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切除术

2024-07-15

宫腔镜切除术(精选12篇)

宫腔镜切除术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宫腔镜下内膜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76例宫腔镜下行内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38例病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有32例患者护理满意, 5例患者护理较满意, 总满意度为97.4%。对照组中有25例患者护理满意, 4例患者护理较满意, 总满意度为76.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6% (1例) , 对照组并发症率为13.2% (5例) , 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关键词:宫腔镜,内膜切除术,护理干预

子宫内膜切除术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缩短住院时间等, 与以往的子宫切除术相较, 它具备更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不过由于患者手术期间机体抵抗能力差, 极易受到感染[1]。为了控制感染发生率, 必须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 控制患者病情[2]。本文主要分析宫腔镜下内膜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法, 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76例宫腔镜下行内膜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38例病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年龄在32~50岁间, 平均年龄 (42.25±2.15) 岁, 平均体质量 (52.32±4.36) kg。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年龄在36~53岁, 平均年龄 (40.62±2.14) 岁, 平均体质量 (53.25±4.82) kg。两组患者在体质量、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已婚, 无生育要求, 均存在子宫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等情况。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 向其介绍医院周边的环境, 并带领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告知患者手术注意事项, 讲述与疾病相关知识及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不仅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恐惧感, 手术治疗也会让患者感到恐惧, 患者会担忧手术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伤, 且害怕手术给自己带来的疼痛, 甚至因女性特征不存在而感到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要提高处理技巧, 耐心同患者交流, 向患者讲述手术治疗的目的, 及时解答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疑问, 在护理过程中, 耐心开导患者, 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安抚, 使其心理情绪消除, 主要配合治疗。 (2) 术前护理。术前6 h禁止食用任何食物, 术前3 d, 给予碘伏棉球, 让患者擦洗阴道, 每天擦洗2次, 术前30 min, 取400μg肛门塞米索前列醇, 使宫颈扩张, 为手术治疗提供条件, 避免子宫出现穿孔现象, 防止宫颈受到破损。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可给予解释, 缓解患者压力。清洁灌肠,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术中护理。术中,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注意对灌注压力与灌注量进行控制, 灌注压力最好在90~120 mm Hg, 灌注入量与出量之间的差应<1000 m L。观察期血清电解质情况, 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 (4) 术后护理。术后每隔半小时, 便需要对患者的脉搏、呼吸、心率等指标进行检测, 若经6次检测后, 患者指标均恢复正常, 表示患者生命体征已趋于稳定。术后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等具体变化情况, 一旦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异常, 及时告知医师, 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症状。 (5) 并发症护理。宫腔镜手术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出血, 主要原因在于宫缩不良、或手术切割控制不合理所致, 若患者出现出血症状, 需立即停止手术, 并利用电凝器, 采取止血措施。记录患者出血时间与出血量, 便于观察患者病情。若患者发生子宫穿孔, 其症状为腹痛、汗液增加、血压降低等, 此时需取20 U缩宫素与10 mg地塞米松, 并联合抗生素, 行抗感染治疗。

1.3 护理满意度评价方法

护理满意: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 短期内, 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较满意:术后生命体征有所改善, 临床症状减轻。不满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甚至疾病有恶化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得知, 观察组中护理满意者32例, 护理较满意者5例, 护理不满意者1例, 总满意度为97.3%;对照组中护理, 满意者25例, 护理较满意者4例, 护理不满意者9例, 总满意度为76.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出血, 并发症率为2.6%;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出血2例, 子宫穿孔1例, 空气栓塞2例, 并发症率为13.2%。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宫腔镜手术对患者身体损伤小, 与以往子宫切除术相较, 并发症率较低,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不过手术治疗后, 必须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有利于巩固临床疗效, 确保患者疾病好转。

护理内容包含的内容较多, 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据临床研究证明, 综合护理干预较为全面, 它能够缓解患者压力, 改善其焦虑的心理状态。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不仅需要考虑到术中护理, 还需要实施术前与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要对各项工具进行检查, 并患者解释手术治疗方法, 消除其心中的疑虑, 术中与医师相互配合, 注药前告知患者药物可能会引发的症状, 让患者不用担心, 均为正常现象。术后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若发现其生命体征表现为异常, 要及时通知医师。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从本次研究中可得知, 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 护理满意度高达97.3%,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率为2.6%, 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降低并发症率。

参考文献

[1]邓蓉, 谭亚琳, 雷福珍.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血46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 2011, 46 (4) :353-354.

[2]郑小敏, 陈静平, 阳晓敏, 等.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血59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33 (11) :1482-1483.

宫腔镜切除术 篇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为各种良性胆囊病变需要行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作为肝胆科护士除了熟悉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术前护理外,重点还有LC术后的护理。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恶心 呕吐的护理

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8小时,头偏向一侧,2小时内病人不能睡觉,指导其家属翻身叩背,即使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4.肩背部酸痛

病人在改变体位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体位,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5.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6.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病人应持续低流量吸氧,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值偏底,应检查病人皮肤温度是否过底。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如因术中采用CO2气腹导致PaCO2过高引起昏迷,病人呼吸浅慢,心率增快等应静脉输入5%NaHCO3,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增加氧分压,行高压氧疗法,以防严重后果产生。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腹腔内出血

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和咳嗽。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ml,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量大于6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2)胆瘘 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有无腹痛。腹胀及黄疸,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是否有胆汁流出。

8.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9.健康宣教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篇3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1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资料。结果 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应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粘连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字】 腹腔镜;胆囊切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40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09-01

腹腔镜手术是近10年来运用到临床的一项新技术,已逐步得到临床的重视和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具有不用剖腹、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2008年至2010年共开展LC317例,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4d。

1临床资料

2008年至2010年,我院共施行LC317例,男186例,女131例,年龄19岁~78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209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93例,胆囊息肉15例。

2 术前护理

2.1.术前检查术前指导并协助做好如下检查血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腹部B超、胸部透视、心电图等以排除心肺功能不全。

2.2 心理护理患者普遍存在紧张、惧怕心理,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LC的先进性及优越性,讲解术前预备的配合方法、手术步骤、术后的护理措施,介绍病区中手术成功的同种病例,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增加患者安全感,使其治疗信心增强,从而在最佳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2.3 皮肤准备同腹部手术备皮范围。因脐部切口感染与脐部消毒不彻底有关。因此,特别强调脐部清洁,先用松节油彻底擦净,再用0.5%碘伏反复消毒,达到彻底清洁的目的,但擦洗时勿用力过猛,以免皮肤破损增加感染机会。

