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的反义词是什么(通用11篇)
分化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1
分化近义词是什么
分化的近义词、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分化 fēnhuà 瓦解 wǎjiě
【分化】①同性质的事物逐渐变成不同性质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②使分化。如:
1.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一直到能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这一段漫长的过程,是真正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2.然而反动的琼恩老头和议员们,通过种种卑鄙无耻的手段,分化和动摇群众的力量。
【瓦解】比喻崩溃分裂;使对方的力量崩溃。如:
3.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
辨析:“分化”着重于同一团体或同一阶级,由于立场或利害关系不同而分裂。“瓦解”指全部崩溃垮台,如内外夹攻,瓦解敌军。从程度比较,“瓦解”比“分化”更厉害,面更广,崩溃也更彻底。“分化”与“瓦解”有时可换用,如“瓦解(分化)敌人”,但它的语义有轻重之分。它们多不通用,如“有些汉字后来加上偏旁,就分化成几个字”,不用“瓦解”。
分化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2
关键词:哲学观,反思,自我意识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是哲学学习者必然要追问的两个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不是要最终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而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断探寻与摸索中, 逐渐形成和构建每个哲学学习者自己独特的哲学观, 从而在自己哲学观的背景之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什么”等于“什么是哲学”, 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历史上的“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暗含着“哲学”已经是一种既成的事物。这种事物从一开始萌芽, 是一种“吾不知其名”的状态, 然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逐渐成熟起来, 然后人们觉得有必要“强为之名”, 遂将其称之为“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也就是追问“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过程中, 包括“哲学”概念产生后, 一直发展到今天, “哲学”是什么样子的, 即“哲学”事实上是什么。
而“什么是哲学”, 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哲学”, 也就是追问“哲学”应该是什么。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会不断的去体悟“哲学”这个概念, 并对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 不仅对于它的过去有一种理解, 对它的现在有一种理解, 而且对哲学的将来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虽然,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对“哲学”的理解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但这种理解终将趋于成熟, 最后稳定生根, 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理解, 就是哲学研究者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 是学者心中对哲学的一种期望状态, 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甚至会成为一种信仰, 这就是哲学观。换句话说, 哲学观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 或者说是哲学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
显然, “哲学”在哲学史上已经有其既成的形态了, 但这种既成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哲学”应该是的那种形态, 也就是说“事实”与“应该”不是一回事。所以说“哲学是什么”绝不等于“什么是哲学”。
纵观哲学史, 我们发现哲学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哲学学派, 每个学派的哲学观点都不尽相同, 并且各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哲学派别之成为一个哲学派别, 首先在于其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着不同于其他派别的独到理解。如果我们把哲学史看做是由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思想构成的逻辑链环,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一部哲学史也就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历史。”而“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过程正是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哲学之所以如此难以理解是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的多变的本性决定的。尽管历来哲学研究者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哲学有一个总体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
哲学是人反思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首先哲学是属于人的, 或者说, 哲学是具有属人性质的。在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 哲学是起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惊异的, 就是说是人这种存在物的惊异使哲学成为可能的。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论断, 也就是认识人自己。到了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家们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开始研究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现代西方哲学则更进一步的开始研究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 哲学一直是人们用来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从先秦哲学到近代现代哲学, 人的性、命等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被人们称为人本主义哲学, 就更加离不开人了,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就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的情况, 使人通过实践活动扬弃异化, 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总之, 无论是西方哲学, 还是中国哲学, 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关于人的哲学。哲学是不仅要解释世界, 而且还要改造世界的, 它也是不仅要解释人, 而且要改造人的, 人是世界中的人, 世界是人的世界, 二者是有机联系的。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世界作为世界而成为世界, 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
这样, 就对哲学有了一个大体的理解, 即是简略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显然, 在作出这种理解的同时, 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 其观点就是上面所阐述的那样, 把哲学理解为人的反思的自我意识。当然, 作出这种回答不是要把哲学固定为这样一种东西, 只是试图以此去理解总结自己的哲学观, 以使自己明晰起来, 而后还要继续的去追问“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 重要的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回答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的作为人而成为人。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版.
