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理学

2024-08-09

乳腺癌/病理学(共11篇)

乳腺癌/病理学 篇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乳癌每年发病率大约是20/10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最新研究表明[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25%~30%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有基因扩增和蛋白的过度表达。HER-2的高表达可提高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潜能,被认为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HER-2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显著减少了肿瘤转移和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准确检测HER-2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治疗和预后价值。本文收集了155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例,对其进行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乳腺癌中HER-2异常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收集本院病理科诊断的2009年至2011年间浸润性乳腺癌标本155例,均为女性,术前未接受过放疗、化疗。患者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标本均为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

1.2 IHC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兔抗人多克隆抗体C-erbB-2(HER-2,Dako公司),工作浓度1∶500。采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已知强阳性乳腺癌标本做阳性对照,操作流程按说明书进行。IHC结果判断参照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无染色或<10%细胞膜染色),1+(>10%瘤细胞有不完整胞膜染色),2+(>10%瘤细胞有轻度至中度完整胞膜染色),3+(>10%细胞膜有完整胞膜强染色者)。

1.3 FISH检测方法

1.3.1 主要试剂和设备

HER2/CSP17探针试剂盒购自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2 结果的判定

计数30个细胞核内橘红色的HER-2荧光信号和17号染色体着丝粒的绿色荧光信号,计算30个细胞核中红色信号与绿色信号总数之比值。比值<1.8为阴性,提示无基因扩增,比值>2.2时为HER-2基因扩增,若比值介于1.8~2.2之间,则需要再计数30个细胞核中的信号重新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kappa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HC检测结果

IHC阳性信号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膜,部分病例伴有胞质内着色。155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中,HER-2蛋白表达0+有8例,59例为1+,75例为2+,13例为3+,其表达率分别为5.2%、38%、48.4%及8.4%。

2.2 IHC和FISH检测HER-2表达的比较

155例乳腺癌标本中,FISH法检测HER-2有扩增(阳性)42例(图1),无扩增(阴性)113例(图2)。8例IHC(0+)中有8例FISH阴性,59例IHC(1+)者中有53例FISH阴性,75例IHC(1+)者中有52例FISH阴性,13例IHC(3+)者中12例为FISH阳性。4组中IHC和FISH符合率分别为100%、89.8%、69.3%和92.3%。一致性检验证明两者结果符合率为80.6%,存在一致性(Kappa=0.363,P=0.000)。其相互关系详见表1。

Kappa=0.363,P=0.000

3 讨论

HER-2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HER-2基因位于染色体17q21,编码相对分子量为185000的跨膜蛋白,在结构域上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HER2基因扩增将导致转录上调,增加蛋白合成并激活癌基因,从而诱发肿瘤发生[3]。研究发现,具有Her-2基因扩增的患者应用受内分泌(他莫昔芬)治疗后的死亡率明显增高,提示此类患者可能不适合应用内分泌治疗[4]。2002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全新的分子靶向药物Herceptin,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此类靶向药物,对那些具有HER-2基因扩增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低度扩增或者是不扩增的患者疗效不显著。因此临床用药前,准确检测Her-2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临床病理意义。

临床病理诊断中,检测HER-2蛋白与基因的常用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IHC法具有简便、廉价、快速等特点,能在蛋白水平观察HER-2的表达,并与形态相结合观察其定位。另一方面,由于IHC还有自身缺陷,如组织固定使抗原丢失,固定液种类和储存时间对染色强度的影响,不同批号抗体之间的差异等都将影响IHC检测的准确性。FISH法具有快速、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点,可直观地观察细胞核内特异性染色体或基因异常,并可与形态学结合,是肿瘤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但FISH结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标本长时间固定、烤片温度过高、蛋白消化不当等,都会造成荧光信号减弱或无信号。固定液的使用也非常重要,FISH的标本应选用4%中性甲醛固定,经乙醇等其他固定液实验效果不佳[5]。因此在临床病理检测HER-2表达时,宜将IHC和FISH方法结合,可取长补短,增加检测的准确率。在本研究中,IHC0+的患者有8例,FISH检测均为阴性,符合率100%。IHC1+的患者有59例,FISH检测阴性率89.8%(53/59)。既往研究发现[6]IHC0/1+的病理与FISH检测的符合率可达95%以上,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对于少数IHC1+病例有FISH阳性,分析原因可能与乳腺癌基因的低拷贝数有关。IHC3+的患者有13例,FISH检测阳性率92.3%(12/13),前期研究表明[7]IHC3+的病例与FISH检测的符合率达90%以上,与本研究结果相吻合。另外有1例IHC3+,FISH检测阴性,可能与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有关。乳腺癌患者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是乳腺癌的遗传学特征,即癌细胞中17号染色体数多于或少于2个。而这种非整体会造成一部分患者的IHC假阳性结果,这样的患者在使用Herceptin时效果并不理想。FISH检测技术加入了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作为对照探针,因此能明确检测出患者肿瘤细胞的倍体性,避免了Her-2扩增是由于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造成的假阳性结果。本研究两组间的检测差异主要在IHC2+组,IHC2+的患者有75例,FISH检测阳性率仅有30.7%(23/75)。前期研究也显示[8]IHC2+的乳腺癌病例中基因扩增的比率为8%-32%,与本组数据一样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临床病理诊断中,IHC检测为2+的病例,如需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时,建议加做FISH检测。

综上所述,Her2在乳癌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用于评估患者预后,并能指导临床靶向药物的选择。因此,准确检测乳腺癌中HER-2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乳腺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IHC和FISH方法检测155例乳腺癌标本中的HER-2表达情况。结果 155例乳腺癌标本中,IHC与FISH结果符合率为80.6%,存在一致性(Kappa=0405,P=0000)。结论 IHC和FISH能有效地检测乳腺癌中HER-2的表达,两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HER-2检测的准确率。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

参考文献

[1]Ross JS,Gray GS.Targeted therapy for cancer:the HER-2/neu andHerceptin story[J].Clin Leadersh Manag Rev,2003,17(6):333-340.

[2]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09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2):631-633.

[3]Strauss B.Best hope or last hope:access to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of HER-2/neu for advanced stage breast cancer patients[J].J AdvNurs,2000,31(2):259-266.

[4]Ellis MJ,Coop A,Singh B,et al.Letrozole inhibits tumor prolif-er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tamoxifen independent of HER1/2expression status[J].Cancer Res,2003,63(19):6523-6531.

[5]Petersen BL,Sorensen MC,Pedersen S,et al.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dization on 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optimizing the method[J].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2004,12(3):259-265.

[6]Dowsett M,Bartlett J,Ellis IO,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immuno-histochemistry(HercepTest)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for HER-2 in 426 breast carcinomas from 37 centres[J].JPathol,2003,199(4):418-423.

[7]Kovacs A,Stenman G.HER2-testing in 538 consecutive breastcancer cases using FISH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J].Pathol ResPract,2010,206(1):39-42.

[8]Owens MA,Horten BC,Da SM.HER2 amplification ratios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correlation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a cohort of 6556 breast cancer tissues[J].Clin BreastCancer,2004,5(1):63-69.

乳腺癌/病理学 篇2

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病理学练习题: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一、A1

1、切除子宫做病理检查,光镜下见子宫壁深肌层内有大量异型的滋养层细胞浸润,并有绒毛结构,应诊断为

A、水泡状胎块

B、子宫内膜癌

C、侵蚀性葡萄胎

D、绒毛膜癌

E、子宫颈癌

2、子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是指

A、子宫颈腺体充满癌细胞

B、子宫颈表面发生的原位癌影响腺体分泌排出

C、子宫颈表面和腺体先后发生了原位癌,并侵及腺体周围间质

D、子宫颈原位癌突破基底膜侵及腺体

E、子宫颈原位癌沿基底膜伸入腺体内致腺管上皮为癌细胞所取代,腺体基底膜完整

3、浸润性子宫颈癌指肿瘤浸润深度至少要超过基底膜下

A、1mm

B、2mm

C、4mm

D、5mm

E、3mm

4、不容易出现乳房内包块的乳腺癌是

A、导管内癌

B、浸润性导管癌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C、小叶原位癌

D、浸润小叶癌

E、髓样癌

5、关于乳腺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来源于肌上皮细胞

B、多发生于内上象限

C、男性乳腺不发生癌

D、多数为浸润性导管癌

E、以血道转移多见

6、绒毛膜癌最常转移的器官是:

A、脑

B、肝

C、肺

D、骨

E、肾上腺

7、绒毛膜癌与侵蚀性葡萄胎主要的鉴别依据是

A、尿hCG阳性

B、病理检查无绒毛结构

C、有卵巢黄素化囊肿

D、胸部X线片有棉团状阴影

E、阴道有紫蓝色转移结节

8、恶性葡萄胎与良性葡萄胎的主要区别是:

A、绒毛消失

B、可见水肿绒毛

C、滋养细胞增生

D、绒毛侵犯子宫壁深部肌层

E、绒毛间质血管消失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9、下列哪项不符合葡萄胎:

A、绒毛间质水肿,血管消失

B、绒毛滋养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

C、无胎动及胎心音

D、子宫体积比正常妊娠月份大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10、子宫颈癌好发部位是:

A、子宫颈管

B、子宫颈内口

C、子宫颈外口

D、子宫颈前唇

E、子宫颈后唇

11、诊断早期宫颈癌最可靠的依据是:

A、有接触性出血史

B、阴道镜检查

C、盆腔检查

D、宫颈细胞学检查

E、宫颈病理切片检查

12、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是哪项

A、湿疹样癌

B、鳞状细胞癌

C、浸润性小叶癌

D、浸润性导管癌

E、髓样癌

13、与EB病毒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A、鼻咽癌

B、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C、宫颈癌

D、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4、子宫颈早期浸润癌浸润深度的标准是

A、不超过基底膜下1mm

B、不超过基底膜下5mm

C、不超过基底膜下2mm

D、不超过基底膜下3mm

E、不超过基底膜下4mm

15、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是指

A、宫颈上皮癌变癌组织达基底膜

B、宫颈上皮癌变癌组织已延伸至宫颈腺体

C、宫颈上皮癌变癌组织累及宫体内膜腺体

D、宫颈上皮癌变癌组织穿透基底膜,深度<5mm

E、宫颈上皮癌变癌组织累及腺体穿透基底膜至浅肌层

二、A2

1、女,33岁。B超检赶在左乳房外上象限发现0.3cm×0.2cm大小的结节,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结节内查见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未侵破基底膜。正确的病理诊断是

A、上皮内瘤变I级

B、上皮内瘤变II级

C、重度非典型增生

D、原位癌

E、早期浸润癌

2、青年女性,闭经3个月,阴道不规律出血,血块中夹有水泡。检查发现子宫体积大,阴道壁有暗紫色结节、出血、坏死。最大可能是:

A、宫外孕

B、葡萄状肉瘤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C、葡萄胎

D、恶性葡萄胎

E、绒毛膜癌

3、女性,52岁,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镜检查见子宫颈有菜花样肿物,表面出血坏死。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官颈糜烂

B、宫颈息肉

C、宫颈癌

D、宫颈囊肿

E、宫颈肥大

4、成年女性,半年前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有一无痛性肿块,近期生长快,直径约5㎝。术后病理检查:肿物色灰白,质脆,界限不清。镜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团片状,瘤细胞量与间质量大致相等,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应为:

A、恶性淋巴瘤

B、乳腺粉刺样癌

C、乳腺硬癌

D、乳腺不典型髓样癌

E、乳腺单纯癌

5、中年女性,一年前有流产史,现阴道流血不止,严重贫血外观,子宫体积增大。近来咳嗽、咯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癌

B、肺结核

C、子宫绒毛膜癌

D、葡萄胎

E、子宫内膜癌 答案部分

一、A1

1、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滋养层细胞异型性明显,侵及深肌层,并有绒毛结构的肿瘤为侵袭性葡萄胎。而滋养层细胞异型性明显,侵及深肌层,出血坏死明显,无绒毛结构时,应诊断为绒毛膜癌。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子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是指子宫颈原位癌内的癌细胞沿基底膜生长,进入子宫颈腺体内,并取代了腺上皮细胞,而腺体的基底膜仍完整。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而浸润性子宫颈癌的浸润深度业已超过了基底膜下5mm。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不容易出现乳房内包块的乳腺癌是小叶原位癌。因此,对乳腺癌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详细检查,才能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乳腺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多发生于外上象限,多数为浸润性导管癌,以淋巴道转移常见,晚期也可发生血道转移。来源于肌上皮细胞的肌上皮性肿瘤在乳腺少见。男性乳腺也可以发生乳腺癌,发病率很低,但容易发生转移。

6、【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绒毛膜癌的滋养细胞最早侵入宫旁组织的静脉内,由此逆行而转移到阴道,上行经右心而至肺,再由肺继发转移而扩散致全身各主要器官,如脑、肝、肾、胃肠等。

7、【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B,绒癌无绒毛。

镜下

异型性明显。出血、坏死非常明显。

瘤组织中无血管和其他间质;

无绒毛形成——与恶性葡萄胎最主要的鉴别点。

8、【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良性葡萄胎病变局限于宫腔内,不侵入肌层,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形似葡萄。恶性葡萄胎又称侵袭性葡萄胎,和良性葡萄胎主要区别是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出血坏死,甚至向子宫外侵累及阔韧带或阴道。

9、【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在葡萄胎hCG量远较正常值为高,且持续为高水平。在正常非孕妇女血清hCG量<75mIU/ml,β-hCG<20mIU/ml。正常妊娠妇女血清高峰值中位数在10万mIU/ml以下,最高值达21万mIU/ml,而葡萄胎患者血清hCG值远高于20万mIU/ml。

【该题针对“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糖尿病、胰腺肿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58173】

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子宫的下部呈圆柱形或菱形,即子宫颈。子宫颈的内腔为子宫颈管,上端为宫颈内口,与子宫腔相通,下端为宫颈外口,与阴道相通。阴道附着部以上的部位称阴道上部,附着部以下的部位伸入阴道,称子宫颈阴道部。

子宫颈主要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子宫颈管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黏膜层中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碱性黏液。子宫颈阴道部的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与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外口处相交接,此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当鳞-柱交界位于宫颈阴道部时,暴露于阴道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影响,柱状上皮下未分化储备细胞开始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继之柱状上皮脱落,而被复层鳞状细胞所代替,此过程称鳞状上皮化生。

化生的鳞状上皮偶可分化为成熟的角化细胞,但一般均为大小形态一致,形圆而核大的未成熟鳞状细胞,无明表层、中层、底层3层之分,也无核深染、异型或异常分裂象。化生的鳞状上皮既不同于宫颈阴道部的正常鳞状上皮,镜检时见到两者间的分界线;又不同于不典型增生,因而不应混淆。

还有一个概念是鳞状上皮化,鳞状上皮化生和鳞状上皮化都不属于癌前病变。

鳞状上皮化指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底膜之间,直至柱状上皮完全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替代。

子宫颈的鳞状上皮部分被不同程度的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则称为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属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范畴,属于癌前病变。

子宫颈管内表面被覆粘液柱状上皮,在子宫颈外口移行为非角化的鳞状上皮,交界处为子宫颈上发生疾病的常见部位。青春期尤其是妊娠女性由于激素作用,子宫颈管柱状上皮常下移替代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

子宫颈管柱状上皮对化学环境的变化和细菌感染较为敏感,可化生为鳞状上皮。虽然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可上下游移,但其位置和相关的疾病一般在子宫颈外口附近。

1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题中问“最可靠的依据是”,选宫颈病理切片检查。

12、【正确答案】 D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答案解析】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乳腺癌的50%~80%。

1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排除法,其他几个选项都和EB病毒感染有关,宫颈癌,HPV感染是其高危因素。

1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型鳞癌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内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者。

1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原位癌的部分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润,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在固有膜中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条索或小团块,称为早期浸润癌。

二、A2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由于“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未侵破基底膜”,故考虑原位癌。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良性葡萄胎病变局限于宫腔内,不侵入肌层,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形似葡萄。

恶性葡萄胎又称侵袭性葡萄胎,和良性葡萄胎主要区别是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出血坏死,甚至向子宫外侵累及阔韧带或阴道。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子宫颈息肉。多数为炎症刺激后内膜增生所致的炎性息肉,少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恶变临床上极少见。临床表现多见于40岁以上经产妇女。息肉极小时多无明显症状,每当因其他疾病进行妇科检查时发现;息肉大者,可致阴道白带增多,呈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

宫颈息肉则临床上可有月经期出血,或接触性出血。小息肉只有通过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后,才能看到;大息肉在作双合诊检查时可发现。息肉常为多发性,呈扁圆或椭圆形或呈水滴状,红色,表面光滑,可有蒂,位于子宫颈外口处或子宫颈管处。病理检查:镜下显示表面四周覆以柱状上皮,实质部分由腺体、血管和淋巴浆细胞组成,蒂部为纤维组织及血管,通过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而宫颈癌(即子宫颈癌)早期有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可有乳头状突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初期由于癌的存在,刺激宫颈腺体分泌功能亢进,产生浆液、粘液性白带。晚期,癌组织坏死,继发感染,白带变混浊,呈米汤样或脓样,带血,具有恶臭。疼痛,为晚期症状。癌肿浸润宫旁组织,累及盆腔、闭孔神经、骶神经时,可引起严重的持续性腰骶部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病变广泛,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碍,可导致下肢肿胀和疼痛。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阴道镜检查发现异型上皮区,活组织检查见癌组织,宫颈或颈管内取材活检发现癌组织,对细胞学检查阳性而活检阴性者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切除标本分块连续切片检查发现癌组织。

4、【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选E。

乳腺单纯癌:实质与间质大致相等。

乳腺硬癌:实质少间质多。

不典型髓样癌;实质多,间质少,间质内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A.肺癌, B.肺结核, 单纯为这两种病的话,一般没有妇科症状。