2.4 胃肠道准备术前一日晚餐进少量清淡饮食,避免饱食和高脂饮食,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术前30min留置胃管,保证术中胃完全排空,减少制造气腹刺伤胃的机会;嘱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排尽小便。

2.5 功能锻炼吸烟者戒烟,练习深吸气方法,采用胸式呼吸,练习床上排尿、排便,可减少术后发生尿潴留。

3 术后护理

3.1术后体位术后病人麻醉未清醒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取半卧位,术后鼓励并协助患者早下地,避免腹胀、静脉血栓的形成。 

3.2 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监测血压、脉博、呼吸、氧饱和度q1/2四次后改q1h24h正常即可停止。术后吸氧流量为2升/分,持续6h~8h。注意腹部症状和体征,若术后腹部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引流增多,颜色为鲜红,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3.3 手术切口的护理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渗血、渗液。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3.4 引流管的护理 注重有无出血及胆汁外溢,留置腹腔引流一般2d~3d,引流液不多即给予拔除。

3.5 饮食全麻清醒后无特殊情况,可拔除胃管,术后当天禁食,次日可进流质,宜少量多餐,视病情逐渐改为半流食,1周后可进普食,宜进低脂宜消化的食物,禁食产气的食物。

3.6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6.1 呕吐呕吐是腹腔镜手术的常见症状,主要是术中麻醉药物引起的中枢性呕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腹腔灌注大量CO2及手术本身所致胃肠功能干扰及术后用药引起,遵医嘱予胃复安10mg肌注,一般在术后1~2天消失。

3.6.2. 胆漏 胆漏是LC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要告知病人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负压增加。若术后出现持续性腹痛,伴有局部的腹膜刺激症状并有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则考虑胆漏可能.。

3.6.3 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保持切口干燥,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3.6.4 黄疸 多因处理胆囊动脉出血或钛夹夹闭胆囊管时错误钳闭胆总管,造成胆总管完全或部分阻塞,或肝功能不全引起,或由于术后胆汁排泄不畅所致。应注意观察胆汁引流的动态变化,患者的皮肤、巩膜是否黄染,是进行性加重还是逐渐减退,要求护理人员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4 出院指导

出院时应指导患者带药的用法及剂量,出院后应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以清淡及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切口受损。活动、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宜劳累,若出现发热、黄疸、腹痛等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复诊。

5 小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相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项新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瘢痕小、住院时间短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术前、术中、术后医护人员良好的配合将有利于减少术中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夏存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8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1,7(3):89.

宫腔镜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 我院共收治了78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在22~49岁之间, 均有子宫异常出血、痛经、不同程度的贫血、不孕及不孕产史, 经B超及联合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根据荷兰Haarlem国际宫腔镜培训学校按肌瘤与子宫层的关系, 将粘膜下肌瘤分为三种类型[1]:O型为有蒂粘膜下肌瘤, 未向肌层发展;Ⅰ型无蒂, 向肌层扩展<50%;Ⅱ型无蒂, 向肌层扩展>50%, 本组资料中O型22例, 占28.2%, I型38例, 占48.7%, II型18例, 占23.1%。

1.2 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的化验检查, 但要注意患者有无血糖升高及贫血情况。手术器械采用9 mm的手术宫腔镜, 它是一种持续灌流宫腔镜, 膨宫液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 膨宫的最大压力不超过100~135 mmg, 最大流量不超过200~250 ml/min, 电切功率在60~75w之间, 电凝功率在50~70w之间, 术中采用显示器直视监护,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阴道及外阴, 然后以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达到11号为止。若肌瘤已脱出宫颈口外, 则用止血钳钳住瘤体根部先行切除, 再放入宫腔镜, 看清瘤蒂所在, 从根部彻底切除剩余的部分组织。对于有蒂的子宫粘膜下肌瘤, 首先应点烙瘤蒂的根部, 封断所有的血管后将瘤体取出。如果肌瘤的瘤蒂显示不清, 就从肌瘤最直观的一侧入手顺序切割, 直至将肌瘤彻底切除为止, 然后取出瘤体。实施宫腔镜电切术后, 必须强调应将切除的全部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2], 以免延误治疗, 并且也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及诊断的准确性。

子宫穿孔是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后果极其严重, 甚至引起肠管、输尿管、膀胱不同程度的损伤, 最容易发生于肌间瘤或体积较大肌瘤切除时, 对于肌间瘤或体积较大肌瘤手术时, 最好是通过B超准确的确定大小和所在位置, 在显示器监护下进行手术, 这样可避免子宫穿孔的发生。B超检查在判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大小、深度等方面是非常准确的, 所以超声扫描在手术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2 术前及术后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房间准备, 病室内紫外线消毒1 h, 病房内一切摆放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房间内光线不宜太明亮, 最好放一层纱的窗帘, 避免强光照射, 影响患者休息。

2.1.2 向患者宣教宫腔镜技术的有关知识, 在检查前2~3 d禁止性生活。

2.1.3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于所患疾病缺乏了解, 对于宫腔镜手术存在紧张和恐惧心理, 担心自己患的是癌症之类的病, 护理人员通过沟通, 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明白宫腔镜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消除影响手术的一切心理因素, 解除心理负担, 正确的认识所患疾病, 积极主动的配合检查及手术。

2.1.4 术前日晚嘱患者清洗外阴, 术日晨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清洗外阴及阴道, 必要时遵医嘱放置留置导尿管, 换好手术衣裤, 送往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宫腔镜手术术后的注意事项, 并将内容打印成宣传资料发放给患者。

2.2.2 瞩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不可剧烈运动。

2.2.3 创造温馨的病室环境, 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光线充足又不直接刺激患者。

2.2.4 进食宜选择富含维生素, 高营养, 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2.2.5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清洗、消毒2次/d。

3 讨论

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 多以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出血量过多为典型的临床表现, 有的引起长期不孕、有的引起孕后无原因反复流产、有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 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方法, 原则上根据肌瘤是否脱出宫颈口外, 患者的年龄及是否要求保留生育能力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对于年龄比较小, 又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 尤其是反复自然流产者或长期不孕的患者, 传统的方法则采用长管钳钳住瘤蒂, 切断并结扎瘤蒂;若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又没有生育要求者, 应选择子宫切除手术。但以上方法均有各不足之处, 前者往往难以彻底切除瘤蒂, 术后有肌瘤继续生长的可能;而后者则因实施子宫切除术, 术中缝扎等操作, 形成子宫瘢痕, 黏连等, 造成再次妊娠后子宫破裂, 还可使卵巢的血运受到一定影响, 促使更年期症状提前出现。因此, 如何彻底的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 而又保留子宫的完整性、不影响卵巢的分泌功能,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宫腔镜电切技术的出现[3], 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的缺陷, 可以借助先进的摄像系统, 清楚地将病变图像呈现在显视器上, 而完整的切除肌瘤及其蒂部。从我们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 术后经过数月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妇科内镜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2.

