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精选12篇)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1
学校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此,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并认真学习各级各类关于德育工作政策的相关文件,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一、建立健全德育管理机构
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 都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落实,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为此进行学校德育工作管理, 需要有健全的德育管理组织机构, 学校必须建立以学校、各科室、各班的三级教育管理网络, 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以校长为组长, 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 主抓德育工作。从学校到最基层的班级, 形成一种纵向的联系, 并沟通联系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等科室的横向联系,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 使之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 从组织上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明确职责, 发挥齐抓共管功效
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抓出成效, 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 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要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其一是要认真学习《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统一认识、行动一致, 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其工作步骤, 使德育领导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 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对工作做得不到位的, 加强教育或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奖惩结合。其二是调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落实者, 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学校德育工作抓出实效的关键, 为此要充分调动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出《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细则》, 使之明确职责, 对班主任抓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在评选、评职、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 如评职指标受限时, 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 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 反之工作做得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可实行高职低聘的政策, 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使班主任队伍趋于稳定。其三是充分调动各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者、贯彻者,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中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为此学科教师在上课前, 必须充分挖掘与本学科相关的德育内容, 并在备课、上课中不断灵活机动的渗透德育教育, 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从而进一步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效果。应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出科任教师育人职责, 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 把学科教师具体分到各班协助班主任抓好德育工作, 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 制定出《学科教师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来保障促进工作的实效性。其四是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营造良好校园育人环境方面, 更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实施, 学校根据实际, 积极制定出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相关制度, 每学期末根据相关《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考核细则》逐条对照, 成绩显著的进行奖励。学校在落实德育教育中, 要充分重视各类人员的管理, 不断运用鼓励、激励性原则和方法,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积极性, 达成育人共识, 使之目标明确、步调一致, 发挥学校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作用, 齐抓共管, 让德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三、正确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1. 必须切实组织好德育活动
提到学校德育工作, 首先想到的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把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等同于学校德育工作, 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不到位的。虽然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但如果主题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组织不恰当, 就起不到预想效果, 所以必须切实组织好德育活动, 首先要精心策划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步骤。如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抗日英雄事迹”图片展, 要求1~2年级学生能知道3~5个英雄的名字, 并简单了解一点英雄事迹, 用讲的形式在课堂上说给同学听;3~6年级学生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说得好的和写得好的, 按一定比例评出, 给予鼓励或表彰, 这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无私奉献教育, 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要倍感珍惜, 从小树立好好学习, 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的远大理想。这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主题鲜明, 学生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提升了说话及其写作能力。活动结束后, 学校相关负责人认真反思总结经验, 要求形成一种制度, 并长期坚持下去, 这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真正起到了实效。
2. 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为此在教育教学中, 其一各科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有机渗透德育。如在语文教学中的英雄题材, 加强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勇敢、果断的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放矢地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其二是在教育教学中, 不断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 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 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研究探讨、实践, 不断总结、反思、再总结, 使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有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是展示学校、宣传学校的有效途径, 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 “花园型”、“学习型”的校园, 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学校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被感染”的德育教育阵地, 如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 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大力进行爱国、爱校、爱家等德育教育, 在校园内统一制作并张贴规范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等标语, 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无声的德育教育阵地, 在潜移默化中,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应长期不懈的坚持升降国旗制度,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还应根据实际,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 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并有专人负责, 开展“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全体性、素质性,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 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五、德育工作, 重在落实
学校主管德育的负责人应加强督促, 落实此项工作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来抓, 建立健全各级人员相关德育考核制度, 德育工作实行分层管理, 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也只有这样, 德育工作才会有效开展, 才不会流于形式。不断加强学校德育教育队伍的培训学习, 更新观念, 提升自身素质, 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 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 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培育上, 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 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工作重心的现代德育观, 并在具体德育活动中执行落实这种观念, 这样, 德育工作将会取得实效, 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德育是学校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 不断加强德育科研, 提高自身素质, 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面对德育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要及时反馈总结, 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校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也只有德育工作抓实抓好了, 学校才会呈现出尊师重教、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和谐氛围, 学生才会有更大、更远的发展空间。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2