C.子宫绒毛膜癌,最符合。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绒癌多发生在子宫,但也有子宫内未发现原发病灶而只有转移灶出现,子宫绒癌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宫壁肿瘤,呈深红、紫或棕褐色,直径2~10cm,为出血坏死组织,肿瘤可突入宫腔,入侵宫壁或突出于浆膜层,质脆,极易出血,宫旁静脉中往往发现癌栓,卵巢可形成多囊性黄素囊肿。

症状:

(一)阴道流血 在产后、流产后,特别在葡萄胎清宫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少数原发灶已消失而仅有继发灶者,则无阴道流血,甚至出现闭经。

(二)假孕症状 由于肿瘤分泌的hCG及雌、孕激素的作用,使乳头、外阴色素加深,阴道及子宫颈粘膜也有着色,并有闭经、乳房增大、生殖道变软等症状。

(三)腹部包块 因增大的子宫或阔韧带内形成血肿,或增大的黄素囊肿,患者往往主诉为下腹包块。

(四)腹痛 癌细胞侵蚀子宫壁或子宫腔积血所致,也可因癌组织穿破子宫或内脏转移所致。

(五)转移灶表现:1.肺转移 绒癌因其血运转移的特点,故肺部最为多发,因转移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症状,如咳嗽、血痰,反复咯血。肺X摄片检查可见片状、棉球状、结节状阴影。2.阴道转移 癌细胞经宫旁静脉逆行至阴道所致,发生率仅次于肺,其特征为紫红色的结节,突出于阴道粘膜面,为柔软而实质的肿块,如表面破裂,可引起大量流血,甚至致命。3.脑转移 常继发于肺转移之后,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最早期,是脑动脉内瘤栓期,造成局部缺血,出现一过性症状,如腿软跌倒、失语、失明,经几秒钟或几分钟后即恢复。以后在小动脉内形成动脉瘤,继续生长发展,产生破坏性症状,造成蛛网膜下腔及附近脑组织出血,主要的症状为头痛、偏瘫、呕吐、平衡失调、视觉障碍、失语、高热、抽搐,以至昏迷,如引起脑疝,病人可突然死亡。4.肝、肾、消化道转移 转移灶小而未破裂出血,不易被发现,若破裂出血,则有相应脏器的症状。

D.葡萄胎,临床表现不对。

萄胎又称为水泡状胎,处于生育期的女性都有可能得葡萄胎,常见于20-30岁的孕妇。这种病的确切病因现在尚不明了,一般认为与营养障碍(特别叶酸缺乏)、感染(尤其是病毒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感染)、遗传和免疫机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怀孕以后,胚胎生出许多绒毛并种植在母体的子宫上,胎儿就是靠这些大量的绒毛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获得氧气、营养和进行新陈代谢的。在病理性的情况下,由于绒毛间质发生水肿,内含大量透明的浆液性液体使体积极度胀大,使每个绒毛变成膨大的水泡状,其直径一般为0.2-0.5厘米,有的甚至还更大。这些水泡相连成串,酷似葡萄状,从而得名。一般来讲,葡萄胎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阴道“见红”由于绒毛变性,失去了吸收营养的功能,所以胎儿早已死亡。到了怀孕2-3个月时出现阴道持续的或间歇性的“见红”,这是葡萄胎自然流产的表现。大多数是断续性少量出血,其间可能有反复多次大流血。仔细检查时,可在血液中发现水泡状物。如果出血量多,还会引发出血性休克。

2、子宫异常增大怀有葡萄胎的子宫大于正常的妊娠子宫,有时孕妇甚至能自己触及下腹包块(胀大的子宫),有时人们往往误认为是怀了双胞胎或羊水过多。

3、腹痛由于子宫增大的速度太迅速,以致出现腹痛。此外,子宫内出血,胎块从子宫壁大块脱落,也会产生腹痛现象。

4、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状在病的早期,孕妇可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较晚期,可出现浮肿、蛋白尿及子痫(抽搐)现象。

5、无胎儿子宫虽胀大到4-6个月妊娠大小,却查不到胎体,听不到胎儿,B超检查,未见怀孕迹象。即使孕妇本人,也未感到有胎动。

6、妊娠试验呈强阳性。

7、超声波检查这是诊断葡萄胎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检查法。如果是葡萄胎,可见到典型的“μ”波(葡萄胎波)。B超结果见不到胎儿,却能见到水泡状胎块。E.子宫内膜癌,临床表现不对。

一、症状 极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作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则多表现为:

(一)子宫出血:绝经期前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为大量出血。不仅较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月经不调,不及时就诊,即使医生亦往往疏忽。个别也有月经周期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

(二)阴道排液:因腺癌生长于宫腔内,感染机会较宫颈癌少,故在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白带,但后期发生感染、坏死,则有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排出。有时排液可夹杂癌组织的小碎片。倘若宫颈腔积脓,引起发烧、腹痛、白细胞增多。一般情况也迅速恶化。

(三)疼痛:由于癌肿及其出血与排液的瘀积,刺激子宫不规则收缩而引起阵发性疼痛,约占10~46%。这种症状多半发生在晚期。如癌组织穿透浆膜或侵蚀宫旁结缔组织、膀胱、直或压迫其他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且多从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或/及邻近组织器官可致该侧下肢肿痛,或压迫输尿管引起该侧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致肾脏萎缩;或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液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子宫内膜癌发生年龄较晚,合并妊娠似不可能,但文献曾有个别合并妊娠或输卵管妊娠的病例报道。

二、体征

(一)全身表现:相当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贫血而发生于出敌国时间较长的患者。病临晚期因癌肿消耗、疼痛、食欲减退、发热等,出现恶病质。

(二)妇科检查所见:早期盆腔生殖器官多无明显变化,子宫正常者占40%左右,合并肌瘤或病变至晚期,则子宫增大。绝经后妇女子宫不显萎缩反而饱满、变硬,尤应提高警惕。卵巢可正常或增大或伴有女性化肿瘤的可能。双合诊时如因患者肥胖、疼痛或者缺乏合作而触诊不清,不必坚持非要查明,因诊断的依据并不在于子宫的大小。患者的子宫颈多无病变可见。只是在晚期侵犯子宫颈时,可见癌组织自宫颈口突出。宫旁有浸润系宫颈受累后所致。

乳腺癌/病理学 篇3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诊断;病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0-01

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工作,就是因为具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器官,其中乳腺就是一对器官,但在近几年大中型城市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居于所有肿瘤的首位。在乳腺癌中出现双侧乳腺癌的概率虽仅有2%到11%,但具有不能忽视的数量,必须加以重视[1]。而目前医学界对单侧乳腺癌的研究较多,极少是研究双侧乳腺癌,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的了解双侧乳腺癌,对日后治疗和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鉴于此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诊治了25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6%共93例患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1.2诊断与鉴别标准[2]诊断标准为参考1964年Robbins第一个提出并在1993年由阙秀补充的双侧乳腺癌诊断依据:(1)诊断位置:原发性乳腺癌主要在对侧乳腺外部的象限实质内。(2)原位性病变:由先前的原位癌逐渐转变为浸润性导管癌。(3)组织学类型:两种类型的癌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或是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不同。(4)滋生类型:原发癌主要是浸润性类型,且单发存在。(5)首次进行乳腺癌术后超过五年时间,没有出现癌症的转移和复发,而双侧型乳腺癌多为原发性,并且根据出现乳腺癌时间的不同将双侧乳腺癌分为异时性乳腺癌和同时性乳腺癌,当并发时间前后超过半年则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而间隔时间小于半年则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

1.3临床分期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SBC)中第一癌主要是癌肿体积较大侧的乳腺癌,而异时性乳腺癌(BABC)中第一癌指首发癌,主要在临床应用中使用TNM分期法。

1.4治疗原则本文选择的对象都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按照治疗普通乳腺癌的标准进行,同时根据每一侧乳腺癌的分期结果来选择手术的方式,手术前后的治疗标准也与普通的乳腺癌治疗相同。

1.5随访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术后回访,截止到2014年的年初,回访时长为2年,其中有26例死亡,67例存活。

1.6统计学方法[3]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并对结果使用x检验。

2结果

2.1发病率本文选择的患者人数在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总人数中占3.6%,其中有81.7%的患者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8.3%的患者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此外,双侧乳腺癌里第一癌的临床分期显著差于第二癌,具体见表1。

3讨论

乳腺癌是当今女性生命健康最大的危害之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乳腺癌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该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大中型城市女性生命的首位杀手[4]。由于乳腺是人体的一对相同的器官,因此引发乳腺癌的病因也相同,并在理论上具有相同的患病概率,这样在临床上也就能看到双侧乳腺都出现病变的情况。

近年来诊断乳腺癌的技术不断先进且治疗水平逐渐改善,使得单侧乳腺癌的生存时间增加,因此也增加了对侧乳腺癌发病的几率。按照起因,双侧乳腺癌可分为两类:继发性和原发性。而按患病时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又可分为:异时性、同时性,主要根据两侧癌变的时间间隔区分,因此针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判断要与双侧继发性乳腺癌的诊断进行区分。

