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粘连分解

2025-01-08

宫腔镜粘连分解(精选8篇)

宫腔镜粘连分解 篇1

宫腔粘连是指经宫腔手术操作或因放射、感染造成子宫内膜破坏引起宫腔相互粘连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病变, 包括腹痛、闭经、月经过少或流产、不孕等现象, 90%以上的宫腔粘连由刮宫引起[1]。其治疗方案为手术分离或切除粘连, 过去通常采用盲视法, 如刮宫、探针和扩张棒分离宫腔粘连, 甚至切除子宫来缓解临床症状等, 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近年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引入宫腔镜后, 在宫腔镜直视下有针对性的分离或切除宫腔粘连52例, 使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解除腹痛, 改善与提高妊娠及分娩结果, 成功率高、疗效肯定, 成为治疗宫腔粘连的标准方法。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共收治宫腔粘连患者52例, 门诊治疗9例, 住院治疗43例, 年龄19~42岁, 平均年龄28.2岁。刮宫术后47例, 自然流产后1例, 药物流产后2例, 子宫黏膜下肌瘤经宫腔摘除术后1例, 取环后宫腔感染1例, 其中合并宫颈粘连4例, 子宫黏膜下肌瘤4例, 合并子宫纵隔2例, 单角子宫1例, 子宫内膜息肉1例。经B超及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提示宫腔粘连11例, 后经宫腔镜确诊, 余41例直接经宫腔镜检查确诊, 其中9例粘连较轻, 门诊检查同时予以治疗, 43例粘连较重, 入院后予宫腔镜电切治疗。

1.2 手术方法

1.2.1 仪器设备

采用Wolf硬性宫腔检查镜及电切镜 (含针状电极或环状电极) , 配合冷光源, “T”型节育环作为术后宫腔支架, 5%葡萄糖液为膨宫介质, B超东芝SSSA-250A型作为术中监护手段。

1.2.2 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d, 出血期一般不做手术, 若闭经患者, 可随时进行, 但需排除生殖道炎症。术前排空膀胱, 取截石位, 选择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 扪清子宫位置, 暴露宫颈, 以5%葡萄糖液为膨宫介质, 在B超引导下顺宫腔方向植入安装好灌流系统和成像系统的宫腔镜, 若宫颈粘连, 尽可能钝性分离, 然后仔细观察宫腔全貌, 若粘连不致密、疏松, 予钝性分离, 恢复宫腔正常形态, 暴露双侧输卵管开口, 为防止粘连再次发生, 可植入宫内“T”型节育环一枚;若宫腔粘连致密, 无法钝性分离, 则需换用手术宫腔镜 (必须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 充分扩张宫颈后, 置入手术宫腔镜, 针状电极或环状电极切开粘连部分, 尽量恢复至宫腔正常形态, 至少暴露一侧输卵管开口, 切开粘连后, 退出宫腔镜, 置入宫内“T”型节育环一枚, 结束手术。宫腔粘连手术最好在B超监视下进行, 必要时需腹腔镜监视下手术, 防止子宫穿孔。对于合并子宫纵隔、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7例患者同时予纵隔切除、黏膜下肌瘤电切及内膜息肉电切, 均取得良好效果。

1.2.3 手术后治疗

粘连较轻, 内膜损伤小, 经宫腔镜分离后月经均能正常复潮, 对于粘连较重、闭经患者, 术后予雌-孕激素来序贯治疗3个月, 月经恢复正常, 有生育要求的患者3个月后取环, 无生育要求患者宫内节育环可作为避孕措施。21例不孕患者有19例成功怀孕, 15例足月产, 3例早产, 1例自然流产。

2 结果

52例宫腔粘连患者9例宫腔镜钝性分离, 43例宫腔镜电切分离均获成功, 成功率100%, 与国内相关的文献报道一致[2], 且手术损伤小, 恢复快, 52例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均在24h内, 无异常体温升高。随访患者月经常在1个月后即恢复正常, 无下腹坠痛及腰酸不适。

3 讨论

宫腔粘连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病, 传统治疗是探针及扩张棒盲目分离, 治疗效果不理想, 复发率高, 对于致密粘连患者无有效治疗方法, 特别是症状严重, 患者不能耐受, 甚至需要切除子宫来缓解临床症状, 损伤较大。自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引入宫腔镜后, 此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宫腔镜下治疗宫腔粘连方面有明显优势, 直视宫腔内部情况, 损伤小恢复快, 体现微创技术优点, 治疗效果肯定, 本文52例患者均获成功。但对于宫腔粘连严重, 需再B超或腹腔镜监视下进行, 预防子宫穿孔[3]。随着宫腔镜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在宫内病变诊断方面金标准地位, 宫腔镜下治疗宫腔粘连分解已成为妇产科临床医师的首选治疗方案[4]。同时宫腔镜在诊断治疗宫腔粘连可发现宫腔异常病变, 如子宫黏膜下肌瘤4例, 子宫纵隔2例, 子宫内膜息肉1例, 这些患者均在宫腔镜下得到相应手术治疗, 因此我们认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耗时短, 成功率高, 治疗结果肯定, 具有微创手术安全优势, 目前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宫腔粘连分解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 必要时配合雌-孕激素序贯应用, 所有病例均获成功。结果宫腔镜在宫腔粘连分解术中疗效肯定, 值得推广。结论宫腔镜是治疗宫腔粘连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宫腔镜,宫腔粘连分解

参考文献

[1]冯缵冲.实用宫腔镜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68.

