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

2024-09-19

乳腺癌术(精选10篇)

乳腺癌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1年127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传统根治25例,改良根治44例,保乳手术58例。结果 127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5年,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95.3%,5年生存率84.3%。18例出现远处转移,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行保乳患者手术2例3年后出现局部复发,行乳腺切除术,术后放疗。结论 乳腺癌手术及辅助全身综合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关键。

关键词: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妇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1]。其预后依然取决于病期的早晚。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00~2010年手术治疗的127例乳腺癌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3年美国癌症协会(AJCC)的TNM分类分期标准[2],Ⅰ期58例(T1N0M0)、Ⅱ期37例(T1N1M0)、Ⅲ期28例(T3N1M0)、IV期4例。肿瘤居象限114例,居正中13例。

1.2 病理资料

按照2003年乳腺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乳腺导管内癌59例,浸润性导管癌33例,乳头状瘤癌变8例,小叶原位癌5例,髓样癌18例,单纯癌4例。雌激素受体阳性者42例。

1.3 方法

Ⅰ期58例患者经评估后均行保乳手术,术后行放射治疗。本组患者均采用NSABP推荐的双切口方案[3]。Ⅱ期患者有5例术前放射治疗后行保乳手术。32例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Ⅲ期患者术前放射治疗后行传统根治术。术后当日行化疗。后据病理行分期放疗、化疗。IV期患者行姑息性切除,辅以放射治疗及化疗。42例ER、PR测定激素受体阳性者行内分泌治疗。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95.3%。IV病例出现广泛转移多器官衰竭死亡。Ⅲ期2例远处转移死亡。5年生存率84.3%。Ⅱ期患者有5例胸椎转移、1例肺转移3例肝脏转移、3例对侧乳腺转移。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行保乳患者手术2例3年后出现局部复发,行乳腺切除术,术后放疗。现患者复查无远处转移,正常参加工作。日常生活无影响。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彻底根治。针对乳腺癌应采取局部与全身配合的综合治疗。而手术仍是治疗乳腺癌的最主要手段,术后综合治疗可减少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而乳腺癌经综合治疗后预后的优略依然取决于病期的早晚。早期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较佳,其治疗以保乳手术为主,保乳手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占全部乳腺癌手术的30%~50%以上[4],Fisher等[5]认为局部切除范围的大小对生存率并无影响,然而保乳手术有严格手术指征,手术尺度的把握更需要严格。首先:肿瘤直径要≤3 cm。肿瘤属于T1~2N0M0(AJCC标准)。其次:肿瘤位置最好居象限,距乳晕大于2 cm。这样术后能够保持女性第二性征的完美性,达到手术美容效果。第三:能够预见到患者手术后有耐受放化疗副作用的身体条件。如患者身体条件较差,则放弃保乳治疗。第四:患者有保乳手术要求。针对此类患者术前良好的沟通和术前准备尤为重要。需认真评估病情制订详细手术方案及术后治疗方案。以免增加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对于中央型、多发性、淋巴结有转移、广泛管内病变者则是保乳手术禁忌。但Mamounas等[6]报道,通过术前的辅助治疗,可以为IV期患者行保乳手术。而无论手术范围从Haslsted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到保乳治疗都需要淋巴结的清扫。而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扫范围以背阔肌前缘至胸小肌内侧缘淋巴结为主,亦即beng[7]腋窝淋巴结分级标准Ⅰ、Ⅱ、Ⅲ水平的淋巴结。病理分期主要依据病理科的配合,在手术标本中尽量找寻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

术后强调综合治疗,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几率。以术后12周以内进行为佳。术后6个月再进行放疗对局部复发率控制效果差。并降低生存率及无癌生存率。化疗在术后及早进行。内分泌治疗则在化疗后序贯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现代疾病的治疗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而随着对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早期乳腺癌检出的增多、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乳腺癌的治疗越来趋向于保乳手术方向发展。而术前术后综合治疗仍是治疗乳腺癌必不可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Zhao B.Research progess in the use of drugs for breast canser tarteged therapy.Chin J Clin Oncol,2008,5(5):320-325.

[2]王永胜,于金明,叶林.乳腺病学.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9.

[3]Bedwiuck,M.Treatment of stage iv 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breast by tumor exsion and inadiation.Int j Radiat Oncol B iolphys,1981,7(11):1553-1559.

[4]Semiglaxov VF,Bavli JI,Moiseyenkovm H,et al.Clincal trial on adju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r.Cancer,1986(57):1957.

[5]Fisher B,Redmond C,Poisson R,et al.Eight-year resulats of a random ized clin ical trial comparing total mastectomy and lumpectomy with or without irradition in the treament of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1989,320(13):822-828.

[6]Mamouns EP,Fisher B.Preoperative chem 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Sem in Oncol,2001,28(4):389-399.

[7]Van Lancker M,Goor C,Sacre R,et al.Pattems of axilary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Am J Clin Onco,1995,18(3):267-272.

