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肥胖

2024-10-30

老年肥胖(共9篇)

老年肥胖 篇1

传统观念认为, 超重和肥胖对骨具有保护作用, 有利于抗骨质疏松, 而低体质量则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1]。肥胖者骨密度 (BMD) 比较高的原因包括:骨骼承受的机械负荷一方面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从而刺激成骨[2];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核因子-κB (NF-κB) 受体激活物配基 (RANKL) /护骨素 (OPG) 系统, 抑制破骨细胞分化, 从而减少骨吸收[3]。因此, 很多学者一度认为肥胖有利于骨量增加或减能少骨量丢失。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 肥胖者的BMD尤其是中轴骨增高并不一定是真实、准确的。首先,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通常用体质量指数 (BMI) 来定义肥胖, 仅强调了全身体质量, 未将瘦组织 (非脂肪组织) 和脂肪组织区分开来。研究显示, 瘦组织含量与BMD呈正相关, 而脂肪组织含量则与BMD呈负相关[4]。因此, BMI与BMD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其次, 我们常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测量结果———面积骨密度 (a BMD) 表示骨量, 肥胖者由于软组织的影响, 该数值可能会偏高, 如果以定量CT扫描的结果———体积骨密度 (v B-MD) 表示骨量, 能更反映出真实情况。因此, 肥胖有利于保持骨量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 机体基础代谢率减慢, 活动能力下降, 瘦组织减少, 内脏脂肪增加, 将导致肌少症和肥胖症[5]。另外, 绝经也可导致脂肪含量增加, 瘦组织减少[6]。因此肥胖的老年人骨丢失比非肥胖者更加严重。有关肥胖尤其是脂肪组织增多对骨量的不利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脂肪组织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可产生诸多对骨代谢不利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7,8]。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 这些巨噬细胞是炎性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很多炎症因子促进骨吸收过程。1993年, 有学者发现肥胖小鼠的脂肪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表达增加, 首次证实脂肪组织和炎症之间的关系, 提出肥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性疾病[7]。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相比, 脂肪组织中除了表达大量TNF-α以外, 还表达诸多促炎因子, 如白介素-6 (IL-6) , C反应蛋白 (CRP) 等。患有牙周炎、胰腺炎、炎性肠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 均与上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相关, 提示炎性细胞因子上调可能是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关键。绝经后骨丢失速度加快除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外, 亦与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和IL-6的过量表达有关[9]。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调节RANKL/RANK/OPG通路, 刺激破骨细胞活性, 增加骨吸收。此外, TNF-α还可抑制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10]。因此, 老年肥胖者骨丢失更严重。

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和脂联素也对骨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瘦素不仅可以抑制食欲, 增加能量消耗, 而且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 血浆CRP、IL-6和瘦素水平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11], 瘦素是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促炎因子, 参与调节肥胖相关的炎性反应过程[12]。但瘦素对骨组织的作用较为复杂, 曾有研究显示, 向缺乏瘦素小鼠的第三脑室注射瘦素, 可抑制骨形成, 减少骨量[13]。但对于先天性瘦素缺乏的儿童皮下注射重组瘦素, 却可以增加骨量, 减轻体质量和体脂含量[14]。因此瘦素作用不仅依赖于瘦素的基础水平, 而且与其作用部位 (中枢或外周) 密切相关[15]。采用高脂饮食诱发的肥胖小鼠模型证明, 14周的高脂喂养后, 尽管体质量显著增加, 股骨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数量却显著下降。这些结构改变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 成骨细胞活性下降, 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有关, 具体表现为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 水平升高, 骨钙素水平下降, 骨组织中RANKL/OPG比例增加, 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目增加[16]。在临床研究中有关瘦素与BMD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一项在瑞士成年男性中所做的研究显示, 血清瘦素水平与全身、腰椎、股骨转子的a BMD呈负相关[17]。而在脊髓损伤的女性患者中, 瘦素水平与股骨颈、股骨转子、髋部BMD呈正相关[18]。近期一项纳入59项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瘦素水平与BMD呈正相关, 特别是在绝经后妇女, 此外, 随着瘦素水平升高, 腰椎骨折风险下降[19]。

脂联素作为一种抗炎因子, 可抑制NF-κB的激活。近期有研究发现, 体外培养条件下, 脂联素不仅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 而且能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也可通过成骨细胞RANKL/OPG系统间接增加破骨细胞活性, 其净效应是增加成骨骨量[20]。小鼠体内研究证明, 脂联素可以刺激成骨细胞活性, 抑制破骨细胞生成, 增加骨量[21]。相对于动物研究, 多数临床研究揭示了脂联素对BMD的负面影响。近期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 脂联素和BMD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且脂联素是脂肪源性细胞因子中与BMD相关性最强的因子, 随着脂联素水平升高, 男性腰椎骨折风险增加[18]。一项关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的研究显示, 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 骨折风险增加[22]。新近研究发现, 在肥胖老年人群中, 随着机体脂肪含量的增加, 血浆CRP、IL-6、瘦素水平在男女人群中均逐渐升高, 但血清脂联素水平仅在男性人群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全身BMD和股骨BMD下降, 骨脆性增加, 且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与BMD下降密切相关[8]。

除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升高会影响骨代谢以外, 另一重要因素是骨髓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物受体γ (PPAR-γ) 表达上调, 使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 因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均来源于多潜能基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生成过多, 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 最终导致骨髓内脂肪含量增加, 骨量减少[23]。体外研究发现, 大鼠颅盖骨诱导的成骨细胞加入PPAR-γ激动剂后, 骨形成能力下降85%, 而脂滴增加40%~70%[24]。相反, 当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PPAR-γ表达下调或者β-catemin信号增强时, 成骨细胞分化增加, 脂肪细胞生成受抑制[25]。体内研究证实, 高脂喂养的肥胖小鼠PPAR-γ、cathepsinκ、IL-6和TNF-α表达增加, 骨髓脂肪含量增加, 小鼠的BMD明显减低[26]。同样, 用添加罗格列酮 (PPAR-γ激动剂) 的饲料喂养C3H/He J小鼠, 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水平下降, 股骨远端髓内脂肪组织含量增加和骨小梁体积下降, 股骨和腰椎BMD下降[27]。此外, 增加的骨髓脂肪细胞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前体———造血干细胞, 增加破骨细胞的生成并促进其功能, 进一步使小鼠BMD和小梁骨体积下降[28]。临床研究发现, 采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会出现BMD下降和女性患者肢体远端骨折发生率增加[29]。多囊卵巢综合征伴有肥胖的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后, 会降低骨转换率和腰椎、髋部的BMD[30]。2项采用核磁共振扫描骨髓内脂肪含量的研究显示, 骨髓内脂肪含量与股骨皮质骨骨量和椎体BMD均成反比[31,32], 说明髓内脂肪过多对骨量有不利影响。