我参加了2011年盘县中小学后勤校长班的培训。通过半年多的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学习,本人身有感触,认识到学校后勤工作人员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在整个培训期间,我一直遵守上级各种规章制度,刻苦学习、积极进取,认真聆听每一位教授、专家的讲话。在这里,我要自豪地说:本次培训令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在如何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管理中,更是感受颇深。下面,结合本次培训及平时学校的后勤工作,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没有经费,很很多工作就很难开展,近几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高度重视,对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学校有了财力,就可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创造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正是因为这样,学校的公用经费就成了社会和教职工关注的问题。因此、合理使用公用经费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途径。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在听完审计署处长张宣波的审计案例后,告诉了我们学校的资金投入以及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教育资金的管理及使用,要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他在讲话中还提出了许多学校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学校资金管理和合理使用公用经费,是学校后勤部不可忽视的工作。要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使用:1.上级部门按有关文件把公用经费 按时足额分配到校,财务人员及时做好入账工作,中心校对学校的公用经费实行报账制管理,学校后勤月初拟定用款计划到中心校领取当月所需用款,月底将当月所发生的票据经学校初审后再经中心校审核无误才进行报账。并做好每月的结算、学期结算及结算工作。2.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优先安排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经费要实行民族管理,金额开支在五百元以内的由校行政会决定支出,由采购人员采购;金额开支在三前元以内有校行政会议决定并用例会形式向教职工征求意见后方可作出开支,并由三人以上人员参与采购;开支超三千元以上的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作出采购。财务人员在使用资金后,每月结束时,要向全体教职工公开。我想,如果全国的学校都这么做了,一定能做到教职工明白,领导清白,同时、还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二.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众所周之,学校后勤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培训后。我认真学习了有关如何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的管理。记得在学习国家教育分管副理事长钱长炎的讲话时,他说:“后勤工作是学校的物质保障工作,从物质条件上保证学校工作的运行和发展,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领导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是做好后勤工作的支撑点。”说句实话,他这句话说得我心服口服,使我更加明确了后勤工作的内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确保学校后勤工作的胜利开展,教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后勤工作人员,他是不可能搞好学校的后勤工作的。例如:学校食堂这个星期要提前购买很多大米、以及原料等,但是你因其它事情一直没有取购买。这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师生吃不好饭,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请问;这样的后勤怎么能为教育教学服务呢?钱理事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学校后勤工作战线长,事杂矛盾多,做好后勤工作实属不易,”他这是一再强调后勤工作是学校大厦的根基,作为后勤人员,一定要热爱本质工作,真正在后勤工作上倾注心血;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搞好学校后勤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因此、一个合格的后勤人员应该是一个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后勤人员。三.加强节约型学校的建设。人人皆知,当前,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要求各级政府每个学期都要拿出资金,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但是一再强调只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定要加强节约型学校的建设。记得在学习财务部教科文副司长孙光齐的讲话时,他说:“当前,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到今年,中央拨款170多亿。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中央对学校就这么重视了,如果我们不加强节约型学校的建设,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呢?怎么能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呢?通过本次培训后,我认为节约型学校的建设因从以下方面进行:1.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学校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党中央文件精神,合理使用公用经费,绝对不能乱花一分钱,优秀安排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在开学时就制定好本学期的经费使用计划,要购买十多台电脑,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就在万事俱备的同时,学校的厕所因下大雨,地基发生了下沉,墙上出现了裂缝,厕所随时有倒塌的可能,老师和学生如果取上厕所,就可能会遇到危险,甚至威胁到了师生的生命。但是学校的经费有不能同时把两件事情办好。这时,学校后勤就应该放弃购买电脑的计划,把资金用来修厕所。我认为这就是节约型学校建设会遇到的问题。2.全体师生要充分认识节约型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建设好节约型学校的建设,靠老师和财务人员的节俭还远远不够,要发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建设好节约型学校的建设。例如:老师和学生都要使用的水、电等,如果不注意节约,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学校可以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理老师要节约,对学生可以采取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利用班会课讲一些节约的事例来进行教育。这样,学校就可能会节约出一些钱,后勤人员在把节约的这些钱用来改善校园环境,也可以用来购买办公等开销。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培训后,我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能信心百倍,未来的后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坚信,通过本次培训后,我会不断探索,扎实工作,要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去做好每天平凡的后勤工作,为创办满意的人民教育而努力奋斗!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3
一、抓好班主任工作——面向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领導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管理。首先,学校要严格把关配置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首先必须是本人应热爱此项工作,热爱关心学生,具有一定的班级工作管理能力和经验。其次,加强对班级工作的管理,实行班级工作的考评制度,做到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有班级工作评比(周文明示范班、月德育示范班、期末优秀班集体)。第三,开展班主任结对活动,新任班主任的第一年均需拜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为师,新任班主任向老班主任学习班级工作管理经验和方法,老班主任指导新班主任的工作。第四,尽可能多的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水平。
二、大力表扬先进典型——弘扬学生
为使学生在校内外遵纪守法,文明做人,学校除了每个学期末例行的“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等的评比外,还应有“纪律进步奖”“十星” (普法星、安全星、守纪星、卫生星、爱物星、勤俭星、雷锋星、诚信星、文明星、荣誉星)等评选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对获八星以上的学生,学校张榜公布,获五至七星的学生,年级张榜公布,获四星以下的学生班级张榜公布,予以表扬和奖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文明守纪,争做好事,诚信待人的好风气。
三、开展向伟人、名人学习活动——激励学生
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校内应建有伟人头像长廊、名人名言文化山,教室内必须悬挂有两块儿以上的名人头像及名句。学校要不定期地进行伟人、名人成就的宣传、展览,介绍他们的成功之路,以激励学生的奋发进取之心。
四、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可以得到全面的反映,长期以来,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一方面,认真组织学习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自己该怎样做。另一方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学生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品德。例如,在高一、初一新生中进行的每年一次的军训工作,其中就有教官讲解军人纪律和参观军营、体验军人生活等内容,效果明显。
五、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影响学生
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各项有益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每年的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月”的活动,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明显增多,四月份的清明节,通过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九月底,进行迎国庆专刊比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月份,举行全校田径运动会,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学校每学期还应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看优秀影片的活动,并要求他们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开展“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师长”等征文比赛,“我爱我校”等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净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开展扶贫助学工作——关爱学生
每个学期,学校政教处、团委、工会在政教处的牵头组织下,在教工、学生中进行一至数次扶贫助学捐款活动,用以资助那些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公平公正公开评定国家助学金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学习,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问题,应常抓不懈。
抓好学校德育建设的思考 篇4
1. 德育方案有创新。
按照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总要求,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学校在具体实施德育建设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读书实践活动、感恩征文、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和感恩演讲等形式,不断丰富“经典教育、安全和健康教育、感恩教育”活动的内涵。利用班队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感恩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2.德育活动有特色。
“以生为本”除抓好应试教育外,也要考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按照《纲要》精神,义务教育阶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要把课堂作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乐学善思。教师要大胆改革方法,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方向,安排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担任教学,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校每学期每周组织开展歌咏、体操、科技制作、手工劳动、发明创造等各类活动,并定期采取特长表演、文艺汇演等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评估,充分激励师生共同成长。
