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2024-07-23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精选8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1

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是一种单链糖蛋白, 主要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 正常时分泌到精液中,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PSA水平很低, 血清中PSA的增加具有病理意义, 用于各种前列腺的良性疾病 (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体查触压前列腺、前列腺活检穿刺等亦可使PSA增高) 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现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筛选、诊断及治疗后的监测。有很多因素能影响半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检测结果, 如: (1) 分析前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问题; (2) 分析中仪器、试剂的使用及保存问题及人工操作误差等; (3) 分析后结果报告分析等方面的误差。针对这些影响因素, 本研究在检测过程中采取对应措施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探讨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患者1 586例, 测定血清PSA值, 其中阳性104例, >20ng/m L有23例。

1.2 方法

PSA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 使用德国MAGLUME公司生产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LUMINO;实验试剂由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1 标本采集

选用非抗凝采血管, 抽取空腹静脉血3~4m L, 注意避免出现重度脂血和溶血。

1.2.2 检测原理

利用免疫发光夹心法的原理检测PSA。采用针对PSA的一株单克隆抗体标记ABEI, 另一株标记FITC。将标本、标准液、质控液、ABEI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混匀, 在37℃条件下孵育15min, 形成抗体—抗原—抗体的复合物, 加入包被羊抗FITC抗体的纳米免疫磁性微珠, 于37℃孵育5min, 外加磁场沉淀, 去掉上清液, 用洗液清洗沉淀复合物2次, 直接进入样品测量室, 仪器自动泵入发光底物1和2, 自动检测3s内发出的相对光强度 (RLU) 。PSA浓度与RLU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仪器自动拟合计算PSA浓度。

2 影响PSA检测结果常见因素及应对措施

2.1 PSA分析前常见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2.1.1 标本采集时机

在前列腺按摩、前列腺穿刺、射精、导尿和直肠镜检查后, 血液PSA值可升高, 某些药物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浓度, 如抗雄激素治疗前列腺癌时可抑制PSA产生, 造成检测结果不准。措施:尽可能在医疗活动前采集标本。

2.1.2 避免标本溶血、细菌污染

溶血标本因Hb中含有血红素基团, 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 若血清标本溶血严重, Hb浓度过高, 从而使加入的底物发光值偏高, 影响结果;细菌污染后, 分泌的一些酶可能对抗原抗体等蛋白产生分解作用,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措施:在标本的采集、分离过程中, 建议采用真空采血管, 以免直接接触血液, 避免溶血和污染。

2.1.3 适当保存标本

非当天检测的血清标本未分离, 放置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等会使血清标本失去活性, 导致结果偏低。措施:采血后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标本, 若不能当天检测, 应及早分离血清单独保存, 并将血清置于-20℃保存, 确定冰箱冷冻温度符合要求, 同时避免反复冰冻。

2.1.4 测试准备

(1) 检查实验室温度是否在20℃以上, 温度改变是否在5℃以内。过低、过高的室温变化会影响光电倍增管对光信号的准确接收, 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措施:控制实验室的相对温度和相对湿度, 保证实验条件; (2) 实验前各种试剂, 标本一定要充分平衡到室温、混匀, 对于冰冻标本应于检测前1天先在4℃放置过夜, 检测当天按正常操作恢复室温; (3) 校准水浴设备的温度; (4) 加样器、分配器使用前一定要调准刻度, 以防加样分配不准; (5) 检查仪器内的激发底物是否够测试用。

2.2 PSA分析中常见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2.2.1 试剂使用及保存问题

试剂的使用及保存不当常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措施:不同批号的试剂禁止混用。试验中标准品、质控品和样品必须同时测定。试剂盒不要长时间放置于室温下, 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放置于2~8℃冰箱保存, 发光液和酶标记物避免强光直射。

2.2.2 手工方法造成误差

由于加样、洗涤、温育、制作标准曲线等操作步骤多、标本量少、人为误差较大, 易导致结果不准。措施: (1) 所有的样本和试剂都应使用加样器, 在加样过程中, 应注意不同标本和标准品须更换新的吸头。不过, 加发光物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和磁分离试剂时可以不换吸头, 但必须避免吸头被污染。因本试验所需的标本量仅为20μL, 手工加样时不易过快, 严禁加样时带有气泡, 应加在试管底部, 防止标本粘附在试管壁上; (2) 严格掌控温育的时间和温度; (3) 手工洗板时, 上磁分离器分离4min, 倒掉上清液, 每次必须在无荧光滤纸上拍干, 以防止因洗液残液量过大, 造成非特异背景发光值大。

2.2.3 hook效应即“钩状效应”影响

若待测样本中抗原浓度过高, 会出现hook效应, 此时免疫反应明显抑制, 测定结果偏低, 要消除次干扰, 须对标本适当稀释后重新测定。PSA浓度在2 000ng/m L以内没有发现高浓度后带现象。

2.2.4 交叉污染的影响

加试剂时, 吸头不要接触试管壁和液面, 这样可以避免在测定高浓度的标本后导致紧随其后的一标本出现结果偏高。若有连续的标本结果偏高, 应复查有无交叉污染。

2.2.5 嗜异性抗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PSA的测定使用的是一对鼠单克隆抗体来与抗原反应, 若病人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 特别是含有人抗鼠抗体 (HAMA) , 它可能在无抗原的情况下, 出现浓度增高的假象。措施:在标本中加入中和HAMA的介质;注意曾被鼠或宠物咬的人, 以及使用过动物免疫剂 (如单克隆抗体) 治疗过的人群, 避免假阳性出现医疗纠纷。

2.3 PSA分析后常见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2.3.1 参考值范围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个体引起的正常的、合理的差别, 其所测得PSA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实验室根据自己的特色人群建立了自己的参考值范围, PSA正常参考值:<

5ng/m L。

2.3.2 应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和沟通

由于PSA测定其临床意义的特殊性, 我们必须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和沟通, 建议医师开化验单时提供简短的病人信息, 如“手术后”, “化疗3次后”等, 这对解释结果非常重要, 还可帮助我们发现实验室的偶然差错。

摘要: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是一种单链糖蛋白, 血清中PSA的增加具有病理意义, 常可作为各种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依据。采用半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监测PSA是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常用方法, 对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学发光,前列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健民.免疫检验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万文徽.肿瘤标志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M].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0, 23:9-10.

