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乳腺癌

2024-10-19

妊娠期乳腺癌(精选4篇)

妊娠期乳腺癌 篇1

1 病例报告

患者, 31岁, 已婚, G1P0。因孕26+1周, 发现左侧乳房肿物2+月, 增大20天于2010年8月25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 末次月经:2010年2月23日, 预产期:2010年11月30日。停经40+天B超检查确诊宫内妊娠, 孕期在外院行系统产前检查。患者在孕18+周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有一肿物, 约花生米大小, 孕23+周时发现肿物明显增大, 遂到外院就诊, 行组织病理活检示:符合浸润性乳腺癌, 遂转至我院。入院查体:T 36.8℃, P 80/min, R 20/min, BP 110/65 mmHg。胸廓无畸形, 双侧乳腺对称, 乳头无凹陷、无溢液。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内侧扪及一约3 cm×3 cm大小肿物, 质硬, 边缘清晰, 无压痛, 活动可。右侧乳腺未触及异常, 双侧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产科检查:腹部膨隆, 如孕26+周, 腹软, 宫高21 cm, 腹围90 cm, 胎心音140/min, 规则,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①左侧乳腺癌;②G1P0, 孕26+1周LOA单活胎。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均无异常, 于8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切除术+腋窝淋巴结切除术, 手术顺利, 术中出血20 ml。术中见:肿物3 cm×3 cm, 质硬, 边界清晰。完整切除肿物, 并在创面四周及底部各取出切缘组织送冰冻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术中病理报告示:左侧乳腺癌。创面四周及胸壁筋膜冰冻病理组织检查未发现癌细胞。与患者及其家属商议决定, 行左侧乳腺癌保乳术, 乳房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肿瘤抑制基因 (P53) (+)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 细胞增殖活性 (Ki-67) (20%+) , 钙黏附蛋白 (E-Ca) (+) , 34βE12 (+) 。C-erbB-2、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均为阴性。送检 (外下、下、上、内侧、外、底) 乳腺组织未见癌细胞。左侧腋窝组织病理检查示:副乳腺伴腺体增生明显, 未见明显淋巴结, 未见癌细胞。C-erbB-2扩增情况提示阴性。术后诊断: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A期 (T2N0M0) 。术后采用EC方案 (环磷酰胺500 mg/m2+表柔比星50 mg/m2, 静脉滴注, 第1天, 14天为1疗程) 化疗5个疗程, 最后1个疗程为分娩前3周。11月18日, 于我院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一男婴, 体重2900 g, l、5、10分钟Apgar评分均为10分, 发育正常, 无出生缺陷。2月后随访, 患者在我院继续行化疗3个周期, 一般情况良好, 婴儿发育正常。

2 讨 论

2.1 发病特点

妊娠期乳腺癌在临床上早期表现为乳房出现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包块, 随着病情变化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头溢液、乳头内陷、局部炎症、皮肤破溃等, 溢液以血性为主。但由于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升高, 刺激乳腺腺泡充分发育, 整个乳腺密度增加, 乳房增大、坚挺, 肥大的腺体常常掩盖较小的乳腺包块, 因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的乳房肿块不易早期发现。妇产科医师对妊娠期妇女在常规产前检查时, 医患双方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腹部, 对乳房体检不够重视, 从而延误诊治,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本例患者在孕18+周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有一肿物, 直到孕23+周因肿物明显增大才来院就医。

2.2 治疗

妊娠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同一般乳腺癌, 应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但由于要考虑在治疗乳腺癌的同时兼顾胎儿的安全性, 因此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要权衡利弊, 慎重选择。国外常用治疗原则为早期妊娠时肿瘤具备放疗、化疗指征, 是终止妊娠的主要适应证;妊娠晚期患者可提前分娩后再进行治疗;妊娠中期合并乳腺癌Ⅰ期、Ⅱ期和ⅢA期与一般乳腺癌治疗相同, 但妊娠中晚期放疗由于存有争议, 一般不建议在孕期使用。本例患者属于妊娠中期合并乳腺癌ⅡA期, 于孕26+周在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切除术+腋窝淋巴结切除术, 术后予以表柔比星+环磷酰胺进行化疗。

