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2024-07-27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精选8篇)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1

目前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已经成为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之后,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手段。据报道单纯手术治疗DTC患者的复发率是32%,手术+131I +甲状腺激素治疗复发率仅为2.7%[1]。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一次性大剂量口服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效果好,但同时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现回顾2009年5月-2010年07月在我科行131I治疗的65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其131I治疗后出现的早期副反应报道如下,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均经手术切除治疗、病理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51例,女性:男性=3.64:1,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5岁,28例患者进行了2-3次重复治疗,累计接受剂量为60-300mCi。

1.2 方法 131

I治疗前患者均停服甲状腺素4-6周、忌含碘的食物及药物4周,近期手术者需切口愈合后方可行治疗。常规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测定、胸片及甲状腺核素显像、B超(了解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多少)。

给予治疗剂量后住院观察1周, 服131I 2h后进食,1周内含食酸的食物(酸梅、话梅糖等)或含服维生素C,以刺激唾液腺分泌,避免发生放射性涎腺炎,同时给予泼尼松10mg,tid,以预防或减轻颈部水肿及胃复安10mg,tid,以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

131I去除剂量常规给予3.7GBq,残留甲状腺组织较多者可适当减少剂量,重复治疗不超过7.4 GBq,4-6个月重复治疗。住院一周内密切观察及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65例患者中12例(17.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欠佳、乏力、嗜睡、头昏、心慌等全身反应,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多见于残留甲状腺组织较多的患者,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一过性升高有关。

2.2 消化道反应

8例(12.3%)患者出现恶心、厌食,3例(4.6%)患者出现呕吐,2例(3.1%)患者出现腹泻。常在服药后第24-72h出现。经止吐、止泻等对症治疗2-4天后好转。治疗前应该仔细询问患者平时饮食情况及是否患有慢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史,在常规给予胃复安止吐药的同时,给予胃粘膜保护药,可以减少131I治疗药物及含服酸性物质对胃粘膜的刺激。采取大量饮水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大大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发生几率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多少无明显相关。

2.3 颈部水肿(neck edema, NE)和放射性甲状腺炎(radiation thyroiditis, RT)

23例(35.4%)患者感颈部肿胀、咽喉部吞咽不适、异物感,无呼吸及吞咽困难;其中8例(12.3%)患者伴有疼痛。常在服药后48-72h出现。均在首次清除甲状腺残灶时出现,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甲癌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多少及使用的剂量密切相关。本观察病例中,重复治疗患者中无一例再次发生。与潘明志[2]报道的发生情况相符。在常规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的基础上,必要时予以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静脉点滴及止痛治疗。3例患者在治疗后2周出现颈部疼痛,不排除RT的发生。经消炎、止痛治疗3-5d后缓解。这种迟发性RT尚未见报道,但仍需引起重视。

2.4 放射性涎腺炎(radiation sialoadenitis, RS)

3例患者诉口干,食而无味;1例患者为急性RS ,出现双侧腮腺部位明显肿胀及疼痛。通常在服药后24-48小时出现,严重患者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静脉点滴及止痛治疗。口服131I一周内,鼓励患者多饮水,口含VitC或咀嚼口香糖,对缓解局部水肿,促进唾液腺分泌,减轻RS有明显的作用。另外可在治疗前测定唾液腺功能,若功能受损,需治疗好转后再行131I治疗,可有效预防严重急性RS的发生。RS的发生与照射剂量有关,多次重复治疗的患者RS发生的几率明显提高。

2.5 对血象的影响

3例患者在治疗后约1个月出现白细胞的轻度下降,3个月后恢复正常。对血象的影响通常是暂时性的,表现为暂时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当对血液的辐射剂量〈200cGy时,严重的骨髓抑制少见。骨髓抑制多见于:①反复多次接受大量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②131I治疗前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③有广泛骨转移的患者。对这类患者应密切监测血象,贫血时很少需要输血。

3 讨论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残灶的全身反应、消化道反应常见,多数不需要特殊处理,少数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不会导致胃溃疡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

颈部水肿及甲状腺放射性炎症发生在首次清甲治疗的患者,与术后甲状腺组织残留多少及治疗剂量密切相关,通过甲状腺显像及B超了解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情况,预测可能发生RT或(及)NE的几率及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剂量及治疗前给予糖皮质激素。迟发性RT的出现,需引起重视。

放射性涎腺炎(RS)首次治疗发生几率较低,含服维生素C及大量饮水可有效预防RS的发生。DTC 病人在接受131I 治疗时,涎腺对131I 的浓集使涎液中131I 浓度高于血浆中的30~40 倍[3],这是RS发生的主要原因。服131I 后腮腺放射性在24 h 达高峰;颌下腺放射性持续几天;舌下腺放射性持续常在7d 以上。在涎腺中,腮腺体积最大,摄取131I 的量最多,受损的程度也较重,腮腺部位的肿胀和触痛一般最明显[4,5]。接受100~200 mCi的病人发生放射性涎腺炎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部分患者治疗前因了解唾液腺的功能,避免严重放射性涎腺炎的发生。据袁志斌[4,6]、潘明志[7]等报道均证实:慢性放射性涎腺炎随着剂量加大及重复治疗次数的增多,其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症状也逐渐加重。

首次治疗患者对血像的影响不大,但多次重复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测血像的变化。

除上述早期并发症外本组病例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十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髓细胞性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肺纤维化、不育症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有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治疗的毒副作用小,但还是应控制治疗的累积剂量。具体如何掌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雅棣,董稚明,主编.头颈部恶性肿瘤现代非手术治疗[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9.

