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共4篇)
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 篇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 在近20 多年来, 一直作为诊断前列腺癌不可缺少的标准。但PSA对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低, 用来筛选前列腺癌多年来一直被人质疑。有报告称, 每年美国有160万成年男性因为PSA大于4ng/mL而去做前列腺活检。在这些活检中, 80%未发现前列腺癌。而经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 有15%的PSA却低于4ng/mL[1]。有鉴于此, 为了弥补PSA的不足, 学者们开发了PSA的衍生物, 如PSAD、PSAV、FPSA/EPSA等, 但皆因PSA不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抗原, 这些衍生物不可能提高PSA的特异性, 不可能鉴别出是否真正患有前列腺癌。
因此,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A STANEY指出:PSA在过去20年一直被我们认为与前列腺癌相关, 但近5年来, PSA仅仅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大小相关。因此在美国, 对于前列腺癌而言, PSA时代已经过去。
1 正文
1.1 EPCA的开发
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活检和诊断的不确定性, EPCA这种新的生物标志从本世纪初开始成为研究的热门。EPCA是Early Prostate Cancer Antigen的简称。1980年代, 当研究者们观察前列腺癌的病理切片时, 发现前列腺癌细胞较正常细胞都有细胞核形态和大小的改变, 此一改变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特征之一。而细胞核的形态和功能, 都依靠核基质来维持;而细胞核的改变, 必然伴有核基质蛋白 (Nuclear Matrix Proteins, NMPs) 的改变。NMPs对DNA复制、转录和基因表达, 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2]。因此, 在细胞癌变过程中, NMPs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基于上述的观察发现和分析, GETZENBERG等提出以NMPs作为前列腺癌的标志物这一假说, 并进行了研究。通过蛋白组学分离核基质蛋白, 再对肿瘤相关蛋白进行测序, 鉴定出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PCA。
1.2 EPCA抗体染色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RAIV DHIR等人用他们制备的EPCA抗体, 对29名前列腺癌病人和27名对照者的活检阴性标本进行染色检查, 结果发现前列腺癌病人组标本的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01) , 染色结果几乎无一例重叠。EPCA染色对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89-94%, 特异性为85-100%。而且在癌旁的正常组织, 也有同样的染色表达。因此, 提出通过EPCA染色, 能比病理学诊断提前5年或更多时间准确地诊断出前列腺癌。在对照组中很少有EPCA染色表达增高, 故对活检阴性标本, 可通过EPCA抗体染色来确定是否为前列腺癌, 从而减少活检的次数[3]。武国军等人在小鼠前列腺癌模型上的实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3 血清测定EPCA
GETZENBERG等发展了EPCA抗体血清免疫检测方法: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EPCA。对46例血清标本 (前列腺癌12例, 其他肿瘤9例, 脊髓损伤2例, 前列腺炎2例, 健康人16例) , 以450nm波长下吸光度1.7为分界点, 使用EPCA能确定1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的11例, 特异性为92%。而16例健康人的EPCA均在此分界点水平之下。而且研究表明, 非局限性前列腺癌 (已突破前列腺包膜者) 患者血清中EPCA明显高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4]。
1.4 EPCA-2
为了测定EPCA蛋白的第二表位EPCA-2.22血清中的含量, 以EPCA-2 30ng/mL为分界点, 用酶联免疫法, 对385名成年男性测定血清中EPCA的抗原决定簇EPCA-2.22。将血液标本分为6组:1) 、PSA<2.5ng/mL; 2) 、PSA≥2.5ng/mL;3) 、良性前列腺增生;4) 、PSA小于或大于2.5ng/mL的活检阴性前列腺癌;5) 、局限性前列腺癌;6) 、非局限性前列腺癌。结果显示: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90%为EPCA-2.22大于30ng/mL;非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98%为EPCA-2.22大于30ng/mL。而非前列腺癌者97%EPCA-2.22低于30ng/mL[5]。研究者们为了显示与此前所测定EPCA 有所区别, 称新测定的EPCA-2.22为EPCA-2, 而先前的EPCA将改称EPCA-1[6]。
2 结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 血清EPCA-1和EPCA-2可作为早期前列腺癌的血清标志物, 用来筛选前列腺癌, 且相比PSA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 EPCA有望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活检等有创检查, 从而大幅度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同时, EPCA可以早期诊断前列腺肿瘤的发生, 血清EPCA-1和EPCA-2能较病理切片提早5年发现前列腺癌, 且能准确区分识别局限性前列腺癌和非局限性前列腺癌, 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有指导性的意义。我们可以相信, EPCA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将会在未来让前列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达到一个新台阶。尽管如此, 血清EPCA-1和EPCA-2现仅限于实验室数据, 尚需通过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才能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Thomason I M, pauler D K, Goodmen P J, et al. Prevalence of prostate cancer among men with 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lever < or =4.0ng/mL[J]. NEJM, 2004, 350 (22) :2239-2246.
