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问题论文

2024-07-31

分化问题论文(通用12篇)

分化问题论文 篇1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初二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 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如何防止分化,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 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生升到初中二年级后, 增加了平面几何、物理等课, 学习负担比初中一年级重, 教材的内容也广泛、复杂得多, 要求相应地有了提高。

二是学生的心理变化迅速。到了初中二年级, 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 儿童和成人的成分都有, 极不稳定。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 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 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

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特别是对新教材既缺乏教学方法, 又缺乏教学经验, 大部分教师把初中一年使用的听说领先的方法丢弃不用, 而采取一味领读, 叫学生背诵、默写、翻译等, 学生整天疲于奔命, 毫无兴趣可言。

根据分化原因的分析, 在初中二年级阶段,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

一、及时帮助, 预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 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 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 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 及早指出, 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为学生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信心, 而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基础是无“忧”无“难”, 其具体做法:

(一) 端正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对学生的认识, 学生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把起点、进度、训练量定在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身上, 一切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特别注意给原来不及格的学生多跳一跳的机会, 也能摘到几个果子。尖子学生要从速度和分量上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使他们也感到摘果子并不那么容易。

(二) 创造语言情景。

一是继续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等, 让学生在语言和实物之间建立直接关系, 学得轻松;二是以手势、表情、动作配合教学;三是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 把学生带入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四是组织对活表演, 让学生在情景中使用语言;五是坚持少讲汉语, 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以上几项可总的概括为:初中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始终要做到“假戏真演”, 学生“乐在其中”。

(三) 语言知识系统化。

初中二年级一定要加强对语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便于学生记忆。最常用的是图表法, 把学过的知识用线条或者图表表示出来, 让学生记忆深刻。

(四) 指点学习方法。

如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总觉得单词难记, 那么就要及时地教给他们“听懂—读准—辨形—归类”的记忆方法, 经常不断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法, 有了苦干的决心, 加巧干的方法, 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努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学生开始接触英语, 诱发兴趣毛泽东曾在《矛盾论》里这样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初中二年级后, 如何因势利导, 保持这种兴趣,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是防止分化要解决好的第二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察觉, 学生的行动还是受自己情感的支配, 因此, 不间断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兴趣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爱好, 是激发初中二年级学生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应当从得益感和创新感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生的得益感主要来自会运用英语。初中二年级学生要是能听懂老师和别人说的英语, 自己能用几句英语来表达简单的思想, 能看懂课外的几段简易英文, 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 兴趣盎然。要保证学生每节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练功夫 (包括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 , 学生的语言技能才得以形成, 得益感也就油然而生。学生的创新感主要取决于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 给学生留同步阅读训练作业, 以开阔学生眼界。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 居然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了解到, 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尖子学生由于基础比较扎实, 智力发展水平也较高, 教师要允许他们在教材所能达到的程度有独特的见解和新的运用, 让这些人的兴趣不受到抑制。

(二) 爱护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 因此, 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普遍关心学生, 尤其差生, 同他们交朋友, 不歧视他们, 不动辄斥责他们, 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要多鼓励, 不要动辄批评, 批评也要考虑场合, 特别是要与事实相符。课堂提问要因人制宜, 循循善诱。

(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学习效果的好坏, 主要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如何, 知识主要是学会的,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如何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来端正学生的动机。我们还让学生成立外语课外活动小组, 发挥每个人外语方面的优势, 对外语从不感到无味。

综上所述, 研究和改进英语教学方法,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 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好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缩小两极分化。建议每位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试验, 总结经验教训, 来推动教学工作的改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

分化问题论文 篇2

兰 章 宣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6)

【内容提要】“十六大”指出“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呈扩大趋势,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富分化影响对策

【正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革以后,我们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又未实现。现在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级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避免两极分化过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也就成了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

按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分化程度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有资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以前在贫困基础上均等化的分配格局已被打破,社会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趋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3,城镇1984年为0.16。到1988年,城市上升到0.24,农村达到0.30,而城乡合计货币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85。到1992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0.40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计算,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43,比美国1989年的0.3992高0.0451,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等程度。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化。首先是高收入阶层的崛起。据《福布斯》统计我国目前亿元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为13倍。高收入层主要由专业户、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企业租赁承包者、部分文化界人士、各种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部分公司职工以及涉及外企业的部分中方雇员构成。低收入者主要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农民,因停工停产或亏损企业的职工、因病、残、天灾人祸而丧失过去能力的人等等,生活困难和未解决温饱的人数达7000多万,需要救济和扶助。

另据调查表明,从储蓄情况看,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80000亿元,其中储蓄80%被2千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1千万名演员、作家、三资企业经营者占有;这一群体占人口20%;而其他群体仅占储蓄20%,占人口80%。贫富之间储蓄差距明显。这还仅是以存款作比较,若以收入作比较,贫富分化会更明显。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面积极作用、1、合理的贫富差距能产生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富裕是人心所向,由贫穷而变富裕也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没有差距,就没有目标没有榜样,没有压力。因此,合理差距的存在,不仅能给落后者产生示范效应,给他提供学 1

习的榜样,而且能给他们一种心理压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和展示了这种差距所产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巨大力量。

2、合理差距的存在为先富者带动和帮助落后者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先富者除了带动、激励和示范效应外,还有其它更多更实际的内容,如先富者要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需要更多的合作者,这就可能为落后者提供就业机会等,由此便带动落后者共同发展。