此外, 肥胖的老年人随着脂肪组织增加, 瘦组织减少, 肌肉力量下降和肌肉来源的促成骨因子减少, 也会对骨量带来不利影响。当运动时, 肌肉收缩, 肌细胞机械负荷增强, 肌肉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FGF2) 和IGF-1生成增加, 2者均可促进成骨。相反, 制动或肌肉瘫痪, 除了由于机械应力下降可导致骨吸收加快外, 肌肉来源的肌肉生长抑制素分泌增加, 也可抑制骨形成, 更加重骨丢失[33]。

骨折是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绝经后妇女的研究亦显示, 随着机体脂肪含量增加, BMD下降, 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也会增加[34]。一项关于老年男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亦显示, 当BMI由低向正常变化时, 骨折风险下降;但当BMI超过正常后, 数值越高则骨折风险越大, 肥胖老年男性较同年龄正常体质量者骨折风险增加5倍[35]。因为肥胖的老年患者, 随着机体脂肪含量增加, 肌肉组织减少, 不仅BMD显著下降, 而且骨的脆性增加[8]。另有研究显示, 将人群按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 每一组中按照内脏脂肪含量由低到高分为4个亚组, 同时测定骨矿含量, 结果显示在每一亚组中, 内脏脂肪含量与骨矿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内脏脂肪含量增加是骨量减少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36]。

综上所述, 过多的脂肪组织可抵消机械负荷对于骨量的有利作用。因此老年人保持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避免过度肥胖, 才能减少对骨量的不利影响, 避免骨折, 从而保证生活质量。

中老年肥胖危害大 篇2

胆道疾病

肥胖症者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发病率随肥胖程度和年龄增加而增加,与肥胖症患者肝脏和其他组织合成内源性胆固醇增多有关。正常胆汁中胆盐加卵磷酯与胆固醇之比为11:1,若胆固醇比例增加,则胆固醇将析出结晶和沉淀,易融和成胆结石。胆结石对胆囊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而形成胆囊炎。

动脉硬化及冠心病

有调查资料显示,体质指数小于20者冠心病患病率4.72%,体质指数24-26者,冠心病患病率9.91%,体质指数大于28者,患病率高达16.51%。

肥胖症者多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体重超重、体表面积增大、脂肪组织过多、心脏负荷加重(包括心肌内外脂肪沉积引起的心肌负荷加重)等因素可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肥胖症者体力活动减少,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削弱或不足。以上诸因素均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呼吸功能不全

临床称为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也称低换气综合征。极度肥胖者胸壁和腹壁脂肪过多,呼吸活动受到限制,呼吸浅表,补呼气量减低而致功能残气量降低,使肺处于接近呼气位置.由于潮气量减低,使肺泡通气量减少,换气受限,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病人可出现紫绀。

由于长期缺氧,可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同时血液粘度增加,加重了循环阻力,心脏负荷加重,发生肺动脉高压,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高血压

肥胖是导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一项对中老年的调查显示,体质指数小于20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55%,体质指数24-26之间者高血压患病率为20.26%,当体质指数大于28时,患病率达36.89%。

肥胖症者脂肪组织大量增加,必须增加血容量和心输出量才能满足机体需要,长期心脏负荷过重使左心室肥厚,血压升高。

肥胖症者多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可促进肾远端小管对钠的再吸收,使钠潴留并引起高血压。另外,肥胖症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活跃,皮质醇转换率增加,可使血压升高。

糖尿病

肥胖症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肥胖症者进食量超过机体需要,过多进食刺激胰岛分泌过量胰岛素,出现了高胰岛素血症,由于肥胖症者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将进一步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胰岛负荷加重,胰岛细胞增生肥大,长期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另外,肥胖常同时伴有高血脂症,常发生脂肪代谢亢进,使游离脂肪酸升高,加重糖代谢紊乱,更易诱发糖尿病。

脂肪肝

肥胖可以引起肝脏的脂肪变性,导致肝脏肿大。肥胖病人由于长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及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使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大大超过了将其转运出肝脏的能力,或引起极低密度脂蛋白运出甘油三酯发生障碍,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其他

皮肤可有细的淡红色纹,分布在臀外侧、大腿上内侧、上腹部等处。皮肤折皱处易磨损发生皮炎和癣。长期负重可有腰背痛及关节病变。

中老年肥胖会引发以上几种疾病,所以中老年人应提高警惕,注意日常饮食的搭配,科学饮食,做适量的运动,避免脂肪在身体超额堆积。

老年肥胖症的中医药治疗 篇3

老年肥胖的发病主要与饮食、劳逸、体质、遗传、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精神情志及地域等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在于年老体弱, 脏腑功能失调, 尤其是脾胃运化无力致脂浊痰湿蓄积。中医药治疗老年肥胖的关键是减轻多余的体质量, 主要是减少多余的脂肪。近十年来, 老年肥胖的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单味药治疗

现代药学研究已证实, 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苍术、决明子、番泻叶、生大黄、荷叶、泽泻、虎杖、茵陈、薏苡仁、丹参、生山楂、何首乌、红曲等药物减肥效果突出[2,3]。根据老年患者的脾胃虚弱、痰湿内蕴、膏浊积滞等不同证候特点, 直接选用上述某一种药物治疗, 缓缓图之, 屡见功效。

1.2 中药单体成分治疗

现代研究发现, 黄连素、葛根素、淫羊藿苷、左旋羟基柠檬酸 (藤黄果) 、左旋肉碱酒石酸盐、积雪草总苷、蓝莓 (花青素) 、螺旋藻和荷叶提取物、罗望子果皮提取物原矢车菊素三聚物、柑橘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儿茶素、柔毛水杨梅植物提取物、梧桐科植物胖大海提取物、元宝枫叶提取物、芒果苷钙盐、金合欢树皮多酚提取物、大蹼铃蟾铃蟾肽、稀土元素盐等均有一定的减肥作用[4]。

