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Ⅲ期乳腺癌

2024-10-20

Ⅱ/Ⅲ期乳腺癌(精选7篇)

Ⅱ/Ⅲ期乳腺癌 篇1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 传统治疗为乳腺癌根治术, 创伤大, 患者往往很难接受。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患者越来越希望实施保乳治疗。近年来, 新辅助化疗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 且已取得较好疗效, 使保乳术也可用于中晚期乳腺癌。本研究中探讨对乳腺癌中晚期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0例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接收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患者均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并行组织学穿刺检测确诊, 入选患者治疗前均未经任何治疗, 按美国癌症研究联合会乳腺癌TNM分期标准[1]均为Ⅱ~Ⅲ期, Karnofsky评分不低于70分, 患者治疗前均行心电图、血常规、心肝肾功能等检查, 确定无化疗及手术禁忌证并行乳腺钼靶检测、乳腺彩超检查等了解肿瘤垂直径、最大径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无心肝肾功能的严重损害。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例。试验组中, 年龄26~58 (40.5±4.5) 岁, 肿瘤部位:外上象限者28例, 外下象限者6例, 内上象限者7例, 内下象限者4例;TNM分期:Ⅱb期20例, Ⅲa期18例, Ⅲb期7例, 肿瘤最大直径2.5~7.6 (4.9±0.3) cm。对照组中, 年龄28~56 (40.8±4.6) 岁, 肿瘤部位:外上象限者27例, 外下象限者7例, 内上象限者6例, 内下象限者5例;TNM分期:Ⅱb期21例, Ⅲa期18例, Ⅲb期6例。两组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取新辅助化疗结合保乳手术治疗。术前化疗:高频B超和乳腺钼靶检测腋窝淋巴结和乳腺肿块, 记录肿瘤大小。化疗选择CEF方案:多柔比星50mg/m2, 5-氟尿嘧啶 (5-FU) 500mg/m2, 环磷酰胺 (CTX) 500mg/m2, 第1、8天静脉注射。1个疗程为21d, 连续治疗2~4个疗程。保乳手术:化疗后重新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保乳手术实施象限切除术或患侧瘤体扩大切除术, 范围为肿瘤周围至少2cm的基底胸大肌筋膜及乳腺正常组织, 快速送冷冻切片, 并对内、外、上、下与基底5个切缘标记, 切缘阳性者将切除范围扩大, 扩大后仍为阳性者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直接行改良根治术手术, 其中9例行改良根治术Ⅱ式, 36例行Ⅰ式。术后4~6d两组选择的化疗方案均为CEF, 试验组辅助治疗共6个周期, 对照组术后开始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结束后再行全乳放疗, DT 50Gy, 分25次完成。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 以后隔半年复查。

1.3 疗效评估标准

按WHO实体瘤疗效标准[2]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病变完全消失;部分缓解 (PR) :病灶缩小≧50%;稳定 (SD) :病灶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 (PD) :病灶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本文将CR与PR归纳为临床有效。乳房外形评价标准:优:双侧乳房对称, 高度相差≤2cm, 术侧乳房外形正常, 与对侧无明显差异, 无瘢痕所致的乳房上提, 皮肤正常, 手感与对侧无差异;良:双侧乳房对称, 高度相差≤3cm, 外形小于对侧或基本正常, 皮肤色素沉着, 手感略差; (3) 差:双乳明显不对称, 高度相差>3cm, 术侧乳房手感差, 皮肤变厚、粗糙, 外形与对侧有明显差异[3]。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wrh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要低 (P<0.05) 。见表2。

