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

2024-06-01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共7篇)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 篇1

前言

在中国漫长的远古时期, 人类的祖先以口头的方式传送着自身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 在传承过程中又加入了自身的幻想, 这就形成了神话, 从现今出土的一些文物上可追踪到许多上古神话的遗迹, 还有很多文献中也记载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古代神话, 像是《山海经》, 其中表现出来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 最重要的是其中彰显出来的人文关怀。本文作者在进行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探索中, 进一步感受先民们关怀人类自身的情怀, 并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进而发掘我国民族精神的基本构成因素, 挖掘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根源, 强化现代人的民族精神, 以化解现代国民正普遍面临的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

1. 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1.1 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来的重生意识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 中国还没有文字的产生, 古代神话的出现就好像在沉寂的山谷里听到了脚步声, 它真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祖先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对生命的创造、使世界成为生命的存在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 他的身体化作世间的日月山川人类万物, 后来天地间又诞生出一位人头蛇身的女神来, 她便是人类的创造者, 她独立的生活在大地之上, 看着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 却没有一个可以与自己说话聊天的,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混沌天神, 自混沌天神走后, 女娲就产生了一种孤独感, 后来有一天, 女娲就根据自己与混沌天神的形象, 用黄土捏出了个泥娃娃, 她牵引天地的灵气于这泥娃娃中, 这泥人就立刻活了起来, 并拥有同女娲一样的说话和思考的能力, 女娲接连捏了很多的泥人, 直到手酸得捏不动了, 这时她扯来一根长藤, 使用她的神通将长藤伸入泥潭, 一抽一甩间无数泥点被甩了出来, 落地变成了小人, 用这个方法, 女娲造出了神州大地上的芸芸众生, 后来将富贵的人说做女娲捏出的黄土人, 将贫贱的人说成是用长藤甩出的泥点成的人, 在这段神话传说中, 体现出人类祖先对自身来源的思考, 同时赞美生命的诞生, 后来女娲又为人类创造了婚姻制度, 让人类可以世代繁衍。这位女神在传说中不仅创造了中国人, 同时还是中国人的婚姻之神, 因此被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神与始母神而受到我国民族世代的敬仰。

1.2 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人类对延续生命的生存渴望

在古代神话中还体现出人类对生命的珍视, 对延续生命的强烈渴望。在我国上古时期,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 人类祖先看到生命在凶暴的灾难面前显示是如此的渺小, 而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 300年前的黄河流域不断的出现洪水及旱灾, 同时还有丛林与沼泽中各种毒蛇猛兽的威胁, 从《山海经》中对那些对奇异怪兽的描述中足可以看出人类祖先对生存环境的警惧, 再像《女娲补天》中说到的“四根擎天大柱倾倒, 九州大地裂毁, 天不能覆盖住大地, 大地无法承载世间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 洪水泛滥不止,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在种种惊惧的场景描述中进一步烘托出神的伟大形象, 赋予神救世大任。更有记载黄帝、炎帝对人类生命的关怀, 通过其不惜以身试毒的许多传说, 显示出对人类生命的珍视, 更是古代人类的忧串意识体现, 神话传说中的神人形象对当时生存繁衍都十分困难的人类心理上给予了巨大的安慰。

1.3 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人类对生命意识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生命意识是植根于人类生命里的一种对生命的关怀, 从神话中对葫芦与禽卵的崇拜就可以看出, 人类对生命的极至尊崇, 另外, 神话中所描述的神都是源自于对人类自身的想象, 从最初的盘古开辟天地的传说中就足可见, 还有夸父追日中说“夸父将他手中的木杖丢下, 他尸体的肉与油浸渍的地方长出了桃林”, 这些神话中都是以人体各部位来推论天地间各物体的形成的。人类的祖先们总是习惯把自己所熟悉的人体本身看作参照标准来诠释自然界的万物, 并幻想出一些巨大的神灵, 来创作出壮丽的开天辟地的神话。从中国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原始人类的生命体验, 流露出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的关怀, 先民们将这样的生命意识沉积到对神话的创作中, 随着神话而被人们世代传承, 逐渐成为人们潜间识中的责任与伦理规范。神话中各种关于大神造人以及建屋取火等等其实都是人类所为, 从神话中表现出来的生命重生意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 关怀民生更成为了我国一贯的民族文化精神。

2. 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中存在的鲜明主体意识

在中国上古时代, 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同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又极其低下, 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与要求下产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将人类的愿望与世界万物都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其中展现出的是人类对世界与自身来源感到疑惑并寻求解答, 这些都体现出了当时人类鲜明的主体意识。

2.1 古代神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对现实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 三千年前的原始人类要面对洪水与干旱以及毒蛇与猛兽, 其生存环境是十分险恶的, 在《山海经》中就描述了许多的怪异禽兽, 在女娲与后羿等神话传说中也都对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状况进行了一定的描绘, 其中不但反映出先民们面对生存环境的警惧情怀, 同时更能看到面对现实自然灾难, 神话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楔而不舍的精神与勇敢斗争的壮举。后羿射日实际讲述的就是人类与天灾勇于对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是对人类勇敢精神的真实写照。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描述的可能就是人类在面对火山、地震、洪水或是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时, 人类弱小的生命不辞辛劳勇于抗争的行为, 反映出了先民们在古代险恶的现实环境中生存的奋斗意志以及牺牲精神, 树立了后世民族的精神典范。