1.3 复方中药治疗

1.3.1 辨证论治: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分类方法是将肥胖分为胃热湿阻型、脾肾两虚型、肝郁气滞型、阴虚内热型和脾虚湿阻型5个证型[5]。基于此, 治疗肥胖症原则包括: (1) 化湿:用于脾虚湿聚之证, 代表方为二术四苓汤、泽泻汤、防己黄芪汤。 (2) 祛痰:用于痰浊内停证, 轻者用二陈汤、平陈汤、三子养亲汤, 重者用控涎汤。 (3) 利水:微利用五皮饮, 导水用茯苓汤、小分清饮, 逐水用舟车丸、十枣汤。 (4) 通腑: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 (5) 消导:用三消饮、保和丸。 (6) 疏肝利胆:用温胆汤、疏肝饮、消胀散。 (7) 健脾:用五味异功散、枳术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 (8) 温阳:用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赵进军等[6]对肥胖症的辨证亦有独特的认识, 他指出: (1) 用泽泻汤、防己黄芪汤为代表的化湿法治疗脾虚湿聚之证。 (2) 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控涎汤为代表的祛痰法治疗痰浊内停证。 (3) 用五皮饮、茯苓汤、小分清饮、舟车丸、十枣汤为代表的利水法治疗水湿内停证。 (4) 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的通腹之法治疗腑实证。 (5) 用三消饮、保和丸为代表的消导法治疗食积内停证。 (6) 用温胆汤、疏肝饮、消胀散为代表的疏肝利胆法治疗肝郁胆阻证。 (7) 用五味异功散、枳术丸、参苓白术散为主的健脾法治疗脾虚不运证。 (8) 用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为主的温阳法治疗脾肾阳虚证。廖威等[7]采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方法, 应用参苓白术散、五苓散、泽泻汤治疗单纯性肥胖, 效果明显, 故认为单纯性肥胖应从脾论治。

1.3.2 专病专方治疗:

秦培洁等[8]以消膏降浊方为基础方 (黄连、山楂、太子参、半夏、瓜蒌、鸡血藤等) 辨证加减治疗确诊的86例肥胖症患者, 12周后观察患者体质量、临床症状、体质量指数 (BMI) 、腰围、臀围、腰臀比 (WHR) 及血脂的变化情况, 总有效率为73.26%, 且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BMI、腰围、臀围、WHR、总胆固醇 (TC) 及三酰甘油 (TG) 等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文秀英等[9]采用中药汤剂决明方 (决明子、姜黄、莱菔子、菟丝子等) 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1例,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体质量、BMI、WHR、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脂联素、游离脂肪酸 (FFA) 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近期疗效满意。但上述专方治疗肥胖的长期效果尚不得而知。

1.3.3 中成药治疗:

随着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减肥轻身汤、三花减肥茶、海藻轻身汤、轻身降脂乐冲剂、体可轻、减肥轻身乐、轻身一号、天雁减肥茶、减肥降脂胶囊、消胖灵、轻身饮、健脾减肥散、健脾益肾散、消补减肥片、清消饮、清通饮、降脂减肥健美饮等中成药纷纷上市, 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多得到科学的验证, 只是缺乏随机、对照、多中心的大型临床研究, 不能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 阐明中成药在治疗肥胖症中的作用和地位[6]。

2 非药物治疗

2.1 针灸

针灸治疗肥胖症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畅艳艳等[10]以“薄氏腹针”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好, 其无痛性治疗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长期坚持。张君等[11]对“补脾泻胃”针灸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进行了理论探讨, 认为通过不同的补泻方法来刺激特定的经络腧穴, 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运行气血、疏通经络, 可以达到减肥、降脂的目的。东文霞等[12]将针灸的子午流注开穴理论与低频电脉冲刺激相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 方法简便, 且疗效持久。杨金山[13]采用电针治疗实证肥胖50例, 选曲池、足三里、天枢、中脘为主穴。胃中蕴热者加内庭、上巨虚, 肠燥便秘者加腹结、支沟,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三阴交, 湿困脾胃者加丰隆、阴陵泉, 总有效率为94.0%。罗仁瀚等[14]采用雷火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0例, 治疗组采用赵氏雷火灸加饮食控制, 对照组采用单纯饮食控制, 7 d为1疗程, 观察3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推拿点穴

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这种疗法可通过按摩加速脂肪组织的“液化”以及促进肠蠕动与腹肌收缩, 使一些脂肪转化为热量而消耗。姜美香等[15]在肥胖基础治疗的同时, 对虚实夹杂型及虚证采用擦八移、擦肾俞、擦命门至热、捏脊、摩腹、抖腹以消脂等, 对实证采取摩腹法, 顺时针摩腹以通腑导滞, 推下七节骨300~500次, 擦胁肋, 指振中院, 振腹以排脂等推拿手法, 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0%。李慧梅等[16]采用推拿点穴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 治疗组33例采取推拿配合平衡饮食与运动的方案, 对照组34例采取平衡饮食与运动相结合的方案, 结果2组治疗后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脂百分率、BMI与治疗前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火罐

李健等[17]采用火罐治疗单纯性肥胖37例, 腹部取穴:中脘、关元、天枢、水道、外陵、大横、水分。用闪火法对上述穴位反复闪罐至皮肤潮红。腰背部采用走罐法, 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推动至皮肤潮红。结果临床痊愈6例, 显效8例, 有效17例, 总有效率为83.78%。

2.4 耳穴

耳穴治疗肥胖症的选穴特点主要有辨病取穴、辨证取穴和随症取穴。治疗方法有单纯耳穴贴压法、体针配合耳穴 (针刺、贴压) 法、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等6种方法。常用穴位有内分泌、胃、脾、神门、饥点、三焦、大肠、皮质下、肾、口、交感、肝、小肠和直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研究层次较低, 治疗方法过于单一等[18]。李清梅[19]应用饮食指导、运动和耳穴贴压减肥法, 观察耳穴贴压联合教育干预等综合措施治疗肥胖的效果。结果显示, 耳穴贴压联合教育干预能有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华云辉[20]采用透刺闪罐与耳穴治疗单纯性肥胖, 发现此疗法对所有患者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减肥效应。

2.5 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发展, 是将羊肠线 (一种异体蛋白) 植入人体穴位内, 长期刺激穴位从而产生疗效, 是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 有健脾益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等功效。只需半月治疗1次, 施术时间短, 无需用麻醉药。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 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 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21]。张忠成等[22]取主穴天枢、中脘、关元、上巨虚, 脾虚湿盛者加脾俞、丰隆, 肝郁气滞者加肝俞, 胃肠实热者加天枢, 阴虚火旺者加复溜, 脾肾阳虚者加肾俞、脾俞。每2周1次, 每3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3.3%。

2.6 运动治疗

中医传统保健运动“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气功”、“太极拳”等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肥胖患者如能坚持锻练, 动静结合, 使得气血调畅, 疾病自除[23]。这些运动强度适中, 动作和缓, 适合各种肥胖人群, 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老年肥胖者。

2.7 限食疗法

Waters等[24]对老年肥胖患者的减重问题进行了系统综述, 主要讨论了肥胖老龄患者能否通过限食达到减重的目的, 限食减重是否安全, 减重的成效能否得以维持。陈国芳等[25]提出, 对于肥胖的老年患者, 在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限食治疗, 其初步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Wang等[26]研究发现, 男性患者限食后体质量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女性, 除了脂肪含量和空腹血糖水平, 男性患者BMI、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DL-C、TG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女性。