目前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原则,国内外都表现出统一的看法,病因分析和治疗也是如此,但在对单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原因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著名医疗工作者徐兵河就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提出判定准则[5]:第一,双侧乳腺癌出现的不同病理;第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虽然具有同样的病理组织,但是发病时间不同,且先发部位没有出现病变的转移和复发;第三,在两侧的乳腺癌病变组织中都能检测出导管癌、小叶癌等原位癌组成;第四,乳腺在原发癌中,并没有清晰的划分,经常会出现侵入,且多在乳腺内侧或尾部脂肪中出现癌细胞的转移;第五,先发侧乳腺癌在并发5年之后,对侧乳腺出现癌变。

近年来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加紧与单侧乳腺癌患者的联系,并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并且有时效性的随访原则,如增加对对侧乳腺病症的检测,并结合使用超声等设备,对可疑的部位进行严谨的检测,此外还能借助影像学检测活体组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增加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栓,郑志敏,雅健,谷敬锋,崔专义,王桂琦,左东明,杨永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1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6(04):143-144

[2]林燕,孙强,周易冬,茅枫.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1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09):231-232

[3]顾玛丽,陈魏威.同时原发双侧乳腺癌5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7(03):55-56

[4]尤俊,许林,张志明,洪明.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诊治及预后35例分析[J].中国肿瘤.2007(09):79-80

乳腺癌/病理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复习1997-2003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562例乳腺癌档案切片, 筛选出HE形态拟为AC的8例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 (49.0±13.1) 岁;部位:左乳3例, 右乳5例;肿块直径1.5~5 cm。

1.2 病理检查

所有组织均为4%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 常规制片, 其中3μm不涂胶切片行HE, 过碘酸雪夫 (PAS) 和阿辛蓝 (AB) 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采用S-P法, 所用一抗为鼠抗人GCDFP-15、Mucin-1、Ki-67、AR、ER、c-erb B-2单克隆抗体, 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以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标准

免疫标志物阳性表达的判断遵循细胞定位原则, 以细胞相应部位出现黄棕色反应为阳性, 根据显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两项指标判断阳性等级。着色强度从无到有、由浅 (黄色) 至深 (黄棕色) 分为4个等级, 即-、+、++、+++, 并相应计分0、1、2、3;阳性细胞数由无到有, 由少至多分为4个等级, 即0、<10%、10%~75%、>75%, 并分别计分0、1、2、3。将两项计分相加, 确定0分为阴性、2分弱阳性、3~4分中等阳性、5~6分强阳性。

2 结果

2.1 组织学检查

8例AC中大汗腺导管原位癌 (aporin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CDIS) 1例 (图1) , ADCIS伴浸润性AC (invasive aporine carcinoma, IAC) 5例 (图2) , IAC伴非大汗腺型DCIS灶2例 (图3) 。AC的细胞学特征: (1) 细胞大, 多角形或不规则, 胞界清楚。 (2) 胞质丰富, 镜下主要有两种形态:A型, 胞质嗜伊红染的粗颗粒状 (A型-图1) ;B型, 胞质淡染, 呈细粉尘颗粒状, 如毛玻璃样 (B型-图3) 。 (3) 胞核大, 直径15~22μm, 平均19μm, 核仁多见, 1个或2个以上, 多数偏大, 平均直径5.5μm;染色质细, 核常呈泡状, 核分裂象2~6个/10HPF。4例均见肿瘤性凝固性坏死。

2.2 组化染色

AB/PAS染色, 总体阳性率低, PAS红色细颗粒在腔内顶突的胞质内可见;而AB在钙化或坏死、分泌物内阳性明显, 在小叶腺泡及导管上皮筛状增生的筛孔内偶见表达。

2.3 免疫表型

GCDFP-15:均阳性, 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于胞质内, 多数不再显示极性分布。胞质显色与HE形态相对应, 分别呈粗颗粒状 (A型, 图4) 、细粉尘状 (B型, 图5) 。阳性表达呈异质性, 不仅强弱有异, 甚至阳性与阴性杂交, 尤以B型明星。IAC细胞内可见核旁区强阳性。Mucin-1:均胞质阳性, 其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均高于GCDFP-15 (图6) 。AR:均核阳性, 阳性强度及阳性细胞数不等, 一般以中度以上显色,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6, 408, 490, 375/1000 (图7) 。ER:7例阴性, 1例弱阳性, 核呈棕黄色, 阳性细胞与AR不重叠。Ki-67:8例均阳性, 核呈棕黄色 (图8) , 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00, 955, 500, 500/1000。C-erb B-2:7例中度膜阳性, 1例阴性。

3讨论

乳腺大汗腺癌是主要由大汗腺 (顶泌汗腺) 型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较少见, 约占乳腺癌的0.3%~1%, 并占外科手术例数的5/10万[1]。本病可发生于24~86岁妇女, 约2/3者肿瘤位于左侧或右侧乳腺外上象限, 多为单侧性, 多数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3,4]。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表现和眼观形态与非大汗腺癌相似, 不同点在于它们的细胞学形态, 细胞学特点是典型的大汗腺功能, 即有丰富的的嗜酸性颗粒状胞浆和突出的多个核仁[4,5,6]。Japaze等[7]最近定义了乳腺AC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属于大汗腺肿瘤的中间群, 成为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实体。AC比高级别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性弱。

注:腔内见坏死明显, 胞质伊红染, 有清晰的颗粒, 核仁 (HE×100)

注:ADCIS灶管状癌见散在浸润的AC细胞, 核大 (HE×100)

注:核大, 胞质丰富、淡染, 有细粉尘状颗粒, 呈毛玻璃样 (HE×100)

注:AC的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于胞质内, 多不再显示极性 (SP×200)

注:AC的胞质呈细粉尘状 (SP×200)

注:AC的胞质呈弥漫阳性 (SP×200)

注:AC的胞核阳性, 呈棕黄色 (SP×200)

注:呈中度以上棕黄色阳性表达 (SP×200)

GCDFP-15是一种存在于乳腺囊性病液体内和正常大汗腺的糖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15 000, 目前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可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提示细胞源自大汗腺或向大汗腺分化很有价值[8]。有研究表明, GCDFP-15的基因密码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 用原位杂交技术可以证实大汗腺癌中有该基因的存在。据文献报道GCDFP-15是大汗腺细胞的标志物, 但其阳性表达有明显异质性[9,10], 本文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4例GCDFP-15均有表达, 但阳性细胞数差异较大, 其阳性细胞比率分别为80%1例, 60%1例及50%2例。

其他相关标记物Mucin-1在大汗腺癌均有较强表达。c-erb B-2在AC中亦有较高阳性表达 (3/4) 。AC的Ki-67表达波动较大, 但阳性细胞数平均>50%, 且阳性率随核级增高而增高, 显示AC较高的增殖性。

乳腺IAC中的AR表达率较高, 文献报道AR阳性、ER和PR阴性是大汗腺细胞 (良性和恶性) 有别于其他乳腺病变的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之一, 且这一特征直接涉及相应病变的治疗, 所以是大汗腺癌作为特殊单元 (entity) 存在的理由[11,12]。本组4例AC均显示AR阳性, 平均阳性细胞数≥20%, 浸润癌的表达强于原位癌;3例ER阴性, 仅1例在不同的病灶分别显示灶性ER阳性和大部分AR阳性 (两种细胞表达不重叠) 。由于乳腺大汗腺癌非常罕见并且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 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Takeuchi等[13]回顾性研究了2091例乳腺癌患者, 发现33例大汗腺癌, 并且与同期非大汗腺癌比较, 大汗腺癌的临床特征是: (1) 较低的ER、PR阳性率; (2) 多发于单侧; (3) 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预后相似。其临床表现和大体形态与非大汗腺癌相似, 其预后似乎好于非大汗腺型的浸润性导管癌。本组4例研究结果为AR阳性率高 (4/4) , ER阳性率低 (1/4) , 肿块均位于单侧乳腺, 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1~6年, 均健在。大汗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乳腺癌不同的形态类型。虽然预后同浸润性导管癌, 但大汗腺癌的诊断应作为单独的实体, 有证据表明, 大汗腺癌可能有不同的激素分泌,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行为及对雄激素的独特反应[14]。

乳腺癌/病理学 篇5

【关键词】定量病理技术;乳腺癌;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40-01

腋窝淋巴结状况是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约有30%的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十年内面临着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寻找出淋巴结转移以外的预后判断指标,尽早筛选出存在潜在转移风险的患者,给予及时控制,是提高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治疗疗效的关键。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到我院接受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治疗的100例病人,我们采用定量病理技术和Feulgen染色技术,结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情况判断的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到我院接受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治疗的100例病人,手术之前均符合以下条件:手术前没有出现远处转移,未经化疗;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完整;保存有完整肿瘤原发灶蜡块。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6到75岁之间。绝经前20例,绝经后80例。原发肿瘤≤2cm,62例;2cm<原发肿瘤≤5cm,35例;原发肿瘤>5cm,3例。100例病例中,术后五年内转移复发的17例,占17%,均以临床、CT、B超或者全身骨扫描结果作为依据。

