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占位性病变论文

2024-07-31

子宫内占位性病变论文(共3篇)

子宫内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1

随着微创医学发展, 宫腔镜技术在妇科应用越来越广泛。宫腔镜可诊断、治疗宫颈、子宫内病变, 具有创伤小、直观、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已成为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治疗的标准诊治手段[1,2]。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常见的子宫内占位性病变, 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由于术中需灌注5%葡萄糖溶液以便于术野观察, 膨宫液易通过血窦进入血液循环, 引起女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3], 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 而且手术、麻醉均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因此, 笔者回顾性分析43例子宫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宫腔镜电切治疗的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43例子宫内占位性病变患者, 其中38例为子宫内膜息肉, 5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宫腔镜电切治疗术。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年龄23~56岁, 平均 (41.67±13.54) 岁;临床症状:月经量多13例, 不规则阴道流血7例, 子宫内膜增厚4例。纳入标准: (1) 经彩色B超和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 (2) 无炔诺酮过敏史; (3) 半年内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 (4)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1) 绝经期患者; (2)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恶变; (3) 严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年龄26~57岁, 平均 (43.62±12.76) 岁;肌瘤大小为1.5~3.5 cm, 平均 (2.46±0.87) cm;无严重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病史, 无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签署宫腔镜电切治疗手术同意书。

1.2 方法

完善术前准备, 如检查血常规、心电图、阴道彩超等, 术前1 d晚上将400μg米索前列醇置入阴道, 软化宫颈管。术前禁食6 h、禁饮4 h,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注射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 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行椎管内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管, 铺单, 置入阴道窥器, 用宫颈扩张器逐步将宫口扩张到10.5~11号, 采用宫颈钳钳夹宫颈, 放入宫腔镜检查宫腔情况。术中采用5%葡萄糖溶液连续灌流, 保持子宫内压力和排水负压在10.7 k Pa左右, 灌流速率为200 ml/min左右, 宫腔压力根据手术需要适当调整, 术中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 收缩子宫, 减少术中出血。采用环形电极电切子宫内膜息肉的根部, 约达基底部下2.0 cm, 电凝功率约为50 W, 电切功率为70~80 W, 息肉切除后, 全麻诊刮宫腔, 术后息肉、内膜组织送检。宫腔镜下观察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位置、形态、类型、大小和与肌层关系, 根据肌瘤情况实施宫腔镜电切术, 肌瘤较小、带蒂者, 直接从根部电切, 肌瘤体积较大, 位置较深, 应先切开瘤体凸出处黏膜、肌层, 暴露肌瘤包膜、瘤核, 剔除肌瘤, 切除创面并修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 比较治疗前后Na+、K+、Cl-、Ca2+浓度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43例患者宫腔镜电切治疗过程顺利, 手术均成功, 无子宫穿孔、大出血、TCRP综合征、感染与腹痛等并发症, 手术时间为13~42 min, 平均 (25.67±10.74) min, 术中出血量为21~53 ml, 平均 (39.58±7.83) ml。

2.2 治疗前后电解质浓度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43例患者的Na+、Cl-浓度明显降低 (P<0.05) , K+、Ca2+浓度有所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mmol/L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宫腔镜电切治疗宫腔内占位病变的效果

宫腔内占位性病变主要是指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 是妇科常见的子宫异常出血的疾病, 亦是产生不孕的重要因素。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月经紊乱, 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 多认为与雌激素浓度过高、子宫内膜感染等引起子宫内膜增厚、面积增加有关[4], 亦可能是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密度不同, 对雌激素反应产生差异, 导致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体发育不同步, 逐步形成息肉[5]。抗炎、息肉摘除与预防复发是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基本原则, 传统息肉摘除是采用盲探刮宫术, 术者根据手感和临床经验确定诊刮效果。本研究在宫腔镜直视下直接电切子宫内膜息肉, 具有直观、微创、高效等优点, 表现为手术时间较短, 术中出血量较少, 而无手术并发症出现, 与以往文献[6-7]研究一致。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妇科常见的子宫良性病变, 由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形成, 临床表现主要是月经量增多, 月经期延长, 多数患者伴有贫血, 且肌瘤影响子宫内膜形态, 易致生育期妇女异位妊娠、不孕、早产、流产等[8]。以往药物治疗、宫内诊刮等无效时, 多采用经腹肌瘤切除, 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 而宫腔镜电切术避免上述缺点, 促进术后康复,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手术结果也体现了这一内容。

3.2 宫腔镜电切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

宫腔镜电切术需要持续输注膨宫液, 保持术野清晰, 便于手术操作, 但持续灌注5%葡萄糖注射液, 容易引起女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 表现为烦躁、恶心、呕吐、泡沫痰等, 严重导致肺水肿、肾功能衰竭[9],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子宫是一个相对密闭、狭小的腔隙器官, 宫腔镜电切术需要持续灌注5%葡萄糖溶液, 并维持一定的灌注压力, 手术造成的血窦开放和宫腔静脉压差等易引起灌注液进入静脉系统, 造成血液稀释, 产生电解质紊乱, 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氯血症, 本研究治疗后Na+、Cl-浓度明显降低, 也证明了这点, 与蔡昱等[10]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治疗后, K+、Ca2+浓度有所降低, 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女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主要以稀释性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氯血症为主。

