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2024-05-23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共8篇)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1

在我国, 女性患乳腺相关病的发生人数也与世界趋势相同[1], 在乳腺的占位性病变中, 准确区分良恶性病变, 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这就要求检查技术的高准确性, 常用的乳腺检查方法有多种[2], 为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价值, 回顾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的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病人130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并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该院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的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病人130例, 选入标准: (1) 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乳腺占位性病变, 确定良恶性; (2) 患者无心、肝、肾系统疾病; (3) 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 并愿意做出相关配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分为彩超组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即UE组, 各65例患者, 其中彩超组年龄17~57岁, 平均年龄为 (37.5±6.1) 岁, UE组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为 (38.8±5.7) 岁, 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按照统计学方法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分为两组, 彩超组患者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仪器, 超声检查仪器选择探头频率在6~12 MHz之间, 在常规超声下找到乳腺内占位性病变的区域, 然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了解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情况和其病变四周的血流分布情况, 根据检查进行病变的良恶性区分。超声弹性成像组即UE组, 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完成后, 将仪器调整至超声弹性成像模式, QF控制在60~80之间, 显示弹性图和灰阶图, 根据检查结果, 进行病变诊断。

1.3 观察指标

(1)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乳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标准为:根据ADLER评判标准, Ⅰ级以下为良性, Ⅱ级以上为恶性; (2) 超声弹性成像对于乳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标准是根据五分法, 良性病变为1~3分之间, 恶性病变在4~5分; (3) 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结果, 以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为衡量标准。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各项指标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指标间比较,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各项参数

UE组检查的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都优于彩超组, 统计学显示,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超声组与UE组检查结果统计

统计可见, UE组检查结果更接近病理检查结果, 见表2。

注:#表示彩超组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表示UE组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3 讨论

乳腺疾病在女性群体中逐年增加, 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3]。乳腺疾病若为恶性, 大多采取手术治疗, 不仅影响患者形体外观, 也对患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且手术治疗后也需进行长期的化疗以防止病情复发。乳腺疾病若早期发现并早期能根据影像学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 有利于医生进行乳腺占位性疾病的良恶性区分,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后续治疗, 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恶性疾病患者的生存率, 生存质量, 延缓患者生命, 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4]。

目前临床上对于乳腺疾病的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使用多见, 有方便快捷、经济的优点, 同时能显示病灶内部的血流变化, 并根据血管血流变化进行良恶性区分[5]。乳腺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 新陈代谢快, 其组织内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 良性病变生长缓慢, 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 根据ADLER评判标准, 良性病变为0级和Ⅰ级, 恶性病变为Ⅱ级和Ⅲ级[6]。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占位性病变时, 如果病变范围较小等, 则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 使检查的准确率下降。超声弹性成像即UE技术, 通过显示病变区域的弹性图和灰阶图, 根据病变区域的弹性值来区分良恶性, 恶性肿瘤由于硬度大, 病变的弹性差, 根据五分法评判标准与良性病变区分[7]。超声弹性成像受病变的范围影响小, 即使病变范围小,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漏诊, 而超声弹性成像也能准确发现并做出诊断。根据五分法, 良性病变为1~3分之间, 恶性病变在4~5分。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也有其缺陷, 对于病灶的弹性系数相似或者相近的区域难以做出区分, 其准确性也稍有欠佳, 但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 在乳腺占位疾病的良恶性诊断中仍有优势。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UE组敏感程度、准确度、特异性分别为94.9%、96.1%、97.3%, 这与陈宏平[8]研究报道显示的研究结果相似, 其研究显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诊断敏感程度、准确度、特异性分别高达95.1%、95.8%、95.9%, 与该文研究结果相似。且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UE组确诊良性93例、恶性37例, 与病理结果更为接近。

综上所述, 对于临床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的诊断, 选择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更有优势, 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莹.高频B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6) :197-198.

[2]郑飞.彩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6 (7) :40-41.

[3]刘磊.乳腺良恶性病变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的诊断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22 (10) :47.

[4]宋明月, 熊霞, 古凌凤.高频B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2) :1414-1415.

[5]赖春山.高频B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以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 (1) :68-71.

[6]于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6, 10 (13) :135-137.

[7]李艳辉.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作用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4, 35 (2) :132-133.

[8]陈宏平.高频B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4) :117-118.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2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 常规超声 乳腺良恶性病变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31-01

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各有特点及优势,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确诊为乳腺良性病变150例患者应用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联合诊断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确诊为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75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4.2±4.3)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1.2±0.5)年;对照组75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4.1±4.0)岁,病程1.2-2.3年,平均病程(1.3±0.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资料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Voluson E6超声仪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探头频率设置为5.2-10.1MHz。其具体诊断措施如下: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进行诊断,观察患者病灶形态、后方回声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并对血流阻力指数进行测量。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常规诊断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弹性成像,使用双幅模式显示灰阶图和弹性图,将压力指数设置为3-4。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乳腺肿块数量以及病灶误诊次数,将两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完成检验,当P<0.05,表示在差异比较上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乳腺肿块诊断情况

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岁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乳腺肿块情况进行诊断,且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作为诊断评价标准。诊断结果显示,研究组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5.33%(64/75)、特异性为92.00%(69/75)、准确性89.33%(67/75);研究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进行诊断,其乳腺肿块诊断敏感度为93.33%(70/75)、特异性为94.66%(71/75)、准确性为96.00%(72/75),两组患者乳腺肿块诊断,研究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病灶误诊率情况