老年肥胖 篇4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老年人群的超重、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现状。方法 以上海市某社区315名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分别以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百分含量为诊断指标计算该人群的超重率、全身性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以10岁为组距,将年龄分为40~49、50~59、60~69、70~四组,统计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结果 以BMI为指标,总人群超重率为41.6%,肥胖率为14.3%,其中女性肥胖率为13.6%,男性为15.5%。中心性肥胖率以腰围为指标女性为58.8%,男性为30.2%;以腰臀比为指标女性为76.9%,男性为 37.9% 。体脂超标率女性为72.1%,男性为 67.3%。女性40~49岁年龄组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率为42.5%,而50~59岁年龄组达到81.3%,呈现突发性增长。结论 1.中老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现象严重,绝经前后的女性尤需注意体脂迅速增加问题。2.在调查老年人群肥胖状况时,仅采用BMI为指标会大大低估其肥胖水平及相关危险性,宜采用BMI、腰围、腰臀比和体脂百分含量相结合的综合指标。

【关键词】 中老年人,肥胖,中心性肥胖

我国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公布我国现有超重和肥胖者共2.8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15亿人,肥胖者为6844万人;成年人为2.6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亿人,肥胖者为6000万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肥胖可高度增加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血脂紊乱、代谢综合征等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大于3;中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为2~3;轻度增加某些癌症、生殖激素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2[1]

现在我们衡量肥胖常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it,WC)、腰臀比(waist to hip nation,WHR)及体脂百分含量(F%)等。体质指数是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估计肥胖程度的最实用的指标,被定义为千克体重除以身高平方米(kg/m2),用体重指数来衡量身体肥胖状况比单纯用体重来衡量更精确,是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参考[2]。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以BMI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但是此标准是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数据为依据制定的,许多研究报告指出,在不同的研究人群中肥胖人体测量学指标的适宜切点有所不同,一些亚洲国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个标准可能低估了肥胖对这些国家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合本国的诊断标准。我国的成年人肥胖测量指标为,成年人28>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性或腹型肥胖。腹型肥胖诱发多种慢性病的危险较全身性肥胖更大。腰围和腰臀比能较好的反映体内脂肪分布情况,是腹型肥胖较好的判断指标。WHO制定的标准是男性WC>102cm、女性WC>88cm或男性WHR>1.0、女性WHR>0.85为肥中心性肥胖。我国的标准是男性WC>90cm,女性WC>80cm。体脂含量一般都以男性F%>25%、女性F%>30%定为肥胖。肥胖的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多样,现尚无统一的金标准,应用上宜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合理应用。

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进行健康调查,分别以体质指数和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百分含量为主要判断指标,初步了解该社区居民的超重率、肥胖率以及腹型肥胖率,并对不同类型的肥胖患病率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能综合评价中老年人肥胖状况及危险性的指标。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卢湾打浦社区作为研究社区,从中抽取320名40~74岁中老年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上海居住满一年以上;剔除标准: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者或严重神经官能症等不能准确提供病情或不能配合观察者。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工作状态,疾病史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百分含量等。将获得的有效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的筛查命令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纠正,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以2490cm,女性WC>80cm或男性WHR>0.9,女性>0.8为中心性肥胖;男性体脂>25%,女性>30%作为诊断标准,分别计算出该调查人群的全身性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并对这两种不同型肥胖的患病率进行比较和评价,同时以10岁为组距,将年龄分为40~49、50~59、60~69、70~四组,统计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具体测量方法:1)身高和体重 用标准立式身高计和标准体重计测量身高、体重。受试者直立、两脚后跟并拢靠近量尺,并将两肩及臀部也贴近量迟。测量人员用一根直尺放在受试者的头顶,接近受试者的头皮,读取量尺上的读数,准确至0.1厘米。身高为脱鞋后测量的净身高,体重为空腹、脱去外衣的体重。根据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出各个调查对象的体质指数。2)腰、臀围 腰围测量方法是让受试者直立,双脚并拢身体直立,腹部放松,保持自然呼吸,用一根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软尺测量腰部肋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近似于受检者坐侧弯腰折线处),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经脐外围为准,紧贴而不压迫皮肤。测量臀围时皮尺水平放置在臀部最丰满的部位,读数精确到0.1cm。3)体脂采用TANITA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 TBF-410型体脂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测量时要求所有被测者均着单衣,脱去鞋袜。

2 调查结果

一共获得315份有效数据,其中女性199人,占63.2%,男性116人,占36.8%。

2.1 以BMI为指标

以24

超重率和肥胖率女性都低于男性,但经卡方检验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

2.2 以腰围和腰臀比为指标

分别以腰围女性>80cm,男性>90cm;腰臀比女性>0.8,男性>0.9为中心性肥胖。由数据可知,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以BMI为指标的肥胖率,尤其是女性。对女性和男性的中心性肥胖率进行卡方检验,χ2=24.04, P<0.05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

2.3 不同年龄组肥胖情况

以10岁为组距,把男性和女性各分成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四组,分别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百分含量四个指标计算其肥胖率。女性40~49岁年龄组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率为42.5%,而50~59岁年龄组达到81.3%,呈现突发性增长。这可能与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处于绝经前后,体内各种激素的变化导致体脂大幅增加有关。男性和女性相比,随年龄增长体脂及肥胖率增加的幅度较均匀,在60~69年龄段达到最大。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社区为典型的上海中心城区,离退休的老龄人占有较大比例(78.1%)。根据调查人群中有41.6%超重,14.3%达到了肥胖标准。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上海地区资料,对老年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分别为35.33﹪、5.17﹪和17.43﹪。其中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非常显著低于本次调查得到的结果。按照上海居民近年来生活水平及方式的改变程度不可能导致肥胖率有如此高的变化,除了样本人群有所不同外(2002年的样本包括郊县人群,而本次调查的社区为典型的上海中心城区),实验质控水平,检验指标有所差异等可能也是部分原因。