贫富差距的存在同样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落后地区及其它人共同致富创造了一个平台。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帮助”事实上只是奉献,以削弱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自我牺牲为代价;只有确实存在贫富差距时,先富者才可能在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予落后者道义上的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从长远来说是双赢的。

负面影响

1、造成民众的被剥夺感心态而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中国的贫困并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任何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比改革以前要富裕得多。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仅仅是要纵向比,还要看它和其它阶层相比的横向差距。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以上数字表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时,回答“不太多”的占48.5%,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0.7%,答“不知道”的占20.8%,仅有5.3%的人回答“很多”。由此可见,被调查者认为相当部分高收入者,并不一定做出了与收入相匹配的重大贡献,倒是相当多的低收入者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对贫富分化的不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

多数人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主要是对致富方式的不满,而不是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现在中国民众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已与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抱怨还多少有点平均主义的遣弃,对个体户带有身份上的歧视,但却没有人否定个体户主要是依靠能力,通过市场行为赚钱。经过后来的“下海”潮,人们早已知道“下海”的不易,对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含辛茹苦有所体会,愤慨小了许多。但民众也看得很清楚,九十年代几次机会中基本都是特权圈中人或和他们有关的获利。一想到致富因素是靠自己掌握权力,这种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就显得特别不公平。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当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于奢侈性的挥霍上,只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和寄生阶层出现时,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要素。

2、对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平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予,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1)社会的平等和经济平等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种种迹象表明,收入的严重集中化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了他人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结果只会使生产停滞不前,大大降低效率,这就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要走很多弯路。

其次,不平等的现状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因为在民众需求更大的平等背后,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它在社会公正方面有种独立的价值,对国家凝聚力具有健康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毫无疑问使国家凝聚力下降。

3、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会使社会机制失去往日的秩序和健康活力,甚至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所有人的正常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富人占有的还是某个地区的,应该都是社会共同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资源。贫富差距过大,一边是奢侈挥霍,一边却得不到迫切需要的发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有限的社会财富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就等于财富的浪费。

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扩大的对策

十四届五中会会《建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贫富差距若“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对如何调整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笔者以为有如下对策。

对策一:制定相对合理和可行分配政策,努力把不平等程度控制在不挫伤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的积极性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和迅速发展,缩短收入分配由不均等向均等化过渡的历程。“十五大”提出,为规范收入分配,使贫富差距趋于合理化的措施“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对策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1、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制订相应的法律,保护私有产权,严禁“吃大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产权基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完善私有产权制度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就会抑制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是降低我国不合理高收入阶层比例的根本措施。

3、严厉打击非法暴富者。

4、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竞争中的弱者给予人道主义的保护。 对策三: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长期以来政策上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商以外,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严重存在,农产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有近年来农民负担加重等等。都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对策四:对先富者的社会导向进行有效调节。

1、不断完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原政策出台后,人们往往只重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忽略了应该让谁先富起来,下一步国家应通过政策调整,能否使政策的倾斜偏向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使先富者的社会导向明显改观。

2、提高先富者的精神文明程度。有的先富者追求反文明、腐朽堕落的“高消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先富者当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亚洲近来的社会趋势与发展》,载于《亚洲与远东经济通报》第19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兰章宣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贸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邮编:324006 电话:0570—3095336手机 ***

班级两极分化问题解决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心动行动携手并进一帮一互助小组

班级内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在所难免。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显得更加严重。主要原因是班级内缺乏团结互助、积极合作的良好班风:优秀同学只顾抓自己的学习,不愿帮助后进同学,再由于他们人数少,所以对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所起作用不大;中等生欲上较难,欲下不忍;后进生如寒候鸟搭窝,天天下决心,天天无行动。这种情况之下,班主任、课任老师的说教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必须让每个学生心动而行动起来,形成比、帮、赶、超的班风,才能解决学习上两极分化的问题。

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先召开优秀生会议,使他们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水涨船高”的道理,也知道助人不仅能取长补短,更是一种美德,一种素养。通过师生交流,使他们乐于帮助中等生。同样,分别召开中等生、后进生会议,使中等生明白自己在学习方法、意志力等方面的不足,愿意接受优秀同学的帮助;同时也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后进同学,为班集体做贡献。让后进同学明白“心动”而不“行动”是徒劳的,要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弱点,向身残志坚的少年英雄们学习,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抬起头来,与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一起携手并进。

二、成立一帮一互助小组

具体做法如下:1,根据班级人数挑选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几位同学为小组长(一般每个小组为5-6人),让小组长轮流在全班同学中根据学习成绩选出适合自己帮助的组员,组成互助小组。2,在每个小组内,由小组长牵头,按学习成绩好坏依次形成辅导层,如小组长承包两名学习较好的同学,再由两名学习较好的同学分别承包比他们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依次将小组内同学承包完。3,让小组内每个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小组长不但负责检查两名承包同学的作业,还要负责进行辅导,教给好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虚心听取学习较差同学的意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学习较差同学也要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反过来辅导学习较好同学的勇气和信心。

三、开展优秀小组评选活动

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班委会议,共同分析班内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订优秀小组评选标准。例如在学习上同学们回答问题不积极,尤其是后进同学。于是与班委协商定出如下评比条件:回答问题,主动(举手)回答时,c类生(优生)答对加2分,A类生(后进生)答对加4分,答错不扣分。被动(被老师叫起)回答时,C类生(优生)答对加1分,答错扣1分;A类生(后进生)答对加2分,答错扣1分。结果为了本小组的利益,“一帮一”活动开展特别好,课堂上发言积极主动,尤其是该小组优生鼓励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情景令人激动。

