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管理机制

2024-06-03

信任管理机制(精选9篇)

信任管理机制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民营企业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以单指个体、私营经济的狭义民营经济来看, 2006年, 全国共有2576万家个体工商户, 户均资金近2.53万元;年底时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 比上年增长15%, 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 增长2 2%。

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有许多长处, 比如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在决策上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式, 凝聚力强, 管理成本低。但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往往也难以获取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 容易出现产权封闭且边界混沌、权力集中化、任人惟亲、人才结构低层化、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 这些缺陷会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缺陷中, 一个很关键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管理瓶颈就是信任机制的缺失。

比如在陕西省渭南市的许多民营企业, 往往会存在员工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忠诚度不高, 同时老板整天忙于企业大小事务的决策, 非常忙碌、辛苦, 但决策效果却不一定特别好的情况。员工对老板的决策不是特别赞赏, 却又不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老板看到员工只是机械式地履行职责, 没有创造性和积极性, 但却并不鼓励员工有自己的想法, 也不信任员工能做出比自己更高明的决策。于是员工和老板互不赞赏, 老板抱怨员工工作不努力、不勤奋, 员工抱怨工作待遇差、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老板觉得员工工作能力差, 不勤奋努力, 给企业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利润, 所以难以改善员工的待遇状况, 而员工则认为老板刚愎自用, 制定的企业目标和管理制度不合适, 体现不出公正合理, 工作积极性不能被激发起来。这样的企业, 就很容易出现销售量下降、人才流失、损耗增多、成本加大、人际摩擦增多、执行力下降、企业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表面看起来可以归结为企业外部环境不利、缺少人才、薪酬水平太低、绩效考核体制不合理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实际上这些全都与企业信任机制的缺失有关。

二、信任机制体现、实现着管理的多个职能

大多数管理学的学者都认为管理是与多个人的活动相关的, 管理是许多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例如, 玛丽·帕克·福莱特认为, 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认为, 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孔茨和韦里克认为,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与对资源的利用有关, 如帕梅拉·S·路易斯等认为, 管理应定义为切实有效地支配和协调资源, 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6。而人力资源又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 通过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是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的。多个人共同活动, 就牵扯到授权、执行、沟通的问题。授权、执行、沟通与信任机制有关, 同时又是管理职能的体现。管理受到广泛公认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6。信任机制是否健全、合理、明确、有效, 会对企业的授权情况、决策机制、执行力、沟通效果、企业凝聚力等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三、信任机制与企业文化有关

信任通常被理解为个人之间对于相互合作所持有的信心, 信心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是社会信用和道德规范, 其二是在具体交易中建立于个人特征之上的信心。每个人会按照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进行信任度分类, 并在长期关系或交易中动态地记录和进行信任管理。信任机制不但是制度, 而且会形成企业文化。老板对管理者是否信任, 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是否信任, 员工们是否相互信任, 老板、管理者、基层员工是否认为相互的信任很重要, 这些都会在企业中形成长期、稳定的氛围和行为习惯、价值判断, 从而影响到员工绩效的发挥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是能确认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根本利益一致

从对渭南市一些民营企业实例的考查来看, 企业信任机制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 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产权制度或者报酬机制方面的原因, 员工的工作绩效、报酬与企业所有人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 双方的根本利益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只是存在某种程度的有限的契合。第二, 相关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的制度不全面, 体制不完善, 使老板觉得不能完全监控到员工的所有行为, 而且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后, 企业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害、弥补损失, 老板就会感到不能对员工完全放心。第三, 企业文化没有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氛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企业外部或者本企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老板信任过度、员工不忠诚的事件, 就会进一步强化老板不信任员工的意识, 渐渐形成老板不信任员工、员工不期望老板信任自己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 并不断恶性循环, 双方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所以, 如果要建立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员工之间的信任机制, 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提高组织绩效, 就需要建立从经济利益上使老板和员工密切联系的机制, 比如在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使员工绩效与企业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塑造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企业文化, 提倡、鼓励相互信任和团队合作精神;健全人员考察、识别、测试的机制, 建立更加全面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

摘要: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管理瓶颈是信任机制的缺失。本文通过对渭南市一些民营企业实例的分析, 探讨了企业信任机制缺失的原因, 提出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是确认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利益一致。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白石:家族企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7) :76~80

[2]潘琦华:我国家族企业信任问题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 17 (6) :77~91

信任管理机制 篇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

(1)信任的相干理论

信任是产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主体(主要指人)与客体(人或者物)、主体与社会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信任是1个繁杂的社会以及心理现象,许多学科以及领域的学者对于此都作过深刻的钻研。Luhmann(一九七九)站在社会学角度,从宏观层面钻研信任,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以及轨制信任。Rousseau等(一九九八)认为信任是“基于对于别人用意与行动的正面预期而发生的1种愿意接受可能伤害的1种心理状况”。Coleman(一九九0)认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信任瓜葛是通过个体之间的许诺、契约、信任中介以及法律维护来体现的。

(2)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涵义

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于称现象,交易双方互不谋面便可完成交易,因而交易前双方的互相信任是交易开始的条件前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任是交易双方在信息交互进程中,综合多种因素斟酌同对于方合作的可能性和信任可能带来的收益后作出的判断,遭到交易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交易进程的决策情形、互动进程、交易双方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个体特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1个动态的进程。在电子商务交易的整个进程中,信任施展侧重要的作用,是交易双方展开交易流动的心理基础。

(3)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的首要性

在电子商务交易以及电子支付环境中,信任不但是维系交易双方的纽带,也为网络社会体系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条件,其首要性主要表现在下列3个方面:

首先,信任是电子商务交易达成的必要前提。信任是交易的条件以及基础,不管是在传统环境仍是网络环境下,1笔交易的达成,交易双方彼此的信任都是必要前提之1。缺少必要的信任,买卖双方在未来不肯定的情况下都会出于自保而采用有益于自己的行为,因而,如果交易双方之间不存在必要的信任,整个交易就没法达成。

其次,信任是打造权威中介,构建优良经济秩序的基础。优良的经济秩序是社会不乱、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交易的特色使患上交易不能只依托交易双方完成,需要大量如交易平台、第3方支付、物流公司等中介的存在以及支撑,网络的虚拟性加深了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对于中介的依赖,作为为群众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首要组成部份,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是现代>:请记住我站域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最后,信任是构建融洽社会的基础。社会成员间的互相信任既是社会融洽的条件,也是社会融洽的首要特征。目前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大量交易欺诈以及信任缺出事件的产生,引起人们对于网络的戒备心理以及防范心理,这些都对于电子商务和正常的经济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为了负面的影响,因而,信任机制的树立是社会融洽发展的必要前提。

电子商务信任机制钻研

电子商务信任机制可以分为基于轨制的信任机制以及基于名誉的信任机制,前者主要是通过制订相干的政策以及树立具体的轨制环境来规范交易当事人的行动,包含法律、规章轨制、商业或者者技术环境等,通过完美轨制来保障交易的安全。基于轨制的信任包括两个变量:情境规范以及结构保证,情境规范是指当事人由于交易环境正常而预期交易会胜利,结构规范是指当事人相信合同、法律、程序等维护性机制能够施展作用而预期会发生有益的结果。McKnight以及Chervany(二00二)指出以轨制为基础的信任是网络交易的首要基础。基于名誉的信任机制是1种非正式的治理机制,通过交易评价的法子来束缚交易当事人的行动,避免欺诈现象的呈现,出于长时间利益的斟酌,交易双方1般不会采用背反规则的行为。李维安等(二00七)钻研了在轨制缺失或者不完美情况下,电子商务交易更多地依托名誉机制来保障交易的进行。

