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2024-08-30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精选7篇)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1

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肌腺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宫腔良性疾病所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具有很多优点, 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 本院进行宫腔镜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电切治疗共98例, 其中已生育91例, 未育7例。年龄最小26岁, 最大78岁。术前均进行宫腔镜检查、诊刮及病理检查。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 子宫肌腺瘤5例, 子宫内膜息肉64例。见表1。

1.2 器械

应用 OLYMPUS OUT-S7 宫腔镜、OLYMPUS UES-40电切系统,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DP-9900全数字超声诊断系统。

1.3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 术前12~24 h宫颈管放入一次性宫颈扩张棒 (手术时取出) 。

1.4 操作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静脉麻醉, 超声监护, 膨宫液应用0。9%氯化钠, 用量1500~3500 ml。膨宫压力100~120mm Hg。放置电切镜, 观察病变位置, 在直视下手术, 同时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息肉及有蒂黏膜下肌瘤或肌腺瘤于其根部切除后钳出, 无蒂的黏膜下肌瘤切成舟状碎片后钳出。创面电凝止血, 子宫收缩欠佳者可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减少出血。

2 结果

2.1 子宫腔最小7

cm, 最大11 cm, 手术时间最短7 min, 最长40 min, 平均8 min。切除子宫肌瘤最大直径6 cm。术中出血量最少15 ml, 最多80 ml。术后均常规预防感染止血缩宫治疗, 少量阴道流血≤3 d者22例, ≤10 d者68例, >10 d者8例。

2.2 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87例月经正常。11例术后再次出现子宫异常出血, 其中时间最短为2个月 (26岁,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 均复查宫腔镜, 4例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7例宫腔镜检查宫腔内无占位, 诊刮病理为功血。7例未育者其中2人妊娠, 已有1人自然分娩。

3 讨论

3.1

宫腔镜电切术是近10年妇科领域开展的新技术, 对宫腔内病变治疗可取代传统子宫切除术, 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3.2 把握好手术指征是手术安全成功的保证。

术前患者均应进行宫腔镜检查、诊刮及病理诊断, 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疾病, 同时应行超声盆腔检查及宫颈检查, 了解有无其他妇科疾病, 以确定宫腔镜下手术的可行性。

3.3 术中监视

子宫穿孔是宫腔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术中监视非常重要。术中监视方法有腹腔镜监视及经腹超声监视, 前者有一定创伤, 而经腹超声监视在膀胱、宫腔灌流液两个声窗的对比下, 可清晰地显示子宫壁厚度、病灶部位、大小。术中由于子宫肌层组织受电热作用, 组织脱水固缩, 声像图上表现为强的反光带, 可提示切除深度、范围、方向, 防止漏切和子宫穿孔, 而且超声监视简单经济无创伤。本组资料均采用超声监视, 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情况。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OLYMPUSOUT-S7宫腔镜、OLYMPUSUES-40电切系统, 对98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导致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治疗, 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 子宫肌腺瘤5例, 子宫内膜息肉64例。结果术后因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均治愈, 月经均恢复正常。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子宫出血,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冯瓒冲.实用宫腔镜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发行1999.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2

关键词:超声造影,宫腔占位性病变,SonoVue

宫腔占位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提高了诊断率,但特异性不高[1]。本研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24例宫腔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以组织病理结果为对照,对病变的造影模式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对宫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宫腔占位性病变24例,年龄33~82岁,平均(43.8±14.9)岁。所有病例均通过手术或宫腔镜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其中子宫内膜癌5例,子宫内膜息肉9例,子宫黏膜下肌瘤8例,宫腔内残留机化物2例。入选标准:造影前患者均无刮宫、宫腔镜等内膜创伤性操作史;无严重的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无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排除了对六氟化硫和Sono Vue组份有过敏史的患者。