威胁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3
威胁
指用武力、权势胁迫;使遭遇危险。语出《史记·刺客列传》:“ 秦地徧天下,威胁韩、魏、赵 氏。”
近义词:胁迫、要挟、恐吓
反义词:安慰、安抚、宽慰
造句:面对歹徒的持刀威胁,他毫无惧色。敌人威胁利诱,想使革命者投降,只能是徒劳的。经常在学校周围威胁小同学的那几个社会青年被派出所拘留了,这个消息真是大快人心啊!军民团结奋战,终于战胜了洪峰的威胁,保住了家园。倔强的弟弟即使面对大孩子的威胁也从不示弱。森林不断地减少,已经威胁到了动物们的生存。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解放军战士来到了抗洪抢险第一线。坚强的江姐不畏惧敌人的吓唬与威胁。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江姐报以蔑视的冷笑。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水灾之后,各种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灾区人民的健康。革命志士没有被敌人的威胁吓倒。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丝毫不能动摇刘胡兰的坚强意志。你不但不自己做,还来网上搜,甚至还威胁我。面对持枪歹徒的威胁,他面不改色地大声斥责,毫不畏惧,表现出共产党人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不管敌人怎样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方志敏同志始终不屈,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不怕威胁利诱,表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来参与每位香港市民应尽本分保护环境,坐言起行,请设法拯救香港备受威胁的自然宝库及生境,为下一代缔造生生不息的地球。近年来网络公司崛起的速度锐不可当,已威胁到许多传统企业的生存。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贪生怕死的叛徒出卖了组织和同志。这两支队伍联合作战,珠联璧合,能给敌人威胁。河水渐渐地涨上来了,威胁着我们。敌人见利诱不成,便露出了他们的狰狞面目,用枪毙来威胁革命者。面对敌人威胁恫吓,秋瑾面不改色。朱诺和密涅瓦恼羞成怒,威胁要和他算账。面对强敌的威胁,三军将士庄严得向军旗宣誓:“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全军将士车无退表,严阵以待。”。右翼的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再威胁我们的阵地了。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中呢?他们一会儿恳求,一会儿威胁,但这一切看来都没有用。尽管资本家采取威胁利诱、软硬兼施等办法,但工人们仍然坚持继续罢工,并表示不答应条件决不复工。图穷匕首见,劝说无用,敌人便露出了狰狞面目进行威胁。
歹徒手握着炸弹的遥控器,威胁警方要和人质同归于尽。
人们注意到,环境污染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大型制药公司曾经对仿制药业务嗤之以鼻,但仿制药对其利润的威胁迫使他们对此重新考虑。
对中国来说,迫在眉睫的威胁是什么?
尽管不法分子用尽各种方法威胁利诱,但他仍拒绝同流合污。
那一瞬间,没有人动作,然后,似乎这个女人的威胁解除了某种把众食客按在座位上的看不见的锁链一般,大家纷纷跳起来,开始拼命朝着饭店的出口抱头鼠窜。
他可能受到威胁,所以说了这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两支队伍联合作战,真是珠联璧合,一定能给敌人很大威胁。
面对强敌的威胁,我们决不做贪生怕死之徒。
他常要长途跋涉地远征,吃定量配给的军粮,要风餐露宿,还要面对战争和死亡的威胁。
麻木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4
麻木的反义词 :
激动、敏感、清醒
用麻木造句:
1、经历了许多的变故,他变得有些麻木。
2、由于神经受到压迫,他的双腿变麻木了。
3、在雪地上站久了,他的双腿麻木了。
4、寒冬腊月,边防战士的手脚都冻麻木了。
5、有些干部只顾谋私利,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
6、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时,她已完全麻木。
7、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8、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
9、对这种麻木不仁的人,求也是白求,他不会同情你的。
10、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之后,她对任何事物都采取麻木不仁的态度。
11、严阵以待的反义词是麻木不仁、麻痹大意。
12、这样的做法未必就是冷酷无情或麻木不仁。
13、他们丧失梦想、百无聊赖、理想匮乏,进而对生活日渐麻木。
14、这不是为麻木不仁做的理由。
15、你如此麻木不仁地对待老病缠身的母亲,简直禽兽不如。
16、灾区死伤那么严重,还是有些人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17、暪喝杯浓茶兴奋一下已经麻木了的神经。