乳腺癌术前宣教及术后护理 篇2

乳腺癌是一种以多中心发生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也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乳房疾病,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我科时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施了整体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由于乳腺癌患者术前来自家庭,社会形体改变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大,所以责任护士要关心患者,体贴患者,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所需,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疾病,给她们讲成功的病例,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术前诊断明确后,给予心理脱敏疗法,采取向下比较原则,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术后让患者体会到家庭和社会归属感,动员亲朋好友让患者感到不孤独。讲解二期手术整形相关知识,让患者建立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建立乳腺癌病友联谊会,为患者提供术后团体心理治疗。

1.2 术前宜教向患者讲解术前准备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手术的麻醉方式、术后所处的环境,讲解术后静脉输液,负压吸引,留置尿管,伤口加压包扎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 术后护理

2.1 预防皮下积液加压包扎的主要目的是固定皮瓣,预防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应做到松紧适宜、如加压过紧;患者、会出现胸闷,憋气,心慌等自觉症状,患者上肢远端肢体肿胀,皮温下降,如加压过松,可使皮瓣松动,皮下积血,积液。胸壁引流管连接墙壁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压力维持在.200~400mmHg,压力过小,失去了负压吸引的作用,不能充分引起胸壁血液,易引起感染。所以护士应定时巡视病房,注意观察负压吸引器压力,胸壁引流是否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通常术后1-2天,每日引流血性液体50~100ml, 3~5天约20~50ml,颜色由鲜红色为淡粉色。术后5天拔除胸壁引流管。拔除引流之后观察伤口敷料有无血性渗出。

2.2 预防患侧上肢水肿由于切除腋窝淋巴结后来自臂部的淋巴回流受阻或头静脉被结扎,感染积液等原因,均导致回流障碍加重、所以术后应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患侧上肢水肿。

2.2.1 早期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防止关节强直起重要作用。我院采用术后1~3天患者活动手部及腕关节,练习用患侧手挤压橡胶球、握拳;3~5天活动肘关节,协助患侧上肢抬高与胸壁呈水平位;5~7天帮助患侧上肢继续抬高摸健侧肩部,活动时指导患者练习手指爬墙运动。

2.2.2 严禁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或静脉输液在健侧上肢输液时,采用留置套管针技术选择易固定,不影响患者活动的部位穿刺,保护静脉,为今后的化疗做准备。密切观察患侧上肢远端的血液供应情况,双上肢皮肤颜色,温度是否相同,有无水肿。如皮温低,皮肤呈紫色,脉搏摸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

2.3 预防肺炎乳癌根治术后24h,持续给患者吸氧,术后患者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术后早期,患者常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和排痰,可使用止痛剂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为患者雾化吸人,翻身,叩背,注意保护伤口,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2.4 各种管道的护理患者术后要持续吸氧、静脉输液、心电监护,负压吸引,留置导尿管,所以身体上至少有5种管道,作好各种管道护理非常重要,护士至少要每小时巡视1次,夜班至少要每2h巡视1次,观察各种管道是否通畅,有无受压,尤其是患者翻身活动时,避免管道脱出。

2.5 下肢静脉血检及肺栓塞预防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重点进行下肢活动,如果发现下胶肿胀(多为单侧)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佩文,邹丽瑛.乳腺癌综合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160-283

[2] 苏兰若.新加坡乳癌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3):146-147

乳腺癌术 篇3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疗效

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疾病, 临床上多行手术治疗, 术式类型较多。临床实践证明, 在患者具备保乳指征的情况下, 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扩大根治术等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淋巴结清除率[1], 患者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且乳腺癌临床上各术式治疗中均以腋窝淋巴结清扫作为金标准[2]。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起乳腺癌备受关注。本文以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探讨了早期乳腺癌采用不同术式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女性, 触诊时均发现单侧肿物, 经B超与乳腺钼靶检查证实。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为30~55岁, 平均年龄为 (40.6±5.0) 岁, 肿瘤直径为0.32~3.54 cm, 平均直径为 (1.92±0.52) cm, 左侧肿瘤患者21例, 右侧肿瘤患者19例, 外上象限25例, 内上象限3例, 外下象限7例, 内下象限5例, AJCC分期Ⅰ期30例, Ⅱ期1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1~56岁, 平均年龄为 (41.6±4.8) 岁, 肿瘤直径为0.30~3.53 cm, 平均直径为 (1.89±0.50) cm, 左侧肿瘤患者20例, 右侧肿瘤患者20例, 外上象限24例, 内上象限4例, 外下象限6例, 内下象限6例, AJCC分期Ⅰ期21例, Ⅱ期1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研究组40例患者均于腔镜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其中15例患者行保乳术治疗, 另25例患者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先于腔镜下清扫腋窝淋巴结:先向腋窝内注入脂肪溶解液, 待10 min后于乳头水平上方自腋窝下方腋中线部位做操作孔, 孔直径为1 cm, 置入负压抽吸器并吸取内部脂肪溶解液, 后将trocar置入抽吸孔并加以固定, 向其中冲入气体, 并将气压控制在0.9~10.5 k Pa, 探入观察镜于胸大肌外侧、背阔肌前侧腋窝线上方做操作孔, 直径为5 mm, 用分离钳分离处理切口周边组织, 充分显露周边神经组织, 以免造成损伤, 最后剔除脂肪与淋巴结, 其中淋巴结剔除直至Ⅱ水平淋巴结层面, 剔除术后切除乳房或切除乳房肿块。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切开清扫手术治疗, 其中20例患者行保乳术治疗, 另20例患者行根治术治疗, 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参照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淋巴结剔除数量;术后待患者出院时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调查评量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 (±s) 形式, 计数资料记作百分率形式, 分别行t、χ2检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实施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为 (115.6±20.5) min, 对照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为 (78.6±15.2) min, 研究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 (48.5±10.2) m L, 对照组出血量为 (87.6±20.7) m L, 研究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为 (16.9±4.4) 枚, 与对照组的 (18.8±4.5) 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为 (195.6±45.6) m 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65.8±60.2) m L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5% (39/40) , 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62.5% (25/40) , 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3 随访结果:

随访2年两组无失访者, 研究组2例患者复发转移, 复发转移率为5.0%, 对照组3例患者复发转移, 复发转移率为7.5%,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乳腺癌临床上多根治术治疗, 因保乳率较低, 术后患者多伴有重度心理创伤, 对于疾病康复不利。近年来, 多数民众对乳腺癌手术治疗提出了保乳、美观等要求, 各种保乳术治疗乳腺癌备受关注。淋巴结转移于乳腺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抑制乳腺癌转移、改善乳腺癌预后中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必要环节[3]。众多文献报道, 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切口较大, 瘢痕明显, 且根治术后患者多伴有水肿、腋下疼痛等不良反应[4], 应用效果有限。基于传统根治术应用劣势, 改良根治术逐渐被推广应用。此外, 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 腔镜技术下淋巴结清扫术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采用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手术实施时间较长, 但是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引流量少, 淋巴结清扫率有保证, 复发转移率低。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5]结果相近, 提示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疗效显著, 且具有微创性, 预后效果较佳, 应用价值十分显著。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研究经验认为,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脂肪溶解并抽出, 为腔镜探查腋下结构与神经组织分布提供了便利, 可以减少损伤, 该处理方法有助于保留腋下静脉淋巴管与皮肤感觉神经, 能够降低术后皮肤感觉障碍及患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之,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显著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文龙, 鹿彦, 关洪亮.不同术式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21 (34) :57-58.

[2]王凯辉.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31 (8) :139-141.

[3]盛宇伟, 任建强, 于金玲, 等.肿胀液溶脂法直视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8 (5) :594-596.

[4]刘顺顺, 李平, 李忠, 等.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16 (5) :516-520.

乳腺癌术 篇4

【摘要】乳腺癌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和发生部位的特殊性,治疗策略明显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乳腺癌特殊性促使其手术方式向美容、微创和功能方向发展,对乳腺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和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乳腺癌术式个体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R73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63-01

一、保留乳房手术

乳腺癌早期病例的增多,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的介入,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放疗技术的进步及手术技艺的提高,使保留乳房的手术成为。经国际上大量临床试验(如Milan试验、NSABPB-6试验和EORTC10801试验等),超过1万名患者证实,乳腺癌患者只要符合指征,规范治疗,保乳治疗和全乳切除治疗具有相同的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但生活质量却明显提高。目前对Ⅰ、Ⅱ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美国50%,日本40%,香港30%,我国大陆约5-10%.

保乳术式的选择①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Ⅰ、Ⅱ期患者,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X线片显示广泛钙化。病理检查见导管内广泛浸润均不适宜;②肿瘤位于乳晕外2㎝以上。乳晕区病变难以保留乳头;③中等大小乳房。乳房太小术后美容效果差。乳房太大术后放疗效果差,乳晕区病变难以保留乳头;④伴有胶原性血管性疾病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⑤患者自愿;⑥患者有条件并乐于接受术后放疗和长期随诊者。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者方适宜保乳手术。新近的研究显示手术适应症有扩大倾向。表现为:①肿瘤大小不是保乳的绝对禁忌症,肿瘤≥㎝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保乳;②乳腺多原发肿瘤但位于同一象限,只是保乳相对禁忌;③位于乳晕部的肿瘤,甚至可考虑将乳头乳晕一并切除以达到切缘阴性的要求;④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危险性高者仅提示患者应接受更强更规范的全身综合治疗,并不是保乳的绝对禁忌症。

保乳的绝对禁忌症:①乳房不同象限多原发灶或钼靶片提示乳房内伴有恶性特征的弥漫微小钙化灶;②标本切缘阳性经再次扩大切缘仍阳性者;③患者乳腺曾接受放疗或妊娠期乳癌仍不能放疗者,但后者可先行保乳术,分娩后放疗。

治疗原则:①乳房上多采用具有美容效果的弧形切口,切除病灶应包括周围正常组织1~2cm,并送冰冻病理检查证实切缘阴性,瘤床切缘放置银夹做为放疗标记;②常规腋窝清扫,于腋窝下方另取4cm左右横向切口,至少清扫腋窝淋巴结Ⅰ、Ⅱ级水平,以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综合治疗;③术后全乳放疗,剂量50~60GY,腋淋巴结阳性者酌情加照锁骨上、下区及内乳区;④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同根治术后患者。

二、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腔镜或可视牵开器辅助)

目前在欧美国家对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已成标准术式,对于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原则上首先应考虑保乳术式。但我国国情与欧美国家有所区别,保乳比率明显较低,主要原因如下:①许多医院保乳经验不足,医师和患者对保乳术后是否增加复发率有顾虑;②我国女性乳房相对较小,部分患者保乳后难以达到预期的美容效果;③部分患者会因考虑保乳后附加放疗的经济负担而放弃保乳。对于有保乳适应症但因上述原因放弃保乳或虽选择保乳术,但术中因导管内浸润广泛难以达到切缘阴性这两类患者,常规做法是采取胸前较大梭形切口完成乳房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巨大疤痕严重影响美观和患者的心理。

手术取以肿瘤为中心,距肿瘤边缘1.5~2cm之小梭形切口,完整切除病灶。送冰冻切片检查证实为癌,切口不再扩大,先直视下游离皮瓣至常规无法游离时,以腔镜或前端带有冷关源之可视牵开器辅助完成与常规范围相同之乳房切除和腋清扫术,病灶于乳房内侧则附加腋窝下皱襞4~5cm横切口以便清扫腋窝。病灶距乳晕边缘≥2cm则选择同时保留乳头和乳晕,术中须取距肿瘤最近之切口边缘和乳头乳晕基底部腺体组织(保留乳头乳晕者)送冰冻切片检查证实无癌残留。

