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现象

2024-07-31

不稳定现象(精选12篇)

不稳定现象 篇1

一般来说, 试井解释地层压力值是所以解释结果中最准确, 最能体现地下真实情况的参数。通常技术人员在进行不稳定试井测试及解释时, 忽视了关井前稳产时间对解释结果的影响, 普遍认为稳产时间越长越好

一、稳产时间对试井解释压力的影响

以川西某气田CX-1井为例, 该井先后进行4次压力恢复试井测试, 由于该井的低渗特征, 关井时间普遍较长, 其中2006年9月关井回压近34天, 历时最长。对该次测试关井压恢数据进行研究, 并用saphir试井软件解释。关井时间Δt为830小时, 以关井时间为参照, 分别设定其关井前稳产时间为关井时间Δt的1—30倍, 并带入Saphir解释, 摘取部分解释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1、图1和图2中不难看出, 稳产时间的改变对除外推压力以外的动态参数无太大影响, 外推压力则随稳产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由15.76MPa增加到24.96MPa, 而此次关井压恢数据显示最高关井压力仅为13.8MPa, 远小于24.96MPa, 由此可见稳产时间过长导致推算地层压力过大。

二、压力异常原因分析

Saphir试井软件是按照试井经典求解方法中的Hroner法、Agarwal法以及MBH法[2,3]结合现代试井理论对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其理论认为:当气井生产生产时间很短, 且处于不稳定流动阶段时, 可将Horner曲线外推至关井时间Δts趋于正无穷处。因气井生产时间较短, 采气量很少, 则原始地层压力可认为是平均地层压力。如果气井生产时间较长且已进入拟稳定状态, 对于进行了压恢测试的气井来说仍可绘出其Hroner曲线, 但将Horner曲线外推至Δts趋于正无穷处, 得到的交点压力不是原始地层压力, 而是Horner曲线一个特征压力。而该特征压力与平均地层压力存在一定差值, 气井生产时间越长, 该差值就越大, 该特征压力即为Saphir中的外推压力Pi。因此在用Saphir解释时, 稳产时间设定对外推压力有较大影响。

三、对策研究

通过大量分析调研, 并利用CX气田30余井次试井测试资料, 分析稳产时间、关井时间以及压力之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 当tp与Δt之比在3:1到5:1附近时, 解释外推压力结果多稳定在某一固定值附近, 且该值介于原始地层压力与测试末期的关井压力的合理区间内。如稳产时间继续增大, 外推压力则超出合理区间, 不能反应地层真实压力情况。由此认为, 当tp与Δt之比在3:1到5:1附近时, 地层压力与外推压力接近, 而Saphir解释时, 稳定生产时间并非越大越好, 而是应设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其具体数值应为关井时间的3—5倍。该认识在CX气田试井解释工作中广泛应用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有效的提高了地层压力解释精度, 对实际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结论

1. 低渗透气井解释过程中, 存在关井前稳产时间的设定不合理, 从而导致外推地层压力异常的现象, 忽视这种现象会导致试井解释结果失真。

2. 通过大量调研以及对CX气田30余井次实际试井测试资料的分析, 认为稳产时间应与关井时间相匹配, 稳产时间为关井时间的3-5倍时, 解释所得地层压力最接近实际地层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士伦.天然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117-153.

[2]李治平, 邬云龙, 青永固.气藏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5.

[3]庄惠农.气藏动态描述和试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4.

不稳定现象 篇2

航班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不文明行为后,引起多方关注,这些不文明的乘客不仅严重扰乱了航班的正常秩序,导致航班的`延误及返航,更影响了其他乘客们的行程及利益。这些不文明乘客不仅是道德和素质方面有缺陷,更是违反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要追究法律责任。

出外旅游,本来就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儿。每一个出外旅行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有些不文明的游客,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事,这些行为往往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比如:随地吐痰,中国式过马路,在著名风景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嬉笑打.

个人行为,暴露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文明不是你身上的名牌,是你心里所体现出来的谦卑。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就应该有,足够的文明底线。不管你的情绪如何,不管你有什么原因,只要你身处公共场所,就必须尊重他人,对公共秩序心存敬畏。

这些在飞机上的不文明乘客,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却严重损害了所有乘客的整体形象。

不文明现象频现 篇3

Among vandalism, doers are apt to make it because of random and easy operation of graffiti and lettering behaviors.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于公开场合痛心表示,“许多文物不断走向非正常消亡。”资料显示,目前,大量的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不仅遭受着自然性的破坏,还严重遭受着人为的破坏。其中,以中国明长城为例,墙体只有8.2%的保存较为良好,74.1%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地面的基础部分。

而在人为破坏的事件当中,涂鸦刻字行为由于操作的随意性及简便性,使得“作恶”人员常常得逞。

Ugly and arrogant habit of graffiti and lettering

涂鸦刻字陋俗张目

In fact, inscription on places of interest has actually long existed. According to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Wang Xizhi from the Dongjin Dynasty has left his "Inscription on walls before departure", and Cui Hao, a poet from the Tang Dynasty also had his impressive poem "The late had passed away with yellow cranes, only the Yellow Crane Tower left here," when standing atop the tower. Li Bai, a poetic genius also lamented on top of the Yellow Crane Tower, "Unspeakable at the marvelous sight in front, but overwhelmed by the poem of Cui Hao." In ancient times, poetry and ode, brush and stroke left by literati remain to be well thought of and have also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as the times move forward, weird graffiti and lettering has loomed ugly, imposing unprecedentedly exacerbating destruction on historically solemn cultural heritage.