[2]陈佩珊, 卓静.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 2001, 7 (3) :58-59.

宫腔镜切除术 篇5

【 Key words 】 laparoscopic; Cystic resection; Complications; Reas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疗效好、安全、准确、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深受广大医患者喜爱,但是因为二维腹腔镜本身存在深度感欠缺的弱点,立体感较差,若遇到病变复杂、解剖异常的病人,如果手术者再欠缺经验等,则很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导致很严重的后果[6,7]。我院自1月至12月行LC术,共938例,出现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者13例(1.4%),本文就其医学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做以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938例,男375例,女563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45岁。其发病时间最短者3月,最长者25年余。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750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46例、胆囊息肉31例、慢性胆囊炎11例,存在能耐受LC术的合并症者占21%。均经1次及其以上“B”超检查为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胆总管不扩张。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准备后,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平卧位,3孔或4孔法置腹腔镜及手术器械,自胆囊颈部开始紧贴胆囊壁和胆囊管进行精细分离,游离胆囊管,注意不过多分离Calot三角,辨清胆囊管与胆囊颈部和胆总管/肝总管关系,上钛夹或太极扣或生物夹夹闭胆囊管远近端中间切断,然后再分离出胆囊动脉,夹闭胆囊动脉留残端,于其远端电凝切断,再于胆囊床用电凝钩游离切除胆囊。于胆囊床游离切除胆囊时在胆囊床表面留一层结缔组织,注意在胆总管周围避免使用带电操作。结果成功完成LC术931例,中转开腹8例(0.85%)。术中出血5例(0.53%)、胆管损伤2例(0.21%)、胆漏2例(0.21%)、继发胆管结石3例(0.32%)、十二指肠损伤1例(0.1%),经相应处理,均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讨论

2.1腹腔出血的防治

LC术中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是胆囊动脉出血,二是肝中静脉分支出血[4,6]。损伤胆囊动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存在前、后支胆囊动脉时,满足于一根动脉的处理而忽略另一分支的发现与处理。

②术者在LC术时,由于用力牵拉胆囊颈部而使胆囊动脉变苍白、搏动不明显,以致把胆囊动脉当成纤维条索处理。

③急慢性炎症引起的纤维结缔组织使胆囊动脉难以与其分辨

④术中用力过大,把胆囊动脉撕脱或撕破。

肝中静脉分支损伤出血,主要是对肝中静脉分支的认识不足,从胆囊床剥离胆囊时过深、未紧帖胆囊壁。针对腹腔出血的原因,我们应熟练掌握Calot三角区胆囊动脉的各种局部解剖关系,正确牵拉胆囊,对急慢性炎症所形成的纤维条索组织,仔细辨认,依次分束电凝切断。一旦胆囊动脉损伤出血,立即用钳子夹住出血处,吸净积血,然后轻轻松开,重新调整好,以使钳子只夹住喷血处,再次吸净积血,观察肝胆管不受损伤的情况下,上钛夹夹住胆囊动脉。发生肝中静脉分支的损伤,立即用纱布压迫,吸净积血后,轻移纱布,看清血管走行,于出血点两侧钳夹上钛夹或缝扎处理,切忌盲目电凝。文献上由于气腹针和第一套管盲目插入腹内而引起的大血管损伤和腹壁穿刺孔出血,国外初期报道较多,我国较少见[6]。本组5例腹腔出血,4例胆囊动脉术中损伤出血,1例把胆囊从胆囊床上分离时损伤了肝中静脉属支而引起大出血,术中经以上办法处理、止血,效果良好,避免了中转开腹。

2.2胆管损伤的防治

胆管损伤是LC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总结文献[1,2,5,6,7]中引起胆管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人为的因素、技术因素、二维图象存在的视觉因素、胆道的解剖关系是否因为病理改变或先天因素存在异常、适应症的选择恰当与否、热效应损伤、腹腔镜设备、术中麻醉效果的好坏、助手配合是否默契等。规范的手术操做是预防胆管损伤的关键,如方驰华[2]经胆囊三角后侧径路解剖,运用“三管一孔一脏器”(即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小网膜孔右肝脏面)的显露方法,连续开展LC术1065例,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合理的设备配置及应用;Colot三角的处理技巧;复杂胆囊的对策,对于难以切除的胆囊可运用逆行或顺逆结合的办法切除胆囊,或选择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张力过大时可先减压等;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手术指征,及时中转开腹;遵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基本操作原则[6],有高度的责任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胆管损伤。胆管损伤以肝总管损伤多见,其次为胆总管和副肝管损伤,以横断损伤为主[5]。其处理办法有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术、胆管端端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等,要视不同损伤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组两例胆管损伤,一例胆总管壁撕裂行胆总管修补加T管引流,一例肝外胆管损伤范围较大而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恢复良好。

2.3胆漏的防治

LC术后在腹内有胆汁储留,出现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是胆漏的临床表现。胆漏不等于胆管损伤。胆漏的`第一好发部位是胆囊管残端,常见于钛夹脱落、夹闭不全、胆囊管坏死、钛夹的切割作用损伤胆囊管。其次是迷走胆管和胆囊下胆管损伤[6,7]。为了避免胆漏,我们的经验在术中对于胆囊管粗大或水肿的患者进行分次上钛夹,胆囊切除后先检查胆囊床和胆囊管残端,观察有无胆漏,必要时放一干净纱布于胆囊床和胆囊管残端,留置3~5分钟,取出查看纱布上有无黄色胆汁。金属钛夹对组织有切割作用,胆囊管残端置钛夹时用力要适度,以免损伤胆囊管致漏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太极扣或生物可吸收夹。一些有胆漏可能的手术在术中放一引流管,即可达到诊断目的也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大多数病人在引流后逐渐愈合。部分胆漏病人用内镜置管引流方法或经皮肝穿置管引流即可治愈,也有部分胆管损伤的病人需再次用腹腔镜方法或开腹手术治疗[6]。本组一例胆漏经腹腔引流治愈。另一例术后一周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经剖腹探查为胆囊管残端坏死钛夹脱落而胆漏,缝扎胆囊管残端治愈。

2.4胆管继发结石的防治

胆囊结石的患者有一部分常同时合并有胆管结石[5],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如右上腹痛发作时有无发冷、发热和(或)黄疸等,且进行详细的检查,对可疑胆管结石的病人,可多次B超检查,以防止胃肠道气体等因素导致的B超漏诊,必要时行ERCP或MRCP,以及术中造影,以免漏诊胆管结石。若诊断明确,可采取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或腹腔镜、以及开腹胆管切开取石。