1.2 仪器和造影剂

PHILIPS i U22彩色超声诊断仪,设备配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的实时低机械指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1~5 MHz的C5-1探头及5~9 MHz的C9-5ec探头。采用声学造影剂Sonovue(Bracco公司),在59mg干粉剂中加入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5 m L,配制成含有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

1.3 检查方法

经常规超声对宫腔病变进行初步诊断,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信号等。然后切换至造影模式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二维声像图表现,选择经腹或者经阴道方式,将探头固定在最佳显示病变的切面。抽取微泡混悬液(经腹2.4 m L/经阴道5.0 m L)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随之用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5 m L冲注。造影开始并同步计时,造影全过程实时动态存储在仪器硬盘中。由有经验的医师对动态图像脱机分析,仔细观察宫腔病变和子宫肌层的造影表现,再分别取病变和未受累肌层作为感兴趣区(ROI),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曲线形态,获取造影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及增强强度。

1.4 统计学分析

将常规超声诊断结果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应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病变造影参数测值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

24例经病理证实的宫腔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检查17例做出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70.8%。超声造影检查23例做出明确诊断,1例宫腔内组织残留机化物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准确率为95.8%。超声造影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分析

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内膜癌及宫腔组织残留机化物超声造影表现见表1。

2.3 超声造影TIC定量分析

2.3.1 宫腔病变TIC形态分析

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TIC形态:上升支较陡直,下降支较平缓,为“速升缓降”型,波峰较圆钝(图1)。子宫内膜癌的TIC形态:上升支及下降支均较陡直,为“速升速降”型,波峰相对尖锐(图2)。

2.3.2 宫腔病变的TIC造影参数测值

宫腔病变的TIC造影参数测值见表2。

注: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1)在四组间的统计学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2)内膜癌造影剂峰值强度分别与息肉、肌瘤边界及内部造影剂峰值强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多数宫腔占位性病变能够做出准确诊断,但其对病变内部微小血管的低速血流不敏感,在病变声像图不典型时,鉴别诊断仍较困难[2]。超声造影是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增强人体血流散射信号,显著增强显示微小血管的能力,实时动态观察组织微循环灌注信息[3,4,5]。

3.1 超声造影表现对宫腔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黏膜下肌瘤在注入Sono Vue后,可观察到肌瘤周边呈环状高增强(图3),随即造影剂向病灶中心逐渐填充,肌瘤达到整体均匀高增强。环形增强是因为周围正常肌层受压形成假包膜,子宫动脉由外穿入假包膜,围绕肌瘤形成外层血管网,然后发出许多分支伸入瘤体内部[6]。肌瘤与子宫肌层始增时间接近,即具有“同步灌注”的特点。增强晚期,瘤体内部造影剂消退较周边快,呈低增强,而周边假包膜内造影剂消退相对较慢,始终呈稍高增强。肌瘤变性坏死时,坏死区无造影剂灌注,显示为无增强。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增生的子宫内膜和纤维间质形成的一种良性瘤样病变,通常有蒂,蒂内含供应血管。息肉经常规超声检查有时较难与黏膜下肌瘤或其它宫腔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本研究9例内膜息肉中7例蒂部供血动脉显影迟于子宫肌层,表现为一细条状血管进入宫腔肿块内,呈中心增强(图4),然后缓慢向周边填充,增强晚期息肉与肌层内造影剂几乎同时消退或略迟。另外2例息肉蒂部血管与肌层几乎同时显影,随即由中心向周边迅速弥散,提示这2例息肉血供丰富。9例息肉造影全过程的强化强度均低于肌层,且有中心增强特点,这与肌瘤的环状向心性增强明显不同,因此,造影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肌瘤与息肉的鉴别诊断率。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血供丰富,血流阻力低。本组研究显示子宫内膜癌造影后病变区早于肌层灌注,为迅速整体充盈,增强晚期病变内造影剂消退较正常肌层快,呈相对低回声,显示出与肌层较清楚的分界。若某处界限不明显时,应警惕癌组织是否浸润此处肌层(图5A,5B)。这与SONG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有些病例在常规超声仅见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未见确切病灶,若造影后内膜呈现出高速低阻型强化,则提示恶性可能,这为临床及早发现内膜恶性变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

