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2024-10-25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精选12篇)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篇1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刘礼胜 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泉塘中学 436053

摘要: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都发生的急剧变化,采用合适的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成为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从推行文明卫生月月评、星级评比、德育导师关爱制、创建活动平台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机制,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关键词:文明卫生月月评、星级评比、德育导师关爱制、创建活动平台 德育实效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位于鄂州与黄石交界的地方。虽然是农村,但本地经济非常活跃。有的依靠矿业致富,有的依靠黄石市的建筑业和商业发展。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脱离了农业,学生受此影响,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与传统的农村学生有了很大的差别。以前,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现在则是由于厌学而失学。由于社会、家庭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

我认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差异,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原因。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养成孩子一身的毛病。“再穷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育儿观念。这些初中生在家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承担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据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不会做饭,80%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帮助家里做过家务的也没超过一半。比吃穿,比享受,不能体贴父母,受不了委屈,成了他们身上的通病。其次是社会影响。“有钱就是有本事”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由于身边许多没读书的人由于开矿或洗矿、经商发大财,导致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不重视,“读书无所谓,只要会赚钱”,成了学生的人生目标。

特定的环境,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摸索,从四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逐渐找到一条有效的德育工作之路:以班级“月月评”为抓手,强化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学生“星级评比”为抓手,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德育导师关爱行动”为抓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构建活动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校园,学会做人。

一、以文明卫生为抓手,强化养成教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入手,首先,从班级管理入手,推行“一日常规”,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早晨上学、早读、早餐、教室和卫生区的清扫,预备期间唱歌、上课前的准备、上课时的要求、课间活动的要求、课间操的集合、训练、午间活动、卫生保持、课外活动的要求、晚自习的要求……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由学生会的值日干部进行检查和评比,并与班主任的绩效津贴挂钩。

其次,大力推行“月月评”班级文明卫生评比工作,强化行为规范化教育。以“月月评”为载体,从卫生,出勤、纪律、黑板报、宣传、班会活动、好人好事七个方面对班级日常工作进行评比,通过学校、班级的双重管理,强化学生的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实行卫生岗位到班责任制,制定班级卫生工作计划,提出卫生区包干要求,实行班级的卫生责任制,进而强化学生的文明卫生的规范意识。坚持执行《班级日常工作检查评比细则》,《日卫生检查制度》,抓好一日两查,天天公布,每月评比。坚持做好“两操”检查工作,开展班级评比活动,督促班主任跟班管理。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要求班主任老师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对本班的状况及时总结。在班集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行为日渐规范。

二、以“五星学生”评比为抓手,强化自我管理

“星级评比”包括五项内容:思想品德、勤奋学习、讲究卫生、文明守纪、自强进取。学生对照评比要求,评价自己。每学期进行两次评比。先由学生申报,然后,班级内学生互评,最后由班委会审核,政教处审批。对五星级中的特别优秀的学生作为校园明星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表彰,激励更多的学生进入校园明星的行列。评比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学生的“星级”变化,对进步的学生全校张榜公示,通报表扬,对无星和降级的学生进行批评,并要求每周到政教处做思想汇报一次。

这种评比,有效的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也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奋斗目标---我也是有用之才,不会比别人差。这种评估方式也改变了“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缺陷,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厌学的情绪。而且,这种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机制,与外在的管理压制相比,作用更持久,更有效。

三、以德育导师关爱制为抓手,把握学生成长的脉搏

在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如班级纪律、卫生、学生安全教育等。繁杂的班级事务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德育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疏远了师生感情,淡化了师生关系。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自己的课堂出现了问题了有时也会推给班主任。认为德育就是班主任的事。在强大的应试背景下,班级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性格、个性等在成绩中呈隐性的因素关注较少,而这恰恰是学生学有所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集中所有力量搞文化教育下,成绩的取得反而更艰辛。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树立“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有导师”的新型德育理念。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班由班主任负责,将本班学生分给科任老师,受导学生在分派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师生间双向选择最后确定。每学年选择一次,原则上一名德育导师指导近10名学生。班主任既是本班导师小组的负责人,也是学校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完成个人的学生指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协调本班导师与学生的工作。