2.5胃肠道损伤的防治

文献[6]报道胃肠道损伤主要发生在手术中分离粘连、为了暴露推压胃十二指肠以及带电操作时损伤,少数是因胃膨胀在放套管时刺伤。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胃肠的机会不多,但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主要原因是损伤不易在术中发现,术后症状又不像胆漏那么明显,容易发生化脓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是重要的并发症死因之一。预防的关键是在术前按常规准备胃肠道,手术中操作精细轻柔,带电操作准确、不乱动,麻醉开始时按压胃部或常规放胃管,以保持胃内空虚,这样可以防止胃肠损伤。一旦发现胃肠损伤,应根据损伤的情况,手术者的水平,决定使用腹腔镜还是用开腹的方法处理。本组一例十二指肠损伤,因胆囊壶腹与十二指肠紧密粘连,术中分离时损伤,术后第一天出现腹膜炎,经胃镜确诊后行开腹十二指肠损伤修补手术治愈。

综上所述,腹腔出血、胆管损伤、胆漏、继发胆管结石、十二指肠损伤是LC术常见并发症。熟练掌握LC术手术技巧,术前认真选择病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充分有效的暴露、Colot三角的精细解剖、对组织准确的辨认,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手术指征,及时的中转开腹,规范的手术操作是我们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次我们要重视疾病诊治的全过程,注意鉴别诊断,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预防和治疗LC术并发症,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LC手术正确性、安全性,使其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刘金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1(7):571-573

[2]方驰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预防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7(9):741-743

[3]刘志坚,段永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6(5):380

[4]沈宏亮,江道振,郑向民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中静脉属支误伤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713-715

[5]姚怀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17(29):184

[6]刘国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M]//刘国礼主编.现代微创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3-13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 篇6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运用到临床的一项新技术,已逐步得到重视和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手术方法[1]。2006年5月~2011年9月收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88例,其中男102例,女186例,年龄24~80岁,平均52岁。而且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胆囊疾病患者因了解到LC术的优越性而来院就诊,对围手术期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的术前护理,术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因患者不了解腹腔镜手术过程,会有惧怕手术,担心手术效果的心理。术前应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麻醉方法、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实施心理干预,使患者积极配合。

重要器官功能检查:此手术采用全麻方式,全麻可发生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心肌缺氧,心律失常等。因此术前全面进行实验室检查,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用松节油棉签清洁脐部后用碘伏消毒,注意避免损伤皮肤,必要时剔除腹部汗毛。

胃肠道准备:手术前一天进无渣饮食,禁食产气食物。术前晚进流食。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术前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术后护理

体位及饮食:全麻未清醒者去枕平臥,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避免发生高碳酸血症。手术当天禁食,术后第1天进低脂流食,少量多餐。忌食产气食物,逐渐过度为普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直至病情平稳。密切注意有无发热及黄疸症状。做好患者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干燥、整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协助完成患者生活护理。

腹部观察:观察腹部切口如无渗血、渗液,不需特殊处理,切口自然愈合后揭去创可贴即可,如有渗液给予伤口换药。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离术活动防止腹胀及肠粘连。防止腹腔引流管的扭曲、受压、堵塞,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警惕有无内出血及胆汁漏的发生。至24小时引流液<5ml,腹部彩超提示无腹腔积液方可拔除。

并发症护理:①疼痛:腹腔镜术后疼痛较轻,一般可耐受,个别疼痛明显者,应及时判断是否有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术后二氧化碳扩散至皮下,患者可肩背部酸痛感,向患者说明原因,告知患者症状可逐渐自行缓解。②发热:一般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在1℃以内属术后正常的吸收热,3天内逐渐恢复正常,若3天后体温有上升趋势应及时通知医生。③胆汁漏[2]:为较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应密切观察有无腹膜刺激症,有无黄疸,注意胆汁引流量、性质、颜色及大便的颜色,如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腔引流管排出大量胆汁样液,及时通知医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行再次手术。④出血[3]: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患者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有无腹痛、腹胀、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带腹腔引流管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质、量。引流量短时间内引出颜色鲜红,量超过100ml/小时伴血压下降应考虑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出院指导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如有腹痛注意腹痛的性质、范围、程度及伴随症状。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术后2周内宜进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流质饮食,逐渐改为普食,进低脂、高蛋白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忌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参考文献

1 陆振军,耿骁,王善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8):693.

2 陈训如.腹腔镜外科理论与实践[M].第2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374-377.

3 姚英民,刘青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并发症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1,9(5):363-364.

宫腔镜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由妇科门诊检查并确诊的宫颈息肉患者21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107例, 对照组105例。

1.2 方法

1.2.1 治疗前准备

要求患者在月经干净后3~7日内。术前彩超检查排除子宫黏膜下肌瘤脱出宫口, 阴道分泌物化验正常, 宫颈TCT排除癌前病变, 血常规, 血糖, 血凝四项及心电图均正常。

1.2.2 对照组 (盲摘除法)

常规操作暴露出宫颈并消毒, 用长止血钳钳夹宫口所见的息肉蒂部,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尽可能摘除息肉蒂部。术后局部有活动性出血的涂爱宝疗液压迫止血。

1.2.3 观察组 (宫腔镜下切除术)

(1)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B4674型宫腔镜, 压力13~15KPa, 电切功率70W, 电凝功率40W。直视下看到宫颈管内息肉的数目、大小及息肉蒂的位置, 检查时不用把镜子放入宫腔内, 除非息肉蒂部在宫腔内, 可见息肉从宫腔内向外长。 (2) 直视下使用单极电切环以子宫颈外口为中心, 由内向外从息肉基底部切除息肉的蒂部和它周围的浅肌层, 深度≤3mm, 若为多发逐个切除。用宫腔镜查看宫颈管一周, 同时查看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 如有出血可用电凝球止血。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5d, 禁止性生活两个月。