网络信任及作用机制探析 篇3

Mayer等人对信任的定义是一方基于另一方的能力、善意和诚实的信念, 而向其展示自己易受攻击一面的意愿, 由能力 (ability) 、善意 (benevolence) 和诚实 (integrity) 构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信任的来源有熟悉度 (Familiarity) 、可计量性 (Calculativeness) 和价值 (Values) 。

2 网络信任的现有研究回顾

2.1 涉及主体

(1) 消费者个体特征:

上网经验、信任倾向/信任偏好、家庭收入等。

(2) 公司本身:

规模、品牌、为消费者定制的意愿等。

(3) 公司网站:

网站品质、感觉到的有用性和使用的轻松、价格差异、网站隐私保护与安全控制、购物流程、支付方式等。

(4) 第三方平台:

价格差异化程度、交易历史、文化等。

(5) 电子商务环境:

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的伦理环境等。

2.2 分网站类型进行信任测量

B2B电子商务中网络信任影响的因素。有“制度控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交易伙伴因素”四大类。四大类因素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B2C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网络信任的因素。有“技术因素”, 包括网络安全因素和其它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道德水准、第三方中介等;“商业因素”包括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企业能力以及信息交流;“个人因素”, 包括消费者隐私信息的关注、消费者过去的经验等;C2C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网络信任的因素。有“网络制度因素”、“网络平台因素”、“商家声誉”及“商家沟通性”。消费者在线信任的“可靠性信任”、“善意信任”两个维度受上述四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影响。

3 网络信任作用机制

3.1 TAM技术接受模型

即基于无经验和有经验消费者的Online Stores接受模型的结构。消费者对网上商家的信任在吸引新的消费者和留住已有的消费者两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消费者对网上商店是否可信的判断将会影响新老消费者参与电子商务的意愿。信任在电子商务中格外重要, 因为消费者在这种不确定环境中更容易被商家利用。

但消费者的信任并不是影响消费者接受并使用电子商务的唯一因素。与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样, 消费者决定使用或继续使用网站同样取决于技术接受模型中两个关键因素——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

3.2 计划行为理论和TAM综合模型

这个模型主要是将计划行为理论和TAM理论进行结合, 其主要贡献在于它控制了行为意愿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性, 能够更好的预测目标群体的行动, 是对上一个模型的深化。这个模型认为, 网站易用性、网站有用性和在线信任之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作用过程, 它们共同决定用户的行为意向, 最终影响其行为和结果 (购买意愿、满意度等) 。

当然, 还有很多其他解释信任发挥效用的理论机制, 比如庞川、陈罗等人提及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商业因素和技术因素模型、张晗教授的网络信任对购买倾向、支付方式、第三方信任平台 (TTP) 第三方平台的影响等。

总之, 网络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 (前因变量) 、信任本身的定义与测量 (自身变量) 、网络信任对交易量、忠诚、支付方式等的影响 (后因变量) 四个方面。在网络信任作为自变量影响其他变量的研究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是张晗教授。他详细研究探讨过网络信任的形成机制, 网络信任对购买倾向、支付方式、第三方信任平台 (TTP) 第三方平台的影响等。

4 未来研究方向

在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中, 可预见性是较新提出的因素——若可预见性对信任有重大影响得到证明, 将会极大改变目前的电子商务营销;情感信任 (emotional trust) 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将平衡因素作为二层变量研究其调节作用也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Mayer R C, Davis J H, Schoorman F 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709-734.

[2] Williamson O E.Calculativeness, tru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JL & Econ.1993, 36:453.

自主管理,互相信任 篇4

---朱滢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状态与参与程度,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水平。自主管理型的班级,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为特征,学生自我教育为目标,学生自主活动为内容的班级管理模式。让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由于我是从一年级往上带的,通过跟我的班主任学习,就简单谈一下一二年级如何建立班级的自主管理。

一、自主管理的构建阶段(一、二年级)

小学生刚入学,学生普遍有新鲜感,同时又有茫然感。抓住学生的普遍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班主任发动学生自己为班集体共同制定班规,渗透自主管理的信息。在学生初步适应学校生活基础上,将班级建设成学习型班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带动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中。

1、建立班级常规形成自主管理氛围。

小学生刚入学,班级管理侧重于对学生生活纪律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立体模式,首先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能力。因此,在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后,我组织了“我要说”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怎样做学生,学生说的被大家认可的,自然就成了“班级公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大家的约定简单可行,便于学生操作,以后遇到问题随时补充。班规的形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它不仅指向学生,也作用于教师,班规的语言既体现出师生平等与相互尊重,又富有亲和力。班级常规既有约束学生的,如按时到校,尊重师长,也包含约束教师的,尊重学生,及时批改作业等相关内容。班规便于学生操作。如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在班级尝试推行了“四制”。

1、学生干部轮换制。通过班长民主选举、班干部轮换上岗等形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次当干部、为同学服务的机会。

2、班级事务岗位责任制。集体中的事务,大到班队会,小到每日的擦黑板、整理讲台等小事,做到分工到人,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达到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集体自己管。”

3、班级文化共建制。通过班级公约的制定(全体同学共同参与),黑板报、墙报的组稿和布置,主题班会,元旦庆祝活动等(学生自己布置、自编自演,人人准备),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集体文化共建,集体活动共搞,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4、生活常规检查制。对照“班级公约”小事进行自查自纠,学习纪律、环境等方面,班级又专人检查,通过自主管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潜能全面发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构建学习型班级强化学生自主管理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把班级建设成学习型班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首先,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共同打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这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关键。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积累,利用

教师导向作用,使每位学生对学习富有责任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使班级自主管理效能达到最大化。在班里先教学生画班报、画知识卡片,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力求新、求变;随书写能力增强,才教学生班板报,墙报,把教师墙壁当作展示天地。其次,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基本途径。每位学生自主管理是学习型班级的特征之一。学生的自主管理包括三层含义;1 学生能按要求有序的学习,生活;在班里举办“谈天说地”队会,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在家里的学习活动说出来,老师从中总结出大家学习生活的活动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学生在有序活动的过程中能自觉按要求进行;在班里经常举行类似“寻找闪光点”、“赞美他人”的活动,活动有时时间长些,有时三言两语,有的面向全体,有的针对个人,组织学生从中学会从他人身上找到学习生活的要求。3,学生能自己的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在班里举办 “如何让他人更了解你、喜欢你”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多对话、多沟通,学生间学会了解他人,欣赏他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互相尊重,又不失自信。

共享经济下信任机制的建立 篇5

其实, 信任问题一直存在, 在走向后工业社会这种新的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 正在生成一种合作型信任。[1]特别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 这种合作型的信任问题更加突出, 因为共享经济是通过陌生人之间的高度信任, 使得闲置资源被充分利用。信任在每笔交易中均起到了核心作用, 不仅促进了交易的达成, 而且有效地减少了交易费用, 从而有利于帕累托交易的达成。[2]

信任问题是在不能保证和承诺的时候才会出现的, 所以为了防范不信任问题的出现, 就需要借助于法律、道德、习俗、规则等约束机制来建立和维持信任。本文从规则约束机制出发, 主要从信任的三个来源——可知性、可控性、可预测性, 来分析共享经济下信任机制的建立。

一、可知性

可知性是交易双方对对方的个人信息、能力、资源、兴趣等的知晓, 并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一) 信息的全知性

在线下, 我们信任一个人通常情况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与谁认识, 我们也能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他们的介绍。所以, 信任是基于信息的全知性, 也就是我们对对方知根知底。

在共享平台上, 信任更是需要以稳固的身份作基础, 所以我们首先要保证实名制。例如, Airbnb利用社交网络, 让住户可以方便地链接自己的Facebook和Linked In账户, 另外, 它还引入了政府ID的验证, 类似于中国的身份证信息验证, 住户通过给房主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来增加房主同意的可能性。