A:子宫内膜癌先于肌层廓清,病变区;B:子宫中-低分化内膜样腺癌,浸润子宫肌层小于1/2与后壁肌层分界不清(箭头示)

当少量组织残留或残留物机化时,阴道彩超难以显示其异常血流信号,诊断较困难。超声造影能快速而准确显示组织残留所致的异常血流灌注区,区分新鲜组织残留物与凝血块或机化物。后者因无血液供应,故造影后其内无造影剂充盈,可与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进行鉴别。本研究中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主要原因是造影时,病变周边可见到少许血流灌注,误认为是息肉的蒂部供血动脉。但反复分析发现,病变周边血流灌注并没有进入病变内部,无息肉中心增强的特点,残留物周边血流灌注可能与炎性反应导致炎性血管形成有关。

3.2 超声造影TIC定量分析在鉴别宫腔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动态图像可观察宫腔病变造影模式的区别,而TIC曲线形态及造影参数值定量分析则更客观地反映了病变与肌层内造影剂显现强度的差异,以及灌注、消退的时间差异。由于子宫内膜癌新生血管丰富,血流阻力低,癌组织对造影剂的代谢速度较良性病变快,因此,其TIC曲线形态表现为上升支陡直,迅速到达峰值强度,强化强度高,波峰较尖锐,随即下降,下降支相对陡直。说明了癌组织的血流灌注呈现出快进快出的特点。肌瘤和息肉与内膜癌相比,曲线形态不同之处为到达峰值强度后波峰较圆钝,下降较平缓。表明时间强度曲线波峰及下降支形态在鉴别宫腔良恶性病变时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变基础强度差异无显著性。造影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增强强度在各种宫腔病变中有显著性差异,有助于宫腔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中,子宫内膜癌的峰值强度明显高于息肉及肌瘤边界、内部,所以峰值强度在宫腔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更有价值。

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能够更加准确的诊断并鉴别宫腔占位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红,李峻,王峰,等.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子宫内病变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4,6(1):12-14.[1]LI H,LI J,WANG F,et al.Clinical value of uterine cavity a-coustic contrast in the diagnosis of lesions of the uterus[J].Ultra-sound in Clinical Medicine,2004,6(1):12-14.Chinese

[2]ALBRECHT T,OLDENBURG A,HOHMANN J,et al.Imagingof liver me-tastases with contrast-specific low-MI real-time ul-trasound and SonoVue[J].Eur Radiol,2003,13(S3):N79-N86.

[3]BADEA R,SOCACIU M,CIOBANU L,et al.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y(CEUS)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lammation ofthe digestive tract wall[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10,19(4):439-444.

[4]LARSEN LP.Role of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in theassessment of hepatic metastases:A review[J].World J Hepatol,2010,2(1):8-15.

[5]VON HERBAY A,BARREIROS AP,IGNEE A,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with SonoVue: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of the spleen[J].J UltrasoundMed,2009,28(4):421-434.

[6]邓凤莲,邹建中,李锐,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对骶骨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5):457-460.[6]DENG FL,ZOU JZ,LI R,et al.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to explore the the sacrumimpact fa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Imaging andTherapy,2009,6(5):457-460.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3

关键词: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010年2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经彩色阴道超声检查提示有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80例患者。其中经期延长患者共32例, 月经增多共29例, 绝经后不规则出血共19例。患者年龄为23~57岁, 平均年龄为 (42.3±9.2) 岁。

1.2 检查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 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2) 检查方法:经阴道超声扫查。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 将探头涂入耦合剂后, 套上安全套并轻轻放入阴道。摆动探头, 多方向进行扫描。

