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内疾病

2024-06-03

宫腔内疾病(通用7篇)

宫腔内疾病 篇1

宫腔内各种疾病常以月经过多或阴道不规则性出血就诊, B超能清晰显示宫腔内疾病, 对其诊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B超对54例宫腔内疾病患者进行了观察, 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 年龄最小23岁, 最大61岁, 平均年龄38岁。临床以月经过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

1.2 使用仪器

使用SSA-240A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3.75 MHz.检查方法:患者膀胱适度充盈, 取仰卧位, 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位置、形态、厚度、回声强弱并记录结果。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增生症28例。

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延长, 经量多, 其中16例伴中度贫血, 4例伴重度贫血。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形态规则, 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肌层均匀, 内膜位置居中, 呈条形或椭圆形均匀增厚, 厚度为1.1 cm~2.5 cm, 呈强回声, 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小的囊腔, 内膜与肌层间的回声增强呈“三线征”。其中23例伴卵巢偏大, 偏大的卵巢内可见小囊泡。

2.2 子宫内膜息肉13例。

超声表现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 肌层均质, 正常宫腔线消失、变形, 代之为不规则的光团, 呈舌状或圆柱状, 直径为0.7 cm~2.3 cm, 光团回声稍强不均质, 周边回声增强。

2.3 子宫黏膜下肌瘤7例。

临床表现为出血多, 其中5例伴有贫血。超声表现圆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使宫腔增宽, 呈“宫腔分离征”;结节直径为1.0 cm~3.3 cm, 边缘清晰, 周边可见增厚的子宫内膜环绕, 其中5例同时伴肌壁间肌瘤。

2.4 子宫内膜癌6例, 均为绝经期妇女。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其中4例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超声表现为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 子宫内膜增厚3例, 厚度为0.8 cm~1.3 cm, 呈规则性增厚1例、不规则性增厚2例, 且不规则增厚的子宫内膜与子宫界限不分, 宫腔线断续, 回声不均;子宫内膜增厚伴不均质光团2例, 内膜厚度1.0 cm~1.2 cm, 光团小者为1.0 cm×1.4 cm, 大者为2.0 cm×2.5 cm, 光团界限欠清晰, 无包膜;宫腔内实性不均质性光团伴不规则液性暗区1例, 光团大小为2.6 cm×1.9 cm, 与肌层界限不清。

3 讨论

宫腔内疾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月经过多, 不规则性阴道出血、贫血。正确诊断临床上存在一定困难, 但超声显示不同疾病各有不同特点和规律性, 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子宫内膜增生症好发于绝经期或青春期, 是由于雌孕激素水平失调而引起月经异常, 经量增多而出现贫血。

本组病例中单纯性增殖型 (Ⅰ型) 9例, 腺囊扩张型 (Ⅱ型) 14例, 腺瘤样增生 (Ⅲ型) 3例, 非典型性增生2例, 均表现为内膜居中增厚大于1.0 cm, 而以腺囊扩张型及腺瘤样增生型增厚明显, 单纯性增殖型次之。其中腺囊扩张型较多占50%, 其属良性病变;腺瘤样增生、非典型增生较少占19%, 多发生于绝经期 (5例中4例为绝经期) , 其属于内膜癌的癌前病变, 因此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超声可显示子宫内膜规则性增厚, 纵横断面内膜回声沿宫腔形态分布, 与肌层分界清晰, 伴卵巢单或双侧增大, 内可见小囊泡等。根据以上图像特点可初步与子宫内膜癌相鉴别, 再结合临床资料如年龄、伴随症状可明确诊断。

3.2

子宫内膜息肉是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的内膜腺体及纤维间质局限性过度增生而形成的, 与炎症、雌激素过高有关, 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 本组年龄28岁~45岁, 平均年龄35岁。B超常表现为高回声不均质光团, 体积小 (本组平均1.4 cm) , 边界清且周边回声增强。当宫腔内有积液时, 在液性暗区的衬托下, 较易诊断。笔者体会:较小的病灶在分泌期探查时容易漏诊, 而于月经干净3 d检查, 此时子宫内膜较薄, 结构较清晰, 易鉴别。

3.3 子宫黏膜下肌瘤为子宫平滑肌肿瘤向黏膜下生长, 多发于育龄期妇女。

B超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 以前后径增大明显;结节较大 (本组平均2.0 cm) 。其声像图及临床表现与子宫内膜息肉有相似之处, 但又各有其特点:黏膜下肌瘤表现为较大、基底较宽的圆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边缘规则, 常伴有子宫壁间肌瘤及子宫增大;子宫内膜息肉通常表现为体积小、基底窄、回声较强、形态不规则的光团, 内部有时可见扩张的腺体形成的薄壁囊腔, 子宫大小多正常。根据以上不同特点可鉴别。

