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监护论文

2024-08-06

疾病的监护论文(精选5篇)

疾病的监护论文 篇1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者可并发全身感染或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主要采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近年来, 抗生素、激素滥用现象普遍, 致患者耐药性增强, 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 难治性患者增多[1]。因而, 为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对本院2012年9月-2013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药学监护,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86例, 其中男115例, 女71例;年龄40~79 (58.37±2.34) 岁;病程2~6 (4.21±2.36) 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 给予相关检查, 并根据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指南、检查结果、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采用美国卫生保健机构联合鉴定委员会批准的药学监护方法[2], 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药学监护模式进行监护, 并配合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体监护措施如下。

1.2.1 用药监护:

将参考抗菌药物的分级应用作为开展药学监护的切入点之一[3], 并向医师讲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使用方法、适应证等基本信息, 以指导医师为患者使用正确的药物剂量。

1.2.2 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护:

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严重者还可致患者发生变态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而, 临床药师应对医师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监督, 对有明确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药物予以说明。

1.2.3 重点患者的药学监护:

对于老年人、危重患者、儿童等特殊患者群体, 应加强药学监护, 尤其是对于肝、肾功能衰退患者, 更应密切关注, 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脏、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1.2.4 药物不良反应监护:

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药师监护的重点之一, 临床药师对作用机制、药物不良反应、合并用药等信息掌握准确, 因而, 可让临床药师参与查房, 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用药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交叉变态反应、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升高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痰菌培养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消失, 痰菌培养转为阴性, 炎性病变大部分被吸收;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2%高于对照组的79.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0%低于对照组的29.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呼吸内科是临床重要的科室之一, 呼吸内科疾病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不良影响, 严重者还可致患者并发呼吸衰竭而死亡, 因而,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4,5]。近年来, 临床药学迅速发展, 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展,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价值更加突出。

本结果显示, 给予临床药学监护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1) 。说明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监护可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 显著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妮, 杜延琪, 林敬明.临床药师对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药学监护实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 (12) :980-981.

[2]徐红青, 王卓, 蔡和平.临床药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切入点[J].中国药房, 2010, 20 (6) :568-570.

[3]Fuster V, Ryden LE, Cannom DS, et al.ACC/AHA/ESC2006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J].Circulation, 2006, 11:871-872.

[4]易利丹, 彭六保, 谭重庆, 等.对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的药学监护[J].中南药学, 2010, 8 (10) :792-793.

[5]熊永良.短期高流量吸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衰发作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3) :370-371.

新生儿胃肠道疾病围手术期的监护 篇2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胃肠道疾病80例, 男58例, 女22例。其中肠狭窄18例, 肠旋转不良6例, 肠闭锁16例, 幽门肥厚15例, 肠穿孔5例, 高位肛门闭锁20例。出现腹壁裂开7例, 切口感染7例, 吻合口瘘6例, 不全肠梗阻3例。治愈69例, 死亡5例, 自动放弃6例, 治愈率86.2%。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该疾病起病急, 家属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过于焦虑, 向其讲解该疾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 取得家属在治疗及经济上的配合。

2.2 保暖及暖箱的使用

新生儿因体质量过低, 抵抗力差, 大脑中枢对温度的调节尚不稳定, 受环境影响较大, 皮下脂肪酸遇冷后易固定变硬[1]。为防止硬肿症的发生, 将新生儿裸体置于保温箱内, 腹部盖一毛巾, 调节箱温30℃~32℃, 湿度55%~65%。每班定时检查水位线, 保持暖箱中足够的湿度, 避免因其干热使患儿呼吸困难。严格交接班, 每位护理人员要经常把手伸进暖箱内感觉里面的真实温度, 避免报警器失灵后箱内温度过高或过低致使患儿受热或受冷。

2.3 皮肤护理

因新生儿皮肤较嫩极易形成红臀, 应采用吸水性较强的尿布, 每次更换尿布后, 给予温水擦洗保持干燥。其中3例患儿因手术时间长, 保暖措施不当, 术后24 h发现两大腿外侧皮肤较硬, 及时提高暖箱温度, 并使用维生素E胶囊间断按摩, 于手术后第5 d完全变为正常肌肤。

2.4 完善术前准备

接诊后即给予禁食, 选择型号适宜的胃管留置胃肠减压。因胃管外露部分较长不利于引流, 故可选用型号相同的导尿管或吸痰管代替。下胃管前应将管子置入温开水中软化后再用, 避免损伤鼻黏膜及胃黏膜。

