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

2024-09-20

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精选9篇)

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 篇1

一引言

海峡两岸同文同根的汉语共同语,在大陆叫做“普通话”,在台湾叫做“国语”,由于60年来历史的变故,出现了分化。前30年二者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即使同为汉语共同语,也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变化;后30年才慢慢开始解冻,两岸汉语开始互相交融、影响、渗透。其中词汇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不仅各自产生了一些新的不同的社区词,而且某些旧词在词义变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差异,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交往的频繁和深入,两岸汉语共同语开始迈出了趋同的步伐。比如“男生”“女生”就是较为典型而有趣的实例。先看词典的有关注释:

男生:指男学生。

女生:指女学生。(《国语辞典》)

后来两岸的解释都发生了变化:

男生:(1)男学生。(2)〈方〉男青年;小伙子。

女生:(1)女学生。(2)〈方〉女青年;年轻女子。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词典》)

男生:普通名词,能产生精细胞使女子受孕生产的人。

女生:普通名词,具有生产后代能力的人。

(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以下简称“平衡语料库”)

台湾关于“男生”“女生”的解释接近于大陆词典对“男性”“女性”词条的解释:

男性:人类两性之一,能在体内产生精子。

女性:人类两性之一,能在体内产生卵子。(《现汉词典》)

可见,凡是学生,两岸都可称之为男生、女生,属于“专指”用法。有意思的是,在台湾国语里,“男生”“女生”却变成了泛指:不只是指男学生、女学生,也不仅指年轻的男子和女子,而且可以指所有的男人、女人,甚至还有了更为特殊的其他非指人的用法。显然,台湾的“男生”“女生”词义内涵远远超过大陆的“男生”“女生”,这是典型的“泛指”用法。本文讨论“男生”“女生”的指称对象在大陆与台湾的差异及其影响,并试图探究造成两岸用法差异的各种机制。

二台湾“男生”“女生”指称的泛化

(一)台湾的“男生”

首先,台湾的“男生”主要指称男学生,其内涵囊括了大中小学生。例如:

(1)但会分配给谁来住呢?大学部男生?男研究生?还是男、女研究生?(1)

(2)现在的国中生流行的发型:男生喜欢中分,额头故意留下一撮以便落在……

(3)男生比女生注册上小学的机会要大。

台湾的“男生”还可以指称一般的男子、男人,完全超越了一般“学生”的范畴。例如:

(4)虽然卑南族是母系社会,但祭典只有男生能参加。

(5)所以我站在一个男生的立场,我觉得今天新女性的时代……

(6)我觉得说,一个家庭是一个大饼,是由男生跟女生去分食它。

以上句例中的“男生”显然主要指“男人”或“男性”。

虽然以上这些“男生”所指是明确的,但在很多情况下,“男生”的指称往往泛化,到底指称的是“男学生”还是“男人”并不那么明确。例如:

(7)应该社会大众比较会接受说,男生比女生强,可是我们现在可能很多人就会反对说,女生比男生强,我个人觉得那倒无所谓!

(8)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说,以我们男生来讲,娶到一个好对象的话,会减少……

(9)调查中指出,这些便当所含热量对于男生还算恰当,对于女生则太高。

例(7)“男生”可以是男孩儿、男人、男性。例(8)“男生”泛指男人或男性。例(9)“男生”泛指男性。这表明,台湾“男生”的用法比大陆要宽泛得多,可以专指“男学生”,也可以泛指“男人”“男性”。“平衡语料库”一共显示“男生”367个例句;其中229例指的是男学生,38例指的是一般男人,还有1例是形容词用法,后两者加起来占到全部例句的11%。此外,“男生”还可以指动物,甚至与“女××”相对应。如:

(10)当经由“学习”并发挥想象力“看懂”它们后发现;背着一条黄色值星帯的攀木蜥蜴原来是要当兵的男生,总是不断操练着伏地挺身,强身自保之外还展现肌肉吸引朴素的女蜥蜴的青睐。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网站,http://sowhc.sow.org.tw以下简称“台保会”,2009-05-19)

(二)台湾的“女生”

台湾的“女生”跟“男生”一样,也常常专指女学生,这在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是很明显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一义项在台湾词典的释义中只位列第五。“女生”比起“男生”来,似乎更加容易突破“女学生”的内涵,用来泛指女人。例如:

(11)本校目前有两间宿舍,男生睡在一间大通铺,女生则有两间房间。

(12)让一份薪水养不了一个家。所以我们女生很辛苦,愿意做个全职家庭……。

(13)理发师有很多女生啊,最好的就是男生啊。

以上几例“女生”指称明确,例(11)指“女学生”,例(12)指“女人”,例(13)指“女性”。

不过也常常有模糊的地方,不明确到底是女学生还是女人,属于泛指。例如:

(14)“……现在好幸福的感觉。”全场爆笑。男生跟女生是不是真的差这么多呢﹖

(15)没有什么特别,就只是人体嘛!男生女生不同而已。

台湾的“女生”还可以指称“女儿”,即“父母对自己所生育的女性后代的指称”,而且可以指称从婴儿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学前儿童),就年龄说,低于真正的女学生。例如:

(16)我生小孩想要女生……真的很想。

(17)有朋友告诉我她的经验,说一个女人生男生或生女生,地位真的很不一样,受到的待遇也很不同。

(18)我的儿子在幼儿园,同学都笑他爱女生,因为他只会和女生玩。

不仅如此,“女生”的年龄还可以往上升,可以指称成年女人,甚至指称老年妇女。例如:

(19)同时我们最鼓励的就是夫妻、男生、女生共同来成长。

(20)让一份薪水养不了一个家。所以我们女生很辛苦,愿意做个全职家庭也不可能。

(21)啊?教授?教授都是女生吧!

更为有趣的是,台湾的“女生”内涵还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用来指称具有生产后代能力的动物,而且常常用于宠物。例如:

(22)我家的妹妹是米克斯狗狗,二个月的小女生。

(23)花花猫咪咪女生,约一岁,撒娇亲人又可爱,请快来看它喔!

(24)我养了一只白文鸟,是女生,不管走到哪它都会站在肩头跟着我。

(25)人面蜘蛛的女生体型通常比男生大上好几倍,雌雄交配完后母蜘蛛会将雄蜘蛛吃掉,补充营养繁殖后代。(台保会2006-08-07)

用普通话来说,以上4例就要改用“雌的”,因为对动物来说,只有雌雄、公母,没有男女。男女是专门用来指人的。台湾的这一用法,除了显示台湾人动物保护意识比较强,对宠物的豢养开展比较早,把宠物抬高到跟人一个等级,还显示出“女生”一词所指称的范围明显泛化,从人至动物,甚至低等动物都合适。

更进一步,台湾还用“男生”“女生”来指称植物的雌雄,这可能刚出现不久,“男生树、女生树”“男女”“雄株、雌株”混用,当然这是一种转喻。例如:

(26)这是我见过构树最迷人的时刻;男生树俊俏,女生树娇媚。三月八日初访高峰植物园时,落尽叶片的构树枝条,雌雄莫辨,只隐约瞧见似雄株的小小葇荑花絮。一个月后(四月六日)我再次与构树相见时,正巧遇见它们的婚礼,当天阳光如瀑,微风拂面,两株构树已成熟,心状卵形叶片随风荡漾。我看见春风媒婆轻摇萝帕,男女双方摆出最动人的姿态;雄株挥着葇荑花絮大方求爱嫁给我吧!雌株摇动头状花絮娇羞点头我愿意!接着浪漫的婚礼于焉展开,观礼来宾热闹非凡———有成群列队的蚂蚁,穿梭不停的蝴蝶、蜜蜂,奏着结婚进行曲的麻雀,而我便理所当然的成为证婚人。(台保会2005-10-15)

(27)只有雄株或雌株;也就是说,它的男女生是彼此授受不亲的,很少生活在一起。

(三)三种不平衡性

1. 泛化程度的不平衡。同为汉语共同语,台湾国语的“男生”“女生”指称泛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大陆普通话。

2.词义泛化的不平衡。即使在台湾国语里,“女生”的泛指性也大大强于“男生”,显示出“女生”与“男生”在词义泛化方面的不平衡性。

必须指出的是,判别该词到底指的是女学生还是女人,或是其他,主要依赖于上下文与语境。所以一旦上下文以及语境无法提供帮助定位定性的信息时,就只能理解为泛指了。如:

(28)一个家庭是一个大饼,是由男生跟女生去分食它。

(29)大部分男生大概比较不太会碰到,像女生碰到的这一种危机。

例(28)上文出现了“家庭”,这时“女生”“男生”就必须理解为“女人”“男人”,而例(29)没有语境的制约,就只能做泛指的理解。

3.台湾国语的“男生”“女生”已经出现形容词的用法,这是普通话还没有的。“男生”“女生”做形容词,“形容具有男子/女子特质的”,这跟普通话里的“男人”“女人”常常受到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

(30)我妹她性格是很男孩子的那种性格,很男生的那一种。

(31)虽然她现在总喜欢中性打扮,但骨子里却是很女生的。

(32)却只是个国中女生,真名叫骆美雪……想去平时看上去非常女生的那种……

二台湾“男生”“女生”泛指对大陆普通话的影响

(一)大陆普通话“男生”“女生”的指称用法及其变化

大陆的“男生”“女生”主要指“男学生”“女学生”。例如

(33)《男生女生》杂志是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主管、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主办的一本综合性校园期刊,以中学生及其同龄人为目标读者。(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www.nsns.cn)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来往日趋密切,人员接触频繁,由于受到台湾国语的影响,台湾“男生”“女生”的泛指用法开始在大陆走俏。大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这样的用法。

(34)如果是男生,你有必要对足球抱有兴趣。因为你也看到了,中国足球那么糟糕却……(《完美大学必修课》)

(35)李大使还带领使馆男生合唱组登台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博得阵阵掌声。

(人民网2004-10-02)

例(33)大陆“男生”“女生”最典型的内涵,包括“校园、中学生及其同龄人”。例(34)泛化了,泛指包括“男学生”在内的“男性”。例(35)专指“使馆男性工作人员”,显然不可能是“男学生”,泛化程度更高了。

当然,这种用法数量还不多,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男生”一共661例,这样的用法有8例,只占8.3%。“女生”呢?1494个例句中,也只有少数几个。例如:

(36)……很优秀的女作家,其作品有特点,这与女生的细致及情感强度有关。

(37)在香港公关人员中以女性居多,一些人认为公关女生是靠“靓”来获得事业成功的。

比较多的属于泛指,到底是指称女学生还是一般的女人,从上下文来看还不太清楚。例如:

(38)由于公寓房多,凯鲁亚克与一个名叫伊迪·派格的女生同居。

(39)演唱会上一些女生冲上去向歌星“索吻”已是旧闻。

(40)伊朗选手亚沙曼·法尔赞在这次竞赛中被评为最佳女生奖。

(二)台湾“男生”“女生”用法对大陆的潜移默化

这一用法,估计首先是通过台湾电视、电影乃至小说传进大陆的。这样的称呼语,起初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儿特别。有些人认为,这一称呼语内涵的扩大,感觉称呼的对象显得比较年轻,而且显得比较亲切。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很难接受,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不是学生却称为“生”,似乎是在自作多情,给人“装嫩”的感觉,如果没有一定的场合和语境,还可能会发生误解,以至于有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41)台湾人习惯用男生、女生的称呼,不像大陆一概为男士、女士。刚落脚台北时我听不顺耳,都四五十岁的男人、女人啦,也酸溜溜地来上一句“人家女生”。