3.4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恶性肿瘤, 与长期雌激素持续刺激有关, 80%发生在50岁以上, 本组年龄47岁~61岁, 平均年龄55岁, 均为绝经期妇女。笔者体会:如声像图典型再结合临床资料、子宫内膜癌能明确诊断, 而缺乏特征性图像的病例诊断较困难, 但如出现以下表现则应警惕: (1) 绝经期不规则阴道出血是不可忽视的症状, 本组6例均为绝经期妇女, 且均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 (2) 对于绝经期子宫大小与绝经年龄不相符者, 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应仔细检查, 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本组6例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 (3) 由于绝经期随卵巢功能的减退, 雌激素水平下降, 子宫内膜逐渐萎缩, 若子宫内膜厚度大于0.5 cm, 则应进一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本组1例患者, 61岁, 超声示子宫轻度增大, 内膜规则均匀, 厚度为0.8 cm.超声诊断:子宫增大, 伴内膜轻度增厚 (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 。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腺癌。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老年妇女, 临床表现有绝经期后的子宫出血、阴道排液、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等, 且患者多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根据声像图特点, 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则可与宫腔内其他疾病相鉴别。

随着高分辨超声仪的应用, 对子宫内膜回声、形态的改变, 可清晰准确显示, 因此对内膜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且超声方便易行, 可作为宫腔内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宫腔内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流产后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者55例, 年龄18~41岁, 病史2~7月。有1~2次刮宫术史27例 (49.1%) , 2次以上刮宫术史18例 (32.7%) ;B超发现子宫发育异常6例 (10.9%) , 其中子宫纵隔4例、双子宫2例;合并子宫多发性肌瘤或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瘤者7例 (12.7%) 、子宫内膜多发息肉6例 (10.9%) 、瘢痕子宫11例 (20%) 、宫角妊娠5例 (9.1%) ;宫内早孕行人工流产术19例 (34.5%) , 稽留流产清宫术13例 (23.6%) , 药物流产21例 (38.2%) , 中孕引产行钳刮术后2例 (3.7%) ;病灶长径大小约1.4~5.8 cm, 其中血β-HCG升高28例 (50.9%) , 27例正常 (49.1%)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协助诊断, 检查用0.9%生理氯化钠液作为膨宫液, 电切时用甘露醇液, 膨宫压力100~120 mm Hg, 水流速为400 m L/min, 术中B超监测残留物大小, 子宫肌壁厚度;宫腔镜检查了解宫腔形态、大小、双侧宫角、子宫内膜情况, 了解组织残留部位、大小;镜下初步诊断妊娠物残留, 根据残留组织部位及与宫壁粘连程度决定手术方式:如病程短, 组织物较新鲜, 粘连疏松, 则宫腔镜定位清宫, 吸刮妊娠物后再次宫腔镜检, 微型钳钳夹微小残留, 确认妊娠物彻底清除;如病程长, 组织物粘连致密, 吸刮钳夹困难, 则取活检, 术后药物辅助杀胚, 分次手术, 酌情电切术清除妊娠物;术前血β-HCG升高病例服米非司酮150~200 mg, 降低绒毛活性, 术前8、2 h米索前列醇400μg塞于阴道后穹窿或塞肛, 对有子宫穿孔高危因素者:子宫发育异常、瘢痕子宫、宫角妊娠病例, B超监测手术全过程, 备血, 做好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

2 结果

经过宫腔镜检查后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宫腔形态正常妊娠物残留21例, 其中子宫过度后倾后屈10例, 过度前倾前屈5例, 妊娠时间短, 孕囊小、组织少, 吸刮不全4例, 2例瘢痕子宫宫颈狭长;妊娠物残留合并子宫发育异常6例, 其中子宫纵隔4例, 双子宫双宫颈2例;合并宫腔形态异常23例:瘢痕子宫憩室2例, 宫腔粘连8例, 子宫多发性肌瘤或子宫腺肌病、腺肌瘤7例, 子宫内膜多发息肉6例;宫角妊娠5例。妊娠物残留于子宫底14例, 左侧壁16例, 右侧壁11例, 宫角5例, 子宫纵隔2例, 宫腔粘连带1例, 瘢痕子宫瘢痕周围非切口瘢痕内6例;镜下共同特点为子宫内膜增厚, 呈絮状漂浮或蜂窝状, 有的夹有暗红凝血块, 宫腔或宫角部残留灰黄色、灰白色、紫红色粗糙组织, 4例见暗紫色不规则妊娠囊;病灶长径大小约1.4~5.8 cm;宫腔镜检查后清宫治疗41例, B超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术14例;所有刮出组织均送病检。55例患者均治愈。病理结果提示坏死机化组织12例, 炎性坏死蜕膜组织23例, 变性绒毛组织7例, 炎性蜕膜组织合并子宫内膜息肉6例, 合并子宫平滑肌瘤3例, 并增生期子宫内膜4例。所有的患者手术均顺利, B超监测下行电切术, 手术时间20~130 min, 平均47.5分, 出血量10~200 m L, 平均44.5 m L, 无过度水化综合征、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监测血常规、血β-HCG均恢复正常, 住院时间平均3 d。