其实,临壁题字渊源由来已久。据中国史料记载,东晋王羲之有“临行题壁”之举,唐朝诗人崔颢登黄鹤楼亦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诗,诗仙李白后登黄鹤楼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在古代,文人雅士吟诗题咏,挥毫泼墨,留下的墨宝至今仍作为美谈,亦成为部分文化遗产的组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味的涂鸦刻字以丑陋的形式出现,使得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化遗产发生了无以复加的毁灭。

Ancient Egyptian temple is found with staggering Chinese graffiti "Ding Jinhao Visited this Place," triggering an uproar. Even it's also reported that Chinese officious tourists painted graffiti at the foot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ference to "Disgrace beyond China," there's an abundance of national outrage," but the phenomenon of "Disgrace at home" goes even further; unlike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XXX Visited This Place", "body skin"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encroached by uglier means.

In October 2013, 10 teeth from left to right of a white marble Li (a legendary dragon) in Qinian (pray for a good harvest year) Gate in the Temple of Heaven Park in Beijing, China, was maliciously marked with a black thick "×" like a row of tooth decay. In August this year, staff of North Line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China found illustration plates and pillar couplets of 12 attractions like the Su Xiaoxiao Tomb, the Wu Song Tomb, Broken Bridge and Melting Snow were artificially sprayed with red paint.

埃及千年神庙赫然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中文涂鸦,引发哗然一片。甚至,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也曾曝出被中国好事游客提笔留字。提及“丢丑丢出国门”,民族感情都分外激愤,但“把丑留在国门”的现象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并表现出不同于仅题写“某某到此一游”的形式和内容,以更丑恶的“嘴脸”啃噬着文化遗产的“体肤”。

2013年10月,中国北京天坛公园园内祈年门汉白玉螭首,从左至右10颗牙齿皆被人恶意用黑色粗笔打上了“×”,宛如一排蛀牙;今年8月,中国杭州西湖北线工作人员发现12处景点如苏小小墓、武松墓、断桥残雪的说明牌、楹联被人为喷上红漆。

不稳定现象 篇4

目前, 半刚性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主要的半刚性基层材料以其板体性好、承载能力高、水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诸多病害的发生, 其中施工中的混合料离析现象即为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重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离析现象产生的工程病害, 并有针对性的研究技术改进措施, 从而在施工中有效控制混合料离析现象, 达到预防工程病害的目的。

2 离析现象及危害

2.1 离析现象。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施工中经常会发生骨料离析现象, 其主要发生在成型结构层的局部, 表现为粗集料多、细集料少、空隙率大、抗渗性弱、整体性差, 早期破坏严重。施工中的离析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第一是呈现出粗集料集中细集料少的块状离析, 可以称之为“窝”状离析;第二是呈现条、带状粗、细料不均匀的离析, 称之为“带”状离析;第三是表现为内部离析, 粗细料不均匀然而表面尚好, 钻芯取样才可以看到下部几乎无法成型, 称之为竖向离析。

2.2 离析危害。

(1) 设计中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按照一定级配和骨架配合形式组合而成均匀板体材料, 因此, 混合料结构中任何部位粗、细集料的配合比例以及搭配形式都是固定的, 离析使得粗、细集料没有形成设计中的搭配, 从而降低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局部强度, 使得承载能力降低。 (2) 形成离析之处, 粗集料集中, 细集料少, 空隙率很大, 碾压过程中结构容易产生破碎, 因此, 该处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板体结构, 整体性差, 承载能力低。 (3) 在结构层产生离析之处, 材料碾压成型之后空隙率过大, 水容易从此处入渗至下层, 造成下层水损坏, 反之, 下部承载能力丧失, 加快上部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的破坏, 道路整体结构层使用寿命缩短。 (4) 由于产生了离析, 粗细不均之处受到碾压后表现出来的压缩系数差异较大, 粗粒集中地方压缩系数小, 细粒集中地方压缩系数大, 因此, 表现出碾压后基层表面凸、凹不均匀, 表面平整度很差, 因此, 上部铺筑结构层的厚度受到很大的影响, 厚度变化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破坏。

3 施工控制措施

3.1 集料级配选择。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有粗、细集料搭配而成, 主要组成形式可以划分为骨架密实型、骨架空隙型以及悬浮密实型三类, 其中骨架密实型有点最为突出, 所以应用最广。因此就需要根据骨架密实型组成特点合理选取粗、细集料, 首先, 对于粗集料来说为了更好的形成骨架结构, 最好还是使用连续接配的粗集料, 这样以来可以保证较小的空隙率, 抗渗能力强。其次, 对于细集料来说, 为了避免填充骨架空隙时将骨架撑开而形成了悬浮结构, 细集料最大粒径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最大粒径应小于4.75mm, 另外, 细集料也应符合级配要求, 从而达到有效的和水泥混合后形成更为密实的结构, 试验表明, 能够形成良好骨架密实型结构产生较强的抗离析作用的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级配如表1。

3.2 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除了合理选择和控制集料质量及其级配之外, 水泥稳定碎石防止离析现象还应该控制好混合料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在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成型的各个阶段, 都是有水和水泥混合后形成的水泥浆将集料包裹和粘结起来的。离析就是细集料从粗集料组团中脱离出来, 主要原因就是细集料不能很好的粘附在粗集料表面, 在拌合、运输、摊铺、压实各个阶段不能和粗集料共同行动, 因此需要控制好用水量和水泥量, 使得水泥浆具有适宜的粘度, 将细集料有效的粘附在粗集料表面, 粘度不能过大或过小, 过大则和易性差, 过小则粘度不够。因此, 水泥稳定碎石中用水量的确定应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确定, 第一就是最佳含水量标准, 这是从压实标准进行控制的;第二还应考虑抗离析病害, 在最佳含水量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 达到适宜的粘度, 从而使得混合料既能够满足强度标准有可以满足抗离析病害要求。