[2]潘明志,谭天秩,管昌田.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副作用的随访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2):197.

[3]Kenneth A,Matthew D,Leonard W,et al.The role of radioio-dine in sali2 vary gland dysfunction[J].J ENT2Ear Nose andThroat,2000,6(3):321.

[4]袁志斌,金常青,余永利,等.甲状腺癌病人131I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J].核技术,2001,24(5):377.

[5]Solans R,BoschJA,Galofre P,et al.Salivary and lacrimal glanddysfunction(sicca syndrome)after radioiodine therapy[J].J NuclMed,2001,42:738.

[6]袁志斌,余永利,陆汉魁,等.甲状腺癌病人接受大剂量131I治疗后常见副作用的调查研究[J].核技术,2002,25(11):944.

[7]潘明志,赵波沣,杨小川.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前后唾液腺功能的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2005,26(6):632.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全切除术的临床重要性。方法:收治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0例,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提出可靠的治疗手段。结果: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无1例手足抽搐,2例声音嘶哑(其中1例为术前出现声音嘶哑,喉镜示声带麻痹,此例术后声音嘶哑未恢复)1例1个月后声音完全恢复,无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病例,未发现甲状腺危象或者死亡病例。术后均服优甲乐补充甲状腺功能,随访0.5~1年无一例肿瘤复发,髓样癌术后生存率7个月。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有效手段,甲状腺全切可完整切除多中心病灶,能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或者转移风险,同时能有效提高术后I131治疗的成功率,有利于监测、寻找及治疗术后复发或者转移病灶,降低肿瘤复发率,防止分化型癌失分化,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甲状腺全切加放射性碘治疗,可有效提高高危组群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全切除术 疗效观察

甲状腺肿瘤疾病按病理分型有4种,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恶性程度不高,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良好,近年来甲状腺肿瘤疾病逐年升高,临床确诊后多行手术治疗,术后行I131治疗,甲状腺全切除术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越来越广泛及推崇,疗效满意,2010年3月收治甲状腺癌患者2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现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甲状腺癌患者20例,男4例,女16例,年龄21~69岁,平均45岁;病史3个月~10年。本组患者,1例甲状腺髓样癌,3例甲状腺滤泡状癌,16例乳头状癌,其中2例患者为体检发现,瘤体<1.5cm,其余均为瘤体较大,致甲状腺Ⅰ~Ⅲ度肿大,术前均行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血清钙测定,甲状腺B超,部分病例行甲状腺CT及声带功能检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行全身麻醉,平卧,肩下垫枕,使颈部呈过申位,常规消毒,铺巾后于胸骨切迹上一横指2.0cm处取颈部低位弧形切口,切口长度根据手术需要而定,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下分离皮瓣,分离范围以能充分暴露术野为度,切开颈白线达甲状腺峡部,游离患者腺叶外侧缘,紧贴腺体钝性加锐性纵行分离甲状腺侧悬韧带,遇血管逐一结扎,若肿块巨大,应缝扎颈前静脉,并离断舌骨下肌群,在舌骨下肌群与胸锁乳突肌交界处稍作分离,以充分暴露肿块,显露甲状腺上级,紧贴腺体三重结扎上动脉、静脉,避免损伤喉上神经,离断峡部,切除的瘤体及腺叶均送快速病检,如果病检回报为甲状腺癌,将行甲状腺全切,如果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需行患侧颈部淋巴结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显露喉返神经以下动脉径路为常用,直视下予以保护,紧贴腺体双重结扎下动脉各分支,完整切除患侧甲状腺叶送快速,术中注意事项:充分显露术野,操作轻柔,防止强力牵拉过分挤压,彻底止血,若肿块巨大,可逆行即下拉式切除腺体,如果气管软化可行气管悬吊或者切开术,不强求全程显露喉返神经,分离甲状腺外侧缘时应警惕喉非返神经可能,术后常规解剖标本,发现甲状旁腺应行自体移植,术中常规冰冻切片,术后常规用止血药,地塞米松10mg连续2天以减轻神经水肿,根据引流情况拔引流管,术中注意事项建议由专业甲状腺外科医师手术完成,术中保护喉返神经,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术后避免使用碘剂或食用含碘食物,为术后放射性碘治疗做准备。

结 果

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无1例手足抽搐,2例声音嘶哑(其中1例为术前出现声音嘶哑,喉镜示声带麻痹,此例术后声音嘶哑未恢复)1例1个月后声音完全恢复,无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病例,未发现甲状腺危象或死亡病例。术后均服优甲乐补充甲状腺功能,随访0.5~1年无一例肿瘤复发,髓样癌术后生存率7个月。

讨 论

甲状腺全切可完整切除多中心病灶,分化型甲状腺癌特别是乳头状癌约50%为多中心病灶,对侧腺叶可能存在微小癌灶,全甲状腺切除可避免残留微小癌灶风险,有利于术后放射性碘治疗,有研究表明,若残留腺体组织重量低于2g,一次性放射性碘治疗的成功率可达96%,若大部分腺体残留,治疗成功率明显降低68%,甲状腺全切术后低剂量放射性碘治疗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有利于监测、寻找及治疗术后复发或者转移病灶。Tg可作为监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有效筛选指标,甲状腺核素扫描可寻找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为放射性碘治疗提供依据,若手术范围小于全切,残留腺体摄碘,则无法发现转移灶,影响治疗。降低肿瘤复发率,防止分化型癌失分化,部分分化型癌残留腺体组织可能出现失分化而成为未分化癌,甲状腺全切可消除该可能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甲状腺全切加放射性碘治疗,可有效提高高危组群患者的生存率。我院资料表明,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范围大小无关,可降低肺转移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龚日祥,罗书画.现代甲状腺外科诊断与治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20.