2.2 古代神话中表现出来的悲壮情怀与不屈的精神

我国古代神话生动的表现出人类祖先们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的悲壮情怀, 最为典型的便是精卫填海的故事, 它讲述的是一个帝王家的少女, 于东海游玩时被淹死, 死后化作精卫鸟, 经常到西山衔取石子与树枝来填平东海, 故事里虽然悲剧气氛较为强烈, 但却蕴含了人类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精神。还有夸父追日的故事, 相传在北方大荒之中的一座名为成都载天的山上, 有个名为夸父的巨人, 他想要摘下太阳温暖人类, 就一直追逐着太阳, 一直追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 这时他感到口渴, 就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有走到大湖, 就渴死在半路。夸父将大手中的木杖丢下, 尸体的肉和油浸渍的地方就长出了桃林, 故事里散发着悲壮的精神色彩, 后世也极为称颂其倔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更激励了中华民族进行不断的奋斗。而《刑天舞干戚》的神话与之相比, 就更加突显出了其中的个性色彩, 刑天在面对天帝时, 不畏强势, 仍进行顽强的反抗, 在后来的人类中虽然也时时显现, 但刑天成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 这种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大重要因素。

2.3 古代神话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创造精神

中国古代的神话反射出了我们祖先丰富的精神世界, 同时更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性, 充分体现了人的意识。中国古代神话是建立于人类的生活经验, 同时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人类祖先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 进一步抒发并彰显人的意志与情感。中国古代神话中各神的形象美丽动人, 时时抚慰着人类, 后世的艺术家也被古代神话中反映出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震撼。后经我国学者的研究证实, 中国上古神话在传颂过程中被人们进行理性的历史化了, 最初的天神被人们降为人的祖神, 并虚构了人类始祖与发展谱系,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神话的魅力, 不过我们从神话中仍然可以想象出最初的创世神话与发明创造神话等, 在塑造这些神话形象过程中, 周围世界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 充分展现出原始人类的智慧特点。另外, 在中国上古时期, 先民们无法独立进行对抽象的思考, 他们是借助于某些物体来相互传递观念与思想的, 上古神话是通过运用各种符号来传递的, 这时候的上古神话还不能称作是文学创作, 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却极似文学创作, 它包含着人类的认识形态与愿望。

参考文献

[1]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 1992.1.

[2]钟云星.花间血泪象外诗魂—从《葬花吟》的物我同一透视曹雪芹的主体意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06.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 篇2

一、摘 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是指汉族的一些神话传说,道教的、佛教的以及远古的神话。而西方神话传说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

1、主题上的相似

(1)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 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如关于天地人类的起源,中国神话中盘古生于浑沌之中,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传土作人。古希腊神话中卡俄斯与妻子浑沌之中先创光与昼, 然后创天地,天地生神族,神塑土作人。圣经中,造天地和造人的都是上帝。这意在说明天帝或神族创造出宇宙及人类,人类的诞生与土地密不可分。

在《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中宗凡滟从创世神话、造人神话、洪水神话、星宿神话、惩罚神话五大类型出发,对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中西先民对世界认识异同的根源,从而发掘民族早期中西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异同之处。

在《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中周含通过“创世造人”、“大洪水的传说”、“世界中心的山”、“天堂与地狱”这几个相似的主题进行比较,来探讨中西方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共同之处。在《中西神话传说中的几组共同主题》中王颖认为在中西神话传说中, 存在着“ 创世造人”、“劫后重生”、“塔树通天”、“徒劳无功”等四个共同主题。在《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中西创世神话比较》中卢沁钰把西方的创世神话, 伊甸园神话, 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 伏羲、女娲兄妹和女娲补天分别作的对比研究,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似处和差异性。在《从神话看中西古代文艺观的差异》中江宁康从起源类型、洪水类型、太阳类型、火的类型、英雄类型五个方面阐释主题内容的同异:天帝或神族创造出宇宙及人类, 人类的诞生与土地密不可分;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的天帝法力失灵而人世的疏浚水利见效, 神与人君合一,西方的神族法力无边,人世仰仗神赐才得以再生;文艺受神的掌管,日神掌管艺术并给人间以光和热,文艺有激扬人心的作用;火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中国由人世实践取得了火,古希腊人相信火自天来, 非人力可为;平定人类社会的英雄,在中国是人世的君王,在西方是借助神力并最终变成神的神人之子。

(2)对自然现象的神化的解释

如有名的洪水神话,中国是大禹治水、古希腊是丢卡利翁和皮拉、希伯来是诺亚方舟,还有比如,打雷了,古人无法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是天上的神仙在发脾气了。古希腊神话中掌管雷电的是天王宙斯,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也有雷公。人们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把大自然当作神来顶礼膜拜,并演绎生成种种神奇、浪漫的神话。例如,希腊神话中有太阳神阿波罗、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海神波塞冬,等等;中国的神话也有诸如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太阳神炎帝,等等。