3.3 混合料的拌和及装车。

在混合料拌和的过程中, 拌和时间对于混合料离析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 对拌和时间的控制是有效防止离析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混合料的拌和时间过长, 水分挥发损失过大, 造成水泥浆粘度不够, 粗集料下沉产生离析;反之拌和时间过短则粗细集料不能充分的混合均匀, 也容易形成离析, 因此, 拌和时间应该通过试验确定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进行控制。拌和完毕后的混合料通过皮带输送机送入卸料仓, 这个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离析现象, 主要是皮带输送机的倾斜角度问题, 倾斜角度过大容易使得粗集料滑落或滚动导致离析产生, 因此, 应合理控制皮带输送倾斜角度, 尽可能使用较小的倾斜角度。

混合料拌和好之后从临时储料仓向自卸汽车装料的过程中, 卸料方式、储料仓的出料出料口径、自卸汽车距出料口高度以及储料仓的容积等诸多因素也是影响混合料离析的控制点。如采用重力卸料法装运混合料时, 为了减少离析现象发生, 应在出料口处设置导向板, 使得混合料在导向板的作用下翻转下滑落入设定的中心位置。出料口径应适宜, 不可过大, 在满足卸料能力的基础上尽量使用小口径的出料口, 使得混合料能够集中卸出, 不至于过分分散, 从而起到减少离析现象的目的。为了防止由于储料仓过小混合料泄出后形成锥形仓底导致离析产生, 储料仓最小容积应控制在大于自卸车装料体积。另外在装车的过程中, 不应始终对车斗内一个点进行卸料, 这样容易造成大集料滚落到边缘造成离析, 应该根据自卸车车厢长度设置两处或者三处卸料点, 通过自卸汽车前后移动的方法使得混合料堆充分搭叠, 从而有效避免离析产生。

3.4 混合料的运输与摊铺。

运输过程中应尽量控制车辆的颠簸, 减小混合料的离析发生。而在混合料摊铺的过程中, 影响离析的主要因素是摊铺机是否能够连续、稳定的摊铺。因此, 为了减小离析发生, 摊铺的各项工作应充分的协调, 从拌合设备的拌料能力、运输能力到摊铺机的运行速度都应该互相协调, 为避免摊铺机闲置等料, 混合料应控制充足供应。摊铺机的受料斗内应始终能够保证充足数量的混合料, 摊铺室内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高度应始终保持在螺旋分料器叶片高度的2/3处, 同时在摊铺过程中动态调整螺旋分料器的转速, 使其在整个摊铺过程中处于连续稳定的工作状态, 从而避免混合料离析现象发生。

4 结论

离析现象导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产生严重的工程病害, 因此,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严重性, 在此基础上, 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对离析现象针对性的进行控制, 从而有效缓解甚至避免离析现象发生, 减少工程病害, 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和承载能力。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离析现象, 本文在分析了离线现象及其危害的基础上, 从集料级配选择、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拌和及装车、运输与摊铺等施工中主要工艺环节探讨了控制混合料离析现象发生的主要技术措施, 从而达到避免工程病害发生的目的, 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离析,施工控制

参考文献

[1]常珍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中离析成因[J].交通世界, 2008 (10) :72-73.

[2]田军, 朱晔.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离析的防治[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0 (3) :8-9.

不文明现象作文 篇5

记得有一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山,还没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就累了,于是,我们便坐在路旁的椅子上休息。我漫不经心地四处张望着,忽然发现在不远处一棵粗壮的大树很奇怪,走近一看,原来是树皮上密密麻麻地被人刻上了字。有的是某人“到此一游”,有的是某人的名字,还有别的话语。这些字歪歪扭扭,既不漂亮又不规范,还破坏了树木。我想了好久,也没想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他们这样做时怎么没有人阻止呢?

休息好之后,我们继续向上爬。途中发现有个小朋友随手乱扔垃圾,我急忙跑过去,告诉他要保护环境,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一位穿着时髦的叔叔走了过来,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便若无其事地把那个小朋友领走了。看到他们越走越远的背影,我想问难道这位家长不懂得:“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吗?这种行为真让我气愤。

不质询现象引起的思考 篇6

一是不愿行使。质询是一种刚性监督手段,难免带有尖锐的批评和指责,而且涉及具体的人和事。一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碍情阻面,顾及关系,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一些需要提出质询的事项却不愿提出,致使一些应当形成的质询案在源头上就夭折了。

二是不会行使。质询有一定的法律程序,不吃透法律精神,不研究法律程序,就行使不好这项权力。目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质询制度,从理论上探讨我国质询制度的实现途径比较多,而从实践上进行科学规范以及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范例比较少。

三是不易行使。法律对质询的规定比较原则,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对如何启动质询程序,哪些问题可以质询,质询答复不满意如何处置,“再次答复”不满意怎样处理,以及应遵循的原则和必要的约束措施等缺乏具体的规范,在实践中不易操作,更难落到实处。

如何突破质询案难以形成的瓶颈,克服不质询现象,应作为强化监督力度的内容之一,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一方面,应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以配套法规的形式尽快出台有关质询的具体程序,推进质询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职务意识,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质询权的行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不稳定现象 篇7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 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系统稳定破坏可能导致系统瓦解和大面积停电等灾难性事故, 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电压失稳的特征

(1) 起始事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小的逐渐的系统变化, 如系统负荷的自然增长, 或大的突然扰动, 如失去发电机组或重负荷线路。有时, 看上去不大的初始扰动可能导致相继事件, 最终引起系统崩溃。

(2) 问题的核心是系统不能满足其无功要求。通常 (但不总是) 电压崩溃与带有重负荷线路的系统条件有关。当从相邻地区输入无功时, 任何需要额外无功支持的变化, 都可能导致电压崩溃。