2 张为龙,鈡世镇.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56—357.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1 年8 月至2014 年2 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96 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① 病理检查结果均处于Ⅰ期;② 年龄低于45岁;③ 病灶位于单侧。排除标准:① 有远处淋巴结转移, 有囊性成分或广泛转移至Ⅱ、Ⅴ、Ⅶ区及肿瘤侵犯包膜者;② 弥漫性甲状腺肿;③ 病灶与气管、颈部大血管粘连者;④ 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炎;⑤ 既往有甲状腺手术史及头颈部手术史者。其中男39 例, 女57 例;年龄27~42 岁, 平均 (34.2 ± 3.6) 岁;肿物最大直径3~20mm, 平均 (10.5 ± 2.3) mm ;疾病类型:乳头状癌65 例 (67.7%) , 滤泡状癌31 例 (32.3%) ;肿瘤位置:左侧5 9 例 (6 1 .5 %) , 右侧3 7 例 (3 8 .5 %)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两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稍过伸颈部, 垫高肩。对照组行开放式次全切除术, 在颈部皮纹做一6~8cm长切口, 在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 切开颈白线显露甲状腺组织, 切除患侧腺叶及峡部, 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清扫, 术后负压引流。观察组行全腔镜手术, 采用乳晕入路, 分别在双侧乳头连线中点胸骨柄处、双侧乳晕内上方乳晕边缘作直径为1cm、0.5cm、0.5cm的小切口。使用HRT-400 型腔镜 (德国WOLF公司) , 将1cm套管针插入中间切口, 将CO2气体注入其中, 维持压力在6~8mm Hg, 植入观察镜。将直径0.5 cm套管针分别置入双侧乳晕切口, 经操作孔置入超声刀分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游离至颈阔肌平面下甲状腺区域, 分离范围上至甲状腺软骨平面, 外侧至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用超声刀或电凝钩切开颈白线, 显露患侧甲状腺腺叶腺瘤。分离甲状腺真包膜外疏松组织, 区分甲状腺血管、甲状旁腺等。使用超声刀切断甲状腺峡部、血管及甲状腺中静脉, 将患侧甲状腺腺体组织向内侧托起。充分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 切除患侧腺叶及峡部, 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由正中切口置入标本袋, 取出标本。创面无出血后, 缝合颈白线, 将引流管由白线下方置入甲状腺术后残窝内, 经乳晕切口引出, 连接负压吸引装置。两组术后均予以左甲状腺素片, 定期进行促甲状腺激素 (TSH) 水平及颈部彩超检查。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 出血量使用纱布称量法计量。② 观察两组术后低钙血症及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音嘶哑、低沉, 动态喉镜发现单侧声带活动差, 持续时间小于6 个月。③ 术后随访1 年, 每3 个月行颈部彩超检查, 观察有无局部复发。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 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观察组, 而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并发症5 例 (10.4%) , 其中低钙血症4 例, 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 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5 例 (31.3%) , 其中低钙血症8 例, 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7 例。低钙血症者给予补钙, 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者给予保守药物治疗均好转。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 . 3 2 , P < 0. 05 ) 。两组均无复发。

3 讨论

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的切口较大, 愈合后瘢痕一般外露于颈部, 部分患者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前皮肤感觉异常及吞咽不适, 影响患者美观及日常生活[3]。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操作与传统手术类似, 同时具有微创与腔镜的特点, 切口较小, 但操作空间小, 颈部仍有瘢痕, 美容效果欠佳。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是新型的手术方法, 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胸乳入路、锁骨下入路、腋窝入路等, 应用较多的是胸乳入路, 切口相比前两者最小, 美容效果好[4]。

甲状腺解剖结构精细复杂, 血管丰富, 如何控制出血、避免重要结构的损伤是手术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学者认为, 直视下视野好, 能更好辨认血管和神经, 而腔镜下狭小的空间不利于甲状腺血管的暴露, 可能导致出血量大[5]。Hong等[6]认为, 由于腔镜的放大显像作用, 反而能提高精细结构分辨力, 减少对喉返神经的损伤和术中出血量。另外, 淋巴结清扫效果也与视野有关。中央区淋巴结是甲状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早期甲状腺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阻断癌肿向颈侧区转移。即使今后出现颈侧区转移灶, 也无须再追加清扫中央区淋巴结[7]。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相当,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尤其是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结果表明腔镜的放大作用可达到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同样的淋巴结清扫效果, 虽然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相当, 但能减少喉返神经损伤。

腔镜手术是远端进镜, 需分离较大的皮下操作空间达到病灶, 可说是“巨创”手术[5]。但研究发现[6], 皮肤切开带来的疼痛应激远远大于皮下组织游离, 腔镜手术仅做皮肤超小切口, 其皮下操作是在深、浅筋膜间的疏松组织层进行, 易于分离, 创伤并不太大。而开放手术需在颈阔肌下做皮瓣分离, 造成较大皮肤切口, 术后疼痛更甚。本文结果显示, 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 而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可能由于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操作较复杂, 与医生的操作水平也有较大关系。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 这意味着术后瘢痕较小。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 可能与其创伤小和术后并发症少有关。此外, 两组均无复发, 这可能因为患者均为早期癌且随访时间较短。