三、前哨淋巴结活检

长期以来,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一直是乳腺癌手术中重要步骤之一,但因其创伤大、并发症多,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创伤小、又能像ALND一样准确反映腋淋巴结转移状况、使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免除ALND的方法。已有研究表明乳腺淋巴引流一般从Ⅰ→Ⅱ→Ⅲ站。前哨淋巴结指的是首先接纳来自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或数个淋巴结,理论上认为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其他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极小,可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成为近10年来研究热点,是近年来继保乳手术之后乳腺癌外科治疗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SLNB适用于肿块较小,腋窝淋巴结触诊阴性的单发癌灶患者。多发肿瘤者可能有多条引流途径,已有肿大质硬淋巴结者淋巴管可能已被癌细胞阻塞致引流改道,腋窝手术史者也影响正常引流,上述情况均不适合行SLNB。新近研究发现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或属高危者占总数10%~29%,这些转移患者腋淋巴结转移并非罕见。SLNB定位方法包括染色法、同位素标记法和二者结合三种方法,多数学者认为二者结合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既往认为乳腺内象限癌灶向内乳淋巴结引流机会较多,目前则倾向于认为乳房各象限向内乳淋巴结引流的机会均等。不同的注射部位对于不同的前哨淋巴结的识别能力有影响,只有乳腺实质的注射才能检出内乳和胸肌间前哨淋巴结,肿瘤表面皮内、皮下和乳晕下注射只能识别腋窝的前哨淋巴结。

目前正确评价前哨淋巴结是否转移的金标准仍是术后的石蜡切片HE染色,但术中诊断的意义更大,能帮助术者決定是否行腋淋巴结清扫。常用术中病理诊断方法是冰冻切片和印片细胞学检查,后者需有丰富经验的细胞病理学家的支持,在国内尚无普遍开展。淋巴结中转移灶介于0.2mm~2mm间者称为微转移。近年有报道显示原发肿瘤pT1c和pT2且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机会是22%~24%。故一般认为凡前哨淋巴结微转移者应行腋淋巴结清扫。

参考文献

[1]周启军,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演变与进展,右江医学2010年第38卷第3期.

[2]韦向京.广西医学,2008年5月第30卷第5期.

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分析 篇5

1 护理措施

1.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主要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 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 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1.1.1 术前准备

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 特别是腋窝处, 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1.1.2 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后, 包括其家属因担心手术效果, 都会表现出焦虑、沮丧的情绪, 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并给予帮助, 对了解病情者要向其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及成活率方面的信息及有关疾病与手术知识,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疼痛者, 要多给予安慰, 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配合医生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 改善患者不良的情绪, 保证其休息与睡眠, 使机体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1.2 术后护理

1.2.1 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 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抬高患侧上肢, 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 保持敷料干燥、整洁, 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 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 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 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2.2 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

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 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液及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 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先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 d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 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 d, 可练习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 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 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 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 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2.3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并做深呼吸运动, 有利于肺扩张, 防止肺部并发症遵医嘱口服三苯氧胺 (TAM) 或来曲唑等药物。

1.2.4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量减少, 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 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因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 致食欲不振。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 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 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

1.2.5 其他

同时, 术后患者卧床期间,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主管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 满足其自理需要。

2 护理分析

2.1 对疾病焦虑恐惧和担心手术预后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

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病情轻重的情况因人而异, 做好心理分析,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使患者了解病情, 促进其对疾病及治疗的理解, 配合治疗。有条件的, 可请术后康复病例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接受疾病的事实。

2.2 及时处理疼痛及手术造成的不适

术后切口疼痛或晚期癌肿转移引起的疼痛是造成乳腺癌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术后镇痛一般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氟哌啶等药物, 通过镇痛泵持续给药, 镇痛效果明显。晚期癌症转移引起的疼痛, 口服曲马朵缓释片, 肌肉注射度冷丁、吗啡止痛, 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

2.3 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睡眠条件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是良好睡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室内相对湿度50%~56%, 温度18℃~24℃。夜间应调弱照明灯的亮度, 避免灯光直射患者面部, 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同时应根据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文化修养, 满足个人对睡眠条件的特殊要求。如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等。

2.4 并发症护理

①积血积液, 予皮下抽液后胸带加压包扎;②皮瓣坏死, 吸时换药, 切除坏死后二期植皮;③患肢水肿, 抬高并适当活动患肢, 使用弹力绷带, 利于回流, 避免患肢意外伤害, 禁忌在患肢测量血压, 注射及抽血, 患肢不能负重。

3 健康教育

①保护伤口, 避免外伤、磨擦;②定期检查按医嘱继续化疗;③指导患肢功能锻炼。

4 出院宣教

出院宣教是一项心理护理重要内容, 对帮助患者鼓足勇气, 促进康复起到一定作用, 患者术后因摘除乳房组织及部分胸部肌肉, 担心预后, 害怕癌细胞存生, 不能树立正常信心, 影响美观, 而痛苦, 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相关的医学知识及患者术后树立更健康的机体功能信心, 应告之患者术后, 要定期随访、定期放疗, 以观察疗效, 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施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6例(均为女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年龄36~69岁,平均54.1岁;对照组33例,年龄34~68岁,平均51.2岁。两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其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按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本人接受能力,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肢功能锻炼计划进行个性化训练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康复护理。

1.2.1 心理康复护理干预

1.2.1. 1 术前疾病认知宣教:

向患者及陪护家属讲解相关的乳腺癌医学知识,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及术后最常出现的并发症的表现和应对措施;消除患者对乳腺癌的恐惧、焦虑情绪。纠正其错误认知,使患者及家属正确对待病情,对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避免由于对病情及手术不知不解而术后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和悲观情绪。