1.2.2 宫腔镜检查

(1) 仪器:选取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的宫腔镜。以0.9%生理盐水作为检查用膨宫介质, 将官腔压力设置为13.3Kpa, 将宫颈逐渐扩张为6.5mm, 缓慢将宫腔镜置入, 全方位检查宫体以及宫颈内膜有无占位性病变, 并对内膜占位性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明确病变组织进行电切。

1.3 结果判断标准

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判定标准参照吴钟瑜主编的《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腔镜检查标准参照夏恩兰等主编的《妇科内镜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为a=0.05, 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其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组符合率为57.5%, 宫腔镜检查组符合率为85.0%。2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子宫内膜占位性病变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病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 子宫内膜息肉38例, 子宫内膜增生13例, 子宫粘膜下肌瘤9例, 子宫胚胎残留10例、子宫内膜癌4例, 正常增生、分泌期内膜增厚共6例。以上资料说明, 子宫占位性病变良性病变仍然占绝大多数, 其中子宫内膜增生中有2例不典型增生、可认为是癌前病变, 与子宫内膜癌共5例, 约占5.25%。最多的为子宫内膜息肉, 占47.5%, 表明内膜息肉为子宫内膜一种高发疾病。对子宫占位性病变, 最常采用的检查是经阴道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简便、易行、并可根据彩色多普勒形成的血流图像特点, 判断其病变性质。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6月该院应用宫腔电切镜经阴道切除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最小的25岁, 最大的53岁, 平均为38岁, 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 经期延长或子宫不规则出血。该次研究符合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同意参与该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入选患者的信息及诊疗记录予以保密,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其中月经量过多者38例 (63.33%) , 经期延长者18例 (30.00%) , 子宫不规则出血者4例 (6.67%) , 其中3例伴高血压。60例患者均经B超及宫腔镜检查, 同时取内膜送病理, 排除电切术禁忌症、宫内恶性病变患者。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25例 (41.67%) , 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33例 (55.00%) , 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2例 (3.33%) 。0型子宫粘膜下肌瘤20例, Ⅰ型子宫粘膜下肌瘤7例, 肌瘤直径0.5~4 cm。

1.2 术前准备

粘膜下肌瘤脱出至宫颈口者不做宫颈处理, 术前12 h 3例伴高血压者放置宫颈扩张棒, 其余患者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 采用利多卡因及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

1.3 手术器械和方法

应用olymps等离子双极宫腔电切镜, 注入生理盐水膨宫, 膨宫压力设为100~140 mm Hg, 电切功率80~100 W, 电凝功率60~70 W。0型粘膜下肌瘤, 先切除肌瘤组织缩小瘤体, 然后切断瘤蒂挟出宫腔, Ⅰ型肌瘤, 注意识别肌瘤与包膜界面, 将肌瘤自包膜内完全切除。内膜息肉用垂直环形电极切割蒂部, 术中使用电凝止血。手术时间15~58 min, 术中失血5~80 m L。当手术时间大于30 min、或者膨宫液使用量大于5 000 m L时, 速尿10 mg入小壶, 以防生理盐水过量吸收导致组织器官水肿。术中B超监护, 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手术均选在月经干净3~7 d间进行, 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 可采用抗炎及止血后, 选择出血少时进行。

1.4 疗效判断标准

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1次, 了解月经情况、B超检查结果判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并分析患者的手术治疗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为经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月经恢复正常, 宫腔内无占位病变, 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有效为经治疗后, 患者的月经量较术前减少, 宫腔内占位病变减少1/2;无效为经治疗后, 患者的月经量增多, 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术前无明显变化, 占位病变继续生长, 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方法

由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均数±标准差 (±s) 表示所有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用t检验, [n (%) ]表示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月经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均一次性顺利完成, 成功率100%, 子宫粘膜下肌瘤全部一次性切净。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大出血、或组织器官水肿。术后少量阴道出血3~7 d, 出血量为5~80 m L, 后转为淡黄色水样分泌物, 4周左右干净,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36.25±0.32) min, 术后能够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见表1。