综上所述, 全腔镜与开放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效果相当, 复发率均较低,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效果亦相当, 但全腔镜手术切口较小, 美容效果较好, 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恢复快。不过, 全腔镜手术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如瘤体直径大于2cm需扩大切口取出, 采用开放手术较好。且超声刀产热易损伤喉返神经, 所以超声刀的工作面要距离神经至少3mm。

摘要:目的 比较全腔镜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96例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开放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观察组行全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 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腔镜与开放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效果相当, 两组病例均无复发,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效果亦相当, 但全腔镜手术切口较小, 美容效果较好, 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恢复快。但本文纳入病例较少, 随访时间也较短, 仍需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关键词: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全腔镜手术,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Jemal A, Siegel R, Ward E, et al.Cancer statistics, 2009[J]CA Cancer J Clin, 2009, 59 (4) :225.

[2]蒋圣早, 彭云华, 王文斌, 等.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42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9 (16) :33.

[3]孙红兰.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与传统手术临床疗效的比较[D].首都医科大学, 2012.

[4]Ruggieri M, Straniero A, Maiuolo A, et al.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1approach in thyroid diseases[J].Minerva Chir, 2007, 62 (5) :309.

[5]祝玉祥, 章佳新, 蔡凤林, 等.全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5) :605.

[6]Hong JY, Kim WO, Chung WY, et al.Paracetamol reduces postoperative pain and rescue analgesic demand after Robot Assisted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by the transaxillary approach[J].World J Surg, 2010, 34 (3) :52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均经术后蜡块切片病理证实。本组80例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59例;年龄24~64岁, 平均年龄41.2岁;病程15 d~20年, 其中30 d~1年者占87.5% (70/80) ;初次手术者73例, 再次手术者7例。全部患者均以发现颈部肿块前来就诊, 其中单发结节者51例, 多发结节者29例;单侧肿块者69例 (左侧39例, 右侧30例) , 双侧肿块者11例;颈部肿块伴淋巴结肿大者12例。全部80例患者均常规行甲状腺B超检查, 其中61例为实性肿块, 19例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78例患者采用[3]I放射性核素扫描, 其中冷结节者71例, 温结节者5例, 无异常者2例。75例行颈部CT扫描, 提示恶性肿块者65例。67例行针刺细胞学检查, 显示甲状腺癌者61例。排除术前针刺活检明确的结节性甲状腺瘤、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者, 以及伴有严重心、肾疾病者。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学会 (UICC/AJCC) 分期标准分期:I期63例, Ⅱ期8例, Ⅲ期7例, Ⅳ期2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状况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 其中全身麻醉55例, 醉从麻醉25例。首先常规切除肿块或 (和) 可疑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快速检查, 以便在手术时能够根据患者肿瘤病理组织大小、浸润范围及颈部淋巴是否结转移等情况来决定手术方式。若患者病灶仅局限于一侧叶时, 可根据患者肿瘤病理组织的大小及浸润情况等来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术或肿瘤局部切除术或腺叶加峡部切除术等。若患者双侧叶均受累时, 则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术。若患者出现浸润弥漫至峡叶及部分对侧叶时, 可采用患侧叶及峡叶切除术, 对于病灶位于侧叶者, 可根据浸润范围来采取全切或近全切, 因为这样能够适当地保留部分甲状旁腺组织以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对于病灶位于峡叶者, 可根据原发病大小来切除峡叶及双侧叶内侧。对于累计于甲状腺外组织的肿瘤, 应当尽量分离或采用姑息切除术。若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时, 应当采用淋巴结清扫术。69例单侧肿块者中, 采用患侧腺叶+峡部及对侧大部切除术者49例, 采用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者20例;11例双侧肿块者中, 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双侧颈淋巴结清除术者9例, 行一侧腺叶+峡部及对侧大部切除2例。本组80例患者均在术后予以常规内分泌治疗, 即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75~150ug/d或甲状腺素片80~120 mg/d行口服, 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来调整剂量。本组80例患者均未进行化疗、放疗。全部患者均采用电话、书信、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

本组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及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发现, 乳头状癌52例 (占65.0%) , 滤泡状癌28例 (占35.0%) 。有淋巴结转移者18例 (占22.5%) , 其中单侧转移者14例, 双侧转移者4例;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者15例, 滤泡状癌伴淋巴结转移者3例。

2.2 术后并发症

本组8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者一共有5例 (占6.25%) , 其中甲状旁腺功能发生减退者2例 (占2.5%) , 给予补充钙剂后症状得到缓解;于术后发生暂时性声音嘶哑者2例 (占2.5%) , 未做特殊处理, 于半年内自行逐渐恢复;于术后发生颈部血肿者1例 (占1.25%) , 于术后第2天再次手术止血。

2.3 随访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2~7年。随访期间, 有2例患者死亡, 分别于术后第3年与第4年, 其余78例患者至今存活, 存活率为97.5%。