[2]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9.

[3]Castaing N, Dami E, Chuong T, et al.Mechanical and metaboliccomplications of hysteroscopic surgery:report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52 procedures[J].Contracept Fertil Sex, 1999, 27 (3) :210-215.

[4]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5.

腹痛与宫腔粘连 篇2

张老师因避孕失败停经50多天,被确诊为早孕而做了人工流产术。术后3个月月经一直未来潮。她怀疑人流术可能没有做成功。奇怪的是,每月到了10号左右,下腹部就会出现突发性痉挛性的疼痛,有时还伴有肛门坠胀感,严重时还会出现里急后重的感觉,弄得张老师整日坐立不安,影响了工作和学习。而且,这种症状一月比一月加重。每次疼痛持续3~5天后逐渐减轻并消失。这次,张老师腹痛又发作,只好来看医生。

医生根据张老师的叙述,给她做了必要的检查,在排除了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感染后,最终诊断为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综合征,需要立即行宫颈扩张术。当探针和宫颈扩张器通过宫颈进入宫腔后,立即有暗红色不凝血流出。张老师的腹痛立即减轻,并逐渐消失。张老师迷惑不解地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宫腔粘连综合征和周期性腹痛的呢?”医生向她作了认真的解答。

其实,凡是可以引起子宫内膜或子宫肌层创伤的宫腔手术,都可以引起宫腔粘连综合征。如最常见的人工流产术、诊断性刮宫术,甚至取环术等。在手术过程中,过度的搔刮宫腔,吸宫时负压过高。吸刮的时间过长,吸头、刮匙或取环钩等多次反复地进出宫颈口,造成组织的严重创伤,均可致使宫颈、宫腔粘连。另外手术中不注意无菌操作或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可致术后宫腔感染而发生宫腔粘连综合征。

宫腔粘连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闭经(或月经过少)。宫腔完全粘连者,可出现闭经,使用雌激素、孕激素治疗也无效果。如果官腔部分或轻度粘连,则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稀少。②腹痛。一般发生在人流吸宫术或刮宫术后1个月左右。宫颈管粘连时(大部分发生于宫颈内口处),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变化,组织脱落后形成的月经血不能排出,潴留于官腔或逆流至输卵管、腹腔,出现周期性腹痛。经血倒流入腹腔,日后还可能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宫腔粘连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只要认真询问病史,根据病人的体征、症状及妇科检查,即可确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宫腔镜检查已成为诊断富腔粘连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对粘连的部位、范围作出诊断,还能对粘连的组织类型和程度做出诊断。

实际上,宫腔粘连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只要严格遵守吸刮宫术操作规程,做到无菌操作,并注意以下几点,即可避免宫腔粘连。①术前应积极治疗患者的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以防术后感染。②扩宫颈不可粗暴,用扩张器不可跳号,以免吸宫时擦伤宫颈管。③吸引时所用负压应适当,进出宫颈时一定要关闭负压,所用刮匙等器械应避免反复进出宫腔。