(3) 电压崩溃通常表现为电压缓慢衰减。这是由设备、控制装置及保护系统的动作和相互的累积过程的结果。崩溃的时间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可能是几分钟。在一些情况下电压崩溃的动态过程的持续时间可能很短, 大约在几秒钟时间里。这些事件通常是由不利的负荷成分引起, 如感应电动机或直流输电换流器, 这种类型的电压崩溃的时间范围与转子角度失稳的时间相同。在许多情况下, 电压和角度不稳定之间的区别可能不明显, 两种现象的一些方面都可能存在。

(4) 电压崩溃受系统工况和特性影响很大。

(5) 电压崩溃问题可能因为过量地使用并联电容器而变得更加严重。合理地选择并联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以及同步调相机的组合, 可以使无功补偿更为有效。

2 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2.1 电网规划

一个规划得好的电网结构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 而一个结构上不健全或不合理的电网很难保证不发生稳定破坏事故。所谓好的电网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 是为了适合负荷的需要, 配置足够的、布置合理的、单机容量和电厂容量不过分集中的电源。其二, 是与电源容量和负荷水平相适应的、有足够传输能力的、在正常运行时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并且足以应付运行中各种偶然情况, 特别是事故情况下的电网结构。

对于大电源集中的远距离向负荷中心送电的方式, 应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抗扰动的能力。加强系统网架结构的建设, 在发电机和负荷之间增加新的输电线路。电力网络的传输能力, 特别是从发电侧向负荷侧输送无功功率的能力应引起重视。对于新建线路, 采用高波阻抗功率值的线路可以提高电压稳定性。可以通过应用分裂导线和紧凑型线路来实现, 增加每相线路分裂导线的数目, 可以减小电抗, 其等价于对线路进行均匀分布的补偿。

在长距离重负荷的输电线路中间装设串联电容器, 串联电容器能有效地缩短线路的电气长度, 理想的串联电容器提供的无功功率正比于线路电流的平方而与母线电压无关, 这将对电压稳定性产生有利的影响。

功率平衡原则是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受端系统应作为实现合理电网结构的关键环节应予以加强, 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

对于传输巨大功率的输电系统, 维持其电压稳定性和最小的损耗是十分重要的。装设足够的无功补偿装置, 不仅要满足系统正常运行中系统内需要的无功功率, 减少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 而且满足紧急状态下系统的无功需求。无功补偿装置的大小, 容量和地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所有保证系统能满意运行的最为繁重的系统工况的详细研究确定。

合理地分散配置并联电容器以及并联电抗器, 特别是应增加在故障期间能进行快速投入和断开的控制装置。另外在远距离大容量负荷线路的受端接入大容量并联电容器时, 必须特别注意可能产生的电压不稳定现象。

2.2 系统运行

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人员来讲应采用合理的运行方式, 及时投切电压和无功功率调整设备。在电力系统重载或紧急情况下, 运行人员必须应用可以支配的手段保持输电电压在允许的高水平, 确保电压的分布, 使负荷母线电压处于临界电压值以上。如果使用现有的无功补偿装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 就必须限制传输功率, 启动发电机组以提供电压支持。

许多发电机运行在高功率因数状态。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应当对发电厂运行人员进行电压稳定性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当电力系统处于罕见的紧急状况, 需要发电机输送大量的无功功率时, 要求运行人员不能降低发电机的无功功率的输出。在一些情况下, 减少特定发电机的有功出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无功功率, 从而改善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正常状态下通过投入并联补偿装置, 使发电机运行在适中的或较低的励磁状态, 以提供足够的“旋转”无功备用。

实际应用中, 应合理地采用带负荷调节分接头的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目标在于维持低压侧电压的恒定, 分接头调整使用不当可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 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故障情况下, 应首先考虑投入无功功率电源。

低压减载是解决电压稳定性问题的重要后备手段, 是解决电压稳定性的一种有效的分散型控制措施。当电压低到一定程度时, 立即切除部分负荷, 在事故发生后, 要确保主要地区的供电, 而不能保证所有地区都能供电。在实际运行中通过甩负荷来维持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方法还很少用, 这是维持系统电压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2.3 电压安全监控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 为建立电压安全监控系统, 帮助调度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

电压安全监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告诉调度人员电力系统当前运行状态的电压稳定性如何;当电压稳定裕度不够时向调度人员提供可以采取的措施, 显示电压稳定易于破坏的薄弱区域;当切负荷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时, 告诉调度人员在哪些节点, 分别切除多少负荷最为合适。

开发出具备以上功能的软件将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水平, 使电力系统运行能够防患于未然。调度员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电压失稳的诱因, 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排除, 从而使电力系统运行于安全、经济、可靠条件下, 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正确计算模型做好充分预案准备

由于负荷组成的复杂性, 负荷模型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成为制约仿真结果正确性的主要因素。负荷特性及配电系统电压控制装置是影响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掌握一个实际系统的负荷特性的详细资料, 对系统的规划运行意义重大。根据现场实测综合负荷数据, 进行总体测辩建模, 以确定负荷模型的参数, 对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的负荷模型对电压稳定的研究至关重要。对负荷模型的研究工作正在受到日益关注。研究解决如何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负荷模型将成为未来仿真软件的主要任务之一。

3 结束语

总之,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壮大, 电力系统稳定问题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双喜, 朱凌志, 郭锡玖, 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程浩忠, 吴浩.电力系统无功电压稳定性[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3]韩桢祥.电力系统稳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5.