3.德育评价有实效。
强调师生参与德育活动课程“自主”与“责任”的统一, 把学生情感体验的强度作为评价的基本目标。根据主体评价需要,建立学生个人德育成长档案袋,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看到自身的进步,并对学生主体在德育活动中的情况作出恰当评价。教师也应该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班级德育活动记录袋,通过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对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分阶段作出主体性评价,把德育活动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条件来考虑。
美化育人环境
1. 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
当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应有属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我们现在中小学大多数的校训还没有真正落实发展有特色、活动有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以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不论如何发展,一定要有方向,定位要准。比如,好的校训应是学校的治学方向、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修身治学的名言、立身的准则。学校借助校歌、校训、校徽等形式,形象化地表达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师生规范等,通常作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2. 突出榜样引领作用。
通过标语、图画、黑板报、信息网等形式的宣传,营造典型人物的引领氛围;如与“明星校长”“师德标兵”“星级教师”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张榜公布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名单,使师生有了学习的榜样、追赶的目标,激励师生自觉按照学校价值观规范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相互协作、创新思想、职业期望、信任程度、自信心、知识基础、赏识与关怀程度、参与管理、沟通交流的综合能力,这是影响一所学校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3. 文化建设有特色,凸显艺术个性。
学校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性格各异、形态万千的学生。学生因其发展阶段的不同,家庭、社会、生活、思想状态的差异,正体现了教育工作的丰富性、独特性、创造性。这决定了学校里的一切活动都不得不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去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利用长廊、文化名人雕像,文化广场打造绿色校园,让学生从网络中解放出来;还可利用教室外挂着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建图书角、开通校园网,让学生享受学校教育资源的乐趣,引领师生健康幸福成长。
升华育人环境
1.建立机制,体现规范性。
利用学校教育的有效平台,形成长效机制。学校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努力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开展有益活动,充实学生精神生活,并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给予奖励,给师生活动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要挖掘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故事,树立模范人物典型事例,收集身边的感人故事,激励师生争取最大限度的进步。坚持不懈地把学校文化工作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文化工作结合起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2.放飞思想,体现创新性。
开展各种活动,突破被“安全”担忧的顾虑和影响教育教学成绩的思想禁锢。没有校园活动的开展,好比一潭死水,师生没有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师生的发展极为不利。针对活动的内容,科学安排,以活动促提高。如,开展“颂华夏经典,做龙的传人”和“中华魂”诗文朗诵比赛,让全体学生多读书,多读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通过读好书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进,从而提高朗读水平和语文成绩。可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既要有个人展示又要有集体参与,表演形式有诗文朗诵、朗诵伴舞等,培养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
3. 实事求是,体现参与性。
创新工作思路 抓好学校党建 篇5
学校党建工作面对新任务、新形势,更应该围绕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努力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用创新的精神,寻求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使学校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几年来,学校党支部仅仅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增强学校党组织战斗力
一是更新党员干部教育观念,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学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应当在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带领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保持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然而应该看到,在学校的党建工作中,观念陈旧,视野不宽,缺乏科学思维的问题有时还不断显现出来,影响了党员思想建设的深入。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党建必须不断增强党员的时代意识,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树立。即必须转变“教育由经济决定,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的观点,树立教育是经济发展内在的、基础的、先导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的观点;必须转变“就教育论教育,就教育发展论教育发展,就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的观点,树立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体现,又是其内在组成部分,从而实现教育与经济融合式发展的观点;必须转变“在教育规律问题上片面强调其特殊性和排斥性”的封闭思维,树立教育规律完全可以、也完全应当与其他经济社会规律有机并存、共同作用、互相补充的系统论观点。唯有如此,实现观念 的更新,才能把教育放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范围中来思考,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创新党的思想建设。为使党员增强现代教育意识,学校党支部采取得力措施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坚持抓理论学习,坚持抓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通过理论学习,使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进一步明
确了现代教育与本质工作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使广大党员确立了“立足三尺讲台服务现代教育”的人生目标。
二是改进党员干部业务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是学校党建工作的任务之一。党员和党员干部不仅是全体教师讲纪律、重操守、乐于奉献的楷模,而且也是精通业务、知识渊博,教学质量高的模范。为迅速提升党员和党员干部的业务素质,在抓政治理论学习的前提下,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业务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工作实际,认真拟订学习计划,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使学习有计划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在业务学习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制订业务学习计划与学校党建计划、学校工作计划相结合,坚持通读专业原著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定期检测与讲座、报告、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经过这些有效措施使业务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良好学风。
三是拓展党员干部管理监督渠道,实现由封闭向公开的转变。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是创新学校党建工作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向全体教职工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将有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了切实抓好民主管理,健全对党员干部监督约束机制,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工会、职代会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制订了《学校校务公开实施办法》,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民主监督,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使学校重大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使学校逐步迈入依法治校,民主管校的轨道。实行校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这既是一项新的“阳光工程”,也是建设一支过得硬的党员干部队伍过程中实施长效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可靠途径。不仅制定了校务公开管理制度,而且还制定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和《公开选拔中层干部制度》,对发展党员实行“三公开两监督”,即发展对象名单公开、发展程序公开、处理结果公开,监督公开对象、监督基层党员组织;在对青年干部选拔上,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评、党支部研究、任前公示的办法,公开选拔青年干部,让群众推举品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品德高尚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党建的质量和水平。
二、拓宽党建工作新领域,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作为学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深刻认识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责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不断地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不断探索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1、党建工作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工程,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则是学校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把这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共筑思想建设平台,尤其重要。几年来,学校党支部积极开展了以师德建设促进党建工作的研究和实施。首先,明确目标。党支部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性强的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配套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制度。大力倡导教师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其次,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其三,鼓励教师在业务上冒尖,号召广大教师当名师,当专家学者型教师,当“双师型”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名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师、市教坛新秀、市科研先进、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学科带头人等。由于狠抓了党建工作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加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