1.2治疗方法

100例的存档蜡块,每一例进行4um厚的连续切片两张,在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下分别进行Feulgen和HE染色,经过Feulgen染色后细胞核DNA呈现出紫红色。病例医师对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学分级,一级15例,二级41例,三级44例。对Feulgen染色切片进行肿瘤细胞核原位定量测定,把切片放大四百倍,每一例随机测量大于50的淋巴细胞以及没有重叠的100到200个肿瘤细胞。测量参数标准:(1)形态结构参数:核面积、核周长、核最大直径、核最小直径以及核形状因子;(2)DNA倍体分析:每一例的分析都以同一切片中淋巴细胞DNA的平均值为两倍体的对照值;(3)DNA定量指标:DNA指数=肿瘤细胞核DNA A值/淋巴细胞核DNA A值。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秩和检验;数据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00例乳腺癌病理判断一致性检验:p<0.05,诊断一致性程度理想;(2)细胞核形态参数比较:全部手术后五年内没有出现复发或者远处转移,除了形状因子外,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见表1);(3)细胞核DNA含量以及倍体分布比较:复发转移组和无复发转移组倍体分布以及细胞核DNA含量分布具有显著差异;(4)Cox模型对因素分析:最终结果表明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核面积、核周长、DNA指数、核最大直径、核最小直径。

3.讨论

我们对到我院接受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治疗的100例病人预后情况进行了研究,为了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判断提供一个可靠客观的指标,为术后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肿瘤细胞核的形态变化代表了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分化程度以及预后。相关研究表明,决定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是核异质性。对于形态的变化,传统的做法是进行定性描述,运用图像分析将其量化,并且可以代表核异质性这一特点。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无复发转移组相对于复发转移组的细胞核面积、核周长、核最大直径、核最小直径乳腺癌小;核形状因子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了单纯用形状因子不能反映出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细胞核形态的变化特点,而需要结合其他的核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倍体分析和细胞核的DNA含量,相关科学家研究发现,二倍体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明显高于非整倍体乳腺癌患者;细胞核DNA的含量过高是部分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乳腺癌的DNA指数要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

定量病理学是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获得描述生物微观形态或者宏观组织的数据图像,从量化的角度描述发病原因、病变特征以及发病机理。包括了形态结构定量、DNA含量以及倍体分析。图像分析可以获得核面积、核周长等形态参数,保留完整的细胞组织形态,并且操作简单,可以使形态观察和定量测定同步进行,更加适合临床中肿瘤病理的研究。我们采取DNA特染技术,能够真实反映细胞核的DNA含量,提高了待测DNA成分的可测性和表达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石蜡切片,对临床回顾性资料进行研究,简单快速稳定。

参考文献

[1]吴祥德.乳腺疾病诊治[J].中华肿瘤杂志,2013,25(9):123-125.

[2]孙耕田.乳腺组织学类型及预后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3,3(4):298—299.

乳腺癌预后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篇6

1 年龄、月经情况与预后的关系

年轻患者肿瘤发展迅速, 淋巴结转移率高, 预后差, 老年患者肿瘤生长较慢, 出现淋巴结转移较晚, 预后较好。绝经前的患者比绝经后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后较差, 40岁~49岁年龄组的存活率最高[1]。孕期或哺乳期 (产后1年内) 乳腺癌的预后较差, 尤其是妊娠中期的患者较妊娠早期及产后的患者更差。乳腺癌术后复发多在前3年, 因此主张最好间隔3年后再怀孕。

2 部位、肿瘤大小及局部浸润情况

位于乳腺内侧区的乳癌因可出现内乳淋巴结转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故预后较位于乳腺外侧区者差。在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情况下, 原发灶越大和局部浸润越严重, 预后越差。肿瘤的大小是TNM分期的基础, 肿瘤越大, 时间越长, 癌细胞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预后越差。据全国乳腺癌病理协作组统计, 肿瘤直径小于2 cm者, 5年生存率为70.5%;直径2.1 cm~4 cm者, 5年生存率为57.9%;直径4.1 cm~6.0 cm者, 5年生存率为57.1%;大于6 cm者, 5年生存率为51.3%.肿瘤呈“蟹爪”样生长者, 肿瘤累及胸壁与之固定或原发灶周围组织出现卫星病灶或乳房皮肤发生橘皮样改变范围大于1/2者, 预后较差。浸润性癌预后明显差于原位癌, 非特殊性浸润癌明显差于特殊性浸润癌[2]。

3 组织学分级

根据乳腺癌细胞中腺管成分的多少、细胞核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等三个指标, 将乳腺癌分为三级, 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Scarff-Bloom-Richardson (SBR) 法。将三项得分相加, 3~5分为1级, 6~7分为2级, 8~9分为3级, 其5年及10年生存率随分级的增高而降低 (依次递减) 。癌组织血管或淋巴管内癌栓者预后不良。

4 淋巴结转移情况

淋巴结转移的有无、受累淋巴结数目的多少均与预后有明确关系, 受累淋巴结数与预后呈负相关。此外, 转移淋巴结越大,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越多, 转移灶的位置越多, 预后越差。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 已有远处转移, 预后最差。腋窝淋巴结低位转移者的预后比高位者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者好, 腋窝淋巴结及内乳淋巴结转移者的预后较单一处的转移者预后差, 有脉管癌栓转移者较无脉管癌栓转移者预后差。远处转移者预后差, 最多的是肺、胸膜、肝、骨骼和脑等, 其平均生存期不足10个月。另外, 癌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是宿主免疫功能较强的表现, 淋巴细胞、浆细胞越多, 预后越好。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检查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肿大, 约有1/3的病例与病理不符。临床TNM分期对判断乳腺癌的评估是初步的, 应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

5 组织学类型与预后

非浸润性癌较浸润性癌预后好, 原位癌早期浸润比浸润性癌预后好, 富含淋巴细胞的髓样癌、乳头状癌、纯黏液腺癌、小管癌、分泌性 (幼年性) 乳腺癌、腺样囊性癌预后好, 而透明细胞癌、富脂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化生性癌、分泌性 (成人性) 癌、大汗腺样癌及印戒细胞癌预后差。特殊性浸润癌的预后明显好于非特殊性浸润性癌, 有两种成分的混合性浸润癌似乎也好于纯粹的非特殊性浸润癌, 浸润性小叶癌比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要好, 但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实体型则属例外。

6 激素受体情况

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为明确具有预后及内分泌治疗预测的指标, 一般认为, 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预后为好, ER (-) PR (+) 者优于ER (+) PR (-) 者。ER、PR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50%~75%, 针对性治疗药物他莫昔芬 (TAM) 可提高约10%的远期生存率。阴性者治疗有效率仅为5%~8%.绝经后ER阳性患者的预后较ER阴性好[3], 绝经前亦然。

7 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 (DNA) 含量、倍体情况及S期细胞比例

细胞核内DNA含量从分子水平反映细胞增殖过程中核酸代谢情况, 是反映细胞增殖能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DNA含量用DNA指数 (DI) 表示。DI=肿瘤细胞G0/G1的平均DNA/标准细胞G0/G1的平均DNA.正常DI=±1之间, DI>1.1为异倍体。恶性细胞增殖活跃, DNA含量增高, 乳腺组织从正常上皮细胞到癌前病变直至发展成癌细胞的过程中, 细胞增殖越来越活跃, DNA含量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并出现异倍体细胞, 异倍体细胞乳腺癌中S期细胞百分比增高, 高S期细胞复发率高, 生存率低。

8 讨论

近年来, 对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受体、肿瘤标记物的研究中, 发现了一些可能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因素, 如:癌抗原15-3、组织多肽抗原 (TPA) 、人类细胞核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CEA、BACA1与BACA2基因、Her-2/neu (CerbB-2) 、bel-2基因、Int-2基因、C-myc基因、p53、nm23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端粒酶、组织蛋白酶D (CathD) 、催乳素 (PRL) 、ER、PR、生长抑素及受体 (SST、SSTRs) 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 人们对上述因素的生物功能和致癌、抑癌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 将有助于人们了解癌变的本质, 提高对预后的判断能力, 预防复发,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22.

[2]于昌松, 等.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13-116.