[4]王奔.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浅析母猪产后不吃食现象 篇8

1母猪产后不吃的原因

1.1母猪原因 (1) 生产中常由于母猪体况不佳或母猪为初产, 导致生产过程过长, 导致母猪太过疲劳而影响食欲, 导致不吃食。

(2) 饲养管理不散, 在母猪产后喂料过早, 喂量过大、过精, 青粗饲料太少, 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等引起消化不良, 影响到食欲, 导致不吃食。

1.2疾病原因主要表现为母猪在生产过程中, 发生难产, 或母猪产后发生恶露、患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其他产科疾病, 导致母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

2治疗方法

2.1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特别在母猪生产前后一周, 注意把握喂食的量, 饲料不宜过精, 多添加一些青粗饲料。

2.2注意掌握母猪接产、助产技术要领, 避免母猪患产科疾病, 减少母猪发生不吃食的诱因。

不稳定现象 篇9

“不”从表示命辞中的内容演变到“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意义”的常用8种用法, 它的结构、语义、语用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改变。石毓智认为“人类语言中的否定词的含义大都是:少于、不及”。“不+反义形容词”结构中, “不”作为常用否定词之一, 多数情况下所表示的否定并不是完全否定, 而是一种差等否定。

现代汉语中, 这一类的“不+反义形容词”结构数量最多, 类似的还有:不高、不矮;不长、不短;不多、不少;不冷、不热, 等等。这类格式中的反义形容词一般来说描述的是人或事物的客观属性, 反映事物的原貌或特征, 并且较少涉及主观评价, 带有很强的写实性。当这类反义形容词受“不”的修饰后, “不+反义形容词”该结构的语义通常是取正反形容词之间的中间量级, 不具备明显的积极或消极色彩。

二、“不+反义形容词”结构

布隆格先生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一种形式有一种意义, 一种意义有一种形式”。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可以对事物 (人) 的性质和状态进行描述, 它的否定形式是多样的, 既可以采取“否定词+形容词”形式, 又可以采取反义形容词及其短语的形式, 有时亦可使用褒 (贬) 义词来替换。“不+反义形容词”作为其中的否定结构形式之一, 它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

(1) 他的做法不对=他的做法是错误的。

(2) 这次数学竞赛他考得不好。

(3) 这次数学竞赛他考得不坏。

(4) 他在这次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可真不简单。

(5) 这个机械的构造不简单。

从语义角度来说, “汉语大多数的性质形容词和不定量形容词几乎都有与之对应的反义词”[1]P334如“高与矮”“好与坏”“简单与复杂”等。在以往的否定结构中, 人们认为“否定词+形容词”的结构所代表的是对立形容词意义。如 (1) 中“对和错”之间非此即彼, 不存在第三种情况。但 (2) (3) (4) (5) “不+形容词”的否定结构中, 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并不是形容词的对立面, 是“不+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形式。 (2) (3) 否定结构所表达的语义与反义形容词不对立, 处于“好—不好—坏”“坏—不坏—好”的中间状态; (4) (5) 两者“不简单”语义上没有任何相关, 相互不对称。文章研究的就是上述结构的不对称现象。

三、语义不对立, 相互不对称

例如: (6) 这个主意不好。

(7) 这个主意不坏。

(6) (7) 两个例句中“不+反义形容词”所表达的语义是不对立的。“这个主意不好”可以是指“这个主意坏”;但例句 (7) 中“这个主意不坏”, 可以是指“这个主意一般”或“这个主意好”。 (6) 句中“不好”与 (7) 句中“不坏”相比较而言, 主观否定意味较强。

如: (8) 我们关系并不坏, 但由于我们的观念差异如此巨大, 外界容易认为我们关系不好。

例句中“外界容易认为我们关系不好”, 给人的感觉是“外界容易认为我们的关系不和谐”或“外界容易认为我们关系紧张”。在日常交际中, 为什么不采取后两种代替“不+好”的表述形式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2]P335。“不+好”的结构从语义程度上来讲, 更加接近“好”, 可以避免交际过程中的不便, 显得更加委婉得体, 易于接受。

“不+好”“不+坏”两者在结构、语用、语义上各不相同,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 “不好”的使用频率高于“不坏”。究其原因在于,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下, 优点指出可以直接采取褒义词, 如“善良”“真诚”等;对于别人缺点的指出, 采取“不+褒义词”的形式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如“不冷静”“不聪明”等。

“不坏”相对于“不好”而言, 结构关系松散。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和“坏”之间往往需要一种短暂的语气上的停顿才能表述出来。“不”和“好”相较前者而言, 内部结构紧密, 使用时脱口而出。有学者将“不+好”的结构看成中间现象, 归于“类词” (1) 范畴[3]P59。翟颖华 (2009) 认为“‘不好’相比较‘不坏’而言, 更加趋于词汇化”。

如: (9) 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这个地方。

(10) 共和党人不相信她。

(11) 这个人一点也不讨厌。

(12) 她不怀疑他所做的一切。

(9) 和 (10) 例子中, “喜欢”“相信”的否定式隐含的意思是“讨厌”“怀疑”。 (11) 和 (12) 例子中“讨厌”“怀疑”的否定式隐含的意思是介于“喜欢—讨厌”“相信—怀疑”的中间状态。“不+喜欢”和“不+相信”结构中, “不”和褒义词的结构关系紧密, 否定词“不”已经演化成一种否定前缀;“不+讨厌”和“不+怀疑”结构中, “不”和贬义词的结构关系分散, 否定词“不”充当的是句法上的否定词角色。

不—喜欢不—相信 (“不”相当于否定前缀)

不—讨厌不—怀疑 (“不”相当于句法否定词)

“不+褒义形容词”这类短语的结构凝固性强, 因此使用频率高。在现代汉语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类双音节形容词“道德、理想、景气、合理”等, 不具备与之完全相匹配的反义形容词。通常采用“不+道德/理想/景气/合理”表述否定语义, 一方面可以遵循语用上的礼貌原则, 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反义词的空缺。