15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50例,良性病变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诊断,研究组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诊断。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50例恶性病变中误诊8例(16.00%),100例良性病变中误诊9例(9.00%);研究组50例恶性病变中误诊2例(4.00%),100例良性病变中误诊3例(3.00%)。两组病灶误诊率对比,研究组7.00%的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的误诊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病变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病变症状通常表现为乳腺癌、乳腺囊肿、乳腺增生以及乳腺炎五大类型[1]。其致病因素复杂多样,一般情况下由女性全身或者局部免疫力下降、乳腺组织导管结构退行性病变以及雌性激素作用过度活跃刺激引起,好发病期在18至25岁之间,属女性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2]。因此,早期对女性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是采取有效治疗方式的基础。随着医学的发展,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的应用为女性疾病的诊断进一步提供了检查手段,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超声弹性成像在诊断时可提供常规超声无法取得的组织器官等方面弹性信息,其诊断原理是利用超声探头对人体软组织进行压缩,并比较压缩前后超声射频信号[3]。同时,显示软组织硬部信息,由此对乳腺恶良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有效的提高了对患者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常规超声则通过介质对声速的直线性传播,并以各介质相同的声衰减值而成像,但多数情况下声衰减值相同较难满足。因此,造成声像图上亮度、位置以及形状的失真,导致病灶诊断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应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进行诊断,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85.33%的敏感性、92.00%的特异性以及89.33%的准确性明显低于研究组93.33%的敏感度、94.66%的特异性以及96.00%的准确度,两组患者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7.00%的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的误诊率,两组患者误诊率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优势,有效的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应加强临床诊断应用。

參考文献

[1]张韶华,刘利民,俞清.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04):565-567.

[2]周建桥,周春,詹维伟.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10(03):243-246.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3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占位病变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超声弹性成像( UE)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超声检查新技术,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E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是通过探测肿瘤硬度获得彩色成像[1]。本研究对乳腺占位性肿瘤的超声弹性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者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拟诊为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女性患者195例,年龄20 ~ 83岁( 45. 2±9. 7) 岁。就诊原因: 疼痛83例,乳头溢液63例,乳头内陷28例,橘皮样改变21例; 触诊均能触及肿块,腋窝淋巴结肿大35例; 肿块位置: 左侧106例,右侧89例; 从发现肿块至确诊的时间1 ~ 6个月,平均3. 3个月。

1. 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SSA-790A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先用常规二维模式对双侧乳腺扫查,确定病灶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肿物内血流情况,选择血管条数最多的肿块切面进行血流分级,根据Adler法[2]分为4级,良性0、Ⅰ级,恶性Ⅱ、Ⅲ级。获得血流分级后进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血流阻力指数( RI) ,以RI = 0. 70为临界值,< 0. 70为良性,≥0. 70为恶性。再行UE检查获取肿块硬度特征,弹性评分参照罗葆明等[3]改良5分法完成,1 ~ 3分为良性,4 ~ 5分为恶性。

根据病灶区显示不同颜色进行弹性评分[3]: 1分,病灶全部或大部分呈绿色; 2分,病灶中心区呈蓝色,周围呈绿色; 3分,病灶区内呈绿色、蓝色比例相当; 4分,病灶全部呈蓝色或内部仅少许呈绿色; 5分,病灶区内及周围组织均呈蓝色。

1. 3 统计学处理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根据血流分级、RI、弹性评分计算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脉冲多普勒超声及UE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UE与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脉冲多普勒超声对良恶性肿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采用χ2检验,P <0. 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学软件为SPSS19. 0版本。

2 结果

2. 1 病理结果

195例患者中共有234个乳腺占位性病灶,病灶直径为7. 6 ~ 47. 8 mm,平均( 21. 7±8. 0) mm,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良性127例,共146个占位性病灶( 102个为纤维腺瘤、26个为纤维囊性乳腺病、5个为炎性病变、10个为导管内乳头状瘤、2个为不典型增生、1个为纤维脂肪瘤) 。诊断为恶性68例,共88个占位性病灶( 75个为导管内癌、5个为小叶癌、3个为叶状囊肉瘤、2个为乳腺导管骨肉瘤、1个为黏液腺癌、1个为湿疹样癌、1个为髓样癌) 。

2. 2 UE 评分与病理结果对照

良性组病灶的UE评分主要在3分以下,恶性组病灶评分大多在4分或以上,良性组及恶性组的UE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UE对恶性占位性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性、准确性分别为87. 5% ( 77 /88) 、95. 2% ( 139 /146) 、92. 3% ( 216 /234) 。

2. 3 CDFI 血流分级、RI 与病理结果对照

良性组病灶CDFI血流分级主要在0、Ⅰ级,恶性组病灶Ⅱ、Ⅲ级,良性组及恶性组的UE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CDFI血流分级对恶性占位性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9. 3% ( 61 /88) 、71. 9% ( 105 /146) 、75. 2% ( 176 /234) 。

CDFI检查出有血流的150个病灶中良性82个,恶性68个。良性病灶RI大多≤0. 70,而恶性病灶大多 > 0. 70,见表3。RI对恶性占位性病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性、准确性分别为76. 5% ( 52 /68) 、62. 2% ( 51 /82) 、68. 7% ( 103 /150) 。