2、党建工作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落实学校德育,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所以,作为学校党组织如何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是一件大事。为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学校党支部在抓好德育教育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还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党建与德育有机结合。学校党支部将共青团的领导与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将其工作放到学校工作来统筹安排。积极发挥学校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工会工作去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给群众送温暖,协调好学校与个人、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校党支部创造性的开展了德育“一会、二队”的创建工作,为学校环
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浓郁德育氛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一会”指的是每月一次的德育工作例会。例会由党支部牵头,党政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参加。主要任务是汇报、交流、反思,提出建设性意见。“二队”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这两支队伍的“熔炉”作用,使德育工作的开展如鱼得水,有了良好的载体。开展“一会、二队”工作,给学校德育输入了新理念,拓展了新领域。
三、创设党建工作新载体,激发党组织内在活力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任。作为学校基层党组织在不断深化学校党建工作的同时,应十分注意研究党的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努力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载体,使之富有成效、有特色。这样不仅促了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且使学校党组织建设在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中得到加强和发展。
一是要抓好“渗透”、”与“融合”。有了好的工作载体,学校党建工作就会思路清、方向明、办法多;而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渗透,互相融合,学校工作就会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二是要注重“立足点”与“着力点”。在创设新的工作载体,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学校党支部要注重“立足点”与“着力点”的研究,立足于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提高各党支部的战斗力。
总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学校党组织建设,使学校党组织更富有战斗力,更富有朝气,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凝聚力。
喀什市第第二十五中学党支部
2014年9月
创新工作思路 抓好学校党建
喀什市第二十五中学党支部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6
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形成了自己的“三四五” 特色工作机制。
一、坚持“三个渗透”
即教学渗透、德育渗透和管理渗透。
教学渗透:提倡课堂中的“阳光教学”,要求教师把阳光带进课堂,即“把微笑带入课堂,把民主带入课堂,把鼓励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了温馨、温暖、温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德育渗透:不是单一的进行,而是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管理渗透:要求所有教师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使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实行“四个结合”
1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健康课堂。我们探索得出心理课“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即:课程内容“阳光时刻”,课堂氛围“阳光明媚”,教学形式“阳光灿烂”。在课堂上,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段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心理测试,并及时调查总结,矫正治疗,让每个孩子摆脱不健康心理的阴影,成为阳光少年。
2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形成健康校园。每年的清明节、运动会、六一、国庆节等盛大的节日,我们都对学生进行坚持出操好习惯的培养,克服困难意志力的锻炼,竟争意识的培养,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教育。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活动,如“竞选大队委”、“小角色体验岗”、“无批评日”、“心理健康教育班队会” 、“生活自理比赛”、 “我为父母做点事”、“磨砺教育”、“学习要养成好习惯”、“感恩的心”、“学法交流会”等。在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3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形成健康科研。本着“困难产生问题,问题产生课题,课题带动研究”的工作思路,我们一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绩,远的不说,2005年,我们研究的课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圆满结题,我校3名教师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我校教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撰写了大量论文,有5篇获阶段科研成果奖,22篇获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奖。
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小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竞争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也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个人素质的飞跃提高。
4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健康家庭。我校有95%的学生家长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不当,所以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协助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每学期我们开展一次家长讲座活动,在家长会上,我们让家长和孩子直接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种做法引起了家长心灵的震撼、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三、建立“五条疏导渠道”
五条疏导渠道分别为:(1)“开心聊吧”。重点解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困扰。(2)“心语热线”。主要是针对部分不愿面谈的学生建立的,同时也对家长开通,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3)“知心信箱”。 学生把心中的烦恼和困惑,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心理教师通过回信、约谈、广播等各种形式解答学生的问题。也可回避部分学生尴尬。(4)“心灵之声”广播站。开设“聊天室”、“开心岛”、“知识窗”、“心有千千结”、“送你一句话”等栏目,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心健康教育板报和手抄报。由学生自己用心设计,动手创办,使整个校园环境充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7
一、我国课余训练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 当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缺乏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育基础十分薄弱。在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体育的基础上, 提出了“批判资产阶级体育观”, 不能搞“锦标主义”的观点, 这些从当年的《体育史》和《新体育》杂志上都有所佐证, 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当时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沿海城市成立的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还有一些由教会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学校组织, 主要是建立在大学和中学之中, 比如, 当年北京地区非常有名的中学——潞河书院, 但是现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般都是基督教青年会组织, 基本忽略了当时的学校组织。如赫赫有名、打遍全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师大红”队, 还有清华大学的百年体育——马约翰先生当时在清华主张的体育教育观念完全同育人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阶段应该是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奥运会之后, 一直到1959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运会。1952年6月,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 同年, 荣高棠带队去参加在芬兰举办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 前苏联在世界体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之后, 前苏联经历了思想的变化, 从拒绝和资本主义国家同台竞赛到195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金牌总数第一, 令世界震惊。于是, 我们就开始向前苏联学习。当时的政务院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 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教育部设置了体育处, 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负责管理学校体育, 制订和颁布各种有关学校体育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 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到了1953年,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教学水平, 教育部又组织翻译了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参考, 并通令各地体育教师学习。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1953年到1956年期间, 全国性竞赛活动达75次, 其中1955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规模最大。当时注重于工人阶级的体育运动开展, 因此代表教育系统参赛的是由教师队伍组成的钟声体协代表队。1954年7月, 贺龙副总理亲自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前苏联, 除参观全苏体育节外, 还认真考察了前苏联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 以及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 1955年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1956年国家体委总结试办经验, 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从当年起进行推广, 到1958年为止, 全国的青少年体校达到18000所。记得当年天津一中的门口就挂着一块“天津一中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牌子, 由此可见, 在那个时候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实实在在建设在学校里的。