(3)对古人原始生活的记述

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反映古人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壮举,记述部族起源、发展,以及部族战争的英雄神话与传说。比如,中国的古代神话“夸父追日”,反映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精卫填海”中炎帝的女儿“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她化作精卫鸟,衔石填海,这是古人颂扬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记载了黄帝与蚩尤战争的一个片段:“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其实是原始部族战争的反映。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众多故事实质上是历史附会神话的产物。古希腊神话也有众多的英雄传说,比如:大力神赫拉克里斯立了十二大功,被高尔基称为“人类最早的劳动模范”;伊阿宋为了个人荣誉,率领众英雄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夺取了金羊毛;奥得修斯设计了木马计,帮助希腊联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希伯莱中的《出埃及记》等等。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2、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高红樱)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3、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神话观念方面,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众神有着凡人所有的喜怒、好恶、欲望等情感,而且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宙斯的风流、赫拉的极强嫉妒心,赫尔墨斯的虚荣等,众神并没有被塑造成抽象道德的化身。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充满着凡夫俗子的种种感情欲望——恋爱、嫉妒、争斗等,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神与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中国神话中的“神秘”色彩则浓厚了许多。“神”在先民的心中庄严而又肃穆。对于“神”,他们是既恐惧又崇拜。具体到神的形象,也与人是不同的类别,中国神话中的“神”十分奇特,通常是与“怪”相联系,甚至从中能够追寻到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痕迹。例如,创造人类的女娲是人面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这些神的形象,都是典型的鬼灵精怪,给人一种敬畏感。此外,中国神话中的“神”不像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那样具有人的情态和内涵,他们的个性大多平面化,而且与生俱来,恒定不变,有时还成为某种抽象道德的化身。例如,女娲的身上始终体现的是仁慈善良的母性精神,而开天地的盘古,逐日的夸父,则被赋予了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富有牺牲的精神。总之,在中国神话中的“神”身上缺少人的丰满的性格特征。

在《从炎黄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看中西神话的差异》中李瑞仙认为中国留传下来的神话, 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 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 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国神话片段散乱,而且描写粗略。希腊神话完整, 情节丰富。中国神话人神异形异性,多是人面兽形,或由兽形幻化而成,具有高度神圣化特点。而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 具有高度人格化特点。神中国古代神话神都是高高在上,几无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外形与人多无差异,人间种种喜乐争斗也发生在诸神之间。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由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迪特,因为后者许他以天下第一美妇。

在《简析中西神话差异》中李翠萍从中西造人神话的差异、神的形象差异、人神对立和天人统一的差异、伦理道德和个性自由的差异四个方面反映中西民族精神和风貌的差异。在关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话体系、人生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方面,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中认为,希腊神话体系表现为完备、丰富、具备逻辑性,而中国神话表现为短小、丰富、散乱。在人物形象方面,中国神话英雄不食人间烟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注重品行与德操。古希腊神不但集中了人类外貌美的诸多优点,而且完全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

关于中西神话差异的原因,杨则认为由地理因素、历史原因、民族心理因素、宗教、信仰的差别这几种因素引起。在《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中李娅菲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别。在《谈谈中西神话不同的思想根源》中何鹏认为中西方神话的差异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人民当时的生活方式、神话产生的时间,以及所有的哲学都是有关系的。

在审美情趣方面,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形成了庄严悲壮与活泼欢快的鲜明对比。人们熟知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鲜明地透视出远古生存环境的恶劣、艰苦。灾难与痛苦使中国先民成为“早熟的儿童”,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历经了大悲大痛后,经过世代的遗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神话世界中,用幻想的方式记载了创世英雄们为生存与自然拼死搏斗的悲壮场面,使得中国神话天生具有悲剧色彩,庄严沉郁,令人压抑。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天然的港口,富足的生活,使他们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其神话也处处呈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神们都过着无拘无束、安居乐业的神仙日子,因而古希腊神话活泼明朗,很少有中国古代神话中沉重、悲壮的气氛。

4、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民族信仰方面,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下,西方和中国神话分别体现出“崇力”与“崇德”两种神话特质。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的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在人生观方面,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体现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倾向。中国原始初民生活在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之中,面对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烈日炎炎、凶禽猛兽随时侵袭人的恶劣环境,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太渺小了。为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生存下去,原始初民不得不成群结伙, 协调动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抗御自然,以维持起码的生存。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维护群体利益、坚信美好未来的民族个性熏陶和化育了中华民族并代代相传。因此,中国神话中受到讴歌赞扬的英雄也是牺牲个人利益、克己奉公的典范。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手足、身躯变为大地、四极和五岳,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成了星星,他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彻底地奉献给人类;大禹新婚四天就离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古希腊神话恰恰相反,它大力提倡的是个人主义,张扬个性,放纵原欲,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宙斯虽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却时常到人间寻欢作乐,美狄亚为爱情而背叛祖国,赫拉出于嫉妒而报复伊娥,帕里斯为女人而把金苹果判给阿佛洛狄特„„这些在古希腊人眼中都是正常的,值得称赞或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因为古希腊人的海上生活刺激了独立不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个性的形成,他们意识到独立、自由的价值,关心的只是如何发展自己以应付来自大海的挑战,因而推崇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主义与原则。腊神话中尽管有的神具有英雄气质,但他们终归追求享受,注重自我实现,体现了个人主义倾向。