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如表2所示。

60例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随访6个月~1年, 除2例患者1年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行二次宫腔镜电切术外, 其余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宫内良性占位病变的基本概述

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是妇科中常见的疾病, 子宫内发生异常出血为其主要临床症状, 对患者的生殖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不孕[2]。由于宫内良性占位病变部位生长较隐匿, 且宫颈管腔较狭窄, 导致术中操作困难。若采用传统的刀剪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创面较易出血, 难以进行缝合。

3.2 宫腔镜电切术优点

宫腔镜电切术是利用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手术操作, 创伤极小。因宫颈在术中适当扩张, 术后即自行闭合, 不发生任何瘢痕[3]。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内膜息肉经电切除后, 宫腔形态很快恢复正常, 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很小, 保留子宫, 保留生育功能, 对改善患者月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组60例宫腔镜电切术均一次性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15~58 min, 术中失血5~80 m L, 术后6~12 h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3~6 d。以上结果充分体现了宫腔镜电切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有效率96.7%,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4]。此外, 宫腔镜切除术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 能够将病灶彻底的切除, 并送病理检查, 而以往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不能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有漏诊宫颈癌的可能[5]。因此, 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 可使诊断及治疗同时完成, 既能保留子宫, 又可满足患者的生育需求[6]。

3.2 宫腔镜术中术后心得体会

该组60例均采用等离子双极电切镜, 使用生理盐水膨宫, 可避免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发生;术中如果手术时间>30 min, 或膨宫液使用量大于5 000 m L, 及时给予速尿10 mg入小壶, 可预防组织器官水肿的发生[7]。术中电流无需经人体回流, 避免单极电流灼伤皮肤或影响心脏起搏器等危险;电解质电离后产生低温电弧切割组织, 对周围组织创伤小, 且凝血效果佳[8]。选择合适的病例, 术前12 h对需要的患者做宫颈处理, 术中B超监护, 故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大出血、组织器官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该次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宫腔镜电切术进行治疗, 并分析其治疗效果后可知, 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的手术均一次性顺利完成, 成功率100%, 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大出血、或组织器官水肿, 并发症发生率为0.00%, 手术时间为10~58 min, 平均为 (36.25±0.32) min, 术后6~12 h均可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3~6 d, 术后少量阴道出血3~7 d, 出血量为5~80 m L, 术后月经改善率96.67%。万小丽等[9]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内占位病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 对126例宫内良性占位病变采用宫腔镜电切术进行治疗, 其手术成功率为100%, 手术时间为 (45.9±11.2) min, 术后月经恢复正常的患者占94.1%, 与该文的研究结果相符。

该组2例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国外学者研究245例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认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切除基底层可预防其持续存在及复发, 故切除息肉时应适当切除息肉旁内膜, 预防其复发。

经过讨论认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具有安全、微创、出血少、完整保留子宫、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并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6月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应用宫腔电切镜经阴道切除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25例, 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33例, 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2例, 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0例宫内良性占位病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成功率为100.00%, 手术时间1058 min, 术中出血约580 mL, 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612 h均可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36 d, 术后月经改善率96.67%。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 可以完整保留子宫、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并借鉴。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

参考文献

[1]谭小勇, 张利平.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2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0) :4470-4471.

[2]唐伟琼, 王善林, 管琼, 等.门诊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内良性病变357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13, 41 (6) :583-584.

[3]刘湘翠.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1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0) :115-116.

[4]李丹, 万亚军.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治疗宫内病变74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 (3) :208-211.

[5]李倩, 余琳, 陈泳华, 等.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2) :172-174.

[6]张婧, 白文佩.宫腔镜在输卵管性不孕症中的治疗作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5, 31 (3) :163-166.