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59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乳腺癌患者59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5岁,病变均为单侧,左侧乳腺癌38例,右侧乳腺癌21例,临床分期有9例I期、43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伴淋巴结转移的有23例。

1.2 方法

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ABC法和免疫组化,对59例乳腺癌进行ER、p53、PR、Cerb B-2几个方面检测,数据结果采用χ2检验,对其表达情况做详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59例乳腺癌中p53、Cerb B-2表达相关性分析其中p53D的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其Cerb B-2的阳性率为75%、38.7%,p53表达与Cerb B-2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59例乳腺癌中对p53、Cerb B-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分析由表2可以得到,p53、Cerb B-2共同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7.24%,Cerb B-2、p53共同表达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2.05%,见表2。

2.3 在临床分期I期中p53、Cerb B-2共同表达阳性率为0,在Ill期中p53与Cerb B-2共同表达阳性率为80.2%,在II期中p53与Cerb B-2共同表达阳性率为60.8%,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临床资料显示,乳腺癌发病日趋年轻化,报道30岁以下者乳腺癌发生率约占1.5%[1],在诊断中不能只考虑年龄因素而疏忽检查。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增高,40岁以上的妇女应该每年接受专科医生检查1次[2],尤其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乳房肿块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研究ER、p53、PR、Cerb 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发现p53在正常或良性乳腺肿块中含量很少,乳腺癌中其免疫组化法阳性检出率为20%~60%[3],据范萍等[4]研究报道,p5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何春燕等研究认为与淋巴结转移,临床期别有显著相关性,姜保成等[5]研究表明Cerb B-2表达与临床期别、淋巴结转移关系不密切,现经临床研究发现其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乳腺癌在临床如果早期诊断,并且得到恰当的治疗,预后还是很有希望的。

在临床准确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乳腺癌临床前期能被确诊,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大提高长期生存率。

摘要:目的 探讨59例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乳腺癌中ER、PR、p53、CerbB-2等的表达形式。方法 对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研究。结果 在乳腺癌ER、PR、p53、CerbB-2表达中,阳性率分别为为27.1%、54.2%、47.5%、55.9%,其中p53表达阳性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中p53的表达与CerbB-2相关,p53表达阳性与细胞癌变以及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高庆冉,张爱玲,仇长敬.乳腺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24(2):178.

[2]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疗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62.

[3]李树玲.乳腺肿瘤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2.

[4]Fan P,Wu ZY,Zha XM,et al.Comparision of nuclear accumulation of p53protein with mutations in the p53geneof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s.J Nanjing Med Univ,2001,15(2):91.

犬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析 篇8

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乳腺肿瘤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多, 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尽管已经在裸鼠上建立人类的伴侣动物犬分享着人类生活得很多方面, 如在与人相同的环境中, 接触的致癌物了人乳腺肿瘤的模型, 但是犬是一类患自发性乳腺肿瘤几率较高的动物 (啮齿类动物除外) , 并且作为质与人类也极其相近, 经研究已表明, 犬恶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比女性还要高[4,5]。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犬常见肿瘤的形态学、组织学和临床特征已有相当的了解, 根据病史, 临床症状组织学检查, 可确诊常见表在性肿瘤, 有条件时配合X线检查, 超声检查, 免疫诊断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则更利于诊断, 但许多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则常在手术切除后经组织学检查后才得以确诊[6]。对犬的肿瘤往往采取手术切除方法进行治疗, 有时也采取冷冻疗法和放射线疗法。

此次观察与研究分析, 是对2000年5月24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兴达畜禽疾病研究所送检的一条杂种犬的乳腺肿瘤组织做病理学观察与回顾性病理学分析。根据提供的犬乳腺肿瘤组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检查, 在HE、PAS染色, 借助显微镜观察发现, 该病犬乳腺癌组织中同时存在腺癌、鳞状上皮癌、鳞化腺癌、软骨瘤等。肿瘤组织异型性大, 肿瘤细胞形态也呈现多样性, 细胞核分裂相多见, 多种癌与瘤变组织构成的混合瘤, 恶化程度极高。此种病例在兽医临床中报道较少, 对肿瘤病理学学、比较病理学、兽医临床病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肿瘤组织

三块犬乳腺肿瘤组织由双鸭山市兴达畜禽疾病研究所提供, 病犬, 雌性, 5岁半。

1.1.2 染色材料

10%的福尔马林、石蜡、甲醛、饱和碳酸锂、伊红、苏木素、蒸馏水、70%酒精、75%酒精、80%酒精、85%酒精、90%酒精、95%酒精、无水乙醇、二甲苯、中性树胶。过碘酸 (HIO4.2H2O) 、醋酸钠、碱性品红、盐酸、偏重硫酸钠、Schiff氏液、纯酒精、蒸馏水。莱卡切片机、恒温箱、干燥箱、湿盒、Leitz光学显微镜。

1.2 试验方法

1.2.1 HE染色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按龚志锦、詹容洲主编《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所叙方法进行[7]。

1.2.2 PAS染色

将切片放入0.5%~1%高碘酸氧化20min, schiff氏液避光染色1h, 0.5%偏重亚硫酸钠浸洗, Harris苏木精染色15min, 自来水冲洗1~2min, 1%盐酸酒精分化1min, 1%氨水返蓝5min, 自来水冲洗15min, 待干。脱水、透明和封固同HE染色法。

2 结果

2.1 临床检查与处理

该犬为杂种犬, 雌性, 5岁半, 肩高0.5m, 体重35kg, 毛色灰黑。据畜主叙述, 从发现至就诊已半个月。该患犬腹下最后一对乳房皮下触诊有马铃薯状瘤样物。即左侧乳头皮下, 有长约14.5cm, 横径约8.5cm瘤样物, 表皮紧绷, 瘤体凸凹不平, 近地面有直径1.5cm擦伤, 瘤样物触诊坚硬, 右侧乳头皮下有直径为3cm扣状瘤样物, 表面不平、坚硬。该瘤样物生长极快, 其余未见异常。畜主要求给犬进行手术, 对肿物做病理学检查。

经手术钝性剥离瘤样物, 切面可见明显包膜。左侧长14cm, 横径8cm大型瘤样物一个, 蚕豆状瘤样物2个, 米粒大硬结 (怀疑是肿瘤) 6个, 全部摘除。右侧有3cm直径瘤样物一个, 米粒大瘤2个, 全部摘除, 摘除的瘤样物, 灰白色, 击之有声, 坚硬如石, 刀切有痕, 切角有浅粉色大理石花纹。临床摘除后, 创处皮肤袋状松弛, 并有渗出, 顺创梭形切除皮肤, 结节缝合, 引流。由于畜主未带其复诊, 故预后不详。

2.2 组织学观察

2.2.1 HE染色组织学观察

常规HE染色观察, 乳腺瘤样物中乳腺正常结构完全被破坏。其中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癌灶。有的癌巢呈块状、菊花状、腺管状、筛状、团块状、小梁状排列, 无包膜。有的癌巢呈类似胶样物质结构的癌细胞团存在, 周围绕以大量结缔纤维, 有的有成片粉红色细胞角化灶。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增生, 有平滑肌纤维存在。肿瘤细胞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形态, 圆形、椭圆形、梭形、三角形、腺管管腔上皮细胞由单层变为复层, 向管腔内突起生长, 越往管腔中心, 肿瘤细胞越大, 胞浆越丰富, 核越大, 核分裂相多见, 有的肿瘤细胞核发生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间质纤维细胞变大, 胞浆丰富, 核变大, 肌纤维细胞呈椭圆形, 有的发生颗粒变性, 核内有两核仁或多核仁现象, 可见核分裂相, 癌巢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有髓样癌灶, 癌灶内的癌细胞密集, 纤维很少, 并有大量淋巴样细胞。

2.2.2 PAS染色组织学检查

PAS染色组织学检查呈阴性, 其组织形态类似骨样组织物质, 淡染, 可见肿瘤细胞核呈桔黄色。间质组织中纤维极其丰富明显。

3 讨论与结论

(1) 病料组织块中腺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 形成腺癌。部分腺癌中发生角化, 出现角化珠, 这是上皮组织鳞状癌的特征[8]。部分软骨瘤被周围的腺癌包围形成较复杂的结构, 并且其癌细胞及细胞核异型性极强, 核分裂相多见。还有的形成纤维肉瘤, 部分发生骨化。癌巢中有高分化鳞化腺癌。有的癌细胞或癌细胞片块密集, 纤维很少, 常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疑似髓样癌。PAS染色组织学检查呈阴性, 这就排除了粘液瘤的可能。 (2) 乳腺肿瘤是母犬最常见的一类疾病,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 犬乳腺肿瘤占所有犬肿瘤发生率的52%, 且41%~53%乳腺肿瘤为恶性的, 科学家认为, 研究这些肿瘤与种属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 也有学者认为各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犬乳腺肿瘤的发生[9]。而这些对人类肿瘤的研究都能够有所启发。而本文此病犬的肿瘤充分体现了犬乳腺肿瘤的特点, 其恶性程度极高, 且结构复杂, 是多种癌变混合在一起的肿瘤结构。相对与人类的乳腺肿瘤有较大的差异。据很多资料表明, 犬恶性肿瘤大多为混合瘤[10], 而人类的乳腺肿瘤的类型虽然很多, 但很少见类似犬肿瘤这种混合性极强的现象。因此是什么原因导致犬乳腺肿瘤如此高的恶性程度, 还有如此多样化的癌巢结构, 都有待将来的进一步研究。 (3) 该犬患有乳腺癌, 且该癌巢为乳腺腺癌、高度分化鳞化腺癌与鳞状上皮癌、软骨瘤所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癌 (碰撞癌) 、硬癌。

本研究将会对治疗人类乳腺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对战胜人类恶性肿瘤提供独特的帮助, 所以将来用犬来作为研究乳腺肿瘤的模型对以后研究人类乳腺肿瘤新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orn C R, Taylor D O N, Schneider R, et al.Survey of animal neoplasms in alamcda and contra costa counties, california:II.Cancer morbidity in dogs and cats from Alameda country[J].Natl Cancer Inst, 1968, 40:307 18.