3.3 宫腔镜手术注意事项

宫腔镜电切治疗宫内占位性病变需要扩张宫颈, 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可使宫颈软化, 提高宫颈弹性和顺应性, 利于机械扩张,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子宫黏膜血流丰富, 电切术易导致出血, 但术中静脉滴注如缩宫素20 U, 可有效收缩子宫, 减少血液流出和灌流液吸收。子宫内膜息肉手术的关键是防止术后复发, 在电切息肉的基础上, 息肉基底层和息肉周边的内膜也应酌情切除。宫腔镜电切子宫黏膜下肌瘤要注意保持瘤体创面内膜的完整性, 以利术后生育, 术中保持适当的膨宫压力, 计算膨宫液出入量, 避免灌注液过量吸收, 减少女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若手术时间较长, 应监测尿量和电解质, 必要时给予利尿剂和补充电解质。

综上所述, 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占位性病变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手术时间较短, 术中出血量较少, 但应警惕女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综合征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子宫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38例为子宫内膜息肉, 5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宫腔镜电切治疗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 比较治疗前后Na+、K+、Cl-、Ca2+浓度变化。结果:43例患者宫腔镜电切治疗过程顺利, 手术均成功, 无子宫穿孔、大出血、TCRP综合征、感染与腹痛等并发症, 手术时间为1342 min, 平均 (25.67±10.74) min, 术中出血量为2153 ml, 平均 (39.58±7.83) ml。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Na+、Cl-浓度明显降低 (P<0.05) , K+、Ca2+浓度有所降低, 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占位性病变疗效好,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应防治稀释性低钠血症、低氯血症。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占位性病变,疗效

参考文献

[1]彭锡安, 罗曼漪, 王刘英.宫腔镜检查和治疗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4) :124-126.

[2]王瑞, 蔡秋娥, 汤雄文.炔诺酮联合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9) :141-143.

[3]郝焰, 卢丹.与膨宫液相关的宫腔镜并发症[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11) :1790-1793.

[4]李梅, 邓春霞, 高立亚.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05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20 (8) :1355-1357.

[5]钱小泉, 施瑾, 施晓华, 等.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2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5) :151-153.

[6]朱辉, 梁迪, 原孟, 等.宫腔镜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对妊娠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 2015, 19 (1) :97-99.

[7]蒋海燕.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临床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4) :496-497.

[8]刘静兰.宫腔镜联合彩超在内凸型壁间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8) :47-49.

[9]黄晓武, 夏恩兰.解读宫腔镜手术并发症——TURP综合征[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4, 41 (5) :566-569.

[10]蔡昱, 徐杰.宫腔镜术后患者血糖、电解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15, 24 (4) :16-18.

子宫内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2

收治脑内占位性病变患者40 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53.8±1.98)岁。患者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且所有患者均做过普通增强扫描及PWI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包括20例做了放疗手术的患者。

方法:使用GE Sigma HD×3.0 Tesla MR扫描仪,8 通道标准头颅线圈。首先进行相关扫描序列及T2WI、T1WI、DWI和矢状位T1WI参数的设置。T2WI参数设置:TR/TE=6 280/103 ms,层厚5 mm,间隔1.5 mm,平均次数NEX设为1,扫描野FOV设为23 cm×23 cm,时间矩阵设为320×320,扫描层数设为19 层,扫描时间设为80 s; T1WI参数设置:TR/TE=2 825/25 ms,层厚为5 mm,间隔1.5 mm,平均次数NEX设为1,扫描野FOV设为23 × 18 cm, 时间矩阵设为320×320,扫描层数设为19 层,扫描时间设为100 s;DWI参数设置:TR/TE=4450/72.5 ms, 层厚为5 mm, 间隔1.5mm,平均次数NEX设为2,扫描野FOV设为23×23 cm,时间矩阵设为128×128,扫描层数设为19 层,扫描时间设为40 s;矢状位T1WI参数设置:TR/TE=2825/24 ms,层厚5 mm,间隔1.5 mm,平均次数NEX设为1,扫描野FOV设为24×24 cm,时间矩阵设为420×224,扫描层数设为19 层,扫描时间设为75 s。PWI序列采用多层采集方式,参数设置:TR/TE=1 600/40 ms,层厚5 mm,间隔1.5 mm,平均次数NEX设为1,扫描野FOV设为23×23 cm,时间矩阵设为128×128,扫描层数设为19 层,扫描时间设为80 s[1]。先对所有患者头部进行常规MR扫描,两组图像出来后,对患者经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Gd-DPTA,注射速度为4 m L/s,剂量0.2 mmol/kg,之后再用20 m L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常规MR扫描后,进行灌注扫描,灌注扫描后,对T1WI轴矢冠3 个位置进行增强扫描。另外检查时要将患者头部的金属饰物去掉,扫描过程中要保持头部静止[2]。为方便计算相对脑血容量,应将感兴趣区放在对侧相对正常的脑白质内,以对侧对应脑白质区为参照,并将3次的测量结果相加取平均值。r CBF和r MTT的计算步骤与之相同[3]。

