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同性恋(通用3篇)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 篇1
摘要: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困扰,同性恋的话题可谓是一个禁忌,大众对这个群体存在诸多误解。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放,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不应该漠视这个现实。本文以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搜狐新闻客户端中报道的同性恋新闻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国内网络媒体对同性恋现象的报道,旨在探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上对同性恋者报道的现状、形象的塑造、社会影响等几方面进行反思,希望能对以后的新闻报道有所启示。
关键词:同性恋,搜狐网,责任
一、引言
根据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推算,同性恋者大约占我国人口总量的3%~4%,表面看来相对数量并不多,但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法律政策不完备有关。由于各方的压力,中国的同性恋者一般采取低调的生活方式,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性恋者受到新闻媒体的“封杀”。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扩张,同性恋群体开始出现在受众视野中,随着同性恋群体在媒体上曝光数量的增多,媒体对其报道是否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之间产生的各种疑问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二、资料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同性恋主题报道以及对同性恋形象的呈现。考虑到研究目的,本文釆用“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议题。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针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以同性恋为主题的报道样本,以“同性恋”“同志”(特指男同性恋者)“拉拉”(指女同性恋者)为关键词,收集样本研究,形式分别涉及传播内容的倾向和特征,并将研究结果以具体的数据、表格和分析的形式详细地表示出来,并通过数据、表格和分析得出结论,推断产生研究结果的内中原因。
在众多的网站中,选取搜狐网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搜狐网是如今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特别是在2012年,搜狐提出集中精力做新闻客户端,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媒体平台,使其新闻播报拥有更突出的优势。而且搜狐新闻客户端是搜狐的核心之一,同时是打造和传播搜狐品牌的重要渠道。以其作为网络媒体的相关研究代表性对象,具有很大的优势。
而从时间变量来看,主要分析了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同性恋主题报道的变化概况。基于考察研究报道的历年变化概况在时间跨度上的需要,同时由于笔者自身的条件限制,笔者将研究时间段设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考察这13个月搜狐新闻的同性恋报道。同时,根据13个月间报道量的变化特征,来进行相应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看出,2014年9月~2015年9月,涉及同性恋的新闻数量共有221篇,总体分布均匀,也出现过较多或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例如,2015年6月、7月分别是34篇、49篇,而紧接着的8月却没有一篇,这些现象也值得我们探究,但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阐述。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同性恋新闻的报道现状
由于政府的模糊态度,在中国的纸质媒体上很难看到有关同性恋的新闻,由此可以看出,纸质媒体对于此题材持否定、规避态度。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同性恋也采取了更加宽容的态度,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更加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媒体虽然对国内的同性恋群体不尚热衷,但是对国外的同性恋新闻却通常可以及时地进行报道,网络媒体同样如此。如图1所示,关于国内同性恋的新闻是84篇(占38%),而国外的新闻则是137篇(占62%),差不多是国内新闻的两倍;再看同性新闻报道的男女比例(图2),在92篇议题有特定指定对象的新闻中,男同新闻58篇(占63%),女同新闻29篇(占31%),不确定性别的5篇(占6%),男同新闻占据了大多数。这种内外报道量的巨大悬殊,男女比例报道失衡会让受众产生一种错觉,“中国同性恋很少”“中国同性恋比国外少”“中国同性恋大多是男的”“男的同性恋指数高”的观感,不利于受众对中国整体社会状况的把握。
(二)同性恋的形象塑造
以往,纸质媒体在提起同性恋时,对同性恋者形象的再现描写会得出同性恋者有心理疾病、同性恋传播艾滋病等刻板成见。在对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同性恋者形象再现的总结中,这些刻板成见依然存在,但是相对数量要少很多。
结合搜狐新闻客户端中样本文本的报道分析后(表2),对同性恋者的形象有了以下新的印象:
首先,同性恋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娱乐圈通常是引领时尚的标杆,如表2所示,关于娱乐明星的同性恋新闻占15%,是所有涉及具体人物职业身份新闻中比例最高的,而且新闻中大量出现“有创意”“时髦”等词来形容娱乐圈中的同性恋者。由于他们属于公众人物,有一定的话语权,除穿衣打扮、对时尚界的感悟外,还可以对人们在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有着独特的见解,成为人人喜爱的“时尚社交达人”。
其次,同性恋多出杰出人才。如今,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勇于承认出柜的人也越来越多,新闻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多。“卢森堡首相与同性结婚,副首相也是同性恋”“苹果CEO库克出柜,认领同性恋身份”等名人同性恋新闻霸占着头条。在对221篇样本文本进行分析中,有92篇是对议题有特定指定对象,在涉及的指定人中,社会名流、公众人物共57人(这里的名流和公众人物是指表2中政治、娱乐领域的人物和精英),占所涉人数的48%,差不多占了一半,可见其杰出人物较多。
最后,同性恋者开始受欢迎。样本文本中报道大量不同领域的作品,对同性恋者形象的描写也更为理智客观,表明同性恋者如今地位的变化。对待同性恋问题,人们发出公正的声音,从需要不断地努力来为自己正名,到顶着特殊角色的身份,而在各行业所做的杰出成就,抑或是表达出的深厚情感。如今这个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各种报道充斥文本,同性恋同样得到了尊重、认可和欢迎。
(三)同性恋新闻的社会影响
第一,正面影响。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应该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使更多的人了解同性恋者真正的生活,这有利于缓解同性恋群体的生存压力。对搜狐客户端221篇的同性恋新闻文本分析来看,表达中立态度的新闻有158篇(只是陈述事实的新闻)(72%),可以显示以网络媒介为载体,以受众喜爱的方式客观报道同性恋新闻,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想和文化对同性恋的曲解和歧视。
在221篇文本分析中,正面的新闻是31篇(14%),可以引导社会树立一种更理性的观念——同性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盲目抗拒,同性恋者也是平常人,同我们有一样的追求。使大众更理性、客观地理解同性恋现象,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价值观的发展。
第二,负面影响。在221篇文本分析中,负面的新闻32篇(14%),与正面新闻基本持平。例如,“妻子发现丈夫女儿均是同性恋,彻底绝望离婚”“义乌抓8名男同,4名染艾滋病”等负面新闻。虽然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现象,其本身并不是社会问题,但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它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毫无隐私可言,同性恋者的生活在网上被无限放大,同性恋新闻增多,意味着负面的东西也会增多,不利于公众正确了解他们的生活。社会普遍的偏见比个别或是很少发生的偏见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
四、小结与讨论
由上述分析来看,报道同性恋题材新闻是把双刃剑,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开放社会风气;弊在于可能引起部分人的跟风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改进我国网络媒体同性恋新闻报道势在必行,应创造一个宽松的传播环境,引导受众正确认识这一群体,完善受众的媒介素养。然而,作为网络新闻记者,在报道时应该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对待报道对象,而受众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新闻意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搜狐新闻[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5WQERx_7kpi6Wmo EHy0c OZXKe OFvml CXKSDgt FEU1Gz Zj Mn Vnxee65YQ0u F1u5n7VPv CP4re T6e4i ZTADGc2_.
[2]范睿怡.新媒体时代微博对同性恋群体的新闻呈现——以新浪微博为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 篇2
电影无疑是社会时代感的最直接的体现, 中国同性恋电影也毫不例外。然而纵观中国同性恋电影, 男同性恋电影与女同性恋电影却有着不同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结局的不同性和片中角色的身份认同性差异。
男同性恋电影的结局的主题永远都是分离, 一种是生命的分离, 一种是时间的分离。先以几部大家熟知的电影为例来说, 《蓝宇》中的捍东与蓝宇, 《美少年之恋》中的jet和sam。在他们的爱情世界, 有一种伤叫悲伤, 是睫毛再也承受不住泪球的重, 轻轻碰到就会滴落。在他们的爱情世界, 人生的冷暖只是取决于彼此心灵的温度。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 犹如夏日的空气里的一点甜甜的味道, 而结局永远是凄美。也许正如张爱玲所说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 它们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他们的爱情就是这样, 远离人群, 也远离了生命。爱情开始的时候, 人生才开始。他们的爱情开始了, 人生却也戛然而止。蓝宇死了, sam自杀了, 这是大部分世界男同性恋的影片都会有的结局, 一个人生命的离去, 也许是对他们之间的爱的唯一合理的诠释。《蓝宇》结局中那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的歌曲依然回响在脑海, 捍东的独白“你知道吗?这些年, 北京还是老样子, 到处都在拆呀建呀的。每次经过你出事的地方, 我都会停下来, 不过心里倒很平静, 因为总觉得你根本就没有走……”。面对他们的感情, 依然感动了, 依然落泪了, 也许正是因为那份凄美。再如《盛夏光年》中的余守恒和康正行, 离开或者将那份感情永远留在心里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当然这是中国男同性恋电影的大趋势结局, 但并不是指全部, 在此不做详细列举。