(二) 双方的社会相似性

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 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来说, 相似性越多, 信任度越高。之所以如此, 是基于如下的信念: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有相近的行为规范, 容易相互理解, 在交往或经济交换中容易达成共识。[3]例如, Couch Surfing, 它们在设计信任功能时, 有一个信任工具是用户的账户资料描述, 他们用设计问题来代替用户随意的描述, 如“你在那里长大?”“你生命中做过最有意思的事是什么?”这样交易双方都会相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信任度也会相应提升。

(三) 建立“信誉央行”

在信息流通性较弱的线下, 违约的人可以逃离名声被破坏了的某个圈子或网络, 然后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上, 我们可以建立一张网罗个人所有行为的大网, 不会因为平台的转移而丢失之前的行为数据。未来的“信誉央行”可以构建一整套更全面的个人信誉追踪机制, 如我们的在各平台上的评分、日常行为习惯等都将纳入“信誉央行”的账户中, 成为一个评价我们是否可信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信誉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回报, 还将带来实际的经济回报, 可将其称之为“信誉资产”。《小即是大》中写道:“线上信用系统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范围的信用机制, 将会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石。”[4]所以这种“线上信用系统”即“信誉央行”的建立尤为重要。

二、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对交易双方可能的所有行为, 共享平台能够有足够的应对策略。

2011年, 当Airbnb刚刚火起来的时候, 一位租房者发现自己的房子被租客洗劫一空。当时的Airbnb并未遇到过类似的事件, 开始表示“不会进行任何赔偿”。之后, 随着媒体的发酵, 其CEO的态度变为“会在资金上帮助房屋拥有者”, 并表示已经启动安全应对措施。

而在中国的PP租车的共享平台上, 也发生过用户将租的车辆用于抵债的情况。PP租车有着一支风控团队, 专门解决相关事端, 如果共享车辆发生意外, 会有一套代步补偿和赔付体系的支持。

所以, 共享平台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它能给交易双方带来安全感和信心, 使得用户在状况发生之前有保险, 状况发生之后有保障。

三、可预测性

在电影《少数派报告》开始的场景中, 华盛顿区警局预防犯罪组的负责人通过预测逮捕了一名即将在当天谋杀其妻的男人。虽然电影中的预测依靠的不是数据的判断, 但是大数据的确可以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5]

当不端的状况发生后, 共享平台给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只是亡羊补牢, 而事先将不端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才是令人满意的解决之道。像PP租车的方案, 是给车主发放“智能盒子”, 它基于车载系统、GPS等功能来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信息, 一旦出现异常, 马上就会有人跟进。但这种将用户违规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的做法, 会涉及用户隐私的问题, 这还有待研究。

总之, 信任问题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很难想象在信任指数很低的情况下, 我们会安心地坐到陌生人的车里或住进他们的房子里。然而, 这个由互联网催生出来的共享经济, 使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它亦可以提升整个社会人们的信任指数。我们可以预想, 在一个高度信任、人人都守规则的互联网社会中, 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经济交易也会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01) :11-17.

[2]洪名勇, 钱龙.多学科视角下的信任及信任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01) :190-194.

信任管理机制 篇6

开簿成本会计 (0pen book cost accounting) 是指法律上独立的企业合作伙伴之间超越企业界限的成本信息的披露、共享。这些成本信息是企业成本控制起关键作用的信息, 并且通常是保密的信息。这些成本信息可以用来向供应链上游追溯成本动因, 实现成本的前端控制与源头控制, 优化整个供应链成本, 但是开薄方披露机密的成本信息, 如果没有机制约束, 就会使自己面临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风险。因此, 组织间开薄成本会计需要强调组织间的信任。正因为如此, 曼迪表明, 互信是敏感信息如成本数据交换的基本条件 (Munday, 1992) 。许多学者也赞同信任是开簿成本会计的前提条件。实施开簿之前必须至少有一个基本的信任, 公司之间应当相互保证所提供的资料不被滥用。因此, 利用开簿成本会计这一技术建立信任是一个关键问题 (Axelsson, 2002) 。建立信任是实施开簿会计的机制之一。开簿成本会计更可能发生在高度信任的组织关系间 (Kulma Ia, 2005) 。Mouritsen (2001) 把建立信任作为开簿的基本要求。信息在这之前一直秘而不宣现在可以提供, 最需要的就是有关各方之间充分信任并存在一个可以积极分享的信息系统。信任和信息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企业间关系的成熟度 (Tomkins, 2001) 。在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初期阶段, 信任和信息互为补充, 在企业间关系后期阶段, 信任可以作为公司的一种治理机制增强信息的互动。Tomkins (2001) 认为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信任水平和信息渠道之间的关系不是单调变化的, 而是随着关系生命周期在发生变化:信任随着时间逐渐增长, 而在关系生命周期中间信息需求达到最大。这就意味着开簿成本会计应当在半成熟关系情况下出现, 而不是在最信任的情况下出现。Hansen (2001) 发现开簿成本会计在信任尚未形成的关系中也可以出现, 在相互间不信任的情况下, 双方或多方通过协议等形式要求对方提供成本信息, 是一种极端的控制方式。Seal (1999) 提到强制的开薄不一定起作用, 但可能反过来试图从权力不均衡性中受益。另外, 强制的开簿仅可能在直接的相互依赖的成对关系中存在。相反, 在一个包括间接业务关系的网络企业, 权力通常不利于实现开簿成本会计。然而, 也有人证实, 不均衡权力分布的企业之间更有可能发生完整、系统的成本信息交流。因此, 两个有权力的企业没有信任的基础实现成本信息交流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适当的安全机制或单方面的依赖是必要的。因此, 从理论上讲, 信任不是均衡权力的合作伙伴之间成本信息交流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有人认为对于开簿会计的研究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结果。一方面, 许多研究建议开簿会计双方要求信任, (Munday, 1992a;Berry et al., 1997;Tomkins, 2001;Mouritsen et al., 2001;Axelssonet al, 2002) 。另一方面, 也有研究支持解释开簿会计和透明度建立信任 (Seal et al., 1999) 。在实践中, 信任已经看到作为开簿会计一个要求和结果 (Kulmala 2002) , 但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批判性和实证分析。

二、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风险分析

信任在开薄会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开薄双方要求信任, 二是开薄能促进信任。但是信任存在信任风险。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风险主要是因开薄企业间信任不对称, 从而引起成本信息披露的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 信息不对称从时间上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发生在当事人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 也就是有些信息只有一方当事人知道, 而另一方不知道, 称为“隐藏信息”, 由此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另一种情形是发生在签约之后的信息和行为不对称, 也就是签约时双方都了解有关信息, 但签约后有一方可以利用对方不了解的签约后信息, 采取有损于对方利益的行为, 给对方带来损失, 称为“隐藏行为”, 由此产生“败德行为”风险。因此,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相互信任的风险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由于“逆向选择”带来的风险, 称为“逆向选择”风险;另一类是由于“败德行为”带来的风险, 称为“败德行为”风险。

第一, “逆向选择”风险。是指在开簿会计网络中有些本来不具备开薄能力的组织, 为了能进入网络, 获得与其它节点长期交易的关系, 同时又考虑敏感数据的安全要求, 防范对方机会主义行为而悖逆选择, 给网络其它节点发出虚假成本信息, 做出错误的能力承诺, 以获得其它节点的信任。而这些信息本身是私有信息, 其它节点不可能或很难直接辨认其能力, 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的信任风险。这种信任风险可能在后期的交易中蒙受巨大的损失。比如在开簿成本会计通常体现为强势客户要求供应商公开账簿 (Kaj Liter和Kulmala, 2005) , 客户要求供应商承担风险, 没有对冲敏感数据披露的安全要求。这不符合供应商的长期生存, 因此供应商必须作出回应对冲风险, 因信息非对称进行悖逆选择, 提供失真或损坏信息, 从而保护其经济地位。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为客户检查创造的完全错误的开簿。