第三阶段是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 一直到1966年期间。这一阶段是学校培养与专业队培养并重, 而且当时很少几个体育成绩比较突出的省份的专业队也都是建在体育学院里的, 并没有独立的专业队成立。第一届全运会上, 各省的参赛队员绝大多数也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但是, 1961年第二十六届乒乓球锦标赛是一个转折点, 再加上为了准备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 当时第一届全运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有相当一批人就没有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而是直接进入专业队参加训练。
从以上的演变过程, 可以体现出中国学校体育始终坚持了两个根本宗旨。第一, 中国学校体育的主流是以育人为主。第二, 在各个时期里, 尽管参赛队员都是学校的学生, 学校体育也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我国政治环境的变化, 学校体育培养的人才与国家体委的专业训练队划分得越来越清晰。1952年之前选派参加国际比赛的代表队及有关体育方面的工作都由团中央负责, 而1954年成立国家体委后, 由贺龙担当主任的国家体委逐步接手工作。
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冯文彬提出:体育放在团中央来搞不太合适。而中华体育总会主席马叙伦认为:“体育只有放在教育体系内才比较合适。”但是, 到了1972年“乒乓外交”之后, 学校体育跟群众竞技体育真正地、彻底地分开。当时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庄则栋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联手演绎“乒乓外交”传奇故事, 以小球推动大球, 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由此开始, 中国逐渐打破了在国际体育活动方面与世隔绝的局面, 开始恢复了国际交往, 重新登上了国际体坛。体育竞赛开始在外交、政治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加上文化大革命当中, 学校体育又受到了严重地破坏, 此消彼长,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些专业运动队在国家体委的大力扶持下, 开始重新组建和恢复, 体育场馆重新开放用于训练和比赛, 竞技体育不仅恢复且局部有所发展。
然而,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地发现专业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学校体育就又开始加以补充。1982年分别在北京、太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这期间, 中国女排勇夺世界杯冠军, 并开始了“五连冠”的征程。在女排精神的鼓舞下, 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由此“文化大革命”中沉寂多年的运动场又重新沸腾了, 各类校际体育比赛逐渐活跃。记得继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发起的“英雄杯”篮球赛之后, “钢花杯”、“孔雀杯”篮球赛吸引了更多的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组织的排球比赛, 参赛学校也越来越多,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极大的潜力。
1985年12月, 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由于当时青少年的人群大部分都在学校, 所以, 这次会议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理论上澄清了当时学校和社会上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些模糊认识, 使广大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同志深受鼓舞。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败之后, 中央已经感觉到专业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时半会还摆脱不了专业性集中训练的体制, 即便体育人才培养又重新回归到学校, 也不可能达到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人才就可以直接去参加世界大赛的要求。
从目前发展分析, 当年“掖县会议”后颁布的《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1986-2000年) 要求定得高了些, 可以说如果按照1959年当时参加全运会的模式, 把学校体育的路子延续下去, 那50年后的今天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
二、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探索
当前竞技体育该往哪儿走?是延续国家体委专业队的体制, 还是重新回归教育, 回到以学校体育为主的发展轨道上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好多体委系统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当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之后, 面临的问题非常多, 尤其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如果把运动员放到学校来培养, 那这个问题就相对较容易把握和解决了。尽管前苏联曾实施这样的集中训练方式, 但现在也早已经改变, 而且也确实没有一个国家会召开我们这样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在国际体育交往中我们发现, 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不融合的, 属于“两张皮”。竞技体育运动一定要和学校体育结合起来, 这样才更加科学合理。
纵观历史亦是如此。竞技体育中体育水平比较高的一般都处于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时候因为没有专业队, 所以当时的参赛者自然而然都是大学生选手。尽管1958年国家体委招了一批运动员, 但是当时他们的水平并没有大学生水平高, 所以也不能作为代表去参加全运会。然而第一届全运会结束之后, 国家体委就将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从学校带走了, 组织起来, 后来转成专业体制下的运动员了。但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 这一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 即耽误年轻人日后的职业取向, 因为真正有成绩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是没有出路的。
这项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这个局面, 也是相当难的。目前这个阶段, 从国家层次而言, 也下不了决心, 因为毕竟体育竞赛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依靠体育显示中国实力的东西肯定会逐渐淡化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出现大量竞技体育人才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什么我国学校能涌现出那么多的竞技体育人才呢?第一, 我国在近百年来都是被动挨打, 教育和体育都处于很落后、不普及的状态, 而只有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学生, 才能够接受到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 其中也包括体育方面的教育, 他们得到了体育训练的机会。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能完全解决, 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从事体育运动。与国际相比, 我国高校中体育教育与训练的整体水平都不够高, 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比较弱, 又有前苏联的成功模式, 因此我们就模仿他们, 以体育为突破口, 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以此来显示和验证国家的实力和能力。第二, 1954年国家体委成立之后, 有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 由国家投资, 集中人力、物力做好体育工作, 就形成了体育界的“举国体制”。过去在学校里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但是专业队却是“全天候”的训练模式, 而且还有了很多专业保障, 因此, 一时间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速度飞快。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 我国体育代表团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而且《通知》指出:“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有力措施, 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 要积极发展城乡体育活动, 努力提高健康水平, 重点抓好学校体育, 从少年儿童抓起,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根据这个《通知》的精神,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四、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
现在的“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有三个基本界限必须要划分清楚。第一, 职业和非职业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划分清楚, 在教育这边探讨问题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正在学校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学生, 肯定是非职业的。美国的NCAA拥有诸多运动项目, 光篮球每年就有300多支队伍参加, 每年四大区比赛、四强赛、决赛等都是纯学生的赛事, 绝对是非职业的。第二, 注重人才培养和注重体育运动成绩。教育内部永远把培养育人放在首位, 而在体育系统内部依然始终把拿冠军、出成绩放在第一位, 奋斗目标截然不同。第三, 体育是政治还是文化。美国的职业必须由非职业作为基础, 而我们培养运动人才却是完全从职业培养开始起步的, 这就导致退役运动员必须面临着艰难的职业选择。而在教育体系内成长起来的运动员, 他们的出路却是多方向的, 而且往往因为具备特殊的体育技能很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在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下走出的运动员, 他们的运动成绩好坏就决定了他们日后是否有出路。
在我们研究“教体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之时, 应该首先确定好“教体结合”的理论基础——到底是培养人才, 还是为了追求竞技成绩?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学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各级是指不同层次、各类是指不同行业, 那么竞技体育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业, 而学校系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责任。
第二, 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竞技体育的教育属性是一致的。现在我们一谈到竞技体育就会联系到奥运会, 如果忽视了教育仅仅谈竞技成绩, 那就是生物学上的较量。而现代奥林匹克的奠基人顾拜旦先生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倡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 是希望把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手段。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因此, 只有以教育的观点看待奥林匹克运动, 我们才能够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主义;只有以奥林匹克的精神看待竞技体育, 我们才能够理解竞技体育的教育性。所以, 竞技体育既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 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全面的教育。学校是教育最集中、系统培养人的地方, 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 学校是开展竞技体育和人才全面培养的最好结合点。所以, 在学校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进行专才教育, 也是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基础。