国内多数学者认同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在妊娠早、中期行流产术后及早行手术治疗, 而在妊娠晚期可在剖宫产或分娩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对妊娠期进行化疗持谨慎态度。而在欧美国家, 化疗广泛应用于妊娠中期及妊娠后3个月的患者, 因为胎儿器官已完全形成, 致畸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化疗在妊娠开始3个月内, 与流产、畸胎有关, 典型的致畸期是在妊娠的3l~7l天之间[1]。Alistair等[2]回顾分析了伦敦第五教学医院28例妊娠合并乳腺癌的患者用环磷酰胺、蒽环类抗生素 (表柔比星) 、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的妊娠结局, 28例中只有1例是在妊娠早期 (妊娠前3月) 用药, 结果导致自然流产, 其他27例均未发现不良妊娠结局。Peccatori等[3]在12例患者中应用表柔比星 (50 mg/m2 静脉滴注, 第1天) 后, 只有1例出现先天性的膀胱-输尿管逆流。而其他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 表柔比星几乎不通过胎盘。本例患者于孕26+周开始用EC方案化疗, 药物剂量与国外文献一样。剖宫产健康男婴, 各项指标均正常。随访观察2月, 男婴发育正常。

参考文献

[1]余艳红, 周俊, 龚时鹏.妊娠合并乳腺癌的诊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9 (23) :526-528.

[2]Alistair E, Ian E, Alison J, et a1.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during pregnancy:an18-year experience from five london teaching hospitals[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 2005, 23 (18) :4192-4197.

[3]Peccatori F, Martinelli G, Gentilini O, et al.Chemotherapy during pregnancy:what is really safe[J].Lancet Oncol, 2004, 5 (7) :398-401.

妊娠期乳腺癌 篇2

1 临床资料

2000~2009年6月10年来在我院共收治妊娠期乳腺癌5例, 占同期乳腺癌 (433例, 平均年龄49.56岁) 发病比例1.155%, 妊娠期乳腺癌发病年龄小, 平均年龄29.6岁, 发生在第1胎3例, 第2胎2例;妊娠期1例, 哺乳期4例;肿物最小直径1.5cm, 最大者12cm;乳腺彩超和钼靶摄片均有明显的影像改变;病理:侵润导管癌3例, 乳腺硬癌1例, 髓样癌伴髓外浆细胞瘤1例;4例改良根治, 1例保乳根治;ER、PR均阴性, Ⅰ期2例、Ⅱ期2例、Ⅲ期1例, 术后均接受规范的放化疗治疗。

2 结果

随诊至2009年12月、2~10年, 死亡1例。死亡者, 25岁, 孕前发现肿物6年 (19岁) , 如花生米大小, 孕8个月如乒乓球大小, 在当地多家医院均考虑纤维瘤, 未给予处置, 建议产后手术治疗;产后2个月肿物如鸭蛋大小, 乳腺变硬, 皮肤发红, 婴儿拒绝吸吮, 在当地就诊, 考虑哺乳期乳腺炎, 消炎对症治疗无效后转来我院, 以炎性乳腺癌入院, 入院时肿物大小约12cm×12cm×10cm, 同侧腋下可及多枚淋巴结, 大者2.5cm×2.5cm×2.2cm, 行根治术, 病理为左乳硬癌, LN 27/27, 术后半年发现对侧乳腺癌, 同时伴多脏器转移死亡。

3 讨论

随着高龄初产妇增加, 或过度重视乳房的完美, 或忽视乳腺肿块的危害性, 妊娠、哺乳期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乳腺小叶主要在妊娠期通过增生和分化而成熟, 哺乳期有分泌功能的小叶结构也进一步发生变化, 如果这种增生分化过度即基因突变, 其恶性细胞大量增生[1]。正常乳腺的发育、癌变以及乳腺癌的生长和发展, 均依赖于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作用, 特殊时期的乳腺肥大, 致密坚实, 肿块不易被发现, 使患者延误就诊, 给医师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 妊娠对乳腺癌的预后无明显的影响, 但因就诊晚且易误诊成乳腺炎、积乳囊肿、纤维瘤等, 使病情处于晚期阶段, 预后差[2]。

