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心理现象

2024-08-08

不健康心理现象(共9篇)

不健康心理现象 篇1

1 不良心理现象及成因

在各所高校内部, 图书馆长期以来经常被外人看做是除了借还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事务去做的机构, 是所谓养闲人懒汉的场所;很多时候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校领导的“关系户”或教授等学校骨干的家属人员, 一般学历不高, 工作技术含量较低。通常, 他们每天的事务就是简单地管理一下在校师生的借还书工作, 同时也负责采购图书、期刊、电子数据库等文献资料。从性别比例上看,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女性居多而男性相对较少, 以女性的心理特点通常会出现所谓“婆婆妈妈”、“搬弄是非”等现象。长期以来, 个别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存在着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心理状况导致很多新分配来的高学历人才不安心致力于图书馆的本职工作, 甚至远走高飞, 即所谓“跳槽”到其他行业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对工作人员所服务的外部对象来说, 他们普遍存在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即认为你是为我服务的, 我就有权利挑你的问题,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鄙视的现象, 从而加大了有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健康心理用以导致工作人员和被服务人员之间产生隔阂甚而至于矛盾和冲突。按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规章要求, 工作人员应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牢记自己的服务守则, 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求进行耐心细致的服务, 耐心地为每一位被服务者所提出的咨询提供详细地解答;更不能说诸如“你等着吧”之类的脏话, 给自己乃至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带来污点。尽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知识水平较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较常人的道德修养要高出一截, 但当他们遇到诸如借不到书或因损坏图书被要求罚款时等现象时, 有时难免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矛盾, 出现抱怨乃至于过激的情绪。

另外, 缺乏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集体活动也是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回顾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闭架、手工借阅时期, 当时是所谓的“人管人”, 基本上每周召开一次业务交流会议, 会议完后一般大家各忙各的;有时大家会聚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 或在户外一起进行一些球类活动。每到邻近元旦或春节时, 馆里通常会组织大家进行一些例如茶话会、歌咏比赛等联谊活动, 一想起那个时代, 现在看来犹有许多回味之处。后来, 到了开架借阅时代, 图书馆实行了制度化管理, 馆里仍然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 在假期还会组织大家到外地旅游观光, 或者跟学校的其他单位机构进行一些篮球赛等交流活动, 这些文体活动不仅活跃大家的工作气氛, 而且还让大家增强了身体素质, 提高了团队意识。现在, 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进入, 虽然大家工作时的体力付出少了, 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但是以前的文体活动却少了许多, 除了例行的高校图工委的体育比赛以外, 大家再没有其他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的机会;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的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 很多开销性较大的文体活动被取消了, 无形间剥夺了大家进行文体娱乐的机会, 从而向成了大家上班时各忙各的但是活力少了许多, 但大家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亚健康”现象逐渐增多。

还有, 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一个因素。同校内其他单位机构相比,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消极甚至抵触, 从而加剧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 纠正措施 (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分析这些不健康心理现象的成因, 笔者提出以下的纠正措施。

首先, 对于馆员个人而言, 应贯彻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被服务对象。从而形成被服务对象为中心, 以服务为根本, 以创新为准绳, 以令被服务对象满意为目标。爱岗敬业, 对被服务对象要有亲和力, 认真贯彻高校图书馆的有关规定。

其次, 学校应积极改善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一方面, 应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 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上向图书馆适当倾斜, 并且多为馆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通过以上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提升了服务质量, 客观上也优化了图书馆的整体外在形象。

再次, 高校图书馆应像过去一样定期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不仅活跃了大家的工作气氛, 增强了大家的身体素质, 还改善了大家之间的人际关系, 使得大家之间跟家和谐融洽, 发展了友谊。

总之, 分析高校图书馆人员产生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针对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举出一些相应的纠正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法制友善等理念促使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按照馆内规章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深刻的爱岗敬业精神;再次, 学校也应积极改善图书馆员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员工作的积极性, 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 从而更好地为在校的广大师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鷃.高校图书馆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12) .