(郭莹《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爆笑差异》,《羊城晚报》2010-01-11)

近几年来这一用法有扩大化的迹象,各类报纸,尤其是网络和小报上可以说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例如:

(42)2月15日,网友曝光25岁女生当上大学副院长,再度引起网友的热议。

(新民网2011-02-16)

(43)最“给力”的五十岁女生。(《南方农村报》2010-11-18)

(44)5月30日在CCTV6首映栏目“你最想看到谁(女生版)?”的有奖投票活动引起剧烈反响。第二轮有奖投票活动“你最想看到谁(男生版)?”……(人民网2011-06-02)

例(42)指领导而不是学生,但年龄相近,这是身份的泛化。例(43)是年龄的泛化。例(44)指“女性观众、男性观众”,除区分性别外无其他限制,泛化程度相当高。

至于更为特殊的非人指称的用法,大陆也开始悄悄出现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还只是用“女生”“男生”来指称动物,特别是宠物。例如:

(45)女生狗狗的初潮标志着狗狗已经成年,但并不意味着身体不再生长……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48b558e37dd5e47f39c09a63.html)

(46)猫咪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啊?(http://tieba.baidu.com/f?kz=799783255)

可见,这是网络语率先模仿台湾“男生”“女生”的用法,在口语中,不少年轻朋友也听见过类似的用法,但还仅是一些萌芽,至少我们还没有在正式的纸质媒体中发现这一类用法,但是说不定哪天就被发现了。

三跟“女士”“男士”指称的横向比较

(一)与“男生”“女生”相关的指称

我们考察历史语料,结果发现,指称男人和女人的“男生”“女生”古已有之。例如:

(47)十二月诛河间郑民为贼盗者,男生十五以下为生口班,赐从官各有差。

(《册府元龟》)

(48)男生必伏,女生必偃,其死於水也亦然。蓋男阳气在背,女阳气在腹也。

(《朱子语类》)

(49)虽门望之主,不是耶娘检校之人。寄养十五年,终有离心之意。女生外向,千里随夫,今日属配郎君,好恶听从处分。(《敦煌变文选》)

(50)女生从夫千里岂远,朕方崇信殊俗奈何欺之?(《册府元龟》)

不过,这充其量只能说明汉语里用“男生”“女生”来指称男人、女人,自古有之,台湾的“男生”“女生”似乎不应该是这一来源的继承,而应该看作男学生、女学生词义泛化的结果。换言之,不是复古,而是创新。

那么,这里如果不用“男生”“女生”,又有什么词语可以替代呢?“男人、男士、男士、男的”?“女人、女士、女性、女的”?这些词语似乎也不是那么合适。“男人”“女人”太泛,也俗气。“男士”“女士”倒是文雅了,可是太文绉绉,有些场合,尤其是口语中不合适。直呼“男的”“女的”好像不太礼貌,只是一种性别分类,连个正规称呼都没有。“男性”“女性”更是缺乏人情味。比较下来,似乎“男生”“女生”也不失为一种比较亲切而又取巧的选择。

“男生”“女生”泛化用法的流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需求的,因为我们的指称系统还不那么齐全,还没有合适的词语可以完全替代。相比较而言,最为接近的称呼语似乎应该是“男士”“女士”,但两者显然还是有区别。

(二)“女士”“男士”用法的特点

“女士”表示“对女性妇女的尊称”(《现汉词典》),与“男士”相对,它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对女性一般的尊称。例如:

(51)很多女士衣橱内的衣服,多得恐怕这辈子都穿不完。

(52)这样的地方,自然是女士不宜的。

第二,泛指各位女性来宾。例如:

(53)最后,敬祝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健康愉快,谢谢大家!

(54)预祝本次研讨会顺利成功,各位来宾、女士、先生健康如意。

第三,在姓名之后,表示身份;也可以指称其姓。例如:

(55)医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媛女士,获八十二年度中华药理学会优秀论文奖。

(56)一位移民纽西兰已六年的徐姓女士说,政府的考虑还是有道理的。“男士”往往和“女士”相对,是“对男人的尊称”。例如:

(57)令人泄气的是报名参加的男士人数总是远低于女士。

(58)将她弟弟赶出来,和我们三位男士睡客厅,女士们则住进内间。

但泛指各位男性来宾时,往往改用“先生”来指称。此外,也没有在姓名之后表示身份的“某某某男士”,只说“某某某先生”。这就显示出“男士”跟“女士”在实际使用上的不平衡性。但是也不绝对,我们发现“男士”有时也可以跟“女生”“小姐”或者“妇女”相对。例如:

(59)我也看到有位女生和一位男士相爱了十年……

(60)加上我们行政部门的小姐、男士及秘书组的效力出击,宾客接待工作……

(61)妇女出门会在手绢上喷一点,男士刮完胡子也会抹一些。

这说明“男士”的适用性比较强,而“女士、女生、小姐、妇女”则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可见,“女士”“男士”的用法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替代“男生”“女生”。

四两岸男女指称差异及其动因

(一)两性指称词语使用数据差异

男女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性别分类,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范畴,汉语用一系列词语来指称:指称性别兼身份“男学生”“女学生”,“男生”“女生”为简称;指称性别:书面语“男性”“女性”,口语“男人”“女人”;社会称谓语“先生、男士、女士、小姐”;家庭称谓语“太太、少爷、小姐”。这些用法在海峡两岸汉语里有何异同,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由于语料的局限,我们只能进行局部的比较。我们分两个层面来进行比较:“新闻媒体语料”选取的是大陆“人民网”以及台湾“《自立晚报》网”;“社会综合语料”是“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及“平衡语料库”。得到的对比数据见表1。

从表1(见下页)可统计得出,大陆,男850269例、女988361例;台湾,男14052例、女18582例。虽说语料的范围还谈不上全面和丰富,但基本能够反映出两岸共同语在男女指称使用上的特点。

这些词语的出现频率在不同时代的语料比例上是有差异的,比如“男生”出现频率总体而言大陆比台湾少了近8个百分点,而在媒体语料中则只少0.8个百分点;“女生”在综合语料中大陆比台湾少6.6个百分点,但在媒体语料中则反超台湾3.9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大陆媒体语料大多是近几年的语料,而综合语料大多是一二十年前的语料。这说明大陆的男女指称用法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台湾的用法近30年来则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与台湾在“男生”“女生”应用上的差别可能会越来越小,这正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两岸共同语交融的趋势。

两岸“男生”“女生”使用情况的差异,是表达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竞争与选择的结果,这反映了汉语指称在两岸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和内部机制上去寻找原因。

(二)心理机制

1.社会心态。媒体语料与综合语料相加,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台湾的使用频率都远高于大陆。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社会心态在起主导作用:台湾社会的社会心态倾向于“渴望年轻”,一般人都不愿意被别人看老,希望展现自己靓丽充满活力的一面。而大陆的社会心态则倾向于“尊重成熟”,要求别人不把自己看嫩,注重自己能干、成功的一面。男生、女生,兼有两种潜在的语义:一是年轻活跃充满朝气;二是幼稚浅薄事业未成。两岸的心理取向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说明:语料库中可能将“生男生女”统计为“男生”、“美女生活”统计为“女生”,但这在语料中是极少数,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2.模糊心态。事实上,许多情况下,“男生”“女生”到底是指称学生,还是指称男人女人,并不清楚,属于泛称。这个好处就在于给人们的理解留下了一个弹性空间,换言之,这是模糊心态在起作用。泛指也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往往可以包容更广泛的指称对象,从而为交际的沟通创造条件。

3.爱美心态。“女生”指称的泛化,在台湾特别明显,远远超过了“男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当然是女性比男性更爱美,更渴望年轻,更在乎外貌外形外观的形象,希望自己外表永远停留在女学生的阶段,而且女性对动物、植物往往更具爱心,她们追求的平等观念更为强烈,所以,更容易泛化。

4.配合心态。称呼对方除了要确认交际的对象之外,还要尊重对方,尽可能地替对方“隐恶扬善”。对女性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年龄”,既然你想永葆青春,那么我就主动迁就配合。我先称你“女生”,这是采用主动出击的策略,你也就不必担心我会让你为难。这一定式一旦形成便类推到“男生”与自称上了,显然这是符合格赖斯的交际合作原则的。

(三)博弈机制

一般来说,概念与词语对应是单一还是复杂,存在着互动格局。“男生”“女生”仅指“男学生、女学生”是经济的、直接的。一词一概念,用词多虽然不省力,但不用识别概念,即理解省力表达不省力。“男生”“女生”兼表“男人、男性、男士”“女人、女性、女士”,一词多概念,用词省力,识别概念不省力,即表达省力理解不省力。可见,“男生”“女生”的泛指,这是一词指称多个概念的结果,是“表达优先”与“理解优先”博弈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哪个战胜了哪个的问题,二者在博弈中寻找最佳的黄金分割点。“男生”“女生”出现了泛指,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所有的男人女人、男性女性,也无法指称“先生、小姐;少爷、太太”,这就是“理解优先”这一博弈机制在起作用。

(四)聚焦机制

“男生”“女生”与非男生、女生相比,在词义方面,主要区别有两点:一,年龄是否比较轻;二,是否在校学习。从这两点,尤其是第一点,可以引发出其他的联想意义:青春靓丽、精力旺盛、充满朝气、敢爱敢恨、前程似锦……总之,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大陆的“男生”“女生”使用的主要是它的表层义,换言之,是就词论词,焦点聚集在该词的表层特征:是否属于在校学习的年轻人。而台湾的“男生”“女生”则透过该词的表层义,聚焦在它的深层特征;相对来说,他们的表层义必然就模糊了,不被关注了。换言之,是不是真的年轻,在不在校学习,都无关紧要了,说话人所要传递的是突显其“年轻靓丽”等联想信息、深层语义。例如:

(62)嘉义市出身的公职人员中,市长、议长都是女生,只有一位民进党立委是高龄男生,基于男女平等的原则,这次补选的立委应该由年轻、有体力、有活力的男生担任。

(《自立晚报》2006-01-14)

(63)现在则跟男生一样喜欢开车、保护身边的女生朋友。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坚强有韧性的……人,这样才能保护妈妈跟家人!(《自立晚报》2007-05-12)

例(62)明明都已经是市长、议长了还用“女生”,分明年龄很大了;例(63)明明是“女性朋友”却说是“女生朋友”,是跟前面的“男生”对应,给人的感觉就“年轻、有体力、有活力”,凸显了“男生”“女生”的联想意义。

可见,大陆用“男生”“女生”聚焦在指称对象的真实年龄,换言之,当“男生”“女生”的实际年龄超出一般意义的“男学生”“女学生”时,往往首先选择前加形容词“大”“老”等。例如:

(64)据他介绍,微博“全球热门排行榜”的持有者在唐山,是一名只有30岁的大男生,借此微博月入8万元。(《广州日报》2011-06-08)

(65)所以,两位“四十岁老男生”首先遭遇驻颜话题,郭富城笑着一指郑伊健:“问他,我不知道。”(《青年时报》2009-12-03)

(66)快男惊见50岁老男生(爆米花网/娱乐http://video.pomoho.com/ent/4032592)

(67)现在再提起“剩女”,可不是专指爬上30岁台阶的老女生了。

(人民网论坛2008-07-15)

而台湾当“男生”“女生”的实际年龄超出一般意义的“男学生”“女学生”时,绝大部分是零选择,极少数选择“大”,绝不选择“老”,尤其对“女生”更是如此。有关数据证明了这一看法:

从“男生”“女生”指称泛化及其在两岸使用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的指称系统还不那么健全,还有一些不足。“男生”“女生”的指称泛化,正是男女指称优化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国语辞典编写组.国语辞典[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汉语学习,2011,(1).