2.3 随访情况

经12~36个月的随访, 平均23.2个月, 试验组病例全部存活, 1例局部复发, 无远处转移病例。对照组局部复发7例, 5例远处转移, 其中3例死亡。两组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保乳术后, 患者对乳房外形美观评价优38例, 良5例, 差2例, 外形优良率95.6%, 见表3。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女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安全。传统的乳腺切除术创伤较大, 其严重损伤女性的心理健康。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的不断研究, 保乳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其创伤性相对较小, 患者容易接受, 本研究采取保乳术的试验组, 其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其术后并发症少, 但临床往往反映其总体效果不令人满意, 且易于复发。因此如何提高保乳术的疗效成为该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新辅助化疗在临床上初步应用的得到较好的成效。新辅助化疗是一种辅助性细胞毒性药物的系统性治疗, 其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局部中晚期肿瘤病理分期, 降低手术难度, 从而增加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的可行性。但新辅助化疗可能会延误手术时机, 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时机手术, 若在新辅助化疗中检查显示肿瘤存在一定程度的缩小, 则可继续化疗, 但通常以3~4个周期为宜, 相反, 若化疗中肿瘤出现进展, 则应调整化疗方案或终止化疗, 尽快选择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此外, 吴艳军等[5]显示IIB期患者病理分期降低率较IIIB和IIIA明显要高, 说明肿瘤分期越早, 化疗效果越好。本研究中亦表明, 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的试验组, 其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 , 且经12~36个月的随访, 试验组在复发及远处转移上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新辅助化疗, 部分患者可能会从中获益。此外, 本研究中还发现, 保乳术后患者可保持较高的乳房外形, 与文献[6]报道一致, 可见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时, 也可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虽然,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在临床上获得医师与患者的青睐, 但在治疗具体细节上学者们仍未达成共识, 如合理的用药周期、最佳的化疗方案等, 这对于更好的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 女性Ⅱ、Ⅲ乳腺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保乳术治疗, 可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术后复发率, 保持良好乳房外形,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强音, 陈翔, 陈燕玉, 等.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Ⅱ、Ⅲ期乳腺癌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13, 34 (4) :611-613.

[2]王军业, 胡东玉, 王慧礼, 等.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安全性临床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3) :185-187, 190.

[3]刘崇, 毛晓韵, 范垂锋,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3) :241-242, 254.

[4]武海军, 周瀛, 石印青, 等.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在中晚期乳腺癌中临床疗效的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11) :1388-1392.4.

[5]吴艳军, 张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32例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4) :705-706.

[6]吴乔, 张国强, 王姗, 等.小于全乳切除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0) :3341-3343.

Ⅱ/Ⅲ期乳腺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 在我院治疗的Ⅱ/Ⅲ期女性乳腺癌患者46例。以上患者治疗前均经病理穿刺或局部活检证实为原发性乳腺癌, TNM分期为Ⅱ期~Ⅲ期, 经化疗后行乳腺根治手术治疗, 就诊时Karnofsky (KPS) 评分>70分,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Her-2 (+++) , 排除了肝肾功能不全或重要脏器失代偿者, 排除了不能接受化疗及赫赛汀靶向治疗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28例给予CEF方案化疗, 年龄48~60岁, 平均年龄 (52.2±4.7) 岁, Ⅱ期18例, Ⅲ期10例;观察组18例给予CEF方案联合赫赛汀靶向治疗, 年龄46~57岁, 平均年龄 (50.8±4.2) 岁, Ⅱ期11例, Ⅲ期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TNM分期构成、就诊时平均Karnofsky评分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 (CTX) +表阿霉素 (EPI) +5-氟尿嘧啶 (5-Fu) 即CEF化疗方案, 具体操作方法为于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CTX 500 mg/m2和5-Fu 500 mg/m2 (4 h内完成) ;于第1天静脉注射EPI 50mg/m2, 21 d计为1个化疗周期;观察组患者在上述CEF化疗基础上, 静脉滴注赫赛汀 (上海罗氏公司生产) 治疗, 首次用药4 mg/kg, 接下来每周内用药2 mg/kg,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肝肾功能, 若出现不良反应即进行对症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1.3 临床观察内容

患者就诊时与治疗2个周期后均通过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评分越高, 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治疗前后经MRI测量肿瘤大小并评判临床疗效: (1) 临床完全缓解 (c CR) :经治疗后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2) 临床部分缓解 (c PR) :经治疗后患者肿瘤体积减少>50%; (3) 临床稳定 (c SD) :经治疗后患者肿瘤体积减少<50%或者体积增加<25%; (4) 疾病进展 (PD) :经治疗后患者肿瘤体积增加>25%, 将c CR与c PR病例数合计为临床治疗有效例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包括:寒战或发热、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粒细胞减少、心功能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KPS评分统计后采用均数±方差 (±s) 表示,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例数采用百分率 (%) 表示, 使用SPSS17.0软件行t检验与χ2检验, 若P<0.05则计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t=0.553,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t=2.0033,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例数比较, χ2=4.441,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寒战或发热、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粒细胞减少、心功能异常不良反应病例数比较, 均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CEF方案联合赫赛汀靶向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生逐年上升, 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术前给予2~4个周期化疗, 然后再进行手术切除, 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术前进行化疗, 不仅可使肿块易于切除, 更重要的是可使不可切除的肿块变为可切除肿块, 这样可降低临床分期, 抑制微小转移灶的发展, 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5]。