18、我想给母亲一个拥抱,可是我麻木的身体已经不知如何是好。
19、政府对群眾困难显示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真令人气愤。
20、小李对刚才发生的事漠不关心,真是麻木不仁。
21、政府对群众困难显示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真令人气愤。
22、面对如此巍侗的情况,他依然麻木不仁,真令人着急。
23、他对外界事物麻木不仁。
24、身为主管,怎能对部属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
25、不知什么原因,我们不少人现在变得越来越麻木,对他人的不幸漠不关心。
26、灾情如此严重,那些富翁仍不肯解囊救济,真是麻木不仁。
27、他脸上那麻木的神情已经告诉了人们一切。
28、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他依然麻木不仁,真令人着急。
28、造句网尽量原创和收集高质量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29、祖母坐在一个靠近她床的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什么是城市的灵魂? 篇5
现在西湖不是申报自然遗产而是申报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打的招牌就是东方文化湖。
上世纪80年代, 杭州只有一座省级博物馆, 而今各类博物馆已达65座, 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西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胡庆余堂、林风眠故居, 还有那些零星散布的“可以看得见西湖”的小书店、小茶舍……西湖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从书本上搬到了无处不在的风景中。
文化生态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不可小觑。光怪陆离的声光电、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并不能让人与城市发生亲密的关系, 而一些看似破败的旧城区、看似散漫的小书店、一个角落的小剧场、略显落寞的名人故居, 更能牵引行者的脚步。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样, 城市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有生命的。
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必不可少, 它是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保持城市的文化生态, 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追求多样性, 否则城市的灵魂也就失去了意义。
城市文化生态需要延续性, 这种延续性是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标志。前些年上海整治苏州河, 保留了见证上海从“十里洋场”走向新生的建筑———邮电大楼、四行仓库、普陀区的棉纺织厂、旧时的圣约翰大学……你在外滩漫步, 其实就是在阅读上海的发展史。
分化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6
药品不良反应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缩写A D R) ,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国际上对药品不良事件有统一的定义, 药品不良事件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E v e n t, 缩写为A D E)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 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 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 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药引起的, 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谨慎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7
粗心的`意思是指心思很粗糙、一点儿也不细腻,容易忽略一些事情,表示做事说话不谨慎、不小心。
造句:正是因为你的粗心,才导致这次行动的失败。
2、大意
大意的本意是指大概的意思,基本的意义。还可以表示为不经意、不仔细、疏忽。
造句:行走在独木桥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大意,否则会掉下万丈悬崖。
3、疏忽
疏忽是指因为粗心大意而忽视了什么,有忽略、不留意的意思,还可以表示轻率、不随意。
古代美女的标准是什么 篇8
云髻雾鬟:“鬟”, 就是环髻的意思, 髻则是指束在头顶的那个结。云髻雾鬟, 就是说女性梳出的发髻要状如云雾。可见, 发式也是古代男子对女性审美很在意的一个方面。