[4]杨海明,周静.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周静.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五位”与“四原则”[J].修辞学习,2005,(4)

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 篇2

【背书】

①背诵念过的书。②台湾用法,大陆无此意,来自商业英语,本指在支票等背面签名表示支付、收到或同意转让等,背书的人对这张支票负某种程度类似担保的偿还责任;后引申为保证、担保和认可、支持的意思。例句:吃过晚饭后登上楼来,和她挨着肩膀挤在墙角那张书桌旁听她背书,她总赶在妈之前先登上楼把一天的功课复习一遍。有台湾第一大制造业的信用为背书,想不成功也难。

【策划】

谋划设计安排,是中性词,与“筹划”意义相近。在大陆普通话中,“策划”还带有搞阴谋的含义,过去常用其贬义用法,现广泛用于商业领域,属于中性词。例句:他将积极为这些摄影家的英国巡回展展开策划与穿针引线的工作。

【臭屁】臭美

讥讽人爱自夸,显示自己漂亮或能干。台湾也用“臭美”,与“臭屁”的使用比率约为1:2,且“臭屁”多用于口语。受媒体影响,大陆也已经开始使用“臭屁”。由于汉语中对污臭之物有避讳的习惯,故“臭屁”显得不太文雅。例句:哇!好臭屁哦,敢来批评演奏家,其实这些都是发生过在我身上的问题,而且我是毛病最多的一个。

【飞弹】导弹

“飞”强调其自动飞行的动作;“导”则强调依靠控制系统制导,使其击中预定目标。台湾也偶用“导弹”,与“飞弹”使用的比率大约为1:25。例句:一枚美国爱国者飞弹残骸二十三日停放于达兰的国际饭店大厅供观光客参观。

【公车】公共汽车、公交车

一种公众运输工具,有固定的路线和停车站。与公车相关的词语还有“逆向公车”、“联营公车”、“双层公车”。逆向公车指为舒缓交通、节省行车时间,而由交通主管机关核准,允许在单行道上逆向行驶的公车;联营公车指加入特定组织而联合经营的公车;双层公交指具有两层载客空间的公车。在大陆普通话中,“公车”一般指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车辆,与“私车”或“私家车”相对。例句:她的回答铿锵有力,好像等公车等个两三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检讨】

检视探讨,是中性词,与检讨相关的词语还有“检讨会”,指为检讨某特定事项所召开的会议。此外,在大陆普通话中,“检讨”还指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出自我批评,是贬义词。大陆常用此义。例句:做什么事都要先订明细的预定表,由各种角度加以分析检讨后,才会付诸实行。

【建物】建筑物

外来词。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相互隔绝,两岸吸收的外来词有所不同。由于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台湾地区的语言受日本的影响多一些。例句:有一阵子可以见到许多公共建物上到处长满爬墙虎。

【交流道】立交桥

“交流”是指互相沟通,侧重于对动作行为的阐释;“立交”则强调立体交叉的形态。例句:自行驾车者,可自杨梅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经杨梅走县115号道路抵达新埔。

【脚踏车】自行车

“自行车”、“脚踏车”、“单车”在大陆和台湾均有使用。在大陆,“自行车”是普通话词汇,“脚踏车”和“单车”是方言词汇;在台湾,“脚踏车”使用较多,“脚踏车”、“自行车”、“单车”的使用比率约为13:5:2。“自行车”强调一个人自己骑乘而不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拉动或推动;“单车”则强调一个人骑乘而不带人行驶,“单”也突出了该交通工具的轻巧简便;

而“脚踏车”更好地表达出该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即用脚蹬动轮盘带动车轮转动前行。例句:少年时代的我曾经非常地喜欢脚踏车,一台KHS的公路霸王拿来当宝一样供着,碰到路面不太平,还常常下车扛着车子过去。

【脚趾公】脚趾头

台湾也用“脚趾头”,但大陆没有“脚趾公”一词,二者略有不同,“脚趾公”一般指脚趾头中的拇指,客家方言中也称“脚趾婆”例句:小时候街上泥土地,下过雨,表面会铺一层沙,哥哥就用脚趾公画龙,从市场一直画到医生馆。

【接驳】

①交通钟转换乘,“驳”,本指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是水上交通,在“接驳”一词中延伸指各种交通工具的换乘。②连接、接续。③电子产品之间的连接或网络接入。台湾居民中有一部分为大陆广东移民,由此带去广东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也被吸收到台湾国语中,现大陆广东方言中仍有“接驳”一词。例句:⑴这些桂竹必须靠河水放流才能顺利到达卡车接驳的地方。⑵第二代断了根,隔代传薪,孙辈若能学中文,不但可把断根接驳,也能阅读我创作的诗文。⑶交易信息系统的上市公司信息子系统已获得证管会准予备查,即日起信息公司即可向交易所申请接驳该系统。

【捷运】轨道交通

快捷运输。“捷运”是指用交通工具把旅客、货物等从一个地方快速地运到另一个地方,强调运输的动作行为。“交通”是指各种运输的总称。“轨道交通”是指有车辆轨道的运输路线,强调运输的载体。例句:不少出版业者近日就曾一起讨论过出版口袋书以迎合捷运时代来临的可能性。

【警局】警察局

在台湾,“警局”是“警察局”的简称,二者均有使用。例句:巡逻警察上前盘查,发现刘易士酒后驾车,于是将他带回警局。

【警员】

台湾和大陆均有“警员”一词,但台湾指警务人员,而大陆指一种警衔。例句:李某在交款时,被埋伏的大安分局信义派出所警员当场逮获,案由警方依法移送。

【开示】

佛学词汇,指明、启发。大陆在古代和近代也曾使用“开示”一词,并非佛学专用词,而现当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台湾现在仍使用,但一般用于佛学领域。例句:于是佛陀就慈悲前往沙加王借宿的地方,向他开示佛法,经过一夜的开示,天亮后,佛陀就离开了。

【镭射、雷射】激光

外来词,是laser的音译。大陆采用完全意译的方式,“激光”强调利用某些物质原子中的粒子受激发而发出的光。例句:目前本办公室有行政业务用电脑及雷射印表机与学生专属色彩荧幕个人电脑。

【马杀鸡】按摩

外来词,是massage的音译。大陆采用完全意译的方式,“按摩”强调摩擦、揉捏或敲打的动作行为,更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台湾也用“按摩”,与“马杀鸡”使用的比率大约为23:1。例句:按摩有纯按摩与色情按摩之分,业者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马杀鸡小姐,有经过职业训练的盲者,并非所有按摩业都是见不得人的。

【切结书】保证书

书面的保证文件,写明当事人愿负的责任。台湾也有“保证书”一词,意义与大陆普通话中“保证书”的意义有一定差别,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对于行为、财力或货物质量表示负责的单据。台湾还有“保单”“包票”“保票”“保状”等与“保证书”意义相近的词。例句:目

前有约一百多户已陆陆续续拆迁,而亦有五十户已立切结书,将在三个月内处理。

【糗】

尴尬、出丑、令人难堪,可作形容词、动词使用,作动词时可带宾语。大陆济南方言中指饭或面食由于熬煮时间过长或盛出后放置一段时间而成块状或糊状,进而引申为人长时间闲呆在一个地方。受媒体影响,现港澳台地区和内地均广泛使用意指出丑的“糗”。例句:少糗我了,你看看自己那副德行,什么都不剩,只有一身的皮包骨,我看叫你皮包骨会更恰当一点。

【视障】弱视

以“障”为主干,造出“听障”“智障”“肢障”“残障”等一系列相关词语。在大陆普通话中,该类词的构词原理无系统性、相关性。例句:除了肢障朋友的服装秀,还增加了视障音乐、戏剧、舞蹈表演、听障、智障朋友的音乐、戏剧、舞蹈表演。

【讨海人】渔民

台湾流行闽南方言,所以有一些地方词语也广见于台湾的书刊杂志等日常交际领域。例句:中国海出名的艰难险恶,航图不清,暗礁不断,讨海人于是以他们惊人的耐力、胆识、技术、知识,相互较劲。

【体认】

台湾特有的公文词语,亲身察觉认识。“体“强调亲身经验,设身处地着想。例句:台湾的语言学界由于缺乏强烈观照本土特殊现象的体认,其研究结果跟当前的台湾社会形同陌路,互不相干。

【跳电】跳闸

电闸断路。“跳”形容突然断开,“跳电”强调电流的中断,“跳闸”则强调电闸的断开。实际生活中,由于电路某处接触不良可能出现跳电但不跳闸的情况,大陆分别用“跳电”和“跳闸”较好地区分了不同情况,但台湾地区统称“跳电”,而不使用“跳闸”一词。例句:在寝室中,往往只使用吹风机,就造成跳电的现象。

【通】次、个

量词,用于电话。大陆也用“通”作量词,用于文书电报等,用于电话时一般表示若干个不同的电话,强调数量多。“通”有连接、接通之意,但台湾使用“通”作电话的量词,并不专指接通的电话,易引起误解。例句:每天平均两万通的使用者查询电话,将西雅图微软总部的线路塞得水泄不通。

【尾牙】

台湾民俗,台湾人特别是生意人在农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须准备一些牲畜、水果、香枝、纸钱等来祭拜土地公,而祭拜后的菜肴可以给家人或员工打牙祭,称作“作牙”,“尾牙”就是一年中最后一次“作牙”的意思,即农历腊月十六日。台湾人的过年活动从“尾牙”开始,现在许多公司都利用这个机会,准备丰盛的菜肴请所有的员工聚餐;至于一般的住户人家,也在这天吃团圆饭,称为“食尾牙”。大陆闽南地区也有食尾牙的风俗,现在通常指接近年关时老板请员工聚餐,台湾这一民俗应源自闽南地区。例句:陈某系一名水泥工,于元月卅日晚上九时五十五分许,从金沙港海鲜店吃完尾牙晚宴之后,驾车至罗东购物途中在罗东镇中正南路与金陵路口与骑机车的游姓少女相撞,致游女士左脚擦伤及左侧头部血肿而不支倒地。

【影集】

①用来贴照片的簿册。②以单集为播放单位而长期放映的影片。大陆和台湾均使用第①义,第②义在大陆普通话中对应词语“电视剧”,意义稍微有差别,为台湾特有词语。台湾也有“电视剧”一词,指专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戏剧节目,依其播映形式,可分单元剧、连续剧等。大陆的“电视剧”一般多为“电视连续剧”,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没有连续剧集。例句:

这本生活影集收集了她从小到大的照片,非常珍贵。/在欧美电影或影集中,人们常见一种大型卷毛黑犬,带领警方查缉海岸走私。

【幽浮】飞碟

泛指不知来历和构造的空中飞行体,幽浮是UFO的音译。大陆采用完全意译的方式,“飞”强调该 物体的形状,表达更确切。台湾也偶用“飞碟”,与“幽浮”使用的比率大约为1:4。此外,在大陆普通话中,“飞碟”还指射击用的一种靶,用抛靶机抛射到空中,“飞碟射击”即一种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例句:前天晚间在校园发现了疑似幽浮的庞大红色发光体,前后历时约五十秒钟,到底是何异物无法确悉。

【原子笔】圆珠笔

圆珠笔形象地强调以小钢珠作笔尖,钢珠与笔杆内的墨水管相接触来书写。例句:对不起,我的原子笔写不出来了,您能不能借我一支?