对初中学生数学分化问题的思考 篇4

一、分化形成的原因

有先天的, 也有后天的, 但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

学校因素:

1. 教师对学生的心里关注不够

学校及老师对数学差生关照不够, 发现问题, 没能与学生及时沟通, 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心理的存在的问题, 给予帮助, 没能与家长及时联系。有些老师甚至一味的批评, 责怪学生太笨。久而久之,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老师对学生教育方法不当

教师大多数时候采用大锅钣式教学, 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人施教;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同学, 公开报读学生的考试成绩, 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以学习成绩论成败, 这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一部分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 沦为差生。

家庭因素:

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不能及时针对性地加以督促和辅导, 偶尔过问一下, 发现问题, 不问缘由, 简单粗暴地批评一下, 甚至打一通。打完子事。

自身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 数学学习成绩往往也比较差,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 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作业抄袭、考试舞弊,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数学的基础薄弱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牢固、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知识上的脱节, 给后续学习造成障碍。初中数学教材的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

3. 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教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采取的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 学生如果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因人施教。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努力为学生创设他们所熟悉学习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多给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 多为他们设计一些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 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场所,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恰当地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2. 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在和部分数学差生交谈时, 他们经常会说, 我在数学学习上化费了功夫不少,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主要是他们的学习不得法。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他们如何学、怎样做。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重情感教育

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比较敏感, 他们普遍存在自卑感, 不愿意与其它人交谈, 有些甚至与任课教师有抵触情绪, 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 多爱护, 亲其师, 信其道, 因此教师就应该多研究这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心理, 多与他们接触, 与他们交朋友, 解决他们心中的疙瘩, 使学生相信你, 喜欢你, 从而从心理上愿意学习数学。

4. 多渠道地开展帮学活动

当学生出现数学学习的差距时, 教师应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可利用空余的时间帮助学生补习数学内容, 从基础入手, 让他们尽快地跟上大部队, 同时, 也可经组织学习帮扶小组进行重点帮扶。

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不同的人有不同要要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 让他们尝到甜头,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低人一等的印象, 从而培养其对数学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进而缩小两级间的差距。

6. 多与家长沟通

数学任课教师主动地和家长交流, 让家长了解数学教学进度, 便于对孩子加强督促:督促其复习、督促其预习、督促其完成数学练习, 并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多一点关心, 多一点同情理解, 多一点赞扬激励, 多一点关怀帮助。

摘要:数学学科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分化现象最显著, 分化的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以及我们应采取的防分化对策。

分化问题论文 篇5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认识的新问题:在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并进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建设,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及收入分化与两极分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认同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新结构,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阶层分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裂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35-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其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的阶层分化。这种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怎样正确认识这种影响,如何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本文将对此做初步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的阶层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本社会分层结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多样化,中国社会结构迅速分化,社会分层出现了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是: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个阶层的基础上,每个阶层内部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成员,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化趋势,成分日趋多元化,岗位日趋非固定化。当前大致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工作者、科学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1]。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当前也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出现了分层,如农业劳动者、林牧渔业劳动者、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农村知识分子、农村党政干部[2]。李培林教授认为,改革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发生了深刻的职业分化,“农业人口在很大意义上已经仅仅成为一个户籍的或居住地域的群体概念,而在现实中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外出的农民工人、农村雇工、农村文教科技医疗工作者、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农村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干部等阶层。每个群体内部还可以按照收入、财富、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或职业声望等分成若干次级群体[3]。阶层分化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有的学者将之概括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等10个阶层[4]。也有学者从利益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层变化,认为已经形成了四个利益群体,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社会底层群体”[5]。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必然引起相应的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难免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阶层分化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社会思想观念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6]。从社会思想内容上看,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与错误交织,积极与消极相互激荡。既有进步向上的思想,又有反动落后的思想。既有正确科学的思想,又有偏颇错误的思想。既有高尚文明的思想又有低级庸俗的思想。从这些思想观念的性质上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格局:既有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各样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资本主义的腐朽观念,还有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

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反映了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们对社会理想、信仰、信念建设,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当前必须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革发生了四大变化,即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与多元互动的变化,从整体价值观向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融合的变化,从理想价值观向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共存的变化,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的变化[7]。新时期价值观的变化具有广泛性。在经济生活方面,逐渐转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富为荣、义利兼顾,效益至上、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在政治生活方面,逐渐转向官权淡化、敢闯敢干的价值观。在思想方面,逐渐转向实践至上、开放解放的价值观。在人的价值方面,逐渐转向德才并重、注重能力、奉献与获取统一、集体和个人兼顾的价值观。

价值观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多样性,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从时间维度上看,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从西方输入我国的价值取向。从发展水平上看,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等。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效率、公正、平等、竞争、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多样化的现实,要求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有效整合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及其与社会精神生活活力之间的必要张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何积极有效实现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有机统一,这对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新挑战。