[3]S DASS, NL BOWEN, KD BAGSHAWE CLIN.Rapid, fully auto-mated radioimmunoassay of 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in serum[J].Chem, 1980, 26 (10) :1583-1587.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2

【关键词】 HBsAg;HBV

【中国分类号】 R67.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41-0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核心抗原即HBcAg,e抗原即HBEAg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HBV-DNA、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即DNA-P[1]。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内常有大量的表面抗原剩余下来,形成表面抗原血症。表面抗原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而是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本身没有传染性但有抗原性,它只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它可以表示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目前正在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为此我们对慢性HBV感染人群以HBsAg浓度及自然史进行分组检测,采用捕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测定血清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及淋巴细胞亚群,以了解低浓度HBsAg人群的临床特征及宿主免疫功能。

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接收检测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124份的检测病理资料,男84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其中低浓度HBsAg血清标本36份(A组),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共68份(B组),另收集健康体检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M)全阴性标本20份作为对照(C组)。上述所有受检者无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和HIV感染史,A组、 C组及B组的非活动期和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无保肝、 降酶、 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应用史,B组的免疫活动期HBV感染者在治疗前采集标本或近半年内无免疫调节剂及抗病毒药物应用史,血清标本置于-20℃保存待测, 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在2 h内测定。

2.检测方法

取EDTAK2抗凝外周血100 μL分别加入10 μL CD3FITC/CD16+56PE/CD19PC5、 CD4FITC/CD8PE/CD3PECy5和同型对照抗体进行标记,经孵育、溶血、洗涤后由专业人员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D3+、 CD3+CD4+、 CD3+CD8+、 CD3-CD19+、 CD16+56+百分率测定,CD4+/CD8+比值通过CD3+CD4+、 CD3+CD8+计算获得。血清TCIC阳性率及(A)值、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分别采用两样本的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和t检验。

3. 结果

低浓度HBsAg血清标本36份中,32例分布于非活动期,呈低浓度表现达9个月-6年,平均1.6年,其中2例免疫耐受期患者HBV DNA分别达1011copies/L和107copies/L,2例免疫活动期患者中,1例HBV DNA达109copies/L, 1例HBV DNA达106copies/L,ALT在50-70 U/L之间,32例非活动期患者中,2例HBsAg/抗HBc阳性,2例HBV DNA达106copies/L;未发现低浓度HBsAg家族聚集现象及职业差别。血清标本TCIC测定结果:aP<0.05, cP<0.05 vs非活动期; bP<0.01, dP<0.01 vs B组;外周血标本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aP<0.05, bP<0.01 vs非活动期; cP<0.05, dP<0.01 vs C组.

4.讨论

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在查体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便以为自己得了乙肝,心情非常沮丧,而其周围的人也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传染,尤其是未婚青年更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事实上,单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不能断定其有无传染性的,而主要取决于病毒在肝内的复制程度。如果病毒的复制很活跃,大量的病毒颗粒釋放到血液中去,这个人的血液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很多,如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项指标。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即为大三阳),其血液就有高度传染性;如果抗-HBe阳性,其血液的传染性就较低。 

一般来说,HBsAg阳性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同志不构成明显的威胁。HBsAg阳性携带者结婚前最好先查一下本人的HBeAg和抗-HBe,如果抗-HBe阳性,说明传染性较低,可以结婚;如果HBeAg阳性,就要再查对方的血清,如果是抗-HBs阳性,说明对方对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不会再感染。如果对方HBsAg、抗-HBs和抗-HBc都是阴性,则可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待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再结婚。 

把患者血清稀释2-12倍后,与已知浓度的表面抗体相混合,产生凝集反应的最高值便为表面抗原滴度。从这里可以看出,稀释数愈大而出现凝集时,说明血清中表面抗原含量愈多。血清中HBsAg含量与传染性成正变关系,但非肯定的一致关系。高滴度的HBsAg可作为有传染性的参考指标。临床可根据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估计患者传染性的大小。滴度越高,e抗原(HBeAg)、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可能性越大,传染性也越强。 肝炎的严重程度和HBsAg的滴度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譬如相同的HBsAg携带者,既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见于肝硬化甚至肝癌。有些无症状HBsAg携带者,肝功正常,HBsAg滴度往往很高,而在一些重型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HBsAg滴度却较低,有时甚至是阴性。 

通过测定3组人群淋巴细胞亚群发现: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CD3+CD8+低于高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CD3+CD8+(P<0.05),CD4+/CD8+则相反(P<0.01);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各淋巴细胞亚群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而高浓度HBsAg组各分期中部分或全部的淋巴细胞亚群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果提示, 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也存在免疫耐受现象,我们认为属于低剂量耐受(低浓度HBsAg),而高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存在的耐受现象[2]应属于高剂量耐受(高浓度HBsAg),高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 免疫活动期则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现象。综上所述, 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群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低浓度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产生并较长时间的存在不仅与机体本身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清除能力低下有关,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低抗原浓度诱导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完全或不完全的免疫耐受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检测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群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及免疫耐受的打破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传播,清除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金明. 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中应重视对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7): 57-58.

[2] 林春景, 吴金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5, 12(4): 27-28.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3

1 PSA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1.1 血清PSA的来源

PSA由人体内的前列腺腺泡及导管上皮产生, 是一种分子量约为33 000的糖基化多肽链。其于1971年由日本学者Hara等[1]首先从人类精浆中分离, 此后Wang等于1979年成功地将其从前列腺组织中分离并进行了提纯, 由于其仅存在于正常前列腺组织、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 故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目前研究发现尿道旁腺、乳腺上皮和子宫内膜也可低水平表达PSA。生理情况下, 前列腺上皮产生的PSA自前列腺导管管腔内直接释放入精液, 因前列腺腺泡内容物与淋巴系统之间存在由内皮层、基底细胞层和基底膜构成的屏障作用防止了高浓度的PSA外泄, 从而维持了血清中PSA的低浓度, 但当肿瘤或其它病变破坏这道屏障时, 腺泡内容物即可漏入淋巴系统并随之进入血液循环[2], 导致外周血中PSA水平提高。