第二, “败德行为”风险。是指在开簿成本会计网络中, 节点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做出有损其他企业利益或整个网络整体利益的道德风险问题。比如购买商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将所有供应商的成本信息进行比较, 选择成本较低、竞争力强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而抛弃产品成本较高、竞争力弱的供应商;另外, 接受信息的购买商可能将供应商的成本信息作为价格谈判的砝码, 使后者面临降低价格或提高质量的压力。甚至, 将成本数据转移给竞争对手严重损害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三、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机制研究

信任会随着时间维度而不断强化。本文基于时间维度从组织间相互信任的产生、强化、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来阐述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机制的构建。

(一)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产生机制

1.信任产生的网络信任度评价机制。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组织间实施开簿成本会计, 必须选择有一定信任程度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不当是产生信任风险的直接原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开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为了减少信任风险, 重点在于建立信号传递机制, 使开薄双方的信息对称起来。对合作伙伴信任度的评价可以借助基于网络的信任评价。基于网络的信任评价就是在运用信任评价机制对参与开薄企业进行直接信任评价的基础上, 发挥网络的优势, 利用网络沟通机制, 综合考虑其它网络企业对参与开薄企业的间接信任评价, 形成网络信任度, 提高信息的对称性, 降低信任的风险。

2.信任产生的专用性投资机制。

网络成员不可收回的专用性投资可以提高可置信承诺使每一个成员都形成一个自我实施的单边保护措施。专用性投资作为一种双边共同套牢方式可以增加双方的相互依赖性, 抑制机会主义, 提高违约机会成本, 强化分工合作关系, 使共同经济关系更加稳固, 威廉姆森将这种支撑这类长期性交易的因素称为合作中的“人质”因素, 双方共同提供“人质”是当事人相互套牢, 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开簿成本会计中互惠的专门投资可以作为安全手段用于专门的成本信息的系统披露。例如一个合适的接口软件可以作为联系两个企业的成本会计系统的重要工具, 该接口软件创建了一个简单而可靠的实现企业间成本信息交流的手段, 因为其专用属性, 它不能被用于其它业务关系。通过这样做可以增加可置信承诺, 稳固长期的信任关系, 以实现互惠、长期的开薄。

3.信任产生的声誉机制。

企业声誉是指其他组织或个体对企业形象、企业品质的总体认知印象和主观判断。企业好的声誉会形成声誉资本。声誉资本会产生很强的声誉效应。但声誉资本是企业以往专用性投资的长期积累, 即使一个细小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对其声誉产生恶劣影响。因此, 企业声誉会直接影响合作企业对该企业的期望, 进而影响合作企业对该企业的信任程度。声誉对于信任机制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正如亚当·斯密所强调的, 长期以来, 声誉一直是确保合同得以履行的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声誉机制是指基于保持自身声誉的考虑而不会做出机会主义行为。而声誉机制作为开薄组织的自我监督机制, 可以将机会主义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 声誉机制是保障开薄组织不受损害的有力机制。声誉机制可以使企业的履约过程具有可置信性, 从而具有激励利益相关者进行专用性投资的功能。凭借声誉机制, 企业在未来与利益相关者的缔约过程中, 可以不必进行事先的专用性投资,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缔约成本与风险, 并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4.信任产生的承诺机制。

承诺是规范、约束承诺双方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开薄成本会计实施过程中一个企业对网络的长期承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具有长远观点的承诺可以使人们发展互信和从中长期受益。因此, 开薄企业之间应建立承诺机制实现、落实真实的承诺。承诺机制一般包括刚性承诺机制和柔性承诺机制。柔性承诺是基于名誉的承诺, 它包括口头的承诺和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刚性承诺即正式的刚性契约, 可表现为共同签订的合作协议, 同意进行统一开薄的规章、制度, 或者以红头文件下达的开薄要求等。

5.信任产生的财产抵押机制。

财产抵押机制是建立合作伙伴财产抵押的事前控制机制。即要求合作伙伴在合作之前先进行财产抵押或预交保证金, 如果失信, 则以抵押或预交保证金补偿施信方的损失, 这是一种事前控制办法。在开簿成本会计中, 可以以互惠的专门投资作为担保或者支付一定保证金。利用担保, 除了作为惩罚机会主义行为手段, 这可以确保减少机会主义的问题并不立即导致新的问题的保证。

(二) 相互信任的强化机制

1.信任强化的网络激励机制。

对于“败德行为”信任风险, 重点在于建立激励机制, 一方面使守信者得到奖励, 另一方面使失信者得到惩罚, 从而规范网络行为, 避免期骗行为。在开薄成本会计中, 基于网络的激励机制在于充分考虑各个网络结点的利益合理分配与平衡基础上, 以“风险共担, 收益共享”为原则设计出一个公平、合理、多赢的收益分配机制。有效的收益分配制度, 可以促使网络行为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促进网络结点之间相互信任, 密切合作, 实现网络目标, 达到自身绩效和网络绩效的平衡。收益分配可以根据合作伙伴的成本费用, 或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作出的贡献进行收益分配。但是仅单独根据合作伙伴的成本费用进行收益分配, 合作伙伴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投入成本;如果仅单独根据作出的贡献进行收益分配也欠妥。而且利益不能均摊。因此, 开簿成本会计的收益分配最好采用组合规则将两者结合起来, 既奖励创新者, 也奖励实现降低成本目标的企业。同时, 由于投资的不可逆性, 在利润分配机制中也要考虑成员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以及节点企业的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额。

2.信任强化的相互依赖机制。

企业自愿给合作伙伴提供、共享成本信息的愿景与经济依赖程度相关。依赖程度通常可分为对称性依赖和非对称性依赖。研究表明在对称性依赖中, 合作双方对彼此的依赖性越强, 越容易锁住双方合作关系和促进双向的信息交流和信任发展。而在非对称性依赖中, 虽然也有信息的交流, 但是信息的流向大多是单向的, 信息交流也不会很深入。在开薄成本会计中, 信息的流向也与经济依赖性密切相关。在单边开簿会计中, 信息往往只从供应商流向客户, 顾客很少公开信息。在多边开簿会计中, 彼此进行互动信息交流, 信息流向是双向的。另外, 信息的使用也与经济依赖程度相关。在双边依赖的情况下, 成本信息通常用于供应链成本的改善、优化分析;在单边依赖的情况下, 它主要用作控制对方活动的手段。时间维度影响着开簿成本会计的应用模式, 长期商业关系中开簿成本会计比在短期商业关系中应用更为广泛。开簿成本会计经常用于高程度依赖的企业关系间, 并且有持续长时间的合同。因此, 实施开簿成本会计要从改变合作企业依赖程度着手, 促进企业之间从非对称性依赖向对称性依赖、从单边依赖向双边依赖发展。依赖程度越强, 就越容易锁住合作关系, 信任程度就可以越强化。

3.信任强化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对有用而及时的信息共享。沟通是加强双方信任的关键。由于节点来自不同地域, 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 在合作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防卫心理和机会主义倾向, 这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信息网络, 实现低成本的、实时的沟通, 以及必要时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节点在彼此交往中,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提高行为的透明度, 一方面使每一合作者都了解其它各方策略行为的时间进度, 并参照其它方的行为和能力来确定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 由此降低对合作者行为的不理解程度, 保证快速而友好地处理行为的不一致给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4.信任强化的违约赔偿机制。