3术后护理

3.1 呼吸道的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平卧位, 肩背部垫高, 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呕吐物误吸气管。如呼吸道有分泌物应定时侧身拍背, 效果不好时, 可用细导管低负压吸痰, 刺激咳嗽, 同时注意动作要轻柔。若听到喉部有尖而高调的喉鸣音, 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以防止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箱内供氧, 使SpO2>96%以上。

3.2 生命体征监测

应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心率易快不易慢, 心率持续>180次/分或安静时心率<80~100次/分, 应通知医生根据情况做相应处理。

3.3 各种管道的管理

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 定时挤压管道,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术后禁用负压, 以免引起胃黏膜破损。接引流袋同时在引流袋侧上方剪一个口与大气相通利于引流, 为避免患儿哭闹, 引起腹壁裂开, 可用安抚奶嘴放入口中, 以减少哭闹。

3.4 静脉营养液的应用

新生儿期, 尚未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 其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其胃酸低, 胃蛋白酶活性低, 肠黏膜渗透性高, 动力障碍易发生肠道感染[2]。此类疾病术前大多存在营养不良, 术后不能进食, 部分患儿肠管发育不良, 功能差, 静脉高营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患儿的体质量、肝肾功能、电解质情况等由静脉高营养中心在无菌的层流消毒间进行专一配置营养液。为保证营养液能均匀输入机体, 避免速度过快引起循环负荷过重, 破坏周围血管引起静脉炎。过快的高能量液体造成机体发热、高脂血症等不良反应, 速度过慢影响机体需要及伤口愈合[3]。根据液体总量计算输液速度, 以9 ml/ (kg·h) 为标准, 由微量泵12~16 h匀速输入, 定时观察输液处皮肤情况, 若局部皮肤发红或液体外渗应立即更换血管。使用静脉营养液过程中应每2 d监测血糖、电解质和血脂等指标[4]。术后应用静脉营养者并发症明显低于未使用者 (见表1) 。

3.5 留置针管理

新生儿静脉营养可采用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由于中心静脉置管要求高、难度大、费用高, 该疾病术后应用静脉营养液一般5~7 d, 所以采用周围静脉或头皮静脉置管, 方便安全。为保护血管, 减轻药物长期刺激, 常采用同时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交替使用, 每次封管时, 抽取配置好的肝素液3 ml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 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取得了满意效果。

3.6 造瘘口护理

为降低死亡率, 部分患儿常采用Ⅰ期造瘘术。因该疾病常发生在小肠部位, 造瘘后大便较稀, 次数频繁, 刺激性大, 且无法控制, 局部皮肤用氧化锌涂抹。自制洞口适宜、吸水性强的全棉毛巾垫, 套在抹过氧化锌油的皮肤上。外套大便袋, 做到勤更换、勤擦洗、勤涂抹, 避免局部皮肤被大便和肠液浸烂。术后3~6个月, 待患儿体质恢复抵抗力提高后再Ⅱ期手术根治疾病。

4讨论

新生儿因其生理疾病特点致使机体抵抗力低, 胃肠道疾病的手术创伤大, 风险高, 并发症及死亡率高。通过术前及术后针对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大大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手术治疗新生儿胃肠道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暖箱对患儿进行保暖及皮肤护理, 术后呼吸道管理、引流管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静脉留置针的管理、营养液的输入及观察、造瘘口的护理等。结果预防了新生儿胃肠道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大大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结论护理干预对手术治疗新生儿胃肠道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道疾病,监护

参考文献

[1]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

[2]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调查及护理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3) :55.

[3]张爱芹, 王爱国.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9) :1001.