1.2.4 术后随访治疗后2个月月经过后复查宫颈创面的愈合情况, 治疗后1年随访复查息肉是否复发。

2 结果

212例确诊宫颈息肉的患者中, 两种术式1个月内的出血均不超过60ml, 术后均无感染及宫颈粘连的并发症。宫腔镜直视下可以找到肉眼不能发现而漏诊的小息肉, 达到彻底治疗。本项研究的观察组术前诊断为单个宫颈息肉的90例, 多发息肉的17例, 而宫腔镜切除术中见单个息肉73例, 而多发息肉34例, 通过宫腔镜发现的漏诊病例为17例。术后1年随访息肉复发情况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宫颈息肉是常见的宫颈炎症, 约占宫颈疾病的4%~10%, 息肉可为一个或多个不等[1], 色红, 质地软而脆, 碰之易出血, 蒂细长, 其根部常附着于宫颈外口, 少数在宫颈管壁[2]。息肉的盲摘除法由于钳取不到基底部, 炎症存在, 术后极易复发, 而且术后的高复发率可使宫颈上皮细胞反复再生, 息肉的恶变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宫颈息肉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很重要, 息肉易长于宫颈管内口周围, 而较小的宫颈管内的息肉肉眼不易发现, 传统的盲视下摘除法只能摘除宫颈外口的息肉, 存在不能彻底去除病灶可能, 文献报道临床治愈率仅为49%~90%[3,4], 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治愈率98.23%, 宫腔镜可直视看到颈管内息肉基底部的位置、界限, 能够很准确的自基底部上缘开始, 用单极电切环直接电切掉基底部及其所依附的部分浅肌层, 切除彻底, 避免了复发, 而且创面部位直接电凝, 出血少, 不易感染。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如果宫腔镜技术掌握熟练, 其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无需麻醉, 切除息肉彻底, 术后息肉不易复发, 是治疗宫颈息肉较为理想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术后复发进行比较, 阐述宫颈息肉用宫腔镜治疗的优势。方法 对212例确诊宫颈息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用盲摘法摘除与宫腔镜切除术式。结果 用盲摘法摘除1年后的复发率38.1%, 用宫腔镜切除1年后的复发率1.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宫腔镜能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息肉, 诊断率大大提高。结论 宫腔镜在宫颈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较大优势,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宫颈息肉,宫腔镜,治疗

参考文献

[1]武忠弼.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00.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6.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下册) [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0.

宫腔镜切除术 篇8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是生育期及更年期前后妇女的常见病, 可引起月经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症状, 也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1]。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诊断性刮宫 (诊刮) , 但漏诊率很高, 并且刮宫不能完全刮出息肉组织, 同时还造成了正常子宫内膜的损伤。由于诊断技术不断改进, 以及宫腔镜的应用, 子宫内膜息肉的确诊率明显提高, 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2]。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宫腔镜手术组织损伤小, 切除位置明确, 出血少, 内膜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我院2009至2010年间门诊宫腔镜检查诊断及可疑子宫内膜息肉、入院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9至2010年间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治疗87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72岁, 平均41.92岁, 其中绝经妇女15例。以月经紊乱 (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 为主要症状者54例, 以阴道不规则出血 (月经中期出血、绝经期出血) 为主要症状者21例, 其余12例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合并壁间肌瘤者10例, 合并子宫内膜增殖症20例, 合并不孕患者8例。87例入院行宫腔镜手术, 切除物送病理检查。

1.2 方法

1.2.1 宫腔镜检查全部在门诊进行, 膨宫压力为100mm Hg (1mm Hg=

0.133KPa) , 灌流速度为260ml/min。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后, 置入宫腔镜, 全面检查宫腔, 明确息肉及可疑物位置、大小及数目后收入院。术前晚用海藻棒扩张宫颈。静脉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 钳夹宫颈前唇, 探针探宫腔深度和方向后根据镜鞘外经扩张宫颈管至8至9号, 常用0.9%生理盐水膨宫, 现排空镜鞘与光学镜管间的空气, 置入手术镜, 膨宫压力100-150mm Hg, 灌流速度260-300ml/min, 电切功率80W, 电凝功率60W, 宫腔镜直视下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部, 完整切除息肉。手术在B超监护下进行。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

1.2.2 观察指标与随访

观察指标为息肉个数及大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 术后随访了解临床症状治愈情况、不孕患者术后娠率。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一例术中并发症, 手术时间6-20min, 宫腔深度 (7.4±1.5) cm。赘生物单发52例, 多发35例, 平均 (3.21±1.55) 个, 直径 (2.04±1.10) cm。宫腔镜下息肉及可疑物为有蒂的赘生物, 呈柱状或长圆形, 表面光滑与周围内膜颜色相近, 质软, 表面无异型、粗大血管。

2.2 宫腔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

2.2.1 宫腔镜术中诊断结果

87例中单纯息肉67例, 息肉合并子宫粘膜下肌瘤7例, 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2例, 息肉合并子宫纵隔1例。

2.2.2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87例中子宫内膜息肉77例, 子宫粘膜下肌瘤2例, 增生期内膜3例, 分泌期内膜2例, 增生过长内膜3例。77例子宫内膜息肉中单纯息肉70例 (91%) , 伴单纯增生过长3例 (3.8%) , 腺肌瘤型息肉2例 (2.6%) , 腺囊性增生息肉1例 (1.29%) , 中度不典型增生息肉1例 (1.29%) 。本组宫腔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8.5%。

2.2.3 术后随访

有效随访75例, 失访12例, 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无一例发热、明显腹痛、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阴道血性分泌物持续5-10天, 量少于月经量。以月经紊乱为主诉者64例, 56例完全治愈, 6例明显好转, 2例复发, 复发病例再次行手术治疗, 至今未复发。以月经中期出血、绝经后出血为主诉者15例, 100%完全治愈, 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合并不孕症者5例, 2例成功妊娠。

3 讨论

3.1 宫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传统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是经腹部或阴道超声检查、诊刮, 但有其局限性。虽然经阴道超声观察内膜变化较清晰, 对本病的检出率有良好的敏感度及可信度[3];但当息肉较小、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时, 其准确性下降。诊刮术作为宫腔病变的常规检查及治疗手段, 有时能刮出典型息肉而确诊, 但假阳性机会多。由于息肉本身缺乏特异性结构, 一旦被刮匙刮碎, 病理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诊刮作为盲视手术, 可能遗漏[4]。而宫腔镜下可以清楚地看见息肉, 刮宫或切除息肉时不会遗漏, 有报道称宫腔镜检查的敏感度为95.3%[5], 其区分良恶性病变的能力大大高于B超, 活组织检查更是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6]。

3.2 治疗效果

宫腔镜手术可以直视下彻底切除息肉, 而不损伤子宫内膜, 是唯一能够看清息肉蒂部自其根部切除的方法[1]。此外, 其并发症也是最少的。本组87例手术无一例术中、术后并发症, 包括感染、子宫穿孔、宫腔粘连、水中毒等。宫腔镜手术时间短, 切除位置明确。不易伤及宫壁, 子宫穿孔和腹腔内脏器的损伤最大程度降低。电切后血管凝固, 出血少, 内膜损伤小, 故宫腔粘连、宫腔积血和术后感染可能性降低。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58-560.

