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手术(精选10篇)
根治性手术 篇1
随着肛肠外科的发展, 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 对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甚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近年我们对9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根治性切除治疗。其中男性6例, 女性3例, 年龄37~71岁。肿瘤部位:位于直肠下段5例, 直肠中段3例, 直肠上段1例。根据完整的病理资料看, 肿瘤大小为2cm×4cm 1例, 5cm×7cm 2例, 6cm×9cm 6例。这些肿瘤以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居多 (6例) , 早期呈低恶性隆起型癌1例, 高恶性未分化癌2例。肿瘤侵犯至肌层7例, 达浆膜层2例, 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因此, 就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肠壁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而言, 本组病例大多属于晚期患者。
术式选择:直肠下段癌3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造口术 (Miles) ;直肠下段癌2例、中段癌3例行直肠前切除术 (低位Dixon) ;直肠上段癌1例行肠段局部切除吻合术。
结果:术后随访9例患者, 存活不满5年3例, 其中Miles术2例, Dixon术1例。死亡原因:1例死于并发症, 2例死于肿瘤复发。本组病例5年存活率为66.7%。
2 讨论
2.1 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手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一段时期里, 对直
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方式的选择似乎比较一致, 特别1930年Miles提出了“不论直肠癌的部位, 其肠壁外的淋巴扩散都有向上方、侧方和下方三个途径”的观点后, 人们误认为只有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才是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术。根据Miles的观点, 为了保证手术的彻底性, 不论癌部位如何, 都必须切除三条可能扩散的淋巴引流途径, 因而一度Miles切除术成了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唯一合理的手术方式, 以致腹部永久性结肠造口成了直肠癌患者必须接受的手术后果, 为了生存, 不得牺牲肛门。
近年来, 已有大量资料证实, 保留括约肌功能的直肠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其手术彻底性并不比腹会阴切除术差。本组正确选择的病例中, 其5年存活率常高于Miles切除组。笔者认为, 作为根治性直肠切除, 首先必须保证癌的彻底切除, 同时又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肛门, 在决定肿瘤远端肠端及其系膜淋巴组织的切除范围时, 除要考虑肿瘤的位置外, 还应考虑癌的病理类型、浸润扩散范围和恶性程度。对于早期低恶性隆起型癌, 远端切除2~3cm已足够, 对一般恶性的溃疡型癌尤其当溃疡已广泛浸润肠管时则须切除~5cm, 而对早期高恶性来分化癌, 远端最好能切除6~8cm, 对于这类病人似以Miles术为首选。由于直肠在骶凹内呈弧型, 当肛提肌以上的直肠经充分游离, 两侧侧韧带全部切断后, 直肠的长度往往可增加3~5cm, 使原来认为无法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此, 究竟能否施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应在直肠充分游离后才能决定。根据上述情况, 对肿瘤下缘距肛缘6cm以上的病变施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直肠切除是合理和可能的。
2.2 保留括约肌功能手术的选择
在选择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时, 直肠切除后肛提肌以上残留直肠的长度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关键。当残留直肠>3cm时应首先选择Dixon直肠前切除术;如残留直肠在1~2cm时可争取用吻合器作Dixon手术或作Black-Soave式拉出切除术;残留直肠<1cm时可做改良Bacon式拉出切除术或Parks式直肠全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此外, 对腹膜返折平面以下的早期隆起型低恶性癌, 其浸润度不超出黏膜下层, 肿瘤<3cm, 细胞分化属Ⅰ~Ⅱ级者可以选择局部肿瘤切除术。
在选择保留括约肌功能的直肠切除术时, 除作为根治性手术必须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外, 还应考虑最后应具有满意的排便控制功能。这要保障以下两个方面: (1) 应保留肛提肌、肛管内外括约肌及其神经支配, 以保持完整的括约肌功能; (2) 保留下段直肠、肛提肌或齿线以保存完整的排便反射和便意。从这些要求来看, 显然Dixon式手术优于BlackSoave式改良手术。近年来, 随着吻合器的广泛应用, 不但扩大了保留括约肌功能直肠切除术的应用, 使一部分原来被视作必须作Miles切除的病例也保留了肛门, 而且最终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排便控制功能, 从而使保留括约肌功能手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地位也越显重要。
综上所述, 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方式的选择, 应考虑肿瘤部位、大小、浸润程度和范围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 并结合直肠充分游离后肛提肌以上可能残留直肠的长度等因素。
难治性癫痫手术可帮忙 篇2
那么究竟哪类癫痫适于外科手术呢?我们的经验是:长期系统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甚至有加重趋势者;癫痫病程在4年以上,发作频繁(每月至少发作4次以上)者;癫痫使病人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者;癫痫病灶不在脑的重要功能区,药物治疗无效,而手术不会给病人带来明显残疾者;经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脑部有典型致癫痫灶,病灶可以手术切除者。