每位教师都有一本《德育导师关爱手册》,里面详细记载个人受导的近十名学生的具体情况: 学生基本爱好、特长、思想、学业成绩、星级评比记载、家庭情况,师生谈话记载、家访记载、成长跟踪记载。在日常的师生沟通中,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批评,少指责,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老师们通过家访、谈话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种主动、提前的介入方式,可以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杜绝校园恶性事件。而且,这种工作机制打通了家校间的沟通渠道,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好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而且,这种工作方式将全体教师都拉上了德育工作的“战车”,改变了班主任唱独角戏的场面,极大地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力度。

四、积极构建活动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特长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各项活动,学校德育就只剩下了空洞的说教,根本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学校找到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阵地,实现了教育系列化。

国旗下的讲话实现系统化。每周一升旗仪式时,国旗下的讲话先由班级代表进行演讲,内容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人生价值、成长感悟等。然后由学校领导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点评。

黑板报作为班级的宣传阵地,在完成阶段性的专题活动(比如开学教育、防火、安全、教师节、国庆节、庆元旦)后,主要是开展本班的特色教育。比如点评好人好事,交流学习心得等。

加强校园广播站的建设。学校的广播站的栏目有安全教育专栏、环境教育专栏、班级管理交流、读书心得、意见台、点歌台。每天早读下课后开播,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其中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两个栏目的内容由学校德育处提供,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读书心得以学生供稿为主,团支部不定期提供“成长的故事”,班级管理和意见台由各班提供稿件,反应各班的管理、学习及好人好事、不良情况。点歌台每天允许点歌三首,由广播站的主播自己管理。

比赛活动系列化。2012年我校的德育活动包括:迎春班级文艺演出,春季的“走进大自然”春游活动,“五四”纳新暨球类运动会,拔河比赛,期中表彰,中考誓师大会,感恩教育及感恩征文比赛,期末表彰,教师节表彰及感谢师恩征文比赛,迎中秋黑板报评比,庆国庆校园诗歌朗诵会,秋季运动会,(项目有长跑短跑跳高跳远铅球,按照年级男女共分为六个组别。还有跳绳、象棋、趣味项目比赛、体操比赛),书法比赛,庆元旦校园师生卡拉ok大赛,期末表彰等。

这一系列的活动,贯穿全年,让学生自愿融入学校生活,并且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团结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使个人的行为习惯得到规范。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的光彩让老师为之感叹:“这才是我们可爱的学生!”学生也因此充满自信:“我能行!我也是优秀学生!”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班风、学风、校风有了明显变化。教师原来最头疼的是学生不守纪律,三天两头打架和逃课。现在,学生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老师最着急的是学生的成绩的进步。班级“月月评”通过班级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星级评比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导师关爱以心灵沟通的方式畅通学生成长的通道,各种活动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因此,学校抓好了这四项工作,就能把握学生成长的脉搏,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作者简介 刘礼胜 男 42岁 德育副校长 中学一级教师 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泉塘中学

邮编436053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745936792@qq.com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篇2

一、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辩别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摇篮, 如果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 缺乏社会实践, 那么这样的德育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 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实践简单化, 把它定位在看展览、听报告、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其实, 判断是否是德育实践的标准不是搞那么几次活动, 而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践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感悟, 以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 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 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 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校内, 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 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 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 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 因势利导, 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 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 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 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二、课课有德育,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 应该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 拓展德育阵地, 增添德育渠道, 丰富德育形式, 扩充德育内容, 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 各学科应各显神通, 德育进课堂应形成大气候。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 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会学生做人。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 创设民主愉快氛围, 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 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 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 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 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 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通过探究社会问题, 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 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 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 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 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 能力出众, 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 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 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 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 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

1、让家长走进校园。

除家长学校开课期间, 在其它时间, 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 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 从而引起重视, 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 邀请家长到校观摩,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让教师走进家庭。

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 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 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 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 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篇3