娥眉青黛:“娥眉”这个词被用来专指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说把眉毛剃掉, 然后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这种化妆手法, 在西周时期就流行开来。这听上去有些“毁容”的味道, 但是也说明了眉黛素来是女性的一项审美指标。
明眸流盼:“明眸”就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流盼”是流转目光观看之意。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大眼睛里秋波荡, 这当然会被列为美女的一条标准。
朱唇皓齿:顾名思义, 朱唇便是红唇, 皓齿便是雪白的牙齿。红唇彰显牙齿的洁白, 雪白的牙齿又衬托樱口朱唇, 正是相得益彰。
玉指素臂:古人对女性的手指与手臂非常重视。作为美女, 则手指必须纤细而柔软, 手臂则必须白皙, 而且还要圆润而充满弹性, 此谓之“素臂”。其实就像现代人喜欢美腿美女一样, “美臂美人”是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
细腰雪肤:细腰便是腰肢纤细, 走起路来好似拂风的杨柳。雪肤则是肌肤雪白。细腰雪肤, 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审美倒是极为相似。
红妆粉饰:红妆指女子盛妆, 粉饰便是在脸上涂抹白粉, 也就是说会化妆也是评定一个女性美不美的标准。
注视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9
【注视解释】:集中目光看:注视着远方。
近义词:凝视 凝望
反义词:漠视 忽视 无视
相似词:赌注 投注 注入 注册 注定 注射 注意 注明
注视造句
一、正步走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前方。
二、他用那鄙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无耻之徒。
三、老师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使我感到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四、?望台上,边防战士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五、妈妈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我和妹妹。
六、观众们都凝神注视着舞台上杂技演员的表演。[源自造句网]
七、灯下,他凝神地注视着桌子上的一张照片。
八、值班警察警惕地注视着窗外发生的一切。
九、海防战士警惕地瞭望着广阔的海面,注视着海面上的动静。
十、观众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魔术师的表演,希望能看出点破绽。
十一、奶奶面容沉静,注视着远方,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十二、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窗外的陌生人。
十三、我还是经常斜靠在开满鲜花的山岗上,痴痴地注视着生养我的乌珠穆沁大草原。
十四、实弹射击时,我屏气凝神地注视着靶心。
十五、我军密切注视着敌人的动静。
十六、他先冷眼旁观,注视一切,准备伺机而动。
十七、世界人民都密切注视着中东和巴尔干半岛的情况。
十八、领导一面讲话,一面注视着众人。
惬意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10
【记载】
唐・韩《惆怅》诗:“朗月清风难惬意,词人绝色多伤离。”元・刘祁《归潜志》卷四:“太尉赠以白金百星,其人犹不惬意而去。”明・顾炎武《答曾庭闻书》:“《日知录》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谈起这一切,小契是多么地惬意啊!”
浩然《艳阳天》第七三章:“你看他多神气,多惬意!”袁鹰《领路人颂》:“人们都说乘轮船是惬意的旅行。”丰子恺《竹影》:“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
一、【反义词】
痛苦、难过
二、【基本解释】
[释义]
(形)满意,称心,舒服。
[构成]
动宾式:惬|意
[例句]
她惬意地听着音乐。(作状语)
三、【英文翻译】
1.be pleased; be satisfied
四、【短语造句】
1. 早上空气清新,倒也惬意。
2. 在岸上是挺惬意的,他心想。
3. 有私人盥洗室是再惬意不过的。
4. 那是一种惬意的报复。
5. 我说咖啡将使我感到非常惬意。
6. 威洛比相当惬意地离开了美国。
7. 这种感觉是挺惬意的。
8. “惬意”这个词儿是不是贴切?
9. 试想,他的新生活是多么惬意啊。
10. 他的妻子很惬意。
五、【详细解释】
◎ 惬意 qièyì
[be pleased;be satisfied] 称心
天下莫不惬意。――《后汉书・杨彪传》
(1).称心,满意。 唐 韩 《惆怅》诗:“朗月清风难芤猓词人~色多伤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四:“太尉赠以白金百星,其人犹不芤舛去。” 清 顾炎武 《答曾庭闻书》:“《日知h》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芤狻!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谈起这一切, 小契 是多末地惬意呵!”