宫腔镜粘连分解 篇3

关键词:宫腔粘连,补肾活血,@周期疗法,人类,女(雌)性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nsions,IUA)又称阿谢曼综合征(Asherman syndrome),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宫腔感染、宫腔操作等。其致病原因是子宫内膜损伤,进而致宫腔粘连[1]。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nsions,TCRA)能在直接观测下分离或切除宫腔粘连,对宫腔粘连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有利于恢复患者月经[2]。但是,IUA经宫腔镜术后常出现再粘连,尤其在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中更是常见。且此类患者在临床不仅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暗,还合并有腰酸、经行腹痛、畏寒肢冷、耳鸣等症状。笔者应用补肾活血周期治疗预防宫颈分解术后再粘连,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宁波市中医院住院经宫腔镜确诊为宫腔粘连并符合肾虚血瘀型诊断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中药观察组和西药对照组各50例,中药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27.82±4.84)岁,西药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27.22±4.43)岁;中药观察组患者平均刮宫次数(1.96±0.99)次,西药对照组平均刮宫次数(1.78±1.04)次。2组患者年龄、刮宫次数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7版)、《妇科内镜学》(2001年版)有关内容制定。1)有宫腔操作史、人流术后宫腔感染史等;2)临床表现:继发性闭经、月经过少、继发不孕等;3)彩超检查:子宫内膜菲薄、内膜线不连续或连续性欠佳;4)宫腔镜检查提示宫腔粘连。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医妇科学》(7版)、《中医诊断学》(6版)制定相关诊断标准:主症: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不足2 d,甚或点滴即净,色紫暗,有血块,或闭经。次症:经行腹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夜尿频多、口干不欲饮等。舌脉:舌质淡暗或淡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沉涩。具有主症及次症2项者,同时结合舌脉,可诊断为肾虚血瘀型[4]。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第3~7 d行TCRA并进行粘连评分。西药对照组:术后第2 d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补佳乐)2~3 mg/次,2次/d;第12 d起加服黄体酮胶囊100 mg/次,2次/d,连服21 d停药。月经来潮第5 d起服下一周期,月经未来潮者停药7 d后服下1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第2 d始服用补肾活血中药,周期治疗。方药组成:1)经后期: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制黄精、沙苑子、制香附、茯苓、丹参,随症加减。2)经前期:熟地黄、巴戟天、怀牛膝、当归、川芎、桂枝、赤芍、桃仁、红花、益母草,随症加减。3)经期:桃仁、熟地黄、当归、川芎、制香附、益母草、路路通、生蒲黄、莪术,随症加减。疗程:2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个月,再次进行宫腔镜检查并评分。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2.2 疗效标准

痊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以上,不足90%者。有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以上,不足70%者。无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者。

2.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宫腔粘连情况及症状进行评分。1)宫腔镜下评分:采用March[3]分类法,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评分1~3分:(1)轻度粘连(记1分):病变累及面积小于宫腔的1/4,且粘连菲薄或纤细,输卵管开口及宫腔上端病变较轻或无病变;(2)中度粘连(记2分):病变累及宫腔的1/4~3/4,仅粘连形成,无宫壁间相互粘着,输卵管开口及宫腔上端仅部分闭锁;(3)重度粘连(记3分):病变累及面积大于宫腔的3/4,宫壁间相互粘着或粘连带肥厚致密,输卵管开口和宫腔上端闭锁。2)对患者月经量、经色、腰酸、经行腹痛、畏寒肢冷、耳鸣、潮热盗汗、口干、夜尿严重程度分别进行积分。每一项按照程度从轻到重分为4个计分级别,分别计为0分、2分、4分、6分。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3。

△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近年来,宫腔粘连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多与宫腔操作及感染有关,有报道称,90%的宫腔粘连与宫腔操作有关[5]。研究表明,宫腔粘连多认为与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损伤有关[6]。TCRA可有效治疗IUA,但是TCRA术后,子宫内膜仍处于创伤期,术后宫腔粘连可能再次发生[7]。因此,TCRA术后预防再粘连是治疗宫腔粘连成功的关键。

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宫腔粘连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属于“闭经”“月经过少”等范畴。宫腔操作易损伤冲任、胞宫,胞脉空虚,冲任不能按时满溢,新血不生,旧血不去,日久瘀血内阻,血行不畅而至月经量少、色暗或闭经[8],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证。《金匮要略广注·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载:“少腹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若行经期经血排泄不畅,影响经后期从阳长到阴长的生理转换,阻碍阴血生长,表现出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等病证。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气血阴阳消长变化各有不同,行经期,阳盛极,借经血排出余阳,实现阳消阴长的转化。故本课题组在经期选用桃仁、益母草、路路通等活血调经药物。现代研究表明,此类药物有增强子宫收缩、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等作用[8,9,10],能有效促进经血排出,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粘连复发,且同时能改善月经量少、经行色暗等症状。经后期,指行经期结束至排卵之前的一段时间,此期阴长阳消,阴长方能为下一行经期奠定物质基础。经血排出,必然耗损一定的血量。又因精血互生,故《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肾水的盈亏关系到月经量的多少。经后期的病理特点在于阴血亏虚,此时若阴长阳消不能顺利变化,血海不充盈,子宫内膜不长,雌激素水平高度低落,月经周期将停留于经后早期。兼顾宫腔粘连的肾虚证表现,故在本病的经后期治疗选用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等有补肾益精功效的药物[11]。方中药物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12],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生长,预防宫腔粘连复发,同时改善腰膝酸软、耳鸣、夜尿频多等症状。经前期,阳长阴消,阳长的基础是阴气充实,故谓阳长至重,必得阴助。经前期末期,阴阳俱盛极,阳气鼓动阴血下行,血海由满而溢,即行月经[13]。基于经前期阳长阴消及行经期阴血下泄的生理特点,故拟定补肾阳、益精血、活血化瘀的治则。方中巴戟天、桂枝补肾助阳,熟地黄、当归补血益精,怀牛膝、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对经行腹痛、畏寒肢冷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宫腔镜粘连分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100例, 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 年龄23~42岁, 平均 (27.9±2.3) 岁。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病例均满足条件:有宫腔操作手术后闭经或月经过少病史, 均有生育要求, 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常规准备宫腔电切镜、超声诊断仪、微型剪刀, 活检钳等, 选择探头频率为3.5MHz。于月经干净后第3~7天, 取米索前列醇400μg在手术前10h与2h分别放置, 清洁灌肠, 开展手术前5h内禁食。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应用B超, 将宫腔镜顺宫腔方向置入, 观察宫腔粘连程度与性质及宫腔形态, 若粘连程度较轻, 可自顶端用宫腔镜分离, 若粘连为中重度, 可应用微型钳、活力钳实施分离。用B超监测手术过程, 避免子宫穿孔及其他意外。参考内膜线分离, 当宫腔大小呈正常恢复时, 提示分离完全, 若分离较为棘手, 可应用针状电极对粘连行电切处理, 但手术中尽量避免应用电切。 (1) 对照组:实施分离操作后, 取圆型金属环直接放置。 (2) 观察组:实施分类操作后给予球囊导管放置, 囊内注射生理盐水5m L, 并取透明质酸钠注入, 防止粘连再发生, 球囊放置期间予甲硝唑0.4g口服Bid预防感染, 隔天更换阴道内填塞纱块及阴道消毒, 第5天取出球囊后同样放置圆形金属环。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补佳乐加地屈孕酮片序贯人工周期治疗, 补佳乐用量视粘连程度不同予3~9mg不等, 用21d, 后7~10d加地屈孕酮10mg。月经后第5d用同种方式服用, 共用3个周期。3个周期后取出金属环。患者为重度宫腔粘连者, 需用宫腔镜复检, 术后1个月禁止坐浴, 性生活。