结果显示,以BMI为指标,女性全身性肥胖率为13.6%,男性为15.5%;而以腰围和腰臀比为指标的中心性肥胖率无论男女都明显高于全身性肥胖率,其中按腰围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为58.8%,男性为30.2%;按腰臀比女性更是达到了76.9%.分析体脂可以看到女性脂肪的超标率达到72.1%,男性为70.2%.说明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这一特殊人群中,仅仅用BMI这一指标会大大低估肥胖状况及其所带来的危险性。BMI是评价人体超重、肥胖与否最常用的指标,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个体和群体的肥胖程度,它排除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较发达的男性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而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腺垂体及各种内分泌功能下降,导致人体代谢失去平衡,细胞功能显著下降,机体对糖、脂的代谢能力也随之下降,加上他们多已退休赋闲在家,日常活动量通常较低,这些原因都会造成老年人体内肌肉等瘦体组织群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且与年轻人群相比他们在摄入等同能量时更易囤积脂肪,且脂肪往往分布异常,极易储存于腰腹部,因此,即使某些人BMI并未达到肥胖程度,但腰腹部脂肪已经超过正常标准,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全身性肥胖率正是这个原因。而中心性肥胖对健康的危险性更大。Wang 等也认为,亚洲人不适宜以BMI来判断肥胖,而这种不适宜在老年人身上尤为突出。因此,在判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肥胖与否以及危险性时,采用BMI和腰围、腰臀比及体脂含量相结合作为综合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仅仅用BMI会大大低估老年人肥胖的患病率。

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老年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男性。国内外学者对肥胖的多项研究结果也表明,肥胖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形成肥胖患病率两性差别的原因可能有:①体内性激素的差异,性激素参与调节体内脂肪贮存、分布和分解;②基因的差别所致;③在社会和家庭承担角色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上海市该社区中老年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高达58.8%的患病率(按腰臀比更是达到了76.9%),可以间接反映全市乃至全国大中城市老年女性腹型肥胖高发的现实。可以预见:在全市乃至全国类似经济较富裕的大中型城市地区,中老年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可能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分别统计不同年龄段的肥胖率可以看到,女性40~49岁年龄组体脂百分含量超标率为42.5%,而50~59岁年龄组达到81.3%,呈现突发性增长。男性和女性相比,随年龄增长体脂及肥胖率增加的幅度较均匀。这可能与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处于绝经前后,体内各种激素的变化导致体脂大幅增加有关。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逐渐分泌减少,孕激素分泌停止。而雌激素及瘦素_脂联素水平的改变可使胆固醇水平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率降低,这些可能会造成血脂代谢紊乱短期内出现体脂迅速增加。因此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更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防止体脂的迅速堆积造成中心性肥胖。

综上所述可得出:中老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全身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的严重性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心性肥胖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老年女性脂肪分布不如男性均勻,前者更易囤积于腰腹部。女性在绝经前后体脂和中心性肥胖率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部分人群尤其需要注意体脂堆积问题。在诊断老年人群肥胖与否以及相关危险性时,宜采用BMI和腰围、腰臀比及体脂百分含量相结合的综合指标。尤其对老年女性,仅采用BMI为指标会大大低估其肥胖水平。

参考文献

[1] WHO/NUT/NCD.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Gneva:WHO,1997,3-5

老年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 篇5

1 老年肥胖症相关的社会因素

肥胖症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这除了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外, 还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 例如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人际交往、负性生活事件等等密切关联。

有研究发现, 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肥胖症发生的独立社会因素, 低收入老年人群肥胖的发病率是高收入人群的2倍[2]。而且, 成年后持续的经济地位低下也会增加老年后肥胖症发生的风险[3]。除了经济状况, 一项针对欧洲老年肥胖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还发现, 老年肥胖症的发生率会因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接受教育的时间越短, 尤其是对于老年男性, 发生肥胖症的可能性就越大[4]。可见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老年弱势群体应该成为肥胖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对于年轻人, 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单, 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人际交往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既与情绪状态、幸福感等相关, 同时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有资料显示, 人际关系网较密, 社交活动较多的老年人患肥胖症的可能性较小[2], 因为更加密切且有凝聚力的人际关系可以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

另外, 当出现与疾病相关的负性生活事件时, 比如自己生病, 或者好友、家人生病时, 老年人也更容易发生肥胖症[4]。负性生活事件会消耗人的心理恢复能力, 因此, 不愉快的经历和自我恢复能力都在肥胖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 老年肥胖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步入老年, 孤独、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随之而来, 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问题, 会直接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也会对躯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甚至发生躯体性疾病, 包括肥胖症。而体质量的增加又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体质量指数 (BMI) 与抑郁成正相关, 即随着BMI的增加, 抑郁的风险也显著增加。有研究显示, 基线水平的BMI对3年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有着预测作用, 这一特点对于女性、白种人以及高收入人群更为明显[5]。有研究对中心性肥胖症与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结果显示, 随着中心性肥胖症的发展, 抑郁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6]。然而, 也有研究发现, 相对于年轻的肥胖症患者而言, 老年女性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反而更好, 这可能与老年女性对肥胖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关[7]。

另一方面, 抑郁会增加暴食, 强迫性的饮食, 脂肪的摄入增加等进食障碍发生的风险[8]。一些专家发现, 老年男性在抑郁时更会表现出多食。因为传统意义上, 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是需要独立, 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功能的逐渐退化, 出现各种慢性疾病时, 男性开始需要被别人照顾, 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情绪自然低落。同时, 男性也不愿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时过度饮食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应对情绪问题的方式[9], 由此导致恶性循环。

3 老年肥胖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肥胖症患者不仅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更会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造成损害。而老年肥胖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值得关注。尽管相关研究资料不多, 但大多数结果提示, 身患肥胖症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有学者发现, 与正常体质量的老年人相比, 超重或者肥胖的老年人表现出更差的生活质量, 尤其表现在身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以及情感职能等方面, 且与年龄、BMI、受教育程度、躯体功能以及情绪相关, 即年龄越大、BMI越高、躯体功能越差、情绪状态越差, 生活质量越差。当患者伴发抑郁症时, 其生活质量就会一落千丈[10,11]。值得注意的是, 相对于男性人群, 女性肥胖对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2]。

对于老年肥胖症患者而言, 躯体的不适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功能不断下降, 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不断增加, 而肥胖症又会加重这种趋势。从主观的角度来说, 因为身体每况愈下, 老年患者会对躯体感受更加敏感, 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在老年肥胖症患者中, 除了BMI之外, 腰围也是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理指标。有研究发现, 当BMI固定时, 随着腰围的增长, 生活质量逐渐下降。而对于女性来说, 除了生活质量的下降, 抑郁症状也逐渐增加。当腰围固定不变时, BMI的变化并没有引起生活质量上的变化[13]。可见, 不同类型的肥胖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所不同, 中心性肥胖是值得关注的肥胖症类型。