3 讨论

3.1 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的原因及危害:

(1) 宫腔形态正常妊娠物残留:子宫过度前倾前屈、过度后倾后屈, 瘢痕子宫复旧不良, 宫颈及下段较长或宽大、初次妊娠宫颈管狭长, 妊娠时间短, 孕囊小, 术者特别是操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者, 术中没有充分纠正子宫倾屈度, 误将宽长的下段及宫颈部位当成宫腔, 造成吸刮不全或漏吸。 (2) 宫腔形态异常妊娠物残留:子宫中隔、双子宫是常见的生殖器发育畸形, 畸形子宫宫腔形态不规则, 子宫内膜发育不完善, 子宫肌层组织不够发达, 子宫肌肉收缩不协调, 轴向失常, 宫颈发育差等因素[1], 妊娠组织粘连, 特别是稽留流产者, 易致流产不全;子宫多发性肌瘤、子宫腺肌病或腺肌瘤, 子宫变形, 宫腔形态失常。 (3) 妊娠物着床异常:宫角妊娠或子宫下段与宫颈内口瘢痕周围非切口内妊娠, 因特殊的解剖部位, 内膜非薄, 肌壁薄弱, 妊娠组织易粘连甚至植入, 盲刮时器械难以到达妊娠物着床部位, 易致流产不全, 反复刮宫极易导致子宫穿孔, 大出血。 (4) 流产类型:稽留流产因孕囊枯萎, 胚胎死亡, 妊娠组织机化与宫壁粘连, 如诊断明确前按先兆流产行保胎治疗者, 黄体酮或绒促性素增加妊娠组织与宫壁粘连附着力;稽留时间长, 继发感染, 组织水肿, 流产时钳刮困难, 本组13例稽留流产清宫病例曾有1~2次清宫, 但仍未能完全清除妊娠组织。

流产后妊娠物残留, 影响子宫复旧, 继发子宫内膜炎, 严重时并发盆腔感染、急性腹膜炎、败血症, 严重时感染性休克死亡;反复吸刮易致出血、子宫穿孔、感染, 损伤子宫内膜继发宫腔粘连、不孕不育等并发症。

3.2 宫腔镜诊治宫腔内妊娠物残留

3.2.1 宫腔镜最大的优势是能直视、准确观察宫腔形态、子宫内膜有无病变并能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明确妊娠物残留部位、大小, 刮出术后再次镜检, 以判断刮宫是否彻底, 保证手术质量, 降低子宫内膜损伤程度。Cohen等[2]通过对比发现传统盲刮有20.18%残留物持续存在, 而宫腔镜组无一例发生妊娠组织残留。我院应用宫腔镜诊治宫腔内妊娠物残留55例, 结果与Cohen报道相符。宫腔镜定位清宫, 粘连致密者进行电切, 再在宫腔镜下活检钳夹摘除微小残留组织, 以彻底清除妊娠物;宫腔镜还可同时治疗宫内病变, 本组子宫中隔、宫腔粘连均经宫腔镜下微型剪剪开或电切中隔组织或粘连带, 一次完成两种手术, 减少患者痛苦, 降低手术费用, 避免反复刮宫造成子宫内膜损伤[2]。瘢痕子宫、子宫畸形、宫角妊娠等, B超监测宫腔镜指示下清宫, 避免子宫穿孔或大出血。