2. 4 CDFI 血流分级联合 RI 与病理结果对照

以病灶CDFI血流分级为0 ~ Ⅰ级或Ⅱ ~ Ⅲ级且RI≤0. 70为良性病变,CDFI血流分级为Ⅱ ~ Ⅲ级且RI > 0. 70为恶性病变,良性、恶性病变在CDFI血流分级联合RI诊断中的分布情况见表4; CDFI血流分级联合RI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性、准确性分别为55. 7% ( 49 /88 ) 、84. 9% ( 124 /146 ) 、73. 9%( 173 /234) 。

2. 5 UE 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比较

234个占位性病灶中,UE正确病灶数为216个,误诊病灶18个,而CDFI血流分级联合RI正确诊断病灶数为173个,误诊病灶61个,经配对设计χ2检验,UE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准确性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9. 647,P = 0. 00) 。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女性人群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乳腺占位性病灶的良性恶性的超声特征进行研究,认为CDFI、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测技术及二维灰阶可作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标准。CDFI、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测可观察到肿物内的血流情况且可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4]。据研究[5,6]证实,肿瘤组织可释放大量的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肿瘤内部新血管的生成,且随着肿物的生长,血管数量不断增加,血管分布也不断更新,肿瘤血管可出现扭曲扩张、动静脉短路等形态及功能异常。因此,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多迂曲不规则呈网络状结构,血流丰富且流速快;而良性肿瘤血管少,以点状、断续细线状、血流速慢为主要特征。本研究中CDFI血流分级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低,仅为69. 3% 、71. 9% 、75. 2% ,其原因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 1) CDFI只能显示小血管水平,微小血管则无血流信号[7]。( 2) 病灶内有无坏死或液化灶可直接影响其多普勒血流信号的显示,若其内部存在坏死或液化,则通常无血流信号[8]。浸润性肿瘤通常生长较快,组织往往因血流供应不足而发生液化坏死,因此CDFI则不能显示其内部的血流信号。( 3) 肿块位置若较深、直径较小、血流速度低或血流不丰富亦可能不显示血流信号。( 4) 肿块越大,血流信号也丰富。因此,本研究中被误诊的7例纤维腺瘤直径 > 11 mm,最大直径达55 mm。( 5) 误诊为恶性的3例乳腺炎病灶可能是炎症早期组织充血使血流信号丰富引起。因此,仅通过检测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判断病灶的良性、恶性会产生部分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恶性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会破坏宿主器官及组织的大部分微血管,并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进新血管形成,并由外部侵入内部,同时恶性肿瘤细胞侵入血管,于血管内形成栓子,由于癌组织内部缺乏淋巴管网致使静脉回流不畅而呈高阻力状态[9]。本研究根据RI > 0. 70标准作为良恶性的诊断截点,结果显示其敏感性为76. 5% ,特异性为62. 2% ,准确性为68. 7% ; 将CDFI血流分级联合RI诊断,敏感性为55. 7% ,特异性为84. 9% ,准确性73. 9% 。无论单纯使用CDFI血流分级或RI,还是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低,其原因可能是: 恶性肿块硬度程度明显高于良性肿块[10],当肿块较小时,其二维声像图呈难以确定的中间型,由于新血管较少,难以探测到血流信号,此时良性恶性间则存在相互重叠现象。由此可见,CDFI血流分级和RI对乳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假阳性和假阴性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应用前景。

UE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超声检测技术,其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组织的硬度,弹性系数越大则表明组织硬度越大。Minhua等[11]研究指出,乳腺内各组织弹性系数不尽相同,弹性系数由小到大为: 脂肪 < 乳腺 <乳腺纤维化 < 非浸润性导管癌 < 浸润性导管癌。UE即是以此为依据获得病变组织硬度,进而判断病灶的良恶性情况。因此,UE有效克服了CDFI血流分级和RI诊断的不足,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UE对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87. 5% 、特异性为95. 2% 、准确性为92. 3% ,较CDFI血流分级和RI明显提高,尤其是肿块内新生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慢、血流信号难以显示时,UE能较准确地做出鉴别。但乳腺内各组织间弹性系数也存在一定重叠,故而UE也可能会对某些病变亦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本研究中有11个良性病灶误诊为恶性,可能是由于良性病灶内存在机化、纤维化、钙化等[12],病灶内有新鲜出血或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灶较大压迫导管使其变小能力降低时均可引起评分增加,出现假阳性。另有7个恶性病灶误诊为良性,可能是因为病灶内出现液化坏死使评分偏低[13]; 某些病灶如髓样癌、叶状囊肉瘤等组织内含较多癌细胞,而间质所含纤维及胶原组织较少可致评分降低; 病灶若向皮肤表面明显突起引起皮肤表面不平整,探头加压可使肿块受力不均致使评分降低,出现假阴性。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4

2013年1-12月收治乳腺病变患者68例, 年龄23~65岁, 平均 (49.5±5.6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病变性质。其中, 乳腺良性病变42例, 包括纤维腺瘤26例, 小叶增生12例, 乳腺炎症4例;乳腺恶性病变26例,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5例, 浸润性小叶癌10例, 导管原位癌1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 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1.5T双梯度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范围:双乳腺及腋窝区。予以患者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三平面常规扫描后, 激发三维动态成像序列进行患者乳腺扫描:采用反转恢复法获得双乳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像;采用TSE序列获得双乳横断位T1WI图像和失状位T2WI图像, 重建三维动态图像后予以图像分析。