1.2.1. 2 术后情绪疏导:

患者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及疼痛而产生烦躁、悲观等情绪,甚至拒绝配合肢体的康复治疗。此时应针对患者的情绪特征给予疏导,避免延误治疗影响肢体功能康复。亲情关怀——情绪疏导:护理人员首先应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适时指导患者家属积极主动地关心理解和爱护患者,引导患者正视现实,尽快适应术后康复治疗;倾诉交流——情绪疏导:通过病友之间的倾诉,交流发泄自身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音乐——情绪疏导:在患肢锻炼中配以柔和的音乐,转移注意力,使患者心情放松。

1.2.2 肢体康复护理干预

在此锻炼过程中,由于患者年龄、性格及文化程度不同,掌握锻炼内容的快慢及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急于求成,力度和活动量过大;有的怕痛、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锻炼。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护理干预,采取个别指导,讲清正确及时锻炼的意义,纠正各种偏差,如姿势偏差、锻炼时间偏差等,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保证完成这一关键性康复阶段的锻炼任务。观察组功能锻炼具体内容如下:

1.2.2. 1 术后当天在护士指导下即可开始卧床期间功能锻炼,以掌腕关节运动为主。先进行患侧肢体的握拳和转腕运动,每次1~2 min,每日2次;指关节屈伸运动,以儿童游戏“石头、剪子、布”交替进行;握弹力球运动;逐个交替屈指运动。

1.2.2.2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肘关节屈伸运动,感到疲劳时,将前臂及手放于体侧的枕头上休息;握放毛巾运动;用患肢梳头,尽量不运动肩关节,每次3 min,每日4~5次,逐日增加时间及次数。

1.2.2. 3 术后3~5 d开始练习用手掌摸对侧肩部关节,每次3 min,每日4~5次。

1.2.2. 4 术后5~7 d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贴在墙上的标尺渐渐向上爬行,逐步提高,每次2 min,每日3~5次;双手于胸前握球,压缩球运动。

1.2.2. 5 术后7~10 d逐日进行梳头练习,并逐渐患肢手掌越过头顶,尽可能摸到对侧耳朵,每次3~5 min,每日3~5次。

1.2.2. 6 术后10~15 d,加强肩关节活动,如鼓励患者自己进餐;做画圈及滑轮运动。

1.2.2. 7 术后16 d以后,由被动肩关节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嘱其两眼平视,头不动,用患侧手经头顶扪及对侧耳廓,也可以做广播操;直立,上体前倾,双手前后左右摆动;双手合并向前,向上伸直练习;手臂外展旋转练习等,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锻炼和恢复患肢功能[4]。

1.3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肩关节活动度(ROM)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5]:优,肩关节前屈160°~180°,外展160°~180°,内外旋各90°,后伸40°~50°;良,肩关节前屈140°~160°,外展140°~160°,内外旋90°,后伸30°~40°;一般,肩关节前屈<140°,外展<140°,内外旋各90°,后伸<30°。6个月后统计患肢功能障碍发生率[6],肌力5级为康复;测量上肢臂围>健侧为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观察组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2.12%(4/33),对照组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36.36%(12/33)。观察组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82,P<0.05)。见表1。

2.2 患侧发生淋巴水肿情况比较

观察组淋巴水肿发生率为6.1%(2/33),对照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7.27%(9/33)。观察组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5,P<0.05)。见表2。

2.3 患侧上肢活动度恢复结果

观察组上肢内收、外展、前屈和后伸功能活动角度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乳腺癌的术后恢复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除需要医务人员高水平的治疗外,更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个性化的专业护理能够为患者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更有利于患者建立配合治疗的决心及回归社会的信心。本文观察组33例患者通过术后护理人员的积极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患者生活的信心,从而更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实现躯体、心理和社会上的整体恢复。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患肢的康复作用。方法:将6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肢功能锻炼计划进行个性化辅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的上肢功能障碍4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P<0.05);观察组淋巴结消肿发生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P<0.05);观察组患侧上肢活动度恢复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分别为(33.25±3.12)°、(103.53±18.67)°、(118.38±18.55)°、(41.27±1.38)°,对照组为(30.01±2.16)°、(72.71±10.24)°、(92.35±13.67)°、(25.37±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3、3.947、4.235、3.547,均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有益患肢的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实现躯体、心理和社会上的整体恢复。

关键词:乳腺癌,患肢康复,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林毅,刘晓雁.乳腺癌生命质量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118-121.

[2]张佳佳,黄喆,张小菊.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期的影响因素[J].上海护理,2009,9(5):346-347.

[3]谭爱梅,吴月凤,玉梅.康复训练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24-826.

[4]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224-2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53-255.