1.2 PSA的理化性质

PSA是一种由273个氨基酸和4个糖类侧链构成的单链酸性糖蛋白, 相对分子量为33~34 k D, 其中氨基酸占93%, 糖含量占7%, 等电点范围为6.8~7.2。编码PSA的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长臂上, 由6 000个碱基组成, 含有5个外显子, 4个内含子和3个启动子;其活性形式为237个残基 (NH3末端) 组成的具丝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 主要参与精液的液化过程[3]。此外, PSA还具有调节生长因子的作用, 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乳腺癌预后的判定上具有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 男性血清PSA正常值范围在0~4 ng/m L, 不足精液中PSA浓度的1/106。血清PSA在正常情况下无昼夜及生理的波动, 半衰期为2.2~3.5 d, 目前其代谢机制尚不清。

1.3 血清中PSA的存在形式

PSA主要以游离态 (F-PSA) 和结合态 (C-PSA) 存在于人体内的血清中, 其中结合态共有5种:PSA-ACT、PSA-AMG、PSA-PCI、PSA-AT与PSA-IT。人血清中的PSA-PCI、PSA-AT与PSA-IT含量甚微, 用常用测定方法不能测出。Stenman等[4]研究表明, 血清中大部分PSA与α1-抗胰蛋白酶 (α1-ACT) 和α2-巨球蛋白 (AMG) 结合形成稳定的硫酸十二钠复合物 (c PSA) 形式存在, PSA上的部分结合位点被封闭, 但仍有部分抗原结合位点显露, 故与ACT结合的PSA仍有一定的免疫活性;另外, 少量的PSA在血液中呈游离的小的碎片形式存在, 它与血清中的其他蛋白相结合, 分子形式与精液中PSA相似, 分子量为30 k D, 因其游离在血液中, 故称为游离PSA (F-PSA) 。少数游离PSA特定的抗原特定簇使之能与PSA-ACT或其他丝氨酸类复合物区别开来。血清中游离态PSA为无活性的PSA, 约占血清中PSA的5%~40%, 以不结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但血清中游离态的PSA有多重异构体, 其中pro PSA是PSA的前体, 约占血清中游离态PSA的30%左右, 其可被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分解而产生有活性的PSA, 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良性PSA (BPSA) 也是血清中游离态PSA的一种, 研究认为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有关。用目前的测定法不能检出不具免疫活性的PSA-AMG, 故目前的检测方法检测到的血清总PSA (T-PSA) 只包括F-PSA和PSA-ACT。

2 影响血清PSA浓度的因素

虽然PSA具有组织或器官的特异性, 但其不具有肿瘤的特异性, 因为它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般认为PSA的正常范围在0~4 ng/m L。当PSA>10 ng/m L临床上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可能, 需行前列腺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 而在4~10 ng/m L范围内,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相当一部分T-PSA发生重叠, 需要排除多种引起PSA升高因素的影响。

2.1年龄

年龄被认为与PSA的升高密切相关, 不同年龄人群PSA正常值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研究发现PSA水平随年龄每增长10岁平均升高45%。我国泌尿外科指南针对我国人群特点设定了相应年龄段的PSA正常值范围:40~49岁为0~1.5 ng/m L, 50~59岁为0~3.0 ng/m L, 60~69岁为0~4.5 ng/m L, 70~79岁为0~5.5 ng/m L, ≥80岁为0~8.0 ng/m L[5]。

2.2 前列腺体积

由于前列腺体积增大致使前列腺上皮分泌PSA含量增多, 所以PSA在血清中的水平也会升高, 这就不难理解PSA与前列腺体积具有相关性了。目前研究发现前列腺体积每增加10 m L, PSA水平可增加33%。因此, 目前临床上应用PSA密度测量来排除前列腺体积对血清PSA升高的影响。

2.3 经尿道的检查

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多数要接受经尿道的检查和治疗, 如导尿术、膀胱镜检查术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等。研究发现接受导尿或膀胱镜检查的患者尿道通常有水肿出现, 并伴有血尿现象, 这都可能导致前列腺导管破坏, PSA入血增加进而导致血清PSA水平升高, 所以中国泌尿外科指南建议导尿术后24 h, 膀胱镜检查术后48 h再予以抽血检测血清PSA水平[5]。

2.4 经直肠的检查

前列腺疾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 通常要接受直肠指诊和前列腺按摩。而直肠指诊和前列腺按摩被认为对PSA的测定有一定的影响。Crawford等[6]在对2 754名40岁以上的健康人进行体检时发现直肠指诊前后血清PSA水平存在差异, 其中当PSA最初水平为10~20 ng/m L时, 这种差异显示在统计学上有增高的显著性差异倾向, 而当PSA>20 ng/m L时这种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 Stamey等[7]检测了16名行前列腺按摩术的患者血清PSA变化, 发现按摩后血清PSA较按摩前升高了1.92倍;此外, 前列腺疾病老年人居多, 而老年人易患有便秘等疾病, Zeki等[8]对136名便秘患者进行了PSA检测发现便秘可使血清PSA浓度升高, 特别当PSA在2~10 ng/m L时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5 药物

临床研究发现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非那雄胺及高特灵可使PSA水平下降。有学者对口服非那雄胺和高特灵的患者分别做了研究, 发现口服非那雄胺2个月后PSA可下降49%, 而12个月时下降了71%;而口服高特灵的患者2个月后PSA可下降24%, 而12个月时下降了26%, 而这都将对患者早期前列腺癌的发现有影响。

此外, 目前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对血清PSA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尚无定论, 仍在研究中。

3 血清PSA浓度与前列腺疾病的相关性

正常男性的血清PSA<4 ng/m L, 昼夜变化极小。当血清PSA>4 ng/m L, 由于其具有的器官特异性, 我们就需考虑是否PSA的升高与前列腺疾病相关;其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成为主要被分析研究的疾病[9]。