观察指标: (1) 乳腺病变的形态表现特征:对比分析MRI检查下, 两组患者乳腺病变的形态表现特征。 (2)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T-SI) :对比分析MRI检查下, 两组患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分型, 分型标准:Ⅰ型 (流入型) ;Ⅱ型 (平台型) ;Ⅲ型 (流出型) [1]。 (3) 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对比分析MRI检查下, 两组患者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乳腺病变的形态表现特征对比:乳腺恶性病变组病变形态主要呈不规则状, 病变边缘以毛刺状为主;而乳腺良性病变组病变形态主要呈规则状, 病变边缘以光滑为主。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1。

T-SI分型对比:乳腺良性病变组T-SI以Ⅰ型为主, 乳腺恶性病变组则以Ⅲ型为主,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对比:乳腺恶性病变组MRI早期强化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 (P<0.05) ;但两组峰值强化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讨论

MRI作为一项采用脉冲、取样、重建和动态显示为主要技术元素的临床检查技术[2]。较于常规MR成像、动态MR成像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连续采集影像数据而快速、成功地获取大量图像, 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3]。

本研究中, 采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 通过总结和对比二者的MRI图像表现特征来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辅助依据。结果显示: (1) 二者MRI检查下病变形态特征的差异:乳腺恶性病变组患者病变形态主要呈不规则状, 病变边缘以毛刺状为主;而乳腺良性病变组患者病变形态主要呈规则状, 病变边缘以光滑为主。形态学分析是乳腺疾病诊断的基础, 临床上通过对二者病变形态的对比能够对病变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2) 二者MRI检查下T-SI分型的差异:T-SI分型是反映患者病变中对比剂浓度动态变化的指标, 能够对病灶的动态强化特征进行准确反映。本研究中, 乳腺良性病变组T-SI以Ⅰ型为主, 乳腺恶性病变组则以Ⅲ型为主。 (3) 二者MRI检查下早期强化率的差异:相关文献报道强调早期强化率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指标[4]。本研究中, 乳腺恶性病变组患者MRI早期强化率高于乳腺恶性病变组。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的表现特征。方法:收治乳腺病变患者68例, 作为研究对象, 乳腺良性病变42例, 乳腺恶性病变26例。两组均行动态增强MRI检查, 对比分析MRI检查下, 两组乳腺病变的形态表现特征、T-SI分型及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结果:乳腺恶性病变组病变形态主要呈不规则状, 病变边缘以毛刺状为主;而乳腺良性病变组病变形态主要呈规则状, 病变边缘以光滑为主。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乳腺良性病变组T-SI以Ⅰ型为主, 乳腺恶性病变组则以Ⅲ型为主,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乳腺恶性病变组MRI早期强化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 (P<0.05) 。结论:动态增强MRI检查下, 通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病变形态、T-SI分型及早期强化率特征表现的对比及总结, 可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1]李志凯.三维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医学, 2014, 26 (5) :663-664.

[2]周福良, 张蓉.MR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3) :71-72.

[3]彭艳霞, 蔡宏民, 崔春艳, 等.DWI及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病变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1) :1-4.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5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均做乳腺钼靶检查50例患者资料。50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1~73岁, 平均52岁。其中左侧乳腺肿块22例, 右侧乳腺肿块28例。采用德国西门子BALANCE数字化乳腺钼靶机, 全自动曝光模式, 德国AGFA CR处理系统, 常规摄CC位 (轴位) 、MLO (侧斜位) 。

2 结果

2.1 钼靶检查与病理结果

50例患者中钼靶检查诊断为乳腺癌18例, 乳腺良性病变3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乳腺癌22例, 其中浸润性癌19例, 原位癌1例, 乳腺恶性淋巴瘤2例。28例乳腺良性病变中, 单发纤维瘤17例, 多发纤维瘤2例, 纤维瘤并小叶增生1例, 乳腺增生结节2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 脂肪坏死结节2例, 乳腺脂肪瘤并增生结节1例, 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2例。2例致密型乳腺并乳腺癌病例, 钼靶检查误诊为乳腺良性病变, 2例乳腺恶性淋巴瘤因肿瘤表面光滑, 内部密度均匀误诊为良性病变。4例钼靶诊断为良性病变1例因表现为边缘模糊, 内有钙化, 3例因边缘模糊、见“毛刺”征象, 而误诊断为乳腺癌。钼靶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4%, 具有诊断意义。

2.2 良、恶性病变边缘特征比较

钼靶检查诊断的18例乳腺癌患者中边缘特征分别为毛刺11例, 分叶9例, 边缘模糊4例;32例钼靶检查诊断为良性病变中, 边缘特征分别为分叶5例, 有透亮环25例。

2.3 良、恶性病变钙化比较

乳腺恶性病例中6例发现钙化, 其中4例为团簇样细小钙化, 1例为泥沙样钙化, 1例为小杆样钙化。良性病例中5例发现钙化, 其中4例为颗粒样钙化, 1例为环状钙化。

3 讨论

乳腺钼靶检查的特征包括毛刺征、分叶、边缘模糊、钙化、异常血管征、大导管征等征象。X线征象是以病理特征为基础的, 了解其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乳腺钼靶诊断的准确性。