3.2.2 诊断明确后,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 如果病程长, 血β-HCG值高, 阴道彩超显示妊娠组织周围血运丰富, 提示残留妊娠组织活性高, 可能与宫壁粘连致密, 术前应予抗感染, 服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受体, 降低绒毛活性软化妊娠物, 提高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阴道后穹窿定时塞米索, 软化扩张宫颈内口。术前常规阴道彩超了解是否合并子宫发育异常、有无宫内病变, 残留妊娠组织部位、大小等, 暂拟需采取的相应手术方式;充分向患者交代存在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可能性, 对宫角妊娠、瘢痕子宫、B超提示肌壁较薄时, 术前备血, 做好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准备;因妊娠组织残留致子宫肌充血水肿, 宫腔镜操作时应低压膨宫, 操作轻柔, 仔细分离, 手术时B超监测, 特别是肌层薄弱部位, 对预防子宫穿孔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使手术更加安全[3,4]。宫腔镜检清宫时如发现组织粘连致密, 不宜反复强行吸刮病灶, 再次改行宫腔镜电切术, 彻底清除组织。

宫腔镜诊治宫腔内妊娠物残留具有诊断准确, 疗效确切的优点, 在临床上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在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为宫腔内妊娠物残留的55例病例在宫腔镜下诊断及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宫腔形态正常宫腔内妊娠物残留21例, 妊娠合并宫腔粘连8例, 子宫纵隔4例, 双子宫2例, 子宫多发性肌瘤或子宫腺肌病, 腺肌瘤7例, 子宫内膜多发息肉6例, 瘢痕子宫憩室2例, 宫角妊娠5例。宫腔镜检查后清宫治疗41例, B超监测下宫腔镜电切术14例。均治愈。结论 宫腔镜诊治宫腔内妊娠物残留, 直视、准确、有效、微创;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宫腔内妊娠物,宫腔镜,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Cohen SB, Kalter Ferber A, Weisz BS, et al.I lysteroscopy may be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management of residual trophoblastic tissue[J].J Am Assoc Cynecol laparosc, 2001, 8 (2) :199-202.

[2]佐满珍, 杨慧琼, 汪琼.宫腔镜诊治流产后宫内异常回声[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9) :1275-1276.

[3]林素文.畸形子宫妊娠与并发症[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5, 20 (3) :172.

宫腔内疾病 篇3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 本院进行宫腔镜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电切治疗共98例, 其中已生育91例, 未育7例。年龄最小26岁, 最大78岁。术前均进行宫腔镜检查、诊刮及病理检查。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 子宫肌腺瘤5例, 子宫内膜息肉64例。见表1。

1.2 器械

应用 OLYMPUS OUT-S7 宫腔镜、OLYMPUS UES-40电切系统,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DP-9900全数字超声诊断系统。

1.3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 术前12~24 h宫颈管放入一次性宫颈扩张棒 (手术时取出) 。

1.4 操作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静脉麻醉, 超声监护, 膨宫液应用0。9%氯化钠, 用量1500~3500 ml。膨宫压力100~120mm Hg。放置电切镜, 观察病变位置, 在直视下手术, 同时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息肉及有蒂黏膜下肌瘤或肌腺瘤于其根部切除后钳出, 无蒂的黏膜下肌瘤切成舟状碎片后钳出。创面电凝止血, 子宫收缩欠佳者可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减少出血。

2 结果

2.1 子宫腔最小7

cm, 最大11 cm, 手术时间最短7 min, 最长40 min, 平均8 min。切除子宫肌瘤最大直径6 cm。术中出血量最少15 ml, 最多80 ml。术后均常规预防感染止血缩宫治疗, 少量阴道流血≤3 d者22例, ≤10 d者68例, >10 d者8例。

2.2 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87例月经正常。11例术后再次出现子宫异常出血, 其中时间最短为2个月 (26岁,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 均复查宫腔镜, 4例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7例宫腔镜检查宫腔内无占位, 诊刮病理为功血。7例未育者其中2人妊娠, 已有1人自然分娩。

3 讨论

3.1

宫腔镜电切术是近10年妇科领域开展的新技术, 对宫腔内病变治疗可取代传统子宫切除术, 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3.2 把握好手术指征是手术安全成功的保证。

术前患者均应进行宫腔镜检查、诊刮及病理诊断, 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疾病, 同时应行超声盆腔检查及宫颈检查, 了解有无其他妇科疾病, 以确定宫腔镜下手术的可行性。

3.3 术中监视

子宫穿孔是宫腔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术中监视非常重要。术中监视方法有腹腔镜监视及经腹超声监视, 前者有一定创伤, 而经腹超声监视在膀胱、宫腔灌流液两个声窗的对比下, 可清晰地显示子宫壁厚度、病灶部位、大小。术中由于子宫肌层组织受电热作用, 组织脱水固缩, 声像图上表现为强的反光带, 可提示切除深度、范围、方向, 防止漏切和子宫穿孔, 而且超声监视简单经济无创伤。本组资料均采用超声监视, 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情况。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内占位性病变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OLYMPUSOUT-S7宫腔镜、OLYMPUSUES-40电切系统, 对98例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导致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治疗, 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 子宫肌腺瘤5例, 子宫内膜息肉64例。结果术后因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均治愈, 月经均恢复正常。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术,子宫出血,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宫腔内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宫腔镜检查妇科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9~63岁。