一、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由一所初级中学扩建而成的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成为一所寄宿制完全高中。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且都是全县其他高中录取后的线下学生,学生成绩低,习惯差,能真正考入一、二本院校的学生很少,这给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全校教师大多来自于各个乡村中学,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缺乏创新,凝聚力差,这也造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滞后。

(二)学生现状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城乡差别、家庭背景、教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经历了中考失利后,第一次到异地他乡学习、生活,当遇到困难与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表现在住宿生中尤为突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自己衣服不会洗,打包回家人代洗。午休晚寝太随意,迟睡晚起不守时,影响他人损身体。随地吐痰倒脏水,乱丢果皮和纸屑;互相攀比乱花钱,追求时尚倒饭菜;浪费水电意识差,乱涂乱画高声哗;购买饭菜不排队,上下楼道乱冲撞。学生自制力差,学习意识不强,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

二、采取对策

(一)以德建校,以法治校,把养成教育建立在良好的管理机制上

1.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使养成教育具有着落点

学校将各种制度细化为操作性强,可检查、可评价、可反馈的动态管理条例和细则,先后制定了《班级评比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住校生午休晚寝制度》;班级制定了《文明礼貌公约》、《学生礼仪常规》、《课堂学习常规》、《学生卫生常规》等,使养成教育具有了着落点,道德教育有了切入点。这些制度对学生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使养成教育有章可依,道德教育有章可循。

2.紧抓督查反馈,落实工作职责,使养成教育具有运行线

我校各项制度在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校、组、班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使学校管理运行在一个高速运转,良性循环的体系之上,制定了《值周教师工作职责》和《班主任工作职责》,采取强硬措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和学校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政教处牵头,年级组监督,班主任落实,值周教师督查,层层落实,人人负责,保证学生按时起床,按时打扫卫生,按时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时时有监督,事事有反馈,周周有总结,这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评价、激励、育人的作用,更形成养成教育天天抓,道德教育人人抓的良好局面。

(二)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把养成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化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道德修养,更应精选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密切相关的内容自然结合。要通过制度引导,措施激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各学科、各班级、各年级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从教室卫生、学生的礼仪文明、学生的学习习惯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点点渗透,让学生受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教育;受到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的教育,受到举止文明、行动规范、习惯良好的教育。从而形成课堂接受观念自觉接纳内化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认识结构,课外自觉遵守形成良好习惯的局面,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抓住心理,情感疏导,把养成教育贯穿在自我管理中

由于我校学生离家远,回家难,造成了远离父母的孤独感,失去监督的放纵感;再加上中考失利的挫败感,大部分学生存在冷淡退让、丧失信息、悲观失望、放弃人生追求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错误的转移目标,喝酒抽烟,打架上网,不良习惯的表现层出不断。如何消除学生内心的焦虑、苦恼,帮助他们积极的调节情绪,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校提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寄宿制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模式,培训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创办“心语”心理工作室,利用个别谈话、电话交流、写信、QQ聊天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不良习惯会造成的危害,逐步改善自身行为,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并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自我行为,促使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习惯。

如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4

德育处于学校教育的首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德育起着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容乐观的现实。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以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德育在这场以市场经济为龙头的整体社会转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引起教育者的强烈关注、高度重视,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步上一个新台阶。

1、不良文化对,将对学校德育产生冲击

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必将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促使中国的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积极参加国际间交流和竞争,使学校德育处于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中。面临的西方各种政治文化思潮影响。首先西方必将在中国大力宣传“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文化观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西方推销“黄色文化”。这种“黄色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特别巨大,容易使青少年丧失斗志和理想,影响成长。其三,西方在意识领域对青少年腐蚀,使其丧失正确的政治方向。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生活观,使青少年发生思想意识混乱。

2、家庭教育对德育的淡视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美德。但每年的高考对许多家庭来说,还是个永远的痛。虽然近年高校一再扩招,但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激烈竞争的瓶颈效应,促使许多家庭重视智育,轻心育,反映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淡视或忽视孩子的心理品质;再加上许多家长素质较低,对孩子进行错位观念教育,从而使品质在形成的过程中缺少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3、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对德育的制约