[2]刘索静, 张会珍, 张军.高校图书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J].图书馆学刊, 2011, (7) .

不健康心理现象 篇2

一,长时间在局部知识领域里循环,不思进取。

小学教师一般都是长时间教一门课程,所以他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沦为一台记忆小学课本的机器,这种状况造成小学教师的一种严重现象,那就是固步自封和唯我独尊.二 不骂学生心理难受,随意发泄成为他们的正常现象

有的学生反映小学教师整天拉着脸颊,毫无表情,就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欠他们钱似的。每天早上一到班级,先是张老三李老四的批评一顿。好像早晨骂学生一顿是他们一天中美好的开始,一些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和老师早晨骂学生有直接关系。

三,老教师不接受新事物,年轻教师不注重历史知识的沉积

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上老教师的课,因为他们完全不会在社会发展中巴自己的思维调整好,他们还是在几十年前的老知识里循环,丝毫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多大变化,又有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年轻教师的课,有些年轻教师就像个时尚的导购者,讲课的时候根本不能“古今中外”的贯穿,弄得学生总感到五千年的文化就是虚无缥缈的感觉。

不健康心理现象 篇3

关键词: 少白头;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

“少白头”是指青少年时期头发过早变白,头发呈花白状的现象。白发的病因很复杂,遗传、营养状况、精神因素及全身性疾病等都可以影响白发的形成。现如今,“少白头”现象正在不断蔓延并严重影响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少青少年还未及加冠就让丝丝白发爬上梢头,“少白头”现象让许多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为这提前到来的“衰老”头疼不已。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苦恼值得整个社会去重视。不规律的生活作息、过大的精神压力、个人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使“少白头”现象愈演愈烈,而此现象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目的】

探究高中生少白头现象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及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影响。

【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搜集国内外对于少白头问题的研究进展,了解理论基础和发病背景,寻找创新的研究视角。

(2)问卷调查法:对于作者所在学校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归纳整理问卷信息,对高中生少白头现象的原因、心理影响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6.5%。调查对象包括高三年级男生84人,占调查样本的48.55%,女生89人,占调查样本的51.45%,男女比例基本反映渭南高级中学学生性别比例情况。其中,出现过少白头现象的学生有60人,占总人数的34.68%,比例较高。性别比例方面,参与调查的男生共29人曾出现过少白头现象,占参与调查的男生人数34.52%,女生共31人出现少白头现象,占参与调查的女生人数的34.83%。总体上参与调查的女生少白头现象出现的比例略高于男生,两组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少白头的严重程度方面,共有60人面临少白头困扰,其中45人表示少白头现象不明显,只有零星几根白发,占少白头人数75%,8人少白头比较明显,占13%,7人头发几乎全白,占12%。可见大多数出现少白头现象的同学白发现象并不严重,尚未对个人形象造成较大影响。

2.少白头成因分析

2.1 遗传因素

我们调查了同学父母出现白发的时间。父母在20岁以前出现白发现象的同学共有8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少白头现象,其中2人头发几乎全白,3人少白头比较明显。父母在20- 35岁之间出现白发的情况共18人,子女中出现少白头的有6人,占33.33%。35- 45岁出现白发的共103人,子女出现少白头共36人,占34.95%。45岁以上出现白发共32人,子女出现少白头共7人,占21.88%。截至调查时间,父母未出现少白头共12人,子女有3人出现少白头,占25%。可以看出父母出现少白头年龄越早,子女发生少白头现象的比例更高。20岁前出现白发的父母子女几乎均出现少白头,20- 35岁和35- 45岁组间无明显差异,父母45岁以上出现白发,则子女出现少白头比例较低。

家族聚集倾向的调查中,有少白头的同学的兄弟姐妹出现少白头现象的共16人,占少白头同学人数的26.67%。而没有少白头的同学兄弟姐妹中出现少白头现象的共10人,占无少白头同学人数的8.47%,可见出现少白头现象的同学兄弟姐妹中同样出现少白头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少白头的同学,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2.2化学物质影响