女同性恋电影的结局的大趋势却是美好的, 《刺青》中的小绿和竹子, 《蝴蝶》中的碟与小叶。她们依然经历了坎坷, 经历了无数内心的挣扎, 痛苦, 焦虑, 无数次的选择, 逃避, 但最终她们选择了勇敢, 选择在一起。这样的差异不免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为何导演会做这样的区分。这就体现一定的男女性别的传统认同性, 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 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讲, 自古男性被认为是社会的主导, 女性是所谓的社会的弱势群体, 所以如果说这样的爱情是一个错误的话, 那么男性要承担的永远要比女性多, 就如同小孩子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家人会对女孩子网开一面, 而男孩子就会收到惩罚, 因为固定的传统观念告知女生可以犯这样的错误, 而男生却不可以。女生可以牵手, 而男生是不可以的,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但每一个一直都在这样做。也许正是因为社会一直也在默认男性这样的身份存在的合理性, 是以一种保护伞的身份生存, 所以同样的错误对男人女人的程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体现了虽然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的地位在一些形式上有了改变, 但弱势群体的身份认同性本质并没有什么改变。这种差异性还可以从同性恋电影中角色身份的差异性中看出。
男同性恋影片中的主角大多都是十七八岁的正处于人生转折期的“转大人”青少年。例如《盛夏光年》清纯的学生制服, 熟悉的校园场景, 唯美的画面, 俊美的面容, 苦涩的恋情。或者是以“男妓”的身份出现, 《蓝宇》, 《美少年之恋》。这两种身份的共同点都是不成熟, 进而很显然不成熟所造成的选择依然是不成熟, 他们总是以一种“边缘人”的身份出现, 所以注定凄美, 但这也体现出了社会大众对男性在犯“错误”时的容忍性是不一样的, 因为你本该强大, 本该是主流, 所以当你选择非主流的爱情, 注定遭受失败。
而《刺青》和《蝴蝶》中的角色都是比较而言成熟的角色, 她们是成年人, 有着大家眼中还正经的生活。所以当她们选择同性之爱的时候, 成熟的选择就会有成熟的结局。这也无疑可以说是对女性弱势群体性的潜意识认同, 她们是弱者, 也可以说是社会非主流, 当非主流选择非主流的爱情, 这可以被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正常性选择, 所以社会对她们的宽容性也就多了。
然而不管是男同性恋电影, 还是女同性恋电影, 不管他们或者她们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 寂寞是他们所有这样的人生命中的代名词。这也可以说是他们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所在。因为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真正的异性朋友, 也就是无从去理解原来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才是所谓真正的爱情。中国是一个相当传统的国度, 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界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分得很清楚。老师, 家人都会告诉你男孩子不要和女孩子走太近, 女孩子不要出去和男孩子一起玩。在这样的潜意识熏陶中, 势必缩小了他们的可交际范围, 自己身边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最好的朋友也是一样, 而当寂寞的时候陪伴的也是同性别的人, 当他们慢慢长大, 互相关心, 爱护时, 这个时候自然会认为这就是爱,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无从定义为什么这样的爱不是爱情。也许唯一的答案就是因为一系列所谓的传统的禁忌。最终就如同泰国男同性恋电影《暹罗之恋》中结尾谬所说的话“如果真的爱一个人, 怎能不害怕和他分离, 而我们必须接受现实。于是长大了, 寂寞就是没有了爱, 比没有朋友更寂寞, 即使短暂也会刻骨铭心”。那些点亮我们生命的爱, 就彷佛这个发生在暹罗的爱情故事。或许, 她们或者他们该拥有的不该是指责, 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美]蒂莫西·科里根, 著.如何写影评[M].宋美凤,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2][法]安德烈·巴赞.著.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 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 篇3
具象主义绘画的产生是绘画艺术一个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对传统具象绘画艺术的重复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完全否定。具象主义绘画标志着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极端化转向平衡, 即时代精神与相应艺术形式之间协调。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欧洲具象主义影响了中国9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 他们对西方艺术进行理性地学习与借鉴的同时, 融入了具有中国特质的当代意识, 形成具有时代感与本土特质的中国新具象艺术。而在众多的中国具象绘画艺术家中刘小东与忻东旺无疑是其中最具重量的两位。