第三,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学校建设的特殊功能。1.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 通过开展课余体育运动比赛对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有指导意义;2.有利于促进校际之间的关系, 通过体育比赛能够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3.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青年人为主体, 体育竞赛活动能够让学校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充满生气;4.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如:太原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等就是通过体育联赛扩大了影响;5.有利于满足部分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水平的需求, 比如邹凯有体操才能, 那么, 他通过在北体大读书与训练, 可以提高运动水平;6.有利于开辟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渠道, 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所以, 我们应该把学校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纳入到现有的集中培养体制中, 特别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今后就应该放在学校系统当中, 应该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
体育回归教育是理念的回归, 业余体校回归到学校是渠道的回归, 过去由体委办体校确实短期内能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 但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却毁掉了一大批人。国家体育总局应该重点负责国家队, 而单项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应该回归到学校。比如华东理工大学臧玉英教练培养的乒乓球队等都可以培养出后备体育人才。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江西、江苏等省市高等院校和中学形成的集中“教体结合”的形式是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一条重要经验, 并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五、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和重心不同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 除去极个别的学校之外, 其他学校的管理一律放在教育系统。因为这个阶段是公民素质的奠基阶段, 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那么这个人就很难介入到日后的社会生活之中。到一所体校去考察时, 看到一个教师正在给两个中学生补习初二化学, 当时那两个学生因为参加比赛而落下了几节课, 那位教师就在他们参赛回来之后耐心组织补习, 当时看了后非常感动, 因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体校真的不多。后来在学生们午睡醒了, 下午训练开始之前, 和一群学生聊天, 问他们:“你们这里有少先队、青年团吗?”他们说:“没有。”这就说明一些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 一些非智力因素在这样的体校内一点儿都没有体现。而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们心理和品格的发育都是不健全的。另外, 平时由教育部组队参加的国际比赛, 很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员在参与比赛的同时, 去接触当地的风情文化知识;但是那些专业队的运动员只为比赛而去, 他们不会更多地关注人文等其他知识。因此,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学生们收获“健康、快乐、自信、阳光”。
高中阶段, 体育总局目前拥有200多所体育运动学校, 这个阶段可以认真研究, 可以学空军招飞。空军每年招飞的时候大概招收1600~2000人, 但是整体素质都不行, 合格率还是太低;后来他们试着办飞行员预备班, 就是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有意识地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在高中阶段除了上普通的高中课程之外, 还增加了飞行员基本知识的普及, 一个班毕业顶替了以前从好几个省招上来的学生。所以, 体育运动学校应该越少越精, 这样才能精心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而且也有利于这些人才日后的择业。
大学阶段, 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项目经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队伍, 比如像北师大女子足球队。第一届全运会之前, 各省市也提出要集中训练。当时,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集训可以, 但是清华要自己设一个集训基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集训之后, 还可以让学生们第一时间回到课堂, 继续学习。
所以, 参加运动训练可以, 但是我们一定要先为运动员想好出路, 不能等到退役了再为他们的出路发愁, 这也是与国家人才开发培养的目标一致的。第一, 从成才的角度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第二, 体育教育要符合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三, 教育内部要坚决贯彻德智体美相结合发展的规律。
六、课余体育训练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经过20多年探讨与实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仅以最近的10年为例, 2001年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54枚金牌, 获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之后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除第23届获得金牌总数第2名外, 第22届和第24届均保持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24届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 我国学生运动员又取得了18枚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 总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今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 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比赛规模不断扩大, 运动成绩逐年提高, 一批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运动成绩达到了健将标准, 运动会各项纪录多次被刷新。
课余训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对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 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地开展, 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凝聚力, 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如CUBA提出的“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赛”、“打篮球是我的梦想, 上大学是我的梦想, 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的宣传口号都带有鲜明的校园文化气息, 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体育竞赛拓宽国际教育交流渠道
20多年来, 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参加了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和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我国学生运动员均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使我国的学生开阔了视野, 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 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为今后由教育系统组队参加世界水平的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体育比赛积累了经验。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奠基
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 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学籍、训练、竞赛管理及中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训练工作评估等方面, 先后下发了一批配套文件 (共29种)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颁布, 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健康、稳步、有序的发展。
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从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国情出发,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凡是具备了一定条件的学校, 就积极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的训练, 或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而多数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 就开展一般性的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
与此同时, 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中, 也注重一般课余体育训练地开展, 两者有机结合, 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据统计, 自1986年以来, 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优秀单位的中学有315所, 大学有139所, 其中除“试点校”外, 也有普通学校。
今年, 我国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市和广东省深圳市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学生运动员以优异战绩向世人表明,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在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 走教体结合“一条龙”培养之路是完全能够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 我国目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一是清华模式, 二是“三在”模式, 三是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四是北体模式。这几种模式已成为组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 并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现“教体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 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明显加快了。在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 新华社记者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得人们把对中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学校体育。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 也有更多的媒体发出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喊。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8
1.“最后一个”是学校安全管理环节中的关键
安全教育, 在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成为学校这一台复杂机器的关键部位。安全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许多因为发生了安全事故的学校, 因为要处理事故、应对法院诉讼事宜, 校长无力抓教育教学, 教师无法安心工作, 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再加上部分家长无理取闹, 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虽然很多学校领导都有了“安全重于泰山”、“师生安全第一”的意识, 但仅仅有这些意识还是不够的, 必须关注到安全教育中的每一个“最后一个”, 教育才是安全的。如果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这“最后一个”, 安全教育做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安全教育要有始有终, 决不能让“最后一个”影响教育的发展。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 人人都应该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时刻想到还有没有“最后一个”没做的, 强化责任不留空档和缝隙, 不能玩忽职守, 不能采取麻木不仁、官僚主义的态度。任何侥幸和麻痹大意都是要不得的。