癫痫病人在医生帮助下确定自己确实适合手术治疗之后,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种类及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7种。
1.局部病灶切除术: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效果最满意的方法。如因脑部有明显的肿瘤占位、脑脓肿、炎性病灶、血管畸形、脑软化、血肿机化等引起的癫痫,约60%~90%可通过手术切除,一次性治愈疾病。大脑的颞叶前部切除及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也属局部切除术范畴。患者可请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加以选择。
2.大脑半球切除术:此类手术只适用于顽固性大发作、癫痫源区累及大部或全部一侧大脑半球时,如婴儿痉挛性偏瘫、偏侧巨脑症等伴有难治性癫痫。如手术适应症选择正确,癫痫有效控制率可达80%-100%。
3.胼胝体前 2/3切开术: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组织,是癫痫放电向对侧传导的连同纤维,将其切断的目的就是将癫痫放电限制在异常的一侧,不使癫痫扩散。此手术较适用于经脑电图(EEG)检查病灶广泛并位于大脑额叶的难治性、全身性及发作持续性癫痫。
4.立体定向手术:此手术的优点是不需开颅,对脑组织损伤小,但对定位的精确性要求高。手术目的是通过立体定向破坏致癫的神经核团,阻断癫痫放电的扩散。尤以颞叶癫痫适合此手术。
5.脑皮层软膜下切断术:手术方法是在多处软脑膜下切断神经元的横向纤维,以阻断癫痫病灶神经元同步放电的扩散。主要适用于脑主要机能区的难治性癫痫。
6.慢性小脑刺激术:该手术是将一种特制的脑深部刺激电极放置于双侧小脑皮质的前叶或后叶,通过埋于皮下的无线电发射器刺激小脑,从而达到减少癫痫发作次数的目的。此方法较适用于全身性或双侧颞叶有病灶的癫痫,临床疗效达70%。
根治性手术 篇3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简称肛周脓肿) 是临床常见病, 以往治疗主要依赖于切开排脓, 但多形成肛瘘, 需再次手术, 给患者增加痛苦和负担。近年来, 我院收治肛周脓肿183例, 选择发生于提肛肌以下的低位脓肿患者52例, 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肛周脓肿患者52例, 男44例, 女8例;年龄13~62岁;病程3~10d。单一脓肿50例, 多发脓肿2例。病程长短决定于病情的严重及复杂程度。均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及血象升高。
1.2 手术方法
采用骶管麻醉或鞍麻, 必要时加用镇静药物。据脓肿位置, 取左侧或右侧位或膀胱截石位, 据脓肿部位, 选择距离肛门最近、波动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 深达脓腔, 放出脓液后, 用食指伸入脓腔, 分离各间隔使脓液充分排净, 探查脓肿走向, 同时另一手食指插入肛门, 两手配合在齿线附近找出内口或最簿弱点, 用粗软探针自脓腔内轻柔耐心地从内口或最薄弱处穿出, 沿探针方向一次切开原切口与内口间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内外括约肌, 用刮匙刮除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及脓腔壁的腐烂组织, 后切除切口边缘多余的皮肤, 以保证创面开放, 充分引流。创面用凡土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外用纱布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甲硝唑及抗生素, 口服少量润肠剂。术后第2天开始换药, 每天1次。换药时应注意使脓腔自深部逐渐由肉芽组织填满, 待创面变浅后隔天换药1次, 直至创面全部愈合。同时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1.4 结果
本组52例患者术后25d内全部愈合, 治愈率为100%, 平均住院时间19d。随访0.5~6.0年, 未见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2讨论
肛周脓肿大多由肛腺感染向上蔓延所致[1], 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 易形成肛瘘。肛瘘几乎均为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形成的。对于肛周脓肿的治疗, 过去常采用先行切开排脓引流术, 待2~3个月肛瘘形成后再次手术作肛瘘切除或挂线治疗。两次手术既增加患者的痛苦, 加重其经济负担, 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治性手术治疗即在切开排脓的同时, 正确处理原发内口及感染的肛腺, 使内口与脓腔均敞开, 达到一次性根治, 避免了肛瘘形成和再次手术[2]。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是许多学者近年来提倡的治疗方法[3,4,5,6]。由于发病时间越长, 病情越复杂, 故特别强调肛周脓肿一经确诊, 应立即手术, 勿试图首先通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深部脓肿不应待出现波动后再手术, 早期手术可为缩短疗程、减少损伤创造条件。笔者认为, 有时脓腔可能很深, 文献报道高位内口仅占10%左右, 但真正需要寻找并处理的脓肿内口病灶一般均在齿线附近的直肠窦内, 这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肛周脓肿切开根治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1) 必须准确找到原发内口, 并予切开, 并将切开的两侧黏膜和内括约肌结扎, 避免术后复发, 否则伤口不易愈合或形成肛瘘。若内口寻找困难, 不可盲目粗暴操作, 以免人为造成内口, 导致手术失败。必要时可将肛门镜插入肛门内, 仔细探查与脓肿部位最接近的肛隐窝, 观察有无脓液溢出或炎性反应存在, 若探针易探入脓腔, 并有少量脓液溢出, 此处即为感染的内口。 (2) 手术切口应选择距离肛门最近处, 且有足够长度, 同时需切除部分边缘皮肤, 通畅彻底地引流, 防止引流不畅或皮肤过早愈合而影响引流或形成肛瘘。 (3) 内口周围及脓腔内如有瘢痕组织应予切除直至健康组织, 否则伤口不易愈合。术后应每天换药1次, 换药时应使创面彻底引流, 不留死腔, 发现内口过早粘连, 应予钝性分离, 避免形成假性愈合。 (4) 术中必须仔细耐心、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过多的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 以免发生术后肛门失禁及感染扩散。 (5) 术中出血应压迫止血, 尽量不缝扎或结扎止血, 避免异物残留, 影响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邢志勇, 张重阳, 田霖, 等.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86例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 3) : 232.