[2]Leman ES, Getzenberg RH.Nuclear Structrue as a Sourse of Canc-er Specific Biomarkers[J].J cell Biochem, 2007, 104 (6) :1988-1992.
[3] Raiv Dhir, Barber Vietmeier.Early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Prostate Cancer in Negative Biopsies[J].J Urology, 2004, 171 (4) : 1419-1423.
[4]Robert H Getzenberg, Paul B, Dhir R, et al.Detection of ProstateCancer with a Blood-based Assay for Early Prostate Cancer Anti-gen[J].Cancer Res, 65 (10) :4097-4100.
[5]Leman E S, Grant W, Getzenberg R H, et al.EPCA-2:A High-ly Specific Serum Marker for Prostate Cancer[J].J Urology, 2007, 69 (4) :714-720.
[6]E S Leman, R H Getzenberg.Analysis of a Serum Test for ProstateCancer that detecte a second epitop of EPCA-2[J].Prostate, 2009, 69 (1) :1186-1194.
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我院就诊并确诊6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 27~65岁, 平均36.4岁, 内上象限16例, 内下象限12例, 外上象限15例, 外下象限15例。术前检查示皮肤、胸肌未受累, 腋窝淋巴结无肿大, 肿瘤距乳晕>3cm, 乳头无溢液。胸片、腹部片及全身骨扫描检查排除癌细胞转移。组织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0例, 单纯癌14例, 硬癌2例, 浸润性小叶癌14例, 髓样癌2例。临床分期:Ⅰ期24例, Ⅱa期38例。分为保乳手术组 (36例) , 改良根治术组 (26例) , 2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保乳手术组患者平卧位,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侧上肢外展, 便于腋窝清扫, 肩后垫沙袋。切口设计, 以乳头为中心的弧形切口, 腋窝另取平行于腋褶线的斜切口。肿块位于内外上象限取弧形切口, 内外下象限取放射状切口。手术切除肿瘤边缘1cm皮肤、全部肿瘤及肿瘤周围2cm的正常乳腺组织, 完整切除肿块, 快速冰冻, 进行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 确认各切缘均阴性。腋窝淋巴结清扫至第三水平。缝合皮下浅筋膜及皮肤, 尽量保持乳腺外观, 腋窝放置引流管, 术后行负压引流。改良根治组采用传统改良根治术, 切除全部乳房、胸大肌筋膜, 保留胸大肌、胸小肌, 同时清扫腋窝淋巴结。
1.3 辅助治疗
2组患者均术后6~8周进行放射治疗1个疗程, 每周50Gy;方案采用CMF×6次;对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阳性可接受内分泌治疗, 口服三苯氧胺, 每次10mg, 2次/d, 连服5年。每月300mg×2年。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包,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定期随访, 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 行双乳钼靶、B超和胸片检查。2组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见表1。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治疗的术后生存质量比较,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P<0.01;P<0.05;P<0.01)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乳腺癌不是局部疾病, 而是全身性疾病, 扩大手术范围不能彻底治疗乳腺癌, 而应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配合的综合治疗。乳腺癌患者对保留乳房, 保持完美体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于减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米兰癌症研究所及NSABPB-06的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 保乳手术及化疗治疗与乳房切除的无瘤生存期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证实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疗与根治手术有相似生存率。在保乳术临床应用中, 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如年龄在30~55周岁, 术中快速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外周单发的肿瘤, 直径<3cm, 活动度好;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无远处转移;乳房与肿瘤体积比例适中;患者有保乳强烈愿望, 且能达终身随访要求。许多研究也证实,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还是存在一定转移率, 因此, 常规清扫前群、中央和肩胛下淋巴结非常必要, 如术中淋巴结冰冻切片存在多个转移, 则放弃保乳改为改良根治术, 避免肿瘤残存风险。同时术后辅助治疗也尤为重要[3]。
总之保乳手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 复发率与根治手术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改善患者术后形体完美效果, 提高了生活质量, 增强了自信心, 应成为早期乳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秋南, 黄擎雄, 冼珊.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8, 8.