毛刺征是钼靶检查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之一。乳腺癌主要有4种浸润方式:导管浸润、间质浸润、淋巴管浸润及血管浸润, 早期以某种浸润方式为主, 后期多种浸润方式并存。浸润方式的不同导致肿瘤形态和X线征象的差异。

钙化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 有时是乳腺癌的唯一X线征象。镜下观察乳腺癌钙化多发生于导管内, 因而呈细小或分支样钙化。良性病变的钙化多发生在间质内, 钙化较大且孤立呈点片状, 多见于乳腺囊性增生症。钙化的形态对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其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皮肤增厚和乳头内陷征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对乳腺癌的诊断亦有重要的作用。本组乳腺癌病例中3例可见皮肤增厚, 4例有乳头内陷征, 7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这些征象在良性病变中少见。

肿瘤周围透亮环常常是良性病变的征象之一。本组织病例中大多数良性病变 (78.1%) 周围有完整的比较狭窄的透亮环, 形态规则光滑。而乳腺癌周围的透亮环发生比较少见, 且透亮环多不规则, 且较宽。

钼靶X线检查也有其局限性: (1) 乳腺组织结构:对于致密型乳腺, 钼靶影像相对不敏感, 使用其他的影像检查手段如超声、MRI可以提高对致密型乳腺检查的准确率。 (2) 恶性程度:恶性程度低的乳腺癌可以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肿块, 易误诊断良性病变。 (3) 多种疾病共存:乳腺内慢性炎症瘢痕、既往手术史等可导致组织结构紊乱, 掩盖乳腺癌的X线征象。 (4) 投照技术因素及医师诊断经验不足。对于临床可疑恶性而乳腺钼靶检查不能明确的患者, 穿刺活检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钼靶检查可以发现临床触诊阴性的肿瘤和微小钙化点, 为乳腺癌常规筛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 (1) 检查时间最好避开月经前1周至经期后, 因为这时乳房充血水肿, 会影响图片质量; (2) X线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 尤其年轻未婚未育者慎用; (3) 非必须情况下, 孕期女性也应避免X线检查, 哺乳期也应慎用; (4) 2次钼靶检查间隙时间不宜小于3个月。

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已将乳腺钼靶检查作为妇女健康普查的常规项目, 并公布了普查指南。随着乳腺钼靶设备的普及, 影像质量的不断提高, 以及对乳腺钼靶诊断水平的提升, 必然会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实现乳腺癌早诊断早治疗, 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摘要:目的 评价钼靶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患者进行钼靶检查, 总结其病变的影像学征象, 并结合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钼靶检查诊断为乳腺癌18例, 乳腺良性病变3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乳腺癌22例, 乳腺良性病变28例。钼靶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4%。结论 钼靶检查是诊断和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

关键词:钼靶,乳腺病变,诊断,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左文述.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13:18~23.

[2]杜红文, 张蕴, 张剑琴, 等.乳腺癌的X线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 1998, 6:181.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6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年龄27~82岁, 平均年龄 (45.3±3.1) 岁, 月经不规则患者22例, 月经过多者30例, 绝经前阴道不规则出血者62例, 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36例, 绝经后阴道排液患者10例。

1.2 方法:

选用GE LOGIQ P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 MHz。患者膀胱完全排空, 处于膀胱截石位, 阴道探头采用消毒过的避孕套完全套牢, 缓慢放置到患者阴道中, 一直到达穹隆位置, 实施常规性全方位、多角度扫查, 由此观察患者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厚度为子宫纵切面的最厚处内膜 (双层内膜厚度) , 若宫腔内存在积液, 则去除液面, 分别检测患者前及后层内膜厚度, 然后相加, 观察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回声特点等,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观察患者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 检测动脉阻力指数RI。

病理学检查:对患者实施病理诊断时根据妇产科的病理学标准, 其中子宫内膜增生、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均为良性病变, 内膜癌为恶性病变。

1.3 判定标准。

符合:患者手术前经阴道彩超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不符合: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和手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2]。

1.4 统计学方法:

所以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阴彩超诊断时子宫内膜息肉者36例, 病理诊断40例, 符合率90.0%;彩超诊断子宫内膜增生17例, 病理诊断25例, 符合率68.0%;彩超诊断子宫内膜癌35例, 病理诊断43例, 符合率81.4%;彩超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47例, 病理诊断52例, 符合率90.4%;经阴道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其总符合率84.4%。

良性内膜病变患者100例, 血流显示29例, 显示率29.0%, 动脉阻力指数RI (0.68±0.12) ;内膜癌患者35例, 血流显示35例, 显示率100.0%, RI (0.37±0.06) ;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表明,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血流显示率低于内膜癌血流显示 (P<0.05) , 两组 (R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伴随女性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等方面均存在明显改变, 促使子宫内膜病变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加趋势, 大约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5%左右。过去临床中往往采取分段诊断性刮宫方法对患者实施病理学诊断, 且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 但是此类诊断方法往往依据医师临床经验及主观感受, 针对一些小病灶, 往往出现较高漏诊现象, 即便妇科医师具有较为丰富临床经验, 也往往存在20%左右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发生漏诊[3]。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 导致患者易出现明显创伤, 大量出血, 极易引发感染及子宫穿孔等不良现象, 使得患者痛苦概率明显上升。由于超声诊断技术在持续发展进步, 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安全性、无创性等优势, 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成为诊断此种疾病的主要方法。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子宫平滑肌自基层往宫腔方向生长而形成的, 由于出现假包膜, 导致边缘与强回声内膜构形成较为清晰边界, 所以经阴道彩超检查较易清晰观察到, 经本文检查发现4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大部分具有漩涡状低回声, 也有的患者出现不均质中等回声及高回声团块, 36例患者病灶内会检测到环状分布星点状、条状血流信号[4]。