3.1 PSA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前列腺癌可使血清PSA明显升高, 临床上80%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4 ng/m L。每克前列腺癌组织使血清PSA平均升高3.5 ng/m L。前列腺癌组织PSA进入血清的主要方式是前列腺癌病变使腺管组织结构紊乱、基底膜破坏和组织极性丧失, 其可直接进入细胞间隙与血液。同时癌细胞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加, 使细胞间隙进入血液的PSA增加。目前, 血清PSA被认为是检测前列腺癌最具有临床价值的肿瘤标记物。虽然PSA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其在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测、分期以及前列腺癌预后的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在早期检测出无症状的前列腺癌, 故使这一在欧美国家最常见且易导致死亡的癌症能够及早的得到诊断和治疗。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 前列腺癌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故早期诊断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及愈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将血清PSA浓度﹥4 ng/m L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筛查标准, 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 尤其是检出无症状早期前列腺癌, 但PSA并非对前列腺癌有特异性, 许多良性前列腺疾病以及外界因素都会引起PSA值升高, 而前列腺癌早期的微小病变并不会马上引起PSA值升高, PSA值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有很大的重叠区[10]。一项研究对50~80岁健康男性血清PSA测定后发现血清PSA<4 ng/m L占人群的90%, 4~10 ng/m L为8%, >10 ng/m L为2%;而对该人群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后发现前列腺癌的比例在不同的血清PSA组别中分别为10%、26%和53%, 提示前列腺癌在所谓正常的血清PSA中仍有发生的可能。美国癌症协会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指出:当血清PSA值在4~10 ng/m L时, 患前列腺癌的机会为25%, 但当血清PSA>10 ng/m L时, 其风险上升到67%[11], 因此建议患者每年都应测定一次血清PSA。当PSA位于诊断灰区 (4~10 ng/m L) 时, 对此区域内的患者进行前列腺活检, 经统计发现有25%的患者患前列腺癌, 大部分则为良性前列腺疾病。此时, 对F-PSA的检测就更为重要, 研究发现同时测定T-PSA、F-PSA时并计算F/T比值, 前列腺癌的诊断率明显优于单纯使用T-PSA、F-PSA[12]。前列腺癌F/T值显著小于前列腺增生, F/T对前列腺病变良恶性、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有重要意义, 尤其对前列腺体积正常的年轻患者更有价值。总之, 血清PSA是临床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前列腺癌瘤标, 具有对前列腺癌筛选的敏感性、特异性, 并对前列腺癌体积大小、分期、分级和治疗选择、疗效判断、预后估计及监测具有相当大的临床价值[13]。

3.2 PSA与前列腺增生症的关系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患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高, 主要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多为老年人且有前列腺体积的增大有关, 而血清PSA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前列腺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升高[14]。据报道, 前列腺增生患者中21%~47%的血清PSA水平高于正常值[15]。前列腺组织每增生1 g, 可导致血清PSA浓度增加0.3 ng/m L。Hudson等[16]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PSA水平进行了分析, 发现有21%的患者PSA>4 ng/m L, 2%的患者血清PSA水平>10 ng/m L;PSA在10~25 ng/m L的患者接受前列腺增生摘除术后5~15 d时PSA可降至1~10 ng/m L, 1年后降至正常。Sershon等[17]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患者中36%存在PSA的轻度增高, 而10%明显增高, 同时发现PSA升高的程度与前列腺内腺重量及增生的速度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外腺重量无关。PSA是目前临床上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主要筛查方法, 正确认识前列腺增生与PSA的关系十分重要, 可避免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 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

3.3 PSA与前列腺炎的关系

前列腺炎导致血清PSA水平增加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阐明, 但炎症过程导致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PSA增多, 前列腺炎症或微灶性坏死病变可破坏前列腺上皮细胞与淋巴系统之间存在的屏障, 腺泡内增多的PSA即可漏入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 导致血清PSA升高[18]。特别当前列腺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 PSA可显著增高, 于感染后5~7 d时达到顶峰, 敏感抗生素治疗3周后才开始明显下降, 8周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Nadler等[19]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急、慢性前列腺炎可引起血清PSA浓度升高, 其影响仅次于前列腺体积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 (23%) , 约占7%。Neal等[20]通过对诱导成功的急性前列腺炎模型的猴子PSA进行检测发现所有被感染的猴血清PSA水平增加了4~20倍, 待炎症消退后8周血清PSA才回复正常水平。目前研究发现大多数前列腺增生患者合并有慢性炎症, 而这种炎症会导致血清PS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从而影响前列腺疾病诊断和治疗。我国学者公艳玲等[21]对296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清PSA水平进行了分析, 发现炎症的治愈与PSA浓度变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可作为治疗效果好坏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而Irani等[22]对良性前列腺病变的活检组织进行研究时发现, 单纯的前列腺间质中无论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有多严重, 只要前列腺上皮细胞未被破坏, 其血清PSA并无明显升高。因此, 血清PSA升高与炎症范围及前列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 而与前列腺上皮受破坏的程度密切相关。

4 总结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8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男性患者,年龄52~88岁,平均(69.23±7.25)岁。

前列腺穿刺的指证为PSA>4μg/L或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发现前列腺硬质结节或影像学检查,且检查结果疑似PCa。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测定其血清的PSA及PV水平,将PSA除以PV计算出PSAD值。其中PSA<4μg/L者15例,PSA在4~10μg/L之间者85例,PSA大于10μg/L者178例。术前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四项,结果正常时方可行穿刺活检,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穿刺前3d口服氟哌酸0.2g/次,3次/d,甲硝唑0.4g/次,3次/d。患者左侧卧位,直肠超声测量PV,观察前列腺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碘伏常规消毒肛周皮肤及直肠内,所有患者均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直肠行前列腺5区13针穿刺活检术,位点采用Eskew等[1]的方法,在尖部、中部、底部各两针的标准系统6针的基础上,增加3针在前列腺中间部位,系统6针的两边各增加2针,可疑病灶加穿1~2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双侧检验进行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a与前列腺增生的差异

278例前列腺穿刺的患者中,确诊为PCa者61例,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17例,PCa的检出率约为22.25%。PCa和BPH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PSA、PSAD和P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PSA和PSAD对PCa的诊断效能

ROC曲线显示PSAD的AUC为0.796,大于PSA的0.551,二者在预测PCa的特异性上有显著性差异(图1)。ROC曲线分析显示PSA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而采用PSAD截断值能在保证特异度为89%的同时能使约一半的人不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就能诊断PCa。

3. 讨论

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由于其分子质量较小,容易进入血液而被检测出来,随着年龄及PV的增大,前列腺上皮数量增多,产生的PSA相应较多;PCa代谢活跃或血管破坏时也可能引起PSA增高。但二者引起PSA增高的程度不尽相同。本研究的ROC曲线分析显示PSAD的AUC为0.796,显著大于PSA(0.551),同时二者在预测PCa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用PSAD作为PCa的标志物可以提高PCa诊断的特异性,采用PSAD=0.15μg/(L·cm3)的截断值能使约一半的人不通过活检穿刺即可诊断。本研究PSAD的结果也与刘亚巍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血清PSA值仅能反映PSA的总量,并不能区分是由于增生还是PCa造成的增长,而且不同gleason评分及肿瘤的侵犯程度都会造成PSA的较大差异。