在自然观方面中西神话体现了“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的差异。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古代先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中华民族的祖先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违农时,顺天行事,就可以得到生存的基本保障。和谐有序的农业文明,循环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原始初民把大自然当作他们衣食住行的主宰和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朋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幻化的诸神,不是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是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古希腊神话多写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希腊诸神常捉弄甚至三番五次地想毁掉人类。古希腊海洋文明孕育了驾役自然、征服自然的“天人对立”的思想。长期的海上冒险和漂泊不定的生涯,使古希腊人感受到大海的神秘和力量的巨大,惧怕大自然的威力,又不甘屈服于大自然的淫威,遂使古希腊人逐渐形成了人神对立的观念。

在《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中何文祯从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善恶同源与善恶分明、以美主善与以善主美三个方面阐释中西文化传统的对立。

在《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中刘长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得出“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 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 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 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神话对比研究》中莫柠源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运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分析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得出“中国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女性化和很强的长期取向倾向。希腊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个人主义、低权力距离、较弱的不确定性回避、男性化和较弱的长期取向倾向”的结论。

在《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尹晓予论及中西民族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伦理至上;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注重个性,探究智慧。最后得出结论:希腊神话及西方民族文化得益于经济的、力量的、智慧的聚合力,中国的则得益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从而构成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两类神话和文化。

关于中国、西方神话之比较,学术界的看法:有的说崇实与求知、本善与原罪、尚性意识与两性禁忌、听命与由命。有的说,中国的神话传统和西方各国神话传统都产生在不可能正确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幼稚时期,中西神话的创造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与实践,中西神话传说都反映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共同愿望,中西神话和英雄传说都具有戏剧性的因素,中西神话传说同样有着审美与道德价值同样升华读者的精神世界,同样有着永久的魅力,并同样成为人类的共同的文学财富,有的说中国与希腊神话存在神话的不同发展阶段、神际关系、神话的系统等差别。有的说有神人同形与人兽同体、女性崇拜与男性崇拜、神本与人本、崇力与崇德等差异。众说纷纭。

三、结语

中国和西方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有相似之处。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大综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民族性格与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两块瑰宝,使之在人类文明史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四、参考文献:

《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宗凡滟 《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周含 《中西神话传说中的几组共同主题》王颖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中西创世神话比较》卢沁钰 《从神话看中西古代文艺观的差异》江宁康 《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蔡恒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高红樱

《从炎黄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看中西神话的差异》李瑞仙 《简析中西神话差异》李翠萍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杨姗姗

《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李娅菲 《谈谈中西神话不同的思想根源》何鹏 《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何文祯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 篇3

关键词:自然崇拜 一池三山 基本要素 形态构成 审美意境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启迪了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又根据造园者的不同社会目的和功能要求,使园林在结构和意境等方面有了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和蓬莱神话,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皆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蓬莱神话深深地影响着造园者的造园理念,并通过园林这种方式传承了下来,在古代园林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吐故创新,刺激了神话的发展与繁荣。

一、蓬莱神话及其山水景观模式

在蓬莱神话中,我们发现了古代园林的影子,先人希望建立一个有自然之美,无自然之恶,并能实现自己愿望与追求的美好家园,这个理想家园的形式只能在神话中出现。这更多的是意念之中的精神之园。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刺激着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与辉煌,这种精神园林则是先人的精神栖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自然山水模式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造园风格为“本与自然,又高于自然”。把人工与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山与水的结合恰好体现了自然的精髓。

1.远古自然崇拜

最原始的崇拜形式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为具有生命和意志的对象来加以崇拜。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自认为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着密切关系。因园林源于先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充满想象的现实创造,承载着先人的无限寄托,有着“拟幻为真”的品格。

2.蓬莱神话及其山水模式(“一池三山”神话)

《史记》中记载了对蓬莱神话最早的描述。据《史记》记载:在东方海边燕齐一代海上有三个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海内十洲记》记载:蓬莱周围环绕着黑色的园海,“无风而洪波万丈”;方丈山“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瀛洲山‘上生神之仙草,又有玉石,高且万丈,出泉如酒,名之为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

“一池三山”是以战国时期蓬莱神话体系为主题,景观效仿了中国东南部渤海沿岸和岛屿,是帝王追寻长生不老的神仙意境,是帝王穷嗜极欲的热衷向往。

二、古典园林中的“蓬莱”设计意匠

1.秦汉园林一一蓬莱模式之滥觞

战国时代的诸侯和秦皇汉武,他们都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神仙梦,实施了“反抗死亡”的计划。据《史记,封禅书》卷二十八记载: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传奇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局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上莫不甘心焉。

秦朝时,秦始皇听信传说,便派人甚至亲临东海寻觅仙人神药,依丽山而走势,建立史上规模空前的“阿房宫”,范围三百余里,殿馆、阁楼、廊道等建筑占据其中重要的景观地位。在这个宫苑内建有园林“兰池宫”,水中刻有二百丈的石鲸鱼,气球时期阿衡名犹如神仙一样长久。并且在长安引渭水为池,并在其中堆筑了三岛,用来模拟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满足他长生不老,永坐王位的愿望。秦始皇自称“真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主题是“神仙意境”的皇家园林。