[4]赵兰天, 赵静.一期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20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 5) : 119.
[5]王坤.肛周脓肿一期手术治疗1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 27) : 39.
根治性手术 篇4
【关键词】 保乳手术;根治手术;早期乳腺癌;乳腺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85-01
W.S.Halsted 1894年在美国約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开创了乳腺癌根治术,切除肿瘤及全乳、胸肌和区域淋巴结,大大提高了當时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水平,被誉为“经典”的乳腺癌根治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一术式不仅破坏了女性完美的体型,甚至造成一些妇女因此而丧失参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积极性,尽管如此,Halsted手术还是统治了大半个世纪。随着治疗观念的与时俱进,Halsted手术于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切除范围更加广泛的扩大手术的冲击和20世纪60年代缩小手术范围的改良根治手术(切除乳房保留部分或全部胸肌)的挑战[1]。然而,缩小手术的浪潮并没有停止在改良根治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保留乳房的手术。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癌症中心公布了20年乃至30年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为保乳手术替代根治术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2-3]。所谓保乳手术,就是仅切除肿瘤和腋窝淋巴结,保留乳房,术后进行化疗放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2009年2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51例、早期乳腺癌行根治手术60例的患者资料,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年龄25-65岁,平均43.9岁;乳腺导管内癌36例,浸润型导管癌18例,浸润性小叶癌13例,单纯癌10例,髓样癌7例,腺癌13例,乳头状癌6例,黏液癌8例;临床分期:0期22例,Ⅰ期79例,Ⅱ期10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乳手术组51例,根治手术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乳手术组5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原发病灶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肿块为中心采用梭形切口,局部切除的范围大于肿块周边3cm的组织。将肿瘤切除后,分别取肿瘤的上、下、内、外侧和底部边缘乳腺组织送冰冻切片检查,若发现癌组织则扩大切除范围,直到切缘切片检查阴性为止。腋窝另做切口按常规清扫腋窝淋巴结。根治手术组6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保乳手术组术后主要为CEF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部分为TA方案(多西他赛+表阿霉素),1次/3周,行6个周期。根治组术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行CMF,CAF方案化疗,1-3枚淋巴结转移的行TAC方案化疗,共6周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数据以χ±s表示,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保乳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0.13±21.15)min,患者平均出血量为(273.29±43.22)ml,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并发皮下积液,3例患者并发皮瓣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根治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9.38±27.34)min,患者平均出血量为(384.42±51.45)ml,1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0例患者并发皮下积液,4例患者并发皮瓣缺血,3例患者并发上肢肿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88%;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保乳手术组患者经过保乳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为82.35%,局部复发率为11.76%,远处转移率为13.73%;根治手术组患者经过根治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为83.33%,局部复发率为13.11%,远处转移率为15.00%;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于乳房外观美容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化疗药物从20世纪70年代的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到80年代的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再到90年代的紫杉类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的问世,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方式,无论在乳腺癌的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患者的解救治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蒽环类和紫杉类仍然是乳腺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两大类药。其他常用乳腺癌化疗药物还有: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铂类、烷化剂、氨甲喋呤等。在科学和人文结合的现代乳腺癌治疗新理念指导下,乳腺癌的治疗趋势包括保留乳房和腋窝的微创手术、更为精确的立体定向放疗和选择性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现代医学需要脱离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而遵照循证医学证据。基于国际上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目前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国际上有影响力并被临床普遍接受的有欧洲的St. Gallen早期乳癌治疗专家共识和美国国家癌症网(NCCN)治疗指南[5]。本研究表明,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效果,其疗效显著,生活质量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丁菊花,吴坚.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15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 药,2008,3(25):58.
[2] 张保宁.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研究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3):204.
[3] 魏光宇,陈贵平.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3):3849-3850.
[4] 黄汉扬.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4):1961-1962.