1.2 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月经干净3~7 d施以宫腔镜检查;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者、闭经或绝经后出血者,检查时间上没有特殊要求。具体方法:排空膀胱后,处于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受检者的外阴、阴道、宫颈,铺无菌巾,采用窥阴器将宫颈暴露。之后,把宫腔镜放进去,对其诸如宫颈管、宫腔整体形态、子宫前壁等进行观察,一旦识别出异常情况,对局部施以进一步的观察。一边将镜体退出,一边对宫腔、宫颈管情况进行再次的观察,防止漏诊情况的发生。如果患者属于子宫内膜病变,施以诊断性刮宫或者定点取材。对于存在较大病变的患者,施以电切术,采集的标本送检。对于胎物残留者,施以清宫术。对于节育器嵌顿或断裂患者,施以取环术。对于宫腔粘连及纵隔子宫的患者,在掌握患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电切术。

2 结果

2.1 宫腔镜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

患者中58例子宫内膜息肉(52例符合病理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0%;13例粘膜下子宫肌瘤(10例符合病理诊断),诊断符合率为77%;7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6例符合病理诊断),诊断符合率为86%;10例胎物残留(10例符合病理诊断),诊断符合率为100%。节育环嵌顿或残留12例。

2.2 效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范围为8~44 min,术后3 d接受电切手术的患者出院。

2.3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心脑综合征发生者14例,术后症状得到缓解,没有诸如子宫穿孔等其他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在妇科疾病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还是较高的,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妇女,都有发生该病的概率,一旦发生,就会出现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等情况。运用宫腔镜手术,可以在直视条件下对肉蒂、大小、部位进行明确,可以鉴别诊断宫内占位性病变。一般情况下,子宫内膜息肉绝大多数为良性,演变成癌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临床实践提示,被认为是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就是宫腔镜检查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诸如子宫内膜癌等宫腔内其他病变,进行宫腔镜检查获得的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比较高的,不过在鉴别某些比较小的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或息肉坏死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等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施以组织病理检查加以明确还是很有必要的[2]。

人工流产后出现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情况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胎物残留、宫腔粘连。宫腔镜检查的应用,能够在直视的条件下对发生胎物残留的位置进行确认。在刮宫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后,宫腔镜复查就能够马上进行,能够实现残留物的一次性清除,破坏内膜的概率也会相对减少,并发症也可得以避免发生。宫腔镜的运用,可以了解宫腔粘连的程度,对粘连轻微者,在直视条件下即可分离;对粘连严重者,可以施以电切术。

此外,宫腔镜检查还往往被应用在难以用常规方法取出IUD的IUD取出者(放置IUD多年,取出时发生环嵌顿、环断裂)中,可以对存在于宫腔内IUD的形态、嵌入的部位进行直接的观察,能够准确定位,不会对正常子宫内膜造成损伤。

运用宫腔镜,还能够在直视条件下采集存在于病变部位的组织,把良好的病理标本提供给病理学检查,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极其有利。不过,宫腔镜检查结果也有可能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不一致。

总而言之,在诊断诸如宫内病变的妇科疾病时施以宫腔镜检查,获得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如果病变是良性的,检查和治疗能够同时进行,这一优势是其他检查方式不具备的。为了将宫腔镜检查有效地应用在妇科疾病诊断中,也要加强宫腔镜技术的培训,增加宫腔镜技术的运用经验。

参考文献

[1]肇红侠,张宏燕.浅析宫腔镜检查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4):259.

宫腔内疾病 篇5

关键词: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妇科疾病

异常子宫出血 (AUB) 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不包括与妊娠疾病有关的子宫出血) 。究其病因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子宫粘膜下肌瘤等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宫腔镜诊治更直观、有效、准确, 逐渐替代了传统模式。本文就此进行相关探讨及研究, 以证实宫腔镜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方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65例已婚妇女因异常子宫出血, 宫内异常回声等原因行宫腔镜检查。患者年龄23~55岁, 其中>40岁38例, 表现为月经过频、月经过多或B超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子宫不规则出血等, 术后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囊性增生致异常子宫出血26例, 子宫内膜息肉23例, 子宫粘膜下肌瘤16例。