什么是问题, 谁的问题? 篇11
男生特有女生缘, 这个问题要如何处理
在成人世界里, 常常会说某某男人有女人缘。可在一个班级里, 若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也很叫人挠头。在我们班, 我意识到, 这不仅仅是一个现象, 更是一个问题。这源自那天晚课的一个事件。我班有这样一个男生A, 很有个性, 也很聪明, 长相中上。那天, 在英语课上他调皮捣蛋, 被英语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当时, 他的态度还不错, 大家以为这个事也就过去了。可一下课, 外班的一个女生就声嘶力竭地朝英语老师扑来, “你凭什么骂A?”年轻的英语老师气得不得了。那个外班的女生气焰很嚣张。后来, 经过老师的劝说和那个男生A的强烈要求, 外班女生给我们班的英语老师道了歉。平时, 我也看出来, A身边总有一些女生环绕, 感觉不像是在恋爱, 也没有太过问, 却没想到会出了这样的事。于是, 我找了A谈话。A说:“那个外班女生不是他的女朋友, 他们之间不过是比较熟而已。”再后来, 我了解到, A这样的朋友很多, 学年里各班都有, 本班的也有。有的女生给他买吃的, 还有的给他钱花。为此, 我找A谈了好多次话, A也承诺不再和外班女生联系。在班上, 我也密切关注A和本班女生的关系, 他们之间似乎收敛了一些。不过, 我总觉得他们之间还没有彻底断绝往来。对这个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呢?
班主任老师迫切追问“男生特有女生缘, 这个问题要如何处理?”, 似乎女生缘是最棘手的难题, 是引发一系列干扰教学管理秩序事件的根源。可是, 在案例陈述中, 班主任坦承一直以来仅把男生A很有女生缘当成现象, 只有当男生A晚课上被英语老师批评, 随之发生外班女生替他“抱打不平”后, “女生缘”才在老师的意识层面升级为问题。
那么, 到底“女生缘”是问题呢, 还是男生违纪是问题, 抑或“抱打不平”是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 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看不清楚究竟什么是问题才是问题?
我们还是先从“女生缘”开始吧。
《辞海》解释“缘分”是因缘、机缘, 指出“缘”为梵语, 经典解释为“原因”, 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 命是缘。此人听的糊涂, 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 就问佛祖。佛不语, 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 云起云落, 随风东西, 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 缘如风, 风不定。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考察, 所谓有女人缘的男人, 他们在社会活动中能敏锐地洞悉他人的身体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规律, 而且对人的语气、语调、音量变化以及潜台词有很好的识别力, 并对自己的社会交往发展走向有较准确的预见。这些男士对自己有比较恰当的评估, 与大多数人相比, 他们更自信, 性格温和的同时又有鲜明稳定的个性和处事原则。特别需要明确的是, 他们擅长与所有的人融洽相处, 并非仅限女性。人的天性中具有渴望被关注的需求, 无论哪种性别、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乐于跟关注自己且容易沟通者交流, 乃至保持良好社会关系。当人们说某位男士有女人缘, 通常是一种褒义, 这说明他在各种场合举止言谈得体, 其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让与之交往的人们获得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 如轻松、有趣等。
诚如班主任所述, 男生A很有个性, 也很聪明, 连老师也承认A同学身边虽然很多女生围绕, 但不是谈恋爱。既然从班里到班外没有女生因为A同学吃醋打架, 也没有男生因为与女生的关系找A同学“决斗”, 那么, 只能说A同学符合如上所述有好“女人缘”的男生特点:社会交往能力出众。A的社会功能好还表现在英语课的晚课上, 他调皮捣蛋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之后, 立即表现出息事宁人的良好态度, 使气性很大的英语老师也认为“这个事儿就过去了”;另外, 在外班女生为其“抱打不平”冒犯英语老师之后坚持原则, 强烈要求那位女生跟英语老师道歉, 如果用一句俗语来概括A同学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 那么“既能请神也能安神”则最为贴切。
