AE3呈阴性表达(图7)。

2.4 病理诊断

(左前臂)乳腺根治术继发淋巴水肿后的上臂皮肤血管肉瘤。

3 讨论

3.1 肿瘤概况

乳腺根治术继发淋巴水肿后的上臂皮肤血管肉瘤由Stewart和Treves在1949年对这种情况给予了明确的描述,后来命名为STS。他们报道的6例患者,有以下特点:(1)乳腺癌切除伴腋窝淋巴结清扫;(2)患侧上肢发生“直接性乳腺癌术后水肿”;(3)乳腺和腋窝区域进行了放疗;(4)水肿开始于上肢并蔓延至前臂,最后扩展至手背及手指。患者年龄为37~60岁。多数病例经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研究,证实为STS的血管肉瘤属性。水肿继发于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并且在12个月出现。近65%患者还接受了胸壁和腋窝放疗。肿瘤出现的时间间隔为1~49年,但大多数发生在乳腺根治术后10年左右,肺是最见的转移部位[1-2]。本例患者上臂皮肤血管肉瘤与出现于乳癌术后7年,病变波及患侧上肢全程、腕关节上方及手背处,与文献报道的STS的(1)、(2)、(4)点一致;不同的是患者仅接受了全身化疗而无放疗史。本例肺部病变结合临床应考虑为血管肉瘤转移所在,而非乳腺癌转移。

3.2 病理学特征

3.2.1 镜检 STS显微镜下表现与乳腺血管肉瘤或软组织的血管肉瘤没有区别,而且多为高级别的血管肉瘤。血管肉瘤分级如下所述:Ⅰ级(高分化)血管肉瘤由相互吻合的血管组成。肿瘤性血管较宽,充满红细胞。血管内衬内皮细胞核明显,染色质深染。必须仔细区分Ⅰ血管肉瘤和良性血管肿瘤。Ⅲ级(低分化)血管肉瘤可见相互吻合的血管与实性血管内皮细胞或梭形细胞区域混合在一起,有坏死和核分裂。在Ⅲ血管肉瘤中,>50%的肿瘤区域为血管腔不明显的实性和梭形细胞成分。

Ⅱ级(中分化)血管肉瘤,至少≥75%的级肿瘤成分由分化好的Ⅰ级治疗形态构成,并在整个肿瘤中散在实性的细胞灶时,称之为Ⅱ级(中分化)血管肉瘤[1]。依据以上诊断标准,本例为高级别血管肉瘤改变。

3.2.2 免疫表型 CD34、CD31、Ⅷ因子、UEA-1是鉴别内皮细胞分化的常用抗体[3]。全部Ⅰ级和大部分Ⅱ级血管肉瘤均呈阳性表达,在低分化肿瘤或低分化的肿瘤区可缺乏表达[1]。UEA-1也可表达于乳腺癌中[4]。其中CD31可能是最可靠的[5]。

3.3 鉴别诊断

3.3.1 分化差的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形态多样,可出现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可有围绕血管腔排列的结构,有的可无色素颗粒,这与血管肉瘤的组织学形态累似,但免疫组化表达HMB45、S-100、Melan-A;而血管肉瘤不表达上述标记,表达血管内皮标记如CD31、CD34等。

3.3.2 低分化腺癌或转移性腺癌 某些转移性癌如乳腺癌等,尤其是在活体局部组织取材时,由于组织少或分化差,往往看不到腺腔内黏液或分泌物,部分区域可产生一种假血管瘤样形态,具有自由交通的血管腔,似血管肉瘤;但癌细胞只表达上皮标记,不表达Vimentin及血管内皮细胞多数标记物。STS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及血管内皮标记CD31、CD34等。D2-40在STS肿瘤细胞也呈阳性表达,而乳腺癌中不表达。

3.3.3 血管瘤 血管瘤内皮细胞无异型性,而STS瘤细胞可见分化差、内皮有异型的区域。

3.3.4 Kappsi肉瘤 STS的早期病变易与Kappsi肉瘤混淆,但二者的病史不同,STS好发于乳腺癌后有肢体淋巴水肿的病人;Kappsi肉瘤多见于艾滋病患者。

3.3.5 乳腺癌保乳术及放疗后非典型性血管病变(AVLs)在组织学上均可见到交通状或吻合状的血管腔隙,免疫表型上均可表达CD34、CD31、D2-40等血管或淋巴管内皮标记[6]。镜下AVLs内皮细胞单层无明显异型性和多形性,核分裂很少。STS发生于患侧上肢,瘤细胞可见分化差、内皮有异型的区域,核分裂多见。

3.4 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

STS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有文献报道生存期为数月到1年[7],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STS患者通常执行根治术[8],因此,应注明截肢,不保肢手术[9-10]。肺是最见的转移部位。本例患者于诊断后1年死亡,与文献报道生存期无差异。

Shon等[11]报道肥胖伴随淋巴水肿是发生STS的危险因素之一,也值得临床重视以发现早期的STS。

因STS少见,预后差,临床及病理医生均缺乏足够的认识故较容易误诊或漏诊,值得引起重视,而鉴别本病进行有效的免疫组化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 Fattaneh A,Tavassoli,Peter Devilee.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程虹,戴林,郭双平,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114.