我们调查了同学染发以及生活环境周围有无化工厂、核电站等情况。共3人经常染发,但均为重度少白头同学(几乎全白),大多数同学从未染发或很少染发。大多数同学家附近无化工厂、核电站,部分同学生活在化肥厂附近,但是否生活在化工厂附近对少白头发生率并无明显影响。

2.3生活方式

2.3.1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方面,101位同学饮食较为均衡,其中34人有少白头,67人无少白头。34人偏爱肉类(少白头11人,无少白头23人),19人偏爱蔬菜(少白头7人,无少白头12人)其余同学偏爱零食、淀粉类等不一。但总体看,出现少白头的同学与无少白头同学饮食习惯无明显差异。

2.3.2睡眠习惯

我们采用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两个指标来衡量学生睡眠情况。大多数同学在12点- 1点之间入睡,其中83人无少白头,50人出现少白头。11点前入睡的同学共9人,其中少白头2人,占22.22%。而凌晨1点以后入睡的同学共8人,其中少白头3人,占37.50%,比例明显高于入睡时间较早的同学。睡眠质量方面,睡眠质量较好的同学共84人,其中少白头同学31人,占36.90%。但在各组出现睡眠问题的同学中,少白头同学所占比例均高于无少白头同学。入睡困难的同学共80人,其中少白头46人,占57.50%。睡眠中易醒的同學共57人,少白头同学33人,占57.89%。早醒的同学共25人,少白头同学14人,占56.00%。睡眠中多梦的同学共62人,其中少白头同学40人,占64.52%。

2.4精神压力

在针对同学“是否经常感觉到紧张焦虑”的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选择经常偶尔或者很少焦虑。16人经常焦虑,其中少白头6人,占37.50%。从不感到焦虑的同学共15人,其中少白头6人,占40.00%。有无少白头现象的同学在精神压力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nlc202309081715

3.少白头对精神心理的影响

在对少白头观点的调查中,113位同学认为少白头是一种疾病,需要治疗,占所有同学的65.32%。其中有少白头的同学共37人,占全体被调查同学的21.39%。45名同学(26.01%)认为少白头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但可以反映身体疾病,其中少白头同学占17人。分别有5名和9名同学认为少白头是正常现象,其中有少白头的同学分别占2人和3人。

少白头对精神心理的影响方面,50人认为少白头不会给自己造成影响,其中少白头同学占其中42%。24人认为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少白头人数占其中29.17%。66人认为白发量多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少白头人数占其中40.91%。32人持模糊态度,其中有少白头现象占15.63%。

在少白头对未来求职就业方面影响的调查中,有93人认为“少白头对求职有影响,但主要看能力”,占据调查总人数的52.2%,有49人认为“对求职毫无影响”,占调查总人数的27.52%,有29人认为“取决于专业”,占调查总人数的16.29%,并且有6人认为“对求职影响很大”,占调查总人数的3.37%。是否为少白头同学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如下问题:

一、少白头在高中生中并不少见。

本次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同程度受到少白头現象的困扰,可见渭南地区少白头现象的发生率较高。由于本地区既往无相关调查资料,尚无法评价少白头发生率是否增加。但可以肯定的是,渭南地区青少年中少白头并不少见,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及卫生部门重视。

二、少白头成因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同学基本反应渭南地区高中生性别比例,男女生出现少白头的比例大致相当,表明少白头现象的发生与性别并无明显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白发出现年龄较早、亲属中有少白头现象与青少年发生少白头显著相关,表明少白头现象与遗传因素之间关系密切。

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环境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发因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食品、放射线、药物、香烟、一氧化碳以及阳光中的紫外线都可诱发体内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在人体内产生连贯性的破坏作用,使黑色素细胞中的蛋白质络氨酸氧化,黑色素不能形成,导致过早白发。本次调查中高中生染发现象较少,并且染发较多的同学均为严重少白头同学,通过将头发染黑的方式掩盖白发现象,故无法得出染发与少白头现象的形成有关的结论。部分同学生活在化工厂附近,但对少白头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影响。