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2010年8月, 我科收治乳腺癌患者50例, 均为女性, 年龄36~76岁, 平均年龄50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3例, 保乳手术6例, 单纯乳房切除术1例。

2 方法

乳腺癌术后, 为了使皮肤愈合良好, 避免发生积液, 术后须放置引流管, 并用胸带加压包扎。由于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后来自臀部的淋巴回流不畅, 患侧手臂活动受限, 出现肿胀, 经过积极系统的治疗,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促进肢体血液、淋巴液回流, 减少患侧上肢肿胀, 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 (置管卧床期的功能锻炼)

从术后至拔掉腋下引流管。术后24h内, 肩关节内收, 活动手指及腕部, 做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术后1~3d, 肩关节内收, 练习伸指、握拳、屈腕、屈肘、前臂伸屈运动。

2.2 第二阶段 (下床活动期的功能锻炼)

从拔掉腋下引流管后至出院时为止。此期主要为肩关节的锻炼, 故早期行锻炼可使三角肌, 斜方肌和背阔肌尽快恢复功能。这是乳腺癌根治术后, 上肢锻炼的重要环节。锻炼的方法为:术后3~4d患者可坐起, 开始进行屈肘运动;术后5d解除固定患者上肢的胸带后, 可练习手掌扪对侧肩部及同侧耳部;术后9~10d拔除切口缝线, 可锻炼抬高患侧上肢, 将患侧的肘关节屈曲抬高, 手掌置于对侧肩部;术后14d, 练习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 使患侧上肢逐渐抬高至患者自开始锻炼的低头位, 到抬头挺胸位, 进而能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到对侧耳部为止。为了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此时还可进行扶墙锻炼, 加强抬高患侧上肢的功能。

2.3 第三阶段 (出院后上肢功能的锻炼)

除坚持做第一、第二阶段的运动外, 逐渐进行五指伸直并拢。 (1) 上肢旋转运动:先将患侧上肢自然下垂, 五指伸直并拢, 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肢至最高点, 再向身体外侧旋转逐渐回复原位。 (2) 上肢后伸运动:应保持抬头挺胸位, 患侧上肢自然下垂, 握拳, 然后尽量自后摆动上肢, 再回复原位, 反复进行。 (3) 扩胸运动:曲肘、五指伸直并拢, 双手指相对, 掌握向下置于胸前, 双手向前伸直后向左右两侧平伸并挺胸。

2.4 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1) 在护士的指导下循序进行, 适可而止, 不可强求。 (2) 锻炼时患侧上肢不能过久下垂, 不能提握重物, 肩不可负重。 (3) 禁止患肢输液、抽血、测血压等, 避免患肢肿胀。

3 讨论

乳腺癌术中无瘤的护理 篇8

1 乳腺癌术中无瘤护理要点

1.1 术前的护理准备工作

1.1.1 胃肠道准备

手术前1 d晚上进半流质饮食, 饭后 (术前12h) 禁饮食, 禁饮水4~6h。

1.1.2 术前用药

口服地西泮5mg同时注射鲁米那钠1g, 肌肉注射阿托品, 东莨菪碱3mg (高血压、654-ā相反10mg和肌内注射) 。

1.1.3 抗生素使用原则

不容易感染与关联破裂、在手术之前, 不应使用抗生素但潜在感染, 炎症的乳腺癌肿瘤破裂或其他因素, 应在适当的情况下, 使用抗生素。转发有关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 和麻醉 (普鲁卡因) 皮肤测试。

1.2 术中无瘤护理要点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并趋于年轻化, 成为导致妇女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无瘤护理为了规避癌细胞种植和扩散, 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可使恶性肿瘤术后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显著提升, 手术台护士不单单要严格遵照无瘤原则, 还应进一步树立无瘤观念, 加强监督, 使无瘤操作技术进一步提升, 进而使手术质量得到保障。

统一技术实施阶段的无病护理与护理内容和技术要求。通常显示位置, 皮肤消毒、商店订单, 切口张贴薄膜等注意切口保护和嫌疑人结合电刀。一般层次免费细胞通过手术、腋窝淋巴结和软组织等团队协作, 扫, 切标本放置在专业化、标本护士再次重点保护伤口及外科手术切口和伤口, 以免污染的肿瘤。体外的肿瘤后, 用冲洗蒸馏水和不断的伤口, 操作人员变化的衣服、手套、背面印有无菌处理。护士删除原始的手术器械, 并更换无菌手术器械。停止出血, 然后再用蒸馏水1000mL, 外科手术手套、冲洗伤口缔结, 然后按惯例放置的引流管治疗伤口缝合皮肤全层无菌敷料, 再次将伤口皮肤消毒剂。外科工作人员清除布、外科护士在无菌湿敷料对切口皮肤去污的基础上, 对护士整理衣物和注意温暖, 外科治疗仪器, 布及定期进行手术后出前处理和消毒和清洗。在护理过程与评价的有效性, 并找出不足无病综述组的运作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了依据。

目前, 无瘤护理还处于一个未知的领域,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蒸馏水水温, 骏青等报道显示, 对肿瘤患者用42℃的蒸馏水, 采用腹腔灌洗可将肿瘤细胞杀死。通过相关实验显示, 作用肿瘤细胞3min, 43℃的蒸馏水可破损肿瘤细胞, 而这样的蒸馏水使用便捷, 既不需要加热, 还可以在恒定的室温下进行, 通过将侵泡时间延长, 可对肿瘤细胞达到灭活的目的[1,2]。

1.3 心理护理

乳腺癌不同于其他的胸、腹部肿瘤, 根治这一次。在这个时候, 手术室医师, 和护士不忽视患者和交谈, 使患者产生的结果是被遗弃的感觉, 造成患者怨恨心理, 作为陪伴的患者方面和他聊天的作为缓和紧张的气氛, 使患者在轻松的心情等待病理夏一次结果报告的肯定, 告知患者需要行根治术, 并对患者的承诺, 我们会仔细认真所有肿瘤切除术, 向她保证。让她感到负责集体来帮助她的这种疾病的斗争、友好经验医师的情感。

2 护理感悟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和甚至威胁生命的疾病, 发病率正在上升, 近年来, 和倾向于更年轻, 成了一个妇女的死亡人数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是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最有效方法,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后面临很多问题, 自我形象和恐惧的疾病复发、心理压力和事业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卫生质量的术后恢复期患者乳腺癌手术的缺乏引起。无病保健是为了防止和避免癌症细胞增殖的一种手段或植物, 采取的一系列的保健措施, 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恶性肿瘤术后生存率[4,5]。

摘要:目的 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及分析。方法 选取在本院进行乳腺癌手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性乳腺癌根治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的护理,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进行全面、科学的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无瘤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孙达.I期乳腺癌手术治46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质, 2004, 26 (6) :63-64.