[7]Liu Yanhong, wan na.Application of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hyste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polyps[J].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School, 2014, 35 (10) :1470-1471.

[8]Zhou Yarong.Application of hyste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benign space occupying lesions of the safety and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J].Chin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2014, 30 (4) :340-342.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5

关键词:乳腺占位性病变,B超,病理

乳腺超声检查因无放射性进行普查, 随访应用很方便。对乳腺囊性或实性肿物的鉴别价值较大, 超声可以显示乳腺内部的细微结构, 但对乳腺的定性诊断缺乏特异性。超声检查只能作为定位诊断, 而有些初步定性诊断要靠超声波检查人员, 要求超声波检查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及熟练的操作还注重手法和技巧比较费时间。为了积累B超初步定性的临床经验, 分析不同病变的组织成分与超声波回声的相关性, 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B超诊断与最终病理结果相对照, 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我院对200例乳腺占位患者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乳腺肿瘤200例, 均为女性, 年龄在14~65岁之间, 平均年龄34岁。

1.2 仪器与方法B超:SIEMENSG60S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10MHZ。病理:Olympus双目显微镜。体位: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 双手臂上举充分暴露乳房, 采用直接扫查法。从乳腺外上至外下、内下、内上象限, 最后为乳晕, 作横切、纵切及斜切等多方向扫查, 双侧对比探查, 观察肿块大小, 形态、部位、回声。正常成人乳腺声像图, 由浅至深部依次为皮肤, 呈一强回声带, 厚2~3mm, 边界光滑整齐, 其下为皮下浅筋膜较薄, 常不显示。皮下脂肪组织, 呈低回声内有散在的弱光点, 境界不十分清楚, 往深部为乳腺腺体层, 厚1-1.5cm, 老年人萎缩0.5cm, 该层由腺叶, 小叶、腺泡导管及脂肪等组成。在腺体层与皮肤之间有一三角形的韧带相连, 称之为库柏韧带, 腺体后方为深筋膜, 为脂肪及纤维组织, 乳房后方的胸壁上可见胸大肌, 为均质性低回声区, 呈长条棱形。最后为肋骨及肋间肌。

1.3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本组200例乳腺占位病变的术前B超初步定性诊断, 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3%。

2 诊断

乳腺占位性病变, 由于病变性质不同, 组织学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B超图像各异, 分述如下。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

2.1.1 B超特点

乳腺明显增大, 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增多增强, 可查到分布不均的粗大光点或光斑。

2.1.2 病理特点

以小叶和纤维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囊肿形成为主, 扩张的导管和囊肿上皮呈瘤样增生。

2.2 纤维腺瘤

2.2.1 B超特点

乳腺正常回声存在, 其间可探及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肿物, 内部分布均匀弱光点。

2.2.2 病理特点

该瘤由增生的结缔组织和乳腺小导管、管泡组成。结缔组织多为增生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 常有粘液样变、胶原纤维化、钙化。

2.3 乳腺乳头状导管癌

2.3.1 B超特点

肿物边界不整, 内部回声不均匀, 有蟹足样浸润, 后方呈衰减暗区。

2.3.2 病理特点

镜下见肿瘤部分或大部分呈分枝乳头状结构, 间质血管丰富, 结缔组织纤维纤细。

2.4 乳腺髓样癌

2.4.1 B超特点

肿瘤多呈圆形, 边界较清楚且光滑, 肿物直径较大。

2.4.2 病理特点

镜下见癌肿由大小不等的癌细胞团块状癌巢组成.。

2.5 乳腺硬癌

2.5.1 B超特点

肿瘤边界不整、境界不清, 内部呈密集强回声, 后部回声明显衰减。

2.5.2 病理特点

肿瘤大部分为致密的结缔组织, 癌细胞比例较少, 呈不规则的细小条索状排列, 常侵入乳腺周围脂肪组织、筋膜和皮下组织。

3 结果

3.1 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 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良性肿瘤最常见。