价值观是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些基本价值的判断、信念、理想等所构成,是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尺度。由于社会整个处于转型期中,社会利益重新调整分配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引起部分人心理和行为失衡,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社会生活秩序中的地位,价值目标的选择及实现手段等。这些价值观的变革,严重制约着学校德育。

4、网络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使青少年成为“网上一代”,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但网上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和色情内容诱惑着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一代,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危害着他们身心健康。互联网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信息量的过度和失控,也使学校德育面临着重新开发德育手段和渠道。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德育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教育者只有不断对新情况分析、总结、改进,才能促使德育工作发展 {二}.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1、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孩子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的。因此,他们往往先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下,脱离实际。德育目标订得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德育“错位”,使德育目标分层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内化。因此,在指导每个学生从内化到外化成自己行为时,学生不知啥是好,啥是坏,也不知道该干啥,怎样干的现象,因而在德育目标面前无所适从,收不到应有的实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这些问题相信已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道德观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挑战的必由之路,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和塑造人。这个“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自然人。教育最终是要培养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人。德育不是空泛的说教,其功能是要宏扬人性,使人回归自然,充满爱心。目前许多先进的国家在社会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日益趋向这种社会人文主义的大道德观念,提高人文素质,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常人们把人文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类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何而生”,如何很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个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个人智力、品德、情感、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试想,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仅仅单纯有生物的一面而无任何道德行为的约束的话,那么他为了生存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那样“人”性与“兽”性还有多大区别呢?因此,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包括德育都要从尊重人开始,以人性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培养人,关心人,给人以发展提高的机会,弘扬人的意识性:要帮助人、爱护人,弘扬人的生物性;同时要满足人的合理要求,满足人高层次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服务于人,服务于自我,最终达到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和谐统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彼此个性的创造发展。因此,德育必须用人类社会公认的七大道理观点来教育学生,即:生态道德观、人类道德观、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家庭道德观、学习道德观和自我道德观。使人的主动发展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最终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加速学生的社会化 德育管理的实效问题其实就是德育工作实际达到的目的和收到的效果与预期的差距。中学生德育是要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和良好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支配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再作用于社会。这样,只有社会要求,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自我设计之间的矛盾统一时,才能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即: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的,任何外力都无济于事。国门开放了,使社会变得多元化起来,因而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个思想:人首先是自然人,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人,对社会要有道德、尽义务。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就要研究如何把健康、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而使之能在选择上达到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三).树立大德育观

学生德育工作的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多方位工作,学校每个教师,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具有新的德育观念,掌握新的德育途径,学会运用新的德育方法。提高,从而促进中化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对策。

1、正确认识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双重影响

教育者不能只看到环境中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应看到环境中大量有利的积极主动面。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市场经济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创新和自主观念。其次,市场经济为德育注入了新时代内容,丰富了德育内容。其三,市场经济为学校德育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2、优化德育环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道德规范,积极表彰道德典型,对各种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抨击。净化影视媒体,推行德育制度建设,使道德与法律相铺相成,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氛围。

(2)、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事实证明,良好的德育环境其独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些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只有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当前德育工作低效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环节脱节。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社会、家庭中各种积极因素,拓宽德育渠道,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行为的协调性,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篇5

会议首先学习《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关于成立学校德育处的决定》,为确保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实施。学校自上而下设立机构,逐级负责,进行链条式管理,形成了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

紧接着,与会教师共同研讨我校2010年下半年德育工作思路及各条线工作,在交流讨论中,大家围绕着新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围绕着班级管理工作和学校“好习惯行动”、“四好教育”、“文明班级”的评定等内容,踊跃发言。既有经验交流体会,也有困惑问题求助;会场气氛热烈。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丁土根校长全面概括了过去一学期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倡大家都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从常规抓起,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抓好师德管理提高师德建设实效 篇6

立足幼教实际,准备把握新时期师德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是依法施教。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掌握一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和所从事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是提高个人师德修养,投身和谐社会构建,做好依法施教的重要一环。法律规定的诸多公民义务是师德修养的底线,学法、懂法、守法,是师德建设的基石,需要我们常抓不懈。