1.3 效果评定

(1) 治愈:闭经者恢复月经, 且月经量达到原来的80%以上。 (2) 有效:闭经者恢复月经, 月经量增加20%~80%。 (3) 无效:闭经者未恢复月经, 月经量增加少于20%。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半年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宫腔粘连严重影响生育妇女身心健康。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 宫腔镜用于治疗宫腔粘连已被广泛推广。在超声监护下实施宫腔镜诊治, 可清晰显示子宫回声光带、大小、厚度、轮廓, 可在直视下切除病灶, 分离粘连, 并降低了周围组织损伤率, 为患者机体康复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治疗质量[2,3]。采用电切术在直视下切除或分离宫腔粘连, 使术后宫腔恢复正常形态, 并促使月经周期恢复, 使妊娠和分娩结局明显改善[4]。临床观察发现当患者宫腔粘连严重时, 取环后易有宫腔再粘连情况发生, 常需反复手术治疗, 而且治疗效果不佳, 月经改善率低, 术后受孕机率低, 特别是年龄35岁以上者预后更差。故宫腔镜治疗后如何预防宫腔再次粘连显得格外重要。

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后, 球囊导管在宫腔内需放置5d以上, 此机制为充水球囊在宫腔内部可发挥屏障作用, 使子宫上下、左右、前后的侧壁分离[5]。宫腔内的液体可经导管引出, 加快子宫内膜修复, 防止再度粘连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闭经者恢复月经率、月经过少者月经量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 半年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球囊导管放置治疗宫腔粘连改善月经情况, 提高妊娠率, 更优于传统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单纯上环术, 值得推广应用。当然, 如何科学确定球囊导管内球囊体积的大小、放置时间的长短, 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球囊导管放置治疗宫腔粘连效果。方法 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上环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球囊导管放置治疗, 术后均以人工周期治疗3月再取环, 比较两组取环后月经和半年内妊娠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月经恢复率、月经量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 半年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球囊导管放置治疗宫腔粘连更优于传统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上环术,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腔镜手术,宫腔粘连,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葛春晓, 裴德恩, 左怀之.宫腔镜手术为主综合治疗重度宫腔粘连27例临床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1) :52-54.

[2]Roy KK, Bar uah J, Sharma JB, et al.Reproductive outcome following hysteros copic adhesiolysis in patients withinfer tility due to Aaher mans syndrome[J].A rch GynecolObstet, 2010, 281 (2) :355.

[3]成九梅, 靳琳, 夏恩兰, 等.B超和 (或) 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108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1) :55-56.

[4]申爱荣, 刘琼丽.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方法的比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11 (1) :25-27.