由于处于高中这个敏感的时段,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部分青少年甚至产生对前途、未来的忧虑及焦躁,大脑长时间紧张,遇事多愁善感。高中生的上述特点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紊乱、免疫力下降,使供应毛发的血管挛缩,细胞分泌黑色素的功能发生障碍,影响黑色素颗粒的形成及运输,从而黑发变白。但在我们的调查中,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压力方面,少白头同学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特点,这与我们的预期并不吻合,可见渭南地区高中生少白头现象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精神压力无明显关系。但是睡眠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少白头同学晚睡、出现睡眠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少白头的同学。

因此,渭南地区高中生少白头现象的普遍主要受遗传因素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与营养状况、化工原料污染及精神心理压力无明显关系。

三、同学对少白头的观念分析

虽然大部分同学认为少白头现象是一种疾病,或者反映了躯体方面的其他疾病,但是大多数同学并不会受到少白头现象的影响,并认为白发现象对未来求职等影响不大。可见,调查中高中生对少白头现象的看法较为客观,但仍有部分同学,特别是少白头现象较为严重的同学,心理健康会受到少白头现象的影响,这部分同学需要学校、老师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根据上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减轻对学生的课业负担,注意提高学习效率。课业负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过重的课业负担可能是加重少白头现象的原因之一。考虑到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学校应尽可能减少题海战术,均匀分配每天的课业量,保证同学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熬夜,三餐规律且均衡。加强锻炼,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杜绝富含精制糖和面粉类的食物。

三、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少白头现象。虽然大部分同学并不会受到少白头现象困扰,但仍有部分同学因为少白头感到痛苦、压抑。学校、老师应注意关怀个别心理压力较大的同学,耐心疏导,帮助同学们正确面对自身特点,减轻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田宏现,彭司英. 385名大学生白发情况调查现状及白发原因分析 .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第04期

[2] 方彦华,徐依依.青少年白发的病因及其治疗、预防 .医学与社会 , 2005年 第07期

[3] 李斌,耿琳.少白头,怎么办 .家庭医药, 2005年 第01期

[4] 王晓伟,陈莎,曹莹,田野,钟嶷盛.居住环境中微量元素与白发现象的关系研究 .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7年 第06期

[5] 吴凤英. 华发早生的自然疗法, 2008年

浅析留守儿童不健康金钱观现象 篇4

一、亲情缺失下补偿心理导致留守儿童零花钱较为充裕

留守儿童, 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在外打工挣钱, 儿童留守家中。在外打工的父母由于他们较长时间不在家中, 心里感到愧对孩子的管理和关心, 缺失了亲情。当见到孩子时, 家长总是喜欢用超出常规的物质来补偿孩子:买名贵衣服、书包等, 多给孩子零花钱。长年累月下来, 留守儿童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父母在外挣钱容易, 他们用钱补偿亲情缺失也是应该的, 自己多用一些钱也是可以的, 家中也有这样的实力。家长要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做精细化管理, 也要抛弃补偿心理, 乱给零花钱。

二、各方面管理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

这里所指的各方面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从家庭来看,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一方长期不在家, 管理基本上较少。即使用电话、微信等交流工具, 力度和效果有限。婆婆爷爷等就充当了家庭教育的主力, 这就是典型的隔代教育, 方法和手段很有限, 况且隔代长辈多以溺爱为主, 也就容易缺失金钱观教育。当然, 学校有对留守儿童金钱观教育,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怎么花钱就较为粗放, 一个班上孩子这么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社会上对孩子金钱观教育总体偏少。社会上关心留守儿童的机构很多, 但大多数都是发东西慰问而已, 基本上不涉及金钱观方面的教育。所以, 家长要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管理到位。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 关心留守儿童的单位要在关心的同时, 适当进行金钱观教育。