疾病的监护论文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时间,危险因素

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老年人为COPD的发病主体,对于进入老龄化的我国而言,COPD已经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COPD以气道气流持续受限为主要特征 ,且病情前期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当可诱发感染的风险因素存在时,COPD可转为急性加重期,进而增加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的发生率。COPD急性期可伴有感染、发烧等症状,其病情恶化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均有较大关联,高效、安全的机械通气方式是降低该类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2]。机械通气期间通气时间的长短对患者的预后和身体功能的恢复均有重要的意义,是否能够顺利如期脱机是临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临床报道显示,不同生理基础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和脱机成功率有所差异,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成功率仅为38%~55%[3]。对COPD患者重症监护期间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控制不利影响因素,使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本研究对徐州市矿务集团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84例COP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84例,其中,男53例,女31例;年龄48~76岁,平均(67.38±8.21)岁;病程3~13年,平均(4.68±1.46)年。根据机械通气时间分为A组 (通气时间≤7 d) 和B组 ( 通气时间>7 d), 两组各42例。入选病例均符合COPD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4]和COPD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标准[5]。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在插管前基础治疗较为稳定或者不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研究方案经我院临床医学伦理试验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患者及直系亲属的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抗炎、祛痰、平喘等对症治疗后进行机械通气, 并以2 L/min的速度给予鼻导管吸氧,经口气管插管后用德尔格通气机。使用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ACMV)进行起始通气,出现自主呼吸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MV)结合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逐渐降低SMV频率和PSV支持水平至8次/min和13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时 , 过渡到PSV模式,PSV逐渐降至7~8 cm H2O, 患者耐受4~6 h后即可拔除气管内插管。

撤机成功的标准为停用有创呼吸机48 h以上,生命体征平稳,不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或者经鼻面罩等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1.3 影响因素

将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分为插管前因素和插管后因素。插管前因素包括:年龄、心率、动脉血压、血清白蛋白和前蛋白水平、神志状况、既往病史中脑梗死、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吸烟史(每天吸烟1支以上,并持续1年以上为吸烟)。插管后因素包括:1通气后消化道出血: 便潜血阳性或呕吐咖啡渣样物;2发热:体温高于38℃;3是否有血压下降:血压低于90/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或者血压依赖升压药物维持至少2 h;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微生物学诊断为气管内吸引物培养>10-5cfu, 临床诊断为持续48 h或以后出现肺部浸润影,体温<36℃或者>38.5℃,白细胞计数<3×109/L或>10×109/L,脓痰或痰液脓性改变,气管抽吸物中有病原菌分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筛选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插管前各因素比较

对两组患者插管前的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心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而其他如性别、动脉血压、神智昏迷、既往病史和吸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插管后各因素比较

对两组患者插管后的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消化道出血和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发热和血压下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机械通气时间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筛选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消化道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是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注:1 mm Hg=0.133 kPa

3 讨论

COPD以反复咳嗽、咳痰 、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存在明显病理改变而导致肺功能严重下降。急性加重期COPD在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见,患者肺通气和气体交换能力显著减弱甚至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COPD急性期时,机械通气够能及时引流痰液,改善肺泡通气并提高氧分压, 是救治COPD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措施,其中26%~74%的患者需要给予机械通气。但需要指出的是, 临床上有20%~30%的患者撤机困难或者撤机延迟,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机依赖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超过30 d即被称为长期机械通气(LTMV)[6]。机械通气是非生理性的通气, 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气压伤、血压下降、上消化道出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家庭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7]。因此,对于影响COPD患者重症监护期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意义重大,以尽早撤机,避免病情反复和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将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为插管前因素和插管后因素,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插管前因素,如年龄、心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如性别、动脉血压、神志昏迷、既往病史和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年龄、心率等插管前因素可能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关于年龄,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8],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功能和各个器官的储备功能逐渐下降, 在受到感染或外界刺激时,其机体应激能力较差,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呼吸机协同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延长。有研究指出,基础心率过快会引起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9],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血压过低为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10]。本研究未能证明这一观点,原因可能是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后,低氧血症虽然解除,血压下降后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患者较少,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

由于COPD患者机体长期处于缺氧和炎症状态,导致胃肠道细胞缺氧,引起吸收障碍,机体出现负氮平衡。另一方面COPD患者机体内分泌紊乱,代谢较高,呼吸耗能远远高于正常人,从而导致机体脂肪分解,蛋白合成减少,可诱发或加重营养不良症状[11]。血清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半衰期为20 d,是维持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能够参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并维持血液渗透压,因此,血清白蛋白的浓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机体营养不良的重要指征。但是白蛋白不能反映近期的机体营养不良,与之相比,前白蛋白前白蛋白半衰期为2 d,当机体蛋白质营养不良时其浓度迅速下降,同时它也是负性急性时相蛋白,前白蛋白浓度的下降也可能预示有严重的细菌感染,因此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提示预后不良[12]。在该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血清Alb和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在机械通气初期,需要特别注意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积极补充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以预防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由于COPD本身的特点,导致患者对营养支持的治疗反应较差,即使白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迅速下降。因此, 对机械通气期间的COPD患者要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临床预后。