[2]段华.宫腔镜应用范围、变化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1) :650-653.

[3]谢红宇.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7.

[4]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53-1656.

[5]汪惠毅, 韩新洪.超声、诊刮、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190例.

宫腔镜切除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TCRS的81例有自然流产史并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例失访 (7.41%) , 分析完成随访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2~35岁, 平均28.5±3.3岁, 共妊娠171次, 自然流产共140次 (81.87%) , 活产28次 (16.37%, 早产4次) , 异位妊娠1次, 人工流产2次。自然流产1次、2次、3次、4次及以上者的例数分别为29例、30例、14例和2例。61例患者为术前B超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发现中隔子宫, 14例为宫腔镜检查术中发现。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7天行TCRS手术。选择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Hegar扩张器扩张宫颈到11号, 按照宫腔镜手术步骤置入宫腔镜镜头于子宫腔内, 顺序观察宫腔全貌, 明确并记录中隔长度。然后使用针状或环状电极自中隔的尖端开始分离并切割, 超声或腹腔镜监测中隔组织切除完全后, 创面止血, 记录所切中隔基底宽度。术毕放置T copper 380型宫内节育器预防粘连, 术后当日开始行人工周期治疗 (戊酸雌二醇3 mg/d, 第11天加用醋酸甲羟孕酮8 mg/d, 第21天共同停药撤血, 共用3个周期) , 促使子宫内膜修复。术后3个月月经干净后3~7天取出宫内节育器。

1.3 随访

术后3月复查B超了解宫腔形态是否恢复正常, 有中隔残留者, 行第2次手术切除;电话随访术后至2013年12月的妊娠情况, 包括:妊娠次数、妊娠过程、妊娠结局及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等。随访时间11~71月, 平均30.1±13.4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其组间差别,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 无水中毒、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8.4±8.2分钟, 术中出血17.1±6.2 ml。按子宫中隔长度<1/3、1/3~2/3、≥2/3分为3组, 各组患者分别为16例、32例和27例;子宫中隔基底宽度<1 cm、≥1 cm者分别为25例、50例。术后均按照出院医嘱完成人工周期的治疗和宫内节育器的取出。其中1例患者术后3月复查时发现有中隔残留, 再次行TCRS。

2.2 术后妊娠情况

TCRS术后有68例妊娠, 其中2例为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成功, 总妊娠率为90.67%。68例妊娠共77次, 自然流产10次 (12.99%, 10/77) , 活产64次 (83.12%, 64/77) , 输卵管妊娠1次, 人工流产2次;早产5次 (6.49%) , 胎膜早破2次 (2.60%) 。妊娠期间接受保胎治疗者11例, 前置胎盘1例 (1.30%) (发生于中隔长度<1/3、基底宽度≥1cm的患者) , 胎盘植入1例 (1.30%) (发生于中隔长度≥2/3、基底宽度≥1 cm的患者) 。无子宫破裂、胎盘粘连等产科并发症发生。

2.3 子宫中隔长度对妊娠的影响

子宫中隔长度<1/3、1/3~2/3、≥2/3组术前自然流产率、活产率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子宫中隔长度≥1/3的患者术前自然流产率 (120/135, 88.89%) 显著高于<1/3者。3组术后自然流产率、活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与术前比较, 3组的自然流产率均显著降低, 活产率均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4 子宫中隔基底宽度对妊娠的影响

子宫中隔基底宽度<1 cm组、≥1 cm组术前自然流产率、活产率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自然流产率、活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与术前比较, 自然流产率显著降低, 活产率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中隔子宫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中隔子宫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 占子宫发育异常的80%~90%。中隔组织和正常子宫肌壁组织相比存在差异, 前者平滑肌结构致密且排列紊乱, 组织内血管稀少、纤维成分含量丰富, 覆盖其上的内膜腺体数量少、腺上皮细胞分化不良且分布不规则, 雌、孕激素受体数量较低等, 这些差异会影响受精卵在中隔组织上的着床与继续生长, 影响胎盘的发育, 最终导致自然流产率增加[2~4]。本组资料中75例患者共妊娠171次, 自然流产共140次, 自然流产率高达81.87%。自然流产1次、2次、3次、4次及以上者的例数分别为29例、30例、14例和2例, 其中流产2次及2次以上者占61.33%;由此说明, 中隔子宫是自然流产以及复发性流产发生的重要因素。

子宫中隔有长有短, 基底宽度有宽有窄, 中隔的长短以及基底的宽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是否有差别目前尚不明确。本组资料发现, 中隔长度达到或超过宫腔深度1/3与未达到1/3者相比, 前者自然流产率显著高于后者, 而活产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然流产率在中隔基底宽度≥1 cm组为88.39%, <1 cm组为69.49%,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中隔较短、基底较窄时, 对宫腔形态的影响以及中隔被覆内膜面积均较小, 受精卵在中隔着床并生长的几率较小, 因此自然流产率低, 活产率高;而当中隔长度超过宫腔深度的1/3或基底宽度≥1 cm, 就相当于宫腔内有明显的异物, 对宫腔形态造成明显改变, 并且中隔被覆内膜面积大, 受精卵可着床几率高, 从而自然流产率增加。综合子宫中隔长度及基底宽度对妊娠的影响可以看出, 长度超过宫腔深度1/3、基底宽度≥1 cm的子宫中隔对妊娠影响较大, 会显著增高自然流产率, 降低活产率, 影响妊娠结局,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发现此类中隔, 应及时手术切除。

3.2 子宫中隔术后的妊娠结局

中隔子宫是唯一一个能靠宫腔镜手术治疗和纠正的子宫畸形, 对以往曾有过复发性流产并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TCRS清除了不利于胚胎种植的部位, 恢复了宫腔正常形态, 为受精卵着床、胚胎发育以及胎盘的正常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这将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本组资料显示, 75例有反复流产史的患者, 经TCRS切除中隔后, 自然流产率由术前的81.87%降为12.99%, 活产率由16.37%上升到83.12%, 说明TCRS术后能显著降低自然流产率, 提高活产率。因此, 对于有复发性流产的子宫中隔患者, 手术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TCRS术后宫腔内会有或大或小的创面, 中隔越长, 基底越宽, 其位于子宫壁的创面就越大;不同状态的中隔手术后其妊娠率及妊娠结局是否会有差别呢?本组资料发现, 切除中隔后患者的妊娠率为90.67%, 与正常人群妊娠率相当, 说明子宫中隔切除术后不影响患者的受孕能力。另外, 不论是按照中隔长度分组, 还是按照中隔基底宽度分组, TCRS术后的自然流产率、活产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 TCRS术后的妊娠结局与术前子宫中隔的长短、基底的宽窄没有相关性。

TCRS是否会增加妊娠并发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石晓燕等[5]将TCRS术后患者与子宫结构正常的妇女进行比较发现, 前者早产、臀位或横位、前置胎盘发生率较高, 而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本组资料发现, TCRS术后早产发生率为6.49%,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2.60%, 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均为1.30%, 和正常人群的发生率没有差别。但因为样本量少, 这一点尚需要扩大样本量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子宫中隔长度达到或超过宫腔深度1/3或基底宽度≥1 cm会显著增加自然流产率, 降低活产率, 应积极手术治疗。TCRS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术前子宫中隔的长度和基底宽度与术后的妊娠结局的发生没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Ergenoglu M, Yeniel AO, Yldrm N, et al.Recurrent uterine rupture after hysterescopic resection of the uterine septum[J].Int J Surg Case Rep, 2013, 4 (2) :182-184.