三、学校教育未跟上

在学校,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既要教学, 还要管理, 精力非常有限。班主任一般都是利用班会课统一讲解, 大多数工作是面上、总体上进行。然而往往出现问题的个别留守儿童也许被忽略了。客观上来说, 出现不健康金钱观的留守儿童相较而言都较为严重了, 要让他们矫正过来, 难度不小。学校德育处以及科任老师在课堂也会涉及到金钱观认识的问题, 只是到底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所以, 学校要留更多的时间给班主任, 让他们有时间, 有耐心, 有干劲去做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穿插对留守儿童的金钱观教育。

四、社会攀比之风助长了不健康金钱观的发展

当今社会, 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多宣传名牌、精品, 享受的氛围突出, 虽近年有所转变, 但还需要加强。社会就是一个大环境, 而留守儿童是最容易被染的群体, 一个社会是一个崇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社会, 留守儿童也自然较为容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全社会要不断弘扬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氛围, 为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形成创造好的环境。

不健康心理现象 篇5

孩子的任性是令家长头疼的事情,而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造成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孩子的任性,用威胁和打骂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方法能使幼儿暂时有所收敛,但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使幼儿情绪愉快减少任性,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力。

本次活动教师通过采用幼儿喜爱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说说、听听、讲讲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应该怎样做?的环节中,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达到克服任性的教育目的。

【活动准备】

1、我要吃冰淇淋看图讲述图片36张。

2、应该怎样?任性教学课件。

3、谁对谁不对教学课件、图片及笑脸娃娃、哭脸娃娃36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任性,知道任性是不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

2、能学会初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愿望,使之符合当时的客观要求。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任性,任性是不好的行为,应该改掉这一毛病。难点是初步学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愿望,使之符合当时的客观要求。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课件涛涛、娇骄、牛牛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什么是任性知道任性事不好的行为。

1、幼儿看课件,提出问题。

三位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是任性的孩子?

2、教师小结:这三位小朋友都是任性的孩子,是大家不喜欢的孩子。

任性就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不管条件允许或不允许非要达到目的不可,任着自己的脾气去做,并不听从大人的劝告。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好的习惯。

二、在幼儿认识任性的基础上,通过谈话怎样做?以此提高幼儿学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1、提问:你告诉三位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2、教师小结:在幼儿讨论怎样做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做一个听从劝告,懂道理的好孩子。

三、通过看图讲述《我要吃冰淇淋》使幼儿明确任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1、幼儿每人一张图片分小组自由讲述,并学习概括故事的内容。

冬冬由于任性遇到了怎样的麻烦事?

2、教师小结:任性的孩子不但大家不喜欢它,而且还伤害了身体住进了医院,任性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四、巩固知识,做游戏《笑娃娃和哭娃娃》。

方法:通过看课件行为判断《谁对谁不对》巩固幼儿以上所学内容。

在正确的行为图片下方,贴一个小笑脸,反之,亦然。

幼儿游戏后,教师播放课件,验证对错。

五、结合幼儿自身实际,不断提高认识。

1、请幼儿讲一讲自己任性的事情。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吗?以后应该怎样做?

2、教师读几篇家长来信,目的在于正面引导幼儿,自觉做一个不任性的好孩子。

六、歌表演《好孩子不任性》。

浅谈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及对策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32-01 中学时期是人身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变化非常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种种因素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使之感到沮丧、失意、无望、意志消退甚至绝望等,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由此带来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系列不健康的行为,如粗言秽语、歪风陋习,甚至违法犯罪,扰乱社会。正确认识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对策方法,对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1敏感: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1.2逆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常常以“顶牛”,和老师学校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加上学校、家庭教育的手段、方法、地点有时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走向犯罪。

1.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在学习、相貌、人缘等方面比自己强时,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1.4挑斗:有的中学生玩心太重,时常闹出一些恶作剧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大庭广众之中起哄,在其他地方乱写乱画,在公共场合乱丢乱扔,损坏公物,甚至故意找茬顶撞、侮辱和欺负其他同学,与老师同学对着干。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1.5脆弱:有的中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突出表现在意志上的脆弱性,怕苦怕累,千方百计寻找理由请假,逃避学习、作业、劳动和体育锻炼,无病呻吟,小病大养。