(三)社会成员的分化及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并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的影响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以收入水平为标志的利益差距在不断扩大。有学者指出,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扩大到1993年的2.54: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85年的2.24:1扩大到1993年的3.06:1,城乡居民人均商品零售额由1985年的2.29:1扩大到1992年的2.43: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85年的6.03:1扩大到1992年的7.93:1。人们收入差距还表现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的职工之间[8]。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世界银行测算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到1979年为0.31,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4年为0.434,1996年为0.4577,已经超过了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贫富差距程度[9]。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别是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主观认知――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关注的。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比以往优越的成长环境与条件,他们更应该支持改革,但严峻的社会现实却使大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呈现出复杂性。因为大学生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社会变革的现实与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必然对社会的变化产生这样那样的认识。

以城镇贫困人口为例,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企业亏损、下岗分流乃至失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对贫困失业保持正常的心态,但由于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他们由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而萌生一些不利于社会安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近年来城镇居民“痛苦指数”一直处于高位,1994年为26.9%,1995年为20.5%,1996年为12.2%,如果加上隐性失业率,1996年9月底的“痛苦指数”为28%[10]。在他们诸多的体验中,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他们的社会公平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经经历过一个平等程度相对比较高的时代,但这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平等,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的。因此这种严重破坏效率的“平等”成为改革的一个主要对象。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政府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途径先富起来,然后通过补偿的方法使全社会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这种改革的思路在促进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使社会公平问题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据研究发现,在认为近年来生活水平“下降很多”的群体中,无论是对总体社会公平程度还是对具体各个方面社会公平程度的打分都是最低的。这表明这些在近年来利益受到绝对或相对损失的群体,更有可能产生比较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11]。有不少的大学生就来自这些“利益获得比较少或利益受损群体”。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无视这样的背景,不认真对待这些新的形势,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我们的大学生自觉支持改革,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结构

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以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现出扩张态势,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化,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带来人们地位、观念等各种变化,要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认识这些现象,不能仅仅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判断标准。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阶层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激励社会整体进取向上的意识,有利于推动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要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对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思想道德和文学艺术等的认可、赞同、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拥护的意识形态,是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入人心、认同度最高的意识形态。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受到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对此,列宁指出对群众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群众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人的影响。因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属于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而资产阶级的思想渊源远远比社会主义久远得多,它经过国家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够相比,因此,列宁强调“阶级政治意识只能够从外面灌输给工人。”[1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自发产生,即使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后,那些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也不会因为失去其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在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从根本任务、指导思想、长远目标、当前工作等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一要从根本上打牢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深化改革。二要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要从长期的建设目标上,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发展方向”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四要从当前的具体工作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收入分化与两极分化问题

收入问题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一个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它事关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评价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能不能说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应该看到,两极分化是一个阶级关系概念,它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基础,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另外一部分人所形成的收入上的巨大差距。阶级社会中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典型的两极分化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不存在阶级对抗社会的那种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但当前必须重视因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化差距过大隐含的不稳定因素。

收入分化是一个分配关系的概念,指的是人们的收入拉开了或正在拉开差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16,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212,远远低于0.3-0.4的合理区间。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平均主义现象,逐步拉开了居民的收入差距。现在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不仅达到了0.3-0.4的合理区间,而且超过了这个界限。收入分化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针,提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判断,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英语两极分化问题之我见 篇6

1. 家庭的原因

因父母在外地打工而长期见不到父母的留守学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甚至有的长期住校,年龄小时,还能乖巧点,能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因长期见不到父母,心灵得不到疏导和交流,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性格敏感,易偏执,受教师批评时容易受他人怂恿和老师斗气,不计后果。有的是习惯性逃学,有的是迷恋网吧游戏而彻夜不归,教师和家长管教严厉时甚至用辍学来威胁,教育难度大。还有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这类学生的家长不会和孩子沟通,却望子成龙心切,既想让孩子得到知识和遥遥领先的名次,又不懂得尊重孩子,尊重知识。

2. 教师的教学

客观地讲,现在有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缺乏足够的耐心,师生关系不融洽。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热情,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英语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 解决措施

针对造成初中英语过早两极分化的因素,我们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解决措施。

1. 多给学生关爱,理解、尊重、善待差生

作为教师,要热爱和关心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关心“差生”的学习,不要把他们作为包袱任意放置。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真正地关心帮助他们,使其产生心理动力,对学习感兴趣,主动愿意学习,逐步赶上其他同学。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即所谓情商。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教师应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教育他们。每次的单元测验后将成绩有进步的差生的名字提出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差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他们毕竟是十六、十七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 融洽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程。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对待中学生教师更应该特别注意遵循“表扬+帮助”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束的交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热情、具有同情心,多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建立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

3.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因材施教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尽早尽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课前一定要预习,大致搞懂课文的意思。俗话说,笨鸟先飞,让后进生提前学习一下有助于解决两极分化现象。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每天早晨坚持朗读和背诵,多查词典,利用听录音来放松、休息等等。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4. 制造竞争氛围,借助集体的力量感化差生

有竞争才有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制造一种积极竞争的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每次考试后根据本次成绩学生选择一个与自己成绩相当的作为竞争对手,这样每次考试之后,大家都有对手,都有赶超目标,强烈的荣誉感促使学生自己加压。从而一个班级形成了浓厚的竞争学习氛围。

5. 培养并维护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了,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一要让每一名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二要多给学生传授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三要经常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初中学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分化问题论文 篇7