【展场】展览馆、展览中心

举办展览的场所,概指各种场所,但“场”指平坦的空地,有露天之意,故“展场”易被误解为仅指露天的展览中心。例句:为了维持花朵的新鲜,花艺展中的作品,得三天就重新更换一次花朵,让参观的大小观众一走进展场,就仿佛走进了清香扑鼻的花园一般,真是赏心悦目!

【跩】

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比较研究 篇3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概述

(一)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定义及起源

1.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定义

所谓新闻娱乐化, 就是将新闻事件进行戏剧化加工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具体表现为事件情节更加注重轰动效果, 以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发展历程来看, 相较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的硬新闻, 倾向报道社会生活类事件的软新闻的新闻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由于自身性质的原因, 软新闻天然追求使用各种手段来吸引受众目光, 从而扩大商业利益。于是, 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便一步步成为众多媒体报道软新闻的选择。可以看到, 在很多软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充斥着名人隐私、暴力事件、八卦奇闻, 以上内容甚至成为了整个新闻报道的主体组成部分。

然而,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 新闻娱乐化倾向似乎已不再局限于软性新闻。事实上, 当今的新闻———包括很多硬新闻———大多都以新闻事件为背景, 加以情节化、戏剧化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 在传媒界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就是新闻传媒业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 新闻原本的特性一步步让渡于商业利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在表现技巧上, 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 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 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

2.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起源

新闻娱乐化最早起源于西方, 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也就是“黄色新闻”泛滥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开展, 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随之而来的是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这些有闲阶层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西方新闻报刊开始由最初的政党报刊转变为以市民阶层为主要受众的便士报。便士报的产生的确促进了西方新闻传媒事业的高速发展, 然而它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危害。在那时, 西方报业为了追求利益的巨大化, 抛弃了新闻人本应恪守的责任, 不但没有批判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 反而注重他人隐私等问题以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 带来社会动荡的隐患。

从祖国大陆看, 近代报业的发端较晚, 因此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也来得较西方晚。当然相较于多数学者认为的, 大陆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后,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 在分析了民国时期的一些小报的新闻报道倾向之后, 笔者认为, 在民国时期大陆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就已经有了萌芽。只不过这样的萌芽是脆弱的、发展不完善的。自然, 大陆新闻娱乐化现象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新闻思想、传播观念, 更重要的是消费主义思想的侵袭, 导致改革开放以后, 大陆新闻传媒业界的娱乐化倾向快速萌发和增长, 最终形成了今日之势。

台湾的情形则与大陆有所不同。由于台湾政治生态的原因, 从上世纪50年代起, 台湾的新闻传媒业便受到西方传媒业的极大影响, 因此, 其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也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萌生和发展。到如今, 其新闻娱乐化现象可以说, 已经走过了60余年历程。也因为这样, 台湾与大陆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 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研究。

(二) 造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原因

1. 迎合市场的需求

新闻传媒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近代以来, 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导致资本逻辑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 甚至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于金钱的崇拜, 对于利益的追求, 成为近代以来不可忽视的思想潮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闻传媒业不免受到到追求资本、利益至上等类似观念的影响。发展至当下, 很多人指责新闻媒体不再彰显社会良知, 不再肩负“公民利器”的重托, 不再妥帖“第四权力”的光环。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偏颇, 但是在新闻娱乐化现象泛滥的今天, 在媒体趋于商业化、利益化的今天, 新闻媒体的确缺失了原本应有的操守和原则, 它们变得一味迎合市场需求。

虽然体制不同, 但大陆的某些媒体也在迎合低俗需求。举个最近的例子,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文章姚笛劈腿门”, 就是媒体趋于市场大众的喜爱而加以情节化的报道, 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大肆宣扬炒作以追求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市场大众的兴趣在哪, 新闻媒体的聚焦点也就在哪。并非每一位市场大众都会追求高雅艺术, 事实上, 大众们似乎对一些更加具有娱乐性质的花边新闻情有独钟。所以导致现在新闻媒体对事件报道的选择性更加青睐于能够夺人眼球的爆炸性新闻, 以此满足市场需求, 寻求经济利益。

2. 传播者面临压力

由于市场化浪潮的影响, 新闻媒介已经不单单是新闻事件的简单陈述者, 已由事不关己的“信息发送机”转变为参与经营、规划的商业化企业。甚至到目前为止, 传播学理论都无法真正确切的说明到底是新闻媒体影响着大众的感官信息, 还是大众影响了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向。就大陆情况来说, 自改革开放后, 大陆的市场化经济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这也必然导致同行新闻媒体之间形成更多利益化、商业化的冲突, 由此而引发的良性或恶性的商业竞争便也就自然而然的拉开了序幕。但与此同时, 也极大地丰富了大陆的新闻传媒行业。同样也正是新闻媒体迫于这种竞争压力, 所以他们选择了以娱乐性新闻来博得人们的注目, 引起他们的兴趣。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书中说到:“由印刷机的‘阐释时代’已经跨越至电视的‘娱乐业时代’, 甚至连宗教、政治、新闻、体育都成为了附庸”[2]。商业化利益成为了惟一衡量新闻媒介的标准, 自然当下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就理所当然了。

3. 媒介竞争激烈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的新闻媒介越来越多。从早期的报纸、电视到现如今的手机、网络, 方方面面, 无处不在。如今的新闻媒体, 或称之为信息提供商可谓是全方位、多样式。看上去我们的信息通道似乎四通八达, 但事实上, 向我们传输新闻信息的依旧是“新闻机构”。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 当新闻媒体向大众们开始传输信息的那一刻起, 便对我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影响。“因此我们不知不觉表达出的主观意识都是‘拟态环境’的象征, 我们受到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 也许娱乐化的起源是市场化的竞争产物或是受众的享受需求, 但是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娱乐至死’效应更多原因是媒介的单一状况引发了娱乐化的趋势。”[3]

正如前文所言,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竞争性, 当一家媒体首次开始这种新闻娱乐性质的报道并且获取不错收益, 则必然会有更加多的媒体紧随其后开始这种可以寻求更多经济利益的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商业活动。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优缺点及影响

(一) 新闻娱乐化的优势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新闻娱乐化这种新闻报道方式褒贬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软新闻的增加即硬新闻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 这种贴近性增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的热情, 这无疑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而且, 好的新闻从来就是靠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 受众在阅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 新闻告知及一定程度上的启蒙使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4]。新闻娱乐化是一种更加新颖的新闻表现形式, 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并且在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新闻的写作方式做出了较大的进步改革, 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更加突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向人们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从另一层面说, 新闻娱乐化是为适应媒介市场而逐步发展衍生的结果。新闻娱乐化更能吸引大众、迎合大众、顺应新闻媒体的发展潮流。新闻娱乐化以大众为中心, 让大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身心得到了愉悦, 让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得到暂时的放松, 放松了在职场中紧绷的神经。所以在现在高压之下生活着的人们而言, 趋于娱乐性的新闻不失为一条使媒介发展的道路。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以往的严肃气氛, 以接地气的话语让老百姓去接受, 增强了与大众的沟通性, 增加了阅读新闻的趣味性。新闻娱乐性提供的愉悦的氛围, 让大众更乐意去体验、接受、阅读, 产生了良好的娱乐效应。

(二) 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目前, 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导致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新闻媒体过于商业化的经营操作, 使得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1. 商业性广告泛滥

绝大多数新闻媒体都会通过引进代理商业广告的业务以获取更多收益。这正是因为新闻娱乐化可以吸引大众极大的关注度, 并且由此吸引广告客户, 从而获得大笔的广告代理费。当然, 这也使得我们在关注新闻的同时, 新闻媒体向我们灌输“某某家商品值得信赖”的概念。

2. 社会舆论泛滥

由于新闻媒体的商业化, 导致这些新闻媒体似乎更加青睐于明星名人的个人隐私。以此为卖点, 大肆宣扬、炒作, 虽然大众是喜欢将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这种过于关注他人个人隐私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亵渎。试想, 倘若每天的生活起居都活在他人的监督之下是何等的难受。并且, 由于这种娱乐化的报道方式, 使得大众更加注重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而忘记了作为他人隐私暴露的苦楚、难堪。所以将容易导致社会不良之风气盛行,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 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 让大众在看新闻的同时满足自身的追逐快乐的心理需求, 同时将新闻传播出去, 拓宽了传播方式的道路, 增强了媒介的影响力, 媒介集团也因此而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新闻娱乐化也因以迎合大众心理为目的, 而将新闻的宣传教育减弱, 过度的使新闻偏向于娱乐, 使中规中矩的新闻随着新闻娱乐化而走向低俗化, 更有甚者使新闻走上了恶俗化的道路。这种新闻娱乐化使得现在的人们更关注于新闻中的“乐趣”, 忽视了新闻本来的意思, 降低了大众的品味和修养, 人们也因为去浏览这些廉价的新闻而浪费时间。新闻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是客观的记录报导事件的途径, 但是有些新闻过分倾向于娱乐化, 逐渐降低了新闻特性, 让在长期阅读这种类型新闻的群体冷漠化, 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三、两岸三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比较分析

(一) 大陆方面新闻娱乐化现象及特点

肇始于清末的中国近代新闻业, 在民国前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 一些以市民阶层为目标受众的小报兴起。这些报纸为了吸引受众, 将眼光投到了黄色新闻上, 并采用夸张煽情的报道手法, 某种程度上说, 中国新闻业的娱乐化倾向在这一时期发端。但是, 好景不长, 随着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相继到来, 我国新闻业如“落红凋零”, 发展受阻。新中国的成立为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 由于新闻业的政治属性, 导致当时的新闻报道与娱乐化绝缘。直至改革开放以来, 新闻娱乐化现象才在大陆地区发展壮大。去除民国时期的萌芽, 笔者认为, 大陆方面新闻娱乐化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78年过于压抑式的新闻报道方式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早期大陆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 使得在当时新闻报道也趋于这种相对严肃、压抑的报道方式。对于事件报道的叙述方式基本相似, 缺乏趣味性, 尤其是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只是一味的把这种新闻当做向人民传输思想的硬性方式, 用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例如:早在文革时期, 几乎所有的综合性报纸同时转载解放军报高炬、何明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主义黑线开火》、《擦亮眼睛, 辨别真假》, 刊登两个整版的批判邓拓的材料, 随后邓拓不堪忍受诬陷而自杀。”[5]从中我们不难得知, 在当时社会, 政治成为当时新闻报道的惟一着重点, 甚至一切新闻报道都是千篇一律的在为宣传党的政治思想服务。新闻不再是为方便大众获取消息的手段, 反而荒诞地作为一种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政府行为。