二是热爱孩子。爱是幼儿教师师德的灵魂,没有对孩子无私的爱,幼儿教育工作就无从谈起。

三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勤于钻研,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以高质量的保教工作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根本,是对新时期幼儿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四是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廉洁自律,共创和谐,人人有责,幼儿教师更不能置身于外。被孩子喜欢,被家长尊重,被社会爱戴,既是教师的光荣,更是教师的幸福。作为幼儿教师,把握职业操守,热爱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家长,给社会带来清新之风,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

五是忠孝两全,和睦持家。绝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女性,身兼多种社会角色,承载更多社会责任。践行传统美德,善待朋友,孝敬父母,挚爱亲人,和睦持家,既是一种师德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幸福之源。

重平时,重常态,抓好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既是思想,更是行为,还应成为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抓好平时,立足常态,通过具体明晰的行为规范要求,抓好教师的师德养成。

教师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园内工作和园外生活范畴;既要包括职业仪表规范,又要包括待人接物的言行规范;既要包括与孩子相处的规范,也要包括与家长、与自己的亲人朋友相处的规范。教师践行师德规范的过程,既有约束,更有升华,教师恪守师德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因此,这样的师德规范,不求其全面,但求其具体;不求其崇高,但求其可为。如:我们要求教师与人交流时,要一听二慢三开口,不随意插话;语调适中,眼睛注视对方的眼睛;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尊重性词汇;孝敬父母,关心家人,每月至少电话联系或回家看望父母一次;与邻里相遇,要首先微笑致意打招呼。

我们在幼儿园中推行“师德银行”做法,即每位教师都开设一个“师德帐户”,制订一个具体的评估细则。将收到一封家长表扬信、下班后延时照看了一位幼儿、一次拾金不昧等师德表现量化成相应的“师德币”计入教师“师德帐户”。每学年兑取一次奖品,支取自己的“师德红利”,走出了一条幼儿园教师师德养成教育的新路子,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广大家长的好评。

要抓好师德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师德既是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班组和幼儿园整体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师德考核,既包括师德本身,也同时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保教育人的实绩;参与考评的,既包括教师自身,也包括幼儿、家长、领导和社会各界;既要重视对教师间的横向比较,也要重视教师自身纵向的过程性比较。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先评优、进修学习等方面,对师德优秀教师优先考虑;对师德突出、保教育人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嘉奖。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划出师德管理红线。当下社会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师德关注和批评,主要集中在体罚和变相体罚、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吃请收礼、学术抄袭等方面。我们就专门制定师德“n条禁令”,列入师德考核内容。包括收受家长礼品、上课接听手机等,一并列入。

同时,强化监督,加大师德整改力度。一是每年向社会聘请行风监督员,开展至少两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活动;二是每季度开展一次家长满意率调查,了解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三是公布师德师风监督电话,设立网上电子邮箱,对家长的反映做到事事有调查,件件有反馈。

最后,严格责任追究,保证师德管理落到实处。一是幼儿园和上级行政部门两级主要领导为师德第一责任人,负师德管理主要责任。对教师个人、班组、幼儿园师德考核实行“四挂钩”,即与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做到责任与岗位相符、行为与身份一致、激励与问责结合。二是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为教不廉、学术不端、搬弄是非、不服工作安排、意外伤害全责等6种情形列为高压点,并采用“一票否决”,强化教师、幼儿园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爱教师,发展教师,不断激发教师修身立德的源动力

我们积极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她们的视野;将各种班级工作文案合并为一个班务工作计划,将学习笔记、观察记录合并为教育叙事,不断简化教师文案,减轻教师不必要的文案负担;建立“学科俱乐部”,促进学、研、乐一体,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激发教师修身立德,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源动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伴随师德管理和建设的不断加强,我们的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我们先后涌现出多名社区、市级“师德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十佳”教师。

立德树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生,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竞争的日益激烈, 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中职生将越来越面临严峻的社会现实, 因此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将是时代的呼唤, 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 谈一谈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德育教育, 做好中职生思想品德工作,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幸福人生, 实现中国梦,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中职生, 加强德育修养, 是他们即将踏入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前提, 因此, 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并贯彻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 本着教书育人, 本着为学生长远发展的原则, 克服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想。