[2]王先立, 屈春宇, 王成孝.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17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2) :258.
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吉林大学中日友谊医院泌尿外科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共89例, 其中前列腺增生组56例, 年龄50~86岁, 平均年龄67.3岁;前列腺癌组33例, 年龄53~91岁, 平均年龄72.1岁。为控制影响血清PSA水平的因素, 严格按照以下标准选择病例: (1) PSA测定前未进行前列腺按摩、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及前列腺活检等操作; (2) 患者无急、慢性前列腺炎; (3) 排除因急性尿潴留就诊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于晨起空腹抽取3mL静脉血, 立即进行5min离心, 将上清取出放入-20℃冰柜中留存待测。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PSA进行测定, 试剂盒由美国DPC公司生产, 按照药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病人在膀胱半充盈状态进行腹前前列腺B超检查, 计算出患者膀胱体积后, 由PSA值除以患者体积数得出患者PSAD数值。
2 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患者与前列腺癌组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 比较见表1。依照参考文献[2], 在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上, 当以PSA>4.0ng/mL为临界值时, 敏感性为98.3%, 特异性为24.3%;当以PSAD>0.20为临界值时, 敏感性为93.7%, 特异性为81.9%。
3 讨论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 是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浓度除以血清前列腺体积的比值。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感染或人为因素引起血前列腺特异抗原浓度升高。由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前列腺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前列腺体积的增大, 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浓度升高。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是一种蛋白酶, 由前列腺上皮细胞所产生, 相对分子质量34000单链糖蛋白, 正常人血清内含量极微。前列腺癌患者, 正常腺管结构遭到破坏, 可见血清中PSA含量增高, 是当前检测前列腺癌上较有临床价值的一种肿瘤标志物[3], PSA及和其相关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经研究发现, 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PSA含量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但是理想的肿瘤标记物要求特异性与敏感度均要比较高[4], 但是PSA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指标, 不具有足够的特异性与准确性。研究表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PSA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性, 需要使用其它的参数来进行辅助鉴别。早期的前列腺癌能够发现PSA提高, 但是前列腺的体积增大并不显著, 而前列腺增生主要是由前列腺体积的增大而导致PSA增高, 因而如果PSA升高而又没有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则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5]。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单项检测对前列腺癌进行诊断是较为敏感的指标, 联合测定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 能够明显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与准确度, 从而表明PSAD比PSA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鉴别上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铁强, 丁玉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2, 21 (1) :19-20.
[2]李汉林, 张志根, 顾苗根.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 2001, 3 (11) :790-791.
[3]Ahmedin J, Rebecca S, Elizabeth W, 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 2006, 56 (2) :106-130.
[4]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 2005, 55 (2) :74-108.