四、语义不相关, 相互不对称

(13) 中的“不错1”是相对于反义形容词“对”而言的, 在这样的语义句子中, “不错1”与“对”可以相互替换。当用 (13) 中的“不错1”去替换 (14) 中的“不错2”时, 句子依照语义可改为“秋天去北京游玩是很对的选择”, 我们会发现句子语义上有点说不通, 显然两个“不错2”不能混为一谈。

如: (13) 不错, 裁判在这场比赛中的判罚有违公平的原则。

(14) 秋天去北京游玩是很不错的选择。

张谊生认为“实词虚化成语法成分以后, 总会或多或少保留一些原来该实词或该实词性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4]P31“不”的语义虚化, 使其不同原有语义, 更加趋于抽象化。“不错1”和“不错2”中的“不”都已经演化成“附缀成分” (2) 。“由于附缀成分的语义较原义更具抽象化的特点, 在形式上就要求与原义词有所区别, 而语音弱化正是‘不’符缀化的有力佐证之一”[5]P93。 (13) 中“不错1”中的“不”作为否定词出现在句子中, 起逻辑重音的作用, 语音为[bù]; (14) 中“不”的语音形式已经弱化, “错2”起逻辑重音的作用。

“不错2”不同于“不错1”的结构形式是“不+形容词”的松散结构形式。“不错2”在 (14) 中的意思具有积极、肯定的意思, 经常由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不错2”结构性较强, “不”和“错”作为单个语素拆分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不错2”已经进入词汇范畴。

五、“不+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汉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色, 没有严格规定的语法形式。形容词可用来描写事物的性状或特质, 该类词汇或短语最常用的否定形式是“不+形容词”, 这一结构形式可以满足否定的基本层次需求。“不+形容词”的语义取值就处于中间位置。在“好—不好—坏”这一语义连接链中, “不好”的程度很明显比“好”小, 而比“坏”大。当然在“坏-不坏-好”这一语义连接链中, “不坏”的程度要比“好”大而比“坏”小。这种语义上的递变性, 不论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还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都符合委婉的原则, 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中“表层结构 (S—structure) 和深层结构 (D—structure) 合并, 保留了S—structure”。“不+反义形容词”的结构形式正好可以消除交际过程中的多语素产生的歧义, 给人一种明确的理解范围, 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2]邬述法, 黄增寿.论“不+形容词”结构的语义特征[J].安徽文学.2009 (06) :334-335.

[3]翟颖华.论“不”和反义形容词构成的否定式[J].汉语学习.2009 (02) :59.

[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311.

[5]张斌, 张谊生.非真值语义否定词“不”的附缀化倾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5) :93.

[6]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25.

[7]王灿龙.试论“不”与“没 (有) ”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J].中国语文.2011 (04) :301-311.

关注企业出口“增量不增利”现象 篇10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骤降形成的低价营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外需市场一度严重萎缩, 我国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嘎然而止。以某市为例, 自2008年10月份以后, 企业出口一路下降, 同比增长由当月的48.6%下降到2009年底的-21.7%。严峻形势面前, 地方政府和企业把市场开拓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 坚持“让利不让市场”, 以确保出口稳定增长。如某汽车配件生产厂家为维护现有市场, 适当下调产品价格10%左右, 确保销售收入和出口订单增加。同时, 由于国际需求不足, 市场处于买方地位, 不少出口企业不得不接受国外进口商的降价要求, 如某企业2009年出口大豆蛋白价格较危机前下降了18.9%。进入2010年, 随着外需市场逐步回暖, 产品价格并没有与出口量一起呈现“量价齐升”, 价格增长缓慢甚至还保持在危机时期水平。如某企业今年上半年出口2900万美元, 与2009年和2008年同比分别增长52.6%和107%, 但是由于价格因素致使企业出口利润率与危机前相比下降将近1个百分点。

二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形成的汇兑成本。虽然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为稳定, 却对欧元、英镑等汇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年6月30日与2008年同日相比, 人民币对欧元、英镑中间价分别升值23.63%和25.36%。同时, 经济危机使得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趋势加强, 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 从而间接影响人民币对这些国家货币的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换汇成本上升, 出口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下降, 如果继续维持原有价格不变, 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据某纺织企业反映, 企业目前出口利润率仅为5%, 倘若人民币升值1%, 企业出口利润率将减少3个百分点, 对出口订单的影响在20%以上;若升值5%, 将影响40%的接单量。据某木器出口企业统计, 2010年上半年与2008年同期相比, 因汇率变动, 企业出口利润下降了2.9%。通过调查, 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多数企业只能被动应付, 仅仅靠预收货款或即期结汇, 缺乏对汇率风险的深入认识, 银行开发的避险工具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三是出口产品低质化致使国际定价权缺乏。调查显示, 目前虽然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但是增长的动力仍然是粗放型增长, 增长的特征是资源和环保成本大、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国际领先的绿色环保要求, 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少。据统计, 某市70%以上的企业属于初级产品制造业, 是以低附加值和低价格的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特别是一些加工贸易企业, 外商看重的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经营成本, 企业赚取的只是加工费用, 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甚微。尽管一些出口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但是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议价能力缺乏问题突出, 在国际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他国定价, 而外国厂商为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压低产品价格, 导致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难以保障。调查发现, 有相当多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出口退税。如某出口玉米淀粉的企业, 其每年出口退税额占出口利润的62.5%, 今年7月15日国家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后, 当年将减少其出口退税收入29.7万元人民币, 出口利润率减少3个百分点, 大幅降低到2%左右。