根治性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00例直肠癌患者, 根据患者手术术式的不同, 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50例, 男女比例为28:22, 年龄为34~78岁, 平均年龄为 (48.3±2.1) 岁, 肿瘤直径为 (3.4±1.2) cm;开腹组患者50例, 男女比例为26:24, 年龄为36~75岁, 平均年龄为 (47.6±2.6) 岁, 肿瘤直径为 (3.6±1.3) 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病灶切片检测显示为直肠原发病灶, 无肿瘤转移情况;MRI或EUS检测显示浸润度为T1-T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3]:排除有重大腹部手术史以及化疗、放疗史患者。
1.2 诊断标准
患者肿瘤部位均为直肠位置, 属直肠原发病灶, 并无转移情况, 肿瘤直径≤6 cm;患者ASA评分为Ⅰ-Ⅲ级, 同时MRI或EUS检测显示浸润度为T1-T3[4]。
1.3 方法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给予患者静脉复合麻醉, 仰卧位, 头低足高, 右侧倾斜。选用Olympus腹腔镜手术器械, 全自动CO2气腹系统, 人工气腹设置为8~11 mm Hg, 留置脐部10 mm观察孔, 置入腹腔镜;同时对左右骼前上棘内侧穿刺2.5 cm, 置入腹腔镜。左侧穿刺孔需与术前预计切口接近, 必要时可在该部分增设一新穿刺孔。手术严格根据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 标准操作, 需完全保留患者自主神经, 切除肿瘤两端足够的肠管, 清扫淋巴脂肪组织, 同时切除相应的结肠系膜。取出切除组织, 需注意避免病灶污染出现, 收人标本袋, 送常规检测。开腹组患者行开腹直肠癌手术:按照TME相关标准, 以及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原则进行常规开腹操作。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次活动情况、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下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切除淋巴个数、TME完成数、术后切缘侵犯以及随访2年的随访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组患者均完全治愈, 并且腹腔镜患者术后排气较快、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下床时间较早, 同时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腹组 (P<0.05) , 术后切缘侵犯、淋巴结切除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TME完成数、术后切缘侵犯、下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以及随访结果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随访2年, 两组患者直肠癌局部以及远处转移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手术相比,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其腹腔镜可以直接到达狭窄盆骨位置, 可以直接对盆筋膜脏、壁之间组织间隙进行判断, 进而选择更为合理的施术路径;同时腹腔镜对盆骨部位的神经丛识别和保护更为到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通过超声刀沿患者盆骨筋膜间隙直接对病灶进切割, 极大地保护了含脏层盆筋膜的直肠系膜切除的完整性, 也最大程度上保存了直肠系膜的完整性。换而言之,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术式, 其在保留患者盆腔自主神经上存在极大的优势。尤其是面对腹部肥胖型直肠癌患者,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以扩大盆腔手术视野, 进而提高手术的准确度和止血效果, 其优势是传统开腹术式无法比拟的。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是直肠癌微创手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在根治性上也存在极为显著的优势。直肠癌手术其远期疗效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辅助放化疗选择、肿瘤分期、病例选择以及随访时间等。临床判定直肠癌手术根治性的主要指标为TME的完成程度、术后切缘侵犯、下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以及淋巴结切除个数等[7]。直肠癌手术治疗根治性的一大隐患就是手术切口的肿瘤种植问题。临床医学显示, 切口肿瘤种植的主要原因有肿瘤残余、肿瘤切口接触感染等, 同时有学者认为气腹可能一定程度上雾化肿瘤、并且气体的排出和注入也将一定程度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和分散。但也有学者认为切口肿瘤种植与气腹操作无直接联系, 有研究显示, 如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和开腹直肠癌手术进行长期随访, 可以发现两种施术患者局部复发率为5.3%与6.2%, 患者均无切口种植情况, 并且两种患者TME的完成程度、术后切缘侵犯等参数也一致[8]。对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适应症要做到首先采用肠镜病理切片来证实原发病灶以及是否发生了转移。要于术前行超声内镜以及MRI或是CT检查来对浸润深度肿瘤进行评估还要对是否存在广泛淋巴结肿大情况;诊断是否存在肠梗阻;心肺及其他重要器官是否存在功能异常情况是否对手术麻醉耐受;判断患者是否有过重大腹部手术或放疗化疗史。该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TME完成数、术后切缘侵犯、下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以及随访结果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同类研究结果近似[8]。同时, 该次研究中,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在术后排气实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床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开腹术式。
综上,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与传统的开腹术式一致, 并且其具有微创性特征,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 每组50例,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临床资料, 随访2年, 统计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全治愈, 并且腹腔镜患者术后排气较快、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下床时间较早, 同时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腹组 (p<0.05) 。两组患者TME完成数、术后切缘侵犯、下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以及随访结果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与传统的开腹术式一致, 并且其具有微创性特征,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根治性
参考文献
[1]邱烽, 蔡卫华, 马利林.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3 (35) :351-352.
[2]宋海林.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手术难点[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4 (11) :123-124.
[3]吴恺明, 陈剑辉, 马晋平, 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研究[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0, 7 (2) :52-53.
[4]Marco Braga M.D., Matteo Frasson M.D., Andrea Vignali M.D., Walter Zuliani M.D., Giovanni Capretti M.D., Valerio Carlo M.D.Laparoscopic Resection in Rectal Cancer Patients:Outcome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J].Diseases of the Colon&Rectum, 2007, 7 (4) :621-623
[5]王国俊, 高春芳.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6 (1) :38-39.
[6]宋亚锋, 陶凯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展[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9 (1) :95-96.
[7]周志涛, 李俊, 毛常青, 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0 (5) :34-35.