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疗效观察 篇5

宫腔粘连又称阿谢曼综合征, 为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 主要病因为手术时对子宫刮割过度, 导致内膜粘连, 前期有周期性腹痛, 继而月经减少或者停止, 最终导致不孕。宫腔镜用于宫腔粘连手术, 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我院应用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患者58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8例, 年龄23~39岁, 中位年龄27岁, 其中有宫腔操作史23例, 人工流产30例, 产后清宫5例。患者欲再次受孕, 经检查盆腔无其他异常, 体内激素也稳定。

1.2 方法

1.2.1 手术准备:

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并记录, 对其进行妇科及血常规检查, 同时进行肝、肺、肾等器官的排查, 确认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正常, 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并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于月经干净3~8d进行。

1.2.2 手术过程:

手术所采用的器械为OLYMPUS HYF-3T型纤维宫腔镜、直径为9mm的电切镜和型号为4269的治疗镜以及配套设施自动液体膨宫机。首先用3%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进行局部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进行消毒并检查子宫的方位, 然后将宫腔镜置于宫颈口, 在宫颈口无血管处划开一道细小的缝, 在消毒之后将宫腔镜送入子宫。调整宫腔镜的位置和角度, 观察患者体内器官的状态, 若发现宫腔粘连, 则根据粘连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若为轻度或中度粘连, 则用宫腔镜对宫腔内膜进行分离;宫腔粘连严重者则使用电切进行分离。在进行宫腔内膜分离之后, 检查是否分离完全, 其标志是宫腔恢复到正常的大小, 形态等也未出现异常, 在宫腔两侧的输卵管开口十分清晰。然后再向患者体内放环形节育器, 在手术后3个月给予药物治疗, 3个月后取出子宫内的节育器并对宫腔进行复查。手术时间为1.5h。

1.2.3 术后护理:

在手术后1、2、4个月进行随访, 关注其后期反应, 如每个月的月经是否正常、使用药物时有无异常现象等, 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告知注意意项, 如果出现异常, 建议来院复查。手术3个月后取环, 并在此后的几个月里记录其妊娠情况。

2 结 果

本组患者中, 3个月内月经恢复45例, 腹痛缓解55例, 宫腔未完全恢复2例, 由于卵巢炎而未能治愈1例。术后1年成功受孕45例。治愈55例, 无效3例, 治愈率为94.8%。

3 讨 论

宫腔粘连主要原因有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产后清宫和刮宫。普通状态下, 子宫内膜的前后壁紧贴在一起, 经期也不会粘连。当子宫受到刺激后, 不但会发生宫腔粘连, 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子宫肿瘤的危险[1]。为了降低宫腔粘连发病率, 应加大对生殖教育的宣传,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宣传, 让其了解到意外受孕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意外受孕时应尽量去正规医院进行人工流产, 以避免宫腔粘连的发生[2]。本资料显示, 宫腔镜对于宫腔粘连的治疗非常有效, 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宫腔镜使宫腔内膜完全分离, 使宫腔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并加大患者受孕能力。此外, 还要预防宫腔的再次粘连, 根据患者体质适量应用抗生素, 可以减少盆腔炎的发生, 可以配合抗生素使用雌孕激素, 这对患者受孕非常有利[3]。

参考文献

[1]柏吉士.宫腔镜诊断及手术-解剖、生理、病理学图解[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10:524.

[2]彭玲, 皮望星, 李娟.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497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6) :19-20.

宫腔镜粘连分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8月经我院B超检查疑为宫腔粘连患者49例,其中,12例1次刮宫,21例2次刮宫,11例3次刮宫,5例3次以上刮宫。患者宫腔粘连程度为:Ⅰ度7例,其中,月经改变4例,继发不孕1例,腹痛1例;Ⅱ度20例,其中,月经改变18例,继发不孕4例,腹痛1例;Ⅲ度17例,其中,月经改变16例,继发不孕6例,腹痛3例;Ⅳ度3例,其中,月经改变2例,继发不孕2例,腹痛2例;Ⅴ度2例,其中,月经改变2例,继发不孕2例,腹痛1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欧洲妇科内镜协会(ESGE)标准,将宫腔镜下所见的粘连分为Ⅰ~Ⅴ度[1]。其中,Ⅰ度为轻度;Ⅱ~Ⅲ度为中度;Ⅳ~Ⅴ度为重度。

1.3 方法

1.3.1 器械

RF-BD-180型自聚焦多功能妇科内镜及图文处理系统(武汉人福集团)。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为膨宫液,膨宫压力为18~20 kPa。

1.3.2 术前准备

月经干净3~7 d,闭经者不定时。所有患者经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术前晚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2 mg以软化宫颈。

1.3.3 宫腔粘连的分离方法

对于膜状粘连者可直接用宫腔镜体或在宫腔镜直视下用微型剪、钳采用推、顶、撕剥等方法分离粘连索;对于组织坚韧、肌性、瘢痕性粘连者,需在B超监护下,置入宫腔电切镜,用针状和环状电极切割致密瘢痕粘连直至宫腔镜下宫腔形态、大小恢复正常,宫底部显露,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有生育要求者,行插管通液,如遇有息肉、异物等一并取除。