由于PCa的多中心性及前列腺活检区域相对较小,如13点系统穿刺的标本总量为195 mm的前列腺组织,为提高前列腺穿刺的诊断区域,目前主要采用系统性及可疑区域的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随着PV的增大,PCa在腺体中的比例减小,获得癌组织的机会较少,进而导致PCa的检出率下降。但也有可能是由于体积较大的前列腺中增生的发病率较高,致使PCa的检出率降低。

因此本研究认为,随着前列腺的增大,PCa的检出率逐渐降低,PSAD体现单位体积内的PSA水平,诊断效能优于PSA,进行PV的测量和PSAD的计算能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对预测PCa的发生和恶性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中各项前列腺相关指标与前列腺癌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穿刺2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PV)与前列腺癌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所有穿刺病例在行穿刺术前均行PSA、直肠指诊(DRE)及经直肠超声扫描测量PV并计算得出PSAD。结果:在总共278例前列腺穿刺的病例中,有61例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检出率为22.25%。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两组患者除年龄以外,PSA、PSAD和PV均有显著性差异,PSA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显著高于PSA(0.551)。当PSAD截断值为0.15ng/m L2时,检出前列腺癌的特异度为89%。结论:随着PV的增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逐渐减低,PSAD诊断效能优于PSA,对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生和恶性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列腺穿刺,前列腺癌,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5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分子探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综述

前列腺癌是美国新发病例最多的肿瘤,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1]。2015年,Qi等[2]对中国上海市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报道表明,前列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40年间已从第17位分别增长至第4位和第6位。目前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基本方法有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但漏诊率较高,而CT、MRI[3]等普通影像学方法诊断前列腺癌缺乏特异性。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地高表达于前列腺癌上皮细胞,成为显像和治疗中新的重要靶点。对PSMA特异性结合分子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后可进行核医学显像和治疗,其中许多靶向PSMA分子探针经临床I期和II期试验证实可应用于临床。PSMA特异性分子探针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及其片段、小分子物质、RNA单链寡核苷酸、聚合物等,本文就已证实可进行临床应用的前两种分子探针的显像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其成像效果、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为前列腺癌的分期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

1 PSMA靶向分子探针用于前列腺癌的显像

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困难,只有当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部时才会出现类似尿路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患者多经直肠指检及血清PSA水平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少部分患者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时偶然发现。目前诊断前列腺癌应用最广泛的是血清PSA水平检测。

PSA是含237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为34 k D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细胞中。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PSA浓度为0~4.0 ng/ml,前列腺癌细胞会破坏前列腺包膜,PSA直接入血导致血中浓度增高。2013版欧洲泌尿协会前列腺癌指南[4]中虽未对良恶性前列腺癌血清PSA水平界值进行明确规定,但目前多以4.0 ng/ml作为良恶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界值,并将其作为前列腺癌转归随访的重要指标。PSA水平越高,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越大,但即使低水平PSA也有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PSA为0.6~1.0 ng/ml时患病率高达10.1%,PSA为0~0.5 ng/ml时患病率为6.6%。此外,PSA水平增高并非前列腺癌的特有标志,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局限性前列腺癌的PSA水平在4.0~10.0 ng/ml之间常有交叉,感染和增生病变时血中PSA浓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使得PSA在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影响。

与PSA不同,PSMA在前列腺癌上皮细胞中高特异性表达,小肠、新生血管虽有低水平表达,但仅为前列腺癌水平的1/1000~1/100[5]。此外,PSMA免疫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前列腺上皮组织表达水平并不一致,良性前列腺组织、高分化前列腺内皮瘤、前列腺癌细胞的染色阳性比例分别为69.5%、77.9%、80.2%;而PSA染色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细胞染色阳性比例较良性前列腺组织低7%[6]。PSMA在癌组织的特异性高表达使之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靶点。

1.1 鼠源性和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及其片段

PSMA是一种II型跨膜糖蛋白,膜内段含有19个氨基酸,跨膜段含有24个氨基酸,膜外段含有707个氨基酸,膜内段和膜外段含有多个表位,可以与多种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结合。鼠源性单抗7E11-C5.3(CYT-356)可与PSMA内部位点特异性结合,111In-CYT-356(Prosta Scint®)被美国食品药品卫生监管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并已商业化生产用于前列腺癌分期及治疗效果的监测。对于有高转移风险的前列腺癌术前评估,诊断敏感度(62%)和阴性预测值(72%)均高于CT和MRI。由于CYT-356分子探针与PSMA内部位点相结合,只有死细胞才可与探针结合进行显像,故显像结果并非完全可靠。

单克隆抗体J591与PSMA外部位点结合,克服了仅可对死细胞显像的局限,对软组织转移和骨转移部位也可显像,作为第一个人源化单抗,将人抗鼠抗体反应降至最低。流式细胞术显示J591与PSMA阳性细胞结合,而不与PSMA阴性细胞结合[7]。131I标记J591与PSMA高特异性结合,在体外细胞实验中,PSMA阳性肿瘤异种移植瘤的放射性摄取为PSMA阴性异种移植瘤的20倍以上[8]。111In、177Lu标记J591进行SPECT/CT显像性质较好,骨转移和软组织转移病灶的检出率达87%,首次对53例病例进行的临床I期试验[9]发现,7例骨扫描未见转移病灶的病例中,3例在111In-DOTA-J591显像中发现骨转移和软组织病灶,且被CT、MRI结果证实。177Lu可发射出γ射线和β射线,因此177Lu标记J591单抗还可用于临床治疗。89Zr-DFO-hu J591(89Zr-J591)进行PET/CT成像对骨转移病灶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经病理“金标准”验证,诊断真阳性率高达95%,对50例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患者进行II期临床前瞻性分析,89Zr-J591可发现包括骨扫描、CT、18F-FDG等影像学方法均不能发现的189个病灶,有望成为测定其他探针靶向有效性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该抗体分子量较大,血液清除速度较慢,理想显像时间较长,需在药物注射6~8 d后进行图像采集[10],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前景。