班主任老师把“女生缘”升级到“问题”, 其转折点并非A同学课堂上的捣蛋行为, 而是突发外班女生为A同学“抱打不平”事件。由于这位外班女生是一下课立即冲过来的, 从时间方面分析, A同学没有机会去跟外班女生叙述课堂上捣蛋挨批评的经过, 也没有请援兵来替自己重挑事端。我们可以推测是因为英语老师严厉批评A同学的音量很高, 并且内容比较针对这位个性鲜明的男生某些特点, 女孩子在邻班教室听到之后情绪失控, 下课后自发地奔过来表示对英语老师的不满。这位女生的表现让人不由地联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本杜拉的儿童模仿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实验, 女孩过激的情绪与高分贝的音量似乎更像一面镜子, 照出值得年轻英语老师深思的内容。既然A同学没有指使任何人表示对英语老师的不敬, 班主任把外班女生的不理智行为归结为A同学的过错则未免牵强。
不容否认, 这个外班女生的过激情绪与行为, 让原本平息的属于班级内课堂教学管理失控环节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引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多重关注, 从年轻的英语老师、A同学的班主任以及外班女生的班主任直到学校领导。这让班主任本已平静下来的心忽地提到嗓子眼, 感觉“摊上事儿了, 摊上大事儿了”。遗憾的是, 当教育管理上出了问题, 教师不肯反躬自省分析教育管理者的责任, 却急忙把包袱甩到A同学身上, 指责都是因为他跟外班女同学关系好, 才让本已平息的事情再起波澜。班主任如此理解整个事情的发生与发展, 对学生不公平, 对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积累也无裨益。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安稳, 有的老师把它看成学生在给自己传递特殊信号, 读懂这个信号, 及时调整, 教学会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有的老师则理解为学生在跟自己过不去, 顿时怒发冲冠, 瞬间把课堂变成整顿教学秩序的现场会。比如, 为什么A同学在晚课上调皮捣蛋?是他跟不上老师讲课的内容, 还是老师讲的他早已经掌握了?教师往往不假思索地把所有的课堂违纪现象设定为学生的过错。其实, 天资优异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快被理解并掌握, 于是注意力无法继续关注在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苦于无聊难耐才捣蛋或者做些小动作。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引起老师关注, 要求更多新的知识内容满足其求知欲。如果教师及时提供超过普通进度的内容给这样的学生, 资优生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在学业上持续进步, 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免受打扰, 师生各得其所。
从班主任老师陈述来推测, A聪明、反应快, 人际交往能力出众, 比较符合天资优异学生的基本特征。所以, 英语老师可以在他捣蛋的时候设计一个提问, 既包括晚课的重点或难点, 也满足A渴望关注的心愿。如果答对了, 就说明A的确需要更多其他新的内容以满足其求知欲, 老师不妨找一篇有趣且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 让他有新的关注焦点, 用安静的阅读代替捣蛋行为;答错了呢, 老师则可以温和地建议A跟大家一起动脑筋, 参与课题教学活动。另外, 我曾在本刊2013年第1~2期《转学中的迷失》提到过, 詹姆斯·莱文与詹姆斯·F·诺兰的《课堂管理原则》一书中为教师们提供了7种方法可以快速阻止课堂违规者, 也分别举出相对应的例子, 年轻的英语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免得课堂教学时间常常被自己批评学生的愤怒所充斥, 既坏了自己的心情, 也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 耽误教学进度。
倘若英语老师能按如上内容管理课堂, 化A同学的课堂捣蛋行为与无形之中, 那么, 她一方面可以让全班同学不辜负晚上坐在教室里的时光,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A同学对英语的兴趣和对老师“降伏”自己的钦佩之情;既省去了跟A的义正词严, 也免掉了被外班女生“气得不行”的负面情绪与情感体验, 更重要的是获得一份年轻教育工作者成就上的自我满足感。
至于外班女生的情绪和行为, 是这位女生个人在管理情绪和掌控行为的能力有障碍, 如此的爆发性事件即使不在这次出现也会在别的场合出现, 换句话说, 是她自己惯常情绪与行为模式的显露。由她的缺陷导致的师生冲突并不是A同学的过错, 更不能归为A同学的问题。如果说A同学有值得纠正的行为, 那就是经常接受女生的钱和吃的, 但班主任恰恰将此现象在陈述中一带而过, 却并未当成一种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