[2] 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06-707.

[3] Miettinen M,Lehto VP,Virtanen I.Postmastectomy angiosarcoma (Stewart-Treves syndrome). Light-microscopic,immunohistological,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cases[J]. Am J Surg Pathol,1983,7(4):329-339.

[4] Rosen PP.Rosen’s breast pathology[M].3rd ed.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a Wolters Kluker Business,2009:947-953.

[5] Rosai J.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回允中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93-2294.

[6] 蔡俊娜,卿松,成宇帆,等.乳腺癌保乳术及放疗后非典型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1):40-44.

[7] Yokoyama A,Yokoyama K,Matsumoto K.Two cases of Stewart-Treves syndrome observed at Sanshu hospital[J]. Gan To Kagaku Ryoho,2010,37(2):229-331.

[8] Laguerre B,Lefeuvre C,Kerbrat P,et al. Stewart-Treves syndrome arising in post-traumatic lymphedema [J].Bull Cancer,1999,86(3):279-282.

[9] Tomita K, Yokogawa A,Oda Y,et al.Lymphangiosarcoma in postmastectomy lymphedema(Stewart-Treves syndrome):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ologic characteristics [J].J Surg Oncol,1988,38(4):275-282.

[10] Wierzbicka-Hainaut E,Guillet G.Stewart-Treves syndrome (angiosarcoma on lyphoedema):A rare complication of lymphoedema[J].Presse Med,2010,39(12):1305-1308.

[11] Shon W,Ida CM,Boland-Froemming JM,et al.Cutaneous angiosarcoma arising in massive localized lymphedema of the morbidly obese:a report of fiv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 Cutan Pathol,2011,38(7):560-564.

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 均为女性患者, 年龄24~77岁, 平均50.5岁。192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54例, 其中皮下积液40例, 发生率为20.83%;患侧上肢水肿8例, 发生率为4.17%;皮瓣坏死6例, 发生率为3.13%。

1.2 手术方法

对于肿块直径≤3cm, 肿块边缘距乳头2cm以上, 钼钯或MRI检查无多发灶发生者, 行保乳根治术, 对于要求强烈的患者, 可适当放宽条件, 并行乳房成型术。共施行97例。对于检查有多中心病灶, 距乳头很近者施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共施行96例。

1.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3.1 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①术中高频电刀使用不当, 使皮下脂肪液化, 创面残留液体。②手术整块切除乳房及相关淋巴、脂肪组织, 尤其是在腋静脉附近切断了较大的淋巴管, 又未结扎或结扎不牢, 术后出现淋巴液漏 。③术后渗血较多, 因手术创面大, 若患肢过早的大范围活动, 可使渗血增多, 如得不到充分引流可出现皮下积血积液。④引流管引流不畅, 如果术后包扎不合适, 包扎过紧或加压不均匀, 导致分隔积液影响引流;或引流管扭曲、折叠、管腔堵塞以致引流不畅。⑤引流管过早拔除或脱落, 如果引流液较多, 过早拔管或引流管脱落可导致引流不畅出现积液。在临床观察中注意辨别不同性质的积液:渗出性积液引流液常为淡红色, 无混浊, 一般加压包扎可以凑效, 愈合时间快, 一般术后3~5d消失;脂肪坏死液化积液, 液体伴有坏死絮状物, 这种积液, 随着絮状物减少液体量逐渐减少, 一般5~7d, 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痊愈;真性淋巴漏积液颜色较为清亮, 很难自愈, 因为淋巴渗出的大量蛋白渗出, 在皮瓣与胸壁之间形成纤维板样的囊壁, 非常光滑, 使皮瓣与胸壁无法粘连, 经久不愈。坏死渗出性积液多伴随有皮瓣的不同程度的坏死, 在积极引流的同时, 最终应根据坏死范围及再生能力决定是否进行二期手术切除坏死灶并再次缝合或移植皮瓣。护理措施:①加强术前术后健康教育。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常规放置引流管, 以防止发生皮下积液。我科采取双管引流及粗管换细管的方法。即在腋窝及胸壁各放置直径为8mm的硅胶负压吸引管一根。术后约4d拔除腋下引流管, 胸壁引流管更换为直径4mm的硅胶管, 用术中预留缝线固定, 一般引流管放置8~10d, 根据引流量决定拔除时间, 这种方式既达到充分引流的作用, 又有利于伤口愈合。护士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放置引流管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术后更换引流管的作用,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妥善固定引流管, 避免管道扭曲、受压及折叠;患者身体活动应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防止不慎使引流管脱落;讲解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意义并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②重视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主动体贴、安慰患者, 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悲观、沮丧等不良心理, 灵活应用疏导、解释、鼓励、诱导等心理支持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③严密观察引流管有无堵塞、受压、扭曲、脱出;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记录;一般情况术后24h内引流量不超过150mL, 如果术后8h内引流量超过100mL, 为红色血性液, 提示有内出血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引流量突然减少, 常提示引流管不通畅, 可能是管道受压、扭曲、折叠所致或因凝血块堵塞管腔, 需随时挤捏引流管;引流管接负压为2.67kPa、容量为1000mL的一次性负压吸引器, 需持续维持有效负压才能达到充分引流的效果。④术后伤口加压包扎, 可帮助排出伤口内的积血积液。包扎松紧要适宜, 以不影响患者呼吸为度, 如松紧不适要及时调整, 并嘱咐患者及家属不能自行松解。并严密观察患侧上肢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3.2 患侧上肢水肿