汉武帝时,统治阶级对“永生”的欲望并没有破灭,憧憬海中的“仙境”求而不得,便不断扩建上林苑,在著名宫殿建章宫的太液池内,也堆筑了三座岛屿,以模仿东海三神山。汉武帝的上林苑使宫苑园林达到高峰。

2.“蓬莱”模式对后世园林的影响

自秦汉到明清,历代皇家公园的理水,一直都沿用着“一池三山”的模式。在不断地沿用过程中,“一池三山”的模式不是简单地重复出现,而是“巧手因借”、“精而合宜”、“景到随机”、“因境而成”,是通过该模式不同星象的探微,寻找出传统中“一法多式”、“有法无式”的高超园林设计技巧。

在北魏洛阳华林园中的大海中,宣武帝派人做“蓬莱山”,并在山上建了仙人馆;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建立了西苑,根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北宋徽宗赵佶在汴州城郊建造寿山,在曲江池中建筑蓬壶;南宋高宗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并将叠石立于水中,形成三神山的模式;元代大内御苑的太液池中排布着三座岛,由北到南分别为万岁山、圆坻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后迁至北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新建立了北京城。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了北海、中海和南海,这三海作为主要的御苑,成为“西苑”。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坻为半岛,并与屏山相连,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池,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并将水面扩大,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不仅出现在皇家园林中,也体现在我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中。苏州拙政园根据积水弥漫的现况,建园者便因势利导,用树环绕着浚沼城池,建立了一个以水为主的风景园。拙政园中有三岛:到远香堂向北眺望,可见水中的东、西二岛;还有西园北半部池水中的一岛。

三、“蓬莱”模式造园手法浅析

1.对园林基本要素的影响

在蓬莱神话臆造的神灵生活环境中,已经具备了后世造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山、水、石、植物、建筑,万物有灵的光环笼罩着它们,生活在其中的也都是“神”而并非是“人”。

植物是构成自然山水园的有机因素,树种选择多以姿态天矫古拙为上,苍劲就显得高大,也体现了先人追求永生的愿望。在园林创作上,是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诗情画意为主导,用写实的手法,对山水的营造,刻画细腻。

秦汉时期,先人们注重树木花草的品种和样式,首选珍奇的树木花草和动物。这种“仙山生奇木奇兽”的思想更突出的表现了当时先人们对仙境的向往。

俗话说:“上行下效”,帝王广建园林,贵族富商们也竞相效仿,茂陵巨富袁广汉之园,有“有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澜”之作,可见当时人们模仿大自然的景象,堆叠高大的假山,创作流动的水型,这也是先人们的一种审美观的所在。“一池三山”把自然山岳形象主要并集中的反映出来,植物的配置也符合自然群落的特征,达到了“极妙山水”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基本上沿用了秦汉遗风,在审美情趣上也没有太大变化,追求奢华,向往永生,以山水自然为主题,筑山必求其高大,峰必求其高峻,追求犹若自然,极尽林泉之致的情趣。

唐代造园之风也极盛行,较大宅第多建有“山池”。唐宋之间蓝天别墅,后王维的辋川别业,更是冈峦迭起,纵谷交错,有权有谱,有湖有溪,有天然植被,不仅有“仙境”的意境,更显自然风趣之美和富有诗情画意之境。到唐代,普通的花草树木以及动物更多的进入园林中。

2.对景观形态构成的影响

我国古典园林经过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写意山水园林体系。许多基本结构至今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对今天的园林建设或将来的园林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尽管海岛仙山是一种美妙的传说,但对于园林的形态构成来说,却是一种很精巧的形式,即山、池结合的布局形式。在水面上立起山石,使空旷平淡的水面产生变化,景观层次更显得丰富,有了远近疏密的视觉景观。来到岛上观赏四周的景色,便体会到碧波环绕于周围的舒适感受,亦可生离尘俗之趣,产生飘飘欲仙的感受。蓬莱仙岛“一池三山”的形态构成,受到了历代造园者的喜爱,并且沿用不衰。

在建造圆明园时,为了突出“仙岛神山”的主题,创造了以福海三岛“蓬莱瑶台”的全园构图中心。三岛分别为“北岛玉宇”、“蓬岛瑶台”、“瀛海仙山”。蓬莱瑶台最大,其余两岛略小。三岛接近正方形,呈现西北往东南方向斜串联的湖岛布局。

祖国西藏首府布达拉宫西南三里处的罗布林卡亦有“一池三山”意境的水池。池成斜长方形,池内置正方形的驳岸三方岛。三岛成一正轴线上串联的布局。

三岛布列,不仅将水面分割,丰富了园中的景观,而且形成了山因水活,水随山转的意境,其清幽、开朗、明静的自然山林风味萦绕其中。

3.对审美意境的影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山水的感情。先人用现实的存在来描绘神话意境,然后又用神话意境来引导现实生活。先人对这种似实似虚,亦假亦真的虚幻境界充满了向往,希望在这仙境里获得解脱,获得福禄寿,追求人生的意义。这种思潮渐渐引申为先人对美的一种概念。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美的生境、美的画境与美的意境,是将自然美、艺术美、意境美融合在一起的审美环境。在园林的生境、画境、意境的创作中,通过生境、画境的物态实景,使人能够触景生情进而达到超越景象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由物质到精神的升华,也就是园林艺术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一意境,即审美中意境美的境界。唯此,才能使园林意与景浑、情与景和、以景寓情、感物吟志。