[2]Thomas Carlye Jones, Ronald Duncan Hunt.Veterinary Pathology[M].5ed.Philadelphia:Lea&Febiger, 1983:1550-1560.

[3]D E Bostock.Canine and feline mammary neoplasms[J].Br Vet J, 1986, 142:506-515.

[4]Brooks H L.Mandava N.Pizzi W F 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a community hospital experience, 1998, 453-467.

[5]Levine P H.Steinhorn S C.Ries L G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the experience of the Survei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1985, 1453-1463.

[6]赵德明.兽医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3, 141.

[7]龚志锦, 詹容洲.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1994.

[8]天津市人民医院, 肿瘤病理诊断图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9]姚静, 芮荣, 侯加法.犬猫乳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与兽医, 2004, 36 (1) :36-37.

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所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 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一般都是因体检或是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而就诊, 全部病例均为女性;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年龄为29~70岁, 平均年龄为47.5岁;病变均为单侧, 其中左侧乳腺癌患者39例, 右侧乳腺癌患者31例;临床分期有I期11例, Ⅱ期50例, Ⅲ期9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38例。全部标本均经常规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染色, 光镜下按WHO (2003) 组织学病理分型。回顾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以及病理组织学的特点。

1.2 检测方法

对全部70例乳腺癌手术标本进行大体观察, 经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常规苏木素-伊红 (HE) 染色, 普通光镜观察, 由两名年资较高的病理医师确诊, 并经观察研究者进行复检,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分类 (2003年) 进行分类、分级、临床分期, 对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本组70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乳腺癌病理检验, 年龄为29~70岁;其中29~39岁者9例, 40~50岁者35例, 51~60岁者22例, 61~70岁者4例;发病年龄主要分布于40~60岁。

2.2 肿瘤部位

本组70例病例的发病部位位于左侧者38例, 右侧32例;位于外上象限45例, 内上象限15例, 乳晕下3例, 外下象限4例, 内下象限3例。肿瘤部位多位于外上象限。

2.3 组织学分类

按病理组织学分型:导管内癌10例, 浸润性导管癌39例, 浸润性小叶癌5例, 硬癌3例, 黏液腺癌5例, 浸润性小管癌3例, 乳头状癌2例, 汗腺样癌3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2.4 淋巴结转移情况

本组70例标本中, 肿块直径为2cm以下者7例, 2~5cm者52例, 5cm以上者11例;肿块表面多为不光滑、呈放射状瘢痕样收缩, 部分呈结节状, 且质地较硬。结果示, 伴随肿块的增大, 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也随之增高, 肿块直径5cm以上组比小于2cm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高。本组38例伴淋巴结转移, 其中肿块直径均大于3.9cm。

3 讨论

乳腺癌, 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明显持续上升趋势, 并逐渐显现出年轻化趋势。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于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 其组织学表现形式为大量的幼稚化的癌细胞无限增殖并无序状的簇拥成团, 经挤压与侵蚀, 进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 以破坏乳房正常组织结构, 导致细胞连结松散, 癌细胞非常容易游离、脱落, 随着血液或是淋巴液等扩散, 以致形成早期的远端转移[2]。由此可见,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成为影响其疗效的关键性因素。故本次选取70例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加以分析探讨, 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本组70例病例, 资料示乳腺癌多发生于40~60岁的妇女, 其中以40~50岁为最多, 由此应该意识到在诊断该年龄层妇女乳腺疾病的病理时需要高度重视, 以防止漏诊误诊。本次回顾分析发现乳腺癌高发部位是左侧, 双侧乳腺的外上象限居多, 但经统计学处理, 左右乳腺外象限患病率P>0.05, 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我们认为有可能是与该部位的脂肪蓄积较多有关, 脂肪可以是雌激素合成的原料, 进而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率。伴随着对乳腺癌的不断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不利于乳腺癌预后的因素有许多, 然而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其中较为肯定而且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乳腺组织有丰富的淋巴管道, 故易发生淋巴道转移, 有转移淋巴结者, 其化疗方法不同, 预后亦明显不同,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10年生存率会明显降低。乳腺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 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持续作用相关, 青年女性由于受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 导致性激素分泌出现异常, 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加大。预防乳腺癌的最有效方法则是自我保护, 特别是中青年妇女, 尤其是乳腺癌高发年龄组, 如果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而固定无痛的肿块, 应当及时就诊, 早期得到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同时应当加强乳腺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在广大妇女队伍中开展乳腺癌的防治普查工作。

参考文献

[1]籍晓桃, 张宁, 崔铁莉, 等.70例乳腺癌病理检查结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8) :740.

乳腺癌/病理学 篇1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 (Endostat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6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和Endostatin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VEGF和Endostat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绝经期、肿瘤T分期、M分期无关(P均>0.05)。伴随着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降低和临床分期的增加,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4,P<0.05)。 结论 VEGF和Endostatin的相互作用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

【中国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1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VEGF and Endostatin in human breast cancer,and analyz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Endostatin in 106 specimens of breast cancer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ir correlations to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 wer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of VEGF expression to Endostatin was analyzed by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Result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and Endostatin had some relation with metastasis 、histological grade and clinical stages of breast cancer(P all<0.05), but they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age、menopause、T stages and M stages(P all>0.05). Expressions of VEGF and Endostatin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progress of metastasis、histological grade and clinical stages(P all<0.05).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VEGF expression and Endostatin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r=0.594,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action of VEGF and Endostati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on of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ndostatin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分别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1]。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106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进行VEGF和Endostatin蛋白的检测,探讨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09年1月到2010年6月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术后标本蜡块保存完好的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蜡块106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9-72岁,中位年龄45.1岁;临床特征详见表1。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放射治疗,并除外双侧原发乳腺癌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例。

1.2 试剂:Endostatin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为美国abgent公司产品。鼠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及SP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3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一抗VEGF的工作浓度为1:50,Endostatin的工作浓度为1:20。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按说明书操作。以PBS代替第一抗体作阴性对照。

1.4 结果判断标准:使用盲法,所有切片由两位病理科医生独立阅片。VEGF和Endostatin蛋白定位于细胞质,阳性表达为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随机观察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根据其中阳性细胞的比率和染色深度分别进行评估,最后综合评定。(1)按阳性细胞的比率评分:0分为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5%;1分为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5%。(2)按染色深度评分:0分为细胞无棕色颗粒与背景一致;1分为细胞出现明显的棕色或棕黄色颗粒。(3)总积分=阳性细胞的比率评分+染色深度评分:0~1分为阴性(-);2分为阳性(+)。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VEGF和Endostati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EGF和Endostat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主要位于细胞质,阳性表达为深棕色及棕黄色颗粒。统计分析表明,VEGF和Endostat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期、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M分期(P=0.388和0.074)无关(x2=0.102、0.340、1.500和0.065、0.022、0.195,P均>0.05),而与肿瘤的N分期(有无淋巴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x2=24.202、6.254、6.694和5.112、16.631、10.487,P均<0.05)。表明晚期、低分化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呈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乳腺癌中VEGF和Endostatin的相关性分析。106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阳性共表达的有57例,阴性共表达的有14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4,P<0.05)。 

表1 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n(%)

接上图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各肿瘤中居首位,患者多死于继发性转移病灶,因此乳腺癌是否发生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与新生血管生成有关。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其不仅能与位于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通过调节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增加其通透性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还能通过自分泌途径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直接促进肿瘤生长[2]。Endostatin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之一,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Endostatin及其类似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生长、移行,在体内显著退缩和停滞原发瘤和转移瘤的生长[3]。Endostatin可竞争性阻断VEGF诱导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通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膜VEGF受体的数量、降低体内VEGF mRNA水平表达。Endostatin和VEGF的作用相互拮抗,共同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4]。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VEGF和Endostat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期、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M分期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N分期(有无淋巴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提示晚期、低分化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呈高表达(P<0.05)。结果表明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升高,VEGF、Endostatin分泌均增加,但二者增加的程度可能并不平行,加之肿瘤组织还可产生其他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使得“血管生成开关”处于开放状态,促血管生成效应占据优势,恶性肿瘤得以无限制地生长、侵袭和远处转移。

本项目相关性分析表明,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说明了在乳腺癌生长过程中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的表达均随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而增加,可能是由于乳腺癌细胞为了满足其生长和浸润的需要产生了大量VEGF.机体内的调节系统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Endostatin来抗衡机体内高水平的血管形成因子,但是这种代偿作用仍不能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最终因为调节失衡导致新生血管生成增多、促进了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综上所述,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二者是乳腺癌组织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今后VEGF和Endostatin的表达水平将对肿瘤的恶性行为预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Brooks PC, Montgomery AM, Cheresh DA. Use of the 10-day-old chick embryo model for studying angiogenesis[J]. Methods Mol Biol, 1999,129:257-269.