作为中国当代新具象主义绘画艺术家, 刘小东与忻东旺两位的绘画语言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借鉴了西方具象绘画大师弗洛伊德的艺术语言形式, 只不过具体内容和关注、表现的角度不同。刘小东以描绘城市普通民众和身边的人群为主, 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是在日常状态下, 对那些过目难忘的个体形象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也正是在这种关注中, 人们不难在刘小东作品中品味出调侃和玩味。“日常状态”可以作为刘小东创作特征的概括, 不但形象是日常的, 环境是日常的, 就连画家的创作过程也似乎是日常生活偶然留下的痕迹。刘小东本人常常将“近距离观察生活”挂在嘴边, 而他所说的“近距离”不仅仅是将兴趣集中在对象皮肤, 衣物等细节的刻画上, 更体现在语言技法层面上, 体现在了画家对画面的形式感、空间构成、黑白灰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自由表达上。他虽然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直接画法和笔触特点等艺术形式, 但更明显具有自由抒写的特点, 这种影响可以从刘小东用笔的力度、局部的造型以及对油画的厚薄色层把握上见出端倪。例如创作于1995年的《白胖子》, 整个画面不论造型还是用色, 处理手法都已经把握的相当到位, 几乎一气呵成,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物与环境、空间与氛围处理的都贴近自然, 他在忠实自己眼睛的情况下将整个事情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只有“真实”的刚才, 既不代表过去, 也不意味将来。
刘小东用较为直接的激情话语, 表达他对于平凡现实率直的记录, 而忻东旺以一种新现实主义的人性关怀诉说了当代农民的都市尴尬, 在忻东旺的作品中, 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沉重。忻东旺在他的艺术中自觉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在忻东旺的画面中所出现的人物、环境以及细节等, 看起来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布置。人物的身体细节和精神氛围, 所刻画出来的都是那么具有凝重力。不管是造型还是内在精神世界, 二者的结合恰到好处。传统画论所持守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神”理论, 都在忻东旺的艺术中得到回应。从画布上最初的起稿中, 可以看到他那种以线造型的手法, 正是一种富有中国意趣的和高度概括的抓取神态的能力。忻东旺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对西方传统具象艺术的超越, 逐渐形成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本土特质的新具象艺术的绘画风格。
刘小东的作品色彩一直保持着明快与放松, 并且受佛洛依德的影响, 长期注重用笔的笔触感觉和效果。忻东旺的色调注重的则是厚重与质朴, 而且比刘小东较多地使用了油画刀塑形。在观察角度, 或者说画面的视角效果上, 刘小东的艺术视线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找一个异乎常态的角度, 而且多数带有一些特殊角度或是有意为之的变形。创作于1997年的《烧耗子》就是体现刘小东在对于创作角度不断寻找的最好注解, 它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捕捉和深层揭示是刘小东作品中任何一张画都不能相比拟的。画面画幅不大, 前景中身着青蓝色外衣的年轻小伙子, 无论是脸上所呈现出来的狞笑还是心理上深层次的冷漠都予人一种鲜明持久的印象。而画面左下角一只燃烧的耗子则是整个画面中最重要的点睛之笔。一条冷灰色的马路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五分之三, 以及一个在鲁迅文章中倍受批判的“看客”在不远的地方面容略显呆滞地傻笑着。蓝灰色的基调给整个画面罩染上一股暖昧不定的气氛, 让人颇多疑虑……《烧耗子》在画面里所取得的成功, 对都市人内心的透视入木三分, 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肖像人物作品中最有力度、最有震撼力的作品。
而忻东旺则是对民工问题的关注和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81
具象的中国精神
——论刘小东与忻东旺油画艺术的异同性
TEXT/肖剑锋
表现一如既往。由于其艺术活动主要是在画室内完成的人物写生创作, 为了便于在写生中抓取稍纵即逝的东西, 忻东旺对于创作工具和表现技法并没有拘泥。不管是用笔还是用刀, 一切的使用前提都是围绕符合其艺术语言体系的完整而存在。忻东旺的视线如同他尊重生活和所描绘的人物一样, 是超近距离地观察和审视, 这种强聚焦形成平面空间和纵深空间的双向压缩, 以及比例关系的夸张和强化, 让观众和他更贴近画面人物。不过有一点, 无论是哪一个, 他们的作品画面在整体效果上都呈现“非室外”的特点。如果说刘小东借助于摄影技术的辅助, 其表现出来的效果都让人觉得与常态之间存在差异性, 忻东旺则干脆就是室内写生完成为后再加上室外环境背景。
从整体风格上来讲, 忻东旺和刘小东虽然作品的关注点不一样, 在绘画语言上也有所差异, 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生活状态的关切和思考。对正在探索具象主义绘画的中国画家来说, 对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特点和社会国情的研究探索, 是实现中国具象主义绘画民族独立体系的基础和源泉。如果我国的具象主义艺术家能把具象主义绘画从中国文化角度出发, 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出发, 深刻把握民族精神, 广泛地挖掘民族题材, 高扬主体意识, 开掘本体价值, 关注时代发展, 进行大胆的创造与探索, 必将会开拓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常宁生《.国外后现代绘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
[2]杭间.《新具象艺术在现实和内心之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9
[3]阿纳森 (美) 《.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4]曹小鸥《.新具象艺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5]许江, 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6]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