在插管后各因素中,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COPD患者胃肠道细胞缺氧、充血水肿,引起呕吐和吸收障碍,同时加以抗生素等药物的刺激,可诱发消化道出血。在本研究中,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 d的患者中,有15例(35.71%)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与机械通气时间不超过7 d的患者(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PD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细菌可通过操作进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 而气道黏膜的屏障作用也因气管插管而丧失,气道黏膜由于机械刺激和持续压迫而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破损。因此一旦COPD合并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使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Bodduluri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 d的影响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疾病的监护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5月~2010年5月9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在发病24h内入院。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度的诊断标准, 并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具有以下情况者给以排除: (1) 血肿量<10ml; (2) 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 (3) 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消化性溃疡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分组: (1) 内科保守治疗组42例, 其中男23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为60±9.5岁;血肿量平均为41.2±14.6ml。 (2) 微创血肿清除 (微创) 组48例中男30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9±10.5岁, 血肿量平均43.2±14.9ml。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进行内科治疗, 包括吸氧、控制体温、调控血压、补液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水平等。内科保守治疗组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 分别于入院24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 其中6~12h完成手术12例, 12~24h完成手术36例。

1.3 监测方法

监测综合扰动系数。严格按照《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进行监护临床指南》进行[2]。床旁应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进行监护, 首先安装电极。在电极安放处脱脂2次, 在电极片的中心涂上专用液, 平衡地粘在皮肤表面, 其中测量电极安装在患者头颅的左右两侧, 额部电极安放在眉正中上2cm处, 枕部电极安放在乳突与枕骨粗隆连线中点处。前额贴2个, 后枕贴1个。所有病例从入院第1d开始监测综合扰动系数, 连续监护7d, 每天至少监护1次, 记录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综合扰动系数随病程动态变化的结果 发病第1d, 即入院第1d两组脑出血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均低于健侧, 随着病程的进展, 内科保守治疗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 于第3d时达高峰, 持续7d以上;随病情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组出现3d时患侧综合扰动系数高于健侧, 5d两侧接近, 7d时患侧与健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d时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内科保守治疗组第1、7d时、微创组第1、3d时脑出血患侧与同组健侧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内科保守治疗组比较, #:P<0.05;与同组健侧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水肿是脑出血常见并且严重的病理生理现象之一。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血肿本身大小、血肿周围迟发性脑水肿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等关系密切。严重的脑水肿常导致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监测技术是观察颅脑疾病患者颅内压变化、判断手术时机及指导用药、评估预后的常用手段之一[3]。尽管目前临床颅内压监测适应范围较广, 但其为有创方式, 常伴有颅内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的可能, 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将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向无创方向发展[1]。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运用生物电磁场理疗、阻抗成像技术及异物扰动原理研究而成的[4]。 综合扰动系数是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专用的用于脑水肿监护的主要技术参数, 正常人的扰动系数值通常在7左右, 左右半脑的扰动系数基本相等, 差值<0.3。综合扰动系数降低代表可能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升高时表示脑水肿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病第1d, 即入院第1d两组脑出血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均低于健侧, 随着病程的进展内科保守治疗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 于第3d时达高峰, 持续7d以上。本研究提示:脑出血患者患侧综合扰动系数3d达到高峰, 综合扰动系数升高反映了水肿的发生, 与临床上脑出血患者水肿高峰期的出现是一致的。

早期微创血肿清创术可以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 还可以部分抵制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 从而缓解出血后颅内压升高。本研究提示:随病情进展, 微创血肿清除组出现3d时患侧综合扰动系数高于健侧, 5d两侧接近;7d时患侧与健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d时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内科保守治疗组第1、7d时、微创组第1、3d时脑出血患侧与同组健侧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微创清除术可以有效清除血肿, 能够显著性改善脑出血疾病患者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同时表明无创脑水肿监测能在出血性疾病急性期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并发脑疝时提醒及指导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颅内压增高, 减少患者病死率, 避免常规治疗的盲动性及不确定性。

总之, 综合扰动系数随病程进展发生动态性变化, 及时反映脑内灶周围组织水肿的动态变化, 可较敏感地反映人大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能在病人床边检测。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演变过程, 对再出血的诊断以及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脑出血疾病患者脑水肿变化情况,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对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90例脑出血患者 (均在发病24h内入院) 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内科保守治疗组 (n=42例) 及微创血肿清除组 (n=48例) , 所有病例于入院后1、3、5、7d运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 发病第1d (即入院第1d) 两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均低于健侧。随着病程的进展, 内科保守治疗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 于第3d时达高峰, 持续7d以上;微创血肿清除组出现3d时患侧综合扰动系数高于健侧, 5d两侧接近, 7d时患侧与健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d时患侧与同组健侧相比有明显差异,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扰动系数随病程进展呈现动态变化, 反映了脑水肿的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地清除血肿, 从而明显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可灵敏、客观地评估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动态演变过程, 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及时判断, 有效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扰动系数,微创血肿清除术

参考文献

[1]戴方瑜, 唐维国, 韩钊, 等.3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10) :1313-1314.