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60例患者全部为该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均确诊为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征得患者的同意后,随机平均分组,各组情况如下。实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5岁,平均(60.33±1.75)岁;病程0.55~2.87年,平均(1.63±0.47)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6岁,平均(60.27±1.80)岁;病程0.60~2.85年,平均(1.60±0.4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常规治疗:1生活干预:控制对盐分、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其中蛋白质每日控制为0.8~1.0 g/kg;保持适当的运动;合理作息。2血压血糖控制:给予适当的降血压与降血糖药物,使血压低于130/80 mm Hg,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8%。3血脂控制: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对血脂水平加以控制。此外,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通用名称:注射用前列地尔;商品名称:保达新;批准文号:H20130418),10μg前列地尔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共用药3周。实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另给予依帕司他(通用名称:依帕司他片;商品名称:伊衡;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893),50mg/次,3次/d,共用药12周。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中患者的以下几项指标加以检测:1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UAE)、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血糖与血脂:空腹血糖(FBG)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治疗期间,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并加以准确记录。
1.4统计方法
将Excel表格中的原始数据转换为SPSS 19.0版软件的数据库文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检验方法是χ2值法;有正态分布特征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检验方法是t值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2.1.1生化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AE、ALB、Scr、BUN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ALB高于对照组,UAE、Scr、BUN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UAE、ALB、Scr、BUN均与该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血糖与血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TC、TG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该组治疗前相比(P<0.05)。见表2。
2.2用药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共60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部分患者在静滴前列地尔时,有轻度的头晕与头痛症状,给予调低滴速处理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3讨论
前列地尔是当前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临床用药,临床药理研究发现,它可集中在肾小球部位,使药理作用充分发挥,同时能够有效扩张血管,避免血栓的形成,减少蛋白尿,并保护患者肾脏[3]。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持续进展,部分研究者指出,单一用前列地尔为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施治,效果并不十分满意,而加入另外一味高效药物依帕司他,则可充分发挥协同疗效[4]。依帕司他这一醛糖还原酶类抑制剂,用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治疗,可通过对多元醇代谢进行综合调节,改善肾小球的高滤过问题,减少蛋白尿的生成,从而使肾病病情的发展得到抑制。而且,它还能够促进纤维连接蛋白、IV型胶原等相关基质生成量增加。
该院有鉴于以上临床研究发现,此次联合使用前列地尔、依帕司他二药为30例患者实施治疗,结果发现,相比于治疗前,患者的UAE、ALB、Scr、BUN、FBG、TC、TG几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且,用药期间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这证明此二药联合使用,不仅具有较高疗效,且安全度较高。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此联合用药方案与单一用前列地尔的30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用药患者的ALB明显地高于后者,UAE、Scr、BUN、FBG、TC、TG则显著地低于后者(P<0.05)。这一数据证实,联合用药方案对于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力度明显地高于单一用药,其综合疗效优于后者。此结论与其他报道结论一致[5]。
综上所述,前列地尔、依帕司他的联合用药方案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的病情,且用药安全度高,具有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依帕司他的联合方案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入该院治疗的6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作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平均分入两组。医师给予对照组常规加前列地尔治疗,给予实验组常规加前列地尔与依帕司他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AE、ALB、Scr、BUN、FBG、TC、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各项指标与该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LB显著高于后者(P<0.05),其他各项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以前列地尔、依帕司他的联合方案实施治疗,可以使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肾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前列地尔,依帕司他,疗效
参考文献
[1]阮希成,蔡奕琪,肖建宏,等.前列地尔及依帕司他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7):96-97.
[2]郭三千,曹磊,罗红,等.依帕司他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分析[J].淮海医药,2014,32(2):176-177.
[3]侯保健,蔡莉,胡菊萍.前列地尔及依帕司他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1-2.
[4]罗翠莲.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采用前列地尔和依帕司他治疗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4):43.
【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推荐阅读:
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11-28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8-06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07-23
早期肺腺癌10-06
胰腺癌的早期表现06-16
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07-27
前列腺素2α07-21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05-08
前列腺癌09-01
老年前列腺癌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