2.1978—1992年开始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受西方外来较开放的文化影响, 人们禁锢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特点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 逐渐开始敢于批判社会的缺陷, 监督政府的执政工作。例如:“1987年10月6日的《人民日报》的头版《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中令人激情澎湃的开头和结尾。”[6]从中可看出, 这一时期的大陆新闻采用了滂沱的语势, 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活力, 不再是死板、毫无生气的叙述空篇大话。这也体现了新闻报道方式的自由解放, 回到了其应有的价值地位, 不再是政治的代名词, 呈现出经济、文化、自然等多领域的发展态势。

3.1992年以来的过于自由的娱乐化新闻报道方式

自1992年以来, 由于市场的推动, 新闻报道的方向才真正从意义上来说从政治方向转化为自然、人文等多领域方向发展。新闻不再是政治的产物, 而真正的是一种专业化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报道, 以人为本。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南方周末》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它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策划和报道上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媒体品格、公信力、新闻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 更看到了它的人文素养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再一次得到提升。”[7]

(二) 台湾地区新闻娱乐化现象及特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台湾地区新闻传媒业的娱乐化倾向便开始了萌芽。但是, 由于前期国民党相对集权的统治, 对于新闻传媒业的管制较为严格, 因此其娱乐化倾向并不明显。然而, 90年代以来, 随着新闻媒体管制的放宽, 台湾地区新闻传媒业的娱乐化倾向、舆论混战呈现井喷态势,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乱象的地步。尤其是在台湾的五都选战之时, 人们只要打开电视就会看到各类人物通过新闻传媒等方式的做秀。

在台湾, 很多新闻媒体抛弃了其揭露事实, 还原事物本质以及监督社会的主要职责, 转而是不道德地揭露个人隐私, 八卦地挑起骂战, 大有“你方作罢我登场”之意。“台湾政治大学牛龙光使用‘小报化’这一个概念来形容台湾的新闻现状, 包含了社会犯罪、生活消费、娱乐等无关公共福祉和公共内容的新闻。”[8]例如, 2012年引发极大关注的所谓“台湾淫少李宗瑞事件”。在这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不少台湾媒体不顾他人名誉, 趋于商业化的利益, 为符合大众对猎奇事件的求知心理而不道德揭露他人隐私, 造成许多当事女明星被恶意曝光。所以台湾方面的新闻娱乐化主要以寻求收视率为主的商业化目的而迎合大众, 娱乐化现象极为明显。

(三) 大陆与港台新闻娱乐化现象对比

例如:“在2005年, 国名党主席连战受邀对大陆进行为期6天的和平访问。大陆与台湾方面都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跟踪报道, 但在报道方式、角度和编排上都大相径庭。台湾方面, 出于商业化利益的考虑, 所以在可以达到商业目的的前提之下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主要方针。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台湾电视主要是民营或是党营的商业电视, 建立在经济制度的发展下, 这样的媒体环境造成了台湾电视的世俗化、娱乐化、新闻责任淡化现象。”[9]下表为大陆与台湾新闻播报风格差异统计:

注释

1[1]吴飞, 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 2002 (5) :77.

2[2][8]丛建安.狂欢背后的焦虑——媒介娱乐化综述[J].东南传播, 2007 (6) .

3[3]李伶.娱乐不可怕怕只剩下娱乐——从台湾新闻娱乐化现象反思大陆的新闻现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 .

4[4]张莉.当新闻遇上了娱乐, 路在何方——新闻娱乐化研究综述[J].声屏世界, 2007 (11) .

5[6]陈力丹.论60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 (9) .

6[5]陈力丹.新中国60年:关于传媒性质的认识及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J].新闻与写作, (10) .

7[7]李朝霞.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J].南方周末, 21012-06-01.

两岸职业教育体系比较与合作展望 篇4

两岸职业教育体系比较与合作展望

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比较两岸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动因、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及体系,两岸职教在不同体制下各有特色与强项,互有所长.两岸的.职教合作与交流将会促进两岸的文化认同.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9(5) 分类号:G719 关键词:海峡两岸   职业教育   比较研究   合作展望  

两岸上市公司旅游板块的比较研究 篇5

伴随着旅游业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扩张和品牌宣传, 旅游板块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本文针对当前两岸交流逐渐深入的形势, 通过对大陆、台湾上市公司旅游板块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增进两岸旅游业的交流合作。

1 旅游板块在股市中的整体概况

1.1 行业划分

由于两岸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同, 上市公司行业划分存在较大差异。行业分类标准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管理型——大陆、投资型——台湾, 分别用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统计和证券投资活动[1]。相比之下, 投资型能更好地为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证券投资活动提供方便。2001年中国证监会制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规定:沪深两市以上市公司业务收入比重为分类标准, 由证券交易所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报表数据, 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 其中旅游板块归属于K社会服务业, 包括K30餐饮业、K32旅馆业、K34旅游业三类。目前台湾证券市场将上市公司分为20种产业类, 台湾证券交易所的观光类上市公司通常以27**为代码, 而证券柜台买卖中心的观光类上柜公司则以57**为代码。

1.2 上市公司数量

1.2.1 大陆

受产业结构现状的限制, 内地上市公司大都为国有企业, 且主要集中于制造业, 而旅游板块所属的社会服务业在股市中长期处于劣势, 旅游上市公司队伍单薄, 权重较小, 地位不突出, 在各类大盘指数中没有一家旅游企业。截至2009年底, 沪深两市1 718家上市公司中, 以旅游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只有25 家, 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6%。旅游企业上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的现状, 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

1.2.2 台湾

与大陆相比, 台湾旅游板块的规模明显更小, 截至2009年1月, 台湾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719家、上柜公司542家, 然而观光类上市/上柜公司分别只有6家、4家, 均不足上市/上柜公司总数的1%。究其原因是由于台湾观光企业多为民营, 以传统式家族经营为主, 经营者不愿股权分散, 以致企业无法达到大众化与现代化。再加上台湾证券市场对公司上市或上柜IPO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大多数观光企业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2 旅游板块的发展周期比较

2.1 大陆

大陆旅游板块起步晚、发展快, 上市时间集中在1996、1997、2000、2007年 (见图1) 。

2.1.1 初创期:1990-1995年

1990年底,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自此大陆证券市场实现从无到有。1992年, 政府明确将旅游业界定为“产业”地位, 为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政策支持。1993年,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和广州东方宾馆先后于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交易, 掀起了旅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开端。

2.1.2 成长期:1996-2000年

自1996年以来, 大陆证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迎来第一个十年期, 上市公司群体迅速崛起。“九五”期间, 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1%~13%,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199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旅游业正式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有利的产业发展态势下, 旅游企业纷纷重组改制, 整合优势资产, 走资本化经营道路, 1996—2000年共新增旅游上市公司15家。

2.1.3 低谷期:2001—2005年

“十五”期间, 大陆证券市场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蜕变。自2001年6月份起, 股市持续低迷不堪, 屡创新低, 市场参与气氛越来越冷。这一阶段, 旅游业也在曲折前进。受“非典”影响, 2003年旅游业出现了十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 此后迅速从衰退中全面恢复。由于内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旅游企业收紧上市步伐, 新增上市公司仅大连圣亚和西藏旅游两家。而泰山旅游、锦江投资等8家旅游上市公司先后变更主业, 退出旅游板块, 造成这一板块规模逐渐缩小。

2.1.4 恢复期:2006年至今

经历了痛定思变的转折后, 2007年在众多因素叠加效应下, 股市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至“十一五”期间, 旅游业已发展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有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 在大多数地方还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这一时期, 旅游投资出现爆发式增长, 2006年至今新增6家旅游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旅游板块规模将不断地壮大。

资料来源: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2.2 台湾

台湾旅游板块起步较大陆早27年, 但其规模偏小, 且上市时间较为分散。

2.2.1 萌芽期:1965-1979年

1956起, 台湾旅游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起来, 直至1965年2月14日, 第一家观光类上市公司华园饭店在台湾证交所上市, 随后万华企业接踵而至, 共同开创了台湾观光事业走资本经营道路的新局面。但接下来的几年中, 相对于日益成长的台湾股市, 观光板块始终未有新的突破。

2.2.2 初兴期: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台湾当局正式认定观光业为一项产业, 首次将其列入九项“施政重点”。但由于岛内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于制造业, 观光产业仍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当时台湾股市已处于发展高峰期, 但也只有国宾饭店和六福旅游集团两家企业获得上市机会, 大多数观光企业仍是低投资、低消费, 资本规模由数千万至数亿新台币, 尚不具备上市条件[2]。

2.2.3 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 台湾当局提出了“资本证券化、证券大众化”的目标, 促使台湾股市日趋活跃[3]。1994年台湾成立了证券店头交易中心, 从此店头 (柜台) 交易市场开始快速成长, 为中小企业获得上市提供给一个“准备期”[4]。与此同时, 台湾观光产业进入了分众化多元导向的买方市场时代, 观光企业开始企业化经营, 资本规模达数亿甚至数十亿新台币[2]。90年代后期, 观光企业纷纷进入店头交易市场, 成为上柜公司, 如剑湖山世界、亚都丽致大酒店、知本老爷大酒店等, 创造了旅游板块的另一片天地。

2.2.4 反弹期: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 台湾股市在经历几番大震荡之后日趋成熟, 观光板块却迟迟未能得到扩大。近几年, 由于制造业向岛外转移和经济持续低迷, 台湾开始逐渐把目光转移到观光业上面, 由“以工业经济为帅”转向“观光产业为主, 使观光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 在有利的政策推动下, 观光企业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大, 各方面条件日益改善, 于是凤凰旅行社和新天地餐饮集团分别成为上柜公司和上市公司。

3 股本规模及结构比较

3.1 股本规模比较

大陆旅游上市公司以小盘居多, 除股本最大的华侨城A股拥有31.07亿股外, 大多数公司的股本在4亿股以下, 整个旅游板块的总发行股本为101.56亿股, 平均发行股本为4.06亿股。由于旅游板块上市公司数量较少, 台湾旅游板块规模远远弱于大陆, 总发行股本和平均发行股本均为最小, 分别仅为20.4亿股、1.86亿股, 一半以上的公司股本尚不足亿股, 股本最大的剑湖山世界也只有4.15亿股。但总的来说, 大陆和台湾旅游板块在各自的股市中都是长期处于劣势, 规模小且弱, 这既是因为两地产业结构都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制造业而相对削弱了旅游业的地位, 也是因为受旅游企业资产状况、证券市场IPO规定等条件的限制而较难获得配股、增股等资格。