违约赔偿机制就是对开薄组织中未履行合约的企业对其他企业根据合约规定实施违约赔偿, 如扣除事前预交的保证金或抵押的财产。这是一种惩罚机制, 这种惩罚机制对败德违约者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效的惩罚机制也可以限制机会主义行为。通过采取惩罚措施, 以潜在的巨大经济威胁限制合约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使得合作成员的违约成本大大高于从违约行为中所得的收益, 而且违约企业任何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所得相对于长远利益的损失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从而根除了投机心理, 有效地防止了企业的败德行为, 从而使得各方企业像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样来关心其它成员和整个合作的成败兴衰, 也提高了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度。

5.信任强化的权力均衡机制。

Kulmala (2004年) 发现, 均衡的权力结构的连接最适宜实施开薄成本会计。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仅仅会使信息从权力弱势方流向权力强势方, 导致关键成本信息的单向交流。也有人认为不对称权力分布的企业之间更有可能发生系统、完整的成本信息交流。强制的开簿成本会计仅仅可能在直接依赖的成对关系中成立, 相反, 在一个包括间接业务关系的网络企业, 权力通常不利于实现开簿成本会计。因此, 对于不对称权力的企业必须改变其依赖关系, 使企业权力结构对称, 因此, 开簿成本会计的权力均衡机制要从改变合作企业依赖程度着手, 从而促进权力从不对称权力向对称权力转变。

(三)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保障机制

这套机制的本质是通过加大欺骗的成本, 从负向激励方面促使合作企业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而达到保障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的目的。这也是信任的一种补充机制。

1.信任保障的合同、契约约束机制。

开簿成本会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供应链成员识别和确认其成本管理的问题之处, 分享信息, 优化成本管理。Seal (1999) 认为开簿会计协议有助于建立信任, 如果协议是透明的, 被认为是公平的, 信任和合作在将来更有可能。因此, 为了减少信息开薄方对信息被滥用的担忧, 信息接受方应该主动与信息开薄方签订明确的信息使用协议, 详细规定信息的用途, 以法律效力来缓解信息开薄方的担忧。此外, 信息开薄双方还应该签订收益分配协议, 就开簿成本会计项目的投资支出、供应链成本节省和收益的分配方案达成一致。

2.信任保障的专用投资退出成本约束机制。

资产专用性 (Williamson, 1985) 是指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 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专用资产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无法替代性。当改变交易对象时, 可能会使已投资的资产失去原本所能发挥的价值。对于有着长期交易行为的两个企业, 资产专用性投资规模越大, 表明自己被专用资产锁定的程度越高, 树立长期导向以收回投资成本的取向越明显, 也就越容易赢得对方的高度信任, 增加合作关系的可持续性。在开薄成本会计中, 开薄企业可以通过成员企业相互间的不可撤回性投资来“锁住"对方, 一是提高合作者的退出壁垒, 二是提高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依赖。

3.信任保障的道德成本约束机制。

道德成本的约束是指合作一方如果在当前合作中出现违规的行为, 即会使其社会道德形象或声誉受到严重的影响。尽管合作中违约方获得的当前利益大于履约利益, 但在未来与他人再次合作中或未来的行为进行中违约方会出现更大的损失, 从而带来更高的“道德成本”。因此, 合作方为了自身声誉或社会形象, 有可能选择履行义务, 完成合作, 从而使合作双方建立起信任关系。

4.信任保障的团队文化机制。

开薄网络强调共同的愿景:共享成本信息降低成本。虽然开薄网络中节点的性质、规模、目标可能不同, 节点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 但各个节点都在开薄网络中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就要求各个节点形成一致的团队文化。团队文化不是以牺牲合作成员企业的利益来服从整体目标, 而是系统地考虑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 并在合作过程中通过随时协调, 充分沟通, 达到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一致, 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相互信任机制的基本框架, 如图所示。这个信任机制能够有效规避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信任风险。

五、结论

信任是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前提和要求, 但相互信任具有风险。因此, 如何认识信任风险和防范风险是关键。笔者从信息经济学视角, 分析了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相互信任的两类风险: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风险。建立信任机制是促进组织间实施开簿成本会计的机制之一。文中提出了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相互信任机制的基本框架, 包括信任的产生机制、信任的强化机制以及信任的保障机制。这些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可以形成一个“信任→开簿成本会计→更高程度的信任”的良性信任循环, 可以规避“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风险。

摘要: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是建立在企业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存在着“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风险两类信任风险。防范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信任风险, 要构建信任产生的网络信任度评价机制;专用性投资机制;声誉机制;承诺机制;财产抵押机制。要构建相互信任的强化机制, 包括网络激励机制、相互依赖机制、沟通机制、违约赔偿机制、权力均衡机制;要构建信任保障机制, 包括合同、契约约束机制、专用投资退出成本约束机制、道德成本约束机制、团队文化机制。从而实现弱化风险, 降低信息成本, 共享信息资源。

关键词:开簿成本会计,信任风险,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T.Jarimo and H.I.Kulmala.Incentive profit sharing rulesjoined with openbook accountingin SME networks[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 volume 19, number 5, pages2008 (5) :508-517

[2]Peter Kajuter, Harri I.Kulmala.Open book accounting innetworks Potential achievements and reasons for failures[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 2005 (16) :179-204

[3]Dekker, H.C.Contro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eviedence on appropriation concerns and coordination re-quirements.Accounting[J].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04 (29) :27-49

大学声乐教学双方的信任机制探讨 篇7

一、当前大学声乐教学中信任机制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建立有效的师生信任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与传统声乐教学的模式相比较来看,建立合理有效的信任机制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声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跟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或者是技能训练上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是在教学上两者之间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总体来说,音乐教学主要是完成一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在表演技能上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而且音乐教学能力也是其自身需要进行考核的范围之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日后的教学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够将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让师生之间在保证良好信任的基础上,能够实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1]。

在大学声乐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一个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都不同,所以导致每一个教师针对同一个问题的讲解,也会有所不同,包括一些教学手段或者是教学模式等等,这也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同的现象。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会产生怀疑的态度,而大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在选择信任教师的时候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在实际的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建立良好的双方信任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大学声乐教学双方的信任机制

1、双方共同制定音乐学习目标

在大学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首先就是要双方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引起共鸣,不然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很难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关系[2]。信任可以说是一个团体当中每一个成员的对彼此的诚实、合作的一种行为期待,而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要让学生逐渐的明白以及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严格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技能,但是很多学生在教师严格的教学下,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反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制定双方共同认可的声乐学习目标,不仅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习到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而且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这样才能够充分的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

2、教师的自信有助于信任机制的建立

在大学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的依靠信任学生来实现教学任务的话,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很多教师也存在只信任自己不相信学生的情况,这样不仅师生之间不能够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所以在当前的大学声乐该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建立和谐的师生信任机制,教师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信心,在树立自我信心的同时,要逐渐让学生也感受到教师信心的来源,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的对教师抱以信任,从而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有效的信任机制。教师的自信不仅能够增加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可信度,而且能够推动学生养成自我信任的能力,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歌唱技巧以及专业知识定期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基础知识准确的同时,能够紧跟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堂上,声乐教师的激情演唱或者是积极讲解,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自己身上的自信,这样长期以来,学生也逐渐受到教师的影响,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信赖,并且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双方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不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4]。

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暗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教师坚定不移的对学生给予一定的信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而且能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有效的信任机制,无论是在教学中也好、在生活中也好,这种信任机制的建立,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在保证学生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大学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师生信任机制,是一项比较漫长并且比较复杂的任务,需要声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证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都能够不断的完善和利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对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基于湘版高中音乐教材的音乐教育的改革[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2(12)

[2]黄薇.浅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诉之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改革[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03)

[3]王明江,陈颖.地方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语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