古典园林艺术宛如激情与大自然的诗篇和乐章,以极其有限的空间,传神的艺术形象,开拓广阔的意境,引起丰富的联想。它的特点不在于模仿自然形象的酷似,而在于不违背大自然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形式美”的规律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时期有自然形态升华到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美是合乎天然之趣,集自然之精华于一身的理想化、典型化的美。

四、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论 篇4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1. 神话塑造了民族性格

袁珂说:“神话是民族性的反映, 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 自然也在许多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1]

其一, 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尚德精神”。这是中国神话主要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国千年以来的文化精神。

宇宙的开辟者盘古, 从竭力创世直到死去, 他的头成为山岳, 气为风云, 他的声音成为雷, 四肢成为地的四方, 血成为河流, 肉成为泥土, 胡须成为星宿, 皮肤和头发成为草木, 他的牙齿、骨和骨髓成为金石和珍宝, 他的汗水成为雨, 在他身上爬的虫子成为人类。女娲是在宇宙业已形成、天地得以开辟的情况下, 化生万物、炼石补天、抟黄土再造人类、普及文化的“圣女”。天塌下来, 她用五色石把天补好;天柱折了, 她断螯足来顶替;洪水泛滥, 她杀黑龙除灾祸之根。[2]作为创世英雄, 盘古、女娲这种牺牲自我、高度的奉献精神, 受到万民的敬仰。

中国神话中的神是“正义”的化身, 代表了最高道德标准。在受到人们膜拜的同时, 自然而然以天下苍生为重, 把平治天下、造福人类看作是他们的根本职责, 尽自己所能“保民佑民”。创世神如此, 始祖神也这样。《淮南子·修务篇》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孟子·滕文公上》有言:“禹八年于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 草木焦枯”。羿“仰射十日, 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 堕其羽翼, 故留其一日也。”可见, 神农为给人治病, 不惜以身犯险, 亲尝草药;鲧为帮助百姓制服洪水, 不惜任何代价偷取“息壤”;大禹也是为治水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后羿同样为解除民间疾苦, 不遗余力。

毫无例外, 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神都闪耀着“道德的光辉”, 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民族利益, 甘愿付出一切, 用自身神力造福天下苍生。正是这种至高至美的“尚德”精神, 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形成。

其二, 敢于战斗、自强不息的“反抗精神”, 这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主要特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类的力量无法与自然界抗衡, 人们就借助神话来表现自己的心愿。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 (叫) 。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又《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无论是精卫还是刑天, 都代表了当时与自然界抗衡的先民。即使力量弱小, 即使屡屡受挫, 依然战斗不止。这种博大坚韧的精神使其人格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 给后人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作用。

2. 神话影响了后世文学

奇伟瑰丽的中国古代神话, 它本身就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其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都从神话中汲取大量的素材, 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诗歌园地里, 《诗经》的《玄鸟》和《生民》篇让我们了解契和后稷诞生的奇异。《楚辞·天问》让我们看到女娲、羿、鲧、禹、简狄、后稷、舜、王亥、伊尹的影子。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让我们感叹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东晋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让我们折服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斗争精神。盛唐李白的诗歌更是极致地运用了神话典故, 《蜀道难》、《把酒问天》、《北风行》、《凤台曲》、《上元夫人》等上百首诗作, 涉及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舜帝与二妃、烛龙神话、巫山神女、大禹治水、黄帝鼎湖升天、蜀道开辟等众多神话以及玉帝、王母、麻姑等诸多神仙, 极具浪漫主义精神。今天, 我们还可以在郭沫若的《女神》里, 鲁迅的《故事新编》里以及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中, 领略到古代神话的瑰丽。

在小说领域中, 唐代有李朝威的《柳毅》借鉴鲛人神话写柳毅和龙女热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留有古神话西王母瑶池、仙桃的记叙。最著名的当属明代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了, 这两部小说大力继承并弘扬了古代神话浪漫主义精神, 成为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佳作。

在戏剧舞台上, 京剧的《嫦娥奔月》, 取材于后羿与嫦娥神话;川剧的《沉香救母》、京剧的《宝莲灯》, 取材于华岳三娘神话;黄梅戏的《天仙配》, 取材于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各剧种的《天河配》, 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各剧种的《白蛇传》, 取材于唐宋时代的传说白蛇神话等等。

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之功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 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 法玛还成什么?”[3]又说:“在罗伯茨公司面前, 武尔坎又在哪里?……”[4]

法玛是希腊神话中传闻女神俄萨的罗马名字, 她可以吹着号角传播信息, 速度非常快。后来印刷所出现了, 法玛就被比下去了。武尔坎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火神和匠神, 他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大冶金股份公司罗伯茨公司面前, 丝毫没有用武之地。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科学的发明创造, 代替了神话的天真幻想。但是神话对科学的启迪之功, 终究不可埋没。