3 讨论

目前,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更有文献[4]报道, 女性在25岁之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甲状腺癌是较为常见的头颈部肿瘤, 而分化型甲状腺癌是最为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 它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较好且生长缓慢, 致使早期表现无特异性, 因此使术前明确诊断显得较为困难。B超检查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无创等优点, 故而成为甲状腺结节的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它能够帮助确定病变的部位、数量、大小、范围、性质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相对而言甲状腺CT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 能够显示出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及形态, 以助于对甲状腺结节的性质进行判断, 但是其特异性并不高。针刺细胞学检查目前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定性诊断方法, 它具有操作简便, 快速迅捷等优点, 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文献报道[1], 该检查方法的准确率在82.3%~93.4%的范围内, 在本研究中, 针刺细胞学检查67例, 显示为甲状腺癌者61例, 准确率为91.0%, 这与文献相吻合。但是以上几种诊断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故而最终明确诊断的手段仍然是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及术后病理石蜡切片, 这能够帮助确定其病理类型, 为选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手段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 可是对于手术的方式和切除的范围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术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是在西方国家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 在目前,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均同意并主张采用这种术式, 主要是因为这些学者认为采用这种术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能够有助于利用放射碘进行治疗; (2) 有利于利用放射碘扫描和甲状腺球蛋白监测甲状腺癌复发以及转移; (3) 能够降低患者复发率和肺部转移的危险性; (4) 能够延长高危组群 (45岁以上患者) 的生存期以降低病死率; (5) 能够一次性解决多灶性肿瘤并消除退行分化的可能; (6) 术后并发症并不很多。但是, 随着人们对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深入以及从临床长期随访的结果来看, 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对单侧分化型甲状腺癌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 他们的理由是以下几点: (1) 分化型甲状腺癌虽然为多灶性, 但是在术后对侧腺体出现癌灶者并不多见, 仅为1.5%~4.6%, 一旦出现, 再次行手术且也不会影响到生存率; (2) 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与全甲状腺切除术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相比较, 其远期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后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多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发生率可达60.2%[5]。故而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时, 应当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综上所述,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我们应当在术前做出明确的诊断, 常规切除肿块或 (和) 可疑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快速检查, 以便在手术时能够根据患者肿瘤病理组织大小、浸润范围及颈部淋巴是否结转移等情况来决定手术方式, 并在术后给予甲状腺素内分泌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杨焕东, 刘全凤.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2 (6) :l2.

[2]Mitchell I, Livingston FH, Chang AY, et a1.Trends in thyroid cancerdemographics and surgical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J].Surgery, 2007, 42 (6) :823.

[3]孟宪瑛.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规范性治疗[J].吉林医学, 2009, 5 (6) :23.

[4]敖小凤, 高志红.甲状腺癌流行现状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9 (9) :62.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00年1月~2008年12月间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和醴陵市泰安医院手术治疗并经过术后系统随访的D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764例, 其中男293例 (38.4%) , 女471例 (61.6%) , 男∶女=1∶1.6;病理类型乳头状癌534例 (69.9%) 、滤泡状癌155例 (20.3%) 、混合型癌75例 (9.8%) ;首诊年龄13~77岁, 中位数年龄36岁;肿瘤直径1.0~11.0 cm;包膜内生长167例 (21.9%) , 包膜外浸润597例 (78.1%) ;转移者437例 (57.2%) , 无转移者327例 (42.8%) ;按UICC分期标准, 其中Ⅰ期482例 (63.1%) 、Ⅱ期116例 (15.2%) 、Ⅲ期132例 (17.3%) 、Ⅳ期34例 (4.5%) ;手术方式为一侧腺叶次全加峡部切除112例 (14.7%) , 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81例;一侧腺叶加峡部切除581例 (76.0%) , 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449例;双侧腺叶手术62例 (8.1%) , 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46例;峡部切除6例 (0.8%) , 局部广泛切除3例 (0.4%) 。

1.2 术后治疗

全部患者术后常规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40mg, 2次/d或左甲状腺素钠片50~100μg, 2次/d, 维持促甲状腺激素<0.1 m U/L。伴有远处器官转移的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进行了131I消融治疗。所有病例未进行化疗和外照射放疗。

1.3 随访方式

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随访。随访方式以门诊为主, 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复查1次, 其后9个月每3个月复查1次, 1年后每6月复查1次, 同时配合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时间为4个月~9年, 中位随访时间4年。随访详细记录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是否复发及复发时间和部位等。以术后复发为随访结局终点事件, 以失访、死于其他疾病为截尾数据, 分析DT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术后复发情况。Log-rank检验进行复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选用逐步向前回归法, 以P<0.05水平作为进入标准, 以P≥0.10水平作为排除标准。检验水准设为P=0.05, 统计软件为SPSS 17.0。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764例DTC患者因地址变更等原因共失访32例, 随访率95.8%。其余732例患者196例发生术后复发, 总复发率为26.8%。其中甲状腺内复发69例, 复发率9.4%;颈部淋巴结复发52例, 复发率7.1%;甲状腺内加颈部淋巴结复发32例, 复发率4.4%;其他肺部、骨骼等处复发43例, 复发率5.9%。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术后复发情况, 见附图。其1、3、5和8年复发率分别为2.1%、5.8%、14.7%、25.4%。

2.2 影响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收集764例DTC患者各种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 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甲状腺癌的治疗等, 逐一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筛选变量。统计指标详, 见表1。结果发现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 而患者的性别、术后是否采用131I消融治疗与术后复发关系不大。

2.3 影响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其统计指标, 见表2。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方程为:λ (t) =λ0 (t) exp (0.871年龄+0.981肿瘤大小+1.245转移情况+1.124浸润程度+0.814病理类型+1.348手术方式)