与单抗分子不同,由于单抗片段分子量较小,更易渗透至实体瘤,血液清除较快,成像时肿瘤与非肿瘤部位对比明显。从鼠源性单抗D2B得到单链可变区抗体片段(sc Fv)即sc Fv D2B,人抗鼠抗体反应较低,且不会大量聚合成二聚体,稳定性很好,131I和111In放射性标记前后在血清及酸性环境下均较稳定。在体外可与PSMA阳性肿瘤细胞高亲和力结合,并能在荷瘤动物模型中靶向定位前列腺癌,加上放射性标记的标记率高且放化纯高(99.2%),无需进一步纯化,故可以制成药盒广泛应用[11]。

1.2 小分子物质

以MIP-1072[(S)-2-(3-((S)-1-carboxy-5-(4-iodobenzylamino)pentyl)ureido)pentanedioic acid]和MIP-1095[(S)-2-(3-((S)-1-carboxy-5-(3-(4-iodophenyl)ureido)pentyl)ureido)pentanedioic acid]为代表的碘修饰的小分子谷氨酸-尿素-赖氨酸基团在组织中渗透性更强,血液清除更快,因此本底信号较低。MIP-1072和MIP-1095均与PSMA的胞外酶域高亲和性结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 CRPC)SPECT显像效果良好,在7例m CRPC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中[12],123I-MIP-1072和123I-MIP-1095均在注射0.5~1.0 h后即可见淋巴结、骨骼的放射性浓聚,4 h时可清楚显示前列腺癌原发病灶,由于123I-MIP-1072与123I-MIP-1095相比血液清除较快,药物注射48 h后仅有30%剩余,因此同时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123I-MIP-1072显像,结果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进一步验证了123I-MIP-1072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图1)。此外,若用131I代替123I与小分子基团相连,则可用于治疗。

早期前列腺癌通过前列腺癌根治切除术或放射治疗治愈率较高,而当累及邻近的精囊和发生淋巴结、骨等远处转移时,通过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及化学治疗产生的副作用较大,且癌症易复发。目前复发性前列腺癌主要通过血清PSA水平进行监测,若能对复发性前列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则可尽早进行治疗,减少因诊断延误发生病灶转移的可能性。68GaPSMA(68Ga-HBED-CC-Glu-NH-CO-NH-Lys)自2011年合成以来,成为复发性前列腺癌诊断中有巨大应用前景的靶向探针。

图1123I-MIP-1072和123I-MIP-1095 SPECT/CT显像。A.前列腺癌患者注射370 MBq(10 m Ci)123I-MIP-1072 4 h显像结果;B.前列腺癌患者注射同样剂量123I-MIP-1095 4 h的显像结果;C.对健康受试者注射同样剂量123I-MIP-1072显像结果。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横截面、冠状面、矢状面4 h的SPECT/CT显像图。A、B图可见上述两种分子探针在患者前列腺腺体的放射性高摄取,而C图健康受试者未见前列腺腺体明显的放射性摄取(前列腺癌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Bladder:膀胱;Prostate:前列腺;Rectum:直肠。图片摘自参考文献[12]

Afshar-Oromieh等[13]对319例进行68Ga-PSMA PET/CT显像的复发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以病灶数统计,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6%、100%、91.4%、100%。Eiber等[14]报道68Ga-PSMA PET/CT对PSA>1 ng/ml患者的检出率均在90%以上,对PSA较低(0.2~0.5 ng/ml)的前列腺癌也有很高的检出率(57.9%)。

1.3 双特异性靶向探针

由于84%~100%的前列腺癌为PSMA阳性,仍存在一部分前列腺癌会因PSMA阴性而漏诊。为将诊断假阴性率降至最低,需要开发特异性更广泛的探针。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细胞,在大部分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在骨转移病灶中表达率也高达52.9%[15]。此外,GRPR在早期肿瘤中表达水平更高,而PSMA在晚期和低分化肿瘤中表达水平更高,故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潜能。Eder等[16]研究显示,双特异性靶向小分子探针68Ga-Glu-urea-Lys(Ahx)-HBEDCC-BZH3,可以同时与PSMA和GRPR特异性结合,提高诊断特异度和治疗准确度,且药物动力学特性较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 PSMA靶向分子探针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

前列腺癌的放射免疫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前列腺癌为放疗敏感性肿瘤,且因为PSMA抗原特异性强,正常组织因无PSMA表达或仅有少量PSMA表达(肾近端小管管腔、小肠刷状缘),使得其在放射免疫治疗中并不会受到辐射或仅受到少量辐射。目前用于前列腺癌放射免疫治疗的核素主要包括传统治疗核素131I、90Y及新型治疗核素177Lu。

2.1 传统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90Y标记的J591抗体由于单次最大耐受剂量较低,且多次重复给药后造成毒副作用较大,目前在临床上较难广泛应用[17]。既往研究选取进行131I-MIP-1072、131I-MIP-1095治疗的28例m CRPC病例,发现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未发现肾脏功能明显改变,且骨髓抑制多在6周内恢复[16,17,18]。此外,Kiess等[19]报道的125I-DCIBz L在体内与PSMA高特异性结合,由于125I高线性的能量传递及短距离辐射(<10μm),有望成为微小转移病灶治疗的有效方法。

2.2 新型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Tagawa等[20]的一项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对47例经激素治疗后病情仍进展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177Lu-J591治疗,该药物可靶向结合93.6%的病灶,治疗后59.6%的患者PSA水平降低、生存时间延长(P=0.01)。尽管治疗会产生骨髓抑制作用,但为可逆性,几乎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Vallabhajosula等[21]对2000年10月以后的5个I期和II期临床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样证实了177Lu-J591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可对90%以上患者的转移病灶进行显像,且在最大耐受剂量范围内,60%的进展期m CRPC患者PSA水平显著降低,同时骨髓损伤水平较低,进一步证明了放射免疫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Weineisen等[22]的研究构建68Ga/177Lu标记PSMA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68Ga/177Lu-PSMA I&T),即同一PSMA靶向分子68Ga标记可用于显像,177Lu标记则可用于治疗,从而减少显像和治疗中选用不同靶向分子的问题。在68Ga-PSMA I&T显像中发现骨转移病灶、转移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而且应用177Lu-PSMA I&T进行腔内放射免疫治疗有效性高,未发现副作用,因此68Ga/177Lu-PSMA诊疗一体化分子探针具有对转移性前列腺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潜能,但是否可切实应用于临床,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支持。