1.2 宫腔镜手术

1.2.1 术前准备:

接受宫腔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65例术前被告知手术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取得患者理解。为利于宫颈扩张, 在无药物禁忌症情况下, 65例患者均予以口服米非司酮100 mg, 1次/d, 连续2天, 第3天早晨5:00直肠内置入米索前列醇400μg以软化宫颈, 并于当日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用药结果, 65例患者均可无阻力通过9号扩张棒。

1.2.2 手术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

膨宫液体为0.9%氯化钠, 膨宫压力在13~15 k Pa。自4号扩宫棒起依次扩张宫颈至9号扩宫棒, 缓慢置入Olympus8.5 mm外径的一体化宫腔镜并观察宫颈管有无异常, 由远及近观察宫腔整体形态, 先检查宫底和宫腔前、后、左、右壁, 再检查子宫角及输卵管开口。注意宫腔形态、有无子宫内膜异常或占位性病变, 最后再缓慢推出镜体时, 仔细检视宫颈内口和宫颈管。经检查发现宫内无明显异物者26例, 但宫内膜明显增厚者15例, 术中取出镜体后予以诊断性刮宫, 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对于年龄>40岁, 无生育要求的10例患者再次置镜以电切部分宫内膜, 防止今后宫内膜继续增生引起子宫出血多, 甚至导致贫血。以上1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宫内膜简单型增生或囊性增生;子宫内膜息肉23例, 子宫粘膜下肌瘤16例, 均采用高频电为动力予以电切治疗, 切割电极功率为70~80 W, 分次切割病变, 并取出切下标本送病理。术毕边退出镜体边再一次观察宫腔, 宫颈管情况, 以免漏诊。

1.3 术后指导

宫腔镜手术后性激素药物治疗情况术后病检报告提示宫内膜简单型增生或囊性增生包括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无药物禁忌症者术后服用妈富隆调经3~6月。

2 结果

6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宫腔镜检查或治疗。手术时间15~50 min;宫腔深度6.5~10 cm;手术并发症:术中未有1例发生子宫穿孔及大出血, 无1例发生过度水化综合症, 术后6 h之内患者均下床活动并自解小便, 术后予以头孢硫脒预防感染48 h, 2例患者发热达38.5℃伴下腹痛, 考虑贫血易感染因素) 。患者手术后平均住院 (3.3±2.1) 天;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 结果有7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术后停经;余者对月经改善的满意达到83.7%;2例术后仍呈不规则阴道流血占3.07%;检查病历发现这2例患者病检报告提示为宫内膜呈简单型增生, 术后未按医嘱服用妈富隆。粘膜下肌瘤及宫内膜息肉随访3个月以上, 无1例复发。

3 讨论

目前子宫异常出血病因多种, 传统的诊治模式主要通过B超、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但事实上, 这种传统模式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首先B超检查无创伤, 患者无痛苦且价格便宜, 容易为患者接受, 在诊断内膜病变中有很大的诊断价值[1], 但对异常子宫出血病例的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2], 在本文的资料中, 所有患者术前B超均提示宫内膜厚度>5 mm, 部分患者甚至提示宫内异常回声, 故应重视B超的作用[3]。本组资料中有3例患者术前B超提示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 术中发现宫内膜息肉。故宫腔镜是诊断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4]。

诊断性刮宫总归是盲视操作, 其缺点:一、对微小病变、宫角等处极易发生漏刮;二、诊刮取材时可能破坏病变的大体结构, 送检时只是一些组织碎片, 致病理无法做出正确诊断。三、操作医师为获得足量的组织送病检, 往往盲目地过度掻刮宫腔, 致子宫穿孔、感染、出血的概率提升, 尤其对一些子宫内膜癌的患者更增加了术后肿瘤细胞通过血行传播的可能性。

而近年来宫腔镜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疾病方面的开展领域越来越广。其优势在于能将图像放大10倍以上, 既能直观观察到宫腔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又能在宫腔镜下定位活检, 避免了盲目刮宫可能引起的漏诊, 更为重要的是宫腔镜的治疗镜能同时帮助彻底治疗疾病。尤其对诊治粘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方面有重要价值。而子宫内膜息肉用传统的诊断性刮宫有时能刮出典型的息肉而得以确诊, 但更多的可能是漏刮或刮碎, 病理检查难以作出息肉的诊断[5,6]。况且患者病灶未彻底除去, 病情仍未得到改善, 从医患角度讲都将造成无法避免的矛盾。故笔者认为宫腔镜是一种省时、省钱, 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身心创伤的诊治异常子宫出血及宫内异物的优秀治疗措施, 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Gull B, Carlsson S, Karlsson B, etal.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of the endometrium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is it always necessary to Perform an endometrial biopsy?[J].Am J Obste Gynecol, 2000, 182 (3) :509-515.