二创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 面对市场经济灵活性、多样性地开展德育

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工作模式, 以往的德育工作过于空洞化、形式化, 这样产生的德育效果不但不显著, 还脱离了人的实际需要, 会产生不尽人意的结果。面对市场经济开展德育教育, 要注重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层次性, 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对于中职生而言, 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 提倡立德树人, 就是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努力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德育工作效果显著。一是从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入手, 如利用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将来的就业前景等心理, 进行热爱专业、诚实守信、自主创业等一系列的德育教育。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着手, 挖掘德育教育的深层次内涵, 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如中职生普遍喜欢网络, 但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低, 往往带有冲动性, 我们就抓住这个特点引入德育, 使他们能够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 遵守道德规范, 强化文明意识, 按网络礼仪要求去做, 用键盘敲出和美的心声, 使网络家园更和谐、更温馨, 从而规范他们的上网行为。三是广泛树立典型, 从身边的德育典范入手, 这样会一举两得, 两全其美, 既能使德育标兵更加进步, 其他同学有所提升, 又能使全体同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而形成团结和谐、活泼进取的良好风气。四是建立德育反馈信息工作,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德育贯彻落实情况, 引导学生做优秀的职业人, 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建设起以校园文化为轴心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借校园文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为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技能大赛、感恩活动, 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歌咏、书画展, 参加社会实践, 成立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小组, 举行模拟求职、技能比武等, 这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 使这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活动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中职生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中职生整体水平的目的。

五建立和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构, 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 绝不只是党支部、团委、政教处、班主任和学生会的事, 而是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所以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只要全体教职员在工作岗位中用高尚的情操、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和感染学生, 那么, 德育工作就会更加美好。为此学校要成立德育领导组, 统一部署、统一领导, 以政教、团委和各班主任、学生会为轴心, 各部门, 全体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相互合作, 形成团结向上、和谐共处的德育群体。

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思想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要做德育工作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们的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思想觉悟、思想水平, 道德、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强化自身师德修养。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篇8

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1 实施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1.1 德育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

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因此,要制定出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

1.2 德育内容要缘于生活。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不以成年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思想,蹲下身来使他们接受我们的教育。

1.3 德育方式多样化,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传统的学校德育途径单一,无非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晨会课等主要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这已远远滞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多方面接受信息的来源,我们既要利用传统的德育方式,又要挖掘德育的新途径。

1.4 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学校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建立积极身上,勤奋进取,热爱集体,困结友爱的学校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自我教育。

1.5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共同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能力。

2 我校德育生活化的尝试

近几年来,为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我校进行了一些德育生活化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实现德育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对道德要求的认同。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可能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因而,我校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重要的德育工作。

2.1.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实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策略。要求各科任教师,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培养用脑习惯、参与习惯、合作习惯、自学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自觉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自觉培养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等等。

2.1.2 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我校从“文明礼仪”教育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学校将每年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开展“讲文明,知荣辱”活动。另外,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收集礼貌用语、“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行为示范生”评比活动。

2.2 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实现德育生活化。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省、自愿、自律的行为,因而我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以专题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

2.2.1 “评优评先”教育活动。

学校将相关评比制度公布于学生,各班对照要求进行期中初评、期末终评。评选对象先从学生中产生,再由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评定,最终由校长室、教务处审批。使“评优评先”工作真正体现榜样示范的作用,将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落实到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中,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2.2.2 系列主题班会活动。

长期以来,班会课重形式、轻过程、低效果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了提高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每个年级分别设计并实施每月一个“主题”的班会活动。在内容上各个主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落实各年级德育目标。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2.2.3 告别陋习”签名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以“告别陋习,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统一制定了“文明公约”,各年级结合学校教育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文明形象,打造文明品牌,倡导文明新风,以认知、行为、情感的综合教育达到“知行合一”。