一、八年级学生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1)心理发展不均衡学习目的不明确。八年级学生年龄大多在13、14岁,这一年龄的学生活泼好动,但做事缺乏毅力。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新奇感减弱,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成绩下滑。然而,有些学生却在此时意识到英语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产生学习英语的紧迫感,自觉主动的学习,所以英语成绩一直稳定在优秀线上,这样英语成绩两级分化现象便产生了。(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部分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就是背单词、词组,只是机械的背诵课本上的单词句子,遗忘的很快,没有意识到学好英语的关键是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音标,也不注意总结单词拼读规律,喜欢用汉语给单词注音,出现了yes(噎死)类似的笑话。这样标注单词读音,不但读不标准,也无法形成自学单词的能力。随着词汇的增加与复杂,很多学生更是感到英语学习非常困难,进而无奈地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2.教师方面因素。(1)教师教法单一。课堂教学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单一,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讲解,忽视实践。同时,由于课时有限,且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环境,教师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失去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2)教材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七年级英语是小学英语的过渡,内容比较简单,新增词汇也不很多,但八年级的词汇量明显增多,初中阶段的大部分语法点都在八年级要求掌握和理解,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开始感到吃力,继而厌烦,成绩开始下降,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3)忽视“差生”。许多老师都会不自觉的偏爱学优生,戴着有色眼镜看“差生”,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如果教师每节课只关注学优生而忽略“差生”,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信心,两级分化更加明显。

二、应对策略

1.培养兴趣树立明确学习目标。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的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英语日常用不到,又枯燥乏味。针对这一问题,本人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思想上清楚的认识到:英语同汉语一样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本人一直坚持课前一支歌,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播放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师生同唱,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

2.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一旦养成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和习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具体操作如下:(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促使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2)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即学生动脑思考,动嘴练习,动手记笔记。(3)养成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习惯。本人坚持全英文授课,尽力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开口说,多说多练。

3.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新修订的人教版英语教材,生词多话题新,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全体英语教师应自觉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知识更新、思维创新等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常换常新的水。

4.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位学生。分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时效。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采取了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措施,区别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自信,有效地改善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5.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英语新课标指出:积极开发课堂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英语学习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从以下两点着手:(1)开展情境教学,并与教材的单元主题联系起来。单元主题与中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2)积极开展“英语月活动”,在这一个月中,举办英语歌曲、课本剧比赛,英语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师生,生生间用英语交流,让校园充满英语氛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对缩小中学英语两极分化能起到辅助作用。

总之,初中学校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就必须解决八年级学生英语成绩两级分化问题。本人认为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继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同时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施分层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英语成绩分化问题,为九年级甚至高中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八年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便是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本人认为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实施分层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可以有效解决八年级学生英语成绩分化问题,为九年级甚至高中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化问题论文 篇8

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学生升到初中二年级后, 增加了物理课, 学习负担比初中一年级时重了, 教材的内容也广泛, 复杂得多, 要求相应的有了提高。

二、学生的心理变化迅速

到了初中二年级, 学生的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 半成熟的状态, 在性格上, 儿童和成人的成分都有, 极不稳定。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从, 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 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特别是对新教材既缺乏教学方法, 又缺乏教学经验, 大部分教师把初中一年级使用的听说领先的方法丢弃不用, 而采取一味领读, 叫学生背诵、默写、翻译等, 学生整天疲于奔命, 毫无兴趣可言。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 在初中二年级阶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一、为学生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信心, 而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基础是无“忧”无“难”, 其具体做法是:

1. 端正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 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把起点、进度、训练量定在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身上, 一切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特别注意给原来不及格的学生多跳一跳的机会, 也能摘到几个果子。

2. 创造语言情景。

一是继续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等, 让学生在语言和实物之间建立直接关系, 学得轻松;二是以手势、表情、动作配合教学;三是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 把学生带入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四是组织对话表演, 让学生在情景中使用语言;五是坚持少讲汉语, 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以上几项可总的概括为初中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始终要做到“假戏真演”, 让学生“乐在其中”。

3. 语言知识系统化。

初中二年级一定要加强对语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便于学生记忆。最常用的是图表法, 把学过的知识用线条或者图表表示出来, 让学生记忆深刻。

4. 指点学习方法。

如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总觉得单词难记, 那么就要及时地教给他们“听懂—读准—辨形—归类”的记忆方法, 经常不断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有了苦干的决心, 加巧干的方法, 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努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学生开始接触英语, 一般感到新奇有趣, 其爱好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学科。进入初中二年级后, 如何因势利导, 保持这种兴趣,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是防止分化要解决好的第二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察觉, 学生的行动还是受自己情感的支配, 因此, 不间断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兴趣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爱好, 是激发初中二年级学生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应当从得益感和创新感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爱护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要多鼓励, 不要动辄批评, 批评也要考虑场合, 特别是要与事实相符。课堂提问要因人制宜, 循循善诱,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来端正学生的动机。让学生成立外语课活动小组, 发挥每个人外语方面的优势, 对外语从不感到无味。

三、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保持言语技能的延续和发展

学生在初中一年级获得的十分薄弱的言语技能, 能否在初中二年级得到延续和发展, 是防止两极分化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应抓住以下几点:

1.侧重听说训练。初中一、二年级同属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 听说仍然是训练的侧重点。对词汇、句型和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都应该和初中一年级一样, 通过听说的方式进行, 只是在内容上要有所增加, 面要有所加宽。