统计学方法:借助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并对脑内占位不同区域的局部血容量、局部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进行秩和检验,若最后结果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进行了灌注动态增强扫描后,2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级别诊断均为高级别; 经放疗手术的20 例患者中复发10 例, 放射性脑损伤10 例, 复发患者的r CBV、 r CBF比值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同类比值,详细状况见于表1。

10 例脑转移瘤患者在进行了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强化,PWI图像显示转移瘤为负性增强,见图1。

6 例脑原发性淋巴瘤呈低或等灌注,其r CBV比值明显低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反映组织的微血管灌注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它通过测量相对脑血容积r CBV来评判脑肿瘤的新生血管程度、分级和恶性程度,从而对脑内占位性病变情况进行评价,实施治疗后,也可监测治疗效果,在脑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可清晰分辨出胶质瘤、转移瘤及脑原发性淋巴瘤之间的区别,其中高级别的胶质瘤多有丰富的新生血管,脑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最大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较健侧皮质升高明显,而放射性脑坏死患者的最大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则有明显降低的迹象。转移性脑肿瘤呈高灌注表现,而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病灶常可强化、多发。

综上所述,可知磁共振灌注成像为脑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脑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脑内占位性病变患者40例,对其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40例患者中诊断为胶质瘤24例,诊断为脑转移瘤10例,诊断为脑原发性淋巴瘤6例。结论:通过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准确地判断脑内占位性病变位置,信息丰富,可靠性高,有助于脑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关键词:脑内占位性病变,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颖,牛广明,韩晓东,等.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脑内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1):25-29.

[2]李文中.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1):66-67.

子宫内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3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 本院进行宫腔镜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电切治疗共98例, 其中已生育91例, 未育7例。年龄最小26岁, 最大78岁。术前均进行宫腔镜检查、诊刮及病理检查。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 子宫肌腺瘤5例, 子宫内膜息肉64例。见表1。

1.2 器械

应用 OLYMPUS OUT-S7 宫腔镜、OLYMPUS UES-40电切系统,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DP-9900全数字超声诊断系统。

1.3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 术前12~24 h宫颈管放入一次性宫颈扩张棒 (手术时取出) 。

1.4 操作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静脉麻醉, 超声监护, 膨宫液应用0。9%氯化钠, 用量1500~3500 ml。膨宫压力100~120mm Hg。放置电切镜, 观察病变位置, 在直视下手术, 同时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息肉及有蒂黏膜下肌瘤或肌腺瘤于其根部切除后钳出, 无蒂的黏膜下肌瘤切成舟状碎片后钳出。创面电凝止血, 子宫收缩欠佳者可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减少出血。

2 结果

2.1 子宫腔最小7

cm, 最大11 cm, 手术时间最短7 min, 最长40 min, 平均8 min。切除子宫肌瘤最大直径6 cm。术中出血量最少15 ml, 最多80 ml。术后均常规预防感染止血缩宫治疗, 少量阴道流血≤3 d者22例, ≤10 d者68例, >10 d者8例。

2.2 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87例月经正常。11例术后再次出现子宫异常出血, 其中时间最短为2个月 (26岁,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 均复查宫腔镜, 4例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7例宫腔镜检查宫腔内无占位, 诊刮病理为功血。7例未育者其中2人妊娠, 已有1人自然分娩。

3 讨论

3.1

宫腔镜电切术是近10年妇科领域开展的新技术, 对宫腔内病变治疗可取代传统子宫切除术, 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3.2 把握好手术指征是手术安全成功的保证。

术前患者均应进行宫腔镜检查、诊刮及病理诊断, 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疾病, 同时应行超声盆腔检查及宫颈检查, 了解有无其他妇科疾病, 以确定宫腔镜下手术的可行性。

3.3 术中监视

子宫穿孔是宫腔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术中监视非常重要。术中监视方法有腹腔镜监视及经腹超声监视, 前者有一定创伤, 而经腹超声监视在膀胱、宫腔灌流液两个声窗的对比下, 可清晰地显示子宫壁厚度、病灶部位、大小。术中由于子宫肌层组织受电热作用, 组织脱水固缩, 声像图上表现为强的反光带, 可提示切除深度、范围、方向, 防止漏切和子宫穿孔, 而且超声监视简单经济无创伤。本组资料均采用超声监视, 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情况。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OLYMPUSOUT-S7宫腔镜、OLYMPUSUES-40电切系统, 对98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导致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治疗, 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 子宫肌腺瘤5例, 子宫内膜息肉64例。结果术后因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均治愈, 月经均恢复正常。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子宫出血,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光谱参数下一篇:中国经济影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