3.2 股本结构比较

大陆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人为分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 前者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境内法人股等, 后者一般由社会公众股组成。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 旅游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63.6%, 其中国有股份占总股本的41.3%, 占非流通股的64.9%, 而流通股只占到36.4%, 国有股权比例过高, 股权结构单一, 股权分置状况严重。自2006年起, 旅游上市公司纷纷通过直接送股、公积金转增等方式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截至2009年底, 股改基本完成, 股权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高度集中走向相对分散, 非流通股比重明显降低, 仅为37.29%, 其中国有股份占总股本的34.55%, 而流通股的比例增至 62.71%。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5]。与大陆相比, 台湾将股份按照股东权益的不同, 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 (或特别股) 。从台湾旅游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出, 其股本结构绝大部分由普通股构成, 优先股比例很低, 股权结构更为分散,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 经营状况比较

4.1 主营业务类型比较

4.1.1 大陆

旅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始终围绕酒店、景区、旅行社三大传统子行业。这是因为大陆旅游业首先开始于入境旅游, 一大批涉外酒店应运而生。随着大众旅游业的日益繁荣, 旅游星级酒店成为新的投资热门。大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开展景区经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以景区经营为主的企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依靠自然禀赋而保持相对垄断经营地位的自然景点类公司, 如黄山、峨眉山等, 游客接待量增大和景区垄断性服务项目的价格上调是这类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器;另一类则是身处竞争环境、但通过资源的合理布局和积极有效的经营取得较好业绩的人文景观类公司, 如华侨城、世博股份等。旅行社数量虽多, 但规模普遍偏小, 行业内竞争较为激烈, 以旅行社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更多地实施多元化经营。值得一提的是, 近几年蓬勃兴起的会展业正逐渐成为旅游上市公司拓展主业的新选择。

4.1.2 台湾

台湾观光产业主要分为旅馆服务业、娱乐文化服务业、旅行业等, 其中国际观光旅馆经营是台湾旅游板块最重要的主营业务, 除万华企业和新天地餐饮集团之外的9家公司皆为如此。这种高度集中的行业经营状况其根源亦在于台湾优先发展入岛旅游[6]。而这些以国际观光旅馆经营为主的旅游上市公司, 其成立时间也都正好是入岛旅游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的1958-1978年, 此时国际观光游客持续增长。1990年代, 台湾游乐事业走向多元主题乐园经营形态, 六福村、剑湖山世界等纷纷增设机械游乐设施, 各类主题乐园在台湾遍地开花。然而, 以旅行社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仅有凤凰国旅一家, 万华企业则以娱乐经营为主。

4.2 多元化经营比较

多元化经营具有规避经营风险, 产生协同效应等显著优势, 是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对两岸旅游上市公司经营范围统计, 可以发现与酒店业相关的租赁、物业管理等是旅游上市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普遍选择。除此之外, 二者在其他行业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大陆以房地产、IT、商贸、仓储运输等近几年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为主, 多元化经营过于广泛;而台湾则分散在贸易、零售业、休闲设施等行业, 多元化经营则不够突出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各家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进行整理

5 结论

综上所述, 大陆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起步晚但发展较快, 股本以小盘居多且股权相对集中, 主业较为传统, 多元化经营过于广泛;台湾旅游板块规模偏小, 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 股本偏小但股权结构相对分散, 主业单一, 多元化经营不明显。无论是初具规模的大陆旅游板块, 还是发展缓慢的台湾旅游板块, 其发展周期都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是政策调控力度及所处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其二是当地旅游业的现状。但从大陆和台湾旅游板块的现状来看, 两地旅游板块规模与旅游产业地位不相适应。这表明, 两岸旅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仅仅依靠旅游, 是很难取得良好的业绩, 进行合理多元化经营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股市中旅游板块是资本市场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文章选取大陆、台湾两地的旅游板块为研究对象, 从行业划分、上市公司数量、发展周期、股本规模和结构、主营业务类型、多元化经营等六大方面依次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不同旅游板块的特征及其现状。研究表明, 两地旅游板块的发展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可以相互借鉴, 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旅游板块,旅游上市公司,大陆和台湾

参考文献

[1]杨朝军.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本市场, 2004 (1) :124-127.

[2]刘曜华, 黄淑娥.中台湾观光产业发展与分析[J].中国地方自治, 2006 (7) :33-52.

[3]金小川.台湾证券市场的结构与特征[J].台湾研究集刊, 2001 (3) :53-58.

[4]栾雅钧.台湾股票市场与祖国大陆股票市场的比较[J].亚太经济, 2001 (1) :70-73.

[5]张金山.旅游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述评及公司治理展望[M]//张广瑞, 刘德谦.200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76-287.

两岸会计准则框架的综合比较分析 篇6

►►一、海峡两岸政府补助之会计处理准则比较研究

1.适用范围

两岸的政府补助会计准则最大的不同点, 即在债务豁免与个人所得税减免方面。大陆方面的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包含了以上两点, 而台湾地区则对减免税务等优惠政策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2.会计处理方法

资本法和收益法是政府补助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两岸地区较常用收益法, 大陆方面具体为采用总额法对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同时对名义金额计量的处理作出严格规定, 比之台湾地区的准则规定更为具体。而台湾地区在递延收入和资金流量表的规定又比大陆更为详实。

3.会计披露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政府补助的落实, 所以大陆方面对本期返还的金额与原因作出要求, 台湾地区则更为注重政府补助的会计政策与财务报表, 以及其相关的企业受惠形式、性质、期间等事项, 并作出会计处理方案。

►►二、海峡两岸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成本法和权益法是两岸会计准则中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重要方法,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大陆方面对于被投资单位的利润收益, 仅仅限于投资后的净利润分配额, 超出部分用来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在台湾地区, 无“投资利益”的说法, 一律为长期投资, 这种做法较为简单、粗糙。在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年限方面的差异也是较大的, 台湾地区的撤销年限要长于大陆方面。

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两岸对未实现的跌价损失会计处理方式还是有差异的。大陆方面规定当企业的股价持续下跌而不会回升时, 投资公司应该承认跌价损失, 并且列为当期损失, 对企业的经营有益, 较之台湾地区更为简便、谨慎。

►►三、海峡两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海峡两岸的经济市场、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人员素质等等的差异, 导致有关无形资产处理会计准则方面, 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

有关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开发、计量以及会计披露等方面。台湾地区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尤其是在操作方面, 是大陆方面的会计准则所没有的;在对非货币性资产的计量方面, 台湾地区以公允价值为主导, 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完善的交易场所与发达的技术支持, 这些都是值得大陆学习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信在无形资产方面, 以公允价值为主导会计准则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四、海峡两岸财务报表编制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财务报表是企业自身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的资金动态的重要依据, 提供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企业的进一步经营、发展提供条件, 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作出这些财务报表的财政部门会计的重要性, 更是不能忽视。在大陆方面和台湾地区, 对于财务报表的形式、繁简, 一直有所差异, 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将财务报表信息准确传递给决策者, 使决策者可以进行精准的经营决策。

在台湾地区的会计准则中, 对资金的流动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完整、详细的财务报表是会计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基础与保证, 这都是值得大陆方面学习、借鉴的。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 海峡两岸有关财务报表编制会计准则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 最后趋于统一化, 促进两岸的经济共同发展。

►►五、会计准则国际化启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必然引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 那么两岸的会计准则也将要趋于国际化, 制定相应的计划, 吸引投资, 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修定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前, 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完善准则制定机构, 重视各方面的意见反馈, 给予积极的答复;同时完善配套措施, 将会计准则的草案公布于大众, 积极听取民众意见, 在细节上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六、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知识、信息在经济的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准则的统一性, 在海峡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大陆与海峡两岸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两岸经济的协调发展速度还不理想。所以, 有关经济研究者, 应该对两岸会计准则框架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比较分析, 力求在这些异同点中, 找到适应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以达到我国经济总体腾飞的目标。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海峡两岸经济蓬勃的发展。但是在两岸经济协调促进的发展进程中, 有关两岸会计准则框架的差异, 则影响了两岸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两岸会计准则框架进行综合比较, 充分了解会计准则的异同点, 将有益于降低贸易成本, 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以两岸会计准则的几个具体方面为研究对象, 对会计准则框架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两岸地区,会计准则,准则框架,综合比较

参考文献

[1]陈庆保.海峡两岸具体会计准则的比较[J], 经济论坛, 2004, (09)

[2]郑达谦, 谢天慧.两岸会计准则框架的综合比较[J], 中国商界 (财会) , 2010, (12)

[3]秦晓东.海峡两岸基本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 经济论坛, 2009, (03)

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 篇7

关键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比较研究

一、分级评分的标准比较

考试的区分是依据分数判定,而大陆和台湾的作文考试的评分标准也是分级评分。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评分分为四个等级,将作文分为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和四类文。而台湾国文考试的作文评分等级为A、B、C三个等级。相较于台湾的三个等级,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评分标准除了四个评分等级,还有相对应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而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和表达,每一部分各占1/3,相对于台湾的评分标准,大陆的标准更加系统化与公式化。

以新课标全国卷一类文评分标准为例,其中的细则有: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而二类三类以及四类文也是这些要素,只不过需要降级评分。

下面是台湾省国文考试作文评分标准,也是以一类文的标准为例。

评阅重点,从“题旨发挥”、“资料掌握”、“结构安排”、“字句运用”四项指标,加以评分。凡能掌握题干要求,紧扣题旨发挥;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表达适当,体悟深刻;论述周延,富有创意;举证详实贴切,材料运用恰当;结构严谨,前后通贯,条理分明;字句妥切,逻辑清晰;描写细腻,论述精彩;文笔流畅,修辞优美,得A等(27分~19分)。

假如将台湾省的评分标准再细化可以发现,评分主要考量的是“题旨发挥”、“资料掌握”、“结构安排”和“字句运用”。这与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中的“内容,表达与特征”三要素类似,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虽然两者都是采用分级评分的方式,但是分级的方式却有很大差异。新课标全国卷将“内容,表达,特征”三要素分别赋分,也就是说作文的评分应该是20+20+20的方式。假如一个考生的内容写得非常独到,特征这一块儿也非常优秀,但是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他的总分也只能是20+15+20=55分,所以说,这三要素在作文中同等重要。而台湾的评分标准中并未明确切分四个方面的赋分比例,也没有强调四要素各自占的分值是多少,这就给予考生非常大的自主性,而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在三大要素中又细分出13个小的评分项,考生如果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要兼顾到这13个小项,而台湾的分级评分中却有多达19个小项,考生需要兼顾更多的要素。

大陆新课标全国卷的特色在于其评分标准中采用“基础等级”以及“发展等级”。通过研究表格可以发现,发展等级的考评要素有:深刻、丰富、文采、创意。这些属于一篇文章中较为难把握的部分,也就是说,发展等级就是区分一类文和二类文的标准,一般而言,基础等级的40分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分度。所以,在新课标全国卷的分级评分中,内容以及表达属于作文分数的基底而特征等级就属于基底之上的高度。把基底要素拿到也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分数。而台湾的评分标准并没有明确出哪部分属于作文的基底,哪一部分属于作文的高度。相对于大陆考生而言,台湾考生的作文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分段。大陆的作文模式可以说是三角形,有基底要素有顶层要素,反观台湾的模式应该是方形,更要求考生面面俱到。所以如果要达到同样的高度,方形可能要比三角形花费的材料更多,这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大陆的作文的评价来说,台湾更加严苛,写作起来也更有难度。