本组资料显示:妊娠期乳腺癌多发现于哺乳期, 5例中只有1例发现在妊娠早期, 并实施了终止妊娠后手术, 预后较好;妊娠中晚期由于乳房增大组织致密, 极易掩盖肿物而延误治疗, 哺乳期相对组织致密性降低, 或因肿物生长易触及, 或导致乳汁淤积婴儿拒绝哺乳而发现, 如能早期发现预后仍良好。妊娠、哺乳期乳腺肿瘤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给母亲完善治疗的同时保证婴儿健康是乳腺外科、肿瘤科和妇产科临床医师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1) 重视孕前乳腺体检:详细认真的乳房体检结合无损伤、简便易行的乳腺扫描及彩超等辅助检查尤为重要, 乳房肿瘤最好在孕前手术切除, 将肿瘤消灭在萌芽阶段, 避免其在妊娠期间增大或癌变, 早诊早治。

(2) 注重产前乳腺体检:对高危人群在产前进行体检, 妊娠妇女在首次产检进行乳房检查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同时将这种定期检查一直延续到哺乳期结束, 因为哺乳期乳腺癌在孕前或妊娠期可能 (或实际) 已存在。妊娠、哺乳期的妇女应留意乳房肿块, 尤其是在妊娠前就发现乳腺纤维瘤而未处理的, 应动态观察, 每月来医院复诊一次。妊娠哺乳期体内激素水平很高, 有些患者的纤维瘤会在这一时期快速增长, 这可能妨碍正常哺乳, 导致乳汁淤积和诱发乳腺炎甚至癌变, 乳腺纤维瘤内同时含有乳腺癌的比例在0.1%左右, 一般为微小癌或镜下癌, 这种情况在临床和影像学多只有乳腺纤维瘤的表现。因此如果发现肿物有所增长, 分析利弊, 尽量在妊娠中期手术切除肿物。

(3) 对下级医院的外科、乳腺科、妇产科医师要定期培训, 提高其诊疗水平, 明确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乳腺炎、乳腺癌等常见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因X线对婴儿有潜在危害, 对妊娠期或35岁以下年轻女性分辨率低, 不宜在检查时使用, 而乳腺彩超可反复检查, 必要时行针吸活检等, 尽早确诊, 避免妊娠期乳腺癌的发生。

(4) 提高人们尤其是育龄期妇女的乳腺普查意识, 适时结婚、怀孕, 提倡母乳喂养, 正确哺乳。哺乳可降低乳腺癌危险性, 可能是哺乳推迟了产后排卵及月经的重建, 并使乳腺组织发育完善。

摘要:目的明确妊娠期乳腺癌早诊早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院收治的妊娠期乳腺癌患者与同期收治的普通乳腺癌诊治经验及教训。结果妊娠期乳腺癌5例, 占同期乳腺癌比例1.155%, 妊娠期1例, 哺乳期4例, 随访2~10年, 死亡1例。结论妊娠期乳腺癌与非妊娠期的乳腺癌预后无明显差异已成定论, 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易误诊导致延误治疗, 成为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妊娠期乳腺癌早诊早治意义重大, 在临床中应注重育龄期妇女孕前、产前、哺乳期的乳腺检查, 发现肿物, 动态观察, 并尽早确诊和手术, 预防妊娠期乳腺癌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早诊早治

参考文献

[1]李俊杰.妊娠期乳腺癌的诊治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07, 17 (10) :824~827.