根治性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60例, 其中男51例, 占85.00%, 女9例, 占15.00%, 年龄16~68岁, 平均年龄 (41.8±8.6) 岁, 病程3~10d, 平均病程 (6.3±1.1) d;多发脓肿患者2例, 占3.33%, 单一脓肿患者58例, 占96.67%;所有患者均伴有发热及血象升高。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 或者骶管麻醉, 同时加用适量的镇静药物。根据脓肿的位置, 患者可以选择右侧位, 或者左侧位, 或者膀胱截石位, 或者折刀位, 做切口前要先观察脓肿的部位, 根据患者脓肿的部位共选择距离肛门最近的, 做放射状的切口, 深度要控制在达到脓腔处, 将脓腔内的脓液清理干净, 分离各个间隔, 将脓液充分的排出干净, 检查脓肿的走向, 用食指插入患者的肛门, 另一只食指探入脓腔, 两手需要配合, 在齿线的附近, 寻找到内口, 或者是最薄弱的一点, 采用粗软探针探入脓腔内, 耐心地从最薄弱处穿入, 沿着探针的方向, 一次性切开原切口与内口之间的部分括约肌、皮下组织、皮肤, 采用刮匙将感染的腐烂组织刮除干净, 将边缘多余的皮肤切除, 这样可以保证创面开放, 进行引流, 创面则采取凡士林纱条填塞, 进行压迫止血, 再使用纱布进行外固定。
1.2.2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给予抗生素及甲硝唑,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的润肠剂, 在手术后的第2天开始, 为患者换药, 1次/d, 在换药时需要注意, 要将脓腔深部开始逐渐由肉芽组织填满, 直到创面的颜色开始变浅, 变浅后则每隔1d换1次药, 直至创面完全愈合, 同时可以给予1∶5 000的高锰酸钾液, 进行坐浴。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痊愈率、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复发及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均在25d内痊愈, 痊愈率高达100.00%, 住院时间15~33d, 平均住院时间 (19.2±1.4) d, 随访时间1个月~1年, 平均随访时间 (0.4±0.1) 年, 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3 讨论
肛腺感染向上侵犯可造成肛门直肠周脓肿, 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治疗, 若治疗方法不得当或拖延,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般先采用切开引流手术, 数月后因破溃或者引流引起肛瘘, 再行切除或挂线治疗[2]。该治疗方法需要进行2次手术,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痛苦,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根治性手术在目前受到了广泛认可[3]。
根治性手术治疗仍然需要进行切开排脓, 再次同时对受到感染的原发灶进行处理, 敞开内口, 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仅需进行一次, 避免了在肛瘘形成后再次手术。一次性根治手术相较于二次手术优势明显, 手术目的也十分明确。早期确诊肛门直肠周脓肿后应立即进行手术, 避免病情越变越复杂, 早期进行感染控制, 并且早期手术可以减少损伤, 缩短疗程。肛周脓肿根治手术成功的要点之一在于准确寻找原发内口, 进行切开, 结扎两侧的黏膜和括约肌, 目的在于预防术后复发[4]。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也有发生, 复发后不仅伤口很难愈合, 也会形成肛瘘, 不可避免二次手术。内口找寻困难时, 可借助肛门镜等工具进行探查, 切忌暴力操作, 导致人为内口的出现[5]。该手术的要点之二在于手术切口的选择。手术切口选择在肛门近端, 并且足够长, 使引流通畅, 引流不畅也会导致肛瘘的发生。手术时应对部分边缘的皮肤进行切除, 避免皮肤愈合过快形成肛瘘, 减少二次手术风险。该手术的第三项要点为手术时探查发现的内部疤痕组织也应一并切除, 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换药1次/d, 换药时注意创面引流彻底, 不留死腔[6]。发现内口粘连时, 进行钝性分离, 避免假性愈合。第四点需要注意手术操作, 主刀医师需要耐心细心, 仔细认真。注意动作轻柔, 切忌暴力导致过多的人为损伤, 手术若破坏了较多的肛门约括肌、直肠肌肉, 术后极易发生肛门功能受损, 大小便失禁和感染扩散, 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最后需要注意, 手术中出血采用压迫止血为主, 在出血可控的情况下尽量不结扎、缝扎止血, 因为上述两种止血方法可能残留影响伤口愈合的异物。
本文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经过根治手术全部愈合, 并且随访结果显示, 患者并未出现复发以及严重并发症, 说明注意肛门直肠脓肿手术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要点, 避免过多的人为损伤, 采取适宜的手术方法, 进行通畅的引流, 积极的控制感染情况下,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根治手术成功率非常高, 避免了二次手术, 且安全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郭明浩.可弯曲空心探针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 :152-154.
[2]郑芳.一次性切开挂线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治疗高位马蹄形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28例〔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18 (2) :122.
[3]冯群虎, 冯桂成, 林鸿成, 等.多层螺旋CT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3) :346-347.
[4]徐君毅, 黄世锋, 王炜, 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低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41例临床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2) :113-114.
[5]邢志勇, 张重阳, 田霖, 等.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86例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3) :232-233.