4 老年肥胖症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Kuo等[14]对正常体质量、超重以及肥胖的老年人进行了包括大脑认知、记忆、推理以及信息加工速度在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 BMI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并非线性, 而是呈倒U型。超重组推理和信息加工速度上表现的最好。对于这个结果, 研究者认为, BMI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1) 呈倒U型关系, 而随着IGF-1水平的增加, 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正面的影响。Bryant等[15]对2种不同种族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调查资料也部分支持了这个结论。他们发现, 黑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达到肥胖症标准的时候, 认知功能则开始下降。这2个研究结果说明, 肥胖症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降低的重要因素。此研究小组还发现, 对于白种人来说, 随着BMI的增加, 认知功能是一直增加的。而对于西班牙人则刚刚相反, 即BMI的增加伴随着认知功能的降低[15]。然而,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 尤其是大脑低灌注的心力衰竭患者而言, 很多研究都表明, 肥胖症是加重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16,17]。虽然老年肥胖症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但大多数的资料仍支持肥胖症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损害这一论断。

老年肥胖 篇6

年人保持充足的体力,从而健康地渡过丰富的日常生活[4]。

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体质测量数据,描述其腹部肥胖情况,比较腹部肥胖者和正常者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方面的差异,并与全国老年人的水平比较,为增进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沈阳、丹东和朝阳市60~69岁老年人共计783人,其男性363人,女性420人。

注:男性与女性比较,**表示P<0.01。

注:与全国老年人比较,低于全国水平,**表示P<0.01;高于全国水平,##表示P<0.01;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表示P<0.01。

注:与全国老年人比较,低于全国水平,*表示P<0.05,**表示P<0.01;高于全国水平,#表示P<0.05,##表示P<0.01;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表示P<0.01。

注:与全国老年人比较,低于全国水平,*表示P<0.05,**表示P<0.01;高于全国水平,#表示P<0.05,##表示P<0.01;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表示P<0.01。

1 . 2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老年人)[6]进行体质测量。

1.2.1 测量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下角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身体机能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安静脉搏、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选择反应时)。

1.2.2 腹部肥胖评价标准

采用亚洲人群的腹部肥胖评价标准[7],以腰围定义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

1. 2. 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统计分析方法包括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

2 . 1 辽宁城市社区老年人腹部肥胖率

辽宁城市社区老年人的腹部肥胖率为55.0%,其中老年女性的75.7%高于老年男性的31.1%(χ2=156.40,P<0.01)。在60~64岁和65~69岁组,老年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均高于老年男性(χ2=78.75,χ2=77.56,均P<0.01)。(见表1)

2 . 2 辽宁城市社区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与全国老年人比较

辽宁城市老年人的身体形态指标与全国老年人比较,男、女性腹部肥胖组的腰围、臀围和三个部位的皮褶厚度均高于全国老年人,男、女性正常组的腰围、臀围低于全国老年人(上述均P<0.05)。(见表2)

2 . 3 辽宁城市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与全国老年人比较

辽宁城市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指标与全国老年人比较,男性的肺活量高于全国老年人,女性60~64岁正常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女性65~69岁正常组的舒张压低于全国老年人(上述均P<0.05)。60~64岁男性肥胖组的收缩压和女性的脉搏高于全国老年人。男、女性60~64岁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高于正常组,女性65~69岁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正常组,男性65~69岁肥胖组脉搏高于正常组(上述均P<0.05)。(见表3)

2 . 4 辽宁城市老年人身体机能指标与全国老年人比较

辽宁城市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指标与全国老年人比较,男性腹部肥胖组和正常组的握力高于全国老年人,男、女性正常组的坐位体前屈高于全国老年人,男性正常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高于全国老年人,女性肥胖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低于全国老年人(上述均P<0.05)。男、女性腹部肥胖组坐位体前屈低于正常者,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低于正常者。(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城市社区老年人腹部肥胖率处于高水平,总肥胖率为55.0%,其中女性为75.7%,男性为31.1%。腰围反映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的蓄积情况,腹部肥胖增大了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应该针对辽宁省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增强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将男性腰围控制在90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cm以下,从而降低腹部肥胖率。

按照腹部肥胖分层,对辽宁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质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腹部肥胖使收缩压、舒张压和安静脉搏升高,使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降低;腹部肥胖者的身体形态、机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而正常者的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可见,腹部肥胖影响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降低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建议今后在对老年人的体质资料分析中,重视对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与体质健康关联的分析,使对老年人的体质监测中融入慢性疾病防治的观点,从预防医学的视角出发,使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老年肥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戴河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772人进行检测,其中男466人,女306人。

1.2 体检方法和评定标准

身高测量方法:被检者脱去鞋帽,脚跟并紧,立于与贴有皮尺的墙壁垂直的地面上,脚跟、臀部、肩和头均贴于墙壁,双眼正视前方,用直角三角尺测量身高[2];体重测量方法:脱去厚重外衣和鞋帽,空腹并排空膀胱,站立于经校正的体重计上测量体重[2];腰围测量方法:将双脚靠拢,直立地站着,在骨盆侧边的锁骨上方约3 cm左右,用皮尺测量1周;臀围测量方法:将双脚靠拢,直立地站着,用皮尺测量臀部最突出的地方1周。肥胖和超重判断标准:计算体重指数(BMI)值,以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1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用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性别、各年龄段超重率和肥胖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北戴河老年人总体超重率43.52%,肥胖率15.41%。

2.2 不同性别的超重和肥胖的情况

不同性别超重率比较χ2=2.753 6,P=0.097;不同性别的肥胖率比较,χ2=2.546 7,P=0.110 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不同年龄段超重和肥胖情况

65岁及以下有285人,超重和肥胖率为63.86%;65岁及以上487人,超重和肥胖率为56.06%。不同年龄阶段的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96,P=0.295),不同年龄阶段的肥胖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132,P=0.144)。见表2。

2.4 不同性别各项形态指标情况

男女的各项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派生计算指标腰臀围比,男性和女性在这些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3 讨论

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危险性,中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性,轻度增加某些癌症、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4]。随着BMI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也随之上升[5,6,7]。本次调查发现,北戴河区老年人超重率43.52%,肥胖率15.41%。高于秦皇岛市的水平[3]。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没有差异,说明性别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年龄不是超重和肥胖的因素。腰/臀比是反映肥胖程度和脂肪分布的指标,本研究中,男女身体围度和腰/臀比均有差异,显示出老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雄激素增多而使脂肪分布于腹部,这种脂肪分布的性别特征与文献报道的一致[8]。肥胖超重由多因素引起,应当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饮食、合理营养、体育锻炼、提高健康知识水平四方面入手,才是控制超重、肥胖的关键性措施。

摘要:目的 调查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现况,为降低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率进行比较,用χ2检验;对不同的形态指标的比较,用t检验。结果 北戴河区老年人总体超重率为43.52%,肥胖率为15.41%。男女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形态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超重和肥胖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北戴河老年人的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老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之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53.

[2]周北凡,吴锡桂.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3]贾富池,李立,陈玉娟,等.河北省老年人群超重、肥胖分布特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869-1873.

[4]马文军,许燕君,郭汝宁,等.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127-131.