妊娠期乳腺癌 篇3

患者, 女, 28岁。妊娠7个月发现左侧乳房肿块1个月来诊。查体发现, 双侧乳腺质韧, 乳头及乳晕区色深呈典型妊娠期乳腺, 挤压双侧乳头未见异常液体流出;左侧乳腺内上象限有肿块, 质硬、边界清、活动尚可, 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乳腺纤维瘤?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示:右侧乳腺腺体显增厚, 回声增粗、增强, 导管扩张;左侧乳腺内上象限见一大小约28mm×22mm,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团块, 后方及侧方未见声衰减 (图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内部见条状的动脉血流, 周边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未探及肿大的淋巴结。超声提示:左侧乳腺实性占位病变, 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活检病理诊断:左侧乳腺髓样癌。免疫组织化学提示:ER (-) , PR (-) , CerBb (+) , 因患者妊娠7月, 拒绝治疗, 嘱生产后即来检查。

患者足月生产后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所示:原左侧乳腺内上肿块明显增大, 大小为46mm×29mm, 其内为不均匀混合回声, 并可探及不规则暗区, 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衰弱, 边界清楚 (图2, 3) 。彩色多谱勒血流显示:混合回声团块内部可见穿入血流, 呈分枝状, 以动脉血流为主, Vmax为20.6cm/s, RI为0.97。左侧腋窝可探及多个类圆形低回声, 最大的为13mm×5mm,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 髓质强回声消失, 皮质区明显增大, 皮质/髓质 (厚度) 明显大于1.5。右侧腋窝、双侧锁骨上未探及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超声提示:左侧乳腺癌伴左侧腋窝淋巴转移。

医患沟通后该患者接受先化疗后手术治疗方案。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乳腺髓样癌。目前患者恢复好, 已出院随访。

2 讨论

2.1 本例的诊治过程提示, 超声因无辐射、价廉、可反复检查已越来越为临床所青睐,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高频探头的应用是超声在妊娠期乳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的唯一选择;青少年或发育期女性性腺器官更不应接触放射线照射, 年轻女性应少接触放射线, 因此超声在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的穿刺活检, 可以获得组织学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

2.3 妊娠合并乳腺癌治疗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原则, 需要取得患者的配合和同意, 其远期效果如何, 以及胎儿或新生儿以后如何, 尚待进步探讨、随访研究。

妊娠期乳腺癌 篇4

患者, 25岁, G3P0, 因孕34+6周, 不规律腹部胀痛2小时于2009年9月27日入院。孕3月外院B超检查提示双胎。孕期未建卡, 不定期不定点产前检查。孕5+月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 手术情况不详, 术后病理检查为阑尾腺癌, 术后未行化疗。期待孕周至34+6周出现不规律腹部胀痛, 考虑先兆早产, 入院待产。末次月经:2009年1月26日, 预产期:2009年11月3日。既往体健, 无特殊病史。查体:BP 130/86 mmHg, 心肺检查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4 cm, 腹围104 cm, 双胎心音正常。辅助检查:WBC 8.62×109/L, Hb 100 g/L, PLT 116×109/L, N 0.7284。B超检查示双胎儿均为头位, 胎儿1:双顶径84 mm, 股骨长63 mm, 疑脐带绕颈1周;胎儿2:双顶径87 mm, 股骨长64 mm;胎盘Ⅱ级, 羊水深度45 mm。入院后行保胎治疗, 予硫酸镁静脉滴注抑制宫缩, 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3天, 促胎肺成熟。至孕35+2周, 患者出现规律宫缩, 血压升高至160/100 mmHg, 尿常规检查蛋白 (++) , 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于2009年9月30日在持硬麻醉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两新生儿均为男婴, 新生儿1:体重2600 g, Apgar评分10分, 脐带绕颈1周;新生儿2:体重2700 g, Apgar评分10分。两新生儿体格检查均未见异常。术中探查双附件, 见右侧卵巢及右侧阔韧带分别有10 cm×10 cm×4 cm及8 cm×5 cm×4 cm大小包块, 囊实性, 粘连固定于子宫后陷凹。表面可见部分包膜, 包块大部分与子宫后壁、直肠及周围肠管粘连无明显边界。子宫体表面浆膜、右侧圆韧带、肠管、腹膜上可见广泛散在粟粒状结节, 色白, 质硬。左卵巢外观无异常。剥除右侧卵巢部分包块, 质地糟脆, 外观灰黄色, 送快速冰冻切片, 报告为右侧卵巢转移性黏液腺癌。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要求行包块切除, 拒绝扩大手术范围。遂行右侧附件切除及右侧阔韧带包块剥除术。术后检查为右卵巢、盆腔转移性黏液腺癌。患者产后于上级医院进行化疗, 连续7个疗程后放弃进一步治疗。产后跟踪随访1年, 出现肿瘤盆腹腔广泛转移及远处转移病灶, 病情危重。两新生儿体格、智力发育等观察至今未见明显异常。