二、评价标准中的侧重点比较

分析两地的作文评价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台湾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四要素有着明显的侧重。题旨发挥和字句运用包括了很多要素,基本上是所有评分要素的一大半。而题旨发挥又比字句运用的要素多一些。新课标全国卷评分标准的三要素不仅分值相当,同时评分要素的多少也差不多。与新课标全国卷“三分天下”的局面不同,台湾的评分标准则更倾向于题旨发挥。

相比于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台湾省高考的评分标准还会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大致可以理解为命题人期望学生表现出的能力。以台湾104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为例,在其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考生应就文题要求,针对“审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关例证、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等方面,加以阐述。之后就是作文的分级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台湾的评分标准是有一个大前提的而这个大前提每年都会改变,如105年的作文评分标准的前提是考生应就文题要求,力求将“举重若轻”之意旨诠解得贴切深刻,能举例印证且言之有物。这个前提可以视作评分重点,对评分标准起到一个总体概括的作用,使得阅卷老师以及考生更加明确作文写作的重点应该在哪方面。而每年的评分前提也会根据作文的题目进行改变。以104年为例,大前提是紧密结合“审己以度人”。在前提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评分落脚点就在于对“审己以度人”的解读。无论是意旨的深刻与否还是论证是否精妙都与“审己以度人”的解读是否正确有着直接关联。总而言之,台湾作文的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会根据每年作文的题目而进行变化,而分级评分标准之前的这句话就是侧重点的体现。

虽然新课标全国卷三要素“三分天下”,但是有一个评价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中心立意。考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个就是其在作文中需要体现的主题意旨。所以说,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考察一方面是考察写作,一方面是考察对题目(材料)的理解。一旦对材料理解出现偏差则会导致作文中心立意把握不准,进而可能导致跑题作文的出现。而作文一旦没有扣准中心立意,失分将会相当严重。立意一定是在基于材料作文的大环境下所产生的评价侧重。而台湾的评价标准中却没有关于中心立意的要求,这也是与台湾作文的考察方式有关,以104年的作文为例,考察的是命题作文,而命题作文不存在立意出现偏差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去论述所给题目的一些特性(重要性、涵义)以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进行写作。

此外,台湾将字句运用单独列为一项重要的考评要素,而大陆与之对应的仅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文采。台湾将这种文采因素分为字句妥切、逻辑清晰、描写细腻、论述精彩、文笔流畅与修辞优美。可以看出台湾对于写作的美感非常看重以及更加重视作文的遣词用句。不难发现,台湾在字句运用中要求考察学生的描写、论述以及修辞,这不同于大陆的新课标全国卷重论述的特点。台湾将这三者并行,在议论中要描写也要修辞,而且这几个要素和文笔与行文逻辑是并行关系。

三、比较研究带来的启示

在新课标全国卷中,作文的分值是60分,占到语文单科总分的40%,作文的重要性已经是显而易见。然而,随着大陆对语文学习与考试重视的加强,高考语文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在平时加强作文写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比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作文评分标准并且取长补短,笔者归纳出以下两条建议:

(一)立意与文采并持

上文已经提到,两岸的作文非常重视作文主旨或者立意的把握,但是台湾地区的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将字句运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的遣词用句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目前的写作训练笔者建议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语言逻辑的培养。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恰当的逻辑链条以及正确的逻辑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一篇议论文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这将是作文的一大亮点。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们形成严密的写作逻辑链,要训练学生“我是通过怎么样的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我的论点论据论证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思维。同时要让学生思考“我的论证方法是否能够充分证明我的论点”,加强学生在写作与表达中的系统性与严谨性。

此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写作功底的培养,写一篇逻辑清楚的议论文还不够,还应该把一篇文章写美。语言是一门艺术,学生们能把文章写出美感,才是写作培养的最终目的。目前在议论文写作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将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写作丢弃,认为只要大量写作议论文就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写作的训练应该追求整体性,只注重议论文写作虽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不利于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对于写作的整体认知。记叙文、散文、诗歌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记述描写能力,抒情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常说不根植于生活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正可以培养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写作价值的能力。高中写作教育中应适当增加记叙文、散文以及诗歌的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进行写作。文学写作的培养是一项滴水穿石的工作,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要去学习借鉴中外文学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语言的艺术化为学生们真正具备的能力。

(二)解放学生个性,说自己的话

台湾104年作文评分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考生应就文题要求,针对“审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关例证、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等方面,加以阐述。在上文已经谈到,这句话相当于作文评分的前提。我们看到其中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在分级评分表中有一项就是体悟是否深刻。可见,台湾地区的作文明确要求学生写清楚写明白写深刻自己的体悟和见解,也就是说出自己的话。这一点在写作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直以来,千篇一律的作文广泛存在于阅卷场上,连例证都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合。考生们不会自圆其说也不懂得“我认为”在议论文中的重要性,只是学会复制他人观点,在作文中充斥着别人认为,他人认为,而少有我认为这样的语言。如果写作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样的论述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抒发个人见解,写作个人经验,要对学生在“说自己的话”这个观点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目前的新课标全国卷注重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路,学生要根据中心论点自圆其说言之有理。而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我们看到很多的作文均是名人名言以及一些论证例子的堆砌,根本没有从自己的思想上出发去寻求论证。所以,在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中不妨可以增加一项,将个人的见解体悟放入评价标准之中,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有助于改变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状。

综合全文研究不难发现,海峡两岸的作文评分标准各有特色。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去比较两套标准孰优孰劣,上文已经提到,不同的标准代表不同的写作教学模式。随着两岸语文教学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既要有兼收并包的气量,要认同并学习台湾地区作文评分标准中的闪光点,并能够结合大陆地区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也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高中写作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说明导读[S].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01.

[2]台湾地区104学年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非选择题阅卷评分原则说明[S].http://www.ceec.edu.tw

[3]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08.

[4]尹逊才,张秋玲,高考作文命题幵放与限制的手段[J].语文建设,2008,03.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 篇8

一、两岸公证制度的比较

两岸公证制度其历史沿革有较大不同。大陆的公证制度是在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六法全书”及一切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重新设置的,大约经过了初创、停顿和复建三个时期。并在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公证法》,总计七章47条。而台湾地区的公证制度形成时间较长,最早源自国民党在1935年7月30日公布的《公证暂行规则》,后在1943年正式公布了《公证法》,并经历次修订,一直在台湾地区实行,总计八章154条。两岸公证制度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分析。

(一)两岸公证机构体制比较

大陆公证机构实行的是单体制,即只有公证处才能办理公证事务。关于公证处的性质界定,其有一定的变化。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公证处是司法局的下属机构,是公职单位,公证员属公务员编制。“但随着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公证处界定为”市场中介组织“公证处由国家机关向事业单位转制已是大势所趋”[1]。

台湾地区公证机构实行的是双轨制,它在1999年修正的新“公证法”中引进了民间公证人制度,其“公证法”第1条第1项规定:“公证事务,由法院或民间之公证人办理之。”由此,台湾地区的公证制度实行了双轨制,其目的在于减轻法院的负担。

从两岸的公证制度改革来看,大陆的公证机制由之前的国家机构变革为“事业单位”,属于独立法人性质而自负盈亏;“此举正与我方所采之‘民间公证人’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2]两岸的公证制度改革都是要促使公证机构朝中介组织发展。

(二)两岸公证人法律地位比较

1. 公证人的任职资格比较

大陆《公证法》的第18、19、20条规定了公证人的任职资格和内容,与台湾地区的“公证法”的内容大致相似;台湾地区的“公证法”第22条第I项规定了法院公证人的任职资格,第25条规定了民间公证人的任职资格。但大陆公证处均设有主任之职,而台湾地区的民间公证人是自由职业,没有设立主任,而且助理人员也非必备。由此可见,大陆的公证处行政气息尚浓,未完全摆脱国家机关的作风。

2. 承担责任之比较

大陆公证员如有不当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其责任形式既包括一般的民事责任,也包括刑事责任。其责任范围较为宽广。[3]

从上述两岸立法例来看,两岸公证机构所办理的公证事项内容均为法律行为和私权事实,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大陆采列举方式,而台湾地区采概括规定。此外,两岸在业务办理方式也略有区别。

二、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互助的发展历程

(一)两会成立之前

台湾地区在1987年解严,并于同年底对民众开放赴大陆探亲。随之两岸民众的接触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两岸文书验证的需要。

1. 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相关文书的查验

在两会成立之前,如需对台湾地区的相关文书进行验证,一般通过委托律师协助向台湾地区的公证处进行查询。如1989年11月,回大陆探亲的台胞陈某芳、王某芳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了陈某芳丈夫的遗嘱公证书一份和财产赠与公证书两份的复印本,向法院要求受理遗产继承的案件。法院受案后,知道福州有两岸律师共同合作办案,于1990年委托“蔚理律师事务所”的两个律师协助取证;律师接受委托后,交复印本寄给台北的合作律师;台北律师即刻前往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申请查证。经该处受理后进行查档,两份财产赠与公证书(丁)七十五年度让字第一〇二二一号和第一〇二二二号,与留存于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的原件(正本)相同。该公证处在大陆寄来的复印本上加盖了公章,并认为与原本相符。另一份遗嘱公证书因是1952年所做,而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的档案是从1956年开始建立的,因此无法查档。台方律师于是根据复印本的内容、格式、印章等作出“深信应属真正”的结论。经两岸律师协作的调查取证事项终告完成,该结论也为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所接受。

2. 台湾地区对大陆相关文书的查验

由于台湾当局在当时与大陆处于政治对峙状态,台湾地区各行政机关及法院,无法通过官方途径来查证大陆相关文书的真实性。原先可委托红十字会进行相关的验证,但由于红十字会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授权或委托,所以各机构对通过此途径查证的文书效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做法,多数机构予以否认。如台湾地区“财政部”在台财税字第八〇〇〇三九二号函中,就七十九年度申报综合所得税中扶养亲属宽减额,得否以扶养大陆亲属为减免事由,即以认为大陆亲属身份证明之认证无从认定,而暂不能列报减除。而法院对于大陆文书在台湾地区红十字会总会验证时期,形式上,如经过红十字会总会验证属实的,一般推定为真正,但其认定条件,也要参考相关证据和资料[4](如当事人与大陆的来往信件、出入境证明等)。

(二)两会成立后至签署《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前

1. 台湾地区的方案

海基会最初的构想是请求大陆方面提供所有大陆公证处的印章样式,甚至公证人的签名,日后海基会收受大陆公证书时,只要拿存档的相关印章及签名逐一比对,即可知文书之真伪。但这一提案被大陆否决。尔后,海基会采取如下流程来查验大陆的相关文书:

(1)大陆作出的公证书由大陆方面的当事人寄送给台湾地区的代理人。

(2)台湾地区的代理人将自身的身份证、印章及授权委托书,连同大陆寄送的公证书原件、复印件送交给海基会。

(3)海基会将代理人送交的公证书复印件寄送给大陆公证处查询真伪。

(4)待大陆公证处对寄送的复印件进行核对无误后,海基会才在公证书的原件上加盖公章,以此完成验证程序。

2. 大陆方面的反应

针对海基会直接将公证书寄送给大陆各公证处查验真伪的行为,大陆有关主管部门认为不妥。1992年4月,广东省委台办发出通知,认为海基会直接向大陆各有关单位要求文书验证或有关学历、死亡、婚姻、亲属关系的文书证明,其实质在于要把文书验证搞成相当于外交领域的验证形式,企图使海峡两岸成为两个对待的政治实体。为此,对海基会上述的操作流程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1)应由海协会负责与海基会联系和转达有关事宜,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与海基会直接联系;

(2)各部门、各单位对海基会查询有关证明文件的函件或传真文件,一律不予直接复文。

(3)根据海基会要求由原发证单位证实情况之文件,交县台办转送省台办处理。

三、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的验证方式

(一)祖国大陆的验证方式

自两会签署《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于1993年4月29日印发了《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实施办法》,对《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确认,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尤其是各公证员协会予以遵照执行。而大陆各地区的法院在查验来自台湾地区的相关公证书时,也是依照其相关规定执行。一般说来,祖国大陆法院如要查验台湾地区的公证书是否属实,一般按照如下流程:

(1)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将由台湾地区法院公证处所出具的公、认证书直接持往大陆受理该公、认证书的单位。

(2)大陆的受理单位如要对该公、认证书进行查验,需要查证的公证书复印件寄送所在的省(区、市)公证员协会或中国公证员协会,并说明要求查证的事由。寄送查证函时,不得在公证书副本上加盖任何其他印章。

(3)公证员协会审查认为符合协议第3条第1项规定的情形的,应登记并出具查证函转寄海基会。

(4)海基会答复后,再将查证结果即转公证书使用部门。

(二)台湾地区的验证方式

当事人在大陆地区就协议所规定的事项作相应的公证时,大陆的公证处一般要办理一份副本,在公证书作出之时,将该副本寄送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公证员协会。公证员协会在收到该副本后,对其进行登记并在三日内寄往海基会。海基会在收到该副本后,再将当事人所提交的公证书正本进行比对,只有当两者完全相符时,海基会才能出具相关的证明。海基会在核对文书时,不仅进行形式审查,还可就实质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查。例如,公证书上所载之内容显然违法、不当;或所载内容事项现实上不可能存在者,或者公证书所载之当事人身份资料与实际情况显然不符等情形,海基会均不予以验证[2]。海基会在核对无疑后出具相关证明时,应在公证书正本上贴上海基会的证明单并加盖钢印;若要求查验的文书不符合相关规定,海基会无法核发证明,则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台湾地区的法院公证处在制作与协议有关的公证书,如当事人表明公证书在制成后将持往大陆使用。则公证人应当要求当事人在请求书上增加相应的栏目,注明其使用公证书的目的和将要使用的地区。公证人在制成公、认证书时,应当在文书的右上角处标明其在大陆使用的地区,并在制作后7日内制作副本两份,由公证处以函件形式直接寄送海基会,再由其转寄给海协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公证书内容涉及有关身份、财产等事项,即使请求人在申请制作文书时并没有说明要将该文书持往大陆使用,等文书制成后,公证人也应当依据请求人或其继承人,或就公、认证书上有法律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者依据公证人的职权将公、认证书副本。如果法院公证人在《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生效前制作的公、认证书涉及有关身份、财产等事项,经请求人或其继承人或就与文书有法律利害关系的人表明将持往大陆使用,法院公证人应当依其申请寄送文书的副本。而上述这些文书也应当在右上角标明其在大陆使用的地区,并在七日内制作副本两份,通过函件形式寄送给海基会。

四、两岸对公证书查验的态度

(一)祖国大陆方面

大陆对台湾地区公证人作出的公证书,在两会还没有成立前,一般委托可以办理涉台案件的律师予以查证;在两会成立之后及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之前,大陆一般要求由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公证员协会通过海基会进行查验,在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后,一般要求按照《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司法部于1993年发布的《海峡两岸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查验,不经查验,各地法院都不能将该公证书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此种做法已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作为涉台民商事案件审判的指导意见,已无异议。

(二)台湾地区方面

台湾地区法院早期对大陆公证员作出的公证书只要经过台湾地区红十字会总会查验属实的,一般都推定为真正。但1991年5月6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八十年度台上字第九三三号判决指出:“大陆地区文书在未经海基会验证前,不得推定其为真正。”此判决一出,各级法院似有改变原先认定之趋势[4]。在台湾地区1992“两岸关系条例”及海基会尚未成立时出台如此判决,其后果可想而知。该判决因其逻辑的缺漏,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尽管如此,从台湾地区的现今判例来看,大部分仍须经海基会查验,才会认定公证书的真实性,并采之以为证据。如台湾地区高等法院八十五年度抗字第五一四号裁判:“……本件原法院审理结束,以相对人提出之大陆福建省厦门市公证处(九五)厦证字经第一二五号公证书暨所附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九九三)闽经终字第九五号民事判决书,业经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验证,有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八四)核字第五五四八号证明在卷可稽,堪认上开判决书为真正。”由此可见,自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之后,台湾地区的法院也对大陆公证员作出的公证书固定了一种查验方式,即通过海基会的查证后才能认定为“真正”,成为有效之证据。

结语

公证书使用查证互助是两岸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司法协助制度,通过比较与分析,可发现两岸在公证制度、查验方式和查验态度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两岸还未达成官方司法协助协议的情势下,双方须进一步细化《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相关内容,使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制度更趋合理化,更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清涛.试论公证机构向事业单位转变的法律问题[J].当代司法,1998,(9):22.

[2]郑闳中.中国大陆公证制度之研究———兼论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1999.

[3]吕潮泽.两岸公证现制及其修法重点比较[J].法令月刊,1997,(7):8,9.

贫富分化的两岸比较论文 篇9

1. 性教育教材的比较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大陆的性教育可谓是举步维艰、踟蹰不前, 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盲点”。[1]大陆的性教育崇尚的是“无师自通”的原则, 人们担心开展性教育会导致性解放的泛滥, 所以在教材开发方面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且基本上是处于真空状态。大陆的性教育起步比较晚, 实施效果也不够理想。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 许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 而是渗透在其他综合性的课程中进行, 如《体育与健康》就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性教育等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2]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人们的性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与此同时, 大陆对性教育的关注开始慢慢深入, 突出表现为教材呈现出对象化和低龄化的趋势。2002年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首套的青春期“性教育”系列教材, 分别以初中、高中、大学的青少年为读者对象, 集中围绕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各种性健康问题组织编写。与此同时, 江苏省青春期系列“性教材”读本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为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大陆性教育具有教材低龄化的特点, 它集中体现在2011年9月北京市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该教材按照低、中、高学段小学生的特点设置内容, 包括“我的身体”“预防艾滋病”等, 并在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第二小学投入使用。其中, 《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 教材图文并茂, 大胆加入了性交概念。这是大陆性教育教科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本教材打破了传统性教育蜻蜓点水的模式, 反映了当今社会性教育的迫切需求。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 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 台湾的性教育强调从娃娃抓起。台湾性教育协会前理事长晏涵文认为:“性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 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在大陆, 当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开始尝试性教育时, 台湾已经开始在幼儿园进行一些以性别概念为主的教育, 且教材的普及率也很高。台湾早在2002年就开始在小学阶段正式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由此可见, 台湾在性教育的步伐上远远快于大陆。

《长江商报》2010年2月23日报道:武昌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1992年去台湾参观, 发现台湾一所中学的校刊上竟然登载学生恋爱的注意事项。他日后表示:“当时我都惊呆了, 现在想来中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我们这一代都没这方面的教育, 如今还是羞答答的。”这些话再次印证了两岸性教育进程的差异。

台湾性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在学校卫生工作的框架之下, 以健康促进学校性教育的模式来推行的。国小 (小学) :从1年级开始至6年级, 有关性教育的内容体现在“道德与健康”课程中“家庭生活与性教育”的章节当中, 课时安排依据校本计划而定。国中 (初级中学) :对国1 (初1年级) 至国3 (初3年级) 的学生, 每周在“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中用1节“健康教育”课来实施性教育。[3]

2. 性教育师资的比较

理想的教育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没有人会到了真正需要某项知识的时候才进行恶补, 性教育也是如此, 学校不应该等到学生成年并开始恋爱时才进行性教育。既然性教育要提前, 那么中小学就要储备和补充这方面的师资力量。

大陆的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性教育教师。低年级的性教育主要是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往往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代上, 有的学校甚至忽视学生的生理需求, 直接把这门课上成了语文、数学、英语课。高年级学生所接受的性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对人体生理构造进行讲解时,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专业知识不够完善, 往往只能含糊其辞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笔者认为, 这不仅阻碍了科学性教育的传授, 也在无形之中为性教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媒体等手段的应用, 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出于好奇和心理需要, 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 对性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 因为成熟度不够, 他们又经常处于羞于谈性和性解放的矛盾之中。这时, 教师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性知识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 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 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但是, 调查发现, 正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在大陆一时仍难以得到普及, 其根源在于性教育师资的缺乏。[4]2010年9月, 成都大学开始培养首批性教育师资。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需要学习性生理解剖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规范、性教育学、性美学等13门课程。笔者以为,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小学性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台湾性教育的起步远比大陆早, 师资培养方面做得也比大陆快。当大陆还停留在谈性色变、耻于谈性, 才刚刚培养性教育教师的时候, 台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得到台湾“卫生署”的资助, 开始培养性教育的专业队伍。目前, 台湾又开始培养性教育方面的高学历教师———人类性学博士。中国新闻网2011年6月12日报道:台湾高雄市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博士班学生赵建刚和蔡景宏花费4年半时间取得学位, 成为台湾教育史上首届人类性学博士。[5]笔者认为, 专业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性学专业人士的增多, 台湾性教育的空间将大大拓展, 其质量也将明显提高。

3. 借鉴与启示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强烈, 台湾青少年对性行为的态度也较为开放。台湾对性教育的成果也有很多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

首先, 在编写性教育教材方面, 大陆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 多增加一些插图。因为插图具有具象性的特点, 能够拓宽学生的视觉广度, 产生积极的直观效应。[6]用插图帮助学生了解生殖器官以及性交过程, 可以提高性教育知识的传授效率。

其次, 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要从小给孩子正面的性教育, 让孩子更好地享受跌宕起伏、充满激情的青春期这部交响乐。为了全面提升性教育的质量, 大陆要加快性教育师资的培养步伐, 因为靠代课或非专业教师是不可能有性教育质量的。

再次, 台湾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包括青少年生理与性发展辅导, 包括对学生第一性征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的了解。[7]为了提升教师的性教育意识, 为了能给学生正确且健康的性教育提供保障, 大陆在教师招聘时也可增加考性教育方面的内容。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规划课题“海峡两岸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FJCGGJ11-006。】

参考文献

[1]陈冀京.青少年性教育浅谈[J].青年探索, 1998 (1)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彭涛.中国台湾开展学校性教育的经验[J].中国性科学, 2005 (1) .

[4]程榕娟.专业性学教师缺口成性教育短板[N].安徽青年报, 2011-10-26 (14) .

[5]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改善亲子关系策下一篇:空心梁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