根治性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 女性23例;年龄37~75岁;病灶部位:升结肠17例、升结肠肝曲1例、横结肠12例、降结肠14例、乙状结肠10例。Dukes分期中A级6例、B级24例、C级17例、D级7例。术前经结肠镜检查显示肿物约2.3~7.8cm。病理结果示:高分化腺癌31例, 中低分化腺癌14例, 黏液腺癌9例。B超与CT检查证实肿瘤无远处器官转移、周围淋巴结无肿大。
1.2 方法
患者均术前严格肠道准备, 全麻下选择合适体位。脐孔上缘打孔、建立气腹并设置气压为15mmHg, 置入腹腔镜, 于左上腹、右下腹及右中腹打孔、放入5mm的Trocar, 置入器械并探查腹腔。待检查无异常情况后, 在肿瘤附近使用纱布包紧肠管及肠系膜, 切开肠系膜、后腹膜, 分离肠系膜血管直至根部, 之后切断。横结肠及降结肠癌可于腹部相应位置做一个3~5cm的切口并将肿块取出, 腹腔外距肿瘤10cm处将肠段切断, 乙状结肠癌可在肿瘤上缘10~15cm处将乙状结肠系膜分离, 血管处理后离断, 同时清扫盆腔淋巴结, 值得注意的是应保护患者的输尿管, 然后在直肠后间隙仔细锐性分离, 再于距肿瘤下端3-5cm处切断肠管并端端吻合[3]。术后常规抗感染及化疗治疗。
2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均腹腔镜下手术成功, 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110~195min, 术中出血量30~260mL, 住院时间5~10d;36~72h患者肛门排气、肠蠕动或排便恢复, 术后3d开始摄入流质食物;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术后2~3d开始下床适当活动;术后3d腹腔无明显渗出液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及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随访半年, 患者切口肿瘤复发1例。
3 讨论
3.1 手术优点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具有多项优点: (1) 手术视野较为开阔, 可以彻底清扫; (2) 冲洗腹腔时用无菌蒸馏水, 可有效防止腹腔内种植转移, 术后可用顺铂等化疗、抗癌药物进行冲洗各穿刺孔而防止穿刺孔处种植转移; (3) 腹部小切口进行体外肠端吻合, 不需要使用吻合器、ENDO-GIA等, 显著减少手术费用; (4) 解剖输尿管附近部位时应用双极电凝可以明显避免损伤输尿管, 并代替超声刀, 也降低了费用; (5) 可以完全达到无瘤手术标准[4]。
3.2 根治性切除原则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原则上应包括癌肿所在肠袢及其区域淋巴结和系膜[1], 即应切除肿瘤两端足够长的肠管, 结扎血管根部, 并将相应结肠系膜切除及清扫淋巴、脂肪组织;操作时遵循肿瘤非接触原则, 即先处理血管再游离肠管, 取出的标本应注意隔离, 保护切口[5]。
3.3 手术技巧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应注意一些手术技巧, 其中游离是关键。首先要确定游离范围, 腔镜下对肿块位置与分期完成探查后应依据需要切除网膜及肠管范围来确定游离肠侧系膜、腹膜及网膜边界, 可用纱布条进行打结以标志;其次在游离时必须辨别清楚解剖位置, 保证手术视野, 保护十二指肠、性腺血管及输尿管等;最后应根据手术进程、解剖清晰程度、难易程度及有无副损伤等决定是否需要中转开腹完成手术, 对于开腹再次进行腹腔探查务必确保游离过程不造成副损伤并彻底止血, 对于切口长度及位置选择应考虑到肠系膜血管及淋巴结清扫等情况。
3.4 并发症
术中可能出现出血、肠管、输尿管及肝脾胰损伤等, 术后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及肠梗阻等, 还会因气腹而导致皮下气肿、下肢静脉淤血及高碳酸血症等。这要求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分离组织时应细致, 熟悉解剖位置, 掌握手术原则及技巧等, 同时应积极积累每一台手术的经验, 提高自身水平,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总之,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可达到根治目的且具有术后创伤小、疼痛轻、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对手术操作复杂, 对临床医生技术要求高, 有待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入的43例结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 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3例患者均腹腔镜下手术成功, 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110~195min, 术中出血量30~260mL, 住院时间5~10d;36~72h患者肛门排气、肠蠕动或排便恢复, 术后3d开始摄入流质食物;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术后2~3d开始下床适当活动;术后3d腹腔无明显渗出液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及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随访半年, 患者切口肿瘤复发1例。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但要警惕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手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87-491.
[2]许崇良, 申玉芳.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12) :919.
[3]程志祥.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切除术治疗[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20 (2) :210.