四是生产成本增加成为制约利润增长的又一因素。一方面, 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以某纺织企业为例, 该公司所用的棉纱线,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呈上升趋势, 今年上半年分别比2008年和2009年同期上涨60%和33%。原材料的上涨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另一方面, 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在雇佣、工资、保险、补偿等各方面的行为, 使得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以某出口汽车刹车片的企业为例, 2008年每套刹车片的劳动成本为3.3元, 而2010年则上升到了3.6元, 以月生产150万套计算, 企业月增加的的劳动成本就达到了45万元。某企业反映, 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 工人工资上涨使企业利润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增量不增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弊端, 企业虽然获得了增量, 但是却失去了应得利益。同时, 也会增加贸易摩擦的系数, 给一些国家采取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政策提供了借口。当前外需恢复明显的状况下, 涉外企业要切实改变“增量不增利”现象, 按照国家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工作要求,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实现“量价齐升”, 使我国真正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 促进出口质的提升。涉外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出口的目的不在于换回外汇, 而是通过出口能够获取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资源, 并以此促进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 通过“出口——进口——出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为此, 要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 主动从以价格竞争向以品牌和企业综合实力竞争转变, 逐步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技术溢出效应不高的行业和企业,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从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入手,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 扩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 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品牌形象。同时, 要注重发挥进口在提高经济运行质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以进口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使出口实现“版本升级”。

二是加强对汇率变动的跟踪研究, 主动应对和防范汇率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汇率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今年6月19日表示, 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推动出口企业主动结构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但是也加大了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给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带来一定困难。作为涉外企业, 要密切关注全球和我国宏观经济走势, 跟踪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化情况, 根据市场预期采取应对措施。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引导企业逐步提高对汇率变化等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 充分运用金融产品来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促进企业在发展中防范风险, 在防范风险中做优做强。同时, 各涉外经济职能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对汇率走势的研判, 进一步延伸服务领域, 扩大服务范围, 加强与涉外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及时将汇率变动趋势及影响传达给企业, 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把握机遇, 防范风险, 建立健全与企业共同应对汇率风险的防控机制。

三是立足内部挖潜, 强化成本管理。在当前各类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 企业要强化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一要降低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 实现物化劳动的节省。在当前部分原材料价格高涨的情况下, 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 制定先进合理的材料消耗指标, 并不断地使其向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接近, 从而保证成本的降低。二要提高劳动效率, 实现活劳动的节省。劳动力成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单位时间内, 劳动效率越高, 生产出的单位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活劳动耗费就越少, 单位产品中的盈利就越大。因此企业要在开展增产节约, 节能降耗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增产的前提下, 实现成本的节约。三要提高产品质量, 实现时间的节省。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观念, 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一定的时间内多生产质优价高的合格产品, 避免过多的不合格产品, 从而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 客观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是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外贸龙头企业、出口品牌企业、高新技术等出口企业, 以及有订单、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及外贸企业特点, 积极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贸易融资新产品, 不断降低贷款门槛, 拓宽抵押担保范围, 简化企业融资手续。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承兑、福费廷、出口发票融资等多种融资形式, 支持进出口企业的发展。

五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企业应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 着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尽量减少对某一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防范市场单一而造成的定价风险。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 发挥好国际、同内两个市场在原材料、销售、生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统筹运作, 科学发展,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盈利能力, 努力做优做强。

参考文献

[1]徐剑明: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现象探析.《对外经贸统计》, 2004年第2期

不稳定的“价格联盟” 篇11

一天傍晚,饭局完毕,我在路边一个公交车站旁等车回家。车子一时半刻没来,而旁边聚着不少摩的四处招揽路人。我便趁此观察他们。

平时乘车经过这里,总会看到几辆摩的在等客——显然他们是有针对性的。江门市区域小,在这里下车的人,多是租住在附近几个村落的。近一点的可以步行回去,而稍远(比如一公里以上)的,大多会选择打摩的。

一辆公交开过来,几辆摩的追了过去,靠近车门等人下车。这样一个现象让我陷入思考:当某辆摩的追上行人谈着价钱的时候,总会有另外的一两辆不紧不慢跟在旁边。我以前一直以为,跟上去的是试图抢客。如今听到两辆无功而返的摩的司机的对话,让我知道原来的看法是错的,他们其中一位埋怨另一位开价太低,“去那里至少应该3元的”,对方反驳说“你上次不也是一样,去××地只收3元”。我猛然醒悟,跟着的那个人主要目的不是抢客,而是监督。

距离多少,大概收费如何,他们有个默认的行规。某天甲摩的可能顺路,愿意大幅度降低价格搭客(上周我就亲眼见到一位摩的司机用公交一样的价格招揽一客人去接近五公里外的新车站),又或者乙摩的某天看到甲摩的开价5元,在旁边开4元抢客……这种互相之间的价格战可能两败俱伤,为了防止这种后果,平衡利害,他们之间针对收费形成了一种默认的标准。

不妨把这样一种默认的收费标准看作一个价格联盟,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种价格联盟是否能够维持一个垄断价格?这样做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应该设法禁止呢?

首先,这里并非一个封闭的环境。就我观察,这个车站的摩的经常有变,有时两三台,有时六七台,不排斥外来者。更何况,不时经过的流动摩的也减少了坐地起价的可能。还有就是他们之间的这种监督,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约束,没有政府强制力,没有暴力。有人或许会说,摩的能通过“欺生”来赚取额外的利润,这种现象固然有之,但不会普遍,也不难破解,因为信息不对称在摩的和搭乘者之间同时存在。

摩的的例子反应了联合定价的困难。比提供摩托车搭载服务更为复杂十倍百倍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存在,要在他们之间维持一个共同的价格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近来,彩电行业价格联盟、航空公司联合提价、石油组织约定油价等等报道不绝于耳,似乎市场之中包藏着无数试图获得垄断利润的祸心。曾闹得沸沸扬扬并已于一年前实施的《反垄断法》,以及刚刚公布的《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政策制定者对于试图管理和调节价格,都有一种理性的僭妄。价格联盟这词语也时髦起来,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夸夸其谈出一大堆害处:联合制定价格、垄断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类似论调,多年前,我在国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访谈中也看到过,他谈及价格联盟,首先谈了价格联盟造成的众所周知的一大堆害处,比如它是逃避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云云。而在最后,这位经济学家话锋一转,又指出这种联盟没有成功的先例,即便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这样强有力的组织所达成的限产提价的协议也很难实现其目标。