[2]刘德英.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51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1;8 (4) :71-72;

[3]郎景和.良好地发展妇科内镜手术[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11) :641-642.

[4]刘素玲.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病理与B超对比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8) :1220-1221.

[5]Revel A, Shushan A.Investigation of the infertile couple:hysteroscopy with endomertrial biopsy is the gold standard investigation for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Hum Reprod, 2002, 17 (8) :1947-1949.

宫腔内疾病 篇6

关键词:早孕药流,宫腔内残留物,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搜集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共67例门诊病例, 年龄17~43岁, 平均年龄30岁, 药流前均行超声检查发现宫腔内孕囊, 常规测量孕囊大小。采用药物流产后, 对于药流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时间>10d者,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进行观察。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的仪器为GELOGIQ7型, 采用探头为频率3.5MHz低频探头及频率10MHz经阴道超声探头。用二维超声测量子宫大小、观察子宫内膜以及宫腔内的异常回声, 测量异常回声的范围, 应用彩色多谱勒观察其周边及内部的血流分布情况, 并测量阻力指数。

2 结果 (图1, 2, 3, 4)

67例病例中发现宫腔内组织物残留者60例, 其中多量残留物者15例, 少量残留物者45例, 未发现异常者7例。彩色多谱勒于残留物基底部或周边见彩色血流者47例。因组织物残留量、病程长短以及是否伴发继发感染等, 宫腔内的回声呈多样化。其基本声像图表现为: (1) 宫腔内多量组织物残留者子宫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无明显残留者子宫大小及形态无明显改变; (2) 宫腔内见不规则的高回声或不均质低回声团, 形态不规则, 与正常肌层分界不清, 宫腔内团块最大为42mm×20mm, 最小为11mm×8mm; (3) 伴有宫腔内积血者, 可见宫腔闭合线分离, 宫腔内见无回声或低弱回声区, 与宫壁分界清晰; (4) 少许绒毛组织残留者声像图仅表现为内膜回声稍不均匀, 呈不均质回声斑块, 宫腔内无异常回声团块; (5) 彩色多谱勒表现:多量组织物残留时, 不均质高回声团块内膜下肌层见斑片状或网状彩色血流;少许绒毛组织残留时内膜不均质回声斑与子宫肌层的低回声区内可见局灶性彩色血流, 可测及低阻力型滋养层周围血流频谱 (RI0.39~0.60) 以及静脉性频谱。经清宫后:13例见少量绒毛组织;51例见蜕膜组织;30例见凝血块和少量机化物;对7例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者, 临床经保守治疗观察1~2周, 5例出血停止, 2例仍有阴道出血, 经清宫发现有少量机化组织。

3 讨论

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 (简称药流)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用非手术措施终止早孕的方法, 因操作简单、痛苦小、患者易接受, 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但药流后因妊娠组织排出不全可导致宫腔内妊娠组织物残留, 表现为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 其阴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孕囊排出后蜕膜剥脱不完全、绒毛组织残留、子宫收缩不良等, 而宫腔内组织残留是最重要的原因胚胎组织长期残留宫内可导致胎盘绒毛过度侵蚀肌层甚至绒癌的发生。

本组67例病例中有60例经清宫证实是宫腔内残留物, 其声像图表现与残留时间长短有关, 病程短者残留物与子宫界限清、易识别, 而病程长者往往伴宫腔内的变性、坏死、机化, 因此回声粗乱, 与子宫内膜不易分清, 同时这部分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生, 若残留物较小, 仅靠二维超声图像不易与增生的内膜相鉴别, 需结合CDFI所示的特征性血流信号及脉冲多普勒所示的低阻动脉血流频谱加以鉴别。

纵上所述, 对药流后阴道流血1周以上患者,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宫腔内异常回声及彩色血流情况, 可确定有无残留物及其大小、部位, 并可指导清宫, 减少手术盲目性, 能够为临床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是一种比较简便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宫腔内疾病 篇7