HCP是一种以乳腺癌Her-2基因作为治疗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 临床研究已证实Her-2基因是乳腺癌分型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该基因位于17q21, 分子量约为185k D, 是编码1255个氨基酸的跨膜糖蛋白。在约25%的乳腺癌患者中, Her-2基因明显扩增与过表达, 这类患者临床分期晚, 化疗后很少能够完全缓解。临床病理研究证实, Her-2基因过表达者的肿瘤细胞S期明显增多, 核分裂象易见, 患者的预后差[6]。目前对于Her-2基因检测的方法主要通过免疫组化 (IHC) 与荧光免疫原位杂交 (FISH) 的方法, 当IHC (+++) 或FISH阳性时提示过表达。临床研究提示赫赛汀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启到抗肿瘤的效应[7]:通过增加Her-2受体在细胞内的降解, 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抗肿瘤血管生成及抑制VEGF的释放、诱导补体依赖性细胞介导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影响细胞增殖和细胞信号转导作用以及肿瘤转移过程下调Her-2/neu基因, 拮抗Her-2家族促肿瘤细胞增长等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研究表明, 赫赛汀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 可提高临床疗效。Slamon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赫赛汀联合化疗组总体反应率为50%, 而单纯化疗组则为32%, 提示赫赛汀与化疗药物联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Marty等采用赫赛汀联合Docetaxel的Ⅲ期临床试验也证实比单用Docetaxel效果更好。Stefan等认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加紫杉醇联合赫赛汀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病理缓解率 (p CR) , 患者治疗后腋窝淋巴结转阴概率高。对于曾使用过赫赛汀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 临床研究提示联合用药可取得更长的无疾病进展时间[8]。

作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 CEF方案联合赫赛汀靶向治疗Ⅱ/Ⅲ期乳腺癌与单纯CEF方案化疗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 (P<0.05) , 同时也不会增加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P>0.05) 。因此, 在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的化疗过程中, 应积极推广CEF方案联合赫赛汀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春华.郝赛汀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7) :103-104.

[2]廉波.赫赛汀联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乳腺癌患者的阶段性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20 (3) :197-200.

[3]Fornier M, Esteva FJ, Seidman AD.Tras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Semin Oncol, 2000, 27 (1) :38-45.

[4]Slamon DJ, Ley land-Jones B, Fuchs H, et al.Use of chemotherapy plus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er-2 form 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ove rexpressesHe r-2[J].N Engl J Med, 2001, 344 (11) :783-792.

[5]徐兵河.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174-175.

[6]Wolff AC, Hammond ME, Schwartz JN, et al.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testing in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 2007, 25 (1) :118-145.

[7]李波.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J].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1) :36-40.

Ⅱ/Ⅲ期乳腺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行放射治疗并发生放射性皮炎达到Ⅱ期、Ⅲ期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7~63岁,中位年龄49岁;放射治疗次数为25~30次。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62岁,中位年龄46岁;放射治疗次数为25~30次。两组性别、年龄及放射治疗次数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估和分级标准

目前有许多测量工具用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评估,其中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为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的ROTG(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急性放射性皮炎损伤分级标准。ROTG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共有5级[5]。0级:基本无变化;Ⅰ级:水疱,淡红斑,毛发脱落,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触痛,明显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除皮肤皱褶处之外的融合性湿性脱皮,重度水肿;Ⅳ:溃疡,出血,坏死。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1)给予常规放疗知识宣教,暴露局部皮肤,勿搔抓;减少局部刺激;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2)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48万单位+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 0.2mg进行创面换药,2次/d。观察组:(1)知识宣教与对照组相同。(2)常规清创并去除坏死组织或异物,用安尔舒均匀涂抹创面及周围皮肤,厚度约2mm,每天2次。疗效评价每天由护士观察放射野皮肤的颜色、创面大小、询问病人感觉并做记录[6]。在连续涂抹1w后灼痛、皮肤紧绷感、刺痒等症状消失为治愈。连续涂抹1w以上症状无明显减轻为无效[7]。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病例放疗中出现Ⅱ期放射性皮炎后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方法处理,结果安尔舒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例急性放射性的愈合速度不同,其2w内愈合率安尔舒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为放射线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还可产生氧自由基损伤基底层细胞,损伤部位多种生长因子含量不足,从而引起急性皮肤损伤[8]。有研究表明,放射性皮肤损伤通常会发生在开始进行放射治疗后的2~3w[9],部分患者皮肤在第1次照射后就可形成红斑,放射治疗累计剂量10~20Gy后红斑逐渐加重,30~50Gy可形成片状或融合状湿性脱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紧绷感、灼热感、疼痛、瘙痒、皮肤红斑、毛囊扩张、色素沉着、干性或湿性脱皮、溃疡、坏死等[10]。放射性皮炎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又影响了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故多年来不少医务工作者努力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