1.3.4 术后治疗及随访

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常规应用对革兰杆菌及厌氧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口服乙烯雌酚片1 mg/d,连服22 d,安宫黄体酮片10 mg/d,连服7 d[2],序贯治疗2~3个周期,术后1、3、6个月复查宫腔镜,观察月经恢复、阴道出血量及性质、腹痛缓解情况,有生育要求者3个月取出节育器,随访至分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9例患者在宫腔镜下均成功分离粘连,手术时间最短13.2 min,最长75.4 min,平均(30.3±12.5)min。2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进行了2次宫腔镜手术;2例患者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经吸氧和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病例出现。41例术后恢复正常月经,占83.67%,8例经量仍较少;在痛经的26例患者中,21例治愈,4例缓解,1例无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无患者出现腹痛症状,与术前8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3 讨论

3.1 宫腔粘连的原因

本文中笔者发现子宫腔的前后壁在正常情况下是紧密相贴的,是不会在子宫内膜完整的情况下发生粘连的。但是,如果宫腔内发生创伤或感染,包括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使肌层组织裸露的创伤与子宫内膜的炎症感染,就可引起IUA的发生。IUA最常见的原因是妊娠后宫腔手术操作;其次是刮宫时内口反射性痉挛导致不完整上皮的裸露部分发生粘连;也有一次宫腔手术后发生IUA而多次宫腔手术后并不发生IUA的现象的出现,归纳为个体差异、体质因素。

与术前比较,*P<0.01

3.2 宫腔镜手术的分类

宫腔镜手术可分为两类,(1)机械性的宫腔镜手术:直视下通过宫腔镜镜体,微型钳、剪等进行手术分离,此类手术的安全性大,造成创面小,但是使用微型剪刀进行手术的力度不大,适用于轻度膜状粘连,而对于坚韧的重度结缔组织粘连往往难以奏效。(2)宫腔镜电切术:此法对于瘢痕性粘连、严重致密肌性粘连,在针状及环状电极使用下分离和切除具有明显效果,但术前必须充分扩张宫颈。本次研究中的2例重度IUA因无法进行充分扩张宫颈的准备,故给予了二期手术。

3.3 宫腔镜手术并发症

宫腔镜手术中的并发症尤以子宫穿孔最常见,电切术所造成子宫穿孔尤为突出,手术的不谨慎、技术的不熟练,都可能造成子宫穿孔,且损伤邻近脏器,加强术中B超或腹腔镜的监护及提高手术者操作技术是并发症预防的最佳手段[3]。

3.4 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

过去对IUA常采用子宫碘油造影、B超、子宫探针等盲目作出诊断,并用探针扩宫治疗,效果很差[4]。宫腔镜在直视下可以作出准确可靠的诊断,并对考虑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组织类型作出估计,同时进行治疗,可以将宫腔内粘连完全分离并将粘连瘢痕组织尽可能取出送病理检查,使宫腔恢复正常形态,并且能显示双侧输卵管口,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患者的痛苦,对有生育要求者可以提高受孕率。

3.5 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预防宫腔再次粘连

为防止术后宫腔再次粘连,术中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给予大剂量雌-孕激素人工周期,均有助于内膜修复和增生[5,6],预防粘连的再形成。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8月在我院行宫腔镜诊治手术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恢复正常月经患者41例,占83.67%,8例经量仍较少;在痛经的26例患者中,有25例术后得到缓解或治愈;术后腹痛0例。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宫腔镜是诊治宫腔粘连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腔镜,宫腔粘连,诊治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3-107.

[2]田秦杰,温秀艳,陈蓉.戊酸雌二醇用于宫腔镜术后防止宫腔粘连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709.

[3]李云秀,马艳萍,李波,等.子宫腔声学造影与宫腔镜诊断不孕患者宫腔异常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2(3):116-117.

[4]Orhue AE,Aziken ME,Igbefoh JO.A comparison of two adjunc-tive treatm ents for Intrauterine adhesions following lysis[J].Int I Gynecol Obstet,2003,82(1):49-56.

[5]郑怀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19.