2.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德育生活化

塑造校园精神。首先我校提出了敬业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长期以来,全体师生苦教苦学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成了一种校园精神激励着师生,影响着整个社会。其次进行各种系列的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如艺术节、迎新晚会、等。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再次,着力增强学生“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营造文化氛围。首先是校园门口的巨幅标语“开启智慧,传承文明”、“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事业干好,给人一种未进校园就得到美德教育的感觉。其次是教学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体现严谨治学的文化主题,教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场所都有激励性的名言格言,并张贴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在教学楼墙壁和校道橱窗上写有激人奋进的标语、校训、校风、学风、《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篇9

2012-09-26来源: 昌吉党建网

(通讯员潘锦华、张志刚报道)吉木萨尔县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社会服务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和谐吉木萨尔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工作范畴,整合组织、人事、民政、教育、司法、卫生以及工青妇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部门合力,齐抓共管,完善措施,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相适应。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主要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开发社工岗位,积极吸纳人才。坚持“成熟一批、设置一批”的原则,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目前在全地区共有社区工作者115名。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社会专业教育背景的现状,大力实施职业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岗位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优化德育体系 提高德育实效 篇10

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 肖秀菊

高速持续发展和充满挑战的21世纪,将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对人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人,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还要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尚的道德

和人格。 才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职业理想。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阵地,学

校道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基础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学会做人的基

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此,中学德育要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为指导,以优化初中生

道德心理为核心,优化德育体系,构建德育新模式,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一、树立时代观念,优化德育体系,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助德育

㈠学校德育要与各育共同发展,贯穿整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

中学德育有其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但我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单独割裂出来

。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都与其他各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素质也是一个整体

,是相互影响和协调发展的。我们不能就德育而搞德育,要有意识地将德育同其他各育有

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德育既能为其他各育服务,同时,德育又能与其他

各育一起共同发展。

㈡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社会生活,紧扣学生生活实际

学校德育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中去。中学德育应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

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否则

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

㈢学校德育要注重科研的有效投入,以科研助德育

学校德育要注重科研工作要正确定位,即定位于应用先进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新

时期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要有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而且要有对工作严谨求实

的科学态度。就德育工作者个体来说,加大对德育研究工作的投入,是提高实际水平和工

作效率,使自身价值得以升华的最佳途径;对学校集体来说,加大对德育研究工作的投入

,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和办学水平、创造学校特色的基本途径。

㈣学校德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学校德育应为学生发展服务,即学校德育要从学生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发展需要出发,为

学生的生活、学习、生理、心理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充分理解学生,挖掘学生进行

自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潜力,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已有道德水准

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帮助学生在自主认识、体验、选择过程中,实现

自我成长。

改进政治课教学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篇11

一、加强校本教研,充实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心理健康、职业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能够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指导。采用的编纂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少了一些空洞的理论,多了一些案例,比较贴近实际,图文并茂,更有趣味性和说服力。教学目标更注重实用,抛弃了以往纯理论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侧重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更好地发挥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然而就读中职的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教学中照抄照搬统编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有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作为必要的补充。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在政治学科方面的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的编写还是非常欠缺的。

笔者认为,在政治课校本教材的研发中补充时政和历史知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政治课老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责无旁贷。而现状是,因为不是专业技术课,中职学校不再开设历史课程;同时因为政治学科不再是对口升学科目,时政也不再是热点话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穿插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比如,在与学生探讨我国的外交政策时,笔者穿插讲述了相关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以及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挑衅行为等时政信息,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同时,也产生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认识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国人的不懈努力。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都要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中职政治课具有综合性特征,但实践性不强。它涵盖了较多的学科知识,要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时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的。结合中职政治课的这些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活动,以增强德育效果。有一次,笔者带学生到铝矿设备检修车间参观,不仅让学生参观了厂房设备,了解了车间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摩师傅现场操作,亲身体验了工作操作规程。车间师傅们依规办事、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学生上了生动而难忘的一课。在返回途中,大家意犹未尽,一直在讨论所见所闻和自身的体会。通过这次真实的职业体验,他们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谋划。

三、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就是讲教育要看对象,要根据受教对象的特点选择教育方法。中职生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受教群体,各种优缺点在他们身上往往呈现出极端化倾向。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他们大多也是学习的困难生,基本上是让“家长无奈、社会不爱”的群体。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政治课如何去上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呢?