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也称改性甲壳素创面修复凝露)是一种生物敷料,亲近人体皮肤,对创面刺激性小,生物相容性好。其主要成分甲壳素不仅能与创面渗出物混合凝结成干性保护性痂皮,阻挡外界的不良刺激、感染;并且具有生物活性,能够激活表皮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及胞外基质再生;另外甲壳素还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带有正电荷的弱碱性生物多糖,能与蛋白质形成高分子复合物,增加创面组织的网状结构,促进胶原合成,增加伤口拉伸强度[10]。用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治疗放射性皮炎操作简单;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不但效果好,而且见效快;但要注意的是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能与新鲜创面紧密长合,成膜变干后,不可强行揭去,以免形成二次创面,结痂会随皮肤新陈代谢自然脱落[11]。

摘要:将60例发生了Ⅱ期、Ⅲ期放射性皮炎的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安尔舒治疗组为观察组,30例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维生素B12治疗组为对照组。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2w内愈合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愈率分别为80%和47%,两周内愈合率分别为60%和15%,观察组疗效及愈合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用安尔舒治疗Ⅱ期、Ⅲ期急性放射性皮炎能提高愈合速度及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Ⅱ/Ⅲ期乳腺癌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3年5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外科住院患者30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0岁,入院时均带入Ⅱ期或Ⅲ期压疮。据压疮分期标准[1],Ⅱ期压疮25处;Ⅲ期压疮5处。褥疮发生部位,骶尾部26处,髂部4处,Ⅱ期压疮表面无坏死组织。Ⅲ期压疮表面及疮面组织有大量脓性渗出物,伴随脱落的坏死组织。

2 方法

2.1 用药方法

Ⅱ期压疮局部有水泡形成时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渗液,压疮表面有脓性坏死组织或渗出液时,反复用双氧水及灭菌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剪除溃疡及坏死组织,将压疮表面坏死物、分泌物刮除,直至露出新鲜出血的正常组织,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纱布拭干水分,局部用金因肽均匀喷湿创面,红外线灯射20~30min,外用无菌纱布覆盖,2次/d。敷料浸湿及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所有患者均避免疮面继续受压,并定时更换体位,入院时即开始用药。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促进压疮的愈合。

2.2 效果观察

每天用药前对患者压疮面大小、深度、色泽、渗出、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表面有无结痂进行评估并记录。

3 结果

本组26例Ⅱ期压疮用药5~7d,疮面结痂脱落,全部愈合。4例Ⅲ压疮用药15~20d,2例疮面愈合,2例面积缩小50%,部分疮面红润,新鲜肉芽组织长出,炎性渗出液明显减少。治愈率90.3%。

4 讨论

4.1 金因肽为一种生物活性制剂

金因肽的活性份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以10%的甘油和1.0%甘露醇为保护剂,rhEGF具有促进皮肤与粘膜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DNA、RNA和羟氨酸的合成,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表皮细胞增殖,从面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而辅助成分中甘露醇利用其高渗作用,造成细菌脱水,菌体死亡,从而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促进健康肉芽组织的形成。

4.2 红外线灯使疮面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红外线灯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促使疮面愈合[2]。但在使用红外线灯时,灯应距离疮面30~40cm,照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适当距离,以防烫伤。

综上所述,金因肽具有生肌消肿、促进疮面愈合快的优点,且操作简便,可作为一种治疗压疮的生物药物制剂在临床上配合红外线灯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世民.压疮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 14(5):193-195.

[2]蒲芳琴.四联法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26-27.

[3]陈淑英,新编护理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15.

[4]杨花.金因肽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 30期.