[2]段华, 赵艳, 于丹, 等.中隔子宫及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对妊娠及其结局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1) :735-738.

[3]Wang S, Shi X, Hua X, et al.Hysteroscopic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uterine septum[J].JSLS, 2013, 17 (4) :517-520.

[4]Nouri K, Ott J, Huber JC, et al.Reproductive outcome after hysteroscopic sept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septate uteru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10, 21 (8) :52.

宫腔镜切除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患者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2 年1 月—2014年1 月收治的EP患者, 均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年龄22~45 岁, 平均 (29.4±5.8) 岁;其中经量多、经期延长36 例, 不规则阴道流血13 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7 例, 不孕症4例。 排除子宫内膜癌, 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排除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引起异常子宫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者, 确定无急性生殖道感染, 盆腔粘连, 急性心肝肾功能衰竭及多次手术史等。

1.2 仪器与方法

器械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TCRis等离子双极宫腔电切镜, 包括宫腔镜、冷光源和自动液体膨宫器等。 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术前1 d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 术前1 晚行海藻棒宫颈扩张术。 术晨禁食, 不排尿。 均口服、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 软化宫颈及宫颈扩张。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术野消毒铺巾、导尿, 采用日本Aloka超声仪监护手术的全过程, 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后, 钳夹子宫颈前唇, 置入宫腔电切镜检查宫腔, 视野清晰后, 仔细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及蒂部, 明确息肉数目、大小、位置及形态, 用环形电极切除息肉基底部, 深达蒂根下2~3 cm的浅肌层组织, 电凝止血, 切下组织全部送病检。 术后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 (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65479) , 1 片/次, 3 次/d, 连续服用3 周。 术后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药物, 定期随访。 术后第3 个月复查宫腔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周期的正常率及月经量的变化, 采用月经失血图 (Pictorial Bloodloss Assessment Chart, PBAC) 对治疗前后月经量变化进行评估, 依据Higham标准, 每月患者PBAC评分≥100 分为月经量≥80 m L, 诊断为月经过多。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中无子宫穿孔、TURP综合征、周围脏器损伤、宫腔粘连、空气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无感染、腹痛等不适。 手术后6个月经量评分和月经期均显著少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均未复发。

3 讨论

EP为妇科临床常见疾病, 随着诊查手段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上EP可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等4 种。 此病可单发或多发, 目前其发病机制还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炎症反应、内分泌紊乱或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2]。

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既往的手术方法多为钳夹法和刮宫法, 但受制于视野不好, 息肉经常清理不完全, 导致复发。 TCRP手术是在直视下采用宫腔镜环形电极切除EP及其蒂附着处2~3 cm肌肉组织的手术[3], 具有不开腹、可直观病灶、定位准确、手术范围局限、微创、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正常子宫内膜和卵巢功能、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等优点, 对两宫角的病变以及较小的隐匿性息肉的效果尤为明显, TCRP应用于EP后, 目前已成为目前EP的首选治疗方法。 TCRP最大程度的减少了EP的误诊和漏诊, 另一方面由于视野较好、定位准确又能防止因反复搔刮清理而造成子宫内膜损伤。 引起注意的是, 进行TCRP手术后要服用药物预防其复发, 特别是针对育龄期有生育要求者, 术后需要再联合孕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4,5,6], 用于抑制术后雌激素分泌和刺激[7],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8]。 该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中无子宫穿孔、TURP综合征、周围脏器损伤、宫腔粘连、空气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无感染、腹痛等不适。 手术后6 个月的经量评分为 (23.9±9.4) 分, 显著低于手术前的 (258.4±64.3) 分, 手术后6 个月的月经期为 (3.1±1.0) d, 显著低于手术前的 (7.8±3.2) d。 术后随访结束时, 均未复发。 与国内李红梅[1]、王威等[2]研究结果相同。 在该研究中, 术后切下组织全部送病检的目的是进一步排除内膜其他病变甚至恶变。

综上所述, TCRP是治疗EP的有效方式, 可有效地缓解子宫内膜息肉所产生的症状, 可以明显改善月经紊乱、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张洁, 王秀艳, 等.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10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 :339-341.

[2]李晓红, 陆洋, 易红, 等.不孕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 2013, 53 (18) :59-61.

[3]易金玲, 史松, 赵蕾, 等.孕三烯酮联合手术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9) :643-645.

[4]唐华栋, 段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 (9) :707-709.

[5]王威, 王晓晔.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口服避孕药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预防复发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3) :249-251.

[6]刘彦霞.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6) :646-648.

[7]邵可.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对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12) :101-10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42-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近年临床开展的一种治疗良性胆囊病变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治疗慢性单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 术前有的患者焦虑、烦躁,心中有许多疑虑,对手术方式、疗效缺乏了解,从而产生紧张、恐惧,心中不安,担心新技术不成熟、手术意外、并发症、后遗症等,心理健康状态欠佳。护理人员首先要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向患者认真讲解,重点介绍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术后效果,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打消患者心中的疑虑、焦急。术后患者可能會因疼痛而产生恐惧及紧张等情绪反应,因而护理工作要按照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了解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2 基础护理: LC术前准备比常规开腹手术简单,嘱患者做好脐部清洁,局部体毛多者需要备皮。术前禁食12h,禁饮6h,术前1d常规做麻药实验和抗生素药物过敏实验。术后常规备好氧气及吸痰装置,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注意观察呼吸的情况,由于全麻术后患者的主动呼吸还未完全恢复,可能出现呼吸骤停现象,一旦出现,立即给予人工呼吸,面罩给氧。常规吸氧清醒后,应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

3 饮食护理:术前一天进少量无渣饮食,禁食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术前6-8h禁水,并给予篦麻油20ml口服,术前留置尿管及胃管,手术区域备皮和脐部清洁。