入院查体:体温36.8℃, 脉搏98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55/70mm Hg, 睑结膜略苍白, 心肺未见异常, 腹略膨隆、软, 下腹部触及一新生儿儿头大小包块, 质地中等硬度, 可活动, 界清, 轻压痛。肾区叩击痛 (+) 。妇科检查:阴道通畅, 粘膜充血, 宫颈光滑, 明显萎缩, 子宫大小触及不清, 盆腔可触及一约新生儿儿头大小的肿物, 质地中等硬, 活动度可, 轻触痛, 阴道间歇排液, 肿物随排液增多略减小。29/5超声:子宫显示未探及, 腹腔内见11.5cm×6.6cm均质强回声光点分布, 内见分隔, 分隔厚0.4cm, 肿物壁厚0.7cm, 腹腔内少量游离液体2.0cm。31/5腹部超声:在膀胱的后上方可探及一个12.4cm×7.3cm×11.2cm的局限异常回声, 轮廓尚清, 边界欠规则, 其内可见胶冻样点状回声, 并可随外界压力变化而轻微浮动, 此包块随呼吸幅度的加大而上下移动, 位于子宫底部的上方似与子宫相连, 同样性质包块位于子宫体及子宫颈的后方, 但于肠管、膀胱无关, 其内部及周边未见异常血流信号。31/5化验:血常规白细胞22.5×109mmol/L, 中性粒细胞16.55×109/L, 红细胞3.11×1012/L, 血红蛋白83.2g/L, 红细胞压积0.24, 血小板746×109/L。血糖11.60mmol/L, 尿素氮27.45mmol/L, 肌酐360umol/L, 尿酸513mmol/L。经查诊断卵巢肿物 (不排除恶性) , 2型糖尿病, 高血压病3级, 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 中度贫血。预抗炎、控制血糖、血压对症支持治疗, 择期手术。因肾功能不全耐受手术, 转肾内科改善肾功能、调整血糖等治疗后, 于2004年6月15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术, 术前在麻醉状态下行宫颈扩张术, 见自宫颈口流出中等量乳白色粘稠液体, 无臭味。术前更正诊断为:宫腔积脓。决定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均匀增大为12cm×11cm×8cm, 呈红色, 前后壁各见一个肌瘤结节, 双侧卵巢大小3cm×2cm×1cm, 双输卵管未见异常, 术后剖开见术后剖开见大量乳白色粘稠液体, 肌壁间两个肌瘤结节, 子宫下段不全纵隔。术后在ICU病房及妇科治疗8d, 治愈出院。病理诊断 (病理号219099) :老年性子宫内膜炎, 合并宫腔积脓,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慢性宫颈炎, 双附件未见著变。

讨论

宫腔积脓易发生绝经5年以上的妇女。老年妇女, 由于生殖器官萎缩, 卵巢分泌雌二醇功能停止, 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易发生妇科病[2]。患者糖尿病多年, 易合并感染[3], 且存在多器官病变、贫血, 全身抵抗力降低, 年老反应迟滞、对症状不敏感, 发病隐匿, 症状不典型, 易误诊[4]。老年妇女宫腔积液 (脓) 可发热, 也可无热[5]。此患入院时白细胞达22.5×109/L, 体温无升高, 误诊卵巢肿物;阴道排液无臭味, 性状上看似脓性, 结合血象应想到感染;随阴道排液的增多包块渐减小, 应认真检查包块与外界的有无通道, 超声报告未探及子宫, 只探查到包块且分隔, 如在超声引导下, 经阴道放置宫腔探针, 有脓液流出, 诊断可确立。该患为子宫不全纵隔, 纵隔阻隔液体未不能及时排出, 多种原因使2个月子宫增大达脐平, 宫壁被牵拉扩张变薄, 宫腔变大。曾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预行剖腹探查术。于术前在麻醉下行宫颈扩张术后, 明确了诊断, 避免了失误。若在工作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超声认真综合分析, 仔细查体, 可以尽早明确诊断, 并选择合理的治疗原则, 对于患者的心理及躯体尽早康复有很大益处。

摘要:老年期妇女机体逐渐老化, 免疫力低, 卵巢分功能已衰竭, 易患妇科感染性疾病, 因合并糖尿病更易感染。老年反应性下降, 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延误诊治。该患因合并子宫不全纵隔使宫腔积脓不能及时排出, 使腹部包块快速增大而考虑为卵巢肿物。子宫纵隔和双角子宫的发生率为5%[1], 子宫纵隔妇女大多数能正常生育, 有20%~25%妊娠失败。此例为多种原因引起, 需拓展思路综合分析, 可减少误诊情况发生。

关键词:宫腔积脓,不全子宫纵隔,多种疾病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07~1108.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495.

[3]叶任高, 陆在英, 谢毅, 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93.

[4]张宏, 李亚里.老年妇科急症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妇杂志, 2002, 18 (12) :706~708.

上一篇:信任管理机制下一篇:表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