2.继续开展会话活动。继续坚持在课内进行, 每次三五分钟, 费时不多却有较大收获。

3.听写训练。听写内容要源于教材, 也要活于教材,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英语和写英语的能力。原原本本地照搬教材只能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4.及时地进行课文问答和课文复述。在各项训练中必须抓住“及时”二字。比如, 在学生预习之后, 听一遍课文录音就要求学生作口头问答练习。听两遍之后就要求尖子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听三遍之后就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用简单的几句英语把课文内容记下来。这样训练可大大加快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 而掉队的现象也不会很明显, 减少了学生在外语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分化问题论文 篇9

初中生英语课堂的两级分化因素多种多样, 关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 当中占主导因素的是教师和学生。

1.1 学生主导因素

1)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初中阶段正值学生心理转变的萌芽期, 这期间学生易受外界干扰难以拿出持之以恒的毅力与态度来应对, 经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仅仅是出于好奇, 若简单、易学且有趣便学, 反之则知难而退, 致使英语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有部分同学思想偏激, 认为自己久居国内, 没有出国的打算, 认为英语学习是在做无用功, 更有甚者认为“学好英语哪是爱国”。

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多年教学经验观察得出, 许多同学往往是课前不预习,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做课堂笔记, 课后不复习老师所讲的内容, 作业靠抄袭来应付了事。这种情况长期的后果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成绩难以达到理想的标准。

3) 学习方法不当。关于初中生英语学习方法欠佳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单词方面, 死记硬背, 不搞清楚发音规则和拼写规律;句型方面, 生搬硬套, 不根据语言环境选用词组和句式;英美文化方面, 不熟悉英语惯用法, 英汉互译强行逐词逐字直译。

1.2 教师主导因素

1) 教师偏爱因素。对于优等生的偏爱是许多教师不可避免的,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从课前复习旧知识到新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 听、说、读、写都留给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虽然这样省时省力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计划, 但却是忽略了“英语特困生”的存在。当这些“特困生”得不到练习的机会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失去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当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甚至干脆放弃对英语的学习之时, 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是难以逆转的。由此可见, 教师的自身修养、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教学理念陈旧。许多教师都认为英语的教学就是音标、词汇、语法等元素的综合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系统的传授学生笔头练习, 忽视听、说的培养, 课堂上更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是严重忽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表现, 忽视了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是双向的。

2 针对“两极分化”问题的对策

2.1 充分重视早自习朗读

把握好早自习朗读的时间, 对提高学生英语语感有非常大的帮助。传统的早自习朗读, 都是拿着教材, 反复的朗诵, 照本宣科。学生常常因为枯燥的重复, 厌恶了上英语早读。对于一些比较懒散的同学更是如此, 只有当老师注意到他们时, 才开始大声朗读, 实际朗读的是什么, 可能他们心里也不清楚, 随时找空偷懒。“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针对此, 应该对早自习做些改革。

充分利用早读时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划分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每天推举一个英语最差的学生, 阅读自己小组选择的文章, 与大家分享, 并表达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然后让每一个同学进行快速表达, 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很简单, 但是必须每个同学都有表达的机会。每天除了进行课本的阅读外, 再加上这样的课外阅读分享, 层次有深有浅, 不但对他们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 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兴趣。

作为老师自身, 如果每个早自习都能够亲自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英文单词或课文, 甚至是一些简单的绕口令或小故事,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老师的表率作用, 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热爱学习英语的同学, 有所鼓励, 赞赏他的学习热情, 对英语没兴趣的同学也有所启发。

2.2 重视单词的教学

加强英语的单词量, 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有些学生放弃英语学习, 其实最初的原因是单词记不住, 单词不会写。对这位学生来说, 如果单词的完全记不住, 那要学好英语也只能说是勉为其难了。所以, 针对不同单元的单词教学, 绝对值得每一位初中英语老师深思。根据我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教材附录的单词表, 实行“地毯式”教学, 即每个单元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会念, 不但要记住它的中文意思, 更能够熟练的掌握该单词延伸开来的重要句型。要求学生到组长或老师那里背诵每一个单词, 老师或者组长在检查的时候, 可以分话题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先抄下汉语意思, 回家后进行默写, 进行巩固掌握;最后由教师对所教的单词进行听写。经过这几道程序, 学生们对单词这一关就能顺利通过, 两极分化的学生就会减少。

2) 适时渗透音标教学, 培养学生利用音标与单词、字母之间的组合, 让学生能够自行认读单词, 教导学生通过“读单词能够拼写单词”的能力。

3) 学习“艾宾浩斯人脑记忆曲线”, 用在教学当中, 充分利用板书、幻灯片、英译汉、汉译英等形式, 交替进行, 除了让每个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外, 还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让每个单词反复地在学生的大脑中出现, 加深单词印象。

2.3 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教师应积极探索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尽量使用图片、实物、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 都给予关注;特别是中下游学生, 在课堂中要给他们机会回答问题, 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只要答对了, 都要给与赞扬, 让他们不会对英语失去兴趣。

2.4 树立信心, 培养意志

初中生都在心理上存在个别差异性, 教师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在学习方面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学生, 要从根本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从根本上克服一知半解、半途而废的缺点;对意志薄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学生, 应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自身原则性教育;对于天生好动、自制力欠佳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对内向且缺乏自信的学生, 应从精神上予以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要用赞赏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学习英语有成就感。

2.5 对后进生进行单独辅导

后进生受能力等各种因素所限, 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内容不容易消化, 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保证后进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单独找时间给予他们帮助, 询问他们新学的单词是否会读, 对于新的知识点是否能够清楚地理解, 并针对疑难点进行辅导帮助, 让他们在感受到老师关心的同时, 更增加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 总结