基于策略的MAS信任评价机制 篇8

Agent是指驻留在某一环境下能够自主、灵活地执行动作以满足设计目标的行为实体[1],MAS由分布在网络上的多个Agent松散耦合而成,每个Agent拥有自己的信息或能力,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某一任务。Agent由意图驱动,具有自我学习和推理能力,通过感知环境确定行为。

当前MAS信任模型,多数是人类社会信任模型的延伸。对人类社会信任的研究,Wang Kai等将模糊理论引入信任模型[2],给出了满意度和反馈信息的关系,Beth等提出信任量化概念[3],将信任分为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根据肯定和否定经验数来计算节点完成任务的概率,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概率的信任模型[4]和基于交易历史信息及声誉的信任模型[5]。在这些模型中,信任来源于直接信任和信誉,而直接信任和信誉最终来源于协作,通过对协作进行分析统计求解实体间的信任。对于单次协作分析一般采用实体主观认定方式,即协作一方确定本次协作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并将此结果用作为求解信任算法的输入或作为经验推荐给别的实体。这种基于主观认定方式信任模型的一个不足之处是该类模型认为系统中所有实体对单次协作的评价准则是一致的,而此假设在MAS中是不成立的。Agent自主性使得不同Agent可能采用不同准则评价同一协作得出不同结果。同一Agent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也可能采取不同评价准则。如在基于Agent的网络购物系统中,不同的用户需求不同,因而对同次交易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一些用户可能侧重于性价比,而另一些可能更重视质量和服务,承载用户意志的Agent应尽可能体现用户需求。

传统信任模型一般都支持信任的传递与合并,但传递与合并的数据是经过Agent处理的表示信任度的实数。而MAS中代表信任度的实数是特定于意图的,相对于此实数而言,直接协作原始信息对采用不同评价策略的Agent更有实用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现有信任模型基础上,考虑Agent自主性,基于策略方式[7],提出了一种适用于MAS的信任评价机制。在该机制中,不同Agent根据自身意图确定评价协作策略,用策略分析协作信息以求解对协作对象的信任。

1基于协作的信任评价机制

1.1协作、协作信息和策略

定义1 协作 在MAS中,协作是指Agent间相互作用、确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协调有效运行的过程[1]。协作的双方是协作请求Agent和协作响应Agent(简称为请求Agent和响应Agent),请求Agent为完成某项任务向响应Agent发出请求,响应Agent根据自身意图决定是否响应请求。

协作能反映响应Agent的属性,如响应时间、附加费用等,称之为协作属性,用一维矩阵表示,记为属性矩阵M,M=(a1,a2,...,an)。对于每次协作,请求Agent有协作期望,称为期望矩阵。协作完成后,请求Agent会得到协作的事实矩阵,期望矩阵和事实矩阵都是协作矩阵的实例。例如,设Agent A请求Agent B协作完成某一任务task,A对本次协作的期望矩阵Mtask=(time,cost),即A希望B在时间time、费用cost的条件下完成任务。B响应请求并在时间time′、花费cost′的事实下完成了任务,即事实矩阵为Mtask′=(time′,cost′)。

通过比较事实矩阵和期望矩阵,请求Agent可得出对响应Agent在协作各属性上的满意度,比较结果用评价矩阵E表示,E=(e1,e2,…,en),0≤ei≤1,i=1,2,…,nei表示请求Agent对响应Agent相应协作属性的满意度。实际应用中将区间[0,1]离散化为一组实数,用于表示ei的值域。例如我们将区间[0,1]划分为三个子区间(0,0.4),[0.4,0.6],(0.6,1),取各子区间中值代表该区间,再加上区间[0,1]的端值,则ei的值域为{0,0.2,0.5,0.8,1}。ei取值越大表示请求Agent对响应Agent在相应协作属性上的满意度越高。

定义2 协作信息 在时间t(start,end)和上下文C中,请求Agent A与响应Agent B协作u次,每次协作请求Agent A都有评价,综合u个评价矩阵得出在时间t(start,end)和上下文C请求Agent A与响应Agent B的协作信息,记为协作矩阵(AB)tc:

(AB)tc=[1uβ=1ueβ1,1uβ=1ueβ2,,1uβ=1ueβn] (1)

协作矩阵是请求Agent A对响应Agent B在特定时间段和上下文协作的总结,表示了请求Agent A在该上下文和时间段对响应Agent B各协作属性上能力的任。请求Agent A根据自身意图采取特定策略,用策略分析协作信息以确定对响应Agent B的、特定于上下文和时间段的最终信任。

定义3 策略 策略是表示权重的向量,记为P,P=(p1,p2,…,pr),0≤pi≤1,∑pi=1,i=1,…,rr为策略实施对象尺寸,pi为策略实施对象的相应属性元素的权重。本文中有二类策略向量,分别是计算最终信任时的属性权重策略 Pattr(简称属性策略)和计算多路协作信息合并时的支路权重策略Ppath(简称支路策略)。策略是Agent自主性体现,Agent从自身意图出发,结合环境现状确定最优策略,以确保完成设计任务。

1.2信任网络

用信任网络思想对MAS中信任模型进行抽象。协作信息是评价Agent间信任的基础。引用文献[6]的思想,区别对待Agent协作能力和诚实推荐能力,用协作信息M表示Agent协作能力,用推荐可信度RT表示Agent诚实推荐能力。在信任网络中,协作信息依靠网络传递,协作信息的可信度由推荐者的推荐可信度决定。信任网络中信任关系随Agent间协作进行而不断变化,信任关系也会随时间变化。在计算信任时,将MAS中Agent按功能分为评估者(通常也是请求者),推荐者和评估对象[6]。

1.2.1 协作信息传递

协作信息传递是将来自推荐者的协作信息传递给评估者。接收的信息取决于:(1) 评估者对推荐者的推荐信任度RT;(2) 推荐者与评估目标的协作信息M。评估者得到的协作信息表现为推荐者推荐可信度与协作矩阵的积。

如图1所示,Agent A在Agent B和Agent C推荐下,得到Agent C与Agent D的协作信息。

设Agent A对Agent B的推荐信任为RTAB,Agent B对Agent C的推荐信任为RTBC,则Agent A对Agent C推荐协作信息可信度为(RTAB)(RTBC),Agent A最终得到的协作信息为(ABCD)tc

(ABCD)tc=(RΤAB)(RΤBC)(CD)tc (2)

在图1中,推荐链长度为2,理论上协作信息可通过任意长度推荐链进行传播。实际应用中,过长的推荐链使得系统更加复杂,且过多的中间推荐者使评估者最终得到的作信息失去意义,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步长机制。通常,请求者会设定步长以限定所采用推荐链的长度。

设请求Agent A向网络请求目标Agent O的协作信息。请求Agent A的某一推荐支路中推荐Agent为 s1,s2,…,sλ,RTAs1为请求Agent A对相邻推荐Agents1的推荐信任,RTs1←s2为Agents1对其相邻推荐Agents2的推荐信任,依次类推,RT-1←是AgentSλ-1对AgentSλ的推荐信任,则请求Agent A最终得到在该支路上的协作信息为(AΟ)tc:

(AΟ)tc=(RΤAs1)(RΤSλ-1Sλ)(SλΟ)tc (3)

式(3)中(SλO)tcAgentλ与目标Agent O的协作矩阵。当推荐路径的长度为0时,即请求Agent与目标Agent有直接协作信息,认为请求Agent在为自己推荐,推荐信任为1。这样,对于任意长度推荐路径,都可用式(3)计算请求Agent得到的终协作信息。请求Agent A在得到某支路的协作信息后,采用特定属性策略Pattr对协作信息进行分析,可确定对目标Agent O在该支路上的最终信任TA←O:

ΤAΟ=(AD)tcΡattrΤ (4)

1.2.2 协作信息合并

当请求者收到多份协作信息时,需要对协作信息进行合并。请求者需要将来自不同推荐推荐支路的协作信息按一定方式求和。如图2所示,请求Agent A经推荐Agent BCD推荐得到BCD各自与O的协作信息,此时请求Agent A需要合并来自推荐者BCD的协作信息,合并后的协作信息更能反映评估目标O的能力。

M为评估Agent A的推荐Agent集合,M={m1,m2,…,mα},α为集合大小。Ami(0≤iα)的推荐信任为RTAmi,推荐Agentmi与评估对象O的协作信息为(miO)tc,并设评估Agent A采取地支路策略为Ppath=(p1,p2,…,pα),则评估Agent A合并各支路协作信息后得到最终结果为(AΟ)tc:

(AΟ)tc=i=1αpi(RΤAmi)(miΟ)tc (5)

若评估Agent A此时采用属性策略为Pattr,则此时评估Agent A对目标Agent O的最终信任为TAO:

ΤAΟ=(AΟ)tcΡattrΤ (6)

1.2.3 基于请求-转发的信任机制

基于请求-转发的信任机制(见图3)规定如下:

(1) 请Agent A制作一份请求request (A,step,stack,object),其中step为步长,stack为保存推荐信任的信任栈,object为请求对象,A为请求发起Agent。

(2) 请求Agent A将某相邻Agent B的推荐信值压入stack,并将该request转发给Agent B

(3) Agent B收到request后检查自己是否有与目标Agent object的直接协作信息,(a) 有直接协作信息。Agent B构造一份回复response (A,stack,(AB)tc),并将该response传送给Agent AresponseA为最初请求发起Agent,stackrequest中的信任栈,(AB)tc为该Agent与目标Agent的协作矩阵;(b) 没有直接协作信息。Agent B判断 step是否为0,若为0,则丢弃该request,否则将step减1,并转换自身角色为请求转发Agent,转 (2) 。

如图3所示,在基于请求-转发信任机制下,请求Agent A向网络转发对目标Agent O的推荐长度为2的请求,通过支路ABD、ABF、ACF、ACE得到Agent D、E、F与目标Agent O的协作信息(D←O)tc、(E←O)tc、(F←O)tc,此时Agent A得到各支路最终协作信息为:

(ABDO)ct=(RTAB)(RTBD)(DO)ct

(ABFO)ct=(RTAB)(RTBF)(FO)ct

(ACFO)ct=(RTAC)(RTCF)(FO)ct

(ACEO)ct=(RTAC)(RTCE)(EO)ct (7)

式(7)中,RTx←y表示Agent x对Agent y的推荐信任值。设请求Agent A此时采取地支路策略为Ppath,属性策略为Pattr,则请求Agent A得到对目标Agent O在特定上下文C和时间t的最终信任为TA←O:

式(8)中,请求Agent A在综合了所有与目标AgentO的协作信息后,根据本身意图确定属性策略Pattr和支路策略Ppath,并用PattrPpath对协作信息进行分析求解特定于策略的最终信任。

2仿真实验

为了验证该机制的可行性,进行了模拟实验。对传统信任模型中信任评价机制和基于策略的信任评价机制进行对比。实验中确定协作属性为时间T、费用C和任务完成质量Q。系统模拟了200个Agent,共提供50种服务,每个Agent既是服务提供者又是服务请求者。每个Agent只能提供一种服务且该服务的T、C、Q为常量,一个Agent只可以请求一种服务并采取特定的Pattr,Pattr在Agent创建时随机设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变。系统初试化时每个Agent保持一个相邻Agent列表,并随机设置1至10个邻居。为简化起见,支路权重策略Ppath取均值,即各支路权重相同,Agent间推荐信任取0至1间一个随机数。每个Agent在日志中记录所有交互信息,通过分析日志确定Agent协作关系。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红色曲线快速上升,之后停留在同一区域,说明在传统信任评价机制中,Agent能在较少协作数中发现与之需求相符的服务提供者,之后保持此关系;而蓝色曲线缓慢上升,最后停留于比红色曲线略高的区域,说明在基于策略的信任评价机制中,由于Agent采用了特定的策略,需要较多协作次数以发现与其协作期望最接近的服务对象,而当协作关系稳定后可得到较传统方式更为合适的服务对象。

3总结

传统信任模型中所有实体采用同一标准评价实体间信任的方式不再适用于MAS。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策略的信任评价机制,在此机制下,信任网络中传递的数据不再是经过Agent处理的代表信任度的实数,而是Agent间的协作信息。请求Agent接收来自信任网络的协作信息,根据自身意图确定最优信任策略,用该策略对协作信息求解,得到对目标Agent的最终信任。该信任机制迎合了Agent自主性,相对于其它机制,更好地解决了一些MAS的信任问题。

摘要:Agent自主性促使不同Agent可能采用不同信任评价机制,传统单一信任评价机制不再适合MAS中信任的确定。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策略的信任评价机制。在该机制中,Agent根据自身意图确定信任策略,用信任策略分析协作信息,得到特定于策略的信任。仿真实验表明,该信任评价机制较传统信任评价机制更适合于MAS。

关键词:Agent,多Agent系统,信任,策略

参考文献

[1]毛新军.面向主体的软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Song Shanshan,Hwang Kai,Zhon Runfang,et al.Trusted P2Ptransac-tions with fuzzy reputation aggregation[J].IEEE Interact Computing,2005(9):24-34.

[3]Beth T,Boreherding M,Klein B.Valuation of trust in open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ymposium on Research in Comput-er security.Springer-Verlag,Brighton UK,1994.

[4]王平,邱劲,邱玉辉.MAS中一种基于概率论的信任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26.

[5]郭红宾,梁晓诚,寇嘉梁.P2P系统信誉度模型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3-3).

[6]王远,吕建,徐锋,等.一个适用于网构件的信任度量及演化模型[J].Journal of Software,2006,17(4):682-690.

[7]Indrakshi Ray,Indrajit Ray,Sudip Chakraborty.An interoperable con-text sensitive model of trust[J].Journal of Intellingent Information Sys-tem,2009,32:75-104.

论大学声乐教学双方的信任机制 篇9

一、“信任机制”培养模式上的问题

与传统声乐教学相比, 师生双方的信任机制是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从原理上看, 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同于音乐学院专业声乐表演的培养目标, 进而加剧了培养模式上的不同性。尽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专业在方式与技能训练上大同小异, 但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要求上声乐教学还有很大差距, 换句话说, 音乐教学要求的培养目标不仅仅要有表演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除了唱歌跳舞以外, 音乐教学能力也是考核范围内, 所以就要求声乐教学在安排教学任务时, 就要考虑到学生今后的教学能力培养, 本文就音乐专业中的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师生信任机制关系为话题进行讨论, 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大学声乐教学中师生间信任机制关系的有效途径, 提升教学质量。众所周知, 在声乐教学中, 有着一种较强的个性特点, 对于同样的教学问题, 会因为教师理解的不同, 产生不同的传授结果, 每个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各有不同, 因此教学结果就变现的不尽相同。在声乐教学学习中, 书本上的文字解释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有时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为了让同学能够理解声乐学习中的内容, 尽可能的去口语化、通俗化讲解, 将课本上难于理解的文字以自己的方式转述给学生, 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 教学手段不同, 尽管目的是相同的, 但也会在师生信任机制上制造差异。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同样也有怀疑的态度, 每个同学接受声乐知识内容的能力不同, 选择听课方式不同, 致使在选择信任教师的结果上也存在差异。所以, 在教师与学生的信任机制问题上,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重要, 同学所选择的接受知识内容的方式也很重要。过去很多大学对于新入学的新生并没有足够的了解, 通常都是以声乐教师所代课任务量为基础, 随机给教师分配几名学生, 有的院校甚至是按报到时间随意分配给教师, 这种教师不了解学生, 学生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 无疑中加剧了彼此间的陌生感, 对彼此之间一无所知, 进而不信任彼此。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的不同, 学生的嗓音条件与接收新声乐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考核, 就这样随机的组合, 可想而知, 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这些都证明了,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好信任机制关系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信任机制”中“教”与“学”的研究