3.2 形态不规则的肿块, 边界不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 有时出现条索状强回声, 导管癌和其它癌肿较大时可产生这些改变。

3.3 肿瘤边界较清晰, 内部为均质无回声区, 后壁回声增强, 多属于乳腺囊肿或生长迅速的肿瘤出现坏死液化。

3.4 衰减特性, 衰减与病变中的纤维组织多少有关。一般组织中纤维成分超过75%时, 衰减明显、如硬癌。

3.5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良性肿瘤主要是推移和压迫周围组织, 恶性肿瘤表现为正常结构破坏或蟹足样生长。

4 讨论

综上所述, 尽管目前B超检查只能作为定位诊断, 但近几年通过反复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与最终病理结果相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 认为进一步提高B超初步定性诊断是有可能的, 有部分乳腺恶性肿瘤, 如早期小乳腺癌, 具有肿瘤小、声像图表现不典型, 容易误诊或漏诊的特点, 超声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用高频探头放大图像。注意其直接征象, 肿块边缘可有细小毛刺, 部分可呈分叶状, 部分可有微小钙化等。 (2) 注意其间接征象, 如乳腺导管异常、乳腺区皮肤改变、局限或广泛性皮肤增厚。 (3) 注意对可疑病变定期复查, 对照比较, 一般复查时间为3个月。 (4) 注意乳腺肿块的触诊与二维超声图像对照比较。 (5) 注意应用联合检查手段如病理检查, 钼靶摄影等。本文资料表明, 除全面分析乳腺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外, 可以与病理医生长期合作, 配合临床表现 (如局部皮肤体征-溢液、桔皮样改变、乳头凹陷等) , 结合病史与体检一起评价, 势必会更加提高B超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 主编.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8:392~396.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是经超声诊断得以确诊的患者,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23~69岁, 平均43.7岁。

1.2 研究方法:

将45例患者先采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记录数据, 然后再对这45例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 并记录数据, 将2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对比超声造影检查与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准确率。

1.3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Philips IE-33超声仪, 选择探头频率为 (2~4) MHz, 患者取侧卧位, 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大小、活动度、回声征象及与周围心肌组织的对比等, 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变部位血流情况。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 Vue (声诺维) , 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ml混合均匀抽取2.4 ml, 经左肘静脉团注入, 行造影检查, 注意观察病变部位及心肌组织造影增强表现特点,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对超声造影诊断为实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并做病理诊断。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常规经胸部超声心动图发现45例患者中30例为血栓, 余15例为实性肿物, 良、恶性无法判断, 造影增强及希尔不等系数 (TIC) 分析诊断30例血栓、10例良性肿瘤及5例恶性肿瘤, 与病理及临床诊断相一致。

2.2 TIC分析结果:

40例病变部位TIC较心肌组织低平, 且峰值强度明显低于周围心肌组织, 诊断为良性肿瘤或血栓, 余5例病变部位TIC峰值较周围心肌组织高, 诊断为恶性肿瘤, 10例良性肿瘤, 6例行手术治疗, 病理结果为黏液瘤4例, 横纹肌瘤1例, 纤维瘤1例, 余4例临床诊断为黏液瘤。5例恶性肿瘤其中肉瘤4例、淋巴瘤1例。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心脏实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是原发性肿瘤的数百倍[2]。原发心脏肿瘤按照其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约占有75%, 其中以黏液瘤最为常见, 另外则为乳头状弹力纤维瘤、横纹肌瘤、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等;恶性肿瘤以肉瘤最为常见, 其次为淋巴瘤。