3 讨论

DTC的预后很好, 即使在5%~20%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和10%~15%的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其10年生存率仍达80%~95%[2]。以往的多数研究[3,4]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某个时间点的复发率来探讨DTC复发的危险因素, 必然会造成由于随访时间过长、随访率不易控制等因素而引起的结果偏倚。本研究以术后复发为随访结局终点事件, 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 减少了失访等不良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本研究发现:DTC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龄是DTC预后的不良因素。SANDERS等[5]研究证实年龄较大者更易复发, 尤其是45岁以上者, 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45岁以下者。这一结果和本研究相似。1991年美国MSKCC中心也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DTC患者危险度分组, 就将45岁以下归为中低危组, 而45岁以上为高危组[6]。而肿瘤直径越大, 则越易造成术后复发。李吉彪等[3]认为癌瘤生长在一定限度内时 (直径<1.0 cm) , 癌细胞的浸润与隐匿灶的产生均受限制;若肿瘤体积超过一定范围≥1.0 cm, 包膜受浸润、多中心性癌灶及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均增高, 造成手术难以彻底清除, 因而复发率增高。本组数据表明:随着DTC的直径增大, 其术后复发的相对风险比RR值为2.667。颈部淋巴结容易发生转移是DTC的一个生物学特性。一般数据[3]表明, 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复发率43.64%, 无转移术后复发率13.33%。本组资料同样证实术前淋巴转移情况是DTC复发的危险因素, 这表明有颈淋巴结转移者, 其隐匿性癌灶增高, 复发率就增高。因此对于易转移的甲状腺癌, 应采取预防性颈清术。浸润程度也和DTC术后复发有密切的关系。刘力伟等[7]研究表明包膜外浸润复发率为41.79%;包膜内生长复发率为8.57%。本研究则表明包膜外浸润复发的风险比是包膜内生长的3.077倍。DTC包括乳头状癌 (PTC) 和滤泡状癌 (FTC) , 一般认为滤泡状甲状腺癌的复发率较乳头状腺癌高。WITTE等[8]认为FTC的复发率高达43.5%, 且半数以上在3年内复发。本研究同样表明FTC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应该更注重对FTC复发的跟踪调查, 以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同时, 本组资料也证实, 手术方式对DTC术后复发也有明显的影响。本组发现加颈清术后的复发明显降低。因此是否行颈清术在防止复发中有重要作用。对于甲状腺切除范围, 各家采用术式不尽相同, 手术范围自结节切除到甲状腺全切。本组认为病灶<1.0 cm, 无包膜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 可考虑患叶加峡部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而病灶≥1.0 cm, 无论是初次或再次手术, 均以双侧全切为宜。

了解DTC复发的危险因素,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重视随访, 可以早期发现复发, 以利及时处理。目前较为有效的DTC随访监测方法有监测血清Tg水平, 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特别是在行甲状腺全切术并去除残留病变后。颈部超声检查也是检测DTC颈部转移的高敏感方法, 有时甚至在TSH刺激下尚未检测到血清Tg时, 颈部超声已可检查出转移灶。另外胸部薄层螺旋CT也可以查找转移灶。总之, 本研究证实: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情况、浸润程度、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 应该加强术后随访, 以期早期发现复发, 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MAZZAFERRI EL, RICHARD T, KLOOS RT.Current approach-es to primary therapy for papillary and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 86 (2) :14471463.

[2]WU YQ, ZHANG Z.Differentiated treatment of thyroid cancer[J].Baotou Medical College Journal, 2007, 23 (5) :551553.

[3]LI JB, ZHAO XD, ZHANG B.Recurrence of thyroid cancer Clinical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J].Qiqihar Medical College Journal, 2008, 29 (8) :928929.

[4]CHEN FJ, LI QL, ZENG ZY, et al.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reatm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elapse analysis[J].Can-cer, 2004, 23 (11) :13111316.

[5]SANDERS L, SILVERMAN M.Follicular and Hurthle cell carci-noma:predicting outcome and directing therapy[J].Surgery, 1998, 124 (6) :967974.

[6]SHAHA AR.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Less than total thy-roidectomy[J].Ann Surg Oncol, 2000, 7 (5) :379.

[7]LIU LW, YE GC.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recurrence of the rel-evant fa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of Medicine, 2005, 28 (3) :1517.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DTC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50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39.32±3.19)岁,年龄≤45岁56例,>45岁27例。病程6d~11年不等。患者皆因发现颈部肿块就诊,伴有颈部憋胀感5例。B超检查结果详见表1。病例病理与分期:82例DTC患者中乳头状癌71例,滤泡状腺癌12例。参考UICC第六版甲状腺癌TNM分期标准(2002年),客45岁的56例均为Ⅰ期;>45岁的27例中,Ⅰ期11例,Ⅱ期8例,Ⅲ期7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顺皮纹做弧形切口,大小约为6cm,并将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开,将颈阔肌皮瓣分离。切开颈白线,将舌骨下肌群分离,并向侧方牵引。将甲状腺充分显露,探查甲状腺结节的大小、质地和位置,以及有无肿大淋巴结。

根据患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周围浸润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别采取以下4种不同术式:(1)对于低危患者早期DTC患者,选用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共有本组15例;(2)甲状腺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大部切除,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尤其对于Ⅲ区、Ⅳ区的淋巴结清扫,本组11例;(3)甲状腺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大部,改良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组18例;(4)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除术,主要应用于对侧腺叶有侵犯或有远处转移患者,本组5例。