Ⅱ/Ⅲ期乳腺癌 篇5

关键词:自动胶圈套扎法,传统手术,内痔,肛垫

痔为直肠肛管常见良性疾病, 占肛门直肠疾病发病率80.6%左右[1], 主要为肛垫支持结构、动静脉吻合支及静脉丛发生病理移位引起。以往临床治疗以切除肛垫为主,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对内痔认识的深入, 目前临床以复位脱垂肛垫为原则, 以减轻对肛管生理解剖所造成损伤[2]。其中胶圈套扎疗法安全性高, 逐渐受到推崇。本文以我院收治的内痔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自动胶圈套扎法与传统手术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肛肠科收治的内痔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诊断标准, 为Ⅱ或Ⅲ期[3],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者、内分泌与血液疾病者与妊娠、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15例;年龄23~67 (43.6±5.4) 岁;病程0.6~2.2 (1.1±0.4) 年;Ⅱ期24例, Ⅲ期18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6例;年龄25~66 (43.8±5.6) 岁;病程0.8~2.4 (1.0±0.5) 年;Ⅱ期22例, Ⅲ期1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分期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行自动胶圈套扎法:手术前1h嘱患者排便, 无便意者诱导解便。左侧屈膝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扩肛, 将涂有润滑剂肛窥镜插入肛门内, 使痔核痔上黏膜得以显露, 0.2%碘伏对直肠下段及肛管进行再次消毒。确定痔核数目、位置并据此设定套扎方案, 按自然界限将齿线上内痔分为约5个套扎区, 术者左手稳住肛窥镜右手持“痔疮自动套扎吻合器”手柄, 吻合器吸入口对准痔核上方0.5cm左右处, 利用负压将直肠黏膜、部分痔核、黏膜下组织等吸入套扎器内, 持续吸引时间在1min左右, 负压超过0.08MPa后扣动扳机、推下弹性胶圈, 让其套扎于所吸入组织基底部, 完成后用相同方法套扎其它部位, 每次套扎约5处, 套扎点避免分布于相同肛管水平面, 否则易发生直肠下端狭窄, 点之间距离最好超过0.5cm。严重内痔患者可在痔核上缘3cm处继续套扎1次, 尽量上提肛垫。0.2%碘伏消毒直肠肛管, 肛门塞入1枚太宁栓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83150, 规格:3.4g*6枚) , 同时嘱患者6h后才可排便。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术前晚及当天清晨进行1次清洁灌肠, 肛门术区备皮。截石位、骶管麻醉, 0.2%碘伏肛管常规消毒, 肛窥镜置入后再消毒1次。确定痔核数目、位置, 逆行操作, 于痔下端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做“V”字型切口、尖端向外, 沿内括约肌表面向上钝性剥离曲张静脉团、结缔组织至痔块根部, 局部缝合结扎, 痔块组织切除、止血, 其它痔核同法切除, 切除痔块间保留一定正常黏膜, 清洁消毒, 肛管内放置凡士林纱条压迫出血。

1.3 观察指标

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回医院复查, (1) 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疗效标准[4]:痔体消失、无便血症状、直肠下端解剖结构恢复正常, 为显效;痔体缩小、便血症状得到改善, 为有效;痔体与便血症状均无改善, 为无效; (2)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肛门溢液、肛管直肠狭窄、疼痛、大出血、尿潴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5.1%,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疼痛、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大出血、肛门溢液、肛管直肠狭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痔的处理方法包括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手术切除、红外线与微波治疗、硬化剂注射、胶圈套扎等[5], 其中红外线与微波治疗、硬化剂注射多用于Ⅰ期内痔, 而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手术切除等方式对肛垫结构造成了破坏且易复发。本组为探析胶圈套扎法在Ⅱ~Ⅲ期内痔中应用效果, 将其与传统手术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观察组自动胶圈套扎组疼痛、尿潴留发生率为4.8%、9.8%, 明显低于对照组。传统手术痔核切除数目不宜超过3个, 否则易发生直肠肛管口变窄问题, 创面愈合后还可能形成瘢痕, 患者精细控便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此外, 传统手术术后疼痛、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关文献报道中约在50%[6], 本文分别为39.0%、51.2%。圈套结扎术可通过下移肛垫上移2cm左右对脱垂肛垫进行复位, 套扎时保留完整齿线, 利于术后患者生理解剖功能的恢复, 排便感觉与鉴别直肠内容物感觉良好, 肛液及大便控制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并发症发生率也因此得以降低, 安全性有保障。此外, 该治疗方式操作简便, 疼痛轻, 更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 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Ⅱ~Ⅲ期内痔可大幅降低术后疼痛、尿潴留发生率,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宝春, 马承华, 王雷, 等.CRH O&apos;Regan套扎法治疗Ⅰ~Ⅲ度内痔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8) :3034-3036.