子宫内膜息肉是因为内膜腺体皮间质对甾体激素无正常反应, 发生局限性异常增生而产生的, 经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局限性中高回声团。在月经后3~5 d进行复查图像不会因内膜而产生干扰性, 对于诊断具有良好促进作用。本组检测到3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其中13例患者病灶内会出现少量棒状血流信号, 其高阻血流指数 (RI=0.64±0.06) 符合良性病变症状血流特点。

临床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被称作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 发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 检查所大部分具有非均质性增厚内膜或宫腔出现不规则性、不均质性团块病灶处回声高、低杂乱[5], 而且很多患者会出现宫腔积液症状, 与其他良性病变进行比较, 恶性病变患者宫腔积液出现概率及血流显示率要显著上升, 其病灶舒张期低阻血流与良性病变者存在较为明显差异性, 在本文研究中, RI为 (0.37±0.06) , 所有恶性病变患者RI均<0.50, 此结果与近几年大量文献结果保持一致性, 经阴道彩超检查病灶内膜肌层间是否具有低回声带, 肌层内扩张血管是否存在低阻血流信号产生, 初步诊断分析内膜癌肌层浸润现象, 详细观察患者宫颈部位、卵巢、盆腔内转移状况, 对于患者术前选取何种手术方式, 是否予以放疗等具有较为重要价值。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时, 将探头放置到阴道内与宫颈及阴道穹隆紧密贴合, 盆腔器官位于声束近区部位, 超声影像具有较清晰感, 且不必进行膀胱充盈, 且并无创伤性、无痛苦, 操作具有较高简便性, 而且存在明显经济性、快速性, 在妇科疾病诊断中属于最为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6]。大部分患者对此检查方法并无任何不适反应, 由此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出现宫内占位病变时可予以对应治疗。总之, 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较为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6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对其经阴道彩超检查, 并将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分析经阴道彩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经阴道彩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84.4%;经阴道彩超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血流显示29例, 显示率29.0%, 动脉阻力指数 (RI) =0.67±0.13;子宫内膜癌血流显示35例, 显示率100.00%, RI=0.37±0.06, 两种血流显示率、RI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准确性, 可以敏感显示病变血流信号其血流动力学情况, 对于诊断子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李艳清, 彭璇, 王凤英, 等.彩色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182-183.

[2]贺红来.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5) :93-94.

[3]彭红卫.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5) :51-52.

[4]曹晓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内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3) :5558-5560.

[5]李秋林, 刘金华, 殷观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 2011, 17 (1) :96-97.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在本院门诊和住院行MRI检查的良恶性椎体病变病人35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l6例, 年龄45~85岁, 平均年龄65.4岁, 共计90个病变椎体, 其中颈椎4例、胸椎15例、腰椎12例、骶椎4例。病变椎体中良性病变10例、20个病变椎体, 其中血管瘤8例、14个病变椎体, 结核性病变2例、6个病变椎体;椎体恶性病变25例、70个病变椎体, 其中肺癌转移13例、36个病变椎体, 肠癌转移4例、14个病变椎体, 乳癌转移8例、20个病变椎体。所有转移瘤患者均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和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

采用Philips公司Achieva 1.5T超导型双梯度MRI成像仪, 信号采集采用体部线圈。

1.2.2 成像方法与参数

对所有患者行脊柱常规检查, 包括脊柱矢状位TIWI、T2WI, 层厚3 mm, 层间距0.4 mm, 视野 (FOV) 280 mm、轴位T2WI, 范围包括脊柱和周围软组织。在常规MRI上发现病变后行横断位SE/EPI弥散序列检查。DWI参数:层厚3.0 mm, 间隔1.0 mm, 选用2个不同的扩散敏感因子b值, 分别为0及800。

1.2.3 图像后处理

将所有检查图像传输至Philips影像工作站, 分析病变在MR DWI上的信号改变。选择DWI上病变信号改变最明显处作为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 (ROI) 范围, 测定该ROI的ADC值, 每个ROI测3次, 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该ROI的ADC值, 然后分析比较椎体良恶性病变在DWI上的信号改变及ADC值。

2结果

90个病变椎体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 未见明显低信号。20例良性病变椎体中, 椎体DWI高信号14例 (70.0 %) 、等信号6例 (30.0 %) , ADC值为 (2.035±0.805) ×10-4 mm2/s。70例恶性病变椎体中, DWI高信号53例 (75.7 %) 、等信号17例 (32.8 %) , ADC值为 (1.109±0.713) ×10-4 mm 2/s。经卡方检验椎体良、恶性病变DWI高信号、等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0.27, P>0.05) 。ADC值经t检验良、恶性椎体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94, P<0.05) , 良性椎体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椎体。