[4]张重阳, 刘文洪.结肠癌根治术中腹腔镜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5, 11 (1) :75.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5例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27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58.2±6.21) 岁。有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15例患者合并心脏病, 高血压, 5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在手术进行前对75例患者全部通过胃镜与消化道钡餐检查, 其中全胃癌患者16例, 胃体部癌32例, 残胃癌9例, 近侧胃癌18例。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在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前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手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沟通, 介绍一些手术成功、恢复效果好的成功案例, 有助于排除患者由于手术产生的心理顾虑, 并详细讲解有关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 使得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支持与理解, 并能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态度平和、语言平缓, 满足患者的合理性需求, 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消除其手术前的恐惧感及消极心理, 提高治疗效果。
1.2.2 营养支持
由于胃癌对患者的身体消耗极为严重, 并且患者患病时消化不良等原因, 引发患者食欲不振, 导致其贫血或者营养不足等问题的发生[2]。所以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使其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的食物。为个别患者无法进食而提供TPN支持, 或者进行静脉输入, 为其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电解质以及维生素等, 尽量对术前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改善, 增强其在手术中的忍受力。
1.2.3 肠道准备
手术3 d前应嘱咐患者少食用多渣食物, 多食用米汤、牛奶等全流质食物, 并口服一些如诺氟沙星胶囊、庆大霉素片剂或者甲硝唑片等不容易被吸收的抗生素。手术前日晚间与手术当日早上采用呋喃西林以1 ∶ 50000的比例为患者进行清洁灌肠。
1.3 术后护理
1.3.1 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术后反应及时咨询, 掌握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并进行专人陪护, 加强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以及体温的监测等有针对性的全面护理。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动作,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协助咳嗽等,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勤翻身与下床活动。
1.3.2 腹腔管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每一个半小时挤捏一次腹腔引流管的频率来保证引流的通畅度, 要避免引流管因管道过短产生脱滑或者过长产生扭曲的情况发生, 护理人员需记录好患者体液颜色等症状, 若发生引流液情况异常,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1.3.3 胃管的护理
胃肠减压对于手术后的胃癌患者来讲十分重要, 其有着对胃肠壁的血液循环进行改善的作用, 能更好的吸出在患者胃肠道积聚的液体与气体, 提高胃肠的恢复能力。护理人员应该将胃管妥善固定并保持其通畅无阻, 尤其要注意不要使其发生受压、折叠或扭曲等状况。胃管出现堵塞时, 可以使用较少量的生理盐水对胃管进行冲洗。同时对患者密切观察其是否有腹胀、腹痛等情况发生, 最后要注意对胃肠减压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进行记录, 在手术10天后, 若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发生, 便可停止对患者进行的胃肠减压[3]。
2结果
7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经本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 平均住院时间为 (17.2±3.8) d, 未有感染、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
3结论
通过本次对75例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研究, 让我们了解到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75例患者,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的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营养支持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给予护理措施。结果 无一例患者有感染、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均安全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结论 对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胃癌
参考文献
[1]田萌, 刘玉芬, 梅山荣, 等.胃癌手术患者不同途径留置胃肠减压效果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229.
[2]Diaz de Liano A, Yarnoz C, Aguilar R, 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adenectomy in a specialized unit.Cir Esp, 2008, 83 (1) :18-23.
胃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分析 篇9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18-01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1],发病年龄以40-60岁的患者最为多见,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以延长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治疗方法[2]。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10月共收治24例此类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4例胃癌患者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2~76岁,平均63.4岁;病变部位:胃窦癌、胃体癌、胃贲门癌;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胃镜病理切片证实为胃癌。
2.护理
2.1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于术前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详细阅读病历,了解医生的手术计划和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很多胃癌患者术前并不知道自己患癌症,患者对手术成功抱有很高的希望值,术前表现焦虑、恐惧。护士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严格保守秘密,严防将癌症的真实病情泄露给患者,否则会造成患者心理巨大打击,甚至拒绝治疗,病情快速恶化。医护人员对患者应理解和同情,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病人解释手术的疗程及必要性,解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另外要向家属交代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
2.2术前准备 术前1天瞩患者沐浴修剪指甲,用肥皂液彻底清洁脐部、备皮、配血作麻醉剂过敏试验,向患者讲述有效咳嗽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介绍术后早期活动意义:如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下肢血栓形成,减少腹胀,减少肠粘连等等。瞩患者戒烟,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幽门梗阻者术前3天开始每晚洗胃,以减轻胃壁水肿。有贲门梗阻者需洗食管。术前3天改半流质饮食,术前1天改流质饮食,给予适当的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等情况。术前肠道准备,术前一天下午先给予20%甘露醇250ml口服,再温开水1000ml口服。术前晚行清洁灌肠,晚上8时开始禁食,临睡前给予安眠药口服,以帮助睡眠。术晨留置胃管、导尿管。
2.3术中配合