[2]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

[3]沈镇宙, 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文献版社, 2002:4.

[4]陈骏青, 王舒定, 徐惠绵, 等.胃癌根治切除并腹腔温热低渗溶液灌洗治疗的远期疗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7) :415-416.

乳腺癌术 篇9

【摘要】目的:观察四黄散外敷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出现术后患肢肿胀症状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黄散外敷。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转、显效所需平均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黄散外敷对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肢体肿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四黄散;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63-02

目前,国内外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手术方法以乳腺癌根治术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肿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手术切除范围较广,淋巴系统受到破坏,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患肢肿胀轻者出现皮肤红肿、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重者则影响日常生活。因此,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而引起的肢体肿胀极为重要。笔者对35例乳腺癌术后发生患肢肿胀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用四黄散外敷,临床效果显著,具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福建省某三甲医院肿瘤外科发生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的患者70例,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48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22例),乳腺癌根治术后22例(对照组9例,观察组13例)。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4826±527)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65±03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肿胀:用同一个软皮尺测量双侧肘上10cm处的臂围,将双侧测量的臂围进行对比,患侧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02cm时即为患肢肿胀。肿胀的分级:①轻度肿胀: 患侧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02~1cm时;②中度肿胀:患肢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11~20cm时;③重度肿胀:患肢肘上10cm处臂围大于健侧21cm以上时[1]。

13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自主意识清楚;②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加试验;③已行手术治疗,并且明确诊断为单侧单纯性乳腺癌;④手术方法是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⑤术后出现患侧肢体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患肢肿胀;⑥均为女性患者;⑦年龄为35~61岁。

14[JP+1]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乳腺癌术后进行相应常规化疗疗程,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及健侧乳腺等;常规护理措施: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监测各项生命指标,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生活起居护理,包括患者平卧时在患肢肩下垫一10cm高的小垫枕;避免在患侧肢体测量血压、输液、抽血;患侧肢体提重物时应<5kg;保持患侧肢体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受压和破溃;对患侧肢体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包括术后行握拳、曲腕、患肢的内收、肘关节、肩关节的旋转、手指爬墙等活动,每天2次,早晚各1次,每次时间为30min。每天清晨起床前测量双侧肘上10cm处的臂围,并记录,连续测量7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黄散外敷:①药物:将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四味中药按1∶[KG-*3/5]1∶[KG-*3/5]1∶[KG-*3/5]1配制成四黄散120g,倒入容器中,再加蜂蜜100mL,最后加入200mL的温水,均匀搅拌,调至成糊状。②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卧位,完全露出患肢,将拌匀的四黄散涂抹于肿胀部位皮肤上,涂抹均匀,厚度为1~2mm,予牛皮纸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持续24h后用温水清洁皮肤后更换。

15观察指标每天更换四黄散前测量双侧肘上10cm处的臂围,详细记录,连续测量7d;详细记录患者出现好转和显效的时间,统计两组临床疗效。

16疗效判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2002)。显效:1疗程后,患肢肿胀消失或减轻1个级别以上者;好转:1疗程后,患肢肿胀减轻但未达到1个级别者;无效:1疗程后,患肢肿胀未减轻甚至加重者。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0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9%;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4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显效、好转所需平均时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显效平均需47d,对照组平均需58d;观察组病情好转平均需28d,对照组平均需43d。治疗后观察组显效、好转所需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患肢肢体肿胀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患肢水肿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所以对患肢水肿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外敷法,又名敷贴,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特定部位并加以固定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四黄散是本院制剂,主要由黄芩、黄柏、黄连、大黄四味中药组成。 四黄散调蜜后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4]。黄芩有解毒、清热燥湿功效;黄连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5];黄柏有泻火燥湿、清热解毒功效;大黄性具有泻火解毒,清泄湿热的功效;蜂蜜味甘性平,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现代研究表明[6],其具有抗菌、消炎、消肿止痛、促进细胞再生和渗液吸收等功效,蜂蜜性质粘稠,易于粘附皮肤上。四黄散由蜂蜜调制后视肿胀范围大小进行外敷,药物经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组织内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炎吸收,消肿效果较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故用四黄散外敷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的肢体肿胀收效颇佳。四黄散外敷,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实施简便,临床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患者易于接受,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四黄散外敷对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因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肢体肿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雪冰.古方新用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6):58-5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2.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0.

[4]陈鸿杰,李普升,王立恒.四黄水蜜外敷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30-31.

[5]王秀杰.黄连的药理研究及现代应用[J].中国医师,2003,6(6):370.

[6]兰福森,兰玺杉.蜂蜜治病妙方[J].蜜蜂杂志,2003,23(1):20-21.