2讨论

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整个肿瘤数的1/5, 而此类患者合并妊娠者少见, 发生于年青女性的肿瘤主要是宫颈癌、卵巢癌。据国外文献报道其中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仅为0.2/万~0.5/万, 北京协和医院报道为0.75/万。有学者指出, 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增大及促排卵治疗的应用, 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但合并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者发生率较少, 国内外鲜见大样本统计数据及研究报告。

由于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 当合并妊娠时多因妊娠而忽略或妨碍对恶性肿瘤的及时诊治, 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尤其对于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 体内任何部位的原发性癌如乳腺肿瘤, 生殖道肿瘤、胃肠道肿瘤等均可转移到卵巢, 故患者多为中晚期病例, 预后较差。因此, 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孕期进行常规产前检查, 必要的妇科检查, 超声动态观察, MRI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均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质地、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 可初步判断其性质, 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处理原则与非妊娠期相同, 一旦确定或怀疑为卵巢恶性肿瘤, 应尽早施行手术, 而不必顾及妊娠的时期。但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 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病例, 以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上皮性交界性肿瘤为多, 由于其临床期别较早 (多为FIGO分期Ⅰ期) , 细胞分化程度较高, 故孕产妇及新生儿预后相对较好[2]。美国Leiserowitz等[3]报道中, 对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母婴结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研究结果亦支持该结论。因此, 对于此类病例妊娠期期待治疗的可行性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而不是采取以往不管孕周而终止妊娠同时行根治性手术的方法。有调查显示, 选择合适病例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取期待疗法, 待分娩结束同时或结束后再进行根治术是可行的。但医生需对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治疗对母婴的不利影响和妊娠结局综合考虑。妊娠结束后, 卵巢恶性肿瘤在处理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辅以化疗。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不管期别均可实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术后酌情予以3~6个疗程化疗。对肿瘤局限于一侧卵巢的ⅠA期患者可行单侧附件切除, 待妊娠结束后再行手术治疗。对超过ⅠA期的上皮性肿瘤应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 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及转移灶清除术。对于转移性卵巢癌, 由于原发灶常在消化道、乳腺及肝脏, 母亲预后差, 如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继续妊娠, 在无急腹症的情况下, 可以维持妊娠, 如有产科手术指针行剖宫产时, 可一并切除子宫附件。

妊娠期化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预后及孕周等综合考虑。多数化疗药能通过胎盘屏障, 导致胎儿畸变最为敏感的时期为孕前3个月。孕4个月后致畸危险相对不大。但化疗对胎儿的远期影响也备受争议。有报道孕早期化疗会增加胎儿畸形率和自然流产率, 孕中晚期化疗不会引起胎儿畸形, 但可能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 也可能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但国内外也陆续有报道孕中晚期合并卵巢恶性肿瘤接受化疗的病例, 其母婴结局良好。据Cardonick等报道, 对孕期接受化疗孕妇分娩后的新生儿进行长时间观察, 并未发现明显的神经生物学及生长发育异常。因此对于孕期确需化疗的患者, 应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本病例中, 患者系双胎合并卵巢转移性黏液腺癌, 期待妊

参考文献

[1]Kobayashi F, Monma C, Nanbu K, et al.Rapid growth of an 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 expressing LH/HCG receptor arising from endo-metriosis during early oregnancy[J].Gynecol Oncol, 1996, 62 (4) :309-313.

[2]胡琢英, 卞度宏.妊娠合并卵巢良恶性肿瘤相关急腹症的诊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8) :453-455.

上一篇:营养知识下一篇:机械工业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