3讨论

3.1 MR DWI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弥散指分子的随机运动, 即Brown运动。DWI是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的基础上, 在180聚焦射频脉冲前后各加一个位置对称、极性相反的扩散敏感梯度场, 在梯度场作用下水分子扩散时, 其中的质子由于在横向磁化上发生相位分散, 不能完全重聚, 造成信号衰减。根据分子运动受限程度不同、衰减程度不同, 形成扩散加权图像[1]。在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时成像体内水分子运动越快, 弥散越强, MR DWI信号衰减越明显, 信号越低;反之则信号越高。在弥散梯度场强一定时, 该信号衰减值受物质的ADC值和弥散梯度场持续时间 (b) 的影响。ADC值反映物质局部水分子扩散的能力。b值决定背景信号抑制的程度, 是决定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b值越大, 越偏重于扩散像, 因而要真正反映病灶的DWI, 应取相对大的b值。但b值过大, 容易产生磁敏感伪影, 使影像几何变形更加严重, 图像质量下降, 影响多椎体病变的分析判断。较小的b值得到的图像信噪比较高, 但对水分子扩散运动检测不敏感, 而且组织信号的衰减受其他运动的影响较大;在b值较低时, 由于受血流灌注等因素的影响, 所测得的ADC值偏高, 而且b值越小, ADC值越高[1]。因此b值的选择对于DWI非常重要, 但实际工作中b值的合理选择较困难, 在脊柱DWI成像中, 我们采用的b值为800 s/mm2。

3.2 DWI对椎体病变的诊断价值

Baur等[2]首次报道用DWI对椎体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得出椎体良性骨折在DWI为低信号, 而病理性骨折由于肿瘤细胞密集限制水分子的扩散而表现为高信号的结论;LeBihan等[3]认为由于DWI序列受T1、T2影像, 所获得的图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弥散成像, 且不能进行定量弥散测定;Castillo等[4]在检测椎体转移瘤时发现, 由于成骨转移及或治疗后骨纤维化或硬化等原因, 在所研究椎体良性病变中80 %为高信号、20 %为等信号, 椎体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存在明显交叉, 在鉴别上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组研究结果一致。

3.3 ADC值的应用价值

ADC值主要反映水分子扩散运动的速度和范围, 不同组织及不同病理生理过程中, 组织的ADC值不同[5], 不受T2的影响, 可真实反映组织的水分子扩散程度。本组测量结果良性病变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 与相关报道一致[6], 因此认为定量ADC值测定能有效提高鉴别诊断的能力。但ADC值的精确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图像信噪比、b值的正确选取等。另外由于信号采集时间较长, 患者身体运动引起的运动性伪影也可影响ADC值的测量。

综上所述,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DWI图像信号在椎体良恶性病变中有明显的重叠, DWI信号改变不能准确地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定量测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与DWI及MR常规序列相结合, 对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有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正汉, 冯逢, 王宵英.磁共振成像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64-269.

[2]Baur A, Stabler A, Bruning R, et a1.Diffusion-weighted MRimaging of bone marrow: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versuspathologic compression fractures[J].Radiology, 1998, 207 (2) :349-356.

[3]Le Bihan DJ.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versus pathlolg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aclosed step toward the“holy grail”of tissue characterization[J].Radiology, 1998, 207 (2) :305-307.

[4]Castillo M, Arbelaez A, Simth JK.Diffusion-weighted MRimaging offers no advantage over routine noncontrast MR im-aging in the detection of vertebral metastases[J].AJNR AmJ Neuroradiol, 2000, 21 (5) :948-953.

[5]Bammer R.Basic principles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J].Eur J Radiol, 2003, 45 (3) :169-184.

良恶性占位性病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行乳腺钼靶X线诊断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年龄28 岁~73 岁, 平均年龄 (51.2±10.4) 岁;健康查体25 例, 门诊病例81 例。

1.2 临床资料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触及乳房肿块, 胀痛、乳头溢液等就诊, 临床未触及肿物21 例, 其中2 例有乳头溢血, 伴或不伴乳头内陷或经前期疼痛、放射性疼痛。

1.3仪器设备使用SIEMENS乳腺机MANMMOMAT Novation DR, 患者取站立位, 对投照体位适当调整, 双侧乳腺行常规头尾位 (CC) 及内外斜位 (MLO) 检查。由2 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进行阅片, 观察肿物形态、大小、密度、边界、钙化、血管增粗增多、肿块结构扭曲以及皮肤增厚等方面, 将钼靶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4 诊断标准依据美国放射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修订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4 版) 分级评估标准, 0 级:需结合影像学其他检查 (超声、磁共振成像、局部加压摄影及放大摄影) 结果进一步评估。1 级:检查结果为阴性;乳腺钼靶X线影像未检出异常, 双乳外形对称, 结构无扭曲, 未检出肿块及可疑钙化。2 级:考虑为良性病变。3 级:良性病变可能, 建议定期复查;若短期随访 (6 个月< 随访时间<1 年) , 病变稳定或病灶缩小, 良性可能性较高, 则证实分级判断;该级别恶变的可能性<2%。4 级:可疑异常, 建议活检进一步证实。病变无乳腺癌特异性形态学改变, 但具有确切恶性可能性, 平均恶性病变危险性约35%, 并根据影像结果再分为3 个亚型:4A亚级为低度恶变, 需组织活检;4B亚级为中度恶变, 常为不典型性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4C亚级为高度恶变, 不典型, 影像学检出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或新近出现多形性成簇钙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为恶性。5 级: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 相关检查提示恶变可能性≥95%。6 级:经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为恶性病变, 但未评估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 或经影像学评估新辅助化疗对恶性病变的疗效[2]。