我国会计核算不对称现象的思考 篇12

1.1 同一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不对称事项

此种不对称事项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来会计核算规定中就呈不对称, 时至今日未作调整或虽作调整仍呈不对称的会计事项, 我们不妨称为“原发性”不对称会计事项。比如: (1) 捐赠。企业发生的捐赠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 而企业接收的捐赠收入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 (一般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接受捐赠现金资产的会计处理有所差异) 。 (2) 债权债务的核销。企业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债权即坏账, 无论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备抵法进行核算, 最终计入的都是“管理费用”, 而企业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在原来的会计处理规定中计入“营业外收入”, 自2001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改计入“资本公积”。 (3) 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 支付补价的, 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 收到补价的, 应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收益并计入“营业外收入”。另一类是在原来会计核算中就呈对称的, 由于新的会计政策出台, 改变了这种对称性的会计事项, 我们不妨称为“继发性”不对称会计事项。例如: (1) 债务重组。1999年施行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 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2001年执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 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资本公积”, 而债务重组损失仍计入“营业外支出”。 (2) 股权投资差额。1999年施行的投资准则规定,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即借差) 分期摊销时减少“投资收益”, 反之 (即贷差) 分期摊销时增加“投资收益”。但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四) 》规定中, 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分期摊销时仍然减少“投资收益”, 而贷差即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

1.2 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不对称事项

不同会计主体对同一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乃至信息披露也存在不对称现象, 此种不对称事项可以划分为五类。一是同一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对应主体之间由于经济解释不对等而产生的不对称。例如, A公司将不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与B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交换, B公司换入债券后打算持有到期, 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A公司将该项交易确认为非货币性交易, B公司则确认为货币性交易。二是由于记账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不对称。比如一个会计主体将存货售于对应主体时, 一旦认为其风险和报酬未转移, 根据收入准则, 就不会确认销售成立也就不计量销售收入, 但另一方可能认为已经承担了现实义务而作为存货予以计量。三是由于记录金额不相等而产生的不对称。如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 购货方将全部存货计入了存货成本, 而销售方所确认的商品销售收入却不能超过所售商品账面价值的120%或者销售给非关联方企业的平均售价。四是由于项目反映不对等而产生的不对称。如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 依据债务重组准则, 债权方根据放弃债权的账面价值对接受的资产进行计量, 不确认收益或损失, 但债务方将放弃资产账面价值同偿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以“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支出”反映。五是由于信息披露内容不一致而产生的不对称。如或有事项准则要求表外披露几乎所有或有负债 (可能性极小且不重要的除外) , 而或有资产却只在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情况下才予以披露。

2 会计核算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会计核算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不仅给学习者带来疑惑, 也给会计人员的日常账务处理带来一定麻烦, 需要会计人员用心掌握并细心核算之, 唯如此, 才能生成质量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中产生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何在?

2.1 规则使然。

规则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人们对同一交易或事项完全可以作出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 当然这种规定是合乎道理并被认为是恰当的。经济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个人购买债券, 税法规定购买国债的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 而购买公司债券的收益就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另外, 规则并非一成不变的,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对会计政策进行修订完善, 以便使会计信息更加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更加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2.2 基于稳健性的考虑。

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 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以便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 有利于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防范并化解风险, 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从而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继发性”不对称会计事项的例子中, 大多是将原来计入损益的项目改计入“资本公积”即所有者权益项目, 换言之, 将原本在损益表中揭示的信息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中呈报, 其目的就是给那些诸如通过债务重组等手段获取巨额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公司“断奶”。比如郑百文重组案中, 债权人信达公司与债务人郑百文于2000年最后一天在重组协议中免除了其1.5亿元的债务, 若按旧准则, 1.5亿元可全部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将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误导投资者和报表使用者, 于是财政部明令郑百文不能将1.5亿元确认为收益, 按新准则规定, 债务重组收益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这样一来, 郑百文自然得不到任何债务重组收益。又如, 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与关联方之间显失公允的交易操纵利润, 财政部规定“上市公司利用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 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 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从而导致了交易双方会计处理的不对称。

3 会计核算不对称的经济后果

会计核算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赵西卜, 2004) 。举例来说, 出售存货的企业和购买存货的企业可能将存货都反映在各自账面上, 如以支出法进行GDP核算, 将存货视为特殊投资必然导致GDP重复计算, 如以收入法进行GDP核算, 因出售存货方未能体现其销售利润而使GDP漏计, 总之都会导致GDP数据失实, 如果出售存货和购买存货的企业均纳入企业集团合并范围, 合并报表中也无法将其抵销, 从而夸大企业集团的资产总量, 导致合并的会计信息失真;再比如, 企业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的资产转手对外捐赠, 在反映“资本公积”的同时又反映了“营业外支出”, 这种逆向交易的内部不对称, 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同样给会计报表合并时的抵销带来困难。

由此可见, 会计核算的不对称不仅导致微观会计信息失真、业务核算繁琐, 而且还会导致宏观经济信息失实, 如果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也增加了编制的难度

摘要:从哲学层面上讲, 对称是相对的, 不对称是绝对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核算中性质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会计事项一般应当保持对称性, 比如固定资产盘盈计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亏计入“营业外支出”等等。但近年来,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 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亦在不断调整修改, 使得不少业务性质相同或类似但方向相反的会计事项, 其处理结果不再保持对称性。对会计核算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 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其对微观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今后会计政策的修订无疑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会计核算,不对称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带来挑战下一篇:分化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