(一) “信任机制”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显示,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机制关系后, 学生在自信心上有很大的提高。由于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较易理解, 进而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进而自信心得到一定的加强。这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 学生心中确定了“我选择”这个理念, 因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选择结果是报肯定态度的, 因此对自己选择的教师是充满崇拜和敬仰的, 进而发自内心的去信任教师, 这种信任的体现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在无形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只有喜爱才有兴趣, 才有动力, 才有进一步的行动, 才有能力的提升。

(二) “信任机制”后对教师的影响

由于在学生选择信任教师前, 学生有必要的对教师进行深入了解, 这也就无形中给教师一种压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以及教学风格都要有所提高, 这些都被看做学生对教师选择信任的标准, 这种双选模式,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本质现象, 教师也更加有压力和动力, 不会在安于现状, 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素质, 展业水平以及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师手段和方式, 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双选过程中, 教师对选择信任自己的学生也会关爱有加, 更加注重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生活上的关注, 减少了散漫的工作态度, 对自己选择的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自己平时的业余时间, 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免费补课, 对学生进行专业指点, 使得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三、声乐教学“信任机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师生共同确定声乐学习目标

声乐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取向一致性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很难建立信任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 (F.Fulcuyam a) 指出:“所谓信任, 是在一个社团之中任何成员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这里所讲的规范就是某个社团所拥有的基本价值观。声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目标明白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无疑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 但经常会因为声乐教师对声乐艺术近乎苛刻的专业要求而使得学生“望而却步”。反而影响了学习的进程。声乐教学中, 教与学不是矛盾对立的, 教师和学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合作单位。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教师“教”就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知识尤其是声乐知识的的传递、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声乐专业人才的目标。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是相信教师能给予他们进步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专业能力、和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正是因为师生之间根本的价值取向将教与学完整地统一起来, 对教学价值观的共同认同和期待使师生对教学产生信任, 使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 现在的声乐教学中, 教与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背离。教师过分强调发声技巧对于学生歌唱时的价值, 而忽视学生作为声乐学习主体人的根本地位。学生的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独一无二的嗓音特征, 在对发声技术的追求中遭受“放逐”, 声乐教学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传授系统完整的声乐知识, 而声乐学习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完整地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保存在大脑中, 落实到歌唱中。专业知识成了统治人歌唱的“上帝”。当教学以纯粹的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而忘记了自己存在的根基和意义——为了促成人的发展时, 就与学生进入教学系统时的价值追求发生背离, 造成教与学关系的对立和紧张, 导致学生对教学的不信任和怀疑。因此, 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某些教学的“无人”价值取向, 将声乐教学的价值观从单纯传授所谓真理性的发声技巧转变为依据学生主体的学习性格特征和嗓音个性特点来进行声乐教学。以学生生命的完整、自主、个性化发展为基本内涵, 促成学生健全发展。唯有如此, 才能使声乐学生深深地感受和体验到作为人的力量、魅力和尊严, 才能使他们自觉地依据自我的天性法则和生命需要去主动学习、主动建构, 发展作为主体人的自我。这样的声乐教学,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乐教学, 才是能够得到学生对教师的真正信任。

(二) 教师教学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其本人一定掌握高超的歌唱技能和渊博的专业知识, 他能随时引吭高歌, 生动的表现歌曲的音乐内涵, 他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为苍白的技巧描绘多彩的色调, 使声乐课堂显得“生机盎然”。但如果偏离了声乐教学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就只能是形式或方法上的生动, 甚至是“哗众取宠”, 并不能给学生以灵魂深处的感动和能力的提高。教师高超的声乐技巧和知识只有与对教学、对学生的责任联系起来, 才能使声乐教学充满师生之间的互信、和谐, 和鲜活的生命气息。同样, 空有一腔爱心的教师, 如果缺乏高超的歌唱技能和广博专业知识的, 声乐教学过程沉闷、乏味,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就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专门的技巧和知识,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 都不会担任起工作来”。一个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 又怎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呢?让声乐学生信任的教师必定是“德艺双馨”的良师:具有高超的歌唱技能, 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知识储备就像山泉一样常流常新, 像浩瀚的大海一样宽广深奥。具有高超的歌唱技能, 教学语言字字珠玑、娓娓动听, 教学进程张弛有度、疏密相间, 教学过程起承转合、天衣无缝, 讲解声乐专业知识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总能把握节点、启人心智。教师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情感、智慧都投入到教学之中, 声乐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的传授, 而是教师整个生命、情感、智慧的展现。应该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热爱与奉献、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教, 才能使学生深切感受音乐的真善美, 才能感受师生一起教、学所焕发的光芒, 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的感化学生。学生必然相信教师能够引领他们登上艺术的殿堂, 帮他们摘取皇冠上最绚丽的宝石。

(三) 教师的自信有助于建立教学中的信任机制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如果仅仅信任学生而不信任自我, 或只是一厢情愿地信任自己而不相信学生, 师生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机制。要建立和谐的师生信任机制, 就教师而言, 必须做到自信与他信相结合。在信任的双向化体系中, 对自我的信任是对他人产生信任并赢得他人信任的前提。主体的自信是信任体系得以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要使他人对自己产生信任, 个体必须既给予他人信任, 同时又信任自己。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信任学生, 更应自信。教师的自信不仅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信任, 而且可以促成学生的自我信任。

身为声乐教师, 要努力使自己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这样就能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声乐教学, 有能力教出优秀的学生, 有了这份自信, 自我的教学效能感得到提升。只有这样, 声乐教师才能信心百倍、情绪高涨地从事声乐教学活动, 积极的讲解, 激情的歌唱, 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的自信、果敢和坚定。教师自信的点点滴滴, 会被学生敏锐的眼睛所观察, 会被学生精准的听觉所分辨, 会被学生细腻的心灵所觉察, 进而深刻地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态度, 使学生对自我产生积极的认同,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人格品质。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 即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 在不断盯着他。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信任是一种暗示, 信任是一种鼓励。教师要坚定地信任学生, 这是教育发挥出应有成效的前提。教师要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都是独立自主的人, 他们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智慧, 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建构自己的美好未来。教师只有信任学生———帮助学生, 而不是代替学生。引导学生, 而不是驾驭学生。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确立自我, 挖掘自我的智慧和歌唱的潜能。

结语

总而言之, 大学声乐教学中有效的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机制机制是一项非常漫长而又繁琐的工作, 这就要求声乐教学工作者要有善于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转变观念, 应用新时期技术教学手段和方法, 将授课内容扩大化,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也用该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师工作, 发挥自己的潜力,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摘要: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教学双方的信任机制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健全的信任机制机制, 才能保障双方的关系和谐、融洽, 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当前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师生双方信任问题为研究内容, 探讨如何改善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任机制,大学,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玉.对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基于湘版高中音乐教材的音乐教育的改革[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9, 12.

[2]黄薇.浅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改革[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 2011, 3.

[3]王明江.陈颖地方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6.

[4]何旸.浅论普通大学的音乐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6) .

[5]陈立文.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扩展毕业生的择业空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8.

[6]教育部社政司.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京、津、沪、鄂等八省市74所高校调查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6.

上一篇: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下一篇:宫腔内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