4 腹部切口的观察与护理:LC切口小,常规四孔法、三孔法有多点穿刺口,术后次日查看切口,消毒后可以直接用创可贴敷贴,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应该立即更换。脐部切口由于皱褶较多,平时难以清洁,有发生感染的可能,需要术后每天检查1次,如切口皮缘对合差,应该及时调整,以利于切口愈合平整,一般术后3~5d可以拆线出院。

5 疼痛护理: 由于LC术中注气后7~12肋间神经受到压力刺激以及膈肌向上移位、伸展而引起的上腹疼痛一般不需特殊处理,1~2天可缓解。术后伤口疼痛比开腹手术轻,一般无明显腹痛、腹胀,术后多数患者不需要镇痛剂,个别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高,切口出现明显疼痛时,通过给予心理安慰或取舒适体位可缓解疼痛,也可采取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如在麻醉恢复室中播放背景音乐等,必要时可肌内注射镇痛剂。术后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呈持续性疼痛阵发加重,应严密观察是否有胆漏发生,及时向医师报告,必要时行腹穿或B超检查。

6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及时判断是否有出血或胆漏等并发症,尤其是术后4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面色改变及切口敷料渗血等情况。如腹膜刺激征、腹部疼痛或有异常变化应首先想到胆漏、局部损伤、胆囊床出血的可能;对置管引流者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发现引流液增多,色鲜红,引流液中有胆汁样物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宫腔镜切除术 篇12

关键词: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宫腔镜,腹腔镜,联合应用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传统开腹手术已经被逐步取代。腹腔镜在妇科的应用最为广泛, 腹腔镜辅助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LISH) 也得到了认可, 因其手术创面较小而被患者所接受, 但LISH术后宫颈残鞘内积血以及感染严重影响了整体手术疗效[1]。临床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改善手术疗效,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辅助手术效果更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实施筋膜内子宫切除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38岁~76岁, 平均年龄 (546.7±1.2) 岁;其中子宫肌瘤15例 (42.86%) , 子宫腺肌瘤6例 (17.14%) 、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 (34.29%) 、围绝经期子宫功能失调性出血2例 (5.71%) 。所有患者术前诊刮、常规宫颈液细胞学检查均排除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B超妇科检查结果为:子宫大小正常4例 (11.43%) , 子宫增大在孕8周以下者7例 (20.00%) , 子宫增大在孕8周~12周者15例 (42.86%) , 子宫增大孕12周以上者9例 (25.71%) 。

1.2 手术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 取出节育器。常规备皮, 碘伏消毒清洁阴道, 术前1天、手术当天分别灌肠1次。35例患者均选择气管插管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在脐上缘做10 mm弧形切口, 利用气腹针注入CO2形成气腹, 保持腹内压12~14 mm Hg。经切口放入腹腔镜, 在两侧麦氏点做2个穿刺孔, 方便手术操作。首先, 双极电凝、剪断两侧子宫圆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根部;剪开膀胱, 反折腹膜, 下移膀胱;在镜下找出子宫动脉、静脉血管, 双极钳夹紧血管至血液不流动, 可不剪断血管, 也可使用丝线缝扎子宫的动脉、静脉血管, 电凝、缝扎上缘血管, 套扎宫底 (避免过紧对后续操作不利) 。于宫腔内放入电切镜, 以5%葡萄糖溶液为宫腔镜电切介质, 彻底电切宫颈病变组织、宫颈管黏膜, 切除范围在内口上10 mm以上, 确保电切切缘位于病灶最外缘2 mm;另外, 电切时要把握好力度大小, 不可穿透浆膜层。再次收紧套扎线圈, 切除子宫体、瘤体, 经粉碎后取出, 二次套扎宫颈残端。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盆腔, 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留置引流管, 缝合穿刺孔。术中切除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1例出现腹壁穿刺口出血, 对症处理后止血。手术用时115 min~139 min, 平均 (125.6±5.9) min;术中出血量109~156 m L, 平均 (135.2±6.9) m 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 d~3 d, 平均 (1.5±0.5) d;术后住院5 d~8 d, 平均 (5.9±0.9) d。术后随访1个月, 所有患者B超检查、妇科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腹部切口愈合良好, 未出现化脓、红肿等情况。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常见的妇科手术之一, 手术可分为子宫全切除、子宫部分切除术和扩大子宫切除术[2]。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是只保留宫颈的筋膜层, 切除宫颈肌层和黏膜层的手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因良性病变切除子宫而要求保留宫颈的患者逐渐增多, 但保留宫颈日后有发生残端癌的危险[3]。筋膜内子宫切除即切除子宫颈管及移行带, 消除了发生残端癌的危险, 又保留了主、骶韧带及部分宫颈组织, 保持了盆底、阴道的完整性, 防止阴道及脏器脱垂, 有利于保持直肠、膀胱的正常功能, 不影响今后性生活质量, 对内分泌的影响较小[4]。本术式不适用于宫颈重度糜烂, 对宫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有恶性病变者也不宜保留宫颈[5]。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进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能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子宫病变位置及具体情况, 在准确定位后可以更加彻底地切除宫颈管内膜腺体和组织, 术中电切范围高于内口外缘, 对降低手术后宫颈残鞘积血和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6]。本组35例患者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治疗, 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在合理范围内, 在治愈疾病的同时,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确保手术疗效, 总结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术注意事项如下:在结扎血管和套扎宫颈时将子宫向头端稍微推移, 保持输尿管离子宫动静脉血管有一定距离[7];电切时要保证病变组织切除的彻底性、完整性, 宫颈残端可选择膀胱外缘作为缝合点进行缝合;宫颈管残腔若出血则需电凝止血, 若出血量大则需在两侧穹窿部套扎、打结。总之, 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辅助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应用效果明显, 手术创面较小、术后恢复快、病变组织清除更彻底, 整体手术治疗水平得到提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类萍, 谢秀英, 朱天垣, 等.宫腔镜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2 (20) :4105-4106.

[2]王萍, 胡金美.经腹腔镜鞘内与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28.

[3]Suzuki O, Abe M.Cell surface N-glycosylation and sialylation regulate galectin-3-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dif 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J].Oncol Rep, 2008, 19 (3) :743-748.

[4]张静明.宫腔镜、腹腔镜妇产科临床联合应用8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9) :94.

[5]陈金凤.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7) :4284-4286.

[6]Takai N, Ueda T, Nishida M, et al.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induce growth Inhibition,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human choriocarcinoma cells[J].Int J Mol Med, 2008, 21 (1) :109-115.

上一篇:供电企业多元化收费下一篇:投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