1.6失落:中学生抱有许多幻想,并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朋友交往等方面。挫折和逆境容易给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1.7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1.8孤独:通过我们学校调查发现有些中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烦恼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国外的各种或先进或腐朽的东西也都随之传了进来,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骤变。我们这些还未成年的中学生,他们这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段,接受得快,变化得也快,但有许多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分辨的。

2.2家庭因素: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的文化层次并不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有部分家庭,父母的这个时期正好是事业有成之时,家庭经济状况很好,而对子女的教育又无法顾及,造成了对子女教育的“真空时段”。

2.3学习压力: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听到又有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因考不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什么的而自杀的消息,真是又痛心又惋惜。我們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在家里宠爱有加,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很差,这就肯定会造成这些学生的心理出现偏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4来自中学生自身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勇于进取,富于想象,朝气蓬勃。但由于青春期出现的许多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也导致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2.5青春期烦恼: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就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可能是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得来的,零零星星,很不健全。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家庭中,有的粗心的父母根本不关心子女的这些问题,或者干脆没有意识到。学校里,我们现在仅有的一点青春期教育还从初中阶段才开始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加以教育引导,以至学生在懵懂之中偏离了正常的航向。

3控制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3.1教师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要鼓励他们投身于自己爱好的集体活动中,有益于他们自己学习成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弱点,有益于身心健康。

3.2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父母亲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也要找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关心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3.3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中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不健康心理行为的学生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矫正。

转化心理不健康学生浅析 篇7

1 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常见类型

(1)逆反型。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抵触情绪。当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分析原因,往往迁怒于人,不仅不思悔过,反而处处想着与人作对,把好心当恶意,对人冷言冷语,故意顶撞父母、老师,甚至蓄意作对,对一些事情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2)嫉妒型。这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对别人某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怨恨、烦恼、愤怒等消极情绪。由于嫉妒别人的长处,难以直言,便收集或制造别人的“隐私”或“秘闻”,散布流言蜚语,进行人身攻击。

(3)破坏型。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生理心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成长中的破坏型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好奇、不小心的无意行为;有一部分是为了显示自己能耐,搞恶作剧,盲目要求独立,在同学们面前破坏公物或私物的行为。

(4)创伤型。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往往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伤害的创伤事件,比如目睹亲人或朋友死亡等,造成当事人在清醒时被痛苦和回忆困扰,在睡眠时被创伤事件的噩梦惊醒,进而导致抑郁、不安和狂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5)恐惧型。这是一种由于品行不端或学习成绩差,长期遭到老师、家长批评责骂、同学嘲讽而产生的惧怕心理。经常怕上学、怕考试、怕学校等,有困难不敢请教,怕被讥笑;犯错误不敢承认,怕家长、老师批评;即使受了委屈也只能埋藏在心底。

2 形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个人原因。首先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智力水平相对低下,反应迟钝,与其他同学同样努力,但学习成绩差,参加活动也显得笨拙,常被人取笑,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失去自信。其次由于身体或生理的变化带来困扰,比如第二特征的发育失常等,成为同学们的把柄,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抑、扭曲而自责、自卑。

(2)家庭原因。技工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期乃至成人转化的特殊人群。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下岗,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学生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促使学生性格孤僻,难以与他人交往,如果再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3)社会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理智自控能力欠缺,对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袭缺乏识别和抵御,容易产生心理矛盾。目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不少学生因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而误入歧途,养成不良习惯,造成心理阴影。

3 转化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措施

3.1 及时发现,尽早转化

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表现,在班级设置“内线”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尽早发现,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将不健康因素及时转化。

3.2 用真心、爱心和耐心来转化

有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性格怪僻、内向,有时又非常冲动,虽然经常与其谈心、教育,但始终令人担心。一天下午,他突然失踪,家长和同学们都不知道他何去何从,第二天回来后,经过几天的耐心说服,他答应安心学习。但好景不长,第三周的一个晚上,竟一个人跑到教学楼顶上发呆,保安上去劝说,他却一言不发。在此后的几天里一直都在以心换心地找他谈话。得知他父母双双下岗后家庭生活极其困难,亲戚给钱时责备和瞧不起的眼神,一幕幕印在心底。同时由于内心的矛盾、虚荣、愤懑长期交织在一起,酿成心理的严重扭曲。我表示完全理解,并逐渐成了知心的朋友,终于用真心、爱心和耐心转化了这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3.3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来转化