[5]杨泽,郑宏,史晓红,等.超重、肥胖及其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3):177-180.

[6]唐建林,李林,夏全,等.中老年人高血压与体质指数、腰臀比关系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4):158-159.

[7]郝艳华,刘海英,山索君,等.中青年肥胖与血压、血糖和脂代谢关系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28-829.

老年肥胖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2013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肥胖的60岁以上老年人68人。其中男性38人, 女性30人;平均年龄 (67±6) 岁。

纳入标准: (1)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 (2) 体质量指数 (BMI) ≥24或按“国民体质测定手册”界定的体质量肥胖者或超重者, 并自愿参加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不全, 生化指标不正常者; (2) 活动期内脏疾病; (3) 精神疾病患者; (4) 痛风发作期; (5) 消化道有严重溃疡; (6) 酗酒或滥用药物史者; (7) 胆囊炎、胆囊切除患者; (8) 有心脑肺肾及运动系统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9) 过去3个月或目前正在接受减肥药物或手术治疗; (10) 有食物过敏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 1 干预前

对参与者进行第一次人体成分分析、血压测量、体质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测试。人体成分分析的主要关注指标是内脏脂肪面积, 体质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液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α脂蛋白。

1.2.1. 2 干预期间

采用“诺特非药物标准型营养干预”6 w,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饮食指导:分为3阶段: (1) 减重期 (2 w) :调整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摄入比例, 膳食蛋白质供能比40%~45%, 脂类供能比30%~35%,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20%~25%, 限制能量。 (2) 过渡期 (2 w) :蛋白质供能比25%~30%, 脂类供能比30%,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40%~45%, 不限制能量。 (3) 维持期 (2 w) :恢复正常饮食。其中, 能量的限制根据基础代谢、运动量、原来饮食量进行调整。在减重期主食和过渡期部分主食由诺特营养提供的营养棒代替, 副食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低升糖指数 (GI) 的食物, 参与者需额外增加400 g蔬菜以及诺特营养提供的营养补充剂。在饮食上注意: (1) 避免精制淀粉类食物, 如精加工的大米和白面。由于粮食在精制过程中损失大量的营养素, 只剩下“空洞的热量”, 所以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除了增加脂肪外, 营养价值很低。 (2) 避免摄入过量糖, 绝大部分饮料和零食都添加了大量的糖, 在无意中就吃射入了过量的糖。 (3) 避免含大量淀粉的蔬菜, 主要是根茎类蔬菜, 如土豆、红薯, 这类食物的升糖指数很高。 (4) 避免含糖量高的水果, 如西瓜、香蕉等。

(2) 运动干预指导:培养参与者运动意识, 建立运动习惯, 并且长期坚持, 至少每周3次, 每次30min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柔力球等等等。体重过重、或有关节疾病的不建议做登高运动。

(3) 互动指导:营养师提醒参与者上网及时记录、学习并保存好体重管理手册;不上网的参与者, 可以登记在记录本上, 主动向营养师反馈干预中的任何问题。在干预过程中, 参与者每日监测体重, 腰围、血压;每周测量一次血糖;2 w检测一次人体成分分析, 并将结果反馈给营养师, 营养师根据检测结果, 调整营养方案, 排除安全风险。

(4) 心理行为指导: (1) 与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参与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烟酒等不良嗜好,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 制定减重目标, 持之以恒, 避免急躁情绪。针对肥胖原因给予纠正, 从被动、无知到主动认识, 并且配合, 达到效果, 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1.2.1. 3 干预后

对参与者进行人体成分分析, 关注内脏脂肪面积的变化;观测其血压值;测量体质指标, 观察体质量、腰围的变化;对于生化指标进行再次检测, 比较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干预前后的变化。

1.2.2 指标的判定

根据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检验科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值在3.89~6.11mmol/L、甘油三酯<1.71 mmol/L、总胆固醇<5.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0.90~1.9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2.07~3.37mmol/L、血压正常值 (收缩压<130 mm Hg、舒张压<85 mm Hg) 。目前国际上常用身体质量指数 (BMI) 来衡量人体的肥胖程度。亚洲成人BMI分级标准定义BMI≥23为肥胖;中国成人BMI分级建议BMI在24~27.9为超重, BMI≥28为肥胖。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以腰围男性≥85 cm, 女性≥80 cm, 内脏脂肪面积一般男性在100 cm2以内, 女性在80 cm2以内为正常值[6]。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行*列表卡方检验) 。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老年人体质指标的比较 见表1。

干预后体质指标中, BMI指标较干预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收缩压、舒张压较干预前下降, 其中收缩压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干预前后老年人体成分指标的比较

见表1。干预后内脏脂肪面积较干预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干预后, 腰围、臀围、腰臀比均下降, 其中腰臀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干预前后老年人部分生化指标的比较 见表2。

与干预前相比, a P<0.05, b P<0.01;表2同。

干预后,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血液相关生化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 其中空腹血糖值较干预前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高密度脂蛋白的值较干预前有所上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干预前后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的变化

见表3。干预后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肥胖是控制老年人群相关慢性病疾病发病率的关键[7,8]。控制体重的方法有很多, 包括 (1) 药物减重:肝肾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反弹;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不推荐。 (2) 针灸减重:专业要求高、操作复杂;恢复饮食后易反弹。 (3) 节食减重:难易坚持, 对主观意志要求高;易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停止后易反弹。 (4) 运动减重: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毅力;需要进行长时间有氧运动;超量恢复可能会导致减肥失败。 (5) 手术减重:无法减少内脏脂肪;手术痛苦, 对身体损伤大。 (6) 按摩减重 (减肥霜涂抹) :无法减少内脏脂肪;减重效果不佳。以上6种方法虽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减重方法, 但是其共同点为均不适合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 上述方法的目的仅仅是控制体重 (减皮下脂肪或减水) , 均没有从机体的健康促进角度考虑。

诺特营养的减重原理:在营养师的指导下, 以机体的健康指标为依据, 并结合其生理特点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和均衡营养的膳食调整, 达到恢复和维护健康的目的。诺特营养作为一种非药物营养干预肥胖人群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此种干预方法侧重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重塑, 并从4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即“诺特干预四重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行为心理、互动支持, 其干预的原理是以血糖生成指数为食物选择的依据, 辅之以高膳食纤维蛋白棒及必要的营养补充剂, 鼓励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他营养要素的均衡摄入, 提倡适当的运动, 并用便捷的测试工具及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跟踪监测干预效果, 给予患者及时的指导和调整, 从而有效降脂减重, 控制血糖波动, 改善血脂、血压、血糖等生化指标。其中饮食干预是四重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蛋白饮食和低生糖指数饮食是维持减重效果的关键因素[9]。