1.3 统计学方法

将D T C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以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无患者手术死亡,仅有1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8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7.59%。随访时间3~6年,平均4.5年。对侧腺叶复发1例,发生在手术后3年,再手术后至今无瘤生存。同侧颈淋巴结转移4例,分别发生在手术后2、2.5、3和4年,再手术后至今无瘤生存。有1例患者手术后1年死于肺转移。

3 讨论

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因其分化程度高、肿瘤生长缓慢,首次治疗恰当,可提高治愈率,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5]。因此在治疗的早期,应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是将颈部所有的肿瘤组织切除,同时甲状腺和受累的淋巴结都应该切除。根治性切除是DTC的首选治疗方式[6],而单侧甲状腺癌行患侧全切+峡部+对侧大部切除、双侧甲状腺癌则行双侧全切以及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等,都是目前常规的手术方式[7]。

甲状腺手术的切除范围目前争议较大,有研究认为切除范围应扩大,主张全切(近全切除术)。其理论基础为DTC经常是多中心,切除后有利于治疗和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可降低该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8]。而有研究指出,80%患者生存率与切除范围无关。其理论基础为DTC为亚临床多灶性癌,可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即使出现,对手术彻底性和预后影响不大,全切和腺叶切除后,两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9]。本次研究中,基于上述两种主张,对病理组织类型、肿瘤大小、病变范围、患者年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充分考虑后进行综合判定手术方式。(1)对于病变累及一侧腺叶、肿块直径<2cm或冰冻切片诊断肿瘤包膜完整,尤其对于年轻患者,可行腺叶合并峡部切除;(2)对于多发病灶、直径>2cm、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及腺旁组织,可行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术;(3)肿瘤位于峡部患者,可行峡部及两侧腺叶大部切除术,或累及多者一侧全切,另一侧大部切除术,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并以之为标志进行手术,在全部切除患侧腺体的同时也能预防神经损伤。(4)对于肿瘤较大,周围侵犯较重并累及对侧,或有远处转移患者,可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术中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及血供。本次研究中无患者术中死亡,随访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提示了本次手术方式选择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多数研究指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临床已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灶可以切除者,应行颈淋巴结清扫,但一般也不主张作预防性淋巴结清扫[10]。本次手术患者,主要根据其不同病情,采取以下手术方式:(1)不进行清扫。仅切除原法灶所在腺叶及峡部,而对于就诊时未扪及肿大淋巴结、现有诊断手段不能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仅切除原发灶,一旦患者颈部出现肿大淋巴结且怀疑为转移时,再行颈淋巴结清扫。(2)改良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有肿大淋巴结且为明确转移灶的患者适用此术式。若为双侧,可同时或分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总之,对于DTC的治疗,通常以手术为主,并在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切除范围的患者要基于患者年龄、肿块性质、周围侵犯程度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采取不同手术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志斌,张爱国.分化型甲状腺癌667例手术治疗[J].医药世界,2006:10:61-62

[2]张林,吴亚群.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评估和监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 8(3):3

[3]许家鹏,徐德龙,梁玉龙,等.分化型甲状腺癌86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45):464

[4]薛绪潮,方国恩.甲状腺癌的内分泌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0): 631-632

[5] Duek SD,GoldenbergD,Linn S,et al.The role of fineneedle aspiration and intraoperative frozensection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olitary thyroid nodules[J].Surg Today,2002;32(10):857-861

[6]王圣应,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6):572

[7]李梦阳,梁中骁,罗建强,等.分化型甲状腺癌233例诊治分析[J].广西医学, 2007:29(1):46-47

[8] Rao RS,Parikh DM,Mistry RC,et al.Evidence-basedprotocol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ell-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 of the thyroid[J].Asian J Sura,2002;25(4):319-324

[9]李颂军,刘艳,刘新义,等.中央区淋巴结快速病理检查指导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5:19(4):24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医院1996年7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8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39.2岁,>45岁32例,<45岁20例。根据B超检查肿块直径<1cm者12例,介于1~2cm之间者26例,>2cm者14例,根据UICC第6版甲状腺癌TNM分期,<45岁者20例均为Ι期,>45岁者Ι期12例,Ⅱ期18例,Ⅲ期2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根据患者年龄,病变大小,数目,周围浸润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别采取以下4种不同术式:(1)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此可作为低危患者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术式,本组16例;(2)甲状腺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大部切除,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尤其对于Ⅲ区Ⅳ区淋巴结清扫,本组12例;(3)甲状腺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大部,改良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组19例;(4)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除术,主要应用于对侧腺叶有侵犯或有远处转移患者,本组5例。

2 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继发出血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病理示:乳头状癌38例,约占87.3%。泡状腺癌14例,约占27%。淋巴结转移>3枚者12例,<3枚者14例。全组患者术后均服用甲状腺素片。本组患者随访48例,随访时间1~12年。失访4例,1例死亡,死于肺转移。6例局部复发,均再次手术。其中淋巴结转移>3枚者5例,年龄>45岁者4例。