师生沟通,应先尽可能挖掘学生闪光点,由肯定、赞扬入手,慢慢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心里隔阂和抵触情绪,最终达到说服教育之目的。沟通还需对症下药,对有缺点的学生诚恳劝导,切忌简单急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采取拉家常方法,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情耿直的学生,直截了当把问题点透,不兜圈子;对觉悟较低、性格独特的学生先回避烦恼、卡壳的问题,从侧面迂回引导。总之,要把沟通的路多想几条,因势利导,同时尽可能把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最终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4 要转化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教师必须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认为学生不可救药,会用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对待学生,导致学生心理失调,更加不健康。只有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会在心理不健康学生的转化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完成转化任务。

3.5 借助心理咨询师来转化

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很健康,切记随便将学生请进心理咨询室。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用合适的方式接近学生,转移注意力,拉近距离,逐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通过心理调节技巧对不健康的心理及时矫正、疏导,指导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并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实操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以得到及时转化。

在技工院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它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转化的。只要真心引导,保持零距离沟通,找出心理扭曲的真正原因,耐心说服,以情感化,他们一定能够走出心灵的误区,摆脱困惑的泥潭,融入天真无暇、充满欢声笑语的集体。

摘要:目前,技工教育在人们心目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升不上高中时才选择技工院校,所以学习较差、甚至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普遍选择技工院校。因此心理不健康学生的转化无疑成为教师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转化,心理不健康,技工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小可.学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7(Z).

不健康心理现象 篇8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机能, 开发心理潜能, 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1]。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生活步伐加快, 人们有了更多机会与选择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约束和烦恼。人们的心理负荷逐渐增加, 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不仅存在着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 而且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且有上升的趋势。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的尴尬现象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专兼职人才而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据统计, 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在港台地区, 每1000人就配备有一名专职心理人员。而在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28所高校中, 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 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 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考虑到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 那么连这个比例都达不到, 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这些数据都说明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市场还没有饱和, 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大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但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首先, 人员数量不足。其次,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兼职为主, 其中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再次, 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大、学校重视不够、职称评聘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2.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性强、应用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而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通过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认证的咨询人员奇缺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水平要求高, 教师应对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有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有实践经验, 受过专业的训练。并且对教师自身要求有活动力及持续力、情绪的稳定性、高超的智力、良好的社交能力。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辅导员及班主任构成。很多是德育工作者, 没有清晰地认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 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知识, 缺乏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兼职工作者大多是一线辅导员, 他们刚从研究生或本科毕业, 年纪轻, 阅历浅, 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 难以胜任精细而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艰巨而教师积极性不高

高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大部分人也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艰巨。而由于学校重视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再加之一般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 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少,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的措施

1.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心理咨询师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 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担任。加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建设, 走专业化道路是心理咨询建立发展的必然道路。高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 科学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机构是高校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益处, 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帮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应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3. 在物质条件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的物质条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物质条件是基础, 只有在物质方面有充足的保障, 机构落实、人员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才有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顺利运行。经费的划拨是否充足, 是高校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性指标。高校应该严格实行教育厅颁布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标准,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薪酬。教育厅可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经费专款专用。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些咨询收费制度。

摘要:目前,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急需大量专兼职人才而师资力量薄弱;需要专业性强、应用水平高的从业人员而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任务艰巨而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主动咨询意向不强等尴尬现象。改善这一现状, 可以从加强学校管理、完善组织设置、配备充足物质条件和转变观念等方面着手: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 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尴尬现象,对策