2 结果

本组106 患者经病理或随访证实BI-RADS评分4 级及以上恶性病变31 例, 良性病变75 例。其中经乳腺钼靶X摄影诊断为恶性病变34 例, 误诊3 例, 准确率约为91.2%,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18 例, 腺癌7 例, 浸润性小叶癌5 例, 髓样癌2 例, 黏液腺癌2 例。良性病变72 例, 其中乳腺增生结节39 例, 纤维腺瘤25 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4 例, 囊肿2 例, 脂肪瘤2 例, 准确率约为96.0%。

乳腺钼靶X摄影分级结果为2 级15 例 (14.2%) ;3 级41 例 (38.7%) ;4 级36 例 (34.0%) , 其中4A亚级为8 例, 4B亚级为21 例, 4C亚级为7 例;5 级14 例 (13.2%) 。

其中乳腺钼靶X摄影诊断为恶性病变34 例中, 23 例出现分叶状肿块、毛刺征, 大部分病灶边缘模糊。16 例出现泥沙样、成簇微小钙化, 4 例不规则钙化, 2 例可疑微小钙化。6 例伴结构扭曲, 结合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其中4 例呈现致密型腺体, 未见确切肿块形成。

3 讨论

目前, 检出乳腺早期肿瘤的惟一有效方法是钼靶X线摄影[3]。乳腺钼靶普查在国外已大规模开展, 大幅度提高了乳腺癌早期诊断率, 乳腺可触及的病灶, 不易触及的深部乳后区病灶及未形成肿块的早期病变该检查均能较好地显示。阅片时应仔细观察病变形态、密度、边缘、钙化、血管增粗增多、结构扭曲、局部皮肤增厚等方面, 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触诊, 以较准确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4,5]。

良性病变多显示为圆形、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边缘多光滑、清晰锐利, 较少见毛刺征, 周围乳腺组织未见异常密度, 或因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受压而出现的均匀细环状晕征。而恶性占位形态多不规则, 呈深分叶或不规则形肿块, 边缘不光滑并常见毛刺形成, 多呈棘状、尖角状、伪足状或放射状[6], 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常见边缘多结节征象。

文献报道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出现钙化, 钙化出现率约为30%~50%[7], 一般认为钙化与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后, 局部区域钙盐沉积以及与瘤体自身分泌钙质有关。有学者强调指出, 泥沙样、簇样细微钙化是早期乳腺癌很重要的诊断依据, 甚至可作为影像学诊断早期乳腺癌惟一的恶性征象[8], 而且对术前定位、手术病理切片的标记及治疗复查均有很重要的价值。良性钙化多出现在乳腺间质内, 诸如脂肪、纤维组织、血管等, 而较少出现在乳腺实质内。而恶性钙化则多出现在癌细胞变性坏死区, 多出现于乳腺实质内以及病灶周边的坏死碎屑内[9], 常为泥沙样、断针样、不规则粒状, 而细沙样或针尖样钙化对微小乳腺癌的诊断有较大价值[10]。良性钙化通常较规则, 呈块状、环状、斑点状等, 一般较圆、散、粗;恶性病变钙化点通常密度越高、数目较多。

乳腺癌可出现血管数量增多, 管径增粗, 呈毛刺状、放射状改变, 粗大引流血管影可出现于部分病变内。同时, 腺体结构紊乱, 导管扩张增粗, 腋窝淋巴结增大等常出现于乳腺恶性病变。而良性病变血管、导管结构大部分为正常表现。

此外, 应注意女性年龄、腺体类型与检查方法的选择性相关。在理论上,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致密型乳腺更有优势, 而钼靶比较适合发现脂肪型乳腺的病变。年龄是影响乳腺密度的重要因素, 年轻女性的致密型乳腺比例高, 而≥50 岁患者的腺体密度降低, 更有利于钼靶检出病灶。

综上所述, 对乳腺钼靶X线片, 应综合性分析病变密度、形态、边缘、钙化, 并同时观察血管、导管、腺体结构、腋窝淋巴结转移等X线征象。钼靶X线摄影检查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是目前乳腺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志红, 赵小华.CT钼靶X线对乳腺癌早期发现的价值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 (7) :820-822.

[2]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3rd ed[M].Reston: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1998:1-90.

[3]蒋国元, 申霞.遵义市3 107名妇女首次乳腺钼靶筛查结果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 (3) , 240-244.

[4]BERG W A, BIUME J D, CORMACK J B, et al.Combined screening with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vs mammography alone in women at elevated risk of breast cancer[J].JAMA, 2008, 299 (18) :2151-2163.

[5]MCCAVERT M, O'DONNELL M E, AROORI S, et al.Ultrasound is a useful adjunct to mamm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breast tumours in all patients[J].Int J Clin Pract, 2009, 63 (11) :1589-1594.

[6]李雪梅, 陈颢.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钼靶X线表现的比较[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2 (2) :188-190.

[7]徐开野.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94.

[8]何子元, 火树尧, 徐开野.早期乳腺癌X线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1) :11.

[9]喻迎星, 许茂盛, 郑美君.乳腺钙化的X线特征及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5) :354-356.

上一篇:现代钻井技术下一篇:心理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