宫腔镜粘连分解 篇7

2010-2012年收治宫腔粘连患者35例, 主诉为继发闭经、继发月经异常、周期性下腹痛、不规则阴道出血就诊, 且经宫腔镜检查证实有宫腔粘连。年龄18~45岁;临床症状:周期性下腹痛11例、月经淋漓不断18例、继发闭经6例 (其中4例术后闭经3~4个月后又来月经淋漓不断10余天) 。35例患者治愈32例, 另外3例术后因再次粘连转上级医院。35例患者10例人流手术史 (28.6%) , 药流不全、不全流产行清宫手术15例 (42.9%) , 子宫纵隔电切除后2例 (6%) , 取环后3例 (9%) , 剖宫产术后3例 (9%) , 不明原因2例 (6%) ;病程1个月~1年。通过进行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除外生殖道器质性病变和内分泌异常。辅助检查: (1) 彩超提示:宫腔线分离, 子宫内膜厚薄不均或显示不清, 宫腔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或偏高回声, 宫腔粘连可能性大。 (2) 探针检查是最简便方法:可明显感觉到宫颈内口进入不畅或者宫腔内部左右不对称, 如果粘连部位在宫颈内口, 那么当探针插入宫腔后立马就会有暗红色不凝血从阴道内流出。 (3) 宫腔镜检查:不仅可以清晰的看到病变所在的具体位置以及粘连的范围, 还可以对粘连的组织类型作出准确的判断, 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

粘连分类:宫腔镜所见粘连分为3型: (1) 轻度:粘连累及宫腔<1/4, 粘连菲薄或纤维状, 输卵管开口可见和宫腔上段病变很轻或清晰可见。 (2) 中度:粘连累及1/4~3/4, 仅粘连形成, 无宫壁粘连, 输卵管开口和宫腔上段部分粘连闭锁。 (3) 重度:粘连累及>3/4, 宫腔粘连或粘连带肥厚, 输卵管开口和宫腔上段闭锁[1]。

方法: (1) 手术时间:处在月经期的患者其进行宫腔镜治疗的时间为月经完全结束后2~7天, 如患者不是处在经期, 那么随时可以进行宫腔镜治疗。 (2)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以后对具体病史一定要仔细询问, 完善术前所有必需的相关检查, 以及进行必要的妇科检查以排除禁忌证, 手术前2小时给予宫颈内口放置米索前列醇片400μg, 以软化宫颈。 (3) 手术方法:手术设备为德国狼牌宫腔镜检查及电切设备, 采用电切、自控、加压、膨宫装置维持宫腔内压, 等渗盐水作为膨宫液, 采用腰麻, 患者取膀胱结石位, 术中用彩超监护,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 探针检查宫腔方向及宫腔深度用扩宫棒扩宫至10mm, 用宫腔镜进宫腔先对粘连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粘连程度较轻, 可直接用宫腔镜顶端钝性分离, 粘连严重时可用针状电极, 从宫颈外口至宫腔方向自中央向前后左右分离宫腔, 直到宫腔大小形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宫底部横向分离, 暴露双侧输卵管开口, 及时进行彻底止血, 并保证没有渗血点。 (4) 术后处理:术后宫腔置入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子宫造影通液管, 球囊内注入3ml无菌注射用水, 以便扩宫、防粘连、压迫止血。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3天给予取出通液管, 宫腔上圆形节育环, 用2ml赛比妥防粘连, 轻中度粘连有月经者按月经第5天给予克龄蒙, 月经干净后加活血化瘀药物, 周期治疗3个月后月经干净3~4天行宫腔镜检查, 如果宫腔形态正常给予取环, 以后再定期检查。如果粘连严重, 手术后给予戊酸雌二醇, 每天6~8mg同时加活血化瘀药物, 口服2个月后彩超复查, 如果子宫内膜>8mm在原服药的基础上加黄体酮胶囊100mg口服, 2次/日, 连续服用10天, 同时停药后行撤退性出血, 以后月经第5天行人工周期治疗。如果子宫内膜<8mm, 继续口服戊酸雌二醇增加内膜厚度, 周期治疗3个月后宫腔镜检查了解宫腔恢复情况。

结果

术中观察情况:宫腔镜下观察宫腔形态:宫腔膜性粘连16例, 宫腔形态不规则10例, 宫腔形态成筒状狭窄4例, 宫腔重度粘连5例。

疗效:宫腔轻度粘连16例, 治疗后痊愈 (有效率100%) ;宫腔形态不规则10例, 治疗后痊愈 (有效率100%) ;宫腔筒状狭窄4例, 治疗后痊愈 (有效率100%) ;宫腔重度粘连5例, 2例痊愈 (有效率40%) , 3例因术后再次粘连转上级医院。

讨论

现我们讨论35例病例中有手术创伤致宫腔粘连33例 (94.2%) , 余2名为不明原因, 可见手术创伤是导致宫腔粘连的一个危险因素, 宫腔操作次数与宫腔粘连的发病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分离或电切粘连组织后给予上环、防粘连药物、抗炎、活血化瘀及激素药物的应用等一系列措施后, 轻中度粘连有效率100%, 内膜厚度达8mm以上月经量较治疗前增多, 重度粘连有效率40%, 可见粘连程度越重有效率越差。虽然宫腔粘连有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分离电切治疗措施, 目前对于宫腔镜诊断和治疗标准还没有具体的规范可依, 尤其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对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程度进行客观评估, 这也可能是导致一些患者疗效不理想的原因[2], 因此预防宫腔粘连极为重要。今后应加强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 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 有效降低宫腔操作, 手术后使用防粘连药, 防感染, 月经异常时尽早尽快行宫腔镜诊断治疗是治愈宫腔粘连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粘连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宫腔镜下治疗宫腔粘连患者共35例, 其中周期性下腹痛11例、月经淋漓不断18例、继发闭经6例 (其中4例术后闭经34个月后又来月经淋漓不断10余天) 。结果:35例患者中治愈32例, 3例术后因再次粘连转上级医院。结论:宫腔粘连能造成闭经、月经异常、子宫萎缩、不孕、危害极大, 认识其临床特征、发病原因, 以便尽早采取综合治疗。