综上所述, 初中英语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两极分化”现象, 就必须从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度着手。身为站在一线工作的英语教师, 完全可以将单词教学、早自习朗读和对话操练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英语课堂, 将语言的交流作用发挥到极致。

摘要:在初中阶段, 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两级分化现象普遍存在, 这正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作为初中一线英语教师, 应认真分析学生两级分化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 尽一切可能来控制、制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及发展。

关键词:两极分化,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后进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欧阳芬.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分化问题论文 篇10

分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师生两方面,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2.学生学习方法欠佳。

3.学生不了解学习英语的关键点。

4.学生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5.教师的教学问题。

英语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如果教师教学不得法,不严格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不全面贯彻英语教学原则,教法单一呆板,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能力培养,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 这样持续下去,学生就很自然地只满足于学好语法、背会单词、看懂课文、会做习题,而实际上没有达到熟练掌握,形成技能。大面积掉队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基于以上分析,为防止和杜绝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教师就必须根据两极分化产生的成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1.教师要善于调动和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首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与教法,坚持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有超前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预测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要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所教内容。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班上每一名学生负责。要特别关注中下游学生的学习,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当他们出现学习困难时,随时帮助解决。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对待后进生,对他们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学习问题。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方法掌握得越好,效率就越高。如:记单词应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景,也可采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衍生词等“葡萄式”记忆法。课文背诵除常见的机械背诵外,还可复述、扩写或缩写课文,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法,也就牢牢地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分化问题论文 篇11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有一道有关储蓄问题的题目,我抓住本节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去银行进行实际考察、询问家长等不同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不但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而且对“本金”“利息”“本息”“利率”“利息税”等专业术语以及“利息=本金×利率”“本息和=本金+利息”等计算公式理解透彻,运用得当。又如我针对中考结束后有的学生想出去旅游,我给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可选择,甲旅行社说:“只需一人买全票,其余全部半折优惠。”乙旅行社说:“我们全部六折优惠。”已知全票价为每人240元。试分析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身边的事,是学生见得着、摸得著的事,因此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严谨学风,减少两极分化

1.要培养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中考中经常因为有些学生解题过程不规范,如计算题缺少必要的步骤、单位漏写等原因导致失分。学生要力争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拿到应得的分数。解题方法的训练从五个方面进行:

(1)注意书写格式,按步骤完成试题,不要跳步直接写答案。

(2)审清题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必要时列出要点,画图帮助分析题意。

(3)注意推理过程要严谨、规范、有条理,少走弯路,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4)注意开展一些限时训练练习,通过限定时间的解题训练,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

(5)重视基础知识,领悟解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2.要善于反思,学会举一反三

(1)鼓励学生题后小结,总结解题中的思维障碍在哪里,思维的闪光点在哪里,思考解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思考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和求解途径。

(2)注重精讲精练,抓好典型习题的练习。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出错的地方要突出练,易混的地方对比练。准确控制练习题量,不搞题海战术,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作好变式训练,能举一反三。督促学生建立错题集,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复习中能改变原题的结论、条件,使一题变一串;回忆同类型题,进行对比,找出解答这类题的技巧和方法。

3.掌握答题技巧,恰当处理好“四个关系”

(1)审题和解题。克服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便急于下笔的不严谨做法,要吃透题目的条件与要求,更要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关键量才能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2)“会做”与“得分”。将解题思路转化为得分点,要靠准确、完整的推理和精确、严密的计算,要克服卷面上大量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相比以前差远了,方法会了但计算错了仍是没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同时要重视解题过程的严密推理,这样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3)求快与求准。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保证不了质量也是徒劳。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多得一点分。

(4)难题与易题。做中考试题要按先易后难的顺序作答,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难题上打“持久战”。把会做的题目先做完,再去攻不会做的题,这样既能得分,又能产生心理上的胜利效果,平静下来再做难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努力消除两极分化

学生一周五天在校,两天在家。尽管在校时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但回到家里自觉性差的学生就放松了学习,且不说拿出时间解决不会的问题,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能完成,大部分时间用来玩游戏、看电视,作业不做或者抄别人的应付,星期一返校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游戏和连续剧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很低,两极分化更明显。鉴于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召开了一次家长会,跟家长面对面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家长明确做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习成绩是每个学生的心愿,作业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可以有效地查缺补漏,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恳请家长能配合老师在家管理好自己的孩子,督促孩子写好作业,杜绝抄作业现象,保证作业的实效性,才能让在校五天的学习不至于“归零”。

总之,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以缩小两极分化,有待我们继续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

分化问题论文 篇12

关键词:利益分化,矛盾,利益整合,政府职责

社会利益的分化, 是体制转轨时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 它涉及每个经济主体、每个社会集团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决定它们对改革进程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利益分化一方面激发了社会要素的活力,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能否在全面认识利益分化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 使利益驱动作用得到正确发挥, 使利益矛盾和冲突得到正确处理, 从而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够在彼此协调的基础上稳定快速地得到实现, 已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利益分化及其矛盾的产生

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各种需要的总和。凡一切与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相关的对象都属于利益的范畴, 根据利益的社会性质和特征可以归为三大类: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 都是为了获取利益、维护利益或者争得利益, 从而使得社会利益关系一次一次地得以调整和重组, 并进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分化的含义包含着差别化或者说差别扩大化的意思。在这里, 利益分化并不是一般的利益差别, 本文所讲的利益分化, 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革而使得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发生重组并进而使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利益分化, 也就是指社会群体出现了利益差异, 利益要求发生了分歧, 简言之, 就是不同的群体有了不同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 利益分化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利益分化表明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被打破;一种新的利益关系迅速形成;利益差别迅速扩大。