[2]李国泰, 陈盛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7) :1106-1107.

[3]Thiex R, Tsirka SE.Brain ede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cha-nisms, treatment option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operative indica-tions[J].Neurosurg Focus, 2007, 22 (5) :6.

疾病的监护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中男78例, 女42例, 患儿年龄为1个月~8岁, 平均3.5岁。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同时对患儿进行细菌血培养检查, 根据降钙素原和细菌血培养检查结果, 将上述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 其中病毒感染组患儿55例, 细菌感染组患儿65例, 细菌感染组患儿中肺部感染40例, 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8例, 脓毒血症10例, 急性喉炎4例, 腹腔感染1例, 尿路感染5例, 颅内感染5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降钙素检查,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进行静脉采血, 采血量为2 m L, 将采集的血液进行分离, 取血清进行降钙素原检测。降钙素原检测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 设血清降钙素原>0.5 ng/m L为阳性。检测结果分为0~0.49 ng/m L, 0.5~1.99 ng/m L, 2~9.99 ng/m L, >10 ng/m L共4个级别[5]。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结果比较

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x21=12.2, x22=9.84, P<0.05) ;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1.61, P>0.05) 。见表1。

2.2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变化情况

治疗后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 , 病毒感染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无显著变化 (t=1.2,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机体免疫系统遭受病菌侵袭而受到损害所导致局部组织或者全身组织产生炎症的表现即为感染[6]。感染在临床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 临床医师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一般会选用抗生素以实现治疗目的。过度使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会引起细菌耐药性持续增强, 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针对机体免疫状况的检测方式有多种, 且针对部分炎症反应的类型及活动情况也能够通过检测了解。然而对重症炎症病患而言, 就现在的医疗水平还尚未发现可对炎症治疗过程进行监测的相关指标[7], 一般通过血常规检测来监测炎症反应, 儿科医师通常依据WBC与CRP的检测判断患儿是否出现细菌感染, 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然而实践显示, WBC与CRP的检测结果会受到人体的免疫以及应激状况、病毒性感染的影响, 其检测值不能很好地指导感染的临床治疗, 因而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无法为儿科医师诊断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8]。

PCT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它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具有相当特定的标记[9]。降钙素原是机体甲状腺分泌的一种炎症介质,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 机体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相应的升高, 对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于判断患者细菌感染以及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11,12]。近年来降钙素原 (PCT) 作为一种新的细菌性感染诊断指标, 广泛应用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 PCT可以早期判断、识别感染的存在[13]。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可作为病情监测的一个可靠指标而日益受到临床的诊断重视。

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血培养时间长, 抽血前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抽血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污染均会影响血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导致早期、快捷诊断受到影响, 造成临床医生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不但对于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鉴别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于治疗和诊断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机体血清降钙素原的生物半衰期大约为24 h, 在患者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 机体血清降钙素原会很快降低0.5 ng/m L以下, 也就是说通过对患儿进行连续检测血清降钙素原, 能够监测患儿系统性细菌感染病情进展和预后情况, 并可帮助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14], 对及时调整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在感染性患者中, 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易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15,1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阳性者53例, 阳性率为81.54%;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阳性者4例, 阳性率为7.27%;正常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阳性者为4例, 阳性率为8.0%。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结果表明, 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对我们判断细菌感染有很大帮助, 能够准确的反映患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程度, 它不仅与系统性细菌感染程度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而且它的升高或下降直接反应疾病恶化或好转的趋势, 其结果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危重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不同感染类型, 将上述患儿分为两组, 其中细菌感染组65例, 病毒感染组55例, 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查以及细菌血培养检查, 并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50例, 对所有儿童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53例, 阳性率为81.54%;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4例, 阳性率为7.27%;正常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为4例, 阳性率为8.0%。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2, P<0.05) ;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1, P>0.05) 。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准确地反映患儿感染性疾病的程度, 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上一篇:界面微观组织结构下一篇:1401会计自测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