2. 学会用“木桶理论”指导学校的安全管理
一所学校安全工作无论制度建设多么完善, 召开的会议多么及时, 制定的措施多么具体, 平时的工作多么用心, 如果忽视了“最后一个”隐患的存在, 一旦这个“最后一个”酿成了事故, 那势必就使整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奋斗的成果前功尽弃。某市一所幼儿园, 由于管理人员对“最后一个”麻痹大意, 结果酿成惨剧, 致使一名儿童在车内闷热窒息而死, 暴露出校车管理乃至学校管理的诸多漏洞。我们知道“木桶理论”的核心内容, 就在于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块。
要采取会议、演讲、专栏、媒体等各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使师生们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 增强面对危险克服困难的信心。反之如果缺乏生动的形式, 只是单调地强调:“注意安全!注意安全!再注意安全!”不但让学生厌烦, 安全教育难以深入, 也使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妨碍其他教育的深入。因此, 须教育师生有忧患意识, 认识到忽视“最后一个”的危害性。设想一下, 假如某学校在组织一次活动时, 虽然整个活动组织很严密, 也取得了预期的活动成效, 但在活动终了时某一教师自认为不会出问题了, 放松了监管, 结果致使最后一个环节或动作失去保护, 造成了安全事故, 那么社会、学生家长, 乃至上级领导绝不会因活动的前期成效显著而不追究责任, 更不会对活动给予良好的评价。更为严重的是, 一旦造成生命或财产损失, 那消极影响是无可挽回的。
3. 把杜绝“最后一个”隐患的产生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既然认识到“最后一个”隐患的危害性极大, 就应该将杜绝此类隐患发生的措施落实到各项安全工作管理中去, 也就是不能只满足于“口头上重要”, 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在班务管理中, 要有计划、有内容、有组织建制、有督查, 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地、专心地学习、生活, 注重创建“平安校园”文化。如果有教育对象出现意外事故, 而班务工作中又缺少教育, 缺少强调, 那么, 教育者无疑是难辞其咎的。
中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未完全成熟, 需要保护。我们的保护不能是禁这禁那, 取消一切的课外活动, “宁要文盲, 不要伤亡”, “宁要安全, 不要‘两全’”。处在生活之中却不去体验生活, 草木皆兵,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要拿起安全教育这块盾牌, 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和生活中的安全。
后勤服务要渗透到课堂外的每一个环节。学校的门卫、宿舍、食堂、小卖部、校园绿化区、活动区、车棚、厕所等等有人群聚集的地方, 都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 都要处处设防。
校长应该坚持每项活动的最后都记挂着“最后一个”隐患的存在。为保证安全地搞好每一次活动, 在活动终了时对监管缺位现象应当检查。另外, 在对学校、班级, 以及个人过程与终结性评价和奖惩中, 都应把落实防止“最后一个”隐患发生的工作实效纳入其中。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校的安全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9
一、发挥青少年教育主渠道作用, 从各方面落实青少年教育工作
一是教材落实。在学校教学计划中, 除开设固定的思想政治课外, 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安排德育课程, 有层次有重点地提出德育的内容、方法、标准和要求。主要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及法律基础教育为主。二是师资落实。建立一支既精通思想教育, 又有一定法律知识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德育的关键。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及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应该切实负起责任, 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利用学校集会、班团会和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 通过板报、广播、讲座等形式开展宣传, 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加强联系, 共同研究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具体问题, 加快学校德育进程。三是课时落实。在组织实施德育过程中, 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专题讲座; (2) 模拟法庭; (3) 专题广播; (4) 板报、宣传栏; (5) 图片展览; (6) 观看电教片; (7) 答卷考试、知识竞赛; (8) 演讲、辩论等。
二、转化后进生,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后进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易发对象,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持久的工作。学校应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确定帮教对象, 制定帮教措施。要以帮教为核心, 以挽救为原则, 以感化为切入点, 实行“爱心、细心、耐心、信心、决心”的五心教育, 从感情上接受他们, 用真情感化他们,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他们树立起“转化一名后进生同培养一名大学生一样光荣”的观念。
三、坚持正面教育, 谨防反面效应
青少年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思想作风、行为习惯都还很不成熟, 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反面教材反而成了他们的模仿对象。例如宣传画上往往会有一些图文并茂的案例, 案例中却没有说明犯案学生最后应受到的处罚, 这样的案例最终的效果往往与教育的初衷适得其反。因此, 在综治工作中加强青少年教育应多从正面教育入手, 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
学校如何切实抓好班主任管理工作 篇10
一、加强自身建设, 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管理能力强的新型班主任队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的精神面貌, 首先要看他生活起步道路上是由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引导而定。”我们都知道,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这样说, 班主任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注意选拔那些有较高思想境界, 有较强的责任心、诚挚的爱心, 富有牺牲精神, 作风正派, 具有良好的知识和心理素质,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 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要在工作态度、治学精神、言语谈吐、行为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对培养合格人才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抓好班主任考核工作, 实行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
量化考核要有“法”可依, 学校要制定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班主任考核指标, 克服班主任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 要出台具体的奖惩措施, 考核内容要直接与班主任管理的对象———学生、班集体联系起来。班主任的考核也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教室卫生、班级活动等挂钩, 同时也作为班主任的提职、晋级、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 做到准确地鉴定和评价班主任工作成绩, 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造一个人人争当模范班主任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
制定了健全的班主任考核制度后, 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班主任。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明确班主任的岗位职责要求, 从思想上重视班主任工作。新学期开始要制定出班级工作计划, 熟悉所担任班级的各方面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和督促, 学校应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 布置工作, 了解和掌握各班情况及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并帮助分析解决。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为使班主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还应听取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意见。每学期进行一次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 深入了解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学校、学生双方面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督促他们发扬成绩, 纠正错误, 认真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为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做好基础工作。
四、加强班主任培训, 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一是把关注教师成长与关注学生发展统一起来, 鼓励班主任教师从自身内部挖掘潜力, 做“学习型班主任”, 制定“班主任发展规划”, 个人发展规划不仅是对班主任自身发展的引领和督促, 也是班主任教师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应鼓励每一位班主任收集起教育生活中的每一点心得,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留下自己的成长“轨迹”, 使之成为自己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逐步实现自主规划寻求持续发展目标。二是给班主任开辟和创造广泛的学习机会, 如外出学习参观, 与外校班主任教师定期交流工作经验, 也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 让班主任们获得更多机会接触教育专家, 让新的教育思想吸引教师, 用美的教育艺术感染教师, 使班主任认清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开拓视野, 获得班级管理专业理论知识, 学到某些专业技能。
五、切实关心班主任的生活, 培养成就感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 工作时间长, 工作压力大, 工作任务重, 因此, 相对来说生活困难明显一些, 因此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尽可能为班主任创造方便的生活条件和提高班主任的福利待遇, 尽力为班主任排忧解难, 使班主任感到温暖。教师是专业人员, 发展目标是教育艺术家和教育实践家, 对班主任更要突出这一要求, 学校要创造条件, 帮助班主任强化专家意识, 学校可举行“班主任节”系列活动, 可营造氛围, 培养班主任的成就感。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11
一、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由一所初级中学扩建而成的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成为一所寄宿制完全高中。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且都是全县其他高中录取后的线下学生,学生成绩低,习惯差,能真正考入一、二本院校的学生很少,这给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全校教师大多来自于各个乡村中学,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缺乏创新,凝聚力差,这也造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滞后。
(二)学生现状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城乡差别、家庭背景、教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经历了中考失利后,第一次到异地他乡学习、生活,当遇到困难与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表现在住宿生中尤为突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自己衣服不会洗,打包回家人代洗。午休晚寝太随意,迟睡晚起不守时,影响他人损身体。随地吐痰倒脏水,乱丢果皮和纸屑;互相攀比乱花钱,追求时尚倒饭菜;浪费水电意识差,乱涂乱画高声哗;购买饭菜不排队,上下楼道乱冲撞。学生自制力差,学习意识不强,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