利益分化促使利益矛盾的产生, 利益分化意味着不同的群体有了不同的利益, 而不同的利益要求又会强化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 不同的利益要求往往互相冲突, 在冲突中各利益群体或者会互相妥协, 达成比较一致的利益共识, 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但是, 如果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不能形成有序的互动, 无法达成共识, 则会进一步强化利益分歧, 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

总之, 对于利益分化我们应该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方面, 利益分化的社会也并不因此而停滞不前, 相反, 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甚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 利益分化和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一定的难题和困境。但是重要的是后者, 我们应看到, 利益的过度分化则会给社会带来分崩离析的打击。因此, 如何控制利益分化的程度, 缩小群体外的利益分化, 适当拉开群体内部的收入档次, 促使分化向“有序”和“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我国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主要目标。

利益分化实际上带来了所谓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层次推进, 社会资源的占有状态的逐渐改变, 出现了利益重构与利益分化使得利益集团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呈现并将继续发展;社会精英集团开始形成;农民阶层的利益将更加面临困境;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分化过程, 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户等社会边缘群体不断扩大;利益分化的程度将日趋严重。

二、利益协调的重大意义

尽管利益准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 因而人们的利益追求是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 一个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尤其是过度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 是影响社会稳定也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目前由于利益分化所带来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面对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利益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价值规范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社会要能够得以正常地生存并良好地运转, 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利益整合。从实践意义上说, 没有利益整合, 改革就无法推行下去, 利益协调对于推进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 利益协调是国家治理特别是维护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宗旨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高度的利益分化不是其国家治理的根本宗旨。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更要防止两极分化的贫富差别。

其次, 利益协调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等平均主义的利益分配导向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承认利益差别、拉开分配档次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但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过度的利益分化也会导致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严重挫伤。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很多劳动群众的利益绝对受损或者相对受损的情况下, 必须进行利益协调。

最后, 利益协调还将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尽管生产决定消费, 但是如果没有消费, 也就没有生产。在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 其绝少数社会成员掌握并控制着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和财富, 在这样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购买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 社会的消费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 要使社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 有效地避免利益高度分化, 实现利益的平衡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利益整合过程中的政府职责

所谓利益整合, 就是对社会个体和集团的利益进行调整, 消除利益主体间的磨擦和冲突, 使其协调和均衡, 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利益整体。它包括:肯定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合法利益, 约束逐利行为使之规范有序, 取缔非法利益。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责任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公共权力, 国家或者说国家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之所以产生, 正是为了协调社会的利益冲突, 解决社会的利益矛盾。当然, 政府控制利益、协调利益的责任要通过政府的积极作为来实现, 这些具体的积极作为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三方面来具体分析。

政治方面, 政府通过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其各种合法权益以及保护国家和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 来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从而从总体上维护社会的利益格局。

经济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同样需要切实履行其应有的社会经济责任, 并且为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政府这种责任应该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责任更加重大。目前, 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但是, 由于市场的实际运作总是偏离理想设计状态, 加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可能解决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问题, 从而也就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纠正。为此, 政府在协调经济利益的过程中,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政府首先要履行和保护产权。产权是由法律明确界定的所有权, 这种所有权必须明确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者, 生产经营权的占有者和收入的获益者, 它包括资源的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等基本权利。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下, 所有者不会出现“空缺”, 每个经济人都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 从而使资源配置最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政府不仅要界定和保护公有产权, 而且还应该保护合法的私有产权。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为它有利于稳定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 使他们安心企业经营,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 政府要实现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管理责任。微观经济, 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经济个体为主体进行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微观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 是政府管理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又不能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企业统的过死, 原则上, 政府对微观经济应当放开搞活。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价格机制、劳动保护、保护和促进竞争基本途径来实现对微观经济的管理。

在宏观经济的管理方面, 政府具有更为重大的责任。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目标在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因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为稳定宏观经济可以采取提供基础设施、政策调节的基本手段来实现。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 可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将起到协调利益、平抑利益过度分化的作用。

第三, 在社会管理的许多领域, 政府具有分配资源、协调利益的责任。这些的责任包括:

1. 推进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而这又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两极社会中, 只有少数人受过高等教育, 多数人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这使人的发展机会不平等, 从而实际上也使利益的分配不平等不公正。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被视为人类生存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政府提供平等的公共教育, 其本身也就是协调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2. 促进收入分配的公正与合理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劳动者的收入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这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体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倾向, 但是也有可能导致收入过分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因此, 政府有责任通过某种管理性的措施, 担负起缓解社会收入分配悬殊的责任。

3. 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既是对公民基本生存环境的保障, 也是对社会经济体制正当运行的保证。一个社会, 如果仅仅有激励的竞争机制, 而无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 也是不行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证其成员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可以认为, 政府在控制社会利益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责任, 甚至可以说, 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 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是现代政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总之, 利益分化是我国在改革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必须根据利益分化给我国政治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坚持兴利除弊, 扬长避短的原则, 政府要切实转换职能并提出相应对策, 把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学林出版社, 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3]宁健.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 2003 (4) .

上一篇:不稳定现象下一篇:小儿静脉输液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