参考文献

不健康心理现象 篇9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东北地区现在已将15岁~19岁的失依青少年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学习, 初期完全适应学习生活的只占15%左右, 其余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这主要源于不健康心理对他们的新生活、新技能学习产生的影响。而经过三年的学习, 完全适应人数上升到60%左右。可见, 通过引导、学习、交流等手段可以改善不健康心理对失依青少年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不良影响,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了解不健康心理在失依青少年职业技能学习中的表现形式、作用途径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以便能够对症下药。

1.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在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个人性格的塑造可以影响其一生, 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替代一个家庭所能给予孩子的关爱与亲情。同时, 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方式也是通过家庭来传承的。家庭是儿童接受外界教育的最初媒介, 父母接受的文化教育、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早已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言行, 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输给子女, 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失依儿童是无法得到这种关爱与教育的, 这些基本的生活礼貌、待人哲学的欠缺, 使其性格上存在的不健康潜质极易在其步入青少年时期接受职业技能学习时突显出来, 表现为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较差。

2. 胆怯、自卑心理。

胆怯的直接危害是失依儿童对于生活左思右想, 什么事都不敢朝前走, 想法对的也不敢向人诉说, 受了委屈也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在福利院这个大家庭中, 不少孩子没有倾诉的对象, 而在其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 一旦无法独立解决、无法认定自己的行为、无法向外诉说的状况长期持续, 失依儿童就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 这必将损害其身心健康。自卑心理是一种近似本原的人的天性, 是指那些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做出过低评价的心理。从心理学上讲, 属于性格上的缺陷, 是一种摄于某种活动的心理反应;从现象学的观点分析, 自卑心理并非集中于一身, 各方面都自卑的人并不多见, 有的在这方面缺乏信心, 表现出自卑, 而在那方面又很自信, 表现出很强的驾驭能力。这两种心理在失依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失依青少年对自己估计不足, 过低评价自己, 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对事业生活缺乏自信心, 明知职业技能学习对他们十分重要, 但面对老师、长辈的技能传授却不知所措, 缺少学习方法、羞于求教, 导致在学习职业技能时进程缓慢。为克服这一心理, 提高学习成效, 职业技能教育人员及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应加强失依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 鼓励孩子多与老师、长辈、同学沟通, 多说、多想、多做, 增强自信。可以说, 自信是支撑人生的一道坚硬脊梁。那么, 自信是什么?说到底是对自己能力的综合评估和认可。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 那么又怎么得到别人的认可。失依青少年因缺少依靠和家庭的关爱, 他们的行为总是得不到认可, 慢慢地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 长此以往, 变得心理上很脆弱, 导致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正常家庭的孩子差, 加之自卑心态促使失依青少年交际能力差, 影响了他们对职业技能的学习。

3. 暴力倾向。

在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 少年儿童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大地增加了他们成年后使用暴力的倾向。暴力危及社会发展, 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 威胁生命。无论打人者还是被打者, 在暴力侵害中, 他们的心理行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初始认知到模仿, 打人者也是受到暴力侵害的感染才动手打人;而受害者,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受到了创伤, 加重了恐怖、焦虑、隔离、孤立等不健康心理。所以, 暴力倾向在失依儿童心中造成的伤害, 阻碍着失依青少年学习职业技能。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是身体发育、心理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 青少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青春期大波动的时期, 他们既有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的灵敏性, 又存在分辨能力不强、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强的特点, 有的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做出扭曲错误的评价, 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 一旦他们的意志和控制力得不到正确思想的支配, 或正确引导不足, 就可能导致不努力学习, 不听规劝, 不求进取, 不关爱同学, 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严重影响他们学习职业技能。

4. 孤僻心理。

失依青少年由于在幼年时期失去了家庭的关爱, 个人性格上乐于独处, 内心封闭自守, 不大热衷与他人交际, 不善于与朋友、同学接触, 沉默寡言, 不倾谈思想, 我行我素。显然, 长期的封闭心理会形成一种孤僻心理, 堵塞职业技能信息的交流, 阻碍师生间、同学间的正常交流。

上一篇:企业精益物流管理下一篇:信息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