中国神话在这方面也特别出色。拿飞行的设想来说, 《山海经》里已经有了羽民、羽民国的最早记载, 可看作是先民飞上天空的向往。而“嫦娥奔月”的神话, 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神话幻想的最高峰。20世纪60年代, 人类载人宇宙飞船已经登上了月球, 使“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科学的现实。科学固然伟大, 然而, 在两千多年前, 人们“嫦娥奔月”的幻想, 同样值得赞叹。

在医学方面, 《列子·汤问》记载了一段名医扁鹊给两个病人做外科手术的神话, “饮以毒酒, 迷死三日, 剖胸探心, 易而置之, 投以神药, 既悟如初”, 各归往见妻子, “妻子弗识”。两千多年前, 当然不可能有这样高超的手术, 充其量算是人们大胆的设想, 是神话。而现代医学则越来越昌明, 角膜、心脏、胰脏、肝脏、肾脏还有肺都可以成功移植。

鲁迅先生说:“昔之初民, 见天地万物, 变异不常, 其诸现象, 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 今谓之神话。”[5]由此可见, 原始人类创造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 实在是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可以说就是科学的萌芽。神话虽是一种虚构, 但不是谎言, 它通过幻想来“实际地改造世界”。神话所翱翔的地方, 总是指引着人们向着知识的海洋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前进。

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 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阶段, 我们应该充分吸收我国古代神话折射出来的文化优点,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摘要: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学, 是民族精神最早的也是最为质朴的记录。我国上古神话以其永恒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神话,文化价值,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参考文献

[1]袁坷.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4.

[2]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73.

[3、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成语汇总 篇5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成语

1.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2.含沙射影:古代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喷沙子,被喷 射的人就会害病,剧者竟至死亡。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后以“含沙射影”比喻暗中诽谤中伤。

3.哪吒闹海:是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传说托塔李天王在陈塘关作总兵时,夫人生下一个肉蛋。李天王认为是不祥之物,一剑劈开,却蹦出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的俊俏男孩,这就是后来起名为哪吒的神童。哪吒自幼喜欢习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边嘻戏,正好碰上东海龙王三太子出来肆虏百姓,残害儿童。小哪吒见此恶徒,义愤填膺,铤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东海龙王得知此讯、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亲,随即兴风作浪,口吐洪水。小哪吒不愿牵连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肠、剔骨,还筋肉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的哪吒。后来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人们借助这个神话故事,发泄对造成水害的龙王——最高封建统治者——“真龙天子”的怨恨。

4.牛郎织女---从牵牛星与织女星演化而来的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现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

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农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5.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夸父追日---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清都紫微---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擎天之柱---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十日并出---?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比喻**并起。Sfm中国儿童资源网

水漫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无缝天衣---神话谓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兴云致雨---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玉宇琼楼---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形容覆雪的楼宇。月里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云锦天章---云锦:神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 篇6

关键词:神话思维,格列佛游记,中国古代神话

一、《格列佛游记》和《山海经》简介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 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 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 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晚年的小说作品, 是一部古典名著。原拟写200回, 结果只完成100回。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 后50回着重表现众女子的才华。《镜花缘》经过作者的再创造, 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 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 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书中所写位于海外的数十个国家虽采自古典神话, 但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 匠心独运。作品以讽刺见长, 除借故事情节讽喻现实外, 语言风格也生动流畅, 幽默多趣, 嬉笑怒骂, 酣畅淋漓, 书中对于异国风光人物的描写, 也灿烂多彩, 瑰丽有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

二、《格列佛游记》和《山海经》在神话思维上的比较

1、幻想与现实的统一

所谓“幻想”是与“现实”相对而言。“幻想”总是因不满足于“现实”而产生, 它超越于现实并往往成为改造现实的蓝图。但它又总在某种程度上根源于现实、与现实相联系。马克思曾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际上, 人对世界的任何改变或改造, 都需要有预想, 也即需要有一定的幻想。幻想总是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是人寻求比现实更美的愿望的体现。人总是先有了比现实更美的幻想, 从而引导自己去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列宁曾经区分两种幻想, 一种是“可能赶过自然的事变进程”;另一种是“可能完全跑到任何自然的事变进程始终达不到的地方”。他充分肯定前一种幻想。他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这样幻想的能力, 如果他不能在有的时候跑到前面去, 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开始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 ——那我就真是不能设想, 有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际生活方面从事广泛而艰苦的工作, 并把它坚持到底……只要幻想的人真正相信自己的幻想, 仔细地观察生活, 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同自己的空中楼阁相比较, 并且总是认真地努力实现自己的幻想, 那么幻想和现实之间的不一致就不会带来任何害处。只要幻想和生活多少有些联系, 那一切都会顺利的。”所以, 笼统地否定幻想, 否定超越现实的想象力, 那就是否定人的能动性, 否定人作为主体能够完善自己和改造客体世界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力量。幻想源于现实, 又超越现实。幻想在现实中产生, 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述, 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 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 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所幻想目标而奋斗。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与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这二部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反映社会生活, 单纯地寄托作者的理想, 而是希望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他们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幻想世界。