3 讨论

3.1 手术方式

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颈部所有的肿瘤组织,甲状腺和受累的淋巴结都应该切除。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病理组织类型、肿瘤大小、病变范围、患者年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综合判定。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是根治性切除,单侧甲状腺癌行患侧全切+峡部+对侧大部切除,双侧甲状腺癌则行双侧全切,如临床颈部淋巴结为阳性,则应行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这是目前常规的手术方式[2]。当前在甲状腺手术切除的范围方面仍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切除范围应扩大,主张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其理论基础,认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经常是多中心,且切除后有利于I治疗和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可降低复发率及提高生存率。也有报道显示,80%患者生存率与切除范围无关。因为这种亚临床多灶性癌可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即使出现,一般并不影响手术彻底性和预后。统计学上全切和腺叶切除,两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基于以上情况主张:(1)对于病变累及一侧腺叶,肿块直径<2cm或冰冻切片诊断肿瘤包膜完整,尤其对于年轻患者,可行腺叶合并峡部切除;(2)对于直径>2cm,且为多发病灶,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以及腺旁组织,可行腺叶峡部加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术;(3)对于肿瘤较大,周围侵犯较重并累及对侧,或有远处转移患者,可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术中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及血供;(4)肿瘤位于峡部患者,可行峡部及两侧腺叶大部切除术,或累及多者一侧全切,另一侧大部切除术。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并以之为标志进行手术,既能全部切除患侧腺体又能预防神经损伤。

3.2 颈部淋巴结清扫

对于临床已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灶可以切除者,应行颈淋巴结清扫。多数研究认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般也不主张作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临床分期,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手术方式:(1)不进行清扫:仅切除原法灶所在腺叶及峡部,对于就诊时未扪及肿大淋巴结,现有诊断手段如B超、CT、MRI等检查均不能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可仅切除原发灶,待颈部出现肿大淋巴结且怀疑为转移时,再行颈淋巴结清扫。有资料显示,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不影响预后,且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者,以后出现淋巴结转移者仅为7%~15%,再手术对预后无明显影响。(2)改良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有肿大淋巴结,且为明确转移灶,应行此术式。若为双侧可同时或分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4 结语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切除范围应根据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周围侵犯程度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采取不同手术方式,避免小于一侧腺叶的切除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从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仑,李树玲.1173例PTC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1):805~808.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篇8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再次手术,病因,治疗方案

在头颈部的恶性肿瘤中, 甲状腺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达, 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上升,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更高[1]。大部分的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 分化型的甲状腺癌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表现, 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很难使用影像学检查进行分辨[2]。由于甲状腺癌手术前的诊断比较困难, 加之各地区、各医院的治疗水平与诊断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更增加了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数量。通过对我院5年内分化型甲状腺癌需再次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 其中女性患者22例, 男性患者14例, 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1.3±4.7) 岁, 其中有8例为滤泡状癌, 28例为乳头状癌。

1.2 临床特点:28例患者再次进行手术的原因是将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病变, 其中20例患者诊断为甲状腺瘤, 手术时只将部分腺叶、腺瘤进行切除, 8例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再次治疗使用快速冰冻病病理检查, 结果为阴性, 两次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个月。6例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因是由于术后复发, 采用再次进行手术根治进行治疗。2例患者是由于甲状腺清除不彻底。

1.3 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方法, 在对患者实施全麻的状态下进行气管插管对甲状腺进行探测, 并将患者原手术所留下的粘连的颈前肌进行切除;对于只是单侧病变的患者, 首先对患者的喉返神经进行常规解剖, 并将残留或者是复发的甲状腺叶进行切除, 同时还应该清除喉返神经周围和气管前的淋巴脂肪组织;如果患者的对侧出现结节, 则首先应将结节清除或者将部分甲状腺清除, 再进行病理检查, 如果检查为恶性则必须将患者的甲状腺全切或者是近全切。如果患者是合并经淋巴结肿大, 应该采用根治颈清扫术。在本组36例患者中, 20例患者进行对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腺叶切除, 9例患者进行了淋巴清扫术和甲状腺的次全切除, 11例患者进行了同颈部淋巴清扫术和甲状腺的近全切或全切手术, 术后进行常规甲状腺素片口服。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以率 (%)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切除率为100%, 无死亡手术病例。手术后, 1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损伤, 1例患者出现抽搐症状、1例患者术后出血。通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 在这36例患者中有18 (50%) 例原发灶有癌残留患者, 其中14例为乳头状癌, 2例为滤泡状癌。15 (41.66%) 例患者为颈清扫患者, 其中7例为淋巴结转移癌。

3 讨论

3.1 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 (1) 由于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存在明显的症状, 加之医院诊断水平差距, 导致术前的漏诊和误诊, 在本组36例患者中将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为良性病变的有24例, 约66.7%, 因此误诊、漏诊是导致分化型甲状腺癌进行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 (2) 手术方案的选择失误, 导致切除的范围较小, 这也极易导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 从而造成再次手术。 (3) 初次手术时未进行快速冰冻病例检查, 对甲状腺结节的性质没有进行明确的判断, 从而造成将分化型甲状腺癌按照良性病变进行切除的错误。

3.2 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治疗方案:再次进行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时应该综合的考虑患者的病例类型、病灶的范围以及首次手术的方式, 并进一步确定手术方案。对于在手术过程中不慎被切除的甲状腺, 应将切除的碎片再次植入胸锁乳突肌中, 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概率。如果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则需对其进行内照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照射的效果与内照射疗效有着紧密联系[3], 如果患者残留较多甲状腺体, 表示前几次治疗破坏了患者正常腺体[4], 因此没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误诊, 因此为了有效的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再次手术的概率, 应该加强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水平, 同时进行再次手术, 应该对患者并且进行综合考察, 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贾宗良, 林子晶, 樊林.8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8) :1521-1522.

[2]何文亮, 麦沛成, 周冬仙, 等.甲状腺癌再次手术62例l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4, 12 (3) :225-226.

[3]林胜璋, 郑智强, 许家熔.甲状腺癌的再次手术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0 (5) :441-443.

上一篇:分簇方法下一篇:节目策划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