以往政治课给人的印象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着学生讲半天”。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选择合适的教法,政治课照样可以上得很精彩。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每次上课的具体任务,灵活运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演示法,还在教学计划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以参观法和实习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改变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能对教师的教学调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常我们运用最多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出水才看两腿泥”“一切效果看成绩”。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评价机制显然不能适应中职政治课教学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门对中职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已经改变了以往只重理论知识的闭卷考核方式,转而侧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着力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因为减少了简单的分数要求,政治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才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尝试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抓好四项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篇12

1 警惕破窗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车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破窗效应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破窗效应。学生从初中升入职业中学,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应该让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绝对不能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经常与各科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在其他课上的表现,一旦发现个别学生有违纪行为,必须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假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在班级中产生负面的辐射作用,这对班级建设会产生不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当然,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我们也不能随随便便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否则他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反正你们认为我差,我就索性跟你对着干,产生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样以后管理就困难了。所以教师在接新班时必须牢记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必须要及时修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 运用南风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厉害,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有点热了,开始解开钮扣,一会就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良药未必苦口,可以用糖衣裹着了。那么,忠言是否也能不逆耳呢?“南风效应”的回答是:不仅可能,而且应该。南风虽然无言,但却收到了胜过北风的脱人大衣之效应,是因为这徐徐吹拂的南风符合行人的心理状态。而北风则不然。同样,批评之所以常常“逆耳”,也是因为批评常常与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相抵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对生理活动发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心境能使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积极起来。一般说来,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就大相径庭。所以,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如能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采取对方易于接受的批评方式,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展开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那么,批评就能收到“南风效应”,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必须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是被列人此名单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这主要是因为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会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为什么这种期待心理可以产生如此之大的作用呢?显然,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反之,不被人所信任,将是令人懊丧和痛苦的。同时,这种期待得到信任的心理一旦满足,就意味着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积极而热烈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普通的人由于偶然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迈上成功之路,又有多少一时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

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的实验表明,对学生而言,当老师、家长寄予某种较高的期望值时,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潜意识地靠近这一目标。职高生在初中时,大多数因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很少被老师赋予这一期望值,成为老师遗忘的对象,慢慢地学习上就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在升入职高后,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新的教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从表面上看来好象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其内心深处却十分渴望到老师的重视,渴望重新实现自我,作为老师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被老师期望的感觉。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多运用期待的心理暗示他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导致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个体在完成一项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和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职业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因此,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在与他们分析工作或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时,避免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因素,以免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努力而半途而废,而是尽量从努力程度不够或粗心等不稳定因素,以及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等方面找原因,以使他们能保持和增强自信心,不断努力,并持之以恒。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讽刺挖苦,而是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一旦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其实并不弱,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只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努力,肯定会有明显的进步。

5 运用迁移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迁移是指以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迁移有两种:一种是正迁移,即先前的学习可以促进以后的学习;一种是负迁移,即先前的学习会妨碍以后的学习。很明显,正迁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负迁移对学生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笔者运用心理学的迁移律,经常向学生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以后的人生是受益非浅的,而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则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甚至会带来终身遗憾。比如,有位男生,打电子游戏成瘾,在教室上课时也是魂不守舍,成绩一路下滑。我找到他,帮他分析上网打游戏的危害性:严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浪费金钱,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学习,现在必须尽快远离游戏。并抓住他特别喜欢电脑这一特点,让他专门负责班级的网页制作,并鼓励他参加网页设计制作比赛,结果在市网页设计制作比赛中得了二等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后,他很少上网打游戏了,而是经常上网收集有关学习的资料信息,自学计算机知识。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教育引导学生,既可以减少教师与学生的冲突,又可以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彭兴兵.心理效应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09(14).

[2]章立早.善用“心理效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

[3]许建国.心理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J].教书育人,2004(12).

[4]舒扬.向心理学寻求教育智慧——《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简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6).

[5]朱华忠.让“心理效应”催化教育管理[J].青年教师,2006(3).

上一篇: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一篇:利丰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