关键词:宫腔镜,宫腔粘连,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March CM.Intrauterine adhesions[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5, 22 (3) :349-505.

宫腔镜粘连分解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12月在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进行宫腔镜治疗的50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 年龄23~46岁, 平均32.5岁;主要病症有周期性腹痛16例, 月经异常37例, 其中月经过少者15例, 闭经者22例;不孕41例;反复性流产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静脉全麻成功后, 针对不同情况, 进行宫腔粘连分离。直至宫腔镜下宫腔大小、形态均恢复正常, 以见两侧宫角与输卵管口、子宫底部暴露为标准。

1.2.2 辅助治疗

手术结束后, 在宫腔内置入球囊导尿管, 球囊注水3~5ml, 另一侧注入3ml透明质酸钠, 持续扩张3~5d后, 拔出导尿管并在宫腔内放置节育环。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修复子宫内膜。术后3个月内, 每月对患者进行宫腔扩张术, 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输卵管通液术。1.2.3术后处理术后进行随访, 详细记录患者术后腹痛、宫腔形态及月经情况, 并根据月经情况对患者进行雌孕激素周期治疗。手术结束3个月后, 于患者第3次月经结束后3~7d内进行宫腔镜复查, 观察宫腔内膜修复情况, 同时取出节育环。如发现宫腔再次粘连, 采取手术处理, 具体治疗方法和步骤与第一次相同。采用文献报道的相关标准进行治疗疗效评判[1]。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术中50例患者生命体征显示平稳, 手术用时30~105min, 平均 (45.0±9.5) min;术中出血量10~100ml, 平均 (35.0±15.5) ml;膨宫液 (葡萄糖溶液) 用量500~2500ml, 平均 (800±500) ml;住院时间3~7d, 平均4.5d。50例患者共进行宫腔镜分离手术87次, 其中27例患者在进行第一次手术后, 分离成功;分离2次者14例, 分离3次者5例, 分离4次者3例, 分离5次者1例。

2.2 随访结果

术后对50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5~26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 (1) 术后月经恢复情况:月经恢复正常26例 (52%) , 月经改善18例 (36%) , 月经未改善及仍闭经6例 (12%) 。对月经未改善及闭经者进行雌孕激素周期治疗, 以10d为1周期, 6例患者在1~4周期治疗后, 月经情况得到改善。 (2) 术后宫腔形态情况:术后3个月对50例患者进行宫腔镜复查, 宫腔形态恢复正常33例 (64%) ;宫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16例 (32%) , 宫腔再次粘连1例 (2%) 。 (3) 术后妊娠情况:50例患者中, 近期有妊娠要求者31例, 其中20例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结束后的2~18个月内成功妊娠, 妊娠率64.5%。 (4) 术后疗效:50例患者中治愈33例 (66%) , 有效16例 (32%) , 总有效率为98%, 无效1例 (2%) 。

3 讨论

临床80%以上的宫腔粘连是由于子宫内膜受损而引起, 通常是由于炎症、流产或刮宫后损伤子宫内膜[2]。近年来宫腔镜已经成为诊断宫腔粘连的最准确的方法[3], 对于宫腔粘连的治疗, 传统方法主要是采取宫颈扩张器、刮匙等进行分离, 手术效果不理想。随着宫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 宫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宫腔粘连的主要选择。在宫腔镜下, 可以直视观察宫腔的粘连情况, 对粘连的位置、范围进行较准确的判断,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离和切除, 从而有效地分离粘连, 使宫腔形态恢复正常。

在本研究中, 50例宫腔粘连患者在术后44例患者月经得到改善 (88%) ;49例患者宫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 (98%) ;31例有妊娠要求的患者中, 20例成功妊娠 (64.5%) ;50例患者中治愈33例 (66%) ,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98%, 临床效果满意。由此可见, 宫腔镜手术不需开腹、创伤小, 操作较简单, 可以有效降低切口感染,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是治疗重度宫腔粘连的首选方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银芝.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12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6) :80-81.

[2] 马慧芬, 曾淑华, 张锦秀.宫腔镜在宫腔粘连诊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5) :895-896.

上一篇:公众评议下一篇:优化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