3结束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吉林大学中日友谊医院泌尿外科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共89例, 其中前列腺增生组56例, 年龄50~86岁, 平均年龄67.3岁;前列腺癌组33例, 年龄53~91岁, 平均年龄72.1岁。为控制影响血清PSA水平的因素, 严格按照以下标准选择病例: (1) PSA测定前未进行前列腺按摩、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及前列腺活检等操作; (2) 患者无急、慢性前列腺炎; (3) 排除因急性尿潴留就诊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于晨起空腹抽取3mL静脉血, 立即进行5min离心, 将上清取出放入-20℃冰柜中留存待测。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PSA进行测定, 试剂盒由美国DPC公司生产, 按照药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病人在膀胱半充盈状态进行腹前前列腺B超检查, 计算出患者膀胱体积后, 由PSA值除以患者体积数得出患者PSAD数值。

2 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患者与前列腺癌组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 比较见表1。依照参考文献[2], 在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上, 当以PSA>4.0ng/mL为临界值时, 敏感性为98.3%, 特异性为24.3%;当以PSAD>0.20为临界值时, 敏感性为93.7%, 特异性为81.9%。

3 讨论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 是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浓度除以血清前列腺体积的比值。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感染或人为因素引起血前列腺特异抗原浓度升高。由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前列腺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前列腺体积的增大, 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浓度升高。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是一种蛋白酶, 由前列腺上皮细胞所产生, 相对分子质量34000单链糖蛋白, 正常人血清内含量极微。前列腺癌患者, 正常腺管结构遭到破坏, 可见血清中PSA含量增高, 是当前检测前列腺癌上较有临床价值的一种肿瘤标志物[3], PSA及和其相关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经研究发现, 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PSA含量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但是理想的肿瘤标记物要求特异性与敏感度均要比较高[4], 但是PSA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指标, 不具有足够的特异性与准确性。研究表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PSA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性, 需要使用其它的参数来进行辅助鉴别。早期的前列腺癌能够发现PSA提高, 但是前列腺的体积增大并不显著, 而前列腺增生主要是由前列腺体积的增大而导致PSA增高, 因而如果PSA升高而又没有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则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5]。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单项检测对前列腺癌进行诊断是较为敏感的指标, 联合测定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 能够明显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与准确度, 从而表明PSAD比PSA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鉴别上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铁强, 丁玉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2, 21 (1) :19-20.

[2]李汉林, 张志根, 顾苗根.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 2001, 3 (11) :790-791.

[3]Ahmedin J, Rebecca S, Elizabeth W, 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 2006, 56 (2) :106-130.

[4]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 2005, 55 (2) :74-108.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前列腺癌 (PCa) 患者56例, 年龄46~82岁, 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前列腺增生 (BPH) 患者30例, 年龄45~73岁, 均为本院泌尿外科接诊治疗的病人,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进行PSA和FPSA检测。确诊前列腺癌患者行全身骨显像。PSA、FPSA检查:仪器为美国罗氏2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药盒为厂家配套产品。PSAD检测:应用美国西门子公司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型号为EG10C5, 行直肠超声检查。全身骨显像检查:仪器为美国菲利普公司生产的FX810型单光子发射型双探头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SPECT) , 配低能通用型准直器, 检查药物 99mTc-MDP由北京师宏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病人血清PSA、F/T、PSAD比较

PCa组PSA、PSAD均明显高于BPH组 (P<0.001) , 而F/T值PCa组明显低于BPH组 (P<0.001) 。详见表1。

56例PCa患者中PSA含量小于4 ng/mL者 2例, 占3.6 % (2/56) , 在4~20 ng/mL之间14例, 占25.0 % (14/56) , 而PSA大于20 ng/mL者40例, 占71.4 % (40/56) 。血清PSA在4~20 ng/mL之间两组患者PSA、F/T、PSAD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两组比较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PSAD比较PCa明显高于BPH组 (P<0.01) , 而F/T值PCa组明显低于BPH组 (P<0.01) 。

2.2 各项统计指标诊断P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参照文献报道以及本组检查结果, 以PSA>4ng/mL, F/T<0.15, PSAD>0.16为临界值计算P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见表3。

2.3 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

56例PCa患者中35例骨显像检查结果阳性, 骨显像阳性患者与PSA的关系, 随着PSA水平的增高, 骨显像阳性率也随之增高, 结果见表4。

3讨论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报道通过联合测定 PSA、PSAD、F/T, 并分别以>4 ng/mL、>0.16、<0.15作为临界值, 可将诊断特异性提高, 尤其是在血清 PSA为4~20 ng/mL时对提高临床诊断更有意义。本报道结果显示, 虽然总 PSA的敏感度高于 PSAD, 但其假阳性率很高, 而特异性比较低, 因此联合测定PSAD、F/T, 特别是当血清 PSA为 4~20 ng/mL时, 能显著提高筛选PCa的特异性, 也为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符合率。

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是前列腺多点穿刺, 但穿刺属于有创性检查, 给病人造成痛苦, 选取正确的截点值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必要的穿刺, 截点值的意义在于有效地判断哪些患者需要接受穿刺活检或重复穿刺。总体上, 取<0.15为F/T截点、取>0.16为 PSAD截点可兼顾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2]。同时本研究也提示, F/T、PSAD不限于应用在 PSA灰区。不同的 PSA水平, 取不同的F/T截点可能更有助于正确诊断, 在 PSA 10~20 ng/L时, 取 0.16为截点较合适;当 PSA>20 ng/L时, 取 0.10为截点更合适。

血清PSA值测定, 对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是首选的生化指标, 治疗后PSA水平下降者, 提示肿瘤病情缓解, 发现PSA水平呈上升趋势, 则提示肿瘤复发[3]。前列腺癌临床初级阶段表现与良性前列腺疾病都可导致血清PSA的升高, 但将血清PSA检查与肛检、B超或CT检查相结合时, PSA能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4]。