[2]王竟, 苏航, 王丽, 等.抽吸式痔套扎器在内痔橡胶圈套扎治疗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3, 33 (10) :1314-1316.

[3]唐光武.便秘与内痔的关系:附261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2) :284-286.

[4]杨其良, 曹永清.自动痔疮套扎联合悬吊固定术治疗高危人群内痔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12 (6) :641-643, 647.

[5]赵辉.带光源枪式痔套扎器治疗内痔189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10 (2) :118.

Ⅱ/Ⅲ期乳腺癌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病例是由110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因素分析中筛选出来的[1], 共64例。均为女性, 年龄23~70岁, 中位年龄45岁, 其中23~33岁8例, 34~44岁14例, 45~55岁26例, 56~66岁13例, 67~77岁3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40例, 浸润性小叶癌5例, 单纯癌5例, 黏液癌4例, 炎姓乳癌3例, 腺样囊性癌3例, 导管癌早期侵润2例, 乳头派杰病2例。临床分期:II期 (T0-1N1M0、T1-2N1M0、T3N0M0) 22例, III期 (T1-4N2M0、T0-2N2M0、T3N1M0、T4N0-2M0、T1-4N3M0) 42例。

1.2 研究方法

对入选病例, 按研究目的分别填写三个调查表 (自制) , 患者素质表, 临床特征表, 治疗方法表与复发转移表。详表1、表2、表3, 然后对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不同因素对复发转移的影响。因表1和表2内容已经论述 (在另文发表②①) 。本文重点分析表2。

1.3 局部复发转移的时间分布

我们为了研究不同治疗方法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关系, 因此, 计算复发、转移时间是从不同治疗方法完成最后疗程时算起, 排除由于发病后就诊时间不同造成的影响。1年3例, 2年11例, 3年8例, 4年5例, 5年3例, 6年4例, 7年5例, 8年4例, 9年3例, 10年7例, 11年2例, 12年3例, 13年2例, 14年1例, 15年1例, 16年2例, 详见图1。

2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 64例复发转移病例中, 根治术后先化疗后放疗者35例 (64%) , 根治术后先放疗后化疗者20例 (36%) ;保守治疗先化疗后放疗者6例 (67%) , 先放疗后化疗者3例 (33%) 。其中局部复发44例, 复发部位次序:锁骨上、腋下、胸壁及内乳等。转移部位次序:骨、肺、肝、脑等。因此, 乳腺癌的局部复发转移, 除受治疗顺序因素影响外, 还有其他原因。例如:病理类型、发病部位, 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机体免疫力、化疗方案选择、放疗野设计等。如:浸润性导管癌40例 (63%) ;发病部位:外上、下象限者14例 (22%) ;淋巴结转移:54例 (84%) 。免疫组化分析:三阴患者21例 (33%) ;化疗方案:CMF28例 (43.8%) 、CAF12例 (18.8%) 、TA12例 (19%) 。内分泌治疗:坚持服内分泌药1、2、3、4、5年者, 局部复发转移者分别为23例 (36%) 、16例 (25%) 、12例 (19%) 、8例 (13%) 、5例 (8%) ;照射野设计情况:四野照射:16例 (25%) 、三野照射23例 (36%) 、二野照射25例 (39%) 。放疗剂量情况:5500cGy5例 (8%) ;5000cGy12例 (19%) ;4500cGy22例 (34%) ;4000cGy25例 (39%) 。化疗周期数:3周期、4周期、5周期、6周期、7周期、8周期, 复发转移例数为:15例 (23%) 、10例 (16%) 、11例 (17%) 、8例 (13%) 、11例 (17%) 、9例 (14%) 。

3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指南有相对严格治疗路径, 但是, 具体到每一位患者或某个治疗单位, 执行起来各有侧重不同。原因是医生的认同性不同、医疗技术条件不同, 病情特点也千差万别, 加上患者的经济条件、心理诉求、承受能力等系列因素, 都会影响规范的治疗途径。尤其是对III期病例, 更是争论多端, 究竟先化后放为宜, 还是先放后化为佳, 还是联合同时进行, 各家说法不一。本文对 III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与治疗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发现64例中先化疗后放疗者44例 (69%) , 先放疗后化疗者23例 (36%) (P<0.01) , 尤其胸壁、腋下复发, 先化后放占28例 (44%) 。先放后化9例 (14%) (P<0.05) 。远处转移与放化疗顺序的关系详见另文发表。