[2] 周智兴, 邓琴. 鼻咽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6):907-908.

[3] 徐阳, 成波, 王建民. Endostatin、VEGF在肾癌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5(3):466-469.

犬乳腺肿瘤病理学观察与分析 篇11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

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 确诊的患有典型的乳腺肿瘤母犬10只, 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8.5岁。

1.2 器材与试剂

手动切片机 (英国Shandon) ;自动烘片机 (英国Shandon) ;恒温展片机 (英国Shandon) ;微波炉 (LG公司) ;数码显微镜 (Olympus公司) ;10%中性福尔马林;70%酒精;80%酒精;85%酒精;95%酒精;100%酒精;二甲苯I;二甲苯II;石蜡;蒸馏水;1%盐酸酒精;苏木素染液;1%伊红染液;中性树胶。

1.3 方法

1.3.1 临床诊断。

对患犬进行临床诊断。除了常规检查外, 对每个乳腺和乳头、腹股沟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区域, 及腹部都应该进行深入的触诊。在病史中, 不明原因的跛行、疼痛、神经症状、呼吸道症状、其它细微的临床症状或者体格检查都是肿瘤疾病的体现 (见图1) 。

1.3.2 手术。

初步确定为乳腺肿瘤患犬后, 与畜主协商同意实施乳腺肿瘤摘除手术。

1.3.2. 1 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禁食禁水, 术前20 min注射阿托品及止血敏, 术前15 min麻醉。术前5min, 术部剃毛清洗消毒 (见图2) 。术部用10 m L/L普鲁卡因约10m L实施局部浸润麻醉。

1.3.2. 2 实施手术。

选择血管分布稀疏的皮肤组织, 沿肿瘤基部用镊子夹起皮肤切至所需大小, 可做环形切口, 注意止血。然后逐步钝性分离, 直至暴露整个瘤体, 并结扎肿瘤蒂部的供血动静脉血管。然后完整切除肿瘤 (见图3、图4) , 最后对皮肤进行结扎缝合。闭合皮肤前撒布氨苄青霉素, 并确认伤口里毛细血管没有出血后进行缝合, 整理皮肤, 最后一针安排在身体下方, 留适当长度作为引流口。伤口处再次消毒, 涂上碘酊。

1.3.3 分别对肿瘤组织病理进行切片观察。

将手术摘除的肿瘤组织切割成大小约1 mm3的组织块;采取的组织块立即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制作成石蜡切片,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理组织学观察

病理学观察分别如下:肿瘤的组织结构具有多形性, 有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 肌上皮细胞形成的瘤细胞团块或条索, 还可有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 间质中常见软骨粘液样区和骨化区, 上皮与间质分界不清 (见图5、6) 。泌乳型腺瘤由密集的、具有妊娠期、哺乳期明显分泌状态的腺泡组成的腺瘤。腺泡腔扩张, 内衬上皮细胞胞浆呈空泡状外突, 腺泡间质极少 (见图7) 。腺管上皮因受挤压而成扁平状 (见图8) 。切面常呈分叶状, 光镜下可以是管型或围管型腺纤维瘤的图像, 肿瘤间质细胞有时较丰富, 上皮细胞也可增生 (见图9、10)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 形成多个有纤维血管束的乳头状结构, 乳头可互相连接成腺样或网状 (见图7) 。乳头状癌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血管束, 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 极其紊乱, 肌上皮消失, 常见核分裂 (见图11、12) 。鳞状细胞癌组织绝大部分为典型鳞状细胞癌结构, 可见细胞简桥或角化 (见图13、14) 。

2.2 所收集的肿瘤病例组织病理学分类

根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 对肿瘤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犬乳腺肿瘤分为以下几类:良性混合瘤、基底细胞瘤、腺瘤、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腺管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梭形细胞癌、骨肉瘤及肉瘤样癌等。其中良性混合瘤、基底细胞瘤、腺瘤、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腺管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梭形细胞癌、骨肉瘤及肉瘤样癌为恶性肿瘤。本试验中良性肿瘤占40% (4/10) , 可通过手术摘除术进行治愈;恶性肿瘤占60% (6/10) , 可能发生转移或侵袭。

预后:良性病例无死亡。恶性病例死亡5例, 死亡率83.33%。

3 讨论

根据犬乳腺组织的病理学特性, 10例典型病例中有4例良性肿瘤。犬的良性乳腺肿瘤常为复合瘤或混合瘤。由于乳腺被覆上皮细胞在组织发生学过程中可能转化为软骨或骨成分, 导致异常的组织学表现, 肿瘤组织或正常乳腺组织中出现骨细胞或软骨细胞, 这是犬乳腺肿瘤的特征性变化之一。6例恶性肿瘤病例中以实体癌发病率最高, 肿瘤常常通过淋巴以及血液通道进行扩散。组织学显示:肿瘤上皮细胞可能浸润到各种组织, 包括扩散到骨组织的小叶肿瘤。在组织病理学检查时, 由于犬乳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的差别, 所观察的犬乳腺癌病例几乎都有一种以上的癌巢结构特征。同一组织病理学标本上常同时出现髓样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等结构特征, 并常有坏死、出血等继发性改变。从切面上看, 犬乳腺癌大多数不见完整包膜, 而向周围组织侵袭性生长, 有时可区别出白色、灰白色或奶油色的弥漫性或结节性腺样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间质, 也常见内含黄褐色浆液状或胶样分泌物的囊泡和出血坏死区。犬乳腺肿瘤最常转移到肺部和患部的淋巴结, 但是也能转移到其它任何器官, 包括骨、脑、肝、脾、肾以及皮肤。这些转移的部位表明,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都能扩散这种疾病。

从患犬的发病年龄上看:5岁之前的狗, 乳腺肿瘤很少发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所增加。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 犬乳腺肿瘤多发在10~11岁之间。在本实验选择的10例典型病例中, 良性肿瘤患犬的平均年龄为8.5岁, 恶性肿瘤患犬的年龄为10岁, 较资料数据有些提前, 可能是病例量较小造成的, 不过与饮食以及环境也不无相关。

孕酮激素的使用、动物发情期的增加或延长、假孕以及怀孕期的乳腺的变化等均与犬乳腺肿瘤的早期发生有关。99.5%的乳腺肿瘤发生于母犬, 其中80%以上的发生在未去势母犬。据统计, 在第一次发情前做了绝育手术的犬, 发生乳腺肿瘤的危险率为0.5%, 但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发情以后阉割的母犬, 发生乳腺肿瘤的危险率分别上升至8%和26%, 2岁半或4个发情周期以后阉割的母犬, 则无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所以, 预防犬乳腺肿瘤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犬性成熟前摘除卵巢。

犬乳腺肿瘤是犬常见的肿瘤性疾病, 其病因、组织学特性、药物及手术治疗等都与人类乳腺肿瘤较为相似, 乳腺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和犬类的健康, 是犬的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常见的犬乳腺肿瘤类型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良性混合瘤和乳腺软骨化化生性癌。浸润性乳腺癌在人类乳腺癌和犬类的乳腺癌中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预后最为不良的一种乳腺癌类型, 被认为是恶性程度极高、临床病程复杂、存活率极低。本文中, 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占全部病例的很大比重, 其术后死亡率也较良性肿瘤有所降低。母犬经常表现为复杂的肿瘤结节, 只有部分母犬的肿瘤结节是单一性的。有些肿瘤可能在最近才发现, 而有些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乳腺摘除是治疗乳腺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 兽医临床诊疗中建议宠物主人定期带自己的爱宠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及早发现肿瘤进行早期治疗为宜。

摘要:通过利用石蜡切片制作技术、HE染色技术及显微摄影技术, 结合临床资料, 对犬乳腺肿瘤进行病例分析, 以期能够鉴别诊断犬的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将收集到的10个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乳腺肿瘤组织制作成病理切片, 用HE染液进行染色, 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资料, 对犬乳腺肿瘤进行病例分析, 并对犬乳腺肿瘤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归纳, 发现平均患病年龄为8.5岁老犬, 然后对术后切除的肿瘤进行了病理基本的鉴别诊断, 发现恶性肿瘤6例, 并对所制作乳腺肿瘤切片中具有典型病理变化的切片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类描述。

关键词:犬,HE染色,组织病理学,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李丽, 马忠兰, 刘颖等.犬乳腺癌摘除手术一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 4:33.

[2]刘月清.动物病毒的生物化学[J].新疆化工, 2004, 2:10~11.

[3]邱昌伟, 王金秋, 李成叶, 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犬乳腺癌裸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兽医杂志, 2008, 2:23~25.

[4]Gilbertson S R, Kurzman I D, Zachrau R E, et al.Canine mammary epithelial neoplasms:biologic implications of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ssessed in 232 dogs[J].Veterinary Pathology, 1983, 20 (2) :127~142.

[5]M D Perez-Alenza, E Tabanera, and L Pena.Inflammatory mammary carcinoma in dogs.33 cases (1995~1999) [J].J Am Vet Med Assoc.2001, 219:1110~1114.

上一篇:抓好学校德育工作下一篇:卫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