2.3.1 巡回护士配合 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巡回护士给患者吸氧并行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监护,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将吸引装置放于病人头侧,导尿,安置手术体位,打开并连接各种导线调至使用状态,清点用物,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手术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及时注意病情变化[4],调控好输液和输血的速度与量,配合麻醉师进行相应的处理,做好各种记录,及时准确地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
2.3.2器械护士配合 术前20分钟洗手,整理器械台,与巡回护士清点物品。碘伏消毒后铺巾,常规固定电刀、吸引器。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野贴薄膜以保护切口。手术切口,上腹正中切口。手术野皮肤消毒,开腹,腹部拉钩牵开显露手术野。探查腹腔,检查有无腹水,记录腹水颜色及量[5]。探查肝右、左叶及脾、胆囊、胰腺、双肾、结肠、小肠、大网膜、盆腔有无肿瘤转移和淋巴结肿大。在横结肠上缘剪开胃横结肠韧带,分离到胰腺下缘。用中弯血管钳分离、钳夹,组织剪剪断,2-0丝线结扎,切除大网膜。递小直角钳,中弯血管钳依次钳夹血管,组织剪剪断,4号丝线结扎,近端小圆针1号丝线缝扎或结扎,切断胃网膜右动、静脉血管,清除幽门下及胰后淋巴结。切开十二指肠外侧腹膜,将胰头和十二指肠向内侧充分分离翻起,见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清扫胰后淋巴结及胆总管下端淋巴结,显露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切断胃右动、静脉,递长平镊,电烧切开腹膜,递长平镊,组织剪清扫各区域淋巴结,1号丝线结扎出血点。在距幽门3~5cm处切断十二指肠,递60cm闭合器,血管钳分别夹闭十二指肠,递7号丝线结扎近端,递小圆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远端。双重结扎、切断胃左动脉,4号丝线结扎,于胃左动脉近心端递小圆针1号丝线再次缝扎。递长平镊,组织剪清扫胃左动脉干、脾门及脾动脉干淋巴结。切断胃远端60%以上胃体,胃内放入吻合器,吻合器的游离端放置空肠内,胃与空肠做端端吻合,递小圆针1号丝线间断加固缝合吻合口。用闭合器关闭为残端,递小圆针1号丝线间断加固缝合残端。止血,冲洗腹腔递纱布,电烧充分止血后,MMC:10mg+5-FU:500mg∕㎡+43℃-45℃的温盐水1000ml行腹腔灌注,保留15-30min,行腹腔热化疗,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递角针4号丝线固定引流管,连接引流袋。关腹,纱布覆盖伤口及引流口。护士术中严格执行沾染技术,手术中污染器械与无菌器械严格分开,避免交叉感染。正确实施无瘤操作技术,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防止癌细胞种植[6],手术过程中尽量做到不接触肿瘤。
2.4术后处置 对置引流的患者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病人麻醉苏醒、生命体征稳定后,巡回护士将病人及其术中资料送回病房,向病区护士交代必要的情况,如术中用药、液体出入量等。
3.讨论
通过本组患者的护理得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充分了解手术步骤,做到心中有数,术中施行熟练的手术配合,严格无菌、无瘤原则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及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0.
[2]Park CH,Song KY,Kim SN. Treatment results for gas
triccancer surgery:12 years experience at a single institute in
Korea[J].Eur J Surg Oncol,2008,34(1):36.
[3]刘义民,程荣.胰十二指肠肿瘤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3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24.
[4]梁美萍,江彩兰.延迟性脾破裂的观察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8):101-104.
[5]樊雨舟.手术室巡回护士麻醉护理配合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811.
根治性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 例高龄老年胃癌患者, 年龄均≥ 75 岁, 符合胃癌根治术进行的要求;所有患者都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无合并远处的多脏器转移。其中年龄最小76 岁, 最大87 岁, 平均年龄 (80.6±5.5) 岁。本组42 例患者中, 合并有糖尿病10 例, 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18 例, 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6 例, 合并有肝硬化2 例。
1. 2 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上腹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腹白线、腹膜;开腹后从远到近探查肿瘤的周围有无发生转移以及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类型、浸润深度等;将脾脏向右侧托起;从十二指肠将部侧方切开后腹膜, 清扫淋巴结以及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最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根治性术式, 根治性手术方式主要有根治性胃远端次全切除、根治性胃近端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
1. 3 观察指标记录统计患者手术方式及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 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 个月~3年, 统计复发率及死亡率;采用功能状态评分 (KPS评分) 法,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评分范围0~100 分, 分数越低表示生存质量越差。
1. 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PEMS3.1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情况本组42 例患者中16 例患者行根治性胃远端次全切除术, 占38.10% ;12 例患者行根治性胃近端大部切除术, 占28.57% ;8 例患者行全胃切除术, 占19.05% ;6例患者行扩大根治术, 占14.29%。
2. 2 治疗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 术中无死亡病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11 例, 占26.19%, ;术后随访6 个月~3年, 复发2 例, 占4.76% ;死亡2 例, 占4.76%。治疗前患者KPS评分为 (64.3±2.5) 分, 治疗后KPS评分为 (73.8±3.5) 分, 治疗前后KPS评分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治性切除术主要是将胃癌的原发病灶还有其周围发生癌转移的部位全部切除, 从而达到根治癌症的效果的一种手术方法。根治性手术的方式可分为胃远端次全切除术、胃近端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以及扩大根治术[1]。
为了提高胃癌治愈率, 要避免对手术方式进行硬性的规定, 灵活改变治疗方案[2]。在本次研究中, 42 例患者中行根治性胃远端次全切除术16 例 (38.10%) , 行根治性胃近端大部切除术12 例 (28.57%) , 行全胃切除术8 例 (19.05%) , 患者行扩大根治术6 例 (14.29%) , 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1 例发生并发症, 随访6 个月~3 年, 复发2 例, 死亡2 例, 生存率达到95.24% (40/42) ;采用KPS法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治疗后KPS评分结果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高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 多数身体素质较差, 因此在手术治疗中, 应注意加强术前准备及术后观察。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胃癌患者, 在手术前要使其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调节来积极改善身体状况, 使自身能够满足行手术治疗的基本条件。通常情况下, 胃癌发展到晚期, 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贫血、脱水等症状, 尤其是对于高龄老年患者来说, 其心肺功能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在术前不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给予少量多次输血、血浆等, 以纠正贫血、低蛋白症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检查[2]。
综上所述, 由于≥ 75 岁及高龄老年患者术前有较多合并症, 且自身身体素质较差, 建议应争取早期诊断, 并积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 手术术式的选择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基本原则, 手术时机要适宜, 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术后也要给予积极的处理, 从而有效提高根治性切除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康海涵.青年胃癌患者与中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郑州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