本研究表明:经过为期4个月的非药物营养干预后, 老年人的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身体质量指数也随之改善, 部分老年人由肥胖标准转变为超重甚至正常的标准。对于老年人腰臀部体型和内脏脂肪面积也有明显的改善。该机制主要是诺特营养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重, 限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适当增加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当每日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足以提供机体需要消耗的能量时, 机体即动员脂肪氧化并产生酮体, 后者可抑制食欲, 同时继续在肝脏被氧化供能或从尿液中排出体外, 从而达到燃烧脂肪、减轻体重的目的[9]。在干预前后, 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干预前无脂肪肝的老年人比例由47.4%增加到干预后的73.7%, 患轻度脂肪肝的老年人由干预前的21.1%增加到干预后的26.3%, 患中度和重度脂肪肝的老年人分别由干预前的26.3%和5.3%降低到干预后的0%。这与干预后人体成分分析的内脏脂肪面积下降的结果相一致。新近的研究发现, 短期的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可在减重的同时改善糖脂代谢, 控制血糖波动, 减少胰岛素抵抗,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同时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10,11,12,13]。所以受试老年人的血糖值在干预过后也有显著下降。当前糖尿病的患病率正逐步增高, 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参数, 因此, 降低超重及肥胖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值能够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本次研究中受试老年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较干预前下降, 其中收缩压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大量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在内的研究结果证实肥胖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强相关性[7]。且体重每下降1 kg, 血压可降低1.05/0.92 mm Hg, 且体重下降>5 kg者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体重下降≤5 kg者;与未服药治疗者相比, 减重可增加正在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水平[14]。本研究通过采用诺特营养干预, 减轻受试老年人的超重及肥胖程度, 从而降低了肥胖所伴随的长期交感神经尤其肾脏局部交感神经的活性, 通过外周血管舒张、降低肾小管钠离子重吸收, 从而使血压降低。

有研究结果提示, 老年人超重或肥胖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 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体重者, 老年人超重或肥胖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 提示在老年人群中, 超重或肥胖是使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原因[15]。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干预后由于受试老年人体重下降, 身体各项循环功能有所提高, 改善了身体的自我免疫以及保护功能, 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血液相关生化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的值较干预前有所上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 诺特非药物营养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部体型, 而且能够改善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程度;不仅降低了老年人血压和血糖等指标, 而且起到了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作用。综上所述, 非药物营养干预对于超重及肥胖老年人的体重管理是可行的, 是值得推广的。与其他减重方法相比之下, 能够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有效地起到对老年人体重控制的作用。因为目前收集的数据有限性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本文分析结果只是初步的结论, 还有待继续增加入组例数, 进一步进行老年人体重管理的非药物营养干预探究。

摘要:目的 探究非药物营养干预对于超重或肥胖老年人进行体重管理的可行性和推广性。方法 对2012-2013年, 超重及肥胖的68位老年人进行为期4个月的非药物营养干预, 以诺特营养为例, 比较干预前后内脏脂肪面积、体质指标、血压值、部分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经过为期4个月非药物营养干预之后, 体质指标中BMI指标较干预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内脏脂肪面积较干预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干预后腰臀比、收缩压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空腹血糖较干预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非药物营养干预对于老年人体重管理是可行的, 值得推广。

老年肥胖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与分组

选取重庆市万州区事业单位职工健康体检中筛查出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0名,满足下列条件:(1)符合WHO(1999)T2DM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水平≥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餐后2h葡萄糖水平≥11.1mmol/L;(2)年龄≥40岁;(3)BMI≥28;(4)无明显心肺功能受损。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不作特殊干预。实验组采用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健身广场舞、太极拳、休闲球类等。实验实施前进行一周适应性练习,实验运动强度采用60%~70%最大心率(HRmax,HRmax=220-年龄),每周3~5次,每次60~90min。配备体育教育专业男生担任健身指导员,运动过程中由健身指导员通过测试受试者心率控制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并根据自我感觉及身体反应进行运动量调整,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及受试者的安全。

1.3指标测定

实验前和实验16周后,检测所有受试者VFA与HbA1c指标。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仪测量VFA,禁食12h后抽取肘部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A1c。测试时间安排在实验开始前1周和实验结束后第2天,两次测试采用相同的测试人员和仪器,测试人员进行相应培训。

1.4数据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全部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性检测。

2实验结果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VFA与HbA1c均呈极其显著相关(P<0.01),实验后运动组VFA与HbA1c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VFA与HbA1c呈极其显著相关(P<0.01),见表1。

3分析和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体力劳动减少,肥胖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肥胖已成为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者身体脂肪堆积过多,可分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TG),抑制骨胳肌中糖利用和肌糖元合成,胰岛素介导的糖异生受损,肝脏和骨胳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灭活下降及分泌增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并可由此发展为T2DM。HbA1c因其与血糖值相平行、性质稳定、可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被称为是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和治疗监测的“金标准”,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VFA与HbA1c均呈极其显著相关(P<0.01)。说明T2DM发病率增加不只表现出与肥胖者身体脂肪含量相关,脂肪分布情况亦有明显关系,尤其内脏脂肪含量关系密切。原因可能为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易于分解,是循环中FFA和TG的主要来源[1],且FFA和TG直接进入门静脉,比外周脂肪更易造成胰岛素抵抗而发生T 2 D M。

运动作为T2DM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被认为是T2DM治疗方法中的基石,且因其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方便、经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和患者的青睐。研究表明T2DM与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高度相关,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有效防治T2DM[2,3,4,5]。有氧运动能增强骨骼肌及其它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6];有氧运动还可以增加骨骼肌重量,提高骨骼肌血流量,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调节糖脂代谢,减少机体脂肪含量,这些变化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表1本研究实验前后VFA与HbA1c相关性一览表耐受性,达到防治T2DM的效果。目前,运动对T2DM患者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中,两组受试者实验前VFA与HbA1c均呈极其显著相关(P<0.01),实验后运动组VFA与HbA1c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照组VFA与HbA1c呈极其显著相关(P<0.01),说明有氧运动能显著降低中老年肥胖T2DM患者VFA与HbA1c相关性。此影响对肥胖T2DM患者意义重大,因为即使在具有相同脂肪总量的人群中,由于人体的脂肪分布不同,其发生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综合征等危险性并不相同,内脏脂肪含量能够更好的预测患病几率和评价预后[7]。本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干预在降低T2DM发病的肥胖风险中,降低内脏脂肪含量效果显著,通过有氧运动干预降低VFA,消除脂肪不合理分布,对中老年肥胖T2DM患者病情有明显缓解或逆转作用,能降低中老年肥胖T2DM患者发病率。

上一篇:高压绝缘子下一篇:租赁准则初始直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