在开展超声心动图以前, 心脏内占位性病变通常需要心血管造影或心脏外科手术探查才可以明确诊断。现在, 常规超声心动图是心脏占位性病变的首选诊断方式, 但通常不能对病变组织学类型作出准确的诊断, 区分血栓与肿瘤或在鉴别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上仍有一定难度, 而判断病变的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心肌声学造影的基本原理:造影剂微气泡进入冠状动脉微循环, 通过背向散射信号使心肌视频灰度增加, 从而心肌的对比性增强, 得不到微气泡灌注的血栓灰度无增强。心脏良性肿瘤由于其微血管多有不同程度的机化或血栓形成, 故超声造影剂强度低于正常心肌组织, 恶性肿瘤瘤体内有丰富的新生血管, 造影剂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心肌组织。在本研究中, 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对45例心脏占位性病变中30例作出准确诊断为血栓。余下的15例则未能对其良恶性作出判断。心脏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观察心肌组织与病变内部造影剂增强特点, 将45例病变分别诊断为血栓30例、良性肿瘤10例和恶性肿瘤5例, 诊断结果与病理及临床诊断一致。

通过多年的实践, 声学造影在其他脏器如肝、肾、子宫、乳腺等部位的临床应用中, 已证实超声造影在肿瘤的检出和定性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研究表明, 在肝肿瘤数量的诊断方面, 声学造影优于常规超声和螺旋CT。与CT和磁共振成像 (MRI) 相比, 声学造影拥有更多的优越性, 如安全性好、无过敏反应, 实时性, 检查费用相对较低。而在本次实验中发现, 超声造影能够较准确地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 这对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 可以运用实时超声造影的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贺沂.超声造影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J].医学影像, 2011, 26 (47) :104-105.

宫腔占位性病变论文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年龄:48~76岁, 平均62岁;病史2周至5年;临床主诉为腹胀腹痛, 腹部包块伴腹痛。

1.2 方法

使用PHILIPS超凡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及10MHz, 检查时, 患者采用仰卧位, 选用3.5MHz对全腹扫查, 显示升结肠后探头往下移至回盲部或压痛明显处, 进行多切面扫查, 在病变处再用10MHz对照扫查, 详细观察阑尾的走向、大小、管腔及管径结构, 同时观察周围组织回声改变, 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 了解血流情况。记录图像并测量包块大小。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做过不止一次超声检查, 且均做了CT检查,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 阑尾黏液腺癌22例 (男、女各11例)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 阑尾黏液囊肿1例;本组声像图特征:右下腹部蜡肠形囊性包块, 一般下端为盲端, 上端位于回盲部, 囊腔内透声较差, 囊壁上可有钙化;如囊肿形态欠规则, 囊壁厚而不平整, 回声不均匀, 囊液稠厚呈不均质低回声;首先考虑阑尾肿瘤, 阑尾黏液腺癌合并腹膜假粘液癌时, 腹水的透声性极差。女性阑尾占位病变更要注意与卵巢肿瘤鉴别。

3 讨论

阑尾占位性病变少见, 主要有阑尾黏液腺癌, 黏液性囊腺瘤及粘液囊肿[1]。如诊断不及时, 肿瘤或囊肿破裂, 流出的黏液向全腹扩散, 易发生腹膜假黏液瘤, 同时有大量腹腔积液。阑尾下性肿物位于右侧髂窝[2], 上接盲肠, 后侧有正常腰大肌和髂血管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根据囊壁的厚度和规整与否, 能区别良性囊肿和恶性的囊腺癌。一般不提倡超声引导下对囊肿做穿刺操作[3], 以避免囊壁破裂所造成的囊液腹腔扩散, 对腹腔内可疑积液的穿刺抽出黏液性液对确诊有重要帮助, 确诊需要靠病理。

总之, 超声检查能及时协助临床对阑尾占位性病变、卵巢恶性肿瘤等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快速、简便、无创。高、低频探头联合使用, 对诊断阑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为手术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余佩武, 王代科.阑尾类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17 (3) :137.

[2]高根五.阑尾疾患的诊治现状[J].腹部外科, 2002, 11 (3) :99.

上一篇:焦虑的中国经济下一篇:误差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