2、文学创造主体与神话思维对象心物一体关系

在神话的思维结构中, 有一种不分化 (或不完全分化) 的一体感, 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似乎在一种虚幻的关系中合为一体。主体是自然对象的一部分, 自然对象也是主体的一部分的延伸。神话思维结构不“不分化”的“一体感”, 正是原始民族的心理及思维水平尚处于低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各创世神话中, 几乎都讲到世界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天地形成之时, 万物都有了灵性。物理和生理的, 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有思想感情、意志的和无思想感情、意志的都不分化地合为一体。因为在神话思维中, 梦是真的, 神话是历史, 物我能够交感, 人的行为可以导致某种自然规律或宇宙秩序的改变, 天地万物的某种变化也等同于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在神话的思维结构中, 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不仅相互作用, 而且能够相互渗透和关联, 而不理会它们在性质、形式、作用等方面的矛盾。在《镜花缘》中, 作者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态度, 其中的女儿国就显著体现了李汝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现实世界中有关男女问题表现为“男尊女卑”的现象, 在女儿国中被完全颠倒为“女尊男卑”。这段过程中林之洋竞被女儿国的国王封为“王妃”, 让他像中原的女性一样穿耳缠足, 饱受痛苦。这实际上就是让男子从女性的方面来彻底体会穿耳缠足这各种封建社会奴役女性的丑恶的陋习。在人们的集体表象中, 物象和心象、现实的感觉映像和主观的幻象问题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这种不分化的一体感, 把想象或幻觉与事实融混在一起, 它在将外部事物经过心智加工 (内化为心理表象并构成一定意象) 的时候, 往往将物理和心理的, 以及将有生命、意志、感情和无生命、意志、感情的混为一体。物和我、客观映像和主观幻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问题不自觉地融合在一起。这种“一体感”, 既不可能像逻辑思维一样得到对方事物性质、属性的清晰的了解, 也不可能像艺术思维那样是为创造艺术形象或意境而有意使物我合一。

三、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化 篇7

希腊文学的发展大概经过了:“始于神话,成于史诗,抒情诗可以看成是一次突破,而戏剧,尤其悲剧则是绝对的高潮——顶峰中的顶峰,而这几个环节又正好相继对应了氏族部落、社会君主制、贵族专政、民主政治几个发展时期。”

古希腊神话是其文化的灵魂,整个希腊文化则是其迷人的躯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文学、艺术、哲学,都是神话的变形和重构。古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遗产,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所显现的理想境界、艺术风格皆是人类文化之罕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中国上古神话陆续产生后,就有一个长期口头流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神话得到了不断地补充、加工,内容逐渐丰富、系统。

神话是语言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语言了解神话。神话永远涉及过去的事件:不是“开天辟地之前”,就是“人类最初的年代”。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但是,人们赋予神话的内在价值植根于这一事实:被视为发生在某一时刻的事件同样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结构。后者跟现在、过去和将来同时都有联系。在我们现代社会里,没有比政治意识形态更接近神话思维的了。

神话的本质不在于文体风格,不在于叙事手法,也不在于句法,而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神话就是语言行为,然而是一种在极高层面上发挥作用的语言行为;不妨说神话的意义此时能够从它最初赖以启动的语言跑道上起飞。

神话是在尝试解释天文、气象等方面的一些费解的现象。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一个社会都利用神话表达一些例如爱恨情仇等人类共同的基本情感。死亡与爱情,无法超越的生命底线,无比深邃的永恒秘密,未可知的幽暗国度。荷马、维吉尔、但丁,无不在他们的史诗巨制中展现死亡、地狱、幸福、婚姻与爱情。

柏拉图曾定义:“爱总是对最渴望又最缺乏的东西的感情”。阿里斯托芬说:“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翼和追求就是爱情。”

二、审美及叙事比较

社会生活就能够验证这些永恒主题,宇宙秩序,所以它们是真实的。东、西方两大文明发祥地——中国和古希腊,在其犹如星辰闪烁般的爱情神话中,摘取几颗仔细瞧瞧: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或明或暗,相异及相通之处。

中国神话“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反映出国人性格:善良、勤劳,但是未达到与应享用生活水平之对应的智慧。

中国神话那种构思的精妙,配合的严密;那种上下全部联合,从山川、河流到建筑、主题及人物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天趣”,自然界总体的美,是最高的形式,非人力所能。

而古希腊雕像中的女性形体,对古典西方艺术中的理想形象进行改造,艺术家还兼任外科医生,心理医生。在时间、空间、人物等多元立体生命及生活结构中,价值分布自然呈现出立体的客观性,这让人类拥有更多维的审视自我的角度。

中国神话女主人公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被迫织锦,生活劳苦;仙话中“太元玉女”:贞洁、圣女;嫦娥:美丽善良;孟姜女出生于姜家和孟家院子的瓜果中;白素贞本是蛇,后修炼成仙;女主人公身份不一定高贵,至少善良、美貌或是贤妻良母;男主人公无财,但有才或者至少有德,身体健壮:牛郎是孤儿;梁山伯一介书生。

此外,古希腊各爱情神话人物有时代连续性,中国仙话中特别少的人物相续性:偶见盘古与“太元玉女”爱情的结晶是“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和宙斯与赫拉较无可比性。

上一篇:优化群体结构下一篇:盾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