前列腺癌 (PCa) 是一种亲骨性恶性肿瘤, 并有早期转移倾向, 有30 %的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转移, 其中骨转移占70 %, 核素骨显像是目前诊断PCa骨转移最常用的方法, 既可以显示骨转移病灶的部位、数量和大小, 又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能较早地发现骨转移病灶, 且较X射线早3~6个月发现[5,6]。本文结果显示, PCa骨转移率为62.5 %, 在35例骨显像阳性患者中, 多发骨转移明显多于单发骨转移, 主要以骨盆、胸腰椎多见。PCa组与BPH组的PSA、PSAD值差异显著, PCa患者PSA浓度明显升高, PSA浓度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升高, 骨转移阳性组浓度明显高于骨显像阴性组, PSA的浓度与骨显像阳性率呈正相关, 尤其是多发性骨转移者PSA更是明显升高, 提示PSA可预测PCa骨转移, 本组PSA<4 ng/mL的患者中, 2例未发现骨转移;PSA在4~20 ng/mL共有14例, 其中6例发生了骨转移, 诊断阳性率42.8 %; PSA>20 ng/mL共有40例, 发生骨转移29例, 阳性率为72.5 %。由于PCa是比例隐匿的恶性肿瘤, 是唯一最先发生骨转移而非内脏转移的实体肿瘤, 早期发生骨转移常无任何自觉症状, 因此早期确诊PCa, 排除骨转移, 早期合理治疗, 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7]。本文结果显示, 当PSA>20 ng/mL 时, 发生早期骨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应常规做全身骨显像, 这对于临床的判断、分期和确定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PSA不是PCa细胞的特异蛋白, 其值升高通常与PCa、BPH、前列腺肥大等有关, 因此临床上多将PSA与fPSA结合起来, 以F/T=0.17为界值, <0.17时PCa可能性大[8]。PCa患者手术后, 其PSA水平会迅速降低, 当有复发或转移时, PSA又可能升高。本文中随着PSA的增高, 骨显像阳性率也增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核素骨显像对PCa骨转移的诊断是一种敏感性很高的检查手段, 结合PSA、fPSA可以指导核素骨显像的检查, 对于PSA>20 ng/mL的患者, 应立即明确有无骨转移, 对于PSA<20 ng/mL的患者, 还应考虑fPSA与PSA之间的比值以及PSAD结果, 所以, 核素骨显像结合PSA、fPSA以及F/T和PSAD的检测非常有利于PCa患者骨转移的诊断。

综上所述, 对于PCa或者BPH患者检查PSA、fPSA、F/T以及PSAD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检查手段, 可以明确是否需要进行前列腺多点穿刺或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沈默, 陶志华, 周平, 等.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2) :152-153.

[2]朱学海, 李民, 吴勇, 等.PSA、FPSA及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5, 3 (3) :153-154.

[3]刘杰, 刘增, 刘文豹.TPSA FPSA及FPSA/TPSA在前列腺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40 (4) :428-430.

[4]谭卫民.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癌诊断灰色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4) :110-111.

[5]廖国荣.全身骨显像对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J].广州医药, 1998, 29 (2) :13-14.

[6]唐晓红, 王亚婷, 郝慧华, 等.血清PSA、FPSA/TPSA、PS-AD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6) :1344-1345.

[7]曹剑霞, 李斌, 高卉.PSA、fPSA检测和核素骨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9, 22 (2) :184-185.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诊治的卵巢癌患者120例, 均经过病理确诊为卵巢癌, 其中恶性肿瘤组80例, 年龄在28~79岁;良性肿瘤组40例, 年龄26~75岁;再将我院健康的女性职工 (含退休) 40例定为对照组, 年龄27~76岁。三组在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在清晨时患者空腹的状态下, 抽取3mL静脉血, 然后分离出血清, 放置到-20℃的冰箱里储存备用。其中, 对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TPS) 的检测要采用美国LIFEKEY公司的产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 然后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对血清CA125和癌胚抗原 (CEA) 的检测使用用由罗氏公司生产的电化学自动免疫分析仪来测定, 同时使用罗氏公司的配套试剂, 同样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TPS、CA125以及CEA水平比较

卵巢恶性肿瘤组的TPS、CA125以及CEA水平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 而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对照组在TPS、CA125以及CEA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2 效能指标比较

根据只要TPS、CA125以及CEA中有一项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的原则, 发现将三者进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效能指标, 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卵巢癌具有起病隐匿、诊断时期较晚, 而病灶身在盆腔, 并且易于早期转移等特点, 大多数的卵巢癌患者初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了[2]。另外, 这种疾病对化疗比较敏感, 而且极易复发, 因此一直困扰着众多患者。因此, 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从而把握最佳治疗期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然而在临床上的治疗监控方法还很缺乏。近年来, 学界一直在寻求一种比较可靠的而且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来实现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目前对卵巢癌的诊断, 多采用单独检测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或者是血清CA125的方法, 然而其诊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尝试联合检测多肽特异性抗原TPS、血清CA125和癌胚抗原CAE来诊断卵巢癌[3]。TPS是一种酸性蛋白, 具有可溶性, 位于细胞角蛋白18C的末端, 它在肿瘤瞎报增殖活跃期间具有高表达, 是一种上皮类肿瘤分子标志;而血清CA125是一种在出生后会消失, 而随着卵巢恶性肿瘤的发展又会出现的一种糖类抗原, 是业界公认的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标志物之一;至于CEA是一种往往存在于恶性组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它对妇科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4]。

本文通过回顾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诊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80例、良性肿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 并且对比我院健康女性职工的体检资料, 探究一下联合检测TPS、CA125以及CAE来诊断卵巢癌的效果。通过对比, 发现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组的TPS、CA125以及CAE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的水平, 这说明TPS、CA125以及CAE的水平可以作为卵巢癌的诊断指标;同时对比还发现, 联合检测TPS、CA125以及CAE (原则:只要TPS、CA125以及CEA中有一项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优于单独检测三个指标。

综上所述, TPS、CA125以及CAE均是敏感度较高的肿瘤标志物, 同时联合检测三者, 可以显著提高对卵巢癌诊断的准确率, 对于实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安晓华, 黄敏, 徐维家.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和癌抗原12-5联合检测卵巢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 (10) :1165-1168.

[2]安晓华.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TPS) , CA125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临床应用价值[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06.

[3]刘桂艳, 廖琪, 周学武.CA125和TPS在卵巢上皮性肿瘤诊疗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 (3) :67-68.

上一篇:钢琴的表现性能下一篇:广东旅游