乳腺癌术 篇10

1 发生上肢水肿的原因

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上臂内侧的淋巴管在手术中遭到破坏, 导致淋巴液引流不畅是最常见的原因。腋静脉在包扎伤口时受压, 使上肢回流受阻。如果病人较肥胖, 腋下有广泛转移, 手术切口将延长至上臂, 头静脉被结扎, 造成较难恢复的水肿。 术后上臂活动过迟, 造成淋巴管的再生迟缓, 水肿持续时间较长。腋窝长期积液, 轻度感染, 使残留的淋巴管进一步被破坏, 造成锁骨下或腋静脉阻塞, 导致水肿的发生。术后上臂、锁骨上下及腋窝部的复发及转移, 这些部位的复发和转移, 会造成局部静脉及淋巴管的压迫性回流障碍, 常形成进行性加重、不可逆的水肿。术前、术后放疗会造成放射野内的静脉闭塞, 淋巴管破坏, 影响上肢淋巴回流及上肢功能。

2 上肢水肿分度

上肢水肿的测量方法[2]:上臂围应测量肩峰与鹰嘴之间的中点部位;前臂围应测量鹰嘴与桡骨茎突之间的中点部位。 轻度肿胀:水肿只累及上臂背侧, 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3 cm以下, 多限于上臂近端。常发生于术后短期内, 无明显自我感觉, 加压时呈现凹陷性水肿, 抬高时消退, 对生活和工作无影响。 中度肿胀:水肿累及上臂及前臂, 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3 cm~6 cm, 水肿的范围影响到整个上肢, 患侧上肢有沉重感, 运动功能受限、皮肤改变、毛发丧失、指甲改变等。 重度肿胀:水肿累及手背、手指, 患侧上肢的周径比健侧粗6 cm以上, 皮肤硬韧, 上肢肿痛或麻木, 呈橡皮肿, 皮肤极度增厚, 伴巨大皱褶, 使病人整个上臂和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3 上肢水肿的防治

3.1 物理疗法

3.1.1 抬高患肢

术后早期应用软枕或衣服抬高患肢, 使肘关节高于肩部, 手腕高于肘关节, 保持患肢呈内收、抬高位。

3.1.2 功能锻炼

乳腺癌手术创伤大, 疼痛可引起患肢尤其肩关节活动减少, 继而出现组织粘连、瘢痕挛缩, 不但加重功能障碍, 又影响静脉、淋巴液的回流, 引起患肢肿胀。适时、合理的上肢功能锻炼可使腋窝部位愈合平展, 充分发挥代偿作用。上肢功能锻炼可分3阶段:第1阶段 (术后4 d 内) 主要锻炼手、腕和肘部关节功能;第2阶段 (术后5 d ~15 d ) 主要锻炼肩关节;第3阶段 (手术16 d 以后) 可做吊环运动, 患肢抬高上举, 肘关节伸直并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向前向后的旋转运动, 患肢上举达到与健肢相同的程度。

3.1.3 手法按摩

让病人抬高患肢, 按摩者用双手扣成环形, 自远侧向近侧用一定压力推行, 每次推压15 min以上, 每日3次。推压时注意动作轻柔, 因过度按摩可加重淋巴水肿。

3.1.4 保护患肢

在医疗和生活中避免一切可引起患肢淋巴液产生过多或回流受阻的因素, 如患肢长时间下垂、受压、外伤、感染、大幅度摆臂、佩戴饰物、测血压等。因患肢静脉流速慢, 尽量避免在患肢抽血、输液。

3.1.5 腋区及上肢热疗

用微波、超短波、红外线等加热仪器进行局部消炎、促进局部循环功能, 每天1次, 每次20 min, 连续15 d。用微波、超短波、红外线等加热治疗可使已形成的纤维条索溶解, 瘢痕软化, 从而解除纤维条索对血管和淋巴管的压迫、牵拉, 有利于血液、淋巴液的回流;微波热效应使局部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淤积于静脉瓣的血液减少, 血管腔内压力下降;局部用热,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致使组织内的渗液回流到血管腔内, 减轻了水肿[3]。

3.2 神经节封闭

此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血管和淋巴管痉挛, 改善循环功能。

3.3 手术治疗

3.3.1 皮瓣转移结合负压抽吸术

单纯负压抽吸可清除淤积于皮下的淋巴液及增生的淋巴组织, 但它只解决了淋巴液的淤滞, 不能改善淋巴液的回流, 效果局限, 会反复。如果将局部侧胸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转移, 覆盖创面, 使皮瓣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淋巴液, 进人体循环, 或经皮瓣自身的淋巴回流引流淋巴液效果较好。

3.3.2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对重度肿胀的病人进行移植下肢带瓣膜的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桥接代替淋巴管, 远端与上肢淋巴管吻合, 近端与颈外静脉或头静脉吻合治疗慢性肢体淋巴水肿。

3.3.3 淋巴管-淋巴管吻合术

对于顽固的淋巴水肿可从股部取出多条淋巴管, 将水肿上肢淋巴管与正常的颈部深层下行淋巴管相连接, 可明显减轻肢体水肿, 且较静脉移植更符合生理[3]。

3.4 药物治疗

3.4.1 利尿剂治疗

应用利尿剂可有短期疗效, 但因不能改变该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故远期疗效不佳。

3.4.2 中药治疗

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药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改善患肢的淋巴循环和局部微循环, 促进巨噬细胞活性和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 减少瘢痕增生, 从而缓解上肢淋巴水肿症状[3]。

4 小结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而且水肿的一旦形成很难治愈, 目前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保守治疗能够改善症状, 但不能治愈, 药物和手术治疗的作用仍不肯定, 很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疗效难以持久。因此, 应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 加强乳腺癌病人术后健康宣教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分析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原因, 从物理疗法、神经节封闭、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面为病人提供相关的治疗和护理,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上肢水肿,原因,防治

参考文献

[1]杨碎胜.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相关因素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 6 (5) :344.

[2]高喜康, 李菊.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防治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9C) :2480-2481.

上一篇:战略原则下一篇:中小企业集群复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