乳腺癌根治术后淋巴回流障碍, 静脉回流受阻, 间质蛋白升高等原因, 可导致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护理上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术后用软枕抬高患侧上肢20~30度, 借助重力的作用促进淋巴及静脉回流, 以预防或减轻上肢水肿。②避免在患侧上肢采血、输液、测量血压。③在护士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实施功能锻炼, 我们严格按照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图谱来进锻炼。早期适量肢体活动, 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患肢水肿发生。④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 避免过紧而影响淋巴或静脉回流导致患侧上肢发生水肿。⑤患侧上肢间断向心性按摩可减轻或防止上肢水肿。本组8例发生上肢水肿,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好转。

1.3.3 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让患者最为痛苦的并发症。多数患者需进行二期手术切除坏死灶并再次缝合或移植皮瓣。该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还影响到术后放疗和化疗。因此, 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对提高手术疗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意义重大。除手术技巧外, 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尤其重要。①严密观察皮瓣的血供情况, 正常皮瓣的温度与健侧相同, 颜色红润, 皮瓣与胸壁紧贴。皮瓣缺血时, 温度低于健侧, 颜色苍白, 皮瓣坏死时, 颜色呈黑色, 皮瓣下有脓性分泌物。发现皮瓣血供不良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防止发生皮瓣坏死。②告知患者及家属严格按照护士的指导进行上肢活动, 术后1w限制患侧肩关节外展, 防止皮瓣滑动与胸壁贴附不良。本组有6例皮瓣坏死, 其中2例术后早期发现皮瓣轻度坏死, 经及时处理调整胸带、充分伤口引流、局部换药等, 皮瓣无需再次手术而痊愈。4例因发现不及时, 皮瓣坏死面积较大而行二期手术切除坏死灶及植皮术。

2 结果

192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发生术后并发症5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8.12%。其中皮下积液40例, 发生率为20.83%, 占术后并发症的74.07%;患侧上肢水肿8例, 发生率为4.17%, 占术后并发症的14.81%;皮瓣坏死6例, 发生率为3.13%, 占并发症的11.12%。54例患者经积极有效地处理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其手术特点手术范围广、切除组织多、创伤大、出血多。因此, 术后并发症多,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据文献报道[3], 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为36%。本组为4.17%。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10%~60%, 国内报道为51~71%[4]。本组为3.13%。章阳等报道[5], 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24.6%~40.6%。本组为20.83%。我科由于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及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内外报道。结果说明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如何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值得医护人员深入研究的课题。

阶段性、系统性的心理护理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基础。手术前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 告诉患者乳腺癌并不是不治之症。随着医学的发展, 许多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帮助家属增加心理适应能力, 从而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适期, 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后疼痛者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配合医生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 保证休息和睡眠。恢复期可请同种疾病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使其恢复信心。同时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 尤其是配偶的支持, 让患者受到爱的温暖, 从而振作精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护理, 及时消除患者各阶段的心理障碍, 使患者能以良好的态度配合治疗, 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结果显示, 54例并发症中皮下积液为40例占并发症的20.83%。结果表明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6]。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皮下积液重在预防, 在护理上以下几点值得引起高度重视:①护士要加强责任心, 及时的巡视病房, 经常挤压引流管,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保持良好的负压吸引通畅, 防止积液淤积, 以利创面愈合, 防止伤口感染。②术后手术创面使用自粘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 同时在腋窝及前胸易发生积液的凹陷区放置棉垫, 这样不但可以消除组织间的死腔, 防止渗出和血肿形成, 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呼吸运动及肩关节轻微运动时对创面的影响。③患侧肩关节术后制动l周, 注意保持上肢紧贴胸壁, 禁止肩关节做外展以及过大的前屈后伸动作, 防止运动牵拉皮瓣, 使创面无法粘着愈合。④禁止从患侧上肢采集血标本及输液, 减少感染机会。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经验, 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1~2008—04行乳腺癌根治术的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192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发生术后并发症5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8.12%。通过有效地护理措施, 5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多, 术前系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 加强引流管的管理及对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指导, 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92

[2]吴青妹.肿瘤术后化疗病人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调查及健康干预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12B) :2193

[3]王天峰, 林本耀.乳腺癌腋清扫后上肢淋巴水肿成因与防治[J].中国肿瘤, 2002, (9) :27

[4]薛焕芬.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 12 (6) :85-86

[5]章阳, 姚玉民.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术中措施[J].医师进修杂志, 2001, 24 (9) :31

上一篇:排渣技术下一篇:数据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