从治疗方面看, 化疗的周期越少, 局部复发转移的机会越大。如化疗3周期者15例, 化疗6周期者8例 (经统计学分析P>0.05) 。但内分泌治疗的时间与局部复发有直接关系。如坚持服1年者23例 (36%) , 5年者5例8%) 。统计分析P<0.01。从化疗方案的选择上分析, CMF方案28例 (43.8%) 。因此, 这一传统的化疗方案显着有些“力不从心”, 应尽早加用蒽环或紫杉类药, 可能会降低局部复发率。放疗也是如此, 剂量如果小于4000cGy局部复发率39%。因此, 做放疗时一定要足疗程足剂量。从复发部位分析, 最常见胸壁、腋下, 其次为腋下锁骨上、内乳等。转移部位多为:骨、肺、肝、脑等, 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1,3]。

总之, 乳腺癌复发与转移, 除了治疗因素外, 有许多影响因素, 前者叙述的病理类型、免疫组化为三阴者[4]。初期的淋巴结转移较多者, 容易发生远处转移[5,6]。患者的个体素质差异, 如年龄组45~55岁, 容易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①。性格内向、心情压抑以及病变的部位等都是局部复发和转移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时, 要全面分析, 综合考虑, 才能使其治愈率提升, 局部复发和远处率下降。

摘要:目的 详细了解乳腺癌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治疗顺序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规律, 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理有据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10年收治的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病例进行详细的回顾性分析。从临床特征、个人素质、治疗方案、治疗顺序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找出乳腺癌复发转移规律。结果 发现除治疗方案和治疗顺序影响预后外, 乳腺癌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淋巴结转移、化疗药物的选择及照射野的设计、剂量大小等均有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治疗要掌握相应的治疗顺序及早治疗, 有效预防乳腺癌复发转移。

关键词:乳腺癌,治疗方法及顺序,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参考文献

[1]张晕生, 赵成会, 董春富, 等.84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因素分析.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2011, 1 (10) :74-75.

[2]张晕生, 赵成会, 董春富, 等.110例乳腺癌3年随访临床分析.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2011, 1 (11) :112-114.

[3]TagliabueE, Menards, Roberstson JFR, et al.Express:on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Int J Biolo-gical Markere, 1999, 14 (9) :16-26.

[4]徐光炜.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与甾体激素受体状况的关系.天津医药肿瘤学副刊, 1983, 10 (47) :203.

[5]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1167, 1388.

Ⅱ/Ⅲ期乳腺癌 篇7

关键词:半导体激光,药物及护理,老龄重症患者,Ⅱ-Ⅲ期褥疮

褥疮即压力性溃疡, 2007年美国压力溃疡顾问小组将其定义为:皮肤或深部组织由于压力或压力混合剪切力及 (或) 摩擦力作用引起局部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 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75%的褥疮出现在70岁以上老人。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衰弱多病以及各种原因造成长期卧床患者逐渐增加,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老龄重症长期卧床的患者中, 褥疮的发生率极高, 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痛苦、还延缓患者的康复, 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 有效、快速治疗褥疮是当今护理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于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老龄重症患者褥疮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及护理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外院带入Ⅱ-Ⅲ期褥疮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对照组女6例, 男14例, 年龄78~90岁, 平均年龄 (84.32±4.3) 岁。脑梗塞18例, 脑出血2例。褥疮部位共20处:髋关节4处, 骶尾部13处, 足外踝3处。褥疮面积为3.0cm×5cm至8cm×15cm。试验组女8例, 男12例, 年龄76~95岁, 平均年龄 (86.12±5.25) 岁。脑梗塞17例, 脑出血3例。褥疮部位共20处:髋关节2处, 骶尾部16处, 足外踝2处。褥疮面积为2.5cm×5cm至9cm×14cm。两组患者在年龄、活动受限情况、褥疮部位、面积及分期等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协助患者充分暴露创面, 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 若脓液较多者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面, 再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 清创后用碘伏溶液消毒创面, 再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 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 (湖北远大天天明制药有限公司制造, 规格5g∶0.015g,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34) 涂于患处, 每日2次。试验组采用同样方法清洗褥疮创面, 然后用300IB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输出功率400m W, 输出功率不稳定度应≤±10%) 照射褥疮表面, 探头与病变部位应垂直, 距离约10~15cm, 时间为20min/次, 2次/日。激光治疗后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涂于患处, 再用人工细胞愈合膜 (杭州积好脂质体有限公司制造, 规格5g) 涂于患处, 2次/日。