二、采取对策
(一)以德建校,以法治校,把养成教育建立在良好的管理机制上
1.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使养成教育具有着落点
学校将各种制度细化为操作性强,可检查、可评价、可反馈的动态管理条例和细则,先后制定了《班级评比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住校生午休晚寝制度》;班级制定了《文明礼貌公约》、《学生礼仪常规》、《课堂学习常规》、《学生卫生常规》等,使养成教育具有了着落点,道德教育有了切入点。这些制度对学生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使养成教育有章可依,道德教育有章可循。
2.紧抓督查反馈,落实工作职责,使养成教育具有运行线
我校各项制度在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校、组、班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使学校管理运行在一个高速运转,良性循环的体系之上,制定了《值周教师工作职责》和《班主任工作职责》,采取强硬措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和学校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政教处牵头,年级组监督,班主任落实,值周教师督查,层层落实,人人负责,保证学生按时起床,按时打扫卫生,按时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时时有监督,事事有反馈,周周有总结,这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评价、激励、育人的作用,更形成养成教育天天抓,道德教育人人抓的良好局面。
(二)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把养成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化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道德修养,更应精选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密切相关的内容自然结合。要通过制度引导,措施激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各学科、各班级、各年级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教室卫生、学生的礼仪文明、学生的学习习惯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点点渗透,让学生受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教育;受到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的教育,受到举止文明、行动规范、习惯良好的教育。从而形成课堂接受观念自觉接纳内化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认识结构,课外自觉遵守形成良好习惯的局面,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抓住心理,情感疏导,把养成教育贯穿在自我管理中
由于我校学生离家远,回家难,造成了远离父母的孤独感,失去监督的放纵感;再加上中考失利的挫败感,大部分学生存在冷淡退让、丧失信息、悲观失望、放弃人生追求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错误的转移目标,喝酒抽烟,打架上网,不良习惯的表现层出不断。如何消除学生内心的焦虑、苦恼,帮助他们积极的调节情绪,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校提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寄宿制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模式,培训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创办“心语”心理工作室,利用个别谈话、电话交流、写信、QQ聊天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不良习惯会造成的危害,逐步改善自身行为,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并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自我行为,促使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习惯。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篇12
在学校中,人文之风盛行,德育之风尤劲。我校自2010年开始探索实施养成教育,学校围绕宣传、贯彻、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优化了学校德育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从大处着眼,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工程,我校在抓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时,注重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本质。我们认为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始于“养”,终于“成”;要首先通过学生的认知,由认知到促进学生的内省,最终由学生的内省来实现学生的自律。因此我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成熟度,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对六个年级分层次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将养成教育列为学生社会性行为学习、获得、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以“让班旗飘起来”系列活动为激励手段强化养成教育,日日检查,周周小结,每两周为获得先进的班级升一次班旗,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使学校形成全员重视,从上到下积极行动起来的良好活动势头,使学生在语言文明、环境保持、礼仪规范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同时,学校还设置了“文明监督岗”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二、从小处着手,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学校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小、近、实”,是我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充分说明养成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小”不是平凡的琐事,而是指典型的小的行为表现。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近”是指设计活动主题、班级目标时来源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贴近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来。在学生中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身边人,身边事”,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提高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标准。要求学生经常对照规范和先进人物反省自己,找出差距,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觉意识。
所谓“实”,就是养成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强,脚踏实地、具体,不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如“卫生样板班”、“放学队样板班”活动等等,让老师、学生们相互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旨在通过各项活动,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促进养成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养成教育“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形成了养成教育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和生活化,让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促进养成教育。
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学生从小对生命健康意义的深刻理解,对文明生活方式的迫切追求,对不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危害性的认识。学校大队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向陋习“说再见”系列活动。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摆陋习、谈陋习、改陋习”大讨论,将“寻找你身边的生活陋习、学习陋习”作为督查的重点,通过向学生发放“崇尚文明、告别陋习”倡议书,组织“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演讲比赛,开展向陋习“说再见”有奖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赖以生存和学习的生活及校园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与家长、朋友、同学一同携起手来,革除长期形成的生活及学习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为营造健康、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把每年十一月份定为“诚信教育活动月”,围绕“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子”的主题,“说诚信故事、学诚信美德、做诚信学子、评诚信标兵”等一系列诚信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汇入学生的学习,使得德育活动有血有肉,绘声绘色。在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学习,进行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活动内容———如“诚信在我身边”征文、做“诚信”格言警句卡片等。同学们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美化了心灵。“在整个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接触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子”已成为充实学子的信条和行动。
把每年的五月份为“感恩教育活动月”,通过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突出人文教育的特色,引导学生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使“感恩教育活动”成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掀起“爱心献给老师,关心献给同学,孝心献给父母”感恩活动的热潮,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转化为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行动中。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从小感知生活在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中,从小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
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艰难的养练工作,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有反复,我们通过反复讲道理,反复训练、适时评价的方法,达到学生有进步,家长有盼头,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目标。只要我们抓住养成教育不放松,只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一定能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办学品牌,提高学校竞争力。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为培养符合未来祖国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在小学阶段狠抓养成教育,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与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推荐阅读:
怎样抓好学校后勤工作09-15
浅谈如何抓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09-15
如何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 文档08-26
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校园06-04
学校怎样抓好五个管理制度?09-06
如何抓好工作落实08-21
结合实际抓好德育工作05-26
抓好农村水利工作论文06-11
抓好班级管理工作09-25
抓好反腐倡廉工作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