1.3 护理方法

1.3.1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卧于电动充气式床垫、减少皮肤与床垫的剪切力, 起到全身按摩作用, 并在患者踝关节、膝关节等骨突出垫海绵垫预防褥疮的恶化或复发。建立翻身卡, 每2h翻身一次背部可垫三角枕, 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翻身时将患者身体全部抬起再挪动位置, 避免推、拖、拉等动作, 以免发生皮肤损伤;患者穿柔软的棉质衣物, 衣服潮湿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床上铺中单, 及时检查随时更换, 特别应注意保护皮肤, 保持床单干燥, 尽量减轻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防止便器擦伤或擦破皮肤。每日晨晚间护理时为患者擦澡, 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皮肤抵抗力。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和会阴部。

1.3.2 加强消毒隔离

做好病房清洁, 保持病室室温18~20℃, 湿度50%~60%,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每日开窗通风1h,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碎屑, 随脏随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和地面, 控制病房人员流动。

1.3.3 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给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吞咽困难、进食量少的患者给予鼻饲及静脉营养, 必要时静脉输入复方氨基酸、新鲜血液、白蛋白, 并注意酸碱平衡, 纠正电解质紊乱, 缩短治愈时间, 有利于组织修复。

1.3.4 加强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耐心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部分患者因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活动, 大小便失禁, 心理压力极大, 产生焦虑情绪, 不愿配合治疗。应先给予心理疏导, 建立其康复信心, 使其了解褥疮的发生原因及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必要性, 给患者及家属介绍以往成功病例, 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3.5 激光治疗仪使用注意事项。

(1) 不要让激光光束直接照射患者的眼睛;

(2) 定期擦拭激光镜片,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 照射部位要充分暴露;

(4) 连续使用时间≤4h。

1.4 疗效标准

(1) 无效:创面无肉芽组织生长, 范围无缩小或有扩大, 分泌物无减少或增多。

(2) 有效:创面渗出物减少, 且创面无扩大, 创面组织增生疤痕挛缩愈合, 有色素沉着;

(3) 显效:创面肉芽组织正常生长, 无分泌物, 创面明显缩小, 有轻度色素沉着;

(4) 痊愈:创面痂皮脱落或创面愈合, 有新的上皮覆盖皮肤, 不留疤痕。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病例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1。对照组与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69.8%和9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褥疮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是长期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老龄重症患者中所致的活动障碍、感觉、循环等系统功能下降, 褥疮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7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可达70%, 且难以愈合。发生褥疮的老年人较无褥疮者, 病死率增加4倍。褥疮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临床上多用庆大霉素、碘伏清创外敷等疗法, 治疗期较长。我科对以轮椅或平车入院的患者的褥疮易患因素进行系统评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促进褥疮的愈合。

半导体激光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 对人体组织产生的生物效应是靠激光的生物刺激来实现的。其治疗褥疮的作用: (1) 消炎作用: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和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统,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2) 组织修复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和肉芽组织增生, 刺激蛋白质合成。 (3) 强力镇痛神经阻滞:促进镇痛物质释放, 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杀死细菌, 促进细胞生长, 增强新胶质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的生成。 (4)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半导体激光直接照射血流减少的疼痛部位或间接照射支配此范围的交感神经节均可引起血流增加, 促进致痛物质代谢, 缓解疼痛。

左氧氟沙星凝胶促进褥疮愈合的机制是:左氧氟沙星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 阻止细菌DNA合成和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皮肤软组织感染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人工细胞愈合膜可促进褥疮愈合的机制是:该药用于伤口时不仅会形成一薄层保护膜, 且膜里无数个脂质体与创面的细胞接触, 通过膜融合或内吞的方式, 脂质体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直接供给创面周围的细胞, 加速创面的修复和再生, 从而主动促进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 以往单纯使用药物治疗, 疗程较长, 而半导体激光、左氧氟沙星凝胶、人工细胞愈合膜治疗及护理可有效促进褥疮创面愈合的作用。因此我科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老龄重症患者所致的褥疮, 其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能缩短病程, 患者无痛苦且易接受,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光红, 刘义兰, 等.实施褥疮患病率调查持续改进褥疮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3) :59-62.

[2]葛兆霞, 褥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6, 2 (2) :80-82.

[3]史松梅.褥疮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9) :26-28.

上一篇:鄂伦春民族文化下一篇:财务杠杆应用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